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大班活動教案(通用10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教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端午節大班活動教案(通用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端午節大班活動教案1
活動目標
1.透過分享交流,初步|知道端午節的傳說以及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
2.與同伴互相交流包粽子,製作香囊,萌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
3.體驗中國民間節目韻味。
4.激發幼兒在集體面前大膽表達、交流的興趣。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活動重、難點
端午節是陰曆五月五日,包粽子。
活動準備
故事《端午節的傳說》,粽子一個,長方形紙、彩色紙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出示實物(粽子),引發幼兒興趣。
2.初步瞭解端午節。
小朋友今天是什麼日子呀?
幼兒互相交流,讓個別幼兒到集體面前講述,重點引導幼兒端午節的時間。
教師小結:端午節是陰曆的五月五日。
3.引導幼兒瞭解端午節的傳說。
給幼兒講《端午節的傳說》,讓幼兒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確立的,屈原投江的那一天是陰曆的五月五日,就定那一天為端午節。
4.引導幼兒瞭解端午節的習俗。
師:端午節那天,人們都有那些風俗習慣?
幼兒互相交流,讓個別幼兒在集體面前發言。
教師小結:端午節那天人們有很多風俗習慣,吃粽子、賽龍舟、製作香囊。
5.體驗包粽子。
(1)讓幼兒用長方形紙折成六稜形,然後用彩紙繞並進行裝飾,教師巡迴指導。
(2)展示作品並評價。
6.活動延伸。
師:小朋友,你們包的粽子都不錯,回家後把你們學會的包粽子的方法,展示給爸爸媽媽,好嗎?
活動反思:
一、自己設計的問題太多,顯得雜亂無章。
既然決定向幼兒提問,我就設計好了許多問題:比如“端午節有那些習俗?屈原是個怎樣的人?他為什麼要投江自殺呢?他投江後人們是怎麼做的?後來為什麼向江中投粽子?”設計這些問題時,我也考慮到了問題太多,但又想不出如何更好的設計。教學中我只注重了故事內容,想讓幼兒理解故事的含義,卻忽略了孩子們的年齡特點。現在想想,不如把問題簡單化,讓孩子們看著圖片自己討論她們的看法則更能引起孩子們對故事的興趣。
二、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故事的內容有點深奧,幼兒在第一次聽的時候就有點耐不住性子,更何況老師還設計了那麼多的問題。請幼兒回答的時候,我發現幼兒舉手發言的比平時上童話故事時要遠遠的少很多。明顯,我的問題沒有激起幼兒的興趣。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如果幼兒對教學教學內容沒有了興趣,那麼這就是老師的準備不足,也可以說是一堂失敗的課程。在以後的類似教學活動中,我會多加註意。
端午節大班活動教案2
活動目標
1、調查瞭解端午節的來歷和有關習俗,知道端午節是中過的傳統節日之一。
2、積極和同伴交流分享,練習包粽子,獲得更多端午節的經驗,體驗端午節的民俗氛圍。
3、願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4、培養幼兒有禮貌、愛勞動的品質。
活動準備
粽葉、泡好的米、棗、細線等。
活動過程
1、教師與幼兒交流,說出端午節的名稱和日期。
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中國有一個傳統節日,叫端午節,這一天人們會舉行一些有意義的活動。
2、與幼兒一起探討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
(1)與幼兒一起閱讀故事《端午節的由來》,讓幼兒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而確立的,屈原投江的那一天是農曆的五月初五,所以就定這天為端午節。
(2)交流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葉、帶香囊或五彩線。提示幼兒可用語言表達、圖片繪畫、動作表演等方式表現這些習俗。
(3)組織幼兒觀看教師教學資源,瞭解端午節各地風俗,獲得更多有關端午節的經驗。
3、節日體驗活動:包粽子。
用粽葉將泡好的米和棗包住,然後用繩子捆好。提醒幼兒用米不要太多,粽葉要把米包緊,紮結實。
4、節日分享:將包好的粽子分給小班的弟弟妹妹或老師,進行分享活動。
活動反思
重新站上講臺,一切都是新的。第一次在新的學校裡上公開課,我不敢有任何懈怠,提前很多天就開始緊鑼密鼓地做準備。在一番對課文和相關資料的細緻研讀後,大致的教學思路逐漸形成。一篇文章,尤其是大家的文章,可講的東西很多,但要上好課顯然不宜面面俱到。本著“一課一得”的有效教學理念,我設計了以“學習精彩的場景描寫”為主要目標的教學方案並付諸實施。
臨到上課時,教室後面坐著的一排老師讓我的學生們多少有些緊張,我自覺準備還算充分,自然要以微笑鼓勵他們。整節課基本上順利地按計劃進行,也基本達到我所預期的教學目標。但課還沒上完,我已經有了遺憾之感。因為臨場發揮的能力和經驗的欠缺,交流討論場景鑑賞和實踐場景描寫兩個板塊完成得比較倉促,未能達到應有的程度和水平。
現在想來,這些應該算是我對自己的.教學所做的最原生態的反思,而真正的反思是在聆聽了各位前輩和同仁的評價之後開始的。他們在給予肯定的同時,給了我很多切實有力、極富啟發性的指點。我歸納總結為以下三點:
第一、語文課應該實現內容的深化理解。孔子有言:“文勝質則野,質勝文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我想,為人、為文固然要追求文質兼美,上課也應該以此為旨歸。而我這節課在處理內容和形式時有些偏頗,執著於窮盡對描寫手法的鑑賞,而對課文字身的核心內容有所忽略。《端午日》中流動的是濃郁的湘西民俗文化和風土人情,也是我國傳統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體現,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而我卻未能加以強化,這是一處不容忽視的敗筆。另有,在PPT的製作上也有形式大於內容的傾向,多配的動畫圖片有點喧賓奪主。
第二,語文課應該實現方法的落實掌握。本課中,我著重以《端午日》的場景描寫為例子,系統地總結了文中所體現的各種描寫方法。遺憾的是,我在講授這個環節時沒有進行強化總結,這使得學生們對這個知識點的理解流於倉促和浮泛,對這幾種描寫方法的認知不夠紮實。在隨後的對“追鴨競賽”的場景描寫中,有的學生就沒有能夠有意識地以清晰的思路去加以練習。
第三,語文課必須重視語文特有的感悟體驗。在本課中,我在強化方法的指導的同時,弱化了對朗讀的要求。我想,語文課要有明晰的方法指導,更要有朗讀感悟,這二者是並行不悖、相輔相成的。上課時當把二者有機結合,以理解促進朗讀,用朗讀體現理解。
再次回望開公開課的前前後後,感受最深的是那種無形的壓力,然而也深知這些壓力正是成長的契機。我想,也只有在不斷的歷練與反思中才能不斷地成長吧。
端午節大班活動教案3
活動目標:
1、瞭解端午節的名稱、來歷和有關習俗,知道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目之一。
2、體驗中國民間節目的韻味。
3、鍛鍊平衡能力及快速反應能力。
4、樂於參與體育遊戲,體驗遊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幼兒已經初步瞭解中國農曆記年的方法。
2、幼兒用書:《快樂端午節》。
活動過程:
1、幼兒相互交流,初步瞭解端午節。
教師:今天是什麼日子?
幼兒和同伴交流。
請個別幼兒在全班面前表述,重點引導幼兒表述端午節的時間。
教師和幼兒共同小結:端午節是中國農曆的五月五日。
2、引導幼兒瞭解端午節的來歷。
教師:端午節是怎麼來的,有沒有小朋友知道它的傳說故事?
幼兒相互交流。
教師請兩名幼兒講述,大家分享端午節的傳說。
教師小結:古代楚國的詩人屈原非常熱愛自己的國家,在秦國攻破楚國京都時,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農歷五月五日,在寫下了詩歌《懷沙》之後,抱石投汩羅江而死。屈原死後,楚國老百姓非常悲痛,紛紛湧到汩羅江邊去憑弔屈原。
3、引導幼兒進一步瞭解端午節的風俗習慣。
教師:在端午節這天,人們都有哪些活動,為什麼進行這樣的活動?
幼兒分組交流。
每組選1名幼兒在集體面前發言。
教師小結:端午節人們會進行許多活動,如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配香囊等。
4、引導幼兒看幼兒用書,鞏固對端午節的瞭解。
教師:書上有許多活動,請你找出端午節里人們的活動。
幼兒認讀,並完成幼兒用書上的練習。
教學反思:
屈原這個人物對於幼兒來說不熟悉,更不瞭解這個人物,所以我結合掛圖故事引導幼兒瞭解屈原的故事,從而使幼兒產生對屈原的敬佩之情。但是課堂效果來看,幼兒對於古代的國與國的概念不是很清楚,聽的有點含糊。但是對故事的大致思想還是有一定的感受。幼兒都知道端午節有特別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種形狀、多種口味的。整堂活動中幼兒還是比較投入的。在屈原這個人物介紹這一方面還是需要再加強改進。讓幼兒更容易接受並學習。
端午節大班活動教案4
活動目標:
1.透過分享、交流,初步瞭解體驗端午節的相關習俗,體驗和集體共同過端午節的樂趣。
2.嘗試動手製作端午節的相關物品:粽子、香包、五彩繩、彩蛋。
3.願意積極參加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
4.參與節日遊戲。
活動準備:
1.讓幼兒收集有關端午節的各種資料。
2.有關製作的各種材料:
粽子——粽葉、糯米、線等。
香包——各種形狀的布片、訂書器、棉花、香水、乾花。
彩蛋——煮熟的雞蛋、顏料、水彩筆、蠟筆、油畫棒。
五彩繩——各色緞帶、絨線、縐紙。
3.有關的圖片、艾草和菖蒲。
活動過程:
講講看看:
要求:交流幼兒收集的有關端午節的內容。
指導語:
1.(在門上懸掛艾草何菖蒲)知不知道今天我們班的門上掛的是什麼呀?(菖蒲)那為什麼要掛菖蒲呢?(因為端午節要到了,掛菖蒲是端午節的習俗)
2.那你們知不知道端午節還有哪些習俗呢?
(1)懸鐘馗像: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每家人將鍾馗像懸掛在門上,可以鎮宅驅邪,保佑一家平安。
(2)掛艾葉菖蒲:艾草和菖蒲中都含有一種叫芳香油的東西,可以用來殺蟲防病蟲害,它的香氣可以起到淨化環境、驅蟲祛瘟的作用。
(3)賽龍舟:屈原投湖自殺的時候呢,有許多人划船去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可是卻沒有能夠把屈原就上來,後來每年五月五日就用划龍舟來紀念這件事。
(4)吃粽子:屈原死了之後,人們怕河裡的魚蝦把他的屍體吃掉,就將糯米包在粽葉中,投到河裡餵魚。
(5)飲雄黃酒:雄黃是一種礦物質,在端午節這天,人們把它放在米酒中製成雄黃酒,但是小朋友不能喝酒,就用手指沾雄黃酒在額頭上寫一個“王”字。
(6)佩香包:端午節的時候小朋友們都要戴上香包,香包裡面放了很多想香料,聞起來香香的,香包有各種各樣的形狀和顏色,可以掛在脖子上,也可以帶在手腕上,好看極了!
(7)五彩繩:在端午節人們編各種彩色的帶子掛在手上,很好看又有吉祥的意思。
(8)豎雞蛋、畫彩蛋:人們說:“在端午節的時候,能將雞蛋豎起來的人,這一年都會有好運氣。
端午節大班活動教案5
教材分析
在一系列端午節主題活動中,幼兒對端午節習俗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同時對龍舟競渡活動產生了濃厚興趣。本節活動為幼兒創造親身實踐的機會,幫助幼兒瞭解龍舟競渡的不同傳說,進一步瞭解各地不同的競渡方式,在共同遊戲的過程中體驗團結協作的力量,激發幼兒熱愛傳統文化的情感。
活動目標
1.瞭解端午節龍舟的不同傳說,知道龍舟競渡是一項傳統體育活動。
2.能用多種方式蒐集關於龍舟競渡的資訊、資料,積極與同伴交流龍舟競渡的傳說。
3.積極參與遊戲,在遊戲中感受賽龍舟時的激烈氣氛,體會團隊合作精神。
活動準備
1.收集有關賽龍舟的傳說故事,以及各地龍舟競賽中方式,完成調查表。
2.紙箱龍舟4個,鼓,紙棍。
3.邀請家長志願者4-5名。
活動建議
1.組織幼兒交流《龍舟競渡調查表》,自主瞭解龍舟競渡的由來及比賽方式。
(1)請幼兒講述龍舟競渡的不同由來,知道龍舟競渡也是端午節的一種習俗。
小結:關於賽龍舟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龍神等祭祀活動,流傳最廣的一個版本是說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因諫不成反遭放逐。悲憤中,屈原投汨羅江自盡。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2)播放教學課件,進一步瞭解各地龍舟競渡的不同。
討論:圖上的人們正在開展什麼活動?龍舟競渡需要幾人參加?都幹什麼?他們劃的船與我們平時看到的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呢?
小結:龍舟競渡,又稱“賽龍舟”、“劃龍船”、“龍船賽會”等,是一種具有濃郁的民俗文化色彩的群眾性娛樂活動,同時也是一種有利於增強人民體質,培養勇往直前、堅毅果敢精神的體育運動。
龍舟競渡根據龍舟大小確定人數,有17人、23人等多人組成。有舵手、鼓手、劃手,需要多人齊心協力完成。
龍船競渡的船是一條龍的形狀,龍舟上有龍頭、龍身、龍尾、槳、舵。龍身上會畫有龍鱗,龍舟一般中間寬、兩頭窄,都有一個長長的龍頸,龍頭裝在長長的龍頸上,龍頭和龍尾向上稍稍翹起,好像一隻野鴨浮游在水面上,龍舟上還會插一面小紅旗。我們平時見到的船就是普通的船。
(3)播放影片,引導幼兒瞭解龍舟競渡的發展歷程。
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於1980年5月16日作出決定,將龍舟競渡列為正式比賽專案,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龍舟賽在我國南方地區開展的比較普遍,已形成一年一度的“龍舟節”。現在的龍舟競渡,已經走向國際。
2.組織幼兒玩“賽龍舟”遊戲,感受同心協力獲得成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1)家長志願者和幼兒分組比賽,老師當裁判,聽口令後幾組同時把龍舟划向終點,先到者為勝。
(2)討論遊戲中遇到問題,分享遊戲經驗。
提問:你們在遊戲中遇到了什麼問題?(腳沒有走齊,太擠,用力不均勻)怎樣才能將龍舟劃得又快又穩?(喊口令,聽口令一起用力)
(3)再次玩遊戲,體驗成功的歡樂。
端午節大班活動教案6
一、活動目標
1、瞭解端午節的來歷,知道端午節是中國特有的節日、
2、能積極和同伴交流、分享,獲得更多的端午節經驗。
3、感受端午節的熱鬧氣氛,體驗遊戲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
1、賽龍舟的圖片、鼓
2、大粽子
3、端午節PPT
三、活動過程
1、教師引入故事,匯入本次的端午節活動。
有一位花婆婆,他有四個孩子,雖然這四個孩子都在很遠的地方工作,但都很孝順,一到過節都會回家來看望自己的親人。
小朋友你們都知道有哪些節日呢?忽然有一天花婆婆的四個孩子都回來了。他們每人給花婆婆帶回來了一件禮物。
花婆婆非常高興,驚奇的問:“你們怎麼回來了,還帶禮物。”孩子們異口同聲的回答因為今天過節呀?
花婆婆說“今天什麼節日啊”孩子們說,開啟禮物你們就知道啦。
2、教師講完故事後,帶領幼兒瞭解端午節的習俗。
(1)教師出示端午節課件PPT,觀看第一個禮物盒——艾蒿。請幼兒觀察猜節日。
(2)教師繼續出示香包、划龍舟的圖片、粽子請幼兒猜節日。
3、現在你們告訴花婆婆,過的是什麼節日呀?
(1)端午節是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在這一天人們就會用這些特別的方法來慶祝。
(2)端午節的各種來歷和傳說,最常見的傳說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
(3)屈原非常熱愛自己的國家,秦國攻破楚國時,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
教師小結:農曆五月初五日,在寫下了詩歌《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屈原死後,楚國老百姓非常悲痛,紛紛湧入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人們就把屈原投江的那一天定為端午節。
4、教師請幼兒交流:你們過端午節都幹些什麼?介紹端午節的習俗。
(1)艾草通常是長在田野邊,它的作用是驅蚊,辟邪,把它插在門上。
(2)粽子是中國的特色點心,各地方包的形狀各異,有三角粽,有長條粽。口味不同,有紅棗餡,有肉餡,有無餡的。
5、教師出示端午節課件PPT,引導幼兒觀看製作粽子的過程。
(1)看完課件後,你們想不想自己嘗試包粽子呢?
(2)此活動環節可以分為兩個活動:意識手工活動、而是遊園活動。
6、教師播放端午節PPT,引導幼兒觀看划龍舟影片。
教師組織幼兒一起參與遊戲:賽龍舟。
四、活動總結
端午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它有著獨特的風俗,如:吃粽子、賽龍舟、掛香袋、系長命縷等慶祝活動,為了體驗中國民間節日特有的韻味,初步瞭解節日的習俗、瞭解端午節的風俗民情,感受中國的社會文化,我們設計了本次活動,同時,端午節又有著一個有名的來歷,讓幼兒瞭解“屈原”的故事,能激發他們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端午節大班活動教案7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內容,感受遊戲的快樂。
2、養成仔細傾聽的習慣,能用語言清楚連貫的表達。
活動準備:PPT、3只粽子。
活動過程:
一、匯入
1、——今天劉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故事,猜猜看可能是什麼故事呢?
2、出示PPT,幼兒猜測故事內容。
小結:猜了那麼多,都很有可能哦,到底是個什麼故事呢?我們來看看。
二、欣賞故事
1、出示故事名字《粽子裡的故事》
——吃過粽子嗎?什麼味道的?(豆沙、肉、蛋黃)
小結:原來粽子裡面可以包各種各樣的餡兒,那你們知道什麼時候要吃粽子呢?
2、簡單講述粽子的來歷: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這一天我們要吃粽
子。這是我們中國人的節日,大家要記住哦。
3、——那麼《粽子裡的故事》會講些什麼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4、分段觀看PPT,欣賞故事,
(在密密的樹林裡——也就不能把找來的故事講給小朋友們聽了。)
——那怎麼辦呢?(幼兒討論)
——看看老奶奶是怎麼做的。
5、繼續欣賞故事(老奶奶採來一把箬葉——誰就能講出有趣的故事來。)
——原來奶奶把故事包在粽子裡,誰吃了粽子,誰就能講故事。
6、松鼠圖片
——誰來了?小松鼠來幹什麼,小松鼠吃了粽子講出故事了嗎?
小結:小松鼠吃了粽子,可是“吱吱吱”的講不出來
7、狐狸圖片
——小狐狸吃了粽子能講出故事來嗎?
小結:小狐狸吃了粽子,“哩哩哩”的講不出來。
8、繼續欣賞故事(接著——只好搖搖頭。)
小結:小動物雖然吃了粽子,但它們不會講話,講不出故事,怎麼辦呢?真著急。
9、繼續欣賞故事(小松鼠,小狐狸——她一定把這些故事講給小朋友們聽。)
小結:粽子裡面藏了很多故事,小女孩吃了粽子,把故事講給小朋友聽。
三、“吃”粽子
1、——老奶奶的粽子裡有故事,劉老師帶來的粽子也很神奇,來吃吃劉老師帶來的粽子,講講劉老師粽子裡的故事。
2、出示粽子一:聽話(“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講故事”。)
——誰聽見了奶奶用了哪兩樣東西包粽子?(箬葉、米)
——誰能把故事裡說的什麼樣的米、什麼樣的箬葉講清楚?
3、出示粽子二:悄悄話(“我愛你”)(“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講故事”。)
——悄悄話是什麼意思?(輕輕講,用心聽)
(——為什麼會傳錯?悄悄話是很難的,要用心聽、仔細聽、遊戲才能玩下去,我們等會兒到教室裡繼續玩。)
4、出示粽子三:祝福(互相)(“吃吧、吃吧、吃了粽子講故事”。)
——我們馬上要離開幼兒園,離開我們的好夥伴,上小學去了,那你有什麼祝福的話要跟好朋友說嗎?
——你收到了什麼祝福?你祝福了誰?
四、延伸
——孩子們,再過幾天就是端午節了,回到家,和奶奶一起吃吃粽子,聽奶奶講講故事,也可以把你的故事講給奶奶聽。
端午節大班活動教案8
一、活動目標:
1、 透過本次班會主題了解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的相關歷史背景,傳承中華文化。
2、 利用本次班團會讓學生在端午節到來之前做相關的準備工作,參加一些有正面影響力的傳統節日比賽和習俗,跟父母學習節日粽子、涼糕等的由來及做法。
3、 透過一系列活動、小品等培養學生組織能力、上臺表演的能力以及語言情感表達的能力。
二、活動準備:
1、準備一些相關的端午節的歷史故事。
2、準備一些經典、有意義的描寫端午節經典詩詞。
3、製作活動的PPT及互動環節的小遊戲。
三、活動程式:
班會主題—— 主持人介紹——閱讀歷史故事——分析故事背景——-朗讀詩詞——-互動遊戲——-學生討論——總結歸納
四、 具體活動過程:
見PPT資料
五、 活動總結:
1、 由班主任老師總結歸納這次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主題班會。
透過本次班團會的開展,重在引導學生感受傳統文化魅力,讓學生在誦讀中瞭解傳統文化知識,認同端午、喜愛端午、過好端午,在感受傳統文化中培養愛國情懷,傳承千年文化代代相傳。
端午節大班活動教案9
主題來源:
端午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它有著獨特的風俗,如:吃粽子、賽龍舟、掛香袋、系長命縷等慶祝活動。這些活動都適合大班的幼兒來開展,既能鍛鍊和發展幼兒的動手能力,又能增進幼兒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和興趣。同時,端午節又有著一個有名的來歷,讓幼兒瞭解"屈原"的故事,能激發他們初步的民族自豪感。為此,我開展相關的主題教學活動。
目標:
1、安靜地傾聽故事,理解故事內容;
2、知道農曆五月五是我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3、瞭解端午節的由來及習俗文化(重點),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感興趣,產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難點);
準備:
1、實物:紮好的艾葉與菖蒲,彩色絲線,香袋,鹹蛋,粽子
2、圖片: 賽龍舟,粽子,懸掛艾葉與菖蒲,彩色絲線,掛香囊,鹹蛋,塗雄黃,字卡過程:
匯入: 播放背景音樂,師生律動出場——乘火車(進站)
一、開始部分
1、打招呼
2、手指遊戲——《手指歌》
二、基礎部分
1、談話匯入,展示粽子,引出故事
(1)小朋友看這是什麼呢?(粽子),你們吃過粽子嗎?吃過哪些味道的粽子?(鮮肉粽子、鹹肉粽子、紅豆粽子、赤豆粽子、花生粽子······)你喜歡吃哪一種粽子?
(2) 你們知不知道人們在什麼節日裡都要包粽子、吃粽子嗎?(幼兒討論後,教師揭示答案:五月五,端午節)
2、欣賞故事(要求幼兒安靜傾聽,理解故事內容)
3、根據故事內容提問,加深幼兒對故事的理解
( 1 ) 農曆五月五是什麼節?
(2)你們知道端午節都有哪些習俗?
(3)為什麼這個節日要吃粽子?
根據幼兒回答出示圖片:賽龍舟、吃粽子、插艾葉等。
4、拓展延伸
(1)瞭解屈原的故事;(透過故事激發幼兒愛國情感)
(2)出示插艾草、香袋、鹹蛋、塗雄黃、系彩色絲線的圖片,瞭解其用途。(幼兒討論)師:除了這兩個習俗,你們還知道別的端午節習俗嗎?還有許多習俗就躲在旁邊的小籃子裡,你們去找一找,看一看,說一說,你們認識這些習俗嗎?(幼兒自由分組進行討論)
師:哪一組來說說,你們看到的是端午節中的哪個習俗?幼兒邊說邊觀看圖片,說出來給幼兒展示相應的實物。(虛實結合,加深印象)
教師小結:從端午節開始天氣會越來越熱,蚊子、蟲子也越來越多,疾病容易流行。古時還沒有發明滅蚊劑,但古代中國人非常聰明,愛動腦筋,利用艾草、菖蒲的特殊氣味將它們掛在門框上,用以驅除蚊蟲。五索象徵五條龍,民間傳說能降服鬼怪。
向幼兒介紹吃粽子、賽龍舟、掛香袋的含義:在屈原投江的日子裡,人們把米裝在竹筒裡投入江中給他吃,後來人們怕蛟龍吃米,就用粽葉把米包起來,纏上蛟龍最怕的五彩線。還有一種傳說:古代有位憂國憂民的詩人叫屈原,他不幸投江而死,人們為了紀念他,就設立了"端午節"。"吃粽子"本義是把粽子投進江河,讓魚蛟蝦蟹吃飽了而不去傷害屈原的遺體;"賽龍舟"相傳是為了撈救屈原;香包用紅、黃、藍、白、黑五彩絲線製作,裡面裝有芳香的藥物,寓意是祛毒長命。
三、學習兒歌
1、欣賞兒歌
2、跟讀兒歌
3、朗讀兒歌(集體讀、小組讀、個別讀)
4、認讀字寶寶"龍舟、艾葉、粽子"
四、遊戲部分
蘿蔔蹲:教師出示圖片,幼兒根據自己手上的字寶寶做出蹲下的動作
五、活動結束
(播放背景音樂,遊戲退場)師:端午節的習俗還有許許多多,你們喜歡過端午節嗎?假設今天就是端午節了,讓我們也來慶祝一下吧。你們想按哪種習俗過端午節?
師:那就讓我們用最熱鬧的方式來慶祝吧!
帶領幼兒玩賽龍舟遊戲走出活動室(透過遊戲增進對端午節習俗的認識 )
端午節大班活動教案10
教材分析
端午節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綱要》中指出:“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端午節》是一首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是兒歌,以淺顯的語言表達了端午節的地方風俗習慣。本此次活動從引導幼兒回憶端午節習俗入手,幫助幼兒理解兒歌內容,感知端午節的民俗文化,引導幼兒大膽運用有節奏的朗誦,體驗兒歌的韻律美。
教學目標
1、瞭解端午節的來歷以及地方風俗習慣。
2、學習兒歌,感受作品的語言節奏和韻律美。
3、嘗試仿編兒歌,體驗創作的快樂。
教學準備
經驗準備:瞭解端午節來歷和習俗物質準備: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1、談話交流,回憶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
提問:端午節就要到了人們是怎樣過端午節的?為什麼要過端午節?
小結:每個節日都有各自各的習俗與傳說,這些習俗和傳說不僅代表了我們的文化,也流傳下來許多的節慶活動,像現在端午節舉行的包粽子、插艾蒿、掛香囊、龍舟比賽等。
2、結合教學課件欣賞詩歌,引導幼兒初步理解兒歌內容。
(1)組織幼兒交流傾聽兒歌后的感受。提問:兒歌裡說了什麼?你的心情怎樣?
(2)根據幼兒的回答,播放相應的課件,引導幼兒理解兒歌內容。
3、結合課件,幫助幼兒理解詩歌內容,感受作品的語言節奏和韻律美。
(1)教師再次朗誦兒歌,引導幼兒理解,加深印象。提問:剛剛的兒歌裡面,你聽出哪些音比較像?
小結:小朋友聽的很仔細,聽到了陽(yang)和囊(nang)很相似,老師發現兒歌裡還有一些你們沒有發現,現在我們一起再來聽一聽。
(2)引導幼兒和老師一起念讀兒歌,重點念准以下發音:陽(yang)、囊(nang)、妝(zhuang)、香(xiang)。
提問:為什麼這些音聽起來很像?
小結:原來人們為了讓兒歌更好聽,讓最後一個音都聽起來很相似,這便是運用了押韻的方法。
(3)引導幼兒朗誦兒歌,感受作品的節奏感。
提問:第1段兒歌前兩句有幾個字?最後一句話有幾個字?第2段、
第3段呢?這樣朗誦起來有神們感覺?
小結:這首兒歌每一段第1、2句都是3個字,最後一句都是7個字。這樣的兒歌朗誦起來既整齊又有有節奏感,給人美的享受。
4、引導幼兒有節奏的朗誦兒歌,體驗兒歌的節奏感和韻律美。
5、引導幼兒大膽想象,嘗試仿編兒歌。
端午節還有哪些活動?我們一起把這些活動也編到兒歌裡吧!鼓勵幼兒用兒歌裡的句式結構進行仿編活動,體驗創作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