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教案(通用5篇)

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教案

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教案(通用5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麼什麼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教案 篇1

  教學理念:

  1)學習興趣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潑帶有強烈的情緒色彩的因素,教師調動起了學生的興趣,就是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和探索精神。

  2)學習不能僅僅限於課堂,今天學生周圍的環境中資訊量豐富,引導學生多途徑蒐集資料,是課堂教學的一個任務。

  主要內容

  坦尚尼亞國立米庫米天然動物園是個迷人的地方,每年都吸引著無數的世界遊客。那裡有亭亭玉立的長頸鹿、頑皮的基馬猴、龐然大物河馬、慢騰騰踱步的大象等有趣的動物,課文《遊天然動物園》就是作者遊覽了米庫米天然動物園之後的一篇遊記。文章按時間為順序,記敘了遊覽的過程。

  全文按遊覽過程的先後可以分三部分來理解--

  第一部分是第1、2自然段,寫我們來到米庫米天然動物園,開始參觀;

  第二部分是第3~6自然段,寫我們在天然動物園一天中的見聞;

  第三部分是第7自然段,寫我們結束了愉快的野遊,感受到無窮的樂趣。

  其中第二部分按參觀時間的不同,又可以分三個層次理解--

  第一層是第3、4自然段,主要講上午在天然動物園的見聞;第二層是第5自然段,寫中午在天然動物園見到了象群;第三層是第6自然段,寫下午在天然動物園的見聞。

  文章重點寫在米庫米天然動物園的見聞,對去動物園和結束野遊的情況則進行略寫。而在寫一天的參觀過程中,又著重寫了長頸鹿、基馬猴、河馬、象群、獅群等野生動物,而對犀牛、鬣狗和黃牛及導遊阿里介紹的關於動物的趣聞則一筆帶過。這樣使得文章有詳有略,重點突出。

  教學過程:

  一、課題匯入激發興趣

  1、出示板書:遊動物園師讀課題,學生指出漏掉的“天然”二字。

  師:“遊天然動物園”和“遊動物園”沒啥區別呀!如果是縮句不是很好。

  (“天然動物園”的動物是野生放養的,而“動物園”的動物是圈養的。)

  2、遊動物園的感覺是比較愉快的,那遊天然動物園的感覺是怎樣的呢?書本上有這麼一句話。

  3、出示:“米庫米天然動物園之行的樂趣是無窮的,無怪乎每年從世界各地前去遊覽的人絡繹不絕。”學生齊讀。理解“絡繹不絕”(前後相接,連續不斷。)從這一個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人多)

  4、為什麼每年從世界各地前去遊覽的人那麼多呢?米庫米天然動物園之行的樂趣是無窮的。(原來遊天然動物園的樂趣是無窮的)板書:樂趣無窮

  5、米庫米天然動物園之行有哪些樂趣呢?今天我們繼續學習。

  二、學習課文

  1、米庫米天然動物園之行到底有哪些樂趣呢?讀課文3~6自然段,把你認為充滿樂趣的地方多讀幾遍,想想,為什麼覺得這些地方充滿樂趣?

  2、學生交流(讀出充滿樂趣的地方,說明原因)

  3、這裡的動物那麼多你最喜歡哪一種動物呢?為什麼?

  4、你覺得這些動物有什麼特點?把你的感受透過朗讀表現出來。(點明長頸鹿“亭亭玉立”的靜態美,基馬猴“頑皮可愛”的動態美,在朗讀的時候要注意對比。)

  5、點選“迴音壁”完成作業(一)

  用一個詞形容一下這些動物。

  (長頸鹿:亭亭玉立基馬猴:頑皮河馬:龐然大物大象:力大無窮母獅:滿不在乎雄獅:漂亮威武幼獅:可愛)

  6、學生交流

  三、遊戲

  做一回小導遊,選一種自己的喜歡的動物根據它的特點多讀幾遍,背一背,然後介紹給大家。

  師生合作共同完成(配樂)

  1、長頸鹿:師,汽車緩緩前進,大家快看,我們的眼前出現了--

  (二三十隻長頸鹿,它們高仰著細長的脖子,在樹陰下亭亭玉立,簡直一動不動,遠遠望去,恍若一幅巨大而迷人的風景畫。)

  2、基馬猴:過渡,咦?在長頸鹿中間蹦來蹦去的是什麼呀?(基馬猴)(快看這邊,一隻老母猴從樹上跳到一隻長頸鹿的背上,一邊啃著野果,一邊朝我們擠眉弄眼,似乎在挑逗我們哩!)

  3、河馬:看到河馬的遊客們,你們能說說你們的見聞嗎?

  4、大象:看來,這河馬算是動物界了吧!讓學生反駁

  5、獅子:這大象可真悠閒!看獅子的遊客,你們有什麼收穫?

  6、師生評議(有沒有讀出各種動物的特點)

  四、寫作指導

  剛才這幾種動物,作者都花了大量的筆墨來描寫,讓我們身臨其境地感受了一番,接下來的這幾種動物,作者只是一筆帶過,我們書上是這樣寫的,引讀--

  (我們的運氣越來越好,數不清的黃牛。)

  作者為什麼不對每種動物詳寫呢?(寫作不可能面面俱到,不然像流水帳)

  其實這是一種很好的寫作方法,想想我們平時在寫哪些文章時可以採用這種方法?(寫人、記事、寫景等)同學們真是一些寫作高手。

  五、小結

  這麼有趣的天然動物園我們應該好好保護起來啊,老師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給動物編一張身份證,這樣有利於普查和保護動物。

  六、課堂練習

  1、你見過爸媽的身份證嗎?身份證上有些什麼?動物的身份證上應該有些什麼呢?(名字、圖片、所屬科目、特點等)

  2、請同學們為你喜歡的動物製作一張身份證(點選“耕耘田”所需資料可以在老師提供的網站上找,找到圖片右擊另存,文字可以直接複製、貼上。把製作好的身份證上傳到班級網站中。)

  六、點選迴音壁完成作業(二)

  1、選擇一種自己感興趣的動物,可以側重實地觀察,也可以側重查詢資料,以第一人稱寫一篇《我的自述》,要求把這種動物的體貌特徵、生活習性寫具體。

  2、四人小組為單位,編輯一期動物小報,主題自定,可以是:動物趣聞、動物與人、珍稀動物等。佈置本班牆報。

  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會寫6個生字,會認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能根據註釋理解詞句,瞭解課文內容,體會故事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

  4、 能主動在生活中搜集、發現、積累、運用精妙的語言。

  【學習重點難點】

  1、把課文讀流利,讀懂句子。

  2、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

  【知識連結】

  《世說新語》故事兩則

  (一)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

  (二)

  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

  【自主預習】

  1、讀課題理解題目意思。

  2、藉助拼音讀準字音。 惠 曰 禽 詣 為 應

  3、讀準停頓、讀通課文。

  梁國/楊氏之子/九歲,甚/聰惠。 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合作探究】

  1.這個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話?為什麼?

  2.如果楊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與“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較,你認為哪一句更好?

  3.想像:孔君平聽了孩子的話後,會是什麼反應?

  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學習認真觀察、分析的態度和科學的思想方法;體會孫臏的足智多謀。

  2、學習本課生字,能正確讀寫“垂頭喪氣、胸有成竹、得意洋洋、譏諷”等詞語。

  3、學習按一定順序寫的表達方法。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基礎知識

  1、生字

  忌嫉妒、憎恨:猜忌。怕,畏懼:顧忌。禁戒:忌酒。

  敗戰爭或競賽中失敗(與“勝”相對):勝敗乃兵家常事。

  諷用含蓄的話指責或勸告:譏諷、諷刺、嘲諷

  蔑小;輕:蔑視。無;沒有:蔑以復加。

  贏勝:輸贏。獲利:贏餘。

  2、要求會寫的詞語:

  猜忌輕蔑贏利譏笑譏諷反唇相譏

  垂頭喪氣胸有成竹得意洋洋目瞪口呆轉敗為勝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

  文章語言簡單,條理清晰,層次分明。兩次賽馬過程中,同樣的馬匹,只是調換了馬的出場順序,就得到了截然不同的比賽結果,這其中的奧秘值得分析。同時,文章對齊威王、田忌、孫臏都有一定描寫,恰當的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點,這也是孫臏能使田忌轉敗為勝的原因所在。

  2、教學重點:

  瞭解孫臏究竟是如何使田忌轉敗為勝的。

  3、教學難點:分析人物性格特點,從而感悟孫臏的足智多謀。

  4、教學突破點:

  從兩次比賽截然不同的結果入手,分析是什麼原因使同樣的馬匹調換了出場順序後,就改變了比賽結果。從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理解體會孫臏的足智多謀。

  四、教法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匯入新課。

  同學們,你瞭解我國古代的賽馬嗎?你知道賽馬不僅體現了馬的實力,還體現了人的智慧嗎?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田忌賽馬》。

  (二)學習本課的生字、生詞,讀準“臏、蔑”的讀音。

  (三)初讀課文,瞭解課文講述的事件。

  (四)小組研究學習賽馬過程。

  自由讀文:

  1、找出文中具體寫賽馬過程的段落。

  2、賽馬過程可以概括為幾部分?

  (初賽失敗、孫臏授計、再賽勝利)

  小組成員討論學習,各小組彙報學習成果。

  (五)課後作業:收集智慧小故事,課上交流。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課文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

  1、從上節課的學習中,你們知道了什麼?

  2、同樣的馬兩次比賽的結果卻是一敗一勝,產生什麼問題?

  (二)學習第一次賽馬:

  1、指名讀描寫第一次賽馬的段落。一邊聽,一邊想,自己能讀懂什麼?可以用序號在書上標記,使思維更具條理。

  2、小結:你能試著像體育節目播音員那樣把這次比賽介紹給大家嗎?

  3、指名口述這次比賽,學生互評。

  (三)學習第二次賽馬:

  1、邊讀邊思考:從這段描寫中又知道了什麼?

  2、請學生補充板書,並介紹自己的學習體會。

  3、分析“強”與“調整順序”的關係。

  “明明齊威王的馬比田忌的馬強,可只調換了一下出場的順序就轉敗為勝”,你有什麼疑問嗎?

  4、自讀第二部分,再找找更關鍵的原因。(找出“齊威王的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一句)

  5、分析理解這句話

  (1)請學生拿出自己事先做好的六匹馬的學具,試著擺一擺,想想假如六匹馬一塊兒跑,將是怎樣的結果?

  (請學生透過動手,嘗試理解“快不了多少”。)

  (2)請一學生擺放馬與馬之間快不了多少的位置關係。

  6、理解三句話的聯絡

  你覺得孫臏是個怎樣的人?

  (四)學習第二段(孫臏獻計)

  過渡:作者用精練的文筆描寫了兩次賽馬的過程,又用精彩的對話再現了孫臏獻計時每個人不同的神態,不同心理,這樣對話多的段落既適於表演,又適於朗讀,你們想怎麼學?

  1、朗讀和表演都應把握人物的心態,看看初次比賽後,三個人各是什麼樣的神態,用文中的詞概括出來:

  田:垂頭喪氣齊:得意洋洋

  孫:胸有成竹(相機理解這幾個詞)

  2、在把握人物的心態基礎上,練習朗讀或表演。

  3、臺下學習依據課文中的描寫評價演出。(相機進行語言訓練)

  4、找一找齊威王失敗的原因。

  (五)總結:從兩千年前的這次比賽中,你受到了什麼啟發?

  (六)作業

  如果齊威王在第二次比賽中有所警覺,是否還會出現其它的比賽結果呢?請同學們回去試著擺一擺,畫一畫。

  五、板書設計

  田忌賽馬

  (第一局) (第二局)

  第一場:上—→上下—→上

  第二場:中—→中上—→中

  第三場:下—→下中—→下

  場場失敗轉敗為勝

  善於觀察,準確分析,合理安排

  六、資料索引與精華

  人物簡介——孫臏田忌

  孫臏(?—前316年),其本名不傳,是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在今山東鄄城人,漢族。孫武后代。身長七尺約為161cm(周的一尺合今23、1cm)與龐涓同學兵法,後龐涓為魏惠王將軍,誑他到魏,處以臏刑(挖去膝蓋骨),故稱孫臏。後經齊國使者秘密接回,被齊威王任為軍師,馬陵之戰,身居輜車,計殺龐涓,大敗魏軍。著作有《孫臏兵法》,久已失傳。1972年銀雀山出土,有一萬一千餘字。

  田忌,生卒年不詳,田氏,名忌,字期,又曰期思,封于徐州(今山東滕縣南),故又稱徐州子期。戰國初期齊國名將。田忌以田齊宗族的身份作齊將,他很賞識孫臏的軍事韜略,向齊威王舉薦孫臏,威王任孫臏為軍師。田忌在孫臏的謀略和協助下指揮了兩次的戰役。

  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教案 篇4

  1、學生能從總體上明確綜合性學習的要求,瞭解綜合性學習的特點,為小學高年級綜合性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2、學生透過綜合性學習,學會制訂活動計劃,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並能透過獨立或合作學習,較好地完成任務。

  3、學生能夠認真閱讀教科書中提供的閱讀材料,從中受到啟發,蒐集到更多體現漢字神奇、有趣的資料。

  — 第一課時 —

  一、激情匯入,揭示內容。

  1、導語: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和許多其他國家的文字相比,漢字無論是在字形上還是在讀音上都別具一格。看,老師在黑板上就寫了兩個漢字(即“漢字”)。你們對漢字有哪些瞭解呢?(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隨機點撥)

  2、揭示內容。同學們,透過剛剛的交流,大家已經對漢字有了初步的瞭解,接下來,讓我們更深入地走進漢字王國,一起遨遊漢字王國,開展綜合性學習,感受漢字的有趣和神奇,瞭解漢字文化,併為漢字的規範使用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吧。

  二、合作討論,制訂計劃。

  1、提示:在我們的教科書中,有對我們進行綜合性學習的指導,讓我們一起翻到教科書第43頁。

  2、學生自由讀課文開頭的一段話。

  3、學生彙報從這段話中瞭解到的要求。

  教師相機強調:

  (1)自由組成小組;

  (2)討論活動內容:蒐集體現漢字趣味的資料;

  (3)制訂活動計劃;

  (4)活動結束後展示活動成果。

  4、學生自由分組。(教師適當指導:可以分為四大組,第一組字謎組;第二組歇後語、笑話、古詩組;第三組繞口令、對聯組;第四組漢字起源組)

  5、“漢字真有趣”活動計劃

  活動時間: 月 日

  活動地點:

  活動內容:

  (1)蒐集或自編字謎。

  (2)查詢體現漢字特點的古詩、歇後語、對聯、故事等。

  (3)瞭解漢字的趣味。

  成果展示:把蒐集到的資料編成小報,貼在教室裡,舉辦趣味漢字交流會。

  分工:組長: 蒐集資料:

  編輯: 抄寫:

  插圖:

  6、學生分組討論活動計劃。

  提示:討論時要合理分工,如專人記錄討論結果、專人負責整理討論意見;討論後,形成完整的計劃;可以選擇豐富多樣的彙報形式,如競猜、講故事、朗誦、展覽等。

  三、討論交流,完善計劃。

  1、以小組為單位彙報活動計劃。

  2、師生共同評議。(教師相機引導,提示注意計劃的完整、合理、科學以及活動形式儘量不要重複)

  3、小組根據評議,修改完善活動計劃。

  四、課外實踐,完成活動。

  學生根據擬定的計劃,進行相關的蒐集、查詢、整理等工作。

  1、提示學生查詢圖書蒐集。

  2、提示學生利用網路搜尋。

  3、提示學生透過請教別人得到相關資料。

  — 第二課時 —

  一、談話匯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認真制訂了小組活動計劃,大家也按照計劃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在活動中,你們有收穫嗎?(生自由回答)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字謎的神奇吧。

  二、猜字謎。

  1、現在請大家張開想象的翅膀,一起領略字謎的魅力。請以小組為單位猜字謎,看哪組猜得又快又多。

  2、猜教科書中列出的字謎。

  (1)畫時圓,寫時方,冬時短,夏時長。

  (2)四座山來山對山,四個川來川對川,四個日字連環套,四個口字緊相連。

  (3)一點一橫長,兩點一橫長。你若猜不出,站著想一想。

  (4)有人不是我,有馬飛跑過,有水能養魚,有土莊稼活。

  (5)提取畫中的資訊:一個人靠在樹旁休息。

  (6)提取畫中的資訊:鍾指向了十二點。

  (7)相傳唐伯虎曾在杭州西湖畔賣畫。一天,他掛出一幅水墨畫,上面畫著一隻黑狗,十分可愛。唐伯虎對人們說:“這是一則字謎,想購買者,需要付三十兩銀子,如果猜中謎語,就分文不收。”大半天過去了,無人猜中。這時,有一位年輕人說:“我猜中了。”唐伯虎請他說出謎底,他卻笑而不答,取下畫來便走。

  唐伯虎望著這位年輕人的背影,哈哈一笑,說:“猜中了!他猜中了!”

  你能猜出這是個什麼字嗎?

  3、小組間相互猜字謎。

  4、公佈答案:(1)日;(2)田;(3)立;(4)也;(5)休;(6)鬥;(7)默。

  5、剛才猜的字謎都是書本上的,(1)至(4)是文字謎,(5)和(6)是圖畫謎,第(7)題是故事謎語。大家肯定也蒐集或編寫了許多字謎,說出來讓大家猜一猜。

  6、閱讀《門內添“活”字》思考:

  (1)楊修透過什麼方法猜出了謎底?

  答:運用離合字形析字法。“析字”是根據漢字的結構特點,採用析形、析義、析音等形式來表情達意的`一種方法。

  (2)你還能列舉出類似的例子嗎?

  示例:一人一口酥

  一天,塞北送給曹操一盒酥,曹操親自在盒子上寫下“一合酥”三個字,然後把酥放在了桌子上。楊修進來看見了,讓人拿來湯匙,和眾人分著吃完了。曹操問他為什麼這麼做,楊修回答說:“盒子上明白地寫著‘一人一口酥’,我怎麼敢違抗丞相您的命令呢?”

  三、有趣的諧音。

  1、諧音歇後語。

  (1)引言:歇後語是由近似謎面和謎底的兩部分組成的一句話。這種形象而俏皮的口頭用語淺顯易懂,語言幽默,深受人們的喜愛。

  (2)讀歇後語。

  ①外甥打燈籠——照舊(舅)

  ②梁山泊軍師——無(吳)用

  ③孔夫子搬家——淨是輸(書)

  ④四月的冰河——開動(凍)了

  ⑤鹹菜燒豆腐——有言(鹽)在先

  ⑥隔著門縫吹喇叭——名(鳴)聲在外

  (3)介紹:歇後語兩部分之間有間歇,說的時候往往只說前一部分,把後一部分(真意所在)隱去,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義。以上六組是諧音歇後語,藉助同音聯絡,產生俏皮風趣的表達效果。

  (4)猜一猜:以下四組都是諧音性歇後語,看哪一小組猜得又對又快?

  ①一連三座廟——

  ②石頭蛋醃鹹菜——

  ③霜後的蘿蔔——

  ④關公打噴嚏——

  宣佈答案:①妙(廟)妙(廟)妙(廟);②一言(鹽)難盡(進);③動(凍)了心;④自我吹噓(須)。

  (5)透過前一階段的學習,每個小組都蒐集了不少諧音歇後語,哪一組先來出題?

  一組出題,其他組成員搶答。

  (6)小結:歇後語是我國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應該好好繼承和發揚。

  2、諧音笑話。

  (1)讀一讀《“枇杷”和“琵琶”》。

  (2)交流:看了笑話,你有什麼感想?

  (3)小結:漢語同音字多,不能隨意亂用,否則會鬧出笑話。

  (4)拓展:小組派代表講述前一階段蒐集到的諧音笑話。

  四、有趣的形聲字。

  1、默讀《有趣的形聲字》,概括形聲字的特點。

  2、介紹:“星”和“鳳”原來都是象形字,後來又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增加聲符創造出來的。“蜀”和“祭”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增加形符創造出來的。

  3、交流:形聲字是由兩個部分組成,一部分表示這個字的讀音,另一個部分表示這個字的意義。表示這個字讀音的部分叫“聲旁”,表示這個字意義的部分叫“形旁”。

  4、你還知道哪些形聲字?說說它們的特點。

  5、以小組為單位介紹。

  比如:“草”,“早”是它的聲旁,“艹”是它的形旁。

  五、暢談收穫。

  本次綜合實踐活動,你有哪些收穫呢?

  六、佈置作業。

  把蒐集的有關資料,做成一期以“有趣的形聲字”為主題的手抄報。

  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教師應當既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又是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在此板塊中我著重選擇了猜字謎和找諧音兩個內容讓學生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他們在交流的同時感受到漢字的神奇和有趣。

  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教案 篇5

  教材內容

  本組教材以“語言表達的藝術”為專題來編排課文的。本組安排了兩篇精讀課文和兩篇略讀課文,其中《楊氏之子子》一文,寫了九歲孩童與客人笑談的經過,孩子那機智巧妙的對答,令人拍案叫絕;《晏子使楚》學了晏子針對楚王的侮辱,機智應答,維護了祖國的尊嚴,有力的回擊另了楚王;劇本《半截蠟燭》學了母親和兩個孩子為了保護半截蠟燭裡的秘密與德國軍官的機智周旋,在不動聲色的話語中充滿了膽略和智慧;相聲《打電話》則透過誇張的語言,說明了打電話時,說話要簡練,這樣不僅節約時間,也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編排這組教材的目的,一是讓學生透過讀書感受精妙語言的魅力,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二是透過閱讀不同題材的,瞭解不同題材的表達方式;三是引導學生積累優美的語言。

  本組的“口語交際·習作三”安排了以“勸說”為主題的模擬表演和寫發言稿的內容,“回顧·拓展三”也是緊緊圍繞語言表達的藝術和形式的問題,安排了“交流平臺”“日積月累”“展示臺”三項教學內容,並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搜集並積累精妙語言。

  教學目標

  1、學會本單元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詞,能聯絡上下文理解。

  2、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透過讀書,感受精妙語言的魅力和表達藝術。

  3、透過學習瞭解不同體裁的表達方式,引導積累優美的語言。

  教學重難點

  1、引導學生感情朗讀課文,感受人物語言的精妙。

  2、瞭解不同體裁表達方式,在學習中積累優美語言。

  預計課時

  《楊氏之子》1課時 《晏子使楚》2課時

  《半截蠟燭》1課時 《打電話》1課時

  《口語交際三》1課時 《習作三》2課時

  《回顧·拓展三》1課時 共計9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