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適合中班的科學公開課教案(精選8篇)

適合中班的科學公開課教案

適合中班的科學公開課教案(精選8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時常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適合中班的科學公開課教案(精選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適合中班的科學公開課教案1

  活動目標:

  1.與同伴交流自己的對動物嘴巴的認識,瞭解一些動物嘴巴的明顯外形特徵和特殊用途,感知動物的多樣性。

  2.有進一步瞭解動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活動準備:

  收集各種不同特徵的動物(如啄木鳥、蜜蜂、河馬、蝸牛、兔子等),嘴巴圖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講述故事《救救蘋果樹》,引起幼兒談論動物嘴巴的興趣。

  教師有感情地講述後提問:是誰救了蘋果樹?為什麼啄木鳥能救蘋果樹?

  (二)瞭解動物嘴巴的外形與生活習性之間的關係。

  教師:啄木鳥長著一張什麼樣的嘴巴?這樣的嘴巴有什麼特殊的本領?

  教師:你還知道哪些動物的嘴巴有特殊的本領?他們的嘴巴是什麼樣的?

  (三)觀察圖片,引導幼兒瞭解動物世界的神奇,感知動物的多樣性。

  教師:圖片上的動物嘴巴有什麼特殊的本領?它們是靠身體的什麼地方完成特殊任務的?(鵜鶘是靠它的大嘴巴來捉魚的,蜜蜂是用管子一樣的嘴來吸食花蜜的)教師:你還知道哪些動物也有一張奇怪的嘴巴?他們的嘴巴是什麼樣的?

  活動延伸:

  區域活動:收集圖片、音像資料,在科學區探索交流,增長知識。

  遊戲活動:在日常生活中,讓幼兒觀看《動物世界》錄影,引導幼兒繼續關注動物的嘴巴,滿足幼兒對動物的觀察興趣。

  適合中班的科學公開課教案2

  活動目標

  1、 感知探究磁鐵吸鐵的現象,對探索磁鐵活動感興趣。

  2、 能自主探究磁鐵特性,提高探索能力和思維能力。

  3、 嘗試運用磁鐵的特性解決生活和遊戲中的問題。

  4、 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並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5、 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人手一塊磁鐵,每人一份操作材料(內有木片、塑膠管玩具、回形針、硬幣、鐵質瓶蓋、布片、紙片、小鐵夾、螺絲釘等。)

  活動重點

  瞭解磁鐵吸鐵的特性。

  活動難點

  運用磁鐵的特性解決生活和遊戲中出現的問題。

  活動過程

  一、出示磁鐵,引出課題

  老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位新朋友(出示磁鐵),你們認識嗎?(認識,吸鐵石。)孩子們,真聰明,吸鐵石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磁鐵,那孩子們記住它的名字了嗎?它的名字叫什麼?(磁鐵,幼兒重複一遍)

  小結:磁鐵的形狀有很多種:有長方形、馬蹄形、橢圓形、圓形,等等。還有一些裝飾好了,外觀特別好看的磁鐵。

  二、鼓勵幼兒探索活動,實驗並記錄

  老師:磁鐵特別好玩,你會發現它有許多的秘密,今天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好多東西,請大家試一試。

  1、介紹實驗材料和記錄表,提出要求。

  師:孩子們,用你們手中的磁鐵吸你桌子上小筐子裡的物品,

  看看什麼能吸起來,你在記錄表上畫一個“對號”,看看什麼不能吸起來,你在記錄表上畫一個“錯號”,把結果都記錄好。還有把能吸起來的物品放在一起,把吸不起來的物品放在一起,聽明白了嗎?(聽明白了)好下面,先把你們的小板凳輕輕的面向小桌子,我們開始發材料。把記錄表和彩筆在盤子裡拿出來,開始操作和記錄吧。

  2、 幼兒動手操作並做記錄,老師巡迴指導。

  老師:剛才,小朋友玩得很開心,你們發現了什麼?磁鐵能吸住什麼東西?不能吸住什麼東西,舉手說一說?(請2—3個小朋友回答)

  3、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總結,再次實驗分享結果。

  我們根據記錄的答案再來進行一次實驗,看我們驗證的對嗎?一起再來實驗一次。

  小結:磁鐵會吸鐵製品,平時我們也叫它吸鐵石。磁鐵能吸住鐵製的東西,吸不起來的就不是鐵做的。

  三、解決問題,動腦筋、想辦法

  1、創設環境,鼓勵幼兒解決問題。

  老師:好,孩子們,現在把你們的記錄表都放在盤子的底下,把小板凳輕輕的面向老師,老師這裡出現了很多問題,需要你們動腦筋幫老師想辦法解決,我想先請一名坐的即快又端正的小朋友,上來幫我解決第一個問題。

  (1)一名粗心的工人把他的鐵釘掉到金魚缸裡去了,現在請小朋友想辦法把它打撈上來。(不能直接用手)

  (2)老師有兩張漂亮的圖片想擺在鐵板上給小朋友看,可它老丟下來,怎麼辦呢?

  (3)老師不小心把許多回形針掉在了沙子裡,你們能不能幫助老師想想辦法撿起來啊?(用手太麻煩了,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嗎?)

  2、引導幼兒動手操作,發現磁鐵隔物吸鐵的特性。

  師:剛才那幾位小朋友非常棒,幫助老師想了很多解決問題的好辦法。現在老師再請你們來玩一個遊戲,現在每個小朋友一個人拿一個紙板,把回形針放在紙板上面,把磁鐵放在紙板的下面,你們再玩玩看會發生什麼事?

  師:孩子們,你們說說看為什麼這些東西在紙板上動起來啊?(因為紙板下面有磁鐵)

  小結:孩子們真聰明!老師告訴你們磁鐵還有一個秘密就是它還可以隔著物體吸鐵,但是這些物體不能太厚。

  四、老師自制磁鐵玩具——跳舞的小魚,讓幼兒更深的體驗磁鐵的本領

  1、範例,教師演示跳舞的魚。

  2、引導幼兒探索:怎樣使小魚動起來?

  總結:用兩個回形針貼上在小魚的底部,然後用磁鐵隔著紙板去吸小魚,此時小魚會按磁鐵移動的方向動起來,就好象小魚在跳舞。

  五、磁鐵在生活中給我們帶來的方便

  出示圖片PPT,瞭解磁鐵的其他用途,幻燈片內容包括門吸、磁力火車、磁力畫寫板、文具盒、磁力起重機等。

  延伸活動

  將材料投放到探索區,鼓勵幼兒在區域裡繼續探索磁鐵的秘密。

  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為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適合中班的科學公開課教案3

  活動目標:

  1.學會吹泡泡並瞭解泡泡的特性。

  2.知道不同形狀的吹泡棒吹出的泡泡都是圓形的。

  3.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及體驗吹泡泡的樂趣。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瞭解泡泡的特性(易爆透明七彩色)

  教學難點:透過操作實驗驗證不同形狀的吹泡棒吹出的泡泡都是圓形

  活動準備:

  教學準備:泡泡水不同形狀的吹泡棒(△○?□☆)自制或購買

  活動過程:

  一、出示泡泡槍,同時打出許多泡泡,幼兒說出名稱,引入課題。

  二、教師講解泡泡水、吹泡棒,認識各部分名稱。重點講解泡泡的吹法,幼兒學習。

  三、操作實驗:

  利用圓形吹泡棒練習吹泡泡,並在吹的過程中觀察泡泡的特點。

  大大小小的圓形透明七彩色容易爆破

  四、教師小結並讓幼兒知道:圓形吹泡棒吹出的泡泡是圓形的。

  五、逐一出示其它不同形狀的吹泡棒(△?□☆)幼說出名稱,教師再次設疑,引起幼兒探索與思考興趣:那麼想一想,它們吹出的泡泡又會是什麼形狀了?

  六、幼兒操作驗證結果,教師巡迴提問。

  七、根據幼兒操作回答,教師逐一示範驗證結果。

  八、小結:

  原來不光圓形的吹泡棒吹出的泡泡是圓形的,其他形狀的吹泡棒吹出的泡泡也是圓形的。泡泡真奇妙呀。

  延伸活動:

  去院子可以互相交換吹泡棒,再次感受吹泡泡的樂趣,在太陽底下觀察泡泡顏色,玩抓泡泡的遊戲。

  教學反思:

  吹泡泡是孩子經常玩且非常喜歡的一項活動,而《吹泡泡》這首歌曲的歌詞淺顯易懂、貼近幼兒生活,音樂旋律生動活潑,節奏、強弱變化明顯,具有較強的趣味性和表現空間,是幼兒演唱和表演的好教材。所以,我及時抓住這一契機,為孩子創設一個音樂的環境,結合有趣的遊戲,引導幼兒感受音樂的動聽、旋律的優美,激發對音樂活動的興趣。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由於教師對音樂的性質、演唱的音準,對音樂的表現,沒有熟練地掌握,每個環節間的連線語,幼兒傾聽習慣的培養,等很多方面沒有細緻深入地思考和引導,從而在課堂中問題多多。現將活動過程反思如下:

  一、模仿泡泡飛飛,營造輕鬆的課堂氛圍。

  在"吹泡泡"的音樂聲中師幼輕鬆進入活動場地。

  反思:第一環節雖然是活動的開頭孩子還沒有進入狀態,但是既然已經播放了音樂,那麼教師也應提出適當的要求,讓孩子有意地去聽聽音樂,如:小朋友,讓我們變成泡泡,聽著美妙的音樂飄進教室吧!

  二、結合遊戲,初步感知歌曲內容。

  1、師:小朋友們,你們都喜歡玩吹泡泡的遊戲,和你們一樣,老師也很喜歡,我也要來吹幾個泡泡!

  ⑴教師隨意吹泡泡,幼兒拍手、跺腳。

  ⑵提高要求:教師吹大泡泡,幼兒用響亮的掌聲模仿打泡泡並跺腳;教師吹小泡泡,幼兒用輕輕的掌聲模仿小泡泡並跺腳。

  1、看,張老師吹了幾個泡泡?(出示彩色紙泡泡,請幼兒數一數。引導幼兒有節奏地念該樂句。)

  反思:教師和孩子一起玩吹泡泡遊戲時,孩子們興趣盎然,用掌聲表現出了響響的大泡泡,輕輕的小泡泡,但是在引導幼兒數一數吹了幾個泡泡時,教師讓幼兒模仿唱著數,給孩子們的學習帶來了難度,導致此環節沒有達成預設目標,如果此時教師能用直接數的方法示範並以生動形象的語言:你們也來吹一吹,(出示已貼好的彩色泡泡)數一數一共吹了幾個泡泡呢?聽聽張老師是怎麼數的?來跟著張老師這樣數一數?誰學會了來試試?我們再一起來數數。重點讓幼兒學習數泡泡時的附點,透過循序漸進的引導,讓孩子熟練地掌握正確的數法。

  適合中班的科學公開課教案4

  一、活動目標

  1.在活動中知道哪些東西放在水裡是沉的,哪些是浮的。

  2.能夠動手操作實驗,記錄結果,並大膽講述出自己操作的過程與結果。

  3.激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

  4.能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見解,體驗成功的快樂。

  二、活動重難點

  1.活動重點:喜歡參與到實驗中,嘗試探索改變物體沉浮的不同方法。

  2.活動難點:能夠動手操作實驗,並大膽講述出自己操作的.過程與結果。

  三、活動準備

  1.盛水的大玻璃缸、各種能沉浮的物品(小木塊,勺子,橡皮,小石頭,泡沫板,海洋球等)

  2.記錄物體沉與浮的圖示。

  四、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實驗匯入老師分別將兩樣東西放入玻璃缸中,請幼兒觀察。

  師:這兩樣東西放入水中會怎樣?引入活動,激發興趣。

  (二)基本部分

  1.觀察材料,猜測物體沉浮想象,師:這裡都有什麼啊?如果把這些東西放進水裡面它們會怎麼樣呢?

  2.動手操作,驗證物體的沉浮現象並記錄結果。

  (1)出示觀察記錄紙,教師指導記錄的方法;

  (2)教師示範操作並做好記錄;

  (3)分小組讓幼兒們自己操作,自己探索物體的沉浮,並對沉浮作好記錄。

  3.交流討論結果各組展示並講出自己的操作結果,教師與幼兒們一起進行驗證。

  (三)結束部分總結:根據物體的沉浮現象,教師與幼兒們一起進行分類,哪些是沉下的的,哪些是可以浮在水面上的。

  五、活動延伸

  與藝術領域美術相結合,折一些紙的小船和幼兒一起探索讓沉下去的物體浮在水面上。

  活動反思:

  幼兒園科學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養幼兒探索的興趣,教師時刻要為幼兒的探索認知創設一個寬鬆、和諧、自由的環境氛圍,讓幼兒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認識物質的性質。本次教學活動透過看一看、嘗一嘗、動一動,幼兒從親身體驗中,對水的概念從形象到抽象的提升,讓幼兒在活動中自始至終都是“實驗者”,知識在孩子們的實踐中自然就形成了。

  適合中班的科學公開課教案5

  活動目標:

  1、能透過仔細觀察,獲取有關蝌蚪的一些趣事,並大方地講述出來。

  2、對能說說自己看到的有關蝌蚪的一些趣事。

  活動準備:

  電腦一臺,放大鏡、觀察記錄本、蝌蚪若干

  設計思路:

  中班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周圍環境都非常感興趣,他們總是不停地看、聽、摸、動。尤其是對生活周圍的小動物,有著強烈地吸引力。四月,春天來了,小蝌蚪成了幼兒的新朋友,但到底小蝌蚪長得是怎麼樣的,它是怎麼樣奇蹟般地變成了小青蛙的?游來游去在幹什麼?孩子很想弄個明白,透過“有趣的蝌蚪”這個活動,使孩子們的好奇心得到了滿足。在觀察、思考、討論小蝌蚪的過程中,加深了對小蝌蚪的認識,也增進了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觀察、講述等多方面能力也有所提高。

  在這個活動中,教師結合《綱要》精神,更加註重調動幼兒自己學習的能力,注重幼兒對蝌蚪觀察、瞭解的過程,重視孩子自己提出一些問題,透過觀察、思考、討論,再來解決問題。同時,積極接納幼兒的觀點,運用激發、引導、鼓勵的方法,使幼兒的思維更活躍,學習積極性更高。

  多媒體教學聲形並茂,生動形象,色彩鮮明,在此活動中透過運用能直觀形象生動地將蝌蚪變成青蛙的全過程展示出來,將抽象變為生動,將靜態變為動態,使幼兒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活動過程:

  一、激發興趣,引出主題1、老師:春天來了,池塘裡又多了誰?(小蝌蚪)你們認識小蝌蚪嗎?它長著什麼樣?幼兒可能答:小蝌蚪長著一個黑黑的大腦袋,後面拖一條長長的尾巴。

  二、透過觀察、記錄,認識蝌蚪

  1、教師問:你們想不想仔細地看一看小蝌蚪?提供每人一隻放大鏡,一本記錄本,讓幼兒先觀察小蝌蚪的不同動態,再把他們的樣子畫下來。評析:鼓勵幼兒專注地觀察,找出小蝌蚪幾種不同的動作,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

  2、組織幼兒充分交流自己的觀察結果,可介紹自己的記錄方式和記錄結果。

  三、設定疑問,瞭解生長過程

  1、老師:你們知道小蝌蚪長大了變成了誰?幼兒可能答:有的變成了青蛙,有的變成了蛤蟆。

  2、老師追問:你們知道蝌蚪是怎麼變成青蛙的?評析:這裡讓幼兒大膽設想,創造性地表述小蝌蚪的成長過程。

  3、播放青蛙生長過程資料。看完後讓幼兒再來說說小蝌蚪————青蛙的過程。老師重點問:小蝌蚪在變成青蛙前腿是怎麼變的?尾巴又有什麼變化呢?幼兒可能答:先長後腿,再長前腿,尾巴越縮越短,腿越長越長,還有腳趾呢。

  四、動手操作,再現奇妙的生長過程

  集體制作蝌蚪—青蛙的生長圖評析:透過動作製作再次加深對蝌蚪生長過程中幾個重要環節的印象。

  五、延伸活動:欣賞故事《小蝌蚪找媽媽》,在語言活動中可安排讓幼兒續編故事。

  適合中班的科學公開課教案6

  製作意圖:

  豐富幼兒的動手操作材料,增加操作的興趣。

  教育價值:

  1、鍛鍊幼兒手眼協調能力

  2、鍛鍊幼兒的點數能力

  3、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

  4、能積極地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激發進一步探索事物變化的願望。

  5、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選用材料:

  塑膠桶、塑膠膜、塑膠盒、串珠、輔助材料

  製作方法:

  1、將塑膠桶裝飾成娃娃(五官及大嘴巴)

  2、將壓好膜的紙捲成管後進行裝飾,在娃娃的兩側安上兩個塑膠盒,放小珠子(小珠子分兩種不同顏色)

  適應年齡:

  4――5歲

  操作地點:

  桌子上、地毯上、玩具櫃上、小椅子上等

  做作方法:

  倆人同時開始喂娃娃,將串珠從各自的塑膠管中喂娃娃(珠子分兩種不同顏色,並同時結束,兩人在從娃娃的大嘴巴中取出珠子,清點各自的珠子有多少,多者為勝。

  建議:

  塑膠管(壓膜管)可以一樣長,也可以長短不一樣,讓幼兒輪流使用,並且感知管的長短不一樣,喂珠子的快慢也不一樣。

  教學反思:

  在整個活動中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並且達到了預期目標,效果非常好,甚至超過了預期效果。整個活動既讓幼兒體驗了實驗成功時的快樂、增強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護環境的必要性,同時也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這個活動在中班開展是非常有意義和有必要的。

  適合中班的科學公開課教案7

  活動目標:

  (1)透過操作觀察,發現泥土的各種特徵,並用語言表達出來。

  (2)知道泥土很寶貴,與人。動物。植物關係密切;培養初步的環保意識。

  活動準備:

  (1)活動前已帶幼兒挖過泥,尋找過泥土裡有什麼。

  (2)事先尋找一塊較為乾淨的泥地。

  (3)每組一小桶水,小杯子若干。

  活動過程:

  1、討論泥土的作用。

  提問:小朋友都見過泥土嗎?泥土有什麼用?

  小結:泥土可以種植花。草。樹。莊稼;是小蟲子的家,可燒成磚瓦蓋房子,捏成泥塑做玩具。

  2、瞭解泥土的特徵。

  提問:泥土的作用真大,人、動物、植物都離不開它。為什麼泥土有這麼大的作用,這麼寶貴,泥土是怎樣的呢?

  (1)認識幹泥的特徵。透過摸。搓。戳。捏。捻等來感知松。硬。粗糙。易碎等特性。

  (2)認識溼泥的特性。

  提問:往乾的泥土裡加點水,你會發現什麼?水到哪裡去了,這說明泥土是怎樣的?

  小結:泥土會吸水。

  提問:繼續加水,小朋友再來玩玩看,泥土又是怎樣的?

  小結:泥土中再加水後會變的軟軟的,有黏性,會變形,有韌性。

  3、師生共同小結泥土的特徵。

  適合中班的科學公開課教案8

  活動背景:

  本學期初為豐富自然角,三組四組的幼兒種植了蠶豆,蠶豆發芽了,一天天長大了,每次路過自然角孩子們都會討論:"這是什麼呀?""它長的好大啊!""怎麼都是細細長長的呢?"於是我生成了這一活動,幫助幼兒瞭解蠶豆。

  活動目標:

  1、認識蠶豆,瞭解蠶豆的生長過程。

  2、會使用簡單的勞動工具,對種植活動產生興趣。

  活動重點:

  認識蠶豆,瞭解蠶豆的生長過程。

  活動難點:

  會使用簡單的勞動工具,對種植活動產生興趣。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幼兒已在自然角看過蠶豆生長。

  物質準備:課件。

  活動過程:

  一、活動匯入師:小朋友們,你們還記得我們自然角的植物嗎?

  二、互動學習:

  1、瞭解蠶豆師:這是什麼?它是什麼樣子的?(葉子,莖,蠶豆)你知不知道蠶寶寶躲在哪裡?它是什麼樣子的?

  小結:蠶豆寶寶穿著綠色的衣服,頭上有一道線,沿著線剝開就變成蠶豆米,扁扁的身體看起來可愛極啦。

  2、瞭解蠶豆的生長過程師:蠶豆從哪裡來的的呢?怎樣長大的?

  小結:蠶豆寶寶先發芽,然後越長越高,一段時間後會開出漂亮的小花,小花落了之後就會長出殼子,蠶豆寶寶就躲在殼裡面,等到四月份的時候就三、交流討論:

  師:種蠶豆要準備哪些工具?

  小結:小鏟子和澆水壺。

  師:怎樣種蠶豆呢:

  幼兒討論。

  小結:

  1、先把菜地的周圍的雜草和石頭清理乾淨。

  2、用鐵鍬挖個洞,這個洞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淺。

  3、在洞底放入兩三粒種子。

  4、蓋上土,把種子藏起來,

  5、澆水。

  6、觀察記錄。

  四、拓展延伸教師:今天我們學會了種蠶豆,現在我們就去試一試吧,今後我們要經常去看看他們,關心他們,看看他們有哪些變化,並把他們的變化一一記錄下來。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的成功之處在於:

  1、選材貼近幼兒的生活。我園《挖掘運用鄉土資源在科學活動中培養幼兒良好習慣的實踐研究》課題研究中,我們倡導運用生活中的資源引導幼兒透過親身的觀察、參與,培養樂探究、勤表達等良好的習慣,在本次活動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活動中,老師引導孩子觀察、講述蠶豆的外形,並且啟發他們大膽猜想,最後透過種植積累相關的經驗。

  2、設計構思巧妙:活動中老師引導幼兒用自己看的懂的方式進行猜想記錄,然後充分運用幼兒自己的記錄,引導幼兒有序排隊種植,最後再次運用這張記錄進行區分,以幫助幼兒最後總結正確的經驗。可見,這種記錄是有效的,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活動具有系列性:本次活動是蠶豆系列活動中的一個,雖然這樣的活動看似很平常,但是它是真實有效的,符合幼兒的學習方式,所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也給我們一個啟示:只有真正能幫助幼兒建構、積累經驗的活動才是真實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