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綠色蟈蟈》教案
作為一名教職工,常常需要準備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麼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麼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七年級上冊《綠色蟈蟈》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學習目標
1.培養從文中獲得有效資訊的能力。
2.學習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準確地運用語言,生動形象地說明事物的特點。
3.激發想象力、觀察力,培養走進自然、探索自然奧秘的濃厚興趣。
教學重點
1.培養從文中獲得有效資訊的能力。
2.學習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準確地運用語言,生動形象地說明事物的特點。
教學難點
體會科學小品的語言特色。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前預習
1.注音
篝火(ɡōu)、窸窣(xīsū)、篡奪(cuàn)、狩獵(shòu)、喧囂(xiāo)、靜謐(mì)、喑啞(yīn、yǎ)、大顎(è)、萵苣(wō、jù)、螽斯(zhōnɡ)、嗉囊(sù、nánɡ)
喙(huì)、薄膜(bó)、氣氛(fēn)、哀號(háo)、劫掠(jié、lüè)
2.解詞
弱肉強食:指動物中弱者被強者吃掉。
窸窣:形容細小的摩擦聲音。
喑啞:嗓子乾澀發不出聲音或發音低而不清楚。
靜謐:安靜。
教學過程
一、匯入
走進昆蟲的世界,你會發現生活真是多姿多彩,富有情趣。不知道同學們是否喜歡並且觀察過這些昆蟲呢?(幻燈片展示)下面請大家猜一個謎語,(幻燈片)這是哪種動物?什麼顏色?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課文《綠色蟈蟈》,讓我們跟隨著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林一起去了解蟈蟈的生活。
二、學習字詞
1.指名朗讀螢幕上的詞語,注意前四行紅色字的字形和字音,注意最後一行紅色字的字音。
2.指名同學說說紅色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
2.思考回答:課文讀完了,我想問問同學們,你喜不喜歡這篇課文?為什麼?說說理由。(3-4位同學回答)
四、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1.初讀課文,每個同學的感受都有所不同。下面,我們深入地理解課文,相信同學們會有新的體會和收穫。那麼,請大家看看,作者依次向我們介紹了蟈蟈哪幾個方面的特點呢?默讀課文後後回答。
三方面:
3段:叫聲
4段:外形
5段——末段:食性
2.請大家把概括蟈蟈聲音總特徵的詞語找出來。
微弱、柔和
3.找出描寫蟈蟈外形的語句,齊讀。
“這種昆蟲非常漂亮,……兩片大翼輕盈如紗。”漂亮、優美、勻稱
4.蟈蟈的食物都有什麼?
雜食、甜食
5.透過閱讀課文,我們對蟈蟈的生活習性有了較多的瞭解。這篇課文有許多生動細緻的描寫,從而使文章顯得趣味盎然。我們先來看看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蟈蟈叫聲的特點的,請同學們把第3段中描寫低音的語句找出來,然後請一位同學朗讀。
“耳朵靈敏的人……喑啞而連續不斷的低音中。”
6.找出描寫高音的語句,請一位同學朗讀,
“時不時發出一陣……其餘的則是伴唱。”
7.找出文中概括低音和高音特徵的詞語。
低音:喑啞、連續不斷
高音:尖銳、急促、清脆
8.蟈蟈的叫聲時高時低、或清或啞,總的來說,是微弱、柔和的。把以上語句濃縮成一句話“蟈蟈在鳴叫”,好不好?為什麼?
不好,原文用了比喻、擬人句、,如:
“竊竊私語”——擬人
“像是滑輪的聲音”——比喻
“像是幹皺的薄膜隱隱約約的窸窣作響”——比喻
“一陣非常尖銳而急促、近乎金屬碰撞般的'清脆響聲”——比喻
作者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把蟈蟈的叫聲描摹得惟妙惟肖,是我們如聞其聲。那麼,我們以後在寫作中也要學習運用一些修辭手法進行生動細緻的描寫,這樣,才能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9.我們平時身處鬧市,聽慣了汽車的疾馳省和嘈雜的喧鬧聲。那麼,我們假設一下,現在我們處在田野之中,躺在草地上,能聞到小草的清香,嗅到野花的芬芳,夜色蒼茫,靜謐之中,蟈蟈的樂音響起,給大自然美妙的音色又增添了一串美妙的音符。這是怎樣一種感受呢?好,下面我們請一位同學朗讀課文,從第3段開頭到“再適合不過了”。
10.與蟬的歌聲相比,你更喜歡哪一個歌手呢?(2—3名同學)
蟈蟈是個出色的歌手,所以法布林也要為它鳴冤叫屈。我們把作者直抒胸臆的語句齊讀一下。“綠色的蟈蟈啊……篡奪了你的名聲!”
11.欣賞了蟈蟈的樂音後,我們再來看看蟈蟈和產的肉搏戰是怎樣激烈而殘酷的吧。默讀第5段,在書中勾畫有關的語句和詞語。(學生說完,點幻燈片)
12.看到蟈蟈把蟬開膛破肚,你有什麼樣的感覺?是覺得它太殘忍還是很勇猛?展開討論。
在冷酷無情的大自然中,許多昆蟲為了自己乃至種族的生存繁衍,都在進行生死的拼殺。同學們說蟈蟈殘忍,老師可以理解,但是我們能不能因為可憐小羊,而讓狼都去吃草呢?當然不能。這就是大自然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那麼,作者對蟈蟈這個殺手錶示讚揚,認為它是勇猛的,對不幸的受害者表示同情,這種感情矛盾嗎?當然不矛盾。作者對蟈蟈的讚美,不是出於自己的偏愛,而是從一個昆蟲學家的角度對蟈蟈乃至自然萬物以鬥爭求生存的精神的一種讚美。其實,作者寫了蟈蟈的優點,也寫了它的缺點,所以無論對蟈蟈還是蟬,作者都是抱著實事求是、客觀、科學的態度。
五、比較閱讀
下面這段文字與課文內容相比,你能發現什麼呢?(幻燈片)
蟈蟈,屬直翅目,螽斯科昆蟲。善鳴。體長約四釐米,寬近一釐米,蟲體綠色,頭部有黃褐色、細長呈絲狀的觸角,後足強健、大腹,善跳躍。有翅。主食植物的莖、葉、果,也捕食小昆蟲。
這段文字,語言平實、簡約、扼要,客觀準確地說明事物特點,而《綠色蟈蟈》語言生動、形象。是一篇具有文藝筆調的科普小品文。
六、小結
這節課透過對課文的分析與探究,大家都有了新的體會和收穫。無論對蟈蟈對課文,還是對法布林都有了更全面、深入地瞭解。另外,我建議同學們能利用課餘時間去閱讀《昆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