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擲實心球的教學反思
導語:投擲實心球是很多學校都會開展的一項體育專案,目的是為了鍛鍊學生的臂力。下面是小編為你準備的投擲實心球的教學反思,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投擲實心球的教學反思
投擲實心球,是小學三年級的學習內容。但小學生自控能力比較弱,所以在體育課中要“動中學、動中健、動中樂” 的指導思想,讓學生在玩中學,玩中練。下面就實心球的教學做一個反思:
一、玩中練
玩是小學生的天性,小學體育課中如果沒有“玩”,那麼肯定不能吸引學生,不能體現“寓快樂於體育教學之中”的教學目標。因此,在教學中設計了各種各樣的遊戲,讓學生自己體驗,小組體驗,來解決學習中的問題。讓學生始終在玩中開展技能的練習,獲取更多的知識,學生透過玩,愉悅身心。從教課的情況來看,學生還是十分喜歡這種練習方式,樂於參加各種教學實踐活動,並敢於在活動中表現自我。
二、玩中學
新課改的體育課,我覺得並不是簡單的玩。因此無論教師設計了怎樣的課,其目的都是讓學生能在玩中有所收穫。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讓學生掌握原地雙手頭上持實心球屈肘的技術方法,即掌握投擲的出手角度和出手速度,以及重心的移動。為此我設計了兩個小遊戲:一個是向後的實心球傳遞接力,一個是向前的傳遞接力。透過組織讓學生玩這兩個遊戲,讓學生在玩中明白了“雙手頭上持實心球屈肘和腳步重心的移動”這兩個重要技術的原理,並能在實踐練習中運用,達到了較好的效果,許多平時體育不是太好的學生也很快的學會了這個技術動作。這種教學方法要比教師直接講解示範的效果要好,而且在這種教學實踐中,學生透過自己的親身體體驗獲得了知識。
教師評價鼓勵學生語言不能太單調,沒有更好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學生投的遠時,我只說了“真不錯 ” , “好”等語言,語言過於平淡,大眾化,對學生沒有激勵。
透過反思,我看到了教學上的優點以及存在的問題,在今後教學中,應發揚優點,改正不足問題,深挖教材,多研究學生,杜絕低效課堂現象發生,真正體現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篇二:投擲實心球的教學反思
本課學習內容是雙手持實心球向前投遠。如何透過有效的方法、手段和組織措施去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性。首先確立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性,探索學生創造思維、展示自我、完善自我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始終要把學生主動發展放在主體地位,要透過教師營造寬鬆的教學氛圍,採用多種教法、手段啟用學生,給學生一段自由發展空間。教師加強引導、啟發,放手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活動,培養他們的自主性、終身體育的意識和創造能力,把“ 教學” 轉化成“ 點撥” ,同時在設計上採用了開放式的教學,讓學生自己設計活動,並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練習,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創造慾望得到滿足。在學生的練習方法中,我們能充分感受到學生那極其豐富的想象和不受拘束的創造。而這無不得益於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和教學開放式的組織。
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體現學生為主體的特點。創設主動參與的條件,形成主動參與的氛圍,為使學生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和發展,課中不僅鼓勵學生參與,而且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把教師自己的角色放在導演的位置上,讓學生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掌握技能的方法。
總結本節課,我個人認為總體上還算成功的,基本上達到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體現了“ 健康第一” 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但是在細節方面也存在著不足,比如基本技術、動作的協調性、用力順序、最後發力等,還需要多思考,多學習,多積累。透過對各種練習方法的展示和評價,教師及時指出其是否合理、科學以及它的價值所在。讓學生學會自我欣賞和互相欣賞,有利於學生提高上、下肢力量,有利於學生自信心的培養。
篇三:投擲實心球的教學反思
在以往的投擲課上,“學困生”總是練習興趣不高,總躲在練習隊伍的後面。於是在開課前,我進行了德育教育:“在當今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我們個人的競爭力顯然是微不足道,只有個人置於集體內部才能取得成功。今天我們就以小組為單位,組內各成員要互幫互助來學習投擲實心球得方法。比一比,看哪個小組練得最好!哪個小組投擲得成績最遠!” 經過這樣地說服學生的積極性大增。
以往我總是讓能力強的進行挑選本組的學生,他們總是不大願意那些能力差的學生,能力差的學生的自尊心受到了打擊,這次我進行換位思考。反之,我挑選出4名原來投擲能力較差的學生讓他們“剪子、石頭、布”的形式進行挑選本組的學生。他們找回了自尊心,練習的動力十足。接下來,各小組的組員紛紛結成“一幫一”的學習對子,手把手的進行幫扶練習。在最後的“投擲實心球”接力賽中,有許多的“學困生”投擲還很遠,也成為了“投擲小明星”,練習效果很好!
思失:
練習的器械(實心球)較少也影響了練習效果,課後我想能不能用其它的物品來代替實心球,比如:用廢舊的大飲料瓶裝滿水;用廢舊的皮球裝滿沙;用廢棄的泡沫包起石塊……這樣便解決了器械少的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