《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通用8篇)
導語:《巨人的花園》是一篇童話故事,動人的故事情節深受同學們的喜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3篇,歡迎大家參考!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 篇1
童話以其優美的語言,動人的故事情節深受同學們的喜愛,也正是因為同學對童話的學習積極性很高,如何讓學生在感受到童話帶來快樂的同時能更深入地理解童話以及其中蘊涵的道理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堪稱英國作家王爾德的“完美之做”,揭示了快樂應該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深刻道理。
本文以巨人砌牆與拆牆後花園情景的對比,巨人砌牆與拆牆後態度的對比為主軸展開故事情節。在教學本課時我從美麗又神奇的巨人的花園入手,讓學生從中感受花園的美麗,為之後花園發生的一系列變化做好伏筆。在引導學生找出主線“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後進入課文的主導部分,引導學生找出“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以及“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的句子。學生透過對比,反覆的朗讀,邊讀邊想象畫面,使學生感受到巨人的花園冬天時的寒冷與冷清,巨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孤獨,以及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孩子加入花園後的春景。然後以“原來四季交替正常、景色美麗的花園,為什麼巨人的加入會使花園產生如此大的變化”提問學生,引導學生找出巨人的所作所為。透過想象巨人發火時的神態動作引導學生從“生氣、訓斥、叱責”的意思中感受巨人這三次發火是一浪高過一浪,指導讀出語氣,加深理解。再引導學生說出這是一個怎樣的巨人,最後揭示巨人終於明白的道理,讓同學隨著孩子們的歡笑聲一起進入這美麗的花園。
在揭示課文的道理之後再回過頭來引導學生髮現童話語言上的特點,讓同學體會到童話可以帶領我們去到現實不可能去的地方,生活中不可能發生的事情在童話中也可以透過奇妙的語言展現在大家面前,從中進一步感受童話帶來的無窮魅力。
課堂教學是動態的,生成的,由於教學經驗的不足,在教學的過程中並不能得心應手。對於讀的部分讀得不是很透徹,尤其是描寫有孩子與沒孩子時花園的情景變化的內容,由於在時間分配上存在一定的偏差,讀得不夠透,不夠深刻。另外內容的銜接也不夠緊湊,在請同學說出這是一個怎樣的巨人與接下來揭示寓意這一環節連線不夠緊。此外,教育機智發揮不到位,對於學生的問題處理得不太妥當,這些都是急需要改進的地方。當然促使課堂教學進展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斷虛心地向師傅或有經驗的老師指點迷經,借鑑好的教學經驗,再透過自身的努力與實踐,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在實踐與反思中不斷成長。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 篇2
《巨人的花園》這是英國作家王爾德寫的一篇童話故事,這篇童話主要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巨人擁有一個美麗的花園,但當他看見孩子們在裡面玩時很生氣,把孩子們都趕了出去,在花園周圍築起了高牆,將孩子拒於牆外。從此,園裡花不開,鳥不語,一片荒涼,只有冬天永遠留在這裡,他的自私換來了花園的寒冬。後來經一個男孩的提醒,巨人明白了自己的自私和冷酷,他把花園送給了孩子們,自己也獲得了快樂和幸福。讓學生明白是巨人的冷酷剝奪了孩子的快樂,氣跑了美好的春光和快樂的花草樹鳥,教學生懂得待人要寬容,要學會給予、奉獻。從這篇童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
四年級的學生,他們已接觸了不少童話,童話本身以其生動有趣深深吸引了這些愛幻想的孩子。孩子對童話的濃厚興趣,得靠教師的精心引導,孩子們畢竟沒有真正掌握閱讀童話的技巧。
課文運用對比的方法展開故事情節、揭示道理。文中有許多處進行了對比,如,巨人砌牆與拆牆後態度的對比,巨人砌牆與拆牆後花園情景的對比,在這些對比中,故事的情節,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顯現出來。本課教學的重點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根據課文內容想象畫面,體會巨人在行動上和心理上的變化,教學難點是體會這篇童話在表達上的突出特點。
朗讀成為學生閱讀課文的重要手段,在教學時,讓學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圍中學習,自主地讀、說,在自讀自悟、主動探究中讀懂這篇意蘊深刻的童話,讓每一位學生學有所獲。抓住巨人的言行細細品味,引導學生想象,體會巨人性格的變化。讓學生在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懂得美好的東西應於別人同享。
透過閱讀抓住重點,需要抓住重點,品讀感悟。透過多層次的多形式的反覆品讀、感悟,促進學生多元發展。體會花園的變化,讓學生找出描寫花園變化的句子,反覆品讀後出示冰雪覆蓋、狂風大作、雪花飛舞的畫面,與前面美麗的情景形成鮮明的對比。體會巨人的態度,透過進行朗讀感悟,理解巨人的心理變化,巨人冷酷無情的語氣態度。
讀了課文之後,大家看到一個怎樣的巨人?給學生想象的空間,我就安排學生說一說,比如巨人趕孩子們的時候是怎麼想的,會有什麼樣的表情,小男孩會說話的眼睛凝視著巨人,但他沒有說出來,又比如當巨人看到小男孩這種眼神後,他心裡火辣辣的,為什麼火辣辣的,卻也沒有寫出來,這樣就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訓練了學生表達的能力。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講給大家聽,學生都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 篇3
《巨人的花園》是一篇童話故事,四年級的孩子對通話還是比較感興趣的,裡面人物的對話很多,所講述的道理淺顯易懂,這是我選擇本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拿到這篇課文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然後再針對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其實我的教學主要根據其他老師的教學設計,再根據學生的實際進行修改,下面就針對自己的教學談談感受:
一、插曲,設定懸念
上課開始,直接向學生介紹:今天要學習的課文是英國作家王爾德的《巨人的花園》,然後向學生介紹王爾德創作的小插曲,給兒子講這個故事的時候竟然留下了眼淚,當兒子問他為什麼哭得時候,他回答:“真正美麗的事物都會讓我留下眼淚。”設定這個小插曲的主要目的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學生對“真正美麗的事物”的思考。
二、詞語,濃縮畫面
出示兩組詞語,一組是表示春天畫面的詞語,一組是表示寒冬的詞語。想讓學生讀第一組詞語,學生感覺溫暖,於是我及時板書“溫暖”,但溫暖是板書在後面的。接著讓學生髮現第一組詞語裡面的“洋溢笑聲”與其他四個詞語描述的物件不一樣,從而進一步體會溫暖,但在運用“洋溢笑聲”說句子的時候遇到了一定的問題,主要是我的失誤,課文裡這並不是作為一個詞語出現的,應該根據課本來說句子。然後把詞語放在具體的句子裡,讓學生想象畫面,指導朗讀,效果出奇的好。第二組詞語的教學與第一組相同,讓學生充分感知寒冷,並板書。
這兩組詞語的設定,即使為了感知、理解詞語句子,更是為下面課文的學習做鋪墊,“究竟是什麼讓溫暖的院子變得如此寒冷呢?”
三、研讀,感悟冷酷
先讓學生找出原因,學生很輕易找出“喚來寒冬的,是我那顆任性、冷酷的心啊!”接著讓學生找出表現巨人冷酷、任性的語句,本來我設計的是巨人一次比一次生氣的三句話,但學生卻提到了“砌圍牆、禁止入內”,於是我把學生的回答加以整合,先出示表現巨人一次比一次生氣的三句話,讓學生抓住裡面的關鍵詞語“很生氣、又發脾氣、大聲叱責”,理解體會巨人的冷酷。先讓三個學生讀,在指導後再讀,學生竟然讀得好像自己就是那冷酷的巨人。結合實際,讓學生談感想,學生能充分感知孩子們傷心、難過,似乎巨人與孩子們相遇的情景浮現在我們的面前。並再次出示句子“巨人的花園裡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風大作,雪花飛舞。巨人裹著毯子,還瑟瑟發抖。”讓學生再次感知任性、冷酷帶來的後果,再次讀“喚來寒冬的,是你那顆任性、冷酷的心啊!”
四、思辨,感受不幸
讓學生明白最不幸的是巨人,原因在於“任性、冷酷”,並再次感知“喚來寒冬的,是你那顆任性、冷酷的心啊!”讓學生找出變化,並明白原因:幸福來源於寬容、善良,願與人共享美好的東西,並板書“與人共享歡樂”,到此本篇文章的道理也很清晰了!
五、我的感受
這是一節真實的課,課前只是讓學生充分讀,課堂上每一個環節的設計都要問問自己設計該環節的主要目的是什麼?課堂上針對學生的回答及時調整課堂,一節課下來感覺學生注意力集中,回答問題積極主動,有效性高!真實的課堂才是最好的課堂!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 篇4
童話是兒童文學的重要體裁。它以其生動淺顯的語言、奇異動人的故事情節、誇張獨特的表現手法,深受學生的喜愛。學生對童話學習的積極性普遍很高,也正因為如此,如何讓學生在感受童話帶來的快樂的同時更深入地理解童話所揭示的道理顯得尤為重要。《巨人的花園》是英國作家王爾德的一部重要作品,文章揭示了“快樂應當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深刻道理。
在教學中,我首先注重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讓朗讀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透過預習,學生已經認識到了巨人的花園是一個漂亮的花園。於是,我從標題中的“花園”為切入點引入課堂,透過朗讀描寫花園四季景物的句子,透過放映圖片,使學生對這個漂亮的花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著,讓學生按要求仿寫句子,在培養學生讀的能力的同時,也訓練了學生快速思考的能力。
其次,注重培養學生的品讀、感悟能力。這則童話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運用對比的方法展開故事情節、揭示道理。課文中有多處進行了對比:如巨人砌牆與拆牆後花園情景的對比;巨人砌牆與拆牆後態度的對比、感覺的對比等等。學生透過對比,反覆品讀,邊讀邊感悟,在具體情境中感受到了巨人的花園冬天時的荒涼與冷清,巨人在心理上的孤獨,以及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孩子進入花園後的熱鬧場景,體會巨人態度的轉變。這一塊的閱讀,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後面重點語句“喚來寒冬的,是我那顆任性、冷酷的心啊”這一句話的理解。因此,這部分的閱讀,不容忽視。
思維是可以發散的,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進行拓展性閱讀。文本里有許多想象的空間,透過讓學生想象巨人發火時的表情、動作、心理等引導學生從“生氣、訓斥、叱責”的意思中感受巨人這三次發火是一浪高過一浪,指導學生讀出語氣,加深理解。另外,當巨人看著小男孩“會說話的眼睛”時,他心裡火辣辣的,那為什麼火辣辣的,小男孩“會說話的眼睛”說了什麼呢?課文中都沒有明確寫出來,這時我就安排學生想一想,說一說,既加深了對文字的理解又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對於這篇童話所揭示的道理,學生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有同學說是“快樂應當和大家一起分享”;有同學說是:“人不能太自私”;有同學說是:“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甚至還有同學說:“要學習巨人知錯能改的精神,而不能學習其自私、冷酷的品質”。學生的回答均有一定的道理,我充分尊重學生的這種自主閱讀感受,不強求答案的一致,能自圓其說即可。
課的最後,我提供給學生幾個重點詞語(如:巨人、花園、孩子、冰天雪地、樂園等等),要求學生根據給出的詞語,編一則童話故事,然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講給大家聽。學生思維很活躍,想象力很豐富,學習興趣大增。
一堂課下來,我發現,我的教學目標基本上都實現了,學生也比較配合。但是,也需看到,課堂教學是動態的,生成的,由於在教學時間的分配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學生在讀課文時讀得不夠透徹,不夠深入。另外內容的銜接也還不夠緊湊。這些都是需要改進的地方。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 篇5
第三單元一組課文是有關童話的,透過學習,學生了解童話的內容,品味童話的語言,體會童話的特點。我首先讓學生回憶讀過的童話故事,學生馬上說出《灰姑娘》《白雪公主》《皇帝的新裝》等許多童話故事,如數家珍,然後讓學生說說童話的特點,最後總結出:想象神奇;想象豐富,故事有趣;能給人以有益的啟示。之後,再來學習《巨人的花園》,感受童話的特點。
《巨人的花園》講了一個外出旅行已久的巨人,回來後看到孩子們在自己的.花園裡玩耍,很生氣,就在花園周圍築起高牆,將孩子們拒之牆外。從此,花園裡花不開,鳥不語,一片荒涼,春夏秋都不肯光臨,只有冬天永遠留在這裡。一天,孩子們從牆洞爬進來,春天也就跟著孩子們來了,花園裡立刻變得生機勃勃。當他再次把孩子幹出花園之後,花園裡又被冰雪覆蓋了。後來,在小孩的啟發下,巨人醒悟了,隨機拆除了圍牆,花園又成了孩子們的樂園,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園和孩子們中間,感到無比的幸福。文中語言優美,情節生動,給人以豐富的想象,十分神奇。
一、感知童話的神奇
教學本課,我主要圍繞“神奇”一詞展開教學。同學們,你們認為花園神奇嗎?從哪裡感受到了神奇?請默讀課文,畫出感受神奇的語句,再感情讀一讀。
學生找到:
“春天鮮花盛開,夏天綠樹成蔭,秋天鮮果飄香,冬天白雪一片”,
同學們想象一下,春天都會有哪些花開?玫瑰開了,月季開了,草翠花開,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夏天呢?孩子們在大樹下玩捉迷藏,捉蛐蛐,開心快樂。同學們,無論春夏秋冬,這裡成了孩子們的樂園,多麼美麗的景象啊!
“與此同時,鮮花凋謝,樹葉飄落,花園又被冰雪覆蓋了。一剎那,瞬間被冰雪覆蓋了”,多麼神奇啊!
“小男孩沒有拔腿就跑,卻用他那會說話的眼睛凝視著巨人。不知怎麼,巨人看著他的眼神,心理感到火辣辣的。小男孩在樹下一伸手,套數馬上綻出綠芽,開出許多美麗的花朵”。
這樣讓學生讀一讀,並圍繞所述內容展開豐富的想象,再配有有感情的朗讀,學生很容易感受到了童話的特點,並將此特點印在了學生的腦海裡。
二、體會對比寫法的好處
這篇課文在寫作上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運用對比進行寫作,如巨人回來之前和巨人回來之後花園的不同景色;春天來了花園內外的不同變化;孩子們進入花園和巨人趕走孩子們後花園的不同景色等等;正是在一次次的對比中揭示了文章的主題。因此,我在上課的過程中緊緊抓住教材的這一特點,運用對比進行教學。
在教學中,我先引導問學生巨人不再時,花園裡是什麼景象?孩子們迅速找到在花園裡快樂玩耍的語句,之後,我問,巨人回來了,花園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在學生充分讀文的基礎上,找到了巨人回來,花園裡是天天狂風大作,雪花飛舞,巨人過著毯子,還瑟瑟發抖。至此,對“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這句話水到渠成。你認為巨人是個什麼樣的人?學生馬上意識到巨人冷酷,巨人自私,巨人有快樂不與別人分享,從而感受到對人不能太冷酷,太自私,有快樂要與人分享的道理。透過對比閱讀,對比理解,學生更清晰地理解了課文內容,感受到了對比寫法的好處。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 篇6
《巨人的花園》選自王爾德童話集的一篇意蘊深刻的童話《自私的巨人》。自古以來,童話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文章體裁,尤其受孩子們的青睞。這篇童話主要講述了一個巨人擁有一個美麗的花園,但當他看見孩子們在裡面玩時很生氣,把孩子們都趕了出去,後來他的自私換來了花園的寒冬,後來經一個男孩的提醒,巨人明白了自己的自私和冷酷,他把花園送給了孩子們,自己也獲得了快樂和幸福。
當我將王爾德的原著《自私的巨人》再一次細細品讀後,我深刻感受到課文無論是人物形象的刻畫,還是情節發展的走向,改動都是很大的。然而,很明顯原著的內涵更豐富、更廣博深邃。文中的巨人應該是作品的核心,而教材中則是指向“花園”,彷彿巨人已經淪落為花園的附庸,被忽略了。我希望在教學中能還原作品的原貌,透過和原文的對比教學,讓學生走進巨人的世界,透過補充原文中的語言文字的感悟觸控巨人的人物特點,理解文章內涵,並在理解中進一步感知童話特點,領略童話魅力,進而激發學生對童話的興趣,引領學生走進更多有關巨人的童話作品。
回顧課堂教學有以下幾點收穫:
一、在教學中以閱讀為“經”,以想象為“緯”,引導學生在角色轉換,言語訓練等具體、靈活開放的閱讀實踐活動中感受童話語言的魅力,人物形象的魅力,倘徉於童話王國,既培養了語感又感知了文字的內涵: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如:在感受巨人自私時,孩子在文中找出描寫巨人語言的句子後,讓孩子來想象表演讀巨人的三句話,並想象巨人會怎麼做?讓孩子透過神態、動作大膽地表現巨人的樣子,透過這樣的角色轉換、想象,孩子深刻感受到了巨人的冷酷、自私和殘暴。
二、透過與原文的對比閱讀,讓孩子更深入的感悟巨人的形象。在課文的開頭沒有任何巨人的描述,只說他旅行去了,讓巨人的形象顯得很突兀,在這裡我補充了原著中對巨人的描寫“原來他到自己的妖怪朋友科尼西家串門去了,他和朋友一起待了七年。七年的時間裡他把要講的話都講完了,因為他的交談是受限制的。接著巨人決定回他自己的城堡了。”他的朋友居然是一個吃人妖鬼,讓人毛骨悚然。巨人竟然在妖怪朋友那裡一住就是七年,即便他說話能力有限,這樣的朋友竟然能讓他也忘了回家?令人費解的巨人。這樣孩子對巨人的冷酷也就有所理解了。另外在感悟巨人的無私時,我也補充了原文中描寫更為細膩的片段,讓孩子靜靜閱讀,用心感受文字中對巨人語言、動作、神態的描寫,讓孩子深刻感受這是一個貌似自私其實心地善良的巨人。埋藏在內心深處美好的品性被他醜陋的外表和粗魯的言行所遮蔽,孩子的淚水與親吻觸及到巨人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潛藏在內心深處的善良、溫柔和真摯在一瞬間綻放。書可以讀厚,也可以讀薄,在這裡我們就需要讀厚。因為,編者再改寫的過程中刪掉了很多描寫性的句子,留在課本中的僅僅故事的枝幹而已,而賴以展示這篇童話優美的文字都被刪除掉了,僅僅是讀課文,學生不能真正感受到經典的魅力。所以,就用展示原文和學生想象相結合的方式儘可能多的重現經典的魅力,達到了較好的效果。
三、從文中的巨人形象拓展感知影視作品、文學作品中的巨人形象系列,一起欣賞了達爾的《好心眼巨人》,並推薦了大量有關巨人的作品,孩子們見到他們熟知的那些巨人,興趣盎然,躍躍欲試要讀這些作品。
但是在教學中還有許多不足,在學生品讀補充材料時,應該把節奏再放慢一點,讓孩子充分地品讀、感悟、想象,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領略童話的魅力。拓展部分補充的材料過多,應該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對文字的感悟上。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 篇7
《巨人的花園》是英國作家王爾德寫的一篇童話故事,這篇童話主要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巨人擁有一座美麗的花園,但當他看見孩子們在裡面玩時很生氣,把孩子們都趕了出去,在花園周圍築起了高牆,將孩子拒於牆外。從此,園裡花不開,鳥不語,一片荒涼,只有冬天永遠留在那裡,他的自私換來了花園的寒冬。之後經一個男孩的提醒,巨人明白了自己的自私和冷酷,他把花園送給了孩子們,自己也獲得了快樂和幸福。從這篇童話中,我們能夠體會到,能和大家一齊分享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
這篇課文在寫作上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運用比較進行寫作,如巨人回來之前和巨人回來之後花園的不同景色,春天來了花園內外的不同變化,孩子們進入花園和巨人趕走孩子們後花園的不同景色等等,因此,我在上課的過程中緊緊抓住教材的這一特點,運用比較進行教學。
我首先引導學生學習了巨人不再時,孩子們在花園裡快樂玩耍的情景,巨人回來了,花園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然後引導學生開始學習後面的文章,在學生初步瞭解巨人的加入給花園帶來的變化之後。我引導學生抓住“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這句話從“有孩子就有春天”和“沒有孩子就沒有春天兩個方面進行閱讀。學生透過找句、品詞,慢慢的感悟到,巨人不願意讓孩子到花園裡來玩,所以春天永遠不會來到花園裡,是巨人的自私換來了寒冬,文章告訴我們有了快樂就應和大家一起分享。
其次是閱讀,我讓學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圍中學習,自主地讀、說,在自讀自悟、主動探究中讀懂這篇意蘊深刻的童話,讓每一位學生學有所獲。抓住巨人的言行細細品味,引導學生想象,體會巨人性格的變化。
最後我安排學生說一說,比如巨人趕孩子們的時候是怎樣想的,會有什麼樣的表情,小男孩會說話的眼睛凝視著巨人,但他沒有說出來,又比如當巨人看到小男孩這種眼神後,他心裡火辣辣的,為什麼火辣辣的,卻也沒有寫出來,這樣就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訓練了學生表達的潛力。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講給大家聽,學生都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巨人的花園》教學反思 篇8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比知識更重要。”讓學生在理解文字的基礎上想象畫面,在想象的過程中達到文字與心靈的溝通。只要用心靈去解讀文字,透過想象去領悟文字,便能讓語文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巨人的童話》被喻為是童話中的“完美之作”,語言優美,內容豐富。課堂上我們注重引導學生透過想象進入到童話優美的意境中,使之感同身受。學生的思維、情感在老師富有感染力的教學語言,富有啟發性的過渡語、適時的教學點撥和自己反覆的朗讀、品味中逐漸清晰、豐富,內心的體驗與文字的情感更靠近,內心的體驗與文字的內涵更吻合。透過對花園變化前後的想象研讀,拾級而上、步步深入,由文悟情,使學生在讀、思、想、說、寫的教學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感受到“沒有孩子就沒有春天,有孩子就有春天”這一點。
整堂課我們都在一種自然、舒暢的情境中無痕地進行著語言訓練。課始引導學生感受故事的神奇之處,教師順勢而導;課中感受花園的美麗與荒涼,教師引導學生自讀自悟,想象畫面,讀中感悟,以讀見悟,直至熟讀成誦;抓住花園“變化”這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文眼,讓學生在靜靜的默讀思考中,在細細的語言品味中,在對比朗讀、想象說話中,理解童話的內涵。課末的寫話訓練,更是把對寓意的心領神會透過豐富的想象見諸筆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