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教案《我從哪裡來》

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教案《我從哪裡來》

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教案《我從哪裡來》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小班科學活動教案《我從哪裡來》,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活動目標:

  1、初步瞭解自己是從哪裡來的,體驗爸爸媽媽的艱辛。

  2、激發幼兒主動探索的慾望。

  活動準備:

  課件:我從哪裡來

  活動過程:

  一、以提問的形式與幼兒交流。

  “寶寶們,你是從哪裡來的呢?猜猜看。”

  回答各異:有的說撿來的,有的.說媽媽生出來的。

  不同的回答給予不同的評價

  二、看課件。

  1、爸爸的種子和媽媽的種子結合在一起。

  師問:爸爸的種子像什麼?(像小蝌蚪)師:這些小蝌蚪遊得可真歡啊!學小蝌蚪遊呀遊的動作。

  它們住在媽媽的肚子叫什麼?(子宮)

  2、媽媽吃東西的情節,認識臍帶的作用

  3、寶寶在媽媽的肚子裡的情節,寶寶在肚子裡會幹什麼?

  幼兒:會睡覺,會伸手,也會翻身……我們一起來學小胎兒做做動作吧。

  師:媽媽為了寶寶要改變許多不好的習慣。

  4、寶寶出生時的樣子。

  有的寶寶自己爬出來,有的需要醫生幫忙。

  寶寶出生了,大家叫他嬰兒或新生兒。

  三、感受媽媽的辛苦,表達對媽媽的愛。對媽媽說一句感謝的話。媽媽我愛你!

  媽媽真辛苦!

  我要幫媽媽做事。

  我要聽媽媽的話。

  課後小結:

  成功之處:上好一節科學活動,特別是有關寶寶出生方面的課,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把握不好,會變得很枯燥,我充分利用課件將深奧的知識簡單化,使孩子明白一個生命史如何起源的,更體驗到母親的艱辛,在孩子的言行中有不少寶寶明白自己是媽媽生出來的。相信這節課後,他們明白,一個生命創造是爸爸媽媽共同努力的。

  不足之處:如果能請一位懷孕的媽媽或醫生阿姨講述媽媽懷孕時的艱辛,講講寶寶出生時的故事,幼兒會更感興趣,記憶會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