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聲音》(通用12篇)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聲音》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聲音》(通用12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聲音》,歡迎大家分享。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聲音》 篇1

  活動目標:

  1、能辨別生活中不同的聲音。

  2、在玩玩、搖搖瓶子過程中,發現聲音的不同。

  活動準備:

  1、PPT課件《有趣的聲音》。

  2、圖片:大鼓和小鼓。

  3、小瓶人手一個,小盆每組一個,黃豆若干。

  配套課件:小班科學課件《有趣的聲音》PPT課件

  活動過程:

  一、辨別生活中的聲音(PPT)。

  1、今天我們來比一比,誰的小耳朵最靈敏,你聽!(PPT播放寶寶笑聲)這是什麼聲音呀?你知道是誰的笑聲嗎?你們猜對了,這是小寶寶夜裡睡覺做夢發出來的笑聲。

  2、可是天亮了,媽媽要請一個小動物叫醒寶寶,你聽聽是哪個小動物來叫醒寶寶的?(PPT播放公雞叫聲音,幼兒:大公雞!)大公雞怎麼叫的?(喔喔喔喔)那除了大公雞會叫,還有什麼動物也會叫呢?會叫的小動物有很多很多,不過這次媽媽只請了大公雞來叫醒小寶寶。

  3、寶寶被叫醒了,你們聽聽,現在小寶寶在幹什麼?(PPT播放洗手聲音)洗手的時候會有什麼聲音啊?(嘩啦啦)

  4、洗漱完,吃完早飯,寶寶準備坐上爸爸的大汽車去上幼兒園啦!汽車在馬路上會發出什麼樣的聲音呢?(PPT播放汽車的聲音)馬路上除了汽車發出聲音聲音之外,還有什麼車也能發出聲音?(PPT摩托車,腳踏車)馬路上的聲音有很多很多,我們下次再去慢慢聽。

  二、讓空瓶子發出聲音(實物操作)

  1、到了幼兒園裡,老師要和小朋友一起玩遊戲啦,看看今天老師帶來了什麼好玩的呢?(出示空瓶子)聽聽這個瓶子有聲音嗎?(沒有),那你有什麼好辦法能讓瓶子發出聲音呢?(幼兒嘗試讓瓶子發出聲音的方法:碰碰手、碰碰椅子、放東西到瓶子裡等。)

  師小結:瓶子碰到某個地方就能發出聲音。

  2、用瓶子裝豆讓它發出聲音

  師:我們在瓶子裡裝點豆子,瓶子能發出聲音嗎?我們一起來試試看。(提醒幼兒蓋緊瓶蓋)

  3、幼兒集體裝黃豆

  4、表演大鼓和小鼓

  師:現在我們的瓶子寶寶有都有聲音了嗎?老師想請小朋友們用自己的瓶子來學學這兩樣東西,看看,這是什麼?(大鼓和小鼓)現在我們的瓶子寶寶就來學大鼓和小鼓的聲音:

  大鼓--我是一隻大鼓,我的聲音很大,咚咚咚咚咚。

  小鼓--我是一隻小鼓,我的聲音很小,咚咚咚咚咚。

  師:大鼓的聲音很大,它是怎麼發出來的呢?小鼓呢?(大鼓力氣用的大,小鼓用的力氣小)

  小結:原來,大鼓要用大一點的力氣,小鼓要用小一點的力氣。

  5、探究大小鼓的聲音與裝豆多少有關

  師:小朋友們看,老師這裡有兩個瓶子寶寶,一個瓶子裡面裝了很少的豆子,我們來聽聽看像大鼓的聲音還是小鼓的聲音。另外一個裡面裝了很多的豆子,我們也來聽聽看。

  小結:原來豆子要多放些,但是不能放滿,力氣大一些就是大鼓的聲音了。

  三、結束部分:

  師:剛才我們聽了各種聲音,我們也自己動手讓瓶子寶寶發出了不同的聲音,原來我們的小耳朵能聽到這麼多好聽的聲音,但是有小朋友不愛惜自己的小耳朵,讓自己的耳朵很受傷。以後小朋友要好好的保護我們的耳朵,也不要大聲的喊叫,這樣我們的小耳朵就可以聽到各種好聽有趣的聲音了。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聲音》 篇2

  活動背景

  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聲音無處不在,對於剛進入大家庭的孩子們來說傾聽聲音是非常感興趣的事情,而且孩子們對大自然的聲音充滿著好奇,想去探索,因此我設計了本次活動。

  活動目標

  1.幼兒學習傾聽各種東西發出的聲音,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

  2.辨別各種東西發出的不同聲音。

  3.透過探索和操作,激發幼兒對各種聲音的興趣。

  4.樂意與同伴合作遊戲,體驗遊戲的愉悅。

  5.透過實驗培養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各種飲料瓶人手一份,分別裝上沙子、豆子和玻璃球。

  2.打擊樂器若干。

  3.活動室四處分別佈置成各種小動物的家。

  4.會發聲音的玩具及錄音機一臺。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進入活動室,啟動會發聲音的玩具。

  師:哎呀,活動室裡有聲音,聽,是什麼聲音?

  幼兒:是小狗的聲音,“汪汪汪”。

  師:哈哈,原來是一隻玩具狗在叫,小朋友的耳朵真靈,為了獎勵小朋友,今天我帶小朋友去小動物家裡去做客好不好?

  幼兒:好。

  師:在做客的時候小朋友要怎麼做呢?

  幼兒:要懂禮貌。

  (二)傾聽並辯解沙子在酸奶瓶子裡的聲音。

  師:這是誰的家?

  幼兒:這是小兔的家。

  幼兒:小兔你好!

  師:小兔家有什麼啊?

  幼兒:酸奶。

  師:裡面裝的是不是酸奶啊,小朋友先不要開啟,自己搖一搖,聽一聽,聽出來的小朋友先告訴我,看看誰最能幹。

  幼兒操作。

  幼兒:老師我聽見有沙沙的聲音,是小石頭嗎?

  幼兒:不對,是沙子的聲音。

  師:對,小朋友真聰明這麼快就猜出來了。

  (三)聽辨豆子在易拉罐裡的聲音。

  教師帶幼兒來到了小花貓的家。

  幼兒:小貓家到了。

  幼兒:小貓你好。

  師:小貓家裡有什麼?

  幼兒:易拉罐。

  師:現在也請小朋友去搖一搖,聽一聽,然後告訴大家。

  幼兒回答

  幼兒:是豆子。

  師:小朋友的小耳朵真靈,老師喜歡你們。

  (四)聽辨玻璃球在飲料瓶裡的聲音。

  師:小雞家到了,小雞為我們準備了禮物,讓我們搖一搖,聽一聽,是什麼呢?

  師:這是什麼發出的聲音啊?

  幼兒:是石頭吧。

  幼兒:是豆子吧。

  幼兒:是小球吧,聲音很響。

  師:真棒,裡面是玻璃球發出的聲音。

  (五)嘗試聽辨打擊樂器的聲音。

  師:小朋友的耳朵真靈,把瓶子裡的東西都辨別出來了,現在讓我們再來聽一聽這是什麼東西發出的聲音?

  教師在背後分別敲打小玲和鈴鼓等打擊樂器,讓幼兒猜,猜中後出示實物和小朋友一起拍節奏。

  師:小朋友們真能幹,那麼多的打擊樂器都認識了,現在我們來玩一玩吧!

  (六)嘗試用各種瓶子為樂曲伴奏。

  師:剛才的打擊樂器都認識了,剛才我們聽聲音的瓶子也可以當樂器,現在老師就用瓶子為樂曲伴奏一次。

  教師伴奏完成。

  師:好聽嗎?

  幼兒:好聽。

  師:那麼現在小朋友們也拿起瓶子一起為樂曲伴奏一次吧。

  伴奏後,幼兒邊玩瓶子邊出活動室。

  活動反思:

  幼兒園科學活動的核心是“激發幼兒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教師要善於發現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為幼兒探究活動提供豐富的教育環境和充分條件,滿足幼兒透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動手操作”獲取知識的需要。本節教學活動我從“魔術聲音激趣匯入→說說生活中的聲音→欣賞並辨別大自然中美妙的聲音→嘗試自主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遊戲活動“尋找聲音朋友”→體驗探究的成功和快樂”,整個環節層層深入,注重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引導幼兒從生活中熟悉的聲音入手,再去發現聲音、感知聲音,而後啟發幼兒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瞭解物體振動就會產生聲音,每個環節始終抓住幼兒的“興趣點”進行遊戲活動,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奇妙的聲音,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生活經驗,培養了幼兒良好的科學探究能力及學習品質。

  小百科: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聲波。是透過介質(空氣或固體、液體)傳播並能被人或動物聽覺器官所感知的波動現象。最初發出振動(震動)的物體叫聲源。聲音以波的形式振動(震動)傳播。聲音是聲波透過任何物質傳播形成的運動。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聲音》 篇3

  一、活動背景:

  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聲音無處不在,而小班的小朋友對傾聽很感興趣,他們對大自然的聲音充滿著好奇和探索,而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又是以傾聽為基礎的,因此,我選擇了這一內容設計本次活動。

  二、過程實錄:

  (一) 活動目標。

  1、幼兒學習聽辨各種東西發出的聲音,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

  2、透過探索、操作活動,激發幼兒對各種聲音的興趣。

  (二) 活動準備。

  1、各種飲料瓶子人手一份,分別裝著硬幣、玻璃球、沙子、雪花片。

  2、打擊樂器若干。

  3、活動室的四處分別佈置成小兔、小貓、小狗、小雞的家。

  4、會發聲音的玩具及錄音機一臺。

  (三)活動過程:

  1、聽聲音引出課題。

  (1)引導幼兒進入活動室,請配班老師啟動“會發聲的玩具狗”。

  師:哎呀,活動室裡真安靜。聽,誰在叫?

  幼:是小狗,它在叫“汪汪汪”。

  師:哈哈,原來是玩具狗叫了,你們的耳朵真靈!為了獎勵小朋友,今天,我帶你們到小動物家去做客吧!

  幼:太好了!

  師:那麼我們做客時要怎麼樣呢?

  幼:應該做一個有禮貌的小朋友。

  (評析:在安靜的環境中,以玩具狗的叫聲吸引幼兒的興趣,同時,又以獎勵的方式帶小朋友去做客。更加激起了幼兒的興趣,幼兒此時的情緒非常高漲,都有了迫不及待想去做客的願望。)

  2、嘗試讓幼兒聽辨硬幣、玻璃球、沙子、雪花片在飲料瓶裡發出的聲音。

  (1)聽辨硬幣在紅茶瓶中發出的聲音。

  a、師:這是誰的家?

  幼:小兔的家。

  幼:小兔你好!……

  師:小兔家有什麼?

  幼:紅茶。

  師:那裡面裝得是不是紅茶呢?請小朋友不要去開啟蓋子,自己去搖一搖、聽一聽,聽出來馬上告訴我,看誰最能幹。

  b、幼兒操作:

  搖紅茶瓶,聽辨硬幣發出的聲音。

  幼:老師,我好象聽到一個硬硬的東西,是石頭嗎?

  幼:不對,是硬幣。

  幼:對,是硬幣。……

  師:小朋友們真能幹,這是硬幣發出的聲音。

  請幼兒集體練習句子:這是硬幣發出的聲音。

  (評析:透過讓幼兒自己探索、操作,來感知瓶中的東西,幼兒很感興趣。)

  (2)聽辨玻璃球在旺仔牛奶瓶中發出的聲音。

  a、教師帶幼兒到“小貓家”。

  幼:小貓家到了。

  幼:小貓你好……

  師:小貓家裡有什麼?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聲音》 篇4

  設計意圖

  我們的周圍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聲音,聲音給我們傳遞意義豐富的資訊。《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因此設計了科學活動《有趣的聲音》,讓幼兒在活動中觀察、嘗試、探索和發現,培養幼兒的探究慾望。

  活動目標

  1.對聲音感興趣,有探究慾望。

  2.知道物體振動會產生聲音,震動大小決定色聲音大小。

  3.大膽嘗試,發展幼兒的觀察、思維及動手能力。

  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物體震動會產生聲音

  難點:知道震動大小決定聲音的大小

  活動準備

  各種常見聲音的音效、各種樂器、幾種常見的生活物品

  活動過程

  入場:跟隨音樂《大貓和小貓》入場,感受聲音的大小關係。

  (一)匯入

  師:“今天除了我們的客人老師之外,還有幾位小客人也來了,請小朋友聽一聽,猜猜看,它們是誰?”

  播放四種小動物音效,以圖片的形式展示出來,看小朋友猜的對不對 。(二)感知生活中的各種聲音1.師:“今天小動物們來,是想請小朋友們幫一個忙,什麼忙呢?昨天晚

  上小動物們聽到了一些聲音,想請小朋友幫忙聽一聽這些都是什麼聲音。”

  播放大自然當中的各種音效;風聲、雷聲、鳥叫聲、流水聲等。

  師:“小動物們說謝謝小朋友,今天晚上他們可以睡一個安穩的覺了。”

  2.師:“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存在著聲音,小朋友想一想,除了剛才聽到的這些聲音之外,你還聽到過哪些聲音?”

  鼓勵幼兒大膽講述,感受我們身邊無處不在的聲音。

  3.嘗試讓自己的身體也能發出聲音,請幼兒說一說是怎麼做的。師:“小朋友想一想,我們的身體可不可以發出聲音來?”

  鼓勵幼兒大膽嘗試,並請小朋友一起來試一試。

  (三)探究聲音1.師:“我們的生活中有這麼多的聲音,那聲音又是怎麼產生的呢?”鼓勵幼兒大膽表述自己想法。

  2.出示小鼓,請幼兒嘗試讓它發出聲音。

  教師出示小鼓:“小朋友看,這是什麼?怎麼樣能讓它發出聲音?”請小朋友試一試。

  3.知道物體振動產生聲音,震動大小決定聲音的大小。

  將小米粒和小豆子放在小鼓上,敲打小鼓,觀察小米粒和小豆子的變化, 引導幼兒發現物體震動能產生聲音。物體振動越大聲音越大,物體振動小, 聲音就小。

  (四)操作探究,嘗試讓物品發出聲音

  1.給幼兒準備充足的樂器,讓幼兒幼兒自由探索讓其發出聲音,鼓勵幼兒說一說讓其發出聲音的方法。

  小結:讓物品震動發出聲音有多種方法:敲、打、拍、碰、搖、吹等

  2.每人選擇一種樂器,嘗試讓它發出大小不同的聲音。

  師:“剛才小朋友都當了一回大貓和小貓,現在讓我們手中的小樂器也來當一回大貓和小貓吧!”

  鼓勵幼兒大膽嘗試,讓手中樂器發出大小不同的聲音。

  3.生活中有很多的聲音,有好聽的也有不好聽的,放引導幼兒知道生活中要儘量減少製造噪音,保護環境。

  (五)音樂遊戲——大鼓和小鼓

  請幼兒每人選擇一種能發出聲音的自制樂器,和小動物們一起去參加森林音樂會。

  1.師:“今天,有兩隻小動物要去參加森林音樂會,想邀請咱班的小朋友一起參加,想去麼?”

  2.師:“一隻是大象,它準備的是大鼓,一起來模仿大鼓會發出什麼聲音?”

  請幼兒來模仿大象敲大鼓的聲音。

  師:“還有一隻是小狗,它準備的是小鼓,它會發出什麼樣的聲音呢?”請幼兒來模仿小狗敲小鼓的聲音。

  跟隨音樂一起來為大象和小狗伴奏。

  (六)結束

  帶上我們的小樂器和大象、小狗一起去參加森裡音樂會吧!

  活動總結

  課堂氣氛活躍,透過本節活動課幼兒基本知道聲音是由物體震動產生的。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聲音》 篇5

  設計意圖:

  聲音與幼兒的生活密切相關。對於大班幼兒來說,聲音是十分熟悉的,在桌面遊戲時,孩子們總愛用不同的玩具敲擊,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並對聲音是怎樣來的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另一方面,隨著幼兒年齡增長,說話的.聲音也越來越大,有的甚至喜歡高聲尖叫。因此,我設計了這次科學活動,旨在透過活動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創新意識,學習分辨什麼是好聽的聲音,什麼是噪音,感受聲音帶來的樂趣,探索演奏生活中的各種聲音,發揮幼兒想象力。同時也求使活動儘可能地遊戲化、多元化,充分發揮孩子的自主性。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關注生活中聲音的多樣性,用不同的方法使不同物體發出聲音,感受聲音帶來的樂趣。

  2、引導幼兒積極探索演奏生活中的各種聲音,發揮幼兒想象力。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重點難點:

  1、重點:感受聲音帶來的樂趣。

  2、難點:探索演奏生活中的各種聲音,發揮幼兒想象力。

  活動準備:

  1、鈴鐺、響筒、口哨、竹筷、木梳、玻璃杯、瓶蓋等等。

  2、錄製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聲音。

  ( 鳥叫聲、馬蹄聲、風聲 、打雷下雨聲、笑聲、掌聲 、牛叫聲、公雞報曉聲音、汽車喇叭聲、母雞帶小雞聲音、警車聲、加油聲、火車汽笛聲)

  3、沙錘、盤子、木碗、鍋蓋若干,人手一份,聽課教師各一份。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猜猜他是誰:請四名幼兒事先藏在遮擋物後面,分別對大家說一句話,大家根據說話的聲音,猜一猜都是誰在說話?)

  小朋友,仔細聽一聽,這是誰在說話?(請一幼兒說一句話)這是誰的聲音?(幼兒猜)小朋友真棒!再聽聽這又是誰的聲音?(四名幼兒一一說一句話讓幼兒才出是誰)

  二、基本部分

  1、玩一玩,讓物體發出聲音

  教師:人的聲音是各不相同,小朋友們都能根據不同的聲音猜出說話的小朋友是誰。小朋友這是什麼?(出示鈴鐺或三角鐵)我們來聽聽它是怎樣發出聲音的。(老師輕敲)老師用什麼方法使它發出聲音了?現在怎麼沒了聲音?(老師停止了動作,它就發不出聲音了)

  小結:原來物品要運動運動起來,它才會發出聲音,不動它,就沒有聲音了。

  2、感受聲音的不同

  (1)老師準備了很多物品,小朋友想不想跟它們做好朋友?這些東西很奇怪的,你如果不愛惜、保護好他,不和他做好朋友,他生氣了發出的聲音就不好聽了,想不想讓他們發出好聽的聲音?(一一出示響筒 、竹筷、木梳、玻璃杯、瓶蓋等, 請幼兒敲敲、聽聽,引導幼兒說出清脆的、低沉的聲音,高音、低音)。

  (2)老師改變敲物品的快慢,請幼兒聽聽有什麼變化。(節奏快、慢的聲音)

  (3) 請小朋友說一說,除了剛剛聽到的這些有趣的聲音,生活中還聽到過哪些不同的聲音?(要求幼兒做出相應的動作)

  (4)出示口哨:小朋友,這是什麼?在哪裡會用到它?(做操的操場上、比賽場上、戶外活動時……)在這些場合,它都能幫助我們。如果老師在上課,它突然冒出聲音來會怎樣?(讓幼兒討論)

  小結:原來不同的物品發出的聲音各有不同,物品敲動的快慢也使聲音的節奏不同,如果我們使用不當,就會成為噪音。老師經常要求小朋友不要大聲喊叫,上課用適量的嗓音讀書,為什麼?(要保護好自己的嗓子)

  3、聽錄音,想象感受聲音的多樣性

  教師:生活中會有各種不同的聲音,我們來聽聽這是什麼聲音。聽到這些聲音,你們會想象到什麼事物?

  (1)鳥叫聲:這是什麼聲音?想一想,鳥兒會在哪裡快樂的歌唱?我們也來做一隻快樂的小鳥怎麼樣?(引導幼兒模仿鳥叫的聲音,做出鳥飛的動作)

  (2)馬蹄聲

  (3)風聲

  (4)笑聲

  (5)掌聲

  (6)打雷、下雨聲

  (7)牛叫聲

  (8)公雞報曉聲音

  (9)汽車: 聽到汽車的聲音,你能想象是什麼場景?在什麼地方?

  (10)母雞帶小雞聲音:去捉蟲子

  (11)警車聲:警車出動,去抓壞蛋了

  (12)加油聲:運動員在賽場比賽

  (13)火車汽笛聲:火車在鐵軌上飛馳

  小結:不同的聲音能告訴我們不同的事情,我們可以根據聽到的聲音想一想,猜測發生了什麼事情。

  三、結束部分

  小朋友,老師把生活中一些有趣的聲音組成了一個小小的樂隊,我們一起來演奏吧!(一一出示道具,讓幼兒聽聽聲音,說出相應的象聲詞。)(分組發放道具)

  小小樂隊

  我的沙錘沙沙沙,我的盤子叮叮叮, 我的小碗砰砰砰,我的鍋蓋鐺鐺鐺, 有趣的聲音一起來,沙沙砰砰叮叮鐺, 真呀真熱鬧!

  小結:小朋友,生活中有各種各樣有趣的聲音,小朋友們以後仔細觀察,試著模仿,就會發現很多樂趣。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的內容貼近幼兒生活,適合幼兒年齡特點。我在活動開始時,設計了猜一猜的遊戲引出課題,然後出示了鈴鐺、響筒、口哨、竹筷、木梳、玻璃杯、瓶蓋等簡單直觀的教具,讓幼兒對聲音產生興趣,分別感受各種聲音的不同,將目標重點牢牢抓住。在這一環節,還抓住了一個教育契機,透過口哨出現的不同場合,讓幼兒自己分辨什麼是噪音,聯絡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什麼聲音不應該出現的場合,引申到讓幼兒知道怎麼保護好自己的嗓子。接著透過分辨生活中各種不同的聲音,鳥叫聲、馬蹄聲、風聲 、打雷下雨聲、笑聲、掌聲 、牛叫聲、公雞報曉聲音、汽車喇叭聲、母雞帶小雞聲音、警車聲、加油聲、火車汽笛聲,讓幼兒感受聲音的多樣性。最後透過探索--發現—操作,讓幼兒在演奏中發揮幼兒想象力,從而達到目標的難點。整個活動設計合理,環環相扣,重難點把握得當,幼兒在自主的探索中、在輕鬆遊戲的氛圍中進行學習,參與的積極性高。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聲音》 篇6

  設計意圖:

  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他們對周圍環境充滿好奇,他們總是不停的看、聽、摸,見到新奇的東西總會去探索,去了解感興趣的事物。生活中各種聲音無處不在,所以在本次活動中創設了去動物園情境,讓幼兒聽一聽聲音,動手製造聲音,到最後的感知聲音,充分讓幼兒感知聲音的有趣,激發幼兒探索的慾望。

  活動目標:

  1.能夠利用生活中不同的材料製造聲音,感受聲音的樂趣。

  2.初步感知聲音與物體材質的關係。

  3.對科學探索感興趣,體驗積極探索帶來成功的心情。

  4.能客觀地表達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結果。

  活動重難點:

  能夠利用生活中不同的材料製造聲音,初步感知聲音與物體材質的關係。

  活動準備:

  1、生活中各種聲音ppt,各種紙、杯子、瓶子。

  2、六個透明的瓶子裝有不同數量的軟硬糖果。

  活動過程:

  一、 以去動物園的情境匯入

  讓幼兒聽各種車、各種動物、自然界的聲音,感受聲音的樂趣。

  二、 幼兒自己動手製造聲音

  為幼兒提供各種紙、杯子、瓶子等材料,讓幼兒自己動手製造聲音。

  小結:教師以幼兒製造聲音時拍的照片進行小結,材料不一樣發出的聲音不一樣,用的方法不一樣聲音也是不一樣的。

  三、 根據糖果的軟硬與數量不同,探索聲音的不同

  1.裝有兩罐數量不等的硬糖,讓幼兒猜測聲音的大小。

  2.裝有兩罐數量一樣多的軟硬糖,讓幼兒透過摸一摸感知聲音的不同。

  3.裝滿的兩罐軟硬糖,讓幼兒瞭解裝滿了沒有聲音。

  活動結束:

  回到教室繼續探索有趣的聲音。

  教學反思:

  注重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引導幼兒從生活中熟悉的聲音入手,再去發現聲音、感知聲音,而後啟發幼兒探究聲音產生的原因,瞭解物體振動就會產生聲音,每個環節始終抓住幼兒的“興趣點”進行遊戲活動,讓幼兒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奇妙的聲音,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生活經驗,培養了幼兒良好的科學探究能力及學習品質。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聲音》 篇7

  活動目標:

  1、對生活中的聲音感興趣,探索不同物體之間的碰撞會發出不同聲音的秘密。

  2、體驗探索聲音秘密的樂趣,樂於表達自己的經驗與想法。

  活動準備:

  小簍子、空口香糖瓶和裝有硬幣、米粒、蠶豆的口香糖瓶分別人手一份;透明塑膠瓶3個

  活動過程:

  一、聽音遊戲——找空瓶。

  1.出示小簍子,提問:每個簍子裡都有四個口香糖瓶,其中有一個是空的,你有什麼辦法把這個空瓶找出來呢?

  2.如果不能開啟瓶蓋,你用什麼辦法呢?請每個人找一個簍子,用不開啟瓶蓋的辦法找出空瓶。

  3.你剛才是怎麼找到空瓶的?(搖一搖,沒有聲音的就是空的。)

  二、發音遊戲——玩空瓶。

  1.小朋友真聰明,用聽聲音的辦法找到了空瓶。下面請你和空瓶玩一玩,想辦法讓它們不裝東西也能發出聲音,看誰想的辦法多。(幼兒操作)

  2.你是怎麼玩的?還有不同的玩法嗎?(幼兒邊示範邊表述)

  3.小結:你們真會動腦筋,想了這麼多讓空瓶發出聲音的辦法,空瓶放到小椅子下面休息一會兒。

  三、辨音遊戲——找秘密。

  1.剩下的這些瓶子為什麼搖了以後才能發出聲音呢?小結:搖一搖,東西在裡面動,你碰我,我碰你,就發出了聲音。

  2.這三個瓶子發出的聲音一樣嗎?請你再去仔細聽一聽,告訴我你聽出了什麼秘密。

  3.你聽出了什麼?為什麼不一樣?小結:原來瓶子裡裝不同的東西會發出不同的聲音。

  4.師搖動瓶子,幼兒聽聲音逐一猜測物體並檢驗。

  a.猜猜是什麼發出的聲音?(硬幣)到底是不是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師將硬幣倒入透明瓶檢驗)請你再去搖一搖、聽一聽找到藏硬幣的的瓶子。幼兒一個接一個搖瓶互相檢查。

  b.這個瓶子發出的聲音像什麼?猜猜裡面裝著什麼?(倒出米粒當場檢驗)你能用小耳朵幫忙找到裝米粒的瓶子嗎?找到的小朋友也倒到透明瓶子裡檢查一下。(幼兒分兩組將米粒倒入兩個大瓶檢驗)

  c。最後這個瓶子裡裝的什麼呢?(幼兒猜蠶豆等)到底是什麼我們把瓶子拿來看一看。你的瓶子裡有多少豆豆?(一個和許多,分兩組站好)比較一個豆豆發出的聲音大還是許多豆豆發出的聲音大。小結:原來一個豆豆發出的聲音小,許多豆豆發出的聲音大。

  d。想一想如果瓶子裡裝很多很多的豆豆聲音是不是會變得很大很大呢?請你把瓶子裝得滿滿的,聽聽聲音有什麼變化?(幼兒操作)你發現了什麼?瓶子裝得滿滿的聲音卻怎樣了?為什麼沒有聲音了?

  四、結束部分

  師:瓶子裡裝滿了豆豆搖了以後就聽不到聲音,那如果裝滿了其他東西會不會發出聲音呢?請小朋友回去試一試。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聲音》 篇8

  一、活動目標:

  1、透過操作活動,能夠分辨黃豆和米粒發出的不同聲音。

  2、願意表達自己的發現。

  3、體驗探索聲音的樂趣。

  二、活動準備:黃豆、米粒、木糖醇罐子人手兩份。

  音樂《大鼓和小鼓》

  三、活動過程:

  一、情境匯入,引發興趣。

  1、森林裡要開音樂會了,看小動物們都帶來了好多樂器,他們還缺少沙錘,讓我們小朋友一起來幫忙吧。

  2、出示瓶子,教師交代要求。

  -------瓶子會發出聲音嗎?

  二、第一次探索:裝黃豆

  1、分享交流:黃豆發出了怎麼樣的聲音?搖的重了,輕了聲音有什麼變化?

  2、教師小結。

  三、第二次探索:裝米粒

  1、分享交流:米粒發出了怎麼樣的聲音?搖的重了,輕了聲音有什麼變化?

  2、教師小結。

  四、比較黃豆和米粒發出的不同的聲音。

  1、自由探索黃豆和米粒發出的不同聲音。

  2、教師小結:聲音響的是黃豆,聲音輕的是米粒。

  五、森林音樂會。

  1、出示大小鼓,教師示範。

  2、幼兒一起參加森林音樂會。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聲音》 篇9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在聽聽玩玩的過程中辨別不同的聲音,發展幼兒的聽覺能力。

  2.獲得探索的快樂、感受打擊節奏的樂趣。

  3.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4.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活動準備

  1.裝有大米、黃豆、核桃的罐子若干、空罐1個。

  2.磁力板、桌子三張,椅子分三組擺好。

  3.音樂《小動物的聲音》《幸福拍手歌》伴奏音樂,標記牌3個。

  活動過程

  一、 聽一聽,搖一搖

  1.以談話的形式激發興趣匯入。

  師:“今天我們一起和罐子寶寶一起玩好嗎?”

  2.教師出示一隻空罐子搖一搖,請幼兒聽聽有沒有聲音;再裝進幾個核桃搖一搖,請幼兒聽聽有沒有聲音。

  3.讓幼兒找一個裡面有東西的罐子寶寶,自己搖一搖,聽一聽。

  二、 聽一聽,猜一猜

  1.幼兒探索罐子發出的不同聲音,為自己找朋友。

  師:“罐子寶寶有聲音了,聽聽裡面東西一樣嗎?”

  2.幼兒相互聽取罐子的聲音,找出自己的朋友,好朋友相互碰碰坐在一起。

  3.老師搖有東西的罐子讓幼兒猜出老師的好朋友,好朋友相互碰碰放在一起。

  4.幼兒自由操作找到自己的朋友。

  三、 聽一聽,玩一玩

  1.出示放在罐子裡三樣東西的標記牌,聽一聽對應找出罐子裡的三樣東西:米寶寶、黃豆寶寶、核桃寶寶。

  2.幼兒取回自己的罐子寶寶和老師玩遊戲。

  (1)師:“孩子們,拿好自己的罐子寶寶和老師玩警察叔叔紅綠燈的遊戲。”

  告訴孩子們遊戲的規則:警察叔叔是這樣的,出示紅燈時大家不能出聲,警察叔叔翻過標牌,是哪個罐子寶寶就誰出聲搖一搖。

  (2)警察叔叔的指揮加快,孩子們隨著加快反應搖動罐子寶寶。

  3.老師清唱音樂伴奏,幼兒搖動罐子作出相應的節奏。

  4.老師的伴奏不斷加快,幼兒伴隨著老師做出加快的搖動動作。

  四、用響罐為音樂伴奏結束活動

  播放《幸福拍手歌》伴奏音樂,幼兒隨著老師的指揮打出相應的節奏。

  設計意圖:

  好動是孩子的天性,操作有聲響的玩具,更是小班幼兒所感興趣的,本次活動以聽聽玩玩的形式,讓幼兒在活動中充分地與材料、環境互動,在幼兒尋找擺弄探索的過程中感知不同的聲音,發展幼兒的聽覺能力,主要養成小班小朋友認真聽的習慣和集體的感覺,培養集體意識,從而培養幼兒的科學興趣和探索能力,感受自制聲音的樂趣。

  活動反思:

  本節活動雖然選題為聲音,但是打破了幼兒園原來科學《聲音》活動中的傳統定位和一貫模式,堅持以聽聲音、玩聲音、辨聲音等遊戲貫穿始終,讓孩子們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大膽猜想,讓孩子們在與材料的充分互動中大膽探索,讓孩子們在不斷的驗證、交流中積累新的知識和經驗。在孩子的探索過程中如何使“自主味”體現得更為突出,這也是我需進一步思考和探討的地方。

  小百科: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聲波。是透過介質(空氣或固體、液體)傳播並能被人或動物聽覺器官所感知的波動現象。最初發出振動(震動)的物體叫聲源。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聲音》 篇10

  活動目標

  1.能夠藉助生活中的不同材料製造出聲音。

  2.感受自制聲音的樂趣。

  3.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現現象,並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4.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活動準備

  1.瓶子區材料:玻璃瓶、塑膠瓶等。紙區材料:白紙、皺紋紙、餐巾紙等。杯子區材料:金屬杯、塑膠杯、紙杯、玻璃杯等。

  2.不同種類的豆子、叉子、勺子等輔助材料。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發現聲音的製造。

  (1)教師出示一隻空瓶子搖一搖,請幼兒聽聽有沒有聲音;再拿出一顆豆子放到空瓶子裡搖一搖,請幼兒聽聽有沒有聲音。

  (2)將豆子放進瓶子裡,蓋上瓶蓋搖一搖,請幼兒聽聽發出的“沙沙沙”聲音。

  (3)分別請個別幼兒挑選幾種不同的材料試一試、說一說製造聲音的方法,如敲瓶子、搓紙等。

  2.請幼兒主動探索利用不同材料製造聲音,感受自制聲音的樂趣。

  (1)教師介紹三個不同區域的材料,鼓勵幼兒一次去每個區域探索,嘗試讓這些東西發出聲音。

  (2)幼兒自由分組探索,教師分別進入不同區域進行指導。如:“瓶子區”重點引導幼兒發現用不同的瓶子裝不同種類的豆子,聽聽聲音有什麼不同;紙區”引導幼兒揮動、揉搓、敲擊不同的紙,探索它們發出的聲音有什麼不同;“杯子區”引導幼兒敲擊不同的杯子,聽聽聲音有什麼不同。

  活動反思

  1、材料提供方面:由於是讓家長從家裡帶的廢舊瓶子,所以瓶子大小、材質有些差異。還有的蓋子蓋不緊,導致活動過程中,豆子會掉出來。在第三個環節:品嚐軟硬糖,猜猜大小聲。應該讓每個小朋友去品嚐軟硬糖,用牙齒來咬一咬,感受一下,然後再猜測、驗證。瓶子要換成大的罐子,如一些收納罐子。用兩個,一個裝硬糖,一個裝QQ糖,來進行對比。因為還是用裝黃豆的小瓶子,又是隻有一個,還要來回換,對比不明顯。

  2、活動組織環節:第一個環節中,小寶寶起床後要幹什麼呢?不用提問,分散幼兒的注意力,直接聽聲音,來猜測。第二環節學習大鼓小鼓聲音,可以先玩遊戲,再聽音樂玩。如老師說大鼓,幼兒力氣大地搖瓶子;小鼓,幼兒力氣小地搖瓶子,收:則瓶子不發出聲音。這樣先玩幾次,讓幼兒對大小聲有一人直接對比的效果。第二個環節結束後,可以把瓶子收回來,這樣孩子的注意力才會集中回來,而不是自顧自地一直在玩瓶子。每個環節的小結,應該要再深入一些,使幼兒的經驗得到提升。由於對課堂常規的把控不夠,導致小結不夠。

  3、個人素質方面:是嗎?好不好?這樣的口頭禪太多,無效的語言太多,應精簡自己的語言。

  小百科:聲音(sound)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聲波。是透過介質(空氣或固體、液體)傳播並能被人或動物聽覺器官所感知的波動現象。最初發出振動(震動)的物體叫聲源。聲音以波的形式振動(震動)傳播。聲音是聲波透過任何介質傳播形成的運動。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聲音》 篇11

  活動目標:

  1.對生活中的聲音感興趣,瞭解讓物體發出聲音的多種方法。

  2.主動探究瓶子裡裝入不同東西后發出不同聲音的秘密。

  3.體驗探索聲音秘密的樂趣,樂於表達自己的經驗與想法。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並尊重同伴的講話。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小簍子、裝有空口香糖瓶和硬幣、米粒、蠶豆的口香糖瓶人手一份;透明塑膠瓶3個

  經驗準備:幼兒已認識硬幣、米粒、蠶豆等物品,對生活中各種聲音感興趣,玩過讓紙發出聲音的遊戲。

  活動過程:

  一、用不開啟瓶蓋的方法尋找空瓶(聽音遊戲——找空瓶)。

  1、老師的每個簍子裡都有4個口香糖瓶,其中有一個是空的,你有什麼辦法把空瓶找出來呢?

  教師出示裝有4個瓶子的簍子,請幼兒想想、說說找出其中一個空瓶的辦法。

  2、如果不能開啟瓶蓋,你會想什麼辦法呢?

  教師在幼兒討論的基礎上為每個人提供一個簍子,要求用不開啟瓶蓋的辦法找出空瓶。

  環節自評: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孩子在吃瓶裝或杯裝食物時,有的習慣開啟瓶蓋檢查裡面的食物有沒有吃完,有的則會搖一搖瓶子聽一聽,於是我將觀察到的這一生活細節用在了第一環節中,意在激發孩子回憶、運用已有經驗。

  二、嘗試用各種辦法讓空瓶發出聲音(發音遊戲——玩空瓶。)

  1、小朋友真聰明,用搖一搖、聽聲音的辦法找到了空瓶。下面請你和找到的空瓶玩一玩,想辦法讓它不裝東西也能發出聲音,看誰想的辦法多。

  教師鼓勵幼兒想出、玩出多種讓空瓶發出聲音的方法。

  2、你是怎麼玩的?還有不同的玩法嗎?

  請部分幼兒示範剛才自己玩瓶的方法,同時鼓勵其他幼兒說出不同玩法。

  小結語:你們真會動腦筋,想了這麼多讓空瓶發出聲音的辦法,空瓶放到小椅子下面休息一會兒。

  環節自評:基於第一環節的嘗試,孩子拿到空瓶後的直接認知經驗就是瓶子裝了東西搖後就會有聲音。我利用孩子們已有經驗的同時提出了具有“懸念”和“挑戰性”的問題情境,鼓勵孩子透過多次嘗試發現了讓空瓶發出聲音的各種辦法,引導孩子在已有經驗上“衍生”出了新的知識即:瓶子與任何物體碰撞以後就會發出聲音。

  三、探究瓶子裡裝入不同東西后發出的不同聲音(辨音遊戲——找秘密。)

  1、剩下的這3個瓶子發出的聲音一樣嗎?請你再去仔細聽一聽,告訴我你聽出了什麼秘密。

  幼兒自主探索,教師鼓勵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發現。

  2、你聽出了什麼?為什麼不一樣?

  小結語:原來瓶子裡裝不同的東西會發出不同的聲音。

  3、猜猜這是什麼發出的聲音?到底是不是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一系列的探索活動在教師搖動瓶子,幼兒聽聲音猜測瓶內物體並檢驗的互動環節中進行。特別幼兒對於自己猜測結果的驗證很期盼,所以教師將硬幣倒入透明瓶檢驗這一環節充分調動了幼兒的情緒,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

  4、請你也去搖一搖、聽一聽找到藏硬幣的的瓶子。

  幼兒用搖一搖、聽一聽的方法找到簍子裡藏硬幣的瓶子。

  5、那這個瓶子發出的聲音像什麼?猜猜裡面裝著什麼?你能用小耳朵幫忙找到裝米粒的瓶子嗎?

  教師請找到的小朋友分兩組將米粒倒到透明瓶子裡檢查,並提醒幼兒注意不要將米粒潑在地上,培養孩子要愛惜糧食的習慣。

  6、最後這個瓶子裡裝的什麼呢?到底是什麼我們把瓶子拿來看一看。你的瓶子裡有多少豆豆?

  幼兒瓶子裡的豆子數量為一個或許多,請幼兒先觀察自己瓶子裡的豆子,再和旁邊的小朋友比一比,然後再引導他們比較一個豆豆發出的聲音大還是許多豆豆發出的聲音大。

  小結語:原來一個豆豆發出的聲音小,許多豆豆發出的聲音大。

  環節自評1:對於瓶子裡裝的物體也是精心設計的,體現了由易到難的原則:硬幣發出的聲音特點最明顯,孩子最為熟悉,能輕鬆猜到;米粒發出的聲音和沙子、泥土發出的聲音相似,不同生活經驗的孩子便有了幾種不同的想法;而蠶豆發出的聲音對孩子來說相對陌生,孩子的猜測難度加大。

  環節自評2:在這一環節還有一個孩子十分感興趣的遊戲,就是透過聽聲音依次找出裝有硬幣、米粒的瓶子,雖然找的方法相同,但在檢驗時卻用了三種不同的形式:檢驗硬幣,是孩子一個接一個搖動瓶子,其他孩子傾聽並判斷;檢驗米粒,是孩子分組將其倒入透明器皿;檢驗蠶豆,是請孩子開啟瓶蓋,並在開啟瓶蓋後發現豆豆多少的不同,再根據豆豆的多少進行分組比較聲音的大小,從而巧妙的得出“一個豆豆發出的聲音小,許都豆豆發出的聲音大”的結論。

  7、想一想如果瓶子裡裝很多很多的豆豆聲音是不是會變得很大很大呢?如果把瓶子裝得滿滿的,聲音有什麼變化呢?

  8、你發現了什麼?瓶子裝得滿滿的為什麼沒有聲音了呢?

  環節自評:是不是豆豆越多,聲音越大呢?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兒童的認知結構就是透過同化與順應過程逐步建構起來,並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迴圈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在孩子積累了新經驗的同時我又提出了新的問題:“想一想如果瓶子裡裝很多很多的豆豆聲音是不是會變得越來越大呢?如果你把瓶子裝得滿滿的,聲音會有什麼變化?”幼兒透過不斷嘗試,巧妙解決了這一認知衝突,改組了原有的認識結構,從而形成了新的認知結構即瓶子裡裝得滿滿的時候聲音卻沒有了。

  四、繼續探究瓶子裝滿其他東西后會發出什麼樣的聲音

  指導語:瓶子裡裝滿了豆豆搖了以後就聽不到聲音,那如果裝滿了其他東西會不會發出聲音呢?請小朋友回去試一試。

  環節自評:在活動的結束部分,讓孩子課後去嘗試瓶子裡裝滿其他東西是不是也聽不到聲音,讓科學真正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使科學活動真正成為溝通幼兒生活與學習的橋樑。

  幼兒園小班科學教案《有趣的聲音》 篇12

  活動的目的:

  1、引導幼兒在活動中自由觀察、感知、區分,從而體驗聲音的產生,懂得聲音強弱、長短、高低等粗淺的知識;

  2、培養幼兒積極、主動、創造性地參加操作活動,使之對各種發聲現象發生濃厚的興趣;

  3、發展幼兒的思維、口語表達能力及節奏感;

  4、透過發現聲音與人的關係,教育幼兒講禮貌、遵守紀律。

  活動準備:

  1、各種小樂器、玻璃瓶、瓶蓋、易拉罐、小塑膠桶、鐵條、小沙石等;

  2、讓幼兒在家、在外觀察各種有趣的聲音,並知道一些聲音是如何產生的。

  活動過程:

  1、體驗聲音的產生:

  (1)我們一起來跳快樂舞;

  “請你們想一想,剛才快樂舞中所發出的聲音如啪啪啪、踏踏踏、噓噓噓、嘚嘚嘚是怎樣發出來的?”兩手拍在一起,就能拍出啪啪啪的聲音,用腳朝地面踏地時就會發出踏踏踏的聲音,用舌頭用力在口裡彈動時就會發出嘚嘚嘚有聲音,當把嘴撮起從口中用力向外噴氣時,就能發出噓噓噓的聲音。

  (2)請全體幼兒在室內用器械或身體想辦法讓東西發出聲音,引導幼兒用手用力拍門、窗,用鐵條敲扔玻璃瓶,用力拍椅子,把石頭放進易拉罐搖,把瓶扔下地,用手掌拍臉,用力揉紙等。除了剛才你們自己動手發現各種聲音,平時你們還聽見過什麼聲音?它們怎樣發聲?引導幼兒:吃飯時,聽到湯匙碰碗的聲音,水龍頭的水滴到水桶裡的聲音,洗澡時發出的聲音,用手按門玲發出的聲音,電視機開啟開關就響的聲音,回家開關門的聲音。當你們不用手或其它東西碰東西,會不會有聲音發出來?請試試。引導幼兒:兩隻手不拍在一起,沒有聲音。腳不碰地面也沒有聲音,不用手拍桌子也沒有聲音等。

  (3)小結:對了,剛才小朋友都說了,不管是什麼東西,只要動了才能發出聲音,不動它就不會發出聲音,同時教育幼兒要做一個愛動腦筋、想問題的好孩子。

  2、感知、區分聲音,初步知道聲音有強弱、長短、高低之分。

  (1)你們都聽見過什麼聲音?

  幼兒:汽車叫、小鳥叫、小狗叫、歌聲、笑聲、流水聲、喝水聲、爸爸打呼嚕聲等。

  (2)應啟發幼兒運用對比法初步掌握聲音的強弱、高低、長短。你們想一想,誰和誰相比,它們的聲音強(大聲、有力)、弱(小聲)、長的、短的、高高的、低低的?誰說的對,模仿得好、像,我們就跟他(她)學。

  幼兒:“老虎叫的聲音強,小貓叫的聲音弱”,“打雷的聲音強、閃電的聲音弱”,“公雞叫的聲音高,母雞叫的聲音低”,“小羊叫的聲音長,青蛙叫的聲音短”,“手鈴的聲音高,雙響筒的聲音低”,“火車鳴叫聲長,汽車鳴叫聲短”等。

  (3)利用聲音與人的關係對幼兒進行禮貌教育,同時對有趣的聲音做個小結。“聲音是很奇妙的,如果你是一個好孩子,那麼平常生活中你所發出的不同聲音一定很好聽,如果你是一個不聽話的孩子,那麼你在平常生活中所發出的各種聲音,一定很難聽,甚至影響到別人。”請幼兒們自由交談,在平時自己怎樣做,才能使各種聲音發出來很好聽,才能得到老師、父母的誇獎。在幼兒園生活、學習,有些什麼聲音不應該發出來?讓幼兒們自由討論,老師指導。“小朋友經過討論,都知道什麼聲音好聽,什麼聲音不好聽?希望小朋友們無論在玩還是在學習中,都要小心不要發出難聽的聲音影響別人,要做一個有禮貌的好孩子,這樣老師和大家都喜歡他(她)。

  3、複習打擊樂《西班牙鬥牛士》。

  (1)全班幼兒自由選擇樂器進行合奏;

  (2)要求幼兒打擊樂器節奏穩,注意樂曲中強弱部分,用正確的方法打擊各種樂器,使它們發出動聽的聲音;

  4、以律動的“叫聲“結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