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稿件> 語文《我要的是葫蘆》評課稿範文

語文《我要的是葫蘆》評課稿

語文《我要的是葫蘆》評課稿範文

  俗話說“薑還是老的辣”,教學也是如此。因為一個人的教學魅力不是從來就有的,它需要時間的磨礪和空間的成長,老教師們無疑擁有著相當的實力。這次學校組織的中老教師開課活動,對我們來說是一次不可多得的學習機會,也讓我們受益匪淺。

  沈老師執教的是《我要的是葫蘆》的第二課時,這是一個寓言故事,講的是一個人種葫蘆的事。由於這個人不知道葉子和葫蘆的關係,他只注意葫蘆,葉子上生了蚜蟲他不管,鄰居勸他,他也不聽,結果葉子上的蚜蟲越來越多,小葫蘆也都落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事物之間是有聯絡的,如果只顧葫蘆,不管葉子,到頭來,葫蘆也長不成。

  一、別出心裁的板書設計:

  一走進沈老師的教室,黑板中間已經寫好了課題——《我要的是葫蘆》,假如你不細看也許就不會發現,“葫蘆”二字沈老師寫得比前四個字要大一些,這是為什麼呢?說實在的,當時的我也挺納悶,不過心中想著這裡面一定有沈老師的用意。於是,我就在自己的記錄本上把課題中“葫蘆”的下面劃了一條線,並寫下“寫大了!”幾個字,提醒自己在接下來的聽課中仔細揣摩,爭取參透其中的奧秘。

  當學生在交流中講到“他盯著小葫蘆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一個鄰居看見了,對他說:‘你別光盯著葫蘆了,葉子上生了蚜蟲,快治一治吧!’”時,我有點明白了,因為在那個種葫蘆的人眼裡只有葫蘆,對於他來說其他都是不重要的,只要有葫蘆就行了。我想沈老師故意把“葫蘆”寫大,是不是也在有意無意地暗示著學生:那個人只在意葫蘆,希望它長得越來越大?另外,“?”的出現和擦去也體現了沈老師的一番苦心。

  對於如何精心設計板書,我們曾經有過很多討論,但往往隨意性比較大,像沈老師這樣的嚴謹態度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哪怕是字型上的大小也能帶給學生視覺上的衝擊,就算是一個小小的“?”也不能忽視。

  二、獨具匠心的課前準備:

  早就聽說沈老師的課前兩分鐘準備與眾不同,這次總算是親眼目睹了。當課前兩分鐘準備的音樂聲響起後,馬上有一個學生為大家帶來了“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成語故事,學生們一個個聽得屏聲凝氣,因為故事本身的吸引人,又因為講故事的人非常嫻熟。接著,第二位學生又講了一個“洛陽紙貴”的故事,大家依然聽得津津有味。短小精悍的故事不僅讓學生有了展示的機會和舞臺,更讓全體學生多了一個學習的機會,長此以往,對於課外知識的積累還用得著擔心嗎?

  想著自己的課堂,每節課前都讓學生背誦一些學過的兒歌,每次都背得索然無味,有的已經變成了“小和尚唸經式”的了。雖然只是短短的兩分鐘時間,但學生的收效卻截然相反。如果把每節課的兩分鐘疊加起來,相信結果足以嚇壞我。如何合理地安排好課前兩分鐘準備,讓它成為適合學生學習的又一路徑?這是我要向沈老師學習的又一方面。

  三、推心置腹的教學過程:

  在整節課的學習過程中,沈老師一直像一位和藹可親的長輩,或輕聲細語,或耐心引領,在難理解的地方放慢節奏,以便留給學生思考和想像的空間。比如:

  1、“?”的出現

  沈老師首先讓學生比較兩幅圖的不同,(第一幅長滿了綠葉,掛著可愛的小葫蘆;第二幅葉子黃了,葫蘆也掉了。)再問學生有什麼問題嗎?一個學生說:“葫蘆為什麼會掉了?”另一個學生說:“葉子怎麼有洞了呢?”“葉子怎麼會黃呢?”一個個問題浮現在大家面前,沈老師也就很自然的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大大的問號,(“?”)然後說:“為什麼可愛的小葫蘆一個一個落了呢?這節課就來研究這個問題,只要這個問題明白了,其他的問題就也迎刃而解了。”

  讓學生自發的.產生問題,並以問題匯入,可以使學生為了尋求答案而樂在其中,課堂也就成了探究的樂園,最後再來解決問題,有種水到渠成的感覺。

  2、續編故事

  當學生已經瞭解葫蘆為什麼落了的原因後,沈老師就讓學生進行了故事的續編:第二年,那個人又種了一棵葫蘆,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色的葉子,開出了……

  第一個學生說到他這次治了蚜蟲,長出了可愛的小葫蘆,說得還是比較簡單。沈老師沒有苛責她,而是拿出一個小葫蘆(實物)來,問大家:“葫蘆可愛在哪裡?”學生說到它是“小小的,上小下大”。沈老師繼續引導:“小葫蘆像什麼?”“小鈴鐺、小娃娃……”學生的想像力得到了激發,說得也就可愛起來了。於是,沈老師再讓學生來編故事,要求結尾的時候把小葫蘆的可愛也編出來。最後在同桌互編的基礎上再指名編,故事也就可愛了許多。

  沈老師的不急不躁,推心置腹的教學宛如溫泉般的舒適,不僅讓學生沒有了壓力,也讓我們聽課的老師如沐春風一般。

  四、心服口服的作業時間:

  構建有效的課堂,作業往往成了大家談論的焦點。大部分的公開課上很少有安排作業的時間,有的因為教學內容太多沒時間,有的因為教學的速度太慢耽誤了時間,有的純粹是有了這個環節,而真正做作業的時間卻少得可憐,有時甚至連開啟作業本,拿出鉛筆的時間都沒有。然而,在沈老師的課中,雖然是第二課時,既要學習課文的內容,揭示故事的寓意,還要續編故事,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等,但她還是留足了時間給學生做作業,這也是最讓我佩服的。

  沈老師留給學生作業的時間大概有10分鐘,這是兩種句式的變換:例1是把句子寫生動,例2是把反問句改成陳述句。由於有了充分的時間,沈老師在作業的指導上也非常到位,從口頭到書面再到反饋,做得井井有條,這不光減輕了學生的作業負擔,還讓學生做得開心、安心,因為不必再擔心下課的時間被佔用了。我想課堂的高效也就顯露無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