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語文說課稿> 六年級語文說課稿(15篇)

六年級語文說課稿

六年級語文說課稿(1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六年級語文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年級語文說課稿1

  今天,借我們學科組五環跟進之機,白樹常老師和趙玉玲老師為我們展示了兩節精彩的同課異構課堂教學。這兩位老師風格不同,白老師沉穩老練,屬於內熱型,趙老師生動活潑,屬於外熱型。他們課前精心準備,課上引導深入淺出,學生學得入情入境,課堂上異彩紛呈。

  白老師的課:

  1、對文字解讀深入,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感情隨著語調的變化而變化,或激昂,或低沉,學生隨著老師的引導漸入佳境。

  2、凸顯了語用教學。學習了新詞新語法等,老師引導學生練習運用。比如“善”字教學,引導學生說喜歡唱歌的叫“善歌”,喜歡跳舞的叫“善舞”。“峨峨兮若泰山”,引導生練習說句子“皎皎兮若明月”,“依依兮若楊柳”等。

  3、課堂節奏張弛有度,動靜搭配。課堂上,有自學,有互動,有寫話,有朗讀,這種有動有靜的節奏感很強,效果也很好。

  趙老師的課:

  1、層次性體現好,循序漸進,深入淺出。這種層次性體現在教學的每個環節當中。比如在善鼓善聽的句子中,先引導學生想象景物,練習表達,補充資料,體會知音難覓,再次感受相聚的歡樂,再去讀,就有了提升。

  2、語文味道濃烈。趙老師引導學生抓漢字特點,體會語言之美,感受藝術之美,這也是本單元的重點。“琴”字處理,抓字形特點去理解絕弦的意思;“善”字的引導時,也是從字形特點出發,張大嘴巴,美極了,妙計了。這些話說的合情合理,毫不矯揉造作,很自然得體。

  3、整堂課淡化講解,突出朗讀,課堂上始終洋溢著朗朗的讀書聲。

  兩位老師共同的問題是“兮”字的朗讀,這就是難點,是學生易犯錯的地方,但老師沒抓住,是不是應該在範讀基礎上讓學生體會老師是怎麼讀的,然後老師引導為了突出感情,要拖長音,放慢速度。這樣學生就知道怎麼去讀了。

六年級語文說課稿2

  一、說教材

  《山雨》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注音識字,提前讀寫”第十冊第六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文。第六單元的訓練重點是: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抓住課文重點詞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寫景的表達方法。

  這篇課文語言優美抒情,作者用如詩的文字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圖,令人神往。課文中處處洋溢著作者對山雨、對大自然那份濃濃的愛和深深的眷戀。本文是按照雨前、雨中、雨後的順序來描寫山雨的。先寫山雨跟著山風、雲霧悄悄地來了,接著描繪了山雨來時由遠而近的歌謠般動聽的雨聲,再寫雨中山林那令人難以忘懷的綠色,最後寫山雨悄悄地停了,山林中留下了山雨餘音繚繞、回味無窮的餘韻。整篇文章首尾呼應,抒發了作者對山林雨景的讚美之情。這篇課文的語言特點鮮明,非常適合朗讀。學生學習此類課文時也樂於朗讀。因此根據課文的語言特點以及大綱中對於閱讀教學的要求,我確定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1、認識本課四個二類字,結合課文理解輕盈、奇妙、輕捷、餘韻等詞

  2、能組織語言把自己對優美語句的感悟清楚地表達出來,積累文中優美的語句。

  3、學習抓住景物特點描寫景物的方法。

  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習透過抓住重點詞句,感悟雨聲的奇妙和雨中色彩的迷人。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從閱讀中感受大自然的秀美,體會作者對山雨的喜愛之情。

  教具準備:

  山雨課件。

  二、說教法學法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師的作用不單是“資訊源”,更重要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調控器,教師應做到“導而弗牽”,為學生的學習導向、導法、導練、導學,以民主的教風和循循善誘的技巧,把學生引到一種想學、愛學、會學的境地。為此,針對本教材的特點,我採用了教師稍加點拔,學生主動自學的“導學式”教學方法。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在於引導學生透過有感情的朗讀,體會作者對山雨的喜愛之情。學習這篇課文要讓學生多讀、多想像、多感受。因此首先我透過課件,讓學生在讀中想像如詩的山林雨景、欣賞優美抒情的語言。然後利用多種多樣的朗讀形式,如:想像讀、男女分讀、個人讀、小組讀、開火車讀等。一是充分的激發了學生朗讀課文的興趣,二是透過反覆的朗讀,在讀中悟情,讀中感受,透過朗讀與作者產生心靈的共鳴。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部分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學習,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悟、體驗和理解。”基於對《語文課程標準》的理解,我為學生構建了“初讀感知,默讀體會,品讀回味,入情入境”的課堂教學模式。五年級學生已經有四年多的學習經歷,掌握了一些學習語文的方法,具備了一定的語文學習能力。本課又是一篇閱讀課文,適合於學生自主學習。因此,對本課的教學,我從“悟”字出發,以讀為本,著眼於學生的自主學習,自我感悟,提倡個性化的閱讀。同時,透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交流中學習,既能提高學習效率,又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既能增強合作意識,又可以增進學生的情感溝通。同時使學生能主動思考,大膽表達,善於傾聽,互相學習,共享成果。

  三、說教學過程

  良好的教學設想要透過教學實踐來實現。根據本班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認知水平,再立足教材本身的特點,我設計了“三讀”教學,讀中悟情的課堂教學模式。“三讀”:即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默讀課文,深入體會;品讀課文,回味昇華。

  (一)片段欣賞,激趣匯入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在教學時,我先採用片段欣賞的方式,讓學生先欣賞一段課文中的句子,匯入課文。我設計這種匯入方式的主要意圖是使學生感受文字的優美,從而調動學生主動學習課文的熱情,激發他們對課文閱讀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匯入課文後,接著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通讀全文。引導學生初步瞭解課文內容,從整體上把握全文。(這是一篇如詩的散文,作者用優美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山中雨景圖,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吧!首先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儘量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注意讀準字音。2、邊讀邊畫出自己不理解的詞、句子。3、交流:讀了課文,你有什麼收穫?有哪些問題不能解決?)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個環節主要是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在自主閱讀中思考,在自主閱讀中理解。培養學生善於發現問題,並透過主動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默讀課文,深入體會

  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再次默讀課文,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深入體會課文蘊含的情感。我認為採用的默讀的方式更利於學生專心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新課標(5—6年級階段)中也對默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因此我讓學生們採用默讀的方式再讀全文,並分小組合作學習解決自己提出來的問題,完成自學提示。我會先讓學生提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然後再透過課件出示自學提示。(在作者眼中山雨是美的,那就讓我們進一步瞭解作者是怎麼樣將山雨的美表現出來的吧!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根據自己剛剛所提出來的問題,以及老師出示的自學提示,分小組合作,自學課文。)

  (四)品讀課文,回味昇華

  學生經過初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默讀理清課文的順序體會文章思想之後,對課文的內容和蘊含的情感已經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接著,透過品讀課文,學習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作者對山雨的喜愛之情,進一步感受山雨中大自然的美。讓學生在情感上與作者溝通,在品讀課文的過程中,學習抓住景物特點描寫景物的方法,進一步昇華學生熱愛山雨的情感。

  這個環節是教學中的重點部分,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讓學生根據品讀要求練習朗讀1、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語句,抓住課文中的重點詞、句,體會作者的情感,試著有感情的朗讀。2、美讀展示。鼓勵學生讀出個人的感受體驗。3、閱讀感受交流。能聯絡上下文,融入自己的體驗,想象如詩如畫的山林雨景,品味優美抒情的語言,感悟作者的情感。在教學中,我採用多種多樣的讀書方式,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他們讀出自己的感受。在讀中享受文字。比如:

  (1)“沙啦啦,沙啦啦……”

  (透過小組讀的形式,感受雨實實在在由遠而近的聲音)

  (2)“像一曲無字的歌謠”,“像一首又一首優雅的小曲”,“每一個音符都帶著幻想的色彩。”

  (這是作者由雨聲而產生的聯想,寫出了山雨聲音的神奇、美妙,給人無限的遐想。因此我採用讓學生邊讀邊想像的方式來讀,然後說說自己彷彿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把自己的感受透過朗讀表達出來。)

  (3)“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山林的嫩綠之中,綠得耀眼,綠的透明。”

  (這一句展示了雨中山林的秀美和令人神往的意境。我讓學生透過對“融化”“耀眼”“透明”這幾個詞的理解的基礎上來感受文中所表達的意境,然後將自己的感受讀出來。)

  (4)“丁—東—丁—東”

  (這是山雨的餘韻,首先透過讓學生理解“餘韻”一詞,感受山雨後山林中餘音繚繞之美。然後讓學生用開火車的方式來讀這一句。)

  接著,在學生的情感充分被調動的基礎上,讓學生自由表達心中的情感。放一段音樂,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表達自己對山雨的喜愛。可以用文字,可以透過朗讀課文,也可以畫畫,甚至是唱歌、跳舞。

  這個環節抓住了學生對文章感興趣的地方,引導學生體驗文中的情景與作者的情感,表達自己的感受,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就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體現了語文教學人文性與工具性的有機統一。

  (五)拓展文字,走向生活

六年級語文說課稿3

  一、說教材

  (一)教學簡析

 《燈光》是北師大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七單元中第三篇課文,這一單元的主題是“火與光”。本單元的學習,要讓學生了解火與光對人類社會的文明和進步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和積極作用,感受課文中主人公所表現出來的英雄主義精神,從而受到主人公一心為他人、甘於奉獻的美好精神的薰陶。本文主要是透過對一件關於燈光的往事的回憶,歌頌了革命先烈的獻身精神,說明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激勵我們要珍惜、建設好前輩用鮮血和生命開創的新中國。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本單元教學提示“教學本單元,要引導學生自主積累語言文字,同時感受文中主人公表現出來的英雄主義,一心為他人、甘於奉獻的美好精神,受到教育和薰陶。”結合本課及學生特點,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生字,理解下列詞語:倚、憧憬、千鈞一髮、圍殲戰、璀璨。

  2、能力目標:a、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b、學習本課首尾照應的寫作方法,並體會其中的深意。

  3、情感目標:體會革命先烈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為此付出的犧牲,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1)、從郝副營長在激戰前的神情和談話中,理解先烈的寬廣胸懷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2)、從郝副營長在戰鬥中捨身為後續部隊引路的壯舉學習先烈無私奉獻的精神。

  教學難點:幫助學生理解郝副營長所“憧憬”的內容與他的英雄壯舉之間的聯絡。

  二、說教法

  《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的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我採用了以讀為本的教學方法,有利於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小學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自由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的閱讀和創造性的閱讀能力。其最佳方法之一便是讓學生在讀書思考的基礎上,透過教師適時的點撥,圍繞重點展開討論和交流,發表獨特的見解。結合教材特點,在教學中我主要採用“自讀自悟、適時點撥、合作探究、交流展示”法進行教學。

  三、說學法

  1、結合工具書,學習生字詞。在掃除字、詞障礙的基礎上閱讀課文,並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2、引導學生讀讀課後的“金鑰匙”,借鑑其中的讀書方法,圈圈寫寫,批批註注。

  3、邊讀邊思考:讀了這個故事,郝副營長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為什麼會留下這樣的印象?

  4、小組交流、討論,班級展示,教師適時點撥。

  5、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主義精神。

  四、說教學程式

  第一課時設想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1、拉好窗簾,關上燈,讓孩子們感受燈光突然亮起來那一剎那的喜悅。

  2、幻燈片出示“天安門前燈火輝煌”的圖片,讓學生看後談談感受。

  3、是的,許多人都和大家一樣,覺得燈光“多好啊”。他們分別在什麼情況下說這句話的?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燈光》。

  (情景的創設,很大程度上激起了學生的興趣。談感受的過程,鍛鍊了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二、檢查預習情況:

  1、結合工具書,自學生字詞。

  2、初步朗讀課文,正音。

  3、瞭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三、結合“金鑰匙”自學課文:

  (在讀懂的地方寫批註和心得;畫出不理解的地方,做好討論的準備。)

  四、再讀課文,理清層次:

  1、自由讀,討論。

  (1)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2)試著給課文分段,瞭解前後呼應的寫作方法。

  2、交流展示。

  3、齊讀課文。

  (反覆的朗讀,體現了《新課標》中:語文的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第二課時設想

  一、直接匯入,回顧舊知:

  1、讀讀下列詞語,並說說帶點詞語的意思。

  溫暖讚歎圍殲戰聚精會神憧憬震天動地千鈞一髮暴露璀璨

  2、回憶課文內容,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3、課文中哪些地方是寫現在,哪些地方寫往事?

  二、精讀課文:

  (一)讀了這個故事,郝副營長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完成填空:()的郝副營長。

  1、默讀課文,找出描寫郝副營長的句子讀一讀,在旁邊寫出批註。

  2、小組交流,班級交流。

  3、指導感情朗讀。(自讀、齊讀、分角色讀)

  (二)文中幾次寫到燈光?找出相關語句,讀一讀,談談感受,體會作者的深意。

  1、自由讀文,思考。

  2、交流彙報。

  3、師小結:課文五次寫到燈光;課文的開頭意在引起對往事的回憶,結尾同開頭照應。這樣的開頭結尾,是為了告訴讀者:這樣光明溫暖的燈光、這樣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千萬不要忘記那些締造新中國,給我們帶來幸福生活的革命先烈。

  4、齊讀文中描寫燈光的語句。

  (這一環節的設計是為了在不斷的與文字對話的同時,透過在“讀、悟、說、讀”朗讀中訓練語言文字,在朗讀中理解課文,在朗讀中發散思維,在朗讀中陶冶情操。走近英雄,感受英雄的高尚品質。)

  三、總結全文,深化主題:

  (我們今天走著的這條幸福的路,正是這些革命前輩們用生命和鮮血給鋪成的;他們身上的那種崇高的思想品質,就是留給我們這一代人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四、拓展延伸,暢所欲言:(欣賞都市夜景圖片)

  學生在閱讀課文之後,得到了許多的啟示,教師及時提供給學生說話的機會,讓學生從現實中,從與同伴的交流中,得到更多的啟示,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發展他們的想象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同時溝通了語文與生活的聯絡。因此,我設計下面的練習:

  你想對英雄說些什麼?(引導學生寫簡單的感受)

  五、佈置課外作業:

  1、摘抄四字詞,並選擇一、二個造句。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五、說板書設計:

  廣場引起回憶

  幸福生活

  燈光往事獻出生命(珍惜、創造)

  (王願堅)來之不易

  廣場思念戰友

  板書我主要抓住兩點來設計:

  1、按照課文的寫作順序。

  2、緊扣文章主要內容,突出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六年級語文說課稿4

  【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六課《北京的春節》,本篇文章以時間為經線,以人們的活動為緯線結構全文。作者先介紹北京的春節從臘月初旬開始到正月十九春節結束。文中列舉了大量的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學生喜聞樂見。全文內容脈絡清晰,詳略得當。語言表達樸實簡潔,生動形象,耐人尋味,字裡行間處處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春節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

  在本課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喜慶氣氛。

  2、體會詳寫、略寫的好處。簡單體會老舍語言通俗簡潔,有趣的特點。

  3、找準讀寫結合點,拉動學生對春節的體驗。

  本課的教學重點:引領學生隨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過春節的隆重和熱鬧,領悟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

  本課的教學難點:作者為突出北京春節的民俗特點所採用的表達方法。

  【說教法與學法】

  在這節課中,我採用了創設情境、精讀感悟法,引導學生自主學

  習,合作探究,讓學生積極參與,激發他們的潛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力求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

  六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閱讀學習能力和蒐集資料的能力,學生在課前做好充分的預習,查詢有關老北京的各種習俗的資料。課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要採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法學習本篇文章。課堂小練筆,學生可以將家鄉的元宵節與老北京的元宵節習俗進行對比,激發他們興趣寫自己的元宵節,感受中華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說過程】

  為了突破重點和難點,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 創設情境,回憶春節 上課伊始,我利用多媒體出示了一組中國人過春節的圖片,配上《春節序曲》音樂,讓學生馬上進入過年的氛圍中,以此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感受那獨特的民風民俗。

  二、 回顧寫作順序,分清詳略 。

  接著,我讓學生回憶: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寫的?主要寫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動?並且回顧在這些節日中哪些部分寫得詳細,哪些部分寫得簡略?

  三、 深入詳寫片段,感受民俗,體會表達方法。

  1.在老舍先生寫得臘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節這四天中,你最喜歡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讀一讀,勾畫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結合自己過年的感受,做一些批註,準備和大家交流交流。

  2.學生自讀批註,小組交流

  3.彙報交流

  (一)學習臘八節部分

  ⑴學生彙報介紹

  (2)在教學這一段,主要引導學生品味這段老舍語言的通俗有趣、準確生動,根據學生彙報,我主要抓住“粥是用各種米,各種豆,與各種乾果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這兩句細品:

  粥是用各種米,各種豆,與各種乾果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農業展覽會。

  (如果這樣改:粥是用各種米,各種豆,與各種乾果熬成的。這不是粥,而是各種米,各種豆,與各種乾果摻和一起製成的。行不行?老舍先生可是語言大師,這些詞看似平常但又妙趣橫生。)

  板書:簡潔有趣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

  (出示圖片,你們見過吃過沒?作者只用兩個詞來形容色如翡翠、色味雙美,顏色如翡翠,翡翠什麼樣?用詞準確又精煉。板書準確精煉)

  (3)總體讀臘八節兩段(男女生讀)

  臘八節過得怎麼樣?(有滋有味)板書

  (二)學習元宵節部分

  (1) 學生彙報(理解張燈結綵,讓學生做批註)

  (2)北京的元宵節給你留下什麼印象?(板書:紅火而美麗)

  (3)體現在哪呢?自由朗讀體會,用課文中的話回答

  (4) 學生彙報談體會(從結構方面引導學生髮現燈的數量多、種類多兩方面,把相關詞語在課文中標記)

  燈的數量多:從“處處張燈結綵”“整條大街像是辦喜事”“有名的老鋪子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家中也有燈”等詞句就可以感受到。

  燈的種類多:從“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燈”可以感受到。

  (5)關於老舍語言的品讀,我重點抓住了“正月十五,處處張燈結綵,整條的大街像是辦喜事,紅火而美麗。有名的老鋪子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通通彩繪全部《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這句中的“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這幾個同義詞,先讓學生讀,讓他們自己去發現這幾個詞,然後透過換詞語的辦法(也就是把這幾個詞都換成“都是”)讓學生讀,一讀就會發現這樣會很死板,反過來學生就明白了老舍用這幾個詞很靈活、富有變化。

  (7)元宵節這部分是本節課詳講的部分,所以隨後安排了小練筆,為了鋪墊好學生的情感基調,我先出示東勝元宵節圖激趣情境創設,充分調動起學生過年的熱情,讓學生有話可說。

  出示要求:再讀一讀老舍先生描寫元宵節的部分,試著用我們總結出的方法,聯絡實際,寫一個你印象最深刻的元宵節場景。

  (8)寫完自己修改或同桌互讀修改

  (9)推薦讀習作,全班評價

  (三)最後的除夕、正月初一兩部分沒有詳細學習,只是讓學生透過自主學習而後小組交流的方式,歸納這兩個節日的特點,完成板書 最後學完全文總結歸納方法:有順序性 詳略得當 語言簡潔 結構完整

  【說板書設計】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板書應該簡潔明瞭,具有概括性、指導性、藝術性。本課板書如下:

  板書:

  北京的春節

  臘八節 有滋有味 通俗有趣

  除夕 熱鬧非凡 準確精煉

  正月初一 悠閒愉快

  元宵節 紅火美麗

  概括出了每個節日的特點一目瞭然,旁邊是透過學習概括的老舍語言特點

  反思:

  我在設計教案之前對於如何在一課時中將課文的詳寫四部分:臘八節、除夕、正月初一、元宵節都一一科學的呈現,能起到扶放的教學效果,可是一直都難以找到好辦法。所以我在精講了臘八節和元宵節的部分後,對於除夕和初一部分因為時間不夠草草處理,有走過場的嫌疑,處理的不明智,不會統籌規劃內容。經曹老師的指點我才明

六年級語文說課稿5

  一、說教材

  本單元的主題內容是“慷慨正氣”。課題是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它是一首七言律詩,是抗元英雄文天祥在廣東五坡嶺戰敗被俘後,為了表明自己誓死忠於大宋、堅決不投降元朝的決心而寫的一首詩。這首詩抒寫了自己的經歷和被俘後的心情以及誓死不降元的決心,充滿了愛國熱情,其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

  A、讓學生在有節奏地朗讀全詩的基礎上,理解每一句詩的意思,進而弄懂寫法,直至理解主題。

  B、透過預習解決生字、詞,大致理解文意,透過檢查達到鞏固基礎的目的。

  C、課上著重學習此詩的表現手法,作品所表達的主題思想,即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情操。

  2、學法

  A、在預習、探究的中解決生、字詞。

  B、用比較的思維方法進行閱讀,提高思考能力。

  C、品味感情充沛的語言。

  D、初步瞭解一下對仗手法的運用。

  E、簡單瞭解一下名句的含義。

  (讓學生做好課前預習、探究,熟練朗讀詩文,瞭解作者生平,蒐集有關資料,有利於下面環節的順利進行)

  三、說目標

  (一)、目標

  1、瞭解作者的生平經歷及寫作背景。

  (為理解全詩意思和文字的主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有節奏、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詩文。

  (為學生積累知識提供了方法;為學生朗讀詩文提供了技巧。)

  3、理解詩的表面意思以及表達的主旨。

  (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前提,也就是說只有理解了詩文的表面意思,才有可能去理解把握詩文的主旨,後者是前者的深化,也正是教學本詩文所要達到的目的。)

  4、理解對仗手法的運用。

  (這是律詩的主要特點之一。)

  5、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

  (這樣才做到了既教書,又育人。)

  (二)、重點

  1、學習用比較式思維來閱讀文章的方法。

  (只有透過比較,才能夠好壞清晰,優劣分明,真善美和假惡醜更加明晰。關鍵是要學生找準(或者老師指引找準)切入點。所以把它定為重點。也正是下面難點確立的理由之所在)

  2、把握文章主旨,理解名句含義。

  (也只有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和寫作背景,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名句含義”之所以把名句當做重點,是因為它具有深刻的含義,它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會對學生的現在,甚至未來造成很大的影響。)

  3、對仗寫法的特點和好處。

  (這是本文的特色,也正是透過這種手法的運用,才使得此文字工句整。也是律詩的特點之一。也正是下面難點確立的理由所在。)

  (三)、難點

  1、用比較式的思維方法進行閱讀。

  2、理解名句的含義

  四、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打出文字)

  在紅軍長征的時期,陳毅在大部隊轉移後,帶領小股力量在梅山遭遇國民黨部隊的包圍,由於敵我雙方力量相差懸殊,突圍很困難,他料想自己必定不能生還,於是寫下絕筆詩《梅嶺三章》,“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表明了他至死也要革命的決心。他的把革命進行到底的不懼死的精神深深地刻在人們心中。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位同樣具有這種精神的偉大人物——文天祥。

  (匯入語先用陳毅的事蹟醞釀學生們的愛國情感,這樣會利於學生理解詩文和詩文的主旨。)

  (二)、走近作者,瞭解寫作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廬陵人。宋理宗寶祐四年進士第一。歷任湖南提督、知贛州。宋恭帝德祐元年,元軍渡江,他在知贛州任上組織抗元武裝,奉詔率兵萬人入圍臨安。次年,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出使元軍議和,痛斥敵酋伯顏,被拘至鎮江。脫險後至福建募集將士,進兵江西,收復州縣多處。後被元重兵所敗,在五坡嶺被俘。次年堅拒元將張弘範誘降,作《過零丁洋》以明志。後被送大都(今北京)囚禁達4年之久,屢經威逼利誘,始終大義凜然,不為所動。後在菜市口從容就義。

  (這一環節便於學生理解詩文和主旨)

  (三)、找感覺(指導朗讀)

  1、學生瀏覽詩文,討論需要解決的字有那幾個?

  預設:干戈寥落(gāngē liáo luò)

  (此環節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師範讀或聽錄音或採用多媒體配音朗讀。

  (此環節可以增強學生的情景感受)

  3、指導朗讀。要求學生注意詩的節奏、語氣、感情、重讀音節等方面。

  節奏如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學生自由朗讀。

  (可以體會節奏和情感)

  5、指生朗讀,師生評議。

  6、全班齊讀。

  (四)、品讀詩文,品味詩意

  學生分四個小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要求一個小組負責一聯,進行質疑問答。

  預設:

  首聯:此聯寫了個人和國家的那兩件大事?請結合詩人的身世來理解。

  頷聯:此聯中的“風飄絮”“雨打萍”運用了什麼修辭?個比喻了什麼?

  頸聯:此聯在寫法上有什麼特點?表現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尾聯:此聯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寫法上有什麼特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此環節可以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同學們可以充分參與、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從而培養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達到新課標之要求,完成育人之目的。)

  (五)、歸納總結詩意

  詩歌回顧了詩人從讀書入仕到救亡報國,直至被俘所經歷的艱辛危難,抒寫“山河破碎”“身世浮沉”的沉痛,表明自己誓死不屈的意志和以身殉國的決心。前六句悲涼沉痛,後兩句轉悲為壯,構成了全詩沉鬱悲壯的風格。

  (此環節讓學生對詩情、詩意有了一個明晰的認識)

  (六)、帶著感情再次讀詩文,體會作者的感情

  (在理解的基礎上,能夠更好地體會、品味詩文,理解詩文含義,體會作者的情感,從而培養自己的語文情懷,愛國情懷。進而為下面體會主題環節打下基礎。)

  (七)、名句欣賞,體會主題

  打出名句: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賞析(略)

  (八)、拓展延伸,走進歷史

  請同學們寫出積累的與愛國有關的古今故事或詩詞,然後交流,最後請同學發言。

  預設:

  故事:

  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毅然抱石投江。

  蘇武執漢節在北海牧羊19年。

  岳飛精忠報國最終死於風波亭上。

  陸游臨死不忘國家統一。

  朱自清寧可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

  劉胡蘭在敵人的鍘刀面前慷慨就義也不說出共產黨人下落。

  詩句: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鄭思肖《畫菊》)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烏江》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石灰吟》)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徐悲鴻)

  (此環節可以檢驗同學們的日常積累。讓他們感覺到學有可用,積有可用。從而激發他們日常自主學習的情感,進而培養他們勤學習,勤積累的好習慣。)

  (九)、試背

  (十)、本課小結

  同學們,這首詩的語言深深打動了我們的心,文天祥的精神氣節更加震撼我們的內心。文天祥的軀體倒下了,但他的精神得到了昇華。在我們今天和平繁榮的時代,同學們依然要樹立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用我們特有的方式來回報我們偉大的祖國,讓愛國的旋律永遠迴盪在我們的生活中。

  (進一步激發、培養同學們的愛國熱情)

  (十一)、作業

  必做:背誦並默寫詩文。

  (此環節可以充實學生們的知識寶庫,使他們的倉庫更充實,知識更豐富。)

  選做(有興趣的同學可做):簡要說一下詩人巧妙神奇的藝術構思。

  (此環節可以激發語文素養更高的學生去探究詩文的藝術成就。)

  板書:

  過零丁洋

  文天祥

  首聯:敘事明經入仕“勤王”

  頷聯:比喻悽苦的心情民族氣節和捨生取義的生死觀

  頸聯:對仗 雙關

  尾聯:名句磅礴的氣勢、高亢的情調

六年級語文說課稿6

  一、說教材

  1、內容分析

  《三亞落日》是現行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第一單元中的一篇寫景短文。作者運用清新活潑的語言,正確生動地描繪了三亞落日的漂亮景象,抒發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漂亮風光的讚美的思想感情。本文層次清楚,詞彙豐富,語言清新,字裡行間充溢著作者對三亞落日的深深喜愛和讚美,是對學生進行朗讀練習、情感薰陶、背誦積累的好教材。

  根據小學六年級語文教學應以閱讀為主的要求,結合課後四道練習題,我們不難看出編者選編著篇課文的主要意圖:一是結合課文學會文中的10個生字和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二是繼續進行朗讀、背誦的練習,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在品味中受到良好情感的薰陶。

  本文安排在小學階段的最後一冊,透過之前的學習,學生已經把握了識字記詞的方法,在老師的指導下,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透過本文的學習,學生可進一步豐富語言的積累,進一步把握寫景文章的學習方法,提升體驗文字的能力。本文篇幅不長,我預設用兩課時完成以上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考慮到絕大部分學生沒去過三亞,也沒親眼看到三亞的落日。基於以上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水平,我從知識、能力、情感三個維度擬定基本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力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欣賞並摘抄描寫落日的語句。

  (3)、情感目標:朗讀品味語言文字,感受三亞落日的漂亮景色,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基礎教育課程綱要》指出:“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體差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展。”在教學實踐中,任何僵化的教學目標都是不足取的。因此,以上預設的教學目標只是一個大致的教學方向,而不是課堂教學的教條。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要根據不同水平學生的實際和生成的教學情境,靈活調動教學目標的內容和達成的水平。

  其中目標2是教學重點,目標3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也是第二課時的主要教學目標。

  下面我重點講講第二課時的教學設想。

  二、說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為了達成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得到不同水平的發展,本節課教學,我根據課文的特點,主要採用“朗讀指導法”、“情感感悟法”

  三、說學法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向學生傳授“學法”,讓學生學會讀書,這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之一。葉聖陶先生也認為,語文教學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讀,引導學生認真地讀,使之見於書,出於口,明於心,真正達到口誦心惟。所以,在本課時的教學中,我主要在“讀”“畫”“悟”進行學法指導,加上學生間的討論交流,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教學,我力求體現以下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充分與文字對話,感悟文章的美言美景,在理解和體驗文字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喚起自己對大自然的讚美和熱愛。

  根據這些理念,我設計本節課的基本教學流程為:

  默讀課文,感受日落畫面

  組織交流,指導朗讀

  品味語句,想像體悟

  圖文對照,指導背誦

  1、默讀課文,感受日落畫面。在活潑輕快的音樂聲中默讀課文,看看日落的過程由哪幾幅畫面組成?估計學生能夠找出日落的三個過程:像一個快樂的孩童,像一隻光焰柔和的大紅燈籠,像一個動作優雅的跳水員。

  2、組織交流,指導朗讀。透過“你最喜歡其中的哪一描寫?”

  組織學生交流。結合交流,媒體出示相應的畫面,再指導學生讀出喜愛之情。

  3、品味語句,想像體悟。主要抓住太陽的變化、海水的變化來幫助學生理解日落的三個過程:像一個快樂的孩童,像一隻光焰柔和的大紅燈籠,像一個動作優雅的跳水員。

  如第3自然段的學習,我是這樣進行的:先理解第一句比喻句,把什麼比作什麼?學生不難回答“像孩童”。再進行研讀:哪些地方寫出了太陽像個“快樂的孩童”,估計學生很快就會抓住“紅撲撲、抖落、濺出”這些詞語體會到太陽像個“快樂的孩童”。為了讓學生體會蘊含在語言文字中作者對夕陽的喜愛,我採用教師範讀,學生想象並結合動作去感受夕陽“孩童”般的快樂形象。再指導朗讀,抓住要害詞語,讀出對此種景象的無限喜愛,由此體會三亞落日那富有詩意的情景。

  學習第4自然段其它兩句比喻句時,我也將採用上述方法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如,我讓學生畫出描寫夕陽滑落過程的語句,輕讀想像,體會大紅燈籠在“碩大無朋”的床面上頑皮蹦跳的可愛情趣,感受似跳水員“輕快靈敏彈跳入水”的日落情景。

  三亞落日的全過程,我緊扣文中三句描寫落日的比喻句,引導學生體會三亞落日的靜態美和動態美。並穿插課件中相應畫面的播放,透過引導點撥、朗讀品味、想象日落時變幻奇異、瑰麗無比的大自然景象,從而深深體會到三亞風光美,在這樣飽含詩意的地方看那麼美的日落,使學生對作者情不自禁的讚歎“在三亞看落日真有詩意”轉化為發自肺腑的感受。

  4、圖文對照,指導背誦。課的最後,我將留5分鐘左右,讓學生先理後背,逐段擊破,再連段成篇進行背誦練習,以競賽加星插紅旗來激勵學生,提高背誦能力。讓優雅活潑的日落畫面定格在學生腦中,讓詩意的文字內化為學生的語言積累,達到感悟理解——品味深化——積累運用之目的,為學生今後的閱讀寫作類似文章打下堅實的基礎。

  學完課文,進入第三個環節“拓展延伸”。我設想讓學生觀察我們這個地方的日出或日落景象,進行一次小練筆,學習作者用豐富的詞彙,正確生動的比喻、擬人等寫法,進行寫作練習,以讀促寫,讀寫結合,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也是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簡潔、概括、重點突出的板書能給學生一目瞭然,加深理解。根據本課教學特點,我設計以下板書:

  天空像孩童

  三亞落日像大紅燈籠

  像跳水員

  大海

六年級語文說課稿7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貧苦》是無產階層革命家方誌敏同道於1935年在獄中寫下的。文章用簡便樸素的語言,敘述了自己被俘後百姓黨士兵搜身時的景象,體現了共產黨人剛強的革命信心和自持不苟、捨己為公的崇高革命情操。

  2、課本簡析

  《貧苦》是冀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23課。本單元的文化主題是“感覺生活中伶俐的靈光”,文中沒有任何鋪陳描寫,只是其時景象的真實再現,學生透過學習這種樸素的語言來感覺方誌敏奉獻於革命奇蹟的共產黨人形象。

  3、編寫思緒、佈局特點

  本課用“貧苦”這個詞作題,歸納綜合了文章的重要內容,評釋白共產黨員以服從貧苦為美。課文擺設在《卜算子 詠梅》、《跳水》之後,背面另有《兒子的採訪》、《挑柴》兩篇略讀課文。“伶俐的靈光”貫串於本單元的幾篇課文中。《貧苦》位於本單元的中心位置,要求進一步培養學生抓住重點文句明白文章內容的本領,為後邊兩篇略讀課文的教學奠基基礎,是這一單元的橋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教學目的

  憑據新課標的要求,學生身心生長的特點及本單元的特色,高興促使學生告竣這樣的三維目的:

  知識與本領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領會方誌敏耿介自律,不怕貧苦和費力搏鬥的美德。明白“貧苦”的巨大意義。

  歷程與要領

  在自主、互助、探究中學慣用對話、行動、樣子容貌形狀描畫人物形象,感覺人物的性格品格。

  情緒態度代價觀

  教育學生放棄奢華的物質生活,養成不怕貧苦,尋求貧苦的生活地步。

  5、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接洽重點句子,領會方誌敏甘於貧苦的革命精力。

  教學難點:明白“貧苦”在革擲中的巨大意義。

  二、說學情

  學前觀察:

  本課領會方誌敏同道服從貧苦這一美德並不困難。但是學生的生活闊別了貧苦,在明白“貧苦”對於革命的意義還會有些空洞化,觀點化,以是這將成為學生學習課文的難點。

  三、教法學法

  1、教法

  針對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我重要接納了以下的教學要領:

  ★小組討論法

  針對老師提出的題目,學生舉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相助中辦理題目,培養學生連合協作的精力。

  ★朗讀感悟法

  朗讀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教學要領,課文中方誌敏與“士兵”的對話內容以及百姓黨士兵的感情變革寫得非常好,很得當分腳色朗讀,在朗讀中感覺方誌敏同道甘於貧苦、自持不苟的崇高革命情操。

  2、學法

  高年級的學生應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學本領,送還學生自主學習權,我引導學生利用以下要領舉行學習:自主探究法、分析歸納法、總結反思法。透過題目導學、學法引導、知識總結等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學習。

  四、教學流程

  設計理念:

  薩特曾說:“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我們每一節課的設計,都應該力圖體現“以情為基點、以讀為主線,以悟為手段”的新理念,所以本篇課文在教學設計上,以學生自讀自悟為主要教學策略,強化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培養學生自讀自悟能力。

  (一)、激情匯入:

  “方誌敏是紅軍的‘大官’,經手的款項在數百萬元。身上卻連一個銅板也沒有。國民黨計程車兵不能理解,你能理解嗎?”語言的刺激,使學生產生走進文字的渴望,探索未知的衝動。

  (二)、帶著問題——感悟讀

  語言文字表達的精彩點往往表現在個別重點詞上,而這些重點詞有時情繫全文,能牽一髮而動全身,即所謂的“文眼”。這樣的詞語要放大處理。我抓住題目中的“清貧”一詞展開,丟擲問題:“課文中哪些地方表現了方誌敏同志的恪守清貧這一可貴品質呢?邊讀邊勾畫,並作簡單的批註。”接下來是小組討論

  設計意圖:透過學生自主、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討論交流,自由發揮,自由想象,多種不同觀點的碰撞與交流,充分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合作的意識。

  (三)、全班交流——悟清貧

  中心問題的解決是文章的重點,為了不出現“教而不教,讀而未讀”的無效結果,我準備為學生提供以下解決問題的策略:

  ★從哪裡可以看出方誌敏同志非常清貧;

  ★為什麼方誌敏會如此清貧;

  ★清貧的方誌敏同志具有怎樣的品質。

  預設如下:

  預設點一:第1段“我從事革命鬥爭,已經十餘年了。在這長期的奮鬥中,我一向是過著樸素的生活,從沒有奢侈過。經手的款項,總在數百萬元;但為革命而籌集的金錢,是一點一滴的用之於革命事業。”

  引導學生透過“樸素”與“數百萬元”的對比深入理解甘於清貧其實是每一個共產黨員的革命操守,學生談不到的老師要適時點撥,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品讀、體會。

  預設點二:第2段國民黨士兵搜身的情景。

  “他們滿肚子熱望在我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金鐲、金戒指一類的東西,發個意外之財。那知道從我上身摸到下身,從襖領捏到襪底,除了一隻時表和一支自來水筆之外,一個銅板都沒有搜出。”

  課標中第三學段要求學生“閱讀敘事性作品,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我引導學生抓住這些體現人物性格、品質的“摸”、“捏”等動詞進行品讀體會。同時不著痕跡地滲透寫作方法,體會動作描寫對刻畫人物性格所起到的作用。

  預設三:方誌敏與“士兵”的對話內容以及國民黨士兵的情緒變化。

  在解決“方誌敏為什麼會如此清貧”這一問題時,如果理解不透,就會對“清貧”的意義認識不深刻。所以我在傾聽學生彙報到這一段時,抓住文中這樣一句話突破難點:

  “我不比你們國民黨當官的,個個都有錢。我們革命不是為發財!”首先讓學生明白這是對比的寫作方法。

  然後馬上追問:國民黨與共產黨有怎樣的區別?這樣,教師適當的點撥,學生會更深刻的理解無產階級的本質——清貧,潔白,樸素。

  同時可補充方誌敏在《死》中的話,讓學生明白“方誌敏是把自己所有的一切連同生命都融入了‘為了階級和民族的解放,為了黨的事業的成功’中去了。為了這個崇高的目標,還有什麼不能捨棄,還有什麼不能付出,還有什麼可感到畏懼的呢?”設計上收放自如,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實現有效教學。

  (四)、深化主題——拓展讀

  對《清貧》的主題挖掘,僅僅滿足於對方誌敏的清貧形象的內涵把握上,讓人感覺從課文的故事情節,感悟到深刻的人生道理,似乎存在著“中間地帶”。於是在這一環節中,我讓孩子們展示課前蒐集的方誌敏的資料。

  設計意圖:讓孩子們在閱讀、思索中瞭解到“為了民族長處而捨生忘去世、勇於獻身的開闊情懷。‘貧苦’是共產黨員自發的生活態度,是植根於革命者心底的不屈不撓的精力氣力。”使《貧苦》的精力真正融入孩子們的生命。

  (五)、走出文字,結合生活,讓語文知識與生活接洽起來。

  學生對“貧苦”意義有所瞭解,但老師應該具備多角度對待題目標本質,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分析題目。以是我在本課的最後,引導學生討論:

  1、有人說方誌敏義士“貧苦”而不“富有”,你同意嗎?

  2、如今人們的生活比較富饒了,那麼人們還必要連結“貧苦”的品格嗎?然後以讀後感的情勢,佈置課後作業。

  設計意圖:在課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加深學生在文字與情緒上的積澱,培養學生的品德情操。

  本節課的最後,以《貧苦頌》這首歌曲為配景音樂,把“儉以養德,富而不奢”這句話送給學生,學生把唸書的感覺與勞績,在歌聲和語言的薰陶中孕育發生情緒共鳴,再一次領會念書的快樂。

  五、教學設計特色

  1、預設充實——突出重點

  課文學習的重點便是領會方誌敏甘於貧苦的革命精力,我沒有丟擲題目後完全放手讓學生辦理。由於我思量到,其一,學生大概分析題目不敷全面,對文章人物瞭解浮於外貌;其二,學生分析題目抓不住重點,情勢的感悟八門五花,使文章重點內容的明白得不到突出。

  2、展示資料——彌補空缺

  課標中誇大“受到良好作品的薰染和鼓勵,嚮往和尋求優美的抱負”。本課便是要教育學生放棄奢華的物質生活,養成不怕貧苦,尋求貧苦的生活地步。但是學生間隔誰人年月很迢遙,恐怕不可能很透徹地明白。我發動學生課前蒐集方誌敏的資料在課上展示,使《貧苦》的精力真正融入孩子們的生命,從而突破難點。

六年級語文說課稿8

  教材分析

  《桃花心木》是我國臺灣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文章寫了一個種樹人讓“樹木自己學會在土地裡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說明了在艱苦環境中經受生活考驗,克服依賴性,對人的成長有重要的意義。這篇散文文質兼美、雋永耐讀。借種樹喻育人,道理深入淺出。使文章立意更深遠、表情達意更含蓄。文章還採用懸疑法,以作者眼中種樹人種。種奇怪的行為為線索,層層設疑,引起讀者的好奇,引人入勝,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學情分析

  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學生在《白楊》、《落花生》等文章的學習中,曾經接觸過,並不陌生。但是作者在文中是怎樣借物喻人,又是如何把“樹”和“人”聯絡起來的,對於一個六年級的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只有把學生身邊的事和課文的內容聯絡起來,才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本篇課文,抓住“種樹——育樹——悟道”這一脈絡,讓學生感知事實、感悟道理、發表見解。

  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材特點、依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認知能力,按照新課程標準精神,我從三個維度設計學習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9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有關詞語。運用已有的讀書方法,理解課文內容。

  2。抓住重點句段,聯絡生活實際,體會種樹人的用心,領悟文章蘊含的道理。

  3。領悟“借物喻人”的表達手法,受到生活與成長的啟迪,豐富和提升精神世界。

  教學重點:領悟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抓住重點句段體會種樹人的用心。

  教學難點:種樹人的話和“我”從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教學過程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課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於以上的認識,本節課我主要採取的是“啟迪發現引導探究”的教學方法。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為了突出教材重點,克服學習難點,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我透過以下幾個環節推進教學過程。

  本課教學設計了以下五個環節:

  一、啟情匯入:

  1、開課伊始,我這樣匯入新課:同學們,猜猜老師手中拿的是什麼?(出示桃花心木種子模型)這個模樣怪怪的東西,是樹的種子。它長著一個長長的翅膀,每年的端午節前後,是最令人期待的了,種子會像竹蜻蜓一樣隨風飛舞、旋轉飄落,心也隨著輕盈起來。所以我們又把它叫做“會飛的種子”。同學們,知道它是什麼樹的種子嗎?隨學生的回答板書——桃花心木。

  2、交流資料

  透過課前預習,誰來說說對桃花心木的瞭解和認識?學生交流過程中,當說到桃花心木的樣子的時候教師隨即板畫。

  3、教師小結:是啊,這種樹的木材由於有著淡紅色桃花般的色澤,所以有了這個好聽的名字——桃花心木。讓我們齊讀課題。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源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促使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究的關鍵。這樣的設計是從桃花心木奇特而有趣的種子入手,從一開始就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然後透過簡筆畫,讓學生直觀感受桃花心木的高大美麗,既而對它的成長充滿好奇,層層深入,步步激趣,營造探究氛圍。

  二、整體感知:

  在這個環節中,首先指名接讀課文,瞭解學生課前預習情況,然後快速瀏覽課文思考這篇課文圍繞桃花心木寫了一件什麼事?隨後在交流文章主要內容的過程中,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

  三、重點認知:

  1、教師小結上一環節的教學,並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課文第一部分內容。我是這樣設計的:這麼高大優美的桃花心木種樹人是怎麼培育出來的呢?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1—11自然段,你從中有什麼發現?結合學生彙報的內容(教師板書:天數不定、水量不定、時間不定、苗數不定)

  之後我接著設疑:發現了種樹人這些奇怪的舉動,小作者產生了種。種的疑問,那種樹人這樣澆水到底有沒有道理呢?繼續讀書,邊讀邊想邊畫,看看能不能自己找到答案?

  學生讀書後引導學生聯絡種樹人的話,從正面(這樣澆水有什麼好處?)從反面(如果不這樣澆水有什麼壞處?)以及課文最後兩個自然段,從事實(後來,種樹人不再來了,桃花心木苗長得怎麼樣呢?)來說,經過這樣的引導學生對種樹人的奇怪做法有了深入的瞭解體會了種樹人的用心。

  為了使學生更加深入的領悟了文章蘊含的道理,我設計了兩個內容:

  1、換位體驗,感悟種樹人的用心:

  假如你是那棵百年大樹,你想說寫什麼?(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談出自己的感受:對種樹人說……;對已枯萎的同伴說……;對一起成長的夥伴說……;對前來散步的人們說……)

  2、指導朗讀,感悟種樹人的用心。

  假如你們是那位種樹人,老師就是那位充滿疑惑的作者,你想怎麼對我說這一番道理呢?師生進入角色,教師引讀——————種樹人,面對你奇怪的行為我滿腹疑惑,你笑了,對我說:(指名讀)——————你又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另指一生讀)——————全班齊讀種樹人的話。

  “不確定”這個詞在文中具有提綱契領的作用,抓住這個詞語進行研讀,可以幫助學生很好地體會種樹人的用心和育人的道理。十四自然段的學習我是這樣設計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種樹尚且如此,何況是育人呢。(課件出示14自然段相關內容)

  “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在不確定中,深化了對環境的感受與情感的感知。就能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成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

  學生讀後設疑:文中的“不確定”指的是什麼?我們的生活中會有哪些“不確定”?結合學生的回答教師小結:是啊,生活是變化無常的,苦難和不幸總會不期而遇,這就是我們生活的“不確定”。那麼在我們的生活中該怎樣面對生活中的不確定呢?

  (引導學生面對生活中的不確定就是做到獨立自主,克服依賴性,經受住磨難的考驗,學會生存和發展的本領。)

  四、反顧整體:

  教師引導學生看板書總結全文,這篇課文借種樹喻育人,先寫了種樹人澆水沒有規律我感到奇怪,接著自然引出種樹人的一番道理,使我從中悟到了育人之道,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

  (板書:借物喻人)

  五、拓展延伸:

  其實,《桃花心木》這篇文章所講的正是作家林清玄人生經歷的真實寫照,他在這種風風雨雨、坎坷磨難中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和寫作素材,成了一名海內外的大作家。他的散文文筆流暢清新,在平易中有著感人的力量,老師給大家提供一部分他寫的書和相關網站,希望同學們課餘時間閱讀欣賞:

  課件出示:

  林清玄:《蓮花開落》、《冷月鍾笛》、《溫一壺月光下酒》、

  《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

  同學們,“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我們的一生總要經歷這樣或那樣的挫折與磨難。能獨立自主、經受住考驗,才能成為棟樑之材。老師送給大家一句話,課件出示“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希望我們都能夠做一個經受得起考驗、獨立自主、具有自我生存能力的人!

六年級語文說課稿9

  《夾竹桃》是著名學者季羨林老先生的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描繪了萬紫千紅、五彩繽紛的花季裡,夾竹桃的可貴韌性和花影迷離的動人情景,表達了作者對夾竹桃的喜愛之情。全文在第二教時中,我確立這樣的教學目標:

  1、重點品讀3、4、5自然段,在自讀自悟中,感受夾竹桃花的花期之長“韌性可貴”的特點,感受夾竹桃所引起的作者的幻想,感悟作者為什麼愛夾竹桃。

  2、學習寫作方法,進行小練筆。教學過程如下:

  一、採用變序,提挈中心

  由問題“夾竹桃為什麼是作者最值得留戀和最值得回憶的花?”引導學生瀏覽全文,找出中心句——第6自然段:“這樣的韌性,又能這樣引起我許多的幻想,我愛上了夾竹桃”,從中提挈出關鍵詞、靈魂詞——“韌性幻想”,板書。

  二、圍繞中心,直奔重點段。

  ▲學習第4自然段(兼帶學習第3自然段)

  第4自然段主要寫夾竹桃的韌性,是文章的重點。我抓住中心詞“韌性”切入教學。

  先讓學生理解“韌性”的內涵——堅韌、頑強不屈。再讓學生默讀課文,找找夾竹桃的韌性體現在哪裡,畫出相關句子,讀一讀,說說自己的體會。品讀三個重點句:

  (1)“夾竹桃卻在那裡悄悄地一聲不響,一朵花敗了,又開出一朵,一嘟嚕花黃了,又長出一嘟嚕。”

  (2)在和煦的春風裡,在盛夏的暴雨裡,在深秋的清冷裡,看不出有什麼特別茂盛的時候,也看不出有什麼特別衰敗的時候,無日不迎風吐豔。

  (3)從春天一直到秋天,從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無不奉陪。

  找出自己所找的句子讀給大家聽、說說自己的體會是第一步,認識後兩句的句式特點——雙重否定句,讚美的語氣更強烈,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朗讀是第二步,與第3自然段對比朗讀是第三步。由“這一點韌性,同院子裡那些花比起來,不是顯得非常可貴嗎?”這一句問——院子裡的那些花指哪些花?那些花是怎樣的?哪個自然段描寫了?引至第三自然段。先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明白這部分同第四自然段寫夾竹桃一樣也是按從春到秋的季節變換的順序寫的。然後讓學生藉助螢幕內容提示,進行對比朗讀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夾竹桃獨有的可貴韌性以及默默無聞、謙虛寧和等品性,明白作者寫第三自然段是為了起對比襯托的作用,用其它的花來反襯夾竹桃的韌性。最後回到迴歸到“韌性可貴”這一中心上來。在學生讀懂了“物”的特點後,我讓學生讀懂物背後的“人”,讓學生明白寫自己喜歡的物,可以言自己的志,抒自己的情。

  ▲學習第5自然段

  第5自然段寫夾竹桃引起作者的許多奇妙的幻想,也是課文的重點段。我引導學生思考兩大問題:(1)月光下的夾竹桃有哪些特點?讓學生從花香和花影兩個方面說說自己的感悟,引領學生體會“襲”字的妙,啟發學生調集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理解“葉影參差,花影迷離”,想象其景其境,在頭腦中豐盈意象。

  (2)月光下的夾竹桃引起了作者哪些幻想?提挈關鍵詞“地圖”、“荇藻”、“墨竹”,讓學生喜歡哪一種幻想就讀哪一種幻想。師配以音樂,讓學生自己讀、四人小組讀、集體交流讀,以多種多樣的朗讀方式充分地誦讀,邊讀邊想象,使學生進入美的意境,讀出美的韻味,充分體會作者的那份陶醉、那份忘我、那份愉悅、那份浮想聯翩,從中受到感染,獲得情趣。

  四、練習寫話,習得方法

  作者寫夾竹桃,由看到的景抒發自己的情,由真實的描寫,寫到虛幻的想象,虛實結合,情景交融。讓學生髮揮想象,續寫月光下的夾竹桃帶給自己的幻想。

  五、總結全文、深化中心

  學完了主要段落,再歸攏到文章的中心上,讓學生說說作者為什麼愛夾竹桃,愛夾竹桃的什麼,使中心問題得以解答,使文章的中心進一步強調、突現,使教學始終緊扣中心,完整統一。讓學生再讀第6自然段,領會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即總結4、5自然段,總結全文,與第一自然段相呼應。

六年級語文說課稿1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及主要內容:

  ⑴這是一篇講讀課文。它以真切細緻的描寫,深刻感人的內容,催人淚下的藝術魅力為課文的特點。

  ⑵文中有一幅彩圖,體現了凡卡寫信前的害怕,寫信時的痛苦,以及哀求爺爺把他帶回鄉下去美好想象。

  ⑶這篇課文,主要講在十九世紀後期的舊俄時代。凡卡由農村來到城市的一鞋鋪當學徒。他受盡了種種折磨,過著十分痛苦的生活。他寫信告訴爺爺傾訴自己的不幸遭遇,流露出自己對獻禮生活的渴望和嚮往。

  2、教學重點和難點:

  ⑴這篇課文的重點是理解凡卡寫信的內容,瞭解凡卡的苦難生活,透過凡卡的神態、動作、聯想,瞭解凡卡的內心世界。

  ⑵這篇課文的難點是課文把作者的敘述、信的內容和凡卡的回憶交x在一起,同時交替使用了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這種複雜的穿插和變化人稱的寫法是初次接觸。這是教材的難點。

  二、教學要求

  1、透過理解課文,瞭解沙皇統治下,窮苦孩子的悲慘命運,激好學生痛恨不合理的社會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2、學習凡卡寫信的內容以及他的神態、動作、聯想來了解凡卡的內心世界。

  3、學習本課十五個生字、十二個新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教法與學法

  教法要服務於學法,要體現和滲透學法。教法要依據訓練重點,符合小學生心理特點。《凡卡》這篇課文,教師要緊扣訓練重點,依據課文內容和高年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發揮教師情感,大膽處理教材,設計“以導助學,以情促學,以情促學,長文短講,以讀代講”的教學學法。

  1、佈置學生借用工具書的方法學習生字、新詞。透過各種形式的朗讀,抓住文中引導的作用,區別課文哪些是“信的內容、回憶往事和作者的敘述”把課文分為三個部分,然後逐個進行教學。

  2、直奔中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一開始,教師就可引導學生直奔課文中心,進入凡卡的角色,體會凡卡的悲慘命運,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興趣達到重點突出,主次分明的效果。

  3、以導助學,以讀促情:

  引導學生快速閱讀“信的內容”緊扣凡卡的悲慘命運“設疑提問,按文入情”,在學生了解了六件事,感到學徒生活這件事印象最深刻時,抓住主要矛盾,環環緊扣,勾畫重點詞點句“揪、拖、揍、戳、打”,引導學生進入學徒生活的悲慘情境。此時,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親愛的爺爺……我就要死了。”指導學生並自己範讀把“發發、再也、跪下”讀重音,以體現凡卡在絕望中。在讀兩處省略號的時候,停頓的時間稍長些,以體現凡卡當時難過心情。在讀“我再也受不住了”和“我要死了”這兩句加上輕輕的抽泣聲,效果更好了。這樣從聲音的高低、輕重、緩急讀法,使學生產生如聞凡卡的哭聲,如見凡卡捱打的場面,產生聲淚俱下的效果。從而達到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的辯證統一。

  4、運用“對比法”培養學生求異思維:

  透過學生自由讀、合作讀、領讀、對比讀等方法,體會凡卡悲慘的學徒生活,產生憤恨與同情的感情,提高閱讀效果。在講“回憶往事”時,採用教師領讀,學生齊讀:

  教師領讀學生齊讀

  山林怎麼樣?凍了的山林喳喳地響。

  爺爺怎麼樣?爺爺凍得吭吭地咳,……

  小樅樹怎麼樣?許多小樅樹披著濃霜,……

  小野兔怎麼樣?忽然不知從什麼地方……

  透過學徒生活的痛苦和砍聖誕樹時的樂趣進行明顯對照,在對比中培養學生求異思維,達到教學與發展學生思維的辯證關係。

  5、利用電教手段,瞭解凡卡的內心:

  在教學中,把課文中的插圖採用投影儀器進行放大,透過對插圖"神像、楦頭"等景物的教學,體會凡卡寫信前擔心害怕的心理。透過對凡卡神態的教學,體會凡卡信時的痛苦和哀求爺爺把他帶回鄉下去的嚮往心理。

  6、採用先教後放的方法,體現教學的民主性:

  在學習凡卡學徒生活時採用精講精練,在講回憶往事時採用扶讀方法,在學習作者的敘述時採用放的方法讓學生自學,突出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風、學風,充分顯示了教學的民主性,學生主體地位得到了發揮,妥善處理了教與學的辯證統一。

  7、採用“總──分──總”的教學方法,理解課文:

  教學中,“從整體感知,明確重點、教給方法,提示重點、嘗試學法,理解重點、運用學法鞏固重點、反饋全文、延伸重點”的環環相扣的教學結構程式。

  四、教學程式

  本課用三課時教學。

  1、第一課時:

  ⑴藉助工具書自學生字新詞。

  ⑵學生快速閱讀、按寫信前、寫信、寫信後順序理清文章條理。

  ⑶突破難點,弄清"信的內容、回憶往事和作者的敘述"三部分內容。

  ⑷朗讀全文,讀懂句子。

  2、第二課時:

  ⑴依據教材內容,設疑提問,直奔中心明確重點

  ⑵教給學習方法,學習"信的內容"瞭解凡卡的悲慘命運。

  ⑶嘗試學法,學習"回憶往事"透過與凡卡學徒生活的對比,理解訓練重點。

  ⑷利用電教、透過圖片的景物,凡卡的神態、運作、聯想的想象,瞭解凡卡的內心世界。

  ⑸反饋全文,延伸訓練重點。

  3、第三課時:

  ⑴扮演角色,分角色朗讀全文。

  ⑵從聲音的高低、輕重、緩急的讀法,進行有感情地朗讀。

  ⑶總結全文,說說凡卡這篇課文為什麼感人。

  ⑷指導完成課後第二題。

  五、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要反映教材內容,表現教學思維輔助教師講解,啟迪學生思維,是完成教學的主要手段。

  贊助商廣告

六年級語文說課稿11

  《荷花》是省編義務教材第6冊第6單元的第2篇課文。它是一篇寫景記敘文,寫了“我”在公園的荷花池邊觀賞荷花並展開想象的事。讚美了荷花婀娜多姿、生機盎然的美。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文分兩部分,第1部分(1~3)自然段,直接讚美了荷花的清香、形狀、姿勢。第2部分(第5自然段)透過想象進一步描繪了荷花的美麗。

  本單元訓練重點是:讀懂一段話,初步學會用“誰幹什麼”、“怎麼樣”的句式,說說自然段主要意思。這是在第2單元“讀懂總起分述的一段話”、第5單元“讀懂用並列關係寫的一段話”和第5單元“抓住重點詞句理解一段話”的基礎上,對段的閱讀理解提出了進一步要求,從而為四、五年級概括邏輯段段意打下基礎。透過前一篇課文教學,學生初步學會用這一句式概括段意。《荷花》則對此進行復習、鞏固。

  根據本課以上特點,我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語文基礎知識方面:學會本課10個生字,理解10個新詞語意思。培養學生能力方面:1.能概括1、3、4自然段的主要意思。2.能背誦2、4自然段。思想感情方面:瞭解荷花的美麗,感受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為了順利達成目標,我分2課時進行教學:第1課時初讀課文,瞭解大意,學會生字新詞和1至3自然段。第2課時學習4、5自然段,背誦2、4自然段,總結全文。

  下面,我著重講第1課時的教學。

  教學目標:1.能正確讀寫生字,理解“挨挨擠擠”、“飽脹”等詞語意思;2.學習1—3自然段,能用“誰”、“怎麼樣”或“幹什麼”的句式說說1、3自然段主要意思。3.能有感情朗讀2、3自然段,感受荷花的美。

  教學重點:概括1、3自然段主要意思,感受荷花的美。

  教學難點:感受荷花的美。

  說教法:為了突破重點、解決難點,達到目標,我主要採用了以下兩種主要教法:

  1.圖文對照法:“圖”是客觀事物的描繪,“文”是語言文字對客觀事物的記載。具體的畫面內容,可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語言文字。本文可利用《荷花》插圖,幫助學生學詞、學句、理解、想象。

  2.以讀代講法:“讀”是理解課文,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透過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讀,引導學生感受課文的語言美和荷花美。

  學法:

  1.讀寫結合法:讀是吸收,寫是表達。從讀學寫,以寫促讀,讀、寫互相促進,共同提高。

  2.比較法:“有比較才有鑑別”,透過比較、推敲,利於培養學生的語感。

六年級語文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凡卡》這篇小說由俄國著名作家契訶夫寫於1886年,當時正是俄國沙皇統治最黑暗的時期,人民過著苦難的生活,無數破產的農民被迫流入城市謀生,他們深受剝削之苦,連兒童也不能倖免。契訶夫在父親的雜貨店裡,親眼目睹了父親對小學徒的虐待,十分同情小學徒的命運。

  《凡卡》這篇課文透過凡卡給爺爺寫信這件事,反映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中窮苦兒童的命運,揭露了當時社會制度的黑暗。本文表達上的特點有兩個方面,一是由作者的敘述、凡卡的信和凡卡的回憶三部分內容穿插起來,互相輝映。一是採用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

  二、說學情

  六年級的學生已初步具有了獨立學習的能力,他們會憑藉自己所積累的經驗和知識,來認識瞭解事物。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其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促成學生在知識上、能力上、思想上、情感上的生成和昇華。

  三、說目標

  本學期提出了兩項閱讀的新要求,一是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二是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透過前幾組課文的學習,學生已有了一定基礎,本組課文應該進行較為綜合的練習,而《凡卡》則是難得的例文。因此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瞭解舊俄時代窮孩子的悲慘命運,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的同情心及對黑暗制度的痛恨。

  2、學習課文的細節描寫和敘述、信、凡卡的回憶交叉在一起描寫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說重難點

  《凡卡》一文篇幅較長,內容和形式都比較複雜,要提高教學效率,教學必須突出重點和難點,本文內容很豐富,其中反映文章主旨的核心內容是凡卡寫的信,而信中最能集中地反映凡卡生活悲慘和內心痛苦的是第8、10、15自然段,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透過第八、十、十五自然段的理解感受凡卡生活的悲慘和內心的痛苦;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表達方法比較獨特,學生初次接觸,學生領悟起來有一定難度。因此,本文的教學難點確定為:初步領悟文章所採用的對比、反襯、暗示的表達方法;學習課文的細節描寫和敘述、信、凡卡的回憶交叉在一起描寫的方法。

  五、說教法學法

  本節課主要的教學方法是:

  1、在教學中採用扣主線、棄枝葉,確定教學的重點。抓住文中的重點段——凡卡學徒生活的悲慘遭遇,讓學生討論凡卡受盡哪些折磨?為什麼捱打?怎麼捱打的?進而體會凡卡的非人生活。

  2、抓住文中的重點句讓學生體會,藉助反覆的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引導學生進入語言描繪的感情氛圍,體驗作者的內心世界,達到情感的貫通,把教學推向高潮,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學中注意啟發學生想象。凡卡給爺爺寫的信斷斷續續,信中出現了許多省略號。在此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把靜止的省略號變成實()在的生活內容。如:凡卡還受了哪些折磨?為什麼?請同學們展開想象,替凡卡說下去。用這樣的設計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增添悲劇感人的力量。

  學法:質疑、探究、感悟、朗讀四結合學習法。

  六、說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1、指名認讀:訶hē

  2、介紹契訶夫。100多年前俄國的著名作家,與法國的莫泊桑、美國的歐·亨利被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現在,幾乎他的所有小說和劇本都有了中文譯本,大家可以多讀讀他的作品。

  3、(出示主題圖:凡卡)接下來這個人,你們一定認識吧?齊讀課題。

  二)理清脈絡

  1、讀詞語。

  撇嘴揉眼抽噎

  指望禱告楦頭

  摩平一鋪暖炕

  ①指名讀。

  ②請大家再讀第一行的詞語,透過這三個詞語你能看到一幅什麼樣的畫面?

  ③第三行兩個詞語中有兩個字點了黑點兒,你發現了什麼?(多音字)

  2、

  ①透過讀課文,你知道這篇文章講件什麼事情嗎?

  ②除了寫信,還有其他的內容嗎?

  ③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看看課文的哪些自然段分別寫了凡卡的信和凡卡的回憶?

  三)體味“生活”

  同學們,剛才學詞語的時候,大家讀到這個詞語—指望,誰能再來讀一讀。

  文中有一句話用到了這個詞語。指名讀--“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連狗都不如!”

  理解“指望”(希望,願望)

  凡卡一個人從鄉下來城裡當學徒,他曾經有什麼指望呢?指名答。

  ①多美好的指望啊,可是僅僅才三個月,他就說自己在城裡的生活沒有指望了,這是為什麼?請同學們把凡卡的信連起來讀一讀,看看這個孩子在城裡遭受了什麼?

  (大螢幕出示)

  昨天晚上我捱了一頓打,因為我給他們的小崽子搖搖籃的時候,不知不覺睡著了。老闆揪著我的頭髮,把我拖到院子裡,拿皮帶揍了我一頓。這個禮拜,老闆娘叫我收拾一條青魚,我從尾巴上弄起,她就撈起那條青魚,拿魚嘴直戳我的臉。夥計們捉弄我,他們打發我上酒店去打酒。

  吃的呢,簡直沒有。早晨吃一點兒麵包,午飯是稀粥,晚上又是一點兒麵包;至於菜啦,茶啦,只有老闆自己才大吃大喝。

  他們叫我睡在過道里,他們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別想睡覺,只好搖那個搖籃……

  a、老師把第八自然段的前面部分分成了三節,為什麼?齊讀此句。

  b、連狗都不如的生活還表現在哪些地方?

  ②讀著凡卡蘸著血淚的敘述,聽著凡卡悲苦無助的哭訴,我們完全有可能還看到——

  a、(大螢幕出示,音樂響起)

  凡卡在莫斯科過著連狗都不如的生活。我還看到了,有一次_____。

  生想象寫話,老師巡視。

  b、咱們再一次去感受凡卡那度日如年的生活,那連狗都不如的生活!

  (大螢幕出示)

  昨天晚上我捱了一頓打,因為我給他們的小崽子搖搖籃的時候,不知不覺睡著了。老闆揪著我的頭髮,把我拖到院子裡,拿皮帶揍了我一頓。這個禮拜,老闆娘叫我收拾一條青魚,我從尾巴上弄起,她就撈起那條青魚,拿魚嘴直戳我的臉。夥計們捉弄我,他們打發我上酒店去打酒。

  吃的呢,簡直沒有。早晨吃一點兒麵包,午飯是稀粥,晚上又是一點兒麵包;至於菜啦,茶啦,只有老闆自己才大吃大喝。

  他們叫我睡在過道里,他們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別想睡覺,只好搖那個搖籃……

  學生齊讀。

  四)揭示“矛盾”

  凡卡再也受不住了,他向爺爺發出了痛苦的哀求,發出了絕望的哭喊!

  (大螢幕出示)

  1、親愛的爺爺,發發慈悲吧,帶我離開這兒回家,回到我們村子裡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

  2、帶我離開這兒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3、親愛的爺爺,我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條了!……

  4、快來吧,親愛的爺爺,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帶我離開這兒。

  5、親愛的爺爺,來吧!

  分組朗讀句子。

  五)小結延伸

  那麼,鄉下的生活又是如何?爺爺會來帶他回鄉下去嗎?這封信能改變凡卡的命運嗎?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七、說板書

  本文篇幅較長,內容縱橫交錯,交織著寫信、回憶、敘述三條線索,如此錯綜複雜的事件關係,便構成了本文教學的難點,課堂上我運用板書有意識的把文章按線索列為兩大塊,讓學生對本課的內容一目瞭然。

  附板書設計:

  15、凡卡

  寫信回憶。

六年級語文說課稿13

  作為北師大版小學語文六年級第7單元“戰爭”的起始課,它以詩歌的形式向我們展示了“戰爭”的性質以及給人民帶來的深刻影響,並讓學生認識了由此產生的“兵役制”等殘酷的制度,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歷史、瞭解戰爭。《十五從軍徵》是一首漢代樂府民歌,反映了戰爭帶給勞動人民的痛苦和災難。全詩既簡潔,又凝重,令人感憤,催人淚下。而它後面的《出塞》則是從另一個角度表達對戰亂的痛恨和對良將的思慕之情.同時,學生在以往的學習中,已經接觸到了一些有關戰爭題材的詩歌和文章,透過這篇文章的學習,將使學生從老百姓的角度深刻感受到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進一步加強對戰爭的深刻認識。

  學生在經過了5年的語文學習後,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詩歌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步驟,能透過資料以及對背景的瞭解對詩歌的大意進行自學理解。但同時,學生還存在理解詩歌有時不夠深入,缺乏自己的思考過程,特別是在體悟詩歌情境上有著明顯的不足。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著力培養學生聯絡上下文賞析詩歌的意識和習慣的同時,需幫助學生在頭腦中更好的建構起詩中情境畫面,讓學生由詩句產生豐富的聯想,體會詩歌的意象美。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學情,我在《十五從軍徵》的教學設計中,將教學目標設定為:1瞭解詩歌大意,學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聯想、想象,揣摩理解詩句含義,初步把握樂府詩的語言特點。2、在熟讀的基礎上,揣摩詩歌表達的情感,並有感情地朗讀。3、瞭解古代兵役制度的殘酷,感受戰爭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苦難,激發學生熱愛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由於六年級是小學過渡到初中的重要時期,簡單字詞理解,難字注音,樂府詩的相關資料的瞭解被我放在學生的預習作業中,而瞭解詩歌大意,學習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聯想、想象,揣摩理解詩句含義就成為本課教學的重難點。而目標的達成必須要運用語文的手段和方法。

  為實現教學目標,我在教學設計中力圖做到:加強學段之間、教材之間的前後聯絡,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整理回顧與戰爭相關的詩歌、文章,為本課的學習做好鋪墊。在深入學習詩歌時,鼓勵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的方法,抓住詩中的細節描寫,多角度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建構起詩中生動的情境畫面,感知人物形象和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

  當然,在語文教學中,我力求體現將這篇詩歌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統一起來,並貫穿到我每一處的教學設計中,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一、回顧匯入:

  讓學生回顧曾經學過的有關戰爭的課文和詩歌,匯入本課這首有關戰爭主題的詩歌,《十五從軍徵》。

  二、解詩題,知詩人:

  1、讓學生在詩題中從“從軍徵”瞭解是與戰爭有關。

  2、交流樂府詩,瞭解《十五從軍徵》來自勞動人民中間,沒有具體的詩人。

  三、初讀詩歌,瞭解詩意:

  檢查冢,竇,雉,舂,羹,貽的讀音,讓學生說說預習時瞭解的詞語意思。然後後老師範讀,把學生引入詩歌的學習情境之中,並嘗試與學生交流詩歌大意。

  四、深入誦讀,展開聯想:

  1、看插圖,學習第1句(十五從軍徵,八十始得歸),從年齡的跨度體會老人始得歸的心情,並要求學生個性化朗讀。

  2、深入學習第2、3句(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讓女生扮演老人朗讀體會老人此時的心情,有迫切見到親人的感情,也有對家裡人的擔憂等等並要求學生在說原因的同時用個性化的朗讀表達。男生扮演鄉里人朗讀,體會他告訴老兵家裡情境時的心情,抓住本詩重點詞語(松柏冢累累)感受本詩悲涼的意境。

  3、學習4、5句(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讓生結合插圖運用合理的聯想和想象,詳細述說現在的荒涼破敗,想象曾經的幸福生活,現在的松柏冢累累與曾經家人的其樂融融,結合老人家裡今昔的強烈對比,體會其悲涼場景。

  4、讓學生不禁發出這樣的感嘆,在這樣荒涼破敗的家中,一個80歲的老人該怎樣生活呢?讓生齊讀6、7句(舂穀持作飯,採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談飯菜的味道(苦)讓學生結合剛才學過3、4、5句體會飯菜的苦,不僅是生活上的艱苦,更是失去親人,無依無靠的心裡的痛苦。

  5、面對這一切,老人只能(讓生接讀: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讓學生想象老人出門東向看,看什麼?泣,又在泣什麼,為什麼而泣?並讓學生了解漢武帝在位,五次討伐匈奴,就導致全國有一半的人因為戰爭而死亡,有一半的人成了(松柏冢累累),讓學生感受戰爭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苦難。

  在教學過程中,板書只用了三個字,憂悲泣,來總結老兵回鄉的情感歷程。

  五、小結,昇華主題:

  1、用有感情的朗讀再次走進80歲老人的回鄉遭遇。

  2、多媒體出示南京大屠殺圖片,感受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的苦難。

  六、課後作業:

  1、以老人或旁人的視角,讓學生利用合理的想象把這首古詩改寫為記敘文

  2、觀看日本動畫片《再見螢火蟲》,透過戰爭給日本人民帶來的苦難生活讓學生正確認識戰爭。

  課後反思:

  透過本課教學,基本達到了我的教學目標。結合新課標要求,我覺得這兩方面做的比較好1、按照“激趣閱讀---感知理解---積累運用”這樣的流程進行教學,在我感到得心應手的同時學生也易於接受。2、學生能夠切實地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讓學生一邊看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把一副副畫面立體的展現在學生的腦海之中。3教學中把朗讀作為教學本首詩貫穿始終的方法,使學生很自然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其次我的朗讀訓練設計有梯度:初讀,正確、流利;再讀,理解詞義;又讀,明白詩意;反覆讀,體會情感。最後是運用了多種指導朗讀的方法:①教師範讀。②重讀重點字詞。③邊讀邊想象畫面。④根據內容變化語氣、語速、語調。⑤最主要的是教師充滿激情的渲染很快把學生帶入課文所描述的氛圍中。

  教學中所顯出的最大的不足就是我在引導學生聯想時的語句不夠精煉與到位。最後一句“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的指導讀還略顯不足。

六年級語文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教師要對教材進行充分的分析,才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所以我先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詹天佑》這篇課文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20課的文章,本篇文章重點記敘了詹天佑一生中突出的成就──主持修築第一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鐵路幹線京張鐵路。詹天佑的愛國精神貫穿全文。在介紹修築京張鐵路面臨的阻力和困難時,著重講了詹天佑面對帝國主義者的狂妄自大和對中國人民的極端藐視,為維護祖國的尊嚴而勇敢受命。在講修路過程時,著重強調,愛國主義精神是他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動力;創造性地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是他愛國精神與科學態度、創造才能相結合的產物。京張鐵路提前兩年竣工,說明了他傑出的成就,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滅了帝國主義者的威風。透過本篇文章的學習,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立志報國的思想感情。

  二、說學情

  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合理的把握好學情也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節課我所面對的學生具有以下特點:六年級的學生他們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有了一定收集資料的能力和理解能力。但是對文章更深層的體會還需要教師加以引導。

  三、說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一)知識與能力

  1.能正確書寫“蔑”“勘”“攀”等9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感受最深的部分,摘錄喜歡的詞句。

  (二)過程與方法

  透過體會文中對詹天佑人物的刻畫,學會人物描寫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感受詹天佑修建鐵路的事蹟,培養熱愛祖國、立志報國的思想感情。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教學目標的確定,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設定為:

  教學重點:感悟描寫詹天佑言行、心理活動的語句。

  教學難點:體會詹天佑的愛國熱情和創新精神。

  五、說教學方法

  透過以上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以及教學目標的設立,對於本節課,我將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講授法,情境創設法,小組討論法等

  六、說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將重點談談我的教學過程,我將分為以下五個環節來進行:

  (一)情境匯入

  首先是我的匯入環節,我將會採用多媒體匯入的方法,在大螢幕上展示出青龍橋車站詹天佑的銅像,並向學生提出問題:圖片中的人物是誰呢?為什麼他的銅像會矗立在這座車站中呢?那今天就讓老師一起來帶領同學們走進這位偉人,詹天佑。(板書題目)

  (設計意圖)透過圖片的方法更加直觀的讓學生對詹天佑有了初步認識,同時透過設定疑問,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並且順利的引入本節課題。

  (二)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賞析文章的前提,透過初讀,可以使學生初步瞭解將要學到的基本內容,瞭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圖,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形成整體感知。

  課程開始之前,我會讓學生先初讀一遍課文,並且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文章寫了一件什麼事?學生閱讀完之後,我會對學生進行提問,並且師生共同總結出,本文主要寫了詹天佑修建京張鐵路的過程,期間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詹天佑是如何克服的。之後會對個別易錯生字詞進行講解。

  (設計意圖)主要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抓住關鍵詞句,提高語言概括的能力。生字詞也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部分,指導學生正確的生字讀音,以及正確的認識生字的意思,有助於學生理解文章感情。

  (三)深入研讀

  研讀是解決重難點的重要環節,我將以“讀”為主線,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以培養學生的自讀、自悟能力。在交流評價中變單向為多向,讓學生都動起來,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互補互促中共同提高。

  首先我會引導學生畫出描寫詹天佑的語句,並說說這樣的描寫可以反映出詹天佑怎樣的人物特徵,我將結合學生的見解與講解,進行適時點撥。比如詹天佑的語言描寫,:“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點兒馬虎。‘大概’‘差不多’這類說法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這一句話是詹天佑的語言描寫,表現了詹天佑對工程一絲不苟、高度負責的精神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接下來繼續丟擲問題,詹天佑在修建鐵路時,遇到了哪些問題呢?詹天佑又是怎樣克服的呢?此環節我會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透過小組的回答,我會進行適時點撥評價,並重點講解:

  一、心理困難,即外國人對我國修建京張鐵路蔑視與嘲笑。

  二、地理環境之難,即修建人字形鐵路的過程,並且會讓小組進行勾畫人字形鐵路的形狀與執行軌跡。透過重點講解這兩部分,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感受詹天佑在面對挑戰時不猥瑣,不懼怕的精神。在面對外國人嘲笑的時候,詹天佑為了國家的榮譽不放棄的品質,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以及修建人字形鐵路的這種創新精神。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把握課文主旨,提高學生品析鑑賞的能力。透過小組討論,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

  (四)拓展延伸

  為了實現語文學習由課內到課外的延伸,開拓更廣闊的空間,我設定了拓展延伸的環節,此環節我會透過多媒體播放鄧稼先,錢學森等我國偉大的科學家,在我國的發展中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偉人的事蹟影片,透過這些影片,再次讓學生感受這些科學家立志為國的精神,並適時讓學生談一下自己的感想,主要是為了再次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五)小結作業

  語文教學沒有明確的終結點,而是引導學生從這個問題走向另一個問題。促使學生將學習延伸到課外,構建起大語文學習觀。所以我在課堂小結時,我會讓學生來談一談學習完本節課之後的感受,並且我會再次總結詹天佑精神。最後佈置課後任務,讓學生課後摘抄文中自己喜歡的語句。

  (設計意圖)透過讓學生摘抄語句,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並且積累好的詞句,對於學生的寫作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幫助。

六年級語文說課稿15

  說教材:

  課文《爺爺的蘆笛》是蘇教版十一冊中的一篇閱讀課文。主要寫了一個叫強強的小男孩到爺爺的小閘屋度過了一個狂風大浪之夜,後來逐漸成長起來的故事,讓我們體會到“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的道理。高潮部分是的7-10自然段,也就是大風大浪的夜晚以及強強在大風大浪的夜晚的焦急與恐懼的描寫,結區域性分是的11-13自然段,也就是理解“海邊的孩子,不沾點海水就長不大”這句話。以“笛聲”貫穿全篇,其中爺爺在文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語言文字清新優美,情節起伏跌宕,耐人尋味,引人深思。

  一、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學會6個生字。

  能力目標: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七至十三自然段。

  情感目標:理解“海邊的孩子,不沾點海水就長不結實”蘊涵的道理。

  二、教學重點:學習環境描寫和人物心理的句子.

  三、教學難點:理解"海邊的孩子,不沾點海水就長不大”蘊涵的道理。

  四、教學準備 多媒體

  說教法、學法

  一、簡約的情境創設融化情感

  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力求簡潔、清新,利用圖畫、音樂來再現、渲染環境,創設情境,融化情感,。特級教師於永正說過:“有情有趣是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欣賞風平浪靜的大海,體會五月海邊的迷人風光;學習暴風夜的描寫時,讓學生邊看波濤洶湧的大海,邊側耳傾聽風聲、潮聲,讓學生如臨其境,激發學生活躍的思維,喚醒學生真摯的感情。這樣,學生的情感才會如涓涓細流,湧出心田。

  二、個性化的朗讀品味人性

  本文爺爺這一角色在文中至關重要,強強呼喊“爺爺,爺爺。”這句話在不同的語言環境裡出現了兩次,因而引導學生喊出自己的理解、感受,可以以喊激情,以喊促悟,以情助喊,情景交融。並且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讀出五月大海的風和日麗、夜晚大海的狂怒以及強強害怕的句子,促使學生在讀書、讀書、再讀書的過程中,得到情感體驗,受到思想啟迪,感悟 “海邊的孩子,不沾點海水就長不結實”的深刻內涵

  三、豐富的想象發展認知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也往往是多元的。” 課題《爺爺的蘆笛》是文眼,又是全文的主線索。為此,我緊扣課題,圍繞“爺爺的笛聲給強強帶來了什麼”展開教學 ,引導學生走進文字,馳騁想象的空間,寫下所思所想,引導學生從吸收到傾吐,發展學生的語言,指導學生的寫作,切實提高學生的認知。

  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這一課時主要讓學生理清的脈絡,知道爺爺的蘆笛在文裡出現了三次,分別出現在強強的想像裡、五月的大海邊、狂風怒潮的夜晚。並且學習第一次蘆笛的出現也就是的第一自然段,瞭解強強想象中大海的美妙,第一次想像笛聲的婉轉、悠揚。

  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一、回味,憶出美

  a) 在強強的想象裡大海是怎樣的呢?

  b) 爺爺的笛聲是怎樣的?引讀第一自然段

  (複習匯入,整體回味。讓學生承接上節課,溫習回憶自己的感情,再現強強想象中大海的美韻和爺爺笛聲的婉轉,激發學生走進文字的興趣)

  二、入境,讀出美

  1、 這是笛聲的第二次出現,出現在五月的大海邊。引導學生欣賞碧海藍天的美妙畫面之後,讓學生自學2-6,思考,這是個怎樣的五月,找出句子,指導學生美美地讀這一句話,讀出大海的風平浪靜、大海的溫馨

  2、 引導學生第二次想像:在風和日麗的日子裡,這笛聲又是怎樣的?這笛聲又給強強怎樣的感受?要求學生寫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努力挖掘課程資源,合理利用課程資源”這是《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的。這個環節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學著用詩的語言來表達,既為學生的創作插上了翅膀,又為學生享受快樂語文、快樂生活創設了情境,個性得到了張揚。)

  三、感悟,讀出情

  1、這一過程是教學的重點,主要讓學生感受夜晚的狂風怒潮和強強害怕的心理,讀出大海的狂、強強的怕。要求學生自由讀7-10自然段,想想:這是一個怎樣的黑夜,找出有關的句子

  2、重點指導讀這樣一句話,為了讀好這句話,為學生創設情景,讓學生欣賞狂風怒潮的大海,一邊欣賞,一邊提問,

  3、看到怎樣的大海?那聲音怎樣?

  4、再讓學生配樂朗讀讀出發怒中的大海、發狂的海風?(配樂)

  (用再現情境,使學生置身於狂風怒潮中,不僅有助於渲染環境,而且有助於學生理解內容,更為學生的情感朗讀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5、緊接著,要求說說這時候的強強怎麼了,一個子怕,要求學生從文中找出有關強強怕的句子,重點指導兩句話?

  a) 強強對爺爺呼喊,引導學生第一次練習呼喊,喊出狂風怒潮的夜晚強強的緊張、焦急、害怕。及時引導學生和白天的強強進行對比,分角色表演第六節的內容,演出白天強強的勇敢、堅強、自信,爺爺的和藹

  (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喊出自己的理解,演出不同的角色,把文字、情感透過學生的有聲語言及體態語言表達出來,目的是讓學生體驗強強由勇敢變得膽怯的心理過程,也為學生理解主題“只有鍛鍊才能健康成長“埋下了伏筆)

  b)理解強強“焦急”的心情,認識一個忠於職守的爺爺

  四、探究,讀出味

  這一過程是教學的難點,也是爺爺蘆笛的最後一次出現,這時候的強強又變地勇敢起來,再次引導學生第二次練習呼喊, “爺爺!爺爺!”,喊出狂風怒潮的夜晚強強重新變得勇敢、堅強的心聲。及時引導學生最後一次想象,爺爺的蘆笛是怎樣的呢,又給強強怎樣的感受呢?(這一環節把學生的情感推入高潮,學生已悄然走進了強強的心靈審處,達到人文合一的境界,)

  這時候抓住機會出示的難點句,引導學生談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學生定會有感而發,暢所欲言,同時促進了語言材料的內化,學生情感得到了昇華,)

  教者在引用名言、歌詞,古詩句進一步揭示的中心,使蘊涵的道理深深紮根在學生幼小的心靈深處,伴隨他們風雨人生,讓他們走得更遠更遠

  多麼可敬可親的爺爺,多麼難以忘懷的爺爺,想不想有這樣的一個爺爺呢,想不想再一次呼喚這樣的爺爺呢,最後引導學生再依次全體包含深情地呼喚爺爺

  (最後一個環節“以聲傳情”,這是朗讀的最高境界。爺爺的蘆笛給了強強勇氣、力量,給了強強很多很多,最後引導學生聲聲呼喚,把學生的情感再次推向了高潮。可謂餘音嫋嫋,感人肺腑,震撼心靈,爺爺這一偉大的靈魂將在孩子的心靈深處刻下深深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