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語文說課稿> 教師的語文說課稿

教師的語文說課稿

教師的語文說課稿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師的語文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師的語文說課稿1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奇妙的對聯》這一課選自人教版新課標實驗教材高中語文必修一“梳理探究”模組中的一個專題,這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突出亮點,它主張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探究發現祖國文化的精髓,並在對對聯的學習過程中提高對語言文字的駕馭能力和應用能力,從而能夠嘗試去繼承和發揚這一傳統文化。

  對聯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品種,也是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對對聯不僅僅是文字和思維遊戲,他也是文學創作的一種,是漢字奇妙的外在體現,更是中國人思維靈性的彰顯。因此在教學這一專題時,就不能只注重對聯知識,雖然中考、高考語文卷中,都出現了對聯題目。所以本課在設計時就把三維目標充分融入教學過程,體現過程的評價、發展的評價,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互動,讓學生在愉快的學習過程中體驗中國文化藝術瑰寶——對聯的藝術性和文化性,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愉快的、激發興趣的、文化迴歸的、有利學生自主發展的、充滿生命活力的過程。在情感態度上,讓學生喜歡對聯,喜歡中國文化和各種文學表現形式。

  為了讓學生經歷一次身心愉悅的文化洗禮,這堂課綜合考慮瞭如下因素:

  圍繞學科特點,立足教材,把握要點,突出語文性,

  2.符合學生實際,因勢利導,激發興趣,增加趣味性,

  3.聯絡社會實際,靈活選擇,注重實用性,

  4.突出過程與方法,注重基礎,增強探究性,

  5.增加文化含量,豐富思辨性。基於以上五個因素,我對本專題做了分四步走的設計:第一步,瞭解對聯:透過一些簡單的對聯,讓學生歸結出對聯的基本特徵,如字數相等,詞性相對,平仄相合,內容相關等,從演繹到歸納,從感性認識到理論昇華,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第二步:欣賞對聯,透過欣賞學生和教師蒐集的奇聯妙對,體會不同種類對聯的創造方式,真正體會對聯的奇妙特徵,以興趣激勵學生對對聯文化的探究學習,同事能積累一些膾炙人口的名聯,每一個奇妙的對聯背後都有一個不平凡的故事。第三步:評改對聯,這實際上是對對聯特點的深化過程。透過辨析和修改對聯,完成對對聯基本知識的再認識,併為創作對聯做好鋪墊。第四步,擬寫對聯,也就是對對子,學生可以充分發散思維,自主表達自己的觀點,在對對聯的過程中,傾聽別人的不同觀點,提高自己與別人的交流能力。有助於培養學生多元化創作思維和應用語言的能力,實現個別化學習和協作學習的和諧統一。在對對聯的過程中,兼顧對聯的基本準則,把辯證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有機結合在一起。最後,鼓勵學生將自己創作的對聯用毛筆寫出來,即使是不會寫毛筆字的同學,也可以嘗試一下。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透過這個環節,對聯的各個步驟,才算圓滿完成。使學生對對聯有了系統的認知和感悟。

  反思本節課和學生共同學習奇妙的對聯,最深刻的體會就是要時刻激發和調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在分析、探究、鑑賞中找出對聯的規律,領會其特徵和內涵,並且動腦思考,動手操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有了主動探究的積極性才能體會對聯的奇妙,只有舉一反三才能主動去挖掘和探索祖國傳統文化的瑰寶。用所學知識走出課堂,走向對聯生長的沃土,去領略它那美妙的風光和樂趣。教是為了不教,“如果學生在自己生命的航船駛出學校這條大江進入生活的廣闊海洋的時候,仍然能不斷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那麼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必然會受益無窮。”為了這個目標,我將繼續努力!

教師的語文說課稿2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老王》。

  對於教材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那麼,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一、說教材

  《老王》選自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0課,當代文學家楊絳於1984年創作的一篇回憶性散文。《老王》是一篇回憶性散文。文章以“我”與老王的交往為線索,回憶了老王的幾個生活片段,如:低價賣冰、無償送醫、死前送香油和雞蛋等塑造了一個心地善良、老實厚道的“老王”形象,表達了作者一家對老王的關心、同情和尊重。作者也提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社會應不應該以人道主義精神來關心不幸者。

  二、說學情

  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初中一年級的學生具有較強的概括和歸納的能力,文章分析能力不斷提高,本文是一篇回憶性散文,著重採用朗讀和小組討論法,感悟文章情感,學習老王的善良形象以及作者的人道主義精神。

  三、說教學目標

  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分析人物形象。

  2、透過朗讀法、合作探究法等方式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體會老王的“善”。

  3、體會老王善良的品質,作者一家的人道主義精神,培養學生善良、人道主義精神的品質。

  四、說教學重難點

  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是:

  教學重點:概括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體會老王的善良品質。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人道主義精神和老王的善良品質,培養學生平等觀念和善良品質。

  五、說教學方法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於此,我將引導學生採用以下的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小組討論法;導讀法。

  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好的匯入未成曲調先有情,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學生了解這節課所要學習的課題和內容,還要形成閱讀期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學們,今天讓我認識一個新的人物老王,他的工作很特別,靠蹬三輪車為生,大家看大螢幕展示老王的畫面。同學們看出老王有什麼特別之處嗎?(同學回答:老王只有一隻眼。)對,老王的而另一隻眼是田螺眼,瞎的。在這位特殊的老王身上會發生什麼事情呢?讓我們翻開課本一起走進老王的世界。

  (二)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賞析文章的前提,透過初讀,可以使學生初步瞭解將要學到的基本內容,瞭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圖,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形成整體感知。

  首先,我會讓學生根據課前預習,默讀課文,概括文章的內容。明確:低價賣冰——無償送醫——死前送香油、蛋。同步板書。

  其次,學習人物形象的品質,透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總結老王善良的品質。

  明確:善良、樂於助人、不圖回報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意在透過文中的細節來反映整篇文章,並且能夠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內容。我會這樣開展本堂課的深入研讀:

  1、學生透過初步感知後,以小組談論的形式分析文章老王的善良品質都體現在哪些方面?小組討論後,教師派代表發言。老王的善良品質主要體現在①老王給作者一家送冰,價位相同,但是量多,車費減半;②老王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③老王送作者一家香油和雞蛋。)

  2、接著引導學生去分析作者的善良、人道主義精神的體現,①平等看待老王的職業,與他相處融洽;②作者付給老王香油和雞蛋的錢;③作者很關心老王的病情;

  3、最後分析關鍵句“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引導學生昇華情感。理解人生而平等的道理,培養學生的善良、人道主義精神。可以這樣說,人們是生而平等的,要有平等的觀念,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我們要有人道主義精神。①老王送來香油和雞蛋,作者並沒有白要,還對老王心存愧疚,沒請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塗了。那直僵僵的身體好像不能坐,稍一彎曲就會散成一堆骨頭。我不能想象他是怎麼回家的。②老王生病後,作者去關心他,得知老王已經去世,不由得悲傷。作者面對老王的真誠和善良,也用同樣的真誠和善良回饋給他。最後板書:善良、平等。

  (四)拓展延伸

  語文教學沒有明確的終結點,而是引導學生從這個問題走向另一個問題。促使學生將學習延伸到課外,構建起大語文學習觀。所以我的拓展延伸環節是讓學生能夠聯絡生活實際,學生積極發言分享生活的善良小事兒,大家展開討論。

  (五)小結作業

  閱讀教學應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的原則,所以小結至關重要。我將再次總結文章情感,讓學生感受善良的品質和人道主義精神。

  課後作業是課堂知識的鞏固和延伸,因此,我的作業設計為:能夠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寫一篇關於善良、平等的小作文。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學內容的濃縮。透過板書,學生能直觀抓住要點摒棄繁瑣,我的板書就力求體現這一點: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各位考官的耐心聆聽!(結束語)

教師的語文說課稿3

  一、 說教材

  這是一片情景交融的散文。全文生動地描繪了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去郊外遊玩的情景,表現了孩子們沉浸在秋天大自然的歡快心情。

  全文共有4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簡要敘述了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去郊外秋遊。第二、第三自然段分別描寫了秋天的天空和田野的美麗景象。作者按照從天上到地面的順序,抓住秋天裡天空、白雲、稻子、高粱、棉花等形態和色彩上的特點,描繪了一幅充滿生氣的秋景圖。第四自然段敘述了同學們秋遊時在草地上盡情玩耍的情景,充分展現了同學們在大自然的懷抱中盡情享受的愉快心情。

  課文具有以下特色:

  (1)抓住特徵,繪形繪色。作者抓住秋天裡天空一望無邊、白雲變幻無窮的形態特點,以及稻子、高粱、棉花的色彩特點,繪形繪色。

  (2)情景兼備,真切細膩。本文篇幅短小,但是情景兼備,真切細膩。寫秋景處處關情,字裡行間流淌著喜悅;寫秋遊處處涉景,由遠而近,由景及人,絲絲入扣。插圖與課文內容緊密配合,意境優美生動。

  (3)句式整齊,富有節律。第二、第三、四自然段多有短句排列,句式整齊,簡約靈動,富有節律,是朗讀背誦的好文章。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透過對課文的朗讀、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掌握“郊”、“涼”兩個生字,會用“有的……有的……有的……”說一句話。

  3、背誦課文。

  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

  如何在美讀課文中讓學生去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培養學生流利正確地說話。

  二、說教法

  1、直觀教學法

  我們所面對的學生是生活在四季如春的海南,對秋天這個季節的景物特徵沒有一個直觀的印象,因而我在教學這一課時,運用了自制的大幅掛圖創設情境,拉近學生與課文的空間距離,時空差異,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對秋天景物有一個深刻認識。

  2、以讀代講法

  新課標指出:“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各年級都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本文語言文字生動優美,讓學生透過多種讀的方式(如:配樂朗讀、表演朗讀等。)反覆誦讀,熟讀成誦,深入領會課文描寫的意境,以受到美的薰陶。 3、情境教學法

  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沒有任何興趣,被迫地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向。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力量,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了興趣,就會迸發出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此,我在本節課一開始就運用了師生拍手齊誦兒歌《秋天到》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另外,我還讓學生動手把秋天的美景畫下來,這一環節的設計,就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既培養了學生動手的能力,又讓學生在畫畫中深刻感受到了秋天的美景。

  4、遊戲教學法

  心理學研究表明,低年級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我除了在以上環節中運用畫畫等多種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還設計了“摘蘋果”競賽遊戲,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始終處於積極狀態,並讓他們在輕鬆愉快的遊戲活動中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

  三、說學法

  與教法相適應,採用“讀讀——畫畫——練練——說說“的學習方法,讓學生眼口手腦並用,充分啟用學生的思維,在紮實的語言文字訓練中理解課文,注重“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三主模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陶冶情操。

  四、說教學程式

  一、開門見山,揭示主題

  這節課我們還是去郊外秋遊。請大家開啟課文。

  課本上有一幅非常美麗的秋景圖,你們都看到了什麼?(學生暢所欲言的同時,教師相機出示圖畫。)

  二、進入情境,美讀課文

  (配樂)呀,這兒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師範讀第一自然段)想和老師一起到郊外遊玩的小朋友,請站起來和老師一起走吧!

  請同學們繼續自由地美美地把課文讀一讀,一會兒告訴老師你覺得哪個自然段寫得最美?(生自由讀課文)

  (隨機教學)

  1、讓學生在讀、評、畫、議中學習第二、第三自然段,感受秋天的美景。

  讀:選擇自己喜歡的自然段讀一讀,採用多種鼓勵的方式激發學生讀的興趣。

  評:讓學生實實在在的發表自己的意見。

  畫:給學生一幅輪廓圖,讓學生給各種景物塗上顏色。抓住“顏色美”這一特點,更深入地感受秋天的美。

  議:讓學生自由走動交流、展示自己的畫。

  2、讓讓學生在玩、讀、評中學習第四自然段,感受郊外秋遊的快樂。

  玩:讓學生根據第四自然段的內容進行表演,在表演中切身體會快樂的感覺,激發學生用快樂的心情朗讀課文。

  (讀、評的方式同上。)

  三、做“摘蘋果”的遊戲,進行說話、識字訓練。

  1、小朋友們今天表現得可真棒,秋姑娘可高興了,她給大家送來了一棵蘋果樹。呀!滿樹的蘋果又大又紅,你們想摘嗎?可是,秋姑娘說了,你們要回答出她的問題才能摘。

  2、 出示問題:

  ①藍藍的天空一望無邊,幾朵白雲有時像……,有時像……。

  ②用“有的……有的……有的……”說一句話。

  ③“郊”怎樣讀?你用什麼辦法記住這個字?你會寫嗎?

  ④“涼”怎樣讀?你用什麼辦法記住這個字?你會寫嗎?

  四、整體感知,深化主題

  1、再讀課文。

  2、秋天的景色美嗎?你們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讚美一下秋天嗎?

  (學生思考,發言。)

教師的語文說課稿4

  一、說教材

  《晏子使楚》一課是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11課的課文,它是是一篇《晏子春秋》裡的歷史故事,本文主要寫了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依仗著國勢強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他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運用了將計就計、順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一一加以反駁,維護了個人和齊國的尊嚴。學習這篇文章一方面可以讓學生體會晏子機智、敏銳的性格特點同時也可以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的愛國情懷。

  二、說學情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把握學生的條件是上好本節課的基礎。這個階段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語文學習基礎,具備了初步的語文聽、說、讀、寫的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語文學習方法。但是由於該年齡段的學生依然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對於關鍵詞句的把握還不是很到位,所以說在理解楚王與晏子的語言方面可能還會出現一定的問題。所以對於本節課在基本掌握故事內容的基礎上一定要對重點的語句反覆閱讀、進行分析,從而得以很好的把握。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對小學語文教學的要求和本文的教學內容與特點,並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了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知識和能力目標是學會本課8個生字,正確讀寫“侮辱、撒謊、敝人、矩形、柑橘、淮南”等詞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文章大意和具體故事。過程與方法是透過反覆的朗讀和討論來分析晏子的語言、動作等描寫對於晏子這一敏銳特點的體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體會晏子為祖國的榮辱而作出的偉大貢獻。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於本課及學生的一些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透過理解晏子的語言和行為體會晏子敏銳、機智的性格特點。教學難點是感悟晏子的聰慧和體會燕子的愛國之情。

  五、說教法和學法

  那麼依據“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的理念,同時,為了達到既定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學習,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從閱讀中提出問題和見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表達自己見解。注重引導學生透過朗讀課文,質疑問難,在師生合作中讀懂課文,體會西部建設者的博大胸襟和無私奉獻精神。在教學中,我主要透過誦讀法、合作探究法、角色朗讀法來進行。

  六、說教學過程

  圍繞以上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題目匯入。我會在黑板上呈現題目,並且讓同學們來解釋題目,透過我的提問一方面可以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可以檢驗學生回家的預習情況。

  第二環節:通讀課文,整體感知。在這一環節我分成兩個步驟,第一個步驟是透過查字典的形式來解決本節課的字詞,並且重點強調易錯字。比如說:“柑橘、敝、侮辱、淮”,因為對於小學上來說字詞的學習是他們學習的重點,同時也可以為之後文章的學習掃清文字障礙。第二個步驟是梳理文章思路的一個環節,我會用一個問題來引導:“這篇文章中一共講了幾件事情,分別是什麼?”這個問題可以從整體上把握文中章的脈絡,是再讀深入體會的基礎。

  第三環節:再次朗讀,深入體會。葉聖陶說:在這個環節中我不僅有傳統的提問的教學方式還會透過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我會用一個非常自由的問題來做切入點,我會問大家對文章中的哪一件事情比較感興趣。學生的額回答是不一樣的額,讓他們自由的而說出自己的想法。

  其次,我會引導大家來學習第一件事情,我會問大家:“楚王為什麼讓燕子鑽狗洞”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在原文中可以找到答案,但讓同學們也可以按自己的理解來說。透過大家的各抒己見是可以很好地知道楚王當時對晏子的態度,為之後角色扮演增加感情的而理解。

  再次,我會重點來分析晏子對於楚王做法的回應,會選擇不同的學生帶著感情來閱讀,讓他們重點體會晏子語言的而犀利與淡然。

  最後,帶領大家一起總結晏子的性格特點,在這一個地方,我會引導學生知道語言描寫對於一個人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性。這一點也是這篇文章學習對於學習寫作的幫助。

  第四環節:有感情地朗讀、談學習後的感受。我會設定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如果你是晏子,你會怎麼做?”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而答案,有的學生可能會說:“我會像晏子一樣做”,有的學生說:“我想我會一直等到他們開啟城門”,還有些學生說:“我會要求讓他們國的大王給我演示如何從這麼小的門裡進去。”

  第五環節:遷移拓展。在這裡我會先播放有關晏子使楚的視屏加深大家的認識,另一方面也會讓學生說說自己知道的一些機智、敏銳的人的小故事。

  第六環節:作業小結。我會讓大家蒐集《晏子春秋》裡的小故事在下節課上課之前和大家一起分享。

  七、說板書設計

  最後,說一說我的板書設計。我的板書秉持“簡潔、明瞭”的原則,下面是我的板書設計:

  以上就是我今天說課的全部內容,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教師的語文說課稿5

  教學思路

  《小動物上體育》是21世紀北京版實驗教材小語第二冊第8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這是一首童話詩,寫的是小動物上體育課的事情。作者創設了一個“隊伍總是走不齊”的情景,巧妙的告訴小學生:動物體態不同,走路姿勢也不同。課文內容淺顯易懂。在設計這一課的教學思路時,我主要體現低年級識字教學為主,課文是識字的載體,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使學生在紮紮實實識字的基礎上,熟讀課文,從而能讀出合適的語氣,表達出角色的心態。

  這課書主要的教學任務是:

  1、學會8個生字,(包括多音字“了”liǎ),認讀12個字。認識新偏旁“牛字旁”。

  2、使學生能夠正確規範的書寫生字。培養學生正確的書寫習慣,並積累識字方法。

  3、透過對生字的學習,使學生體會漢字的形體美,產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喜愛之情。

  4、學習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讀出合適的語氣,表達出角色的心態,使學生產生喜愛動物的情感。

  我是這樣來分配課時的:

  第一課時:學習課文中的四個字“動物和體育”。使學生認識字的音、形和義。重點指導書寫“動和物”兩個字。其他的生字主要是讓學生掌握讀音。並且透過創設情景和反覆多種形式的讀,使學生體會角色的心態。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

  第二課時:主要是處理剩下的四個生字,解決它們的形、義和寫。並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讀課文,加深學生對課文的認識和理解。

  主要有這樣幾個特點:

  1.從生活中巧妙引入新課,使學生在輕鬆、自由的氛圍中開始學習。本節課伊始,我利用學生司空見慣的課程表引入新課,又以“你最喜歡上什麼課”這一問題,激起學生興趣。拉近了課本與學生的距離,又自然地引入新課,使孩子在輕鬆、自由的氛圍中開始了學習。

  2.注重識字。把閱讀作為識字的重要載體,識字和閱讀同步進行。把練習朗讀和識記字音結合起來,把理解課文內容和理解詞義結合起來,最後在綜合練習中重點指導書寫。利用多種形式如(自己讀、同濁度、男生讀、女聲讀等)的讀,讓學生掌握字音。激發學生興趣,蒐集識字方法。體現了低年級識字教學這一重點,提高了識字效率。在學生們記完字形後緊接著指導書寫,並透過學生之間的互評找到自己所寫字的不足和優點,使學生真正做到紮紮實實的識字。另外,在今天的課中,又體現了對二類字的處理。讓學生真正對二類字的讀音有所認識。

  3、重視朗讀。以讀代講,在讀中發現、體會動物們的心態,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本節課中,教師以讀代講、學生在讀中感受動物的心態。整堂課上,教師讓學生全方位地讀,設計了個人讀、對比讀、引讀、齊讀、小組讀、分角色讀,感悟後讀等,另外,我還給孩子們創設了“我們就是那些小動物在上體育課”這一情景,讓學生深入角色,讓學生在讀中自解、自悟,並利用,讓學生在初讀的基礎上進一步感知小動物的心態,又透過學生自讀體會小動物們的心態,感悟他們的心態,培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並透過“你能讀出小動物的這種心情”這樣的問題引發學生進一步高質量的讀。

  4.注重教師角色定位,關注學習主體。老師用親切、自然、和善、民主的教態和教風,始終掛在臉上的甜甜的微笑,具有一種天然的親和力。用人性化、充滿愛心的課堂語言和孩子們交流,創造一種童話般的學習氛圍,讓貪玩好動的孩子積極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體現了新課標所倡導的人文性,體現尊重、激發學生“原生態”的先進教學思想。

教師的語文說課稿6

尊敬的評委們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二十四課《詩兩首》之《金色花》。

  我的說課分為五個步驟,一是說教材,二是說教法,三是說學法,四是說教學程式,五是說遠端教育設施的運用。

  一、教材分析

  (一)課文所處的地位

  七年級上冊是根據生活內容編排單元的。第五單元的主題是“家庭和親情”,《金色花》是一首表現母愛詩歌的名篇,作者泰戈爾是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他的詩歌清新自然,想象豐富,語言秀麗。本課時只講授《金色花》,而後一首冰心的《紙船》則讓學生課後比較閱讀。

  《金色花》用充滿童稚的想象,細膩地刻畫了孩子天真可愛而又稍帶頑皮地與媽媽嬉戲的心理,含蓄地表達了孩子與媽媽難捨難分的感情,體現了人間最聖潔的母子之情。

  學習詩中奇特的想象不僅使學生了解詩歌的特點,也為區別下個單元《郭沫若詩兩首》中“想象”與“聯想”奠定一定的基礎。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對現代詩歌的語言特點、音韻節奏、情感表達均瞭解不多。所以教學本單元時宜從指導學生掌握誦讀現代詩歌的技巧入手,在朗讀過程中逐步激發起他們賞讀詩歌的興趣。

  (三)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學習現代詩的基本朗誦技巧,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感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②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人間至愛親情,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培養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③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掌握朗誦技巧,投入真情,反覆誦讀,感知詩歌優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摯淳樸的情感。

  教學難點: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嘗試藉助具體的形象或事物來抒寫感情,表達對母親的愛。

  二、說教法

  (一)美讀感知法:新課標重視感性層面,重視美讀,讀出語氣、語調和韻味。“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在美讀中,體會“想象”在詩歌中的作用,積累創造思維的體驗,所以教授本文的重點就是多讀。

  (二)合作探究法:學習中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發揮老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三)多媒體演示法:引入音像資料,製作課件,充分開發利用課程資源。

  三、說學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是為了不教”,教學最主要的就是要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

  (一)充分預習,收集有關母愛的詩歌、名言,增大學生閱讀的容量,鍛鍊學生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同時也為上課的相關環節做好準備;

  (二)針對七年級學生照搬參考書相關資料的現象,指導學生如何運用參考書,篩選關鍵資訊,作圈點勾畫;

  (三)結合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引導學生結合自身體驗歸納朗讀。

  四、說教學程式

  (一)情景匯入,期待永恆美

  金色花許多學生都沒有聽說過,多媒體先播放學生熟悉的表現母愛的歌曲《魯冰花》,在歌聲中把學生帶入預設的教學情境。

  (二)自由朗讀,感受圖畫美。

  播放《魯冰花》背景音樂,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先說給同桌聽,然後說給全班同學聽,在學生充分表達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概括明確孩子變成金色花後的三幅圖畫。

  母親做禱告時開放花瓣散發香氣

  三次嬉戲母親讀書時將影子投在書頁上

  母親去牛棚時和她開玩笑,恢復原形

  (三)傾情誦讀,品讀語言美。

  1、學生聽配樂示範朗讀,提示學生聽時注意詩歌的“感情、語氣、語速、輕重”等,

  2、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或感受最深的句子,自由朗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學生自身也是充滿身真童趣的,鼓勵結合自身體驗,讀出自己的理解。

  3、花樣朗讀比賽,看誰朗誦的好:自由組合,可以個人朗誦,也可以合誦,也可以分角色朗誦等,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將自己的感悟與情感融入其中。花樣朗讀比賽可以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如果遇到冷場的話,老師適合時引導。

  4、最後讓學生滿懷著對媽媽的愛,充滿深情地誦讀全文,再次感受文中的語言美。

  (四)深入探究,挖掘想象美。

  出示金色花的圖片,引導學生思考詩歌的語言美都來自詩人想象的奇特,把自己變成了一朵美麗聖樹上的花朵。

  即:新奇的想象,美妙的表達

  (五)創意表達,昇華情感美。

  結合文中小男孩子的表現,適時講一個簡短的小故事,激發學生對母親的愛,也讓學生們像文中的小男孩一樣,變作什麼來表達對母親的深深感恩。

  初一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正在完善之中,我先給學生做示範的造句,再請學生動筆寫。全班品評。當然,學生如果有其他的想象也是可以的。我們需要適時引導並評論,不要用老師的思維模式框住了學生的想象力。

  示範:

  (1)我願變成xx,當媽媽xx的時候,我可以為媽媽x x

  (2)假如變成了xx,我將xx。

  例句:

  (1)我願變成一條清清溪流,當媽媽工作累的時候,我可以為媽媽唱出一首“叮叮咚咚”的曲子,讓媽媽心情放鬆。

  (2)假如我變成了一朵小小的白雲,我將緊緊跟隨著媽媽,使媽媽不管走到哪兒,都免受烈日無情地炙烤。

  (六)盡心回報,落實行動美。

  世界上有兩件事情不能等,一件是行善,一件是盡孝。讓同學們把想對媽媽說的話寫在一張賀卡上,今天晚上送給媽媽,如果媽媽不在家,就打電話念給媽媽聽,把對母親的回報落實在行動中。

  五、說遠端教育資源的運用

  (一)《媽媽的吻》歌曲的播放,可以使學生快速融入到教學情境中,與傳統教學方法相比有其優越性。

  (二)遠端教育網上的資源中簡潔的教案,給老師提示了教學重難點,同時也給老師留下了自我發揮的空間,加入自己對教材的解讀;課文配樂圖畫朗讀,在提高學生聽看讀能力的同時,能更快速感知全文;簡單的練習的設定,可以使學生當堂消化知識,與傳統在黑板上抄上相比,時間大大縮短。

  (三)初一的新生理解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正在培養之中,多媒體上把課文重要的筆記顯示出來,更迅速方便,節省了老師的板書時間,使學生能更快地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中。

  結束語:這堂課我以朗讀貫穿始終,讓學生透過充分的朗讀感悟課文,體會文中的母子深情。透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大膽質疑,發表見解的能力,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展開合理的想象,開拓學生思維,利用遠端教育資源,讓學生理解尊母、愛母這一偉大主旨,並付出實際行動。懇請評委提出寶貴意見。

教師的語文說課稿7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望洞庭》。

  對於教材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那麼,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一、說教材

  《望洞庭》選自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17課,《望洞庭》是一首描寫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詩。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秋天轉任和州,行經洞庭所作。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透過豐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將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繪得惟妙惟肖,躍然紙上。這首詩重在表現洞庭湖的柔和、秀美。

  二、說學情

  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概括和歸納的能力,求知慾強,本文是一首山水詩歌,對學生來說較為熟悉。我將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著重採用誦讀,感悟的方法進行文字分析。

  三、說教學目標

  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尋找詩歌主要意象。

  2.透過小組討論、多媒體教學等方式,描繪夜間洞庭湖景色特點,體會詩歌意境。

  3.感受劉禹錫對自然美景的喜愛之情。

  四、說教學重難點

  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是:教學重點:描繪夜間洞庭湖景色特點,體會詩歌意境。教學難點:感受劉禹錫對自然美景的喜愛之情。

  五、說教學方法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於此,我將引導學生採用以下的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朗誦法;討論法。

  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好的匯入未成曲調先有情,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學生了解這節課所要學習的課題和內容,還要形成閱讀期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會運用多媒體展示五張圖片,為學生介紹中國五大淡水湖,重點介紹洞庭湖,進而引入文字。

  (二)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賞析文章的前提,透過初讀,可以使學生初步瞭解將要學到的基本內容,瞭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圖,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形成整體感知。

  首先,我會讓學生根據課前預習,出聲誦讀課文,介紹劉禹錫。

  其次我會引導學生自由朗讀詩歌,注意朗讀的快慢、停頓、語調、輕重音等,然後再播放音訊,糾正他們的讀音與停頓。

  最後,我會引導學生結合創作背景思考:透過題目中的“望”字,尋找一下作者看到了什麼?學生透過朗讀,能夠說出作者身處秋季夜晚的洞庭湖之中,看見了遠處的君山、看見了波平如鏡的湖面,天上明亮的秋月,繼而板書。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意在透過文中的細節來反映整篇文章,並且能夠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內容。我會這樣開展本堂課的深入研讀:

  1.學生在初步感知詩歌情感基調之後,設定問題。我的問題是:仔細閱讀第一句,思考那個字用得好?學生經過再次朗讀後回答。詩句的第一句“和”字用的好,將月光與湖面緊密的結合起來,即皎潔的月光與澄澈空明的湖水交相輝映,形成一幅唯美的畫卷。

  2.順勢我會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討論的問題:詩歌中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學生展開討論,我將進行巡視給予一定的指導和點撥。討論結束後我會尋找小組代表回答。經過總結,我們看到:詩歌的第二句和第四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第二句將潭面比作未經打磨的鏡子,“鏡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貼切地表現了千里洞庭風平浪靜的景象,在月光下別具一種朦朧美。“潭面無風鏡未磨”以生動形象的比喻補足了“湖光秋月兩相和”的詩意。因為只有“潭面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調。

  第四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君山比作一顆小小的青螺,將湖面比作是一個大大的銀盤,想象豐富,比喻恰當,色調淡雅,銀盤與青螺互相映襯,相得益彰。

  3.接著,我會提出問題:朗讀詩歌,你看了一幅什麼樣的畫面?學生經過朗誦,結合我的引導和總結後,明確問題答案如下: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徹空明的,與素月的清光交相輝映。湖上無風,迷迷濛濛的湖面宛如未經磨拭的銅鏡。遠遠眺望洞庭湖山水,蒼翠如墨,恰似白銀盤裡託著青青的田螺。

  4.在以上分析之後,我會繼續引導學生思考:整首詩歌表達了作者情感?師生共同總結得出:整首詩歌借描寫秋月下的洞庭湖,細緻的刻畫洞庭湖的山、水、月,表達了作者對自然風光的喜愛之情。

  透過以上環節我達成了我的三維目標,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四)拓展延伸

  語文教學沒有明確的終結點,而是引導學生從這個問題走向另一個問題。促使學生將學習延伸到課外,構建起大語文學習觀。所以我的拓展延伸為:

  教師運用多媒體呈現其他山水詩,進一步感受,作者對自然風光的喜愛之情。

  (五)小結作業

  師生共同總結本課學習的內容:本首詩歌借描寫秋月下的洞庭湖,細緻的刻畫洞庭湖的山、水、月,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對自然風光的喜愛之情。

  最後,我的作業設計為:以“我心中的洞庭湖”為題準備演講稿,下節課一起分享。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學內容的濃縮。透過板書,學生能直觀抓住要點摒棄繁瑣,我的板書就力求體現這一點:

  以上是我今天說課的內容。謝謝各位考官。

教師的語文說課稿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想北平》一文選自高中語文第三冊讀本,供學生拓展閱讀。高中語文第三冊的主要教學任務是詩歌,教材中安排了一個散文單元,主要目的是為了加強學生鑑賞能力的訓練,激發思維,挖掘文字的深層次意韻。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散文,文中主要表現的思鄉之情是學生都能理解的。在高二階段讀散文,更要審視隱藏在文字表面之下的作者的思維活動,體會樸實語言和平凡景物中傳遞的資訊,以人文精神關注文字,學會與作者交流、溝通,抓住作者的情感脈搏,進而窺見作者的生活理想和處世原則.

  2、教學目標知識目標:選取有地方特色的景物傳遞情感。能力目標:瞭解作者在景物描繪(抓住特徵)中透露的情感傾向,挖掘內在資訊,能深入鑑賞散文。

  情感目標:體會中國傳統文人的鄉土情節;老舍先生淡泊,寧靜的生活態度。

  3、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作者選取的景物所傳遞的情感。難點:瞭解中國傳統文人的生活理想和處世原則。

  二、教法學法

  教法:以情感誘發為主,透過篩選文中具體的資訊,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感情,配合多媒體教學,直觀有效。

  學法:高二學生已有一定的閱讀基礎,立足文字,從具體資訊(景物特點)到抽象情感,從已知(寫景抒情)涉及未知(作者的生活理想),以高二陶潛詩歌作誘導,引導學生多思考,多感受。

  三、教學過程

  1、多媒體匯入,展示現代北京與老北京的異同。激發學生興趣。為下文找準景物特點熱身。

  2、立足文字,篩選有效資訊(景物特點、與其它城市對比),體會作者的生活理想。

  3、從整體出發,以人文精神關注文章內蘊,體會“意在言外”的特點,以陶潛詩歌作參照,體會老舍所傳達的中國傳統文人的處世態度——淡泊、寧靜。

  四、教學設想

  1、教學時數一課時

  2、教學手段運用多媒體教學,在疏理文字階段給學生以直觀的印象。在情感體會階段,以誘發學生情感體會為主,學會文字與作者交流。

  五、板書設計

  長著紅酸棗的老城牆水中的蝌蚪、葦葉上的嫩蜻蜓景物與生命契合表現自然的城市佈置生活態度:淡泊、寧靜的深情厚重的文化積澱溫和平凡的花草貼近土地的果蔬

  六、理論支援

  1、激發學習者的動機、興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強教育者與學習者的感情交流,是促進認知發展的支柱和動力。

  2、教育者精心組織各類行為活動與認知活動,並使之合理結合,學習者充分發揮活動的自主性,是促成行為結構與心理結構迅速互化的有效途徑。

教師的語文說課稿9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上午好。我是初中語文組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孤獨之旅》。下面,我將從教學背景、課程設計以及教學亮點這三個方面來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學背景

  1.教材分析

  合理、科學全面的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孤獨之旅》是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小說。本文寫的是因家庭變故而失學的少年杜小康,跟隨父親去放鴨遭遇暴風雨後成長並堅強起來的故事。透過學習本文,學生能瞭解小說中環境描寫的作用,並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獲得人生的啟示。

  2.學情分析

  現代教育理論強調,任何教學活動都必須以滿足學習者的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在教學活動之前進行學情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八年級的學生正處於由抽象思維過渡到邏輯思維的階段,他們的求知慾旺盛,樂於探索和發現,能夠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他們對於小說情節的概括能力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但對於人物形象和主題把握方面還有待加強,對小說的獨立閱讀能力還有待提高。

  3.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在新課程改革理論的指導下,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三維目標:(1)知識與技能:理清小說的故事情節,理解重要詞句的深刻含義;

  (2)過程與方法:透過閱讀體悟,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把握小說的主題,結合生活經驗,樹立堅強的人生信念,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

  4.重難點

  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和認知特點,我制定瞭如下的教學重難點。重點是: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難點是樹立堅強的人生信念,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

  二、說課程設計

  接下來是我的課程設計部分,首先是教法與學法的選擇。葉聖陶老先生曾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因此,本節課我採用的教法主要有:小組討論法。透過小組間合作交流討論,提高獨立閱讀小說的能力。此外,我還將採用多媒體教學法和朗讀體會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本節課我採用的學法有: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鼓勵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交流討論,透過師生合作,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接下來是我本次說課的核心內容:說教學過程。我主要分以下幾個環節進行。

  第一環節:匯入新課

  上課伊始,我會用多媒體的形式播放歌曲陽光總在風雨後,並請學生談一談自己成長過程中經歷的煩惱與孤獨。學生自由發言,暢談感受,從而引出本課的課題。

  這樣的匯入不僅能營造輕鬆愉悅的學習氣氛,同時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環節:初讀課文

  在課前我會要求學生做好預習工作,藉助工具書及文下注釋,正確讀寫生字並理解重點字詞,我會當堂進行字詞測驗檢查學生的預習效果。

  字詞測驗完畢,我會請學生默讀課文,思考並回答問題:本文是一篇小說,請按照小說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概括文章主要內容。這個問題比較簡單,學生能從文中找出答案:故事的開端是杜小康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不得不輟學跟隨父親去放鴨;發展是與父親撐船去蘆葦蕩的經過和感受;高潮是在蘆葦蕩遇到暴風雨時的情景;結局是鴨子長大了,杜小康也長大了。透過這一環節,學生能理清小說的故事情節,並鍛鍊資訊蒐集能力及內容概括能力。

  第三環節:再讀課文

  在這一環節,首先我會提問:文中有許多環境描寫的句子,找出你認為寫的最好的段落進行朗讀,並說說這樣的環境描寫對錶現杜小康的成長起什麼作用。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因此我會採用小組討論法,將全班學生分成四人小組,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我也會參與討論並給予意見。討論完畢,我會請學生派代表發言,其他組的學生予以補充說明,我也會進行點評。透過師生合作,學生能夠得出:文中寫鴨群被趕著奮力向前推進襯托了杜小康出來放鴨的無奈;寫鴨們夜晚將主人的船團團圍住襯衫出杜小康內心的不安;寫鴨長大後羽毛變得鮮亮稠密也象徵著杜小康的成長。文中高潮部分對於暴風雨的描寫渲染了恐怖的氣氛,烘托出杜小康內心的恐懼;寫杜小康與暴風雨搏鬥時的情景象徵著這個少年堅強起來了。等等。

  透過這一環節,學生能夠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並培養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第四環節:研讀課文

  首先我會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最後三段,並提問:這段旅程為什麼是孤獨的?杜小康的旅程給了我們什麼人生啟示?學生結合自身體驗並自主思考,在我的引導能夠明確:這段旅程中,杜小康經歷了離鄉背井的孤獨、別離母親與夥伴的孤獨、空曠環境的孤獨、單調生活的孤獨以及心靈的孤獨,但他最終成長了堅強了。這告訴我們,在成長道路上,只有勇於面對孤獨,適應艱苦的條件,不斷磨練自己,才能成長成熟。

  透過這一環節,學生能夠把握小說的主題,並培養獨立閱讀的能力。

  第五環節:當堂訓練:

  本環節我會請學生當堂用第一人稱的方法寫一寫當杜小康看到鴨下蛋時的內心所想。從而更好地鞏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並培養寫作能力。

  第六環節:課堂小結

  我會請學生髮表本節課的收穫和體會,讓學生自己梳理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我也會進行適當的補充,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資訊交流能力。

  第七環節:佈置作業

  最後我會佈置如下作業:回憶自己成長過程中所經歷過的獨特的旅程,寫一段從中得到的收穫。

  我為本節課設計的板書清楚明瞭,方便學生記憶,同時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突破了難點。

  以上是我全部的教學過程。在實際教學中,我還將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課堂教學的現場效果,對學生的學習予以及時的評價,評價將貫穿教學活動的始終,我將以形成性評價為主,採用教師評價和學生互評的方法,並根據學生的反饋反思自己的教學設計,調整教學方案。

  三、說教學亮點

  我本節課的教學亮點主要有:首先,採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自主學習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我將聽說讀寫緊密結合,通過當堂訓練的方式,檢查學生的學生效果,從而檢驗教學目標是否完成。

教師的語文說課稿10

  說教育程序

  要到達教育方針、掌握要點、打破難點,最好把本文分為兩個過程來進行,零星過程重在課文的全體感悟,引導學生開始瞭解文章的內容、觀念,第二過程重在寫作技巧的探求與瞭解賦有哲理性的言語。

  零星步:創設情形全體感悟

  (1)導語規劃

  當你為世界的奧秘而驚異,為人類的才智而驕傲時,你是否想到,正是大天然那無與倫比的才智創造了這一切,你的心靈是否因此而遭到深深的震懾呢?但是,自不量力的人類卻試圖面臨充滿了母性關心和父性才智的天然說:“我要降服你!”快看看一段短片,望咱們堅持大顯神通的清醒和現實的溫情吧。

  以多媒體播映《人與天然》的片段,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況,分辯學生的學習愛好,為課文了解營建一個情感氣氛。

  (2)自主研習,全體感知

  學生默讀兩遍課文,首要堆集舉辦字詞,完結字詞操練。

  其次圈點勾畫,找出文中表達作者觀念的要害句子,扼要寫出對每一段的讀書感觸與瞭解,並小聲播映音樂,以創設輕鬆的閱覽氣氛。

  這個環節為學生創設傑出的自主學習情形,引導學生捉住要害句子瞭解文章主題敬畏天然的意義。

  (3)互動探求

  進行四人小組的協作評論溝通關於文章的全體感知,將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能夠學生答覆、能夠教師答覆,一起,教師留意引導學生理清作者是怎麼一步步得出“敬畏天然”這一觀念的。

  第1段:人類“降服天然”的主意是過錯的。

  第2段:大天然暗笑人類。(理由:1、翻開的空間只不過天涯之間。2、 今人也會變成古人。3、科學史也是犯過錯的前史。)

  第3段:人類創造的東西可能是人類的圈套。

  第4段:世界必定存在比人更高檔的生物。

  第5段:大天然的才智也遠勝於人。

  第6段:人類的才智是世界自我認識的東西。

  第7段:人類僅僅世界大生命的一個組成部分。

  第8段:世界自身才華碩大的永久的生命。

  第9段:生命都是世界物質的另一種存在方法。

  第10段:在世界中處處都是人類的兄弟。

  第11段:咱們應當視其他生物為咱們相等的生命,敬畏它們才華敬畏世界,敬畏天然,敬畏咱們自己。

教師的語文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我所執教的課文《影子橋》是二年級語文第十二單元的一篇課文。本課以兒童的視角,用優美的詞語、形象生動的比喻、充滿情趣的語言,描寫出了水中影子橋的美及水中魚兒的快樂,表達小朋友對影子橋的喜歡,從而自覺保護影子橋這兒的環境。

  根據教材編寫意圖,結合二年級學生認知、思維、情感等方面的實際情況,我將教學目標定位在:

  第一課時:

  (1)認讀6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瞭解課文大意,知道影子橋名字的由來。

  第二課時:

  1、讓學生感受河水的清澈以及作者對影子橋的喜愛。

  2、用"。。。。。。像。。。。。。"說句子,替換詞語,在說話拓展中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3、運用劃出重點和喜歡的句子的方法學習閱讀課文。

  4、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激發學生保護環境,熱愛環境的情感。

  我這節課上的是第二課時,著重從後一個教學目標出發,確定教法、學法,設計本課的教學環節。

  二、說教法。

  本課採用“遷移學法,先扶後放”的教學方式,將課文六個自然段分兩部分進行教學。前面三個自然段教給學生新的閱讀方法,指導學生進行學習;後面三個自然段中放手讓學生運用學法自學,再提出問題,小組解決,小組解決不了,再來全班解決,實現學生與文字之間的“對話”。對於文中影子橋的景色美、魚兒的“上躥下跳”等重難點,我借用多媒體的生動直觀,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並用“……像……”說話。在學生體會美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說話能力。此外,指導學生學文時,我主要採用:“讀文——品句——指導讀”的步驟,引導學生反覆品讀,讓學生在讀中悟,在悟中讀。

  三、 說學法。

  學生學會“劃出重要或喜歡的句子”是這一單元的一個新的閱讀方法,我認為可以在《影子橋》這篇課文中讓學生鞏固和運用。因此,我在這篇課文第2自然段採用"扶"的方式引導學生運用這個學法在課文的後3個自然段中採用"放"的方式讓學生鞏固運用學法自學課文,接著在學文中發現問題,並在小組合作中探究解決問題,然後全班討論還有不能解決的問題,最後進行有感情地朗讀。

  四、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詞語,鞏固雙基。

  (二)、品讀第二自然段,感悟美景。

  透過實景的錄影,讓學生找出相對應描寫美景的第二自然段。在教師幫助下運用學法進行學習,找出喜歡的句子。教師再指導學生在讀中領悟影子橋的美景;在領悟中展開合理想象,用“……像……”學說句子;理解後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進一步感悟影子橋的美景。

  (三)、遷移學法,合作探究第四至六自然段。

  學生在學習四至六自然段時,教師放手讓學生運用學法自學,再小組交流學懂了什麼,提出不懂的問題小組合作解決,小組解決不了的再來大組解決。以問題促進學生個性化的選擇性學習,讓學生自己與課文對話,從自我出發去感受課文的意境。

  (四)、總結學法,擴充套件知識,深化情感。

  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收穫,讓學生在拓展延伸中說說還見過什麼有趣的倒影,激發學生保護環境,熱愛生活的情感。

  五、說反思。

  上完這節課,我的感受很多,反思本節課的教學,不僅達到了教學目標,而且有幾點意外的收穫:

  1、"劃出自己認為重要和喜歡的句子。"是本單元訓練的重點,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自學能力,我採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運用學法學習;在四至六自然段中放手讓學生自學,並提出問題,合作解決。透過這節課與學生的互動,我覺得"先扶後放"、"學法遷移"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新的課改教學中仍有很強的實效性,真正達到"授之以漁"。

  2、"學貴有疑",課堂上我儘可能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己讀文,自己提問題,自己試著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每個孩子能自由、大膽地參與交流,表達自己的見解,在協作交流中逐漸學會與人交往、溝通。當我也加入他們的小組時,他們變得更踴躍,並且樂於從文字中發現問題,並提出來考考同組的其他同學,促使其他同學去研讀課本,再次主動積極地與文字對話,與同學對話,與教師對話。在這多重對話中,學生的疑問冰釋了,思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3、合理使用多媒體。把多媒體用在點子上,用在關鍵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理解"水面的波紋像老奶奶的臉"時,有許多同學說不上來,這時出現風吹來,水面泛起波紋的錄影,學生一下理解了,還說出了許多相關的比喻。又如引導學生理解"魚兒一忽兒躥上橋面,一忽兒又跳進水裡。"一句時,我認為"躥上橋面"是躥上真正的橋面,還是影子橋,應該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在這裡借用生動、形象的課件,學生不僅體會感受到了小魚的可愛,影子橋的美麗,而且親眼看到了小魚怎樣躥上橋面,又跳進水裡,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

  當然,這節課中,還有不盡人意的地方,比如學生看圖展開想象,用“……像……”說話,我只想讓學生能夠展開想象來說話,並不要求說比喻句,所以學生前面說到:“石拱橋的倒影像影子橋。”時,我能給予評價,但到了學生說到:“月亮像太陽”時,就沒有進一步評價,這個學生是抓住他們的形狀進行想象的。所以如何關注學生在課堂呈現出的各種問題,運用問題資源進行有效教學,仍是我今後將繼續與同行們探討的課題之一。

教師的語文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漁夫的故事》選自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這是個充滿智慧的故事,故事主要講了一個貧窮的漁夫,到海邊去捕魚,意外地撈上了所羅門王封鎖魔鬼的瓶子。他開啟瓶子,狡猾兇惡的魔鬼鑽了出來,想要殺死他。漁夫用自己的智慧戰勝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鎖在瓶子裡。故事中魔鬼的強大和漁夫的弱小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但是故事卻告訴人們:擁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

  課文語言形象生動,特別是魔鬼的形象和魔鬼與漁夫的對話,非常引人入勝,能充分調動起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選編這篇課文,目的有三:一是使學生透過閱讀,知道有智慧的人,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二是進一步學習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簡要講述故事。三是激發學生讀故事的興趣。

  教學本文的重點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理清課文脈絡的基礎上,從有關詞句中體會魔鬼的兇惡、狡猾和漁夫的智慧,引導學生簡要地講述故事。

  二、說目標

  《語文教學指導綱要》規定,選讀一些中外名著的目的是讓學生更多地瞭解中外的優秀文化,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培養賞析能力。《漁夫的故事》選自《一千零一夜》。《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譚》,它是一部著名的阿拉伯民間故事集。豐富多彩的故事內容,充分顯示了古代阿拉伯人民高度的智慧和豐富的想像力,它不僅是阿拉伯人民的寶貴文學遺產,也是世界人民的文學瑰寶。高爾基稱它為“民間文學史上最壯麗的一座紀念碑”。因此,瞭解《一千零一夜》,瞭解課文情節生動,形象鮮明的特點應是本文教學的認知目標。

  初步學會按民間故事的特點來賞析課文,有表情地朗讀對話為本文教學的技能目標。

  感受“正能壓邪”的道理,感受課文所歌頌的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本文教學的情感目標。

  根據小學生好奇、好強、愛幻想、愛表演的心理特點,提出“漁夫會怎樣簡短地講給妻子聽?”“又會怎樣跟漁夫們講魔鬼的事?”等極具想像空間的問題,激發學生進行再想像,以達到本文教學的思維目標:開發、拓展學生的想像能力。

  課文十分成功地運用了對話、外貌和心理描寫,來刻畫漁夫和魔鬼的性格特徵,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變化。漁夫誠實善良、勇敢機智,是正義力量的代表;魔鬼兇殘狡猾,卑鄙愚蠢,是邪惡勢力的化身。故事透過漁夫這個形象,歌頌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透過魔鬼這個形象,揭露了敵人的殘暴和愚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賞析漁夫和魔鬼的性格特徵是本文的教學重點。

  三、說教法

  教學是教和學的雙邊活動,既要有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有學生的主動性。因此,本文的總體教學思路為: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學會根據民間故事的一般特點來自己讀悟課文的方法,以達到“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可採用“分角色朗讀”、“評價分析人物”、“創設情境,口語交際”等方法進行教學。

  簡潔而有個性的對話描寫是本文刻畫人物的主要手段,愛模仿、好表演是小學生的普遍心理特徵。透過分角色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人物的性格特徵透過聲音的高低,語速的快慢,節奏的強弱,並輔以表情、動作、姿態,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同學們面前,初步達到感知人物形象的目的。

  四、說設計

  1、簡介作品,導人新課。

  透過娓娓動聽的對《一千零一夜》故事內容的講述,營造神秘氣氛,使學生的想像與作品的想像貼近,激發閱讀興趣。

  2、快速閱讀課文,概述故事內容。

  課文較長,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概括有難度,因此,我讓學生抓住三個詞語“漁夫、瓶子和魔鬼”來概括,以降低難度,達到簡明概括的目的。

  3、根據“鮮明的人物性格”來分析漁夫和魔鬼兩個形象。

  首先指導學生同桌分角色有表情朗讀對話,生動形象地再現人物性格,讓學生從語言的音韻變化中分辨角色,整體上感知各自的性格特徵。接著自讀自悟,再全班討論,具體分析人物特點,引導學生從具體的語言材料中,概括出漁夫的“誠實善良,機智勇敢”,魔鬼的“兇殘狡猾,卑鄙愚蠢”的鮮明的性格特點,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

  4、從概括形象入手,歸結寓意。

  設計問題“看了漁夫和魔鬼鬥爭的過程,你明白了什麼?”讓學生談談感受,自己歸結出寓意,受到教育。

  5、創設情境,口語交際。

  愛因斯坦認為“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在賞析課文之後,提出“漁夫會怎樣簡短地講給妻子聽?”“又會怎樣跟漁夫們講魔鬼的事?”等題目,要求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口述一段話,以訓練學生創造性的思維,開拓學生豐富的想像力,不知不覺中達到簡要講述故事的目標。課後要求學生講述《漁夫的故事》給家人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6、拓展閱讀,鼓勵課外閱讀。

  ①推薦學生看我國古代類似的故事:《東郭先生和狼》,說說故事的主要內容和《漁夫的故事》的相似之處。

  ②讀資料袋,激發學生課外閱讀《一千零一夜》的興趣

教師的語文說課稿13

  一、教材

  1、介紹教材

  《訴肺腑》是對寶玉和黛玉感情穩定成熟時期的一段描寫,作者曹雪芹借寶黛之口,傳達了自己的愛情觀,在《紅樓夢》中有著重要地位,是解讀《紅樓夢》的關鍵。

  2、目標重點難點依據

  A、就文字而言,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寶黛互訴衷情是需要契機的,這個契機是如何出現的,就是學習的能力目標:層層鋪墊,使中心事件水到渠成的寫作技巧。這是本課學習的重點,也是學習的難點。

  B、之所以將這個目標確定為難點重點,主要是因為當前學生對小說記敘類文章的閱讀鑑賞只重情節,不重構思技巧,將學教材當作消遣性閱讀,而考綱有更高層級的能力要求,就是分析作品的寫作技巧。如果我們能把學習中的思考領悟應用到考試卷的閱讀理解當中,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做題會事半功倍,所以教材也是一篇閱讀理解材料,只要老師引導得當,語文老師最擔心的教學與實踐脫節的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

  另外一個知識目標是分析其愛情基礎並用現代觀點進行評析。主要強化尊重原著的原始解讀,同時也有個性化解讀,這是一個彈性目標,給學生一定的空間發揮。

  二、教法與學法

  在教法上,將主動權交給學生,形成學生和學生、學生和老師的互動,不同的目標採取不同的教法。

  在學法上,根據新課程標準,主要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三、教學過程

  (一)在匯入上設定問題情境。學生的學習應有問題驅動,這個問題還要能夠引起學生興趣,興趣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在多媒體上顯示漢代卓文君給司馬相如的一封信:一別之後,兩地相思,只說三四月,誰知五六年,七絃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繫念,萬般無奈把郎怨。萬語千言說不完,百無聊賴十倚欄,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圓人不圓,七月半燒香秉燭問蒼天,六月伏天人人搖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欲亂。急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作男! 學生很容易就看出這個特點是從數字一寫到萬,下半闋又從萬回到一,我利用學生的成就感,提出問題:自古以來,男女傷離別的詩很多,各有各的精彩,這首詩最精彩的是什麼?透過學生的回答引出課堂匯入:寫作固然是為表情達意,但同一份情,同一種意,有人將其寫成白開水,讓人生厭,而有人卻能寫得讓人拍案叫絕,不同在哪裡?就是巧思。我們以前看重的是《紅樓夢》的思想內涵,今天我們也來看看這部鉅著中的一個片段有沒有巧思。

  螢幕顯示兩個學習目標。

  (二)完成能力目標,即寫作技巧的賞析。文字是節選,情節環環相扣,讓學生從一個本來突兀的開頭去層層推敲,是很困難的,所以讓學生做一回偵探,從結局入手,採用反推法,層層向上推理。首先螢幕顯示第一個提示問題:寶黛二人最後互訴衷情,說出了在當時看來已是有違禮法的話,是什麼緣由呢?

  根據“建構主義”理論給我們的啟示:表現一個教師真正能力的,不是把學生講會,而是讓學生學會,給學生一個可操作的目標,讓學生自己動腦和動手,是最好的途徑。

  所以我採用了這樣的活動方式:為了給學生最生動直接的感受,在多媒體上播放《紅樓夢》電視劇中“訴肺腑”這個片段,讓學生在聽與看中去思考問題。然後,讓學生從結局“訴肺腑”開始,緊扣教材,在紙上用劃箭頭的方式寫出推理。先自主完成,然後拿到小組交流,再以小組為單位全班交流,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將幾個小組意見彙總並引導全體學生分析,找到最符合原著的推理。討論中的爭論點是湘雲這個人物,可以展開小辯論,求同存異。

  學法上,這個目標的學習,強調以“自主學習”為重點,緊扣教材,自我感知,不依賴老師和其他同學,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在別人的回答中發現並認同,主要是學生與學生間的知識互動。難點可以先自主學習,再採取“合作”的方式,積極參與討論,達成一致,即使不到位,也是值得肯定的。

  (三)匯入第二個知識目標提示:寶黛互訴肺腑,表示二人的感情已經成熟,那二人的愛情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呢?

  根據研究性學習理論:教師不應把現成的結論交給學生,而應該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增長知識,提高能力,獲得一種親身體驗與感悟,這就是創造,教師多加肯定鼓勵。

  所以我採用了這樣的活動方式:在平等基礎上,進行背對背式的默契測試,讓同學將自己的理解寫在紙上,然後同桌對照,再和老師的理解做對照,學生的理解只要緊扣教材,有理有據,教師就應該承認,甚至可以捨棄自己的理解,這樣,就形成了學生和學生、老師和學生間的互動。

  簡短的分析後,引導學生用現代觀點來評析。學生可以暢所欲言,教師也參與討論,平等對話。

  學法上一方面,分析愛情基礎的時候,強化原始閱讀。讓學生自主理解消化,形成自己的想法,同時緊扣教材,,課堂操作中,允許學生出錯,“錯誤也是一種資源”。老師應持鼓勵態度。

  另一方面,評析寶黛愛情的時候,強化個性化解讀。老師放低姿態,學會傾聽和理解,和學生一起探討,我們要求學生對文字有個性化的解讀,老師也應該有自己個性價值的發揮,老師代替不了教材,但教材同樣代替不了老師,教師可以發掘自己的知識深度和廣度,和學生進行思想層次的交流。透過這樣的互動,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愛情觀。這比空洞的說教效果要好得多。

  (四)歸納小結這節課主要學習的兩點:一是《訴肺腑》水到渠成的寫作技巧,

  (五)能力遷移

  文字本身是一座房子,把房子拆了,看佈局,看設計,目的是自己蓋房子,分析別人的作品,學生就會有自己的設計,寫出有自己個性的作品,這是能力的拓展與創新。

  所以我採取了這樣的活動方式:

  印發一篇文章,讓學生分析作者的寫作技巧,列50字的提綱,課堂交流。

  讓學生能有意識地去注意技巧性問題,並活學活用。

教師的語文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教材簡析:

  《鳥島》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四冊的一篇課文,寫了聞名中外的青海湖鳥島春夏兩季的景象和鳥類活動的情形,課文在介紹鳥的有關知識的同時,還突出了人與鳥的朋友關係,意在讓孩子們從小增強環保儀式、懂得愛鳥、護鳥。

  全文共四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介紹鳥島的地理位置和名稱。第二、三自然段寫鳥島的鳥。第四自然段寫來鳥島的遊人都很愛鳥。

  文章條理清楚,語句流暢,文字優美,很適合朗讀、背誦。課文配有插圖和照片,形象地展示了鳥島的情景,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目標:

  1、知道我國青海湖西部有一個鳥島,初步認識鳥是人類的朋友,從而自覺愛護身邊的鳥類。

  2、藉助錄影,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鳥島風光的迷人之處和六月鳥島熱鬧的景象,體會文中譴詞造句的準確、生動性。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從朗讀中體會鳥的多,鳥島的熱鬧,背誦課文。

  重點難點:

  在教學中,重點要指導學生透過對課文的朗讀感悟,把詞、句的理解寓於朗讀訓練中。

  讓學生增強環保意識,從小愛鳥、護鳥,是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

  基於對教材的認識和學生的特點,採用如下教法:

  1、角色體驗法。“注重體驗”是《語文課程標準》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在本課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入手,喚起學生生活與情感體驗,透過有感情的、個性化的朗讀和豐富的想象,感受到鳥島是鳥的樂園。

  2、情境教學法。低年級兒童形象思維佔明顯優勢,藉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多種感官共同參與,把學生帶進課文所描繪的情景之中,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真切體驗。

  三、說學法:

  1、角色體驗法。

  2、在朗讀中感悟,在想象中體驗。

  四、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多媒體展示插圖)這是什麼地方?複習字詞以及第一段的內容。

  過渡:青海湖鳥島可是聞名中外,我真想變成一隻鳥兒,飛到鳥島上。你們呢?

  來,就讓我們一起展開翅膀,邊飛邊聽,邊飛邊看,開始飛往青海湖鳥島的旅程吧。

  (設計說明:課一開始,教師創設情景,讓孩子進入展開想像,進入課文,以獲得獨特的體驗。)

  二、第二段

  1、範讀,學生在老師的朗讀中展翅飛翔。

  2、交流,你一邊飛,一邊看到了怎樣的畫面?聽到了什麼聲音?

  邊交流邊指導表演:

  3、又到春暖花開的季節了,大家像約好了一樣,飛來一群又一群。鳥兒們,飛到這個環境優美、食物充足的地方開心嗎?和分別了半年的老朋友相見了開心嗎?那就讓我們張開翅膀,開開心心地讀一讀第二自然段吧。

  (設計說明:課文第二段語言簡潔、用詞精煉,對於學生來說,有較大的想像空間。在本段的學習中,引導學生將自己變成鳥兒,身臨其境,更有助於低年級學生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用詞的精確)

  三、第三段

  1、過渡:轉眼間,春天過去,夏季來臨,六月的鳥島又是什麼樣子的呢?請你自由讀一讀第三小節,等一會兒來介紹介紹。

  2、從鳥島上鳥多、窩多、蛋多三方面進行交流:

  鳥多:透過課件的展示,讓學生感受到鳥島上鳥的種類多、數量多。

  重點展開想像:你們這些鳥兒們都在島上幹些什麼呢?能給大家說說嗎?

  然後完成填空:鳥島上的鳥兒千姿百態,有的(),有的(),還有的()……真是熱鬧極了!從而理解這句話:這六月的鳥島可真是鳥兒的世界!

  窩多:用手做成鳥窩進行演示,理解“挨”。在朗讀中體會鳥窩的多。

  蛋多:(教師創設情景)呀,這裡怎麼有兩個蛋到鳥窩外面來了呀,我來把它們放進窩裡,行嗎?讓學生在辨析中感受蛋多。

教師的語文說課稿15

  各位評委: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陶淵名的《桃花淵記》,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五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第一、 分析教材。

  1. 課文的地位及作用。

  《桃》是蘇教版語文初二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文言文。這篇課文可以是文言知識的再積累、再鞏固。為今後的文言學習都大有裨益;況且,本文線索分明,語言樸素優美,意蘊深廣,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識性、思想性於一體的課文。

  2. 教學目標。

  課程標準提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共同發展的三維教學理念,結合文言文的體裁特徵,本文教學目標設定為:

  (1) 理解重要實虛詞的含義

  (2) 理清本文的線索。

  (3) 體會世外桃源虛實相生,寄託的社會理想。

  3. 教學重點。

  本文的教學目標就是本課的學習重點。

  4. 教學難點。

  本文的難點就是目標的(3)

  第二、 分析教法。

  (1) 這節課主要採用問題導引法、啟發式、講解法。對於文言文,學生底子薄,有些文言詞語需要老師直接點撥;有些可以結合以前所學知識及整體感受啟發喚起學生的認知;對於課文內容的理解,教師可以設疑激趣問題導引,使學生在問題中閱讀,目標明確,提高效率。

  (2) 採用多媒體等電教手段。這種方式的運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產生好的視聽效果,吸引學生注意力;擴大教學容量。

  第三、 分析學法。

  這節課主要採用朗讀法、討論法。文言的時代距離要求學生讀準音,讀透意,體味文言的音律美,意韻美,熟讀成誦。課堂討論可以節約時間,擴大容量,是達到學生自主性學習的重要途徑。

  第四、 教學過程。

  (1) 教師檢查學生預習情況,補充相關知識。教師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課外查閱資料的習慣。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展示預習成果,互相補充,使之對作者、背景有較充分的認識,有利於對課文中心的理解。教師可以簡要補充,並對學生進行肯定表揚,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信心。檢查學生讀準音,讀順句,對句讀加以點撥,為學生課堂正確理解課文奠定基礎。利用多媒體,配音、配畫引導學生讀準音,讀出韻味,增加課堂吸引力。

  (2) 教師引導學生梳理字、詞、句的含義。為減低難度,可以分段進行。學生課堂討論,合作探究詞句的含義。這是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充分利用小組集體的智慧,相互學習,集中疑點當堂提出,其餘小組可以代答,教師只在有代表性的問題上啟發或解答,始終使學生充當課堂的主人。這有利於培養學生大膽、細心的作風,獨立發表見解的膽識。教師對於課堂活動積極的學生要加以肯定,培養他們的信心。

  (3) 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基礎知識,檢查學生掌握情況,作到及時反饋。題目應該眉目清楚,按實詞、虛詞、特殊用法、句子,分門別類,利於學生掌握。

  (4) 教師採用問題引導法,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的線索、層次;理解本文虛實相生、作者寄託的社會理想。問題設定要由表及裡,環環相扣,力爭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學生討論,主要利用多媒體出示這幾個問題:

  桃花源是誰發現的?他在那裡見到什麼?後來他回來成功了嗎?由此,可以知道本文的線索的什麼?

  你喜歡桃花源嗎?請用畫筆描繪出這幅美麗的風光,並用詞語概括它的特點。可以推選擅長美術的同學在多媒體上展示,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作者筆下桃花源是這麼美麗,那當時的實際社會環境如何呢?結尾“不復得路”給你什麼啟發?這其中寄託了作者什麼樣的理想?

  (5) 教師再次用多媒體展示配樂、配圖朗誦,學生自由聽讀,跟讀,在重新認識課文的基礎上再次品味文言文的語言美、思想美。

  (6) 作業佈置:教育學要求作業要少而精 ,有啟發性。因此本課作業定為——

  練習三的字詞含義

  用自己的語言描繪一幅桃源的圖畫

  第五、 板書:力爭新、實、精

  桃花源記

  線索:

  桃花源:

  寄託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