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最新百年孤獨優秀讀後感1000字(精選6篇)

最新百年孤獨優秀讀後感

最新百年孤獨優秀讀後感1000字(精選6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最新百年孤獨優秀讀後感1000字(精選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最新百年孤獨優秀讀後感1

  “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良諾·布恩地亞上校將會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時那個遙遠的下午。”——題記

  我始終記得這個句子,即使它短小,可我記憶深刻。這本書開篇就將我帶入了一個魔幻現實主義、世界未來和過去之中。這三個畫面,龐然紛擾,眼花繚亂。

  馬爾克斯以小說作品的形式創作了一個自己的世界,一個濃縮的宇宙。其中喧囂紛亂卻又生動可現的生活,映射了一片大陸及人民的富足與貧困。這是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給《百年孤獨》的頒獎詞。《百年孤獨》是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的歷史社會圖景”的宏篇著作。

  《百年孤獨》透過革命家總部一家七代人的經歷,描述了整個家族百年來的辛酸、榮辱、愛憎、禍福以及文化的人性中根深蒂固的孤獨。當第七代的繼承人被螞蟻吃掉的那一刻,他的父親終於破釋了梅爾基亞德斯的羊皮卷手稿。手稿內容是:家族中第一人被綁在樹上,最後的人會被螞蟻吃掉。這手稿記載的是布恩地亞的家族歷史。在他譯完最後一章時,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風將村莊颳走了,從此無影無蹤。

  像第七代人迴圈反覆的名字一樣,迴圈出現了情節與敘述,整個馬孔都被包裹成了一個環形廢墟,然而每個人的內心都是孤獨的,沒有一刻感受到家的溫暖——說明這個家庭是分散的。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沒有了情感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參與革命以及反覆做手工活、深迷情慾、讀書翻譯,卻始終無法將這些力量集中到一塊兒。逃不過家庭分崩離析的命運,彷彿房子只是一個家,一個載體,從不是一個給予人心靈安慰的溫暖的港灣。當然,除去貫穿靈魂的烏拉蘇拉,所有人都不值得愛或者被愛。他們所做的不過是掩埋自己的私慾和空虛,以致自己活在執拗和孤獨之中。

  這個不可實現的奇蹟和純粹的現實交錯的生活,就是哥倫比亞乃至拉丁美洲歷史的演變。其中,被隔離在現代與文明世界程序之外的憤怒與恨意,又是拉丁美洲的獨特生命力對生命的渴望。這不僅僅是在敘述一個家族,更是一個民族的自我反省。

  作者是在用一顆悲愴的心靈去拉丁美洲尋找那迷失的溫暖和精神家園。如同我們現在,高樓林立,思想多元,但卻迷失了方向,成了百年孤獨,越來越感到我們那一顆心靈的脆弱。然而真正孤獨的不是無助的寂寞,而是停留在人性中的冷淡與漠然。

  生命不曾離開,真正意義上的孤獨使我們成長道路的失敗,最後如你的影子一樣,時不時出來提醒一下你我她的存在。孤獨的存在或許是為了告訴我們珍惜眼前,體驗人生,督促我們:成功要清醒,失敗要努力。

  抬頭仰望天空吧,審視自己,認知社會;擁抱他人,向陽而生!

  最新百年孤獨優秀讀後感2

  《百年孤獨》在大學的時候在圖書館讀過幾頁,但是死活讀不下去,就這樣一擱淺就是五年,五年後再翻開《百年孤獨》發現自己真的很孤獨。百年孤獨,七代人的百年孤獨。

  上大學時,因為我們法學班的課程裡有一門必修課叫經濟法,有幸結識了經濟法老師,她是復旦的高材生,曾留學於美國,偶爾上課的時候會給我們講她個人的經歷,她無意中說過的話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種下了一顆種子,她是我們心目中喜歡的老師的樣子。

  她講國內那薄薄的翻譯本沒有全面展現百年孤獨的魅力,當講到她有幸在美國買到了厚厚三大本的英文版的那種欣喜,那個眼神我至今也忘不了,就這樣在我的心底留下深深的痕跡。

  她鼓勵我們每個人有機會就出國門看看外面的世界,而我們也一直在努力看外面的世界。

  近日想起她的話想起她的事。終於《百年孤獨》又到了開封的日子。

  開篇先摘錄一部分《百年孤獨》多年以後體: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在這張唯一的全家福照片上,奧雷里亞諾身穿黑色天鵝絨正裝,夾在阿瑪蘭妲和麗貝卡中間,那倦怠的模樣和深邃的眼神與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時一般無二。

  那個慢無盡頭的夜裡,赫裡內勒多。馬爾克斯上校追憶著在阿瑪蘭妲縫紉間裡度過的那些一去不返的午後時光,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則苦苦掙扎了數小時,試圖抓裂自己孤獨的硬殼。自從那個遙遠的午後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他唯一的快樂時光就是在金銀器作坊裡打造小金魚的時刻。他被迫發動三十二場戰爭,打破與死亡之間的所有協定,並像豬一樣在榮譽的豬圈裡打滾,最後耽擱了將近四十年才發現純真的可貴。

  多年以後,在臨終的床榻上,奧雷里亞諾第二將會回想起那個陰雨綿綿的六月午後,他走進臥室去看自己的頭生子。

  然而一天下午,他好像突然間激情驟至,神采煥發。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阿爾卡迪奧將回想起梅爾基亞德斯為他朗讀那一頁也不可理解的文字時的顫抖,他自然是聽不懂,但那鏗鏘的音調聽起來彷彿教皇通諭的吟唱。

  這些多年以後體,讓我想到了自己的多年以後體。多年以後,面對父親留下的油菜花田,回想起這裡曾經是一片油菜花田。

  那個見識冰塊的下午,給奧雷里亞諾打開了一扇造小金魚的門,但終究抵不過被迫上戰場的命運,這是多麼無可奈何的事情。這與他的初衷大相徑庭,那場戰爭似乎更改了他之前擁有的一切,包括他的精神世界。我們多麼希望仍然活在那個見識冰塊的下午,但是這樣的經歷在很多年以後似乎變得不那麼重要。多年以後的經歷,在多年以前似乎一文不值,那些曾經走過的路在當下看來又是何其純潔美好珍貴。

  最新百年孤獨優秀讀後感3

  寫過好多次了,最近突然感覺懂了這本書!

  上個月有一天晚上電腦鍵盤上灑了半杯水,匆匆忙忙關機拿去修,回宿舍的路上和家人打電話。之前每週和父母打電話的時候都會講很多,如果碰到什麼開心的事、難過的事,都會和父母講一講。

  我本來想說下電腦的事還有些別的,剛說完花了100元冤枉錢拆機,我媽就迅速轉移話題,然後我爸說了我弟偷偷買了第三臺手機,偷偷帶到學校玩。我爸低著頭,我知道他是不好意思和我直視,太難過而不好意思被我看見他的情緒、他的表情、他的眼神。低著頭的時候又剛好能看見我爸的滿頭白髮。

  頓時我就不想講我最近碰到的難過事了,突然想到百年孤獨裡也是這樣。第一代女主老了之後瞎了,全靠在家中多年的記憶生活,也因此不再出門了,但是其他人誰也沒發現她看不見了,她也不和其他人說。我猜她可能是看到聽到其他家人的悲傷,就留存了自己的,不和他們說。

  而其他人也是。

  第一代雙胞胎兄弟裡性格冷靜的那個,鬧革命的那個,革命失敗回來也沒和其他人說過什麼,只是自己在工房裡把金子融化打成金魚,再等價賣出去。

  所有所有,《百年孤獨》裡這個家族的人都是這樣。他們居住在一起,因為過分親密而變得陌生。《百年孤獨》裡太多太多悲傷,閱讀的時候作者卻沒有對這方面過多的描寫,書裡的角色沒有因為自己碰到的不幸而歇斯底里,沒有“黑化”,只是默默藏在心底。

  這個家族的所有人看其他人很傷心,所以就決定不讓自己的傷心汙染其他人,把一切都埋藏在心底。

  “報喜不報憂”

  川端康成的《山音》,主角信吾也是,半夜突然醒來,聽到山音,被恐懼深深籠罩,卻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叫醒枕邊人,獨自一人溺浸在恐懼彷徨之中。信吾在生活中也有種種不順,卻無人述說,同時信吾作為旁觀者,無法代替當局者作決定,無助和無力反映在夢裡就是“山音”,信吾半夜醒來,聽到山音,獨自一人承受。

  雖然我最後還是和父母說了難過的事情。

  但是我突然想到除了父母也只有寥寥幾個朋友可以講講這些,有的事情連這寥寥幾個朋友也不能講。有的時間和誰都不能講,像信吾一樣半夜醒來的時候,工作時間的時候,家人朋友忙的時候。

  更何況,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和另一個人感同身受。

  “人生就是孑然獨處,沒有一個人瞭解別人,人人都很孤獨。”——赫爾曼。黑塞《霧中》

  不過我很喜歡英國國王亨利八世寫的《Pastime With Good Company》,裡面有一句臺詞:“結交真誠的朋友是世上最好的事。”

  非常贊同!

  最新百年孤獨優秀讀後感4

  我常常自矜自我喜歡讀書,愛好書籍,卻又常常在讀書時極為偏好,興起試讀名著,卻又為那其中的晦澀難懂而撤退。事實上,於我而言,《百年孤獨》正是如此。

  讀過一遍,心頭複雜感情簡直無法形容,最多的想法是:天哪,這寫的到底是什麼東西?什麼奧雷里亞諾,烏爾蘇拉,阿爾卡蒂奧,本就對各種又長又拗口的外文名敬而遠之的我,更是讀起來費力的將人物與身份對上。最要命的是,父親跟兒子常常會起同樣的名字,讓我毫無頭緒,一遍讀下來,腦子裡好像有漿糊,真是一點感想也沒有了。

  不客氣的'說,我實在是想著自我還有閱讀筆記,才硬著頭皮讀了第二遍。這一遍,我依舊不懂,卻感受到了內心有了什麼,咕嘟咕嘟的冒著泡泡。

  它看起來那樣荒誕,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會有持續了四年多的雨,一個老年神父不可能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更不會因為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間……但這一切都發生在了這個家族的身邊。更令人奇怪的是,書中這個綿亙了百餘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奧就是叫做奧雷良諾,而家族中各種奇怪的事情,在阿卡迪奧直到家族的最終一個守護者奧雷良諾的身上反覆的發生著。

  讀書之前教師介紹說,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魔幻現實主義正是由此影響。此時我也是切身的體會了。

  《百年孤獨》描述的是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亞家族的一部興衰史,其脈絡就是自閉到開放,開放到繁榮;再由開放到自閉,自閉到毀滅。馬貢多禮貌的創始人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與妻子烏蘇拉以非凡的膽識和開放的精神,開創了馬貢多的繁榮。霍塞·阿卡迪奧·布恩迪曾向妻子抱怨說:“世界上正在發生不可思議的事情,咱們旁邊,就在河流對岸,已有許多各式各樣神奇的機器,可咱們仍在這兒像蠢驢一樣過日子。”因為馬貢多隱沒在寬廣的沼澤地中,與世隔絕。他決心要開闢出一條道路,把馬貢多與外界的偉大發明連線起來。可是,他卻被家人綁在一棵大樹上,他的拉丁語,在家人心中只是瘋言亂語,幾十年後他才在那棵樹上死去。

  之後的幾代人,夫妻之間、父子之間、母女之間、兄弟姐妹之間,幾乎如出一轍的沒有感情溝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孤獨、苦悶、猜忌,導致了馬貢多狹隘、落後、保守直至沒落。

  就像奧雷里亞諾,不斷的戰爭,他甚至已經忘記了當初的目的,而是在殺戮,血腥中度過。他的結局停留在小金魚中。

  孤獨是感受,孤獨又無法感受。

  當奧雷良諾參透了墨爾基阿德斯的羊皮卷的奧秘,一陣颶風將馬貢多抹去,從世人的記憶中根除,“因為註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書中如是說。

  最新百年孤獨優秀讀後感5

  當一切趨於入定後,你往往只能品嚐到孤獨。——題記

  這是一部以一個家族的興衰為線索來表現當時作者所處的拉丁美洲的一種縮影。拉丁美洲的百年曆程就如同書中一般,不斷重複著怪圈:不是前進,而是徘徊。

  “多年以後,面對行刑隊,奧雷利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他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下午。”就是這樣一段短小而深刻的句子帶著我們領略到魔幻現實主義世界的未來,過去和現在的三個時間層面,龐雜紛擾,眼花繚亂。

  百年孤獨的那種魔幻主義色彩從人物的名字中你就能體會的到。整個家族七代人,不斷的重複著那幾個名字,就如同家族宿命一樣:“第一個人會被捆在樹上,最後一個會被螞蟻吃掉。”在不斷的重複中步入滅亡。

  一直深刻贊同王菲的《我也不想這樣》中的反正最後每個人都孤獨,在每段感情中,不管是暗戀還是相愛,到最後會發現不管是需求還是被需求,心靈永遠都要有自己的空間。所以仍然你是你,我是我,難免孤獨。你我都是一條直線,有人與我永遠很近但永遠不能相交,而相交的兩條線必然愈行愈遠。

  其實就如同書名一般,全書所帶給我們的就是一種滿目蒼涼的孤獨感,孤獨首先集中在人物身上。就好比麗貝卡獨自一人老死於家中,被站爭迷失本性變得麻木的上校結局。還有阿瑪蘭坦的結局,她一直費盡心機想得到皮埃特諾的喜愛,到手了卻又死活不要,讓其落了個自殺的下場。後來又有了赫利索多上校,兩人情到深處又斷然拒絕其求婚,終使自己在孤獨和悲傷中度過。她大概是因為失手殺死了梅蕾黛絲而產生的愧疚感,讓她自己無法釋懷,也不允許自己得到幸福吧!書中的人物多是這樣壓抑,在徘徊中走向了孤獨。

  老實說讀完這本書的感覺挺壓抑的。我們每天都生活在一個日新月異的世界裡,科技發達,文明進步,我們馬不停蹄的向前奔跑。正如從第一批吉普賽人帶著各種新奇物品踏入馬孔多這座小鎮一樣,再到後來的什麼火車,香蕉公司。進步看似給馬孔多的居民帶來了便利和新鮮感,然而新鮮感過後帶來的又是一片孤獨。有人說孤單是一群人的狂歡,狂歡是一個人的孤單。正是因為孤單才使得一些不甘寂寞的人走到一起,真正孤單的人也有著自己的狂歡吧!

  然而真正的孤獨,不是寂寞、無助等淺顯的意義,而是停留在人內心的冷淡。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成長、相愛還是成功失敗,總會時不時的提醒我們它的存在。孤獨的存在提醒我們要珍惜眼前,督促我們體驗人生,讓我們在成功的時候可以清醒,在失敗的時候淡然一笑。

  抬頭仰望星空吧,去審視自己。有時候我多麼希望所有人的孤獨都能消失,我們要的不是一個熱鬧的表象,而是一個真實的自我。

  最新百年孤獨優秀讀後感6

  沒有“序”、“跋”,也沒有“後記”,《百年孤獨》就這樣進入了我的眼簾。不查背景資料,就憑自己的直觀來寫觀後感,如果有一、二個亮點自己也滿足了,好在有兩位網友看過此書,可以作些交流。

  摘錄:1927年出生於哥倫比亞馬格達萊納海濱小鎮拉卡塔卡,童年與外祖母一起生活,1936年隨父母遷居蘇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國立大學,1948年因內戰輟學,進入報界,五十年代開始出版文學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出版《百年孤獨》。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

  上述是書上唯一的介紹。

  遙遠的時代,遙遠的地方,一步巨篇,是那麼的陌生,也是如此的繁雜。猶如自己一個小宇宙,誰能說得清、講的透,唯一與我們有相似之處就是孤獨都是伴隨每個人的。

  一個家族,一個140~150年的時間跨度,卻只有近十個姓名,作者高超的敘述,駕馭文字的能力讓我敬佩。

  從摘錄上看,作者經歷了內戰,雖然對他的經歷無從知道,但他的作品、他作品中的敘述、他作品中的思想都讓我們感同身受。就如進入了一次心靈之旅,而這次旅程讓我覺得很累,要整理出條理來很累。但收穫還是有的,就是可能膚淺些。

  買此書的原因就是想了解什麼是孤獨,而《百年孤獨》應該是一生的事,因此說孤獨會始終伴隨著自己。書上的家族和自己的家族聯絡在一起了,感慨多了許多。少年的孤獨、青年的孤獨、中年的孤獨,直到老年的孤獨,要想達到理想狀態卻被現實壓著,增添了許多許多孤獨感出來。那什麼叫孤獨?怎麼排遣孤獨?怎麼從孤獨中感悟出什麼?路上的人那麼多,都是匆匆過客,唯有孤獨是給自己的。

  本書寫的是一個家族從興盛走向衰亡的過程,殘酷的現實和科技發展帶來的進步和變化,利用大自然,被大自然報復的一個過程,還有內戰的整個過程,家族中幾代人的命運就相應跟著起伏變化。

  人物既有家族遺傳或叫基因,也由其他血液的進入,代代相傳,性格也就不是兩種性的,而是多種性格的混合物,也許叫多種元素的結合吧。命運就難說了,是冥冥之中的嗎?一本艱澀巨大的人類思想探索的書,看一次肯定是不夠的。

  無論如何孤獨,我的觀點是:人要樂觀。應該知道自己只是一個凡人,有許許多多錯誤缺點,用思想去戰勝困難、戰勝孤獨,而樂觀就是好的方式之一,也是面對艱難困苦的好的精神支柱。

  還有就是勤能補拙,把思想貫徹到勤勞中去,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還是回到古人所說的憂患意識中去了。

  作者把許多哲理融入進書裡去了,猶如嵌入的珍珠,閃著智慧的光芒,時不時的讓我深思,特別是老年後的感悟是如此的精闢,而我在中年的感悟就受益匪淺了。

  孤獨不怕,用強大的精神能夠享受這種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