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牙齒的一些“事兒”》含反思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牙齒的一些“事兒”》含反思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牙齒的一些“事兒”》含反思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牙齒的一些“事兒”》含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設計意圖:

  孩子上中班以後,除了人人皆知的要開始換牙外,牙齒上還有一件特別重要的事情發生——長出人生第一顆智齒(長出來就是恆牙),俗稱“六齡齒”。其位置是從牙齒中間開始往兩邊數第六顆,終身不換。牙齒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最顯而易見的就是“牙好胃口就好,身體倍棒!”所以,這時讓幼兒發現牙齒的一些“事兒”,認識牙齒的重要:一顆都不能少,萌生保護牙齒的意識,學會簡單實用的保護方法。保護牙齒從源頭開始,幼兒終身受益,教師義不容辭。

  活動目標:

  1、發現牙齒吃東西的秘密,認識切牙、磨牙,體會牙齒的重要性。

  2、萌生保護牙齒的意識,會簡單實用的保護方法,並形成習慣。

  3、喜歡上身體探究,繼續發現之旅。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一張菜刀圖片、一個石磨實物、幼兒人手一份熟花生米和一塊梨子、一張張開的牙齒圖片、一些浸泡過的花生米。

  經驗準備:幼兒已認識身體的一些器官,並知道其作用。

  活動過程:

  一、說說,發現身體的能量之源——牙齒。

  1、師:小朋友,你們喜歡身體上的哪個器官?為什麼?

  (幼兒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各抒己見)

  2、師:聽你們說了那麼多,想知道老師喜歡身體的哪個部位嗎?(引出正題:牙齒)猜猜,老師為什麼會喜歡牙齒呢?

  環節自評:從泛泛而談到匯入正題,引起幼兒對天天使用卻又被他們忽視的牙齒的重視。借猜老師的想法,開啟幼兒思維的大門,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二、吃吃,初步發現牙齒吃東西時的秘密——分工合作,切、磨。

  1、初步認識牙齒。

  師:剛才你們講了那麼多喜歡牙齒的理由,牙齒長什麼樣呢?天天在嘴巴里,看得還真不多,今天讓我們仔細瞧瞧吧。

  【透過觀察張開的牙齒圖片,幼兒從顏色(白)、形狀(前面的長長、高高的,後面的方方、矮矮的)等方面初步認識牙齒。】

  環節自評:此處的初步認識牙齒環節,過渡自然而又異常重要。因為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經驗,他們基本上都是從顏色和形狀上認識牙齒,而這兩個認識維度,恰巧為後面的環節奠定基礎:形狀,區分切牙與磨牙;顏色,找出齲齒。

  2、發現牙齒吃東西的秘密。

  (1)師:剛才你們說得最多的就是牙齒能吃東西。那牙齒是怎樣吃東西的呢?幼:咬、嚼……

  (2)師:什麼形狀的牙齒咬,什麼形狀的牙齒嚼呢?(幼兒說出猜想)

  (3)師:小朋友們剛才猜得對不對呢?我們來吃東西體會一下吧。(幼兒現場體驗——吃花生米、吃梨子,細細體會牙齒是如何吃東西的,後說出自己的發現)

  幼:前面長長、高高的.牙齒把食物咬開來;後面方方、矮矮的牙齒把食物嚼碎。

  環節自評:牙齒天天用,真沒細細品。牙齒怎樣吃東西,還從沒有仔細關注過,先猜想,然後驗證,採用幼兒喜歡又直接的方式——現場吃,對幼兒來說不僅快樂,而且是那樣的迫不及待,一尋究竟。

  3、進一步認識牙齒:切牙、磨牙。

  (1)(出示菜刀的圖片)師:這是什麼?(菜刀)菜刀有什麼作用?(切菜)菜刀用來切菜,把大的菜切小。你覺得什麼形狀的牙齒的作用跟菜刀的作用差不多?(幼兒回答)哦,長長、高高的牙齒把食物咬開來,就像這把菜刀把食物切下來一樣,這種形狀的牙齒有個好聽的名字叫切牙。

  (2)(出示石磨實物)師:這是什麼,認識嗎?(磨子)它有什麼用呢?(老師現場用石磨對花生米進行加工)看,經過磨子的加工,整的花生米怎麼樣了?(碎了)它像我們嘴巴里的什麼牙齒呢?(寬寬、矮矮的牙齒)把食物切開來的牙齒,叫切牙,那像這個磨子一樣,把食物磨碎的牙齒會叫什麼呢?(磨牙)

  環節自評:採用圖片、實物,循循善誘,生動形象地認識牙齒——切牙、磨牙,借用巧妙,原本晦澀的知識幼兒訇然開朗,並且一個個興趣盎然,印象深刻。

  4、小結:牙齒的重要性

  (1)師:現在,關於牙齒你們有什麼想說的嗎?(幼兒紛紛發表看法)

  (2)師小結:不同形狀的牙齒有不同的作用,他們一起努力,為了我們將食物輕鬆地吃下去,給身體提供營養。看來,牙齒一顆都不能少。

  環節自評:牙齒的神奇分工讓幼兒驚歎不已,對牙齒的喜愛之情油然而生,心頭的想法蠢蠢欲動——要保護好牙齒。這樣的意識,水到渠成。幼兒畢竟是幼兒,教師的總結,加深幼兒印象,並承上啟下。

  三、看看,發現齲齒——觀察同伴的牙齒,發現蛀牙。

  1、師:小朋友們嘴巴里的牙齒少不少呢?請張開嘴互相看看。(幼兒互相觀看牙齒後說出自己的發現)

  幼:他的牙齒有的是黑色的;他的牙齒上有洞洞;他有蛀牙……

  2、師:為什麼會有蛀牙呢?想想,有了蛀牙以後會有什麼樣的感受?

  (幼兒會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回答)

  3、觀看錄影——蛀牙的危害。

  環節自評:發現同伴牙齒的秘密,幼兒樂此不疲。觀看錄影,在幼兒已有蛀牙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提升,把他們對蛀牙危害的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帶來心靈的震撼——蛀牙帶來的後果真可怕!保護牙齒的意識愈加強烈了。

  四、刷刷,趕走蛀牙蟲——在遊戲中學會刷牙。

  1、師:怎樣才能不讓牙齒有蛀牙呢?

  幼:不吃糖、漱口、刷牙……

  2、師:刷牙是最簡單有效的保護牙齒的方法,那一天刷幾次牙合適呢?小朋友們會刷牙嗎?

  幼:早上一次;早一次,晚一次;晚一次……上上、下下、左左、右右……

  3、師:刷牙要每個部位都刷到,我們跟著音樂一起來刷刷牙吧!

  環節自評:在遊戲中鞏固正確的刷牙方法,養成天天刷牙的習慣,寓教於樂。

  延伸活動:

  身體上還有好多的秘密,小朋友們發現了別忘了跟老師、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哦!

  活動反思:

  1、以生為本,經緯適度。

  活動選材從幼兒身體上的器官——牙齒出發,在途中(幼兒園集體活動中)萌生保護牙齒的意識、會使用簡單實用的保護方法,最終到達影響深遠的——牙齒終身健康的終點。小小的牙齒,多多的“事兒”——乳牙、恆牙、乳牙20顆、恆牙最多32顆、6歲開始換牙……切牙、犬牙、磨牙……對於中班的幼兒來說,什麼樣的“事兒”是他們感興趣的?能夠理解的?目標該如何定位……秉持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原則:教學活動要符合孩子的認識規律,注意孩子當前已有的知識能力基礎、經驗和情感背景,讓孩子跳一跳,夠得著果子。可見,本次活動課題的敲定、環節的設計、內容的涉及,做到了“一英寸寬,一英里深”,幼兒興趣盎然,知識點恰如其分,教育影響悠遠深長。

  2、本真教學,寓教於樂。

  活動秉持問題驅動、教師引動、幼兒主動的教學理念,讓幼兒在說說、吃吃、看看中發現牙齒的秘密、體會牙齒的重要性、萌生保護牙齒的意識,學會基本的保護方法,並養成習慣。童年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所以運用借鑑、影像資料、遊戲等教學形式,將抽象枯燥的知識蘊涵其中,幼兒“樂”中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