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歌原文及賞析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秀的詩歌吧,詩歌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還在苦苦尋找優秀經典的詩歌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風歌原文及賞析,歡迎閱讀與收藏。
大風歌原文及賞析
原文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譯文
大風颳起來了,雲隨著風翻騰奔湧。我威武平定天下,榮歸故鄉。怎樣能得到勇士去守衛國家的邊疆啊!
註釋
兮——表示語氣的詞,類似現在的“啊”。
海內——四海之內,也就是全國。
賞析
劉邦得以戰勝項羽,是依靠許多支軍隊的協同作戰。這些軍隊,有的是他的盟軍,本無統屬關係;有的雖然原是他的部屬,但由於在戰爭中實力迅速增強,已成尾大不掉之勢。項羽失敗後,如果這些軍隊聯合起來反對他,他是無法應付的。因此,在登上帝位的同時,他不得不把幾支主要軍隊的首領封為王,讓他們各自統治一片相當大的地區;然後再以各個擊破的策略,把他們陸續消滅。在此過程中,不免遇到頑強的抵抗。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漢;由於其英勇善戰,軍勢甚盛,劉邦不得不親自出徵。他很快擊敗了英布,最後並由其部將把英布殺死。在得勝還軍途中,劉邦順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鄉——沛縣(今屬江蘇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長、晚輩都召來,共同歡飲十數日。一天酒酣,劉邦一面擊築,一面唱著這一首自己即興創作的《大風歌》;而且還慷慨起舞,傷懷泣下(見《漢書·高帝紀》)。
假如說項羽的《垓下歌》表現了失敗者的悲哀,那麼《大風歌》就顯示了勝利者的'悲哀。而作為這兩種悲哀的紐帶的,則是對於人的渺小的感傷。對第一句“大風起兮雲飛揚”,唐代的李善曾解釋說:“風起雲飛,以喻群雄競逐,而天下亂也。”(見汲古閣本李善注《文選》卷二十八)這是對的。“群雄競逐而天下亂”,顯然是指秦末群雄紛起、爭奪天下的情狀。“群雄競逐”的“雄”,文選的有些本子作“兇”。倘原文如此,則當指漢初英布等人的反亂。但一則這些反亂乃是陸續發動的,並非同時並起,不應說“群兇競逐”;再則那都是區域性地區的反亂,並未蔓延到全國,不應說“天下亂”。故當以作“雄”為是。下句的“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則是說自己在這樣的形勢下奪得了帝位,因而能夠衣錦榮歸。所以,在這兩句中,劉邦無異坦率承認:他之得以“威加海內”,首先有賴於“大風起兮雲飛揚”的局面。但是,正如風雲並非人力所能支配,這種局面也不是劉邦所造成的,他只不過運道好,碰上了這種局面而已。從這一點來說,他之得以登上帝位,實屬偶然。儘管他的同時代人在這方面都具有跟他同樣的幸運,而他之終於獲得成功乃是靠了他的努力與才智;但對於劉邦這樣出身於低微的人來說,若不是碰上如此的時代,他的努力與才智又有多少用處呢?所以,無論怎麼說,他之得以當皇帝,首先是靠機運,其次才是自己的努力與才智。他以當進的人對之根本無能為力的自然界的風雲變化,來比喻把他推上皇帝寶座的客觀條件,至少是不自覺地顯示了他的某種心理活動的吧!
姑且不論劉邦把他的這種機運看作是上天的安排抑或是一種純粹的偶然性,但那都不是他自己所能決定的。換言之,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智;但這一切到底有多大效果,還得看機運。作為皇帝,要保住天下,必須有猛士為他守衛四方,但世上有沒有這樣的猛士?如果有,他能否找到他們並使之為自己服務?這就並非完全取決於他自己了。所以,第三句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又是疑問。他是希望做到這一點的,但真的做得到嗎?他自己卻無從回答。可以說,他對於是否找得到捍衛四方的猛士,也即自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無把握,而且深感憂慮和不安。也正因此,這首歌的前二句雖顯得躊躇滿志,第三句卻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懼。假如說,作為失敗者的項羽曾經悲慨於人定無法勝天,那麼,在勝利者劉邦的這首歌中也響徹著類似的悲音,這就難怪他在配合著歌唱而舞蹈時,要“慷慨傷懷,泣數行下”(《漢書·高帝紀》)了。
《大風歌》創作背景
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漢;劉邦親自出徵。他很快擊敗了英布並將其殺死。在得勝還軍途中,劉邦順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鄉——沛縣(今屬江蘇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長、晚輩都召來,共同歡飲十數日。一天酒酣,劉邦一面擊築,一面唱著這一首自己即興創作的《大風歌》。
《大風歌》作者介紹
劉邦(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公元前195年6月1日),字季,沛郡豐邑中陽裡(今江蘇徐州豐縣中陽裡街道)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和軍事指揮家,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公元前195年,討伐英布叛亂時,傷重不起。制定“白馬之盟”後,駕崩於長安,諡號高皇帝,廟號太祖,葬於長陵 。
有關大風歌的歷史典故
垓下決戰後,漢王劉邦得到了最後的勝利,建立了一個比秦朝更強大的漢王朝。公元前202年,漢王劉邦正式即了皇帝位,這就是漢高祖(西漢紀年從公元前206年劉邦稱漢王時算起)。
漢高祖建都洛陽,後來遷都到長安(今陝西西安)。從那時候開始的二百十年,漢朝的都城一直在長安。歷史上把這個時期稱為“西漢”,也叫“前漢”。
漢高祖即位不久,在洛陽南宮開了一個慶功宴會。他對大臣們說:“咱們今天歡聚在一起,大家說話用不到顧忌。你們說說,我是怎麼得天下的?項羽又是怎樣失天下的?”
大臣王陵等說:“皇上派將士打下城池,有封有賞,所以大家肯為皇上效勞;項羽對有功的和有才能的人猜疑、妒忌,打了勝仗,不記人家的功勞,所以失去了天下。”
漢高祖笑了笑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知道成功失敗,全在用人。坐在帳帷裡定計劃,算得準千里以外的勝利,這一點我不如張良:治理國家,安撫百姓,給前方運送軍糧,這一點我比不上蕭何;統領百萬大軍,開戰就打勝仗,攻城就能拿下來,這一點我怎麼也趕不上韓信。這三個人都是當代的豪傑。我能夠重用他們,這就是我得天下的原因。項羽連一個范增都不能用,所以被我滅了。”
大家都佩服漢高祖說得有道理。後來,人們就把蕭何、張良、韓信稱做“漢初三傑”。
在楚漢戰爭中,有些帶兵的大將立過大功,漢高祖不得不封他們為王。這些諸侯王有的雖然不是舊六國貴族,但是都想割據一塊土地,不聽漢朝政府的指揮。其中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功勞最大,兵力也最強。漢高祖對他們確實不放心。
有個原來在項羽手下的將軍叫鍾離昧,漢高祖正在緝拿他,韓信卻把他收留下來。
第二年,有人向漢高祖告發韓信想謀反。漢高祖問大臣該怎麼辦,許多人主張發兵消滅韓信。只有陳平反對。陳平說:“韓信的兵比咱們精,他手下的將軍又比咱們強,用武力去對付他,是很危險的。”
後來,漢高祖採用了陳平的計策,假裝巡視雲夢澤,命令受封的王侯到陳地相見。韓信接到命令,不能不去。到了陳地,漢高祖就叫武士把韓信綁了起來,要辦他的罪。
有人勸漢高祖看在韓信過去的功勞份上,從寬處分。
漢高祖才免了他的罪,取消他的楚王封號,改封為淮陰侯。
韓信被降職以後,心裡悶悶不樂,常常推說有病,不去朝見。
過了幾年,有一個將軍陳豨(音xī)造反,自稱代王,一下子就佔領了二十多座城。
漢高祖要淮陰侯韓信和梁王彭越一起討伐陳豨。可是兩個人都推說有病,不肯出兵。漢高祖只好自己去討伐陳豨。
漢高祖帶兵離開長安後,有人向呂后告發,說韓信和陳豨是同謀,他們還想裡應外合,發動叛亂。呂后跟丞相蕭何商量了一個計策,故意傳出訊息,說陳豨已經被高祖抓到,要大臣們進官祝賀。韓信一進宮門,就被預先埋伏好的武士拿住殺了。
韓信被殺不到三月,漢高祖滅了陳豨,回到洛陽,又有彭越的手下人告發彭越謀反。漢高祖聽到這個訊息,派人把彭越逮住,下了監獄。後來因為沒有查到彭越謀反的真憑實據,就把他罰做平民,遷送到蜀中去。
彭越在到蜀中去的路上,正好遇到呂后,就向呂后哭訴他實在沒有罪,苦苦央告呂后在漢高祖面前替他說句好話,讓他回自己的老家。呂后一口答應,把彭越帶回洛陽。呂后到了洛陽,對漢高祖說:“彭越是個壯士,把他送到蜀中,這不是放虎歸山,自找麻煩嗎?”
漢高祖聽了呂后的話,就把彭越處死。
淮南王英布一聽到韓信、彭越都被殺,乾脆也起兵反了。他對部下說:“皇上已經老了,自己一定不能來。大將中只有韓信、彭越最有能耐,但他們都已經死了,別的將軍不是我的對手,沒什麼可怕的。”
英布一出兵,果然打了幾個勝仗,把荊楚一帶土地都佔領了。漢高祖只好親自發兵去對敵。
他在陣前罵英布說:“我已經封你為王,你何苦造反?”
英布直言不諱地說:“想做皇帝囉!”
漢高祖指揮大軍猛擊英布。英布手下兵士弓箭齊發,漢高祖當胸中了一箭。幸虧箭傷還不太重,他忍住創痛,繼續進攻。英布大敗逃走,在半路上被人殺了。
漢高祖平定了英布,路過他的故鄉沛縣住了幾天,邀集了故鄉的父老子弟和以前熟悉的人,舉行了一次宴會,請他們一起喝酒,無拘無束地快樂幾天。
他在快樂當中,想起過去自己怎樣戰勝了項羽,又想到以後要治理好國家,可真不容易。別說一些諸侯不肯安分守己,就是邊境上也常常發生麻煩,哪兒去找勇士幫他守衛呢?
想到這裡,十分感慨,情不自禁地唱起歌來: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