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做一個專業的班主任》讀後感(精選6篇)

《做一個專業的班主任》讀後感

《做一個專業的班主任》讀後感(精選6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做一個專業的班主任》讀後感(精選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做一個專業的班主任》讀後感1

  近期我一直在讀《做一個專業的班主任》這本書,感觸頗深:要做,就該做一個快樂明哲的班主任。如果讓我用一句話來概括本書的內容,那就是:主張班主任實現思路和工作方式的轉軌,從只會交替使用“管”和“哄”的方式轉變到逐漸更多采用“幫”的方法上來。管孩子就是用各種規則和批評、懲罰手段迫使孩子就範,哄孩子就是用表揚、賞識等手段誘使學生走成人設定的道路,這兩種辦法都強調從成人的主觀願望出發的外部干預。幫孩子則不然,它是先搞清孩子的特點,從他的現實出發,幫他實現自我。

  管孩子時,教師是指揮者;哄孩子時,教師是鼓動者;幫孩子時,教師是研究者。管孩子時,教師希望孩子害怕,恐懼是動力;哄孩子時,教師希望孩子欣喜,興奮是動力——兩者都主要訴諸感情,比較情緒化。幫孩子則不然。幫孩子時,教師希望孩子冷靜、清醒,動力是智慧。幫孩子是一種平靜的、理性的交流,當然“幫”也需要“管”和“哄”兩種方式的配合,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書中引用了兩個故事,一個是美國商人去亞洲某部落訂購草墊,定得多反而提價,因為單一的重複動作將使人很厭煩;第二個故事是一個工作了十五年的人從沒被提升,而剛進公司一年的小夥子被提升了,他得到上司的回答是“您並沒有十六年的經驗,您只有一年的經驗,只不過您把它用了十五次而已。”這段話發人深省,如果我們年復一年地走老路,總是一遍又一遍地複製自我,那收穫的多半就是疲憊和焦慮,永遠做不成快樂明哲的班主任。快樂的前提是明哲。想起去年自己剛做老師,當時我只是一個初出茅廬、年輕力盛的“孩子王”,跟著有經驗的老師學本領、學技巧。

  而如今一年過去了,我覺得班主任要擅用個人的魅力和威信,讓學生真正欽佩,並在工作中不斷自我反思,切實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專業技能。

  《做一個專業的班主任》讀後感2

  班主任也需要專業?班主任工作都有哪些?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可否借鑑?用心做和用力做、讓我做和我要做之間究竟有多大區別?帶著這些疑惑,我打開了王曉春老師的這本著作《做一個專業的班主任》。

  有多少人,如我一般,把班主任僅僅看作是班級的管理者,可事實上班主任更應該是學習的指導者、學生的平等對話者、心理工作者、家庭教育指導者,更是終生學習者。

  讀了王曉春老師的這本書,讓我對班主任工作有了一個重新的認識,我一直忙於的班級日常管理僅僅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部分。班風的建設和對問題學生的診療是獨立於班級日常管理之外,班主任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捫心自問,我卻從未把這兩部分當成“正事兒”。

  班主任既然是一項專業工作,那麼做這項工作就需要有科學的方法。以前總說班主任工作的藝術性,可是這種藝術性的提法到很多人那裡就變成了隨意性,變成了膚淺性,成為拒絕深入學習的擋箭牌。王曉春老師告訴我們,班主任工作更是一門科學。因此,我們更應該帶著科學的態度去深入研究,認真學習專業知識,鍛造班主任工作本領。正如這本書封面上所說:儘量減少行政思維和行政語言,減少空話、大話、套話、廢話,把班主任工作真正作為一個教育專業,進行學術研究,追究其理念、探索其規律、構建其體系,尋找其方法,從而使更多的班主任從“知之”走向“好之”和“樂之”。

  “想想自己,面對自我”是我從此書中讀到的另一種收穫。太多的時候,我們班主任太無私,無私到總想著學生的成績、學生的進步、學生的成長,以至於無私到太“忘我”,忘記了自己的成長、自己的進步、自己的收穫。改變別人那麼不易,我們卻天天在做;改變自己,主動權就在自己手中,我們卻壓根沒有做。比這種沒有做更可怕的是我們根本就沒有這種意識。真的有一天,我們覺醒了,我們改變了自己,進而影響了別人。我們班主任工作的效果就會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到那時,“不費吹灰之力”的'神奇,你會體會得淋漓盡致。

  讓我們從疲憊和焦慮中走出來,做一個明哲的班主任吧。

  《做一個專業的班主任》讀後感3

  讀了“王曉春”老師的《做一個專業的班主任》一書,我感慨萬千。班主任工作林林總總,紛繁複雜,我想:班主任不好當。王曉春老師的《做一個專業的班主任》,讓我明白了:作為班主任,埋怨沒有用,牢騷也沒有用,在我們不能改變大環境的情況下,我們只能從提高自身素質入手,學會做一個專業班主任,以真正體會教師的幸福感和崇高感。

  面對王老師提出的班主任的九種類型,我反思,我屬於哪一種班主任呢?這是我以前從沒想過的問題,正象王老師說的:“我感覺中小學班主任普遍不知道我是誰。既不知道自己的優勢,也不清楚自己的弱點,而且幾乎沒有照鏡子的習慣,遇到挫折只會怨上怨下。”看看身邊的班主任,也是盲目的工作,缺少思考,習慣性的把班級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我的地盤我做主”,班級的大事小情,往往班主任說了算,中學“班官”型的居多,小學的“班媽”型的居多,極少數是不願意做班主任,領導硬性安排的,所以保持“維持會長”的身份。我們只有真正認清自己,才能改變既定的思維模式,才能像“科學家”型班主任轉變。

  提起問題生,沒有老師不頭痛的,問題生耗費了班主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卻收效甚微,成為班級“頑疾”。問題生何以成為問題生?什麼樣的學生才是問題生?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問題生?王老師給我們做了具體說明,讓我們對問題生有了新的認識。在我們的慣性思維中,只要學習差的學生都是問題生,這樣,一個班級可能會出現三分之一乃至更多的問題生,我們人為的擴大了問題生的範圍,今天抓這個,明天找那個,整天累死累活的,班級卻沒有任何起色。我覺得這主要是我們專業知識欠缺的原因,在問題生問題上,我們要麼“高壓”,要麼“懷柔”,要麼“招安”,要麼“一棒子打死”,要麼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滅,要麼強迫轉學,眼不見心不煩。殊不知,很多問題生就是我們造成的,是我們人為地把他們推向了問題生行列。面對問題學生,我們不分析,不思考,不管什麼樣的問題,習慣按自己慣有的思維處理。事實上,問題生的出現,對班主任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遇,每成功轉化一個問題生,班主任的教育智慧又提升了一步,這會促進班主任的成長。而我們卻習慣了安逸的生活,怕出現問題,一旦出現問題,能避則避,避不開便草草解決。所以我們的教育歷程顯得蒼白,所以我們的工作原地踏步。

  一直對班主任工作持排斥態度,一直以為班主任工作不需要太強的專業知識。讀了王老師的這本書,在感嘆自己膚淺無知的同時,更覺震撼,原來這才是真正的班主任生活。所以,我決定告別以往的懶惰,告別以往的懈怠,告別往昔那些缺少思考的日子,學會做一個專業的班主任,做一個快樂明哲的班主任。

  《做一個專業的班主任》讀後感4

  讀了王曉春老師的《做一個專業的班主任》,令我感受最深之一的是他對班級從“人治”到“法治”作出了分析,其關鍵點有以下5點。

  1、有規則意識的學生重視規則超過老師的臉色,沒有規則意識的學生才會“得寸進尺”。有規則意識的人過馬路看是不是紅燈,沒有規則意識的人過馬路看有沒有警察。這就是法治和人治的區別。

  2、班規最能體現班主任的治班理念。與學生共同討論確定適宜的班級目標是關鍵。以目標為導向和動力,要求學生為實現目標而努力,並以不同的方式檢查目標達成的情況。形成班級集體是管理工作的目標,而班級集體一旦形成就能更好地發揮其育人的功能,實現馬卡連柯的“為了集體而教育、在集體中並透過集體教育學生”的原則。

  3、要換位思考,從學生的角度制定班規。有一位作母親的很喜歡帶著5歲的女兒逛商店,可是女兒卻總是不願意去,母親覺得很奇怪,商店裡琳琅滿目五顏六色的東西那麼多,小孩子為什麼不喜歡呢?直到有一次,孩子的鞋帶開了,母親蹲下身子為孩子繫鞋帶,突然發現了一種從未見過的可怕的景象:眼前晃動著的全是腿和胳膊。於是,她抱起孩子,快步走出商店。從此,即使是必須帶孩子去商店的時候,她也是把孩子扛在肩上。在大家討論之前,班主任只要向大家提出三個問題即可。一是你們是否希望這個班最終成為一個好的集體?二是若要讓我們班成為好集體,需不需要每個人都克服自身的弱點?三是為了保證同學們為了集體的利益而克服自身的弱點,需不需要制定一個《班規》。

  4、班規應該多做加法,少做減法!一次“加法”增加的是學生的一個閃光點,一份轉變的自信;與之相反,濫用“減法”往往就會減少學生自我反省、自我譴責的內心空間,減掉了學生重塑自我的願望和信心,強化了個人的短處缺陷,削減了自我教育的勇氣。初始分數為0分,上不封頂;以加分為主,扣分為輔;期末以l00分為合格標準;每週一小結,每月一總結,期末為終結。最後得分作為三好學生、優秀班幹部、校園之星、班級之星,操行評定等推優評先的依據。

  5、正確把握獎與懲的基本要求

  ⑴獎懲要以激勵和鞭策全體學生共同進步為目的。

  ⑵獎懲要以精神鼓勵為主,物質獎懲,金錢刺激尤不可取,精神獎勵學生受益一輩子,物質獎勵只能是一陣子。

  ⑶獎懲要實事求是。進行獎懲前,不能摻入個人的喜怒好惡。

  ⑷獎懲要取得學生集體的支援。獎懲首先要經過班幹部和全體學生的集體討論,學生討論的過程,也就是一個受教育的過程。要讓所有學生明白獎懲的緣由和意義,心中明白做什麼、怎麼做才是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

  ⑸獎懲要輔以宣傳教育。使學生明白為什麼應該獎勵,又因為什麼必須得受到懲罰,應以怎樣的心態面對獎懲,獎懲對一個人的成長有什麼幫助和作用,從而做到獎不驕,懲不餒;在獎勵面前學會低頭反思,在懲罰面前勇於抬頭前看。

  《做一個專業的班主任》讀後感5

  作為一名班主任,我總會碰到各種問題,我也時常在想:怎樣做班主任?怎樣做一個受學生歡迎的班主任?寒假期間我認真拜讀了王曉春老師的著作《做一個專業的班主任》,這是一本理性而平和的書,它結合了我們實實在在的教育生活,以小見大,談了很多教育案例、理念和思路,讓人受益匪淺。

  一、學做“科學型班主任”

  王老師認為班主任的型別有:“班媽型”、“班官型”、“鼓動家型”、“領袖型”、“導師型”、“科學家型”、“維持會長”型、“寨主”型、“書生”型。王老師極力倡導的是科學家型。在以前的工作中,我一直是“班官型”和“鼓動家型”的班主任,這些不太正確的定位,讓我的班主任工作屢屢碰壁,讀了王老師的這本書後,我重新認識到自己班主任工作上的不足,希望自己今後能努力朝“科學家型”的班主任去轉變,這樣才能讓我的工作有所發展。所謂“科學家型”的班主任,也就是班主任在工作過程中,是以科學家的態度去進行管理,強調教育行為的科學性,強調思考、研究、分類、總結,從科學出發,他們給自己的角色定位首先是學習者和研究者,其次才是學生的領導者和組織者。他們對學生,第一是尊重,第二才是愛。他們遇到問題,總是採取研究的態度,進行診斷,然後拿出解決辦法。對他們來說,教育首先不是一種任務,而是生活本身,班主任首先不是一個職務,而是一本需要閱讀的書。

  二、重新定位班主任角色

  王老師在書中提到,班主任要扮演以下一些角色:教育型的管理者、學習指導者、學習者、平等對話者、心理工作者、家庭教育的指導者。反思自己以前的班主任工作,做得最多的是管理者、家庭教育聯絡者,而其他角色扮演得較少。今後,在充當管理者的同時,我會更多學習其他方面的知識,尤其是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做一個更加專業的班主任,我會和學生平等對話,洞悉學生的心理,理解學生的情緒,成為學生信賴的、親近的人。另外王老師提到了角色轉換和衝突的問題,扮演不同的角色時,可能會有不同的視角和做法,應根據情境靈活處理,不要太僵化。這些理念對我今後的班主任工作帶來了很好的指導意義。

  三、理解“師愛”的豐富內涵

  王老師在書中,對“師愛”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認為:“師愛其實是一種職業的愛,而不是私人的愛,師愛應該是理智的,溫和的,廣博的,無私的。”他說:我們需要師愛,但並不是那種盲目氾濫的愛,而應該是科學有節制、有方法、有策略的愛。做好一個班主任,僅僅具備愛心是不夠的,還要有更多的智,愛而有度,愛而有法。缺少方法、缺乏智慧的愛是愚愛,只會事倍功半,甚至“因愛成害”。他說:“很多時候,我們的師愛是情緒化的,私人化的,功利化的。準確地領會師愛,恰當地表達師愛,相信師愛的力量而不迷信它,用教師專業人員的眼睛看待師愛。”王老師的這個觀點,掃除了我對“師愛”的陳腐觀念,讓我重新理解了“師愛”的豐富內涵。讓我知道了做一個專業的、快樂明哲的班主任,是我不斷努力的方向。

  總之,王老師的這一本《做一個專業的班主任》的書,有專業、紮實的理論指導,有經典的教育案例,是一本很值得我們班主任細細品讀的好書。

  《做一個專業的班主任》讀後感6

  近期讀了一本書《做一個專業的班主任》,書中寫道:教育有三種形式:管孩子、哄孩子和幫孩子。管孩子就是用各種規則和批評、懲罰的手段使學生就範;哄孩子就是用表揚、賞識等各種手段使學生走向成人設定的道路,而幫孩子則是先搞清楚孩子的特點,從他的現實出發,幫助他實現自我。前兩點都是強調從成人的主觀願望出發的外部干預。而幫孩子時,教師是研究者,真正動起來的是學生本身。

  想想從初一到初三的三年,也正好走的是這三種形式,初中一年級,學生剛進入一個新環境,況且年齡都在12歲左右,對於這些還帶著稚氣的剛離開爸爸媽媽的小孩子,班主任就要充當爸爸媽媽的角色,哄著孩子學會獨立,學會與人相處,進而適應住校,適應集體生活。

  初中二年級大家知道都是最難管的時期,學生經過一年的生活,適應了學校,認識了同學,身高和心理也經過一年的成長逐漸的有兒童向青少年轉變,外加沒有升學的壓力,進入了所謂的“叛逆期”,這時班主任的哄已經不起作用,只能一個字“管”,用制度、用班規使學生能坐住。

  進入初中三年級,也是最關鍵的畢業班,由於面臨著升學的壓力,每個學生都知道自己應該幹嘛,而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有些學生不知道如何去學,這就需要我們班主任指引,幫著他們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進而進入一所理想的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