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山月》原文及賞析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詩了吧,古詩作為一種詩歌體裁,指的是與近體詩相對的古體詩,又稱古風、往體詩。那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山月》原文及賞析古詩,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原文
朝代:南北朝
作者:徐陵
關山三五月,客子憶秦川。
思婦高樓上,當窗應未眠。
星旗映疏勒,雲陣上祁連。
戰氣今如此,從軍復幾年。
譯文
十五的月亮映照在關山上,出征的人兒思念遙遠的故鄉。
想必妻子此時正站在高樓上,對著窗戶遙望遠在邊關難以入眠。
旗星照耀在疏勒城頭,密佈的濃雲籠罩著祁連山。
如今戰爭這樣殘酷頻繁,什麼時候才能結束這從軍生涯回家。
註釋
關山月:樂府《橫吹曲》題。
關山:邊境要塞之地,指徵戰人的所在地。三五月:陰曆十五的月亮。
客子:在外地出遊或出征的人。秦川:指關中地區,泛指今陝西、甘肅、秦嶺以北的平原地帶。
思:想到。婦:指客子的妻子。這句和下句時客子想象的情景。
當:對著。未眠:沒有睡覺。
旗:星名。星旗:就是旗星,古代人認為它代表戰爭。《史記·天官書》:“房心東北曲十二星曰旗。”映:照耀,映照。疏勒:漢代西域的諸國之一,王都疏勒城在今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疏勒縣。
雲陣:就是陣雲,像兵陣一樣密佈的濃雲。祁連:山名,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的天山。
戰氣:戰爭氣氛。
從軍:在軍隊中服役。復:又,再。
賞析
《關山月》是一首較有感染力的抒情詩,引用漢代故事描述了因戰事而離別的夫婦間相思之衷情與哀愁。詩人又巧用十五圓月作引子,抒發了內心的深情。此詩雖只有簡潔八句四十個字,但寫得情景交融,歷歷在目,呈現出一幅征夫思婦的互念互思的情感相思圖。詩人基於深厚的功底,功妙的藝術構思,簡潔的語言,成功地創作出這一首的古題新作。其中有三個值得賞析和品味的詩點。
首先,有感而作,國事家事也縈懷於心,將邊關戰爭和征夫思婦融於一起而描述在詩中。當時也是多事之秋,戰事頻繁,影響到國泰民安,百姓家庭團圓幸福,詩人抓住征夫遠在邊塞而思念家人的情思作為著筆點,既有了邊關戰事,更寫出了遠征戰士家庭的情感,流露出對徵人遠離親人的同情,對戰爭的譴責,這首詩作成功之處就在於具有一定的現實性與人民性,擺脫了宮體詩作內容的`貧乏。
其次,詩作構思設計的藝術性。以十五夜之月為線索,從而勾引出征夫在邊塞月下思妻,高樓上妻室念征夫的兩個情景畫面,這是在情景交融中抒發了兩地相思情增和怨傷。而後四句則又轉回到邊塞的征夫心懷:戰事猶酣,解甲歸田恐是遙遙無期,憂慮無限,無形中也對應思婦在高樓遙望邊疆而無眠,隱含了思婦傷心地牽掛,企盼早日相聚。這樣一種構思巧妙地突出:對戰爭的怨恨;對夫妻別離思念之同情;對圓月美景卻帶來了更多離愁的怨傷。
再次,語言應用簡潔圓潤,善用詞語增強意蘊。八句四十字,簡明清晰,用“高樓”更見望眼欲穿,“雲陣”和“戰氣”更見戰事形勢緊張,氣氛逼人,“映”更見城樓軍旗飄蕩,殺氣迷彌。“復”更突出歸期遙遙。這也顯露詩人純熟的詩歌語言和平時的功底。
全詩透過將士征戰四方的歷程,影射出思念之情,期盼戰爭儘快結束,表達了詩人反對戰爭,嚮往和平的心情。
創作背景
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徐陵奉命出使東魏,後因侯景之亂,被迫留在鄴城達7年之久,不得南歸。《關山月》就是這一時期寫下的一首描寫邊塞風光的詩。
名家點評
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引呂祖謙語:氣蓋一世。
宋代呂本中《童蒙詩訓》:李太白詩如“曉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一萬里,吹度玉門關”,及“沙墩至梁苑,二十五長亭,大舶類雙櫓,中流鵝鸛鳴”之類,皆氣蓋一世,學者能熟味之,自然不褊淺矣。
明代胡應麟《詩藪》:青蓮“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渾雄之中,多少閒雅!
清代唐汝詢《彙編唐詩十集》:唐雲:絕無樂府氣。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朗如行玉山,可作白自道語。格高氣渾、雙關作收,彌有逸緻。
清代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飄舉欲仙(首四句下)。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詩醇》:嚴雲:“天山”亦若“雲海”,皆虛境。若以某處山名實之謂與“玉門關”不遠,即曲為解,亦相去萬里矣。又云:“由來”二句,極慘、極曠。又曰:似近體。入古不礙,真仙才也。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