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修身的名人故事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乃齊家之始,治國之源,平天下之基。為大家分享了關於修身的名人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修身的名人故事 篇1
立身,就是指人應該以一身正氣而立於天地之間,正氣是指人應該努力培養的美德。人應該向賢者學習,使自己也具有賢者那樣的美德,這就是“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的意思。
晏嬰(晏子),歷經齊國三朝,輔政長達54年。晏子身材矮小,其貌不揚,但聰明過人,能言善辯,而最為後世稱道的,是他的高尚品德。
晏子輔政,屢諫齊王對內薄賦輕刑,對外睦鄰友好。晏子為人廉潔無私,生活簡樸,虛懷若谷,樂觀豁達。晏子位至卿大夫,食田七十萬。他的結髮妻子已經成了顫顫巍巍的老婦人,滿臉皺紋,一頭白髮,穿著粗布衣服。但是晏子與她仍然相敬如賓,相互恩愛。
齊景公看到晏子數十年如一日,為齊國的內政外交作出了巨大貢獻,對晏子既賞識又敬重,想把自己的一個女兒嫁給他。於是景公就找了個藉口,到晏子家去喝酒。景公看見晏子的妻子,問道:“這就是你的妻子嗎?”晏子說:“是的。”景公說:“啊!這麼老這麼醜啊!我有一個女兒,既年輕又漂亮,就讓她嫁給先生侍候你起居吧。”
晏子離席,恭敬地回答說:“我的妻子現在確實是又老又醜,但是我也見過她年輕漂亮時候的樣子啊!我與她一起生活已經很久了,從她年輕漂亮的時候,直到變得又老又醜。她將終身託付於我,而我也接受了她的託付。君王想把女兒賜婚給我,但是我怎麼可以辜負我妻子的託付呢?”晏子拜了又拜,辭謝了君王的恩賜。
晏子婉拒君王賜婚,不讓糟糠之妻下堂,表現出君子風範,傳為千古美談!
修身的名人故事 篇2
慎獨,即是自律,是極高的道德標準,指在獨自居處,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也能自覺遵循法度,恪守道德規範,做到言行一致,人前人後都是君子。
慎獨是儒家所倡導的一種道德修養境界或方法,稱“慎獨為入德之方。”
楊震,東漢時華陰人,德高望重,學識淵博。楊震教書二十多年,50歲才步入仕途,升任荊州刺史。任職期間,曾舉薦秀才王密擔任昌邑縣令。
後楊震又升任東萊太守。往東萊上任時,路過昌邑縣,原先經他推薦而任昌邑縣令的王密,夜裡懷中揣著十斤金子來贈送給楊震。
楊震說:“我們是老朋友了,我瞭解你,你卻不瞭解我,這是怎麼回事呢?”王密說:“夜裡沒有人知道這事。”楊震說:“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能說沒人知道呢!”王密慚愧地走了。
楊震後來調任涿郡太守。為人廉潔奉公,子孫常常吃素菜,出門靠步行。老朋友中有人勸他為子孫置辦產業,楊震不肯,說:“讓後代人說他們是清官的子孫,把這個‘產業’留給他們,不是也很豐厚嗎?”
楊震深夜卻金,在現場沒有第三者的情況下,表現了“慎獨”的美德!
還有許多情況,現場自始至終都只有當事者自己一個人,這時也能做到“慎獨”,那就是修身的極高境界了!
修身的名人故事 篇3
正心就是透過修為,使自己的內心世界變得堂堂正正,純淨而光明。
蘇東坡與佛印禪師是很好的朋友。他們經常在一起參禪悟道。
有一天,他們又鬥起禪機來了。蘇東坡首先問:“和尚,你看我像什麼?”
佛印禪師毫不猶豫地回答說:“學士像一尊佛。”
接著佛印禪師反問蘇東坡:“你看老僧像什麼?”
蘇東坡見佛印禪師胖胖的,穿了一件黑色僧袍,盤腿坐在那裡,黑乎乎的一堆。便說:“和尚像一堆牛糞。”
佛印禪師聽了,並不嗔怪,只是微笑不語,還悠然自得地閉目養神。
蘇東坡回家後高興地將事情經過告訴他的妹妹,說:“我與和尚鬥禪機,總是輸給他,今天總算贏了一回。”
蘇小妹聽後卻說:“哥哥你自以為大獲全勝,其實今天你又輸了!”
蘇東坡驚問:“此話怎講?”
蘇小妹說:“佛印禪師內心純淨而光明,好像有佛光照耀!所以看誰都像是佛;哥哥的內心好像比較陰暗,還可能有汙穢,所以看禪師像一堆牛糞。你們二人的內心境界,誰高誰低,不是一目瞭然嗎?”……東坡赮然。
讓內心世界變得堂堂正正,純淨而光明,外部世界在你眼中,就會變得更加和諧而美好!
修身養性,偶有所悟。心苑擷英,與君共勉!
修身的名人故事 篇4
1、公孫儀拒收甲魚的故事
公孫儀是戰國時魯穆公手下的丞相。他特別喜歡吃新鮮甲魚。於是送魚的紛紛上門,但都被公孫儀一一回絕。公孫儀的`弟弟對此很不理解。問:"你素來喜吃甲魚,為何別人好心送來,你卻不收呢?"公孫儀說:"正因為我喜歡吃甲魚,所以才不能收。吃幾條甲魚固然微不足道,但倘若我經常收別人的禮品,那就要落個受。賄的壞名聲,到頭來連丞相的官位也會丟掉。到那時,為兄再愛吃甲魚,恐怕也吃不成了。現在我不收別人的魚,倒還可以安穩地做丞相,多吃幾年我愛吃的甲魚。
2、吳隱之不懼飲貪泉的故事
晉代人吳隱之任廣州太守,在廣州城外,見一池泉水名“貪泉”。當地傳說飲了貪泉之水,便會貪婪成性。他信這些,照飲不誤,飲後還寫了一首詩:“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他在任期間,果然廉潔自律,堅持了自己的操守。
3、包拯的故事
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歷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開始立志要為國家出力,“竭忠死義”。包拯仕途的起點是知縣,後歷任知府、轉運使等地方行政長官;擔任過監察御史等監察大臣、戶部副史等掌理國家財政的高階官員、都部署等軍事要職;當過外交使節出使遼邦;最有名的是做過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他一生嚴於律己,身體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頓吏治,打擊貪。汙,深受百姓歡迎,離任時當地精製一好硯相送,他都婉言謝絕,“不持一硯歸”;他一生鐵面無私,不避權貴,執法如山。對皇親國戚、宦官權貴的不法行為,一律極力主張繩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獄,是包拯生前與死後深為百姓所讚揚和稱頌的主要內容。
4、王傑手好不要錢的故事
清乾隆進士王傑為人剛直敢言,不附權貴。當時和坤在朝中專權,大臣都不取得罪他。惟王傑每每與其據理力爭。有一次,議政完畢,和坤有意戲弄王傑,拉著他的手說:“好白嫩的手啊!”王傑正顏厲色地回答道:“王傑手雖好,但不能要錢耳!”和坤羞愧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