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活動《春雨》教學反思(精選6篇)
《春雨》是一首詩歌。全詩用擬人的手法描繪了春雨輕柔細密的特點、滋潤萬物的作用和小朋友在雨中植樹,綠化祖國的活動。大家不妨來看看小編推送的語言活動《春雨》教學反思,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語言活動《春雨》教學反思 篇1
隨著春天的腳步慢慢靠近,孩子們每次去散步活動時都會有驚奇的發現。“老師,你快看,果園裡櫻桃樹開花了,發芽了。”“老師,油菜花也開了,黃黃的,可漂亮了。”“蝴蝶、蜜蜂不停地飛過來採蜜。”中班下學期的孩子,他們的探究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本週我們結合季節和孩子的年齡特點,開展了關於春天真美的主題活動,孩子們也感受到了春天濃濃的氣息。
在主題活動開展中,我發現孩子們對於春雨這首詩歌特別感興趣。詩歌中描繪出綿綿的春雨,給大自然萬物帶來勃勃的生機。詩歌的意境特別也很優美,一出示掛圖,就形象的把整首詩歌的內容展現的淋漓盡致。自然界的萬物在春雨的滋潤下慢慢的甦醒,慢慢的長大。從這裡就可以讓孩子們感受和體驗到春雨的力量,它可以給促進萬物的生長。
為了讓活動達到預期的效果,我把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為:
1.理解詩歌內容,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2.知道春雨會給大地帶來生機,初步瞭解植物生長於春雨有關。
3.嘗試根據詩句重複的特點,學習適當的擴編。在活動前先和孩子們談論春天,感受春天的氣候特徵。在談話中可以幫助梳理一下經驗,有了教師的鋪墊這為後面的學習和擴編做了很好的準備。再去聽教師範念,在教師範唸的引領下引導幼兒認真傾聽,並提問,你們聽到了詩歌中描繪了哪些內容,你能試一試?說一說嗎?幼兒一邊說教師幫助幼兒提升和肯定。
活動中邊出示掛圖邊展現圖譜的形式,讓幼兒更形象、生動的感受到這首詩歌的優美意境,從而讓孩子們深深的愛上這首詩歌。圖譜的展現也讓幼兒詩歌中詩句重複的特點和詩句中各個句式的前後順序有了梳理,同時也幫助了記憶詩歌內容。活動的難點在於學習擴編,瞭解和詩歌的句式和知道了春雨與植物的生長關係有了一定了解。這樣為擴編環節奠定了基礎,有很多幼兒會用詩歌中的句式擴編。比如小鳥說:“下吧,下吧,我要喝水。”油菜花說:“下吧,下吧,我要開花。”聽到孩子們這樣一句句的生動闡述讓我感受到孩子們對詩歌的句式和意思理解的相當的透徹。為了加深幼兒對詩歌的理解和認識,還請全班幼兒把幾句擴編的詩句加入到詩歌中進行表演,運用表情和動作來表達對春雨的感受,孩子們想象力豐富,情緒高漲。
語言活動《春雨》教學反思 篇2
一、案例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春雨》。(板書課題)大家齊讀課題。
生:(有感情地齊讀課題)
師:春雨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生:我覺得春雨很有趣兒,那細細的雨絲,一根一根的,有趣極了。
生:我也覺得春雨挺有趣兒,春雨過後,大地像灑了一層油一樣,空氣新鮮了,樹也綠了。
生:春雨過後,萬物復甦了,大地的一切更精神了,而且農民伯伯也下地幹活了。
師:同學們說的真好,那麼,這節課你想學會什麼呢?先看看書,想一想。
生:(學生開啟書,同桌間小聲交流)
生:我想學會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生:我想鞏固這篇課文的生字和詞語。
生:我想知道這篇課文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生:我想知道這篇課文有幾句話?
生:我想背誦這篇課文。
師:好,還有補充嗎?
生:我想知道課文的哪些句子是寫春雨的?
師:問的好。
生:我想知道哪些句子寫雨中的物?與春雨有關嗎?
生:我想知道哪些句子寫雨中的人?與春雨有關嗎?
師:好。同學提的問題真全面,那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小聲讀課文,然後討論交流。
二、分析
《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本課教學,改變了由教師規定學習目標的教學方式,主張學習內容、學習方法、評價方式,由學生自主選擇,這樣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課堂教學要由教師構建轉變為學生自主構建,教師參與指導的過程。教師要放下權威,平等對待學生,以相信和尊重學生為前提。學生是具有生命的個體,他們有認知、思考、構建的能力的,教師有應該把主動權和選擇權交給學生呢?雖然學生對問題的認識不夠全面和深刻,但畢竟是他們自我感知的,自我提出的。自己提問題還要靠自己解決,這才回歸了教學的主體。語文是綜合性學科,具有很強的人文性,學生對語文的理解、感悟、體驗應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本教學片斷,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提出了那麼多問題,看來學生是有自我挖潛能力的,他們提出的問題也不正是教師想要學生解決的問題嗎?過去教師把自己的意識強加給學生的做法要徹底的改變了。
三、問題
如何以學生為主體自我構建學習過程?
四、策略
轉變學習方式是課改研究的主題。有人說:現在是變地球中心說向太陽中心說的徹底改變,是語文教學的一次真正的革命。我覺得說的非常形象,師道尊嚴的教學理念應該徹底的拋棄了。學生是學習的人,他們有強烈的主體意識,為什麼做事都有教師支配呢?學習是自我實踐的過程,教師是不能代替的,試想:一個嬰兒學走路的時候,是父母教會的,還是自己經過無數次的摔倒、體驗學會的呢?孩子一天一天長大了,我們卻對孩子越來越不放心了,越來越認為孩子教師不教就什麼也學不會,這種認識一直是我們教育發展的霹雷。我認為教師的教是必要的,但代替不了學生髮展的全部。最好的教學方式是變教學為學教。也就是學生的自我嘗試在先,教師的指導、傳授在後,這才符合現代教學需要。
學生自我構建學習過程我認為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1)自主選擇學習內容
小學語文教材選編的課文多是淺顯易懂的,當學生有了一定的認知基礎以後,大部分自己能讀懂,所以,教師不必要把課文分割成大大小小的無數個問題,然後讓學生來解答問題。教學還要從整體入手,在學生自我感知的基礎上,由學生自我選定學習內容,因為自我選定是學生最需要的,最感興趣的。它避免了教師重複性的勞動,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有人會問:孩子那麼小,會知道學什麼?我也感覺到起初孩子是不知道的,但隨著閱歷的增長,經驗的積累,訓練意識的加強,孩子是完全可做到的。如果教師總不這樣做,那孩子永遠也不會自我學習。
(2)自主選擇學習方式
提倡自主選擇學習方式,就是改變過去教師教學生學(讓學生怎麼做學生就怎麼做)的學習方式,把主動權給學生,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學生有沒有自己的學習方式呢?我認為是有的,例如,學生讀課文的方式就有好多種,有的學生喜歡朗讀,也有喜歡默讀的,快速瀏覽的。學習方式的選擇不一定是實效的,或許走了彎路,但畢竟是學生自我選擇的,應讓他們在自我實踐中去比較、分析、完善、總結、最佳化,逐步的積累學習策略。當然,不能否定教師教策略、教方法,當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策略方法之後,教師必須放手,鼓勵學生創新自己的學習方法。
(3)自主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
課堂教學缺乏活力就是教師的問代替了學生的問,教師的思維代替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學得枯燥無味。外國專家評價中國的課堂教學,說教師講的透徹,學生聽的明白,可就是學生沒有問題。中國的家長常這樣問自己的孩子:今天,你學到了哪些知識?老師的問題你回答出來了嗎?美國的家長常這樣問孩子:你幾天的課有興趣嗎?你提出了哪些問題?兩種教育的觀念,培養出來的人才所反應出的能力也不同吧!孩子在學習中是有問題的,為什麼要扼殺他們的積極性呢?為什麼不能以學生的`問題展開教學活動呢?課改後,教師注重了學生的問,但有幾位教師真正的把教學活動指向了學生的問題呢?繞來繞去,還是要回到教師事先設計好的問題,因為教師覺得這個問題不解決就是對學生不負責任。另外的一個原因是,教師對學生的問題估計不夠,一但學生髮問,弄得教師不知所措,課堂教學無法按計劃進行。可見,現代的教學要求教師的素質是多麼的重要。
(4)自主合作、自主探究、自主體驗
人類社會是一個交往的社會,有交往就得有合作。一個國家不會合作是孤立的、落後的;一個企業不會合作是不會有發展的;一個人不會合作是不完整的,是一個充滿自我矛盾的人。我們的教學必須由單一的傳授走向合作交流,重在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形成健全的人格。合作學習也是學習活動的最佳方式。合作學習還要由學生自主構建,自主選擇學習夥伴,自主和他人交流對話。(自主選擇學習夥伴,在實際的教學中有一定的難度,因為我國的班級特點是大班型,人多,學習空間差,真正讓學生活動起來還處於理想階段,但教師應樹立這樣的意識,能做到的儘量要做到。)
自主探究就是讓學生帶著問題來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又不斷的生成新的問題。解決什麼問題,怎麼解決應是學生自主的行為,教師不可包辦代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點撥引導、提供條件、補充資料、創設氛圍。
自主體驗是學習過程的歸宿。一個人獲得的知識、能力、情感,不經過自身的體驗很難形成。如不吃葡萄的人是不知葡萄酸的。學習也是這樣,如讀課文,教師怎麼講讀的技巧,學生不親自讀,永遠也讀不好;又如理解課文內容,學生不聯絡生活實際,不去聯想或角色的表演怎麼也體會不深。體驗是重要的,是不能忽視的教學情節。讓學生自主體驗應是多種形式的,珍惜學生獨自感受、理解、表達。
語言活動《春雨》教學反思 篇3
《春雨》這首詩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前四句,圍繞“好雨”讚美了春雨的善解人意、及時無聲地滋潤著萬物的生長。這首詩孩子們基本上都能背誦了,透過預習,詩意也基本掌握,所以在教學時我主要抓住“好”字,體會春雨好在哪裡,然後展開說話訓練。春雨好在哪裡呢?春雨好在下得及時,好像知道什麼季節最需要雨水,春天一到,就下起來了。這時我就問孩子們:“哪些東西需要春雨啊?他們會說些什麼呢?”孩子們就七嘴八舌地說了起來:“種子需要春雨,它說:春雨快點下吧,我要發芽!”麥苗說:“春雨快點下吧,我要快快長高!”小樹說:“春雨快點下吧,我要長出綠葉!”春筍說:“春雨快點下吧,我要鑽出泥土。”……春雨好在哪裡呢?春雨在晚上,隨著春風悄悄地來,無聲無息。春雨啊春雨,你是怎麼想的?你為什麼要在晚上來,你為什麼沒有一點聲音呢?在老師的引領下,孩子們站在春雨的角度回答我:“因為人們工作了一天,已經很累了,我可不能影響人們睡覺啊!所以我不發出聲響。”“因為白天孩子們要上學,大人要上班,我不能影響他們出行,所以我才在晚上下的。”多麼善解人意的春雨,多麼善解人意的孩子啊!春雨好在哪裡呢?春雨好在能滋潤萬物。這時候我請孩子們進行角色表演,想想你是什麼?你得到了春雨的滋潤,會變得怎麼樣?你會怎樣感謝春雨呢?孩子們有的說:“我是春筍,我要感謝春雨,讓我喝足了水,才有力氣衝破泥土,掀翻石塊,從泥土裡鑽出來,看到了一個美麗的春天。”有的說:“我是花朵,是春雨滋潤了我,我才會美麗地開放,所以我要感謝他。”有的說:“我是小樹,冬天的時候,我就剩下光禿禿的枝幹,非常難看。現在春雨滋潤了我,我才重新長出了綠葉,變得漂亮起來,我要感謝春雨。”這堂課我抓住詩眼“好雨”,讓學生走近春雨,感受春雨的“好”,同時也讓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
語言活動《春雨》教學反思 篇4
春雨是第二單元《春天來了》的最後一課,學前班對春天已經有了深入的瞭解,《春雨》這首詩歌形象地描述了動植物在春天裡的生長規律以及人類在春天裡的活動。這節課充分利用孩子對春天的已有經驗,透過讓學前班 “說一說、畫一畫、講一講、編一編”等形式,從而發展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創編詩歌的能力。
上完這節課我進行了一個自我反思,我把不足之處與整改措施進行了一個歸納、總結。
1、不足:在“說一說”這一環節的形式不是很好,本節課是讓學生在四人一組畫畫的位置上相互討論,這樣侷限了學生,只是面向個別而不是全部。而且在畫好後讓學生把畫貼在黑板上時有些擁擠,有些亂。
整改措施:可以讓先畫好的學生先把自己的作品貼到黑板上去,然後在自己的座位上與同伴交流,避免了全部班一起把畫貼到黑板上的擁擠。
2、不足:在“編一編”這一環節對學生的挑戰很大,尤其是讓一名學生上臺創編詩歌時,學生需要一個思考的時間,而且對學生的語言組織、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等都是一個挑戰。
整改措施: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較強的可以本次活動的形式,如果是較弱些的可以讓學生四人一組先討論一下,先給一些時間讓學生一起說一說他們創編的詩歌,在讓學生上臺說。
3、不足:在最後老師說請學生回教室把自己創編的詩歌與同伴一起分享,說是這麼說,但是他們的畫沒有讓孩子帶回教室,有點空口說白話。
整改措施:學生把自己的畫帶回教室,讓他們不光與同伴分享自己創編的詩歌,還能一起分享自己的畫,這樣就不是空口說白話。
4、不足:學生在四人站起來創編詩歌時都是站在黑板前面,遮住了下面孩子的視線,下面的孩子很想跟著前面孩子的思路,但是就是看不見。
整改措施:讓學生站在自己的位子上說,教師幫忙在上面指。
當然還有很多細節方面我還需注意,還有很多語言我還要組織的更精煉些,還有很多的回應需要去斟酌,相信在以後的教學中、磨練中,我會越來越成熟。
語言活動《春雨》教學反思 篇5
《春雨》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所寫,原題為《春夜喜雨》。課文節選了其中的前四句。一、二兩句寫春雨發生的時令,傳達讚美之情。三、四句描寫了春雨的特徵。古詩節奏鮮明,音律和諧,讀來琅琅上口。學生雖能熟讀成誦,但理解詩意有一定的難度。下面就結合自身的課堂談談我的收穫:
一、善於創設情境來教學。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由於學生是二年級的小朋友,年齡偏小,善於用形象思維,所以枯燥乏味地理解古詩很難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而古詩教學中創設情境讓學生學得輕鬆,學得自在,其樂無窮。在品味古詩的前兩句時,我創設了這個情境:春天到了,好長時間沒有下雨了,田野裡、竹林裡、花園裡,小草、油菜花、梨花等許多植物無精打采地耷拉著小腦袋,乾涸的泥土裂開了一道大口子,你彷彿聽見誰在說什麼。學生暢所欲言,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儼然是一棵棵乾渴無比的小草、油菜花等植物。春雨彷彿聽見了它們的心聲,說——小草,你別急,我馬上來。讓人彷彿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身臨其境,恍如置身其中。繼而出示下雨的動畫,讓學生如臨其境。轉眼來到第二天,陽光普照,萬物復甦,小草伸了一個懶腰,對春雨說了什麼。植物們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淋漓盡致。學生在對春雨訴說的過程中,真切地感受到春雨在植物們最需要他的時候雪中送炭,如約而至,這真是一場及時雨。理解詩意水到渠成,不露痕跡,這不得不得益於創設情境這一環節的設計。
二、說話練習巧妙穿插其中。
在學生理解了春雨的及時、默默無聞、善解人意、為人著想,並用朗讀來演繹春雨的種種品質。我出示一組圖片,上面有鬱鬱蔥蔥的小草、婀娜多姿的柳樹、嬌豔欲滴的桃花、青翠挺拔的竹子、鋪了一地碎金的油菜花,適時讓學生進行說話練習:春雨滋潤了。學生小手高舉,各抒己見:春雨滋潤了柳樹,柳樹變得更綠了;春雨滋潤了柳樹,柳樹變得更精神了;春雨滋潤了油菜花,油菜花變得更漂亮了;春雨滋潤了翠竹,竹子變得更加青翠挺拔了;春雨滋潤了桃花,桃花變得更鮮豔了,答案不一而足。春雨無聲滋潤萬物,使萬物得以生長,潤物無聲,功不可沒。學生在說話練習中,不僅錘鍊了自身的口頭表達能力,且對春雨善解人意、為人著想等品質有了更為直觀深刻的理解,動植物們對春雨的感激之情不難理解。
三、拓展古詩相得益彰。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古詩教學不能僅侷限於教一首古詩,學生的生活和大自然也是一本讀不完的教科書,教師要把語文課堂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天地,要和學生一道開發和生成開放、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在教學完《春雨》時,老師娓娓道來:在春雨的滋潤下,萬物萌發,快樂生長,大地春意盎然。詩人杜甫也用了一首詩描寫春天的美景《絕句》,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欣賞一下。學生自由朗讀,範讀,男女生讀,師生徜徉在暖暖的春日中,太陽溫暖地照耀著祖國大地,燕子飛來飛去築巢玩耍,沙灘上鴛鴦進入甜甜的夢鄉,多麼溫馨美好的一幕。學生在理解了詩意後朗讀古詩更加有滋有味,搖頭晃腦,有模有樣,儼然一個個沉醉其中的小詩人。
以上是我上課的一點心得,當然也有不少缺點,生字教學上還要多花功夫,思考一些巧妙的方法來理解生字新詞,尚需努力。
語言活動《春雨》教學反思 篇6
3月7日,我在校內講了一節關於古詩詞的教研課《春雨》。唐代大詩人杜甫所作的《春雨》原名《春夜喜雨〉》,這首詩讚美了春雨的善解人意、及時無聲地滋潤著萬物的生長。全詩圍繞著“好”字,具體表現了春雨應時而生,滋潤萬物的情景,讚美了春雨善解人意,不好聲張的品格。這首詩通俗易懂,而且它又是我們課外古詩要求背誦的篇目之一,全班孩子都已經會背誦。根據這一現象,備課時,設計以下教學流程。自己讀詩,學習生字,觀看課件,說說意思。讓學生結合已有的知識,透過課件輔助,達到解決古詩的意思理解,進而明白作者寫作時的心情。
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啟發學生想象:春雨滋潤萬物,它會落在哪裡?如果落在小河上,那麼——(有什麼變化),如果落在泥土上—,那麼——,還會落在哪裡?它們會有什麼變化?透過想象,讓學生了解自然常識,春天,冰化了,植物發芽了,冬眠的動物要醒了等等,讓孩子對生活、自然充滿興趣。
願望是美好的,我想透過一節課40分鐘的時間,讓孩子們在課堂上輕鬆愉快地既學習了知識又陶冶了情操,但是教學也是不完美的藝術。課後各位語文老師也都針對這節課提出了許多好的建議和意見,師校長更是針對古詩詞的教學談了許多,他強調讀的過程中是有層次的:一讀要知道內容,二讀要知道意思,三讀要懂得情感,四讀要知道方法。雖然這節課並不是很成功,但是透過備課、講課、磨課,我對古詩詞的教學有了許多新的認識,相信在今後的詩詞教學中會再上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