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惡意》讀後感15篇

《惡意》讀後感

《惡意》讀後感15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惡意》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惡意》讀後感1

  最後一個讀完了這本書,前面看大家的讀後感,對這本書已經瞭解的差不多了,但在自己讀的過程中還是不自覺的跟隨作者的思路去想,被作者牽著鼻子走,雖然前面很快就知道兇手是野野口,但好奇他的殺人動機,後面看他的自白,還真相信了,以為日高真的是那樣的威脅者,還同情野野口,後來經過加賀的分析推測,真相浮出水面。真是情緒起伏,一波三折,作者能夠引領讀者跟著他的思路走,也是這本書成功的原因之一吧。透過這本書,我也發現自己特別容易相信別人說的話,還不知不覺的進入角色,漫想其中。

  野野口大費周章的計劃殺人,也深諳人物性格刻畫的力量,所以最初的時候讓大家都以為日高殺死貓,給人留下先入為主的傾向,後面又各種表演,甚至花費大的力氣抄襲書作,編造自己是日高的影子作家,不僅毀滅他人人格,還要搶奪他人死後的聲譽和榮耀,此心惡毒至深,令人毛骨悚然!是什麼原因這麼恨一個人,我不禁思考……最後一章道出真象,野野口從小被人欺負,家人的不良影響,內心深處深深的痛苦,他從害怕惡勢力,到成為惡勢力幫兇,我相信他的心靈已經扭曲了,因為嫉妒,他要殺日高,他嫉妒日高沒有和他一樣屈從,他恨的情緒來自於對自我的厭惡,但是又沒處發洩,所以把這一切歸咎於善良的日高,憑什麼你受欺負不和我一樣痛苦?憑什麼你也同樣被欺凌,最後還能勇敢的走出,而且還首先實現我的夢想?於是,野野口內心深處的惡,自然而然有所指向,就是那種心態“你的存在都是一種錯誤”,你越善,越優秀,越襯托出我的無能和醜惡,所以我覺得野野口一切恨的根源還是對自己的厭惡,但是潛意識又無法克服,所以就只能欺善怕惡,這也是人性醜陋的一面。

  作者給大家把人性的至惡層層剖析,攤開了展示,真的讓人脊背發涼,都說就怕流氓有文化,野野口老師應該就屬於這種流氓吧……

《惡意》讀後感2

  殺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死亡不是結束,而是開始,就算被捕,就算堵上自己的人生,也要貶低對方的人格,達成自己的目的。這種想法,這種惡意,真是駭人聽聞。就像本書腰封上所寫“無邊的惡意,深不見底,有如萬丈深淵”直擊人性最深處的醜惡。

  日高的親切,善良,明媚都與野野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日高面前,他自卑,他嫉妒,而這惡意的種子早在初中時代就已深深埋入心底,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生根發芽。看著這世上自己最厭惡的一個人竟然率先一步成為作家,而自己卻在遭受命運帶給自己的磨難,怨恨上天對自己不公的同時,死亡也在一步步向自己靠近,那一刻,這惡意的種子終於再也無法被鎮封,破土而出,形成了一把刺向日高的利刃。日高的死是他計劃的第一步,只是他計劃中的一小部分,是為了隱瞞初中時代那可憎的過去。而他真正的殺人動機是破壞日高辛苦構築的一切,讓日高受到世人的唾棄,身敗名裂,讓世人同情的目光都能集中在自己的身上,最終獲得日高問世作品真正作者的美譽,將日高所有光環強加在自己的身上,得到日高所擁有的一切! 當真相被一層一層揭開的那一刻,我們在拍手稱讚的同時又驚歎於整個殺人計劃的精密,更看到了整個佈局後人性的晦暗和陰冷。

  其實看到最後,我想說的是所有的一切都是源於野野口他嫉妒日高的人格,正是因為他嫉妒,他得不到,所以他才想毀了日高,這讓我想到很多電視劇裡的臺詞:“既然我得不到它,那我就毀了它”!也許這才是最深的惡意。

  東野圭吾的這本小說將人性的醜惡寫的那樣的徹底,讓我們看到一個人的“惡”猶如萬丈深淵,你根本無法去想象一個埋藏惡意的人最終可以做出什麼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其實每個人都會有惡意的產生,善與惡本就是一體,一步天堂,一步地獄,只是看你如何抉擇!

《惡意》讀後感3

  今年看的第一本書:《惡意》。

  最有意思的地方是情節的反轉。

  在前五章野野口修和加賀刑警的自述裡,日高邦彥是個心狠手辣的人,修則善良懦弱。修是日高的影子作家,日高的暢銷書都是修寫出來的,修和日高因車禍而死的前妻有外遇,並且懷疑她的死不簡單。修罹癌,時日無多,在日高去加拿大的前夕,新仇舊恨一併算上,臨時起意,殺了日高。隨著調查的推進,國中時的修和日高還牽扯在校園暴力裡。

  根據前五章的內容,很容易想到修是校園暴力的受害者,日高是校園暴力的加害者。

  到了第六章,反轉來了。原來都被修騙了,修創造了他和日高的形象,編造了和日高前妻的故事,修也不是日高的影子作家。反而在校園暴力中,修是幫兇,日高是善良正直不屈服的人,而且在自己成為暢銷書作家後,還無私幫助修。

  《惡意》講的就是這麼一個故事,情節是反轉的,但人物的性格卻是至始至終統一的,善與惡分明。而書裡面還有一起校園暴力案件,是被害者忍無可忍捅了加害者。這個案件裡,善與惡的邊界就模糊了,人物形象更飽滿,更復雜。東野圭吾的另一部作品《白夜行》裡面的女主就是從一個受害者變成加害者,男主出於保護女主的意圖犯下了很多罪行,那本書真絕望。

  我還是更喜歡複雜的人物形象,這樣的人物更飽滿。在現實生活裡,善與惡並不是黑白分明,還有很多灰色地帶,讓人難以評判。人的性格也不是百分百的善,好人壞人這種概念太絕對化了。

  當然,這本書的主題並不是討論善與惡的邊界,而是說善良的人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引狼入室,成為被宰的羔羊。正如裡面經常被引用的一段話:

  “有些人的恨是沒有原因的,他們平庸、沒有天分、碌碌無為,於是你的優秀、你的天賦、你的善良和幸福都是原罪。有種惡意不需要理由,而且可以深刻到賠上自己以至對方於死地。”

  其實我覺得修是有天分的,他精心策劃的一切都能出書了。只是他的聰明沒用對地方,長歪了,人被嫉妒矇蔽了雙眼,腦中一熱,什麼都不顧了。修這樣的性格和他的家庭背景和個人經歷脫不開關係,在家,他的父母總在抱怨一切。在學校,校園暴力大行其道,這些都助長了他內心的惡。

  同是校園暴力,修從中吸取的.是惡的毒汁,日高是在泥潭裡仍保持善良本性的人,這樣善良的人最後被他幫助過的修殺害了,令人唏噓。

  我想起前段時間的殺醫案,性情溫和的醫生被咄咄逼人的患者家屬殺害,令人唏噓。

  在如今複雜的社會,在複雜的人性面前,我們仍呼喚善良,但如果社會不能保護好善良的人的話,請自己保護好自己,看清他人,願我們的善良都有鋒芒。

《惡意》讀後感4

  人性中的惡意:貪婪、嫉妒,真是十分可怕的負面能量,讓人寒毛凜凜——東野圭吾

  人性的惡意在這本書裡無限放大,甚至令人不寒而慄。我第一次讀惡意正是在一個夏天。細細閱讀竟產生一股冷汗,甚至會環顧四周,彷彿有一個眼睛在冰冷地看著我。因為惡意的仇恨,是人心中最無由的憎恨,最無底的仇恨。東野圭吾,一個反常的推理小說的寫作,卻拷問的人性,試探了人心。

  《惡意》,講述了一個暢銷書作家日高邦彥在出國前一晚在家中被殺。命案現場的發現者是作家的新婚妻子,及同為身為作家的昔日同窗好友野野口修。警官加賀參與此次案件的調查。在一連串的抽絲剝繭下,很快加賀就發現了野野口修就是兇手。在徹查被害人與兇手的過去之後,警官面對案情、手法均平淡無奇的事實,卻感到如墜萬丈深淵般無邊的寒意。而關於野野口修殺害日高邦彥的犯罪動機,野野口修的每次口供都不相同,最後透過加賀的一再調查下,得知真相:野野口修的殺人動機是源於嫉妒,只是對於日高邦彥作為自己同學卻大獲成功而自己仍是小作家的嫉妒。源於這種恨意讓野野口修殺死了日高並在其死後盡一切可能的讓其身敗名裂。

  明明你是我最親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麼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瑣的過去還幫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幫我實現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搶先實現了我的理想,我恨你優越的生活,我恨當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運氣不夠才能不夠,我恨我自己還沒來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對我自己的恨一併給你,全部用來恨你。

  嫉妒,就猶如深不見底的洞穴,漆黑一片,一旦踩入,便是萬丈深淵,永遠無法挽回,這就是嫉妒。嫉妒,可以讓人直冒冷汗。嫉妒,可以讓楊修因雞肋而死;可以讓龐涓羞愧而死;可以讓韓信含恨而死。嫉妒所帶來的扭曲心裡,在這本書上表現到了極致。

  而看到結尾,讓人真正背脊發亮的不只是兇手真正的惡意,而是自問?誰又沒有這樣的惡意?那種嫉妒扭曲著心理,心理扭曲的人心,而人心有扭曲了行為,最終改變了一個人的性命和一個家庭幸福的生活。

  畫皮畫骨難畫心,是人性本惡,還是世界催人向惡?

  這個世上,或許有理由去作惡,去用自以為是的理由去騙自己。而最終帶來的只有潰於蟻穴的悲劇。東野圭吾,他像一個智者,用冰冷的眼神靜靜地看著我們,他清楚嫉妒的結果只有毀滅和痛苦。嫉妒之心雖人皆有之,但只有剋制並保持謙卑,才會成為一個高尚的人,謙卑的人,自尊的人,而不是被他人束縛的人。

《惡意》讀後感5

  這是一本從書名到封面都會讓讀者敬而遠之的作品,作者是日本懸疑推理作品大師——東野圭吾。

  初次看到這本書以及它的包裝時,我的感覺就如同在百無聊賴的夏日晌午,原本想靜下心品品茶,看看書,怎奈何耳邊一直有隻蒼蠅嗡嗡地圍繞,抓不到,看不到,但卻一直能聽到。就是這樣的一種淡淡的煩躁,似乎也透露著作者對讀者的嫌棄。不像一些吸引人的書籍,你會主動拿起來捧讀,看到這本書後連拿它旁邊的書似乎也擔心平靜的內心會被傳染。

  就是這樣一本從看見的第一感,到整個閱讀過程都透露著一些蹊蹺,彆扭的小說(甚至看完後都有一絲不舒適之感),與《白夜行》《犯罪嫌疑人X的獻身》《解憂雜貨店》一起被媒體和讀者列為東野大師的巔峰之作,與另外3部共享著光輝與榮耀。

  為愛粉身碎骨VS因恨萬劫不復

  小說的內容不復述了,內容劇情簡介這些都會有損作品的原汁原味,而且也有劇透之嫌,還是希望大家去讀原著,對作品的認識更真實和深刻。看完原著就會覺得,這是一本從包裝就開始烘托故事氛圍的小說,帶著彆扭之感讀完,最後才終於舒暢。

  不同於《白夜行》男主對女主粉身碎骨的付出,《惡意》講的是男主因恨殺人而萬劫不復的故事,而這一切的起因,居然是因為學生時代的校園暴力事件,僅僅是因為“我就是看他不爽”,一顆仇恨的種子就這樣悄悄地種在了兇手的心裡。

  其實小時候我們的認知也會受身邊人的巨大影響,他們對某件事、某個人的評論可能讓完全是局外人的我們有了先入為主的看法,並且長時間留在腦海中。一些複雜、蹊蹺的疑案背後,深挖下來可能就是這種“先入為主”在起作用,找到了這一層的原因,事實也就變得合情合理了。

  東野大師的作品中總是能揭露出人性中存在的,但是又常常被人忽略的東西。配之以設計精妙的故事劇情,把這種細小的感情放大,看完又讓人覺得十分真實而深刻。讀後感·就像是為了提醒普通讀者,人性中還有這樣的一個亮點或汙點,讓讀者發現一個識人的新世界。

  《惡意》這個故事來教會我的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我們應該避免這種“先入為主”來影響我們對事情的決斷,一方面,也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對身邊人的影響。謹言慎行,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時候,你就成了別人眼中的“榜樣”。

《惡意》讀後感6

  一直對大熱的東野圭吾不甚感冒,總覺得他的書過於陰暗,負面情緒與人性之惡描述的太入木三分入木三分,生活已經是如此艱鉅,還是多看點陽光的好,所以在此之前只看過兩本。每次談及他,很多人都會說《歹意》和《白夜行》才是他的代表作,因而還是忍不住看了這本《歹意》。

  看完以後,果然覺得如鯁在喉、歹意滿滿、非常壓抑,且不說情節和人物設定是不是公道,畢竟一本偵探推理小說裡總要有一個心理異常、城府極深、腦洞大開的天才罪犯(未必是傳統意義上的壞人)和一個心思周密、明察秋毫、窮追不捨的天才偵探,只是我有點想象不出一個罪犯是否是真的會在做事之前或以後去設計出那末多那末複雜那末循循善誘的環節來粉飾自己,至於人性之惡究竟有多深也是沒法也不敢探究的。

  這本書名字叫歹意,確切在書裡也展現了各種歹意,有因私利而產生的惡毒,有因妒忌產生的怨恨,有因脆弱產生的自卑,和自卑引發的怨念,有虛榮,有願望,有在淫威之下的助紂為虐,還有被欺凌後產生的報復心理,而最後的落腳點卻是那句看似毫無道理可講卻又無力反駁的“我就是看他不爽”。

  我建議不是懸疑推理小說迷的朋友就不要看這本書了,怕是看完後也會有不適的感覺,只要記著與人為善就好,哪怕得意、得勢時也不要去欺凌他人;也不要妒忌他人,更不要因妒生恨,各人自有福分,名利得失並不是是最重要的;如果有時犯了一些毛病,儘可能去做一些正面的事情來彌補,想是要用一些毛病去掩蓋另外一些毛病恐怕只會越陷越深直到不可整理。

  寫到最後倒是想起《曾國藩傳》中曾國藩留給兒子的所謂其最重要的人生心得的四個字:不忮不求。忮者,嫉賢害能,妒功爭寵;求者,貪利貪名,患得患失。大概能完全做到也不容易,但儘可能吧。對了,還忘了很重要的一點,作者在最後彷彿是輕描淡寫成心無意的提到了家長的行動態度對孩子的影響。

《惡意》讀後感7

  一直對大熱的東野圭吾不甚感冒,總覺得他的書過於陰暗,負面情緒與人性之惡描寫的太入木三分鞭辟入裡,生活已是如此艱難,還是多看點陽光的好,所以在此之前只看過兩本。每次談及他,很多人都會說《惡意》和《白夜行》才是他的代表作,於是還是忍不住看了這本《惡意》。

  看完之後,果然覺得如鯁在喉、惡意滿滿、非常壓抑,且不說情節和人物設定是否合理,畢竟一本偵探推理小說裡總要有一個心理異常、城府極深、腦洞大開的天才罪犯(未必是傳統意義上的壞人)和一個心思縝密、明察秋毫、窮追不捨的天才偵探,只是我有點想象不出一個罪犯是不是真的會在做事之前或之後去設計出那麼多那麼複雜那麼循循善誘的環節來掩飾自己,至於人性之惡究竟有多深也是沒法也不敢探究的。

  這本書名字叫惡意,確實在書裡也展示了各種惡意,有因私利而產生的歹毒,有因嫉妒產生的怨恨,有因懦弱產生的自卑,以及自卑引發的怨念,有虛榮,有慾望,有在淫威之下的助紂為虐,還有被欺凌後產生的報復心理,而最後的落腳點卻是那句看似毫無道理可講卻又無力反駁的“我就是看他不爽”。

  我建議不是懸疑推理小說迷的朋友就不要看這本書了,怕是看完後也會有不適的感覺,只要記著與人為善就好,哪怕得意、得勢時也不要去欺凌別人;也不要嫉妒別人,更不要因妒生恨,各人自有福分,名利得失並非是最重要的;如果有時犯了一些錯誤,儘量去做一些正面的事情來彌補,想是要用一些錯誤去掩蓋另一些錯誤恐怕只會越陷越深直到不可收拾。

  寫到最後倒是想起《曾國藩傳》中曾國藩留給兒子的所謂其最重要的人生心得的四個字:不忮不求。忮者,嫉賢害能,妒功爭寵;求者,貪利貪名,患得患失。大概能完全做到也不容易,但儘量吧。

  對了,還忘了很重要的一點,作者在最後似乎是輕描淡寫有意無意的提到了家長的行為態度對於孩子的影響。

《惡意》讀後感8

  在微信閱讀的app上讀完了這本書,最後評分為4分,原因是看過了《白夜行》。客觀的說,依然最愛東野的《白夜行》,因為在推理的基礎上,多了些溫馨的沉重感,記得當時讀完以後我是極其失落的。“《白夜行》為愛粉身碎骨,《惡意》因恨萬劫不復”,相信讀過這兩本書的讀者,一定有著相同的體會。

  好書不能比,那今天就只來談談《惡意》這本書。東野的書一直以來都有一種想讓人一氣呵成的感覺,這不僅僅是好看,更重要的是故事的緊湊,情節的反轉,都會讓人目不暇接的想一探究竟。《惡意》尤其如此,從開始就以殺貓為開端,製造陰鬱的情景不久,被害者便出現了。自此開始了無盡的推理。與其他推理小說不同的是,本書很快便交代了殺人兇手,之後的闡述皆圍繞著殺人者的動機展開推理。“一直以為,知道了罪犯是誰,推理小說也就結束了,《惡意》徹底顛覆了這一觀點。”沒錯,野野口對自己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但對於遲遲不肯開口的犯罪動機,足以吸引著讀者們一直探尋下去。

  新穎的是,本書的推理過程,是以加賀的手記,野野口的自白的形式交叉出現的,兩個視角,兩種陳述,讓讀者在不斷切換視角的同時,也能更清晰的分析其各自想法,抓到更多細節。

  在所有讀者同情著野野口作品被竊又愛而不得時,以為故事就這樣結束了,然而事實上,高潮才剛剛開始。細緻入微的加賀,不斷的探求著野野口的童年和過往,在所有人都無法理解他為何這樣吹毛求疵時,真相才真正出現。“我就是看你不順眼”,足以把一個人推向深淵。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親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麼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瑣的過去還幫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幫我實現理想,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搶先了我的理想,我恨你的優越生活,我恨當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運氣不夠才能不夠,我恨我自己還沒來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對我自己的恨一併給了你,全部用來恨你。那麼在我死之前,殺了你。讓你帶著世人的罵名下地獄。在你死了以後,我再繼續恨你。”

  恨不知所起,卻深入骨髓,這才是最冷的人性。有些人被恨支撐了一生,有些人被恨擊敗了生活。有人說愛能給我力量,恨同樣可以。無論是善意還是惡意,都讓我們意識到了人性是如此複雜,複雜到我寧可毀了自己也要毀了你。你我皆肉體凡胎,執念因何如此之深呢?分得清好意還是惡意,才能擺脫黑暗的境遇。

《惡意》讀後感9

  一個偶然的機會讀到了《惡意》這本推理小說,被一個一個反轉的劇情迷的神魂顛倒,內心起伏不斷,光看封面就會不由自主的上去翻看。

  日高邦彥的突然去世,拉開了這本書的帷幕,身為一個暢銷書作家,生死之大事自然會受到很多人的關注,出版方,媒體,書迷等。目的各不相同。其中好友野野口修的登門拜訪,被前來辦案的加賀警官多次懷疑,最後確認為野野口修是真正的兇手。

  其實案件本可以快速的辦結,但是野野口修遲遲未說出殺人的目的,所以引發了一系列的調查和推理,直至加賀警官了結此案。

  看了野野口修的自白書之後,我還是挺憐憫野野口修的,覺得他是被冤枉的。但是當我看到最後加賀警官的質疑之後,我被徹底震驚了,震驚的原因是終於知道野野口修為什麼要殺掉日高邦顏。惡意,是因為滿滿的惡意,與生俱來的惡意。

  惡意,一個人究竟為什麼會憎恨一個一直幫助自己的人呢,中國有句古話“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但是文中的野野口修卻是“恩將仇報”,而且還是蓄謀已久。在我看來,看清晰一個人要從四點入手(年齡,學歷,經歷和故事)。經歷和故事尤其重要,可以樹立一個人的三觀。

  三歲看小,七歲看大。野野口修從小就沒有把日高邦顏看成是好朋友。原因就是野野口修的母親對孩子的教育就是錯誤的,一直以輕蔑的口氣在描述著他的小夥伴日高邦顏。說這不好那不好。導致野野口修從小就樹立了嫉妒他人,憎恨友人的錯誤價值觀。人生的幾十年都沒有扭轉過來。所以他後來有了萬丈深淵的惡意,有了報仇雪恨的歪行為,歪主意。

  究竟怎麼避免這種行為的發生呢,我覺得是家庭教育尤為重要。如果野野口修的母親是一個樂觀向上,知恩圖報的母親。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有種感恩,互助,自信的心態在裡面,孩子不會成長為一顆歪脖子樹。

  這也說明九年義務教育的重要性,尤其要杜絕制止打擊校園暴力事件,暴力事件對於欺負一方和被欺負一方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欺負一方會形成暴力解決事情的價值觀。被欺負一方,如果總是得不到公平對待,物極必反,就會心理陰暗會有打擊報復的心態,長大之後甚至會危害社會。不能用正當的方法維護自己的權益。

  《惡意》在我看來,應該反思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和校園教育,其實不管我們生活在哪一個階段,都應該心態向陽,積極對待身邊的人和事,滿懷感恩,滿懷希望,努力過好這短暫的一生。作者:螞蟻心林

《惡意》讀後感10

  這本書已經讀完一個月了,回憶起細節已經有些模糊了,只能靠大家的讀後感來回憶。這是我讀的第一本推理小說,不得不說作者的構思是如此精密,一步一步,帶領我們走進一個無法想象的真相。這也是我讀東野圭吾的第二本書,說實話,讀《解憂雜貨鋪》的時候我總覺得缺了點什麼,有些地方不對,現在想來是我對日本文化的不瞭解,導致作者的有些表達方式或者想表達的東西不是十分理解。讀這本書的時候也有這種感覺,讀《雪國》的時候也是這樣(導致只看了一點就沒看下去),看來有時間真應該好好研究一下日本文化。

  這本書從野野口的手記開始,開篇就寫了日高殺死了鄰居的貓,是為了讓我們相信日高是一個表面品格高尚的人,實際上性格卻很陰暗。野野口一開始就誘導我們進入他佈下的殺人騙局,真是用心良苦啊。隨著加賀警官的一步步調查,真相逐漸浮出水面,童年時的家庭環境以及校園暴力,導致了野野口的心裡扭曲,他嫉妒他的好朋友比他勇敢,比他善良,每每見到日高他都會看見自己那醜惡的童年,他厭惡日高,更厭惡自己的過去!這種心裡在他心裡紮根,直到他發現日高成為了作家,為了能得到日高的幫助,一直也想成為作家的野野口再次找到了日高,沒想到日高不但不計前嫌,還幫他介紹工作,還拿他當好朋友。深藏在野野口心中的那種嫉妒與自卑又再次被激發。日高的勇敢,溫暖與才華讓他相形見絀,心裡油然而生的嫉妒與自卑,最終催使野野口產生了殺害日高,並毀滅他,奪得他的一切的心理。這讓我想起《追風箏的人》中作者對哈桑一次次的挺身而出,不但沒有感激,反倒不理他,甚至討厭他,因為他不想想起那個懦弱的自己!

  我覺得用“我就是看你不爽”來解釋野野口殺人的動機或心理是不正確的,他的不爽是有前提的,正如“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一個道理,一個人怎麼可能毫無緣由的看另一個人不爽呢?只是這種不爽不好說出口而已,因為那是自己的懦弱和自卑!以前大概也不會懂,但我自己曾經歷過被人深深的妒忌的事情,那個人還是我認為的好朋友,好同事,我大概也扮演了一個經常幫助她,溫暖又善良,還比她強(此處偷笑 )的角色,所以才會導致她那麼嫉妒,還說出那麼中傷我的話。當然,我們已經友盡了。我覺得做人不要像日高那樣,不要對一個一而再再而三傷害你的人太好,那樣不但不會換來感激,反倒招致了仇恨。善良要有底線,爛好人不見得會有人稱讚,但一定會有人得寸進尺!好像有點扯遠了哈,這就是我對本書的感受,有不周之處請多多指教啦!

《惡意》讀後感11

  之前,我閱讀了東野圭吾的一本書《惡意》,雖然是第二次閱讀,但我依然覺得百看不厭。

  故事主要說的是一名作家日高邦彥被害,他的妻子與好友野野口修發現並報警。加賀恭一郎參加此次案件的調查,再經過分析後,發現這是野野口修做的,野野口修的動機是因為日高邦彥一直把野野口修當作影子作家來用他的作品以助自己成名,還將野野口修心愛的女子殺害,於是做出這樣的慘案。因為犯案動機合理合據,而野野口修也得了癌症,所以大家也將這可憐人的案子結了。

  一般的推理小說到這就結束了,但當我看到這時,書本還有很多頁,於是我懷著好奇心繼續看了下去,卻越看越心寒。

  加賀恭一郎在後續情節中思考出幾分不對勁,於是他繼續調查了下去。卻在這樣的調查中挖掘出一個黑暗而又足夠真實的事實:野野口修用了一塊塊布遮掩住其他人的眼睛,這些布叫假象。

  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因為故事真相是日高邦彥才是無辜的受害者,而真正的惡狼是野野口修。他製造出假證據,即使在僅存的歲月中也要抹黑他昔日的好友日高邦彥。而他的犯罪動機只是因為在年少時日高邦彥對他伸出的援手使他產生的自卑,以及在未來日高邦彥對他提供幫助時所產生的嫉妒。

  “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就是看他不爽!”這句臺詞使我對這本書所描寫的人性更加記憶深刻。我也曾在網上看到過一段話,它是這麼說的:“《白夜行》中的男孩子為了喜歡的姑娘不惜完全毀滅自己,而《惡意》中的野野口修只是為了自己的一種莫名其妙的惡意,殺害了一直幫助自己的朋友,但這還不是最可怕,最可怕的是野野口修窮盡最後的歲月也要玷汙日高的整個人生,甚至殺害他,都只不過是一個開始的步驟。”

  是呀,人性就是這麼可怕。只不過是藏在心中的惡意,卻是一場慘案的開始,這種就算我得絕症了,也要拉人下水的想法不得不讓我感到心悸。而最後加賀恭一郎在身患重症的野野口修做手術前,也給這個案子打下了終結的記號:

  “最後,我衷心祝你手術成功。不管怎樣,我都希望你能活下來。”

  “因為法庭正等著你。”

《惡意》讀後感12

  這是一本短小精悍,卻分明令人感覺沉甸甸的書。從櫻花到殺貓事件......一個個伏筆令人大呼“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十分過癮。

  本書還探討了校園暴力:將同學衣服剝光,纏上一層一層的膠帶扔至體育館;往同學書包裡扔狗屎——“欺負一下而已”,“僅僅是看他不爽罷了”。更令人感到可悲的是“惡意的傳染”,膽小無能的普通學生,為了不受校園暴力者欺負,成了共犯。

  加賀曾遇到一位飽受欺凌的學生,加賀教他武術,希望他能堅強起來。可他卻在又一次被欺負時,拿起飛刀,刺進了帶頭那人的左胸。進管教所後,他再也不願見到加賀。為什麼?是怨恨加賀教他武術間接導致他動手,還是因害怕看見加賀失望的樣子?我覺得是後者。

  後來啊,那些曾參與校園欺凌的人,都好好的活著,與普通人無異。那些被欺負的人呢,心底所受的創傷卻不是一句輕飄飄的“沒什麼大事”就能治癒的。

  “惡意”這個題目取得很妙:不僅是指野野口因嫉妒等因素對日高產生的惡意,更是指校園欺凌者對被欺凌者產生的惡意,至於為什麼——“看他不爽而已。”

  殺貓事件真的也很妙,野野口自己殺的貓,在手記上卻說是日高所殺,因為與案件並無什麼關聯,所以警察沒有去查此事真假,但心底卻有了對日高不太好的印象,埋下懷疑的種子,也促進了他計劃的實施。

  實施殺人計劃的第一步,竟是人為製造一個殺人動機。被逮捕是早已料到的結局,最重要的是不能暴露真實動機。計劃之縝密,只是為了貶低日高人格,讓其死後受世人晦罵,這種惡意,實在令人喟嘆。

  製造各種對自己不利的證據,警察因認為它們是能指認嫌疑人的重要證據而漏以查清真假——野野口真的是個心理學大師,很好利用了警察的思維弱點。這個和殺貓事件都很讓我覺得思維定勢之險,唯有跳脫了思維定勢,才能追尋到真相,加賀是真的很厲害了。

  最後總結一下,這本書全篇結構特殊,文字張力十足,伏筆滿滿,很有東野圭吾的味兒。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其間韻味,唯有親自閱讀方可體會。

《惡意》讀後感13

  “我相信你心裡的封印是在意識到死亡的那一刻解開的,你無法忍受就這麼抱著對日高的惡意離開人世,而引燃這股惡意的,是日高握有你過去的秘密這一事實。”

  加賀警官對躺在監獄病床上的野野口先生這樣說道。

  直到最後一頁,才明白這位兇手的殺人動機。

  看到三分之二的時候,我還以為這本書的後面還會寫一個故事,這個關於“暢銷作家被謀殺”的故事應該就這麼結束了吧:野野口先生因為和暢銷書作家的日高先生互生情愫,而又被日高威脅做他的影子寫手(代筆者),忍無可忍之下才選擇謀殺。

  誰知道不是,沒有這麼簡單。

  故事是這樣寫的:

  首先是以野野口先生自述寫的:他到日高先生家做客,回到家後又接到日高先生的電話約他見面,之後,他和日高先生的新婚太太在書房發現了日高先生的屍體。

  接著是野野口先生的手記,他在手記中寫到:我突然興起一個想法,想把這番體驗記錄下來,就用我的手寫下朋友遇害的悲劇吧。我在想,我會一直寫下去,直到真相曝光。”

  看到後來,你才發現,這份手記只是加害人對警察和媒體的誤導而已,不僅如此,這位心思縝密的野野口先生居然從一年前就在準備這場謀殺。當你跟著情節一步步接近案情真相時,你會覺得背後一陣陣發涼。

  最初,野野口引導警察從完全不著邊際的方面偵查,當加賀警官“全力”搜尋到他早就藏好的證據時,又把案件方向指向另外一個點上,那就是自己被迫成為日高先生的“影子作家”和其妻子的出軌,還造成了很大的輿論。

  最終,在加賀景觀的直覺引導和大量調查下,才確定了野野口先生的殺人動機,那就是心裡暗藏的對日高先生的惡意,那仇恨深得連他自己都無法解釋。因為日高先生在學生時代對野野口先生的恩德,反而招致了對方的怨恨,還有在他面前不可避免的自卑。長大成人之後,又陷入妒忌昔日好友的泥潭,無法自拔。特別是知道自己罹患癌症之後,他一心想的大概就是除掉日高。

  我想,這裡的惡意,也可以稱為“心魔”。你控制不好心中的憎恨與惡意,它便慢慢變大,直到佔有你。

《惡意》讀後感14

  野野口對日高的恨意是從童年時期開始萌發的,剛開始他和日高在學校都是受欺負的人,而日高和他不同,日高是個很犟的人,即使被欺負得很慘,他也不會低頭。

  但野野口被欺負過後,他就害怕,很怕再次被欺負,於是他轉換了角色,加入欺負人的那個行列。

  雖說這樣,然而欺負其他人對他來說也是另一種被欺負,內心也充斥著不忿,因為他在不願意的情況下去做不想做的事,最後還幫助“老大”騰尾壓著那個想逃跑的女生,讓他進行施暴,被迫成為共犯。

  由於他的膽怯,造就自己過著這種受盡屈辱的日子,他恨日高雙手沒有沾上這些骯髒的事,他恨他的潔白無瑕;同時他也恨自己,為什麼不能像日高那麼犟。但最終最恨還是日高為什麼要這麼犟,因為有他的對比,自己就會顯得特別懦弱。

  失敗者的屈辱感一直在他的心中發酵,而日高一直對他的好,讓他產生了自卑的想法,但在自卑之中,他也憤怒,他憤怒日高為什麼能對他這麼好,為什麼不介意他從前的事?

  種種的負面情緒,一直在他的腦海中游走碰撞,而自己長大後的成就與日高差的不是一星半點,日高做了自己想做的小說家,自己只能在他的幫助下寫寫兒童小說,這種對比差更將他深藏在內心深處的自卑撕開一條裂縫。

  癌症的發現,終於是將那條裂縫撕開到最大,他壓制不住那些透過妒忌、不甘、羨慕等情緒製造出來的恨,而騰尾美彌子的出現,更是刺激他要動手的決心。

  不想讓過去的不堪被公之於眾,想給耀眼的他撒上汙跡,這種種的想法都是因為野野口的想要完美心態在作怪,他想要有完美耀眼的自己,卻一直不能實現,不但如此,還離這個目標越走越遠。

  而最終他把一切的錯都歸咎於日高身上,因為自己不能做到,因為自己不能實現,他能把一切自己想要的都擁有,這就造成他恨他的理由。

  世界上有兩樣東西讓人不能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

  像野野口這樣人,社會上有不少,他們扭曲的心態認為,自己的所有不幸都是因為別人的幸福造就成的。

  而他們又沒有曹操的自負,不敢說出“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這樣的話來。

  只能在這陰詭的地獄裡被魔鬼蠶食自己,然後吞噬他人。

《惡意》讀後感15

  拔刀相助,前方未必是正道通途,也可能是自掘墳墓。

  後退一步,背後未必是天海空闊,也可能是深淵萬丈。

  在東野圭吾的這本小說裡,不停地變換講述人的視角,在迷霧重重,真真假假的故事中,一具灰暗悲憤的靈魂慢慢有了清晰的勾勒,又在幾度起承轉合間,忽而褪去惹人同情的偽裝,透露出黑暗沉悶、令人窒息的惡意,如鬼如魔。

  但尋常惡鬼不過吃肉喝血,吸魂奪魄,動機單純,吞噬肉身只求酒足飯飽而已。而這個“惡鬼”,卻是要遮天蔽日,顛倒乾坤,以雪中炭火炙烤至交真心,以久旱甘霖覆沒竹馬真情,他將愛結繩,一寸寸勒死這世間殘存的善意,所謂殺人誅心,不過如此。

  看到這你是否好奇這書究竟有怎樣的惡意,配得上這麼這麼誇張的描述,如果我說是因為一起謀殺呢?你或許不屑一顧,古往今來,多少明槍暗箭,爾虞我詐,謀殺很少見嗎?可如果我再說,謀殺只是開始呢?終結鮮活的生命不是兇手的目的只是手段,他用拙劣的殺人技巧只為誘人揭開一副逼真的畫卷,在這畫卷裡,他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受盡脅迫的“影子”,身上每一寸都被勒索殆盡,成全了另一個人的譽滿天下。

  多美的畫啊,處處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只用他龍飛鳳舞的幾筆墨就將一個人的心血全部抹去,裝點成自己的新裝,穿著招搖過市。可即便到這,都還沒有結束,奪人身前榮光,欺世盜名之徒古今中外也不勝列舉,不過為財為名,總是有利可圖。可是,沒有!不為錢財,不為名聲,只為恨。你絞盡腦汁,想著到底是怎樣的深仇大恨,值得他如此的處心積慮?可是,也沒有!不僅沒有,他費盡心機的物件竟還是他生命的陽光,雪中的炭火,久旱後的甘霖,就不免讓人後背發涼。

  如果非要道一個原因出來,我想也許是陰溝裡的老鼠見不得陽光下的花朵吧,我既臭不可當便容不得你作空谷幽蘭,我石碎無礙,讓你用玉作陪,你可心甘?

  這世間最不能直視的,一是太陽,二是人心。他化身為陽,卻照不進他的心,反而招來無端的嫉恨與更深的惡意。

  我開始不懂,後面想來,原來不是所有的善意都能暖化人心,有些人身處陰溝卻未必需要暖陽,啼飢號寒卻未必盼著春暖花開,因為身處地獄的人不會想你拉他出來,而是,你下去陪他。

  不過這只是地獄的事,生活在人間的你未必需要知道,生活還是向陽,只是哪天惡鬼再出來的時候,需要你明白,惡鬼有惡鬼該呆的地方,種族的界限不是善意就能打通的,不要妄想以人間煙火拯救地獄孤魂,有些救贖是無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