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巴金家的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巴金家的讀後感

巴金家的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巴金家的讀後感範文(通用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巴金家的讀後感1

  第一次讀巴金的《家》,百感交集。為書中人物的悲慘命運十分惋惜,萬分無奈。

  我最大的體會就是:人要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三兄弟中雖然對覺民的描寫不多,但我一直被他的勇敢,堅定所感動。他為了自己的幸福,自己的理想,努力了很多,甚至不惜作為家裡的第一個“叛徒”離家出走。他之所以可以如此勇敢、堅定,是因為他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想過怎樣的生活。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有一個很明確的的人生觀。是清晰的人生觀支援他、鼓勵他與封建大家庭頑強的鬥爭下去。對比之下我覺得大哥覺新就是一個不太清楚自己目標的人,他似乎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所以在面對取捨的時候顯得很是糊塗。他放棄了不該放棄的,堅持了不該堅持的,最終留給自己的只是痛苦和悔恨。他放棄了與梅之間的真摯愛情,最終只能在梅的屍首前吐露心聲。他放棄了瑞珏對他的信任,選擇了封建腐朽的制度,最終讓瑞珏淒涼的離去。是他的猶豫將本應屬於她的幸福帶走了。

  體會之二就是:性格決定命運。三兄弟截然不同的性格決定了他們完全不同的命運。就像人生一樣只有目標是不夠的,還要有鬥志,要有努力。就拿覺慧來說,從我個人眼光來看,他與鳴鳳的悲劇收場與他性格有很大的關係,他(覺慧)在外面活動的時候的確忘記了鳴鳳,但是回到沙漠一樣的家裡,他又不能不想到她。他是愛情事業都想要,哪一個也不想犧牲一點,又沒有做好統籌兼顧的工作,最後只能是斷送了愛情。而覺新軟弱的性格更是鮮明的代表,他被封建大家族壓得喘不過氣,卻沒有反抗,而是一味的接受,一味的妥協,最終換來的是自己一生的遺憾,一輩子的痛苦。

  巴金家的讀後感2

  無論是在白天或是黑夜,世界都有兩個不同的面目,為著兩種不同的人而存在。——題記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是《激流三部曲》中最成功的一部,因為我對這本書的瞭解並不深,可當我真正開啟的時候,它卻給我帶來了許多驚喜。

  《家》主要述說了一個大家庭在封建制度、禮俗、樂教的影響下慢慢敗落、衰竭、凋亡,就像一隻蟲子慢慢蛀空一口潔白的牙齒,而封建社會制度就是這隻可惡的蟲子,葬送了無數條鮮活的生命,令我不寒而慄。

  覺新是高家的長子長孫,因他特殊的身份,常常受到封建與新青年主義的兩頭壓榨,他不僅失去了自己的青春,還失去了瑞鈺和梅兩個他最愛的女人。瑞鈺臨產的時候,她在月房裡痛苦地大叫,她那時最需要的人便是覺新,她在門裡,他在門外,僅僅一門之隔卻無比的遙遠,隔著愛與恨,隔著死亡與訣別,隔著痛苦與悲傷,更是隔著封建禮俗。其實覺新就是一個活例子,他親手斷送了自己的青春、幸福、未來,他也曾反抗,也曾有過新思想,可卻被現實打得面目全非。

  覺新並非是單純的一個人,而是這樣腐朽的社會下造成的悲劇人物的縮影。他的矛盾、他的不幸是許許多多同齡人所經歷的,他們無法選擇自己的人生,這是由自己的懦弱帶來的不幸,由時代帶來的悲劇,這是一條血路,一條由無數青年的屍體堆砌成的血路。一些哭聲,一些話,一些眼淚,一些人,就把這些年輕的、鮮活的生命埋葬,令人痛心疾首。

  對比之下,覺慧要比覺新勇敢得多,他目睹了太多悲劇,他想反抗這一切,他要反抗這一切。他是勇敢的,他做了先行者,他離開了家,他掙脫開束縛了他的東西去了上海,就像甩掉一個可怕的陰影,沒有一絲留戀。這也正應了他說的那句:“我是青年,不是畸人,不是愚人,我要為自己把幸福爭過來。”

  封建社會對人的迫害和地主階級對農民的殘酷剝削,它是罪惡的。而《家》這部作品正是對摧殘人青春的封建禮教和制度進行了控訴,對那些重壓受苦最後作了犧牲品的人給予同情,對那些為自由生活而奮鬥的人進行了支援。

  “寧做瀝血歌唱的鳥,不做沉默無聲的魚。”開始反抗命運的不公,尋求自我的反抗之路,哪怕前方有多少荊棘,我想苟活在淡血的活色中,會依稀看見微弱的光芒,真正的勇士,將更加奮然前行。

  巴金家的讀後感3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一本書,是巴金的《家》

  《激流三部曲》其實我覺得都挺好看的,巴金的書,其實我看的不多,我一開始看到第一本書是他的一本隨筆集叫《讀書與做人》。

  看讀書那一部分的時候,我完全進不了他們的世界,因為大部分的著作,我是沒有讀過的,或者是我只是聽過,完全沒有共鳴。到後面看做人那部分開始灌雞湯了,我開始慢慢感覺到,巴金的文字裡面的那種溫暖的力量。

  也是在這一本書後半部分裡面,巴金先生多次的提到了《家春秋》這三部書,尤其是《家》。這次閱讀的時候發現了就也重新激起要讀這幾本書的興趣,所以我就去看了一下。

  巴金家的讀後感4

  激流三部曲,巴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家》、《春》、《秋》,我讀的,是其中一部《家》。它講述了二十世紀初期的一個封建大家族高家的故事。

  高家有三位少爺,大哥高覺新,二哥高覺民,三弟高覺慧。

  大哥覺新的性格與二哥三弟迥然不同。他雖然善良,卻從骨子裡透出怯懦。他視祖父的話為律法,卻又對有新思想的青年充滿同情,並給予幫助。他幫助覺民逃婚,幫助覺慧離家出走。他痛恨封建制度,但這該死的思想卻早早的深深的在他的腦海裡紮根,他雖然接受新思想的啟蒙但卻不敢過多的接觸。他在祖父和弟弟們之間的夾縫之中生存,我喜歡他的善良,卻討厭他的怯懦,兩種性格在他身上如同陰陽兩極一般契合。最終,他的“不抵抗”主義卻造成了他與妻子瑞鈺,表妹梅三個人的愛情悲劇。

  二哥覺民和三弟覺慧的性格倒是十分相似,但是相比於覺慧,覺民要成熟穩重得多。他們受到新思想的啟蒙,勇於參加學生青年運動,熱心創辦刊物,宣傳先進思想。

  覺新的性子有些激進、叛逆,他愛上聰明伶俐的婢女鳴鳳,但馮樂山卻指名要娶鳴鳳為妾,鳴鳳堅決不從,投湖自盡……愛情的悲劇讓他徹底覺悟,離家出走,投身革命事業!

  高家,是一箇舊社會常見的封建大家族,它表面上看起來光鮮亮麗、井然有序,但是實際上它處處遍佈著黑暗,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兩個有思想、有抱負、有理想的新青年出生在此,他們沒有被封建舊制薰陶成行屍走肉,而是勇敢地衝出牢籠!

  覺慧最終衝出了牢籠,他掙脫了束縛,成為了真正的勇敢者、革命者!

  巴金先生以成熟尖銳的文筆狠狠地戳穿了封建專制制度的罪惡與黑暗,揭露了在溫馨和睦掩蓋下的大家庭的勾心鬥角與險惡。此外,他還描寫了在新思想的推動下,新一代青年逐漸覺醒和反抗。陳舊的封建勢力雖然強勢,但那畢竟已成為過去,和現代社會必然的發展道路相悖,陳舊的制度始終會被社會所淘汰和遺棄,如同生物,物競天擇!

  巴金家的讀後感5

  看到《家》這本書的時候,單看書名,以為巴金先生描寫的家是溫馨和諧的,但仔細閱讀後,才發現巴金先生描寫的家根本就不是這副模樣。在黑暗的封建社會中,在舊觀念的毒害下,家如同一個“狹的籠”。

  《家》描寫的是一個受封建禮教所約束的封建專制家庭。在這個家庭裡,有一個人,在本書中提到的次數少之又少,但他又是很重要的一個角色,那就是高老太爺。高老太爺則是這個封建家庭的封建家長,管理這個根基已經腐朽的家,而管理的方法就是“專制”。在這樣的管理下,家人的自由受到了限制。那麼,生活在這個家庭裡的人怎麼會感到家的溫暖和幸福呢?

  在這本書中,有三個兄弟不得不提一下,他們是覺新、覺民、覺慧。

  覺新,他是一個樣貌清秀,品學兼優的人。本擁有錦繡前程,但在吃人的封建禮制前,他順從了。他的懦弱導致了他後邊的悲劇,自己深愛的梅被他一向維繫的家所扼殺了。是他的懦弱害了他。是他的順從斷了他的前途和愛情。而我認為覺新他不算是個男人,面對家庭的選擇,他應該去反抗,去維護自己的愛情,然而,他卻選擇守舊這條路。以至於後面兩個女人的性命都死在了他手上。而他卻眼睜睜地看著她們死去,卻無能為力。真是可悲呀。

  覺民,是一個進步青年,有著卓越進步思想,但他的進步思想卻不堅定,儘管如此,在高老太爺決定他的婚事時,他和覺新的選擇卻是截然不同的,他毅然選擇反抗,去維護自己的愛情。讓他來做主這門婚事。最終他的反抗,得到了勝利。得到了屬於他的光明和事業,還有愛情。他和琴走到了一起。琴是一個有進步思想的女性。而覺民是幸運的。

  覺慧,他不僅擁有進步的思想,而且還擁有堅定的信念,這個青年,唯一的不完美的就是愛情,他並沒有挽留他深愛的鳴鳳。在見鳴鳳的最後一面時,他並沒有對他說任何告別的話。以至於鳴鳳,這個烈性的女子,投河自盡。而我認為,如果沒有鳴鳳的死,覺慧的結局估計十有八九會跟覺新一樣,正是因為鳴鳳的死給了他當頭一棒。讓他對這個封建家庭更加的厭惡。讓他脫離這個家的意念更強了,是鳴鳳讓他逐步走出了瀕臨瓦解的封建家庭。

  舊時候“吃人”的封建社會,毒害了多少像覺新一樣的人,而現在,我們已經無從得知。

  現在,舊社會已經不復在。吃人的封建觀念與也已經被消除的`一乾二淨。生活在美好環境的我們,要發憤學習,趁著這個黃金時期,去除封建思想,崇尚科學,學習多的知識,來裝備自己,做一個有現代思想並熱愛生活的人。

  巴金家的讀後感6

  “命運”這個詞,我們可以輕鬆用筆在幾秒鐘之內寫完,而真正的意義,卻要用一生去詮釋。我固然相信“人定勝天”這個說法,但是很多時候,人力在命運面前是顯得那麼微不足道,甚至於每一次的掙扎卻是推向更深的深淵的魔手。

  他們,是家的一部分;他們,進行著愛與恨、情與理的衝突;他們,或壓抑,或掙扎,或抗爭;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奏著生命之歌。

  《家》給我們塑造了專橫、衰老的高老太爺,荒淫殘忍的假道學馮樂山,腐化墮落的五老爺克定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又有敢於向死向封建抗議的剛烈丫頭鳴鳳,溫順馴良的梅芬,善良厚道的長孫媳瑞鈺等。以及接受新潮思想、嚮往自由平等的覺慧、覺民、琴等青年覺悟者和叛逆者的形象。

  最讓我同情的不是投湖自盡的鳴鳳,也不是守寡病死的梅芬,而是處於“長房長孫”的特殊地位的覺新。他愛著一個人,卻同另一個人結婚生子;而後陪著與自己相守的人,又放不下愛著那個人。從始至終,除了最初他和梅芬的那些相處,我看不到他真實的靈魂。不是不想逃,不是不想任性,不是不想掙扎,只是身份將他壓在了無形的五指山下,所以,他不能。覺慧口口聲聲稱他的哥哥為“無反抗主義者”,卻不知大哥註定是十字路口上最艱難的徘徊者,時代的犧牲者,他上承高老太爺的威嚴,下啟羨慕著覺慧的勇敢與追求。如果他處在覺民覺慧的位置,他斷不會再這樣壓抑著自己。他很清楚地明白若自己放下了這些擔子,這個腐爛、潰敗的封建大家庭只有走向滅亡的道路了,這對一個骨子裡還很傳統,捨棄不了“大家”的男人是無法容忍的。於是他選擇放棄自己的幸福,埋葬自己的感情去成全這個家庭。我們沒有權利去批判他的選擇是對是錯,只能說這個看似可以選擇的題目,其實只有一個選項。最終,他只能將自己的願景寄託於覺慧,希望他享受不到的可以由自己的弟弟去領略,這不是他的放棄,恰是他的希望,讓別人替自己幸福也是一種無奈的幸福。

  這是一個默默承受,不懂反抗的人,那麼反抗的人有什麼結果呢?

  作為高府丫鬟的鳴鳳用死亡控訴了這個吃人的封建的社會。最初,她以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愛著高高在上的覺慧,她不求相守,只願可以一直遠遠望著,不奢求,不指望能進一步靠近,出乎意料的是覺慧竟也愛著她。看似毫不費力就可以滿足的願望,鳴鳳卻不能,因為她只是一個丫鬟,丫鬟沒有過自己想過的生活的權利,從被主人買下的時候開始,她就沒有了主宰自己命運的權利。只是她太晚才看清。鳴鳳久久等著希望的火光,她單純的以為和覚慧的愛情可以改變她的命運,仍擺不脫命運的安排,她被要求嫁給一個老頭子,儘管她怎樣懇求,也逃不了,絕望中她只能選擇長眠地下。湖水成了她的最終歸宿,這是一個悲劇,也是美好的結局,沒有屈服,而是自已選擇歸宿這就是很勇敢的,在那個年代來說。覺慧開始讓我認為他是愛著鳴鳳的,而後我越來越懷疑,那是愛嗎?有那種愛,即使愛的人死了,卻只有嘆息,而沒有多少悲痛表現的嗎?我本以為在鳴鳳死後,覺慧會哭天搶地,甚至於撕心裂肺的“殉情”,哪知他會那麼淡定,然後漸漸淡忘,又去追逐自由。其實這只是一種小青年的反抗心理吧,不想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追求一種新鮮的感情,並非什麼愛。只可憐了鳴鳳,死心塌地換來一場空。悲哉!

  小說中一個又一個的人物,向我們控訴著封建禮教對人生活的殘骸,想說不能說,想愛不能愛,有的是無止境的約束和看不到光明的未來,不掙扎不甘心,掙扎了又是徒勞,怎樣都是錯,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就一個字可以形容——難。

  巴金家的讀後感7

  暑期閒來無事,重溫了巴金先生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讀完之餘心裡久久不能平靜,尤為書中被封建禮教殘忍毀滅的美麗女性叫屈、心疼!其中最令我觸動的便是美麗溫婉、善良多情,卻又愛而不得、抑鬱一生、華年早逝的梅表姐——錢梅芬。

  梅芬是一位知書達理的千金小姐,她從小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愛好詩文且修養極深。她與表哥覺新青梅竹馬,情投意合,兩家也有意親上加親,但只因雙方母親在牌桌上鬧了意見,便賭氣拿兒女的終身大事向對方報復,一句“命相不合”,便輕易地斷送了他們純真聖潔的愛情以及垂手可得的幸福。後來梅芬屈從於母親的意志,嫁給了一個自己不愛的陌生人。更為不幸的是,新婚不久,丈夫便夭亡了,面對婆家的惡氣相待,梅芬只好回到頑固的母親身邊,恪守著“從一而終”的封建節烈觀念,壓抑的過著尼姑庵式的生活。但她仍念念不忘覺新,整日自怨自艾,以淚洗面,最終憂鬱成疾,悽慘死去。

  這個美麗善良的女子,她的身上由內而外散發著中國傳統美德的熠熠光輝。她忠於愛情,安分守己,隱忍柔順,處處替別人著想。明明母親對她不幸的婚姻負有主要的責任,但她從未抱怨過她,反而總唸叨著自己拖累了她。每當傷心之餘,她免不了痛哭,但總是躲在房裡或倒在床上蒙上頭,唯恐驚擾母親和他人。儘管她心裡還愛著覺新,可是她又不願影響覺新的生活,只能獨自忍受著感情的折磨。即使在生命垂危之際,仍叮囑別人,千萬不要讓覺新知道她吐血的事。她沒有因自己的失意而對瑞珏(覺新的妻子)有絲毫的嫉妒和忌恨,反而真誠的對她表示羨慕和喜愛,當瑞珏敞開了胸懷接納了她,她則向瑞珏表示了由衷的感謝。魯迅先生曾說過,“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的確,如梅芬,如此美好的女子,卻悽然一生!她有愛的渴望,卻沒有追求愛的權利;她熱愛生活,卻不能正常生活;她渴望幸福,卻偏偏得不到幸福。正值青春妙齡,卻痛感人生無趣、生不如死,最終香消玉殞,這樣的悲劇怎不令人心痛?

  我認為,梅芬的不幸,是與她的性格和追求分不開的。懦弱的她,每當面對不公時,只會一味地隱忍、順從,缺乏反抗精神;她一生的追求也僅僅是愛情。對於一個善感多情的女子來說,雖然這樣的追求無可厚非,但她不該在愛而不得後,放棄對生活的希望,只一味渾噩沉浸在往昔的回憶中。她的情感格局太小,她的內心缺少陽光。因此當她純真的愛情理想破滅後,年紀輕輕的她便覺此生無味,心如死灰。心頭無法消除的傷痕,使她多愁善感,鬱鬱寡歡。“看見花落要流淚,看見月缺也會傷心。”皺紋過早的爬上了她的額頭,病魔也悄悄地纏上了她的身體。可以說,懦弱隱忍的性格和狹小的情感格局是造成梅芬悲劇的直接原因。

  但是,造就梅芬悲劇的深層原因,則是當時嚴酷的封建制度和吃人的封建禮教。

  梅芬同覺新,自幼青梅竹馬,情投意合,即使用舊的婚姻標準來衡量,他們也是非常合適的一對。但只因雙方母親在牌桌上鬧了意見,兩個年輕人的愛情便被輕易斷送了。這絕非僅僅指兩位母親的意氣之爭,它體現著幾千年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強大威力。梅芬後來正是按照“天經地義”的舊禮教嫁給了一個不認識的男人,但結果卻是她不幸的青年居孀。面對婆家的欺凌謾罵,她只好無奈地回到親手扼殺了自己的青春和愛情,頑固的母親身邊過著尼姑庵式的生活。當她在成都重新遇見覺新時,本來有著滿腹的心事和一腔熱情渴望對覺新訴說,然而種種殘酷的“規矩”和“禮數”卻讓她望而卻步。她的內心十分矛盾和痛苦,只能默默地承受著不幸,吞嚥著心酸,任憑家長的擺佈。當覺慧鼓勵她起來與封建禮教和環境作鬥爭時,她卻認為,“一切都是無可挽回的了,不管時代如何改變,我的境遇是不會改變的。”在封建專制制度和封建禮教思想的長期束縛下,梅芬的思想和精神已經變得麻木不仁,始終沒想到要去反抗,要去努力爭取自己的人生權利和幸福。在這種不公、罪惡、吃人的制度下,像梅芬這種生活的弱者、命運的順從者,只能被擺上封建禮教的祭壇,成為可憐的犧牲品罷了。

  讀著梅芬的美麗與善良、悽慘與不幸,我忍不住在心裡咒罵起過去那個兇殘、野蠻、荒唐、愚昧的罪惡制度來,我忍不住為可憐的梅表姐叫屈、心疼。中國已進入21世紀,儘管封建制度已經滅亡,但當初與之共生、共存的文化傳統、思想觀念,有些卻頑強地活了下來,並在今天改頭換面,公行天下。被封建禮教戕害的“梅表姐們”雖然早已無聲無息地湮沒在歷史的塵煙之中,但是她們的悲劇對於如今身處科學文明時代的世人來說,仍有警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