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語文說課稿>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通用15篇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通用15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1

  《黃河的主人》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八冊的一篇課文。它是一篇意蘊深刻、震撼人心的優美散文。

  這篇散文描寫了波浪洶湧的黃河及河上羊皮筏子的艄公駕馭黃河的風采,讚揚了艄公憑著勇敢、智慧、機敏,戰勝驚濤駭浪的黃河精神,並以“黃河的主人”的美譽來讚美他。

  文章開篇並沒有直接描寫羊皮筏子及艄公,而是濃墨重彩寫黃河萬馬奔騰、濁浪排空的險惡氣勢,極力渲染黃河氣勢之大、險情重重,為下文描寫黃河的主人的品格作鋪墊。

  洶湧奔流的黃河足以讓作者驚歎不已,然而更使作者驚訝的是在湍急的黃河上還有羊皮筏子貼浪前進,如履平地,而且還載著六七個人,文章到此,場面驚心動魄,行文跌宕起伏,處處充滿驚奇,扣人心絃,易於引起讀者的高度注意。

  羊皮筏子的乘客在急流中談笑風生,勇敢大膽,羊皮筏子的艄公沉著穩健、從容不迫的氣質深深地震撼了作者的心靈,震撼了讀者的心,讓人感到人類的偉大與不平凡。因而作者由衷地稱艄公為“黃河的主人”。

  綜觀全文,課文條理清晰,結構嚴謹,層層渲染,中心突出,是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

  根據課程改革和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針對學生的特點,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引導學生學會本課生字,理解詞語,透過對課文的品讀,讀懂課文內容。熟讀成誦最後一個自然段。

  2、過程和方法目標:以學定教,透過多層次,多角度的朗讀指導,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評價能力。透過觀看錄象,感受黃河的磅礴氣勢。

  3、情感態度目標:在朗讀中感受黃河風浪的險惡和艄公的勇敢、沉著和智慧,進而體會人類征服自然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本質力量。

  本文教學的重點是引導學生讀懂揭示課文中心的重點句,即“他憑著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敏,戰勝了驚濤駭浪,在滾滾的黃河上如履平地,成為黃河的主人”。教學的難點是對黃河的認識,因為黃河離孩子很遠很遠,要藉助媒體來突破這一難點,幫助學生弄清課文各部分和中心之間的有機聯絡也是難點。

  第一課時

  我準備圍繞“介紹黃河,板書揭題、初讀課文,瞭解大意、再讀課文,整體感知、學習字詞,鞏固練寫”這四個環節展開教學。

  一、

  介紹黃河,板書揭題

  讓學生談談心中的黃河,聽老師介紹黃河,出示古人描寫黃河的詩句,讀一讀,初步感受黃河。

  二、初讀課文,瞭解大意

  在這環節中,讓學生充分的閱讀,在朗讀中自學生字,瞭解大意。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採用多種朗讀的形式,對文中重點字詞進行正音、理解。

  四、學習字詞,鞏固練寫

  示範“艄、滔、履”的寫法,說說注意點。

  第二課時

  共分六個模組。

  第一模組:整體感知,初步感受黃河。

  自由快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後用一個詞語(最好是成語)說出黃河給你留下的印象。指導學生朗讀,讀出黃河的氣勢之大。播放黃河萬馬奔騰、滾滾東流的錄影,領略黃河的氣勢,感受黃河的磅礴宏偉!在播放錄象的同時教師相機朗誦,激起學生的共鳴。

  第二模組:自讀自悟,感受皮筏的小、輕

  第一次看到羊皮筏子作者是什麼感覺呢?讓學生透過讀一讀二至五小節,邊讀邊把有感想的地方劃出來,寫一寫感受。然後交流各自的認識,教師適時點撥,老師點出“作者初見到湍急的黃河,為一驚,遠望鼓浪的橡皮筏子為之再驚,細看到筏上有人更驚”的觀察思路、認識思路,並用朗讀展現這種越來越驚的層次。(由遠而近)看到羊皮筏子的心情是提心吊膽、驚訝、激動、興奮、吃驚。我把大量的時間放在指導學生朗讀。透過朗讀來表現自己的感受。我抓住了“啊”進行多元解讀,讀出其驚訝。“一個、二個、三個、四個、五個、六個-------”怎麼讀,如何讓學生讀進去。透過反覆閱讀、評價的方式讓學生明白該怎樣讀好。

  第三模組:交換角色,感受艄公技術高超。

  這樣小而輕的羊皮筏子,在萬馬奔騰,濁浪排空的黃河上漂流,作者不禁提心吊膽,如果讓你坐在上面,你敢嗎?來讀一讀6、7小節,體驗乘客與“我”形成的鮮明對比,反襯出艄公高超的駕筏技術。接著用一組排比句試問:羊皮筏子之所以能在湍急的黃河上貼著水面漂流,那是因為讀——

  之所以羊皮筏子能在洶湧的黃河上鼓浪前行,那是因為讀——

  之所以乘客能談笑風生,那是因為——

  讓學生連讀三遍“他專心致志地撐著篙……”一段,再現艄公高超的技藝。

  第四模組:抓關鍵句,深入感受“主人”形象。

  以“皮筏上的乘客憑什麼能談笑風生?”為切入點,瞭解那艄公憑什麼贏得了乘客的信任?理解中心句“他憑著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敏,戰勝了驚濤駭浪,在滾滾的黃河上如履平地,成為黃河的主人”。能聯絡6—8節,說說對勇敢、智慧、鎮靜、機敏這幾個詞的理解。在理解詞語的同時,引導學生討論艄公會遇到的怎樣的困難,他又會如何克服,在此基礎上找尋艄公能克服這些困難的原因,深入感受羊皮筏子的艄公沉著穩健、從容不迫的氣質及他那高超的駕筏技術和豐富的經驗。相機理解“如履平地”這一字!領略艄公風采後,齊誦最後一自然段,用作者的話讚美艄公。

  第五模組:讀寫結合,內化精神

  剛才我們充分感受到了黃河波濤洶湧、濁浪排空的氣勢,領略了黃河主人勇敢鎮定的風采,此時,再活用語言和語言規律,進行極具個性色彩的言語實踐,用

  “艄公,我想對你說——”寫一段話,用自己的話讚美艄公。

  交流完畢,播放黃河錄象、歌曲,再次感受黃河的氣勢和黃河主人的風采。

  第六模組:延伸拓展,昇華主旨

  黃河上的艄公至今已是罕見,學生由於陌生,往往很難與自己聯絡起來,請學生課外收集一些在外界的挑戰中獲勝的人物,如航天英雄、登山運動員等,這樣進一步落實德育目標,感受人類的偉大和不平凡,激勵學生要向他們一樣勇敢地面對一切,做生活的強者、生活的主人。

  板書設計:

  黃河的主人

  (艄公)

  勇敢

  智慧

  鎮靜

  機敏

  這就是本堂課的板書設計。以上僅僅是我對本課的認識,望大家批評指正!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2、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規律的教育。

  3、豐富見聞,激發探究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是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從中受到啟示;難點是理解嚮導的話,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問道”

  自然萬物,有著它自已生存的方式和規律,如果不按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願望相反的結果。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第九課《自然之道》請同學們齊讀課題(學生齊讀課題),誰能說說題目中的“道”是什麼意思?(道理、規律) 那麼題目的意思就是(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規律)。

  二、統讀全文,回顧內容。

  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知道了作者一行人的目的,那麼他們的目的達到了嗎?又發生了什麼事呢?讀課文,

  讀文後(選一個學生彙報作者一行人的目的)。

  說得真好,你們願意看看可愛的海龜嗎?(師點幻燈片,邊看邊說)看完後,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麼?

  三、緊抓蠢事,引入探究。

  1、是啊,如此可愛的小海龜卻被我們不經意間深深地傷害了,看大螢幕,全班齊讀“我們幹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師出句子)理解:“愚不可及”

  2、我們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面對我們的表現,嚮導又是怎樣說怎樣做的呢?

  請同學們默讀文章的第三到第八自然節,邊讀邊畫邊思考,並標註你的感受。

  四、默讀課文,深入研讀。

  1、學生默讀課文,教師巡視瞭解學生掌握情況。(出示幻燈片)

  思考:

  我們的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

  嚮導又是怎麼說,怎麼做的,對此你有什麼想法?

  2、彙報交流:

  ⑴ 學習三-四自然節:

  ① 我們的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

  “我和同伴緊張地看著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對聯嚮導說:“你得想想辦法啊!”

  看見探頭小龜有危險,就焦急起來,讓嚮導想辦法。聯絡上文小龜遇險體會我們因愛護小龜,擔心它受到傷害,但不懂它入海的基本規律。相機理解“欲出又止”“躊躇不前”“企圖”。

  指導朗讀,讀出危險及焦急的心情。

  ② 面對著我們如此焦急的表現,嚮導是怎麼說、怎麼做的呢?

  電腦出示:嚮導卻若無其事地答道:“叨就叨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

  嚮導為什麼這麼說?理解“若無其事”他說這句話時心裡是怎麼想的?

  (嚮導覺得這是正常的規律,幼龜防護天敵,自然有自我保護的辦法,不能人為去改變)

  ③ 第四自然節中還有哪些句子表明了他們情感的不同?引導學生理解“冷淡”“極不情願”等詞語。

  ④ 指導朗讀:

  誰的想法正確呢?後來發生了什麼事呢?

  ⑵ 學習第五自然節:

  ① 學生彙報:相機理解“魚貫而出”。② 你明白了嗎:為什麼說我們乾的是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過渡:這件蠢事造成了什麼樣的後果呢?

  ⑶ 學習第六、七自然節:

  ① 自由讀6~7自然段思考:這件蠢事造成了什麼樣的後果呢?

  ② 學生彙報。

  ③ 展開想象:食肉鳥是怎樣“飽餐一頓”的?

  ⑷ 理解“我”和同伴此時的心情:

  “天啊!” “看我們做了些什麼?

  4、朗讀第八自然段,體會中心: ⑴ 我們不顧自然規律,焦急地想救小海龜,而導至海龜受到巨大傷害,令我們震驚,我們極力去救海龜,但我們內心仍是悔恨至極,讀第八自然段,從哪兒看出我的心情?

  ⑵ 我們的內心會想什麼?(無知,好心辦壞事,不按自然規律辦事,只能把事辦糟,自然現象神秘莫測,不知道就不能亂加修改。)

  ⑶ (出示句子)嚮導由若無其事到不情願,現在心情又是什麼樣?(悲嘆)把悲嘆換成感嘆行不行?悲(為小龜的慘死)嘆(人類的無知,強行改變規律,應受責罰)

  ⑷ 嚮導明明知道我們的想法會害了幼龜,為什麼不制止,反而抱起那隻小龜朝大海走去?他這樣做你是贊同還是反對呢?

  ⑸ 有感情地讀第八自然段。

  四、感悟啟示

  如果你就是當時在場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們一定從這件事中受到了教訓,得到了啟示。請把你的收穫告訴大家。

  五、朗讀全文,明“道”。

  自然萬物,有著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規律,在自然面前,我們人類該做些什麼呢?課文透過具體事例告訴我們:如果不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往往會產生與我們的願望相反的結果,這就是自然之道。請大家再次用心讀課文,細細體味吧!

  六、作業。

  找一找生活中違背自然規律行為

  板書: 我們:無知之愚

  自然之道{ } 愚不可及

  嚮導:有知之愚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3

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第21課《鄉下人家》。本次的說課我設計了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五各方面。

  一、說教材:

  《鄉下人家》編排在第六組,本組主題是"走進田園,熱愛鄉村”,旨在讓學生透過學習,感受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美景,體驗自然質樸的鄉村生活,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鄉下人家》是本組第一篇精讀課文,起到初步實現並輻射這一主題的作用.文章語言質樸,採用白描和勾畫的寫法,按照房前屋後的空間順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間的時間順序交叉描寫,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也讚揚了鄉下人家熱愛生活、善於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裝點自己的家園,裝點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質。這既是一篇美文,也是一組美畫,讀之,正如作者所言“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

  根據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和學生的學習特點,我把本課的三維目標確定為以下幾個方面:

  認知目標:學習作者抓住鄉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場面,描寫鄉村生活的方法。

  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想象能力,概括能力。

  情感目標:激發情感,發揮想象,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體會作者對鄉村生活由衷的熱愛之情。

  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物件的特點,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隨文想象畫面,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

  教學難點:從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場面體會鄉村生活的美。

  二、說教法:

  朱熹《孟子集註》中說,事必有法,然後可成,教學方法的選擇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因此我選擇了導讀法、圖示法、情景教學法等來組織教學,指導學生充分體會鄉下人家自然、質樸的美,從而激發他們對鄉村生活的熱愛。

  三、說學法

  終身教育的理念並非要求教育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知識,而是讓學習者更多的掌握學習的方法和途徑,真正使他們學會學習。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力求學生掌握以下方法:自讀感悟法、合作探究法、對比法、讀說結合法、讀寫結合法。

  四、教學過程:

  語文教育界前輩劉國正老師提出語文訓練要講求“實”與“活”。所謂“實”指教學體現務實態度,紮實教風,學生在不同階段學有所得,從而使課程目標落到實處。所為“活”,指教學要目中有“人”,要以學定教,順學而導,從而使教學充滿生命的活力。

  (一)創設情境,順勢導學。

  學習寫景的文章,直觀的視覺感受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加深對文字的感受。上課伊始,我創設了一個鄉下游的情境,用多媒體展示鄉村生活畫面,使學生再次感受到鄉下美景,為後面想象畫面做好了鋪墊。

  (二)默讀課文,整體把握。

  本課分為兩課時,經過第一課時的學習,學生對本文的內容有了初步的瞭解,因此我圍繞“課文向我們描繪了哪些鄉村美景?”這一問題提出閱讀期待,引導學生潛入文字,默讀課文。

  (三)品讀課文,感悟美景。

  1、讀文想像畫面

  “讀一讀,說一說”,感受文中的畫面美。

  (1)採取多形式朗讀,如學生自由讀、教師示範讀、個別展示讀、小組比賽讀、配樂朗讀等,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在讀中品味,從讀中感悟。

  (2)引導學生把想象的畫面用語言描述出來,做到讀說結合。

  2、凝練概括畫面

  (1)教師進行學法指導,示範為畫面取名。

  (2)生生互動,合作取畫名。

  3、動情欣賞畫面

  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欣賞畫面。

  幾場春雨過後,到那裡走走,常常會看見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裡探出頭來。

  出示句子,讓學生讀一讀,體會句中哪個字用的好,為什麼?學生透過讀,可以體會到“探”字用的好,因為“探”字讓人感到嫩筍的長勢之迅速,展示出了勃勃的生機。

  引導學生運用對比法進行體會。

  青、紅的瓜,碧綠的藤和葉,構成一道別有風趣的裝飾,比那高樓門前蹲著一對石獅子或是豎著兩根大旗杆,可愛多了。

  引導學生將鄉下人家房前屋後的瓜藤與高樓門前的石獅子作對比,透過具體事物的想象,一動一靜,鄉下人家瓜藤的可愛與獨特便留在了學生的腦海裡。

  引導學生用已掌握的“情境體驗法”進行體會。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會瞧見鄉下人吃晚飯的情景。他們把桌椅飯菜搬到門前,天高地闊地吃起來。天邊的紅霞,向晚的微風,頭上飛過歸巢的鳥兒,都是他們的好友,他們和鄉下人家一起,繪成了一幅自然、和諧的田園風景畫。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4

  —、說教材

  1、《語言的魅力》是四年級下學期21課,是一篇略讀課文。

  本單元的重點訓練目的是抓住文中重點段落、語句去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它既是第四單元抓住人物特點描述的延續,又為第六單元抓住事物的特點打下基礎。

  2、這篇略讀課文是一篇打動人心的好文章。課文講述的是在繁華大街的街頭,有一位盲老人在乞討,他的身邊立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我什麼也看不見!”但是沒有人幫助他。法國著名詩人讓彼浩勒在牌子上添加了“春天到了,可是”幾個字,組成了“春天到了,可是我什麼也看不見!”這打動人心富有詩意的語句,結果巴黎街頭的行人變了,他們從開始對老人的冷漠無情,到後來的熱情相助,老人獲得幫助後,從心底顯出了喜悅之情。從故事中,人們可體會到語言的魅力和情感的力量。

  四年級是小學階段由低相高發展的關鍵階段。大綱明確要求,能抓住重點詞、句、段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根據大綱要求,課文教學的規律以及《語言的魅力》這一課的特點,應達到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A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增強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B明白語言運用的恰當,有非凡的感染力。

  C教育學生關心幫助他人的思想教育。

  情感目標:

  A學生會認識生字詞,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語句。會用引號的用法。

  B給課文分段。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啟發學生創設更多有魅力的語言。自制警上示語。

  3、教學重難點

  體會春天到了。我什麼也看不見的魅力所在。

  4、教具:CAI課件畫面

  5、教學時間:1課時

  二、說教法

  遠用電教手段,創設情景。透過語言進行聯想、想象,理解課文的內容。教學是科學,也是藝術。羅丹說過:“藝術就是情感”。教育離不開愛,教學情為先。我充分利用電教手段,把學生帶入美麗的春景之中,調動學生對春天的喜愛之情,可是盲老人的眼前一片漆黑,他什麼也看不見,利用課件出現的這兩幅圖畫的巨大反差,強烈對比,使學生的情感產生共鳴,將他們的情融為一體,學生身臨其境,感受深刻。利用這種情境教學法,學生對這句話產生的巨大作用就容易理解了。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同時還能啟迪思維,發展想象,陶冶情操,對開發學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有獨到的作用。

  三、說學法

  教學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覺主動的學習過程,要真正讓語文教學的課堂從過去的“講堂”變成學生的“學堂”,必須最佳化課堂學習結構,提高教學效率,把課堂這一個廣闊的舞臺還給學生,提高學生素質,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三為主原則,學生採用看、聽、讀、品的方法學習。

  這節課我說的是第二課時。

  四、說教學過程

  1、 複習匯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語言的魅力》一文,現在請同學們將課文自由地讀一遍,在這篇課文中哪句話最有魅力?請把它畫出來,並概括文章的故事主要內容。學生回答後,教師出示課件,這句話從重點句子入手和整體文章出發,把握文章的內容,為學習下文奠定了基礎。

  2、 借電腦課件突破重難點

  CAI出示一幅春天美景的畫面,並配以悠揚的音樂,使學生陶醉在那美麗的景色之中,這時課件出現盲老人衣衫襤褸地站在巴黎的街頭乞討的樣子,周圍的世界是漆黑一片,與剛才的情景出現強烈的對比,使學生產生共鳴。

  (這樣,給學生一個獨立學習的空間,鼓勵他們積極思考,主動閱讀,並大膽表述自己觀點,使學生成為真正的主人。視覺反差,啟發思維,讀其文句,品其蘊意)

  3、 設計作業:

  填空(感悟其義)

  CAI出示填空題

  當人們看到“春天到了”,想到-------心情----------,

  當人們看到“我什麼也看不見”,想到-------心情----------,

  於是對老人產生了----------,是---------產生了這麼大的作用,因為它有----------。

  (目的:學生透過看、聽、讀、品,理解重點句,從而理解其中心思想,體會到盲老人的無助和人們的幸福兩種心情,同時,也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4、可以用採訪的形式檢查學生對課文的自悟感情情況。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表達能力,引導學生進入角色,學生的情感緊緊地被這句話所打動。學生表演得積極投入,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從而深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加深對課文的感受。教師導,學生演,體現了以學生髮展為主的宗旨。

  5、 學以致用,向詩人學習,自己創設語言去打動別人,教師給出一定處所範圍。如:在學校,有些學生亂踩草坪,隨地吐痰,亂扔廢紙,請同學們寫一句打動人心的話,呼籲人們愛護環境,保護校園。

  (花在微笑,草在睡覺,手腳留意,別打攪。。。。。。)

  (設計意圖:學習在於運用,教給學生方法,重視語文實踐,在合作的學習中,培養學生合作意識,陶冶學生情操,提高語文素養,關注學生髮展。)

  6、 板書設計 21 語言的魅力

  什麼也沒有得到 春天到了,可是

  我什麼也看不見!給錢的人多極了

  板書設計抓住了重點語句,引導學生加以概括,歸納,總結,有利於學生對課文的整體瞭解,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課文的能力,提高學生布局謀篇的能力。

  總之,《語言的魅力》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藉助、運用電化教學的先進手段,採用了情景教學法,發揮學生課堂教學 “三為主”的調控作用,圍繞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的重點,訓練專案,教師注重導方法、導技能,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對學生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又滲透了思想教育。當前,教育面臨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的重大改革,新課改又注入了生命力。為此,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一定加強課堂教學如何實施素質教育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的研究,從而不斷提高自身素質,為培養跨世紀的人才而努力奮鬥!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5

  一、說教材

  《和時間賽跑》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小學語文第八冊第十一組課文中的一篇記敘文,主要敘述作者小時侯因外祖母去世而過分憂傷,爸爸媽媽為早日結束他的哀痛,告訴他外祖母永遠不會回來了。從此,他感到時間過的飛快,感到著急和悲傷。為此,他常常和時間賽跑,養成了和時間賽跑的習慣,並使他在最後的幾十年裡受益匪淺,並捂出了一個成功的秘訣,那就是:假若你一直和時間賽跑,你就會獲得成功。

  本節課訓練重點是理解文中父親說的話、有關珍惜時間的諺語和文章最後一段話,明白其中蘊含的道理,本課難點是透過文中具體事例明白時間可以爭取的道理,從而養成珍惜時間的習慣,這也是本課的教學目標。

  由於四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據課文內容和我班學生思維比較活躍的特點,教學時可以指導學生讀文體驗並展開探究的方法理解課文內容,然後讓學生聯絡自己的親身經歷或所見所聞談體會,感受時間的珍貴,形成珍惜時間的價值觀念和情感體驗。

  二、說教法和學法

  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創新精神,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同時也為體現新課程標準中知識和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時我採取引導法,以課文題目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然後組織學生討論探究並體驗,最後結合實際進行閱讀反思談體會和收穫,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課堂的開放性和語文課與社會、與人生相結合的特點。

  三、說教學過程

  愛因斯坦說過:“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解答問題更重要。”由於文章題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所以上課伊始,我就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質疑,提問:作者為什麼要和時間賽跑?“我”是怎樣和時間賽跑的?邊學習邊解決問題。接著我讓學生快速的瀏覽課文,找出“外祖母去世後,爸爸看到我哀痛的樣子和我說了什麼話,畫在書上。”

  探究定向後,我用信任而具帶鼓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反覆爸爸的話,自主探究,學生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難免碰壁或者片面,這時我再讓學生小組討論,學生有自主探究轉為合作探究。

  學生透過讀文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探究明白了:爸爸的話。並從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事例中體會到了時間的一去不復返。學生在對文中“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等諺語的探究理解中體會到了時間的珍貴和飛快。

  學生透過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後,問題基本明朗化,這時我提問:“作者體會到了時間過的飛快,他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呢?”根據學生的回答自然過渡到和時間賽跑,這時順學而導“課文圍繞和時間賽跑寫了哪幾件事,用①②③標出”讓學生透過討論和交流來體會珍惜時間的意義,最後讓學生明白要節約時間,在有限的時間裡做更多的事情,從而體會文章的最後一段話,這時上課時提出的問題已經解決了。

  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不但要從朗讀技巧上指導,而且要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表達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學生探究理解過程重,我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朗讀體驗,邊讀邊議。

  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要具有開放性和探究性,所以在學生讀懂課文內容並理解體驗後,我再讓學生交流自己的體會和感受,最後由教師總結全文。

  四、說板書設計

  學生在討論探究中,我相機板書,我的板書是這樣的:

  和時間賽跑

  外祖母去世:哀痛萬分(起因)

  和時間賽跑:興奮無比(經過)

  假若……就……(結果)

  這個板書一方面展現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一方面展示了文章敘述順序,為下一組瞭解文章的順序這一訓練重點做好了鋪墊,同時也反映了作者珍惜時間價值觀的形成過程和情感態度的轉變過程。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6

  《第一次抱母親》這篇課文以作者第一次抱母親為引子,喚起作者及人們對愛的思考:長輩對子女付出多少愛,孩子又給予多少關心,從而激發了作者再次抱母親入睡這樣一種感恩的行為。所以說,這是一篇愛的反思性的文學作品,它引發了所有讀者對於愛的反思。基於這樣的思考,我談兩點體會;

  一、找準切入點。

  我認為,每一篇課文都存在一個視窗,可以讓讀者由此進入文字的深處,起到“提領而頓,百毛皆順”的作用。在設計時,我扣住“難過”“慚愧”這兩個表示作者抱母親時內心感受的詞語引發探究:“我”為什麼難過?為什麼愧疚?進而探究母親的“力大無窮”,一指母親肩上的重擔,二指生活的重擔。對“翻山越嶺”這個詞再三斟酌,感悟母親的艱辛。《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在認真解讀文字後,我認為文章的作者不僅僅是因為感受到了母親的艱辛而感動,更重要的是他為自己的不知道而愧疚、難過。試上時,我發現,孩子記憶中父母的關愛幾乎都是自己生病了的事,因為太過深刻,可這畢竟是偶發事件。事實上,父母的關愛更多的則在平時的點滴。所以,在課堂最後,我引導學生回想自己的生活中父母的哪些關愛是我們根本沒在意,甚至都不知道?喚起學生記憶中那些被遺忘的事情,讓他們意識到,我們現在應當每天及時發現愛、回報愛,這些是為了將來在父母老去的時候能少一點難過、少一點愧疚。這樣“大問題大空間”的設計,相信學生的回答就不僅是泛泛而談,而是真正落到實處。

  二、彰顯語文味。

  語文課就是朗讀、感悟、對話的過程,讓學生寫一手好字,說一段好話,寫一篇好文。首先是朗讀能力的訓練,好的朗讀就是說話,文章就是作者內心想說的話,我們的朗讀就是在替作者說生活中的話。課堂上,我分幾個層次引導學生朗讀:特別是在朗讀我記憶中的母親那一段的時候,先是在理解“肩上的重擔”時,讀出重,接著在感受了母親“生活的重擔”後讀出艱辛,最後在讀完母親那句“提那些事幹什麼,哪個母親不是這樣過來的”之後再讀那段話,讀出母親的無私,而作為兒女,卻應該是時刻刻銘記在心。透過這樣有坡度的朗讀,帶領孩子們逐步走進文字深處,走進我和母親的內心,並且融合自己的獨特體驗再表現出來。其實是感悟與對話,好的對話應該是學生與課文、與作者由內而外的互動,教師是智慧的點撥,點燃喚醒學生,觸發學生的想象,讓他們有話說,想表達,會表達。比如在最後回憶父母的恩情時,我把說話的時間留給孩子,適當點撥“此刻,當你回憶起這些,你的心情如何?”“父母對你如此呵護,可你卻…”,讓孩子反思自己的行為,並且大膽表達出來。

  其實這堂課最初的設計並非如此,為了尋求亮點,我最初在翻山越嶺這個“翻”字上做了點文章,因為“翻”在說文解字中,左邊的“番”是多次反覆的意思,而右邊的“羽”是鳥兒的翅膀,“翻”字的意思是鳥兒多次拍打翅膀飛翔。課堂上我用鳥來比喻母親,雙翼的重擔凸顯母親翻山越嶺的艱辛。但是課上下來發現,孩子們印象最深的變成了這隻鳥兒,語文失去了它的本真,所以最終只選擇了它“反覆、多次”這一層面的意思。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存在很多問題。比如,朗讀訓練還應該落實得更紮實些,時間關係,還請大家多提寶貴意見,批評指正。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7

  一、說教材

  《第一次抱母親》是小學語文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圍繞“愛心”這一主題,編排了《永遠的白衣戰士》、《“番茄太陽”》、《第一次抱母親》和《我不是最弱小的》四篇文章,分別從不同層面探討愛的內涵。其中,本文主要透過“我”與護士、母親的對話以及回憶,表現了母親為孩子和家庭的辛苦操勞和無私奉獻,表達了我對母親的崇敬和愛戴。語文《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為提高學生道德品質(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發揮積極的作用”,“語文課程還應透過優秀文化的薰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第一次抱母親》文章內容簡潔,行文明快,於平白如水的字裡行間細膩生動地體現了人世間的濃濃親情,是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學習語言的好教材。

  二、語言特色

  這篇課文以情動人,往往讀了幾遍後就能被字裡行間的親情所打動。細細品味,“我”、母親和護士三人的語言中透露的情感樸實而又真摯。

  “我”說的話:

  (1)我趕緊說:“媽,你別動,我來抱你。”

  (2)我說:“我沒想到我媽這麼輕。”

  (3)我說:“我以為我媽有100多斤。”

  (4)我說:“如果你跟我媽生活幾十年,你也會看不準的。”

  (5)我說:“在我記憶中,母親總是手裡拉著我,背上揹著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這樣年復一年,直到我們長大。我們長大後,可以幹活了,但逢有重擔,母親總是叫我們放下,讓她來挑。我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

  (6)我突發奇想地說:“媽,你把我從小抱到大,我還沒有好好抱過你一回呢。讓我抱你入睡吧。”

  護士說的話:

  (1)護士在後面扶了我一把,責怪說:“你使那麼大勁幹什麼?”

  (2)護士問:“你以為你媽有多重?”

  (3)護士說:“虧你和你媽生活了幾十年,眼力這麼桊。”

  (4)護士問:“為什麼?”

  (5)護士動情地說:“大媽,你真了不起。”

  (6)護士把舊床單拿走,鋪上新床單,又很小心地把邊邊角角拉平,然後回頭吩咐我:“把大媽放上去吧,輕一點。”

  (7)護士說:“大媽,你就讓他抱一回吧。”

  母親說的話:

  (1)母親說:“我這一生,最重的時候只有89斤。”

  (2)母親笑了笑說:“提那些事幹什麼?哪個母親不是這樣過來的?”

  (3)母親說:“快把我放下,別讓人笑話。”

  在課上,讓學生透過朗讀體會這其中的情感變化,感受母親對“我”的愛以及這種愛對護士的感染。

  三、說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根據本課教材特點,中年段語文學習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學情,我確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本課生字詞,會用“輪流”造句;

  2、掌握課文主要內容,透過具體的語言文字型會母子間的真摯感情,感受到文章中母親的艱辛和偉大;

  3、學完課文後,能體會到自己媽媽的愛與辛勤,根據自己的真情實感給自己的媽媽寫一封信。

  由於學生生活的環境和作者的相距甚遠,所以我把體會文章中母親的艱難作為本課的教學難點,把體會自己媽媽的愛設定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本文我設定兩課時上完,第一課時重點解決第一個教學目標,第二課時重點解決第二、三個教學目標。

  四、說學情

  四年級的孩子已經具備了透過語言文字感受情感的能力,在之前的學習中,他們也學過《雪兒》《永遠的白衣戰士》《“番茄太陽”》這樣的抒情類文章,應該來說對《第一次抱母親》流露出的情感並不難把握。但是,文章中作者母親所處的生活環境與學生的生活還是有一定距離的,所以在課堂上,要引導孩子透過文字的敘述想象文中母親的艱辛,並能遷移到自己的媽媽身上。

  五、說教學環節

  我設計的教學環節主要是:1、匯入新課,質疑激趣;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3、精讀課文,體會情感;4、回顧總結,昇華情感;5、學寫書信,拓展延伸。

  其中,我重點說一說第3和第5個環節。

  3、精讀課文,體會情感

  《課標》指出,中年段的學生應能夠“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因此在理解課文的時候,我設計了兩個問題“‘我’第一次抱母親的感受如何?”“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引導學生透過課文第3、4自然段尋找相關句子,透過朗讀、抓關鍵詞、想象的方法,藉助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理解文字表現出的母親的愛和艱難。其中,在理解“翻山越嶺”和“重擔”時,我讓學生想象母親在撫育兒女時可能面臨著怎樣的困難,並適時補充詩句:“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幹就溼臥娘身。”“兒病恨不將身替,調理湯藥不離身。”“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讓學生感受此處的“重擔”不僅僅指身體上的壓力,更有心理上的壓力,從而使母親的形象高大起來,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也拉進了。

  理解課文離不開朗讀,在一開始我就配樂範讀課文,接著讓學生自由讀、帶著問題讀,在本課對話比較多的情況下,我還請學生分角色朗讀,將自己的理解透過朗讀充分表現出來,有的句子不需講解,透過朗讀學生便自然而然理解了其中的深情。

  5、學寫書信,拓展延伸

  在課的尾聲,我播放《母親》和《燭光裡的媽媽》影片,伴著音樂,我讓學生以書信的形式寫一寫對自己媽媽的心裡話,並且請自己的媽媽寫一寫回信。也許學這篇課文得到的感動只是來源於作者母子間的深情,那麼寫信讀回信收穫的便是屬於自己的一份親情了。孩子們寫得真摯動人,媽媽們回覆的同樣情真意切,字裡行間都是對自己孩子的愛和無悔。我想,我們的語文課就是如此:工具性與人文性並重,在體會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時,也收穫一些情感的體驗。

  六、說板書設計

  無數次流淚

  13、第一次抱母親

  原因?感受?

  難過

  }沒想到母親是以80多斤的身體承受這麼重的擔子

  愧疚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8

  說教材

  《一碗水》是語文A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3單元的第3篇課文,該單元以"人與自然和諧"為主題展開。《一碗水》是軍旅作家吳然發表在《兒童文學》中的一篇抒情短文(文章體裁)。他講述了密林中有一眼小小的泉水,它一年到頭都不幹涸,總是滿滿的一碗,為人和動物提供了甘甜的泉水,帶來了生活的歡樂,(主要內容)表達了作者對“一碗水”的喜愛、讚美(中心思想)。寫作特點是:文章生動流暢,充滿情趣,特別是描寫小動物來泉水邊喝水的那段,寫得很有感染力。課文字裡行間洋溢著景色美,人情美,文字美。是本文最大的寫作特色。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一碗水”給人和動物帶來的方便和樂趣。

  能力目標: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會用“雖然……可是……”、“那麼……那麼……那麼……”造句;

  能根據課文進行片段仿寫。

  情感目標:

  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說教學重難點: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依據這一理念,設計本課教學時,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特點,尊重學生的主體,注重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潛能,讓他們在自主、探索的氛圍中學習課文內容,掌握技能,進行能力訓練,切實體現了“以學定教,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

  體會“一碗水”給人和動物帶來的樂趣,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難點確定為:為什麼說“一碗水”是一眼靈泉。

  說教法和學法(教學重點、難點突破的設計)

  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很重要。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講授法,點撥法來突破本文的教學重點。講授法教師可以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朗讀法和勾畫圈點法,激發學生想象力的方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有這麼一個美麗的地方,那兒如一個神話般的世界。今天我就做一次導遊帶大家去看看。多美的大自然呀!密密的樹林裡,陽光透過樹葉,照亮了爬滿石壁的過山藤,照亮了石壁上潮溼的苔蘚。在密林深處的石壁下有一眼很小的泉水,人們給它取了一個獨特的名字叫“一碗水”。(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是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前提,這樣的設計使學生一開始就被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所吸引,再直奔主題,使學生的學習就有了明確的方向,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整體感知回顧課文,找準中心

  過渡:這一碗水人們不但名字獨特,老人們還給了它很高的讚譽呢!讀讀課文,看看人們是怎麼稱讚他的`?用書中的一個詞來概括。

  【設計意圖】將教學的切入口放在此處,由它為起因創設一個個生動的解讀情境,抓住了脈絡清晰地教學主線,以便於講解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細讀研討,理解課文

  過渡:“靈泉”中的“靈”你是怎麼理解的?(靈性)一碗水靈性體現在哪?它有有什麼特點?

  1.學習第1、2自然段,瞭解一碗水的神奇。

  輕聲讀課文,畫出描寫一碗水特點的句子。交流、有感情讀。

  2.默讀學習3-6自然段,感受這一碗水給人們、小松鼠、山喜鵲帶來的快樂,並標畫出相關詞句。學生自讀標畫。

  3、品讀、感悟。

  (1)一碗水給小夥伴帶來那些快樂?(課文第3自然段)

  抓住關鍵詞句進行品讀感悟。指導學生讀出自己的感悟。及時評價。

  (2)讀第5、6自然段,體會小松鼠、山喜鵲的快樂。

  抓住動作和叫聲體會一碗水給小松鼠、山喜鵲帶來的快樂。指導朗讀。

  (3)指導寫片段。

  4.還有誰會到這一碗水邊喝水?它又是怎樣表現自己的快樂的?

  5.感受人與動物之間的和諧相處。

  看到這一幕,我們都不忍心去打擾他們,只好躲得遠遠的,和他們共同享受這美好的時光。

  6、探究:為什麼老人們說他是一眼靈泉?

  7、想想說,你喜歡的動物或植物喝了一碗水會怎麼樣?

  四、總結昇華,激發情感

  五、拓展訓練,解說文字

  一碗水出名了,許多的遊客都要到這兒來觀光。請你以小導遊的身份把這一碗水介紹給遊客吧!

  六、拓展延伸:

  1.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句。背誦自己喜歡的自然段。

  2.有許多人也想前來看看一碗水,請你給他們介紹介紹!試著寫導遊詞。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9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語文S版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爬山》的第二課時,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四大方面進行展示。

  一、說教材

  本單元的課文重在說理,都是把樸素而深刻的道理寓於具體事例之中。本課主要講的是一對父子一同爬山時,父親教育兒子要努力征服自己,盡力做好每一件事,還啟發兒子怎樣欣賞大自然的景物。這篇課文具體體現了本單元的重點訓練目標:不僅要使學生獲得語文知識和技能,而且要讓他們從中學習做人的道理。

  針對學生及課文特點,我確定了第二課時的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難點:

  1、我能講出父親說的話的含義,從中受到教育和啟發。(重點)

  2、我能初步做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習難點:體會“青山的沉靜”和“父親的智慧”指什麼。(此條預設不呈現在學案的目標一欄中)

  二、說教法、學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漁場。”這節課,我利用導學案的“漁場”功能,在每個環節中充分挖掘適合學生嘗試的學習方法,盡最大努力培養學生的自學、合作、交流和反饋能力。藉助導學案採用了“三大導學方式”,即:目標導學、學法導學和問題導學,再加上穿插學習過程中教師的適時點撥,它們構成了我本節課的教學方法,統稱為“導學法”。那麼,新課改主張的“獨學、對學、群學”就必然成為了本節課的主要學法。

  在本節課的重點問題處理上,為了改進閱讀教學結構,我根據課文的主要內容、體裁和寫作思路,準備嘗試運用列表助閱讀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對比中預習、講練和小結。

  三、說教學過程

  在“高效課堂”背景下,我將教學流程設計為:定向——導學——合作——點撥——檢測——評析六個環節。具體如下:

  第一步:定向(時間大約為5分鐘)

  課堂開始,我設計了“複習鋪墊”這個環節,主要有兩道習題。第一道是複習題“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用回憶法來統領全篇。第二道是填空題,考查的是課文第一句話“父親愛 ,愛 ,也愛 ,——尤其是 。”用來引出下文,順勢設問“作者為什麼這樣說呢?”引入新課,來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10

  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的地位和作用

  《我站在祖國地圖前》是語文S版六年制小學第八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首一首讚美祖國的詩歌。作者看祖國地圖時,展開了豐富的想象,讚美了祖國土地的遼闊、山河的壯麗,展望了祖國的美好前景,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無比熱愛的思想感情。

  (二)重點難點分析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優美的語言,能理解每一小節的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學重點和難點,我將採用指導朗讀、利用課件創設情境,讓學生親身感受祖國的美麗和偉大,引導學生由境入情,感受祖國的雄偉和山河的壯麗。

  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四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會生字新詞,理解“沙漠”、“海灣”、“健康”、“三峽”、“泰 山”、“宏偉”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能力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品味優美的語言。

  2、理解每一小節內容展開想象,理解詩句意思。

  情感態度目標

  1、以問題為線索,理解我站在祖國地圖前看到了什麼?想 象到了什麼?

  2、透過感情朗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說教學物件

  四年級的學生喜歡老師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並具有一定的自行上網

  運用網路獲取資訊的能力。學生已掌握了一些讀書的方法,如:默讀時邊讀邊想,不動筆墨不讀書,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學生的思維活躍,想象力較豐富,但思維的深刻性、語言的表達上有所欠缺。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以學生的充分自主學習為主,發揮多媒體的多項交流功能,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透過讀、看、想等方式,逐步深入學習課文。 為了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根據學生特點,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說教法

  我們都知道語文是一門培養人的情感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達到情感昇華”。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方法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我校四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採取學生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活動,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願望。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充分引導學生全面的看待發生在身邊的現象,發展思辯能力,注重學生的心理狀況。 當然教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所以,本節課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把祖國美麗的名山大川呈現在學生面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突破重點和難點。發揮多媒體綜合功能,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促進現代資訊科技與語文學科的整合,以達到幫助學生學習。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效果。同時,教師本人應該透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並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時也體現了新課改的精神。

  基於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 利用課件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 引導學生透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 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由於本節內容與社會現實生活的關係比較密切,學生已經具有了直觀的感 受,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本並思考,並例舉生產實踐上存在的一些有關的 現象,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然後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節知識的認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沒有情感的人。” 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說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圖】 問題引人,激發興趣 聽讀課文,整體感知(影片錄音) 深入學習,品詞品句(課件) 指導朗讀,體會情感 總結全文 拓展延伸,深化主題 結束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一)匯入新課

  (3—5分鐘) 課件展示祖國地圖,瞭解中國基本國情匯入。以創設問題情境匯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二)講授新課

  (30分鐘)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點,明確地分析教材的難點。

  1、聽影片錄音匯入新課,學生的注意力被吸引過來,能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

  2、深入學習,品詞品句體會情感。這個分析課文的過程中,我透過課件的出示,讓學生感受珠穆朗瑪峰的峰勢雄偉;南沙群島的多、美、迷人;五嶽的雄、奇;三峽的險要;泰山的雄偉壯觀。配上老師聲情並茂的講解,這樣的設計,能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時我還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認真品讀精美詞句。 當然,語文課堂中也不可缺少說句寫句練習,這個環節,我放在每個小節的學習之後,讓學生想象自己站在祖國地圖前會想些什麼,這樣不僅對學生進行了雙向思維的訓練,而且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拓展延伸,深化主題

  這個環節我會讓學生欣賞祖國名山大川,影片的播放能讓學生的視覺、聽覺完全動起來,更能感受到祖國的遼闊、雄偉、壯觀。

  (四)課堂小結,強化認識

  (3—5分鐘) 最後我會讓學生伴隨著優美的音樂有感情朗讀課文,這樣的課堂小結,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並且逐漸地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個性。能讓學生感受到祖國河山的壯麗,更激發了學生愛國之情。可 這樣,整個教學過程就把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同時達到了情感的昇華。

  (五)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還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 13 我站在祖國地圖前 地域遼闊 山河壯觀 祖國像媽媽 描繪藍圖

  (六)佈置作業

  收集有關祖國名山大川的圖片,辦一次圖片展。這樣的作業,讓課堂延伸到生活中,學生的愛國情感能再作業中得到進一步昇華!

  七、說教學評價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知識的跨度、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對本科教材內容有一定增減。例如:增加一些祖國大川的介紹:麗江,桂林等。 在教學策略的選用上,我運用了以下策略:

  (一)運用了模擬活動,強化學生的生活體驗;

  (二)組織學生探究知識並形成新的知識;

  這些策略既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創新思維能力,又有利於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力求實現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並重,知識與能力並重的目標。讓學生從內心上認同這些觀點,進而能夠主動地內化為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並融入到實踐活動中去,有助於實現知、行、信的統一。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四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11

  一、說教材

  《在天晴了的時候》是現代著名詩人戴望舒寫的一篇詩歌。整首詩用擬人手法、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寫了雨過天晴的景色,給我們勾畫出一幅富有詩意的自然風光圖。本詩依次描寫了雨後的小路、小草、小白菊、鳳蝶等景物,最後寫了雨後走小徑的獨特感受。全詩分為兩小節,語言清新明快,優美形象,結構完整緊湊,感情抒發真摯自然,富有韻律美,是讓學生領悟春天的魅力,感受美好大自然的好課文。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本課的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幾點:

  1、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引導學生透過自學,運用已掌握的識字方法自主識字,會認7個生字,查閱字典、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自主積累詞語。

  3、體會這首詩所包含的思想感情。透過學習課文,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根據三個教學目標和課文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透過有感情的朗讀,逐層次理解重點字詞,關鍵句子,體會詩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大膽想象,從中感悟自然美,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為了講清教學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課題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三、說教學方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完美統一。本課是一首生動、富有情趣的小詩,教學時主要是以讀為主,在讀中感受詩的意境,大自然的美麗。所以我在教學中運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新課伊始,我運用多媒體向學生介紹了作者戴望舒。使學生了解作者及詩的寫作背景。

  2、朗讀體會法。朗讀就是賦予作品以生命。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學段都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教學中,我讓學生用多種形式讀:如有個別讀、集體讀、齊讀。讓學生在讀書的積極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課文內容感悟和理解,再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會透過朗讀表達出來。

  3、鼓勵、欣賞法。教師及時的點評、學生之間的互評都是以鼓勵、欣賞為主,主要是激勵學生充分展示才能,滿足他們希望得到讚許,體會成功的心理特點,激起學生學習的慾望,增強朗讀的信心。

  四、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一下方法:

  1、小組合作,生生互動。讓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注重討論、交流、合作、體會。讓學生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能聯絡到自己已有的知識積累。

  2、美讀訓練法。以“看、讀、聽、說、悟”為主要訓練方式,把“讀”的訓練貫穿在整個教學中,透過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面對面地提問、思考、討論、交流、體會、練讀,逐步實現教學目標,讓學生在多種語文實踐中得到鍛鍊。

  接下來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五、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教學過程大致分為如下步驟:

  環節1、介紹作者,匯入新課

  這一環節我設計的匯入是:

  1、教師板書“戴望舒”:同學們,聽說過這個人的名字嗎?知

  道他是誰嗎?

  2、教師小結:戴望舒是20世紀30年代“現代派”的代表詩人。(出示課件)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他的詩歌《在天晴了的時候》。

  3、讀課題。

  課堂的一開始先讓學生了解課文作者的簡介和詩的創作背景,有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環節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

  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畫出生詞和不理解的詞句。

  2、檢查自讀情況

  (1)出示生詞,朗讀,識記。要求:讀準字音,記清字形。

  (2)提出不理解的生字、詞,作上記號。

  (3)指名朗讀,糾正。要求讀通順。

  3、瞭解課文的內容提示:從詩的結構來入手。

  (1)小組討論。

  (2)相互交流。

  環節3、再讀課文

  1、默讀全詩,想想課文哪些詩句寫出了雨過天晴時的景

  物,邊讀邊畫出重點詞句。

  2、朗讀全詩,體味詩句之美。

  環節4、深入研讀,欣賞美景

  1、教師朗讀詩歌的第一節,想一想文中描寫了哪些雨過天晴的景物?用橫線把景物名稱畫出來。

  2、指名反饋。(小路、小草、小白菊、鳳蝶……)

  3、找出相關的詩句,讀一讀。

  4、指名反饋。

  5、齊讀第一節,想象畫面。

  6、指名說說自己最喜歡的畫面,然後再讀一讀。教師相繼指導學生朗讀。

  7、師導:透過詩人的描述,雨後的小路、小草、小白菊、鳳蝶兒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

  8、出示:()的小路()的小草()的小白菊()的鳳蝶兒

  9、師導:同學們,雨後的景色是多麼的美麗而清新!在天晴了的時候,我們真該到小徑中去走一走。因為——(學生讀描寫小路、小草、小白菊、鳳蝶兒的句子)。

  10、在讀了詩人描寫天晴後的小路、小草、小白菊、鳳蝶兒的句子後,你們發現了詩歌在表達上有什麼特點?(擬人)

  11、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呢?

  12、指導學生朗讀第一節。

  環節5、拓展思維,豐富畫面

  1、同學們,天晴了,除了可以看到潤溼的小路、炫耀著新綠的小草、綻放的小白菊、自在閒遊的鳳蝶兒,還可以看到怎樣的景象呢?請同學們一起讀一讀第三節。

  2、指名反饋:詩歌描繪的天晴了所看到的景象有哪些?

  3、小結:雨停了,太陽出來了,烏雲散了,一切顯得那樣的明朗:溪中波光盪漾,林中樹影婆娑,天空雲兒閒遊… …多美呀!我們一起把這三行詩句讀一讀。

  4、拓展思維:你留心觀察過雨後天晴時的景象嗎?把你看到的、聽到的說一說。

  5、小結:雨後的景色多美呀!所以作者不斷地倡議我們在天晴的時候出去走走,我們一起來讀第二節。

  這一教學環節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範圍,滿足學生的閱讀期待。鞏固知識點,發揮學生想象力,理論、實踐,學以致用。

  環節6、品味詩句、練習背誦。

  1、自由誦讀課文。

  2、指名讀一讀。集體評議。

  3、集體讀一讀。

  4、熟讀成誦。

  環節7、總結全文

  同學們,生活中處處都有美,我們只是缺少了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老師希望大家能夠和戴望舒一樣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留心觀察,擁有一雙能夠發現美的眼睛。

  環節8、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課文。

  2、做課後練習,完成一課一練。

  六、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藉助視覺作用於學生大腦的重要教學手段,它將複雜的內容簡單化、明確化。本課的板書設計如下:

  泥路:溫柔

  小草:新綠

  走走

  小白菊:綻透

  鳳蝶兒:閒遊

  在天晴了的時候新陽

  溪水

  看看暗綠

  雲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12

  一、 說教材:

  《一箇中國孩子的呼聲》是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一箇中國孩子寫給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先生的一封信。這封信首先表達了“我”和媽媽對加利先生的問候和深深的謝意;接著深情回憶“我”爸爸出征前後的情景,在悲痛中懷著自豪和崇敬,並表示要向爸爸學習,用生命捍衛和平;最後,呼籲國際社會一致行動起來,維護和平,制止戰爭!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和信中“我”的呼籲,體會“我”對父親的深切懷念、對和平的無比渴望。

  教學難點是認識“世界並不太平,不少地區還瀰漫著戰爭的硝煙,罪惡的子彈還威脅著嬌嫩的‘和平之花’”,樹立維護和平的信念。

  二、說教法:

  這是一篇書信體文章。信中飽含著一個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摯情感,它用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機聯絡起來。語言樸實,情感強烈,讀之催人淚下。但長期生活在和平環境中的孩子,較難體會這種情感,因此,我在教學時注重:

  (一)運用遠端教育資源,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

  首先,是利用下載的圖片資源,為學生創設情境。因為學生們均來自農村,資訊資源渠道狹窄、閉塞,對於世界局勢可謂是一無所知。我把收集到的圖片經過選擇、整合、加工後再現情景,讓學生形象感知世界局勢,從內心深處喚起他們對戰爭的憤恨和對和平的無比渴望之情。

  其次,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在導課時運用和諧的音樂來襯托小作者的喪父之痛;在講解小作者手捧鮮花到機場迎接父親的靈柩回到祖國時,播放了《葬禮進行曲》,渲染了悲痛的場面和悲傷的情懷,以此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更深切地感悟到作者的“失父之痛”,

  更易激發學生情感與作者達到共鳴,從而正確認識當今世界局勢,樹立維護和平的信念。

  再者,針對文中出現的和平之花,我專門用鮮豔的紅色列印成鮮花的形狀,並寫上“和平”兩字,更直觀地讓學生感受到和平之花是那麼的鮮豔,可是也是那麼的易被摧殘,讓學生從中感受的戰爭的可惡和對和平的期盼。

  (二)引導學生多揣摩,從作者的喪父之痛中體會和平之可貴。

  教學中,學生透過讀課文思考:“爸爸是個怎樣的人?”“他的嘴張著,在呼籲什麼?”等問題,讓學生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特別是含義深刻的句子以及信中“我”的呼籲來重點理解體會、感悟交流。教學中還採用換位體驗:假如你是雷利,你會怎樣介紹爸爸?假如你是雷利,為這樣的爸爸感到自豪嗎?假如你是雷利,當看到爸爸的遺體躺在靈柩裡時,你的表現會怎樣?……這些方面引起學生與作者的共鳴。又從重點語句(如“喪父之痛”的句子、“世界並不太平”的語句以及“對渴望和平的情感”的句子等)的揣摩、情感體驗中與作者的情感達到共鳴。

  (三)加強指導多讀,讓學生在反覆有感情地朗讀中體會情感。

  教學中,主要採用讀中感悟的教學方法,透過學生自由讀、指讀、齊讀、品讀、比讀、引讀等多種方式,實現了學生與文字的對話,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透過學生的自由讀、指讀、品讀,使學生讀中有所體會,讀中有所感悟;透過學生的品讀、比讀,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提高朗讀能力;透過教師引讀,渲染氣氛,使文中感人至深的場景得以再現。教學中,指導學生多讀,尤其是重點語句,讓學生讀出感悟,讀出體會,讀出感情,讀出渴望,特別是“他的嘴張著,他在呼喚”和“救救孩子們,要和平不要戰爭!”以及“讓二十一世紀那已經能夠聽到的腳步聲為戰爭敲響喪鐘,讓明天的世界真正成為充滿陽光、鮮花和愛的人類家園!”等語句的朗讀,要達到本文情感的高潮。

  三、說學法:

  這篇課文的重難點語句較多,作者的情感學生無從體驗,他們對此難以理解。因此我設計這樣讓學生去學習:

  (一)欣賞音樂,進入情境。

  要讓學生能體會作者情感,為他們創設一個催人淚下的情景很有必要。學生透過欣賞音樂,聽師解說,初步感受小作者的喪父之痛,也為體會“我”對父親的深切懷念和對和平的無比渴望打下了情感基礎。

  (二)質疑解疑,理解感悟。

  透過學生讀文質疑,抓住含義深刻的重點語句理解感悟(找句、勾畫、批註、體會、朗讀),並運用遠端教育資源補充大量的事實資料(圖片、資料等),讓學生從字裡行間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作者的失父之痛、世界並不太平及渴望和平的感受,從而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進一步從內心深處強烈地樹立維護和平的信念。

  (三)昇華情感,拓展練筆。

  在深入感悟課文內容後,學生的情感達到高潮,除了從朗讀中傾吐自己的感情外,還有千言萬語要傾訴,看著戰爭中和你年紀相仿的孩子,為了制止戰爭、維護和平我們應該怎樣做呢?讓學生用一個詞、一句話、一個符號盡情抒發自己此刻的心情,讓學生的情感一瀉千里,一吐為快,從而維護和平的信念更為堅定,並將化為今後的行動:如努力學習,掌握本領,做好反侵略戰爭的準備,或給戰亂地區的兒童獻愛心等。

  (四)說教學程式:

  在備課時,我認真鑽研教材,尋找了有關的遠端教育資源和教學資料,進行了一番思考分析之後,制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理解書信的主要內容及重點詞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情感目標:體會“我”對父親的深切懷念和對和平的無比渴望,從而樹立維護和平的信念。

  (3)技能目標:讓學生結合遠端教育資源理解重點詞句和體會情感,以及培養學生質疑、解疑的能力。

  透過三個目標的確定,上課也就能有的放矢,較圓滿地完成了預期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過程的設計上,環環相扣,步步深入(見教學步驟),儘量使課堂每一分鐘能得到合理運用,遠端教育資源的取捨、使用與教學內容相融合,使它們的配合使用盡量能達到天衣無縫,為教學過程服務,使課堂教學因此而生輝添彩,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

  具體教學步驟如下:

  第一:和諧的背景音樂帶領孩子入情入景,為本文的學習定下“基調”,使學生知道有一個孩子和我們不一樣,為學生體會思想感情做好鋪墊。

  第二:提出三個有利於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的問題,便於學生對課文大意的瞭解。

  第三:環環相扣地提出問題:我的爸爸是個怎樣的人?他的嘴張著,彷彿在呼喚著什麼?可惡的戰爭奪去了爸爸的生命,那世界是否從此就太平了呢?作為新世紀的兒童,面對戰爭,為了維護世界和平,我們應該做些什麼?透過這些問題的提出,使學生對文章有了較深一步的瞭解。

  第四:進行重點段落和重點句子的指導朗讀,並利用“換位”的問題,“假如你是作者,當看到爸爸的遺體躺在靈柩裡時,你的表現會怎樣?”並配上音樂《葬禮進行曲》及孩子們對爸爸緬懷深情的朗讀,使課堂氣氛變得凝重、熱烈。

  第五:理解“世界並不太平……”一段的同時教師出示戰爭中的有關畫面幫助學生理解,進而引發孩子們呼籲的渴望,自然過渡到第八自然段的教學中。瞭解作者為什麼呼籲?呼籲什麼?將課文教學引到一個小高潮。這時孩子們對和平的渴望非常強烈,讓孩子在盡情抒發情感的同時,理解我們要呼籲什麼,我們可以為世界和平做些什麼?讓孩子自由發表自己的想法,將全文教學推向高潮。

  最後:全體學生一齊表達自己心中最美好的祝願,使本課教學達到高潮,並結束教學,留給孩子更多的思考和回味的空間,進一步使“和平”的理念在孩子的腦海中根深蒂固,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

  (五)說板書設計:

  本課的板書比較簡單,只有三朵“和平之花”。這三朵“和平之花”,既是爸爸臨死前對和平的呼喚,也是小作者發自內心地對和平的呼喚,更是所有的孩子對和平強烈地呼喚。

  教學反思

  在我設計的這課堂中,我以孩子的讀做為導線,用不同形式的讀提高學生朗讀的興趣,以讀導悟,化繁為簡。使整個課堂有張有弛,環環相扣。而遠端教育資源在本課就猶如為學生插上了聯想的翅膀,讓學生不停地在戰爭與和平兩個不同的時空中穿梭,從而讓學生深刻地理解全世界人民對和平的渴求,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維護和平的信念。

  我的說課內容結束,請各位評委和老師們予以指點。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13

  一、教材分析

  《懷素寫字》全文共三個自然段,本課介紹了唐代大書法家懷素小時候勤奮練字的故事,說明了一個人要想成才,必須具備認真的態度和刻苦的精神。這篇課文對激勵學生髮憤學習、刻苦練字有著積極意義。

  二、說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情感,”緊緊圍繞這一目標確立“注重閱讀體驗,讀中感悟”這一教學理念。注重朗讀的指導,朗讀的空間,朗讀的評價,力求達到教師、學生、文字三者的情感共鳴。

  三、教學目標、重難點: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第二、三自然段。

  2>逐步提高學生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運用能力。

  3>學習他刻苦學習的精神。

  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分析懷素寫字的方法和過程,從中學習他刻苦學習的精神。

  四、教法、學法

  因為這是一篇與學生有密切的學習體驗的文章,我採用以讀為主,重體驗,促感悟的教法與比較、實踐、探究的學法指導學習本課。

  五、教學實施

  在這一節課中,為了讓課堂“活”起來,我的整個教學過程都試圖讓學生在以讀促情、體驗感悟中進行。

  第一步,課件匯入

  教學伊始出示懷素披星戴月,刻苦練字的畫面,意在使學生受感染,受薰陶,再簡介懷素,從而不知不覺地將學生帶進大書法家懷素的書法世界。學生便能自然而然地帶著對懷素的崇敬之情齊讀課題,引入下文,水到渠成。

  第二步,讀通課文,初步感知。

  在這一環節中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運用自讀、互讀、指名讀等手段,掃清字詞障礙。既做到“開篇須熟”,又體現“自主、合作”的思想理念。

  第三步,精讀課文

  1、抓詞理解,重在體驗(學習第一段)

  一幅懷素兒時的圖,一句“你覺得懷素是個怎樣的孩子?”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爭先恐後回答,那麼“書上是怎麼說懷素的”找一找,圈一圈,讀一讀。<出示句子>隨後抓“從小”“喜愛”“非常認真”等詞語分析,進行品讀,<出示句子>體會懷素的努力,認真的學習態度。(此處教學設計既培養了學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又實踐了讀中思,讀中悟的教學方法。)接著抓住“先┅┅再┅┅表示先後順序的詞語理解三步法,<出示句子>再進行句式拓展練習,<出示句子>抓住“總是”這個詞理解,品讀句子,<出示句子>深刻體會懷素寫字持之以恆的認真態度。(此處的設計重在語言積累的訓練,使學生明白寫字有一定順序,步驟,方法,我們平時說話、做事也要按一定的順序來說和做。體現了知識與能力,能力與情感的統一”)再聯絡生活實際對比,讓學生親身體驗一下“懷素寫字三步法”再動手寫一寫。(此處設計實踐了重體驗,促感悟的教學方法。)

  2、對比感知、讀中感悟(學習第2自然段。)

  為了突破“讓學生深刻體會懷素持之以恆的精神”這一教學難點,把實物引進課堂,拿來毛筆讓學生摸一摸體驗毛筆的柔軟,再親自感受一下木板的堅硬、厚實,然後讓學生用毛筆寫幾個字,看木板有什麼變化?學生會發現毫無變化。而懷素卻把這厚實的木板寫穿了,足見他的勤奮刻苦,持之以恆的精神。接著引導學生反覆誦讀<“他。。。日子。。。木版。。”>這句,讀中領悟懷素的精神。隨後引導學生,你想對懷素說點什麼?(體現了以讀促感悟的設計思想,又對語文的重要能力“說”進行了充分的訓練,對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起到重要作用,透過讚美懷素受到了情感的教育,體現能力與情感目標的整合)再帶著對懷素敬佩的感情讀這段。從而突破文章的難點。再引導學生反覆誦讀,熟讀成誦。

  3、舉例說明,領悟道理(學習第3段)

  在這一環節中抓住了“有名”一詞,引導理解“有名”什麼意思?進而拓展“你知道哪些有名的人呀?”他們為什麼成為名人?(此處設計讓學生明白:他們之所以成為有名的人,是他們小時和懷素一樣認準一個目標能認真,刻苦,腳踏實地、持之以恆努力,所以要向他們學習。以後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這種精神。)

  4、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在即將結束時讓學生回顧“本節課有哪些收穫?”再展示懷素的作品,“你有什麼想說的?”意味深長的結尾使學生更充滿了對語文的好奇。

  我想,如果讓我們把課堂教學中常見的講解和朗讀做比較的話,講解是鑽進課本,朗讀是躍出紙外,講解是推平擺開,朗讀是融貫顯現,講解是隻能使人知道,朗讀更能使人感受。因此以《懷素寫字》為載體,呈現給大家,不當之處,請多提意見,謝謝大家。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14

  《第一朵杏花》這篇課文講述的是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課文描寫了他和一個小孩子觀察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讚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苟的科學研究態度,說明只有透過精確細緻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課題定為“第一朵杏花”,實際上是從把握第一朵杏花開放精確時間來說明竺可楨嚴謹的科學態度。

  怎樣展開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呢?我借鑑了其他語文老師的經驗,沒有急於完成教學設計而是仔細分析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在我所講的第二課時中,我想要落實兩個目標,一是理解課文內容,能透過竺可楨爺爺的動作和語言體會他對科學的嚴謹、認真、負責的態度;二是從竺可楨和小女孩兒身上受到啟發,懂得只有透過精確的觀察,才能準確的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在此基礎上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在於透過學習課文語言的表達,抓住動作和語言的描寫體會竺可楨爺爺的科學研究精神。

  為了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教學時我先讓學生在初讀課文時瞭解竺可楨幾次看杏花的情景。在理解感悟課文內容時,透過學生讀,討論,交流等形式去體會學習。確定了總體的教學思路,於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緊緊來圍繞文章中的一些語言、動作描寫的重點詞句來學習。如:抓住“爺爺,你又看花來啦?”“說著,竺爺爺彎下腰來,習慣的問……”等幾處語言的描寫,引導學生感受竺可楨爺爺研究的嚴謹、認真以及對待他人和藹可親的態度。

  從朗讀指導中,我抓住“時間像飛箭……杏樹的花苞。”和文中的一部分對話描寫。分別從中訓練學生有感情的讀出自己的感受。

  在第15自然段至結尾的學習中,我本著從重點詞語,如:頃刻間、興沖沖、鄭重等一些詞語中體會文章所表達的人物的情感。

  儘管預設比較細緻,但由於自己教學經驗的不足,致使多處的感悟學習不深、不透,似乎是停在文字表面的感覺,存在著處理不妥之處。

  1、抓住了動作詞語,但抓的不全,挖的不透。

  教學中我選擇了“習慣的問”體會竺可楨對科學研究的主動探究,長期觀察的精神。在備課中,我在教材分析中注意到了這一點,但對於理解文中所表達的情感卻沒有深刻體會到,可以說帶有一種模糊性進入了課堂。透過課後與小教科滕老師的交流,我發現是自己沒有發覺理解這段內容的方法,怎麼能讓學生準確理解呢?如果在抓住這一點的同時結合前後的內容,包括竺可楨觀察杏花時的動作,與孩子交談時的一些詞語的流露,很自然地就能理解了這一點。

  2、藉助對話進行有感情朗讀的訓練,但沒有彰顯學生的個性朗讀。

  在對話朗讀部分,我設計了想象補充提示語,分角色朗讀,體會竺可楨爺爺對科學一絲不苟的態度:這篇課文出現了幾組一問一答對話,而這段對話大都沒有提示語,但引導學生讀好對話,透過人物語言來想像他們說話時的語氣神情,理解竺爺爺內心活動卻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因此在教學中我透過讀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讓他們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想像,想象到人物說話時各自的語氣、神態,甚至動作,並進行空白處的補充,然後進行分角色朗讀。儘管學生們在教學過程中讀得很是起勁,但總覺得有“千篇一律”的感覺。回顧教學過程,正是在這個環節上我處理的過於急躁,包括提示語的顯示。如果在讀的過程中讓學生以不同的感受來讀出不同的語氣達到“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效果。

  3、放手讓學生走進文字,但沒有放開。

  我以為這節課教師放的不足,今後應在教學時在放的同時應及時的收回,應抓住學生的回答重點點撥,以加深理解,比如:教學第三自然段“爺爺彎下腰來,習慣的問”這時,應抓住“習慣”一詞,從哪還可以看出來?

  皮亞傑說過:“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利用教學內容的不同特點,讓學生或演或仿或做,在活動中獲得體驗,發展多種能力,體驗文章的有趣。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15

  一、緊扣特點,感悟教材。

  《扁鵲治病》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寓言兩則中的一則寓言故事。這則寓言故事選自《韓非子》,講的是扁鵲要給蔡桓公治病,蔡桓公幾次三番都說自己沒有生病,最後病入膏肓,無藥可醫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什麼都要防微杜漸,善於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

  本單元的專題是“故事長廊”。選編本文的意圖:一是使學生在讀中領悟故事所要闡明的道理;二是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提倡個性化解讀文字。

  根據教材編寫意圖,結合學生思維情感、認知發展的需要和教學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聯絡有關詞句,體會扁鵲的醫術高明和醫德高尚,懂得做什麼都要防微杜漸,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

  鑑於它的體裁特點,根據學生實際,所以我將教學重點放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理解寓言的寓意。難點是結合重點語句,體會人物心理,認識人物形象,發表自己的見解。

  二、依據課標,凸現理念

  1.構建課內外閱讀體系。

  新“課標”明確規定了各學段的課外閱讀總量,凸顯了課外閱讀的重要作用。本節課我採用了“鋪墊”與“延伸”這兩種方式,構建了課內外銜接的教學機構。開課時利用以前學過的寓言故事安排了看圖猜故事的環節,引出“寓言”這種文學體裁,進而讓學生回憶寓言的特徵,從而引出《扁鵲治病》,既對前面所學的知識進行了複習,又檢測了學情,並激發了學生閱讀興趣,由課內知識的積澱走進文字。在結課佈置作業時,我設計的第二道作業是推薦閱讀四則寓言故事並能明白其中的寓意。整堂課做到了課前複習寓言,課中學習寓言,課後積累寓言。

  2.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它們相得益彰,使語文課堂教學充滿著永久的活力與生機。鑑於這樣的認識,我在設計本課教學時,從教師與學生共同運用教材的角度出發,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課堂上,按照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方法。開始的初讀正音、整體感知意在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感悟“名醫”意在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桓公之死意在培養學生的想象與語言表達能力;明白寓意,並聯系生活實際意在培養學生的學以致用;到最後的按照順序複述故事是讓學生明白本課的寫作特點的同時告訴學生說話寫作要按照一定的順序。每個環節有的突顯了工具性,有的突顯了人文性。實現了知識能力、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統一生成。

  3.教師做好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引導者、合作者,努力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任何一個問題和環節的處理,都是先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先讓學生解決,在學生解決不了的情況下給他們做一點拔和指導。如:在找扁鵲醫術高明的環節,透過同桌合作來完成,然後彙報,並且讓學生說出找這句話的理由;還有體會扁鵲醫德高尚環節,同樣是讓學生透過朗讀談自已的體會,進而帶著體會讀句子,從而加深理解。還有在評價方面,也突顯學生地位,努力讓學生之間進行評價,這樣既教給了他們該如何學,又讓他們客觀正確去評價,同時還培養了他們有自主、合作的意識,達到了教學的預期效果。

  三、依據理念,設計思路

  1.把握兩條主線

  《扁鵲治病》這則寓言故事,有兩條主線,一條是以人物內心活動為主線。在這條主線裡,分為了兩個板塊進行,分別是感悟“名醫”和恆公之死。在感悟“名醫”這個板塊主要是透過同桌合作交匯報來感受扁鵲的醫術高明,透過朗讀來感悟醫德高尚。在桓公之死板塊主要是透過想象補白來感受蔡桓公的諱疾忌醫和固執已見,進而突顯人物的特徵。二是以時間為順序的寫作順序。透過找幾個表示時間的詞,讓學生利用這些詞語進行故事內容的複述,從而讓學生知道無論是寫文章還是說話都要按照一定的順序來,這樣才會條理清楚,簡潔明瞭。

  2.落實三個訓練點

  本節課我重點落實三個訓練點:讀、想和說。第一個訓練點:讀。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透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所以,在這節課上,重視讀的訓練。每個環節的讀學生所帶得任務不同,要求不同,所獲得的情感不同。如第一遍的的自由讀,要求讀正確、讀流利。扁鵲三次勸說蔡桓公時的讀,要求讀出心情,讀出情感再到後來的男女分角色讀,從而發揮了學生的主體精神。

  第二個訓練點:想。課標指出,語文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還要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所以在本節課中走進蔡桓公內心時四次讓學生進行了想象,這種想象,使誦讀者完成了對作品“空白”的填充。

  第三個訓練點:說。語文重在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如何讓學生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至關重要。在本節課中,多次給學生提供了說的機會,在醫術高明環節讓他們說理由,在桓公之死板塊讓他們走進桓公內心,說出自己所想,在最後,能根據順序講述故事,都在培養學生說的能力。

  板書設計:板書設計要求能簡潔明瞭地展現課文靈魂。因此,我設計主副兩塊板術。在主機板術裡,我設計了兩個內容:一是對本課中的兩個主人公扁鵲和蔡桓公的形象的重點詞語的呈現,(扁鵲:醫術高明,醫德高尚;蔡桓公:諱疾忌醫、固執已見);二是本則寓言的寓意(聽取意見、防微杜漸)。在副板書裡,我主要呈現了對本節課的易寫錯的字“蔡”。

  期盼得到各位領導、老師的批評與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