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四年級上冊美術教案15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四年級上冊美術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四年級上冊美術教案1
一、教學目的:
以個人或小組的方式畫一幅登山遊戲線路圖,在製作棋子,大家一起玩一玩。發展學生的創新。
二、教學難點、
重點:畫一幅登山線路的遊戲圖,進行登山遊戲比賽活動。
三、教具準備:
範作、彩泥、彩色筆等。
四、學具準備:
彩色橡皮泥、彩筆。
五、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知。
1、組織教學。
2、欣賞老師的製作的登山圖,請個別同學上臺和老師一起玩一玩。
3、揭示課題:登山遊戲
(二)探索新知。
1、觀察書本的圖例,說說他們做的和老師有什麼不同?
2、學生回憶,班級以前組織秋遊登山活動,所走過的線路,或自己和父母出遊所爬過的山,可以分為幾個停靠點和終點。
3、組織各小組討論,怎樣把登山線路圖繪製成一張登山地圖,製作初稿。
4、學生彙報討論的結果,進行交流。
5、教師結合學生的想法,提出幾點意見和看法。
6、師按照個別學生的想法和學生共同在黑板上繪製一張登山遊戲圖,稍做示範。
(三)綜合實踐。
1、作業:學生分小組進行繪製一幅登山遊戲線路圖,同時用彩泥製作下棋必需的棋子。
2、要求:路線清晰、構圖完整。
(四)教師巡視指導,學生練習製作。
(五):
1、彙報遊戲:學生以小組為主進行登山遊戲玩一玩。
2、展示作品,交流。
3、師,佈置下節課工具並要求同學好教室,做好保潔工作。
小學四年級上冊美術教案2
(一)教學內容與目標
1顯性內容與目標
應知: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可以應用於線造型的各種各樣的媒材,發現線材的美感並進行藝術創造。
應會:瞭解線材的基本製作方法。
2隱性內容與目標
培養學生關注生活的習慣,培養學生的集體合作精神和勇於創新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研究身邊各種各樣的線材,透過對身邊線材的蒐集、整理和組織,進行不同人物動態的造型。
難點:人物動態誇張、生動及線材連線點的處理。
(三)學習材料
各類線材,如不同顏色的鋁線、銅線等,質地較硬的線材如粗鐵絲不適合學生使用;輔助材料及工具,如大號螺絲、圓錐形瓶子等,尖嘴鉗子。
教學活動:
激情引趣
讓學生聽一段節奏輕鬆歡快的音樂,伴著音樂欣賞不同風格的歌舞表演。
聽到這樣的音樂,你是不是覺得渾身都想動起來?
這樣的音樂給你什麼樣的感覺?
你覺得什麼樣的動作最能表現這段音樂?
小組探究
演示課件:
雕塑家族的新成員——動感雕塑。
小組研究:
表演並體會:當你活動時,主要是哪裡在動?
欣賞書上名家作品:
它歡樂的動作和真實的人一樣嗎?哪裡不一樣?為什麼?
動感雕塑的藝術特色主要體現在哪裡?
研究教材
分析、研究材中學生作品:
你喜歡哪—件?為什麼?
什麼樣的人是快樂的?
你打算運用怎樣的造型突出表現快樂?
欣賞書中作品,看看他們如何用線材表現快樂的動感?
你覺得哪裡的造型是難點?和同學交流一下。
技法指導
根據個人的喜好與力度情況,選擇適合的線材進行表現。
教師就出現的問題進行有制對性.的指導。
有些東西(螺絲釘、鉛筆、曲別針等)不屬於線材,你覺得它們像什麼?能夠與線材有機地配合使用嗎?啟發了你哪些想?
創作實踐
提出作業要求:
個人獨立創作或與別人合作完成有快樂動態的人物雕塑造型。
展評
營造社群環境,作為背景,將學生作品展示其中。
你在創作中遇見過什麼難題?是怎樣解決的, 誰的造型最大膽?
你最喜歡哪一組造型?為什麼?
你還有什麼好的建議?
課後拓展 -------欣賞現代雕塑作品。
小學四年級上冊美術教案3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對自然風光的欣賞能力,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欣賞、瞭解在有風或無風時湖面的變化,以及不同季節不同湖邊的倒影風光,為學生在作畫時作好基礎。
3、在瞭解湖邊的倒影后,結合平時的觀察用繪畫的形式畫一幅湖邊的倒影圖。
教學重點:根據自己的喜歡,用畫筆繪出一幅(可以是想象,或者看到的)美麗的湖邊倒影圖。
教學難點:能掌握景物倒立視覺角度,根據湖面的變化畫出岸上景物倒影。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猜圖激趣,匯出新課
1、猜圖。問:同學們請看這兩幅圖,它們都是以山為主的風景圖,可是它們表現的景物有什麼不同?(引導學生觀察圖片的下方,原來是多了湖水中倒影,景色另有一種美。)
2、匯出新課:這些美麗的倒影很是吸引我們的視覺。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大膽的來畫,品味這倒影的美麗。
二、賞析圖片,尋找美的感受
1、展示圖片:春夏秋冬四幅倒影圖
問:這四幅圖分別是哪個季節的倒影圖的?它們各有什麼特點呢?(學生討論交流,瞭解它們的不同之處。)
2、展示圖片:睡蓮倒影圖
問:這幅圖的主體是什麼?感覺怎樣?(讓學生了解構圖還可以取捨。)
3、展示圖片:有風的倒影圖
問:這幅圖和前面的幾幅圖有什麼區別?讓學生知道有風時倒影是彎曲斷裂的,在作畫是要區別開。
過渡:看了這麼美的倒影風光,同學們一定是非常想提起畫筆來畫了,在畫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人家是怎樣畫的。
三、欣賞學生範畫,尋找作畫感覺
出示幾張範畫,引導學生觀察,使其瞭解一些構圖、著色、倒影的表現方法。
四、作業
用畫筆繪一幅(可以是想象,或者看到的)美麗的湖邊倒影圖。
1、教師示範一些樹的畫法和倒影的表現方法。
2、學生作畫,教師巡視,個別輔導。
五、展評優秀的作業
1、展示作業。
2、作業。自評、師生共評。
六、
小學四年級上冊美術教案4
教學目的:
1、向家長了解自己的成長過程,透過收集自己成長過程中的照片,製作成長記錄卡。
2、引導學生用繪畫、手工等方法,創作出富個性特點、形式新穎的工藝品。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髮揮想象製作出形式新穎富有個性的藝術作品。
教學難點:
圍繞生日聚會進行製作方法的啟發和創新
教學準備:
1、知識準備:向家長了解自己的成長過程,敘述生活中的一兩個精彩片段,收整合長過程中的照片
2、教具準備:彩色筆、彩紙、各色卡紙、廢舊盒子、毛線、雙面膠等工具、教師自己製作的成長記錄本和各種精美的工藝品
教學意圖:
本課的教學指導思想是:讓學生學會觀察、動腦,以不同的材料、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法嘗試探索,充分發揮想象,設計製作創造出富有個性的生日藝術作品;整個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對造型藝術的興趣。教學中以學生獨立思考,共同探討,觀察嘗試為主,教師起引導作用。
教學過程:
1、組織學生激發興趣
(1)播放小朋友在過生日的情景,匯入新課。
(2)學生討論、交流、發言。
師:小朋友喜歡過生日嗎?(喜歡)現在請小朋友們來談談生日時的趣事吧
2、老師出示製作的成長記錄本,引導學生觀察製作。
(1)上面要有照片、圖片,可以是生日或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片段,另外附加一些文字的說明。
(2)注意版面的設計要有美感,色彩豐富。
3、教師展示各種工藝品引導學生用剪、折、畫、泥塑等製作方法發揮想象創作出各種富有個性,新穎有趣的工藝品。
4、欣賞課文圖例,鼓勵學生大膽創作。
5、學生製作,教師巡迴指導。
6、展示作品,讓製作者自己設計的作品進行描述。
7、舉行生日聚會,互贈自己所作的禮物。
小學四年級上冊美術教案5
知識要素:
間色與複色應用,色彩搭配
技能要求:
水粉塗色的基本技法
教學目標
體驗與發現:感受古代壁畫,發現壁畫的特點
實踐與創造:瞭解壁畫色彩特點,臨摹壁畫並填補殘缺
欣賞與評議:欣賞壁畫內容、色彩、造型,並說說自己的看法
教學重點
人物動態造型
教學難點
人物神態的塑造
教學過程
一.故事與匯入
1.課件匯入壁畫故事,教師講解故事。
①欣賞古代壁畫作品。
②以壁畫《九色鹿》的動畫故事為中心,介紹敦煌莫高窟的歷史變遷。
2.插放資料片《敦煌莫高窟》,從自然景觀介紹敦煌。
二.感受與交流
1.以小組討論所知道的古代壁畫,有哪些內容和作用。
2.小組代表發言,說一說對古代壁畫的印象以及這些壁畫的作用。
三.實踐與指導
1.修補壁畫,為其填色:
①根據的線描壁畫原稿,臨摹壁畫色彩,注重感受,可用原色、間色或複色。
②為壁畫殘缺部分補畫,根據臨摹的色彩感覺進行色彩的延伸(填色)。
2.發揮對壁畫色彩的感受,可憑自己的感覺去臨摹和填色。
四.展示與
1.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欣賞並發現自己和他人的優缺點。
提問:你覺得哪些顏色更能表現壁畫的古樸美。
2.教師和學生共同。
對色彩效果不同的作業進行講評,對大膽的作品給予鼓勵,樹立學生的創新意識。
小學四年級上冊美術教案6
知識要素
掌握平行透視和近景與中景
技能要求:
線條的各種表現方法
教學目標
體驗與發現:體驗近大遠小、近高遠低,發現透視規律
實踐與創造:在寫生中運用透視原理表現物體的特徵
欣賞與評議:欣賞、寫生作品,評議透視的表現
教學重點
近景與中景的表現
教學難點
線條、色彩的協調與對比
教學過程
一.引入與觀察
1.引導學生參觀校園。
2.讓學生邊看邊討論哪一處角落最美?為什麼?
3.教師引導學生選景要有主題,要有近景、遠景的區別。
二.發現與思考
1.結合上節課寫生的樹,說說建築物在樹的陪襯下有什麼不同?
2.觀察時發現近、中景有什麼透視變化?如何取景?
3.在色彩、造型、線條上有什麼區別?
三.寫生與輔導
1.畫建築一般從上開始,注意平行透視中“近高遠低、近大遠小”的變化。
2.如近景是建築、中景是樹木,先畫建築後畫樹木。
3.注意線條變化,運用疏密區別近景與中景。
4.記號筆是黑色,所以可選用比紙淡的色彩先塗,以此黑、白、灰的距離。
四.欣賞與評議
1.學生自評:發現自己作品的優缺點。
2.小組互評:分析別人作品的優點。
3.教師總評:選擇有特點的作品分析,線條的組合、色彩的搭配、景物的取捨等是否美?美在哪裡?
小學四年級上冊美術教案7
教學目標:
1、瞭解自己在遊樂場玩過的遊戲專案和遊樂器材的造型。
2、用繪畫等形式表現兒童遊樂園的場景。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一些立體遊樂器材的作爵。
(2)學生準備有關遊樂場的照片和遊玩文字說明。
教學過程:
(1)引導階段
教師把學生有關遊樂場的照片展示在黑板上,學生有選擇的介紹部分遊樂器材的玩法。
欣賞大型遊樂場的錄影,瞭解各類遊樂設施的造型。感受遊玩的樂趣。
(2)發展階段
小組活動:教師給每組一件立體遊樂器材,讓學生觀察交流其造型和組成。
根據教師和同學資料,每人單線勾畫一種遊樂器材的造型,集體展示交流。瞭解各種遊樂設施的繪畫方法。
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創作過程,使學生明確創作要求。
(3)分工合作
學生自由組合(可以二至三人一組,也可以四至五人一組》繪畫創作。學生可以把自己繪畫的單個遊樂器材剪下,拼貼成畫面,再適當添畫景物。
(4)課後拓展
鼓勵學生利用紙工和泥工的形式製作立體的遊樂場
小學四年級上冊美術教案8
教學目標:透過充分的視覺素材資源的展示與交流,使學生感受二方連續圖案的藝術美感,初步瞭解其藝術特點及生活中的實際作用。透過本課的教師教與學生學的活動,引導學生學會運用電腦工具借用或自行設計單獨紋樣,並運用複製、貼上等方法組成二方連續圖案,體驗運用電腦工具進行創作活動的技術優勢,進一步提高Word軟體操作能力。透過學生的學習和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及使用電腦的興趣,使他們進一步體驗透過電腦開展設計實踐活動所具有的技術優勢。透過欣賞及運用電腦設計連續圖案,提高學生的資訊及藝術素養,感受藝術與實際生活的聯絡,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使他們養成善於美化生活的良好行為習慣。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初步瞭解二方連續圖案的知識,並能夠運用Word繪畫軟體創作出簡單的、具有裝飾性的二方連續圖案,體驗透過電腦工具進行設計創作的過程。
教學難點:創作出具有裝飾性的、形式新穎的二方連續圖案作品。
教師準備:資訊科技裝置、教學課件及為學生學習提供幫助的各種學習資料等。
學生準備:各種與二方連續圖案有關的素材。
教學過程:
一、欣賞匯入:
出示一塊印有美麗花邊的方巾或一個有花邊裝飾的其他物品,讓學生觀察。
看實物找花邊。
透過實物直觀地引入新課。
引導學生說出感受。
交流二方連續圖案給人帶來的藝術感受。強調二方連續圖案的裝飾美感。示二方連續的概念。(課件或教科書)
認真看文字,並讀出文字內容。
初步瞭解二方連續圖案的概念。
二、欣賞課件。
在圖片中請你找出二方連續圖案在哪裡。
如:花瓶、坐墊、地毯、書籍、服裝、包裝盒、房屋等。二方連續圖案廣泛地應用於建築、衣物、日用品、書籍等的裝飾美化方面。
小結:人們很早就利用各種各樣的花邊來裝飾身邊的事物,使它們變得非常美麗。
根據保件提供的內容,找出物品的二方連續圖案。
交流自己在生活中見到的有二方連續圖案裝飾的物品。
透過來自於生活的素材,讓學生認識到二方連續圖案有廣泛的用途。
組織學生討論二方連續圖案的有關知識。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條美麗的花邊是由什麼組成的?(課件)
它們都是一種圖案的重複排列,我們用箭頭來表示出它們排列的規律。
觀察並說出花邊是由一種圖案的重複排列組成的。
讓學生找出二方連續圖案的創作規律,為學生的實踐活動奠定基礎。
指導學生初步認識幾種構成形式。
二方連續圖案的形式可分為:(課件)透過課件演示二方連續圖案的散點、折線、波線、綜合等構成形式。
觀察課件內容,理解淺顯的二方連續圖案的構成知識。
初步瞭解二方連續圖案的構成知識,為突破教學難點提供幫助。
總結知識,引發質疑。
剛才我們看到了很多漂亮的二方連續圖案花邊,對於它們你還有什麼不懂的或是想要了解的嗎?
學生自由提問,說出自己的見解或疑惑。
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不同想法或者疑惑,體現教學的民主性。
輔導上網。
學生檢視校園網有關二方連續圖案的網頁內容,自主探究相關內容的知識,並透過校園網的BBS論壇進行合作學習。
透過網路進行自主式學習,蒐集有關介紹二方連續圖案的文字和圖片,加以學習和整理,並透過BBS論壇與其他學生進行知識和問題的交流。
利用網路進行自主式學習和探究,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解決教學的難點問題。
組織學生彙報自己透過網上學習獲得的知識,如二方連續圖案的構成形式,有什麼新的想法及生活中的應用等。
彙報學習成果,對二方連續圖案的概念和它的構成形式進行總結,說出自己的設計想法。
透過自主探究式學習和網絡合作學習,彙報自己的學習成果,加深對二方連續圖案的瞭解。
指導學生電腦操作的方法:
1.複習插圖圖片的方法。
2.指導學生學會簡單的處理圖片的方法(可以結合Windows圖畫工具進行影象處理)。
學生進行學習與實踐練習活動。提高學生電腦操作能力。
三、佈置實踐活動的內容。
設計或利用一個單獨紋樣進行二方連續圖案的創作,為我們班的板報或中隊小報設計美麗的花邊。
根據作業要求,在電腦上設計一個美麗的.二方連續圖案的花邊。明確作業要求,以任務驅動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進行個別指導,幫助有困難的學生開展實踐活動。
學生自己設計或從老師提供的資源中選擇一個單獨紋樣進行二方連續圖案的創作活動。
解決學生遇到的困難,使他們順利完成作業。
四、課堂小結。
組織學生自評和互評,總結這節課學到的知識,並透過BBS填寫問卷(內容可以是二方連續圖案的定義、有幾種組織構成形式、你還有哪些想了解的知識等等)。
學生說說對作品的感受,如圖形、顏色、排列方式等。再次感受二方連續圖案帶給生活的美感。透過BBS填寫問卷。
小學四年級上冊美術教案9
知識要素:
瞭解三原色的組合,感受間色
技能要求:
學生調色、配色技能
教學目標
體驗與發現:感受三原色,發現自己表現色彩的才能
實踐與創造:藉助豐富的想象,創作自己喜歡的畫面
欣賞與評議:從各方面去自己和他人的作品
教學重點
三原色的搭配
教學難點
畫面的構思與水分的掌握
教學過程
一.欣賞與討論
1.展示大師作品,並介紹大師生平和作品特點。
2.欣賞、討論,交流對大師作品的感受。
3.分析作品所呈現的節奏感。
二.實踐與製作
1.教師示範水粉畫的技能技巧。
2.學生臨摹書本範畫。
3.教師巡視,發現問題及時指出、糾正。
三.交流與再創作
1.允許學生按大師的用色方法進行再創作。
2.教師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用以啟發他人。
3.給畫的成功的和不成功的學生繼續畫紙,以便再創作。
4.教師幫助能力相對欠缺的學生完成作業。
四.欣賞與問題
1.因作業顏色未乾,面積展示時,用電吹風吹乾。
2.欣賞、評論同學畫的創意和優點。
3.問題:因水分的原因,三原色之間的互相銜接會產生什麼結果?
小學四年級上冊美術教案10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2、培養學生造型表現力及構圖能力。
3、培養學生動力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想象、構思、創作
教學難點:
取材新穎、獨特,構圖完美,造型生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講授新課
1、匯入:同學們是否到遊樂場玩過?你們都玩了些什麼呢?
學生回答
師匯出課題:夢幻之國
2、激發想象:同學們你們大膽發揮想象自己設計出有趣、新穎的遊樂設施,我們比一比誰相象出的設施最棒。
3、欣賞:引導學生欣賞優秀作品。
先讓學生自己欣賞作品,再請個別學生說出對作品的理解,最後老師從作品的構思、構圖、色彩、技法上進行補充和講解。
4、歸納作畫步驟:
A、思取材
B、構圖
C、確定表現技法
D、完成作品
三、佈置作業:用繪畫等形式表現兒童遊樂園的場面。
四、課堂輔導:巡迴指導,協助創作上的困難。
五、作品賞析:展示作品,並點評。
六、課堂小結:師總結本堂課學生學習及掌握知識的情況,鼓勵學生不斷努力提高。
小學四年級上冊美術教案11
一、全冊教材分析
(一)主要內容及教材重點、難點:
主要內容:
本冊教材是以豐富多彩的美術活動為主線,以由淺入深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內容為副線,主、副線密切關聯,穿插並行。主要內容包括:色彩冷暖知識、線條、節奏、工藝製作、玩具、實用設計、電腦美術、欣賞等。
教材重點:
在循序漸進的傳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始終貫穿審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學要求,兼顧學生個性的發展和知識技能的學習的兩方面的需要。
教材難點:
強調趣味性的美術學習,設計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強化學生美術學習的興趣;在繼承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美術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充分體會社會的進步與多元化的美術發展方向。
(二)教學目標:從知識和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談。
知識和能力:
透過觀賞和各類美術作品的形與色,能用簡單的話語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啟發學生感受並表現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從中體驗生活的樂趣;幫助學生認識和使用常用色和點、線、面;瞭解基本美術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培養學生表達自己感受或意願的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知覺能力、形象記憶能力、形象記憶能力和創造能力。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欣賞、繪畫、繪畫創作等各種美術活動,嘗試各種工具、材料和製作過程;以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方式豐富學生的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在美術活動過程中強調趣味性的美術學習,教學內容和活動方式要充分考慮開放性、立體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
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美術活動的過程中,透過參與美術實踐活動獲得身心愉悅和持久興趣;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能夠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環境與生活。在美術學習的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學情分析
透過三年級的學習,孩子們已經掌握了一些小學美術學習的基本方法,知道了課堂授課的基本程式。對於油畫棒、水彩筆等繪畫工具可以做到熟練運用,對於剪刀、繩子等手工工具也有一定的認識。審美能力和動手能力都有了一定的的提高,在接下來的四年級美術課堂上,應該繼續堅持繪畫和動手的結合教學,使得孩子在意識和動手方面繼續提高。
三、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貫徹新課程理念的具體措施
根據本班學生實際與個人的目標,抓住新課程理念的一個點談本學期的具體措施(合作的學習方式、學科實踐活動、創造性的培養、電教輔助教學、評價的改革、減負手段等)
合作的學習方式:
提倡探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自主性學習,提高學生做小老師的興趣及自學水平,也有利於優良班風的形成、發展;學生仍然按照上學期分好的小組進行合作學習,鼓勵合作與探究,合作作業以組為單位進行評價。欣賞課前以小組為單位蒐集資料,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前期準備,如:上網查閱有關資料,採訪有經驗的家長等。橡皮泥雕課以小組為單位準備材料,進行合作練習。而造型表現課、遊戲式活動方式的課業一定要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性學習,透過集體活動獲得豐富的知識與情感體驗。
培養形象思維能力,提高用美術表達自己感受的能力和切近自己生活的設計、製作能力。
採取巧妙的設計提問、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等多種方法訓練學生的思維的靈活性、變通性和發散性,最大限度的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並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如:將自己透過《變廢為寶》一課學到的設計知識運用到為自己家的容器“穿上花衣裳”的實踐過程中,使學生具有將創新觀念轉化為具體的成果的能力。
轉變學習方式,把學習過程變成人的主體性、創造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並在這一過程中把發現、探究、研討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從而使每一個學生真正成為美術學習的主體,讓學生自己在探究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進而發展綜合實踐能力。
以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方式豐富學生的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在美術活動過程中強調趣味性的美術學習,教學內容和活動方式要充分考慮開放性、立體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
四、全冊教學進度
周次 內容
第一週《色彩的冷與暖》
第二週《畫家的調色盤》
第三週《蔬果的剖面》
第四周《生活中的線條》
第五週《節奏的美感》
第六週《最受尊敬的人》
第七週《今天我值日》
第八週《趣味遊樂園》
第九周《彩墨世界》
第十週《我是汽車設計師》
第十一週《擬人的形象》
第十二週《精美的郵票》
第十三週《規劃每一天》
第十四周《給您提個醒》
第十五週《有創意的書》
第十六週《傳編的樂趣》
第十七週《會“走”的玩具》
第十八週《電腦美術》
第十九周《漫畫欣賞》
第二十週 水平測試
第1課 色彩的冷與暖
教材分析:
色彩的冷暖會讓人產生冷暖的聯想。本課以直觀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色彩的冷暖帶給人的不同感受,體會色彩的情緒。並激發學生在色彩創作中有意識的運用冷色和暖色創造不同的畫面效果。
課型:造型·表現欣賞·評述
課時:1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冷色與暖色,瞭解色彩的基礎知識。
2、體驗色彩給人的不同感受。
3、激發學生熱愛美術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體驗色彩給人的不同感受。
教學難點:
知道冷、暖色調各有哪些顏色。
教學準備:
投影儀、名家作品、水彩筆、油畫棒、圖畫紙
教學過程:
一、引導階段:
1、談話:“色彩給人的聯想”
① 紅、黃、橙使你聯想到什麼?(火焰、太陽火熱熱、溫暖的景色、物體)② 藍、綠、紫使你聯想到什麼?(天空、海水、冰霧等 ;寧靜、寒冷的場面)
③ 小結:不同的色彩會給人不同的感受和聯想。
2、欣賞名家作品,瞭解畫家的用冷色與暖色表現的豐富畫以及表達心中不同的內心情感。
3、用冷色或暖色或冷暖色並用的線條及色塊表現畫面,表達內心的豐富情感。
二、創作階段:
① 提出作畫要求:
A、用線描或色塊作畫表現畫面。
B、畫面造型可以抽象的,也可以具體的。
C、用冷色或暖色或冷暖並用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
②學生作畫,老師巡迴指導。
4、展示作品,引導評價。
5、教師總結,提出意見和建議。
學生在三年級時對冷色、暖色有初步瞭解了,因此本節課的難點較快突破。在作畫時畫面表現的冷色調,暖色調相對比較明確。
板書設計
色彩的冷暖
顏色:1.暖:黃、紅、橙
2.冷:綠、藍、紫
第2課 畫家的調色盤
教學目標:
1. 初步認識繪畫的顏色是“調和”出來的。
2. 能夠簡單的用三原色調出其他顏色。
3. 意識到顏色的變化需要多加練習。
教學重難點:
1. 學會簡單調色;
2. 增加對調色嘗試的興趣;
3. 增加調色的理性認識。
課前準備:
水彩顏色、調色盤、水彩筆、水彩紙。
教學過程:
一、引導階段:
1、談話:顏色是不是都是從“商店”買來的?
① 找出油畫風景作品給學生看,放大之後問學生某些特定的顏色是怎麼來的?自己的畫具裡有沒有這個顏色?
② 學生意識到畫家的顏色是自己“生產”出來的的,引出學生對於調色的興趣。
③ 小結:綜合第一節課顏色冷暖的只是讓孩子們在自己的調色盤上試試調色,看看能不能調出自己心儀的顏色。
2、欣賞名家作品,觀看塞尚等大師的風景油畫作品,讓孩子體會到不同光線下同一種事物的顏色的變化。
3、老師用自己的工具給孩子師範一些簡單顏色的調節方法,告訴孩子理性認識顏色的變化。
二、創作階段:
① 提出作畫要求:
A、用不同顏色來表現畫面。
B、用畫面造型可以抽象的,也可以具體的。
C、結合冷色或暖色或冷暖並用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
②學生作畫,老師巡迴指導。
4、展示作品,引導評價。
5、教師總結,提出意見和建議。
學生在上節課對冷色、暖色有初步瞭解了,這節課重點繼續盡到學生進入更高階的色彩領域。
板書設計
畫家的調色盤
三原色
混合
展示
第3課蔬果的剖面
教學目標:
1.感知瓜果蔬菜切面的自然紋樣美,體驗活動帶來的樂趣。
2.初步知道瓜果剖面有自然線紋,並進行簡化與組合構成圖案,運用學過的色彩知識設計色彩圖案。
3.透過觀察切開的瓜果蔬菜剖面形狀、線條和色彩,掌握不同瓜果蔬菜剖面的結構特點,在多媒體演示與繪畫實踐中初步掌握圖案設計的方法。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感知瓜果蔬菜的剖面結構,用寫生與變化的方法表現圖案的美。 難點:運用學過的色彩知識和技能表現剖面圖案。
教學準備建議:
教具:水果蔬菜、小刀、示範畫若干張、多媒體課件、展示板等。
學具:水果蔬菜、水彩筆、小刀、正方形畫紙。
教學建議:
匯入:
1、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蘋果,蘋果大家都吃過,它是圓圓的,紅紅的,那
切開後蘋果裡面會是怎樣的?(學生說)(老師拿出小刀一切為二)原來水果裡面是這樣的。那我們把物體切開後呈現的這個面就叫做剖面。
2、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切開的剖面》。揭示課題。
新授:
(活動一)
1、(拿出一半的蘋果)原來蘋果裡也有紋樣,那我們又如何用畫筆把它畫下來呢?(先請兩位同學上來試試)
2、師反饋並示範:
(1)畫出蔬果剖面的外形
(2)找出水果剖面圖形的主幹或中心,用點或線條概括
(3)畫出剖面線條的走向。(如果是比較密集的,一定要用概括的線條表現)
3、(出示大白菜)蘋果的紋路還是比較好畫,那如果是大白菜呢,我們又如何來
畫呢?(師簡單板畫)
3、下面請你們也來試試。請同學們取出蔬果,(兩人一個,請一個同學把蔬果一切為
4、表揚畫得好的同學,指出畫得不夠好的同學。再一次強調示範。
(活動二)
1、下面我們將用色彩來表現蔬果。請大家看媒體(出示圖片或範例)看看草莓
和西紅柿是以什麼顏色為主?(紅)再加上和紅色相近的顏色,如粉紅、玫紅或紫紅色;再出示橙子、捲心菜等,讓學生討論它們的主色和相近色。
2、觀察自己的蔬果,找出主色和相近色。
3、出示作業要求:用主色和相近色表現蔬果,注意色彩的美觀和和諧。
4、學生作畫。師巡視。
評價:
1、學生作品展示,【版面上用粘紙貼上好框子,做成類似相框】兩人貼在一塊版面上,注意最好是相同的蔬果。
2、學生相互評價,互相交流,談談喜歡哪一幅畫。
3、師小結:今天這節課我們不但認識了蔬果的剖面,還用點、線、色彩進行了裝飾,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用蔬果作為裝飾的方法很多,(出示媒體:裝飾畫,
小學四年級上冊美術教案12
教材分析:
線條的平直與彎曲,會使人產生動或靜的感覺。平行的線條,會使人聯想到平直的地平線,有靜止的感覺,而彎曲的線條,會使人聯想到蜿蜒的河流,有流動的感覺。充分運用線條的各種造型,已經成為重要的表現手段,而且對美化畫面和深化主題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引導學生髮現存在於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觀中的線條,並能巧妙地利用它們去塑造形象,從而賦予作品鮮明的藝術感染力。從教材的例圖中,我們可以深切地體會到線條能賦予畫面的生動性和悅目性。
教學目的:
1、觀察平行和彎曲的線條,使學生認識線條的曲直在視覺反應上產生的靜止和流動的感覺。
2、運用線條和色彩進行作畫練習,表達靜止或流動的感覺。
教學重點:感受線條的動與靜。
教學難點:用不同的線條表達流動和靜止的感覺。
教具準備:課件、作畫工具。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匯入新課:
1、複習以前學過的《點、線、面》中的線條的種類。
師:板書——線條有粗、細、曲、直。
2、請同學說一說線條給人的感受,引出課題(板書)——線條的動與靜。
三、講授新課:
1、欣賞課件(流動的河流、靜止的公路、地平線等),說一說,看到了什麼樣線條,給人什麼感覺?
師:流動的河流展現的是曲線,有動感,而公路和地平線是靜止的直線。
2、請同學回憶大自然中還有那些靜態和動態的線條,它們各是什麼樣子。
師:平直與彎曲的線條會使人產生動與靜的感覺。
以直觀的圖片讓學生感受線條的曲直與動態的關係。
3、請學生欣賞課本範例,進一步感受線條的動與靜。
想一想,線條在繪畫中的作用。
4、教師結合上節課所學的知識《色彩的冷暖》講解線條與色彩在不同畫面中的運用。
(1)暖色和曲、直線的配合,產生的視覺反映。
暖+直=溫暖、平和
暖+曲=熱烈、歡快
(2)冷色和曲、直線配合
冷+曲=寧靜、幽遠(如蜿蜒的河流)
冷+直=單調、呆板
透過欣賞範圖、教師講解,讓學生了解該如何更好的應用線條。
四、作業佈置:用平行或彎曲的線條,表達靜止或流動的感覺並上色。
五、學生作畫,教師指導。
倡導學生在作業中的創新意識,對學生的創新畫法給予表揚,及時鼓勵好的作業。
六、作業展評:
1、個人分析畫的內容,畫面好在哪裡?
2、同學互評,找出你最喜歡的一幅作業,說一說它的優點?
3、教師簡評。
七、拓展
教師展示不同材料、不同形式的作品。請學生欣賞。
八、課堂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九、教學反思:
有一種材料叫“毛根”性質柔軟,利用它在課堂上講解示範線條的曲與直非常的直觀,所以課堂中選擇一種好的教具至關重要,並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四年級上冊美術教案13
知識要素
圖片反轉
教學目標
體驗與發現:風箏的造型特點
實踐與創造:設計風箏的圖案及色彩
欣賞與評議:介紹風箏的一些相關知識,交流感受
教學重點
風箏的外形及圖案的設計
教學難點
對稱軸的確定及貼上時的水平翻轉
教學過程
一.交流與嘗試
1.教師出示不同造型的風箏供學生欣賞。
2.多媒體展示有關風箏的圖片及風箏的資料。
3.教師演示半個風箏外形的畫法。
4.討論水平翻轉命令的用法。
5.學生簡單嘗試表現風箏的外形。
二.討論與表現
1.說說你知道的有關風箏的知識,在班級中進行交流。
2.教師畫出半個風箏外形,學生討論怎麼變出另一半。
3.學生觀察風箏,分析風箏外形特點(形態、花紋等)。
4.結論:用複製、貼上、水平翻轉畫完整風箏外形。
三.想象與創造
1.透過想象畫出風箏的外形,設計風箏的圖案造型。
2.對風箏圖案填色,注意色彩面積大小對比。
四.欣賞與評論
1.透過學校區域網,進行作業的展示交流。
2.學生介紹作品,說說設計思路。
3.教師挑選有特點的作業進行講評。
小學四年級上冊美術教案14
知識要素
色塊的疏密組織
技能要求:
剪與撕等拼貼技能
教學目標
體驗與發現:體驗撕貼的快樂,發現拼貼的美
實踐與創造:透過剪和撕拼貼方法設計一幅節日盆花
欣賞與評議:欣賞作品,交流各自的製作經驗
教學重點
花與花盆的設計與眾不同
教學難點
不同材料和色塊的搭配
教學過程
一.引入與交流
1.課件展示範畫,介紹創意之處和色塊搭配的最美之處。
2.小組交流,談談自己的感受。
二.發現與嘗試
1.歸納意見,引導認識盆花的製作方法及其他物品如何來進行裝飾以及色彩搭配。
2.啟發學生設計一幅獨特的盆花。
3.學生嘗試用構圖畫出來。
三.構思與繪製
1.確定製作,進行製作:
①選擇形式;
②選擇材料;
③畫出草圖;
④選擇表現方法;
⑤注意色彩的搭配。
2.教師輔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四.展示與設想
1.展示自己的作品,分析存在問題。
2.能否發現別人的創意之處嗎?說一說。
小學四年級上冊美術教案15
知識要素
濃淡墨的組合
技能要求:
用淡墨與焦墨表現文字的變化
教學目標
體驗與發現:體驗焦、淡墨的變化,發現漢字演變過程
實踐與創造:運用文字與圖形的組合成有趣的畫面
欣賞與評議:在欣賞與交流中感受書法的藝術效果
教學重點
淡墨與焦墨的運用
教學難點
文字與繪畫的組合
教學過程
一.觀察與嘗試
1.出示一些古漢字,猜一猜,認一認。
2.瞭解漢字豐富的內涵及其簡述其演變過程。
3.學生嘗試用一種字型書寫成語或名句。
二.欣賞與發現
1.欣賞由焦、淡墨完成的書法作品,談談自己的感受。
2.透過嘗試與交流,知道先畫淡墨,再寫焦墨所形成的濃淡層次。
3.討論文字與繪畫的關係,知道色彩的運用使畫面更生動。
三.討論與實踐
1.欣賞、討論同齡人的國畫作品,感受筆墨變化。
2.小組交流自己的構思。嘗試運用文字與繪畫完成畫面。
①注意筆墨變化;
②大膽構思,聯想豐富;
③注意構圖飽滿。
四.欣賞與評論
1.展示作品,根據作業要求講評作業。
①自評:說說自己作品的得意之處;
②互評:談談你所喜歡的作品;
③教師:以鼓勵為主,表揚學生作業的獨創性。
2.交流對漢字的認識與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