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最後一片葉子教案

最後一片葉子教案

最後一片葉子教案

  教學目標:(一)細讀課文,感悟小說內涵——歌頌的不僅僅是生命的信念,而且是為了他人的生命信念,作出了最大的自我犧牲。

  (二)透過勾劃時間線索,理清全文情節結構,品味精彩的收筆。[:學≈科≈網]

  (三)品味含義深刻的語句,把握作者對平凡英雄貝爾曼的讚美之情。

  (四)賞析語言——幽默筆法和準確譯文增強表現力。

  教學重點難點:重點:品味含義深刻的語句,把握作者對平凡英雄貝爾曼的讚美之情。

  難點:幽默筆法和準確譯文增強表現力。

  媒體準備:投影裝置(影片或音訊), 課文朗讀音訊。

  教學時數:兩課時。

  預習要求:(一)通讀全文,查字典,給生字生詞注音釋義。

  (二)朗讀全文,感知的語言風格和思想感情。

  (三)閱讀歐。亨利相關的作品,如《警察與讚美詩》等。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歐亨利是美國傑出的短篇小說作家。他和法國的莫泊桑、俄國的契訶夫都以短篇小說聞名於世。他的代表作還有《警察和讚美詩》、《麥琪的禮物》等。他以新穎的構思、詼諧的語言、懸念突變的手法表現了二十世紀初期的美國社會,他的作品富於生活情趣,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的百科全書”。今天我們要學習他的一篇短篇小說《最後一片葉子》。

  (二)檢測預習。

  1. 給加點的字注音。

  萵苣(wōù) 自詡(xù) 邋遢(lātà)

  瘟(wēn)神 動彈(dnɡtɑn)

  2. 詞語解釋。

  【橫行無忌】行動蠻橫,毫無顧忌地做壞事。

  【時興】一向流行。

  【冷嗖嗖】形容很冷。一般寫作“冷颼颼”。

  【破敗】殘破。

  【解饞】在食慾上得到滿足(多指吃到想吃到的食物)。

  【弱不經風】形容身體虛弱,連風吹都禁不住。一般寫作“弱不禁風”。

  【虧空】支出超過收入,因而欠人財物。課文中指人的精力不足。

  【巴不住】口頭語,迫切盼望。又作“巴不得”。

  【夠嗆】十分厲害;夠受的。

  【孤寂】孤獨寂寞。

  【鬼使神差】好像鬼神暗中差使一樣,形容意外地發生某種湊巧的事或不由自主地做出某種意想不到的事。也說“神差鬼使”。

  【傾瀉】(大量的水)很快地從高處流下。

  (三)初讀課文

  聽錄音示範朗讀,從喬安西的角度複述故事情節,思考:“最後一片葉子”在全文起什麼作用?

  (設計理念: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根據課文的內容,用不同的方式改組課文,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敘述並表達主題思想,引導學生把人稱加以變化,這種方法可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感受的思想情感。)

  學生思考,明確:十一月,喬安西病倒————喬安西病重、病危———喬安西轉危為安———貝爾曼去世;“最後一片葉子”起了貫穿故事情節的作用(連線了喬安西由死到生、老貝爾曼由生到死)。

  (四)再讀課文

  問題:喬安西最終脫離了危險期的根本原因是牆上畫的樹葉嗎?

  學生思考、交流、討論。明確:

  在現實生活中,得了肺炎的人的生命主要是由生理和病理決定的,而在這篇小說裡,卻是由一種精神,一種對於生命的信念來決定的。心理對於病理來說,可能有相當的影響,但是,像這樣起絕對決定性作用無疑是不太可能的。從這裡,可以感到作者所要強調的是:人如果喪失了對於生命的信念,就註定要死亡;反過來,只要堅持生命的信念,就可以戰勝死亡。信念決定生命,使這篇小說充滿了詩意。

  小說出奇制勝地設計了一個東西,比愛情更為強烈,那就是葉子。

  最後一片葉子,成為生命的一種象徵;不是一般的象徵,而是美麗的象徵,詩意的象徵,象徵著生命的信念。精神的信念可以戰勝病魔。但是,這種精神的力量,並不是女主人公原來就具備的,她曾經把自己比作“弱不禁風的的藤葉”,是另外一個人物以生命為代價改變了她。

  (五)細讀課文

  問題1:劃出描寫貝爾曼的語句,說說貝爾曼是怎樣的一個人?

  問題2:課文對貝爾曼的有關描述,哪些地方可看出他具備了後來那個“最後行動”的基礎?

  學生思考,明確:

  問題1:貝爾曼的嗤笑、喊叫、責備、怪罪,折射出他的溫情;他的流淚流露著他的善良;他雖然是個失敗的畫家,但他是個心地善良、充滿愛心、甘願捨己為人乃至不惜為之獻身的正直的人。

  問題2:其一,說他“誰軟綿綿的就瞧不起誰,自詡為保護樓上兩位年輕畫家的看家猛犬。”這說明,這是個熱心助人、辦事痛快的人;而且對兩位年青的孤身女子,自認為有特別保護的責任。

  其二,休易找他當模特兒,按他的工作性質、他的性格、他與休易她們的關係,自然是滿口答應。可那天卻回答得顛三倒四,使得休易以為他既不願意又囉嗦。原來,他在聽了關於喬安西的病情以及喬安西的胡思亂想的介紹後,他的心思在琢磨這件事了,他在關注可憐的喬安西,結果關於模特兒的事就答非所問了。小說只用了一些對話方面的細節就使我們感覺到了這一點。他先是大批了一通喬安西的胡思亂想,怪罪休易怎麼讓這種古怪念頭鑽進喬安西的腦子裡,對她們的胡鬧他生氣了,連帶說不去給她當模特兒。可見老頭真生氣了,也就是真地在關心這件事。說完了不當模特兒,話又轉到喬安西的病情和怪念頭上。當體易認為他這回真的.不當模特兒時,他才醒悟過來,反而怪罪休易沒有聽懂他願意的意思。才扯清楚模特兒的事,又轉而嘟嘟噥噥說起喬安西的事。並說了一句:“怎麼就病倒在這種地方?”這句話有很大的潛在量,說明老頭兒在為喬安西能不能病好而揪心。

  其三,在當模特工的過程中,他和休易兩人看著牆外的藤葉不由得心裡害怕,二人你看我,我看你,好一會沒說話。這個細節再次表現了老貝爾曼對喬安西病情及其古怪念頭的嚴重關注。我們只是不知道貝爾曼會做什麼。但當最後的謎底揭示時,前面的一切豁然開朗,這就是貝爾曼“最後行動”的基礎。

  (六)佈置作業

  1. 試著改寫結尾,與原文比較表達的效果。

  2. 找出文中幽默的語句,感受其表現力。試著完成“閱讀練習探究”四。

  第二課時

  (一)合作探究

  思考:朗讀課文最後一段,思考並討論為什麼說“最後一片葉子”是貝爾曼的傑作?

  學生閱讀,討論。明確:

  可以從四個層面說明“最後一片葉子”是貝爾曼的傑作。

  第一個層面的意義:挽救了喬安西的生命。喬安西按照她自己的“規定”,最後一片藤葉掉下來時她也就隨之而去。然而牆上的最後一片“葉子”老掉不下來,按她自己的“規定”她就不應死去。喬安西在思索這樣奇事的過程中對自己先前的悲觀情緒作了檢討,她的精神信念發生了變化,她實現了醫生開出的最後的“藥方”,靠自己“生”的信念挽救了自己。這個信念的轉折是不掉的“最後一片葉子”給的。而這片“最後的葉子”是貝爾曼畫上去的,所以是貝爾曼的傑作。

  第二個層面的意義:“貝爾曼說了二十五年的驚人之作”的實現。貝爾曼是沒有什麼成就、畫技一般的老畫家。一生都在說他要畫一幅“驚人之作”,但嘟噥了二十五年,始終沒有動筆,始終一事無成。而這幅“最後一片葉子”卻救了一個人的命,所以說這是貝爾曼的傑作具有雙關的意義,貝爾曼的願望實現了,這是其他的畫無法相比的真正的“驚人之作”。

  第三個層面的意義:這是貝爾曼為此付出了生命的犧牲精神的象徵。貝爾曼冒著風雨完成了作品,為此感染了肺炎被奪去了生命。貝爾曼只想到救人,而沒有去想這樣做面臨的危險(肺炎高發期、高發區,風雨中作畫會淋溼受寒,本人年老可能因此得病)。貝爾曼的這一高尚行為是他人生的傑作。所以,這傑作又有圖畫和人生都是傑作的雙關含義。

  第四個層面的意義:平凡的犧牲,或者說既平凡又不平凡的象徵。貝爾曼是個很平凡的人,雖是個熱心腸的老頭,但缺點很多,其貌不揚,說話粗俗,嗜酒如命,窮愁潦倒,年過六十,一事無成。特別是他去創作最後一片葉子時,他一點沒有成為英雄的自我意識,沒有意識到自己會犧牲。但是,他卻做出了不平凡之舉,他成了救人的英雄。這是並沒有獻身意識的獻身,並沒有英雄意識的英雄。就象這“最後一片葉子”,從繪畫藝術的角度,這是極其平凡的作品,但是它卻完成了喚起一個人“生的意識”的不平凡的使命。所以,這“最後一片葉子”是“既平凡又不平凡”“平凡的犧牲”的象徵。也象徵著,貝爾曼平凡一生的最後一片人生葉子是永存的。自然,這樣的特殊“葉子”是貝爾曼的傑作。

  (二)改寫文交流

  問題:朗讀學生改寫的結尾,試著把它和原文結尾進行對比,說說精彩之處在哪裡?

  學生交流、明確:

  這種寫法最明顯的好處是精練。只用了幾個細節,就把一個人的死亡的整個過程,表現出來了。一盞燈籠,說明是夜裡,而且還亮著,微妙的暗示隱現在字裡行間。樓梯搬動過,說明是往窗戶的高處畫。衣服鞋子都溼了,是雨中工作的結果。幾枝畫筆,東一枝,西一枝,說明零亂,是受凍以後艱難支撐的遺蹟。

  這樣寫,不但把懸念、而且把思想的焦點都放到了最後一句:“親愛的,那是貝爾曼的傑作,在最後一片葉子落下來的晚上,他又在牆上補上了一片。”

  這正是歐亨利式的結尾:突然把故事的謎底提示出來,故事有了新的意義,對人物的評價發生倒轉。貝爾曼從一個窮愁潦倒的人物,變成了一個崇高的英雄,這不但非常具有戲劇性,而且非常深邃。這樣的結尾,話說得這麼少,卻有巨大的潛在含量,這樣的敘述就不是一般的故事情節的交代,而是把想象的空間留給讀者,促使人掩卷沉思。

  由此可見,這篇充滿了詩意的小說,所歌頌的不僅僅是生命的信念,而且是為了他人的生命的信念,作出了最大的自我犧牲。貝爾曼無疑是個英雄,但是卻平凡異常。他一點沒有英雄的自我意識,他也沒有意識到自己會犧牲,這正是他的平凡之處,和女主人公一樣是平凡的。

  歐亨利小說的結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人們常常稱這樣的結尾是“歐亨利式結尾”

  (三)品味語言

  的遣詞造句準確、傳神,體現在幽默筆法和準確譯文兩個方面。請細細品味詞句的表達效果。

  教師示範:

  1. ①天剛矇矇亮,瓊西(即喬安西)就毫不留情地吩咐拉起窗簾來。

  那片藤葉仍然在那裡。

  瓊西躺著對它看了許久。……

  “我是一個壞孩子,蘇娣(即休易),“瓊西說,”天意讓那片最後的藤葉留在那裡,證明我是多麼壞。想死是有罪過的……

  ②天剛亮,喬安西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叫拉開窗簾。

  藤葉還在。

  喬安西躺在床上久久看著。……

  喬安西說:“休易,我太不應該。不知是怎麼鬼使神差的,那片葉老掉不下來,可見我原來心緒不好。想死是罪過。……

  明確:“毫不留情地吩呼”顯得較抽象、較書面化,“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叫”顯得較具體,較日常口語化。“藤葉還在”比“那片藤葉仍然在那裡”在語氣上更有力、更果決、更明快,句子也更簡潔。下面喬安西的思索則應放慢速度,拉開時間;“看了許久”再久也表明是一個時間段,而“久久看著”則有一直還沒有看完的感覺。再下面喬安西的話,第①句的說法有點絕對性,顯得喬安西思想變化的跳躍性有點大;第②句的說法落腳於心緒,是從懷疑自己開始的漸進過渡過來的變化,所以也是②好於①句。

  2. ①原文:“醫生走了以後,休易到畫室裡哭了一場,把一條日本餐巾全哭溼了。哭過以後她拿著畫板昂首闊步走進喬安西的房間,還一邊吹口哨。”

  ②改寫:醫生走了以後,休易到畫室裡哭了一場,她哭得好傷心,流了很多眼淚。哭過以後她拿著畫板裝出毫不擔心、很輕鬆的樣子走進喬安西的房間。

  原文顯得具象,改寫句用的都是較抽象的詞。所以也是課文句好於改寫句。

  3. 到了11月,一位冷酷、看不見的不速之客[1]闖進了這一帶,伸出只冰涼的手今天碰碰這個,明天碰碰那個。醫生稱這位客人為“肺炎”。這瘟神簡直橫行無忌,害起人來一動手就幾十個,但走到長著青苔、迷宮似的“衚衕區”,他放慢了腳步。

  你決不會說肺炎先生是位老俠士。他偏偏就打了喬安西。喬安西躺在油漆鐵床上沒有力氣動彈,兩眼呆望著荷蘭式小窗對面的磚牆。

  明確:,一個貧民窟似的地區在作者筆下是一個躲債的好地方,而且具有異國情調;被視為瘟疫、冷酷無情的的肺炎被說成是一個沒有紳士風度欺負弱女子的老頭兒。[:學|科|網]

  (四)總結全文

  羅丹名言:“要點是感動,是愛,是希望,戰慄,生活。在做藝術家之前,先要作一個人。”小說《最後一片葉子》讓我們從普通人身上看到了偉大的心靈,從人生的苦難中見到了人性的光輝,希望我們每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能努力弘揚人性美,使人間充滿溫情。

  (五)佈置作業

  《伴你學語文》第10課練習。

  【附】板書設計

  喬安西 貝爾曼

  生命的徵兆(人間苦難) 畫一片葉子(最後的傑作)

  獲生 犧牲自我(人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