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00字(精選15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00字(精選1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00字1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第51條:要使知識“活起來”。文中說到:兒童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識往往變成了不能移動的重物,知識被積累起來似乎是“為了儲備”,它們不能進入週轉。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運用。當知識脫離學生的精神生活,脫離他們的智力興趣,掌握知識就變成了毫無樂趣可言的事,變成了為知識而知識,學習成了一件乏味的事情。
在音樂課教學中,我也常常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學生們對於學歌很感興趣,但是如果樂理知識佔據時間多了,孩子們就有點心不在焉了,一下子興致低了下去。為什麼會這樣的呢?學歌那麼的吸引孩子而一到樂理知識就無興趣了呢?在課堂上我們沒有抓住樂理知識的“交集點”,去引領孩子們,而是把知識變成了教授的“死東西”。因此他們就失去了興趣。
那麼在音樂課上,我們要怎麼讓學生學習樂理知識也“活起來”呢?我想,教學活動的設計要活而有序,要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一堂課既要考慮其多樣性和靈活性,更要考慮其有序性,所以課堂活動要做到富於變化,在音樂的輕鬆環境中讓孩子們輕鬆的掌握樂理知識。可以插入一些有關樂理知識的活動,讓他們在參加活動、學歌的同時自己體會到一種無形卻又必須存在的東西——樂理知識。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同時達到教學的目的。
總之,我們教師要依據所學知識的難易程度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多學習,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做到適時適度,切實可行,讓學生的激情飛揚,讓知識“活起來”,讓快樂的課堂中加入“死知識”後同樣是學生學習的樂園,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00字2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前蘇聯著名的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為了提高中小學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專為中小學教師寫的書。而譯者根據我國的情況和需要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從蘇氏的其他著作裡選譯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為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改稱《給教師的建議》。
翻開本書,單單看目錄,就極大的激發了我的好奇心,這其中很多問題不正是自己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嗎?究竟如何解決,迫不及待去書中一探究竟。
一個月的時間,終於讀完了,每條建議所談的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例項,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讀完之後真的受益匪淺,感悟良多。
感受最深的是教師的時間問題,作為一名新手教師,我常常感到手忙腳亂,覺得時間過的很快,時間不夠用......時間問題一直困擾著我。看了《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這條建議後,好像突然明白了,學無止境,只有不斷學習、不斷閱讀,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才能夠在需要的時候很快提取出可以幫助自己解決問題的內容。正如本文中所舉的例子,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的公開課非常成功,問他用了多久時間備課時,他說一輩子,但對這課題的直接準備是15分鐘左右。聽完這位歷史老師的回答後,細細想來,真的是這樣的,如果我們一直不斷的學習,為自己“充電”,學習和自己生活、工作息息相關的知識,那就能在碰到具體問題時快速解決,不用再臨時抱佛腳。雖然說臨陣磨槍,不快也光,但是我們更希望打有準備之仗。讀書,終身學習是我們永恆的主題。
讀書,學習他人的智慧,就是在節約我們的時間。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00字3
未讀這本書前,我是抱著“啃”硬骨頭的心態,打算去“啃”這本書的。因為,一直覺得蘇霍姆林斯基是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貌似所有的“家”們的學術著作都滿紙理論,很難讀懂。開啟書,卻發現其實不然。開始幾篇就深深吸引了我的視線,說到了我的心裡。
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剖析了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到無可救藥,因而老師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強調了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並在文章的最後,分享了他如何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小秘訣,就是設法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能進行腦力勞動!
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本篇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確實,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完成學校各項任務。帶著這個問題,我閱讀到書中所寫:怎樣進行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文中那位用一輩子來備課的歷史老師,彷彿給我打開了一扇窗,使我窺見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奧秘。
蘇霍姆林斯基不愧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本書中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他能結合兒童學習的規律,舉出實際的例子,深入淺出地指導老師們在每一個學習細節上應該如何處理,關於本書的閱讀還在進行,關於教學的思考還將繼續。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00字4
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共談了一百條建議,讀著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在第一節,蘇氏提出了一個至今令許多老師頭疼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早在—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這個問題不光是在蘇氏所處的那個年代存在,就是在今,絲毫未見減少。說起這裡面的原因,教師大都歸結為學生不知道學習或者腦子笨,家長不配合。而不是積極地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那麼造成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裡,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這句話說白了,就是我國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應該說,這條教育原則,對每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來說都是耳熟能詳。我們在制定計劃時也經常說,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而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有幾人能做到這一點呢?
在書中也提到了教師的語言問題。教師的語言要純潔、文明、健康;教師的語言要準確、鮮明、簡練;語言作為一種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離不開言辭的熱情、誠懇和富於激勵性;教師的語言要含蓄、幽默、富於啟發性。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還是有它的道理的,不僅要多看書,還要把書中獲得的啟示用到實踐中,那才是真正的看書了。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00字5
作者在一開始就提出了一個教學中經常出現的情況:學生昨天上課時都懂了,但今天上課時,卻已經模糊甚至忘記了。
這是因為“懂得還不等於已知,理解還不等於知識”。
上一章作者說到學習新教材不能讓學生停留在膚淺的理解層面,並避免在第一次學習時犯錯誤,而今天文章的重點在於“為了掌握知識,還必須進行思考”。這是一個學習的遞進。
因為作者是前蘇聯人,書中例舉了很多他在教授語言語法方面的例子,看起來有些讓人不明深意,但我們只要將俄語換成漢語就不難理解。
看到這些語法,我就想起初中的語文老師給我們講語文課本後面的附錄內容。這些內容都沒有正式印在課文正文裡,但她也帶著我們仔細地從頭學到尾地學習了一遍,其實這些恰恰是語文學習的基礎。
還有初中的政治老師在講解原始社會的一些篇章時,就採用了列出問題讓我們分組討論尋找答案的方式。這也印證了作者所提到的“在歷史課上和語文課上,對新教材的思考,多半是讓學生尋找剛剛講過的教材中的因果聯絡和意義聯絡。”
學習新教材時思考得越多,越有助於對教材內容的理解,看來關鍵就在於提出什麼樣的問題可以讓學生思考得更高效,不僅可以減少完成家庭作業的時間,還可以縮短回課的時間,增加講解新內容的時間。這將是一個良性迴圈的過程;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在家庭教育方面,閱讀可以讓思考更充分,特別是持續的親子閱讀。一個較長的故事往往需要許多天才能讀完,每天不僅需要傾聽,還需要對過去故事情節的回憶,還有故事前後發展的關聯。這時,就可以提出一些問題,作為承前啟後的鋪墊。在一個故事講完以後,留下的就不只是“又聽完了一個故事”這樣的簡單印象,還有這個故事值得被書寫的那些因素。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00字6
”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的這句話道出了學習的真諦。我始終認為,學習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閱讀能力,有思考的閱讀。
小學中高年級開始,很多學生的學習障礙首先就出現在閱讀上。讀不懂課本,讀不懂材料,讀不懂新聞,讀不懂評論。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我每個字都懂,但就是不知道這句話在講什麼。”此時,一般我都會問一句:“你具體哪個地方不理解呢?”大部分學生都會說:“都不懂!”
“都不懂”三個字正正說明了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沒有思考。或懶於思考,或不懂思考。懶於思考的,是學習習慣的問題,改掉習慣即能提高學習效果。不懂思考的,則是學習能力問題。可能就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這是從小學就拉下的問題,從小就沒有鍛鍊好理解能力。也有可能是知識面太窄、視野不夠開闊的緣故。古語云:“見多識廣”。見得多了,才會識得廣,想得深。見都沒見過,談何思考?!
在學習上,有一個理論叫“最近發展區理論”,由維果斯基提出。他認為,學生的學習水平,分為現有的水平和可能達到的水平兩個方面。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
學習的過程就是不斷讓最近發展區成為現有水平,進而不斷提高可能達到的水平的過程。
如果有兩位同學,一位同學從小大量閱讀,他的現有水平是5,;另一位同學從小閱讀量不大,他的現有水平是1。那麼,要想這兩位同學都達到10的可能達到水平,顯然前者的“最近發展區”要小一點。前者比後者將更容易實現10的水平。
最後,如何有效地做到有思考的閱讀?寫讀書筆記是個不錯的方法。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00字7
在這一條裡,蘇霍姆林斯基提到,除了平常的學校活動、觀察和興趣範圍以外,學生還應當有一種豐富的、多方面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學生的(課外)閱讀,特別是在少年期。
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起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這些都取決於教師,取決於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佔有何種地位。不應當把學生的智力生活理解成個人的狹窄的小天地。
一個人既在豐富集體的智力生活,同時又在享受集體的精神財富。學習困難的孩子也可以參加科學——學科小組的活動和晚會。……在小組裡,那種豐富的智力興趣的氣氛,激發他們去閱讀,而對他們來說,閱讀正是達到順利學習的最重要的補救手段。
蘇霍姆林斯基把學生的課外閱讀當成學生的智力生活,又一次強調了閱讀對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重要性。而要把課外閱讀落到實處,最好就是在班級建立“圖書角”。
自從我校開展新教育以來強調讀書,建圖書角,把自己的書放在班上大家一起交換看,事實證明這種做法其實挺不錯的。這條建議還談到了教師閱讀對學生的影響。大家最常說的就是:“愛讀書的老師才能培養出愛讀書的學生。”它再次提醒我要多讀書,堅持讀書才好。
除讀書外,蘇霍姆林斯基還建議透過成立各種學科興趣小組這種集體的智力活動來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但是興趣小組的成員,往往都是學習能力比較強的,這就把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排除在活動之外,其實是一種很殘忍的做法。今後要多注意讓後進生從閱讀開始,由淺入深,增強理解力,透過活動激發他們的閱讀和思考。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00字8
和大家不一樣的是我的這本書是在網上買的。因為我感覺這本書值得我們細細的去讀,去感悟,去學習,它很有必要成為我工作生活閒暇時的精神食糧。
拿到書以後,我就迫不及待的瀏覽了一遍。心裡不由感慨蘇霍姆林斯基這位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他的教育理念是多麼的偉大、超前。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的一個特別顯著的建議,就是讓我們多讀書。首頁的一段話就讓我感慨頗深。“學校教學大綱的知識對於教師來說,應當只是她的知識事業中的起碼常識。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的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經常聽課的時候,我就感慨,為什麼優秀的老師的課總是那麼的自然,幽默,得心應手。那是因為他們不僅要有紮實的學科專業能力,最主要的是他們知識的淵博,才使得他們課堂上游刃有餘。
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幾個問題’的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明確提出‘教師知道的東西應當比他要講給學生的東西多10倍、20倍,那樣一來,她在上課時的言語就會運用自如,學生感知這些資訊就不太費力。這時,處於教師注意中心的就不是自己的講述,而是學生的思維情況。’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修養,乃是教師勞動修養的一面鏡子‘而對於學生來說,如果他不能體驗到自己的思考的自豪感,那麼他就不喜歡進行腦力勞動。’可見,我們教師的知識量的重要性。
蔡校長一再告誡我們要有一個空杯的心態,去學習,去提升自己。是呀,為人師表,學高為師。只有有了東西才能給學生倒出來。社會在不斷地要求我們,我們就應與時俱進,不斷地提升自己。幹一行愛一行。讓讀書、學習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吧!充電自己,影響孩子。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00字9
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我受到了深深感觸。的確,這些建議使作為教師的我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給了我們極大的幫助,它就象一盞指路明燈一樣。
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著教師的苦。《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著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著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是事。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說,絲毫不顯過時。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今天,我淺談了讀《給教師的建議》後的一些感想,其實它裡面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一一聆聽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為我一生將享用不盡的財富!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00字10
今天我讀了《給教師的建議》第17條,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必須教會學生:要思考,不要死記!我們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曾明確說過:學而不思則罔。的確,要思考,不要死記!多年的教學使我對這一點深有體會:平時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疑惑的問題。
作為教師就應該適時地引導學生如何面對問題,如何思考,如何更好地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我們可以透過各種渠道來培養學生思考能力,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索,從而達到發展思維學會思考的目的。
托爾斯泰曾說:“知識,只有當它靠積極的思維得來,而不是憑記憶得來的時候,才是真正的知識。”是的,只有當學生經過自己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措施,他才會面對問題暢所欲言,無拘無束地發表自己見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地參與課堂,才是真正的學習。
在教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困惑:為什麼孩子們要記住學過的教材這麼困難呢?在不斷的觀察與思考中,我發現,學生對於沒有充分思考過的知識進行死記,只能獲得表面的知識,而表面的知識是很難在記憶中保持的。不懂的東西像雪球一樣,一節課接著一節課,越滾越大。是啊!如果我們沒有讓學生自主的探索,真正的理解知識,學生就會很快的把我們教過的知識“還給我們”。因此,讓學生經歷思考,教會學生一些思考的方法,能促使學生會學、會思、也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
有人說:“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以後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我也會重視把思考方法滲透在自己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學會思考,逐漸養成善於思考的習慣。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00字11
假期裡再次拜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仍然令我如痴如醉,而後心中對教育事業的熱情燃燒的更旺。儘管當前的教育形勢與蘇霍姆林斯基寫書的年代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那閃光的思想,精煉的語言,對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就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我們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就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常讀常新,每次讀都有新的收穫和體驗。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教師,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一天總是備課、上課、訓練、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於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尋求答案。蘇霍姆林斯基為我們指明瞭方向,解決了這個時間問題,答案是:讀書,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
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多讀書。確實,我們在自我所教的那門學科裡,學校所發的那本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基礎知識,只但是是入門的常識,在知識的海洋裡,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原先,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
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持續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就應首先思考清楚的。抱怨工作太忙,時間太少,而忽略了學習,忽略了讀書,忽略了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這一簡單的道理。為什麼不能在閒暇之餘讀讀手邊的書,為什麼不能在沒有課的時候多去聽聽同行們的經驗,為什麼不能在晚上清閒的時候寫寫一天的教學日記,想想,時間真如流水就這樣荒廢了。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00字12
工作之餘,拜讀了蘇聯現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受益匪淺,從中選出這幾個“建議”談談我的想法。
一、教師,尊重學生的差異
“為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還會遇到落伍的無可救藥的”。其實這是學生對於教材的感知、理解、識記能力的不同造成的。有的學生感知、理解、識記得快,在記憶中保持得長久牢固,他的學習就好,反之學習效果就不盡人意。這就是古代教育家孔子主張的“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從現在角度來看,就是承認差異,進行有差別的、有層次的教學,目的就是透過教學,使每個人都有所得,每個人都有所提高。“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因而我們也應欣然接受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差異。
二、教師,重視學生智力的發展
“學生並不是停止不動、凝固不變的,凡是給人以成功的樂趣的腦力勞動,總是會收到發展學生能力的結果”在課堂教學中,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實施分層教學,提出不同的要求,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所發展。小學階段孩子正處於智力發展的開發期,因而在課堂中設計的'問題要考慮所有孩子,設計的問題要使各個智力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各自現有的基礎上跳一跳,就能夠得到桃子。即透過自己的思考解答問題有新收穫,有所提高。
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方法靈活多樣,運用不同的學習路徑,使不同智力層次的孩子經過思考能有各自不同的收穫。重視智力差異為不同層面的學生考慮,讓優等生“吃得飽”,中等生“吃得好”,後進生“吃得了”,使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有所獲。相信孩子在課堂上能夠獲取腦力勞動成功的樂趣,他的智力水平就得到了相應的發展。
在讀書學習中,深刻意識到教育家的教學方法和經驗,是我們教學工作上的指明燈。
書已合,意仍在。我的感悟和反思還依然在進行……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00字13
蘇霍姆林斯基寫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共談了一百條建議,讀著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我排解煩惱,給我指點迷津,又猶如一位和藹可親而又博學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及時給我以幫助,讓我充滿信心……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
這篇文章中我感觸最深的幾句話是“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這幾句富有哲理的話,使我心中原有的如何提高備課的速度,如何才能備出一堂堂內容精彩,學生非常感興趣的課等等疑惑有了答案。
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在平時教學中備課時,每一堂課都要認真的去對待,不是為上課而備課,同樣的一課內容,要不停的琢磨,上過課之後,還要進行不斷的修改,如此這般,才能提高自己的備課速度與備課質量,作為一名教師光掌握學校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科學知識,而想在短時間內備出精彩的課來,是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只有持之以恆的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一個優秀教師應該使自己具備的知識與要教給兒童的最低限度知識的比例越來越高,這樣襯托著學校教科書的背景越寬廣,猶如強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點小光束,那麼為教育技巧打下基礎的職業質量的提高就越明顯。
讀《給教師的建議》,我想對自己及老師們說一句: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裡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00字14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一名教師,要想使學生願意學習,愛學習,必須使他們產生對學習的慾望,這樣我們教起來也會得心應手。那麼如何使每一位孩子愛學習,願意好好學習呢?
我想,我覺得首先從教師自己入手,抓住課堂40分鐘,教學設計過程應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如新穎的情境匯入,精彩的教學環節,給學生留一定的懸念和思考空間等。但有時候對後進生是起不到良好的作用。當我讀到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第43條建議時,我眼前一亮,心裡又萌發出新的“種子”。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讓兒童看見和體驗到他在學習上的成就。不要讓兒童由於功課落後而感到一種沒有出路的憂傷,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兒童的樂觀精神、他對自己力量的信心,——這是一條把學校和家庭聯絡起來的牢固的繩索,是一塊吸引父母親心向學校的磁石。一旦兒童對世界的樂觀主義的感受遭到破壞,那麼學校和家庭之間就築起了一道銅牆鐵壁。”
是啊,學生是處於不同發展水平的人,思維水平也不一樣,每個班難免會有後進生,但有時候家長、教師或者周圍學生,會因為某個孩子的學業成績,無形中給他們帶來壓力。而大多數時候這種壓力是對孩子不利的,是會帶來消極影響的。所以,我們教師和家長要向蘇霍姆林斯基說的那樣,使孩子保持積極樂觀的精神狀態,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我們要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發現孩子的優點,使後進生因為教師或者家長側面的表揚給他帶來動力。這樣在學習上或許他會融入集體中,跟著老師的思路認真聽講,認真學習。想到這裡,覺得自己在這方面做得十分不好,不善於去發現不同孩子身上不同的閃光點,那麼以後,我要學會走近每一個孩子,更多的走近後進生,與他們真誠做朋友,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喜歡他們,愛他們,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同時,我們要時時刻刻保護孩子的自尊心,要用一顆愛去關心、包容、愛他們。
《給教師的建議》讀後感600字15
人常說:有三樣東西別人奪不走,吃進胃裡的東西,藏在心裡的夢想,讀進腦子裡的書。作為一名初中教師,書,是一定要讀的。不讀書,又如何影響學生醉心閱讀?所以,哪怕再忙,我也儘量抽出時間讀讀教育專著。
這不,這段時間我正在閱讀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書中的其中一篇《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讀來頗有感觸。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閱讀: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的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所以,要拉他們一把,要靠閱讀、閱讀、再閱讀。透過閱讀來發展學生的智力才能。
的確,學習困難的學生的世界太貧乏、太枯燥無味了。他們在學習中找不到信心,找不到樂趣,他們迷茫、他們困惑、他們沮喪。如何啟迪他們的智慧,調動他們的興趣,閱讀無疑是一個很好的途徑。
於是,我開始有計劃、有步驟地和學生共讀一本書。推薦的書目除了根據學生的實際,還結合教材以及語文主題叢書,每三個星期讀一本,在讀的過程,不定時地抽出時間進行分享交流,當讀完,還會上一節讀書交流課。在一次次的交流中,看到其他同學就書中的內容津津有味地談論著讀後的感受,學生一定會有所觸動,這無疑促使更多的學生加入閱讀的隊伍。
除了以身作則和利用班級的良好氛圍影響學習困難的學生閱讀,我還另外推薦一些故事性比較強的書籍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因為對於文化基礎較差的他們,對於從不閱讀的他們,如果一下子讓他們讀一些名著,會使他們產生畏難情緒,所以,要由易而難地引導。《窗邊的小豆豆》《狼王夢》一段段、一節節、一篇篇、一本本,循序漸進,漸漸養成閱讀的習慣。
閱讀,從你我開始。讓為師的我們和學生在閱讀的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