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調查報告合集15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接觸並使用報告的人越來越多,報告具有雙向溝通性的特點。在寫之前,可以先參考範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留守兒童調查報告,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
【摘要】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新時代來臨,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伴隨農村改革的一步步擴大,人們的生活質量有了飛躍的進步,但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愈多的人面臨著就業壓力的問題,在農村這種現象更是常見,勞動力外出就業的現象更為普遍,這導致留守兒童數目越來越多,留守兒童的成長,身心發展問題更是廣為社會關注。如何更好的來幫助他們,更好地解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深入地瞭解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首先需要對他們有一定的瞭解,再瞭解的基礎上,結合不同地區,不同情況,做出相應的方案。為此,本團隊在暑期做了關於關愛留守兒童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並對如何關愛留守兒童總結了可行的方案。
【關鍵詞】留守兒童 身心發展
一、存在的問題
調查問卷。針對於現今的留守兒童現象,我們在網上開展了問卷調查,從不同年齡,不同學歷的人的角度來分析他們對於留守兒童的看法,對後期結合實際調查情況來整體分析,有了好的效果,前期的網上問卷調查工作取得很好的效果和作用。以下為網上問卷結果情況統計:
你所知道了解的留守兒童大部分是怎樣的?(可以多選)
你所瞭解的留守兒童中有沒有樂觀堅強,懂事坦蕩,知道關心家人,關愛他人,服務社會的人。
你覺得你的身邊留守兒童成長不良現象怎樣?
你覺得處理這些問題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正真幫助留守兒童切實可行的方法有哪些?
此次問卷調查大多數物件為年齡段在19到50歲,其次是13到18歲,對於這兩個年齡段的人進行網上問卷調查,結果是具有很好的借鑑作用和指導作用。
對於以上的問卷調查情況統計,可以看出絕大多數人都感覺身邊存在著留守兒童,可見留守兒童現象已經不為稀罕了,從統計的結果可見,人們對於留守兒童關注是比較少的,大多數人都很少會做志願者關愛留守兒童的事,大多數人認為,留守兒童喜歡沉默寡言,或者是性格叛逆,但是也有人認為有些留守兒童獨立,生活自理能力強,同樣是留守兒童,他們存在的現狀在不同的人看到,卻是完全不同的,可見,不同環境下的留守兒童,成長是完全不同的,同時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生活中有太多的因素會影響著留守兒童的成長,是什麼因素導致有些留守兒童在父母不在身邊的情況下,卻學會生活,變得自立自強,但是有的留守兒童卻變得越看來越叛逆呢?前期的準備工作為我們後面社會實踐的進行提供了更加明確的調查方向。
其次,對於最後一個問題,關於解決留守兒童措施,大多數人認為從政府,國家增加就業率,從父母多關愛子女的角度,以及社會力量,多舉辦一些活動,公益服務型別的活動,更加關注這些留守兒童,大多數人的想法類似,但是在不同的地區,經濟條件不同,發展狀況不同,所以對於不同地區的留守兒童,採取針對的措施不同,與此同時,大部分人的想法可取,但是在短時間之內,難以解決實際問題,所以本次社會實踐就如何更好地解決留守兒童現實中遇到的問題,如何從實際生活出發,去真正地幫助他們,改善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點點滴滴困難與迷茫,是本次社會實踐的核心與重點。
二、實踐調查
(一)枝江地區商業發展狀況
透過大約兩週的實踐,對枝江地區的商業發展狀況進行了調查,最終統計情況如下。
(1)商業處於沿街商鋪時代,整體商業較零散,各自為營,沒有形成統一規劃。
(2)整體商業缺乏主力店經營,商業缺乏活力。
(3)商業經營場所、產品檔次相對較低,造成消費外流(宜昌)。
(4)商業配套設施不夠完善,沒有形成相應的商業聚集地。
(5)商鋪主要是以租賃的形式出現,商業地產的開發不能滿足購買消費者的需求。
在實踐過程中瞭解到枝江市主產業發展較好,但百里洲通向鎮裡交通不方便,缺少公共交通,路面雖然整改,但依然不能滿足市民便捷的出行的希望。今年上半年,枝江市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0億元,可比增長11.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8%;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4.1億元,增長18.2%,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穩中有進、質效提升的良好態勢。
在經濟狀況發展較好的枝江地區,留守兒童普遍存在,可見不僅僅是在偏遠的貧窮地區有大量留守兒童,留守兒童的數目在不斷增長,即使是在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留守兒童也不少見。
(二)枝江百里洲地區留守兒童狀況調查
在調查中可見留守兒童相對一般兒童而言,處於一個弱勢,相比之下,留守兒童不被關注,造成的心裡和教育的缺失相當嚴重,加之對爺爺奶奶的依賴性強,我們瞭解到留守兒童甚至畏懼自己的親生父母,農村的教育水平和環境較差,對兒童的管教尤其是留守兒童的關愛還不夠,造成了一系列的問題。透過觀察、家訪、交談等多種方式發現,這些心理問題主要來源於三方面的原因:
(1)教育方面:留守兒童與父母的分離造成家庭教育的弱化。一是大部分臨時監護人存在重養輕教思想;二是由於委託監護人文化水平的限制,根本無法對孩子們進行學習輔導,有的由於對孩子們的學習監督不夠或方法不當,使他們產生厭學、棄學情緒;三是祖輩們的溺愛致使留守兒童養成任性的性格,而外出務工的父母,只有在節假期間返鄉,他們普遍存在“補償”心理,帶給孩子物質方面的多,精神方面的少,這些都嚴重的影響到孩子們的正常學習,導致他們學習成績下降。此外,由於家長常年在外務工,與學校聯絡少,無法與老師一起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因而,大多留守兒童學習成績都不夠理想。
(2)心理方面:親情的缺失給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帶來巨大的困惑,情感孤寂已成為留守兒童巨大的心理障礙。留守兒童由於長期得不到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關愛,他們一方面表現為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關係能力差;另一方面有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做事任意妄為,這些對他們以後的人際交往、學業發展、心理性格等都將產生不良影響。從調查來看,只有不到15%的臨時監護人能夠對留守兒童進行交流溝通和教育。大部分父母打電話只問學習和生活,很少涉及思想。兒童正處於身體與心理成長的關鍵時期,最需要父母的關心與呵護。但大部分留守兒童卻很難享受到這基本的關愛,常常有話無處說,有苦無處訴,久而久之,就極易造成孤僻性格,產生冷漠心理,甚至畸形心態。在調研中我們發現大多數留守兒童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對家庭完整和父母的關愛有很強烈的要求。 (3)生活狀況方面:與其他的孩子相比,留守兒童由於常年和年邁的祖輩們和其他親友生活,一般疏於管教,更多的是溺愛,要什麼,給什麼,吃零食明顯比父母在家的兒童多的多,特別是校園外的“三無”零食,給孩子們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缺少父母的悉心照顧,是正在生長髮育期孩子的營養與起居缺乏科學的安排,在營養狀況和衛生方面難以得到完全保障,這些都不利於孩子的身體健康成長。此外,由於缺乏正常的引導,一些孩子也容易出現諸如抽菸之類的不良生活習慣。
(三)來自當地人的建議
在採訪過程當中,我們遇到了若干小學教育的工作者,他給出瞭解決留守兒童的幾點建議:
(1)經濟發展,努力發展支柱產業和鄉鎮企業,以服務當地為基本指標,出臺相對優越的條件,吸納當地農村富餘勞動力,實現勞動力的就地轉移,從而減少留守兒童的數量。
(2)家長制度,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接待我們一位小學班主任老師,熱情、全面地介紹了所在學校特別是班級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也從她與留守兒童的相處中討論了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她認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也並不是一個難以解決的難題,只要關心到位、及時,留守兒童的成長是應該比較順利的,留守兒童也一樣會成為陽光兒童。我們建議能否探索建立代理家長制度,讓老師成為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在學習之餘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注。
(3)經常與留守兒童談心,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可以讓他們擔任班幹部,一方面起到激勵和鞭策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加強他們和班上其他同學的溝通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團隊精神,找到歸屬感。
(4)兒童的監護人要增強責任感,在孩子上小學和初中階段,家長儘量不外出,或留一方在家照看孩子,給予孩子親情關懷。外出後也要經常與留守在家中的孩子進行溝通,要對其進行耐心細緻的教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並導之以行。這一項工作可以在外出打工之前進行統一的教育與培訓,從而提升農村村民教育子女的能力和意識。
三、解決問題可行方案
(一)完善政府主導作用,提高政府治理效能
對於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而言,這屬於政府職能範圍內的社會事務,政府擔負主要責任,應發揮主導作用。要提高政府治理效能,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協調城鄉發展,加快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步伐,改變城鄉二元結構現狀。農村發展滯後於城市,這是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從而產生農村留守兒童現象的根本原因,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政府服務水平。政府應該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為農村學校的留守兒童教育創造條件,同時政府應提升服務水平,協調教育、文化、醫療、公共治安等機構,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相關管理與服務。
(二)改善學校辦學條件,最佳化學校內部管理
學校應該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努力改善學校辦學條件,解決學校食宿等硬體設施,讓留守兒童在校園寄宿生活中感受學校大家庭和集體的溫暖。此外,學校應該加強教學和管理改革,轉變教育觀念,改革教育方式,建立相應激勵制度,調動教師積極性,在教授學業基礎上,對於留守兒童需要傾注更多的情感和日常生活關懷,既要樹立師德高尚的“良師”形象,也要建立有益於溝通的“益友”關係,使農村留守兒童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發展。
(三)轉變家庭教育觀念,增強親子溝通交流
家庭是“人性的養習所”,留守家庭雖然存在親子分離的問題,其基本社會化功能卻是不容忽視的。留守家庭的收入狀況改善之後,父母在給予孩子更好的物質生活的同時,更應該重視孩子對於父母親情的精神需要,有條件的家庭可以藉助網路、手機等現代通訊手段,加強與孩子溝通交流。另外,外出父母也應主動與學校老師保持經常聯絡,隨時瞭解孩子在校情況,這樣才能配合學校教育,更好地發揮家庭教育作用。
(四)加大支援引導力度,鼓勵社會力量參與
應該加快相關法律法規的制訂工作,解決制度供給不足的問題,規範社會各界人士的權利與責任,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到社會事務中。同時政府以應考慮資金問題,讓更多的部門等社會人士共同關注留守兒童,併為他們獻出愛心。
(五)培育現代經營理念,加強企業社會責任
企業要樹立和培育現代經營管理理念,一方面,要加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感,發揮企業在社會公益事業中的作用,透過多種方式,比如為農村教育事業捐資助學,參與結對幫扶行動或是企業定點幫扶等,積極參與農村留守兒童的公益事業。另一方面,企業管理應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在管理過程中要重視外來務工人員的權益,結合企業實際情況設計有針對性的激勵措施,比如給予企業職工相應的探親休假制度,有條件的企業可以對一些貢獻突出的外來務工人員提供家居住宿,協調子女入學等,透過這些措施既起到激勵作用,又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發揮了作用。
四、對比於留守兒童的不同現狀合理性方案
其次,在統計調查的過程中,有些留守兒童屬於較為叛逆的形象,但是有部分家長或者監護人反映自己家中的留守兒童性格乖巧,懂事,結合這些情況,我們對此不同的情況進行了深入的瞭解,對於他們周圍的環境,家人,生活環境等方面做出了對比,最終結果如下:
(一)家庭環境不同
前種情況監護人幾乎較少與孩子溝通,家人很忙,孩子獨自的時間較多,對於孩子極少關注,沒有經常的與孩子談心,而後者,則表現的更好一些,儘管父母不在,但是監護人與孩子的交流更多,關係更好,讓孩子有了家的溫暖。因此,即使是孩子父母不在家,監護人對於孩子的關注與交流是極為重要的,孩子的內心需要家庭的溫暖,這些是外界所給不了的,孩子在家中呆的時間是最長的,家人是最瞭解孩子的,是孩子最好的依靠。
(二)監護人教育孩子方式不同
前者對於孩子沒有深入的瞭解,對待孩子不是一味的順從,就是一味指責,導致最後,孩子越看來越叛逆,甚至與監護人產生隔閡。而後者,對於孩子則相對來說,更多的為孩子考慮,站在孩子的角度,更多的在日常生活中指導性的鼓勵與支援或者是批評孩子,這樣讓孩子既知道了對錯,同時也增加了孩子與監護人之間得感情基礎。
(三)父母與孩子的交流與溝通方式不同
對於前者,據監護人反映,孩子幾乎上較少同父母主動聯絡,及時聯絡也是向父母要錢,原因還在於父母回家的次數少,在家呆的時間長,再結合監護人對於孩子的關注不夠自然造成日後的性格發生很大變化,自身沒有很好地得以發展。相比較前者,後者父母對於孩子由於更多的關注,導致父母誰不在孩子身邊,但是,孩子瞭解到父母的關愛,父母經常回家看孩子,對於孩子的學習,生活關注更多,這導致孩子發展良好。
由上可知,家庭環境對於孩子來說是最為重要的,父母即使長期不在家,但是經常與孩子電話聯絡,關注孩子的生活,學習,多關心孩子,這些對於孩子來說,是極為重要的,父母應該盡到自己的責任。其次,對與監護人,就是孩子的家人,對於孩子的關愛更是重要,孩子在沒有父母在身邊,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極易產生偏差心理,這些都需要監護人對於孩子多多的給與關愛,指導,而不是一味的順從。
參考文獻:
[1]趙聲馗,範曉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治理模式探析[J].河北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xx.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2
近日,在湖南省新邵縣嚴塘鎮園藝村這個省級貧困村村支書家裡,聚集著全村十多名留守兒童及其臨時監護人,他們是受一群志願者的邀請匯聚到這兒的,這批志願者就是來自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老師和同學。他們於7月23日主動向共青團湖南省新邵縣委鍾莉書記請纓來到這個當地頗為貧困的少數民族山區村,進行為期一週的以“關愛留守兒童,爭當知心哥哥、知心姐姐”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園藝村是個嚴重缺水的村莊,村莊面積較大,但房屋密集度小。志願者們克服缺水、交通不便、山路崎嶇重重困難,將學校、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帶到每家每戶。他們走家串戶,走訪留守兒童在家的生活、學習等情況,並採取問卷調查的形式瞭解他們的心理動態,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學校長沙給孩子們帶去了書籍、文具及衣物等“愛心禮品”,並在新邵縣團委鍾書記的親自陪同下冒雨發放到兒童手中。
7月28日,志願者們帶著鄉親們的聲聲祝福、孩子們的依依不捨安全回到長沙。此次活動得到了共青團新邵縣委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援和幫助,與此同時也得到了新邵電視臺的跟蹤報道。據悉,志願者們將繼續關注園藝村那些孩子的學習生活狀況,並對他們進行長期的“一對一”幫扶活動,為留守兒童幼小的心靈點燃一盞燈、開啟一扇門,真正意義上貫徹和實踐了團省委的關於“關注留守兒童,充當知心哥哥、知心姐姐”的精神。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3
大多數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衛生、不換衣服、挑食挑穿、亂花錢;有的留守兒童行為習慣較差,在家裡不聽代養人教導,頂撞祖輩、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調查發現集留守兒童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文化層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照顧孩子,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在教育態度、教育方法上還是老一套,與孩子在交流溝通上存在困難。
當地留守兒童大致存在以上問題,當然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我們用心去發現。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是我們不容忽視的,留守兒童問題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教育方面的問題,它已逐步變為一個社會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有待以家庭、學校、社會及政府各方面共同努力,協調合作。對此,我有以下建議:
一、 家庭方面
目前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他們誤以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只要給錢給物當好“後勤部長”就可以了,至於讀書是學校和老師及兒童自己的事情,家長是沒有什麼責任的,他們一般認為兒童學習成績的好壞是由兒童個人的素質決定的。家長應該改變這些不正確的思想,樹立“子不教,父之過”的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家長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並不影響對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應主動與子女的任課老師、村主任聯絡,加強溝通。向老師說明自己的情況,瞭解子女的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這樣才不致於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現盲區。家長還應加強與“監護人”聯絡及親子間的溝通。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行及身體健康狀況,並透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要求“監護人”一定要保證孩子充分的學習時間,一定要囑咐其對孩子的嚴格要求,加強生活和學業的監護。
另一方面,應採取多種方式,注意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溝通的時間間隔越短越好,保證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況以及孩子的心理變化;溝通內容力求全面、細緻,溝通中父母要明示他們對孩子的愛與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們的家境與現狀,透過溝通以瞭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感變化;溝通方式可以多樣化,除電話外,可採用書信等進行交流。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塊無暇的“翡翠”,只要心裡裝有父母和親人的愛,他們就有積極向上的原動力,就會學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學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
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
(2)、為與留守兒童溝通提供方便
可開通親情熱線電話,為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提供方便,權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閉式教育。
三、社會方面
淨化社會環境,加強對學校周邊環境的監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網咖、遊戲廳、錄影廳等,這些不良社會環境對自制力比較差的兒童存在著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誤入歧途。
總之,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綜合性問題,既牽涉到教育方面,也關乎心理、社會、法律、經濟等方面。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解決,影響的不僅僅是孩子的成長,同時也影響到他們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遠的會影響到社會的安全和穩定。因此,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及成長的根本出路就在於全社會能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和重要性,從而使大家自發自覺的來關愛、幫助、支援留守兒童,提高農村教育水平,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讓祖國的花朵飽含著生機,期待著怒放的那一天。
兒童是祖國的未來,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狀況是目前全社會關注的一大問題。為了全面瞭解開發區留守兒童家庭生活、教育狀況,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透過問卷調查、走訪座談等形式,對開發區(園區)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現狀進行了摸底、調查。
一、基本情況
開發區隨著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入),留守兒童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群體,在特殊時期這一群體的生存和權益保護狀況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
1、開發區(城南學校施教區)現有留守兒童256名。調查顯示,有31.3%的屬父母外出務工,一個星期左右與孩子聯絡一次,36.5%的半個月或一個月與孩子聯絡一次,和孩子見面的多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由於父母常年在外,長期和孩子分離,對孩子缺少關愛,缺乏交流溝通,導致親情缺失,監護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兒童軟弱無助,自卑封閉,逆反心理嚴重。
2、留守兒童家庭生活環境情況。從總體情況看,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多數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親屬。其中78%的留守兒童隨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的留守兒童與其他親戚一起生活,2%的留守兒童由老師或其他人擔當監護人,隔代撫養情況較為普遍。
3、留守兒童學習情況。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多數處於中下游,成績優秀的較少。學齡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佔15.9%;學習良好,佔35.9%;學習成績一般,佔43.7%;學習成績較差佔4.4%。其中,有72.6%的留守兒童在學習上遇到困難需要輔導時首選的是老師,單獨選擇監護人或哥哥姐姐輔導的僅佔18.7%。
4、留守兒童心理情況。從調檢視,大多數孩子性格內心、孤僻、倔強、與人交往少。在不開心時,都會出現一些“想早點長大獨立”,“想讓父母安慰自己”,“覺得沒有人關心自己”,“覺得別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別人”超長的想法;有些還甚至想離家出走,多為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兒童渴望父母的關懷與社會的關注,希望多與父母進行心靈的溝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視、孤獨無助、悲觀寂寞。
5、家庭教育情況。在調查中發現,留守兒童監護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學文化程度及文盲的佔到6%。監護人教育孩子的知識來源於自己摸索的佔49.5%,從長輩那裡學來的佔33%,而透過專門的家庭教育培訓班或家長學校學習的僅佔3%。近3%的監護人很少或從不主動與孩子聊天,關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學習,其次是生活情況,過問孩子情緒問題的只佔13%。
二、存在問題
兒童時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長身體、培養健康心理的關鍵時期,他們不但要接受學校的教育,還要接受社會的關愛,更要沐浴在父母親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農村留守兒童最需要父母關愛,遠離了父母,由其他人代為監護,使這些兒童的受教育狀況、健康成長受到了較大的影響。
1、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佔多半以上,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忙於農活維持生活,無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無精力監護孩子。因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負擔,危害社會。
2、家庭學校溝通不夠。由於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尤其是祖輩監護人,很少甚至從不主動與孩子的老師聯絡或參加家長會,缺乏與學校的溝通,也不過問孩子在學校的行為及學習情況,加之學校老師缺少對孩子的家訪,有的孩子抓住這個空檔,在學校欺騙老師,在家裡又矇騙監護人,雙方無法瞭解學生的真實情況,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不能實現有效對接。使留守兒童的思想品德和學習得不到發展而走向消極的一面。
3、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近年來,雖然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在指導推進家庭教育工作中做了大量紮實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是,農村家庭教育特別是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仍然是一個薄弱環節。如農村家庭教育網路不健全、已有家長學校作用發揮不夠好、有關領導和部門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重視不夠、缺少有針對性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宣傳培訓活動等,加上有相當一部分留守兒童監護人尤其是祖輩監護人,不注重學習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使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面臨著諸多困難和問題。
四、工作策略
加大家庭教育支援力度,最佳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根據園區內外來務工人員多,留守兒童多的特點,學校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為學校為推動新農村建設,為開發區社會、經濟建設作貢獻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路。對無人照看和學習、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到學校寄宿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近期將利用市局支援資金對學生食堂、宿舍進行改造,為寄宿留守兒童(外來務工子弟)創造更加優美的成長環境。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4
xx縣是一個五山一水四分田的農業縣,全縣總人口40.7萬人,農業人口約佔75.4%。全縣在外務工人口為43043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達7317人,留守兒童數量相對較大。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不僅成為外出務工農民的後顧之憂,而且給正在成長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帶來巨大影響。為全面瞭解xx縣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狀況,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20xx年以來,xx縣婦聯對全縣農村留守兒童現狀及監護情況先後兩次做了調查,一是對勞務輸出量較大的鄉鎮下發了調查問卷,二是對全縣267所中小學及幼兒園全面普查。普查結果顯示:全縣留守兒童共計9545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約7317名,部分中小學留守兒童已超過在校生總數的50%;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無助、學業失控、道德失範、心裡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時照顧等困難和問題,結合此次調查,現將"留守兒童"的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總體現狀
1.留守兒童分佈廣泛。在這次調查中,在我縣45740名兒童中,有7317名農村留守兒童,佔16%,其中女童有3624名。單親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4643名,佔留守兒童的63%;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2674名,佔留守兒童的37%;隨父母進城生活的流動兒童有783名。為了增收致富,外出務工農民越來越多,隨之留守兒童的數量也逐年增加。
2.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單親監護或是隔代監護。在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63%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其中49%以上是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及撫養孩子。其中有31%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地打工,其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3%被託付給親友,3%在校寄宿。
3.留守兒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70%的留守兒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約80%的孩子能按時完成作業,生活自理能力較強,70%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成績優秀的較少。
4.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欠佳。在受調查的留守兒童中,行為習慣好的佔35%,中等佔55%,其中,說謊、打架、好吃懶做、沉迷於遊戲、網路,抽菸、喝酒、拉幫結派、參與盜竊、搶劫現象的佔10%。
二、存在的問題
由於家長長期在外務工,留在家中的單親也忙於家務與農活,與孩子溝通、交流較少,疏於對孩子的關愛,更談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行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問題較同齡兒童要多。
1.學習成績一般。由於臨時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能力輔導孩子學習,或沒有這個意識,重養輕教,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特別是父母雙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親人照看,大部分重監護輕教育,甚至對留守兒童嬌生慣養、放任自流;加之兒童本身自控能力較差,無法抵制現代社會中不良誘惑,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的現象時有發生。調查中我們發現,全縣7317名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的不足10%,70%以上成績中等或偏下。
2.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情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佔半數以上,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幹農活維持生活沒有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沒有精力監護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
3.性格發展不健全。臨時監護人一般只管吃穿,不願管理教育或者不善於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兒童長期缺少親情和家庭教育,養成任性、放縱、隨意的性格。中小學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理解與認識,與此相關的也帶來了一些煩惱與衝突。他們沒有傾訴的渠道,監護人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使得留守兒童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在從嬰幼兒期到兒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過程中,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構成因素。由於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靈孤獨、情感淡漠,親子關係發生了消極變化,這對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將產生諸多不利影響。另外,在缺乏父母關愛和正常家庭氛圍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缺乏主動性,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安全的憂慮,從更深層次來看,反映了留守兒童內心的壓力。
三、形成的因素
由於我縣留守兒童存在的量大,涉及的面廣,近而在開展的留守兒童的工作中還有一定的難度,需要社會多方面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我們縣對留守兒童工作做了一定的努力,認為留守兒童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原因。流動人口的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打工的農民工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在於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這
種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群體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
2.家庭原因。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裡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援。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導致的結果卻是相同的即: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同時,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留在家裡的父親或母親忙於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援和知識上的解答。
3.教學原因。由於教育內容、課程設定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加之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發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透過教師、透過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而這些教育內容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飛速變化,媒體迅猛發展這一時代的所有兒童都是必要的。
四、對策及建議
1.加大支援力度,最佳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問題,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為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要加大政策支援力度,加強農村社群建設,完善社群服務功能,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路。要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發展農村寄宿學校,對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可到寄宿學校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貫徹落實政策,確保農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學。夫妻雙方都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把子女帶到流入地就近入學,是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基本措施。根據20xx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教育主管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以流入地為主和公辦學校為主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的“兩為主方針”,學校要盡力就近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並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努力為流動兒童接受教育創造條件,不斷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數量。
3.完善學校教育,構建學校監督網路。對於農村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學校除了知識的傳授和學業的管理外,要給他們更多的心靈關懷。建立留守兒童專門檔案,更多的瞭解他們的家庭狀況、心裡狀況,關注他們的成長變化。20xx年,縣婦聯在教育部門的配合下,首先以xx縣第四中學為例,建立了留守兒童、流動兒童示範家長學校,就是讓這部分學生住校,教師給予他們特殊的關愛,以多種方式瞭解孩子的思想動態,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的消極影響。現在該學校有留守班級3個,近160名學生。
4.認真履行職責,充分發揮婦聯組織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級婦聯要充分發揮協調、維護、教育和服務的職能及在家庭中的工作優勢,大力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行動宣傳教育,不斷最佳化農村留守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的社會環境。要認真履行指導推進家庭教育工作的職責,著力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大力發展農村和社群家庭教育指導委員會、家長學校等家教服務網路,進一步規範農村家長學校的建設和管理,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活動載體,開展多種形式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活動,加強對外出務工父母和留守兒童監護人的教育引導,真正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和義務。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5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髮展,特別是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城鎮化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勞務經濟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雖然勞務經濟有力地促進了“三農問題”的解決,但不可避免地帶來一些社會問題。越來越多的農村富餘勞動力離開故土進城務工,導致許多農村兒童脫離父母的直接監護,成為一個獨特的農村留守兒童群體。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務工,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並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據全國婦聯統計資料顯示,目前我國農村的留守兒童已超過兩千萬,並有進一步上升的趨勢。可見,這是一個多麼龐大的群體,留守兒童的現狀及走向不僅對構建和諧社會有重大影響,而且關係到國家明天的發展。因此,留守兒童的現狀應引起廣泛的關注,他們面臨的問題亟待解決,否則其將成為社會發展的一大障礙。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缺失,需要加強人文關懷
雖然改革開放距今已三十多年,但農村經濟的發展相對滯後,城市工業已成為社會進步不可或缺的生力軍,隨之“農民工”在城市也應運而生,“留守兒童”伴隨農民工的出現而出現。許多農民千里迢迢進城打工,迫於城市昂貴的學費,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家中,交給孩子的爺爺奶奶或轉到親戚朋友家就讀,更有甚者乾脆把孩子丟在家中讓鄰居看管。自從離開那天起,孩子的心理產生嚴重的失落,因為他們都是從幾歲到十幾歲的孩子,這一時期他們非常天真可愛,總愛把一天所發生的見聞回家後嘮叨給父母聽,若回家見不到朝夕聚室而居的父母,就會心灰意冷,這樣長期以往在青少年中極易形成孤獨症。據調查發現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中焦慮心理的佔27.4%,抑鬱的佔27.6%,易怒的佔22.7%,這些孩子大都表現為語言傾向沉默,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與人進行正常的社會交往。我村有一個孩子今年14歲,8歲那年父母一起去**打工,把他留在家中由爺爺奶奶照管,家中十多畝地,爺爺平時還要做雜工。自父母走後第二年起這位可愛的孩子變得孤獨自閉,性格內向,學習成績很快下降,直至最後厭學,性情暴躁,常與大人爭吵,最後乾脆輟學。12歲那年不得已父母把他帶到**,據最近了解已患有自閉性人格障礙。據日本波築大學心理學教授松原達哉先生所創立的生活分析理論指出,留守兒童往往表現為“缺少動力、缺少目標、缺少氣力”,這一案例表現的特殊性雖然尚不充分,但足以說明留守兒童心理障礙產生的誘因。據不完全統計在留守兒童中72.3%的學生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針對上述現象,作為農村教育機構應積極主動地配合當地政府建立健全相應的機制,採取相應措施,給予他們更多的人文關懷,以幫助留守孩子使之健康成長。作為行政機構應建立農民工務工檔案,對於有技術的農民工在城市的收入應當很客觀,有能力帶孩子在當地就讀接受更好的基礎教育,政府行政干預拒收農民工子女就近入學的行為。對一部分無技術的農民工政府採取措施積極培訓農業技能,使之在家能安居樂業,使他們的孩子都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以至得到更多的關愛。
作為教育教學機構以學校為載體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教學研究應納入重要日程。一是進行心理知識教育。有關部門要組織心理教育專家和具有心理學知識的志願者隊伍,深入農村社群、學校,對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進行心理知識教育和心理健康諮詢活動。學校要開發有關校本課程,加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二是加強心理健康輔導。要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因親情缺失導致的心理障礙,開展心理健康輔導,農村中小學要指定心理輔導員,專門針對留守兒童心理、家庭等方面的問題進行輔導。要對農村學校教師進行心理知識培訓。三是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要注重素質教育,注重提高留守兒童的心理素質培養,提高留守兒童的心理承受能力,使他們能在人文的關懷中健康成長。
二、農村留守兒童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缺失,需要加強有效監護
留守兒童從小失去家庭的教育與監護,他們離開大人後行為上無拘無束,嚴重影響了他們良好習慣及人格品質的養成,他們對生活中的一些行為根本無法判別是對是錯。義務教育階段的少年兒童處於他律階段,自律性很差。據調查發現,在200名留守兒童中,愛睡懶覺的佔65%,起床不刷牙佔71.5%,不吃早飯的佔22.7%,不洗衣服的佔91.4%。從這組資料看出,他們確實缺少必要的生活習慣養成教育。由於父母不在身邊,他們想什麼時候起床就什麼時候起床,更有甚者,為了多睡一會,竟向爺爺奶奶撒謊說肚子疼,不吃飯,估計快上課時匆匆趕到學校,等到下課時買包泡麵充飢。還有一部分學生糾集在一起到某一學生家打遊戲,看電視一玩就是十二點多,乾脆幾個人擁擠在一床,形成夜不歸宿的現象。有一所學校的三名學生得知同村的李某在外打工回家,三人結集在一起當晚偷走了李某9000多元積蓄。經調查三位學生都是留守兒童,他們時常有偷竊行為,後經公安部門介入與其家長取得聯絡,對他們進行了教育,並責令其家長監護這些同學。這一案例說明留守兒童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形成階段,家長的言行對他們的行為習慣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可這些孩子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加之留守兒童與監護人之間的關係較為特殊,因此只要大錯不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採取認可的態度。調查中還發現許多留守兒童在家不聽祖輩的管教,祖輩也只能聽之任之。由於缺少他律性,他們生活散漫,無學習動力,無目標計劃,在學校學習成績較差,經常丟三落四,生活無規律可循。
怎樣才能有效地對留守兒童的思想行為進行全方位的監護與教育,其意義重大。作為教育行政機關應採取有效措施積極探索,走出一條適合新農村教育的路子。
(一)建立政府統籌的教育管理長效機制
採取層級管理由政府到責任人逐層分片到戶,對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建立檔案,對他們的行為習慣作定期、定量、定性分析,尤其對一部分留守學困生更應加強管理,一部分留守學生年齡很小,很天真,若能正確引導,他們會積極配合,這一時期就需要責任人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美國行為心理學家斯金納將影響行為分為積極強化和消極強化兩種,孩子越小犯錯誤的機率越高,這就更進一步要求我們的老師和監護人用積極強化的手段給予他們的行為以愉快的刺激,從而更加有力的促進留守兒童積極行為的出現。同時也更進一步要求我們的老師認真研究教育心理學。
(二)建立以學校為載體的對留守學生的管理模式
有條件的學校,應對留守學生作寄宿式管理,學生吃住在校,由學校統一安排作息時間,使他們能全天候在教師的監護之下。並由專職教師對留守學生建立檔案,詳細記錄留守學生的基本情況。定期與家長聯絡,或召開學生家長會議,著重解決留守學生在校期間所表現的突出問題。對留守學生的教育關鍵是一個“愛”字,這是他們最想要的,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用自己的情愛來彌補他們心靈深處早已失去的父母之愛。一代師表霍懋徵說過,“父母之愛是血緣本能,天下之理;老師之愛是道義和美德,更加神聖和崇高”。留守兒童內心深處都有難以言表的失落感、空虛感,這種失落和空虛源於和親人的長期隔離。一群十幾歲的孩子失去父母之愛是很可憐的,這就要求我們全社會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婦聯、文聯、關工委等組織一起行動包片到人,使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陽光的溫暖。有了愛的基礎,他們會配合學校的工作,在行為習慣的養成上就會對學校和社會的教育有一種悅納的感受,同時對學校的整體管理工作也是一種促進。
三、農村留守兒童生活質量缺失體能下降,需要營養科學和體能訓練
這裡的生活質量是指留守兒童在家中的飲食衛生、營養攝取、居住條件等生活狀況。當前雖然新農村建設擺上重要日程,可農村的飲食衛生等生活質量不容樂觀,這些留守兒童他們大都和祖輩或親朋生活在一起,他們的生活依然延用著很傳統的方式。祖輩們年齡較大、體弱多病,有的甚至患有傳染性疾病,無法料理正常生活;有的居住條件較差,室內擺放無秩序;有的地方壓水井較淺,用水質量差,水質鹼化現象嚴重。雖然父母在外打工掙了些錢,但為了建設房屋無心來改善居住的環境。這樣的生活環境極易導致病菌的侵擾。其次,由於祖輩年齡較大,加之離集市較遠,購物不便,有的出現一日三餐“飯就饃、饃就飯,一罈醬豆吃一年”的現象。這些留守兒童他們父母只能在年終回家一趟,來不及洗刷他們的衣被,小孩子沒有養成洗衣疊被習慣,床上長期不整理,室內環境真可謂“髒、亂、差”。青少年正處在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極有可能對他們的身心造成嚴重的損害。抽樣調查顯示,留守孩子因衛生差導致疾病的佔11.6%,這些患病的孩子早晨不吃飯,到學校附近的小店買零食充飢,校園附近的很多小店衛生狀況更是令人擔憂。去年就有一所小學因學生吃過期食品造成三人嚴重腹瀉、嘔吐現象,經調查這三人全是留守兒童。
造成學生身體素質差的另一個原因是:一旦離開父母他們除了睡懶覺外,很少願意從事一些體力較強的勞動。加上缺乏營養,身體機能下降的現象較為普遍。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七年級14歲的留守學生在百米賽跑中男生平均值為20.3秒,女生為23.4秒,結束後大都感到氣喘吁吁,體力不支。一部分留守孩子因缺乏營養面容肌瘦,目光呆滯,雖然家長考慮到孩子的營養不斷寄錢回家,但這些孩子並沒有用在補充營養上,而是拿錢進檯球室、網咖、遊戲廳等。影響學生體質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家不做家務、升學率的隱性競爭等導致許多學校體育課開設不足等。
作為教育部門應加大監管力度,促進學校開足開齊體育課和社會實踐課程,增強學生體質。同時在寄宿式學校裡要合理搭配學生的膳食,以補充肌體所需的營養,確保學生有一個健康的體格。也只有健康的體格和健康的心理才能成為一名真正健康意義的學生。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加強調研,及時掌握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狀況,有針對性地研究出臺相關政策,為留守兒童提供生長髮育監測、營養指導、計劃免疫、兒童常見病診療等基本的衛生保健服務。
四、農村留守兒童學習質量下降,需要建立新的教育機制
目前,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不高,調查中發現,部分農民工潛意識裡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不多,將子女的學業定位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上,將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同時,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過問甚少,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較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上弊端也較多。加之他們還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和學習。此外,受出外打工的家長影響以及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影響,留守兒童易產生“讀書無用”的思想,出現厭學情緒,學習缺乏熱情,不求上進,成績普遍較差。調查顯示,有48%的孩子學習成績為較差,40%的學生成績中等偏下。
針對這種情況,必須建立全社會齊抓共管的教育機制。
(一)以當地黨委、政府為主體的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機制
在學校,鄉鎮黨委與學校領導、學校領導與班主任、班主任與包保責任人(任課老師、指導老師)、教師與學生家長每年簽訂責任狀或責任書,建立梯級包保制。包保期間,各負其責,協調管理。在村裡,應成立由村幹部、無職黨員、德高望重的長者、婦女和群眾代表組成留守兒童管理小組,對本村未成年人出現的各種情況,利用村規民約、倫理道德、各種法律法規等進行評判和監督。
(二)以教育部門、學校為主體的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機制
中小學在充分整合資源的基礎上應逐步發展為寄宿制學校。學校可建立留守學生檔案和聯絡卡,詳細記錄留守學生的基本情況,並進行動態管理,年年更新,確保留守兒童的學習時間。組織教師、學生與留守兒童建立幫扶制度,積極建立一整套學校、班級、老師、同學關心幫助農村留守兒童的工作體系。
(三)以組織部門、關工委為主體的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機制
有條件的地方可組建由組織部門、關工委牽頭的“六老”義務家長隊伍。充分發揮“老幹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範、老黨員”“六老”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中的作用以及對留守兒童學習的輔導和監督。本著就近就親的原則,由“六老”志願者擔任留守兒童的“義務家長”,並與留守兒童結成幫扶對子。這些“義務家長”一方面對留守兒童進行學習輔導,另一方面,對留守兒童的思想進行教導,行為進行引導,心理進行疏導,生活進行幫助。
(四)以民間力量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管理的機制
在中小學附近有居住條件的群眾,在地方政府和學校的幫助和指導下把留守兒童集中到自己家中進行有償監管。託管者除聘請專人對留守兒童的生活起居進行照顧外,還對其進行一般性學習輔導。特別是離退休老師,可以對留守兒童的行為教育及業餘愛好進行培養。也可以聯合多方力量形成“大家庭”,相對集中地有分工地對留守兒童進行全面管理和教育。
綜上所述,留守兒童存在心理、行為、生活、學習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形成原因複雜,危害性嚴重,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必須形成合力,不斷探索解決的途徑,為留守兒童創設良好的學習和成長環境,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6
九墩灘是一個生態移民區,轄區內現有居民8261人,均為涼州區張義鎮、古浪縣、天祝縣等不同縣區的移民,人口流動性較大。隨著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外出打工的父母只好將自己的孩子留在了家裡。這些孩子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缺乏父母的關愛,因此這些留守兒童短期或長期失去直接監護人,長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導致許多留守兒童心理不能健康發展。
這些問題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而其中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健康問題則是最為社會各界與研究者所關注的問題。筆者為此進行了問卷調查,以期瞭解和研究相關問題。調查物件來自全灘5個村的義務教育階段小學留守兒童,從收回的問卷中,獲得的資料基本上可以作為描述全灘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調查依據。
本次調查主要針對留守兒童的一般心理特徵,具體情況可從調查的資料中看出:留守兒童在自感挑剔、不太討老師和其他孩子喜歡、愛打罵架、煩躁易怒、偏激、孤僻、孤獨感、被拋棄感、自卑感、不能集中注意力、煩惱鬱悶、憂慮感等10多個方面與非留守兒童相比有著較大的差異。
一、以自我為中心、性情孤僻、怪異
父母長期外出打工的家庭,其子女由於缺乏父母的關愛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容易形成任性自私,性情孤僻,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特點。研究證明,這類孩子在生活學習中往往缺乏熱情和愛心,逆反心理重,進取心、上進心不強、道德品行較差,常有違規、違紀、甚至違法現象。在此次調查中,有自我為中心想法的留守兒童有57%,自感是個愛挑剔別的孩子的比例有49%,而不太討老師和其他孩子喜歡的比例有47%,有孤僻、怪異傾向有59%,而非留守兒童此四項的比例分別為:18%、30%、36%、25%,差異非常明顯。在對教師進行的訪談中,他們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缺乏良好的家庭氛圍和教育容易導致任性自私的性格之外,另外的原因在於不完整的家庭造成這種現象。在社會學的視野中,不完整的家庭較難提供規範化的互動模式。完整家庭是長幼有序、相互妥協的互動模式,這中間應該學會妥協、學會忍讓、學會按照次序與規則行事,否則會受到懲罰,但是留守兒童往往因為其身份特殊,臨時監護人往往不忍用強制手段迫使他們遵守相關的規範,從而使其驕縱任性,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不願與他人共同分享利益與情感,從而為大眾所孤立、拋棄。
二、焦慮、煩悶、易怒、偏激
兒童的成長方向與親子溝通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良好的親子溝通可以促進兒童向親近社會的行為發展,有益兒童心理健康。調查表明,由於缺乏關愛和交流溝通,留守兒童有73%出現過煩惱、鬱悶傾向,有72%的留守兒童有過憂愁、焦慮的傾向,有61%的留守兒童認為自己易怒、愛發脾氣,有45%的留守兒童認為自己易打架或和別人爭吵,而非留守兒童的比例這四項比例分別僅為35%、42%、19%、25%,差異也是非常明顯。留守兒童對於自己父母親的打工行為的評價是較為矛盾的,一方面自己不願父母遠行;另一方面,由於自己上學等家庭開支費用的負擔,父母又必須出去打工。留守兒童對於這一現象的評價是充滿矛盾的。同時面對矛盾時,心裡也是充滿壓力的。他們對於學習感興趣的比例遠遠低於非留守兒童。留守兒童對於學習很有興趣的僅30%,而非留守兒童則高為90%,相比低了近60%,留守兒童對於學習的傾向性要低出許多。因此學習成績又比非留守兒童差了不少。有近80%的教師依據平時成績判定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要比非留守兒童的差。在訪談中留守兒童往往陳述自己面對著父母在外打工的艱辛與屈辱時,他們想要回報父母,但是自己成績又不好,覺得特別對不起父母,內心充滿了不安、焦慮與緊張。在調查中發現,正是這種道德焦慮的影響,致使他們上課時思想常常開小差,注意力不集中,後悔與不安時時折磨著他們,對學習、生活及未來缺乏自信心。
三、孤獨感、自卑感、被拋棄感強
在此次調查中,有孤獨感的留守兒童有59%,有自卑傾向的留守兒童有65%,有被拋棄感的留守兒童的比例為53%,而非留守兒童此三項的比例分別為21%、23%、19%。留守兒童和正常兒童比較起來,沒有父母的貼身呵護、形單影隻。長期得不到父母的疼愛,留守兒童普遍陳述自己有種被拋棄的感覺,面對同學、鄰里的時候產生一種自卑心理。另一方面,有近38%的留守兒童認為因為自己的原因,父母才離家外出,所以陷入深深自責之中。面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問題和困難,他們不像其他正常兒童那樣有父母的指導而只能依靠自己解決。在調查中,教師普遍反映當留守兒童出現錯誤和問題後,比一般學生的負罪感更強。他們會後悔不已,缺少自信心、自卑,然後在接著再犯錯的狀態之中。
教師在訪談中反映:一方面留守兒童沒有父母的關愛,怕被別人看不起,不敢參加集體活動,把自己嚴實地封閉起來;另一方面,當留守兒童有心事時,似乎並不願意讓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想法,相反會向老師與同學強化自己是個正常的孩子。
四、行為異常、愛挑剔、易產生衝動
此次調查中,有52%的留守兒童認為自己行為較為偏激、異常,有58%的留守兒童有過違抗命令的過激行為,有48%的留守兒童有過說謊的經歷,有65%的留守兒童認為自己有過較為衝動,不能冷靜地思考問題舉動,而非留守兒童的此四項的比例分別為22%、41%、23%、53%。
透過調查研究得出,留守兒童不健康的心理原因之一就是所受教育不一致。留守兒童常常生活在矛盾的環境中,臨時教養人的教育態度和方法不一致。一方面臨時監護人認為留守兒童年紀小,父母又不在身邊,要加倍愛護才是,於是,任其所為,百般嬌慣;另一方面,臨時監護人認為孩子的父母將其託付於己,必須嚴加管教,否則難以交待,常常給孩子下命令,一定要如何如何,似乎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一個循規蹈矩的乖孩子。這種矛盾的教養方式常使兒童心理產生矛盾,感到無所適從。這種矛盾的教養方式,也造成了留守兒童在面對自身問題時的矛盾心態。一方面要循規蹈矩,另一方面又時時被驕縱,兩種不同的行為模式導致許多留守兒童學會了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行為方式,曾經說謊的比例遠遠高於非留守兒童,同時他們又無法把握這種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變化,不確定性的環境和自卑、衝動、孤僻、焦慮等因素相互結合,導致了留守兒童較易產生不良的行為傾向。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7
有這樣一群孩子,他們還嗷嗷待哺時,父母就遠離家鄉,到遙遠的城裡謀生餬口。很多時候,他們只能從電話中或者從偶爾寄來的匯款單中,才能感覺父母的存在。當別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樣年華的時候,他們被留在鄉下,孤獨地像荒草一樣生長。人們給這群孩子起了一個酸楚的名字: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被監護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隔代監護型;二是親朋監護型;三是單親監護型。這些臨時監護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往往是把被監護人的人身安全和“吃飽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認為只要孩子平安就可以向孩子的父母有所交代了,而對於孩子的學習成績好壞、行為習慣養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卻很少關注,任其發展。
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多,在農村學校一個特殊群體逐步凸現,他們的父母雙方或一方長期不在身邊,我們稱其為“留守兒童”。
調查目的:透過對留守兒童的生活情況調查,瞭解社會對留守兒童的關心程度以及他們的生活狀況。
調查時間:20xx年2月
調查物件:本地留守兒童
調查方式:訪談法
調查內容:
一、父母長期在外打工,沒有空閒時間照顧子女
這些學生之所以成為“留守兒童”,就是因為他們的父母雙方長期在外工作,無法真正關心到子女各方面的發展情況。外出打工的父母基本上從事的都是建築行業,雖然大部分父母會定期打電話回家,但是和子女談話的內容一般僅限於簡單問問學習情況,對於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質的發展基本上不作過問,任其發展。父母每次回家一般都會帶一些孩子的用品,大部分是食品,也有帶一些書籍的。在到家後,大部分父母熱衷於到各家串門,並有部分父母參與,能夠和子女進行談心交流的父母較少,無法瞭解孩子的心理發展情況,導致父母和孩子感情不深。在座談中甚至出現了個別對父母感情冷漠、不希望父母回家的“留守兒童”。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情況亟待關注。
二、臨時監護人物質關心多,精神關注少
臨時監護人的素質及其實施的家庭教育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農村的“留守兒童”被監護的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隔代監護型(大多數),即由祖輩——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託管的方式;二是親朋監護型(小部分),即由親戚朋友——叔嬸、姑舅或要好的朋友託管的方式;三是單親監護型小部分,即由“單親”——基本上是母親託管的方式。這些臨時監護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往往是把被監護人的人身安全和“吃飽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認為只要孩子平安就可以向孩子的父母有所交代了,而對於孩子的學習成績好壞、行為習慣養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卻很少關注,任其發展。
三、從學校方面來說,關注程度逐步加大,措施還需完善
九年義務教育制度的實施使得“留守兒童”都在學校教育的範疇內。隨著校園內“留守兒童”人數的增多,學校對這個群體的情況也是越來越關注。在調研的幾個學校中,基本上都建立了圖書借閱室等活動場所,也開展了一些有益的活動。但是,孩子們也反映了學校圖書普遍較舊,新的、針對他們年齡特徵的圖書不多。同時,孩子們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可實施的、他們感興趣的活動形式供學校參考,例如組織興趣相近的學生組成各種興趣小組等。
四、“留守兒童”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等方面的發展存在著差異,需要加強教育、監督和引導
(一)“留守兒童”的素質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尤其是心理健康程度存在不同。一些家長在孩子面前並沒有做到垂範作用,經常當著孩子的面吵架,甚至打架,對孩子的成長和心理造成了極大的不良影響。
(二)在部分農村地區,還存在一些重男輕女的思想。這一點是在初中學生座談中體現出來的,由於初中生較之小學生而言,年齡大了一些,知識面廣了,思想也就隨之活躍而豐富。她們描述了身邊一些重男輕女的一些現象,例如,在家裡,男孩子不用做家務活,而女孩子在家要承擔較重的家務活;在和家裡男孩子起糾紛的時候,家長一般會偏袒男孩;在學習上,有的女孩子晚上到了一定的時間,就必須睡覺,想多看會書家長都不同意開燈,而家中的男孩子則可以不受時間的限制進行學習;有的家長甚至不希望自己的女兒學習成績好,不希望她們考上高中,想讓她們早點回家幫助家裡務農。
(三)由於這次調研的“留守兒童”中有初中生也有小學生,所以我們能夠明確感受到伴隨著成長,初中生的思想也逐步成熟,更加理性,言談舉止較之同齡人更加成人化。而小學生由於年齡的侷限,在物質需求被滿足後,精神和心理需求相應減少,與初中生比較會較容易感受到快樂,煩惱也少了很多。
(四)我們瞭解到,“留守兒童”有快樂的事情都會拿出來和好朋友們分享,但是,當有煩惱的時候,他們很少去找朋友或者家長傾訴,通常他們會採用寫日記的方式,將自己的煩惱、委屈等都寫在紙上,然後再讀出來,透過這樣的方式宣洩自己的苦悶。
(五)“留守兒童”對圖書的需求度還是比較高的。當問到“你最希望你父母回家給你帶些什麼禮物”這個問題時,大部分孩子回答的不是玩具,也不是零食,而是圖書,是他們感興趣的圖書,這也說明“留守兒童”存在著一定的精神需求。
(六)“留守兒童”對父母的思念顯而易見。孩子們思念父母的情緒溢於言表,每次父母回家他們都會很高興,也會透過寫信等方式給在外的父母彙報學習、生活等各方面的情況,送去自己的思念之情。
調查體會:
針對在調研的過程中看到的現象和發現的問題,我們提出下列建議:
一、黨和政府應當繼續制定有力措施,關心農村“留守兒童”思想道德建設等方面的發展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檔案下發以來,黨和政府越來越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問題,對“留守兒童”的情況也在時刻監督,制定了各項政策來引導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各級共青團、少先隊組織也要透過各項活動的開展來進一步加強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建設,同時,團、隊組織應和教育行政部門、社會各界力量等緊密合作,貼近基層,為合肥市農村“留守兒童”多做好事,多做實事。
二、對外出務工的父母加強引導,促使他們轉變觀念,改進對子女的教育方式
農村“留守兒童”的父母在教育的過程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作用不容忽視。要促使外出務工的父母轉變錯誤的觀念,引導他們關注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僅要關心孩子的物質生活,更要重視孩子的精神和心理的需求,促進孩子全面發展。今年,市裡出臺了進城務工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新辦法,把進城務工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納入全市統一管理範圍,在學雜費、接受教育、學習評價、團隊活動、文體活動及獎懲制度等方面享受與本市戶籍學生同等待遇,不再另外收取借讀費,併為方便學生入學,全市還確定了20所左右的中小學定點接收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入學。全國也有很多地區專門為進城務工農民子女入學大開便利之門。所以已經具備條件的父母,應當將孩子接到身邊接受教育,為他們的成長創造更好的條件。而暫時還不具備條件的父母也應該慎重選擇託管的臨時監護人,重視孩子的監護權,多創造時間和機會與孩子交流,加強與孩子溝通,努力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三、學校要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引導和監督,重視他們的全面發展
學校是對農村“留守兒童”進行教育的主陣地,學生能否全面、健康發展是學校的中心工作之一。雖然現在各個學校已經越來越重視“留守兒童”的工作,但受學校條件的限制,工作的方式和力度上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主要是經費緊缺、人力不足等問題。現階段,學校應該努力克服困難,創造條件服務“留守兒童”。在學校這塊陣地上,共青團和少先隊組織應當發揮自身優勢,要在引導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過程中產生重要作用。團、隊組織可以透過各種形式的活動來凝聚“留守兒童”,透過開展城鄉少年手拉手等活動,為他們創造更多和同齡人交流的機會,開闊他們的視野,拓展他們的心胸,組織城區學生開展向手拉手小夥伴捐贈圖書活動,引導他們共同學習成長。同時,也要多開展一些安全教育活動,“留守兒童”的父母不在身邊,應該多掌握一些自護自救的本領。
四、社會各界要關心農村“留守兒童”,儘量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離不開黨和政府的關懷,也離不開社會各界的關心。各種媒體應該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多宣傳他們的現狀,公佈他們的實際困難,增強社會各界對他們的瞭解,提高對他們的關注程度,從而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多做貢獻。鄉鎮以及村委會等也應該發揮作用,透過設立校外輔導站等方式,為農村“留守兒童”增加能夠開闊眼界,擴充套件知識面的場所,可以聘請學校的輔導員或有一技之長並熱衷於服務“留守兒童”的同志擔任輔導員,引導孩子全面發展。只要社會各界都來關心農村“留守兒童,那麼他們就會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本次調研雖然已經告一段落,但是我們的工作才剛剛開始。透過調研,我們瞭解到市農村“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看到了存在的一些問題,但同時更加堅定了我們為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環境的決心,努力為和諧社會建設多做貢獻。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8
“留守兒童”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一個長期的、必然的社會問題。由於歷史和現實等諸多原因,“留守兒童”在我國經濟社會結構中處於“弱勢”地位,是一種特殊的群體。特別是在我鎮,“留守兒童”為我鎮“打工經濟”的繁榮承擔了很多壓力和責任,有理由得到社會的更多關注、關心和關愛。
一、留守兒童的現狀
所謂留守兒童,就是指農村流動人口在戶籍地以外謀生時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戶籍地而產生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具體是指與父母雙方或一方分離並留守在農村的少年兒童。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不僅成為我村外出務工農民的後顧之憂,而且給正在成長中的兒童身心健康帶來巨大影響。通常情況下,在父母外出打工後,農村留守兒童有四種被監護方式。一是隔輩監護。監護人是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他們是留守兒童的監護主體。他們佔監護者總數的90%左右。他們的年齡大都在60歲以上,這些人絕大多數人文化水平較低,文盲半文盲佔絕大多數。二是上輩監護。監護的主體是叔叔、嬸嬸,舅舅、舅媽等。這類監護比例不是很大。但是,這種監護方式存在著監護權比較頻繁流動的問題,很不穩定。三是同輩監護。監護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這類監護者一般是年紀較輕,文化水平也較高,如果有就業資訊或機會,他們隨時都會外出打工。所以,該類監護者也存在著監護權不穩定的問題。四是監護缺失。也就是農村流動父母外出打工後,把監護權交付給了留守兒童自己。這類留守兒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外,還要承擔起農業勞動力的角色,照顧好自家的農田。
二、留守兒童現狀產生的根源
(一)農民工問題是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產生最直接的根源。罐子窯鎮青壯年約有80%以上常年流向各地,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打工的農民工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在於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須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的產生。
(二)從農村家庭認識來看,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了離開土地,到沿海地區、到城市裡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援。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
(三)從農村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和精力來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在家裡的父親或母親忙於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援和知識上的解答。
三、留守兒童存在的突出問題
在親情長期缺失的狀態裡,這些孩子已經產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學習等方面的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
(一)安全問題留守兒童雖然有一定的監護人,但父母所委託的監護人如長輩家屬、親戚以及代理家長等,由於年齡、經濟、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無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監管。而且他們往往認為只要讓孩子吃飽穿暖就算盡到了監護責任了,至於其他的事情則是孩子學校的事情。因此在課餘和節假日等老師無法監管的情況下,留守孩子則成了絕對自由的人,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我們知道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父母不在身邊,沒有他們直接的關愛和教育,孩子往往易成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擊物件。
(二)心理問題由於留守孩子缺乏與父母溝通交流的機會,存在嚴重的“親情飢渴”,而其他監護人替代不了父母應該要履行的完整的監護職責。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敗、進步、憂鬱、悲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時,沒有自己信賴的長輩可以傾訴和指導,往往只能自己處理。尤其當他們遭遇挫折時,他們不願意與監護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極端,多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自卑封閉、自暴自棄、缺乏自信,上進心不強。不願意與人交流、性格內向,不開朗。老師找其談話容易掉眼淚。二是自尊心過強內心較敏感對老師親友等的管教和批評容易產生較強的逆反心理。總感覺有人在欺負他,斤斤計較,不合群。三是對父母產生怨恨情緒認為父母為了賺錢而拋棄了自己,對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遠他們。
(三)品行問題留守兒童一般為學齡前兒童、小學生、初中生,正處於心理成長的關鍵時刻。如果是由祖父母來隔代撫養教育,往往意味著大多數由文盲半文盲來撫養孩子;而託付親戚照管的,親戚普遍認為不便過多管教或經常盤問,畢竟不是自己的孩子。所以留守孩子由於長期處於這種狀況中,在行為習慣上容易發生消極變化,且難以及時得到糾正,有的甚至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違法亂紀的現象,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
(四)學習問題那些由祖父母隔代撫養的孩子,由於爺爺奶奶的文化水平較低,無法在學習上得到幫助和指導。而雙親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樣很難得到父母在學習上的輔導。因為留在家的父親或母親一個人承擔了全部的家務和田間工作,沒有時間去關注孩子的學習。絕大多數農民工選擇背井離鄉外出打工是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讓家人的生活越來越好,讓孩子能有條件上好學,接受學校好的教育,日後有出息,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與願違,留守兒童大多數成績中等或中等偏下。當然一部分留守孩子學習認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過高,孩子學習壓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兒童由於自控力差,無人督促學習,再加上受外界的影響,認為學習與否都一樣,對學習毫無興趣。
四、調查體會
總之現在農村因為貧富差距足漸被拉大,年輕人都出去打工去了家裡就只有兒童和老人在家裡,大都數家庭成了留守家庭。一般父母都沒在家裡,孩子的學習成了很大的問題。一般都是和爺爺奶奶在一起,老一輩的人很多都沒有文化不懂得怎麼教育孩子,本來就不好的教學質量農村,再加上回家裡沒有人監督輔孩子學習,所以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都不太好。父母最擔心的就是孩子在家裡的學習生活問題,要說是在家裡監督輔導孩子的話,靠在家裡種地的話根本就不能生活下去,要是出去打工的話,自己又不能監督孩子好好學習。這個問題也一直糾結著很多父母,要是帶著孩子出去在外面上學的話,外地的孩子只能上私學,學費生活費有太高,那樣的話父母根本供不起。
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不但學習成了問題,就連素質教育也成了問題,而且越落後的地方越亂,沒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很容易就會學壞。早退、逃課、打架、早戀、抽菸喝酒等等發生在了這些留守兒童身上。爺爺奶奶在家裡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孫孫在學校裡幹了什麼。還以為自己的娃在學校裡很乖呢。還有一部分爺爺奶奶思想很封建,認為只有一個男孩子,所以非常愛他,達到了溺愛的程度。他想要什麼就給什麼,以至於讓孩子學壞了。學習不行,打架鬥毆卻是把好手。
有一些孩子就是因為學習不好,家裡的經濟條件又不好,所以有一部分人初中還沒畢業就開始走入社會,開始打工掙錢養家。很多孩子一放學回家就要做家務,不是去討豬草,就是去地裡幹活,小一點的還好一點,做得少一點。年齡稍大的人就要去地裡幹活了,下午讀書回來吃了點冷飯,馬上就跑去地裡,這段時間還不是農忙時節還好一點,再過一段時間秋收了,就忙起來了。回家裡來根本沒多少休息時間,所以他們的作業都是在學校裡的課餘時間久完成了。因為農村沒有城裡學生那麼多時間,沒有那麼多優越的學習條件。所以他們農忙時節就幫家裡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農閒時就是這跑跑那玩玩,雖然不能像城裡的孩子那樣可以有很多玩具,沒有那麼多的好玩的東西,但是他們還是能玩的不亦樂乎滿頭大汗的。並且他們覺得很輕鬆很開心。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和城裡孩子一樣學習,能有屬於自己的單車。回家裡不用做那麼多的農活,能和自己的爸爸媽媽在一起。
留守兒童最開心的時候不是豐收的時候,也不是考試考了高分,能讓他們同都開心的時候那就是自己的爸爸媽媽回家來了,但一般在外的父母只有過年的時候才回家來,所以他們最期待的就是寒假的到來,不但可以放假在家裡,而且還能和爸媽在一起。
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成了現在農村一個嚴重的問題,留守兒童雖然越來越受社會的關注,但是解決的僅僅是他們的溫飽,並沒有真真的解決他們的學習生活問題。每次去訪問留守兒童我眼睛總是紅紅的,每次的訪問都可以說是伴著淚水進行的。試問那個孩子不希望能和自己的爸媽在一起生活呢?試問有那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城裡的孩子一樣能好好學習,能開開心心的,不用擔心錢的問題呢?有那個爺爺奶奶不疼自己的孫孫呢?
五、對策與建議
留守學生是當前的一個社會問題,全社會都要關心、關愛留守學生,關注留守學生問題,學校更應該站在對學生負責、對社會負責的政治高度,紮實解決好留守學生問題,為社會培養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學校有義不容辭的責任,要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學生健康發展的工作思路,對他們要嚴慈相濟,使留守學生享受到同其他學生一樣的教育和關愛,利用“留守”這一資源,教育留守學生學會自理、自立、自強,自律,鍛鍊他們的意志,培養堅韌、獨立的個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們健康的茁壯的成長。
第一,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增強學校和教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愛。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兒童的摸底工作,將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現記入檔案,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多與留守兒童交流談心,提高親密信賴程度,給予更多關愛和正面引導。
第二,為留守兒童溝通提供方便。在學校開通親情熱線電話,為外出務工家長與子女溝通提供方便,並使外出務工家長可隨時與班主任取得聯絡瞭解子女學習情況;設立心理健康諮詢室,安排有經驗的教師擔任心理醫生,及時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心理上的困惑。
第三,廣泛開展有助於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各類活動。如親子活動等,加強家長與兒童之間、兒童與兒童之間的交流互動,引導兒童互助互愛,讓留守兒童充分感受到來自集體的溫暖。推行寄宿制管理,對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監護的留守兒童,可動員家長將其轉入學校寄宿,由專門教師負責其飲食起居生活。實行寄宿制管理的孩子有著相似的經歷,對他進行集中管理,不但容易喚起孩子的自信,而且能激發學習熱情,增強集體歸屬感。
第四,相關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充分發揮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工、青、婦群眾組織要充分發揮協調、維護、教育和服務職能,大力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行動宣傳教育,協調推動有關部門出臺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相關政策和規定,不斷最佳化農村留守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的社會環境。著力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要認真履行指導推進家庭教育工作的職責,大力發展農村社群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家長學校等家教服務網路,進一步規範農村家長學校的建設和管理,改進教學方法,創新活動載體,組織編寫適合留守兒童家長及監護人特點的家庭教育輔導材料,培訓一批家庭教育骨幹,開展多種形式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活動,引導留守兒童外出務工父母和監護人改變觀念,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和方法,真正承擔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第五、父母是法代替的,既然家庭情況無法改變,那麼國家就應該縮小城鄉差距,保障農民工的權益,公平對待農民工及其子女,改變戶籍制度,撤銷昂貴的借讀費,保障農村孩子有公平的受教育權,這樣孩子就可以和父母一起進城;第
第五,老師要更加註意自己的言行,不要讓自己的言行傷害到敏感的留守孩子們,對學習成績差的孩子多加關注,多加鼓勵吧,不忽視他們,不歧視他們。學校也要和家長常保持聯絡;第七、規範縣鎮上的遊戲機廳和網咖,嚴禁未成年人進入。總之,大家共同努力,為留守孩子創造一片藍天,營造良好的環境,讓他們搏擊長空,勇敢飛翔,讓他們無論在哪裡,都自信的昂起頭,勇敢地表現自己。期待更多的人加入關注留守兒童的隊伍中來,為他們帶去愛。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9
自從中國加入WTO以後,社會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城市現代化腳步顯著加快。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需要的勞動力也日益增加,於是越來越多的農民子弟湧進了打工的潮流。而農田則承包到少數僱主手中,年底則帶著鈔票回家熱熱鬧鬧地過年,年初又大包小包地奔向遠鄉工地,一陣歡喜,一陣悲涼,家裡只剩下幼兒幾人,各鄉村冷冷清清的,這樣的現象迴圈了一年又一年。
最近,我們組3人在各村做了一次調查,調查戶數達數百戶。結果每5戶就有4戶中有人員外出打工,而留守孩子在家自立的只有少部分,有多於一半的孩子有監護人,由此看來,隔代教育現象很嚴重。
其實以前,就有諸多新聞媒體報道了這些問題。讓孩子自己生活,也許確實能提高他們的生活自理,自立能力,曾在一些電視節目上看到一些十來歲的孩子就能在家自己做飯,而且屋舍收拾得井井有條。到銀行取款也是熟練得很,使其獨立是對孩子的一種較好的鍛鍊方式。
但是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怎能離得開父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知已,他們大多有很多心裡話要向人傾訴,此時父母便是最佳人選,但倘若父母在外打工,孩子就只能將這些都埋藏在心裡。這是因時代的隔閡使祖輩與孫輩無法達到理想的溝通與交流,慢慢地這類兒童就會變得沉默寡言、孤僻、常感抑鬱,專家們常說的青少年心理病症,多由此引發,心病還得心藥醫,父母在家裡顯得極為重要。
近年來一些校園暴力事件及自殺事件涉及的學生,他們大多數也是留守兒童,內心壓抑,不能積極面對生活的惡果,研究青少年問題的專家申明,青少年在自殺或違法犯罪之前都有明顯的跡象,這些跡象是父母很易覺察的。如果父母在身邊,他們可以避免這些事的發生。一起起這樣的事件,令人怵目驚心,更多的時候,我們將矛頭指向了學校教育。的確,中國的教育比起國外的教育確有差距,但我們認為缺乏家庭教育才是此類事件的根源所在。因此父母也肩負著育人的職責而非單純地撫養他們。
就經濟方面來說,或許留守兒童比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要寬裕,留守兒童的生活費多由自己掌管,父母在外出打工之前,對資金方面都做了充分的考慮與準備,可就是經濟寬裕,又加之自理自制能力跟不上,造成孩子們亂花錢,養成大手大腳的壞習慣。
孩子們的自制力有限,他們一有錢,就四處溜達。一晃就到了網咖。我們知道網路對青少年有不可言傳的誘惑力,好多父母在身旁的孩子尚且不時地偷著去網咖、逃課,更何況留守兒童呢?他們既沒有監護人,經濟又寬裕,這方面的問題更是嚴重,學校對此怕也是愛莫能助。
我調查訪問了某些家長,他們都對孩子是否會學壞這一問題表現樂觀;少數表示無奈,沒辦法。孩子上學需要錢,種田收入又不夠,但據我們所知,很多農民工掙足了錢,孩子卻並沒有能繼續上學。世事難料,誰又能說誰老實的孩子在環境變化中不會變壞,要知道,這個物質充裕的時代,充滿了各種誘惑,那些未成人滑入深淵完全可能。
我們一直都說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未來的希望,他們需要呵護與培養。可是面對這麼多留守兒童,我們不覺要打一個大問號,我們社會的希望在哪裡?
那些留守兒童看起來自由自在,快樂得像一隻在天空中飛翔的小鳥,實際上內心孤獨得很。調查發現孩子們普遍希望父母在自己的身旁,每當夜深人靜時,他們總是默默地流著淚水。他們還提到每逢節假日看見別家都團團圓圓,他們就坐在電視機前吃零食,內心確實很空虛。偶爾病了,也得不到安慰,這些都是他們默默承受的,雖然年底父母都回家,可呆不了半個月就要離開,其實他們很想對父母說別走,但還是沒說出口,只能靜靜地望著父母遠去的背影。祈禱他們在外平安,期待他們的再次歸來。
他們的訴說讓人聽了愁腸寸斷,當今社會有成千上萬的孩子處於這種狀況,父母迫不得已,他們也無奈,社會也沒轍。社會早就暴露了這一問題,政府有關部門於是創辦一些寄宿式學校,解決了表面上的問題,但我們期望更好的解決方案早日誕生,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0
XX縣是一個五山一水四分田的農業縣,全縣總人口40.7萬人,農業人口約佔75.4%。全縣在外務工人口為43043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達7317人,留守兒童數量相對較大。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不僅僅成為外出務工農民的後顧之憂,而且給正在成長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帶來巨大影響。為全面瞭解XX縣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狀況,推進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20xx年以來,XX縣婦聯對全縣農村留守兒童現狀及監護狀況先後兩次做了調查,一是對勞務輸出量較大的鄉鎮下發了調查問卷,二是對全縣267所中小學及幼兒園全面普查。普查結果顯示:全縣留守兒童共計9545人,其中農村留守兒童約7317名,部分中小學留守兒童已超過在校生總數的50%;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無助、學業失控、道德失範、心裡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時照顧等困難和問題,結合此次調查,現將"留守兒童"的有關狀況報告如下:
一、總體現狀
1.留守兒童分佈廣泛。在這次調查中,在我縣45740名兒童中,有7317名農村留守兒童,佔16%,其中女童有3624名。單親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4643名,佔留守兒童的63%;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兒童有2674名,佔留守兒童的37%;隨父母進城生活的流動兒童有783名。為了增收致富,外出務工農民越來越多,隨之留守兒童的數量也逐年增加。
2.絕大多數留守兒童是單親監護或是隔代監護。在被調查的留守兒童中,63%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其中49%以上是父親在外打工,母親在家務農,及撫養孩子。其中有31%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地打工,其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3%被託付給親友,3%在校寄宿。
3.留守兒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70%的留守兒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約80%的孩子能按時完成作業,生活自理潛力較強,70%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成績優秀的較少。
4.留守兒童行為習慣欠佳。在受調查的留守兒童中,行為習慣好的佔35%,中等佔55%,其中,說謊、打架、好吃懶做、沉迷於遊戲、網路,抽菸、喝酒、拉幫結派、參與盜竊、搶劫現象的佔10%。
二、存在的問題
由於家長長期在外務工,留在家中的單親也忙於家務與農活,與孩子溝通、交流較少,疏於對孩子的關愛,更談不上對子女進行應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兒童在生活、學習、行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問題較同齡兒童要多。
1.學習成績一般。由於臨時監護人文化水平低,沒有潛力輔導孩子學習,或沒有這個意識,重養輕教,致使留守兒童的學習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導;個性是父母雙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親人照看,大部分重監護輕教育,甚至對留守兒童嬌生慣養、放任自流;加之兒童本身自控潛力較差,無法抵制現代社會中不良誘惑,厭學、逃學甚至輟學的現象時有發生。調查中我們發現,全縣7317名留守兒童中學習優秀的不足10%,70%以上成績中等或偏下。
2.隔代教育力不從心。從調查狀況看,留守兒童家庭隔代教育佔半數以上,由於祖輩與孫輩年齡相差一般都在50歲左右,且祖輩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數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觀念與孫輩有很大差距,難以與孩子交流溝通,有的'還要幹農活維持生活沒有時間監護孩子,有的體弱多病無潛力監護孩子,有的同時照看幾個孫輩沒有精力監護孩子,加之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往往只滿足孩子物質、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導,甚至嬌生慣養、放任自流。
3.性格發展不健全。臨時監護人一般只管吃穿,不願管理教育或者不善於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兒童長期缺少親情和家庭教育,養成任性、放縱、隨意的性格。中小學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理解與認識,與此相關的也帶來了一些煩惱與衝突。他們沒有傾訴的渠道,監護人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使得留守兒童缺少了起碼的與父母交流的機會。在從嬰幼兒期到兒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構成過程中,父母與子女間的關係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構成因素。由於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靈孤獨、情感淡漠,親子關係發生了消極變化,這對留守兒童心理的健康成長將產生諸多不利影響。另外,在缺乏父母關愛和正常家庭氛圍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兒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缺乏主動性,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安全的憂慮,從更深層次來看,反映了留守兒童內心的壓力。
三、構成的因素
由於我縣留守兒童存在的量大,涉及的面廣,近而在開展的留守兒童的工作中還有必須的難度,需要社會多方面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我們縣對留守兒童工作做了必須的努力,認為留守兒童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原因。流動人口的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打工的農民工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在於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戶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務必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構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群體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資料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
2.家庭原因。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裡務工謀生。他們期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期望給下一代成長帶給更充裕的經濟支援。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取前者。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導致的結果卻是相同的即: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同時,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潛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構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留在家裡的父親或母親忙於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援和知識上的解答。
3.教學原因。由於教育資料、課程設定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加之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發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忙與疏導,需要透過教師、透過群眾的溫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構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而這些教育資料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飛速變化,媒體迅猛發展這一時代的所有兒童都是必要的。
四、對策及推薦
1.加大支援力度,最佳化留守兒童學習成長環境。政府及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留守兒童問題,把做好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作為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要加大政策支援力度,加強農村社群建設,完善社群服務功能,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留守兒童監護網路。要加大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發展農村寄宿學校,對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兒童,可到寄宿學校讀書,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貫徹落實政策,確保農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近入學。夫妻雙方都外出打工的農民工把子女帶到流入地就近入學,是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基本措施。根據20xx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教育部《關於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教育主管部門要認真貫徹落實以流入地為主和公辦學校為主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的“兩為主方針”,學校要盡力就近接收農民工子女入學,並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費,平等對待每個學生,努力為流動兒童理解教育創造條件,不斷減少農村留守兒童數量。
3.完善學校教育,構建學校監督網路。對於農村留守兒童這個特殊群體,學校除了知識的傳授和學業的管理外,要給他們更多的心靈關懷。建立留守兒童專門檔案,更多的瞭解他們的家庭狀況、心裡狀況,關注他們的成長變化。20xx年,縣婦聯在教育部門的配合下,首先以XX縣第四中學為例,建立了留守兒童、流動兒童示範家長學校,就是讓這部分學生住校,教師給予他們特殊的關愛,以多種方式瞭解孩子的思想動態,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的消極影響。此刻該學校有留守班級3個,近160名學生。
4.認真履行職責,充分發揮婦聯組織在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級婦聯要充分發揮協調、維護、教育和服務的職能及在家庭中的工作優勢,大力開展關愛留守兒童行動宣傳教育,不斷最佳化農村留守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的社會環境。要認真履行指導推進家庭教育工作的職責,著力加強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工作,大力發展農村和社群家庭教育指導委員會、家長學校等家教服務網路,進一步規範農村家長學校的建設和管理,改善教學方法,創新活動載體,開展多種形式的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活動,加強對外出務工父母和留守兒童監護人的教育引導,真正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職責和義務。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1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入城市上班務工,在廣大農村隨之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留守兒童” 是指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中父母雙方或單方外出打工、經商交由祖輩或親屬監護的未成年人。留守兒童是近幾年我國研究者廣泛關注和研究的物件。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於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由於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也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愛和呵護,以至於對留守兒童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隔代教育”問題在農村留守兒童群體中最為突出,也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針對留守兒童種種問題,我們特成立“輞川鎮閆河小學留守兒童研究小組”,在上級主管部門及學校領導的大力幫助下,在各位教師和家長的通力支援下,在全體學生的積極配合下,我們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留守兒童問題不斷地嘗試和探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具備了結題條件。現將我們的研究情況做一總結,報告如下。
一、 當地留守兒童現狀
輞川鎮閆河小學(教學點)地處藍田縣城南十公里處,距國道G40西商高速輞川站出口300米,涵蓋接收相鄰4個行政村適齡兒童,學校下設2個教學班(一、二年級),在校學生總人數32名,其中留守兒童13名(7男6女),佔學校總人數41%。這些留守兒童中,有特殊的幾位,包括1名殘疾兒童(小兒麻痺症症患者),3名單親兒童和1名母親殘疾兒童。由於當地主要依靠種植白皮松為經濟來源,壯年勞動力流失相對較少,對比其他山區來說留守兒童數量,佔比都不算特別嚴重,而且經濟問題也不算突出。
留守兒童絕大部分寄養在爺爺、奶奶或親戚家,其中“隔代監護”居多,佔92%,託親屬監護的8%。在對臨時監護人的調查中,我們發現90%的老一輩爺爺奶奶都是文盲或者半文盲,基本上不能完成學生作業的輔導工作,所以導致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普遍較差。
二、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
1、委託人監護人職責不明,能力欠佳。
委託監護人多數由祖輩或親屬代理,然而這些爺爺奶奶根本不明確自己的職責,對留守兒童的照顧往往停留在單一的“衣食住行”上,對思想道德教育和學習輔導方面基本難以顧及,力不從心。對學生要不過分溺愛,任其放縱自由,要不簡單粗暴,嚴格管控監督,無形中給兒童造成很大的傷害,不利於兒童的健康成長。
2、家庭關愛少,親情缺失。
調查顯示,90%的父母在外忙於工作,每年僅回來一次,而且時間較短,平時的電話等聯絡也很少,70%的留守兒童覺得電話裡邊和父母不知道說什麼,更有25%的留守兒童坦言時間長了,甚至都想不起父母的樣貌,40%的留守兒童認為父母可能不想要自己了。種種跡象表明,情感的缺失對兒童的成長抹上了重重的陰影。
3、學習自覺性,積極性普遍較差,成績也不是很理想。
由於委託監護人的原因,留守兒童在學習上往往不思進取,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動作,開小差時有發生,家庭作業常常不能按時完成,學習成績不夠理想。
4、人格、性格差異明顯。
根據平時的交談,觀察和調查研究:
70%的留守兒童性格內向、孤僻,不善言談,很少與人交往,孤獨、離群、自我封閉。
50%的留守兒童有不良習慣。如不自覺的啃咬手指、撕書角、摳橡皮等。
70%個人衛生情況不好,不講究衛生;
80%不懂禮貌,罵人說髒話;
60%不愛或不會做家務;
個別學生甚至出現偷別人東西,惹事,打架等惡劣事件。
5、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力量未能有效結合。
關於留守兒童的管理和教育方面,沒有一個權威的主導部門,學校,家庭和社會缺少有效地溝通、交流和整合,對留守兒童的關心幫助方面沒能抓住“重點”,切中“要害”,甚至有的“流於形式”,重在“走秀”,猶如“隔靴搔癢”、“望梅止渴”,那麼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就只能是“鏡中花”“水中月”。
三、實踐中採取的措施
針對現實中存在的問題,我們在本課題研究過程中採用的方法和手段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摸清底子,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進行個案跟蹤研究。學校對全校留守兒童的身體狀況、學業成績、父母情況和監護人情況進行調查摸底,逐一進行登記造冊,建立反映其進步與不足的成長記錄檔案並實行動態跟蹤,及時歸檔,分類管理,資訊共通的工作程式。樹立班主任是關心留守兒童第一責任人的觀念,提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管理體制,加強管理,強化管理意識。
透過調查統計,建立了《閆河小學留守兒童花名冊》,對本校13名留守兒童的個人資訊,家庭情況等進行全面詳細記錄。
(2)整體規劃,“三個三”校內關愛活動。
充分發揮學校主課堂、主陣地、主渠道的作用,創造性地總結出“三知、三多,三溝通”的校內關愛工程,“三知”就是每個老師都要知道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委託監護人的基本情況,留守兒童父母的基本情況。“三多”就是多與留守兒童談心交流,掌握他們的學習、思想和生活狀況;多組織充滿人情味的集體活動;多對留守兒童進行家訪,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三溝通”定期與留守兒童,委託監護人,留守兒童家長溝通。
(3)師生聯手,實行留守兒童教育幫扶三優先。
一是學習上優先幫助和輔導。落實到班主任,科任教師,手拉手小夥伴連心工程;二是生活上優先關心照顧。學校對留守兒童實行多看一眼,多問一聲,多幫一把,使學生開心,家長放心。三是在活動上優先安排和指導。學校讀留守兒童的集體活動特別重視,希望透過各類活動讓留守兒童感受到 集體的溫暖。
(4)採取多種措施彌補親情,心理輔導。
設立“留守兒童之家”“心理輔導室”,並有專人負責管理操作,定期舉行活動,開展專題心理輔導。聯合藍田縣統計局相關領導幹部,對留守兒童實行“一對一幫扶”政策,讓他們感受到來自社會的重視和關愛。
四、 取得的成績
1、留守兒童各方面成長明顯。
自實施以來,留守兒童在道德、行為、學習等方面都有長足的進步。不良性格明顯好轉,漸漸地願意與人交往,變得開朗起來。生活自理能力增強,願意幫助家人做家務。理解父母在外工作的不易,明白家人,老師和同學對自己的關愛。
2、家長及委託監護人對留守兒童管理教育的能力不斷加強。
透過家訪、座談會和講座,讓家長及委託監護人進一步瞭解留守兒童情況,並不斷地提高自身教育管理理念和能力。
3,課題組成員的教研能力有所提升。
課題組成員在調查研究中,自覺學習相關理論知識,開展研究活動,遇到問題積極探討交流,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相互延伸,拓展,使自己得到了鍛鍊。
五、對於留守兒童的突出問題,我們提出如下對策和建議:
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需要學校、家庭及各種社會群體共同努力,從政策、法律、文化、教育、管理等各個層面著手,採取有效的干預措施。
(一)政府方面
政府有責任為留守兒童創造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有關部門應當積極採取措施,制定和實施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計劃與方案。要加快完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農村剩餘勞動力在家庭附近就業的機會,從而縮短農民工回家的週期。同時針對目前農村學校普遍的經費不足、人員流失、教學設施差的現狀,要加大對農村社群的教育投入,真正重視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
1、明確責任主體,促進政府各部門協調合作。
近年來,留守兒童問題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政府各部門也能盡其所能參與到幫助和關愛留守兒童的隊伍中來,然而,至今誰要對留守兒童問題負主要責任依舊模糊不清,所以,儘快確立一個最有優勢負責此工作的主體才是迫切之求。有一個專門機構對留守兒童工作進行主體的負責,有利於更好的協調各方面的力量和關係,也有利於形成工作的長效機制,以前單純靠婦聯,共青團,關工委等部門不太實際,難度較大。建議成立由黨委,政府分管領導擔任組長,組織部,宣傳部,文明辦,教育廳,公安廳,司法廳,民政廳,婦聯,共青團,關工委等多部門組成關愛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各部門工作職責,定期召開會議,研究解決問題。將留守兒童工作列入各政府績效考核目標,實行“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分層落實”,同時廣泛發動社會力量,與他們“手拉手”“結對子”,形成留守兒童為中心,以學校為主體,以村鎮為重點的橫向道邊,縱向到底的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網路,切實為留守兒童獻愛心,辦實事。
2、加大傾斜力度,進一步推動農村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建設。
由於農村特殊的地理環境因素,大部分留守兒童的住處離學校較遠,走讀會給學生安全,學校管理和家庭負擔帶來負面影響。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就很好地解除了諸多問題的困擾。一是透過學校的規範化管理,有助於這些缺少父母管教的留守兒童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使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二是給路途較遠的留守兒童提供就近入學的保障,並減少留守兒童在家或上放學途中安全事故的發生。三是實行寄宿制建設,進一步縮小了農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有助於實現城鄉小學教育的均衡發展。實踐證明,寄宿制學校是目前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和管理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3、完善政策法規,確保留守兒童監護,權益及救助保障落實到位。
一直以來,政府及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的關注都體現著自身學習,生活層面,卻忽視了法律制度的完善對保護留守兒童合法權益,為其營造健康成長環境的重要性。實際上,留守兒童是一個涉及勞工,三農,用工監護制度及戶籍制度等方面的綜合性問題。特別是監護制度的不完善,造成很多糾紛和隱患。必須強化父母作為法定監護人的法律責任。
(二)學校方面
首先提高心理輔導教師素質。心理健康輔導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它需要從事這項工作的教師具備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論。因此,必須努力提高心理輔導教師素質,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專業教師隊伍。而且學校應定期與與父母交流溝通,瞭解其生活和思想狀況,全面掌握孩子的情況,共同探討促進其健康成長的方法。
不斷完善規範制度,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創設良好條件。
農村寄宿制學校作為直接面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單位,可以優先對留守兒童在思想上給予更多的關心,學習上給予更多的輔導,生活上給予更多的照顧。具體可以建立以下幾項規章制度。
(1)建立委託監護制度。家長或代理監護人要與學校簽訂教育管理責任書,保障適齡兒童完成義務教育。
(2)建立檔案管理制度。準確記載家長,代理監護人的聯絡地址,聯絡方式和兒童日常學習品行等情況,以便有針對性的開展工作。
(3)建立親情交流制度。開展“親情通道”,讓留守兒童透過電話,簡訊或者網路等途徑定期或不定期的保持聯絡。
(4)建立安全保障制度。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
(5)建立心理輔導制度。學校配備心理輔導室和相應教師,推廣建立學生心理檔案,為留守兒童提供心理諮詢服務。
(6)建立結對幫扶制度。動員機關單位。社會團體及個人,或者非留守兒童家長,開展幫扶結對活動。
(7)建立家校聯絡制度。在家長和學校之間建立廣泛而經常性的聯絡,堅持校訪和家訪相結合,關注學生,瞭解學生
(8)建立身心健康鍛鍊制度。學校應經常性的組織開展有益於學生身心健康的文體活動。
(三)家庭方面
父母應該利用多種方式和途徑對在家孩子的學習、生活各個方面加以關心、教育和指導,例如多打電話給孩子及監護人、老師等,並向其詢問孩子的基本情況。要注重與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溝通,也可透過講述打工的經歷,使孩子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確的生活觀。
加強校外支援,健全科學有效的家庭教育機制。針對農村教育資源薄弱,留守兒童家長或監護人教育觀念落後,缺乏科學有效的教育意識和方法,各級婦聯,關工委要藉助牽頭家庭教育工作以及“五老”隊伍等人力資源優勢,充分發揮農村家庭教育指導站,家長學校,校外教育輔導站,“留守兒童之家”等作用,廣泛開展“爭做合格家長,培養合格人才”家教實踐活動,透過開設爺爺奶奶培訓課,臨時託管親屬培訓班,舉辦家庭教育知識講座,讓家長及監護人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最佳化養育和監護行為。要充分利用節假日,農忙等家長回鄉的有利時機,由村提供場所,學校提供教師,遵循就近教育原則,組織和早開返鄉家長會,因地制宜的開展家庭教育宣傳實踐活動,引導留守兒童家長樹立正確的教子觀,掌握科學的家教知識和方法,切實承擔起家庭教育的責任。
(四)社會群體方面
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的作用,開展綜合扶助留守兒童的專案工作。如設立愛心電話;資助和扶持對貧困人口的文化教育、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增加社會各界對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關注。組織各種會議、研討,在媒體上廣泛宣傳,並爭取獲得社會各方對留守兒童的關心和支援。
總之,加強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項複雜而系統的社會工程,需要黨和政府、社會各界及學校的通力配合,共同參與。堅持以學校為主導,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機制,搭好教育平臺,是留守兒童得到全社會的關心和呵護,讓他們健康快樂的自由成長。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2
一、 課題研究論證報告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及所需解決的主要問題。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工作,孩子留在戶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
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形成了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父母外出打工後,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農村),他們被稱為留守兒童。
課題提出的背景
(1)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近幾年來突出的社會問題。
由於地理和歷史等原因,我國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很不平衡,農村人地矛盾尖銳。在市場經濟迅猛發展的推動下,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為改變生存狀況外出務工,其中大部分為夫妻一同外出,因經濟等原因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由此引發留守兒童問題。留守兒童們多數跟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塊生活,有的寄養在親戚家裡,這些監護人只能給孩子生活上的照顧。無法像父母那樣給他們以溫暖、約束、管理,大多數學生成績下降,出入網咖,行為習慣差,有的還走上犯罪道路。
(2)隔代教育問題是在留守兒童群體中最為突出的問題,這種狀況容易導致留守兒童親情飢渴 ,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現偏差,學習受到影響。留守兒童的問題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
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①解決他們的思想問題和行為習慣差的問題。呼籲社會、學校、家庭給他們溫暖,聯絡他們的父母、監護人給他們愛,給他們溫暖,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他們生活充滿陽光。
②解決留守兒童學習習慣差的問題,督促他們學習。在校期間督促留守兒童的學習,校外和監督人聯絡共同提高學生的學習,使他們熱愛學習,成為品學兼優的學生,成為德、智 、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快樂的學生。
③解決留守兒童中普遍存在的交往誤區,培養他們的是非觀念、感恩情懷、合作意識。
留守兒童問題是伴隨工業化、城鎮化程序和勞動力轉移產生,並將長時期存在的社會問題,解決好這個問題,關係到未來人口素質和勞動力的培育,關係到農村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也關係到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我校作為一所規模較大的農村完全中學,接納的留守兒童比例較大,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明顯感覺到問題較多。為了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全面掌握我校留守兒童教育現狀,找準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並提出解決措施,我們計劃以寧縣五中留守兒童為例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作出專題研究。
二、國內外相近課題研究情況:
由於國外國情的差異,留守兒童比例較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並不十分突出,所以相關的課題研究基本沒有。
國內對留守兒童問題的關注,主要是近幾年才有的。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縣教育部門對留守兒
童教育問題的研究逐漸增多,大多正在課題研究過程當中。
三、研究目的:
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家庭父母走入城市,農村留守兒童越來越多,存在的問題越來越大,本課題研究有助於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有助於全面培養有用人才,有助於社會的穩定,有助於平安校園、和諧社會的建設。
本課題的研究可以積累一些留守兒童的教育的經驗,為未成年人的研究提供一些素材、案例。
四、研究的內容:
1、寧縣五中留守兒童基本情況調查研究
2、寧縣五中 留守兒童生存現狀分析
3、寧縣五中留守兒童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產生原因
4、 寧縣五中留守兒童個案研究
5、現階段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五、研究的方法
1 、文獻資料法
蒐集、整理與課題有關的教育教學理論,為課題研究提供充實可行的理論依據.
2 、問卷調查法
瞭解我校初中部留守兒童基本情況及存在的問題。
3 、教育實驗法
對我校留守兒童進行教育實驗研究,以便發現、驗證因果規律。
4 、經驗總結法
對收集的資料和實驗研究結果主要運用經驗總結法,探求留守兒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5 、案例研究法
選擇恰當的學生樣本,透過跟蹤調查、教育引導,摸索留守兒童教育的一般規律。
六、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1.社會的關愛有助於完成課題。國家重視留守兒童問題,特別是教育部門給予一定的幫助扶持。
2.學校關心留守兒童問題。特別是政教處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幫助。圖書館各類資料齊全,多媒體教室全天候開放,查詢資料方便。
3.我校是農村中學,留守兒童的數量很多,有很多案例提供研究。
4.作為專任教師,有利於和留守學生溝通, 便於對留守學生教育的研究
七、研究的組織實施
1、研究的組織
學校政教處、教導處負責課題有關理論的組織學習、課題的總體規劃、研究方法引導,督促指導以及課題有關開展工作。研究過程中課題組在課題負責人的具體指導下收集有關研究資料,開展有關實驗研究並共同進行分析總結,最後由課題負責人和趙書良撰寫課題結題報告。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3
近幾年來,我鎮外出務工的農民日漸增多,20xx年全鎮外出務工的農民達到一萬多人,其中大部分是出省打工。在打工族中就出現了很多的“留守兒童”,他們的情況已經成為了社會的一大現象、各界關注的一個問題。我們讓各中小學透過採取走訪、問卷調查等形式,對全鎮農村“留守兒童”以及單親家庭進了調查。現將情況作簡要分析。
一、“留守兒童”及單親家庭的基本情況
一是留守兒童比例大。全鎮現有在校學生8968人,其中留守兒童5540人,佔在校學生的60%左右。
二是留守兒童不少是隔代監護甚至親戚(朋友)監護。經各學校對留守兒童調查顯示,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撫養的佔32%,託付給親戚朋友的佔9%,由父親母親一方在家撫養的僅佔33%。
三是留守兒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由車站小學調查的留守兒童學生中有70%能自己約束自己,按時完成作業,有40%能刻苦學習,表示理解父母的辛苦,自理能力比雙親在家的孩子有所增強。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委託監護人年齡普遍偏大,文化偏低,難於勝任監護職責,代理監護人對留守學生的管教力不從心。目前有一部分外出打工的家長,在街道買房或是租房,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帶著小孩讀書,但大多數“留守兒童”都是在當地鄉村中、小學唸書,同樣是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照料,這些代理監護人年齡都在55-75歲左右,年齡偏大,知識水平不高,只能從衣食方面對小孩進行照顧,缺乏文化知識方面的輔導。有的爺爺奶奶在農忙季節甚至要孫女帶弟弟到學校去,影響其它的學生上課。有些老人對孫輩溺愛遷就,任其自流。
二是家庭和學校溝通不夠,不能有效對接,影響了兒童品德的形成和學習的進步。在學校中,留守兒童尤其是隔代監護型和親友代管型的留守兒童,有時會受到其他孩子的排斥,產生自卑孤僻心理,加上父母與學校、老師缺乏溝通,老師也忽視了引導、教育和關愛,感受不到集體、家庭的溫暖,學習積極性受到影響。
三、對策建議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已經不是個別現象,也不是一般問題。關係到承上啟下,持續發展的社會問題。外出打工掙錢重要,教子育人更重要。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政府應當對留守兒童問題引起高度重視。加大對農村學校在師資、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投入,學校在狠抓教學質量的同時,也應重視素質教育。
二是建議外出打工的家長,留下一方在家裡管教孩子。這樣可以減輕老人的沉重負擔和留守兒童的精神壓力,為孩子上學讀書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
三是多鼓勵外出務工的家長把學生帶在身邊就近上學。
四是建立關愛組織。動員和組織離退休教師幹部和職工,按照自願參加,就近活動,量力而行的原則關愛下一代,關注留守學生生活、學習和思想道德建設,必要時起到代理家長的作用。
五是在教師和家長或監護人之間透過手機建立簡訊平臺。學校對留守學生進行調查摸底、登記造冊,建立家長聯絡卡,將留守學生的家庭住址,家長姓名、工作處所、聯絡電話以及委託監護人的姓名、電話登記造冊。這樣便於教師透過手機及時反映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問題,促進雙方面的交流。
六是農村黨員幹部建立結對幫扶制度,分片到人,落實到人。各村委會成立關愛留守兒童辦公室,基層黨員幹部個個有指標,人人有任務。透過以上措施,使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等各方面都得到了照顧,保證了留守而已的健康成長。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4
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的快速發展,“留守兒童”已然成為一大社會問題。心痛之餘,我們無法袖手旁觀,尋求解決之道才是根本。家庭,社會,學校,在哪裡開啟缺口,就要在哪裡補上漏洞。最近,透過走訪,座談,對河南省新鄉市原陽縣薛莊村進行了調查。這裡鄰著一條省道,所以被建成了工業開發區。農民的土地大部分賣給了開發商,所以大部分勞動力都去了南方打工,跨省務工成為該鄉農村富餘勞動力謀生就業的重要途徑。目前,該村在外務工人員達八百人,超過全村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夫妻雙雙在外務工的現象十分普遍。由於絕大部分農民工沒有能力將孩子帶到城市讀書,因而形成了相當數量的“留守兒童”。據全鄉中小學校的調查。現有“留守兒童”932人,佔全鄉小學生總數的60%。調查問卷顯示,“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料的佔83%。由叔伯舅姨等親戚照料的佔12%。有哥哥姐姐照料的佔1%,寄養在鄰居家的佔4%。“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後,一般半年以上才回家一次。其中62%的家長一年回家一次,有進13%的家長兩年以上沒有回過家。“留守孩”主要是透過,QQ,微信,電話與父母進行聯絡,但次數很少,一般至少要一個月才能聯絡一次,半年以上聯絡的佔30%,有的一年到頭都沒有聯絡。在問及對父母外出務工的態度時,有36%的孩子表示不希望父母在外務工,渴望和他們生活在一起,8%的孩子表示“無所謂”。在生活上,“留守孩”與監護人有矛盾的佔41%。其中經常發生矛盾的佔20%。在學習上,51%的“留守兒童”表示學習遇到困難時有無助威。在與同學的關係上,43%的“留守兒童”表示曾經受到過同學的欺負。在回答“平時父母不在身邊,你最盼望什麼,最擔心什麼,最大的困擾是什麼時”,有81%的孩子表示最盼望的是父母回家,得到他們的關愛;有33%的孩子表示最擔心父母的健康和安全;有48%的孩子表示面臨的最大困擾是遇到困難時不知道該怎麼辦。
基於以上情況存在的問題:
(1)自由散漫,不服管教。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對人格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由於家庭教育的突然斷裂或缺位,許多“留守兒童”出現內向,孤僻,自卑,不和群,不善於與人交流,頑皮伶俐,衝動易怒,神經過敏等問題。一位班主任對我說,她班上有許多學生,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從三年級下學期開始,經常逃課去打電子遊戲或上網,成績一落千丈,幾乎每次考試都倒數幾名。
(2)成績偏差。大多數“留守孩”在學習上缺乏自主性,自覺性,心不在焉,應付了事,據調查不少教師告訴我,大多數留守兒童厭學傾向嚴重,成績普遍較差,認為讀書無用。中心小學四年級學生郭某,三年級時曾是全鄉的第一明,去年父母去了廣東工作後,她的成績直線下降,現在已是班上的倒數幾名了。據一位班主任介紹,他所帶的班級“留守兒童”佔53%,這些“留守孩”中,80%的學習成績處於班級上以下水平。其中,超過40%的人屬於差。對很多教師而言,“留守孩”已成為教學成績後退的一快“心病”。
(3)家教缺位,不良行為突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他們的教育對孩子影響深遠,由於缺乏父母的正確的教育和引導,不少留守兒童養成不良的習慣,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據調查,31%的“留守兒童”平時有說謊話的習慣;15%的人有過偷人錢物,破壞公物,抽菸喝酒等不良行為。
(4)心裡問題嚴重。由於缺乏全方位的監管引導。“留守兒童”極易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待人處事往往有盲目性,隨意性,衝動性,有的還流入了社會不良群體中,成為“小混混”,有的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調查發現,有20%的“留守兒童”上學經常遲到曠課;22%的人經常沉迷於打遊戲機;30%的人有過打架鬥毆的經歷。
面對以上問題,我們不得不進行思考並採取一定的措施來彌補這些嚴重的事情發生。
(1)用親情溫暖留守孩子。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課堂,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家長要轉變育人觀念。不少農民對自家孩子的期望值過低,認為將來不會有什麼大的出息,對孩子的學習不是很關注,抱有引導不夠,他們以自己在外務工受苦受歧視的經歷現身說法,要求孩子“適應社會世俗”,這些錯誤的育人觀念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影響極大,必須切實加以轉變。其次,要加強與子女的交流和溝通。調查發現,有相當一部分家長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個班級唸書,不知道班主任是誰,更不用說了解孩子的思想狀況了。家長們應該充分利用兩季大忙,春節返鄉等機會,多向老師和監護人瞭解孩子在學校、家裡的學習生活狀況,或藉助電話與孩子交流溝通,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家庭的溫暖。再次,可適當改變外出務工方式。夫妻兩人儘量不要同時外出務工,一方可擇近在本地務工,最好能隔不長時間回家一趟,增進與孩子的親情交流,關心其成長。
(2)給留守孩子撒播愛的陽光。農村學校作為直接面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單位,應該成為其提供個性化、針對性強的教育,在學習、生活上予以更對的關心和愛護。一是要建立“留守兒童”檔案。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兒童”的摸底工作,將其在校的各個方面表現記入檔案,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留守兒童”的成長情況,形成學校、家長共同教育的局面。二是在學校開設“二線一室”。即:開通“親情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定期與子女通電話;開通“師長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可隨時與班主任取得聯絡;設立心理健康諮詢室,安排有經驗的教師擔任心理醫生,及時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心理上的困惑。三是教師要切實增強對“留守孩”的關愛度。調查顯示,在很多教師眼裡,“留守孩”與雙差生劃上等號,屬於"不受歡迎"的一群,"留守兒童",從老師那裡得到的關愛明顯要少於非留守兒童,對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而言,教師與其親密程度越高,越有信賴感受。對其的影響就越大。在家長與“留守兒童”之間產生隔閡較為疏遠的情況下,老師理應擔當起“扭轉乾坤”的角色,四是深入開展有助於“留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各類活動。如:主題班會、聯誼會、道德法制講座以及“我為留守孩獻愛心”活動等,讓“留守孩”充分感受到來自學校大家庭的溫暖。
國家也應該徹底落實各種政策法規來保護留守兒童。2月14日,農曆新年正月初七,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這是以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為切入點的第一份系統性地明確未成年人保護政策措施和工作機制的國務院檔案,其中明確提出,到20xx年要使兒童留守現象明顯減少。面對留守兒童這道考題,我們能做些什麼?天津社科院研究員關穎指出,父母必須守住依法履行監護人職責的底線,國家必須彌補監護人教育這個公民教育和普法教育的盲點。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副院長段成榮認為,源頭干預才能標本兼治,全社會應聯手把工作做在親子分離之前,讓可走可不走的家長就地、就近就業,或者幫助至少一個家長留下來守護孩子的童年。一名父母沒有外出打工,平靜安穩地度過童年考上大學的教師,則用親身經歷闡述了家庭的寶貴价值。過去留守兒童的難題是缺衣少食,現在很多孩子不缺錢花,缺的是情感關愛,“兜裡零花錢多了更難管,有的經常夜裡翻牆去網咖”,“代理家長”和“愛心媽媽”等送溫暖活動很難填補孩子的親情飢渴,有的留守兒童甚至被推上“秀場”重複關愛。這都是政府的過激政策造成的。“關愛保護不僅僅是送書包、送文具。”多位專家表示,破解留守兒童難題須形成社會合力。此次印發的《意見》明確要求各級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關工委等群團組織發揮關愛服務優勢,積極為農村留守兒童及其家庭提供假期日間照料、心理疏導、家庭教育指導等關愛服務。
當代大學生現在缺乏社會責任感。對社會道德瞭解不深。所以,在以後我們上網看報的時候應該更多的瞭解社會,關注那些需要幫助的群體。我們從童年走過,爛漫的人生季節他們也應該享有。我們今後更應關愛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幫助他們。體現當代大學生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
留守兒童調查報告15
近年來,隨著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規模的不斷擴大,勞務經濟已成為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但由於種種原因,許多外出務工人員將子女留在農村,由此產生了一批特殊群體,即“留守兒童”。今年上半年,寶雞市金臺區婦聯對我區農村留守兒童現狀開展了專項調查。透過採取走訪農村留守兒童學校、留守兒童代表,聽取區教體局及鎮街中、小學負責同志彙報,開展座談討論等方式進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村留守兒童現狀
(一)基本情況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因為多種原因,他們的子女多數被留在家裡,成為留守兒童,而且留守兒童的人數在不斷增加。從調查的情況看,全區農村長年在外務工人員有7.5萬人,父親在外務工人員有11268人,母親在外務工人員有6872人,佔全區在外務工人員的25%。在留守兒童中,由父母一方照顧的有11561人,佔留守兒童的64.4%,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顧的有5298人,佔留守兒童的29.5%,其他親人照顧的有1069人,佔留守兒童的6%,獨立生活的有 22人,佔留守兒童的0.1%。我區農村在校生7318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留守兒童人數是1056人,留守兒童佔學生總數的14.4%,有的學校留守兒童比例比較高,如硤石中學留守學生比例佔學生總數的74%。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調查情況看,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家庭經濟狀況,為留守兒童教育成長提供了必需的物質條件,利於留守兒童自立自強性的鍛鍊。但同時,也使留守兒童教育生活面臨以下不容忽視的問題。
1、教育情況令人堪憂。
“留守兒童”由於缺乏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亦不容忽視:一是“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令人擔憂。由於父母長期在外務工,“留守兒童”與祖輩等生活在一起。監護人普遍年齡偏大,且文化程度較低,他們精力和能力都有限,只能照顧孩子們的生活。大多數監護人錯誤認為孩子接受教育只是學校的責任,缺乏與學校必要的溝通;調查中發現,85%以上的監護人沒有參加過家長會,12%的監護人偶爾輔導孩子學習,僅有3%的監護人和老師聯絡。二是農村基礎教育師資薄弱。農村中、小學除了文化課教師之外的其他專業教師非常缺乏。教師的教學任務繁重,跨多個專業帶課較為普遍,所以只能實行大眾化應試教育,不能給學生更悉心的關懷。而“留守兒童”學習上不積極,性格孤僻,成績較差,很難得到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三是外出務工父母對“留守兒童”教育不科學。部分外出務工父母為提高孩子的生活水平,經常給家裡寄錢、寄物,導致一些“留守兒童”身上零花錢較多,這很不利於學校對孩子進行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思想品德教育。
2、雙親關愛缺位導致留守兒童孤獨感增強。
“一個母親,能勝過100個教師;一個父親,能勝過100個校長。”兒童正是情感、品德、心理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由於長期與父母分離和缺乏聯絡,得不到父母的關懷和溫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關愛,而隔代監護型和親友代管的孩子,爺爺奶奶或親友通常是隻求物質、生活上全方位的滿足,教育管理方法比較簡單,孩子思想波動且出現心理障礙時,不懂得及時溝通,常常使留守兒童因缺少心理慰籍而產生較強的孤單感。在調查中顯示,65%的留守兒童表示缺乏安全感,希望父母留在身邊,35%的兒童表示理解父母,但希望父母能經常回家看看。有些家長在認識上產生偏差,錯誤認為不管學習成績好壞,打工是條不錯的致富道路,產生“不上學可以省很多錢,不上學可以掙很多錢”的觀念,導致孩子的學習積極性降低。農村中將會出現“富了一代人,而垮了幾代人”的現象。
3、性格行為存在缺陷。
由於正常的家庭心理環境的缺失、農村教育環境的不理想以及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和滲透,使得留守兒童形成了典型的個性特徵和行為缺陷。集中表現為:任性、自卑、鬱悶、失望、敏感、孤獨、不安、膽怯等。祖輩的溺愛,造成留守兒童我行我素、不尊敬老人、固執倔強、情緒波動大、愛發脾氣等不良性格。在學校常常表現的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嚴重,不能與老師和同學和平共處。而且由於留守兒童處於身心發展的轉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成人適當的約束和科學的引導,使其極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誘惑和影響,很多兒童由於無人管理或管理不當而與社會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養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遵紀守法表現較好的佔20%,一般的佔60%,差的佔20%。如:一留守兒童王某13歲,其父外出打工,家庭條件較好,其母對他溺愛有加,要什麼給什麼,使孩子養成了不良的習慣,經常出入網咖、遊戲廳,錢花完便出去偷盜,多次被派出所叫去進行批評教育。
4、安全方面得不到保障。
面臨拐騙、打架、鬥毆、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隱患。由於學校與家庭之間安全紐帶銜接不上,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留守兒童年幼無知,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範防護能力,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安全事件時有發生。如:蟠龍鎮一留守兒童,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由上年紀的爺爺奶奶照看。8歲上一年級時,放學回家無人接送,遭遇車禍。後又因調皮爬樹摔斷了胳膊,此後一直賦閒在家,到11歲才上一年級。
5、政府、社會關注不夠。
留守兒童在成長期需要家庭、社會的關愛和引導。目前他們尚處於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階段,缺乏對社會生活事物的準確判斷,沒有父母在身邊交流、教育和疏導,讓他們面臨了更多的疑惑和不安,目前社會上對留守兒童的關注不夠,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機制。調研發現,教育、民政、關工委、團委、婦聯等部門雖採取了一定的措施,開展了一些關愛工作,但覆蓋面還是很小。如:學校尚未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村委會也沒設立外出務工人員花名冊,相關部門對留守兒童引發的一系列問題也尚未進行政策性的思考等。
(三)問題產生的原因
留守兒童教育、生活、安全等問題的產生,除了留守兒童自身的因素,還有來自社會、家庭、學校三方面的原因。
1、社會原因。城鄉流動人口數量不斷擴大,家庭化流動的趨勢日益明顯。但城鄉二元結構使進城打工的農民無法長期將子女帶在身邊給予照顧。原因在於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以及與這種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費或低收費入學,必需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壘。農民工無法承擔子女入學的高昂費用問題、在簡陋的農民工子弟學校入學無法解決升學考試問題、各地教材的選用不同使得這些群體的子女在轉學後面臨兩地教育內容不能銜接的困境等問題,直接推動了留守兒童這一群體的產生。
2、家庭原因。在經濟收入與子女教育之間取捨失衡,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了土地,到城市裡務工謀生。他們希望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好,也希望給下一代成長提供更充裕的經濟支援。但在外出務工與子女就學、教育之間產生衝突時,他們往往選擇前者。這其中,既有生活壓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識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導致的結果卻是相同的,即:使兒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長,在流動——留守——流動的變動中長大,同時,從家長自身來看,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孩子教育需求之間形成落差。外出務工的家長整日忙於打工,沒有時間和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的關注就更少了,而留在家的父親或母親忙於操持家務,對孩子的教育關注僅限於讓孩子完成作業,家庭教育基本處於空白狀態。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的中小學生,對學習、生活、自身的變化有太多的問題需要解決,但家庭不能充分給予他們以精神上的支援和知識上的解答。
3、學校原因。從學校教育來看,課程設定與留守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由於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發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和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透過教師、透過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係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於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並配備專門的心理老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這些教育內容不但對留守兒童是必要的,對生活在社會飛速變化,媒體迅猛發展這一時代的所有兒童都是必要的。
二、對策和建議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解決好這一問題,不僅關係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長,而且關係到外出打工人員的家庭和諧,但這一問題的解決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參與。針對目前留守兒童中存在的問題,特提出以下建議:
(一)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妥善安排好子女,肩負起管理教育子女的責任
父母迫於生計離開家鄉外出打工,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對城市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的穩定發展都起到了推進作用。但不能以耽誤孩子的教育為代價,富裕了經濟,影響了孩子,是得不償失的。一個家庭中夫妻不要同時外出,一方外出打工,一方就近打工兼照料孩子。有條件的父母要把孩子帶在身邊。把孩子留在家的父母,要經常探視孩子,多與孩子聯絡,勤於與孩子溝通,把教育內容融入其中,隨時解決孩子的思想和情感問題,多鼓勵、多賞識。讓孩子心情舒暢,快樂成長。家長應主動與孩子的任課老師、班主任加強聯絡和溝通。向老師說明自己的情況,瞭解孩子的情緒和學習情況以及發展變化,共同商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這樣才不致於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現盲區。家長即使在外地務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責任承擔起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
(二)學校要加強管理,傾注關愛
學校應把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作為一項主要工作內容,常抓不懈。各班級應建立起留守兒童個人檔案,學校進行統一部署管理。檔案資料應全面反映留守兒童的各方面情況,包括留守兒童道德品質、興趣愛好、性格特徵、學習動機和態度、學習能力和方法,與代管人的融洽程度,與打工父母的溝通情況等;監護人的基本情況,監護人對孩子和管教方式;留守兒童父母的基本情況,經濟收入情況、對子女的希望要求、與子女聯絡溝通情況等。
學校和老師應給留守兒童以更多的關注、鼓勵、幫助。愛是教育的前提,教育應把愛放在中心位置。教師應與留守兒童交朋友,多關心、愛護、照顧、理解他們。在安全上,學校要開設安全教育課;在生活上,要無微不至,儘可能提供幫助;在心理上,要細心觀察,多方溝通;在學習上,要多給予指導;在交往上,鼓勵他們融入班集體中,減少其心靈的孤獨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潑開朗的學習和生活狀態。對於一些留守學生出現的不良傾向和在校內外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要及時處理,耐心的進行說服和教育;定期家訪,定期舉行監護人座談會,相互溝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開展"體諒父母"等活動、將心理諮詢室引入農村中小學,對學生進行心理諮詢,解答學生的疑難問題等。
(三)加大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援力度
1、要加強輿論宣傳。特別要加大對《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強化外出務工家長對子女成長的監護責任和教育責任,引導他們正確處理打工緻富與教育子女的關係。
2、強化社會關愛。充分發揮各部門、各單位的作用,組織機關幹部、社會熱心人士與留守兒童結對子,幫助引導他們成長。建立社群幫扶中心,農村幫扶隊,集中在課外教育管理。共青團、少先隊要挖掘組織優勢,多開展青年志願者、手拉手等主題活動,更好地促進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
3、加快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本地就業機會。大多數農民外出務工的主要原因是增加經濟收入,改善生活條件。因此,加快發展農村二、三產業,鼓勵務工返鄉農民工在本鄉本土創業,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加速工業化和城鎮化程序,讓農民就近務工,從根本上減少留守兒童。
4、大力發展寄宿制學校。寄宿制學校是解決留守兒童教育缺失的辦法。就目前的情況看,寄宿制學校條件還不是很好,留守兒童多數是跑校,有的借住在親戚家,對留守兒童的監管增加了難度。建議加大力度儘快建立、完善寄宿制學校,讓留守兒童生活在老師和同學的關愛中,在溫暖的集體中健康成長。
5、積極構建社會監護網。建立以基層黨政組織為主體的行政村管護網路,完善工作機制;建立以學校教職員工為主體的學校幫護網路;建立完善與監護人的溝通聯絡制度;建立以群團組織和志願者為主體的社會關懷網路;從思想、情感、學習、生活等方面關心、關愛、資助家庭貧困的留守兒童;建立以部門為主體的法律保護網路,切實維護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打擊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行為。
家庭、學校和社會是“留守兒童”教育的共同體,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是主導,社會教育是補充。三者必須相互配合,通力協作,共同構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社會監護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