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語文說課稿> 高一語文說課稿15篇

高一語文說課稿

高一語文說課稿15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說課稿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一語文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一語文說課稿1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荷塘月色》一課,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一單元第一課,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散文。本單元的重點是學生在整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及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學會品味散文的語言、鑑賞散文的表現手法。

  本文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代表作,其結構美、語言美、意境美歷來為人所稱道。文章結構採用了內在和外在雙層結構,一層表現作者賞荷的路徑,一層表現作者內心情感的變化。本文的語言魅力尤其感染人:惟妙惟肖的疊詞、形象生動的動詞,再加上新穎別緻的通感修辭,營造出淡雅出塵的藝術之境。讀完全文,一副清新美麗的荷塘月色圖就會浮現在眼前。學習本文,除了體悟語言藝術之美,學會鑑賞抒情散文,更能培養學生欣賞美、感悟美的藝術思維。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本課教學的重點在於鑑賞語言藝術之美,尤其是通感修辭。

  2.難點在於讓學生深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理解作者為什麼頗不寧靜,他的情感變化過程,並分析寫江南採蓮舊俗的原因。

  二、說學情

  1.本課教學物件是高一下學期的學生,經過初中和高一上學期的學習,他們有了一定散文知識的積累,但是如何利用審美技巧對藝術作品進行全方位的賞析,還需要教師的進一步引導。

  2.我的學生多來自城鄉結合部,在知識面和社會閱歷方面還很淺,對於散文的內涵理解不深,有待於深入學習。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對教材和學生情況的分析,我確定瞭如下三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瞭解作家作品,積累精彩語句;背誦第4-6段。

  2.過程與方法:透過鑑賞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學習作者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提升審美趣味。

  四、說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透過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文字研習、問題探究、活動體驗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的綜合素養,並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為此,我主要採用“品讀賞析”和“問題探究”的多媒體教學方法,安排2課時。

  藉助反覆品讀,引導學生體味朱自清先生散文語言的“新而不失自然”的特點;透過問題探究,展開教師、學生、作者和文字四者之間的對話,構建師生間和諧平等、互動對話的語文課堂。

  對於教師的作用,新的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的點撥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獨立閱讀。”因此,這一堂課,在教法上我採用對話式教學模式,主要採用提問法、講解法,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

  (二)說學法

  1.朗讀法:形式多樣的讀、大量的讀;

  2.討論法:透過提問思考討論,引導自己思考,自己得出正確答案;

  3.質疑法:引導學生從無疑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五、說教學過程

  1、 激發興趣,匯入新課

  一節新課的開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礎。上課也是如此,第一錘就應敲在學生的心靈上,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我是這樣設計導語的,播放歌曲《荷塘月色》的MV,讓學生在美的畫面和歌聲裡感知荷塘月色,沉浸到一種淡雅唯美的氛圍中,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散文的意境。匯入之後,板書課題。

  2、 自讀課文,初步感知

  引導學生自讀課文,這一部分大約需十分鐘的時間。是這一堂課中佔時較多的一部分。之所以安排這麼多時間,是因為這是一篇寫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讀是讓學生體驗這篇文章的辦法。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讀”就是“自主”學習方式的最直接體現。巴金說過:“寫吧,只有寫,才會寫。”我們是否也可以這樣說:放手讓學生讀吧,只有讀,才會讀。讓學生在讀中感受,在讀中思考,在讀中品味語言文字的魅力。這一部分大約分這樣幾步:

  (1)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3.學生自由朗讀。之所以不要學生齊讀,是因為我覺朗讀是一種對文字的再創造過程,而且這種再創造帶有鮮明的個體色彩,每個學生的對文章的理解不一樣,他朗讀時的輕重緩急是不一樣的。

  (3)抽學生起來朗讀。教師予以適當的評點、指導。讓學生聽一部分範讀。

  (4)再次自讀,聽完範讀後還是讓學生自己讀課文。 這次自讀有兩個任務:一是藉助詞典和註解,掌握重點詞語的讀音和意思;二是分清文章中主要寫景和抒情的段落各是哪些段。

  3、仔細品讀,把握感情

  在學生分清了寫景和抒情的段落以後,接下來是對整篇文章最精彩、最重點片段的品讀,並體會作者是如何運用高超的語言技巧,巧妙安排整篇文章的結構,在情景交融中抒發思想感情的。

  本文很巧妙之處在於它的環形雙層結構,因此透過理清文章思路來發現內在和外在雙結構,就顯得尤為重要。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弄清文章內外結構,而且可以給學生以後的賞析散文以及寫作散文以啟發。因此,在深入品讀環節,我首先引導學生髮現文章的整體結構。

  (1).課文結構

  對學生的引導主要採用問答法,引導學生去思考去質疑。問答的方式,我是這樣設計的:

  (1)同學們,透過讀課文,你們發現作者夜裡去賞荷的原因了嗎?去賞荷,他首先做了什麼?

  (2)作者決定去賞荷花,在到達荷塘之前,他經過了哪裡?在去荷塘的路上,他想了些什麼?為什麼會想到這些?

  (3)在荷塘賞荷花,作者都看到了哪些景色?這時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樣的?

  (4)賞完荷花,作者不知不覺回到了自己的家,這時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

  (5)根據這些問題,你能發現作者賞荷所走的整個路徑、他看到不同的景物而產生的不同的心情了嗎?請每個小組派代表來畫出你們所得到的本文的線索(結構)圖。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這些問題進行5分鐘左右的討論,然後每個小組派出代表嘗試畫出結構圖。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我會進行總結評價,並和學生們一起得出最後的雙層環形結構圖。課文結構如下:(1)1-3段:夜裡賞荷的緣起:心裡頗不寧靜(為什麼?)

  結構: 出門(不寧靜)---小徑(尋求寧靜)

  (2)4-6段:漫步荷塘:荷塘月色圖

  結構:荷塘(暫時平靜)

  《荷塘月色》說課稿

  (3)7-10段:回到現實

  結構:進門(走出寧靜)

  由此,我們得出了文章的雙層結構,一個是以作者的遊玩順序為線索的外在結構,另一個是以作者的心境變化為線索的內在結構。而且,每層結構都構成了一個圓形。(板書:課文的雙層結構)完成此環節大約需要15分鐘的時間。

  (2)本文的語言特色:

  在得出了文章的結構以後,著重來看本文的語言特色。在這一環節,我會問學生們最喜歡的段落是哪些?在我的預想裡,學生們一般比較喜歡第4、5段,或者第7、9段。請同學說出他們喜歡這些段落的原因,就可以引導同學們對本文語言特點的質疑上來:這麼美的語言,到底是什麼修辭手法呢?

  在學生的質疑之後,我會讓學生找出作者採用的修辭手法,他們會說出比喻、疊音詞,有的人也許還會發現動詞的精妙使用。我會根據大家的發言,總結比喻、疊音、動詞在本文描寫中的作用,然後出示兩個例句:

  請同學們看一下,下面兩個句子有何特點?它給了你什麼特別的感覺嗎?

  A.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渺茫的歌聲似的。

  B.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和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根據同學們的回答,老師來進行圖示分析:

  清香(嗅)——相通——歌聲(聽)

  月色(視)——相通——名曲(聽)

  兩種感覺相通,這便是通感,更加增強了作者所描寫的景色的感染力。

  然後,老師對通感這一新的修辭手法進行概念的定義和作用的說明。通感:人們在描述客觀事物給人的感覺時,依據生活的邏輯,把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等溝通起來,憑藉各種感覺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補充,從而具體表達感受,以增強語言感染力的修辭手法。

  品讀賞析第四自然段的基礎之後,引導學生用剛才所學的賞析方法試著對第五自然段從語言、情感、描寫角度這幾個方面進行賞析。特別對於這一段中幾個動詞的使用如學生在論述中未觸及,教師可結合課後習題二予以適當點撥。

  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是希望透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不僅能體會到這篇文章的佳處,而且掌握一些賞析散文的手法,學會自己賞析文章。

  4.小結:

  總結本文語言的特點,體會本文借景抒情的手法,點明在柔美和諧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悅之情。並告訴學生作者描寫的細,來自作家對客觀物象觀察的細,體味的細。

  5.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背誦四、五自然段。

  2、完成課後練習第2題。

  高一語文說課稿2

  教材地位及作用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雨巷》出自人教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必修)第一冊第一單元,這一單元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一些優秀詩篇。《雨巷》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屬於必修課。學生可以藉此體會、比較、鑑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薰陶的要求。

  教學目標

  本詩是“雨巷詩人”戴望舒的成名作,詩人透過典型意象營造出優美的意境,同時巧妙的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因此我把本課的學習目標定為: (1)反覆誦讀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體會詩人情感.

  教學重難點

  學生對詩歌並不陌生,但是本首詩在特定的背景之下主要意象被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在誦讀和對意象的把握中體味出詩歌內涵的多義性併力求個性化理解就成為重難點。

  說教法

  本課採用以誦讀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詩歌是情感的藝術,多誦讀有助於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同時,誦讀有助於品味詩歌的語言美。所以,教學中我指導學生透過反覆誦讀加深理解把握情感。

  另外,本詩教學以體驗性學習為主,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用自己的思維去創新,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貫穿整堂課。教師只作必要的引導提示,使學生在反覆誦讀中理解與感悟,併力求激發學生個性化的理解。

  說學法

  1、誦讀法 加強誦讀,這是閱讀詩詞的一般方法。2、體悟法 透過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讓學生設身處地的走進雨巷去感悟。3、聯想比較法,透過與詩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較學習,體會創作風格及作者情感。

  說教學過程(結合課件)

  1、激趣匯入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感受詩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丁香”,我採用學生耳聞能熟的網路歌曲《丁香花》匯入並附以介紹有關知識及其“美麗”“孤高”“憂愁”的個性。學生有了追求美的感覺,興趣也就被激發出來。

  2、作者介紹

  《雨巷》是詩人的成名作,相關的情況介紹是必要的。

  3、賞析全詩

  ① 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學生自由朗讀全詩,獲得初始體驗。在這個環節,學生只要讀出這是一首什麼詩,並對詩有初步的感受就可以。

  ② 再讀全詩,體會意境

  師生共同欣賞(課件展示)配樂朗誦音像作品,用視聽的手段來展示詩歌意境,將詩歌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創設情境,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而教師提示學生方法即抓住幾個主要意象展開聯想,學生頭腦裡自然會勾勒出“雨巷”畫面,就能體會出詩的意境。

  ③三讀全詩,感悟情感

  學生在上一環節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充分發揮想象力,展示他們的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在此,可鼓勵學生大膽揣測詩人創作情況及情感,引導其積極思維。

  教師此時再做必要的創作背景的補充可謂補學生之所需,學生對詩中所抒發的情感與追求自然會容易得多也豐富的得多。透過合作交流,可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把握詩的中心形象(雨巷、丁香一樣的姑娘)的象徵意義。

  ④四讀全詩,體會創作美

  再次指導學生把情感融入朗讀中體會詩歌的“美”,品味美的意境、美的語言、美的情感,加深感悟。

  4、拓展閱讀

  引入作者的其他作品,使學生更充分的瞭解其情感及創作風格,透過比較聯想培養學生的鑑賞和審美能力。總之,在設計教學中我力求依照新課改的要求及理念,引導學生去閱讀和鑑賞。

  說板書設計

  一篇優美的板書設計有“微型教案”之稱,一篇好的板書設計能體現本節課的教學思路,教學重點、難點,也易於學生學習。這節課我採用圖示式的板書設計,兼以簡潔的文字說明,體現課文內容,並利於學生背誦理解。根據求實、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則,我設計瞭如下板書:意向(雨巷、 油紙傘、 丁香般的姑娘)感受(幽深、 寂靜、 美麗 高潔)象徵意義(心境、戀人

  高一語文說課稿3

  一、說教材

  《勸學》位於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獲得教養的途徑”這一專題,和韓愈的《師說》構成了“求學之道”這一模組.

  《勸學》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的去學習的散文。

  也是學生進入高中階段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如果他們能很好的掌握課文的深層含義,對他們樹立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提高學習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幫助。

  二、說教學目標

  1、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於、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學習、複習課文中其他文言虛實詞,學習掌握常見的文言句式。

  2、理解文中20多個比喻句的內在含義。

  3、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高中語文新課標要求:閱讀淺議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瞭解並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和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

  三、說重點難點

  重點:誦讀課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理解詞句,把理解詞句與理解理解文章統一起來。

  新課標要求學生精讀一定數量的優秀古代散文和詩詞曲作品,教師應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誦讀習慣。《勸學》是新課標規定的誦讀篇目之一。

  難點:文章裡的比喻的含義和內在的聯絡

  一篇說理性很強的文章,如果駕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於枯燥和單調的。但這篇文章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原因何在?最重要的是在於,它把深奧的道理寓於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句中,全文多達20個比喻句,運用比喻時手法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

  四、說教法

  1、啟發式研究性教學法

  進入高中階段要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訓練尤其要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因此採用啟發式教學,貫穿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新思維。

  2、朗讀式相結合的方法

  本文語言錘鍊精深,許多語句千年不衰。從培養學生語感的角度,本文采用朗讀式的教學。

  五、說學法

  1、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

  2、參照註解,動口動腦,自問自答,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3、指導學生進行正確的誦讀。讀的要求:句讀準確,字正腔圓,流暢,熟讀成誦。

  古詩文的閱讀應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有關工具書,自行解決閱讀中的障礙,文言常識的教學要少而精,而注重提高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

  六、說教學流程

  一、佈置課前作業,課外收集古今中外名人談讀書的名言警句,每人不少於三條。交流古今中外名人談讀書的名言名句,並以此匯入課題激發興趣,也可以積累素材。

  二、簡介作者

  荀子(約公元前313一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先秦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書上註釋1)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繼承了孔子學說,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並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說,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說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教師和學生補充)

  新課標:應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透過查閱有關資料,瞭解與作品有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創作動機以及作品的社會影響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

  三、學生讀(五步閱讀法)

  1、一讀掌握句讀,結合課前預習;

  2、二讀疏通文意,初步感知教材;

  3、三讀提出疑難問題,重點實詞、虛詞點撥講析;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註,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複習初中知識,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於”、“者”、“而”的用法。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四、讀研究性學習;

  第一步:找觀點

  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分論點比喻句

  學習的意義:

  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

  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積累、堅持、專心。

  這道題主要是讓學生理解課文的三個分論點,以及與之相關的比喻句,以此為線索能更快地背誦全文。

  第二步:弄清設喻的內涵

  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問題(小組討論,小組推薦發言人,以組為單位提問、交流)

  (1)在論述學習的意義時,用“青”“冰”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用“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

  (2)在論述學習的作用時,“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這個比喻是論述什麼觀點的?

  (3)“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這四個比喻為什麼要強調“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5、五讀遷移鞏固

  誦讀課文,背誦課文。

  寫一篇勸學的小議論文,注意運用比喻論證。(為下節課做準備)

  六、板書設計

  學習的意義提高改變

  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

  學習的方法態度積累堅持專一

  注意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研究性學習為主線.強調三個對話,學生與文字,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使課堂真正成為學堂,成為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搖籃.

  歸納總結

  這節課以閱讀為基礎,以研究性學習為主線,以五步閱讀法為實踐模式,是一節實施新課程理念的古文課。

  高一語文說課稿4

  一、聯絡學生說教材

  《聲聲慢》編排在必修四第二單元。在人教版高中語文五個必修模組中,這是唯一一個宋詞單元。編者選取了柳永、蘇軾、辛棄疾、李清照四位詞人的作品。他們是宋詞發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四位詞人的作品,題材、風格不同,帶給後世讀者的審美感受也各不相同。柳永詞走婉約套路,蘇、辛則是豪放詞風的代表,李詞細膩、含蓄。四者基本完整地體現了宋詞的藝術價值,也大體反映了宋詞的發展脈絡。

  初中階段,學生已經接觸過部分唐宋詞,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專項教學詩歌,教師已經比較系統地講授了形象與意象的概念、特點,並初步培養了學生分析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與情感的能力。但高中階段的學習,不能只侷限於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們放在整個宋詞的發展脈絡中觀照、比較他們的地位和作用,這樣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鑑賞作品地思想和藝術價值。

  二、根據教學理念確定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

  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習詩詞要“具有積極的鑑賞態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性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瞭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以課程標準的相關表述和教學內容及學情分析為依據,確定本課三維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透過反覆誦讀,感知內容,解讀意象,品味意境,賞析情感。

  過程與方法:與《醉花陰》前後聯絡,瞭解李清照南渡之後創作風格的變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這首詞情景交融的寫法與表達效果。

  教學重點:透過與《醉花陰》的比較閱讀,引導學生感受“閒愁”與“丟家棄國之愁”的區別。

  教學難點:透過合作探究,挖掘詞中意象的豐富而又複雜的內涵。

  三、根據以上分析確定教學時數為1課時

  四、教學方法和手段

  課前學生蒐集有關宋詞的資料必不可少。另外,宋詞由於年代久遠,文字的障礙很大,然而,過分糾纏於文字的疏通會破壞宋詞的“氣”,喪失宋詞的“神”,所以在學習時,應捨去條分縷析的理論評價,指導學生結合註釋疏通文字,然後引領他們經由文字再現形象,經由形象領略情感,感受其中濃濃的情。誦讀的環節是重要的,配以二胡獨奏《長相思》,營造意境,學生沉浸在音樂營造的意境中反覆吟詠,讀出節奏,讀出音調,讀出感情,細細體味,讓或優或喜的情愫縈繞心間,我們就觸到了作者的靈魂。同時注意讓學生質疑探究——佈置預習作業,要求學生圈點批註,列出疑難問題。課堂上,鼓勵學生互相質疑,互相解疑,達到掌握詞作思想內容和情感基調的目標。

  質疑探究後,出示本課教學所要解決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即如何解讀“淡酒”、“雁”、“黃花”、“梧桐”等意象的問題,發動學生討論,各抒己見,逐步形成對重點意象的一致認識。

  教師要相機點撥——上述三種方法,還不足以幫助學生把握藝術特點。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相結合的特點,疊字的巧妙運用,這些內容的學習應在教師的點撥下,學生分組討論來完成,效果會很好。

  五、教學程式及內容設計

  (一)新課匯入

  因為《醉花陰》在前,以別的方式匯入本課都比較多餘。直接以南渡為切入點,講述李清照生活境遇的變化。引導學生思考,時代的變遷和個人的遭遇將對她的創作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二)傾情誦讀,整體感知。

  引導:李清照的一生是充滿悲劇色彩的一生。他以詞代聲,向世人訴說她的悲懷愁情,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聆聽她的傾訴。

  活動1:聆聽配樂朗讀錄音,初步感知詩詞內容,感受作者情感。

  引導:你聽懂了作者的傾訴嗎?她在向我們傾訴什麼?

  活動2:學生交流聽讀體會。

  活動3:學生自由誦讀詩詞,整體感知詞意。

  誦讀要求:連讀兩遍,第一遍要讀通讀順,注意讀出感情;第二遍要結合課下注釋邊讀邊理解詞的意思,並將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讀後大家共同解決。

  活動4:抽查學生誦讀情況,教師給予點評和指導。

  活動5:學生就詩詞內容質疑,師生互動解疑。

  (三)感悟詞意,把握情感。

  1、這首詞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間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

  直接抒情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雁過也,正傷心”。其餘為間接抒情。

  2、聯絡作者生平遭遇,思考:《醉花陰》與《聲聲慢》兩首詞中“愁”的含義是否相同?你能從哪些詩句中感受到作者的這種愁緒?

  活動: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感悟,然後在全班交流。

  教師提示與點撥:學生可選兩首詞中的任何一首談自己的感悟。既可從整體談,也可選自己喜歡的某一個句子談,教師給予適當的評價與指導。

  最後,教師點評並板書。

  愁 《醉花陰》——離別相思——苦!

  《聲聲慢》——國破家亡夫喪——痛!

  六、課堂小結:

  《醉花陰》是李清照前期作品,主要抒發自己對丈夫的思念之愁,但那只是離別之愁、暫時之愁、個人之愁;而從《聲聲慢》中我們看到的李清照的愁,不再是從前詞人所常寫的所謂“閒愁”,這個愁是由鄉關之思、身世之苦、失去親人的悲哀和理性破滅後的失望所交織而成的,是死別之愁、永恆之愁,因此,這愁字表現得更加淒厲沉痛。

  最後,師生配樂同誦,二胡獨奏《長相思》

  七、延伸拓展:

  結合柳永詞和李清照詞,談談自己對婉約派詞的感受。

  參考:婉約派詞的特點主要是:內容側重兒女風情,詞調蘊藉,委婉含蓄,結構深細縝密,重視音律和諧婉約,語言圓潤,清新綺麗,具有一種柔婉之美。

  八、作業:

  必做題:查閱資料,摘錄帶有“梧桐雨”“黃花”“孤雁”等典型意象的詩句,至少十句,寫到讀書筆記上,並與同學分享;

  選做題:將蘇軾或辛棄疾的詞與李清照的詞比較,體會豪放派和婉約派詞風的不同。

  高一語文說課稿5

  本人說課的題目是《雷雨》,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高一年級語文必修4。這是本教材閱讀鑑賞4個單元中戲劇單元的第二篇課文。現將自己對本課教學的一些設想介紹如下,望請諸位專家、老師指正。

  一、戲劇單元教學重點:

  瞭解作品中的戲劇衝突及其實質,品讀戲劇語言,把握人物形象及其所表達的主題。

  二、戲劇單元教學理念: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強調:高中生要“瞭解學習方法的多樣性,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據需要,採用適當的方法解決閱讀、交流中的問題。”“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在教學《雷雨》這一篇目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賞評戲劇的方法與獨特的審美感受和體驗。

  三、教學設想定位:

  賞讀評析篇目。

  四、總體教學思路:

  我讀我評我寫。

  以演讀評析為主,以演讀促賞評,以賞評促演讀。寫只是提高學生能力的另一有意義的嘗試。

  五、設計原因:

  1、戲劇教學應以分角色演讀(有條件可表演)為主,而本單元的戲劇篇目有兩篇為元代雜劇,高一學生不易把握。本篇為本單元唯一的一篇中國現當代戲劇,若再以教師分析為主,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則其學習興趣不濃,收穫甚微。而讓學生去演讀賞評則有望改觀。

  2、高考作文文體不限。可利用這一劇本為範本,讓學生了解戲劇的相關知識,學寫劇本,激發學生創作的熱情。而這一環節的設定也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賞評本劇的熱情,因為只有懂了劇本,方有可能寫好劇本。

  六、本課教學目標:

  1 學習戲劇有關知識,瞭解戲劇語言的特點。

  2 瞭解劇中矛盾衝突及其實質,分析、品讀戲劇的語言,進而準確把握人物形象及所表達的主題。

  3 認識具有典型意義的剝削階級家庭的罪惡歷史,認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罪惡與黑暗,以及它滅亡的必然趨勢。培養鮮明的愛憎情懷。

  七、重點難點:

  品讀個性化語言,把握人物形象。

  八、教學媒體的運用:

  這一篇目的教學以分角色演讀、評析為主,透過演讀評析來解決知識能力和情感目標。而要讓學生自主地出色地完成角色的演讀與把握,也實非易事。更何況課本雖是節選部分,但文字量仍很大,篇幅也較長。為了方便教學,故引進教學媒體。

  教學課件是輔助教學的有利手段。藉助多媒體展示劇本中的重要臺詞,方便學生反覆品讀,促使學生對複雜的劇情、複雜的人物心理有較清晰的認識,從而能較準確地把握各角色,入情入境地演讀劇本,評析各角色。

  九、課件特點:

  1、多為文字課件,方便學生準確掌握知識,明確教學中的內容要點,進行鞏固練習。

  2、三個圖表課件,有助於梳理劇情,把握複雜的人物關係。

  3、圖片課件為精選劇照。選取原因在於可以激發學生表演朗讀的熱情,透過觀看劇照促其入情入境。

  十、教學課時安排

  三課時

  十一、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介紹戲劇知識。速讀課文,熟悉劇情,把握複雜的矛盾衝突。分角色自讀課文。

  第二課時 分角色演讀,品讀人物語言,評析各角色,把握人物形象。

  第三課時 總結人物形象,歸納主題。瞭解戲劇語言,學寫劇本。

  十二、教學內容的安排與說明(附教法):

  第一課時 初步感知劇情,認清矛盾衝突。

  1、由於本單元第一篇課文是《竇娥冤》,文學常識方面主要介紹的是有關元雜劇的知識,所以本課時有必要總體介紹一下戲劇知識,以進一步完成戲劇知識上的積累。這一點可利用文字課件方便、快捷、準確地介紹給學生。(師講解)

  2、介紹作者以及與課文相關的劇情。讓學生了解、崇敬作者並從整體上把握劇情,形成心理上的一種衝動——渴望學習本劇。此環節難點在於瞭解全劇複雜的人物關係可藉助圖表來完成。(師講解)

  3、速讀課文,熟悉節選劇情,把握複雜的矛盾衝突及其本質。此環節讓學生走進文字,透過自主解讀,整體感知文字內容,初步領會矛盾衝突是戲劇的靈魂,以增強文體意識、方法意識、培養學生掌握戲劇文字閱讀鑑賞的一般方法與基本能力。這裡仍需藉助圖表來完成,一目瞭然。(提問總結)

  4、分角色自讀課文。在自讀課文之前,先觀看精彩劇照,激發學生演讀熱情,為第二課時演讀評析做好準備。(圖片課件展示)

  第二課時 演讀賞評,品讀人物語言,評析人物形象。

  1、分角色演讀。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意識。展示學生才華,檢驗學生把握劇本能力。(演讀)

  2、評析演讀(自評,生評,師評)以鍛鍊培養學生賞評分析能力。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品讀人物語言,把握人物形象的過程。因為唯有品讀把握得好,才能評析得到位。此環節教師要注意加以引導。劇中第二場周、魯的形象較易把握,難點在於分析第一場戲,其中對周樸園這一人物的分析又是重中之重。這一重難點主要是透過關鍵性問題的設定來突破。

  ①體會周樸園微妙的心理變化 ②討論周樸園到底愛不愛侍萍

  ③三十年來,周樸園如何對待“死去”的魯侍萍?

  ④三十年後,周樸園如何對待活著的魯侍萍?

  其中①的設定是引導學生細品文字,培養學生精讀鑽研的品質 ② 的設定是分析周樸園這一形象的關鍵,而③ ④的設定則有助於這一問題的探討。(提問啟發討論)透過上述環節的討論與分析,學生就能更好地演讀角色了。

  3、重新演讀品味。讓學生在演讀中感受人物複雜的情感,塑造豐富的情感世界。(演讀)

  第三課時 總結人物形象,歸納主題。品味戲劇的語言藝術,學寫劇本。

  1、回顧第二課時內容,總結人物形象,歸納主題。這一安排,一是考慮到要給學生演讀賞評即第二課時以充足的時間;二是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戲劇中人物的典型性及其反映社會生活的特殊意義,以促使學生明確劇本寫作要點,實現不同課時內容的有效銜接。(提問總結)

  2、瞭解戲劇語言的特點。進一步品讀戲劇語言的精妙,讓學生在戲劇知識與品讀能力上都有所鞏固與提高。此環節充分利用文字課件:展示知識要點、典型例句,練習鞏固。(朗讀、提問)

  3、激發學生學寫劇本。此環節是以前面的學習為基礎的,學生有了一定的戲劇知識、賞評劇本的能力,方有可能寫好。而寫也只是提高學生能力的另一有意義的嘗試。這一作業的安排要注意科學性。

  十三、教學反思:

  1、教授戲劇應以學生分角色誦讀(有條件可表演)、賞評為主,以演讀促賞析,以賞析促演讀。唯有有豐富情感並對劇本有深刻感悟的人,方能演讀得好。若每位學生都能把握好劇中角色,入情入境地演讀,則又何愁其領悟能力差,情感匱乏呢?

  2、資訊科技與課程的整合是必然的。課件是輔助教學的有利手段,可以大大節省教學時間,但教學課件要精當,如若濫而不精,華而不實,便失去了它應有的作用。

  3、教學應切實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意識,讓學生在興趣中學,在潛移默化中增長學識,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

  高一語文說課稿6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一、說教材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是高中語文必修1第三單元第三篇課文,從學者身份的角度形象地描繪了梁啟超先生的一次演講,表現其學識淵博、自由灑脫的真性情。雖然是略讀課文,但是,這一篇偏重於記述講演的課文,突出了講演者的形象,語言風趣而帶感情,能夠給人以強烈的感染,有助於學生形成高尚的人格和道德情操。

  二、教學目標

  新課標強調了要全面提升高中學生的語文素養,所以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我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能力:熟悉字音,熟記字形。瞭解作者的寫作手法.

  2、過程與方法: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閱讀和創造性的解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學會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獲得新知、提高能力,引導學生學習敘事中表現人物的方法,感知偉人的人格魅力,塑造自我美好心靈。

  4、針對明確的教學目標,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

  1.誦讀課文,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閱讀和創造性的解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體會作者透過敘事來表現人物性情方法。

  而教學難點在於如何學會在記敘中加入作者自己的評論和感受的寫法。

  三、 說學生情況

  1、 在心理上,青年初期的學生正是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時候,心理像成年人接近,道德感、理智感與美感都有了深刻的發展,所以,應抓住這些因素,注意給學生樹立榜樣,用文學中的美好的人物或事物的形象來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 在生理上,他們的智力接近成熟,所以要積極採用生動形象、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定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效的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四、教學方法

  散文教學應重視感悟和薰陶。在誦讀的過程中去感悟,並初步把握文章詞句、內容以及情感脈絡,為進一步理解課文奠定良好的基礎。據此,本課教學我會採用朗讀法、質疑法、討論法、情景教學法來教學。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使學生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在課改精神指導下,作為教師應該激勵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使學生收穫自學成功的樂趣,從而達到學習的目的。

  五、教學過程

  ①匯入新課。我會先進行背景匯入法。既可以讓學生了解文章的背景,讓學生們看到一個真實的梁啟超,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②閱讀全文,理清思路。圍繞“文章主要記敘了梁啟超講演時的哪些情況”引導學生了解梁啟超的形象特點。透過探究,認識課文於記敘中描寫了人物出場的描寫,從而認識他是個有文采有學問有熱心腸的學者。以此突破教學重點。

  ③引導學生思考“梁啟超的這次講演給聽眾留下了怎樣的印象”,透過尋找文中抒情的語句,包括直接抒情、間接抒情、含蓄抒情的語句,來體會作者對梁啟超的敬仰、欣賞、讚美之情,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④探究人物的寫法,認識寫人如果能凸顯人物個性,將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⑤課堂小結。針對今天所講的內容進行一個知識總結。學習本課使學生明白一件事情,寫人如果能凸顯人物個性,將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懂得一個道理,一個有著人格魅力的人,將對人產生深遠的影響。最後,運用從本課中學到的寫人技巧,刻畫同學的形象或者寫某一位老師的講課等。

  六、 在板書設計方面,我力爭簡潔明瞭,採用語詞式板書,既點名本課的教學要點,又方便學生理解、識記,達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的結合起來。

  總之,在教學中,我會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力求將語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結合起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每一個學生在每節課上都有所進步、有所收穫。

  我的說課結束,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指正,謝謝!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梁實秋

  一.課文背景及作者簡介

  二.重點詞音、詞句

  三.本文的情感特點

  四.作者對梁啟超的描寫,突出其特點

  高一語文說課稿7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

  《衛風·氓》是選自《詩經》的一首敘事詩,它運用比興手法和對比手法,以一個女子的口吻,講述了自己的婚戀悲劇,揭示出男權社會中女子悲劇命運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二)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氓》是高中語文第二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教讀課文,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在熟讀背誦課文的基礎上,領悟課文的思想感情,瞭解四言詩、騷體詩、五言詩的節奏”。作為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這首詩歌的學習中,教師要加強詩歌鑑賞的指導,教給學生鑑賞詩歌的方法,這對學生今後鑑賞詩歌起著引領作用。

  (三)教學目標

  根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和單元教學的要求,結合該課的特點以及所教班級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實際情況,我擬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學習《詩經》的有關常識,掌握四言詩的誦讀節奏。

  2.學習透過對比刻畫人物性格的寫法,體味本詩賦、比、興藝術手法的作用。

  3.瞭解《詩經》中反映的古代社會的愛情的悲歡,感受人文之美。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根據本單元和課文內容要求,我將本課的重難點確定如下:

  教學重點:學會比較分析,把握詩歌中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體味“賦”“比”“興”藝術手法的作用。

  二、說教法

  新課程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教學方法的最本質特徵就是要促進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促進全體學生積極動腦、動口、動手。因此,我將選用誦讀法、提問法來進行教學。

  三、說學法

  新的教學理念不僅要求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會學。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學生學習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他們對學習物件所採取的研究態度。”具體而言,就是引導學生在激趣和質疑中學會學習,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能夠“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因此,教學中我將進行以下學法的指導:

  默讀感知法、答問法、質疑法、討論法。

  四、說教學過程

  課時安排:一課時,主要分為以下教學環節:

  (一)匯入新課

  本課是一首棄婦詩,所以我以愛情為切入點,結合本文的故事情節,情境匯入,以此激發學生興趣,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瞭解《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在文學史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而《氓》又是其中的名篇,所以學習中必然要講到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包括“《詩經》六義”,其中,《氓》所涉及的比興手法,是積累文學常識的重點。學生對 1

  《詩經》知之甚少,介紹這些常識性的東西能很好的擴大他們的知識面;另外,對學習本課也不無裨益。

  (三)檢查預習情況

  對於高一學生來說,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因此我在課前佈置了預習,課堂上先讓學生把不能明確的讀音和不理解的字詞提出來,教師再進行解答。透過預習和釋疑,鍛鍊學生自學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古代文學的學習,特別是詩歌的學習,不讀難成其學,尤其是對於此篇詩歌,閱讀是主要手段,所以我採用教師範讀、學生自讀、個別朗讀等方式,旨在讓學生了解四言詩的朗讀節奏,理解詩句,弄清詩歌的故事情節,使學生逐步養成誦讀文學作品的習慣。

  (五)研讀詩歌

  在這個環節中,我將設計品讀討論活動,以故事情節為線索,指導學生研討詩歌內容,分段解讀詩歌,學生參與交流討論,教師及時點撥,引導學生對人物形象進行個性評價,分析詩中比興手法,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寓於其中,從而使教學重難點得以突破。

  (六)探究寫法

  本文在塑造人物方面運用了對比的手法,氓的薄情寡義和女子的堅貞忠誠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因此我將引導學生對詩中的對比手法進行探究,完成教學目標。

  (七)體驗拓展

  在這個環節,我組織同學們討論如何看待詩中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同學們自由發言,言之有理即可,培養學生善思、善言的能力,讓同學對詩中男女主人公愛情悲劇的原因有更深、更廣的認識,拓展學生思維。

  (八)課堂小結

  我將以主旨解讀作為本課的小結,明確作者的寫作意圖,使學生對課文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藉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九)作業 佈置

  背誦全篇,積累詩歌。

  (十)板書設計

  ( 情節) (章句) (手法) (基調) 戀愛 ( 1—2章 ) 賦 熱情、幸福 氓婚變 ( 3—5章) 比、興 怨恨、沉痛 決絕 ( 6章 ) 賦比興、對比 清醒、剛烈 此板書直觀明瞭,既展示了詩歌的內容要點,也展示了詩歌的最主要的寫法特點,便於學生理解與記憶。

  高一語文說課稿8

  今天我要說課的主題是《金嶽霖先生》這篇課文的教學。如何能夠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精神,並且結合高一學生的學習特點來成功地展開教學是我這次探討的主要問題。下面我將就四個方面來談談想法:

  一、說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語文課程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而此次的新課程標準中有意地淡化“工具性”,著重突出“人文性”,實際上是對培養學生的整體語文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旨在透過對文字的研習,學生不僅能夠掌握語言文字的運用,還能體會作品中深刻的人文內涵,形成高尚的審美情趣,發展健康的人格。

  從教材看,《金嶽霖先生》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中“慢慢走,欣賞啊”專題下“一花一世界”板塊裡的一篇課文。在前面的學習提示中,編者已經提到這一專題的整體學習目標是走進文學作品,“仔細地品位美,品位情趣豐富的人生”。另外,就這一板塊選取的四篇課文來看,前兩篇《荷塘月色》、《聽聽那冷雨》為一組,旨在鑑賞寫景散文的意境之美。而後兩篇《金嶽霖先生》、《亡人逸事》為一組,意在鑑賞記人散文的細節之美。就《金嶽霖先生》這篇課文來看,是作者汪曾祺先生回憶早年在西南聯大里的一位“很有趣”的教授,金嶽霖先生的一篇散文。作者用平實的語言透過描寫金先生在課堂內和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細節,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學問淵博、風趣幽默、感情真摯的真實的金先生。

  由上面的分析,從三維目標的角度出發,我將《金嶽霖先生》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設定如下:

  1、欣賞文中的細節描寫,並且能在自己作文時運用到細節描寫。

  2、體會作者平實卻飽含感染力的語言。

  3、透過文字探尋真實的金先生並感受他的人格美。

  二、結合學生實際,說課文的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鑑賞本文的細節之美,並透過細節感受人物美。對於這篇課文內容上的理解,難度並不大,而且在研讀過程中,學生很快就會發現並分析出文中“細節”的精妙之處。但是大多數學生易於僅僅浮在細節的表層,不能沉浸到文字的深處去體味它的美。這種美的感受,只靠教師講講也是體會不到的,這需要學生髮揮自主性去解讀。讓學生之間互相激發,說不定也能碰撞出火花。所以這一環節採用小組討論的方法去研讀文字,應該是個可取之法。

  2、教學難點:體會本文平實自然卻飽含感染力的文字。品味這篇課文的語言,需要學生有相當好的語感。只是靠學生自己,也許難以品味到本文語言的韻味和作者深厚的語言功力,所以需要教師帶著學生去欣賞、咀嚼,慢慢研讀。

  3、課時安排:一課時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

  三、說教學過程。

  《金嶽霖先生》這篇文章內容上淺易好懂,重點是要從文章的感情上入手,讓學生完全浸入課文進行個性解讀,透過一件件小事去探尋性格鮮明的金先生,體會真實的人性美。由此可知,這篇課文的教學切入點,或者說關鍵之處,就在於如何能成功地讓學生沉浸在課文情境中去切身體會。這最好的辦法之一莫過於“移情”之法了,即創設一個貼近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實際生活感受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自己領悟和理解。

  1、課文匯入。教師可以用一個由學生集體參與的小活動來開始教學:分別讓幾個學生起來用幾句話來描述某個老師,讓其他學生猜猜他所說的是哪位老師,看看誰描述得最形象,能讓別人一猜即中。學生要想成功完成任務,勢必要能抓住這個老師身上獨具的個性特點或者他曾經做過哪些讓人印象深刻的事情。這考的也就是學生的觀察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而且,用大家參與的活動匯入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個小活動結束後,教師正式匯入課文:同學們都很準確並形象地抓住了老師的特點,接下去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大作家汪曾祺先生是如何寫他的老師的。接著,板書課文的標題,要言不煩地簡略解題,正式進入文字研習。

  2、整體感悟,把握文義。

  (1)讓學生自己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作者的寫作思路,並和自己寫記人文章時慣用的方法作些比較,看看有哪些區別或者從課文中學到哪些更好的方法。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對課文結構做到心中有數。課文思路的總結,對於高一學生並不十分困難,僅是做到這一點,很容易讓學生倦怠,所以將寫作教學融入進來,適當加大一點難度,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實”。另外,考慮到高一學生對於記人文章的寫作多多少少積累了一些經驗,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會事半功倍。

  (2)教師和學生一起來總結課文思路。(板書)

  (3)教師聽學生講思考成果。教師應正確引導並多加鼓勵。大多學生會注意到本文寫作的一大特色,細節描寫,由此進入下一個教學環節。

  3、小組學習,欣賞細節之美。新課標強調要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對於文字的解讀要尊重學生自己的思想個性,鼓勵學生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基於這些考慮,這一教學環節設計如下:

  首先教師丟擲三個問題,然後由前後四個同學為一組進行探究學習,教師要時刻注意發揮引導作用,對於學生的回答要做出中肯的評價

  ①再一次讀課文,細細品味文字,從文字中你認識到的金先生是怎樣一個人?(提示:特立獨行、學問淵博、風趣幽默、感情真摯等)

  ②文中有很多傳神寫照的細節,選出幾處最能吸引你、打動你的地方,給大家讀一讀,談一談。(提示:恢趣如抓跳蚤、鬥雞。感人如為過世的朋友林徽因過生日等)

  ③試著給“細節”一詞下定義,並談談細節的魅力何在?(提示:細節是文藝作品中細膩地描繪人物性格、事件發展和自然景物等的最小組成單位。細節描寫要具有真實性,要服從藝術形象的塑造、故事情節的展開和主題思想的表達的需要。只要學生能抓住“細微”、“真實”等關鍵詞即可。)

  4、小結全文。從前,我們印象中的金嶽霖先生僅是中國哲學界的泰斗之一。今天從課文中,從作者選取的一個個極富個性的細節描寫中,我們更多地認識到金嶽霖先生活生生的真實的一面。金先生淵博的知識,讓人無比欽佩。金先生“老頑童”般的性格,讓人倍感親切。金先生真摯熱烈的情感,也是讓人無限感動。

  四、佈置課後作業。

  學以致用,創造美運用從這篇課文中學到的“細節”描寫,以小細節見大人物的方法,寫幾個人物片斷,或者也可以將寫人的舊作拿出來進行修改加工。嚶其鳴矣,求其友聲。以上對於《金嶽霖先生》一課的教學設計還期待大方之家不吝指正!

  高一語文說課稿9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祝福》。

  一、說教材

  (一)教材所處的位置和地位

  高中語文新課程教材必修五本書,共有2個單元中外小說單元。一個必修3的第一單元,一個是必修5的第一單元,共六篇文章。(《林黛玉進賈府》《祝福》《老人與海》《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裝在套子裡的人》《邊城》)《祝福》是屬於前者。

  小說是擁有眾多讀者的一種文體,它可以多方面刻畫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完整地表現人物之間的衝突,還可以具體生動地再現人物生活的環境,因此在反映複雜的社會生活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所以學習小說這種文學樣式,也是有助於學生學會鑑賞小說的基本方法,為將來的小說閱讀打下基礎。

  魯迅的《祝福》是中國現代小說的精品,當中的人物祥林嫂也是魯迅小說中與阿Q、孔乙己三個最為出名的人物之一。研讀好這篇文章,對將來小說的閱讀,小說中人物的理解,甚至小說的寫作都有深廣意義。

  (二)教學目標及確定的依據

  根據新課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掌握小說的基本要素,理清小說的情節。

  2、理解環境描寫對人物塑造的作用。

  3、分析人物性格的特點,並研究形成的原因。

  4、總結人物刻畫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鑑賞小說的基本方法。

  5、體會小說中所描寫的中國婦女悲劇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會問題,深入認識到造成人生悲劇的社會原因。

  (三)教學重難點

  1、學習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細節描寫等所造任務的方法。

  2、對造成祥林嫂悲劇社會根源的認識。

  二、說學法

  (一)學情分析

  高二的學生對於小說並不陌生,相對的也比較喜歡閱讀小說。但是學生閱讀中關注的更多的是小說的故事情節。所以老師要適時採取情況,引導學生從情節入手,學會歸納總結人物形象,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題,學會鑑賞小說的基本方法。

  (二)學法及確定的依據

  A、預習

  此文長達萬餘字,要在課堂上讓學生通讀全文是不現實的,因此,要強調預習,培養閱讀的自覺性。

  B、對比閱讀法

  由於小說所反映的社會背景,對於今天的學生來說,較為陌生,所以在課堂開始時有必要讓學生聯絡歷史知識弄清。但是,學生接觸魯迅小說並非第一次,因此。可引導學生回憶相關知識。進行對比。教師注意突出不同點。在思想內容方面,本文與《孔乙己》、《故鄉》、《藥》相比,

  其一,雖然它們的題材相同,但是各有不同的生活側面,有的反映的是讀書人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壓在底層的一般農民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城市貧民的生活,而《祝福》反映的則是壓在底層的被僱傭的鄉村勞動婦女的生活;

  其二,雖然都表現了反封建的主題,但側重點各不相同,有的側重於對封建科舉制度的否定,有的側重於對封建等級觀念和私有制觀念的批判,有的側重於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剖析,而《祝福》則是對封建的政權、族權、神權、夫權等全面而猛烈的抨擊,作者對祥林嫂的同情也甚於其他三者;

  其三,雖然主要人物都有共性,但是他們還有各不相同的個性,就生活環境而言,祥林嫂比其他三者要惡劣得多,她沒有孔乙己好吃懶做、自視清高的惡習,卻也同樣遭到周圍人們的冷遇,她有閏土、華老栓一樣的勤勞,但是最後卻落得一無所有,可見其命運更悲慘,更令人同情。

  在表現形式上,本文與《一件小事》、《孔乙己》、《故鄉》等相比,雖然都是以"我"的所見所聞為線索,但是,由於各自表現的主題思想存在著差異,各自採取了僅適合自身的故事順序。《一件小事》以順敘為主,以此表現"我"的思想認識的進步。

  《孔乙己》順敘中有補敘,使歷史和現實連為一線,以此來揭示主人公性格發展的必然性。《故鄉》順敘中有插敘,通過歷史與現實的對比,來突出封建制度給人造成的影響之大。而《祝福》則採用了倒敘,把祥林嫂的被淪為乞丐和悲滲的死提在篇首,與地主階級"祝福"的歡樂聲形成鮮明的對照,然後再追敘祥林嫂的生前事蹟,揭示兩個階級嚴重對立的社會根源,表達作者對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切齒痛恨和憤怒鞭笞。

  經過這樣的比較研究,學生不僅能夠捕捉課文的新意向和靈魂,而且也提高了質疑、析疑、釋疑的能力,使原有的認識結構和思維勢態在深度和廣度上有所掘進,同時,也為今後的學習積累了可以借鑑的經驗。

  C、比較法

  此文是現代文學作品,不少詞語如"決計"、"肯依"等與現代漢語意義不甚相同,正好可用來訓練利用上下文推斷詞義的能力。

  D、討論法主要運用在第三課時中對本文主題的理解上。

  三、說教法

  編者希望學習這個單元,要著重欣賞人物形象,品味小說語言。欣賞人物形象,要注意情節、環境和人物之間的關係,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品味小說語言,要注意把握敘述語言與人物語言的不同特點,體會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點,體會不同作者不同的創作風格。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同學們接觸到的小說其實已有很多,但他們是不是就會鑑賞小說了呢?可以肯定地說"不"!所以,我考慮先教給學生鑑賞小說的方法,然後讓他們在方法的指導下,在老師的引導下去鑑賞本篇小說,並爭取能夠舉一反三,用於其他小說的鑑賞中。

  新課程理念很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基於此,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設法引起學生的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獨立自主的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一)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步深入

  (二)點撥法——分析引導,拓展思路

  教學方法的最本質特徵就是要促進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促進全體學生積極動腦。因而,我較多的採用了分組討論,師生對話、探究等方式。

  四、說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講述人物遭遇

  學生讀小說最關注的是情節,所以就從情節入手。讓學生講你知道了祥林嫂的哪些故事。

  挑選幾位同學複述祥林嫂的不幸經歷。

  要求:

  (1)只作純粹的敘述,不帶議論分析。

  (2)敘述時要突出與悲慘命運有關的細節

  (3)要有感情地複述,儘可能進入祥林嫂的情感世界,真切地體驗祥林嫂的痛苦與不幸。

  (二)理清情節

  在學生了解故事情節的基礎上,介紹小說的情節大致有幾部分,讓學生梳理文章的情節。

  在複述課文的基礎上,透過個人思考、小組討論、師生共同歸納總結等方式,得出本文的線索提綱:

  序幕:魯鎮祝福景象和魯四老爺

  結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開端:祥林嫂初到魯鎮

  發展:祥林嫂被賣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魯鎮

  尾聲: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三)探討環境描寫在人物塑造上的作用

  祝福禮的社會環境的描寫

  祝福之夜的自然環境的描寫

  (四)人物形象的塑造

  1、列表比較祥林嫂初到魯鎮、再到魯鎮、臨死前的三次描寫,概括人物形象。

  2、列表對比對祥林嫂眼睛變化的細節描寫,分析人物當時不同的內心變化。

  初到魯鎮:順著眼——善良、安分

  再到魯鎮:順著眼,眼角帶著淚痕——再受打擊,內心痛苦

  講阿毛的故事:直著眼,瞪著眼——精神有些麻木

  捐門檻: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讓祝福:失神——再受打擊

  行乞:眼珠間或一輪——麻木

  問有無靈魂:忽然發光——一絲希望

  3、引導學生分析人物語言描寫

  與我對話靈魂有無——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對四嬸講阿毛——痛苦、自責

  對大家講阿毛——麻木、空虛

  與柳媽的對話——精神重壓,陷入恐懼

  4、引導學生分析人物行動描寫

  反對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門檻)

  懷疑靈魂——問

  總結人物描寫的幾個方面。(還暗含了心理描寫)

  (五)問題探究

  1、誰是殺害祥林嫂的兇手?

  從小說情節分析、總結入手,祥林嫂為什麼做工?為什麼改嫁?為什麼捐門檻?為什麼行乞?

  得出結論:罪魁禍首是封建制度。

  2、電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門檻不被承認後砍門檻的情節,好不好?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徵?

  總結人物的形象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賣)——守家不成(喪夫失子)——守命不成(贖身行乞),是一個不幸的女人。祥林嫂這個善良的勞動婦女被毀滅了,她的悲劇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社會的悲劇。

  (三)鑑賞小說的基本方法

  (1)要了解小說所反映的社會背景,作者寫作發表時的社會背景及作者的寫作意圖,在此基礎上領會小說所揭示的主題思想。

  (2)認真分析人物形象,透過對有關描寫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理解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從而深入領會小說的思想和藝術。理解人物與環境會互相作用:環境作用於人,人又反作用於環境,這會使環境發生或多或少的變化,如果人物幾經抗爭,仍無法改變環境,就造成了悲劇的結局。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撕毀給別人看。

  (3)研究小說的故事情節、線索結構怎樣為創造形象,表達主題服務的。

  (4)分析小說的社會作用:認識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

  (七)作業佈置

  把祥林嫂喪子之後回到魯鎮的那部分,改寫成劇本,並進行排練。

  高一語文說課稿10

  一、說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

  我所說的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語文必修2第三單元散文(2)第九課《窗》。

  2、教材地位和作用

  《窗》是介於語文必修1散文(1)與語文必修3議論文中間。《窗》是學生了解掌握散文(1)的基礎上,學生透過探究與作者的對話,初步學會用心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平淡無奇、波瀾不驚的生活中品出滋味。進一步學習散文(2)——議論散文,引導學生體會課文的深刻思想和哲理,走進作者心靈,學習於平凡事物中挖掘深刻的人生意義,從其中感悟人生哲理,學會對細節的關注和把握。體驗作品給予我們人生哲理啟迪,為語文必修3議論文的論作鋪墊。

  3、新的《課程教學指導》對“閱讀與鑑賞”要求是:

  注重個性化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整體感知、揣摩語言,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研究探討、深入領會。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發掘本文的深刻的哲理思想,瞭解議論散文的有關知識,體會議論散文的個性化語言,學習於平凡事物中挖掘新意的思想方法。

  2、能力目標

  初步學會用比較閱讀的方法欣賞散文作品,能夠運用對比和想象的藝術手法,體會個性化語言所蘊含深邃哲理。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引導學生體會課文的深刻思想和哲理,讓學生逐步掌握在日常生活事物中感悟其中的人生哲理。

  2、欣賞課文精彩語言,理解含義深刻的語句。

  難點:1、理解“窗”的含義。

  2、讓學生初步掌握在日常生活的景象和事件中去感悟其中的人生哲理。

  四、說教學方法

  本課準備採用的教學方法有:提問法,討論法,分析研究法,比較法,實踐法,答疑法等。

  五、學法

  由於學生大多是農村中學的學生,文化課基礎多數偏差,而且程度參差不齊。因此,在教學中,我努力針對不同的學生,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充分照顧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培養他們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在學法指導上,以靈活有趣的教學方法,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以認可、讚賞、寬容、鼓勵去啟用他們的學習慾望。使程度不同的學生都能在愉悅的狀態中茁壯成長。

  六、說課時安排:

  本文擬定一個半課時完成,然後用半個課時的時間、指導學生學習《門》。

  七、說教學設想:

  指導預習、整體感知——設定導語、引入課文——小組搶答比賽、檢查預習——突破教學重點、難點——課堂小結——課堂訓練——課後作業。

  八、說課堂教學程式

  (一)、指導預習、整體感知

  指導目標:根據單元導語、表達交流活動、點選連結、課後思考練習題,與學生共同找出本課文的學習重點、難點,與學生共同制定預習方案。

  預習建議:

  思考以下二個問題,然後把學習效果與小組同學交流,取長補短,在合作互助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問題1:在語文1第三單元你學到了閱讀散文的哪些方法?能熟練運用哪些?小竅門是什麼?(設定目的是:及時複習並歸納,鞏固已有知識、技能,強化單元訓練重點,提高自我評價能力。)

  問題2:《霞》與《窗》兩篇文章的體裁是什麼?寫作的視覺如何 ?作者寫作思路是什麼?表達方式如何呢?(設定目的是:對同一體裁、不同型別,不同的學習內容而適時改變,以提高預習效果,增強獨立閱讀能力,為課堂教學打下基礎,提高課堂效率。)

  以預習建議的形式,尊重學生,來達到充分預習的目的,並告知學生檢驗預習效果的方式是分組搶答比賽,使學生理解充分預習的作用,又形成為贏得比賽而充分預習的動因,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能力。

  這一步驟利用早讀、自習等時間完成。

  (二)、設定導語,引入課文

  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課我決定從錢鍾書取名入手,引發學生求知慾望,從而調動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故設定導語如下:你曉得“鍾書”如何得來嗎?

  錢鍾書1910年(宣統二年)出生 11月21日,出生那天,曾有人送來一部《常州先哲叢書》,伯父為他取名 “仰先”,取“仰慕先哲”之義,字“哲良”。到了週歲抓周,抓了一本書,父親為他正式取名“鍾書”。在進入無錫東林小學後,其父親為錢鍾書改字“默存”,有要他少說話的意思。

  我們今天學習的《窗》就是錢鍾書寫的作品之一。

  (課件展示,打出文題)

  (三)、小組搶答,檢查預習

  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搶答比賽,教師是考官兼記分員,在黑板一側記錄成績;學生既是選手,同時也是評委、仲裁,全員參與全程的比賽,目的是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團隊精神。分二輪進行搶答,每輪搶答結束,可以小結一下,祝賀優勝組,鼓勵後進組,全體共同連擊掌三下,以鼓舞士氣。

  第一輪搶答:

  問題:(課件展示)

  1、什麼是議論散文?

  2、散文作品中的觸發和感悟指什麼?

  3、找出本文的觸發點與人生感悟句子?

  4、我們學過散文作品總是透過寓情於事、融情於景、移情於物的方法達到情景交融,在這篇議論散文你能找到嗎?為什麼?

  5、按照作者的寫作思路,本文分幾個部分,怎樣劃分?

  6、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

  7、你在預習這課的時候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什麼?怎樣解決的?

  目的:透過這一環節,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鞏固與整合。

  第二輪搶答:

  問題: (課件展示)

  1、《窗》這篇文章如何引入課文的?

  2、窗子與畫的框子有何類似?

  3、門與窗有何相同點與不同點?在文章中找出相應的句子?

  4、“窗引誘了一角天進來,馴服了它,給人利用,好比我們籠絡野馬,變為家畜一樣。”這句話巧用那種修辭?效果如何呢?

  目的:透過這些問題的設定可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多元化,是學生思維訓練的一個結合點。

  如果說第一環節的預習搶答是熱身階段的話,那麼,第二輪搶答結束後我將以充滿激情的語言鼓動學生以更大的熱情投入下一個教學環節——攻佔知識堡壘階段,使學生以成功的自豪感和不斷取得勝利的自信心投入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中。

  (四)、突破教學重點、難點

  如何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有效完成課本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首先把握兩個原則:(1)注意高視角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再循序漸進逐一攻破;(2)重視自主閱讀、質疑,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語文素養的培養。

  總的方法是:提出問題,引學生的思維上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緊扣教材,由淺入深地設定一連串有內在邏輯性的問題,一環緊扣一環,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經過獨立思考,共同討論的合作探究和多元互動,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這裡著重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創新精神。

  具體步驟是:

  第一步:設定問題,突出重點

  閱讀:齊讀第2自然段、指名朗讀第2段重要句子。其他人思考、發表看法。

  問題:(課件展示)

  1、本文中那話可以體現窗子是外界溝通的途徑?

  2、“門許我們追求,表示慾望,窗子許我們佔領,表示享受。”你是如何理解?

  3、借用繆塞在《少女做的是什麼夢》有何用意?

  4、“形式上的丈夫”與“理想的愛人”你是如何理解?

  5、“好象學問的捷徑,在乎書背後的引得,若從前面正文看起,反見得愈遠了。”你如何理解?

  6、應用比較閱讀法分析本文與莫利的《門 》跟波德萊爾的《窗》的區別

  教法:

  第(1—5)問題由學生稍作思考立即回答;第6個問題按小組討論後,推舉代表回答,回答過程中,實現學生與學生、老師與學生的多元互動、教學相長,提倡、鼓勵學生有不同見解、有創新,答案不要求完全一致,進而完成本課教學重點。對於教學重點中,學生未能注意的方面,我則適時適當的點撥、評價、引導、控制,使教學活動健康高效的執行。

  目的:

  透過以上問題的探討,讓學生在聯想和想象中,明確“窗”作用,加深對作品的理解,鞏固聯想式的創造性閱讀方法。

  第二步:設定問題,突破難點

  閱讀:齊讀第3自然段、指名朗讀第2自然段重要句子,其他人思考、發表看法。

  問題:(課件展示)

  1、“窗比門代表更高的人類進化階段”是因為什麼?

  2、為什麼說窗相對於門來說是一種奢侈品?

  3、“人對自然的勝利,窗子也是一個”含義是什麼?

  4、門的功利性與窗的審美性在哪裡體現出來?

  5、作者在課文第四自然段中引用劉熙、凱羅的話說明什麼意思?

  6、運用比較法、說明“窗子是房屋的眼睛”與“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的相同點?

  7、文章末尾作者關窗是不是因為只是春天,還留著殘冷,窗子也不能鎮天鎮夜不關的?

  8、你認為這篇散文的主題是什麼?

  在學生共同討論、分析、總結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談談我們自己居住房屋窗與門給你們帶來什麼好處?然後進一步思考:如果我們周圍的人中,房屋沒有“窗”的日子你該怎麼辦?此題視教學時間長短討論後,作為課後調查、研究的課題,開展一次諸如主題班會、演講比賽的語文課外活動。同時,要求學生蒐集、查詢一些熟語、名言、警句。搞一次熟語接龍。

  目的:

  達到學生自我感悟、薰陶。

  (五)、課堂小結

  首先由學生自己總結這節課學到了什麼,然後教師給予補充、完善、提高,強化學習重點、難點、完成知識的整合。主機板書(見附頁)在分析討論過程中逐漸完成,以課件形式出現,小結時打出完整板書,加深理解和記憶。同時把分析、討論中的重點、閃光點、疑點等寫在黑板上,發揚自己書寫比較規範的優點,增強教學效果。

  (六)、課堂訓練

  訓練題目:討論“關窗與閉眼也有連帶關係,……還留著殘冷,窗子也不能鎮天鎮夜不關的。”包含作者怎樣的看法與情感?(設計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心主旨,同時把自主、合作、探究結合起來,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想象能力。)

  (七)、課後作業

  必選作業:寫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文中必須包含“沙灘、水果、警察、北極熊”四個詞語,看誰的文章更有創意。

  自選作業:學生自己討論決定採用第二步中第1同第4小題為課外活動方案。由各學習小組長負責籌備落實,由班幹部制定具體活動方案,經同學表決,老師批准後,班幹部組織活動的開展。(目的:加深對“窗”含義的理解)

  備選作業:(供有興趣或學有餘力的同學選擇)擴充套件閱讀。課後用比較閱讀的方法來欣賞,端木蕻良的《黎明的眼睛》(見附頁)和《窗》的不同。

  高一語文說課稿11

  各位領導: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沁園春長沙》。為了說明我的教學設計理念,我將從以下七個方面說明:一、對教材的認識;二、教學目標的確立;三、重點難點的定位;四、教學方法的運用;五、教學時間的安排;六、教學流程的設定;七、作業的設計。

  導語 中國是一個偉大的詩的國度,文學藝術也起源於詩歌。一個人文學素養,文學趣味的高低主要看他對詩歌的感悟和鑑賞能力如何。高中語文詩歌鑑賞單元的教學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品質為主,教學重點放在如何指導學生閱讀鑑賞這方面。

  一、對教材的認識

  20xx年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第一冊把“現當代詩歌”確定為第一單元的教學內容,並且以毛澤東的詞《沁園春長沙》作為高中新生語文學習的“卷首語”,與20xx年人教版的語文課本相比,明顯具有兩大優勢:

  1.承上啟下,由易到難的認知教育優勢。高中現當代詩歌教學承接了初中語文第五、六冊現代詩歌的教學內容,教材按照詩歌——散文——議論文——文言文的結構安排,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情感教育的優勢。高一的學生正值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時期,《沁園春長沙》的主題是表現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以天下為己任的寬廣胸襟和蔑視統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鬥志。毛澤東的詞很多,不少詞的藝術成就都在《沁園春長沙》之上,但《沁園春長沙》作為高一新生的第一堂課,對學生進行革命理想的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不管編訂者的是否有此意圖,教材的情感教育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

  1.透過對詩歌的吟誦,訓練學生的語感;

  2.明確詩歌的意象;

  3.培養學生以偉人為風範、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操。

  確立依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物件的年齡特徵。

  三、重點難點的定位

  重點:誦讀詩歌

  確立重點的依據:《沁園春長沙》是一首詞,詞是詩歌的一種,因韻成詩,合曲為歌。詩歌原始的表達方式是吟唱。我們現在學習詩歌,固然不要求吟唱。但誦讀是一種必要的手段。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詩歌學習的重點在於讀,透過不同方式的讀,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音樂美,體驗詩詞的節奏,體會詩詞濃郁的感情。

  難點:詩歌的意象。

  確立難點的依據:初中詩歌教學研討的要點是詩詞的大意和詩歌的思想感情,“意象”沒有作為要點進行學習。而“意象”是詩歌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考詩詞鑑賞的考查內容之一。

  四、教學方法的運用

  本課我將藉助多媒件課件,採用啟發式進行教學。

  教法選擇的依據:詩歌的意象具有較強的直觀性和形象性、易於學生接受,把相關意象透過多媒體手段來表現,能營造更為深遠的想象空間,利於啟發學生思維。

  啟發式教學利於協調師生的雙邊活動,有助於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五、教學時間的安排:

  一課時。

  六、教學流程的設定

  導語:毛澤東,中國的偉大領袖,也是以為思想深刻的哲人、詩人。毛澤東酷愛古典詩詞,他的一生,不僅在臨窗伏案時,就是在戎馬倥傯之間也不斷地默誦吟哦,寫詩作詞。據毛澤東圖書管理員統計,毛澤東生前認真批註、圈畫過的詩詞總計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翻閱、欣賞的至少在20xx首以上,憑記憶手書的有117首,其中有許多長篇敘事詩。毛澤東不僅鑑賞古詩詞,而且也揮筆創作多首詩詞,並自成一家。著名詩人臧克家說:“毛澤東詩詞是偉大的篇章”。

  他在各個時期的詩詞或抒情或詠物或懷古,描寫了世間風起雲湧、波瀾壯闊的形勢和中國人民從 黑暗走向光明的歷程。以“沁園春”為詞牌的長調(91字以上)只有兩首。初中我們學習了《沁園春雪》,不知道同學們還能不能把它背誦出來?

  (1) 學生齊背毛澤東的《沁園春 雪》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毛澤東另外一首《沁園春 長沙》

  匯入設計依據:〈沁〉是以古典詩詞格律寫成的一首現代詩歌,所以教學時必須讓學生了解有關詞的背景知識,而學生在初中初步學過毛澤東的另一首〈沁園春 雪〉,由背誦〈沁園春 雪〉匯入目的在於溫故而知新。

  作者背景

  當時中國擺脫漫長的封建帝王統治僅十五年,各種政治勢力角逐激烈,農民運動迅速發展,革命鬥爭形成高潮,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對革命運動加以鎮壓。毛澤東為躲避追捕南下路經長沙,面對滔滔江水,念及革命鬥爭,國家前途,回憶學生時代豪情壯志,觸景生情,寫下這首詞,抒發自己心志。

  設計依據:學習詩歌要“知人論世”,才能從更廣闊的面上理解詩歌主旨和感情。

  反覆朗讀,深入領會本詞的意境和詞人的胸襟。

  聽讀,初步感受詞的意境。

  出示原詞,欣賞該詞手跡。

  設計依據:用範讀去規範學生的朗讀節奏以及感情的把握。用毛澤東的手跡激發學生想象的思維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初讀,入境,審美感知——學生自由朗讀。

  師提示朗讀技巧(注意節奏的把握)。

  設計依據:適時適當的指導會使學生的自由朗讀事半功倍。

  齊讀,深入體會詞的情感、意境——用優美的語言描繪詞的意境。

  請兩名同學分別用自己的語言把本詞描繪出來

  老師最後描繪:深秋時節,我獨自站在橘子洲頭,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遠望層層疊疊樹林,經霜染後,一片紅火;近看碧綠清澈的湘江,無數船隻在爭相行駛。雄鷹在高空展翅飛翔,魚兒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間地萬物都在競相向上,蓬勃發展。面對這一派勃勃生機地大千世界,怎能不思緒萬端:廣闊無垠地大地呀誰才是你的主人呢?回憶往昔,曾經同許多同志在這一帶遊覽、聚會,度過了許多不平凡的歲月。那時侯,正當青春年少,風采發,才華橫溢;同學們意氣奔放,正顯得遒勁有力,經常在一起評論國家大事,寫出激濁揚清的文章,把反動統治者視為糞土。還記得嗎,當年我們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幾乎阻止了飛快前進的船隻?

  設計依據:讓學生進一步領會詩歌與散文的區別,領會詩歌的含蓄與凝練的特點。

  再讀,歸納概括內容,章法——參照一下思考題思考討論

  詞的上下闋主要寫什麼

  詞的上下兩闋各有一個領字,請找出來。

  上闋中,詩人是從哪些方面、什麼角度來描繪絢麗多采的秋色圖的?

  全詩詩眼是什麼?

  第一問: 學生討論後回答 上闋寫景 描繪湘江絢麗多采的秋色圖 下闋抒情 抒發凌雲壯志的革命豪情

  第二問:學生回答,上闋領字是“看”,領起七句。下闋領字是“憶”,領起八句。

  第三問:學生討論後回答, 四個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個角度:遠眺、近觀、仰視、俯察 第四問:學生回答,“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浮沉?”

  設計依據:在讀的基礎上把握詩的結構和內容。

  師講:詩歌是以高度概括凝練、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來表達詩人的豐富的思想感情的,因此詩人都會注意“煉字煉意”,試體會下列紅色字的好處 (1)獨立寒秋(2)層林盡染(3)鷹擊長空(4)魚翔淺底

  學生分小組討論代表回答(1)“獨立”,不僅表明是一個人,而且顯示了詩人砥柱中流的氣概。(2)“染”字用擬人手法,寫出秋色之深。(3)“擊”字顯示出雄鷹展翅奮發,搏擊大氣的強勁有力。(4)“翔”字寫出魚兒在清澈見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動的自由輕快,像在天空中飛翔一樣。

  設計依據:從細處著眼理解詩人煉字煉意的功夫和創作的不易以及不同字代來的不同表達效果。

  品讀,激情體驗——聯想想象,化抽象的描寫為具體可觀的形象。

  師講:雨果說過“想象是人類思維中最美麗的花朵。”下面讓我們展開想象的翅膀,將詩人所描繪的絢麗多彩的秋色圖。

  請學生根據詞的意境邊品讀邊再腦海裡繪出秋色圖,老師點選四幅圖畫,讓學生欣賞。

  設計依據:激發和提高學生的想象和聯想能力,比較語言文學藝術和繪畫藝術的不同,領略語言帶來的無窮藝術魅力。

  師講:下面讓我們由本詞展開聯想,從自己的詩文詞庫裡尋找與下面兩句詞意境相似的語句,加以品評鑑賞,對比感知毛澤東的樂觀昂揚的豪情壯志。

  毛澤東的“獨立寒秋” 學生回答:柳宗元的“獨釣寒江”學生齊背《江雪》

  師講解: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敗後,被貶永州,身處逆境時寫,表露了詩人與惡勢力絕不妥協的心志。“獨立寒江”和“獨釣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與革命偉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毛澤東的“萬山紅遍,層林近染”學生回答:杜牧的“霜葉紅於二月花”

  學生齊背〈〈山行〉〉

  師講解: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都著力寫出了楓林的火紅,開朗的意境。把秋景寫的極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優美的寫景詩,抒發了作者熱愛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澤東的“萬山紅遍”則暗喻蓬勃發展。

  老師提問:古人筆下的秋景多蕭殺悲涼,清冷慘淡而毛澤東 的秋景為何如此絢麗多采,充滿生機?學生討論並回答,老師補充:毛澤東是叱吒風雲的一代偉人,胸懷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風範,奮發向上永不消沉的樂觀性格,不同於那些多愁善感的纖弱的文人 所以他的詞充滿豪情壯志,筆下的秋景也絢爛多彩,充滿生機。

  設計依據:比較古代文弱詩人和革命領袖不同的胸襟和氣度,從而理解詩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的心情寫照,領會本詩流露出的詩人的革命豪情。

  老師歸納小結並出示板書

  設計依據:讓學生系統直觀的領會本詩 的內容、結構和藝術特色,整體上把握本詩。

  板書設計

  《沁園春長沙》毛澤東

  上闋——獨立寒秋圖

  湘江秋景圖

  看:總領七句 描繪了一幅色彩絢麗、生機勃勃的秋景圖

  下闋——崢嶸歲月圖

  中流擊水圖

  憶:總領八句 回憶了青年時代在長沙的一段崢嶸歲月

  上闋寫景言志——言什麼志? 心懷天下的宏偉抱負

  下闋憶事抒情——抒什麼情? 意氣風發的革命豪情

  七、作業的設定

  本課的作業可設定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基礎知識鞏固題。(解決字音、詞義、特殊語法現象等問題的落實。)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百舸( )爭流 浪遏( )飛舟

  揮斥方遒( ) 崢嶸( )歲月

  2.“糞土當年萬戶侯”一句中“糞土”的用法及含義。

  3.“鷹擊長空”、“魚翔淺底”的“擊”、“翔”分別好在哪裡?

  第二部分:興趣拓展題。(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理解的程度選擇題目。)

  1.談《沁園春長沙》的色彩美。

  2.談《沁園春長沙》的情操美。

  3.談《沁園春長沙》的意象的選擇。

  4.談《沁園春長沙》上下闋的內在聯絡。

  古詩詞鑑賞指導

  一、反覆朗讀、感知語言

  二、體味意境、感悟摯情

  三、把握類別、辨析風格

  四、明辨手法、把握技巧

  五、明析典故、加深理解

  設計依據:貫徹執行“目標教學“的理念,總結教學流程,給學生一個有關鑑賞詩歌的完整的方法的指導〉

  佈置作業:用以上五點鑑賞方法欣賞《浪淘沙 北戴河》。

  設計依據:練習鞏固對以上鑑賞方法的掌握。

  補充說明:教師教學預案只是教師按照教學大綱、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對教學的一種預設,教學過程中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確保實現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靈活調整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次序等。

  我的說課結束,謝謝大家。鞠躬。

  高一語文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前方》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三專題“月是故鄉明”第二板塊“鄉關何處”中的第一篇課文。曹文軒的《前方》承接漂泊的旅人,叩問“鄉關何處”,從一副攝影作品入手,闡述人類不可剋制的離家的慾望,離家終究要歸家,家,不僅僅是生我養我的那方熱土,更是我們精神的家園、心靈的歸宿。《前方》直指人類精神無所皈依的生存處境,揭示了人類,作為人生苦旅者的悲劇性實質。

  二、說學情

  高一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接觸過《想北平》、《我心歸去》兩篇關於“思鄉”的散文,對“思鄉”這一人文母題有了初步感知,已經初步具備賞析散文的能力,但對“家”的概念還停留在具體的層面,對精神層面的“家”的概念還不熟悉。學生第一次接觸攝影散文,這篇文章立意上的別具匠心尚需教師點撥。根據新課改理念的要求,在老師適當的組織和引導下,學生能夠積極而獨立的思考,克服學習上的依賴性,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三、說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將教學目標確定為:

  ①知識與技能目標:品讀課文,透過理解文中意義深遠的關鍵詞語和富有哲理性的佳句,把握文章的主旨內涵。

  ②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習文字研習的評點方法,並運用這一方法鑑賞散文。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悟柚子對於故土的眷戀情懷,理解作者對人生之旅獨特的哲學思考,激發學生追求自己的“精神家園”。

  教學重難點:抓住散文的文眼,理解和點評富有哲理性的語句和關鍵詞語。

  確定這樣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主要依據課文特點和學生特點。

  這是一篇飽含哲理的散文,語言比較含蓄概括,閱讀此類文字重點要善於解讀富有哲理的語言。從學生來看,高中生已經開始對人生、對社會進行理性思考,但是缺乏思考理論修養和思考的科學方法。因此,採用文字研習的評點方法,一方面可以吸取作家的思想營養,另一方面可以學習語文思維的一種方法:抓住關鍵語句,聯絡具體事例進行闡釋;溯本追源,挖掘語言背後的深刻含義,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而課文又採取了文字和對話欄的方式進行編排,適合進行評點方法的教學。

  四、說教法學法

  (1)教法:課文中的語句往往兼有實指意義和虛指含義,佈滿了濃郁的思辨色彩,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解決這些疑難問題呢?我的方法是:大處著眼,細部入手,從文字的個性出發,設定教學過程和步驟。具體來說,就是從攝影散文的特點入手,梳理文章的基本思路,抓住三個核心觀點,多層次多角度來討論分析,教師相機點撥,生成豐富的課程意義

  2)學法:本專題的學習方式是文字研習,因此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在文字創設的情景中進行對話,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感想,並做出評點,培養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1課時)

  環節一:溫故式匯入。具體匯入語:初中時我們學過曹文軒的小說《孤獨之旅》,領略了曹文軒對成長的思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一篇攝影散文《前方》。

  環節二:多媒體投影《前方》圖片,介紹攝影散文的特點。攝影散文是一種新興的文體,兼有攝影和散文的審美特點,既有攝影藝術瞬間畫面的震撼力,又具有散文展開聯想和想象,自由運用語言的優點。設計這個環節意在介紹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環節三:聽配樂朗讀課文,並思考以下問題:

  ①本文是由攝影作品《前方》引發聯想而寫成,你從攝影作品中看到什麼? (照片是

  一位印度攝影師所拍,畫面上是一輛破舊簡陋的汽車和一群在旅途上的人們,給人最突出印象的是畫面上靠近車窗的一位男子,手託下巴,兩眼望著窗外,眼神里布滿了對前方艱難旅途的惶惑和茫然。)該問題設計意在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的聯想和想象。

  ②作者由攝影作品主要想到了哪些?如何安排寫作思路?

  作者聯想的內容主要歸納為: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慾望;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人的悲劇性實質。

  寫作思路是:文章先由照片的畫面入手,切入話題,然後展開聯想和想象,最後又歸結到照片上來,即“總——分——總”結構)據此文章可劃分為三個部分:即第一部分為第一段,第三部分為最後一段,中間為第二部分。

  這個問題設計意在練習學生的理解概括能力,整體把握文章。

  環節五:研習文字,學習點評方法

  這篇文章從攝影作品、日常生活場景出發到對人生的哲理思考,文中包含著豐富的含義。對這些深刻哲理意義的理解,我們可以運用文字研習的評點方法進行解讀。

  1.介紹點評方法

  文字研習的評點方法就是讀者和文字、讀者和他人的對話,也是一種交流,要求讀者用自己的經驗去觀照作者的文字,用作者的觀點去豐富自己的學識,進而在批判地基礎上進一步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然後抓住關鍵語句、關鍵詞語反覆揣摩、分析、比較,寫出自己對文字深刻含義及其作用的理解,並和他人交流。

  教師示範評點1——4段。(透過提問題啟發學生選擇評點切入點和對關鍵刺激的評點思路)

  ①問題啟發思路(切入點):歸家和離家有什麼異同?

  句子:“歸家說明曾有離家之舉,而遠行則是離家而去。”

  評點:分析離家的和歸家的共同點與不同點,提出“離家”的話題。這是從內容和作用進行評點。

  ②問題啟發思路:沒有加以前離家可以理解,那麼有家以後又為什麼離家呢?

  句子:“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慾望。”

  評點:說明人們離家的根源,這是表明作者立意的文眼,文章主要圍繞它展開敘述的,在寫法上有反彈琵琶的特點。

  2.師生共同點評

  閱讀5——7段,由學生找出含義深刻的詞句,師生共同評點。(提出問題、尋找與問題有關的句子、闡釋句子、寫出評點、進行交流)

  ①問題:為什麼有的人坐在豪華的遊艇上,舒適的飛機中在作者看來也是一場苦旅?是從什麼角度觀照的?

  評點:說明境遇舒適,但是心情並不快樂,一樣是一場精神苦旅。這是抽象為人生旅途觀照的。說他是一場苦旅是從心裡疲憊說的。

  ②問題:為什麼人“即便是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

  評點:本文所謂“苦旅”其實是精神追尋的無盡無止而導致的人心靈上的無所憑藉。同樣,“家、家園和家鄉”也就是形而上的精神寄託,前方則是理想的召喚。

  3.學生小組點評

  學生分小組閱讀第8——12段,並找出含義深刻的詞句,運用剛才學習的評點方法,在文字的對話欄裡進行評點,然後將評點和同學進行交換閱讀。

  ①問題啟發思路:第八段中作者又從聯想回到了攝影作品上來,哪些詞語體現了作者思路的轉化?

  第八節:“因此,世界上有了路”(回到攝影作品上來。由“前方”到“路”到“汽車”,完

  成了從聯想到攝影作品的思維過程。通往夢想的道路)

  ②作者怎樣由照片轉入對人生的思考?

  明確:第9段由“路”著手,著眼於“路”與“家”和“前方”的關係,由日常的生活場景轉入對人生(命運與內心世界)的思考。

  ③人類的命運是什麼?人生苦旅苦在何處?

  第10段:“人實質上是一場苦旅。”(論述人生實質上是一場苦旅,意味深長,透過引入《圍城》裡的汽車、豐子愷散文裡擁擠的汽車最後拋錨,人們的焦慮、無奈和浮躁,點明尋求精神家園的心情。)

  ④如何理解“人生是一場苦旅”?(要點:有的人承受皮肉之苦,如照片上的情形、《圍城》裡的描寫、豐子愷散文裡的描寫;有的人物質條件優裕,卻承受精神之苦;有的人兩者皆有。肉體上或精神上的磨難在人的一生中永遠都擺脫不掉。)

  ⑤人的悲劇性實質體現在哪些方面?(要點:一是“人走向前方、到處流浪時,又時時刻刻地惦念著家園。”、二是“人無法還家”、三是“即便是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⑥“即便是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這一說法看似矛盾,該如何理解?

  (前一個“家”指具體的家,一個“可以遮風避雨的實在的家”;後一個“家”指抽象的家,有“家的溫馨和安寧”,是人心靈的寄託,精神的歸宿。)

  ⑦“路”、“眼前和心中”的深層含義

  “路”實指道路,虛指人們對精神家園的追尋;“眼前”指現實,“心中”指人的理想和追求。⑧既然人生實質上一場苦旅,是一場悲劇,那人類為何還有必要一直“向前流浪”?怎樣來理解人走向前方與惦念家鄉的矛盾?

  第11段:“人的悲劇性實質,還不完全在於總想到達目的地卻總不能到達目的地,而在於走向前方、到處流浪時,又時時刻刻地惦念著正在遠去和久已不見的家、家園和家鄉。”這裡揭示離鄉與思鄉是個永恆的矛盾。引入古典詩詞,表明理想的召喚下,追求精神家園的無止境,一種無奈的心境。

  ⑨文章第一節和最後一節的關係如何?

  明確:第1節由攝影作品入手,猜測畫面上人物的目的,說明“歸家”和“遠行”都是“在路上”,都與離家有關。結尾再次猜測攝影作品“前方”中人們的命運,扣住文章的寫作緣由。首尾呼應,從淺層次的生活經歷入手,上升到深層次的人生哲理的發問。

  10怎樣理解這裡的“家”和“曠野”?

  第12段:“到底是家還是無邊的曠野?”(對於目的地的不確定,理想不滅追求不止,可是道路不平整,最終到達的是自己想要的境界嗎?表達了作者對於理想的追求,可是不知道何時能達到目的地)

  以上教學過程中,對於這些句子要求學生朗誦、品味和評點。

  4.總結評點方法

  ①在全文主旨的觀照下,選擇角度,尋找感悟觸發點,寫出自己的感悟。

  ②選擇角度要注意大處著眼,小處落筆。

  ③評點要善於將抽象的內容具體化。通常的方法有:練習具體事例進行闡釋;抓住關鍵詞語進行闡釋;溯本求源,挖掘語言背後的東西。

  作業:學生自選一篇帶有哲理性的散文進行評點練習。

  寫作特點:

  ①、本文主要表達“家園之思”這一主題,但卻從離家起筆,而離家是為了追尋理想,找到精神的棲身之所,也是為了回家,兩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板書:立意上反彈琵琶)

  ②、實寫的只有照片上的畫面,起到了線索的作用,而揭示文章內涵的主要由聯想和想象來完成,體現了攝影散文敘議並用,虛實結合的文體特點。(板書:寫法上虛實結合)

  高一語文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氓》是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三單元“關照女性命運”中的一篇文章,節選自《詩經》,是一首著名的棄婦詩。表現了古代婦女追求婚姻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強烈願望,深刻地揭示了我國古代婦女在婚姻問題上的悲慘命運。我想借助這一文字讓學生了解女性的處境和心聲,透過對這首詩的詮釋,完成對女性命運的初步關注。

  二.說教學目標,

  新課標”對高中文言文教學要求是:“重視文言詞語、文言句式的學習和文化傳統的繼承”依據此要求,我制定了三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瞭解《詩經》的基本常識,深刻體會比興的藝術手法。

  2.能力目標 :

  (1)培養學生結合註釋,初步讀懂詩歌的能力。

  (2)背誦課文,培養學生準確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情感目標 :

  感受古代燦爛的文化,思考古今愛情觀的不同,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學重點:

  (1)理清詩歌的敘事情節。

  (2)分析把握詩歌當中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領會比興手法的藝術效果

  三、說教法

  1、運用誦讀法,指導學生讀出感情,在誦讀中理解內容,品味詩歌語言的凝鍊性。

  2、運用問題法、討論法

  聯絡詩歌中人物的言行,抓住關鍵詩句,讓學生討論明確文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及詩歌的比興手法。

  3.運用多媒體豐富課堂容量,加強直觀性,節省時間,提高效率。

  四.說學法

  新課標不僅要求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會學。本課教學要繼續提高學生的感受、分析判斷能力,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與廣度,讓課文的學習過程成為積極主動探求未知領域的過程,讓學生感受到在語文的詩歌學習中,應注重誦、讀、記、析、探等具體的學習方法

  五.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約2分鐘)

  愛情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有人在的地方就有人書寫愛情。《上邪》中寫道:“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這是怎樣感天動地的痴情的絕唱啊!但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有時痴情之人未必能真正得到痴情的回報。今天,我們就共同走進《詩經》中的《氓》,看看詩歌中痴情的女主人公都遭遇了什麼。

  (二) 預習內容的設計及反饋(約5分鐘)

  1.基於對文字的分析,我預設了如下的預習內容:

  (1) 易讀錯和需要重點掌握的字音的落實,掃清誦讀障礙

  (2) 掌握《詩經》的地位、起止年代、文學傳統、內容及表現手法

  (3) 結合課下注釋,掌握重點的實詞及“之”、“其”、“以”的用法,理解全詩的內容。

  (4) 理清文章的結構

  2.透過批閱學生上交的預習學案,在預習反饋中需訂正的問題是:

  (1)字音

  愆(qiān)期 自我徂(cú)爾 漸(jiān)車帷裳(cháng)

  靡(mǐ)室勞矣

  (2)言既遂矣/靜言思之中的“言”都是助詞,沒有實義。

  以爾車來的“以”是介詞,用

  總角之宴的“之”是助詞,的

  (3)課文結構 :

  第三章:勸誡女子不要痴情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別戀

  (三)課中改進(約28分鐘)

  針對學生預習中出現的問題,我在課中改進環節設計了三個問題。

  1. 第三章和第四章女主人公在總結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概說自己的婚後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等詩句,運用了什麼樣的藝術手法?

  2. 這首詩寫了一個女子從戀愛到結婚到婚變到最後被遺棄的故事。在這場重大的人生變故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是個怎樣的人?有怎樣的性格特徵?

  3. 你認為“氓”是個什麼樣的人?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劇?

  設計第一個問題,是為了讓學生能從文字中找出運用比興手法的相關詩句,進而能深刻體會比興手法能激發聯想,增強意蘊,使形象更鮮明的作用。這是本節課的一個難點。

  設計第二個問題,是為了讓學生能分析把握詩歌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這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讓學生透過女主人公婚前婚後生活的強烈對比,及其面對生活中被拋棄這一重大的人生變故所表現出來的處變不驚,堅強面對的探究,挖掘出女主人公身上存在的“正能量”,更全面透徹的理解這一典型人物。

  設計第三個問題是為了讓學生正確認識女主人公的悲劇根源,真正對學生有所觸動,明白女性經濟獨立,人格獨立的重要意義。

  怎樣更好地解決這三個循序漸進的問題?我的做法是把課堂主體地位還給學生,給他們充分的時間小組內合作探究。具體實施方案是:第一小組討論比興手法;第二小組探討文字中還有其他地方採用比興手法嗎?聯絡以前學過的文章,舉出其他比興手法的例子。第三四小組討論女主人公的形象特徵,第五小組討論氓的形象,第六小組討論造成女主人公悲劇的根源。各小組中心發言人展示組內的討論成果,教師對閃光點給予表揚鼓勵,不足之處教師和學生共同探究完善。

  1. 第三章和第四章女主人公在總結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概說自己的婚後生活前先用了“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等詩句,運用了什麼樣的藝術手法?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

  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桑未落:

  ①比喻女子的年輕貌美

  ②比喻戀愛及新婚的甜美

  桑之落:

  ①比喻女子的年老色衰

  ②比喻男子的始亂終棄

  “于嗟鳩兮,無食桑葚”借斑鳩貪食桑葚比喻女子沉溺於愛情

  2.這首詩寫了一個女子從戀愛到結婚到婚變到最後被遺棄的故事。在這場重大的人生變故中,你能看出女主人公是個怎樣的人?有怎樣的性格特徵?

  (1)痴情——送子涉淇,至於頓丘

  ——不見覆關,泣涕連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

  (2)溫柔體貼,遷就男子——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補充提示:遷就男子,子無良媒,男子易怒,都為後來的婚姻悲劇埋下伏筆。)

  (3)樸實,純真——乘彼垝垣,以望復關。

  (4)善於反思——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感情是女子生活的全部,卻只是男子生活的調劑品,所以“寄言世間小兒女,莫將心事輕許人”。

  (5)勤勞堅忍——三歲為婦,靡事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6)吃苦耐勞——女子吃了哪些苦?男子變心,兄弟不理解,家境貧寒,男子施暴。“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

  (7)清醒的認識,斷然的決絕,剛烈的性格。

  3.你認為“氓”是個什麼樣的人?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劇?

  (1)男主人公“氓”可以說是男權社會時的一個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時,他對女主人公的感情或許是真摯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顏的漸衰,他的愛情也隨風而去,全然不念往日的恩愛,無情地遺棄了妻子,是一個對家庭不負責任的、始亂終棄的傢伙。

  (2)女主人公的悲劇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這是由社會特點決定的。

  在男權社會中,女性在經濟、政治上都處於附屬地位,她們的生活天地都很狹小,生活的幸福與否都維繫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個對感情、對家庭不負責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劇是不可避免的。

  (四)拓展:女主人公對這一悲劇有無責任?對我們有什麼警示意義?

  初戀時:過於主動、過於熱情;

  熱戀時:過於投入、過於痴情,忘記自我、放棄自我;

  錢鍾書《管錐編》雲:“蓋以私許始,以被棄終。初不自重,卒被人輕..”

  我相信於情於愛女子都是付出最多的,愛,是要用真心、赤誠。但是,千萬不要迷失了自己。一旦你圍繞著另一個人全心全意地畫圓時也就意味著你重心的失去。“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是一句箴言,一句所有女子都應銘記的箴言。

  正如《簡愛》中說“你以為我貧窮、相貌平平就沒有感情嗎?我向你發誓,如果上帝賦予我財富和美貌,我會讓你無法離開我,就像我現在無法離開你一樣。雖然上帝沒有這麼做,可我們在精神上依然是平等的。”女子自尊才可以換來尊重!

  (五)限時作業(約10分鐘)

  1.默寫

  ①氓之蚩蚩, 。 ,來即我謀。

  ②送子涉淇,至於頓丘。 ,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③總角之宴, 。 ,不思其反。

  ④淇水湯湯, 。女也不爽, 。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2.閱讀鑑賞

  致橡樹

  我如果愛你

  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你

  絕不學痴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複單純的歌曲

  也不只像泉源,

  常年送來清涼的慰藉;

  也不止像險峰,

  增加你的高度,襯托你的威儀。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裡。

  每一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

  你有你的銅枝鐵幹

  像刀,像劍,

  也像戟;

  我有我紅碩的花朵,

  像沉重的嘆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共享霧藹、流嵐、虹霓,

  彷彿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堅貞就在這裡:

  愛

  不僅愛你偉岸的身軀,

  也愛你堅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致橡樹》熱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詩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獨立的姿態深情相對的橡樹和木棉,可以說是我國愛情詩中一組品格嶄新的象徵形象。

  “橡樹”的形象象徵著剛硬的男性之美,而有著“紅碩的花朵”的木棉顯然體現著具有新的審美氣質的女性人格,她脫棄了舊式女性纖柔、撫媚的秉性,而充溢著豐盈、剛健的生命氣息,這正與詩人所歌詠的女性獨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為表裡。

  板書設計:

  戀愛--------------------婚變--------------決絕

  (1、2章) ( 3、4、5章) ( 6章)

  秋以為期 無與士耽 亦已焉哉

  《氓》說課稿《氓》說課稿熱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剛烈

  課後作業:

  1.完成《非常學案》相關內容

  2.背誦《氓》

  高一語文說課稿14

  【教材分析】

  《鄒忌諷齊王納諫》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的第十九課,屬第五單元(先秦史傳散文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選自《戰國策齊策》。

  這篇課文所在單元的學習目標是:

  ①重視誦讀和背誦;

  ②掌握文言詞語的含義及其在課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並能用現代觀念加以審視;

  ④使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賞先秦散文的能力有所提高。

  根據單元目標,結合課文內容,本課學習目標可定為:

  ①瞭解《戰國策》的有關知識;

  ②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③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人物形象;

  ④領會文中類比推理和比喻說理的方法,學習“三疊式結構”的寫法;

  ⑤體會“諷諫”的妙處,認識納諫除弊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⑥初步培養學生快速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提高學生組織語言和語言表達的能力。

  【教學設想】

  根據課標要求,讓學生進行大量的語文實踐活動,並嘗試讓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

  本課安排二課時。

  第一課時:學生自主活動。讓學生結合課下注釋,自主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懂文意;遇有讀不通的地方,提出疑問,在小組內交流討論、合作探究,或查詢資料、請教老師,以期課文學習目標①②的完成。

  第二課時:師生交流探討。在課堂中,將課文學習目標③④⑤⑥有機地結合起來,透過“引用典故,解題匯入”、“理解內容,探究寫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個步驟展開教學,分別從內容、結構、寫法、思想意義等方面予以分析,在活動中逐步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

  下面是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

  一、引用典故,解題匯入。

  齊威王——是一個很有作為的君王。據史載,他繼位之初,好為淫樂,不理政事,結果“百官荒廢,諸侯並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齊威王愛隱語,謀士淳于髡乃以隱語進諫曰:“國中有大鳥,止於王庭,三年不飛不鳴,王知此鳥何也?”齊威王聽後頓悟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從此,齊威王勵精圖治,修明政治,齊國大治。 (注:此成語典故於楚莊王也有記載)

  鄒 忌——齊國的謀臣,歷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於進諫和善辯著稱。據史載,有一次鄒忌聽齊威王彈琴,他借彈琴來說明治國安民的道理:彈琴要音調諧和才算善於彈琴,治國也和彈琴一樣,能安撫百姓才算是善於治國。齊威王聽後,大為讚賞,於是封他為齊相。

  《戰國策》——戰國時代國別史彙編,也是一部歷史散文總集。又稱《國策》、《國事》,由漢代劉向編訂的,共33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宋、衛、中山十二策。它記載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記錄了各國謀臣的策略和言論。它語言流暢,寫人記事真切、生動,讀來“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風格,鋪陳偉麗,叱吒雄豪,藝術上有很高成就,對後代文人的影響很大。

  諷——用含蓄的話暗示或勸告。

  (設計說明:先引用“一鳴驚人”的成語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破題匯入;然後請同學解題,老師補充,形成比較完整的知識概念。特別是對題目這個“兼語式短語”的破解,讓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產生“豁然開朗”之感。)

  二、理解內容,探究寫法。

  1.課文中有一個很有趣的語言現象:就是很多內容都與“三”有關,並還可以用“三 ”的二字短語概括大意,請同學們試著找找看。

  (一) 課文中的“三”

  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橫生,採用了一種奇特的“三疊式結構”的寫法:

  鄒忌三問,妻、妾、客的三答;

  鄒忌解蔽的三思;

  入朝見威王的三比;

  齊威王鼓勵納諫的三賞;

  納賞後齊國的三變。

  (其它還有這樣的一些“三”:“朝、旦日、明日”;“孰視、自視、寢思”; 甚而情節結構上的“起因、經過、結果”……)

  這樣,在內容上前後呼應,上下關照,層層推進;在句式上整散結合,錯落有致,讀來琅琅上口。

  2.課文除了在“三”字上很有意味,在“比”字上也下足了工夫。請同學們說說文章中的“比”。

  (二)課文中的“比”

  ①類比、喻比 (如:以“家事”比“國事”:私、畏、求)

  ②詳比、略比 (如:“鄒忌進諫”寫得詳;“臣民進諫”寫得略)

  ③側比、正比 (如:“三問三答”側面比;“三思”正面比)

  ④明比、暗比 (如:“鄒忌比美”是明比;“四國朝齊”是暗比)

  ……

  (設計說明:採用“一字經緯式”的教學方法,串起對課文內容的整體理解。這裡,抓住了“三”、“比”兩個字,從寫法入手,促內容理解:透過“三”字的切入,必能拎起全文的內容理解;透過“比”字的深化,從而引出課文的寫法探究。課中“關鍵字”的使用,力圖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教學效果。)

  三、分析人物,拓展延伸。

  1.結合課文內容,說說“鄒忌”這個人物形象。

  鄒忌:頭腦冷靜,善於思考;

  實事求是,緣事及理;

  忠於職守,足智多謀;

  善於辭令,勇於進諫……

  2.結合課文內容,說說“齊王”這個人物形象。

  齊王:聞過則改,明智果斷;

  從諫如流,興利除蔽……

  3.補充相關材料,對比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一) 三 人 成 虎

  龐恭與太子質於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乎?”王曰:“寡人信之。”龐恭曰:“夫市之無虎,今邯鄲之去魏也遠於市,議臣者過三人,願王察之。”龐恭從邯鄲反,竟不得見。

  (選自《戰國策魏策二》)

  【譯文】

  龐恭(魏國臣子)陪同太子到邯鄲(趙國國度)去做人質,他對魏王說:“現在一個人說街市上有老虎,國王你相信嗎?”回答說:“不信。”“兩個人說街市上有老虎,國王你信嗎?”回答說:“不信。”“三個人說街市上有老虎,國王你信嗎?”國王說:“寡人相信。”龐恭說:“實際上街市上沒有老虎,現在是邯鄲離魏國比街市遠,議論我的人不止三個人,希望國王您明察。”(後來)龐恭從邯鄲返回,終於還是不能被國王召見重用。

  (二) 螳 螂 捕 蟬

  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

  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

  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選自劉向《說苑正諫》)

  【譯文】

  吳王闔閭準備進攻楚國,告誡他身邊的大臣說:“膽敢向我進諫的人就處死。”他的侍從官中有個年輕人,想向吳王闔閭進諫,勸阻他不要進攻楚國,但是又不敢,就藏著子彈拿著彈弓來到吳王闔閭的後園走來走去,露水浸溼了他的衣服,象這樣經過了三個早晨。吳王闔閭說:“你來,為什麼要自找苦吃,把衣服沾溼到這個地步!”那年輕的侍從官說:“園子裡有棵樹,樹上有隻知了,知了在高處鳴叫,它吸著露水,卻不知道螳螂在它後面;螳螂彎著身子,屈著前肢,想要逮住蟬,卻不知道有一隻黃雀在他的旁邊;黃雀伸長了頭頸,想要啄螳螂,卻不知道拿著彈弓和子彈的人在他的下面。知了、螳螂、黃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卻不顧它們身後的禍患。”

  吳王闔閭聽了說:“對啊!”於是停止了用兵。

  (設計說明:分析人物形象,有助於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而拓展延伸,則有利於開闊學生視野,提高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四、說古談今,內化知識。

  1.請同學們說說你所知道的歷史上的“進諫”故事。

  2.結合現實生活,談談你怎樣給別人提出建議或者怎樣對待別人對自己的建議。

  3.贈記名言,師生共勉。

  銘記古人諫言,感悟現實生活: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亡。”

  ——(唐)魏徵

  (設計說明:說歷史故事,讓學生之間實現知識資源共享,有利於擴充學生的知識儲存,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談現實生活,主要是想增強學生在 “提出意見”和“接受意見”的感受和體會,引起他們在實際生活中的注意和思考;在幫助學生認識“納諫除弊”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的基礎上,水到渠成地引出魏徵的名言,讓他們銘記。)

  五、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1.小結知識要點。

  2.寫好學習心得。(參考題目:①說說《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三”

  ②談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比”

  ③“諷諫”和“納諫”

  ④“諫臣”和“明君”

  ⑤“人言”與“自信”

  ⑥人貴有“自知之明”

  ⑦感情親疏和認識事物的關係……)

  (設計說明:小結,是對課堂知識的一個回顧和複習,強調學生應該掌握的內容;而寫學習心得,則是對課堂知識的完善和深化,更進一步地激發學生對課文內容和主題思想的思考。)

  高一語文說課稿15

  一、目的:

  1、瞭解朦朧詩的特點;

  2、把握詩歌的意象,體味意境,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

  3、瞭解詩人的情感脈絡。

  二、說課過程:

  第一部分:

  第一節:“我和春天”“和你”“和更多的人”點明作者和春天融合在一起,同時照應題目“我們一起”;“海洋冰塊”船開始起航告訴我們冬天漸逝;這時,我們“呼喚風”“使大地上所有的小樹木都漲滿綠色的帆”作者盼望春天的到來。

  第二節:當豐收的“果子”被“狂風”“擊落”時,也是“種子”“撒遍大地”時,種子的“沉默”是為了“今天”的“歌唱”,“今天”意指上文的春天,也點明作者盼望春天的到來。春天到底怎樣呢?

  第三節:此節作者寫了那些意象?他們的特點是什麼?

  玉蘭花(潔白的心向藍天開啟)、迎春花(繁星似的到處閃爍)、陽光(追逐著)、鳥兒(牽動著)、紫丁香(像影子一樣在身後晃動)等

  他們總的特徵是?生機勃勃、歡快祥和、繁花似錦。

  體現作者的感情是?喜愛、讚美。

  “紫丁香像影子一樣在身後晃動

  春天正迎著我們走來,獻上更多的花朵”用比喻、擬人手法進一步表達對春天的讚美和盼望。

  第二部分:

  這一部分敘述主體由第一部分的“我”變為“你”,第二人稱的運用拉近了敘述主體與詩中“你”的距離。由第一部分我們知道作者極力讚美春天,渴盼春天的到來。所以這一部分的“你”應該指春天。 從文中找出體現春天特點的詞語、句子。

  熱情、開朗;像四月的陽光;善良;憎恨黑暗,甚至陰影;清澈地對待別人(即真誠的對待別人)。

  “愛情的震顫,莊稼的波濤,金屬的鳴響”從觸覺視覺聽覺表明你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你將一年又一年把這鮮紅的果子掛滿枝頭

  讓善良的人們摘去”這裡的“你”緊承上文,應該指“一顆鮮紅的漿果”般的“清澈地對待別人”的心,“讓善良的人們摘去”表達出“你”期待更多的人像你一樣真誠的對待別人。

  第三部分:

  這一部分在結構形式上與前兩部分相比發生了變化,他的結構特點是?

  金字塔式結構或岩石狀結構,把立體派繪畫技法引入詩歌創作,使詩歌從視覺上有建築美,形成一種獨特的結構。作者為什麼用這樣的結構?他表達什麼內容?

  “我們結識了”“我們相識了”點明談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或友情或愛情。

  詩中的意象特點,如:語言如大海翡翠、“坦白得像沙灘”,水鳥如“雪花”,江河“蔚藍”,太陽和星星“睡在我們的懷裡”,白帆像“純潔的姑娘”,一連串的比喻、擬人修辭,勾畫出美好的景象,表達出友情或愛情的和諧美好。此部分之所以用這樣的結構是為了暗示友情或愛情堅如磐石。 第四部分:

  土地說:我要接近天空

  於是,山脈聳起

  人說:我要生活

  於是,洪水退去

  河流優美地流著

  無論是土地還是人都說“我要”表明“我”有既定的目標和理想,這也告訴我們應對生活樹立理想或目標,只要有理想,一切困難都會被克服。

  讓我們和更多的人一塊走吧

  祖先在風中訴說著青蔥的願望

  號召我們為理想奮鬥,我們的祖先期待著我們這樣。

  緊接著作者提出了三個疑問:

  我們又將給大地留下什麼呢

  我們的手臂又將收穫什麼

  歲月的皺紋又將閃出什麼樣的光輝呢

  前文中:太陽把七色的花朵投在枝條上,大海把清脆的浪花投進岩石縫中,形成壯麗的景觀。暗示我們要做些有意義的事情,奉獻自己的力量。所以下文說到:

  我不能設想,美麗的風光

  不在人們臉上閃動

  我們死去和誕生的地方還有什麼意義

  我不能設想,崛起的建築裡

  不溢滿普通家庭的笑聲

  我們的勞動、創造還有什麼意義

  作者連用兩個“不能設想”點出我們生命的意義和理想: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擁有生活的美麗。 根據兩個“不能設想”句子的哲理,仿照句式,以“我不能設想——”為開頭,另寫兩個句子。例: 我不能設想,青春的花環

  不能結出香甜的果實

  我們的生活奮鬥還有什麼意義

  我不能設想,我們伸出的雙手

  不能讓貧困的人們感覺到家的溫馨

  我們的愛心奉獻還有什麼意義

  最後,作者發出號召:“拿起工具”“春天伴隨我們一同奔騰”既點明題目又發出真切的希望。“奔騰”的含義也一目瞭然,即奮鬥,為理想奮鬥,實現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