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案範文例項
【第一篇】
關於加快推進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的建議
提案人:王旭海
內容
據第二次農業普查,全縣有19萬人舉家長年外出,分佈在國內各地,留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村勞動力只有5.6萬人。他們留在農村的“種不好,不願種,種不了,管不了”的土地、林地怎麼辦?唯一的辦法是合理、有序、規範地搞好土地使用權流轉,進行規模經營,推進農業現代化、發揮土地規模經營效益,加快農村人口內聚外遷的步伐,推進城市化建設。
據不完全統計,全縣20畝以上種糧大戶有146戶,5000多畝,種蔬菜大戶50多戶,1000多畝,這些大戶都是透過土地流轉發展起來的;全縣水果面積14萬畝,其中經過流轉發展的有3萬多畝,佔20%以上。我縣農村土地流轉 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又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式。目前在流轉中存在認識欠到位,手續不完備,機制不健全,管理不規範等問題,具體來說:一是土地流轉的總量偏少,特別宜開發山地、荒芫耕地資源豐富,但引導種植大戶、工商業主開發為數不多。二是土地流轉的層次較低,多數農田流轉是口頭協議、代耕形式,易造成農田拋荒。三是土地流轉手續不規模,多數沒有簽訂規範的流轉合同,易產生糾紛,土地流轉期限較短,有的承租方採取短期行為,不願作較多投入,未能很多落實保護耕地措施。同時,流轉機制不完善,中介組織匱乏,出租方找不到承租方,只好請人代耕或無償倒貼轉讓,而想擴大經營規模的專業大戶,又難以找到有流轉意向的物件。四是農業效益比較低,農民對規模經營積極性不高,制約著土地流轉。 為了繼續推進我縣農村土地使用權有序流轉,促進高效生態農業發展,建議:
1、提高認識。要把土地流轉作為貫徹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重要舉措,充分認識土地流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制定扶植政策,積極穩妥地推進土地使用權流轉。
2、規範程式。建議成立縣級耕地、林地流轉管理服務機構,專門指導土地流轉工作,土地流轉應堅持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規範有序進行,不論採取什麼形式,應依照農村土地承包法的規定,辦理簽約和登記手續,並報管理機構備案。
3、完善機制。首先要發展農業專業化經營,促進土地流轉,透過“公司+基地+農戶”產業化模式,促進農業結構合理調整,多方位多形式不斷擴大規模種植,加大基地建設推動土地規模流轉。二要積極研究把農戶中經營粗放、土地效率較低的土地集中起來,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的.方法和途徑,在政策上和開發資金上給予適當的傾斜,採取多種形式鼓勵種養大戶發展規模經營。三要著力於發展二、三產業加快扶貧小區建設和城鎮化建設步伐,積極引導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使下山脫貧農民在穩定的二、三產業中就業,在城鎮安居樂業。同時對自願長期流轉土地的農戶積極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換社會保障政策,讓農戶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解決“離土農民”的後顧之憂。
4、加強服務。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涉及面廣,政策性強。要 積極引導,加強管理。有條件的鄉鎮可參照建立土地流轉管理機構,做好流轉土地的登記、諮詢、評估,推介土地流轉合同的簽訂、合同鑑證手續的辦理、合同糾紛的調解等,依法保障流轉雙方合法權益。
提案號:21
【第二篇】
關於收回公交經營權由政府統一管理的建議
提案人:劉景愛
內容:
城市公交汽車是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交通工具,它是最大民生問題之一。我縣現有城市公交車22輛,全由私人出資購買,產權屬於車主私人所有,分別掛靠在3家公司管理,其中城市公交公司10輛,茂源公司10輛,泰源公司2輛,掛靠公司只收取管理費及其它代收稅費。現在縣城只有三條公交線路,分別是1路從塔山下--西門大橋--火車站往返;2路從塔山下——新大街——太鶴大橋——火車站往返;3路從平演村——臨江東路——湖口頭村往返。
隨著我縣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僅此三條公交線路已經不能完全滿足人民群眾出行的需要,原定2008年8月要開通公交環城路線,但至今仍未能開通。隨著塔山大橋橋頭、石郭苑、新人民醫院等工程的竣工,開通環需公交線路已迫在眉睫。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遲遲不能開通環城路線的真正原因是因為開通環城路線必定要增加公交數量,增加公交數量要影響私有化產權車主的利潤最大化,他們就要減少利潤空間,同時也影響著茂源公司開往油竹山口方向的客源。在現有利益的驅使下,一部分車主堅決反對環城線路的開通,他們到處上訪,要求自己成立公交公司,以達到公交完全私有化的目的。
我縣道路狹窄、縣城人口密集,私家車日益增多,縣城交通嚴重堵塞,發展城市公交事業可以緩解交通壓力,合理利用資源,給老百姓帶來真正的實惠。為此,我們建議:
一、請縣政府利用公共財政,收回公交工具經營權,由政府統一管理。公交應作為政府行為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真正體現公共財政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二、城市道路是公共資源,不能作為一部分人謀取利益的工具,改革現有的體制,由私有化轉變為公有化,才能為老百姓謀取利益。
借鑑其它城市轉變經營模式,如麗水市、江山市等地方的成功經驗。
【第三篇】
案由:關於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問題的建議
提案人:唐媚媚
內容: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縣人民齊心協力,攻堅克難,創業創新,工業化、城市化程序加快推進,社會經濟建設突飛猛進,尤其是工業的異軍突起,使我縣人口、產業得到了快速集聚,大批省內外務工農民湧入我縣就業,在為我縣經濟建設注入新的活力同時,也帶來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難等問題。雖然,縣委、縣政府高度關注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問題,讓外來務工子女同樣享受到城區優質的教育資源,盡最大努力促進教育起點公平,出臺了《青田縣城區暫住人員子女就學招生辦法》等一系列政策,讓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享受同城同待遇。但就青田目前情況來看,還需進一步去研究和解決。 一、存在問題
(一)城區校舍嚴重不足,不能滿足所有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就近入學。具體表現在:
1、城區校舍不足,鄉級校舍閒。我縣農村學校學生逐漸減少,逐步流向縣城或集鎮,給縣城或集鎮學校帶來很大的招生壓力,同時也產生鄉校閒的現象。如吳坑鄉、貴岙鄉、小舟山鄉三鄉最多學生總數達1600餘人,而今年吳坑鄉等三鄉學生總數不足200人。
2、務工人員子女就學人數急劇增加,小學生就學難尤其突出。隨著工業化程序的不斷推進,外來務工人員劇增,如意爾康集團就有6000多務工人員,他們子女的教育問題自然就落在城區、集鎮學校的肩上。目前,青田共有在校小學生29432人,其中外來務工子女有12679人。且絕大部分分佈在縣城或集鎮。例如今年縣實驗小學、東山校區、城東小學、塔山小學、城西小學、水南小學共有學生7887人,其中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有5099人,佔總人數的64.7%。溫溪鎮第一小學、第二小學、第三小學、第四小學、洲頭校區、沙校區共有學生4848人,其中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有3268人,佔總人數的67.4%。
(二)學生人均用地、綠化面積等指標低下,未達到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標準
在《浙江省九年制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評定標準(試行)》中明確規定:“三類中小學校園用地面積指標36個班級為9.64平方米/生,18班級為10.43平方米/生”。青田縣城實驗學校校園用地面積11552平方米,36個班級,學生人均用地面積為5.89平方米/生;城東小學校園用地面積7453平方米,36個班級,學生人均用地面積為4.29平方米/生;溫溪鎮第二小學校園用地面積是2658平方米,18個班級,學生人均用地面積2.77平方米/生,溫溪高中洲頭校區校園用地面積675平方米,10個班級,學生人均用地面積1.42平方米/生。上述數字表明,我縣部分學校硬體設施未能達到義務教育標準化要求。 (三)學校專用教室嚴重不足,跟新課程背景下的素質教育不相符
部分學校因缺少多媒體、音、體、美、計算機房等專用教室,無法開設最基本的課程,基本的課外活動得不到保證。到目前為止,部分學校的上課模式還停留在一支粉筆,一本教科書。學生一天六節課,除了教室上課,還是教室。多媒體、音、體、美教室、計算機房、400米環形跑道,這些本來是學校必備的,可對他們來說,卻成了難能實現的美好願望。就目前青田縣各小學情況看,還有大部分學校專用教室嚴重不足,跟新課程背景下的素質教育不相符。 二、幾點建議
解決好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問題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推進城市化建設的迫切需要,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儘管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效果明顯,但要讓每一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有書讀、讀好書,相關部門還須進一步調查研究,科學規劃,整合資源,協調發展,統籌解決好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問題,使他們安心在我縣工作,為我縣的經濟騰飛注入新的活力。 (一)統籌規劃,合理利用,進一步最佳化學校佈局
1、科學規劃,解決外來務工子女入學工作。根據經濟發展行政區劃調整的趨勢和城市建設的需要,以及和諧、兩化一新等新理念融入同時,建議政府要充分考慮當地人口增減、城市發展、產業升級後外來務工人員流動趨勢,較為準確預測每年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人數,及時調整我縣教育規劃,適時新建、擴建校舍,合理配教育資源,從更高層面、更寬視野來考慮城鄉架構、產業的分佈、功能配套及教育佈局。
2、充分利用閒教育資源,緩解城區、集鎮學校的招生壓力。我縣部分鄉校校舍閒,教育資源未能有效利用,建議將這些閒學校可以由城區學校實行“一拖一”的管理模式,統一招生,統籌安排教師和學生,以達到教育資源的共享。如杭州、衢州均有成功的辦學經驗,值得鑑賞。 (二)規範管理,因人施教,讓務工子女享受平等教育
1、規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工作。實行“入學綠卡”制度,陽光招生,保證農民工子女方便入學。為加強對農民工子女的入學管理,建議申辦農民工子女“入學綠卡”,有計劃的接收農民工子女,如凡在本縣務工就業的外來務工者,根據暫住地和施教區域,憑暫住證、勞動用工合同、流動人口婚育證明等材料,到就近學校為子女申領“入學綠卡”。 只要持有“入學綠卡”孩子,就能跟本學區的孩子同等待遇地到規定學校入學。為了保證學校接收外來學生的積極性,政府可設立相應的補助制度,對於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的學校,除了政府按學生實際人數撥足事業費和公用經費外,還實行一定數額的經費獎勵性補助。學校憑“入學綠卡”結算。 2、民工子女評優考學與當地學生一視同仁,實行混合編班教學。混合編班是“和諧共進”的基礎。首先,我們將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與本地學生混合、統一編班,這是實現“和諧共進”的第一步,這同一個班級中,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與本地學生朝夕相處,在生活和學習上相互照應,使外來民工子女在短時間內融入主流,讓其適應新的學習環境。
(三)加大投入,完善設施,努力改善學校辦學條件
1、在發展工業的同時,有計劃的預留標準化的學校教學用地,參照浙江省九年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的標準建設高標準校園。把學校標準化建設納入到了全縣基礎設施建設規劃之中,採取有效措施,不斷加大教育建設投入,透過完善教育資產管理、最佳化資源配等途徑進一步加快學校標準化建設進度。
2、加強校園基礎設施建設。按照學校佈局新的標準,加大資金投入,建設標準化校園:普通教室、自然教室、音樂教室、美術教室、書法教室、語言教室、計算機教室、勞動教室等專用教室和輔助用房、多功能教室、圖書室、科技活動室、心理諮詢室、體育活動等公共教學用房及其輔助用房,有一定比例的綠化場地。 3、隨著我縣城市化程序不斷加快,外來民工子女就讀的人數將會越來越多,其義務教育問題將會日益突出,為此,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去解決好外來民工子女就學問題,並按照確保教育優先發展,推進教育均衡發展,豐富教育內涵發展的工作思路,積極推進實施素質教育,深化學校內涵發展,紮實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加快教育優質化程序,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實現我縣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