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幼兒園中班美術教案《秋天的樹》含反思

幼兒園中班美術教案《秋天的樹》含反思

幼兒園中班美術教案《秋天的樹》含反思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美術教案《秋天的樹》含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感知認識秋天樹的顏色形狀特徵,學習運用不同的方式裝扮各種樹。

  2、培養幼兒對手工活動的興趣。

  3、引導幼兒能用輔助材料豐富作品,培養他們大膽創新能力。

  4、培養幼兒動手操作的能力,並能根據所觀察到得現象大膽地在同伴之間交流。

  5、讓幼兒體驗自主、獨立、創造的能力。

  活動準備:

  1、畫有楓樹,銀杏樹,松樹的掛圖一張。

  2、蠟筆,水粉顏料,棉籤,紙屑,固體膠。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討論對秋天的認識

  1、師:上星期,老師請爸爸媽媽帶小朋友觀察了秋天的樹,請你告訴大家,你都認識了那些樹?它們由哪幾部分組成?樹幹和樹葉是什麼顏色的?(幼兒討論,回答)

  2、教師總結並出示掛圖:大樹由樹幹樹枝和樹葉三部分組成,樹幹是咖啡色的,楓樹的葉子是紅色的,銀杏樹的葉子是黃色的,松樹的葉子是綠色的……

  二、引導幼兒感知樹的繪畫步驟

  1、下面我要把看到的樹在紙上畫出來,(師在投影儀上操作)粗粗的`身體做樹杆,細細的手臂做樹枝,肥肥的帽子做樹冠。

  2、畫完後請幼兒一起跟著講一遍繪畫步驟。

  3、師:可是怎樣才能讓大家知道我畫的是楓樹喃?(引導幼兒說出給它塗色)

  4、樹杆是咖啡色的(老師在投影儀上塗色,囑咐幼兒要塗均勻了)

  三、師幼討論樹冠的製作方法

  1、教師介紹樹冠的三種不同方法,引導幼兒討論它們的製作方法。

  師:樹冠的顏色我為小朋友準備了蠟筆,水粉顏料,有色紙屑,如果樹冠是紅的,只要選用紅色蠟筆圖色,那麼紙屑和固體膠怎麼用?(幼兒討論)教師簡要小結。

  水粉和棉籤怎麼用?(幼兒討論)教師簡要小結。

  2、幼兒製作,教師指導——下面就請大家把看到的樹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制作出來。(教師各別指導)

  四、裝扮教室

  師請小朋友將樹帖在前面,一起欣賞。鼓勵做完的幼兒嘗試採用其它方法,然後自然結束教學活動。

  活動反思:

  在活動中,我發現了很多不足之處,活動準備雖然充足,但對於活動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沒有思考得很充分,在某些環節的處理上還不夠完善。下面我圍繞自己課堂上的表現,進行了如下反思總結。

  1、活動前的經驗準備不足:

  在這次活動之前,我曾進行過《樹葉貼畫》的美術活動,認為幼兒已具備對秋天的樹和樹葉的認知經驗。在這次活動中,幼兒雖然觀察了小樹林裡各種顏色的樹葉,不同形狀的樹木,有了情感的體驗,充分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但是在動手操作用落葉來裝飾樹幹的時候,有一些幼兒把樹葉貼反了,我發現幼兒對樹葉的認知經驗還有所欠缺,這方面我所忽略,需要加強。

  2、匯入環節沒有極大地調動幼兒的興趣和積極性。

  在匯入環節上,我出示PPT課件引導幼兒感知秋天的樹,雖然幼兒的興趣和積極性調動了起來,但是匯入應該更具趣味性,更好地激發幼兒主動的觀察和思考的興趣。在我們平時的美術活動中,很多采用PPT、圖片欣賞、情景匯入、談話匯入等方式激發幼兒的參與積極性。其實可以拓寬自己的思路,採取更多的形式。如:影片的形式,讓孩子觀察秋天的風景,發現秋天的色彩;用特寫的形式,欣賞不同形態的樹。即幫助幼兒發現秋天色彩的豐富性,感受秋天的美;發現樹的獨特性,又建構了幼兒的知識經驗,為幼兒自主動手操作做準備。

  3、遊戲環節上幼兒主體性不強:

  在遊戲中,可以採取多種方式讓幼兒表現秋天樹的形態,不僅僅侷限於幼兒自身的肢體形態來表現,還可以多個幼兒共同組合進行表演,這樣充分調動了幼兒的興趣,發展幼兒肢體協調的能力,以及分享與同伴共同合作的樂趣。遊戲要以幼兒為主體,讓幼兒充分發揮,自由想象。在這方面,我做得還不夠。

  4、評價活動環節上的不足:

  活動的評價是提升幼兒經驗,在相互的學習中獲得提高。在評價活動中,我有些倉促,幼兒沒能全部欣賞、討論和評價作品。我應該先請孩子們欣賞朋友的作品,然後說說自己喜歡的作品及理由。主要引導幼兒針對活動目標進行講述。提問:“你喜歡哪幅作品?喜歡它的什麼?”,“哪棵樹最美?美在哪裡?”。這個活動可以設計三個不同緯度的問題。如:“樹漂亮嗎?有哪些形狀?”、“哪些樹最特別?”、“哪些樹最美?”讓孩子有針對性的圍繞顏色、形狀、佈局三方面講述,幫助幼兒經驗的提煉和積累。

  在今後的美術活動中我將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吃透教材,活動設計更開放,讓孩子有更多的自我表現的機會,同時在範例的準備上照顧到不同能力孩子的需求,特別是能力強的孩子。讓美術活動“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