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魯迅故鄉的優秀教案範文

魯迅故鄉的優秀教案

魯迅故鄉的優秀教案範文

魯迅故鄉的優秀教案範文1

  教學目標:

  1.瞭解魯迅小說的創作特色,掌握閱讀小說的方法。

  2.品味理解關鍵詞句,理解小說的主題,培養學生探究性的閱讀能力。

  3.瞭解舊中國農民生活的悲慘、農村日趨破產的根源。

  教學重點:

  分析人物,評價人物,探討人物與主題的關係。

  一、匯入

  魯迅創作談

  材料一:我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於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是推文藝…… --魯迅(《〈吶喊〉》自序)

  材料二:為什麼做小說,我仍抱著十多年前的“啟蒙主義”,以為必須是“為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我深惡先前地稱小說為“閒書”。 --魯迅(《我為什麼做起小說來》)

  那麼《故鄉》的寫作為的又是什麼呢?引出《故鄉》

  問:《故鄉》的主要人物是哪幾個?--“我”、閏土、楊二嫂。

  問:用文中的一個詞來概括這三個人的生存狀態。--辛苦。

  問:引列夫·托爾斯泰話語“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本文中三個人雖然不幸是一樣的,但他們的不幸又有什麼不同?

  --我:辛苦展轉;閏土:辛苦麻木;楊二嫂,辛苦恣睢。

  二、課文研讀

  1.閏土的辛苦

  ①找出文中的語段集中體現閏土的“辛苦”

  聽該部分錄音,簡單思考

  a.文章是透過那些描寫手段來展現閏土的辛苦的?從文章中找出具體的例子說明。

  --神態、語言、外貌……

  b.用文中的一個名詞概括閏土的整體形象特徵--木偶

  ②在這部分文字中,這個“木偶”是否曾經生動過?

  --第59、60節(他站住了,臉上現出歡喜和淒涼的神情;動著嘴唇,卻沒有作聲。他的態度終於恭敬起來了,分明的叫道:“老爺!……”)

  --找出生動的詞語:歡喜、淒涼;動著嘴唇、沒有作聲。

  ③是什麼使閏土變成這樣的“木偶”的?從文中找出兩處文字來說明。

  --71節和74節

  非常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麼地方都要錢,沒有定規……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

  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

  ④朗讀三節文字,思考:(四人小組討論)

  a.歡喜和淒涼的原因是什麼?--歡喜:我對他的態度,看見我的興奮;淒涼:自己處境的不盡人意,兩個人之間身份的差距……

  b.動著嘴唇卻沒能說出來的話有什麼?他為什麼沒說?--迅哥兒……

  c.閏土為什麼不痛快的訴說自己的苦痛?他怎麼這樣說話?

  在看待孩子的問題上,閏土和“我們”有什麼差異?透過這種差異你覺得應該怎樣評價閏土的思想觀念?

  --閏土已經不善言辭--沒有機會表達,也沒有人願意聽他表達--啞巴吃黃連,往心裡苦

  --“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奇怪,已經有六個孩子在幫忙了,卻還是吃不夠--多子多福--愚昧(在“我”母親看來,“多子”是給他帶來災難的原因,而閏土覺得應該給她帶來幸福。)

  總結:社會的封建等級制度和思想讓生活困頓的閏土變成了“麻木”的木偶人。

  ⑤當年的閏土是否這樣?請同學們從形象、語言兩個角度來觀察一下當年的閏土。

  --12節、18節-29節

  齊讀部分段落:體會、概括閏土當年情況--活潑的孩子。

  ⑤總結:活潑的孩子 -- 木偶;

  人 -- 非人

  一個殘酷的社會把一個生動活潑的孩子變成了精神“麻木”的木偶人,把人變成了非人。

  2.楊二嫂和“我”的辛苦

  ① 如果說閏土經歷了“孩子”到“木偶”的蛻變,那麼請你用簡單的話概括楊二嫂的變化。--“豆腐西施”到“細腳伶仃的圓規”

  “豆腐西施”可見楊二嫂當年怎樣?

  豆腐西施:白嫩、美麗、柔弱

  ② 圓規本身具有怎樣的特點? --尖、細

  ③ 作者後來把楊二嫂直接指稱為“圓規”,閱讀文字(38節-52節),找出楊二嫂身上和圓規相近的特點。(外形的近似、性格的近似 --尖刻、刻薄)(學生回答時朗讀楊二嫂的語言)

  ④ a.楊二嫂刻薄“我”的話,其真實性如何?--顯然是虛構的

  “我”的辛苦:回故鄉賣家產,從此遠別故鄉----朗讀開頭部分--辛苦展轉

  b.楊二嫂的隨口胡謅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可見她是一個怎樣的人?

  --隨口胡謅,為了給自己蹭點小便宜製造藉口和機會。

  --損人利己、自私、刻薄

  c.那你願意成為“圓規”這樣的人嗎?

  那樣二嫂甘心成為“圓規”似的人物嗎?

  --“豆腐西施”中暗含的輕侮、不莊重的成分,說明楊二嫂也生活在一個被人輕視的環境中,她的“圓規”品行可能是自我保護的結果、為生活所迫。

  ⑤ 總結:豆腐西施--細腳伶仃的圓規

  人 -- 非 人

  總結:一切都改變了:當年故鄉如美麗的神異圖畫,現在成了蕭索的荒村;當年我心目中情同手足

  的勇敢機智天真的小英雄,也已成了如隔了一層厚障壁的蒼老麻木守舊的木偶人了;當年那個端莊文靜的豆腐西施,也已成了放縱刻薄自私細腳圓規了。

  三、深入探討

  ①.作者為什麼選擇這樣三個人物?

  --三個人物的命運象徵了整個社會中所有人的命運。

  [展示《我為什麼做起小說來》]

  所以我的取材,我採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中國舊戲上,沒有背景,只有主要的幾個人,我深信對於我的目的,這方式是適宜的。

  --魯迅(《我為什麼做起小說來》)

  ②.問:在這樣的社會,“我”、楊二嫂、閏土有沒有自己的希望?

  明確:閏土的希望寄託在神佛上;楊二嫂的希望寄託在對別人的損害上;“我”寄託在手製的偶像上(追問)(從我們局外人的角度看,這能算是希望嗎?)(難道徹底沒有希望了嗎?作者絕望了嗎?)

  ③哪一部分文字的描寫說明作者心目中是有希望的?那幅朦朧的畫面象徵了什麼?為什麼其中沒有了閏土,如果要你加上合適的人物,在本文中選擇誰?為什麼?--孩子(宏兒或水生)。

  ④.小結,全體朗讀最後一節,結束。[投影11]

  四、作業佈置

  1、相關配套練習

  2、背誦最後三節

魯迅故鄉的優秀教案範文2

  教學目標:

  1.情節的把握;

  2.語言、心理、外貌等刻畫人物的方法;

  3. 瞭解小說的特點並理解文章主題

  教學重點難點:

  分析人物,評價人物,探討人物與主題的關係。

  教學過程:

  【要點】整體感知情節與環境

  一、匯入新課

  在課文結尾,文中的“我”這樣寫到:故鄉的山水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使我非常的氣悶……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師板書:悲哀)親不親,故鄉人;美不美,家鄉水。為什麼二十年後的一次故鄉之行卻給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請大家看課文,找一找故鄉使我悲哀的理由。

  二、整體感知

  1、情節把握---- 小說以時間為序,以我回故鄉的所見所聞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全文可按“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三個方面分為三個部分:

  (1)、交代了時間、地點、回家原因及心情。

  (2)、“我”在故鄉期間的見聞和感受,

  老屋的寂寥,決定搬家。

  回憶與少年閏土的友情。

  “楊二嫂”的變化。

  閏土的變化。

  (3)、“我”懷著深深的失望與痛苦的心情離開故鄉,把希望寄託於未來、寄託於下一代。

  2、找一找故鄉使我悲哀的理由。

  3、故鄉的景色怎樣?

  (1)第二段描寫寫出了故鄉怎樣的特點?哪幾個詞語能集中表現出來?

  十二段12段:深蘭的天 金黃的圓月 碧綠的西瓜 英雄少年----令人神往,

  第二課時

  【要點】人物與主題

  一、課文中寫了故鄉哪些人,主要寫了誰?

  如果說故鄉景色的悲涼可能會受到“我”的心情的影響(怎樣的心情?)或者天氣的影響(怎樣的天氣?),而故鄉的人卻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二、我們先來看看二十年後的閏土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

  1、描寫

  少年閏土 中年閏土

  外貌淳樸天真、可親可愛 受盡生活折磨、命運悲慘

  動作語態 聰明勇敢、活潑開朗 遲疑麻木、痛苦難言

  對“我”的態度 情真意切親密無間 被封建禮教牢牢束縛

  對“生活”的態度 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 將希望寄託神靈

  2、變化原因

  社會的: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時間這塊勵石上,活生生地把一個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個木偶人。

  階級的:一聲“老爺!”就把自己與兒時的好友隔在了無形的厚障壁的兩邊;帶回家去的香爐、燭臺何嘗不是在增加這厚障壁的高度呢!

  結論:閏土是在生活重壓下艱難地掙扎著的中國勞苦民眾的代表。

  三、楊二嫂:

  外貌:西施 圓規”

  職業與性格:美貌招生意 無業 潑悍、放肆、尖刻、自私

  結論:楊二嫂是一個被社會扭曲了的變形人,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表現在自己被侮辱、被損害的同時,又在侮辱和損害著別人。

  四、“我”的形象及其意義

  (1)敘述者線索人物------小說真實 便於抒情

  (2)我的思想感情怎麼樣----悲哀 憤怒別離 希望

  (3)怎樣對待閏土----悲哀中同情 遺憾中關注

  結論:追求新生活,心懷希望的知識分子形象。“我”:曾使自己魂牽夢縈的故鄉,一下子就顯露出了它的醜陋;為使它美麗,只有在本來沒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條新路來。

  五、“我”母親:

  慈祥、寬容、厚道地對待所有的人,對待這個世界;世界卻沒有給她以公平:變賣家產,告別家園,跟兒子去外地謀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

  六、水生宏兒:

  20年前的閏土和 “我”,20年後,或許不會再成為今天的閏土我;對他來說,與生俱來的苦難其實也是一種改變命運的財富!

  結論:從“飛”出家門的`那一刻起,他就開始“飛”向這個既陌生又新鮮的世界了。----也便有了路。” -------- 希望

  板書:

  悲(對 比) 變〒農村破敗 人際隔膜

  【小結】“故鄉”是中國人精神的反映。從孩子的純真、有生氣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鈍,表現了中國普通民眾的生命和活力怎樣被扼殺。

魯迅故鄉的優秀教案範文3

  教學目標:

  1. 明確小說的三個要素:人物、情節和環境;

  2. 透過對故鄉的研究,把握文字中的人物、情節和環境;

  3.把握小說的主題。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個關鍵:

  1. 掌握故事情節;

  2. 描寫人物語言、心理、形象等方面的方法;

  難點:

  3.小說的主題

  教學時間:

  三課時(其中第一課時主要是預習和閱讀,第二、三課時主要是分析討論、講解課文)

  教學過程:

  1. 作品簡介:

  當我們在小學的時候,我們學習了一篇課文叫做“年輕的飛躍地球”,這是魯迅的小說“故鄉”的摘錄。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

  順便回顧一下魯迅和他的作品。

  2. 解釋小說的三個要素:人物、情節和環境

  3.掌握故事情節:

  (1)簡單梳理一下“hometown, hometown and hometown”,在水平線上加一個動詞。

  (2)用動詞來概括整篇文章的內容。哪個詞是更好的“改變”!自然會導致以下結果。

  4. 環境描述:

  將我在家鄉看到的場景與我記憶中的場景進行對比,並說明它們的作用。

  5. 掌握字元:

  角色有什麼變化?具體有哪些變化?作者的情感態度是什麼?

  一個。“躍土”:從四個方面比較青年和中年的躍土,把握躍土的“變化”。

  (1)外觀:

  (2)行動:

  (3)對我的態度:

  (4)對待“生活”的態度:

  結論:躍土是中國勞動人民在生活壓力下奮鬥的代表。

  B.楊二嫂:

  (1)外觀:

  (2)職業與性格:

  結論:楊二嫂是一個典型的平民形象。

  C.“我”的形象與意義

  (1)我的想法和感受呢?

  (2)跳土如何處理?

  (3)如何應對家鄉的變化和特點?

  結語:追求新生活、有希望的知識分子形象。

  6. 欣賞和理解關鍵段落:

  (1)最後五段,尤其是最後一段的最後一句,體會了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描述捕捉到的鳥,理解動詞的準確性。

  7. 小說的主題

  (1)“故鄉”是中國精神的體現。從兒童的天真和活力到成年人的愚蠢和愚蠢,它展示了普通中國人的生命和活力是如何被殺害的;

  (2)表現中國社會愚昧、落後、貧窮的輪迴;

  (3)嚮往純潔的人之間的關係。

  8. 操作:

  (1)課後練習三到四個問題;

  (2)支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