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語文說課稿> 初中語文說課稿15篇

初中語文說課稿

初中語文說課稿15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語文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初中語文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第六單元所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送的名家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詠中秋最著名的作品。蘇軾透過行雲流水般的語言營造了天上人間的清冷意境,寫出了心中的徘徊矛盾,而最終以樂觀曠達情緒作結。全詞蘊涵深邃的哲理趣味。

  二、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分析: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等要求,本課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能有感情的朗讀詩詞,疏通大意,落實背誦要求。

  2.理解蘇軾因政治失意、手足分離而心情抑鬱惆悵,最終心胸開闊豁達的心理變化過程。

  3.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感悟詩詞創設的完美意境。

  其中聯絡蘇軾的生平經歷,品味詞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意味,理解蘇軾曠達心胸為教學重點;理解詞中所表達的作者想回朝廷而又心懷恐懼的矛盾思想是教學難點。

  三、教學構思:

  新教材入選這首詩歌,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體會作者強烈的苦悶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特點,培養學生品讀詩歌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所以我把這節課定位於鑑賞誦讀課。設計了分層推進式誦讀——拓展積累式鑑賞的板塊教學模式,安排了賞月誦月——品月寫月的教學環節

  四、教法學法分析:

  新課標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因此,在課堂上,我十分重視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以引起他們的切身感受,在體驗學習和探究學習中整體把握作品,從而達到提升個人語文素養的目的。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

  2.交流討論法深入體會作者情感。

  3.揣摩意境,將詞改寫成散文,提高寫作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力求讓學生更多的直接接觸課文材料,還學生大量的課堂活動時間,體現新課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的理念,透過多層次誦讀、多角度比較、藝術性創編等課堂實踐活動來帶動教學流程步步推進,在讀、說、賞的層進訓練中落實教學目標。。

  五、課時安排: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步:賞月誦月——

  (一)知識積累匯入新課:“小時不識月,呼做白玉盤”,而長大後,天上那一輪明月,卻寄託了人們太多的情感。請欣賞一組月亮的圖片,齊讀古人為我們描寫月亮的詩句。

  在老師娓娓道來的過程中,在學生齊聲朗讀的情境中,調動學生情緒,烘托課堂氣氛拓展知識積累,併為下面理解本詩的情感底蘊奠定了基礎。

  (二)分層推進式誦讀:透過多種形式的誦讀法,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在教學主體步驟的起始階段很好的烘托了教學氣氛。

  1.朗讀:聽朗讀正音,亮開嗓門齊讀。

  2.譯讀:分組對照課下注釋讀懂全詩,圈點出不懂的地方全組討論,老師解疑。

  3.品讀:以“月”為中心詞,從詞中挑選一些動詞放在“月”的前面組成一個短語,看看蘇軾對月都做了什麼想了什麼?(問、歸、怨、共……)

  老師介紹蘇軾的生活經歷,學生選擇詩句以老師的問題為開頭談談:“透過……詩句讀到了……”(讀到了蘇軾對月亮的嚮往、讀到了蘇軾天上人間的徘徊矛盾、讀到了蘇軾懷念兄弟的抑鬱惆悵、讀到了蘇軾積極豁達的胸懷……)。

  4.自讀:把自己假想成政治失意遠離親人的蘇軾,以人生獨白的方式朗讀。回答問題——用一組或幾組反義詞填空:《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一曲——而不失——的音樂。(抑鬱而不失曠達,惆悵而不失樂觀……)從而把握詩歌朗讀的感情變化應該是抑鬱——曠達。

  5.競讀:男女生比賽,自己說說朗讀效果、情感的處理,

  6.齊讀:女生齊讀上闋詩句,男生齊讀下闋詩句。

  7.背誦:

  葉聖陶說過:“美讀得法,不但瞭解作者想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了,無論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穫。”透過層層推進的朗讀吟誦的教學環節,啟用學生的情感共鳴,在吟讀中入情入境入心。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說課設計,標籤:初二語文說課稿,初中語文說課稿,

  第二步品月寫月——拓展積累式鑑賞:我設計了“聽——讀——說——找——寫”五個小環節,漫步古代詠月詩篇中,透過比較閱讀老師蒐集到的同類詩歌,讓學生做一下橫向的比較,從而感受到中國古典文學中月的永恆魅力。

  1.聽:老師朗讀這兩首詩歌,學生做標註。

  2.讀:自己朗讀,對照註釋讀懂全詩,圈點出不懂的地方分組討論,老師解疑。

  3.說:以“我欣賞————詩句,因為————”的句式談談自己的理解。

  4.找:對比三首詩歌,找出意境相通的詩句。

  5.寫:透過拓展賞析,讓男女生分別將本詞的上下闋改寫成寫景抒情的散文片段,交流朗讀。

  語文課堂應該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探索,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這個環節主要訓練學生獨立把握領悟詩歌風格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鑑賞能力,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進行抒情性的語言表達訓練,全方位的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附錄:

  《把酒問月》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說課設計,標籤:初二語文說課稿,初中語文說課稿,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

  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初中語文說課稿2

  一、說教材

  (一) 教材在本單元所處的位置

  本文編在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本單元是古詩文單元,《桃花源記》是教讀課文,居單元之首。敘述了理想社會的模式,表達了一種憧憬。語言凝練又雋永,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好文章。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年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這篇課文還是比較淺顯易懂,文意理解相對簡單,藉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能讀懂課文的意思。這篇文章有著自身的特點:首先,故事性強,頗具傳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虛構的故事表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全文籠罩著似有若無的神秘虛構的色彩。文章的語言優美雋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所以我在處理教材時,定位為“美文美教”,把本文的目標定為以下的幾點:

  1、熟讀課文,積累文言字詞。

  2、理解本文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敘事的表現手法。

  3、品味本文優美、精煉的語言。

  4、認識作者透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社會理想。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感受桃花源美境,品味優美語言。

  2、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

  二、說教法

  根據新課程標準對古詩文重點在於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的要求,將朗讀,背誦課文結合到對文章的賞析當中,在感受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時,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達到感知知識的目的。具體採用如下方法:

  1、朗讀法;2、想象法;3、自主和作探究法;4、多媒體課件教學法。

  三、說學法

  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養成查閱資料、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課前佈置學生預習,瞭解作者、掌握新出現的字詞的含義,並能翻譯全文。

  2、為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語言感受能力,課堂上儘量讓學生多讀。

  四、說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透過對桃花源“美”與“樂”的分析,領會本文的主題

  (2) 能力目標:透過對桃花源美景的描繪,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思維的能力

  (3) 情感目標:瞭解作者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為追求理想的活而努力學習,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教學程式:

  (一)複習提問:

  1、全班學生朗讀課文2、指名學生口譯課文

  3、從課文題目中,你能聯想到一個什麼成語?

  (二)匯入新課: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一個景美人樂,與世隔絕的人間仙境,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讓我們來欣賞課文,一起走入桃源勝境。

  (三)分析課文

  1、品味“美”和 “樂”

  漁人進訪的桃花源是一個美景如畫,怡然自樂的“絕境”,其中的“景美”“人樂”,讓我們做如下分析:

  (1)景美:

  ①在課文中找出描繪桃花源美景的句子

  提示:外圍的美……,源內的美……

  ②有感情地朗讀詩文中一二段

  ③請同學們發揮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話來描繪一番桃源美景。

  ④請欣賞桃源美景,課件演示

  (2)人樂:

  桃花源外的桃林,清新、美好,桃花源內的田園風光,恬靜、迷人,那麼桃花源內的人呢?學生討論總結:樂

  ①從文中哪幾句體現出來;

  ②分析“樂”的原因;

  [討論]:為什麼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的桃花源人樂呢?

  2、桃源人的淳樸、好客

  [課件演示]:文中描寫桃花源村民生活的句子有哪些?用自己的話加以複述。

  3、桃花源系作者虛構:[課件展示]

  ①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桃花源是一個虛構的世界。

  ②作者為什麼要虛構一個這樣的世界。

  (四)鞏固練習:

  1、《桃花源記》是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課件展示:文中的桃花源是一個------------的地方。討論、確定:課件打出答案。

  2、對這種理想,你有什麼看法?

  討論後各抒已見,允許有不同的看法。

  (五)佈置作業:

  寫作(任選一題)再造想象:

  1、我來到桃花源 2、今日桃花源 3、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六)板書設計:桃花源記

  桃花源內

  景美:

  進 桃花源外

  人樂: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處處志之

  出————————蹤奇:

  遂迷,未果

  五、說教學反思

  《桃花源記》第二課時,我是本著踏踏實實上課,力求使學生透過本堂課的學習,既有知識上的收穫,又有能力上的訓練提高。在前堂課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我把這堂課的教學目標定為複習舊知識和理解主旨。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社會理想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在課前我佈置學生研讀課文。我的設計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鞏固第一教時所學的文言註釋,以口頭提問的形式考查。力求達到溫故而知新。

  接著,在誦讀中體味本文的田園風味。從景美、人樂、蹤奇三方面來品位。因為體味是語言學習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然後,深入研討課文,理解陶淵明為什麼要虛構這一理想社會?這一環節不僅可以檢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同時也訓練了分析問題的能力。

  最後設定作業再造想象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主題。

  反思這堂課,還存在一些不足。如遇到有爭議的問題,教師的評價要有意滯後,留給學生爭論的空間,使問題在思維的碰撞中得以解決。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錘鍊評價語言,使之更凝練、更優美、更機智、更豐富。

初中語文說課稿3

  一、依據課標說教材

  在統編初中語文教材中,八年級相比七年級教材,“在閱讀教學內容方面由虛入實,由詩意的分享轉向生活的地面。”“在閱讀教學的要求方面比以前豐富,難度也有所提升,要求也越來越高,而且這種要求帶有專業化的特點。”(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編輯社編輯尤煒語)基於此,八下語文閱讀教學把握好“適度”二字就顯得尤為重要,既不能過於淺顯,使學生所學缺乏廣度與深度,也不能過於艱深,使學生知難而退,忘而卻步。《社戲》作為魯迅先生的一篇較長的短篇小說,既貼近於初中學生的生活情趣,又有著豐富的可供挖掘的內涵。所以在教學本篇課文的時候,應注意把握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對學生在思想的建立和思維的鍛鍊方面要有一定的作為。

  二、依據教材說目標

  通讀第一單元的單元導讀、第一課的預習提示,以及課後的思考探究,我們可以發現,本單元及本課所強調的關鍵詞有這麼幾個:民俗、表達方式、品味語言、概括文意。基於以上教學內容和八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語文知識積累和一定的學習方法等學情考慮,我將《社戲》的教學目標定位於:1.品味文章語言;2.感受作者情思;3.體會純美人情。4.瞭解民俗價值。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我確定了三條教學策略:

  一是以文章最後一句,看似與前文互相矛盾的議論句為抓手,透過品味文中富有表現力的詞句,理解作者這樣表達的妙處。二是透過短語,概括“社戲給作者留下了哪些美好的記憶”,並陳述理由,引導學生深入文字,領會“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優美生動的景物描寫”、“溫暖質樸的純美人情”等豐富內涵。三是借社戲和傳統節日習俗,使學生簡單感知“民俗”及其價值。

  三、依據目標說過程

  本課的教學過程分為五個步驟:

  1. 匯入。

  2. 走近故事,品味語言。

  3. 深入課文,品讀賞析。

  4. 感受情思,品知主旨。

  5. 結課。

  四、立足課堂說設計

  (一)匯入

  我以下面一段話作為導語,引導學生進入本課的學習。

  同學們好,上課之前,我想請大家背一首詩《遊山西村》,會背的同學可以和我一起背。(接著,老師和同學們一起背詩。)在這首詩中,有這樣一句: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其中“春社”二字,寫的是春天人們拜祭社公,也就是土地神,以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事。今天,我們學習的一篇文章也與土地神——“社”有關,這就是《社戲》,唱戲給土地公土地婆看,祈求他們保佑地裡的小禾苗健康成長。

  既然有人唱戲,那就有人看戲。魯迅先生的這篇《社戲》,講的就是“我”和一群小夥伴去看戲時發生的事情。

  設計意圖:導語由學生熟悉的唐詩《遊山西村》中的“春社”二字引入到本課文題《社戲》,既向學生解釋了“社”的含義,又使學生感知了與“社”有關的民間活動古已有之。帶有神話色彩的民間活動對學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二)走近故事,品味語言

  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一個主問題: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思考:本文主要寫了兩件什麼事情?作者是怎樣評價的?他為什麼會這樣說?

  下面是學生活動:

  1. 學生思考後回答,兩件事情分別是“看戲”和“偷豆”。作者的評價是本文的最後一句: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此時老師置疑:戲真的是“引人入勝,精彩絕倫”嗎?豆真的是“鮮香美味,回味無窮”嗎?文中是怎麼寫的?請同學們找到位置,劃出能體現作者態度的、富有表現力的詞句。)

  2. 學生找出能體現作者態度的、富有表現力的詞句,學生透過朗讀、分析、品味,感知作者運用的各種寫作手法及其好處。最後引導學生正確理解本文最後一句話的深刻內涵。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透過學生對文中重要語句的分析品味,提高他們準確領會語言意味的能力。透過學生對富有表現力詞語的歸納、品味,感知作者運用的各種寫作手法及其好處。

  (三)深入課文,品讀賞析

  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一個主問題:請參照以下句式,用與之相近的短語概括:社戲給作者留下了哪些美好的記憶。瀏覽課文,思考並討論後回答。

  例句是:自由的鄉間生活

  下面是學生活動:

  1. 學生瀏覽課文,討論,交流。

  老師引導學生明確:①自由的鄉間生活,②愉快的看戲之旅,③難忘的偷豆經歷,④珍貴的朋友之誼,⑤優美的水鄉夜景,⑥淳樸的鄉風民情。

  2. 接著,請學生分別為以上說法陳述理由。按一定的順序依次進行。

  設計意圖:設計這個環節,主要是讓學生深入文字,透過閱讀文字,對文章進行多角度品味賞析。透過學生討論交流活動,培養學生運用整齊劃一的句式概括表達意思的能力和習慣;啟發學生思維,深入理解文字。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老師可以在不同的探究內容中,適時進行各有側重的知識滲透,而不是一味地尋找歸納。比如在探討“自由的鄉間生活”這一內容時,我側重於讓學生體會“自由”給少年魯迅帶來的快樂,方法是聯想《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五猖會》這兩篇文章,領會自由的鄉間生活對幼時的魯迅來說是極為難得的。所以一旦遇到,就顯得格外珍貴、美好,並使學生領悟到“聯想延伸”是閱讀文章,讀懂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再比如,“愉快的看戲之旅”,我側重於讓學生體會看戲的情節一波三折;“優美的水鄉夜景”,我側重於讓學生在朗讀中品味多種寫法的綜合運用;“淳樸的鄉風民情”,我側重於讓學生體會本文的“純美的人情”。這些側重點的實施使得本節課內容豐富而又具有一定的深度。

  (四)感受情思,品知主旨

  在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一個主問題:請結合以上6個“美好的記憶”,思考並回答:作者表達這些“美好”僅僅是為了給我們讀者呈現這個故事和其中的美好嗎? 高明的作家往往擅長透過一個物品、一段經歷、一種現象寄託一份情感,表達一份願望。你覺得魯迅先生是否也是這樣高明的作家呢?

  學生活動:

  1. 學生思考,討論,組織語言。

  2. 學生交流,教師明確:

  魯迅先生很高明,在文章中,他透過對這段經歷的回憶,

  (1)表達了他對童年往事的懷念。

  (2)表達了他對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鄉間生活的嚮往。

  (3)表達了他對故人、故土的熱愛與眷戀。

  (4)表達了他對純美人情的渴望與追尋。

  設計意圖:透過這一環節的討論交流,使學生感受作者情思,領會文章主旨。

  (五)結課

  緊承上面的環節,教師以下面這段話作為本節課的結束:

  由此可見,作者在這篇文章中所寄託的情思可謂厚重而深沉。那麼,這麼多厚重而深沉的感情都是因什麼而起呢?(學生回答,教師明確:)社戲。正是因為有了社戲,作者才有了省親、看戲、偷豆等等經歷,才會因此而產生這麼多深厚的情感,一生不能放下。不僅僅是社戲,還有春節,還有端午,還有中秋,這些活動,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永不磨滅的情感波瀾,一生不能放下!像這樣的活動,我們稱它為什麼呢?(學生答:民俗)對,這就是民俗,這就是民俗的魅力!下課!

  設計意圖:教師在結語中引導學生簡單感知“民俗”這一概念,初步感知民俗對於中國人的價值與意義,使學生對我國民俗活動產生親近、認同與熱愛之情。

  五、回顧反思說感悟

  透過對《社戲》的解讀,我感受到,對於學生新接觸到的“民俗”,應重在讓學生體會、感知,努力避免概念先行,以免使學生在枯燥乏味的解說中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同時,教學設計應多站在學生角度去考慮,對於有一定難度的提問,懂得將其分解為若干小的問題,形成坡度,善於啟發,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初中語文說課稿4

  一、 教學內容

  《孔乙己》是初中第六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小說,本單元是初中階段最後一次體裁為小說的課文閱讀,主要是為了培養和提高學生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

  《孔乙己》是一篇短篇小說,卻極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劇和整個社會的世態。它揭露了為封建科舉制度所殘害的讀書人的痛苦,是一篇討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戰鬥檄文。小說充分運用外貌、語言、動作等方面的描寫,鮮明地表現了孔乙己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成功塑造了孔乙己這個封建下層知識分子的形。教這一課不僅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小說的思想內容,而且還能啟發學生怎樣欣賞小說。

  二、教學目標

  教授本課主要是培養學生欣賞小說的興趣和基本方法,從而培養和提高他們對小說的欣賞能力,為今後更好地閱讀和欣賞小說打下基礎。孔乙己是我國現代文學長廊裡很突出的一個人物形象,可以這樣說,只要成功地解讀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欣賞《孔乙己》這篇小說的目的就能達成。因此,我們把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認知目標:進一步瞭解透過外貌、動作、語言等描寫及側面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

  2、能力目標:從理解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方法及作品的社會意義的角度入手,初步學會欣賞小說的基本方法。

  3、情感目標:感受作者對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感情,感覺作者對封建文化教育的憂憤之情。

  這樣的教學目標,為學生提供了欣賞小說的方法和途徑之一——透過篩選關鍵語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徵,評價人物的社會意義,理解小說的主題。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及教學物件,對孔乙己性格特點的分析是教學重點,而由於學生對小說的背景和小說所反映的當時的社會現實缺乏瞭解,因此,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劇的社會原因是教學難點。

  三、教學方法

  文學鑑賞本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精神活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眼光,不同時代的人的眼光更是千差萬別。為此教學中,可設計幾個討論性的問題,讓學生對小說中人物性格、主題、閱讀感覺進行充分的討論。學生的回答,只要是經過認真思考的,表達出來又能自圓其說的,我們就肯定。課堂中形成了一種“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師生互動,使學生一反被動、靜止的狀態而富於強烈的參與意識,最大限度地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四、教學環節

  基於上述教學目標和教法設想,在教學環節上設計如下:

  1、提示課題,瞭解時代背景——為學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說主題提供基本條件。

  小說所寫的是清朝末年的事。一九一一年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反動腐朽的清王朝,但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並沒有完成,舊的封建教育制度根本沒有改變。一些封建復古主義者頑固地維護著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教育制度針對這種現狀,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魯迅在“五四”前夕,寫下了這篇白話小說。

  對於這一背景材料,如果說條件允許的話可預先佈置學生從網上或書籍中搜集,課內交流補充。後來由於怕時間緊,就沒有讓學生在課內交流,而是由我直接以此匯入新課。

  2、分析人物的悲慘命運,尤其是現代文閱讀教材的處理,要改變舊有觀念,改變每文必分析結構層次,每課必講授寫作方法的做法。教師應當想盡辦法調動學生求知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和認知,因而更富於有效性。比如,對本文的資訊順序也可作適當調整,首先設計這樣的個問題:

  小說最後一名寫道: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你認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還是活著?為什麼?

  設計這個問題,目的有兩個:一是激起學生的探究興趣,並能以課文為依據陳述觀點,培養篩選能力;二是為分析孔乙己的性格及其社會原因打好基礎。

  透過這個問題的討論,學生從結局入手,對孔乙已的悲慘命運、性格特點作了思考分析。

  3、 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分析孔乙己性格特點及其社會原因。

  分析孔乙己的性格,是為突破“社會原因分析”這個教學難點做準備,同時,透過對孔乙己性格的分析,讓學生初步掌握從分析人物性格入手欣賞小說的基本方法。為此,可要求學生深入具體課文,快速閱讀找出神態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方面語句,圈點主要詞語、句段分析孔乙己好喝懶做、迂腐守舊、窮困潦倒、死要面子、自命清高、自欺欺人、心地善良的性格特點。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從文中篩選重點語句,進行分析、歸類,加以論述,多角度分析孔乙己的死因。

  4、 評價孔乙己這一典型形象的意義。

  為了使學生對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認識,對《孔乙己》這篇小說的主題有更深刻的理解,也為了使教學更有層次感,更為了讓學生初步瞭解從分析小說典型形象的社會意義入手欣賞小說的基本方法,可設計這一環節,讓學生在對下列問題的討論中,理解孔乙己這一典型形象的意義。具體問題如下:

  ①對孔乙己這一人物是否同情?為什麼?

  ②對孔乙己這一個物是否怨恨?為什麼?

  ③者為什麼要刻畫孔乙己這個典型形象?

  5、 教學小結。

  教學小結具備兩大功能,一是反饋課堂教學效果,二是整理課堂教學思路與方法。為了充分發揮教學小結的這兩個功能,可設計下面的問題,讓學生在討論中完成對本課的教學小結:

  ①學了《孔乙己》這篇以後,你在閱讀小說方面有什麼收穫?

  ②你對封建科舉制度有什麼新的認識?

  五、板書設計

  孔 乙 己

  魯迅

  孔乙己性格特點 悲劇的社會原因

  死?——————→死。——————→死!

  好喝懶做 窮困潦倒 科舉制度的毒害

  迂腐守舊 死要面子 封建等級觀念

  自命清高 自欺欺人 封建統治者的狠毒殘酷

  心地善良

  這個板書設計的特點是:結構清晰,語言簡潔,內涵豐富。中間一行,從問號的“死”到句號的“死”再到感嘆號的“死”,既體現了本堂課的教學思路和線索,又揭示了對孔乙已這個人物的認識過程的不斷深入。從“孔乙己的性格特點”到“悲劇的社會原因”,則認識過程不斷深入的具體體現。

  這堂課的設計,主要想體現了兩個特點:一是追求學習目標的逐步實現,通過幾個環節的設計,反覆強化,圍繞孔乙已這個主要人物進行充分分析和討論,使學生學得實,學得活。二是課堂提問由幾組問題組成,問題有一定的層次性。我認為,問題的設設計是推進教學層次,開展自主學習,達成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設計這些問題,是為了引導學生針對教學目標去“學”——從哪些角度去學,用什麼方法學,學到怎樣的程度。

初中語文說課稿5

  尊敬的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的說課題目是《誡子書》,我將從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這樣教來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首先,來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誡子書》是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課文從不同方面闡釋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有對人物美好品行的禮讚,有對人生經驗的總結和思考,還有關於修身養德的諄諄教誨。學習《誡子書》有利於學生了解修身養德的途徑和重要性,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二、說學情

  除了充分了解教材,合理把握學情也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篇課文所面對的初一學生,他們的言語理解和運用能力發展迅速,具有一定的文言知識積累,所以在課堂中應培養學生利用工具書及書下注釋自主學習、概括文意的能力,並且學生剛剛步入新的校園、新的學習階段,應注重引導學生體會“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的深刻內涵,並以此指導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三、說教學目標

  結合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從新課標“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我設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在知識與能力方面:掌握生字詞,積累文言知識,熟讀全文,梳理文章結構思路。

  在過程與方法方面:透過品析文中詞句,瞭解文章大意,理解“靜”的重要性。

  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體會作者對兒子的深切教誨,以及文章中蘊含的哲理。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我的教學重點是積累文中的重點字詞和文言知識,理解文章內容。教學難點是結合作者生平,體會文章主旨,思考其現實意義。

  五、說教學方法

  新課標理念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我將在我的教學中採用朗讀法、情景教學法和討論法。

  闡述了以上教學依據,我將具體論述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本次說課的重點。

  六、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課堂剛開始是學生思維最活躍、精力最充沛的時候,根據學生的心理和學習狀態,我將設計詩詞匯入,把學生帶入古詩文學習的環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慾。對話同學:同學們,你們知道“丞相名垂汗簡青,書檯猶在誰復登”“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等詩句描寫的是哪位歷史人物嗎?千古良相諸葛亮不但是陸游、文天祥筆下的精英忠魂,是後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更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高風亮節言傳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誡子書》,聆聽他對子女、後人的諄諄教誨。

  (二)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賞析文章的前提,透過初讀,可以使學生初步瞭解將要學到的基本內容,瞭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圖,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形成整體感知。

  首先,透過名家範讀、學生自讀並結合書下注釋、利用手中的工具書等方式,疏通文意,瞭解《誡子書》主要內容。

  其次,引導學生概括文章內容,體會諸葛亮寫作本文的用意,能夠說出作者透過家書向兒子傳授修身治學的道理。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意在透過文中的細節來反映整篇文章,並且能夠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內容。我會這樣開展本堂課的深入研讀:

  1、在初步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請學生再次閱讀課文,同時提出問題: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學生基本能夠回答出,本文主要圍繞著“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一句展開論述。

  2、順勢我會提出第二個問題,“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與前一句的關係是?

  這一句緊接著中心論點,學生閱讀後可以總結,其闡述了靜的價值和作用。

  3、然後,針對文章內容提出第三個問題:後文諸葛亮又從哪些方面教育兒子?明確答案如下:

  正反兩個方面。正面論說:學、才、志的關係。學習必須寧靜專一,而才幹來源於學習,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幹,不立志就無法學有所成。因此,志是成學的前提和動力,學是成才的基礎和必要條件,而學又要以靜為前提。反面論說:從“淫慢”“險躁”兩個反面來論述“靜”與“儉”的重要性。

  4、接著提問《誡子書》最後一句在議論之中加入抒情,表達了諸葛亮的什麼情感?

  明確:教導兒子要珍惜時間,表達了諸葛亮對兒子教誨的殷切之心。

  5、回顧整篇文章,本課最後一個問題是,組織學生經過小組討論後回答:《誡子書》是從哪些方面展開論述的?這些方面中諸葛亮放在首位的是什麼?為什麼?

  學生透過討論後明確:修身、治學、惜時等方面。靜放在首位,學、才、志均是成才的必要條件,但成才之前先要成人,只有道德品質是高尚的才可能治學成才,否則即便有很高的才學也未必能成為一個值得他人尊敬的人。

  透過以上環節及問題設定,可以突破教學重難點,實現三維教學目標。

  (四)延伸作業

  新課標要求語文課具有開放性、探究性。一堂好的語文課堂不僅僅侷限於課堂本身,應當有機拓展,增加知識儲備,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結作業環節設計為:

  透過多媒體展示關於諸葛亮的背景資料和影視片段,加深學生對作者的瞭解。請學生課下蒐集有關諸葛亮的民間故事、成語俗語等。

  (五)小結作業

  請學生思考並總結“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一句的現實意義以及自己有何影響和借鑑。

  最後,我的作業設計為:蒐集有關諸葛亮的民間故事、成語俗語等。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是一篇微型教案,板書應該清晰直觀地展現教學重點,便於學生隨堂梳理文章內容和課後整理筆記。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說課內容,謝謝各位考官!

初中語文說課稿6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叫付義六,來自蔡山二中。我說課的題目是:《孔乙己》,下面我就按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式四個部分向各位評委、老師說課。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內容:

  《孔乙己》是人教版義務教育初級中學語文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第二單元的設定,主要是為了使學生在把握情節的前提下,著重欣賞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瞭解刻畫人物的性格的多種藝術手法,從而達到培養和提高學生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

  《孔乙己》這篇小說不算長,卻極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劇和整個社會的世態,它揭露了為封建科舉制度所戕害的讀書人的病苦,是一篇討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戰鬥檄文;從民眾這一方面看,小說表現了魯迅鞭撻國民劣根性的一貫主題。小說運用側面描寫、正面描寫,透過外貌、動作、語言等方面的描寫,鮮明地表現了孔乙己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這個封建社會下層知識分子的形象。教學《孔乙己》這篇小說,不僅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小說的思想內容,而且還能啟發學生怎樣去欣賞小說,並從中受到深刻的啟迪。

  2、學習目標和重、難點的確立:

  小說的欣賞,主要是使學生了解欣賞小說的意義,提高欣賞小說的興趣,初步學會欣賞小說的基本方法,從而培養和提高他們對小說的欣賞能力,為今後更好地閱讀和欣賞小說打下基礎。魯迅運用多種藝術表現手法塑造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使之成為我國現代文學畫廊裡很突出的一個人物形象,同時使讀者從一個側面認識封建社會的腐朽與黑暗。可以這樣說,只要成功地解讀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欣賞《孔乙己》這篇小說的目的就能達成。因此,我把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⑴探究小說人物的性格內涵,體會孔乙己形象的意義。

  (培養學生評價和欣賞小說能力。)

  ⑵深刻理解小說所揭示的主題思想。

  (培養學生深刻理解文意和歸納思維能力。)

  ⑶學習用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描寫來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寫法。

  (瞭解小說刻畫人物性格的多種藝術手法。)

  設計這樣的教學目標,一方面為自己提供了教學中人物分析及評價的方向,另一方面為學生提供了欣賞小說方法和途徑。因此,對孔乙己性格特點的分析,體會孔乙己形象的意義是教學中的重點,而由於學生對小說的背景和小說所反映的當時的社會現實缺乏較多的瞭解與較深的認識,於是我把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劇的社會原因定為教學難點。

  【說教法】

  1、教學方法:

  小說的鑑賞本來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精神活動。教學中始終將小說視為一個整體,設計主要問題勾聯有關內容,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討論,充分的交流,在課堂中形成全方位的“立體交流”,調動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與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抓住解讀人物是讀懂小說的主要途徑這一關鍵,進行如下教學安排及學法指導:

  ⑴朗讀法:反覆朗讀,仔細揣摩含蓄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深刻理解人物形象,整體把握內容。

  ⑵矛盾分析法:準確把握人物性格,必須理解他性格中的矛盾性,把握人物形象,深究人物悲劇的社會原因,以理解全文主題思想。

  ⑶質疑探究法:小說從多個角度鮮明生動地刻畫人物形象。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說人物思想內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義。

  ⑷比較閱讀法:將本文與《范進中舉》比較,瞭解封建末期知識分子的心態。

  2、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孔乙己畫像和“咸亨酒店”的圖片資料。

  【說學法】

  一個好的老師不能只會奉獻,而應該交給學生怎樣發現真理。而教給學生學法正是實現葉聖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的目標。本節課的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即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合作探究等方面的共同發展。學法具體如下:

  1、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找出反映孔乙己性格的關鍵語句。

  2、朗讀法:指導學生朗讀,從文中感受人物留給我們的印象。

  3、合作探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挖掘文字意義。

  【說教學設計】

  配合上述教學目標的要求,在教學設計上我作了如下安排:

  一、激情匯入

  1、(出示孔乙己圖片、咸亨酒店圖片)

  由名家對《孔乙己》的評價匯入(能激發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

  2、(多媒體展示文題、作者)

  3、(多媒體展示《孔乙己》的寫作背景)

  二、整體感知

  1、學生朗讀課文,初步感知文章。

  2、概括孔乙己的六個生片斷,說說孔乙己的身世和遭遇。

  3、理清小說的情節結構。

  (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是為了使學生對孔乙己這個人物有一個初步的整體印象。)

初中語文說課稿7

  一、明確教材地位,把握教學內容

  《女媧造人》是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三篇課文。本單元都是以想象見長的文學作品,體裁涉及神話、詩歌、童話、寓言。因此,本單元的學習是引導學生聯絡生活體驗,深入理解課文,啟用想象力的一次絕佳的機會。本文作者袁珂是一位神話學家,他運用豐富的想象,在原有故事的基礎上進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繹與擴充,豐富了女媧造人的故事,使得這個古老的神話傳說充滿生活氣息,煥發出迷人的色彩。此外,作品內容淺顯易懂,故事性強,符合初一學生的欣賞心理,同時意蘊豐富,令人遐想。在文中女媧不僅是一位神通廣大的神,也是一個真實的有著喜怒哀樂的人,更是一位勤勞善良的母親。

  二、設計教學目標,把握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材的特點與地位,並結合學生實際,本文的教學目標定為:

  1、整體感知故事情節,比較閱讀,初步感受想象的作用;

  2、探究閱讀,挖掘“人”的內涵,感受體會文中女媧樸實感人的母親形象;

  3、拓展閱讀,運用創造性想象改寫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感受體會文中女媧樸實感人的母親形象;把握想象的特點,嘗試運用大膽合理的想象改寫課文。

  三、明確教學思路,優選教學方法

  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既要有老師的主導作用,又要有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因此本文的總體教學思路為:在老師的引導下,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探究文字,賞析女媧這一人物形象,併發揮自己的想象改寫課文。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平臺,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基礎、認知水平出發,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激發興趣法、朗讀法、比較閱讀法、指導歸納法、拓展思維法進行教學。

  四、進行科學指導,注重學法傳授

  依據“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理論,要求教師教學重在學習方法指導,能力培養。因此本文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五、重視能力訓練,最佳化教學過程

  1、講述故事

  由學生講述《盤古開天地》的故事,然後過渡到本文,明確體裁,激發閱讀興趣。

  【讓學生講述故事以調動、創造輕鬆的氣氛,激發閱讀興趣,讓學生帶著良好的情緒走進課堂,愉快接受新知識,而且充分體現課標所提倡的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這一理念。實際上這也是啟用學生想象力的第一步。】

  2、比較閱讀

  第一步:學生齊讀課文標題,就此提出一些疑問,教師出示疑問,學生自由默讀課文,並解決這些疑問,初步熟悉課文內容。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有:女媧為什麼要造人?女媧怎樣造人?女媧用什麼來造人?

  第二步:與《風俗通》對比,課文豐富了哪些內容。

  齊讀《風俗通》的內容,學生透過與原文的比對,得出作者透過想象手法來改寫課文,豐富了女媧造人的原因、方法、過程、心理活動等內容。明確本文想象的特點:大膽合理。

  第三步:從女媧的角度來理清故事情節,進一步把握課文內容。

  用多媒體出示女媧造人的主要過程,學生依據提示理清故事情節。

  【閱讀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是思維訓練,同時依據本單元的單元目標,要求學生在默讀、朗讀的過程中把握課文內容。在閱讀過程中,老師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就是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提高。此環節旨在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交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把握課文內容,同時感受作者豐富的想象力,明確想象手法的運用,為下一環節的賞形象作鋪墊。】

  3、探究閱讀

  第一步:挖掘“人”的內涵。

  引導學生抓住“小東西”、“小傢伙”、“人”三個稱呼的變換為切入點。朗讀表現泥捏人的叫“媽媽”喜悅之情的語句,體會為什麼要這樣想象,學生從課本找依據並反覆讀出這種喜悅的情感,隨後提出問題:女媧給這些心

  愛的孩子取什麼名呢?讓學生從字形和字意上想象“人”的涵義,探究“人”的內涵。這是本節課的一個亮點,教師要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透過朗讀、分析關鍵語句的方法達到預期目標。

  第二步:根據課文分析女媧母親形象,並與古人眼中女媧形象作對比。

  引導學生圈點勾畫女媧的動作、神態、心理等,要求學生朗讀、欣賞,將每一句話在腦海中慢慢對映成一幅畫面。多角度分析其勤勞、善良、樸實的母親形象。透過閱讀交流,學生會有這樣的收穫:

  如:第五段中的“掘起、摻和、揉團”,第15段中的“拉、伸、攪、揮灑”這些動作描寫。學生腦海中呈現出,莽莽榛榛的天地間女媧在池塘邊造人的畫面。一個勤勞的女媧便在腦海中清晰的浮現。

  第9段女媧聽見叫媽媽的喊聲那種洋溢幸福的情境。

  第13段的朗讀分析,呈現女媧日以繼夜辛勤造人的場景。

  學生像這樣將每一句話透過朗讀、欣賞幻化成圖畫。這樣既是對女媧形象的賞析,也是訓練學生想象能力。

  這一環節的朗讀培養了學生的語感,透過朗讀、賞析把文章中的人、事、意境、畫面,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趣味,繪聲繪色的表達出來,也使字裡行間潛在的含義溢於言表,把書面文字難以表達或者根本無法表達的隱情妙趣抒發出來。“吟誦,對於探究所得的,不僅能理智地瞭解,而且能親切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和理法就化為自己的東西”。

  這一環節為本節課的重點,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在讀、思、議的過程中深度分析文字把握女媧這一母親形象。

  【教學就是交給學生藉助自己已有的知識去獲得新的知識,使學習成為一種活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立足文字,透過朗讀、抓關鍵詞、合作學習的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互補性,給每個學生展現自我的機會。教師則要抓住學習過程中的契機,適當點撥,引導學生在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立足文字透過朗讀、抓關鍵詞、賞析語言等方法,挖掘內涵,賞析人物形象。這樣就自然而然地挖掘出了“人”的內涵與女媧的母親形象,從而凸顯亮點,突破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

  4、拓展閱讀

  發揮自己的想象,讓學生想象子自己是當時造出來的第一個人,會有哪些舉動?

  小組合作,選出一個發言人。在此過程中老師對學生進行點撥。如:“我”看到了什麼景象,“我”會有怎樣的舉動,“我”和女媧怎樣相處,女媧會交給“我”哪些能力等。幫助學生展開想象。

  【要求學生髮揮想象力,訓練創造性思維,鍛鍊口頭表達能力,開拓學生想象力,達到由感知想象到創造想象的昇華。這既是運用,又是知識的遷移訓練,學以致用。】

  5、遷移練習

  1)認真修改你創作的《女媧造人》,注意細節描寫。

  2)查詢有關《女媧補天》的資料,充實女媧的形象。

  【整理思維,進一步拓展想象能力以促進學生對女媧形象的把握與充實,從而完成知識的內化與遷移。】

  六、簡化板書設計,以畫龍點睛

  板書是藉助視覺作用於學生大腦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的板書反映的是本文學習的重點,力求將抽象的內容直觀化,使複雜的內容明朗化,體現板書設計的簡潔性、直觀性、目標性原則,使學生準確把握本課的學習重點。

初中語文說課稿8

  一、說教材

  《老王》這篇課文是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九課,這一個單元的文章都是以“愛”為主題,描寫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人物。其中,老王這個人物又處於社會最底層。作者楊絳刻畫出了一個生活悽苦,身份卑微,處境艱難,卻又為人善良,老實厚道,知恩圖報的人物形象,深深地震撼了讀者的內心世界。作者讚美老王的同時,提出了關注社會上弱勢群體的現實問題。

  新課標向我們闡釋,在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關注人類,關注身邊人”,“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而《老王》這篇文章能夠入選教材,正是注重了它的人文性,因此,我為本文確立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讀寫理解“惶恐、荒僻、滯笨、愧怍”等詞語。

  (2)、瞭解楊絳及其寫作背景。

  (3)、學習把握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特徵的方法。

  2、能力目標:

  (1)、把握課文,理解老王的“苦”和“善”。

  (2)、體會文中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

  (3)、梳理貫穿全文的線索。

  3、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的愛心、同情心,學會愛,懂得愛。

  4、教學重點:理解作者對不幸者的同情、關愛的思想感情;喚醒大家的愛心意識;揣摩語言,深入領會語句的意蘊。

  二、說教法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針對文章的特點以及教師本人和學生的特點,擬定採用如下的教法和學法進行教學:

  (一)教法:

  1、 品讀法:透過各種朗讀方式,反覆走進文字,掌握課文內容。

  2、 合作探究法:小組合作,在碰撞中產生知識的火花。

  3、 拓展法:由人及己,指導學生領悟平等的觀念及人道主義精神。

  4、多媒體教學:體現其實效性。

  (二)學法:

  根據學生基礎比較薄弱的特點,我採用的學法如下:

  1、 預習。透過提前預習課文,掃清字詞障礙,順暢讀完全文,瞭解課文的寫作背景等環節完成導學案中的內容,加深對課文的感悟能力。

  2、 自主閱讀。在個性閱讀的過程中,促進自主學習,熟悉作者語言,體悟文中情感。

  3、 合作交流。在合作中質疑,在合作中答疑,分享閱讀感受,互換對生活的體悟,從而促成共同的進步。

  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三、說教學過程

  (一)、激情匯入,激發學生興趣

  展示大螢幕,大螢幕上的明星畫面,偉人畫面,學生會七嘴八舌,津津樂道。然後畫面一轉,映入學生眼簾的是一幅幅社會基層人民的生活照,由次引起巨大反差的思索。接下來把學生引入今天的課題《老王》,大螢幕上顯示《老王》插圖及課題。在平時我們往往對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的關注,可在我們的生活中,更多的'卻是普通人,你是否關注過這些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人呢?今天我們所要關注的就是這樣一位普通車伕的故事——老王。

  (這段匯入的設定,我從明星偉人入手,讓學生置身其中,而後提出文章的主人公,突出本文中心人物。)

  (二)檢查預習

  1、檢查字詞

  出示幻燈片,請同學明確字音和解詞。也可以根據學生預習情況由學生自己補充一些字詞。

  2、作者及背景介紹

  先讓學生來介紹查閱的資料,可以是文字形式,圖片形式,也可以介紹錢鍾書的一些情況,教師就學生沒介紹到的內容進行補充。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請同學們聽讀課文,並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什麼事? 明確概括課文的方法:誰在什麼情況下做了什麼事,結果怎樣。

  (藉由這一環節訓練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能力及概括內容的能力。在這個環節中,學生第一遍聽讀完課文後,不能找準、找全關於老王的描寫,歸納的也未必準確,這時可以在提問一兩個學生後,教師加以點撥、並進行歸納。)

  2、請學生齊聲朗讀1---4自然段,並思考:作者向我們介紹了老王的哪些情況?這些資訊讓我們可以看出老王過著一種怎樣的生活?並試著填寫表中的內容。

  以上就是《老王》說課稿的全部內容,更多語文資料請到語文網。

初中語文說課稿9

  一、說教材

  《木蘭詩》是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首古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朝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迴朝,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木蘭這一巾幗英雄的形象可以說婦孺皆知,學生應該有所瞭解。本單元的選文都是愛國注意題材,旨在使學生了解戰爭的殘酷,英雄們的壯舉,增強正義感,珍惜幸福生活。所以,本課在設計時,也將圍繞這一單元目標展開。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1.單元目標:反覆朗讀,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容,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操,揣摩精彩段落和關鍵詞句,學習語言運用的技巧。

  2.圍繞階段目標和單元目標,本節課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①感受花木蘭的女兒情,英雄氣,瞭解她的智慧,膽略和才能。

  ②學習本文敘事詳略得當的寫法,體會其效果。

  ③初步瞭解民歌的特點。瞭解"互文"等修辭的作用。

  教學重點:分析人物形象、學習本詩詳略相宜的寫法。

  三、教學方法

  ①誦讀法。②複述法。③品讀法,在教師的引導下,鑑賞本文豐滿的人物形象。④點撥法,學習詳略得當的結構安排及對本詩主題的理解。

  四、教學過程

  擬用2課時完成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第一環節:匯入

  由豫劇《花木蘭》選段,讓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有關花木蘭的圖片、資料,談一下對木蘭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瞭解。然後匯入新課。

  第二環節: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美

  首先師示範朗讀,要求聽準字音,讀完之後糾正字音。初步感知詩意。(投影顯示易讀錯字)機杼 可汗 燕山 鞍韉 鳴濺濺 撲朔迷離 金柝

  接著,讓學生齊讀詩歌。這一環節主要透過朗讀課文體會詩歌節奏明快的語言特點,並初步感悟花木蘭的英雄氣概。

  教師點名朗讀或學生自薦,要求其餘學生注意體會朗讀的語氣、語調、語速、節奏。比如用較慢的語速讀出開篇的憂愁,歡快的節奏讀出歸家喜悅。

  第三環節:掃清文字障礙,理解詩意

  學生小組合作,疏通文意。教師帶領學生掌握幾個重點詞的解釋,培養學生自學簡易文言文的能力。需要砸實的重點語句: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第四環節:複述詩歌,整體把握故事情節

  新課標要求"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這首詩情節具有傳奇性,用"講故事"的方式再現,比較符合初一學生的心理特點。

  先小組內講講,讓學生有點準備時間,再小組推薦選同學複述本詩的故事情節。其餘同學或補充或評點。這個過程的最低要求是流暢、完整;我們期待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能放飛想象力,加上合理的想象。

  第五環節:賞析人物形象

  請同學用一句話"我從_____中看出木蘭是一個______的人"來概括木蘭的形象,並且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依據。這一環節採用集體討論的方法,然後舉手發言。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而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依據,主要是培養學生深入文字、感悟文字的能力和習慣。

  學生可能分析木蘭的形象:勤勞、智慧、勇敢、堅強、不貪圖利祿、愛國愛家等。用學生分析的詞語生成板書。

  可以在學生說不出的時候給個示例導一下,不在一開始就示範。學生回答程度好的話,不必提。

  示例:我從"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中看出木蘭是一個勇敢、孝順的人,她不怕戰場上的兇險環境,這也是她愛國精神的體現。她也很體貼父親,否則不會承擔父親的責任。

  賞析之後請學生試讀。比如示例就應讀得果敢堅決,體現出木蘭的勇敢。

  總之這一環節,引導學生討論、賞析、品讀結合,在讀中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有效解決教學重點。

  第六環節:競背。選擇你喜歡的段落,在3分鐘內看誰背的最快最準。

  第七環節:佈置作業-----背誦《木蘭詩》。

  【第二課時】

  第一環節:複習齊背這首詩,回憶:你能不能用一句話概括一下木蘭在你心中的形象?

  意在複習人物形象與鍛鍊概括能力。

  第二環節:學習本詩中結構安排的詳略、繁簡,運用點撥法,使學生在無疑處生疑,並能理解這樣安排的用意。

  看一段趙薇版的《花木蘭》的影片,一分鐘。其中多是宏大戰爭場面的渲染。這個影片承接上節課的形象分析,又可由此生髮出詳略的安排問題。

  ①《木蘭詩》裡有沒有刀光劍影的戰爭場景?寫的是什麼?

  明確: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寫木蘭奔赴戰場,速度極快,像飛一樣的。用了誇張的修辭。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寫的是邊疆的夜景。這裡有很大想象空間。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寫的是戰爭的殘酷,徵人歸來。

  ②為什麼刻畫一個戰鬥英雄,卻沒有戰場上的詳細描寫,詳寫的是什麼內容呢?學生討論

  學生可能提到的有:跟父母的對話、出發前的準備、木蘭歸來的情形。

  總之,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

  點撥:繁簡詳略跟作品要表現的形象,表現的主題有關。

  給學生時間思考討論發言。

  師總結:這首詩不是要塑造一個雄赳赳的武夫形象,而是要突出她身上種種優秀品質。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

  學習寫作手法,不僅是為了研究本詩的佈局謀篇,也是對學生進行寫作指導。

  第三環節:瞭解本詩作為民歌的語言特色。

  我設計的過渡是:這首詩能流傳千古,一方面是因為木蘭這個形象惹人喜愛,另一個原因也不容忽視就是它的語言特色。

  詩中以人物問答來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緻;以眾多的鋪陳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神氣躍然;以風趣的比喻來收束全詩。問答、排比、重疊等形式的運用,都與民歌大致相同。語言豐富多彩,有口語,有整齊的律句,句型有長有短,讀起來節奏明快,聲韻鏗鏘,富有音樂感。教師適時舉例說明。

  然後完成課後題"互文""排比""頂針"的用法

  第四環節:比較閱讀

  提供一段同題材的散文,初步培養學生的比較閱讀能力

  木蘭者,古時一民間女子也。少習騎,長少而益精。值可汗點兵,其父名在軍書,與同裡諸少年皆次當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蘭乃易男裝,市鞍馬,代父從軍,溯黃河,度黑山,轉戰驅馳凡十有二年,數建奇功。嘻!男子可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為,餘觀夫木蘭從軍之事因益信。

  ①《木蘭詩》中與上文"溯黃河,度黑山,轉戰驅馳凡十有二年"意思大致相同的幾句是:

  ②文中表明主旨的句子是

  第五環節:佈置作業

  1.以木蘭的口吻給父母寫家書。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寫作能力,感受文字後木蘭細膩的女兒情感。

  2.默寫《木蘭詩》。

初中語文說課稿10

  一、作家作品簡介

  緊接著導語,老師說到: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一位作家,最先把白洋淀奇特的水上風光展現在世人面前,他,就是孫犁。藉著對孫犁進行介紹,重點介紹他的代表作《白洋淀紀事》,和他所代表的文學流派 “荷花澱派”。

  二、景物描寫品讀

  緊接著作家作品的介紹完畢,老師又說,既然孫犁筆下的白洋淀如此美麗,那就讓我們一度為快吧。

  1.美句美讀

  要求學生在文中找出景物描寫的句子後,並且把這些句子充滿感情地讀出來。

  2.美句品評

  學生就具體的句子進行分析。老師總結:這些景物描寫寫得好的理由在於:1.各種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手法的綜合運用。

  2.真實的寫出了水鄉獨特的感受。

  3.文字中流淌著對白洋淀深厚的熱愛之情。

  三、感知故事情節

  如此美麗的白洋淀,是誰破壞了這種美呢?

  學生齊聲回答,是侵略戰爭,是日本鬼子。

  老師順勢引導學生進入下一個環節的學習,對故事情節的感知。在這片蘆花蕩中,究竟發生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

  1.聽故事:聽課文錄音朗讀,整體感受故事。

  2.檢查預習,積累字詞。

  2.說故事:把這個故事用自己的話複述出來。

  3.怎樣說故事:(自主、合作、探究)

  1.要注意情節的鋪墊和環境的烘托;

  2.在故事中設定懸念,引人入勝;

  3.有矛盾衝突和高潮的出現;

  4.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

  四、拓展延伸

  在美麗的蘆花蕩上演繹了抗日英雄的故事,在中華大地上還有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故事。同學們,你們知道那些抗日的故事。

  提醒學生,學習本文景物烘托的方法,並遵照以上四點講故事要注意的方面。

  2-3名學生講完以後,老師總結髮言:同學們講的故事都很精彩,一個個抗日故事聽得人熱血沸騰,今年是抗戰勝利60週年,60年前紛飛的戰火已經遠去,留給我們的思考卻很多很多。美麗的白洋淀容不得玷汙,今天,世界各國人民紛紛舉起了和平的旗幟。勿忘國恥,振興中華,努力締造一個和平、和睦、和諧的新世界,這應該成為我們每個人共同的追求。

  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到此結束,最後讓學生明確了下一課時的任務,即進行人物分析。我對《蘆花蕩》一文的說課到此結束,敬請批評指正。

初中語文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蘇州園林》是初中語文第四冊第一單元的講讀課文,這是葉聖陶先生的一篇準確把握了事物特徵的優美的說明文,原是為攝影集《蘇州園林》寫的序。

  蘇州園林聞名中外,林林總總,設計者與建築者爭奇鬥巧,別出心裁,因此異彩紛呈,特色鮮明。而本文作者另闢蹊徑,異中求同,牢牢把握住蘇州園林的"圖畫美"這一特徵,從總體上介紹,順暢自然,通俗易懂,不僅展現了深厚純熟的文字功力,更顯示了不同凡響的思維水平。

  教學大綱規定本冊教學重點是培養說明能力,本單元的教學要求為抓住特徵說明事物。本課的特點是抓住主要特徵,按總分結構進行說明。心理學研究表明,初二年級是培養我學生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關鍵時期,而說明文所具有的科學性、條理性、邏輯性等特點,正適合培養我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因此,本課在培養我學生思維能力方面有著重要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新教材強調培養我學生的語感和思維,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注重培養創造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結合教材和我學生實際,擬定教學目標為:

  (一)理解本文說明物件的特徵及文章的總分結構,體會本文說明語言的多樣性;

  (二)瞭解蘇州園林的特點,陶冶審美情趣,並激發我學生熱愛祖國燦爛文化的感情。

  三、說教學方法:

  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我學生,而是教我學生學。"現代教育理論也認為,比傳授現成知識更為重要的是激勵我學生學習興趣和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因此,教學中最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調動我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如何教給我學生學習的方法。鑑於此,我決定在教學中首先與我學生建立真摯、融洽的師生關係,營造寬鬆、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其次本著啟發式原則,透過多種具體的教學方法激發我學生興趣,突破教學重難點,以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我學生的主體作用,教會我學生學習。

  (一)問答式教學法:它能充分發揮師生兩方面的積極性,用此法可啟發我學生思維,培養我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激發其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二)討論式教學法:由於問答法可能造成師生交往範圍過窄,不利於調動廣大我學生的積極性,因此結合採用討論法。這樣資訊交流量更大,使資訊呈立體交叉方式傳遞,改變了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結構,突出我學生的主體地位,民主氣氛更濃,有利於激勵廣大我學生主動參與,培養我學生評論與爭辯的能力,激發創造性思維。

  (三)情境教學法:一般在文學作品教學中常用,但我認為,本文的說明物件是具備審美條件的園林藝術,文章又是文筆優美的典範,完全可以運用情境教學法達成教學目標

  (二)。並且情境教學法可以激發興趣,促進我學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協調發展,所以說明文教學中也應恰當運用。具體採用多媒體課件(蘇州園林的照片、故宮和西方園林的照片、重慶夜景錄影)、投影儀等,儘量給我學生以直觀感受,刺激我學生的多種感知覺器官,增強教學效果。因為心理學實驗表明:形聲並舉同時刺激我學生感官,可使其對資訊的接受與記憶保持收到1+1=3的效果。另外,教會我學生相應的閱讀方法,培養自學能力,體現我學生的主體地位。

  (一)朗讀法:教會我學生朗讀,要求準確、流暢、傳神,齊讀要整齊。這是一種短時間內同時調動眼、口、耳、腦共同活動的閱讀,有助於發展我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能力,並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二)速讀法:這是一種眼腦直映、迅速獲取有用資訊的閱讀方法,有利於廣範吸收知識,迅速開發資訊資源,尤其適應快節奏、資訊化的現代生活需要。具體教會我學生用掃視法默讀,提高閱讀效率。

  四、說教學程式:

  本課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教學程式如下(重點為把握事物特徵,掌握總分結構。)

  (一)課前預習:

  1、掃清字詞障礙,理清文章結構;

  2、蒐集蘇州園林的照片、圖片,感知蘇州園林的特點。

  (二)匯入新課: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之美,山清水秀,人傑地靈。而蘇杭美景之最,還在於園林藝術之美。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蘇州園林,處處呈現詩情畫意,充滿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樂。蘇州有四大名園:拙政園、滄浪亭、獅子林和留園,都是園林中的精品極品,處處體現中國江南宅第園林的獨有特點。(投影照片)今天,我們學習葉聖陶先生的《蘇州園林》,看他筆下的蘇州園林呈現出什麼樣的特徵?

  這樣以情境教學法匯入新課,生動有趣,又補充了與課文有關的具體情況,增強直觀感受,能有效吸引我學生注意力,便於進入理想的學習氛圍。

  (三)分析理解,這是突出重點的環節,用問答法、討論法、情境教學法達成目標,並進行具體的學法指導。

  1、配樂範讀一二段,要求聽讀時思考作者怎樣介紹蘇州園林特徵的。

  2、我學生齊讀一二段,要求準確、流暢,感知課文內容。

  3、學法指導,掃視法:找中心詞、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結句、起始段、結尾段;藉助註釋、提示、思考和練習迅速把握文章。帶著明確的目標掃視課文,取己所需,省略其餘。培養我學生默讀、速讀的習慣,提高概括能力。

  4、提問:

  A、作者對蘇州園林總的印象是什麼?(引導理解第一段,抓住作者的評價——"標本")

  B、"標本"一詞怎樣理解?用這個詞好在哪裡?(引導體會蘇州園林的地位、影響)

  C、蘇州園林一百多處,作者到過的不過十多處,就寫出了本文,這是否會犯片面性的錯誤?(透過此問激發我學生興趣,並自然轉入下一步驟。)

  5、解題、簡介作者和文體,同時回答上一問題。(要點:作者去過有代表性的園林,深刻了解其特徵;這是為攝影集寫的序,蘇州園林具體的風貌照片中都有。因此,作者才異中求同,在第一二段點出其總特點及其表現,下文即分別介紹。文章用了先總說後分說的結構,便於有條理地準確說明。)

  這一步充分利用了我學生注意力的分散期。教學心理學研究表明,新課匯入後的5-7分鐘,是我學生注意力的穩定期,是教學的黃金階段,但最優秀的我學生也超不過15分鐘,之後就是注意力的分散期。因此,我改變傳統的課堂結構,將簡介作者等情況放在重要的朗讀、熟悉課文之後,使教學重點儘量放在黃金階段完成,而在分散期就及時變換活動方式,用生動有趣的介紹使我學生消除疲勞,以飽滿的精力投入下一黃金階段的學習。

  6、提問:

  A、蘇州園林很多,作者認為它們的主要特點是什麼?(引導分析第二段,

  抓全文中心句:"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投影板書"圖畫美")

  B、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介紹蘇州園林的主要特點呢?(抓住四個"講究",理解主要特點的具體表現。投影板書"佈局美,配合美,映襯美,層次美。")

  C、第三、四、五、六段與第二段是什麼關係?(引導理解總分結構。二段總說,三至六段分說,分別與第二段的四個"講究"照應。)

  7、教師示範分析第三段:

  A、我學生齊讀;

  B、分析:用了比較說明,分說佈局特點,(投影故宮、西方園林的照片,進行比較:對稱與不對稱)。還用了比喻說明,以圖案畫與美術畫的區別來說明蘇州園林的佈局講究自然之趣,不對稱。

  8、我學生討論分析四至六段。(與第三段一樣是分說,並且是主要表現總特點的,所以三至六段均是詳寫。)

  9、提問:第七、八、九段寫的什麼內容?與全文中心有何關係?(引導理解這仍是分說,扣住"圖畫美"的總特點,說明蘇州園林細部注意角落的圖畫美、門窗的圖案美、園林的色彩美。投影板書。)

  10、我學生討論明確:七至九段是次要部分,略寫。全文說明順序為邏輯順序。(總分、從主要到次要都是邏輯順序。)

  (五)遷移練習:

  1、放《鳥瞰新重慶》錄影的夜景部分,要求看後介紹重慶夜景的特點;

  選擇恰當的結構順序。

  2、學生討論,擬出寫作提綱;

  3、抽學生念提綱,教師評點、板書(附後)

  4、要求課後完成作文,不少於400字。

  (六)教師利用板書總結,突出蘇州園林的主要特點及文章的結構特點,給我學生留下鮮明的印象。這一步充分利用我學生注意力的反彈期(下課前3-5分鐘),體現教師主導作用。反彈期是鞏固知識的最好時段,能使課堂所學知識在大腦中留下清晰印象,而這首次印象對知識的鞏固和保持意義重大。

  五、說板書:

  我學生一般學說明文感覺枯燥,興趣不大。而本文文筆優美,蘇州園林的特點又是圖畫美,因此課文板書打破慣例,設計為一把古色古香的扇子(見《優秀板書設計集》),用形式美吸引我學生,提高興趣。寫作板書扣住了重慶夜景總特點,也突出了分說的兩個方面,便於指導我學生寫作。

  附板書二:

  地 勢 高 低 起 伏

  樓 宇 依 山 而 建

  山 城

  重 滿 城 璀 璨 星 燈 輝 映

  燦爛輝煌

  慶 漫 天 星 漢 瑰麗 壯 觀

  夜 依 依 兩 江 環 抱 道 道 彩 虹 飛 跨

  立體圖畫

  景 橋 燈 明 珠 串 串 車 河 宛 如 遊 龍

  江 城

  萬 家 燈 火 滿 江 波 光

  相 映 增 輝 流 光 溢 彩

初中語文說課稿12

  各位評委老師:

  上午好!我是來自( )學校( )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等五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

  課文《 》是人教版初中語文()年級()冊第()單元中的第()篇課文,

  這一單元的主題是()。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中學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 )作為中/外國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對陶冶學生的情操,意義非凡。

  2、教材特點:

  《 》是( )(體裁)主要寫了 (主要內容),表達了 (中心思想),語言簡煉,層次清晰,描寫生動,語言優美,是本文最大的特色,教學這篇課文計劃安排()課時,我今天要說的是第一課時,在學習《 》之前,本單元已經學習了( ),學生們懂得了一些( ),有助於學習( )。

  3、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結合初中學生實際以及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如下三項:

  (1)、 知識和能力目標:能正確讀寫本課所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詞,瞭解本篇課文和作者的一些常識,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a掌握朗讀方法;透過美讀課文,品味語言。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脈絡,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b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引導啟發為輔,強調有感情地朗讀,融入文字意境。c運用朗讀的方法學習詩歌,養成在朗讀中學習詩歌的習慣;運用聯想和想象的方法學習詩歌,體會詩歌的情感,概括詩歌的主要內容。

  d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閱讀、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著強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長的語句,把握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a品味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 )。

  b引導學生感悟生命的美好,培養關愛生命、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c提高學生人文涵養,在領略自然美的同時,懂得把握文中的哲理。

  2、教學重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中“要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要求,以及(本課的一些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 )。

  3、教學難點

  因為,(學生的一些實際, 如,初中學生現階段的知識儲備和理解能力有限 或距今時代久遠)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 )。

  二,說教法

  根據自主高效課堂教學的要求,應該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所以採用以下教法學法:

  a情景匯入教學 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環境,使學生能迅速進入角色。

  b討論法:(包括學生和學生之間的討論和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討論)這種方法有利於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以及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使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地發表個人見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靈感。

  c講授法和點撥法:由於初中學生接觸文字的時間較短,生活經驗和知識積澱有限,要理解( )有困難,所以教學中利用課件補充作者生平有關重要資訊和時代背景,以及進行簡要的點撥非常必要。

  d點撥法。運用點撥教學法,以突破重點。運用點撥法,就是教師針對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存在的知識障礙、思維障礙等,

  e多媒體演示法,輔以多媒體演示法,展示圖片,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配樂朗讀,以渲染氣氛。

  f情景設定法。在本節課上,我充分利用課件展示創設情景,如世界盃短片、配樂誦讀、海雕捕食影片等,使學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課文的意境中去產生思想共鳴。

  g朗讀教學法。新課標重視朗讀,要求讀出語氣、語調和韻味。透過富有感情的美讀課文,體會課文的意境,品味文章所表達的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本篇課文語言簡潔明快、質樸優美,在句式上長短整散搭配協調,字字句句都飽含作者的情感,基調歡快,有很強的節奏感,讀起來朗朗上口。因此在本文的教學中,採用(初讀、精讀、品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課文獨特的意境。指導學生通順、流暢、有感情地反覆朗讀,深入體會。並將各種方式的讀貫穿於整個課堂,讓學生在讀中學,學中悟。誦讀法。每篇文章都有獨特的意蘊,只有反覆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因此我採用誦讀法,主要有範讀和學生自由朗讀等形式。

  h教師引導、師生合作探究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討論中分析、感受作者的寫作成功之法。合作交流法,開放學習,課堂應該尊重個性,鼓勵創造。因此,在本節課中我努力搭建一個生生交流、師生交流的平臺,使學生在和諧的關係中、輕鬆的學習中個性得到發展。並且,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取長補短,學會如何與人交流,與其他人一起分享勞動成果,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i設疑導學法。(課文寫了什麼?為什麼寫?怎樣寫的?學到什麼?步步深入,幾個問題貫穿整個教學流程,讓學生由整體到區域性地學習把握課文)

  j自讀點撥法 本文屬自讀篇目,課堂教學以學生充分閱讀、自由探究為主,教師點撥課文的學習要點為輔。

  k比較閱讀法 在語文教學中,採用比較閱讀的方法是培養學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說學法

  學法上,我貫徹“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的指導思想,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採用的學習方法是:朗讀和默讀相結合的方法,討論法,勾畫圈點讀書法,運用網路環境進行小組課題研究(讓學生在課後以 為專題,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路環境進行小組課題研究,培養學生的求知慾望和主動意識)。

  1、誦讀法。朗讀是學生把握語感,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感悟優美的情趣。這一篇散文語言優美,要求學生在自主學習,掃清文字障礙,初通文意後,能透過反覆朗讀品味,還課堂以朗朗書聲。透過誦讀和品味達到對文章的整體感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品味文中優美的語句,培養學生對散文的閱讀欣賞愛好,對學生進行美的薰陶,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優秀文化的精神。

  2、自主、合作、探究法。葉聖陶說過“教師之為教,不在於全盤授予,而在於相機誘導”。教學中營造寬鬆、和諧的氛圍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在交流、互動中獲取知識,培養良好的語文素養。

  3、圈點勾畫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學生用圈點批註法做預習筆記,要用活頁紙做感悟筆記,便於整理歸類。指導學生在對課文的分析中,用符號圈點出重點詞、句,以助於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養成圈點批畫的良好習慣。

  合作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合作探究解決難點,也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

  4、自主學習法

  要求學生必須學會使用工具書,養成看課文註解,自學課文的好習慣,自主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如課前預習、課上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課後及時複習鞏固等。經過自學,應基本理解課文內容、讀準字音、正確停頓、有感情地朗讀。學生分組討論,達成共識。 5、

  四、說教學程式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六個環節

  展開:

  1、 匯入新課:我設計的導語是:( )。預計用時兩分鐘。此導語以師生對話的方式展開,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 整體感知:預計用時15分鐘

  首先,教師請學生藉助注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教師有針對性地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的生字詞進行指導,例如( ),這樣做,既為學生閱讀課文掃清了障礙,也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徵。

  接下來,教師補充相關資料,1 介紹作者,(名、時、地、作、評)方法上講究特色,2說明寫作意圖,3介紹作品的社會影響,4播放有關音像資料。

  然後,請數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請其它學生邊聽連圈劃每段的關鍵詞語,根據段義,理清文章脈絡,在此基礎上,教師邊引導學生歸納文章脈絡,邊完成如下板書:

  理由:新課程標準對學生閱讀的要求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於閱讀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問題,鍛鍊學生的閱讀能力,尤其是概括要點的能力,解決教學重點。

  3、 研讀賞析:預計用時10分鐘

  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所以,教師以多媒體出示如下一組思考題,請學生小組討論,然後班級交流,學生透過積極主動的思考和討論,給出答案,進一步加深對文章中心的理解,從而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的啟迪,解決本課的教學難點。

  4、 質疑問難:預計用時5分鐘

  教師啟發:這篇課文中,同學們還有哪些疑問,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待學生提出問題後,師生合作探究,共同解決。

  這一環節重在鼓勵學生踴躍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樣可以養成學生參與意識,養成積極思考,大膽發言的習慣。

  5、 拓展延伸

  1圍繞中心,補充材料: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和想象能力,讓閱讀與寫作互相促進。 2教師介紹相關材料,引導學生課下閱讀: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範圍,豐富同學們的知識儲備。

  6、 課堂總結:預計用時3分鐘

  透過教師的總結,使本課知識要點化,系統化,給學生以強化記憶。

  7、 佈置作業:

  1選用5個本課所學詞語,寫一段話

  2關於學後感悟

  注意:量,分層

  五、板書設計

  這一板書的設計,內容精當簡約,佈局合理,美觀大方,能體現散文的特點,既體現了課文重點內容,又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各位評委老師,以上,我從( )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說明,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初中語文說課稿13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篇目是《橋之美》,下面我將從以下方面來陳述我的教學設想。

  一、 說教材

  1、 教材地位分析

  《橋之美》選自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它是一篇具有隨感式的說明文,以優美的語言,親切的語氣,向我們展示了橋的魅力。文章透過描寫生活中各類橋,品味各類橋傳遞出的情味,啟發我們只要用心欣賞,就一定能體會到橋的魅力多彩。學習本文要特別注意引導我學生體驗生活,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感官靈敏,感受豐富的人。

  在寫作上,作者描寫橋從常見的俗語寫起,由橋的詩境美引出橋在繪畫上的形式美。文章結構新穎別緻,作者不像慣常行文那樣從外形到內部結構,而是別出心裁的與你拉家長,從而把我們帶進了神氣美妙的橋的世界。在語言技巧上,文章語言優美形象、富有詩意,打破了傳統說明文語言乏味的現象,從而激活了讀者的情感體驗。

  2、 學情分析

  八年級我學生經過七學年的學習,對於理清課文脈絡,感知課文主旨還是有一定基礎的。但是對於語言的品味和鑑賞方面卻有一些欠缺,常常忽視周圍事物的美,對傳統文化的體會也不深。

  3、 教學目標的設計

  《新課標》對閱讀能力培養的重點是:

  1、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的意義和作用

  2、對文章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

  3、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應當說新課標更突出了對我學生心靈的品味和個性解讀。綜合以上要求,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目標:積累一些雅詞妙局,瞭解課文脈絡,品味文中優美活潑、形象詩意的語言。

  能力目標:訓練我學生的朗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提高我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感悟能力。

  情感目標:體驗生活,學會審美,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感官靈敏、感受豐富的人。

  4、 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品味文中優美活潑、形象詩意的語言。體驗生活,學會審美,感受生活的豐富多彩,努力把自己培養成為感官靈敏、感受豐富的人。

  二、 說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學習必須培養我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意識,為我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為了促進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與創造性,本課的教學方法可採用:

  1、 朗讀教學法。本文語言優美形象富有詩意,很適合十幾歲的我學生朗讀,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激發我學生興趣,在朗讀中理解課文含義,品味文章語言的精美,為全方位的品評鑑賞奠定基礎。

  2、 點撥引導法。在新課標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組織要求下,教師組織我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教師只是點撥引導。這樣能培養我學生主動學習的自覺性,思維活動的靈活性,使他們由接受性學習向探究性學習、由從書本中學習向生活中學習。

  3、 美點尋綜法。我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閱讀的主體,進入文章情境中去欣賞文中的美點,和作者產生共鳴,並用自己的語言談談其獨特的美。

  三、說學法

  我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我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適應這一原則,本課的學法可採用朗讀、跳讀、研讀、精讀等讀書法,以及欣賞法、交流法等。

  三、 說教學程式

  為了較好地完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在教學程式的設定上,要特別注意課堂教學的民主性,教師是以平等對話的方式進行教學,要注重課堂自然動態生成,因勢利導,使我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具體設計如下:

  〈一〉激情引趣

  我準備這樣匯入新課:多媒體展示各類名橋圖片,讓我學生欣賞並談感受。這樣設計能激起我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引起他們強烈的閱讀期待心理,從而拉近我學生與文字的距離。

  〈二〉聽讀課文,感受體驗。

  教師配樂朗讀,我學生用心傾聽,感受課文的美。並出示閱讀目標:文中描寫了哪些橋?展示了哪幾幅畫面?談談聽後的感受。這樣設計能營造出一種輕鬆活潑的教學氣氛。

  〈三〉朗讀課文,感知文意

  1、 我學生大聲朗讀課文,從而感知文意。

  2、 要求我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找出在作者的眼中橋美在哪裡。

  3、 我學生自由發言,暢談自己的感悟。對我學生的發言言之有理就應給予表揚。

  〈四〉研讀課文,美點尋綜

  設計這一環節,是為了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具體設計如下:

  1、 我學生採用跳讀、研讀等方式研讀課文,並說說文章最吸引你的是什麼?

  2、 我學生自由發言,教師歸納總結,引導我學生品評文章的美。

  〈1〉 語言美。教師提問:文章哪些語言美,美在哪裡?

  〈2〉 結構美。文章結尾生髮拓展,點出橋的內涵美。

  〈3〉 意蘊美。文章將橋自身的結構美與它的構圖美作對比,強調了橋之美在構圖。

  3、 在以上基礎上,教師歸納文章在寫作的不凡之處,並形成板書。

  ——以美寫橋

  ——以情寫橋

  ——以形寫橋

  ——以橋寫橋

  〈五〉、用心欣賞,用心感受。

  1、多媒體展示各類橋,讓我學生用心欣賞,並把感受形成文字寫下來。這一設計對我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把自己的感受體驗化。

  2、交流。先小組交流,再由小組代表向全班交流。這樣能培養我學生的團隊意識、合作精神與創新精神。

  〈六〉拓展延伸

  把本文與〈〈中國石拱橋〉〉從內容和寫法上進行比較。設計這一環節是使我學生加深對課文的感悟,引導他們以新的審美視角來欣賞事物。

  〈七〉課外學習自助餐

  1、課外觀察自己身邊的橋,把對橋的感悟寫成文字。

  2、從古詩詞或文學作品中搜集描寫橋的佳句做一個專題積累。

  設計這兩個問題,是為了鞏固課堂所學內容,使我學生的感受體驗化。

  附板書: 橋之美

  ——以美寫橋

  ——以情寫橋

  ——以形寫橋

  ——以橋寫橋

初中語文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竹林深處人家》是語文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文章,是一篇寫景散文。伴隨著作者的移步換景,我們看到了一幅幅優美的竹林畫面,也感受到了竹林深處居民的寧靜樸素。學習這篇課文既是提高聽、說、讀、寫能力的重要途徑,又是一次美的巡禮。從中既可得到語文的滋養,又可受到美的薰陶。

  二、說學情

  合理地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和基礎,本課的授課物件是七年級學生,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接觸過很多寫景的文章。但是七年級的學生第一次要將以前的記敘文劃分成目前更加細分的寫景狀物散文等文體,是一種新的挑戰。這就涉及到新的賞析角度在課堂上的運用。因此,學生和老師的良好配合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說教學目標

  因此,基於教材和學情,結合新課標對該學段的具體要求,我設計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文中的詞語。

  2.透過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品析本文優美的語言,體會江南竹鄉的美麗景色。

  3.感受作品的內容美和語言美;在欣賞、感受自然美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感。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本課的重點是透過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品析本文優美的語言,體會江南竹鄉的美麗景色。難點是感受作品的內容美和語言美;在欣賞、感受自然美中培養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感。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遵循“以學定教、以人為本、以讀帶講”的基本思路。教學中我採用朗讀法、小組討論法。

  那麼接下來我將著重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首先是匯入環節,在上課伊始我將採用談話法進行匯入。我的匯入語是:“江南竹鄉,遠遠望去,一層又一層,數竿蒼翠擬龍形,峭拔鬚教此地生。無限野花開不得,半山寒色與春爭。多麼優美的鄉村竹林圖。今天我們跟隨散文家黃蒙田先生走進那深深的竹林,探訪一下竹鄉美景吧。”

  以優美的語言創設情境,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學生快速地帶入到課堂中,為本節課的講解鋪設一個良好的感情基調。

  (二)整體感知

  對於學生而言,語文教學應該培養他們喜歡閱讀、敢於閱讀、樂於閱讀的習慣,整體感知的教學環節可以實現這一目的。

  所以此環節,我首先會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要求他們讀準字音,掃清閱讀障礙。

  其次,我會結合PPT,講解本文易錯的生字詞。如密密匝匝(zā)、山麓(lù)、山嵐(lán)、竹塢(wù)、匾簞(dān)。

  最後,我會讓學生再讀課文,概括文章結構。

  這些問題的解決,有利於學生基本把握文章內容,為深入研讀環節打下基礎。

  (三)深入研讀

  在學生對文章內容有所瞭解之後,我安排了第三個教學環節,也就是深入研讀。閱讀是深入地與文字對話,與作者對話。要想完成多重關係的對話,就需要我們對文字有著深入的認識和理解。因此,在此環節我會引導學生默讀,邊讀邊展開以下幾個問題的思考和與討論:

  1.首先思考的第一個問題是“作者是如何寫竹林的?”我預設的答案是作者透過遠觀和近看來描寫竹林。遠觀具體表現在:作者遠望竹鄉,一是從山麓到山頂全鋪著竹。竹海淹沒了房子、小徑和小橋流水。二是風吹過時,竹海湧著起伏有勢的竹浪。竹林密得沒有層次,整個大自然彷彿由竹林構成。

  近看具體表現在:作者置身竹海,一是小路兩旁竹林高大茂密,把路上的空蓋著,不見陽光,像走進竹海的海底隧道。二是竹林的大路、小徑、竹樹都是差不多,路上沒有標誌,容易迷途。三是叢叢竹樹遮擋山路,林中路盡處又有路,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2.接下來,我會提出第二個問題:“作者在竹林中穿行,為什麼說‘彷彿在海底隧道里透過’,又‘很有點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這說明了竹林的什麼特點?”

  透過默讀課文,學生可能會得出這樣的答案:作者深入竹海,看見兩旁高大的竹林密不見底,把路的上空蓋著,絲毫感覺不到外面的猛烈陽光,因此說“彷彿在海底隧道里透過”。這表現了竹林高大茂密的特點。有時看到前面一叢竹擋著去路,以為已到盡頭,但是到了前面,那一叢竹忽然像機關佈景似的移開,另一條山路便移了出來,所以說“很有點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這表現了竹林茂密、小徑曲折的特點。

  3.隨後,我會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畫家和護林員對竹海有什麼不同的觀點?作者怎樣寫竹的韻致?這道題需要學生有很強的歸納概括能力,所以我採用了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我預設的答案是畫家的觀點:竹林茂密,找不出一點層次,如果要繪畫竹林景色,實在束手無策。護林員的觀點:竹林旺盛,意味著竹林和竹筍豐收,正是名副其實的竹鄉,值得高興。

  作者是從視覺、聽覺、嗅覺三個方面描寫竹的韻致的。視覺表現在:作者遠觀竹海,竹林茂密;逐浪起伏,氣勢深沉;登上竹塢,極目四顧還是竹子。聽覺表現在:作者在竹塢裡面對著遼闊的竹海,除了聽到近處微風吹拂竹葉的沙沙響聲,再聽不到別的聲音。嗅覺表現在:作者沏一杯碧螺春茶,茶裡面有一股清香竹的氣息,甚至連空氣也是充滿了竹的清香。

  4.隨著文字的深入,我就文章重點部分提出問題:“竹鄉人家的生活與竹密不可分,試就課文內容說明。”

  我明確的答案是:竹鄉人善於就地取材,住的、用的和吃的都用竹:

  ①用作建築材料:如房屋的棟樑、天棚、板壁、地板、門窗。

  ②製造傢俱和各種日常生活用品:如椅子、桌子、涼床、碗櫃、衣櫃、茶几、搖籃、雞籠、兔籠、斗笠,甚至用竹子製造接山泉的水管,用竹箬製鞋。

  ③食物:竹筍、鹽扁尖筍,用泉水和竹葉煎鍋巴湯和用蠶豆煮新鮮筍飯,用竹管接來的山泉水沏碧螺春茶。

  5.最後,我會再次從整體上進行總結:這裡的人民與竹子緊緊地聯絡在一起,竹林豐收,竹農的生活就會更豐富。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那麼竹鄉人家的生活又是怎樣的呢?”

  透過以上的學習,學生不能總結出竹鄉人家的生活是富足、歡樂、祥和、勞碌、寧靜、樸素的。

  以上問題的設計總體體現了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梯度和層次,貫穿不同的寫作手法並帶領學生體會了竹林深處人家的樸素靜謐。由物及人,體會了作者的寫作目的。

  (四)延伸作業

  拓展延伸環節,我會設定提問:“文章寫竹林,凸顯怎樣的主題?”

  學生透過剛才的學習可以回答:作者刻意描繪竹林深處人家,其用意是讚揚山村居民,自食其力,過著寧靜樸素的生活。另一方面,他們默默地耕耘,種植竹林,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至此,本節課的重難點得以解決,學生對文字的認識也達到了新的高度。

  小結是對課堂的高度概括和總結,作業則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因此本節課我設計如下小結及作業:

  小結是由學生總結談收穫。

  作業是讓學生在課下尋找其他寫景狀物的散文,進行對比閱讀,同時積累優美語句。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堂課的縮影,好的板書應該結構清晰,構思新穎,內容高度凝練。因此,我對本課的板書進行了如下設計。便於學生理解。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如有不當之處,懇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再次感謝各位評委老師。(鞠躬,擦黑板)

初中語文說課稿15

  【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陳太丘與友期》處於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五單元的第25課,語文第一冊聯絡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讓語文世界與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語文素養這一宏觀的全新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文學素養作為語文素養的一個組成部分,對學生形成審美情操、健全人格、創新精神都起著極大的作用。本課作為古文閱讀在第一冊語文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我確定的教學目標(三維目標)是知識與能力:積累文言詞語;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過程與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獲取情感體驗。情感與態度:學習古人懂禮知義的優秀品格。教學重難點: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物件分析】

  初中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優秀品格。本文是學生接觸的第四篇古文,由於我班學生基礎差,如何教學,促進學生學好本文,培養學生懂禮守信的好品質,是老師思考的重點。

  【說課型定位】

  新課程標準在關於古文學習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注意語言品味,語感的形成,情感薰陶的基礎上突出文體色彩,應以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說教法】

  閱讀法:讀時品味人物語言,體會人物表達情感。

  探究法:交流讀時的感受,疏通文意,理解課文內容。

  評價法:在理解的基礎上對人物進行評價。

  【說學法】

  朗讀法:反覆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理解課文內容,熟讀背誦。

  合作法:交流自己對這篇課文所探究的點,進而形成開放式話題。

  【說教學流程】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媒體使用活動目的匯入導語引人。展示課題。渲染氣氛,促使學生思考。

  整體感知範讀,引導學生勾畫重點詞語。

  1、聽朗讀。

  2、自主學習課文。

  3、朗讀。

  4、掌握重點字詞。

  5、初步疏通文意。

  6、複述課文。

  7、表演課文。

  (1)出示教學目標。

  (2)多媒體顯示需要重點掌握的字詞。

  (3)多媒體顯示補充省略部分的意見,並作強調。生自主讀文,獨立解決問題,師引導討論解決,並總結解決字詞的方法。生複述課文,其他學生評價,老師指導點撥,統一意見,加強對課文的理解。

  分析質疑提出問題。

  1、小組討論。

  2、集體朗讀課文,培養文言語感。

  3、指導背誦課文。

  (1)出示問題。

  (2)多媒體出示無標點的原文。在學生再三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背誦課文。指導學生掌握背誦古文的技巧。

  合作探究

  1、老師參與小組討論引導學生質疑。

  2、就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點撥。

  (1)學生討論,提出可探討性的問題。

  (2)就學生提出的問題討論,老師點撥。

  (3)請學生談談從這則故事裡學到了什麼?歸納出示問題。學生提出問題,老師參與討論,以便掌握情況;老師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歸類。老師應引導學生積極爭辯,不一定要求統一對問題的認識。

  拓展訓練

  1、完成表格。

  2、閱讀《世說新語》裡另一個故事,你從中學習到了什麼?多媒體出示拓展訓練。鞏固學生對重點字詞的掌握,同時適當的擴大知識量,檢查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

  【設計說明】

  這堂課的設計,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1、充分利用學生學過的知識,將“禮”、“信”和《論語》聯絡起來,體現了文章中人物思想之“本”,使學生對“儒家”思想有了初步的認識。做到深入淺出。從而使課堂教學內容,就不會因為只解決一篇短小的文章顯得單薄。

  2、去掉文章的標點符號,還古文之原貌,請學生朗讀。這一設計使學生更多的認識了古文,而且對培養學生的語感有很好的效果。學生的反應較好,較新鮮。

  3、對於課文的研討,設計由學生自己討論出問題,再討論解決問題,突出體現了兩個交流: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生與文字的交流,強調了學生對文字的體驗,符合課改的要求;而老師參與討論,並適時點撥、引導、小結,體現了師生交流,由於學生是在沒有框架的情況下發問、研討,這就對起引導作用的老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學生課本劇的表演,使學生對本文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充分發揮學生的小組合作和學生的主體性。

  5、花較短的時間,請學生談談學習的感受,進入文字,再從文字中走出,高於文字。這一設計,看似簡單,卻在整個課堂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沒有了老師最後“力盡聲色”、略顯乏味的小結,取而代之的是學生爭先恐後的發言。使整個課堂凸現“學生為主體”這一特點。

  6、作業的設計,講究了課內、課外的銜接,講究由淺到深,講究運用、積累知識。

  【板書設計】

  對話的背景:友人不至,太丘捨去

  陳太丘與友期對話的過程:友人發怒,元方對答

  對話的結果:友人慚引,元方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