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稿件> 小學數學評課稿優秀(精選25篇)

小學數學評課稿優秀

小學數學評課稿優秀(精選25篇)

  評課就是對照課堂教學目標, 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及由這些活動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判斷。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數學評課稿優秀相關內容。

  小學數學評課稿優秀 篇1

  今天我們有幸聽了中心小學龔老師的一節數學課,我覺得這節課質樸文華,耐人尋味,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的和諧統一。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去經歷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理解並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並能運用公式進行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讓學生在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應用意識,同時在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中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培養符號感。從這節課的教學實施上看,基本達到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慾望和興趣。

  二、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動手實踐、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

  新課伊始,教者運用多媒體出示了等寬不等長和等長不等寬的兩組長方形,透過觀察,讓學生初步感知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關係,為學生探索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做孕伏和鋪墊。在例1的教學中讓學生小組合作:用若干個小正方形擺三個不同的長方形,填表並交流所擺的長方形的面積各多少平方釐米?然後透過例2的教學,引導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測量、觀察、彙報交流測量的方法和結果:可以沿著長擺一行,共用5個小正方形;沿著寬擺一列,共由4個小正方形,說明每行5個小正方形,共可擺4列,共需要擺20個小正方形,面積就是20平方釐米,最後出示試一試中的長方形,學生在小組裡交流想法,再向全班同學彙報。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小組討論:透過剛才的實踐和合作學習交流,你們覺得長方形的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什麼關係?怎樣求長方形的面積呢?總結抽象概括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學生的數學學習的是充滿了觀察、操作、探索、抽象、概括與交流等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讓學生擺一擺、想一想、說一說,親歷操作——思考——交談——抽象概括的過程,讓學生自主探索得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開展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透過交流與思考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在合作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在主動參與、樂於探索中發展自我。

  三、知識遷移、主動建構,推導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

  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基本觀念有兩條:一是兒童的認識是在主客體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應十分強調活動;二是主體的認識是一種主動、積極的建構過程,其中“同化——順應——平衡”是建構的基本環節。在探索正方形面積計算公式時教者先出示一個長方形並求長方形的面積(長5釐米,寬3釐米),然後藉助多媒體演示:將長方形的寬分別增加1釐米、2釐米,使之變成長都是5釐米,寬分別為4釐米、5釐米的兩個長方形,並根據“長方形的面積=長×寬”計算兩個長方形的面積並引導學生觀察長為5釐米,寬為5釐米的長方形:這是個什麼圖形?它的。面積怎樣計算的?由長方形的面積公式能否推導得出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學生討論並交流: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教者引導學生積極探索,主動建構,將正方形的面積公式納入長方形的面積公式中,也只有經過學生主動建構概括的知識,才能真正納入自己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優化了學生思維過程,取得了認識上的平衡。

  四、拓展練習,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在完成基本練習後,教者設計了一道拓展題進行深化練習,請同學們拿出一張正方形紙(邊長為10釐米),學生獨立求出正方形的面積,再請同學們將這張正方形紙沿著某條線對摺,使這張正方形紙對摺後兩邊的部分完全重合,有幾種折法?會求出對摺後圖形的面積嗎?學生根據要求對摺成長方形或三角形,並計算出三角形的面積:10×10=100(平方釐米) 100÷2=50(平方釐米),教師這時因勢利導:我們雖然沒有學習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但我們會在今後學習中進行研究。最後一題的設計獨具匠心,讓學生在題目的拓展、延伸中動手操作,並設定三角形面積計算的懸念,始終讓學生思維處於興奮的最佳狀態,使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學習,在實踐操作中創新,滿足了學有餘力學生的需求,實現了“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基本理念。

  當然,蔣老師這節課也有不盡如人意的的地方,主要體現在課堂有效教學的問題。例如,在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要適時加以點撥,學生合作交流還有些不到位的地方,關於有效學習的問題,我們今後將會從效果、效率、效益三個層面,在校本教研時做進一步探討。

  小學數學評課稿優秀 篇2

  今天聽了高老師的《射線、直線和線段》這一課,真是受益非淺。我從中得到啟發,對這個內容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射線、直線和線段》這一課是學生已經認識了線段的基礎上,重點認識射線和直線,並掌握它們的特徵。射線只有一個端點,可以向一端無限延伸;直線沒有端點,可以向兩端無限延伸;複習線段有兩個端點,不可以延伸。看似很簡單的知識,可讓學生能掌握,並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老師卻做到了。

  一、思路清晰,過度自然。

  這一概念。接著讓學生觀察一些圖形,找出不同。然後依次出示直線、線段、射線。再對比。對比法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這樣學生很快的掌握這個知識,透過對比學生很容易看出它們之間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從而突破本節的重難點。

  二、語言豐富,課堂調控自如。

  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真羨慕射線,你們都把它記住了!”“直線它好傷心呀,你們都把他忘了!”“同學真會學習”,“她懂得用小手告訴老師”??高老師總能把話說到點上,學生的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了。 不難看出老師的基本功比較紮實的,對教材也做了深入的研究。

  小學數學評課稿優秀 篇3

  《找次品》是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數學廣角的內容。現實生活生產中的“次品”有許多種不同的情況,有的是外觀與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材料不符合標準等。這節課的學習中要找的次品是外觀與合格品完全相同,只是質量有所差異,且事先已經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輕(或重),另外在所有待測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個次品。今天,聽了張老師執教的《 找次品》,本人認為張老師在教法、學法等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嘗試,努力改變以前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機械訓練的學習方式,實施新課程倡導的建立具有“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積極交往”等特徵的新的學習方式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透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學習、人人動手的形式,使每個學生都動起來,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的活動過程,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及運用最佳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有效性等方面收到較好的成效。

  一、情景匯入,激發興趣。

  本節課,張老師用“美國挑戰者號失事”作為引入,透過課件這樣一段動態的影像資料匯入,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在給眼睛和心靈極大震撼的同時,讓學生了解事故的原因是由一個不合格的零件造成的,不但讓學生從血的教訓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而且了領悟到嚴格檢驗的必要性,同時把人文教育滲透在教學情景中。

  二、聯絡生活實際,注重學生自主探索

  根據學生生活經驗,教學中選取了學生熟知的身邊的例項活動,密切了數學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絡,調動了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使學生覺得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這樣就激發了學生探究問題的強烈慾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並延伸到課堂外,讓學生繼續探尋知識,感悟了新知,發展了數感,體驗了成功,獲取了數學活動經驗,真正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

  1、新課開始,張老師首先安排了從3個正品中找出一個次品來,就是從3瓶口香糖中找出一瓶少了3片的,這樣設計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學生喜聞樂見,也為下面探究如何找次品作好鋪墊,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表現欲。增加課前準備題從三瓶中找次品,利於學生進入研究狀態,也考慮照顧到中下層次學生。

  2、緊接著張老師刻意安排了從4瓶中找次品這個環節,這一環節的作用就是為後面研究5和9瓶中找次品打基礎,看似渺小,其實起奠基作用,讓學生感悟從4瓶中找就要比從3瓶中找多了1次。為接下去體現劃歸的數學思想做準備。也為最佳策略的成因探索埋下伏筆。

  3、最後安排從5瓶中找次品,僅要求學生說出找次品的方法,

  不需要進行規律的總結,讓學生感受到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性。在這一環節中,讓學生動手動腦,親身經歷分、稱、想的全過程,從不同的方法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但考慮到學生用天平來稱在操作上會很麻煩,以前對天平的結構、用法以及平衡與不平衡所反映的資訊都已經有了很好的掌握,為了便於學生操作和節省時間,張老師讓學生用手模擬天平來進行實踐探究。圖示法較為抽象,對學生來說不容易理解,在這裡只是讓學生初步感知,教學時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同步板書,便於學生理解每項資料、每種符號的含義,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一定的基礎。

  三、嘗試解決實際問題,尋找最優策略。

  在解決9瓶口香糖中有一個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稱,至少稱幾次就一定能找到這個次品的問題時,張老師首先透過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嘗試稱出從9瓶中找出次品的方法,以及發現最佳方法:平均分成3份去稱,保證能找出次品所需的次數最少。在小組彙報時,老師將學生的操作過程用列表板書,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並初步掌握這種分析方法。《出示表格》引導學生得出規律:待測物品數量為3的倍數時,只有平均分成3份稱才能保證找到次品的次數最少,其它任何一種分法都比它多。接著用12去驗證發現的規律的正確性。最後運用規律解決27、81、243瓶…中去找次品,讓學生感悟這裡其實有規律可尋。學生透過對比,自悟出找次品的最優方案,使求知成為學生自覺的追求,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了強烈的需求,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培養了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注重對學生學習的評價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就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老師根據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時機讓學生質疑,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發現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使學生學會思考,樹立問題意識。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採用語言、表情、手勢等多形式多角度的評價,激勵不同層次的學生參與學習,使人人都不怕失敗、勇於探索,在嘗試體驗中感知知識,提高綜合能力,使全體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一定的發展。

  小學數學評課稿優秀 篇4

  今天聽了老師的植樹問題一課,對我的啟發很大。值得學習的地方很多。

  1、開課的匯入採用手指謎語,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引出手指後,有利用手指幫學生初步理解間隔的意思,很直觀。但這裡出現間隔長有些早。

  2、情景問題出示後,用選擇題的形式藉助直觀圖幫助學生理解兩端都栽的意思,形象直觀學生理解起來很容易。

  3、教師質疑問題及時且很有數學的味道。如幫工人想象辦法,隔幾米栽一棵,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很好的理解了等距離的含義。

  4、體現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的教學理念。要求明確、準備充分,對四年級學生來說學生桌的還是很好的。

  5、教師表格的設計很方便學生髮現諸多的數學問題。比單純的圖形要好找規律好表達。但這裡講解交流時,如能借助圖形幫助學生理解從數字中發現的規律的話,學生對其中的數量關係的理解會更容易,從而靈活的應用數量關係解決問題。

  6、練習中對比練習及時出現,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但對兩邊與兩端的區別我認為更加直觀一些會好些,藉助教室兩邊加以解釋。

  7、練習緊扣本節教學目標,形式多樣,尤其選擇問題我認為能較好的幫助學生理解其中的數量關係。

  8、歌謠的結尾給本節課畫了個圓滿的句號。

  小學數學評課稿優秀 篇5

  這次有幸聽了張老師的《解決問題》一課,反思如下:

  1、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景。

  在本節課課中,張老師圍繞著教學目標,創設了一系列學生所喜聞樂見的問題情境,比如例題中的團體隊形問題、練習中的晨跑問題、家庭中的垃圾問題、照片問題、春遊問題等,學習材料充滿了真實感和親切感。學生根據這些材料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在這過程中,學生產生了求知的慾望,嚐到了成功的樂趣,增強了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設計,不僅使教學變得更加生動,而且在數學與生活實際問題之間築起了一座暢通的橋樑。

  2、引導學生用語言準確、連貫地表述思維過程

  在用兩步乘法計算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張老師始終讓學生尋求多種方法來解決問題,並在多種方法的尋找中,加強學生的說理能力,讓學生說說不同的方法所求的每一步分別表示什麼,引導學生用語言準確、連貫地表述思維過程。

  3、練習設計由淺入深,展示數學的應用價值。

  本節課的練習即跑步問題、家庭中的垃圾問題、照片問題、春遊問題由淺入深,創設的問題情境具有靈活性、多變性。學生根據題目所提供的材料,去選擇、去最佳化,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策略,如最後的春遊問題,讓學生在尋找哪一種方法更省錢的過程中,尋找到了解決實際問題的最佳策略。這樣教學不僅給學生萌發求異思維創造了一個廣闊的空間,而且也使學生切實地體驗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從而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和信心。

  4、注意開展小組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在課堂上以小組活動為主體,創造了一種和諧的、民主和學習氛圍。每個問題的提出,先是由學生獨立思考,再到同桌商討,最後再小組合作解決。在小組學習的過程中,增強學生的合作能力,與別人交流的能力。特別是最後一個旅遊問題,學生一開始沒有想到買團體票,他們覺得沒有到50人,就不能買團體票,透過小組討論,他們覺得可以加兩個老師,最後又想到可以多買兩張票來湊足50個人。在小組合作中,他們的思維更開闊了,數學應用能力也更強了。

  但是,我在這裡也碰到了預設與課堂生成的矛盾。我在預設中先告訴學生:老師是免票的。但上課時由於緊張,忘記告訴學生,在反饋時,學生想到可以加兩個老師,我本可以順著學生的思路,就加兩個老師湊足50個人。但我想著自己的預設,就生硬地告訴學生說老師是免票的,錯過了課堂生成精彩的好機會。事後我想了一想,可以在學生說加兩個老師,贊同學生的做法後,再次提出如果老師免票的話,怎麼辦?再讓學生思考。這樣整節課可能更完善。

  小學數學評課稿優秀 篇6

  一、新課過渡自然,陳老師在教授新課前教師精心設計了比賽計算題,把學生分成兩組來進行計算比賽。比賽結束後,引導學生觀察發現規律。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還為新課作好了鋪墊。

  二、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整節課都圍繞連減的簡便運算進行教學。鼓勵學生演算法多樣化,能列出不同的算式,能根據算式的特點進行計算,培養學生靈活計算的能力。

  三、注意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先讓學生自主探索並說說自己的演算法,留給學生時間去討論、分析、比較、總結,選擇哪一種演算法簡便,並在理解演算法的基礎上讓學生舉例子,這樣可以達到理解應用的更高層次。

  四、注意培養學生正遷移的能力。每種簡便運算的情況都是先舉例,然後學生再仿照例子做對應的練習,再總結。這樣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學生就更容易掌握知識。

  五、練習形式多。透過不同形式練習,使學生掌握所學知識。

  建議引導學生在接觸一道計算題時,首先分析題目的數字特點。再選擇簡便運算的方法。

  小學數學評課稿優秀 篇7

  今天上午有幸聽了鄧老師的講課,講了一節四年級數學上冊關於"口算除法"的課程,從聽課中可以總結出一下幾點:

  1、從整體上看,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教師都給出了相應的證明和解釋,讓學生能夠真正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進行口算,教師的講授給人最大的優勢就是點點滴滴就能夠從課堂上滲透出來,整堂課的講解其實也訓練學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和技能。

  2、從知識點的引導上做了很好的鋪墊,以一個環節是從數的四捨五入法改寫成整十數,為後面的估算口算做了很好的準備,讓學明白估算的基本過程,又讓學生用仿照的說法練習語言描述,知道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從而很好的做了知識的界定。

  3、在針對題的口算中能夠及時總結出計算的特點,讓學生明白計算中的幾個重點內容,而且注重方法的多樣性,從一個80÷20的口算中得出不同的計算方法以及給出了驗證,最後有得出了這種口算的計算特點,再從一個特點得出拓展應用。

  對本節課意見和建議:

  2、在給出計算的不同方法後,其實沒有必要比較哪種方法快,而且給出了計算式40÷20也不易比較,目的主要是讓學生明白方法的多樣性。

  3、整節課教師的教學過於細,講的多,學生練習的少,前面用了太多的時間來講解,其實對於口算主要是讓學生知道計算的方法後,進行大量的練習,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速度。

  小學數學評課稿優秀 篇8

  張俊麗老師執教的數學課《正比例》教學思路清晰,教學效果良好。

  根據教材和內容的特點,老師選擇了師生互動,以教師的“引”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這一概念。首先,讓學生弄清什麼叫“兩種相關聯”的量,老師引導學生從表格中去發現時間和路程兩種量的變化情況。其次,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考慮路程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在這一變化過程中,有什麼規律呢?學生看了表之後,發現路程和時間比的比值是一樣的,都是90。讓學生理解相對應的路程和時間的比的比值都是90,從而突破了正比例關係的第二個難點。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會一定。把學生對成正比例量的意義的理解成一系統。由於學生還是第一次接觸這一概念,之後的學習還是讓學生對比著例1來自己理解數量和總價的正比例關係。最後,在兩個例題學習的基礎上總結出成正比例量的意義,把這意義從區域性的路程和時間、數量和總價推廣到其他數量之間的關係。

  主要優點有以下幾點:

  1、新授前先尋找生活中的量,為新課做了很好的鋪墊。

  2、注重學生的體驗,所有由於條件的限制沒有讓每個學生都進行真實的實驗,但是能精心製作課件,模擬實驗,運用課件幫助學生理解“相關聯的量”, 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3、能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規律”都是由學生得出,在學生完成有困難時 及時的給予點撥。

  4、教學時能緊密的練習生活實際,做到學以致用,符合新形勢下的教學理念。

  小學數學評課稿優秀 篇9

  正比例的知識,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比和學會了分析基本數量關係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是學生學習反比例知識以及進一步研究數量關係的基礎,內容抽象,學生難以接受。整堂課許老師讓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自主建構正比例的意義。

  1.聯絡生活,從生活中引入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許老師從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入手,引導學生髮現我們的身邊處處都有相互關聯的兩種量,如:“已行的路程”與“行駛的時間”,購買數量和總價;工作總量和工作效率……等等。

  2.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應用的過程

  在這一節課中課中,教師計算比值的方法進行由淺入深地自主探索,並用數學的表達方法對各種生活現象進行了數學的抽象和加工,實現了知識的真正理解和運用。

  資訊社會把能否分析和利用資訊作出決策作為衡量一個人資訊素養的重要標準。在學生理解了“正比例的意義”後,教師引導學生採集生活中的具有正比例意義的現象和資料,編製成正比例關係的表格進行資料的判斷。當學生以數學的眼光去關注生活,收集資料,作出數學的判斷時,同時也切身感到了數學的實踐性魅力。

  3. 練習設計具有階梯性

  許老師自從引出正比例定義後,讓學生判斷這兩個量是否成正比例關係。首先出示表格讓學生觀察數量變化進行判斷;其次出示文字敘述題進行判斷;最後利用帶有字母的等式進行判斷。練習設計由易到難,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

  小學數學評課稿優秀 篇10

  《分數乘整數》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和學會“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其中後一目標是本節課的重點。在這堂課上,吳老師對於這一重點採用的是自主探究的方式,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一、複習鋪墊,引出新知。

  一上課吳老師出示了五道口算題,讓學生複習同分母分數加法的計算,並在口答的過程中強調了計算的結果能約分的要約分,以此作為新知的的生長點,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

  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知識不能靠傳遞,而要靠學習者在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積極建構。

  1、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時”,吳老師課件出示資訊窗後,讓學生尋找出資訊並提出問題,然後讓學生列出算式,在交流的過程中就出現了兩種列法,一種是加法,一種是乘法,引導比較兩個算式結構上有什麼特點,有什麼關係,巧妙運用“認知遷移規律”,引導學生在比較中自主發現分數乘法和整數乘法的相通之處,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分數乘整數的意義。

  2、對於“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的學習,吳老師先讓學生嘗試解答,在交流中初步得出結論,然後老師透過課件的展示,把加法和乘法聯絡起來,讓學生學會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三、關注學困生。

  在聽課的過程中,我發現吳老師在課堂上對於一些簡單的問題,總是讓學困生來回答,這種關注,就易調動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建議:分數與整數相乘的算理學生不一定真正理解,還應進一步交流。

  小學數學評課稿優秀 篇11

  週二,聽了倪老師上的一節數學課。這是一節學了8、9的認識和加減法後的“用數學”的課。倪老師上的課數學味很濃,很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同時親切、自然的教態以及對多媒體的恰當、自如的運用都體現了她的綜合素質和功底。這是這節課整體帶給我們的印象和感覺。下面具體談談聽後的體會和感想:

  1、課始的聽算訓練,我覺得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聽的能力和算的能力。有效利用這2---3分鐘,使孩子們靜下心來,長期堅持訓練為學生的注意力和計算能力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具有激勵性的課堂教學語言較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以及對整個課堂組織教學都起到了較好的作用。一年級孩子好動,注意力集中時間又不持久,所以教師上課過程中穿插著豐富而有變化的鼓勵性語言對孩子們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如“你是第一個智慧星”等。

  3、課堂結構安排合理,流程自然、順暢,重點突出。重點部分有各個層次學生的回答,也有同桌的對答,對學生觀察、語言表達能力和歸納能力的培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時也有教師清楚的歸納總結語,對學生起到良好的示範作用。

  4、練習部分讓學生用手勢表示對錯的設計,使課堂動靜結合,緩解了學習疲勞。練習題都是學生的易錯題,透過判斷和說理由,很好地突破了難點。使整個課堂達到了高潮。

  小學數學評課稿優秀 篇12

  聽了史老師《速度、時間、路程之間的關係》一課,整體感覺教師教態自然,語言幹練,重難點突出,各環節安排緊湊,練習有層次,是一堂成功的課。以下我簡單的談談本人的一些感受和體會:

  第一、從生活實際入手,激發學生興趣。教師出示了一系列有關交通工具的資訊,匯出了速度的讀法和寫法,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第二、重難點突出,教師適時點撥。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並熟練運用速度、時間和路程之間的關係解決問題,開課時教師出示速度,讓學生寫出表示方法,並進行了認讀,教師適時引導,讓學生比較和以前我們見過的單位有什麼不同,說明了速度的單位是複合單位。為了讓學生清楚的理解速度、時間、路程各自的含義,教師一一進行了說明,特別是對於路程這個概念,更是用示意圖表示了出來,讓學生加深理解,從而更方便的研究三者之間的關係。

  第三、整堂課體現了大容量快節奏

  本課教學設計緊湊,環環相扣容量大,節奏快,充分利用了課上的每一分鐘。

  第四、練習設計形式多樣。

  練習設計層次性強,有梯度,題型靈活多樣,供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關注了全體學生的成長。

  建議:

  1.當學生在黑板上做題出現了錯誤時,教師應及時予以說明。

  2.稍有難度的題目上,教師應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

  小學數學評課稿優秀 篇13

  本課的重點是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體會代數法的優越性。

  難點是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老師用談話的方式匯入,使學生了解古代數學名著中的數學問題上,感受古代數學文化。

  新授課用的是講授法,講授了假設法的解題方法,使學生明白了:把1只雞換成1只兔就會多2條腿,10裡有5個2,所以多餘10休腿就可以給5只雞每隻添上2條腿換成5只兔。大多數學生掌握了此方法,效果很好。接著學生又嘗試假設都是兔,自己解決了問題。

  建議:在此教師應該讓學生比較一下兩種方法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不同點:一種是假設都是雞,一種假設都是兔。

  相同點:都是把兩種動物化成一種動物來研究,把繁瑣的嘗試過程化成了簡便的算式。

  接著教師又講授了列方程的方法,這個內容的數量關係比較簡單,建議讓學生自己找出數量關係列出方程,教師可把講解的重點放在如何解這個方程上,以幫助學生解決難點。

  解出答案後可讓學生不嘗試驗證:4×5+2×3=26(只)。

  到此建議教師作一個小結,比較假設法和列方程,來體現列方程的優越性。使學生初步體會代數的方法特點是:數量關係明確,便於理解。假設法需要進行調整、替換;列方程不用考慮怎樣調整比較簡捷。

  練習的設計注意了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體會到“雞兔同籠”問題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數學的價值。

  總之,教師老態親切、自然,講授條理清晰,能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教學任務。

  小學數學評課稿優秀 篇14

  整堂課看似平平淡淡,但老師一步一個腳印地帶領學生深刻領悟“搭配中的學問”,探索出搭配的順序和“決竅”,一切是如此順理成章,又是那樣紮實平穩。對於這樣一節有效的課堂,我想,權用三個“注重”或許可以逼進有效教學背後值得遵循的教學規律。

  1.注重生動評價,強化有效引領。

  陳老師在上課時不僅注重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更注重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如指名板演衣服的搭配方法後,老師馬上請這三位同學解說自己的搭配思路,隨後便抓住時機問學生:“你認為她這種方法好嗎?為什麼?”,很好地幫助學生理清了搭配的順序,成全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學資源、資訊要素的協同促進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2.注重細節觀察,強化有效建構。

  在學生為搭配的衣服連線後(該生沒有按順序連,但答案是正確的),老師立即問學生:“剛剛這位小朋友在連線時出現個小問題,你們發現了嗎?”,指導重新連線後還要求學生說說板演者的連線方法。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出陳老師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她鼓勵學生髮現板演或回答時的細節錯誤,無形之中就給學生一種學習的緊張感,使得他們更加認真地投入到課堂當中來。

  3.注重原始創新,強化多維發展。

  透過衣服實物的搭配和連線的方法,陳老師鼓勵學生充分開動腦筋,想出了各種搭配的方法。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也確實找出了許多不同的方法,真正達到了探究“搭配學問”的目的。這樣,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創造”,這種“創造”源於他們的生活經驗,能有效擴充、完善對“搭配學問”的獨特解讀。

  小學數學評課稿優秀 篇15

  今天聽了汪蕾老師執教的《乘法分配律》,汪老師的這節課,透過問題設定,引導學生從生活問題入手,讓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在老師的精心設計下,學生經歷了“尋條件、設問題、找方法、明規律、自總結”這樣一個知識形成的過程。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在整節教學過程中都得以體現。回顧整個教學過程,這節課的亮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數學問題生活化,能力培養探究中

  在教學中,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的平臺,以故事情景帶領學生進入課堂,引導學生從故事中找條件,設問題,激發學生興趣,開拓學生思維。學生根據找出的條件和問題,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從而發現(4+2)×25=4×25+2×25這個等式。透過自主探究,發現等式兩邊的運算順序,使學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再讓學生“觀察這個等式左右兩邊的不同之處”,再次感知“乘法分配律”。

  二、獨立探究自主學習搭好臺

  汪老師要求學生觀察得到的兩個等式,提出“你有什麼發現?”。此時學生對“乘法分配律”已有了初步感知,此時汪老師出示問題(32+4)×2○32×2+4×2讓學生完成,透過計算再次找到相等關係。不過,如果能讓學生自己模仿,自己再寫幾個類似的等式,學生的印象會更加深刻。

  課堂中學生自主探究式的學習不是一句空話。,需要教師的精心設計,做好適時地引導,在這節課上,汪老師抓住學生的已有感知,透過“觀察這一組等式,你發現了什麼”。為學生提供了發散的思維空間。提供猜測與驗證的機會,將學習的主動權力還給了學生。學生的興趣激起了探究的火花。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讓學生觀察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提高了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數學評課稿優秀 篇16

  聽了康老師的課,本人受益匪淺。康老師整節課充分體現了讓學生成為數學活動的主人,教師只是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基本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本著科學、新穎、實用的原則,使整堂課體現出新趣活實四個特點:

  一新:教學理念新。本課教師在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師生角色轉換、評價多元化、學生主體參與等諸多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改革與創新,從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

  二趣:教學過程趣。本課教師注重給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如從舉左右手到找身體中有左右之分的部位,再到介紹左右兩邊的同學,再到淘氣家的位置、整理學具等等,無一不讓學生感覺到學生來源於生活,學習數學是一個充滿樂趣的過程。

  三活:教學方法活。本課教學中,教師轉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充分的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學習知識。如在體驗左右的相對性環節,教師不是直接的告訴,而是讓學生在充分的體驗基礎上,進行交流,從而自行體會到左右的相對性。

  四實:教學結果實。本課的教學效果非常好。孩子們能在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中,學有所得、學有所獲。不同層次的孩子都得到了應有的發展,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總之,本課教師在充分理解教材、掌握教材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使每個教學環節緊緊相連、環環相扣、活而有序。在此不難發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應有的凸顯,孩子們自主探究的學得到有效落實。自然這樣的課堂是生動的、鮮活的。

  小學數學評課稿優秀 篇17

  今天我在此對周老師的課作以簡單評析,發表一下自己淺陋的見解,不當之處請多指教。周老師是我校的一名年輕有為的骨幹教師,她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是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教學的內容簡單枯燥,一般來說,很少有人把它作為公開課的內容,我這還是第一次看到把口算教學拿出來進行交流。但周老師卻把如此枯燥的內容上得趣味橫生。

  周老師的課是這樣匯入的"同學們,你們還記得秋遊事嗎你們玩了那些專案"同時出示了秋遊的情景圖,繼而出示了主題圖後要求學生看主題圖提出用乘法解決的問題。這樣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對學生提出了要求,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在具體的情境中學生直觀地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生看圖後能正確列式。在探究口算算理時深入淺出,使學生很容易地掌握了口算方法。

  這節課在練習設計與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為主線,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又對口算乘法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每個題目之間的導語生動有趣,給學生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生在愉悅的情景中,在知識的海洋中暢遊。練習的內容由淺入深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

  這節課始終把數學同生活緊密在聯絡在一起,讓學生切實在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較好地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體現了新課改精神,注重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生活中的數學與以往的口算教學單純以口算為主,枯燥乏味的口算有著極大的區別。周老師的口算教學具有趣味性,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更具人性化,是一節實實在在的課,特別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注重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從學生的坐姿,書寫姿勢以及口算習慣等都有嚴格的要求。使學生學的紮實,為以後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小學數學評課稿優秀 篇18

  教研員田小琴老師及其萬家低段的.老師齊聚一起共同研究戴校長區教研課《倍的認識》。

  《倍的認識》是二年級學生新接觸到的一個概念。戴老師設計了三個不同的環節:第一環節新概念的引入,戴老師設計了三個題型的對比清晰地引出了倍的概念;再透過三個不同的變式讓學生更進一步的理解倍。第二個環節幾倍的概念的昇華,戴老師的教學設計在不變中求變化,在變化中求不變。首先透過每一份的個數不變,倍數因份數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初步理解了“幾份就是幾倍”。接著透過總數不變,倍數因每份個數的不同而發生變化,進一步加深對倍的理解。第三個環節,將所學知識應用於生活,解決生活中玩具店裡倍的問題。雖然是新的概念,但是學生掌握的情況還是比較紮實的。

  課後,田老師對戴老師的這堂課給出了肯定,尤其是在錯列的應用方面。同時田老師以小見大,提出來《倍的認識》這樣的概念課應該如何來上的問題。田老師指出概念課應該是從學生形象具體的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透過不斷的觀察、操作體會概念含義。就如今天倍的認識中,首先從實物透過動手畫一畫、圈一圈讓學生理解倍的概念,之後更應該昇華到除去實物,建立一個概念的能力。另一方面概念課如何根據概念的本質內涵和外延來設計教學環節,田老師指出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應該有細分的目標,做到環環相扣,設計開放式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在輕鬆的環境中快樂學習。

  雖然只是一節試教課,但是卻能以小見大,擴到概念課的範圍,給我們所有老師更好的經驗,田老師的親臨指導可謂細微處見真情!

  小學數學評課稿優秀 篇19

  今天上午有幸聽了鄧老師的講課,講了一節四年級數學上冊關於"口算除法"的課程,從聽課中可以總結出一下幾點:

  1、從整體上看,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教師都給出了相應的證明和解釋,讓學生能夠真正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進行口算,教師的講授給人最大的優勢就是點點滴滴就能夠從課堂上滲透出來,整堂課的講解其實也訓練學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和技能。

  2、從知識點的引導上做了很好的鋪墊,以一個環節是從數的四捨五入法改寫成整十數,為後面的估算口算做了很好的準備,讓學明白估算的基本過程,又讓學生用仿照的說法練習語言描述,知道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從而很好的做了知識的界定。

  3、在針對題的口算中能夠及時總結出計算的特點,讓學生明白計算中的幾個重點內容,而且注重方法的多樣性,從一個80÷20的口算中得出不同的計算方法以及給出了驗證,最後有得出了這種口算的計算特點,再從一個特點得出拓展應用。

  對本節課意見和建議:

  1、在給出被除數和除數末尾同時去掉相同個數的0,商不變時,應該強調一下80÷20=8÷2,給出過程讓學生明白去掉零後是多少,知道計算的便捷性。

  2、在給出計算的不同方法後,其實沒有必要比較哪種方法快,而且給出了計算式40÷20也不易比較,目的主要是讓學生明白方法的多樣性。

  3、整節課教師的教學過於細,講的多,學生練習的少,前面用了太多的時間來講解,其實對於口算主要是讓學生知道計算的方法後,進行大量的練習,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速度。

  小學數學評課稿優秀 篇20

  今天有幸聽到了一節四邊形,首先展示了長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四邊形。

  一:觀察

  1、讓同學們找共同點:四條邊,四個角。

  2、區分是否是四邊形,認為是的點點頭,不是的擺擺手(這樣的回答有利於更好地管理課堂紀律。)

  3、繼續出示圖片,讓學生們區分是不是四邊形。

  4、揭示封閉圖形的圖形,強調四邊形都有4條直邊。

  二:擺一擺

  1、讓同學們在丁字板上擺一擺。

  2、畫一畫:讓同學們在課本上面畫一個四邊形。

  三:比較

  1、最熟悉的長方形和正方形,他們有什麼共同點,對邊相等,四個角都是直角。

  2、強調長方形有兩條長,兩條寬。正方形的四條邊都相等。為下面求周長的課題做鋪墊。

  3、拿出教具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他們都有什麼特徵。

  總結:認識了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條邊。

  透過這節課我認識到孩子們的動手能力還是有限的,他們的語言組織也不到位,需要老師去補充說明。還有一些孩子畫圖順手就用鋼筆,這是不對的。老師要早強調,加強強調畫圖用鉛筆。讓他們養成一個好的做題習慣。然後要學會自己去比較,去探索。當然這需要老師的引導。把問題拋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尋求答案,比老師講清楚印象會更深刻。

  衛芬芬老師思路清晰,語言表達簡潔,準確。帶給了孩子們一節輕鬆愉快的課堂。

  朱雙文老師思路也非常清晰,強調重點,唯一不足就是老師說的太多,學生說的太少。

  我覺得自身也有這種情況,以後會加以改正。學習各位老師的長處,避免自身的一些不足。

  小學數學評課稿優秀 篇21

  我覺得胡老師對新課程理念的領會是深刻的,教學方法把握得當,營造了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尊重學生的知識體驗,找準學生新知的“最近發展區”。

  分數對於學生來說是全新的,如何將這一全新的知識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知識,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學生從“實際發展水平”向“潛在發展水平”的橋樑,學生的思維從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領域。數學學習是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的一種自主建構過程。教學時,注重從學生的這一數學現實出發,從學生熟悉的“一半”入手,明確一半是怎麼分的,從而引入用一個新的數來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創設具體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知識體驗,促進他們有效地開展建構活動。

  2、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課程資源。

  新課程實施的一個突出變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學的唯一依據,不再佔據絕對的主導地位,而是提倡教師依據自己所追求的,想要達到的目標,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選擇、組合、再造,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體現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於教材。如胡老師把生活中的“汽車標誌”、“國旗”“巧克力”和一些生活中的圖片等搬入認識分數的課堂,可以說這些都是生活中的一些“細枝末節”,放置在紛繁複雜的社會場景中簡直不值得一提,但我們驚喜地發現,正是這些微不足道的生活事物,成為學生應用數學知識、感悟數學價值的有效載體。學生從這些生活畫面中,不僅聯想到了等分數,更重要的是結合具體表象辯證地體會到了其中的數學算理。這樣的設計更貼近生活,而且將知識化靜為動,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之中處處有數學。

  小學數學評課稿優秀 篇22

  聽了李老師《平均數》一課,現結合本次教研活動主題“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增強學生應用意識”談自己幾點體會:

  1、選材豐富多樣

  平均數並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數,而是一個虛擬的數,學生不易理解,教師為了使學生真正理解生活中平均數的廣泛應用,掌握平均數的含義。教師課前蒐集了很多資料:本班學生考試成績、平均身高、平均氣溫、平均年齡等等,選取了這些學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例子,豐富了學生的活動體驗,更能體會生活與數學緊密聯絡。

  2、方法引導準確

  出示了表格後,讓學生觀察,說說你能從中知道哪些資訊?透過學生髮言,知道了可以比出誰收集的水瓶最多、誰最少。教師還鼓勵學生說:用比較的方法獲得了新資訊。學生的表達得到了讚許,思考更加積極了。在此基礎上,又讓學生提一個關於平均數的問題,將學生引導了本節課的知識上,學生透過自學,獨立解決。在交流彙報中,從而引出什麼叫平均數,以及求平均數的方法,總數除以份數或移多補少,並且以動畫的形式,讓學生從感官上真正接受,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好奇心,讓學生由被動學習成為真正學習的主人。

  3、練習完善知識

  練習中又將生活與平均數聯絡了起來,又一次將知識與生活緊密相連。第一題明確了平均數的範圍,第二題小結出了平均數的意義,代表一組資料的整體水平。第三題平均數還可以用來進行不同組數量的比較,等等,練習內容豐富,對教學重點內容是一步步昇華,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平均數。

  4、注重習慣養成

  教師注重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以及學習方法的引導。

  建議:教師提的問題可以精煉些,更好的體現提問的有效性。

  小學數學評課稿優秀 篇23

  李老師執教的《數學廣角》中的“重複問題”,這一堂中呈現出許多亮點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

  一、創設情境,激發孩子的興趣

  整堂課汪老師以進入數學樂園為引線,幫助遇到困難的小豬為為題解決的切入口,讓孩子們在一個個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享受助人為樂的樂趣,享受到學好數學帶來的巨大成就感,讓學生能更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去。

  二、李老師能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努力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放手又有效的調控教學。

  例如:在整個知識的獲取過程中,基本上讓學生自己動手、動口去獲取,老師只是起了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

  三、注重學生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充分獲取數學活動的經驗,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的思考,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並與同伴交流,可見,合作交流在數學教學中也相當重要,本課很好地體現了這一理念,給予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合作探索中學會了用集合的思想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四、精心設計課堂練習

  體現趣味性和層次性,先設計了遊戲,讓學生在“做中學,玩中學”,然後設計了幾道有趣的練習,使練習有坡度,難度適宜,真正體現了讓不同的學生在教學中得到不同的發展。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遺憾也是一種立美,為此,我提出兩個不成熟的看法:

  一、是學生的錯誤也是比較好的教學資源,老師還應善於傾聽學生的錯因,才能更有利於幫助問題的解決。

  二、是要規範學生數學語言。

  小學數學評課稿優秀 篇24

  今天有幸聆聽了趙老師的《搭配中的學問》一課,簡單談談我個人粗淺的想法。這節課是簡單的組合,內容很抽象。在這節課上,我們看到了趙老師設計了寫一寫、擺一擺、畫一畫、連一連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學生表示自己的思維過程,把這些抽象的知識直觀化、具體化。整節課非常具體、細緻地給我們呈現了“三步導學”精緻化的目標達成過程,不僅認識追求思想實質,操作要求也精準到位,最後的結果更是務實高效。

  以自主學習為例,我們看到:

  首先有明確的學習任務和具體的學習要求。任務的選擇十分貼近學生的生活,他們的感受親切了、真實了,就很容易喚醒他們的生活經驗,從而調動學生積極的去探索。

  其次,在這個環節中,學生有充分的時間進行操作交流,保證了活動的真實有效。透過實際操作,合作交流,學生的感知從片面到全面,從無序到有序,在不斷地分析和比較不同思考方式的過程中將內化的思維方式再次外顯出來,讓學生感受符號化思想並深化了有序思考的意識。

  另外,這節課中針對自主學習的評價方式也是多樣化的,有自評、他評,有針對學生學習的個人評價,也有針對學習小組的集體評價,既有對學生獨立學習能力的評價,也有對小組學習效果的評價,還有對學生最佳化學習之後水平提升的評價。

  之後,趙老師不斷變化條件,促使思考層層遞進,引導學生進行適當的抽象概括,用不同形式的練習鞏固此類問題的思考方法,體現了有序思考的價值。

  總之,這節課的自主學習,實實在在地讓學生能學、想學、會學並堅持學。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認識得到了提升,不僅達成了學生的學習目標,也非常好的達成了教師的教學目標。

  小學數學評課稿優秀 篇25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李雪萍老師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驗證、交流等活動,透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這節課,李老師給學生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把知識點的教學融入到學生的活動之中,在活動中體驗和學習數學。如透過“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這些活動,讓學生自主探索到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徵,並且發現了兩者的異同;透過“變魔術”的活動,讓學生在推一推、拉一拉、折一折的過程中,發現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關係;透過“猜一猜”,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一步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的認識。

  整節課創設了大量的學生動手操作、用眼觀察、動口表達的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踐活動。學生自然的成了學習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的探索必須有一定的時間,本節課一系列活動的設計給了學生充足的用眼看、用手做、用嘴說、用耳聽、用腦想的時間和空間。學生有了充足的時間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也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時效性。每項活動的過程,李老師把活動要求交待給學生,然後放手讓學生探索,這樣就為學生創造了最大限度地活動餘地,使學生能盡情地展現自己,每一位學生都在親自實踐中認識理解了新知。當學生思路停滯時,透過問題促使其再前進一步,當學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時,教師及時總結、昇華,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