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字教學反思
透過學習,讓學生觀賞中國古代象形文字的產生和發展過程瞭解漢字的悠久歷史,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並能激起學生的模仿興趣和表現慾望。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象形字教學反思,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
篇一:象形字教學反思
1、最佳化處理教材,讓學生學得有效。
教材是一個優秀的例子,是學生獲取系統知識的重要工具,因此最佳化處理教材,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當我第一次試教後,教研室的童老師前來指導,她細心地指出了教材中存在幾個小問題:文中出現的 “泉”、課後練習中出現的“牢”都不是象形字是會意字,而簡化漢字“車”也是由草書演變而來,真正是象形字的是它的繁體字形式。是迴避還是直面?本著嚴謹的治學態度,我決定選擇後者,我對教材內容進行了更正,在課堂上將如上的要點告訴了學生。另外,由於低年級學生的年齡比較小,對古漢語的瞭解甚少,僅限於教材中的內容是不夠的,課中,我引入了課外象形文字“本”“末”的認識來豐富、擴充教材。課尾“甲骨文”和“納西象形文字”的介紹,又很好地把拓展內容有機融入教材中,使教材更為充實。
2、開放性識字,讓學生學得興趣盎然。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識字教學是基礎中的基礎。然而識字過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因此激發孩子識字興趣,教給孩子識字方法,培養孩子識字能力是極為重要的。新課伊始,我板演簡筆畫,採用“猜一猜”的遊戲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一個象形字“象”的學習,我又介入了多媒體手段的使用:當投影上依次出現一頭栩栩如生的大象、一個象形的古漢字、一個現代的簡化字“象”時,教室裡鴉雀無聲,同學們將目光齊刷刷地投向投影,他們被鮮豔的色彩、新奇的.動畫演變吸引住了,我不失時機的將三者共同點進行比對、講解,讓孩子們在掌握“象”字筆順的同時,直觀地瞭解到象形字“模仿形狀把字造”的特點。
如果說第一個象形字,是我教給了孩子們識字的方法,那此後本課中出現的其它象形字的學習,都是學生運用老師教給的方法合作、自主學習完成的,課近尾聲時,孩子們學習象形字的能力大大提高。在學習文中兩個不是象形字的生字“波”“苗”的時候,孩子們調動了主觀能動性,讓他們交流了個性化的識字方法:加部首、換部首、編兒歌……我在一一肯定之餘,不忘讓學生回憶三點水旁還教過什麼字?為什麼苗是草字頭?旨在幫助學生梳理已有知識,進行知識的歸類,幫助學生高效的記憶。
3、多形式閱讀,讓學生走入文字深處
閱讀,一向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直接關係到識字、寫字、寫作、口語交際教學等各個方面。這節課我在閱讀指導上進行了嘗試:①圖文結合,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插圖、課件畫面,讓學生圖文對照讀課文。如在看了“象”字的動畫演變後,我就引導孩子們誇誇象形字(帶著誇獎、喜歡的語氣感情朗讀第一小節),孩子們有了直觀生動的畫面的激發,讀得聲情並茂。②讀思結合,在教學中,要注意把讀書與思考緊密結合起來,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例如:在總結性的朗讀全文時,我向學生提出了這樣的要求:邊讀邊思考,每一句的結尾有什麼共同特點?學生透過朗讀的體驗,得出結論:後面每個字的韻母相同,讀起來朗朗上口。③讀說結合。“讀”是對資訊的輸入,而“說”應該是對資訊的輸出了。
在讀、背課文的基礎上,我請孩子們仿造課文創編象形字兒歌,這樣既鞏固了課文內容的學習,又拓展了孩子們物件形字的認識,更重要的是訓練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④讀演結合。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課堂教學應順應孩子的天性,從孩子的愛好和興趣出發。在教學3、4、5、6節時,我用配上動作表演讀的形式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用簡單的肢體語言拉近學生與象形字的距離,化抽象為形象,化難為易,讓學生走入文字深處,切實感受象形字的奇妙。
篇二:象形字教學反思
這課主要是透過讓學生觀賞中國古代象形文字的產生和發展過程瞭解漢字的悠久歷史,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並能激起學生的模仿興趣和表現慾望,經過欣賞、總結、想象,能抓住表現物件的重要特徵來用象形字的造型方法進行誇張設計幾個簡單的象形字,能較為明確地表達字的意義,並透過學生的描述來鍛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這節課與一年級語文教材相呼應,讓學生對我國漢字象形造字法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習的靈活性和趣味性,將教學與競賽相結合,讓學生在遊戲中學習,在競賽中體驗成就感。
一、激發興趣,匯入課題。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興趣是動力之一,我以激發興趣提問匯入新課,使本課一開始就吸引住了學生,結合象形文字的圖片,讓學生猜一猜與象形字所對應的漢字,使學生初步瞭解象形文字,瞭解中國是世界上文字出現最早的國家之一,培養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運用媒體,解決難點。
在教學過程中,我能夠運用多種教學媒體和教學手段,較好的解決教學中的難點。如:我們祖先如何按照實物形狀來創造象形文字的。這些教學內容,若用單純的語言來表述,會顯得很枯燥、乏味。我採用了依次出示文字演變圖片的形象化手段,讓學生透過影象的演變過程,瞭解文字的演化軌跡,直接感悟到中國漢字的獨特魅力與文化內涵。
三、注重啟發,引導想象。
本課是利用漢字的象形性特點,來啟發學生的聯想與想象。教學時我引導學生邊欣賞邊總結,這些象形文字是抓住了物件的主要特徵來設計的。用做遊戲的方式教學,很好的與學生互動,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把原本難懂的知識簡單化,透過猜一猜、說一說,進一步瞭解象形字的造字方法,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述能力。重視對學生個性與創新精神的培養,採取多種方法,開發學生的智力,挖掘他們的潛能,培養他們的創造意識和創造精神。
四、自由創作,多維評價。
前幾個環節,學生已經欣賞到了大量的有趣的漢字,並且掌握了創作方法,早就迫不及待了,這時老師因勢利導讓學生自己當一回古人,讓學生將漢字的筆畫結構與自然物象特徵相結合,啟發學生聯想和想象,設計創作“圖畫文字”。讓學生體驗圖畫文字帶來的樂趣,同時尊重了學生自主性與個性化的發展,從而創作出有創意的作品。教學自始至終以小組競賽的形式進行學習,學生學習興趣高昂,從猜字、欣賞、總結,到發言、造字、評價,每一位學生都積極參與,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活躍了課堂氣氛,融洽了師生關係。學生透過本課的學習對我國古代象形文字產生興趣,激發了學生愛國情感。同時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培養了學生集體榮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