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語文說課稿> 三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

三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

三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認真擬定說課稿,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1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第27課《一個小村莊的故事》。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課標解讀

  課標對本年段的要求:前面組長已經說過,我就不重複了。

  二、說教材分析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是山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第三篇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愛護環境。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翠鳥》《燕子專列》,這為過度到本課題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這篇精讀課文向我們講述了,一座山清水秀的小村莊,由於人們肆意的濫砍濫伐,致使土地裸露,極大削弱了森林的防洪能力,最終在一場連續的大雨之後,咆哮的洪水將小村莊捲走。它揭示了,不愛護自然,必將受到大自然的懲罰的道理,呼籲人們應該愛護樹木,保護周圍的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因此,本課題在整個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為我們研究這三個問題提供了很好的課例。

  三、說學情分析:

  本班共有學生48人。學生在二年級學習基礎上,主動識字的願望非常強烈,字詞的自學能力較強,並已基本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範、端正。孩子們喜歡閱讀,對閱讀有興趣,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閱讀淺顯的課外讀物,能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有願意與人交流的意識,認真聽別人講話,能聽懂主要內容。在說話方面,能主動與別人交談,講述簡短的故事和見聞。對周圍的事物有好奇心,樂於觀察大自然,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寫下來,語句較連貫。片段寫作已經沒有太大困難,為下一步的完整習作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四、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三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透過預習,99%的學生會讀“鬱、湛、犁、裸、擴、棟、咆、哮”八個生字,90%的學生能準確讀寫“森林、造犁、黎明、砍樹、擴大、柴煙、咆哮、裸露、鬱鬱蔥蔥、清澈見底、湛藍深遠、清新甜潤”12個詞語。

  2、95%的學生能透過聯絡上下文理解“裸露、咆哮、沒喘氣兒”的意思,並能抓住“鬱鬱蔥蔥、清澈見底、湛藍深遠、清新甜潤、裸露、沒喘氣兒、咆哮”等關鍵詞語來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3、90%的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描寫“村莊美”和“發生變化”地句子。

  4、100%的學生能透過對小村莊故事的感悟領會愛護樹木、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道理。

  五、說教學重難點:

  本著語文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能夠有感情地朗讀描寫“村莊美”和“發生變化”的句子。

  2.聯絡上下文理解“裸露、咆哮、沒喘氣兒”的意思。

  重點的依據是隻有理解掌握了重點字詞,才能理解小村莊的變化原因,感悟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小村莊發生的變化以及變化的原因。

  難點的依據是沒有這樣的生活經歷,對孩子來說小村莊的變化過程較抽象。

  六、說教法與學法: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課確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與學法上談談。

  教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與實踐”。而本課篇幅短小,語言簡潔,但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所以教師作為引導者參與課堂教學的始終,透過觀察、談話、音樂渲染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以讀代講,以讀促思,讀思結合,以情啟情,以情啟智;同時注重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學法:依據“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使他們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的課程理念,我採用讓學生自主預習、小組合作、想象等方式,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從而以讀為本,讀中感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的發展。另外,透過圈點勾畫法,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讀書習慣。

  七、說教學過程:

  結合本次磨課所研究的第一個問題,我先來說說學生課前預習。

  在備課過程中,為將學生預習落到實處,我從讀、寫、思三個方面,提出明確的要求,精心設計了自主學習單。

  1、“讀”做“基石”。

  為使預習更加有效,我在“讀”這方面幫助孩子們明確了方法及要求。比如:透過查字典或藉助拼音進行生字詞的認讀,要求能夠讀正確、讀熟練;透過反覆讀難讀、難懂的部分進行課文的朗讀,並讓家長督促,讓學生能做到正確、流利地朗讀。孩子們知道了方法,明確了要求,能夠有效地讀會生字、讀通課文,“讀”便成為預習與課堂教學的基石,為上好課打下基礎。

  2、“寫”做“工具”。

  語文學習,“寫”是必不可少的。在設計這一預習環節時,我提倡家長的參與。有了家長的關注,孩子能夠及時掌握寫錯的字詞。這樣,不但為課堂學習課文掃清障礙,還能使掌握好的字詞成為學習的工具,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表達的意思。

  3、“思”做“橋樑”。

  預習中,學生透過思考,根據提示概括課文大意,看似簡單,實際幫助學生抓住了課文主線,為課堂教學中的進一步反覆品讀架起由文字到感悟的“橋樑”。質疑環節讓學生學會提問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力求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匯入新課啟動情智

  第一環節,我開門見山,直接引出課題。

  二、檢查預習誘發情智

  透過同桌合作、班級交流的方式,對字詞的讀、抽寫和理解以及文章大意的概括進行檢查,瞭解學生預習的情況,以便靈活調整接下來的教學內容。

  三、細讀感悟生成情智

  這部分,我分為兩個層面來進行教學。

  1、對比感悟。透過音樂的烘托、學生悟讀,不斷感受小村莊之前的美與後來的消失;其中,我還設計了抓住“鬱鬱蔥蔥”“清澈見底”“湛藍深遠”“清新甜潤”“沒喘氣兒”“咆哮”等重點詞句,運用聯絡上下文、想象、漢字造字規律、依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等方法來理解,如“沒喘氣兒”一詞,讓描述今年暑假的大雨來理解,“咆哮”依據漢字造字規律來理解等,讓學生感受小村莊發生的鉅變,為小村莊的消失感到痛惜,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2、自主合作探究。學生自主學習,然後小組合作思考:小村莊的環境發生了哪些變化?原因是什麼?並畫出相關的詞語、句子並進行交流,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在此基礎上引出重點詞語及作者留白的地方,如用“誰家……誰家、一年年、一代代”進行說話練習,理解砍樹的隨意性、長久性。“不斷……不斷、省略號”體會到樹木由多變少的變化過程,最後致使小村莊消失。

  四、拓展思維深化情智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定了想象練筆,在學生們為小村莊的變化感到惋惜的時候,表達自己對小村莊裡的人們想要說的話,活學活用課文中的詞語及課前積累的詞語,引起學生對環保的重視。

  以上是我對本課教學流程的設計,在設計和多次磨課的過程中,整個語文團隊的教師暢所欲言,毫無保留地貢獻自己的智慧,給予我很大的鼓勵與幫助。但由於個人水平有限,不能全部展示出我們團隊集體的智慧,懇請各位領導、老師在聽課之後多提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三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風箏》一文是魯迅寫於1925年1月24日,後由作者編入散文詩集《野草》。

  文章說的是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不準兄弟弄這種沒出息的玩藝,行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遊戲之於兒童的意義,魯迅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徑,簡直是對於精神的虐殺。雖然事隔久遠,魯迅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這篇散文中,有魯迅的兄弟之情,有遊戲之於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

  對於文章的主題,可以從多角度去審視:從兒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從封建倫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從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從親情角度去理解,從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

  教學目的:

  1、(知識和能力)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訓練閱讀能力,能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結合自己的人生經驗,在閱讀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3、(過程和方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理解文章的主題。

  4、(寫作指導)學習本文在敘述中飽含深情的寫法。

  教學重點:訓練閱讀能力,提練文章主幹。

  教學難點:結合個人人生經驗及閱讀體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意蘊豐富,選編此文,無非是因為此文為我們提出瞭如何進行兒童教育的問題,以及人要勇於自我解剖,面對錯誤,改正錯誤等等,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這些恰恰都具有廣泛地指導性,學習此文,可以讓我們體會人間至愛真情,學習自我解剖的精神,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

  由於本文是學生進入初中後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文章,不瞭解作者的寫作風格,而且文章中疑難的問題較多,所以學起來有難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時對沖突誤解中的親情體會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讀課文,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與氣氛很重要。

  二、教法探究:

  人們常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語文課程中有大量具體形象的,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內容,由於讀者的知識背景、生活經驗、感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異面對同樣的文章,人們會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

  現代語文教育特別需要提倡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也特別需要注意尊重和珍視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創性的理解,那麼教師也要從文字中走出,以人為本。

  閱讀《風箏》一文,我不由被魯迅先生的真情所感染,文章有豐富的意蘊,更能引發人進一步地探究興趣。因此在教學此文時,擬在反覆閱讀中體味作者的情感變化,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教師可利用閱讀期待、反思、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效率。在這一活動中,教師只是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閱讀的對話者之一。

  1、在教學前,教師應多準備一些資料,以便引導學生多角度理解課文。

  2、把課後練習融於教學的過程中。

  3、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情境,以利於體悟人物的心境,理解文章主題。

  教學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掃清閱讀障礙,整體感知課文;第二課時反覆閱讀,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三、學法指導:

  新課程提倡學生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儘管《風箏》一文屬早期白話文,某些字詞、句子的表達方式會生澀難懂,而文章本身思想深邃,但這一切都可以在反覆地閱讀中,在用心地體悟中,在教師適時點拔中,迎刃而解,而激發學生閱讀、探究興趣是扣開知識大門的鑰匙。

三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3

  一、說教材。

  這篇精讀課文透過介紹西沙群島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麗富饒,表達了作者對西沙群島的熱愛之情。

  課文是從三個方面對西沙群島進行介紹和說明的。先講西沙群島的位置,再按海面、海底、海島的順序具體介紹西沙群島的風光和物產。寫海面主要透過色彩的變化來表現它的美麗海底主要寫水產資源,突出其富饒。西沙群島的海里有各種各樣的珊瑚、懶洋洋蠕動的海參、威武的大龍蝦魚的品種多、數量也多。寫海島是圍繞"鳥的天下"來寫的,從總到分,使人確信西沙群島是"鳥的天下",進一步表現西沙群島的富饒可愛。最後寫西沙群島將會建設得更加美麗和富饒。

  本文在寫作上的一個特點是首尾相呼應。第一自然段寫出西沙群島地理位置的重要和它是一個風景優美、物產豐富的地方。第六自然段則寫西沙群島將變得更加美麗、富饒。第二個特點是用詞準確,寫珊瑚的形狀像"花朵、鹿角",寫海參"懶洋洋地蠕動",寫大龍蝦"全身披甲""威武"等。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了解我國南海水域的廣闊與富饒,感受西沙海島風光的美麗二是學習課文裡的優美語言,積累好詞佳句。

  西沙群島一帶海水顏色鮮豔、異常美麗,學生可能缺乏實際的感受對海里魚的品種、數量之多,以及其他豐富的海域物產,也大都缺乏感性認識。所以描寫海水色彩和海域物產的段落是本課的重點,對於遠離海域的學生來說,也是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學目標。

  1、會認12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風景優美、物產豐富、五光十色、深藍、杏黃、交錯、高低不平、各種各樣、懶洋洋、披甲、威武、成群結隊、飄飄搖搖、顏色、茂密、肥料、祖祖輩輩"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讀懂課文主要內容,瞭解西沙群島是個美麗、富饒的地方,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4、摘抄課文中的優美詞句,豐富語言的積累。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透過理解詞句,瞭解西沙群島的美麗富饒。

  教學難點:瞭解西沙群島的美麗富饒,理解文中部分難句子。了理。

  四、說課前準備。

  1、課前佈置學生蒐集有關祖國風光的諺語,或蒐集一些有關西沙群島的圖片、文字資料。

  2、透過上網查資料瞭解西沙群島。

  3、預習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想想課文主要講什麼。

  4、多媒體課件:西沙群島相關圖片、影片資料。

  五、說教法。

  1、媒體輔助教學,創設情境。針對生的年齡特徵,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直觀地展現了"西沙群島一帶海水五光十色,瑰麗無比""海底的岩石上長著各種各樣的珊瑚,有的像綻開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海參到處都是,在海底懶洋洋地蠕動。大龍蝦全身披甲,划過來,划過去,樣子挺威武。""西沙群島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魚"等特點,旨在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興趣,誘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投入到課文所設定的情境中去。

  2、指導觀察法。遵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充分發揮課件的作用,以圖帶文、以文為本、圖文並茂,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自然地加深了對課文的學習與理解。

  3、美讀訓練法。課文語言優美,用詞準確生動,教師要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朗讀。可以採用不同的朗讀形式,如,自由讀、小組讀、同桌讀、範讀。讓學生透過朗讀從感官到內心體會到西沙群島的景色優美、物產豐富。課文的第二、三、四、五自然段為朗讀指導重點。第二自然段是對海水色彩的描寫,朗讀要帶著欣賞、讚美的心情。為了讓學生感受海面的瑰麗風光,可採用配畫配樂朗讀的方法,第三、四自然段,學生會帶著極大的興趣,去讀蠕動的海參、威武的大龍蝦、色彩鮮豔的和外形奇特的魚。也可以邊朗讀邊伴有動作。

  4、合作學習法。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注重討論、交流、合作、體會,讓學生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能聯絡自己已有的知識積累把課文的內容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出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己組合小組,根據自己的愛好可以畫一畫、讀一讀、演一演,然後合作交流,把課文的內容海里的動物透過自我介紹、播音員美讀這些方式讓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的創造性。

  5、積累運用法。在朗讀、觀察和對課文內容理解與欣賞的基礎上,聯絡課文內容,讓學生挑選喜歡的課文中的好詞佳句,把它們摘抄下來,再讓學生進行交流,說說自己摘抄了哪些詞句,讓學生積累語言。

  六、說學法。

  方法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本課我將引導學生採用以下的學法:

  1、自主學習法。初讀課文自主識字,再讀課文,整體感知時,我都採用了自主學習法,讓學生自主讀課文,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在自主讀的同時教給讀書的方法。

  2、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再讀課文,整體感知時,我採用了合作學習法,透過學生自主讀全文,交流、探究,產生思維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認識的交流,說說讀懂了什麼,哪些地方沒有讀懂。

  3、質疑法。學貴有疑,教學中要有意識培養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逐步到自己能解決問題。課的開始,我讓學生質疑,整體感知時,讓學生自主解疑,還有些疑問讓學生在課文學習中逐步解決。

  七、說教學過程。

  第一板塊匯入新課,激發興趣。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研究表明:在課堂上過分要求學生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去聽枯燥乏味的語言材料,只能引起他們的思維疲勞和厭煩心理。教學開始,我先向學生播放西沙群島的風光圖,透過欣賞圖片,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慾,引導學生觀看一段錄象,一邊聽我的導語,深深地陶醉在如此繽紛的神奇世界之中。此刻,我抓住時機,說道:這就是富饒的西沙群島,同時板書課題,匯入新課。這種運用現代媒體手段,創設意境,由畫入文的匯入方法,促使學生產生渴望學習的內趨力,把學生自然地引到本課的主題富饒的西沙群島,有利於教學的進行。同時也形成了學習衝動的教學效果。

  第二模快整體感知,掃清障礙。

  檢查生字詞的認讀情況。

  課標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的基礎。在學習課文前檢查學生預習情況,既為學習課文作好準備,也加強了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

三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4

  我今天所說的的是出自義務教育新課程語文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三篇課文《找駱駝》。

  教材內容

  《找駱駝》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二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是第五單元的第一篇閱讀課文,主要情節是:一位商人走失了一隻駱駝,在路旁向一位老人打聽,老人在沒有見過駱駝的情況下,僅憑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準確分析判斷,指點商人找回。

  學生情況分析:

  教師的可設計的再好。也要符合學生的情況,在設計這節課之前,我先對本班學生的情況進行了一下簡單的分析,我瞭解到學生預習的很充分,對課文的內容有了簡單得了解,但不具體。學生再朗讀時情感投入不到位。針對這種情況,我設計了這節課。

  設計理念:1、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透過質疑探究,讓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2、透過個性化閱讀,自讀、自悟,理解老人的推理過程;3、轉換角色,顯露個性化的思維。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懂得遇事要仔細觀察,認真分析,才能得出正的結論。練習用因果句式說話。

  2過程與方法:透過小組討論解決文中老人如何知道駱駝的下落的。初步培養質疑、解疑的能力。

  3情感與態度: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的習慣,認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瞭解老人是怎樣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峰駱駝的情況的以及他為什麼要商人順著駱駝的腳印去找駱駝。

  教學難點:理解老人的推理過程,知道老人想出的找駱駝的方法好在哪裡。

  教學流程:

  一、巧設懸念,讓學生想學

  1、同學們,你們看,這是什麼?你對駱駝有多少了解?

  2、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跟駱駝有關的課文,讀了課文後,你們還會受到很多啟示呢?一起讀課題。透過預習,你都讀懂了些什麼呢?(學生交流)

  隨機板書出示 : 駱駝(走失)

  商人(尋找) 老人(指點)

  二、質疑解疑,讓學生樂學。《語文課程新標準》要求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愛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而且本單元的重點也是讓學生將自己不懂的問題提出來。於是我是這樣設計的:

  1、原來,讀能讓我們讀懂這麼多的問題。那麼,你們還有沒有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呢?(學生質疑)

  2、小結:剛才大家提出了很多問題,這些問題有的只要我們讀讀課文就可以弄清楚;有的我們在學習課文時也能迎刃而解;還有的與課文關係不是很密切的我們放著以後再討論。你們想想,這篇課文有沒有值得我們共同研究的問題呢?

  3、課文中有一句話告訴了我們老人指點商人找駱駝的辦法,請大家快速朗讀課文,把這句話用“____”劃出來。

  課件出示:至於駱駝究竟往哪兒去了,你應該順著它的腳印去找。

  4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說說你讀懂了什麼?這裡有沒有值得研究的問題?

  三、直奔重點段,引導學生探究。

  1、出示本節課研究的問題:既然老人沒有親眼看見過駱駝,老人是怎麼知道商人走失的那隻駱駝的情況的?他為什麼要商人順著駱駝的腳印去找駱駝?要研究這兩個問題,我們可以採用哪些方法?

  2、學生自學討論。

  3、交流,反饋。

  ①老人觀察到了什麼?書上是怎麼說的?

  ②隨機出示:看見 腳印右深左淺

  還看見 樹葉留有齒印

  ③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老人看見的情況。

  ④這裡為什麼用上“看見”、“又看見”、“還看見”呢?出示:仔細觀察

  ⑤老人根據觀察到的情況,得出了怎樣的結論呢?出示:得出結論

  ⑥根據回答依次出示:左腳跛

  左馱蜜右馱米

  缺一顆牙

  ⑦用“因為……所以……”“……那是因為……”的句式說說老人根據觀察到的這些情況得出怎樣的結論。

  ⑧老人從“仔細觀察”到“得出結論”,中間還需要有一個思考、分析的過程。(出示:思考分析)現在請大家學著老人的樣也來思考分析一下,看看老人是怎樣一步一步想過來的?

  ⑨交流,結合表演左腳跛怎麼走路;觀察圖片掉落的蜜和米;辨別樹葉哪一片是駱駝啃過的。

  ⑩師生對讀老人分析判斷的話。

  小結:老人經過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分析,才得出正確的結論。那麼,老人看到的情況有三個,他為什麼要商人順著駱駝的腳印去找呢?

  請同學們朗讀老人不緊不慢說的話。

  四 課外拓展,發揮個性化的見解。

  我注重學生的知識積累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舉一反三,進行課外的拓展延伸。我設計一個課外拓展的訓練:老人指點商人順著駱駝的腳印去找,現在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駱駝。如果你就是這位商人,在回來的路上又碰到了這位老人,你會說些什麼呢?讓學生重溫了剛學過的推理,讓學生各抒已見,讓課堂成為學生充分表現的舞臺,人人參與,成為一個個小小推理家。

  五、課堂小結

  1、透過這堂課,你學懂了什麼?

  2、還有什麼疑問嗎?

  課後反思:

  在本堂課中,學生的表現是非常讓我感到欣慰的,第一:預習得特別充分。第二:學習的積極性也很高。

  但自我反省,自己身上的不足非常明顯:

  第一,自己的語言不是很豐富,一些激勵性的語言還是不夠,而且學生說過的話習慣性的進行重複。

  第二,自己還不能真正投入到課堂中。

  第三,自己深深地體會到“真正意義上的朗讀應該是情感體驗的表現、把自己的獨特情感體驗在朗讀中體現出來。”但在具體教學中,卻沒有真正落到實處。

  在語文教學中,將“活動”與“語文”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活動為基礎,激發起學生積極的思維,發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和獨立性,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自覺地學語文,用語文,要敢於讓孩子各抒已見,讓那些富有個性的思維方式,獨特的思維使課堂煥發活力,還學生以真正的自我,還語文以自然的面目,張揚學生的個性。

三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5

  各位評委: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22課《富饒的西沙群島》。根據說課的要求,我將從下面四大板塊進行今天的說課。

  一、首先我來說說我對教材的理解

  《富饒的西沙群島》是第六單元第二篇課文。本組教材圍繞“壯麗的祖國山河”這一主題,歌頌祖國大好河山、展現祖國發展成就,培養學生愛祖國的思想感情。本文向學生們介紹了西沙群島美麗的風景,豐富的物產。本文的中心句是“那裡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是個可愛的地方。”課文采用總分總的方式寫的,首尾呼應。開頭寫“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是個可愛的地方。”結尾寫“可愛的西沙群島必將變得更加美麗富饒。”

  本文共7個自然段,2-6自然段分幾個方面寫了西沙群島的富饒。第2自然段寫了海面上海水五光十色,瑰麗無比,並說明原因。第3、4自然段寫海底的水產,有珊瑚、海參、大龍蝦和數不清的魚。第五自然段寫了海灘上的貝殼和海龜。第六自然段寫了海島上有很多的鳥。

  基於以上認識,根據教材特點,結合學生學情,我將這篇課文分兩課時完成。

  第一課時:

  1、會認“饒、嶼、崖”等10個生字,會正確認讀多音字參【shen】,會寫“藍、懶、披、劃、威、武”等六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風景優美、物產豐富、五光十色、懶洋洋、成群結隊、四腳朝天、祖祖輩輩”等21個詞語。

  2、透過讀文質疑,理清本課主要思路,透過展示中國地圖,瞭解西沙群島在中國的地理位置。

  3、透過讀課文,瞭解西沙群島是個美麗、富饒的地方,透過欣賞西沙群島圖片,對西沙群島產生嚮往,激發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第二課時:

  1、複習鞏固生字詞語,理解“懶洋洋、成群結隊、四腳朝天、祖祖輩輩”等詞語的意思。

  2、透過研讀課文,感悟西沙群島的風光秀麗、物產豐富。。

  3、透過仿寫第四段,運用總分總的方式寫一段話,用上“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句式.。

  4、透過作業,摘錄並背誦喜歡的部分,背誦祖國風光的諺語,積累句子。

  我認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感悟西沙群島的風光秀麗、物產豐富,學習課文語言的優美,積累好詞佳句。

  由於學生對西沙群島裡的海水顏色鮮豔,異常美麗,魚的品種、數量多,及其他豐富的海域物產,缺乏感性認識,因此讓學生感悟西沙群島的風光秀麗、物產豐富又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下面我來說說第二板塊:教學策略

  方法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新課標倡導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我採用了以下兩種學法。

  1、自主學習法。初讀課文自主識字,再讀課文,整體感知時,我都採用了自主學習法,讓學生自主讀課文,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在自主讀的同時教給讀書的方法。

  2、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再讀課文,整體感知時,我採用了合作學習法,透過學生自主讀全文,交流、探究,產生思維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認識的交流,說說讀懂了什麼,哪些地方沒有讀懂。

  3、質疑法。學貴有疑,教學中要有意識培養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逐步到自己能解決問題。課的開始,我讓學生質疑,整體感知時,讓學生自主解疑,還有些疑問讓學生在課文學習中逐步解決。

  新課標反對以教法為中心的教學設計,一切教學以學生的學為出發點,也就是要做到以學定教。我採用了以下兩種學法。

  1、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多媒體課件能有效創設情境,課的開始我播放《西沙群島的美麗風光》片段,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願望。當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限時,多媒體輔助教學就能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當學生對西沙群島地理位置不瞭解時,我就用課件出示中國地圖,直觀形象,與此同時學生很快理解了群島的意思。

  2、以讀代講法。語文是讀出來的,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學中,我以讀代講,引導學生充分“讀”,在讀中識字,讀中整體感知,讀中體會西沙群島的富饒。

  三、接下來,我來說說第三板塊:教學程式。第一課時,我主要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設定情境,質疑匯入

  第一步:欣賞西沙群島圖片,匯入課題。

  第二步:對課題質疑。

  (良好的開端是一節課成功的一半,我設定情境,質疑匯入,激發學生了學生強烈的學習願意,為後面的學習做了鋪墊。)

  第二個環節:初讀課文,自主識字

  第一步:認讀生字詞語,掃除障礙

  我請學生藉助拼音自由讀課文,劃出詞語,不理解的詞語可以結合生活實際,聯絡上下文理解,也可以藉助字典,同桌討論等方法,還可以在書上做上記號。

  (這一步讓學生自主學習,把自主權交給學生的同時,也教給了學生理解詞語的方法,培養了學生養成碰到困難自己解決和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第二步:檢查生字、詞語。

  本課詞語很多,而且有很多四字詞語,但意思都較簡單,可以在課文研讀中理解詞義。有兩組詞語比較有特色,可以讓學生仿說類似的詞語。五光十色,千奇百怪和飄飄搖搖、祖祖輩輩。

  (積累語言是新課標倡導的重要內容之一,在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積累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這一步及時我讓學生積累詞語。)

  第四步:精心寫字,多元評價

  由於三年級寫字量大,因此教師不可能每個字都範寫,只能抓住典型的字進行範寫。這裡範寫“懶”“威”“武”。其他的生字讓學生自己觀察,自己感悟。

  (寫字指導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應該給學生留下足夠的寫字時間,重視學生的寫字姿勢。平時的課堂上大家都它放在課尾進行,今天我大膽地把它放在了課的中間,目的是讓學生由動到靜,進行心靈的陶冶,同時也保證了寫字的時間和質量,激發了學生寫字的熱情,這一步教學還培養了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觀察——思考——仿寫——獨立完成書寫,做到把字寫正確、端正、漂亮。)

  第三個環節: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這個環節讓學生再次讀課文,說說剛才的哪些問題已經解決了,還讀懂了什麼?

  (透過這一個環節,學生自主讀文,自主感悟,理清了課文主要思路:課文是圍繞西沙群島的風景優美、物產豐富寫的。主要從海水、海底、海灘、海島幾個方面寫的。充分尊重了學生,並教給了學生讀書的方法,學會質疑解疑,學會邊讀邊思考。)

  第四個環節:研讀課文第一段,自主品味。

  這一個環節主要通過出示中國地圖,瞭解西沙群島的地理位置。同時也從地圖上理解“群島”,理解“海防前哨”。

  (這個環節藉助多媒體課件不僅直觀形象的瞭解了西沙群島的地理位置,而且有效的理解了“群島”和“海防前哨”的詞義。)

  第四板塊:我來說說板書及教學評價。

  富饒的西沙群島

  海島

  海水 海灘

  海底

  板書是課堂教學的縮影,是提示課文中心的導讀圖,也是把握重點、難點的輻射源。此板書顯得生動活潑,直觀形象,畫出了海底、海島、海水、海灘的位置,還概括了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起到了較好的輔助教學作用。

  總之,本課我採用個性化教學,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展開教學,引領學生自瀆自悟。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整個過程為張揚學生個性,激發學生靈性服務。我希望在我的課中找不到居高臨下的感覺,能看到預設與生成相輔相成的動態過程。教學時,我隨時根據學生的生成調整課堂教學環節,努力使學生在課堂中有所得,有所提高。

三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6

  一、說教材

  《盤古開天地》一課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材第五冊第五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神話傳說講的是名叫盤古的巨人開天闢地的故事。故事極富想象力,文字敘述具體而生動,是一篇發展語言,培養想象力的好課例。

  (一) 針對課文特點,在第一課時教學字、詞和進行初步閱讀課文之後,我把本篇課文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練習複述部分課文內容,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句。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3情感目標:體會盤古的獻身精神,激發閱讀神話故事的興趣。

  (二) 設重點為:

  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想象力。

  (三) 設難點為:

  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初步練習複述部分課文內容。

  二、設計理念:精讀課文的教學,應讓學生擁有完整的閱讀過程,經歷朗讀與默讀,自悟與交流,思考與想象,感知內容與領悟情感,理解語言與積累、運用語言,課文閱讀與資料收集利用的過程。

  三、說課堂教學行為策略的具體運用

  1、提出問題,啟用思維,理清順序;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課標》)陳老師在教學中注重讓學生參與閱讀實踐,根據教學內容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讓學生自讀釋疑,既為學生創造了閱讀實踐的環境和空間,又很好地發展了學生的智力。同時,也能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為複述課文打下基礎。

  2、讀讀練練,積累語言,理解內容;

  語文教學要抓語言,語言教學要抓語感,語感教學要抓誦讀,

  這篇課文內容非常淺顯,學生一讀即懂,因此對課文理解只需練習多讀,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在讀中積累語言,領悟意境。

  陳老師在組織同學們研讀文字時,沒有支離破碎的分析,沒有喋喋不休的串講,更沒有“獨具匠心”的指導,有的只是送給孩子一聲聲肯定,帶給孩子一片片掌聲,獻給孩子一次次笑臉,一支支花朵。讓所有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文字的理解和體驗,對文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使他們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

  漢語詞彙豐富,運用靈活,培養學生對語言的敏銳感受力、欣賞力,可選擇有價值的語言進行積累,為了幫助學生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句,陳老師除了讓學生在誦讀中積累語言,根據課文內容,還精心設計了一道填空題,先填象“隆隆的雷聲”等這樣的好詞語,再引導學生讀,最後練說:“我是盤古的……變成了……”。在此基礎上,陳老師設計了一個給畫面配音的環節,孩子們特別有興趣,寓教於樂。讓學生在情境中積累語言,內化語言,在運用中發展語言,學生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有便於後面的複述課文。

  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指導學生的同時,陳老師採用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除了加動作表演讀外,還採用小組合作競賽讀的形式,讓學生充分讀,讀出情,讀出味,讀出境,在增強了語感的同時,又培養了同學間的團結合作的精神。

  3、想想說說,訓練語言,培養想象力。

  讓想象這朵人類思維最美的花朵進入課堂是對兒童生命的一種關懷和體貼,因為兒童世界是用想象構建起來的詩意盎然世界。陳老師在課堂上敏銳地抓住個別孩子根據自己的感情加動作朗讀,及時地對孩子散發的想象地火花予以激勵,使其他的孩子也披上想象的翅膀,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了思維能力。誰也無法否認,是想象孕育了偉大的發現和發明,史蒂夫霍金的《果殼中的宇宙》就是一首最絢麗的想象詩。但更重要的是,想象是我們語言能力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想象把五彩繽紛的世界凝聚成文字,並且把文字中的內涵充分釋放,滋養裡我們的才氣和靈性。陳老師在課堂中啟發學生想象:盤古的身體還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學生有的想象盤古的頭髮變成了顆顆繁星,有的想象它明亮的目光變成了耀眼的閃電等第。

  語言訓練在交流中也得到了發展,創新精神和創造力也得到了培養。

  雖然是第4節課,透過陳老師的課堂調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非常高,能較好地達到學習目標,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課堂氣氛活躍而有序,可惜因時間關係,在複述課文第4段內容和給畫面配音時,雖然積極性很高,但無法當堂滿足學生的願望,只能移到第3課時。

三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7

  【教材簡析】

  《秋天的雨》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組中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名為寫秋雨,實際在寫秋天。課文的內容豐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點,從秋天的到來寫起,寫了秋天繽紛的色彩,秋天的豐收景象,還有深秋中各種動物、植物準備過冬的情景。課文把秋雨作為一條線索,將秋天眾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來,從整體上帶出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

  【學情與學法分析】

  三級的學生年齡相對較小,詞彙量、知識儲備等也相對較少,對於理解文章中被藝術化了的語言有一定的難度。所以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我準備透過反覆朗讀,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比較句子、仿寫句子等方法,使學生感受秋天的美好,並對秋天的美產生共鳴,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做到讀寫結合。本次公開課選在三年級(1)班,本班學生情感豐富,善於朗讀感悟,在朗讀中表達內心的情感體悟,針對學生這一特點,我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育資源,為了配合學生朗讀課文,我準備了鋼琴曲《秋日私語》,試圖透過音樂的薰陶、感染,體會其中的感情。這篇課文字身的意境優美,如果光靠教師說是不能很好地展現出來的。如果運用多媒體教育資源的優點進行教學,透過播放課件,把課文中的文字和影象表現出來,使秋天的圖景更形象、更具體、更生動,就會刺激學生的眼、耳等多種感官進行品味,這樣就能讓學生感受到秋天的美好。為此我在課前就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利用多媒體教學軟體製作了一個能吸引孩子眼球的課件,來幫助孩子更好地感受秋天的美好。這樣,學生就能在教師用課件創設的文字情景中進行自然有序、輕鬆愉快地學習了。

  【教學目標】

  1、認讀本課生字詞。聯絡上下文理解重點詞語‘’五彩繽紛‘’,弄清多音字‘’扇‘’的讀音。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懂課文內容,感受秋天的美好,讀出對秋天的喜愛和讚美之情,背誦自己喜愛的部分。

  3、透過仿寫句子,學習作者抓住顏色、樣子、動作來描寫事物的寫作手法,做到讀寫結合。

  4、積累好詞佳句。

  【教學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透過課文生動的`描寫,體會秋天的美好,感受課文的語言美。

  難點:課文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見的東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發感情,這些被藝術化了的語言,會給學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難,是教學上的一個難點。

  【教學準備】

  1、學生課前蒐集和秋天有關的四字詞語。

  2、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這篇課文我準備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是認讀生字詞,朗讀課文,體會秋雨的特點以及秋天的五彩繽紛,感受課文的語言美。磨課時上的就是第一課時。第二課時就是品讀秋天好聞的氣味與好聽的聲音,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指導學生書寫生字,交流課外作業。現在我就來具體介紹一下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和程式安排。

  第一課時的教學流程大體上包括四個環節:一是匯入。透過讓學生利用課前蒐集到的和秋天有關的四字詞語幫圖片取名字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感知課題。二是檢查預習,認讀生字詞。朗讀有代表意義的詞語、輕聲詞語、四字詞語。三是初讀課文,瞭解大意。四是品讀課文,品味意境。其中又包括了仿寫句子的延伸環節。

  在第一環節中,我先出示了幾幅和秋天有關的圖片,請學生根據課前蒐集到的和秋天有關的`詞語來幫它們取名字,因為這幾幅圖片簡單易懂,學生一下子就能說出很多詞語,接著透過聯絡現在我們所處的季節引出課題《秋天的雨》,並板書課題,齊讀課題,激發了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從而為學好下文做鋪墊。

  在第二個環節中,我透過課件出示了三組不同意義的詞語,一組是有代表性的詞,第二組是輕聲詞語,第三組是表示動作的四字詞語,並透過齊讀、指名讀、男女生分別讀等方式,引導學生準確地認讀詞語。在認讀的同時,引導學生髮現多音字‘’扇‘’,並指生講解及組詞,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第三個環節是初讀課文,瞭解大意。在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課文的每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麼內容?幫助學生在初讀課文後瞭解文章的大意,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

  第四個環節是本堂課的一個重點環節。主要包括:

  1、朗讀第一自然段,體會秋雨的特點。

  2、默讀第二自然段,感悟秋天的五彩繽紛。

  3、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五彩繽紛‘’。

  4、配樂朗讀,感悟秋天的美。

  在第1個小環節中,指生讀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秋天的雨有什麼特點?‘’在學生得出‘’清涼、溫柔‘’的答案後,進一步啟發學生透過朗讀讀出秋雨的‘’清涼‘’和‘’溫柔‘’,體會秋雨的特點。第2個小環節默讀第二自然段,感悟秋天的五彩繽紛。我要求學生在默讀時邊讀邊用橫線畫出‘’秋天的雨把這盒五彩繽紛的顏料給了誰‘’,一方面幫助學生理清文章脈絡,另一方面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之後接著進行交流,學生根據自己默讀的收穫自由發言,我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播放課前製作的課件。在品讀‘’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扇走了夏天的炎熱‘’一句時,我提出問題‘’讀了這句話,你知道了什麼?‘’引導學生從描寫顏色的詞語、修辭手法、描寫動作的詞語來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與此同時,我設計了比較句子的環節,將這句話和去掉‘’扇哪扇哪‘’之後進行比較,並透過做動作理解詞語‘’扇哪扇哪‘’,從而進一步體會課文的語言美。在品讀‘’它把紅色給了楓樹……郵來了秋天的涼爽‘’一句時,我提出同樣的問題‘’讀了這句話,你知道了什麼?‘’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作者抓住顏色、樣子、動作描寫事物的手法,並透過做動作理解詞語‘’飄哇飄哇‘’。同時,透過小組分享朗讀的環節體會這兩句話的美,在小組分享過後,我設計了配樂朗誦的環節,在《秋日私語》的背景音樂中,學生進一步受到感染,更加體會了秋天的美。接著,我做了簡單的小結‘’同學們真了不起,這麼短的時間就把這麼美的畫面記在心中了。但我們光記住這兩句話是不夠的,我們還要學習作者抓住顏色、樣子、動作來描寫事物的方法。你能像作者一樣抓住顏色、樣子、動作說出下面兩幅圖的美嗎?‘’課件出示牽牛花、葡萄,並出示‘’它把_____給了__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_哪(哇)_____哪(哇),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導學生補充句子。在簡單的評價過後,我提高了要求:‘’除了牽牛花和葡萄,你還能用這個句式寫出你喜歡的事物的美嗎?‘’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寫出事物的美,做到讀寫結合。學生展示,老師評價過後,全班接著交流‘’秋天的雨還把這些美麗的顏色給了誰‘’,學生分別說出了田野和果園,我利用課件出示了相關的句子,並引導學生抓重點詞語和修辭手法來感悟作者的用語,透過反覆朗讀體會課文的語言美。最後透過問題‘’得到顏色最多的是誰呀?‘’引出第二自然段的最後一句話,並引導學生透過修辭手法體會,透過做動作理解詞語‘’頻頻點頭‘’。

三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8

  尊敬的各位老師,莊子的這首《秋水》讓人過目難忘,今天我給大家帶來的也是一篇文質兼美又內蘊童真童趣描寫秋水的佳作《秋天的雨》。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雨》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5冊第三組的一篇抒情散文。

  課文以秋雨為線索,把秋天眾多景物巧妙地串聯起來,從整體的角度上帶出了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

  三年級的學生好奇心強,形象思維發展趨於成熟,對秋天、秋雨也有了一定的生活積累。鑑於此,我結合對教材內容的理解,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目標:學會本課新字生詞,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能力目標:能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品詞析句的能力。

  情感目標:讓學生感受課文的語言美,感受秋天的美,激發學生對秋天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基於對教學目標的理解及三年級學生的實際認知規律,我確定本課的

  教學重點為:抓住重點詞句,感受秋雨的神奇,感受秋天的美好。

  教學難點為:品味文字中被藝術化了的優美語言,積累、內化語言。

  二、說教法學法

  說教法:

  為了有效地實現上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實際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以導激情,以讀悟情,以寫抒情”的教法,引導學生“用心靈去感受,用情感去體驗,用想象去補充”,力求為學生創設一種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

  說學法: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這節課我主要引導學生採用“品詞析句法”和“朗讀感悟法”進行學習,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曾用‘讀佔鰲頭’一針見血地指出了語文教學中讀的作用。課文詞章優美,抓住‘讀’,以讀代講,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形成語感,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三、說教學過程

  合理地安排教學過程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因此,依據教學內容,本課的教學我分以下四個環節進行:

  第一環節:聽樂賞景,揭示課題。

  我利用多媒體資源,播放鋼琴名曲《秋日私語》,並隨樂出示一組秋景圖,讓學生聽著優美的曲子欣賞秋天的美景。欣賞完後,再讓學生說說自己對秋天的感想,我再相機引出課題。這樣一來,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順學而導,以學定教,一開始就奠定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了學生的閱讀期待,為深入文字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

  第二環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從整體入手,既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又能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三年級的學生在閱讀上已經有了一定的閱讀速度,我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說說你都讀懂了什麼?解決了哪些疑問?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簡單複述下課文,說說課文從哪幾方面寫了秋天的雨?這樣,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所感知的基礎上,我順勢引領學生精讀課文,品味語言。

  第三環節:精讀課文,品味語言。

  首先,我讓學生潛心會文,感受文字優的美語言,引導學生直奔自己感興趣的段落,這篇課文有好多語句寫的相當精妙,讀一遍是不夠的,多讀幾遍,看看哪些詞,哪些句子,讓你回味無窮。要求學生一邊讀一邊在書上圈一圈、劃一劃、寫一寫,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還可以讓學生小組說一說、議一議,充分營造學生自學思考和與文字對話的良好氛圍。

三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9

  一、教材簡析:

  這是一篇通俗易懂的故事。本組教材的目標是讓學生很自然地意識到人與動物、人與自然應該和睦相處,相融相依,從而使環保意識根植於學生的心靈。《這條小魚在乎》正是一篇保護小動物、珍愛生命的生動作品。本課講述的是一個小男孩看到成百上千條小魚被困在淺水窪裡,儘管沒有人在乎,但是小男孩卻在乎每一條小魚的感受,他一條一條地撿起來,用力地把它們扔回大海的事。作者透過這個故事,讓孩子們認識到當小動物受傷時,應該伸出援助之手,用愛心來幫助它們;透過思想品質的教育,從而美化孩子們稚嫩的心靈。全文主要是講小男孩怎樣拯救被困的小魚,這就是文中的主要內容。

  二、教學目標:

  1、複習生字詞語,理解課文內容。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進一步樹立保護動物,珍愛生命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理解課文內容,感悟生命的珍貴。

  四、教學設計和教學理念:

  這堂課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整體感知課文————創設情境————讀中剖析——昇華整體

  文章對話描寫突出,透過語言和動作反映了人物心理和品質。教學中應挖掘這個特點,以此為突破口,引導學生透過讀書加深對課文內容的感悟,從而受到保護動物,珍愛生命的教育影響。

  大海、小魚、小男孩都是小孩子熟悉的事物。一個天真的舉動,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內容貼近兒童生活實際,利於挖掘兒童的生活經驗,努力實現情趣交融。教者應有意識地整合課程資源,挖掘情感因素,以讀促思,以讀悟情,引導學生在合作交流思考中相互影響,

  1、創設情境。整體感知課文。

  a.以境激情、以聲激情,指導朗讀,用心感受第一自然段

  創設情境:本課題是《淺水窪裡的小魚》,我透過播放海底各種魚的圖片,讓學生了解到魚在大海里自由自在的快樂生活,同時,問題“你看了這麼優美的畫面,你覺得小魚生活得怎麼樣?”的提出,激發了學生們對美麗的海底世界的嚮往,對可愛小魚的喜愛之情。隨之,在教學本課時,學生們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這麼可愛、美麗的小魚,在淺水窪裡回不了大海,即將乾死的難過心情。在感受文字思想的時候,就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b.在學習中透過找重點句子,加深體會。

  相機抓住“在乎”一詞,讓學生說說在家裡誰在乎你?理解“在乎”一詞的意思。

  c.隨機指導朗讀,體會小魚的可憐。

  出示:被困的小魚,也許有幾百條,甚至有幾千條。

  你讀懂了什麼?指導朗讀,讀出小魚的多。

  是啊,這麼多小魚被困住了。(放大:困)你想到了什麼?

  小魚被困在了淺水窪裡,會怎麼樣?

  自己讀讀這段話,把寫小魚難受的句子再好好讀一讀。

  出示:用不了多久,淺水窪裡的水就會被沙粒吸乾,被太陽蒸乾。這些小魚都會幹死。(句子變紅)

  由這個“蒸”,你想到了什麼?指導朗讀。感受到淺水窪裡有許多將要死的小魚,引起學生對這些小魚的同情心。

  啟用思維我認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注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對學生學習知識、增強技能提高語文綜合素質等都有著重要意義,如果在語文教學中巧妙地挖掘一些語言訓練點,啟用學生的想象思維,那是培養學生想象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又是提高學生創造思維能力的有效手段。

  想象說話:那可是幾千條活生生的小生命啊!此時此刻,小魚們會說些什麼?彙報。(板書:在乎)

  2、讀中剖析。

  還有誰也在乎小魚的生命呢?用疑問引出小男孩的愛心舉動

  (1)輕聲讀課文2-6自然段,從哪裡看出小男孩在乎這些小魚,想幫助它們?請用筆劃劃。

  彙報反饋

  抓住重點詞語體會理解

  重點抓住:

  “這條小魚在乎!”說明小男孩聽懂小魚的心,在乎小魚的感受。

  那除了小魚自己在乎,還有誰在乎呢?

  三個“不停地”說明什麼?(配上動作理解)

  “頭也不抬”,“一邊……一邊”說明珍惜時間,想多挽救更多的小魚。

  指導朗讀(指名讀,男女賽讀)

  利用課件中的情境為學生創設一個直觀的環境。使學生更好的在讀中感悟

  (2)情境創設,體驗學習。

  多麼有愛心的孩子啊!讓我們和小男孩一起把那些困在淺水窪裡的小魚扔進大海。重點體驗——用力扔。

  透過這些,你對小男孩有什麼評價?你覺得他是個什麼樣的男孩?

  3、這時,沙灘上又走來了一位叔叔,他和小男孩說什麼了?同座位的兩位同學讀讀3-6自然段,一個同學是小男孩,另一個是叔叔。3-6自然段主要是透過創設情景,師生分別作為叔叔和小男孩進行口語交際,體會到小男孩愛護小魚的心理,從而有感情地讀出“這條小魚在乎!”,進而透過貼魚、評讀的方法來體會“這條在乎,這條也在乎!還有這一條、這一條、這一條……”這句話。

  (1)出示課件“那你為什麼還在撿?誰在乎呢?”

  ①、叔叔這句話什麼意思?

  ②、你能把叔叔的意思說清楚嗎?(補充句子)

  ③、把叔叔的意思讀出來。

  透過叔叔的話體會到叔叔對這些小魚的輕視,為下文口語交際和體會“這條小魚在乎!”作鋪墊。

  (2)出示課件“這條小魚在乎!”。

  ①、師生進行口語交際練習,體會小男孩的心裡話。利用低年級學生愛說、愛動、愛表現的特點,創設說話情境,訓練學生口說我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老師就是叔叔:小朋友,你為什麼還在撿?不就是幾條小魚麼,誰在乎呢?

  小朋友,看你多累呀!誰在乎你這麼做呢?

  小朋友,你不用撿了,有誰會在乎呢?

  在師生對話的過程中,孩子們感受到生命的寶貴以及小男孩對這些小魚的愛心。

  4、昇華整體

  師引導擴充套件到“所有人都要保護動物,珍惜生命”。

  指導行動

  在我們的生活中,假如你看到了受傷的動物,你會怎麼做呢?(課件出示:想想說說)

  歌曲延伸《水晶般的心》

  5、總結

  生命只有一次,當我們看到鳥兒在天空自由飛翔時,當我們看到花兒吐露芬芳時,它們都是有生命的,正因為無數生命的存在,這個世界才會如此的精彩!相信大家都會做一個愛護動物,珍惜生命的人。

三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10

  教材分析

  《富饒的西沙群島》是第六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以“壯麗的祖國山河”為專題,安排了4篇課文,訓練重點是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在充分的閱讀中,領略自然風光,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本課作者用準確生動的語句,按海面、海底、海灘、海島的順序,具體形象地介紹了西沙群島美麗的風光和富饒的物產。表達了作者對西沙群島的熱愛之情。思路清晰,詞句精確而具體。

  教學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認識多音字“參”,理解“威武”“交錯”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3、瞭解我國的西沙群島是個美麗、富饒的地方,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生字詞;描寫海域物產的段落。

  難點:學習作者是如何圍繞中心句把內容寫具體的。

  教學過程

  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

  一、出示圖片,激趣匯入 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三、細讀感悟,感情朗讀 四、回顧課文,加深感受

  一、出示圖片,激趣匯入

  [ 為了讓學生快速地走進課文,我設計了這樣的匯入環節 ]

  師:同學們,“十一”長假時你們和爸爸媽媽去了哪些地方遊玩?

  生自由說 。

  師:這節課老師帶你們一起去遊覽一個地方。(出示西沙群島風光圖片)

  師:知道是什麼地方嗎?(板書:富饒的西沙群島)

  生:齊讀課題,指生說說“富饒”的意思。

  師:簡介西沙群島:它是祖國南海上的一群島嶼。它由許多小島組成,是我國海防的前沿哨所,位置非常重要。(螢幕出示地圖)

  二、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預習能力是小學生應具備的自學能力,我課前佈置預習,課堂上給學生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養成讀書動腦的好習慣。]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2、檢查字詞:

  a、出示生字詞

  b、指名讀詞並說說哪些字容易讀錯,重點強調“饒”、“棲”、“漁”“嶼”幾個字的讀音,再齊讀詞語。

  c、讓學生說說“威武”和“交錯”什麼意思,

  d、去熟字留生字,採用開火車讀的方式鞏固讀音。並讓學生選字組詞說話

  3、指名接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內容是什麼。

  [課標要求中年級開始,要初步培養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這學期讓學生預習時要想主要內容。但學生概括起來還是會有一定難度的,需要在學習課文時逐步引導他們概括好。]

  三、細讀感悟,感情朗讀

  (一)、學習第1自然段。

  讓學生結合預習想一想課文是圍繞哪一句話寫的?有了以往的經驗,學生能找到文章的中心句:那裡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是個可愛的地方,然後指名讀第一自然段。[板書:風景優美,物產豐富]

  (二)、學習 2~6自然段。

  1、師: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西沙群島的美麗和富饒呢?請同學們找到有關的內容讀一讀,並結合重點詞句體會。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

  (這時不必強調按課文內容的順序進行,但教師應該在學生彙報某段內容時,引導學生集中彙報本段以後,再進行別的自然段。)

  [這樣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自能讀書的能力。]

  2~6自然段的內容我是這樣處理的:

  3、4自然段是本文的重點處理細緻一些

  第3自然段:透過圖片認識珊瑚;用舉例子和做動作的方法理解“蠕動”和“威武”;認識多音字“參”;指導朗讀出珊瑚的美麗,海參的懶洋洋和龍蝦的威武。

  第4自然段:

  1、當學生談到第二句話“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時,螢幕出示圖片,教師指圖讓學生說出文中相對應的描寫魚的語句,理解魚奇特的樣子和優美的姿態。

  2、“西沙群島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魚。”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a、從哪裡可以看出魚多?(引導學生聯絡上文回答,找到“成群結隊”、“數不清”理解魚的數量多;找到“各種各樣”、“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理解魚的種類多;)b、看畫面。(進一步感受魚多)

  3、進行不同形式的朗讀訓練。

  4、領悟表達方法:這一自然段是什麼結構?(因為在趙州橋一課已經學習了“總—分—總”的結構方式,一部分學生應該能發現本段也是“總—分—總”的結構方式。)然後分別找到總起、分述和總結的句子。

  2、5、6自然段處理簡單一些

  第2自然段:教師說明海水五光十色的原因;指名讀出海水的美。

  第5自然段:結合圖片理解“顏色不一”和“千奇百怪”;透過讀感受貝殼的美和海龜的有趣。

  第6自然段:引導明確本段是圍繞“鳥的天下”來寫的,並找到關鍵詞“各種”“遍地”“厚厚的”。

  [這一部分的教學,我始終注意以讀為主,透過抓住關鍵詞句和課件演示讓學生體會感情,突破難點。在不脫離文字的前提下,將積累詞語和理解課文內容有機聯絡在一起,並透過多種形式調動學生朗讀的熱情,使學生在讀議中悟出情理。]

  (三)、學習第7自然段。

  師:西沙群島是如此的美麗和富饒,那麼島上的英雄兒女們是怎樣做的呢?讓我們齊讀課文的第七自然段。

  [這部分內容比較簡單,我沒做重點處理,以讀代講既節省時間又使教學環節輕重有致。]

  (四)、總結

  讓學生看板書再次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板書:熱愛]

  [這樣做是為了訓練學生更完整地表達,進一步培養概括能力。]

  四、回顧課文,加深感受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讀課文,或背誦自己喜歡的內容,加深感受西沙群島的美麗、富饒,。

  板書設計: 22、富饒的西沙群島

  風景優美 海水

  海底 熱愛

  物產豐富 海灘

  海島

三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內容、作用和特點:

  《不懂就要問》是三年級第一單元的第三篇課文。它記敘了孫中山小時候在學習時請求先生講解課文意思的一件事;介紹了他勇於提出問題,主張不懂就要問的認真學習的精神。它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教育性。目的是透過學生學習,教育學生從小養成勤學好問的精神。它是一篇寫人的文章。寫人不離開記事,在事情的發展過程中,運用人物的語言和當時的環境來表現人物優秀品質是課文突出的特點。由教材的地位和特點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的重、難點。

  2、教學目標:

  在思想品德方面:透過理解課文內容,激發學生學習孫中山小時候勤學好問的精神。

  在知識方面:理解課文內容,理解“私塾”、“嚇呆”、“鴉雀無聲”等詞語。

  在能力方面:透過引導學生學習,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3、教學重難點:

  理解“學問學問,不懂就要問”這句話的道理。

  二、說教法

  我在設計教學時,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兒童的認知規律設定了“以讀為主”的課堂教學結構。教學時,緊緊圍繞“讀”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讀書,使學生讀有所感,讀有所悟,讀有所得,真正嚐到讀的甜頭。堅持以“啟發式”教學理論為指導,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我從實際情況出發,採用直觀演示、動作演示、生動語言、激勵性的語言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使學生勤於動腦,善於思考、自覺地獲取知識。

  三、說學法

  1、看書學習的指導:透過一邊讀,一邊想的讀書方法,進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充分發揮教材的優勢,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2、朗讀課文的指導:透過對課文中一些句子進行指導朗讀,初步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3、學習方法的指導:透過小結學習自然段的方法,用遷移規律學習其他自然段,使學生弄懂學習自然段的方法。

  四、說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

  我在教學《不懂就要問》前佈置學生做以下預備工作:讀一讀,想一想課文主要寫誰的一件什麼事?再讀一讀,數一數這一篇課文有幾個自然段,想一想每個自然段講什麼?我之所以要求學生在課前做到這兩點,是因為為了培養學生有預習的一般意義而且在教學中提高質量、增強密度。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能達到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從以下幾點進行設計。

  以情激思。

  運用情感教學,不但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的求知慾,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中處處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積極主動性。

  1、巧妙匯入新課,激發閱讀興趣。

  我是這樣匯入的,“同學們,你們聽說過孫中山先生的故事嗎?”這樣,學生的興趣就來了,我接著提出要求“請同學們坐端正,仔細聽,並想一想:課文除了寫孫中山;還寫了誰?文章主要寫一件什麼事?”學生一聽就會連忙坐好,想聽想學。這樣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慾望,學習的興趣也被激發了,為進一步閱讀,進一步理解課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運用掛圖、生動的語言、手勢等貫穿於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情感,便於接受。

  如在教學每一段之前都設計了一些過渡語,設疑置趣、設疑置欲,自然地過渡。在教學第三自然段之前,我先出示掛圖,讓學生觀察圖畫,仔細觀察人物的動作、表情等,這樣把學生的思維由課堂引到了孫中山在私墊讀書的情景。使學生的學習處於興奮狀態,樂於學習和接受,並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教學中,透過做一做“搖頭晃腦”、“拿著……”的動作表演,激發學生的情感。

  以讀促思。

  在教學中要巧設問題,引導思考,同時要體現一個“讀”字,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在讀中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整節課裡,我讓學生在讀中思疑,讀中釋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總之,初讀、細讀、賞讀,層層深入;個人讀、分組讀、齊讀,形式多變;還要進行朗讀方面的指導。如指導學生朗讀“你會背了嗎?”要讀出生氣而又大聲的口氣。“先生,你剛才講的是什麼意思,請您給我講講吧!”要讀出誠懇、迫切的心情。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讀得有滋有味,從而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以“問”啟思。

  1、以“問”為線索,引導學生讀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如在教學第三段時,首先要求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這一自然段有幾句話;每一句講什麼?這一自然段講什麼?”充分調動學生各個器官,又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掌握了學習自然段的方法。在學生朗讀、議論後,再引導學生理解“這樣胡里胡塗地背,有什麼用呢?”的意思,最後找出孫中山的問話,並體會孫中山的精神。

  2、扣“問”的過程,比較人物言行,培養勤學好問的習慣。

  因為孫中山勤學好問的精神,是透過孫中山禮貌請問--先生厲聲反問--孫中山從容答問--先生欣然解問--同學提出疑問--孫中山笑著答問的過程表現的。因此,在教學時引導學生透過對孫中山、先生、同學三者對“問”的態度的比較,抓好描繪人物神態、語言、動作等詞的理解,體會孫中山勇於提問題,不懂就問的好品質。

  3、抓“問”的因果,巧設課堂練習。

  在學生初讀、精讀、熟讀的基礎上,抓“問”的因果,巧設練習,發展學生的思維。如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①孫中山壯著膽子問先生是因為。②先生厲聲反問孫中山是以為,後來收起戒尺是因為,結果先生答應了孫中山的要求,他講得,大家聽得。

  滲透德育。

  語文課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本人也意識到思想教育不是呆板進行,應順其自然,滲透在教學之中。因此,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聯絡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思想教育,教育學生平時待人要有禮貌,勤學好問。在總結全文時,我還年出了一個問題讓學生討論,“讀了這篇課文,你懂得了什麼?”透過討論,讓學生各抒己見,訓練口頭表達能力的同時,使學生懂得“不懂就要問”的道理。

三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12

  說教材

  現就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第七單元中的一篇課文《少年王冕》,來談談我個人在課堂互動方面的感想。設計教案時我力爭體現如下理念:一、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在問題中實現學生和教師之間的對話互動;二、重視朗讀情境的創設,在多樣性的朗讀感悟中實現學生和文字之間的有效互動;三、重視思想情感的感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實現學生情感的互動。

  因此,我主要遵循以上理念來設計這堂課。

  說理念

  一、在逐層的問題中,實現互動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課堂上,不應該讓教師的“告訴”扼殺了屬於孩子的一切!應該讓他們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此時,問題是顯得如此重要。

  課文描寫少年王冕主要從兩個方面來刻畫人物的人格魅力:一是他的孝順母親,二是他的勤奮好學。對此,我做如下設計:

  在教授這一課的一開始,我是從文字出發,在母親對王冕說的一段話中,讓學生思考母親當時的心情如何;再讓學生感悟面對母親的決定,王冕是如何回答的;在他的回答中讓學生思考王冕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從而在這一層層的問題中揭示少年王冕對母親的孝順,從這一點出發,再回到文字,讓學生找表示王冕孝順這一方面的語句,從而來更加深入地感悟他的孝順。另一方面,我以一個貼近學生想象思考的問題:一般的孩子等牛吃飽了你覺得他會做什麼?來引出王冕是如何做的,從中你感受到王冕又是一個怎樣的孩子,這些問題情境的創設讓學生逐步地感悟王冕的勤奮好學,清晰地呈現少年王冕的形象。這些問題情境的創設,目的是要達到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與文字之間的互動。

  二、在多樣的朗讀中,實現互動

  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應該去親自嘗一嘗。”同樣,對於課文的感悟也是如此。光看,光理解,光分析,不讀,是不會有真正的體驗和感受的。要學得充實,學得深刻,課堂上多樣的讀是必不可少的。語文教學新大綱也明確指出:“朗讀是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各年級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因此,在整堂課的教學中,每一個環節我都設計了多樣性的朗讀。個別讀,齊讀,男女生分讀,師生配合讀等等,都是為了一個目的,感悟文中所要傳達的、學生需要理解的感情。如我讓學生在讀中體會母親的不捨與無奈,在讀中體會王冕的懂事孝順,在讀中體會王冕的勤奮好學,在讀中體會王冕的善於觀察,在讀中體會王冕的自信,等等。因此,整堂課,透過朗讀,學生從文字中清晰地感受少年王冕的形象,認識到他的孝順懂事,體悟到他的勤奮好學,從而對照自己,從思想上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產生敬意,促使自己也向王冕靠攏,達到讓學生在這種讀的互動中,悟情,品味王冕的人格魅力,達到文字和學生互動的效果。

  三、在情感的體驗中,實現互動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因此在對課文情感的深入感悟中,我主要讓學生把自己放在課文情景中,人性相通,人情相通,學生內心將有什麼樣的感受,把文字內容和自身實際聯絡起來,也就能很好的達到這種情感上的互動了。因此,我在學了課文的內容之後,以:“作為同時少年的你們,此時有什麼話想對王冕說”這樣一個問題來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目的其實就是為了達到一種情感上的互動。

  理想課堂是學生的夢想之旅,在這裡,他們學會思考,學會合作,贏得效率;在這裡,他們學會朗讀,學會感受,不斷地生長夢想,滿懷激情地與書本擁抱;在這裡,他們敞開心靈,放飛夢想,暢所欲言。教學,從互動開始!

三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13

  一、教材分析

  《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五冊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組單元是圍繞“壯麗的祖國山河”這一主題而編寫的。《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一課圍繞著美麗、誘人,按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寫,字裡行間流露出對小興安嶺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目標

  本課教學分為兩課時,依據學段目標,我為第一課時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作者按一定順序觀察、描寫的方法。2、瞭解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的景色、豐富的物產,激發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3、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感受小興安嶺的四季景色;難點是體會用詞的準確。

  三、 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語文教學正處於由低年級的識字教學向高年級的閱讀教學的過渡階段,在小學語文中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其主要任務是進行段的訓練,並在段的訓練中培養學生理解詞語、運用詞語的能力。但對剛上三年級不久的同學來說,體會文章準確地運用詞語、恰到好處地表達還處於學習和積累的階段,是他們的薄弱環節。

  四、設計理念

  《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一課思路清晰,段落分明,語言生動,用詞準確。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理念: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這節課我的設計理念是:以讀為本,巧設問題,抓住特點,引導學生自主感悟小興安嶺的美麗;感情誦讀,在師、生、本互動中迸發情感。

  五、教學流程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這就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多元對話中,培養他們感受、理解、欣賞、評價和運用能力。本節課我的教學程式安排如下:

  (一)匯入課題,激發興趣。

  開課的關鍵是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產生與文字對話的強烈願望。在這裡,我聯絡學生舊有知識匯入,從以前學到的景物描寫的詩到課文的回顧,自然而然地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整體感知,抓住中心。

  因為在授課之前,我已經安排了預習,所以,為了節省時間,我沒有讓學生整體讀文,而是安排了檢查預習這一環節,瞭解了學生認字的情況和概括全文的能力。找出了文章的中心句,然後圍繞中心展開教學。

  (三)引導比較,感悟“美麗”

  這一環節是讓學生走進文字的每一段,甚至每一句,深讀課文,沉浸其中,透過文中語言文字,與文字進行對話,把握文章主旨的過程。結合本篇課文,關鍵是把握段中重點詞句,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進入語言情境,從文字的語言文字中受到情感薰陶。同時抓住文中用詞準確之處,領悟語言文字表情達意之精妙,並積累語言。春、夏、秋、冬的小興安嶺景色各異,根據課文特點,我按“先扶後放”的線索安排各段的學習,以培養學生自主讀書的能力。

  在帶領學生學完春天一段後,我讓他們自己回憶學習過程,歸納學習方法以幫助他們形成閱讀能力。為了逐步積累形成能力,學習夏、秋、冬一段時則採用分組合作自主學習的學習方式。老師給出了“讀一讀”、“劃一劃”、“說一說”的學習提示,在小組的合作學習中,同學們都有大量的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傾聽他人的意見,不僅能獲取到更多的資訊與知識,更使他們有機會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技能。

  (四) 課堂延伸,拓展“美麗”

  為了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在課的結尾我設計讓學生髮揮想象,用學到的方法描繪一下作者沒有寫出的景物,既加深了對小興安嶺美景的理解,又遷移了學法,可謂一舉兩得。

三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14

  說教材:

  《麥哨》》描寫了盛夏時節鄉間田野裡即將豐收的景象和孩子們在其間玩耍嬉戲的情形。這一是篇文質優美的課文。一是意境之美:文章為我們展現了一幅兒童在田園無憂無慮玩耍的歡快場面,讓我們感受到田園風光的動人,田園生活的愜意。其二是語言之美美:文中用了排比、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許多語句都值得學生去品味積累;首尾呼應,兩段表達相近意思卻用了不同的措辭。能夠使學生在體會語言美的基礎上感受到田園生活的美,激發了他們嚮往大自然的情感。所以本文是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語感,豐富他們語言積累的好文章。

  說學情:

  我們都知道,由於聽力障礙,聾啞學生語言相對比較貧乏,閱讀理解能力相對與同年齡的來說差距比較大。再加上本文描寫的鄉村孩子淳樸、自然、歡快的田園生活,對於現在的學生來說距離比較遠,因而體會其中的情趣也比較難的。在教學中,要從彌補缺陷出發,從發展學生語言的角度去考慮。

  說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重在綜合,它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審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質,學習方法習慣的融合。”據此,我擬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學習認識8個生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體會作者豐富生動的語言,感受鄉村孩子淳樸自然,歡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積累文中的優美語言。

  說環節:

  結合學習目標和學生實際情況我設計如下教學環節:

  1.課前讓學生結合綜合性學習的任務,收集田野風光的圖片和文字資料,便於學生進一步感受鄉村自然環境的特點和在那樣的環境中生活的快樂。

  2.本文內容淺顯,寫景意境清新,寫人童稚純樸。教學時,直接從課題設疑,激趣匯入,然後讓學生運用學習前面三篇文章的方法自讀全文,瞭解課文內容,在充分讀書的基礎上有所感悟,接著以探究問題帶動朗讀,最後品味語言,積累運用。

  課題匯入,可讓學生在讀過閱讀提示後,針對課題質疑。如“今天鄉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樣的?作者怎樣透過麥哨反映出了今天鄉村孩子的生活?”好奇心引導著學生,使學生充滿樂趣,認真讀書。

  在充分讀書的基礎上,小組討論,解決由課題產生的問題,交流體會,指導學生感受鄉村孩子的純樸可愛,鄉間景色的美麗親切,孩子們玩耍的內容多麼地貼近自然,形式又是多麼的豐富多樣,而感情又是多麼的熱烈,正如同歡快柔美的麥哨那樣你呼我應,此起彼落,傳承久遠,同時指導有感情的朗讀。

  最後找出自己喜歡的句段,有感情的讀給大家聽,並說說喜歡的理由,並摘抄下來,達到積累的目的。

  3.多讀,是品味語言的最佳方式。有疑問時讀,多讀茅塞頓開;有感悟時讀,多讀理解深入;品味語言時讀,多讀,朗朗成誦。本文朗讀的情感基調應歡快柔和。

  4.朗讀時注意以下字的讀音:“似的”的“似”的聲母讀翹舌音,“剝開”的“剝”讀bāo,“黑白相間”的“間”讀四聲。

  5.教師引導學生擴充套件閱讀,可推薦學生閱讀《同步閱讀》中的相應文章,以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豐富語言積累。

三年級語文上冊說課稿15

  《五花山》是人教版第五冊的一篇寫景文章。寫了五花山春、夏、秋三季不同的顏色變化。文章語言優美,適宜學生在品讀優美語句的基礎上展開想象,感受五花山那五彩斑斕的美。鄭老師恰恰抓住文字的特點,根據學生的實際,將朗讀教學作為貫穿整堂課始終的主線,並適當輔以一些“技術指導”,幫助學生更好地表達自己的理解,加深對文章的感悟,以做到“其言皆出我之口,其情皆出我之心”。鄭老師的朗讀教學體現這樣幾個層次:

  一、抓關鍵詞指導朗讀

  比如教學“春天的五花山”時,師抓住“淡淡的”這個詞,引導學生讀出淡淡的綠,並問:這芽是怎麼出來的(抓住冒體會),“冒”可以換成什麼詞呢?哪個詞更好?這讓你感覺(生:舒服,精神煥發……)就帶著這種感覺讀讀吧。教學“夏天的五花山”,師同樣抓住“濃濃的”、“塗”、“染”等詞進行指導。

  二、讀好關鍵詞,邊讀邊想象

  在教學“秋天的五花山”時,鄭老師出示這句話:有的樹林變成了火紅色,風一吹,樹林跳起舞來,就像一簇簇火苗在跳躍。師問:你從哪些詞語感受到了它的美?(火紅色、跳起舞來、跳躍)在關鍵詞找出來後,老師相機板書:讀好關鍵詞 邊讀邊想象 接著,老師根據學生的讀標出停頓和重音,讓學生邊讀邊想象陽光的溫暖與舒適。

  三、運用朗讀方法,自學其他幾句

  當學生明瞭這種抓關鍵詞讀書的方法之後,鄭老師便將下面兩句:“有的樹林變得紫紅紫紅”“松柏不怕秋霜,依然翠綠”讓學生進行自學交流,最後迴歸秋的整體感受。

  且先不談這樣進行朗讀教學的效果如何,單這樣一種教學的層次性,我認為是非常值得我學習的,對於一到三年級學生進行朗讀指導,很需要實實在在!教學中,我們不要嫌辦法“笨”,不要怕形式“老”。因為,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很需要經歷“模仿”、掌握“技巧”、強化“訓練”。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慢慢地掌握朗讀方法,逐步提高朗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