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資產評估報告> 收益法資產評估報告案例

收益法資產評估報告案例

收益法資產評估報告案例

  歡迎來到CN人才網,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關於收益法資產評估報告案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關於上市公司的併購標的評估,一般都是採用第三方資產評估機構的評估結果。我們任意摘用一家評估機構在公告裡的評估說明來看看收益法的應用。以下內容摘自201*年北京中天衡平國際資產評估有限公司對大華農(300186)收購佛山正典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部分股權的資產評估說明。

  一、收益法應用前提及選擇理由和依據併購估值:企業價值評估收益法

  (一)收益法定義和原理

  企業價值是企業在特定時期、地點和條件約束下所具有的持續獲利能力。

  企業價值評估以企業的獲利能力為核心,綜合考慮影響企業獲利能力的各種因素以及企業面臨的各種風險的.評估。

  採用收益法評估待估企業權益價值,即透過估測待估企業權益未來預期收益,將其透過適當的折現率折算為現值並加和,以此來確定待估企業權益市場價值。

  (二)收益法的應用前提

  採用收益法評估企業價值是指透過估測企業未來預期收益的現值來判斷

  企業價值的評估方法。其應用必須具備三個前提:

  1. 企業的未來預期收益可以預測並可以用貨幣衡量;

  2. 企業預期收益所承擔的風險也可以預測並可以用貨幣衡量;

  3. 企業預期獲利年限可以預測。

  (三)收益法選擇的理由和依據

  本次評估是在假設待估企業持續經營前提進行,待估企業經營穩定(或在

  評估目的經濟行為實現後可以達到正常經營狀態),滿足採用收益法評估的基本前提,故可以採用收益法評估。

  (四)收益法評估企業價值基本步驟

  1. 研究分析企業歷史經營業績;

  2. 根據企業的業務經營情況對企業資產負債狀況進行分析,將企業評估基準日資產負債區分為以下幾類,確定收益預測對應的資產負債範圍:

  (1)主營業務資產負債;

  (2)與經營業務無關或另行評估的對外投資等資產負債;

  (3)其他非經營性資產負債。

  3. 對影響企業經營與收益分配的宏觀因素、行業因素、企業個別因素等進行分析;

  4. 對納入收益預測範圍的資產負債預期收益口徑進行界定,確定採用淨利潤、淨現金流、息稅前利潤或其他收益形式作為預期收益並對其進行預測;

  5. 估計收益預測對應資產負債經營終止時的清算價值;

  6. 選擇與預測收益匹配的折現率;

  7. 將收益法各項引數代入計算模型,計算得出收益折現和;

  8. 將收益折現和與未納入收益預測對應資產負債範圍的第(2)類、第(3)類資產負債的評估值彙總得出收益法評估值。

  二、主要評估假設與評估依據

  (一)主要評估假設

  1. 國家現行的有關法律、法規及政策,國家宏觀經濟形勢無重大變化;

  本次交易各方所處地區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無重大變化;無其他不可預測和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重大不利影響。

  2. 針對評估基準日資產的實際狀況,假設企業持續經營。

  3. 假設公司的經營者是負責的,且公司管理層有能力擔當其職務。

  4. 除非另有說明,假設公司完全遵守所有有關的法律和法規。

  5. 假設公司未來將採取的會計政策和編寫此份報告時所採用的會計政策在重要方面基本一致。

  6. 假設公司在現有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的基礎上,經營範圍、方式與現時方向保持一致。

  7. 有關利率、匯率、賦稅基準及稅率,政策性徵收費用等不發生重大變化。

  8. 無其他人力不可抗拒因素及不可預見因素對企業造成重大不利影響。

  (二)主要法律法規及行業規範性檔案

  1.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3. 《資產評估準則—基本準則》(財政部財企[2004]20 號);

  4. 《資產評估準則—評估報告》、《資產評估準則—評估程式》、《資產評估價值型別指導意見》(中國資產評估協會中評協[2007]189 號);

  5. 《註冊資產評估師關注評估物件法律權屬指導意見》(中國註冊會計師

  協會會協[2003]18 號);

  6. 《資產評估準則—企業價值》(中國資產評估協會中評協[2011]22號);

  7. 財政部頒佈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

  (三)主要資料及資料來源

  1. 評估物件所涉及企業之歷次驗資報告、審計報告、評估報告;

  2. 評估物件所涉及企業之評估基準日財務資料及其他企業經營資料;

  3. 《企業效績評價標準值》(國家國資委,經濟科學出版社);

  4. 國家統計局公佈的統計資料;

  5. 相關上市公司公開資訊資料;

  6. CCER 中國證券市場資料庫;

  7. Aswath Damodaran 關於市場平均風險溢價的研究資料;

  8. 中國人民銀行公佈的金融機構存、貸款利率;

  9. 中國債券資訊網公佈的債券交易資料;

  10. WIND 資訊金融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