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小學三年級語文《瀑布》教案

小學三年級語文《瀑布》教案

小學三年級語文《瀑布》教案

  師:誰能說說“千丈青山襯著一道白銀”中的“襯”字是什麼意思?

  生:映襯。

  生:襯托。

  師:噢,回答得不錯,同學們的詞語還比較豐富。那誰又能說說“映襯”或“襯托”是什麼意思呢?

  (生沉默,無人回答。)

  師:(從講臺下拿出一朵鮮花)同學們看看老師手中這朵花美不美啊?

  生:美。

  師:(再從講臺下拿出幾片綠葉粘在花的周圍)老師再給這朵花配上幾片綠葉,大家覺得這朵花怎麼樣啦?

  生:更美啦。

  師:是的。如果我們用上“映襯”和“襯托”這兩個詞,該怎麼說呢?

  生:綠葉映襯著鮮花。

  生:綠葉襯托著鮮花,使鮮花更美了。

  師:說得很好。大家明白“襯”字的意思了嗎?

  生:明白了。

  師:好。下面我再請一位同學舉例說說“襯”字的用法。

  生:王娜潔白的衣服襯著胸前的'紅領巾,使紅領巾顯得更鮮豔了。

  師:說得不錯。那麼課文上這句詩該怎樣理解呢?

  生:瀑布在千丈高的青山襯托下,顯得更白了,就像白銀一樣。

  [評析]

  理解“千丈青山襯著一道白銀”這個句子的關鍵在於對“襯”字意義的理解。教者在教學過程中,沒有直接解釋,也沒有要求學生查字典,而是採用直觀法釋義,透過具體可感的實物演示讓學生明白“襯”字的含義,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接受知識的心理特徵。同時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具體運用中加以強化,做到了學用結合,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1.藉助錄音帶,讓學生感受瀑布的聲響之美。

  本詩第一節“先聲奪人”,寫瀑布之聲。學生對“好像疊疊的浪湧上岸灘”的聲音比較熟悉,但對“風吹松林”的聲音卻很陌生。於是我錄製了這兩種聲音。在講授這節詩時,給學生播放錄音,使學生以身臨其境的心理狀態去感受這兩種聲音之不同:“浪湧岸灘”表現了奔放、灑脫之美,而“風吹松林”則蘊含著宏大、磅礴之美,從而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瀑布流瀉過程中的聲響之美。

  2.藉助投影片,讓學生感受瀑布的色彩之美。

  詩的第二節,作者化動為靜,描繪了瀑布的顏色和光彩。隨著峰迴路轉,眼前豁然開朗,瀑布突現,令作者產生“這般景象沒法比喻”的感想。為什麼作者無法比喻這般景象?我邊背誦第二節,邊放投影片。學生看著眼前這幅山水畫:雪白耀眼的瀑布在高高的青山的映襯下,是那麼鮮明壯美,氣勢逼人,個個不由得驚歎起來:真是壯觀啊!情境的設定,令學生自然地進入這美的畫面中去,感受瀑布的色彩之美。

  3.藉助錄影帶,讓學生感受瀑布的形態之美。

  詩的最後一節是對瀑布形態的描寫,結尾處作者連用三個比喻巧妙地寫出了陣風吹來時瀑布的形態之美:“如煙、如霧、如塵。”這是重點,也是難點,為什麼像煙,像霧,像塵呢?學生不容易理解。我選擇了科教片《黃果樹瀑布》中一段瀑布飛流而下的畫面,連續放了三遍,一邊放一邊引導學生觀察:瀑布直瀉千尺,撞擊岩石,飛濺無數細小水珠,在陽光下,飛珠徐徐上升、飄舞,呈現嫋嫋的輕盈之狀,便“如煙”一般;陣風吹來,雲霧隨風擴散、瀰漫,瀑布呈現若隱若現的朦朧之態,便“如霧”一般;須臾細小的水珠在風中四散下落,又呈現飄灑自如之姿,又“如塵”一般。

  瀑布的聲響、色彩、形態無一不美,令人歎為觀止,心馳神往。運用電教手段,使學生在充分欣賞了瀑布的聲、色、形之餘,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那爐火純青的語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