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幼兒園小班音樂活動教案《小精靈》含反思(通用6篇)

幼兒園小班音樂活動教案《小精靈》含反思

幼兒園小班音樂活動教案《小精靈》含反思(通用6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幼兒園小班音樂活動教案《小精靈》含反思(通用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幼兒園小班音樂活動教案《小精靈》含反思 篇1

  活動目標:

  1、學會跳小精靈的律動。

  2、感受音樂的歡快熱烈的情緒。

  3、感受旋律的氣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參加集體音樂活動的樂趣。

  4、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5、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已欣賞過動畫《糖果仙子之舞》。

  2、材料準備:音樂CD《小精靈》、律動VCD《小精靈》、頭飾小鴨、節奏卡(×—×—|××××|);自制魔法棒。

  活動過程:

  一、體態預備。

  1、教師出示魔法棒,講故事《小精靈之舞》匯入。

  教師:“在遙遠的地方,有一個非常美麗的仙女王國。仙女王國裡住著許多漂亮的小精靈。小精靈們每天都會快樂的舞蹈。有一天,仙女王國裡發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美麗的仙女用一根神奇的魔法棒一點,小精靈就會變出許多漂亮有趣的動作。”

  2、教師引導幼兒隨音樂自由律動做有趣的造型動作熱身。

  二、聽辨旋律。

  1、教師播放音樂CD《小精靈》,幼兒傾聽音樂,想象並說說小精靈花園裡的美麗景象。

  教師:“花園裡可能有什麼?”

  2、教師出示節奏卡,引導幼兒一邊聽音樂一邊感知節奏。(用拍手、跺腳等多種方法感知。)

  三、肢體體驗。

  1、教師扮演仙女,用“魔法棒”將幼兒全部變成“鴨精靈”,並請幼兒隨音樂表現小鴨的動作。

  教師用照相機捕捉幼兒有創意的動作。

  2、教師播放律動VCD《小精靈》,幼兒模仿律動動作。(牽手轉圈,小鴨走、互撓癢等等。)

  3、教師引導幼兒完整地表現動作。

  四、配樂表現。

  教師播放音樂,並引導幼兒完整跳律動《小精靈》。

  五、音樂遊戲。

  1、教師播放音樂,請幼兒戴上頭飾進行表演,也可以讓幼兒分組進行不同形式的表演。

  2、全班幼兒做“小鴨精靈”的動作走出活動室。

  活動反思:

  小班音樂律動《小精靈》是一個非常生動有趣的活動。根據小班幼兒好動、好玩、好模仿,注意力易轉移的特點。我在教學活動中採用了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這樣他們就不會覺得活動很枯燥。活動中,首先以一首歡快的曲子吸引幼兒,開始的匯入部分很成功,一下子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為後面的活動做了成功的鋪墊。在活動過程中,小朋友們能大膽嘗試模仿動作,樂意用身體擺出各種造型動作。

  我覺得本次活動還是比較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活動中我嘗試把遊戲化、情景化融入教學過程中,讓孩子自主表達和表現。活動中幼兒興趣很濃,參與積極性也很高,透過律動遊戲,體驗到了韻律活動的樂趣。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不僅感受到了音樂的旋律和節奏,而且獲得了活動的快樂。

  但是活動中還是存在一些不足:在創編動作時,雖然孩子們能創編出老師想要的動作,但有個別孩子還是比較茫然,想象力很有限,分析原因,我想這應該跟平時的經驗積累有關,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盡可能多給孩子創造學習機會,給於孩子想象的空間,讓孩子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從而獲得學習的快樂。

  幼兒園小班音樂活動教案《小精靈》含反思 篇2

  活動目標:

  1、感受歡快、流暢的音樂風格,用圖譜來感受、瞭解ABA的曲子結構。

  2、運用肢體感應A段的漸強漸快,分辨B段樂句的音樂元素。

  3、藉助故事情境來想象,體驗傾聽、辨析、互動的樂趣。

  4、喜歡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遊戲的快樂。

  5、讓幼兒知道歌曲的名稱,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詞內容。

  活動準備:

  小的.礦泉水瓶、水、蓋子裡有顏料、魔法布、約翰斯特勞斯《加速度圓舞曲》選段1:27

  活動過程:

  一、故事匯入,激趣引題。

  1、師:在森林裡,有一間小木屋,裡面住著小精靈,她可神奇了,會變魔法呢。

  2、提問:什麼叫變魔法?(幼:變魔術……)

  會變出什麼異想不到的東西呢?(幼:好吃、好玩……)

  3、小結:變魔法就是會出其不意變出你想不到的東西。

  二、情境貫穿,感受旋律。

  1、承接:小精靈會變很神奇的“魔湯”,變魔湯時,要用到瓶子和布。(遮擋)

  2、師出示瓶子和魔法布,開始神秘的變魔法。

  3、播放音樂——一邊聽音樂,一邊變魔法。(師故作神秘的肢體動作和著音樂節奏魔法)

  4、音樂結束後,水瓶裡的水變色了。

  提問:在變魔法時,老師做了哪些動作?

  (幼:點一點、搖一搖、手指收攏放開的動作……)

  三、繪畫記錄,引出樂譜。

  1、承接:小精靈把魔法配方放在音樂裡,我們嘗試著把音樂記下來。

  2、邊完整聽音樂旋律,邊用記號筆在黑板上描繪樂譜。

  3、梳理經驗,提問:誰能看明白這個魔法秘訣要做些什麼事情?

  (攪拌——用力轉圓圈;追問:一共要攪拌幾次?3次。在什麼時候要攪拌?)

  (手晃動——誰能看出來用有什麼不一樣?回應:反正看上去下邊要比下邊要長一點,大一點)

  (追問:還有兩個很小的點點。在哪裡?幼兒在樂譜上指認。回應:點住它,不讓魔法逃掉噢。)

  (這是問號。回應:等到我們上了小學就知道它的用處了)

  4、幼兒透過圖譜,聆聽音樂。(教師帶動幼兒做動作)

  細節提問:每一次攪拌好後,要加幾次魔法?(4次)

  四、動作感知,深入樂段。

  1、老師帶動幼兒共同聽音樂做動作。(提出拿瓶子的要求)

  常規要求:瓶子拿好後,放前邊,不要亂動噢,不然魔法可要逃走了。

  道具準備:這一次沒有在瓶蓋上塗上顏料。

  提問:怎麼了?——幼:沒有變出來。

  2、討論為什麼沒有變出彩色水的原因。

  細節回顧:先輕一點攪拌,後再變快速度。

  小結:力氣不一樣,速度不一樣。

  4、再次嘗試聽音樂變魔法(節選到攪拌動作)

  5、接著討論搖晃的動作,輕的幾次?重的幾次?

  6、收回瓶子後,用音樂把魔法傳遞給大家。(閉上眼睛)

  五、展現成果,昇華活動。

  1、師:請小朋友們隨意站在一個瓶子前面,用神秘的口吻告訴幼兒:“魔法師變魔術可要用到魔法布噢。”請幼兒將布蓋在瓶子上。

  2、師幼和著音樂做動作。

  3、音樂停止,師:現在就是見證奇蹟的時刻,許個願,就能美夢成真。

  4、揭開布,孩子們發現了瓶子水色的變化。

  六、延伸活動:

  師:這首好聽的音樂名叫《加速度圓舞曲》,可以叫爸爸媽媽到網上搜索一下,也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欣賞這首好聽的樂曲。

  活動反思:

  在反思中,我意識到音樂教育不是用說理的方法,而是透過幼兒對音樂的審美感受,陶冶情操,豐富幼兒感情,啟迪幼兒智慧,培養良好個性。我的主打比較強,沒有放手讓幼兒自己大膽去思考討論嘗試,在引導幼兒音樂欣賞上面還沒有達到目的,在分析音樂上讓幼兒去說,去做,不一定一直是我帶著幼兒說,同時,也看到了隨機教育策略的重要性,及自己在引導幼兒學習、隨機教育策略方面的欠缺。

  幼兒園小班音樂活動教案《小精靈》含反思 篇3

  活動目標:

  1、感受樂曲歡快流暢的風格,結合圖譜瞭解曲式結構。

  2、感受樂曲漸強、漸快的旋律特點,並用肢體律動表現旋律變化。

  3、樂於在音樂活動中大膽的表現。

  4、透過肢體律動,感應固定拍。

  5、藉助圖譜記憶歌詞、學習歌曲。

  活動準備:

  1 、物質方面:透明水瓶(均裝半瓶水與幼兒人數相等)、顏料。

  2、知識方面:幼兒初步感知樂曲的能力。

  3、心理準備:對魔術有一定的瞭解和認識,並且對魔術有濃厚的興趣。

  重點與難點:

  重點感受樂曲歡快流暢的曲風難點是感受樂曲速度與強弱的變化

  活動過程:

  1、"在森林的小木屋裡,住著一個可愛的小精靈,這個小精靈有一個非常大的本領,就是喜歡調製心願魔法湯。調這個魔法湯是幹什麼呢?它不是讓我們用來喝的,而是幫助別人實現願望的。"透過提問幫助幼兒理解魔法:什麼是魔法?怎樣熬製魔法湯?

  教師出示一瓶水(可變色),在音樂伴奏下演示魔法,併成功變出有色的魔法湯,讓幼兒感受魔法的神奇。(提問:我是怎樣變魔法的?做了哪些動作?你們想嘗試嗎?)

  2、幼兒初次在無音樂伴奏下嘗試變魔法,簡單模仿魔法動作。(提問:為什麼沒有變出魔法?尋找原因引出音樂)

  3、幼兒聆聽音樂。

  魔法音樂與魔法:請每位幼兒自取一瓶水(不帶色),教師與幼兒一起隨著音樂做動作。

  討論:為什麼沒有變出魔法湯呢?

  4、幼兒聆聽音樂,教師畫圖譜。"神奇的魔法秘方就藏在音樂裡,我們來仔細聆聽,把秘方找出來。"播放音樂,教師在黑板上畫出圖譜,幼兒觀察。

  5、觀察圖譜,分析曲式結構,理解符號與魔法動作的關係。討論:音樂的哪些地方是一樣的?像是在幹什麼?哪些代表攪拌、放魔咒、搖瓶子?

  6、藉助圖譜分段欣賞。攪拌、搖瓶的音樂,感受樂曲速度和強弱的變化。解決難點問題:攪拌的速度——越來越快;搖瓶子的速度與強弱——輕輕搖,再快速使勁搖。

  師幼一起邊欣賞音樂邊看著圖譜"變魔法"。

  7、教師與幼兒一起在音樂的伴奏下投入的施變魔法,併成功煉製出各種顏色的魔法湯,幼兒間相互交流欣賞。

  8、教師介紹樂曲的名字:《加速度圓舞曲》。

  幼兒許心願。"向著心願魔法湯許一個小心願,讓神奇的魔法快點幫我們實現願望吧!"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我運用了欣賞法、啟發聯絡法和情緒感染法進行教學。首先,我用故事引入激發幼兒興趣,使孩子們對製作“魔法湯”的過程感興趣,最後,在孩子們自己動手製作魔法湯、變出魔法湯的那一環節,有一個孩子還沒等到我音樂響起就把顏色搖出來了,情急之下馬上換了一瓶,才使現場沒有尖叫的聲音。課後在反思中,我意識到音樂教育不是用說理的方法,而是透過幼兒對音樂的審美感受,陶冶情操,豐富幼兒感情,啟迪幼兒智慧,培養良好個性。同時,也看到了隨機教育策略的重要性,及自己在引導幼兒學習、隨機教育策略方面的欠缺。透過課後的反思及與陸老師進行討論以後,總結出了以下幾點亮點與不足:

  1、孩子們透過遊戲的開展,可以初步的感知ABA的曲式結構,但是對於漸強、漸快的旋律特點這方面老師沒有很好的引導,因此孩子們在用肢體來感應旋律變化方面不能很好的來體現,目標二就沒有完滿達成。

  2、教師能用森林裡住著會變魔術的小精靈這個情景來貫穿遊戲的始終,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並且在活動中老師讓孩子嘗試第一次變魔法湯的時候,最終失敗,更加鞏固了幼兒的攪拌、抓材料、點、搖等動作。

  3、音樂有一定的難度,而且由於是網上下載的音樂有些渾濁,不夠清晰,教師在節奏的把握上還不夠。

  4、由於音樂的不清晰,造成孩子在嘗試當中沒有了自主性,如果能將整段音樂裡的攪拌部分、抓材料部分、搖的部分分段截出來,有針對性的去聽音樂,孩子們可能更加清楚音樂的旋律與節奏。這樣孩子們在結合音樂做動作時,也能更加的生動形象,更能切身的體會一個魔術師的快樂。

  雖然在活動中我對於奧爾夫音樂的開展仍是一知半解,有許多的不足之處,但是我相信,只要每次認真的實踐總結,一定可以有所收穫。

  幼兒園小班音樂活動教案《小精靈》含反思 篇4

  設計意圖:

  我園的形體教學已在實踐、摸索中逐漸形成一種教學模式,如何打破傳統,用新的教學方式來啟用幼兒的學習興趣,樂意參加形體活動,是我設計本活動的目的所在。《綱要》中明確提出,要提供給幼兒自由表現的機會,鼓勵幼兒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大膽的表達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要尊重每個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和表現方式,分享他們的快樂。還要引導幼兒相互交流、相互欣賞、共同提高。於是我設計了大班形體活動《小精靈與魔術師》,旨在為幼兒創設自由、寬鬆的學習環境,充分發揮幼兒主觀能動性,積極探索,大膽想象,發揮創造力。

  教學目標:

  1、在遊戲情景中敢於大膽嘗試,樂意用身體擺出各種造型動作。

  2、在活動中大膽想象、創造,樂意與同伴共同遊戲,體驗合作的快樂。

  3、透過教師講解舞蹈動作學會跳。

  4、感受歌曲柔和、舒緩的旋律,理解歌詞的含義。

  教學準備:

  場地佈置:活動室掛有人的各種姿態的圖片,有藝術的氛圍。

  音樂:《挪威舞曲》。

  教學具:兩人一份能扭動自制人的模型、魔術棒一根、幼兒裝飾自己的各種服裝、道具。

  教學過程:

  (一)利用故事匯入引導幼兒在感受音樂的基礎上,初步進行想象、創編。

  1、老師頭戴魔術帽、手持魔術棒走進活動室。

  師:大家好!我是魔術師,今天為大家帶來一段音樂,一起來聽聽!

  2、幼兒聽音樂後請幾位小朋友講一講。聽了音樂有什麼感覺?你想幹什麼?

  3、這段音樂還有一個故事呢!從前有一個魔術師,本領非常大,他可得意了。他有一個魔盒,裡面有許多小精靈。一天,魔術師睡著了,小精靈們就從魔盒中逃出來,盡情的聽音樂跳舞。魔術師醒來後生氣極了,瞪大眼睛說:“我要把你們變成一個個不會動的舞蹈雕塑!”“變!”魔術師揮動他的魔術棒,小精靈就變成了神態各異的雕塑。

  讓我們帶著這個故事再來欣賞這首曲子,聽聽它可以分幾段?

  4、幼兒第二次感受音樂。

  1)這首曲子有幾段?

  2)第一段音樂講了誰?他會幹什麼?他會做那些動作?(幼兒互相討論後個別表演,大家一起學學。)這是小精靈在哪裡?會怎麼做?

  3)第二段音樂給我們什麼樣的感覺?誰上場了?你們也來高興地跳跳舞!

  4)這是魔術師醒來了,他說了什麼?小精靈會變出哪些造型動作呢?(幼兒自編,老師從形體的角度來對幼兒的動作進行簡單評價,提醒幼兒除了上肢和下肢可以變換動作以外,身體的哪些部位都可以動起來?)

  (二)、引導幼兒根據不同要求大膽嘗試想象、創編優美造動作來表現對音樂的理解。

  1、聽音樂遊戲,小精靈在第三段音樂開始前擺出一個造型動作,直至音樂結束。

  2、利用人體模型小玩具幫助小精靈在第三段音樂的表演過程中能隨魔術棒變換多個造型動作。

  1)師:我越玩越開心,我的魔術棒也興奮極了,不停的跳動。變!變!變!剛才大家只變了一個動作,現在該怎麼辦?

  2)我今天還帶了許多小玩具呢!他們也是變形高手,今天你們可以和他一起做個遊戲!你找一個好朋友,兩人一起先給小玩具擺個造型,固定好後你們學學它的動作,學會了,在給他擺個造型,看看哪對好朋友擺的姿勢最多最漂亮!注意:可千萬別講自己設計的動作忘了!我們要把設計的動作編入遊戲呢!

  3)幼兒自主操作,老師巡迴輔導。

  引導幼兒身體各部位動作的設計,如:腰、臀、胯、頭等等

  4)請一組幼兒上來展示自己設計的動作。(教師可從身體姿態、造型不同高度、動作連貫等方面進行簡單的評價!)

  5)隨音樂遊戲一次。

  3、引導小精靈能根據魔術棒揮動的走勢來變換造型的高度。

  1)我的魔術棒也開始跳舞了,變!變!變!變!忽高忽低,忽上忽下,聰明的小精靈,你該怎麼辦?

  2)不隨音樂先試試。

  3)根據要求再遊戲一次。

  4、請一幼兒做魔術師,再遊戲一次。

  我有些累了,誰願意來做魔術師來帶領大家遊戲?大家可要聽從魔術師的指揮!

  (三)小精靈要參加音樂會,打扮自己進行遊戲。

  1、和你們在一起遊戲真開心,我都快忘記時間了,我今天還要參加一個音樂會呢!你們想去嗎?快!把自己打扮的漂亮一點!

  2、幼兒自由打扮!

  3、我們最後再玩一次遊戲,相信在音樂會上我們會有出色表現!

  活動反思:

  1、本節課從語氣上表情上來講都應該是高昂,可以調動孩子們積極性的那種感覺,不可以低沉。

  2、在過程中應該隨時關注孩子們的,認真聽孩子們的回答,並及時的給予點評(適當的展開)、鼓勵、幫助或是指正。

  3、在畫的時候注意觀察誰畫得好,介紹作品時就可以叫這個孩子來介紹。若有不會畫的,可以悄悄的給予幫助,最好不被發現。

  4、整節課的環節還是很緊湊,設計也還行。

  幼兒園小班音樂活動教案《小精靈》含反思 篇5

  活動目標

  1、感受音樂歡快活潑的旋律,體味樂曲中那清新愉悅的大自然氣息。

  2、願意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創造性地表現對音樂的感受。

  3、體驗和同伴一起隨樂表演的樂趣。

  4、培養幼兒的音樂節奏感,發展幼兒的表現力。

  5、樂意參加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小精靈圖片

  2、《森林狂想曲》VCD碟片

  活動過程

  一、傾聽感受

  1、初次欣賞樂曲,用語言表達自己對音樂的感受。

  (1)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段奇妙的音樂,我們一起來聽聽好嗎? (播放音樂)孩子邊傾聽邊輕聲討論聽到了什麼聲音? (在音樂欣賞活動中,一般需要孩子安靜地傾聽。老師根據音樂風格適當用優美的身體動作來表現音樂,司以吸引孩子關注音樂、傾聽音樂、體會音樂。)

  (2)師:你們聽到什麼聲音了?(小水滴滴答滴答的聲音,貓頭鷹、小蝙蝠的聲音……。)

  (3)師:聽到這段音樂後,你想幹什麼?(想去跳舞,想像小鳥一樣飛,想去划船……)

  二、在遊戲中再次欣賞樂曲。

  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根魔仙棒,他想和你們做遊戲,聽好了,它想請你們看著他的樣子,挺著音樂的節奏一起來動動你的身體。

  (1)師:告訴我,剛剛聽著音樂,看著魔棒,擺動身體的時候,感覺怎麼樣?(開心、美麗、優美、快樂、抒情)

  (老師試圖透過簡單的遊戲幫助幼兒再次感受音樂。精心創編的、與音樂風格相吻合的遊戲能使孩子感覺新鮮有趣。又能始終沉浸在音樂中,對音樂的旋律和節奏加深印象。)

  三、觀看課件,嘗試表演。

  (1)師:(神秘地)咦,音樂把誰也吸引過來了呢? 出示動態小精靈(如圖1、圖2)。

  師:小精靈在幹什麼?(跳舞。)

  師:它們是怎樣跳舞的?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孩子自由模仿動作。)

  (2)師:小精靈,隨著音樂跳起了舞。

  (在音樂旋律中欣賞並連貫地模仿小精靈的舞蹈。)

  (3)師:剛才,你們跟著畫面跳舞時是不是隨便跳的呢?(不是)那是怎麼樣的呢?(有節奏的,一會慢,一會快)

  (4)師:什麼時候慢,什麼時候快我們跟著音樂再來跳一次 小結,對了,前邊的兩句是慢動作,後邊的兩句是快動作。而且,在一個樂句中跳了兩個慢動作,四個快動作。分兩組,一組隨音樂跳慢動作,另一組跳快動作。

  四、運用自己喜歡的動作創造性地表現對音樂的感受

  (1)小精靈要去參加森林舞會了,它想讓小朋友和它一起去,你們願意嗎?可是小精靈說了,它不想和你們跳同樣的舞,小朋友,你們能不能跳出和小精靈不同的舞蹈呢?(選出四個小朋友隨著音樂跳舞)

  (2)時裝秀表演

  要求:請小朋友上臺來輪流擺不同的造型聽著音樂跟著節奏輪流做不同的動作、結束 晚會結束了,我們一起來擺出不同的造型面向老師。

  活動反思

  這節活動首先是符合本班幼兒年齡特點的。但是整節活動下來感覺孩子們有點蒙,不是我預期想到的。首先在出示魔法棒和魔法棒做遊戲時就呆呆的,跟不上。其次,就是在第二環節中幼兒感受樂曲得快慢這是重點反覆聽了幾遍跟不上節奏。在第三環節中幼兒可以慢慢的初步跟著音樂的變換做出不同的動作了。在幼兒還不很熟練的情況下第四環節時裝秀表演以失敗告終原先我是想再提高一個難度但沒想到音樂快幼兒變換不辦動作都是匆匆地就過去了,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幼兒園小班音樂活動教案《小精靈》含反思 篇6

  活動目標:

  1、初步熟悉《挪威舞曲》的曲調,透過小樹生長及小精靈遊戲的情節、動作、初步感知樂曲的曲式結構和音樂性質。

  2、創編小樹生長及小精靈遊戲的動作,培養幼兒的表現力和創造力。

  3、體驗合作表演的快樂。

  活動準備:

  小樹、小精靈的頭飾、魔法筆

  活動過程:

  一、欣賞樂曲

  1、聽樂曲"小樹和小精靈"

  2、師講述故事,引起幼兒興趣。

  3、再聽樂曲,幫助幼兒初步瞭解樂曲的結構和性質。

  4、請個別小朋友貼出小樹跳舞的部分和小精靈跳舞的部分。(出示圖片小樹小精靈)

  二、分段欣賞,創編動作

  (一)欣賞A段樂曲(小樹生長)

  1、鼓勵幼兒結合生活經驗,創編各種生長姿態,如:用身體表示軀幹生長,用受臂表示枝葉生長。提醒幼兒小樹長大了可以隨風擺動

  (二)繼續欣賞A段,繼續生長

  (三)欣賞B段樂曲(小精靈遊戲舞蹈)

  1、引導孩子說說精靈出來的樣子(可以跳,飛,轉)

  2、創編遊戲,舞蹈,撫摸,澆水等動作。

  四、合作完整表演

  1、男女分角色表演。

  2、自選角色表演。(發頭飾給小朋友)

  五、活動結束天黑了,小樹,小精靈要睡覺了

  活動反思:

  對於初步接觸外國作品的我班幼兒來說,要透過樂曲的快慢節奏來分辨小樹和精靈兩種不同的人物形象還是有一定難度的。而節奏的快與慢,只能意會不能用語言表達,那怎樣才能讓孩子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體會不同的節奏呢?在和孩子一起欣賞音樂時,我用點頭,晃動身體來表現節奏的快慢,孩子們透過我的提示,馬上也用自己的身體動作來表達,有的用小手做波浪動作來表示慢的節奏,有的用小腳快速踏地表示快的節奏,在幼兒用身體動作表達的過程中,孩子意會了樂曲中的快慢不同,分辨出了A段音樂小樹生長和B段音樂精靈遊戲的不同意境。

  總之,對於孩子來講,教師應該遵循幼兒的年齡特點、思維發展規律,利用多種形式來進行教學,才能激發他們對音樂活動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