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顏淵》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
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論語.顏淵(12.11)》)
子路曰:“衛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論語·子路(13.3)》)
1. 有不少成語源於《論語》,寫一個出自《論語·子路(13.3)》語段的成語(1分)。
2. 《論語.顏淵(12.11)》中第一個“君”“臣”“父”“子”的詞性都是▲,而第二個“君”“臣”“父”“子”則為▲。(2分)
3:孔子認為做事成功的關鍵是什麼?
參考答案
1.(1分)參考答案:名正言順或名不正,言不順
2.(2分)參考答案:名詞,動詞
3.做事成功的關鍵是名正言順。
譯文:
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要象個君,臣要象個臣,父要象個父,子要象個子."齊景公說:"說得好極了!如果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子不象子,即使糧食很多,我能吃得著嗎 "
子路說:“衛國的國君等待您去治理政事,您打算首先做什麼?”孔子說:“那一定是糾正名分上的用詞不當吧!”子路道:“您的迂腐竟到了如此地步嗎!為什麼要糾正呢?”孔子說:“真粗野呀,子路!君子對於他所不懂的',大慨採取存疑的態度。名分不正,說出話來就不順;話不順,事情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禮樂(制度)就興辦不起來;禮樂(制度)興辦不起來,刑罰就不能得當;刑罰不得當,百姓就會(惶惶不安)不知道將手腳放在哪裡。所以君子確定一個名號,一定有理由可以說出來,說出來的話一定行得通。君子對於自己所說的話,是從不馬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