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科學教學計劃> 小學科學教學計劃(通用15篇)

小學科學教學計劃

小學科學教學計劃(通用15篇)

  時間的腳步是無聲的,它在不經意間流逝,我們又將續寫新的詩篇,展開新的旅程,寫一份計劃,為接下來的工作做準備吧!相信大家又在為寫計劃犯愁了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科學教學計劃,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科學教學計劃1

  一、教學目標:

  1、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過程與方法技能,如觀察、記錄、簡單實驗等,本冊將引導學生經歷更為完整的探究過程。

  2、透過學習讓學生強調實驗前後的推測、解釋要有充分的依據。

  3、掌握控制變數實驗的技能,並學習實際控制變數實驗。

  4、運用模擬實驗探究自然事物發生的原因、變化及規律。

  5、面臨幾次較長期的觀察研究活動:能用線條、符號、圖畫、

  文字等方式記錄觀察現象,用柱狀圖、折線圖處理資料,並認識到重複實驗的意義。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難點:透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由“生物與環境”、“光”、“地球表面及其變化”、“運動和力”四個單元組成。

  《生物與環境》單元從內容上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透過“綠豆種子發芽和生長”、“蚯蚓的選擇”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環境的關係。

  第二部分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態群落中生物之間的食物鏈和食物網,並透過生態瓶的製作、觀察,探究生物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關係。

  第三部分內容,是把以上認識拓展到自然界,透過典型事例的分析,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光》單元首先引導學生們觀察光的傳播(直線傳播和反射)特點及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運用;接著指導學生認識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太陽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陽光下物體得到的熱與受到的光照強弱有關係,也與物體本身的性質有關係。最後透過製作太陽能熱水器綜合運用相關知識。

  《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單元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認識地球表面總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地形及特點;二是地形地貌變化及發生原因。讓學生知道是地球內部的運動,是太陽、流水、風、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運動和力》單元內容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彈力、反衝力,讓學生用這些力作動力使小車運動起來,並研究動力的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係。第二部分學習測量力的大小,認識力的單位,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準備。第三部分認識摩擦力,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第四部分動手

  三、學生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並善於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

  2、已有知識、經驗: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大部分學生的科學常識缺乏,科學探究能力也較弱。家長和某些教師偏重於語數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科學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的生活,強呼叫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學措施:

  1、首先加強教師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是最主要的。平時要充分利用空閒時間,認真學習科學課程標準、科學教材,認真鑽

  研科學教法學法,儘快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

  2、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儘可能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徵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採取一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3、充分利用好學校的科學實驗室,儘可能的去科學實驗室上課,做到“精講多練”,多透過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到收穫。

  4、注重學生課外的拓展研究,不應只停留在課堂教學內,要將學生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科學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擴充套件到活動課程,擴充套件到家庭和社會。

  五、教學進度

  周次時間主要內容備註

  1、9月1日9月3日第一單元1課

  2、9月4日9月10日2課、 3課、

  3、9月11日9月17日4課、 5課、

  4、9月18日9月24日6課、 7課

  5、9月25日10月1日月考

  國慶節

  6、10月2日10月8日8課、第二單元1課

  7、10月9日10月15日2課、 3課

  8、10月16日10月22日4課、 5課

  9、10月23日10月29日6課、 7課

  10、10月30日11月5日8課、第三單元1課

  11、11月6日11月12日期中檢測

  12、11月13日11月19日2課、 3課

  13、11月20日11月26日4課、 5課

  14、11月27日12月3日6課、 7課

  15、12月4日12月10日8課、第四單元1課

  16、12月11日12月17日月考

  17、12月18日12月24日2課、 3課

  18、12月25日12月31日4課、 5課

  19、1月1日1月7日6課、 7課

  20、1月8日1月14日8課、複習

  21、1月15日1月21日總複習

  22、1月22日1月28日期末檢測

  23、1月29日2月4日總結、放假

小學科學教學計劃2

  一、 教材分析

  六年級科學教材本學期主要安排的科學分組實驗如:第一單元2課《槓桿的科學》3課《槓桿類工具的研究》第4課《輪軸的秘密》7課《斜面的作用》第二單元1課《抵抗彎曲》2課《形狀與抗彎曲能力》8課《用紙造一座 橋 》第三單元2課《電磁鐵》第3課《電磁鐵的磁力(一》4課《電磁鐵的磁力(二》第四單元1課《校園生物大搜索》5課《相貌各異的我們》等。演示實驗如:第一單元6課《滑輪組》8課《腳踏車上的簡單機械》第二單元4課《找拱形》第三單元6課《電能和能量》等。

  二、學生分析

  六年級3、4班共有學生106人。這些學生不僅喜歡學習科學,而且特別喜歡做實驗,從上學期的實驗情況看,大部分學生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實驗探究,能與他人合作,學會了寫實驗記錄,並能進行自主實驗。但也有部分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放不開手腳,甚至不敢參與實驗。本學期還應加強對這些學生的指導。

  三、 實驗目的

  1、教會學生正確的實驗方法,體驗實驗的樂趣。

  2、使學生有效地掌握知識,主動探索新知識。

  3、培養學生的能力,包括實驗設計、操作、觀察、記錄和整理資料等能力。

  4、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特別是知識素質和智慧素質。

  5、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觀察和實驗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各種感官,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四、實驗措施

  1、課前教師要充分準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實驗過程。

  2、指導學生做簡單的探究實驗,制定實驗計劃,填寫實驗報告,製作簡易科學模型。

  3、加強觀察和實驗,充分利用儀器和器材,讓學生參觀察和實驗活動,從而獲得知識,鍛鍊能力。

  4、師生共同開闢科學教學園地,自己蒐集資料,自己動手製作教具,改善實驗條件。

  五、實驗安排(略

小學科學教學計劃3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五年級科學(上)學期教學計劃。

  二、教材分析

  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材分四個單元,分別是“生物與環境”、“光”、“地球表面及其變化”、“運動和力”。

  1、《生物與環境》單元著重引導學生透過種子發芽實驗,啟發學生對實驗觀察的興趣;經歷設計種子發芽實驗的過程,學習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種子發芽的條件;瞭解設計實驗、制訂實驗計劃的步驟和內容,能按要求設計出自己的實驗計劃。引領學生經歷一些有目的的調查、考察活動,在活動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推理,進一步體驗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認識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特別是認識到一種動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種動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賴的條件,從而在學生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態系統概念,形成“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的認識。本單元將側重研究生物體與生物體之間的關係,初步涉及動植物及微生物之間的依存關係,對動植物間的食物聯絡進行重點研究。以生態瓶的建造、觀察和改變控制條件為線索來進行探究活動,探究食物關係平衡破壞後的生態狀況,進一步認識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在活動中,需要對學生的探究興趣進行激發和保護,鼓勵學生以事實為基礎進行活動記錄,體驗在實踐活動中進行預測和驗證的必要性,經歷簡單的方案設計並實踐的過程,在改變控制條件的活動中收集資料和資料進行分析和交流。

  2、《光》單元引導學生透過運用查閱相關資料的方法瞭解關於太陽的知識;能以自己的方式對蒐集的材料進行合理的整理,與同學分享;能根據自己蒐集的關於太陽的資料,提出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研究主題;能與同學愉快合作開展“講太陽的故事”的主題活動,透過講“關於太陽的故事”,意識到太陽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對研究關於太陽的活動產生較濃厚的興趣;知道許許多多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都與太陽有關係;瞭解一些初步的關於太陽的基本知識,學期工作計劃《五年級科學(上)學期教學計劃》。

  3、《地球表面及其運動》單元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認識地球表面總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地形及特點;二是地形地貌變化及發生原因。讓學生知道是地球內部的運動,是太陽、流水、風、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4、《運動和力》單元涉及運動和力的關係。力表現為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往往跟運動聯絡在一起。物體的運動狀況的變化都是力作用的結果,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所涉及的力的概念有:重力、彈力、反作用力、摩擦力,在本單元中,學生要經歷一系列的探究活動,預測、控制變數進行對比實驗、運用資料進行解釋、組裝實驗裝置、設計製作小車等,透過這些探究活動,加深對探究的理解,發展對探究的興趣,也是教材的意圖之一。

  三、學生情況分析

  五年級兩個班共有學生79名,大多數學生對科學學習有著深厚的興趣。

  1、 整體學習狀況: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對科學實驗比較感興趣,不喜歡死記硬背的知識,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 已有知識、經驗:獨立探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於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 兒童心理分析: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的生活,強呼叫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3、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5、面臨幾次較長期的觀察研究活動:能用線條、符號、圖畫、文字等方式記錄觀察現象,用柱狀圖、折線圖處理資料,並認識到重複實驗的意義。

  五、教學措施

  1、 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 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 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 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5、 各班建立科學小博士協會,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6、 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7、 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8、 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主要教學活動型別

  蒐集資訊 現場考察 自然狀態下的觀察 實驗 專題研究 情境模擬 科學小製作 討論辯論 種植飼養 科學遊戲 資訊釋出會、報告會、交流會參觀訪問 競賽 科學欣賞 社群科學活動家庭科技活動 角色扮演 科學幻想

  七、主要導學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參觀法 實踐法 討論法 談話法 辯論法 實驗法 列表法 暗示法

  八、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 教學內容

  1 種子發芽實驗(1)(2)

  2 觀察綠豆芽的生長;蚯蚓的選擇

  3 食物鏈和食物網;做一個生態瓶

  4 改變生態瓶;維護生態平衡;單元小結

  5 光和影:陽光下的影子

  6 光是怎樣傳播;光的反射;光和熱

  7 怎樣得到更多的光和熱;做一個太陽能熱水器

  8 評價我們的太陽能;單元小結

  9 地球表面的變化;地球內部運動引起的地形變化

  10 岩石會改變模樣嗎;土壤中有什麼

  11 雨水對土地的侵蝕;探索土地被侵蝕的因素

  12 河流對土地的作用;減少對土壤的侵蝕

  13 我們的小纜車;用橡皮筋作動力

  14 象火箭那樣驅動小車;測量力的大小

  15 運動與摩擦力;滑動與滾動;運動與設計

  16 設計小賽車

  17 複習

  18 期末考查

  19 成績登記彙總;撰寫質量分析報告

小學科學教學計劃4

  學情分析:

  四年級共有2個班,這2個班的學生比較活潑,生性好動,好奇性強。從上學期的科學活動情況來看,學生對活動非常喜歡,並能以自己的方式觀察到許多細節的地方,興趣濃厚,但由於學生還有許多對科學課的不適應,不知道如何最有效的觀察、探究、描述、總結、不會實際應用或聯絡實際。透過以前對科學課的學習,學生的學習有了很大的變化:課堂學習的注意集中了,小組合作探究更融洽了,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更強了,對“科學”也很自己的見解。不是說孩子是天生的探究者嗎?所以我們要創造更多的機會,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待改進的是學生課堂學習的規範性和個別學生的學習習慣。另外科學探究小組的探究態度和習慣要進行著重培養。

  教學目標:

  (一) 充分展開教學過程,讓科學素養的培養真正落實在每一課的教學活動之中。

  (二) 加強對學習主體的研究,構建以兒童心理發展為線索的科學探究體系。

  (三) 適當擴大單元規模,使學生能夠在一段較長的時期內深入研究重要的科學概念。

  (四) 更加註重科學程式的培養,探究方法不斷豐富。

  一單元:

  1、組織學生經歷一些典型的科學活動:

  2、明確一些安全用電的常識,並在日常生活中逐步養成安全用電的習慣。

  二單元:

  1、知道花的各組成部分的名稱;在對一棵油菜的花進行觀察後能推測花的變化過程,並用科學畫的形式記錄下來;學會這種科學思維方式。

  2、認識幾種常見的植物散播種子的方式;認識各種植物的種子和果實在外部形態上是不同的,都有其獨特的傳播方式;認識種子和果實的結構與種子傳播方式之間的聯絡;激發探究植物種子和果實的興趣。

  三單元:

  1、交流討論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成分的經歷。

  2、檢驗脂肪、糖類的活動經歷。

  3、觀察生、熟食物,使用酒精燈燒熟食物,進行簡單的觀察和描述活動的經歷。

  4、觀察變質食物,比較新鮮食物和變質食物的活動經歷。

  5、觀察黴菌的經歷。

  四單元:

  1、收集、觀察岩石特點、對岩石成因和變化的探索。對岩石產生更大的研究興趣,讓學生獲得豐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悅心情。

  2、獲得有關岩石和礦物構造、成因、變化等方面的科學知識。

  3、引導學生初步樹立起保護、利用岩石的可持續發展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1、能用一根電線、一個電池,使一個小燈泡亮起來,以及用更多的材料使更多的小燈泡亮起來。

  能在檢測25種物體是否導電的活動中找到導體、絕緣體的特點;並且將感性的材料轉化為理性的自己對導體和絕緣體的理解認識。

  2、知道什麼是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雄花和雌花、單性花和兩性花;知道蠶豆種子的構造:由種皮、胚根、胚芽、子葉等部分組成。

  教學進度:

  周 次

  內 容

  課 時

  第一週

  教材分析

  電和我們的生活

  第二週

  點亮我的小燈泡

  讓更多的燈泡亮起來

  第三週

  電路出故障了

  導體和絕緣體

  第四周

  我來做個小開關

  裡面是怎樣連線的

  我們選擇了什麼

  第五週

  油菜花開了

  各種各樣的花

  第六週

  花、果實和種子

  豌豆夾裡的豌豆

  第七週

  把種子撒播到遠處

  第八週

  萌發的種子

  動物的卵

  第九周

  一天的食物

  第十週

  我們的身體從食物中獲得了什麼

  第十一週

  吃什麼和還吃什麼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第十二週

  麵包發黴了

  減慢事物發黴的速度

  第十三週

  各種各樣的岩石

  第十四周

  進一步觀察岩石

  第十五週

  岩石的組成

  第十六週

  怎樣觀察和描述礦物

  岩石會改變模樣嗎

  第十七週

  岩石、礦物和我們

  第十八週

  實驗操作測試

  教學措施:

  1、學生對電的知識感到神秘,又感到好奇。因此要滿足學生的探究慾望,儘量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基礎上,來學習電的知識。準備的材料要充分,一些材料可以讓學生課前準備。

  2、要擴大學生的視野,不要侷限於教材上的幾種植物,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鼓勵學生走向自然。當學生學了植物單元的內容之後,如果走到大自然中,會自覺地仔細地觀察一棵植物,會用教材上的方法進行研究,那麼教學的目標就實現了。

  3、科學課希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發現問題,並且想辦法解決問題。當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要及時提供幫助,不要以為提倡了自主探究,就放手不管,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4、我們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一定要發展學生的認識經歷。透過對事物的觀察研究活動,能有意識的去關注自己日常的生活中的科學,使自己變得更聰明、更理智。同時學會收集資料、學會分析整理,以此來認識周圍的世界,是很有價值意義的。

  教研教改:

  1、利用他們的好奇心,創設各種條件引導他們積極去探究周圍環境和大自然的奧秘,體驗探究的樂趣。

  2、抓住他們極強的求知慾,引導他們自行查閱各種書籍,進一步培養他們的判斷和分析能力。

小學科學教學計劃5

  一、學情分析

  透過三年多的科學學習,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生的觀察與描述能力有了明顯的發展,在進行觀察、記錄、實驗、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也得到培養。受年齡限制,學生的抽象概括和語言表達能力仍然比較弱,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仍然非常重要。教師還要注重觀察、記錄方法的示範和引導,積極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逐漸養成尊重客觀事實、注重證據、大膽質疑的科學品質和思維方式。由於本學期探究的多是自然事物發生的原因、變化規律及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在理解探究以及培養探究技能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比如強調實驗前的推測、解釋要有充分依據,進一步掌握控制變數實驗的技能,運用模擬實驗探究自然事物發生的原因、變化及規律。學生還將面臨較長期的觀察研究活動,要求能用線條、符號、圖畫、文字等方式記錄觀察現象,並認識到重複實驗的意義。

  二、教材分析

  1、整體情況四年級下冊教科書由“植物的生長變化”“電路”和“岩石與土壤”三個單元組成。每個單元各有8個教學內容,共計24個教學內容。完成一個單元的教學需8課時,加上覆習和檢測時間,預計一學期共需30課時。修訂後的教科書採用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雙螺旋協同發展的編寫理念模型,表現為“大單元”的組織形式和“四個板塊”的呈現方式。其中大單元的組織形式,是為了體現科學概念的連貫性和綜合性,挖掘科學探究中的思維和認知發展過程,將新課標中的每一個具體知識條目以最優的方式組織到一起。而四個板塊的呈現方式,是借鑑學習週期的策略,將探究活動的組織過程顯性化,目的是讓兒童親身經歷和體驗問題解決的系列科學實踐。這個實踐過程與兒童轉變他們的原有認識相關,與促進他們對科學的理解相關,與發展他們的認識能力相關,而且一定是以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共生的方式發生的。

  2、單元概述第一單元“植物的生長變化”本單元共8課,從種子開始,追隨植物生長髮育的過程,按照植物新器官出現的順序組織教學內容,與一年級的《植物》、《動物》單元以及三年級的《動物的一生》單元形成學習進階。本單元以種植綠色開花植物和觀察記錄植物的生長變化活動為主要線索,在實踐活動中發現植物生長需要適宜的環境條件、發現種子萌發先發育出根、再長出莖和葉,植物生長到一定階段會開花、結果、長出新的種子。伴隨著植物新器官的出現,引領學生觀察各器官的形態結構,探究植物體器官的功能,初步建立植物體的結構與其功能相適應的認知。組織學生經歷這樣的科學實踐活動,旨在幫助學生學會栽培植物的方法,發展學生進行長期觀察記錄的能力,以及根據觀察現象推測植物未來生長變化的趨勢等科學研究能力,進一步激發學生研究植物的興趣和珍愛生命的自覺。第二單元“電路”學生對電非常好奇,但礙於用電安全的考慮,學生平時對電的研究是非常有限的。本單元藉助導線、燈泡、電池等電器元件和許多有趣的探究活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電是可以在特定的物質中流動的,電是我們生活中重要能源的概念,促進他們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發展,並學會安全用電。整個單元的編排結構嚴密,學生從認識電路、電流、開關、電路檢測器、導體、絕緣體,這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將最終指向對電的認識,課與課之間有著學生認識發展上的邏輯關係。在本單元中,學生使用的是電池這樣一個安全的電源,而在日常生活中,多數用電器使用的是220伏的交流電,教師一定要讓學生知道220伏交流電的電源是很危險的,不能直接用家裡和學校裡插座中的電做實驗,把安全用電的教育貫穿單元教學的始終。第三單元“岩石與土壤”岩石和土壤的特性反映了它產生的環境和條件,是研究地球運動變化歷史的重要客觀依據。

  透過研究岩石和土壤,我們能夠知道地球演變的許多故事。為此,本單元的設計不只是引導學生觀察並初步建構岩石與土壤在特徵、組成、類別等方面的科學概念,更重要的是將岩石和土壤放在一個更加廣闊和深層次的視野下來展開學習,即岩石和土壤本身的意義與價值。具體來說,第1課作為起始課,主要從瞭解岩石和土壤背後故事的視角,拉開本單元學習的序幕,2-7課,帶領學生們探究岩石和土壤的組成、類別及特徵等知識,構建起相關科學概念,培養相應科學探究能力,第8課作為總結課,對單元學習內容進行回顧與梳理,認識到岩石、礦物和土壤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絡,使學生對岩石、礦物和土壤的認識獲得整體提升。

  三、教學目標

  “植物的生長變化”單元

  (1)科學概念目標

  ●植物種子多種多樣,大小、形狀等外部形態各不相同。

  ●種子都有種皮和胚,有些植物種子中有胚乳。

  ●胚是新植物的幼體,新的植物是由胚發育來的。

  ●大部分綠色開花植物用種子繁殖後代。

  (2)科學探究目標

  ●能用解剖的方法研究種子的內部結構。

  ●會用放大鏡觀察種子的內部結構。

  ●能用畫圖、文字等方法記錄種子的內部結構特徵。

  ●能透過觀察比較發現種子內部結構的共同特徵。

  (3)科學態度目標

  ●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表現出對種子內部結構的探究興趣。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意識到種子是人類的主要糧食資源,保護植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2.“電路”單元

  (1)科學概念目標

  ●電路是包括電源、導線、用電器在內的閉合迴路,可以用開關來切斷和閉合電路來控制電路中電流的通斷。

  ●知道有些材料是導體,容易導電;有些材料是絕緣體,極不容易導電。

  ●知道電是我們生產和生活中重要的能源,它可以驅動用電器做很多工作。

  ●知道電有時是非常有危險的,知道安全用電的知識。

  (2)科學探究目標

  ●組裝簡單的電路。

  ●在關於電的探究活動中,進行預測、觀察、描述和記錄實驗的結果。

  ●用簡單的電路圖表示電路的連線方式。

  ●製作簡單的開關,並用它來控制電路。

  ●用電路檢測器檢驗電路中的故障。

  ●用電路檢測器檢驗導體和絕緣體。

  ●用電路檢測器探究接線盒裡電路的連線情況。

  ●給房間設計簡易的照明電路。

  (3)科學態度目標

  ●知道安全用電的重要性。

  ●激發探究電的興趣。

  ●發展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自信心。

  3.“岩石與土壤”單元

  (1)科學概念目標

  ●岩石和土壤記錄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歷史。

  ●花崗岩、砂岩、大理岩等常見岩石具有不同的特徵。

  ●岩石是由一種或多種礦物組成的,不同礦物有不同的形態特徵。

  ●土壤的形成是岩石風化作用的結果。

  ●土壤具有一定的成分,按成分含量不同可分為沙質土、黏質土和壤土。

  ●岩石和土壤都是地球上的重要自然資源。

  (2)科學探究目標

  ●能利用觀察、實驗、比較等多種方法,描述和記錄岩石、礦物和土壤的特徵。

  ●在教師指導下,能運用分析、推理等思維方法,將事實與認識相關聯,形成對問題的解釋。

  ●能根據岩石、礦物和土壤的特徵,對照有關資料對它們進行識別。

  ●會製作岩石和礦物標本。

  (3)科學態度目標

  ●欣賞岩石和礦物晶體的美。

  ●培養收集研究岩石和礦物的興趣。

  ●認識到使用多種方法認識岩石和土壤的重要性。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認識到岩石、礦物和土壤是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自然資源,應該保護自然資源併合理開發與利用。

  四、主要教學措施

  1.瞭解學生前概念,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開展教學。

  2.落實實驗材料,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5.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6.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7.收集和整合資源,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

  五、教學進度表

小學科學教學計劃6

  一、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性活動。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數、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教材分析:

  (一)、全冊內容情況:

  新編《科學》五年級是在四年級的基礎上編寫而成的。作為上一線索的延續,本冊的主題確定為對“物質特徵和變化的觀察”,在這一冊中共安排了“生物與環境”、“在陽光下”、“材料”、“健康生活”等單元,

  (二)、各單元內容和課時情況:

  1、生物與環境單元:著重引導學生透過種子發芽實驗,啟發學生對實驗觀察的興趣。經歷設計種子發芽實驗的過程,學習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種子發芽的條件。瞭解設計實驗、制訂實驗計劃的步驟和內容,能按要求設計出自己的實驗計劃。

  2、在陽光下單元:引導學生透過運用查閱相關資料的方法瞭解關於太陽的知識。能以自己的方式對蒐集的材料進行合理的整理,與同學分享。能根據自己蒐集的關於太陽的資料,提出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研究主題。能與同學愉快合作開展“講太陽的故事”的主題活動,透過講“關於太陽的故事”,意識到太陽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絡。對研究關於太陽的活動產生較濃厚的興趣。知道許許多多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都與太陽有關係。瞭解一些初步的關於太陽的基本知識。

  3、材料單元:引導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認識常見材料的顯著特徵。能按照科學探究的基本程式開展研究活動。能根據研究的需要選擇相應的研究方法和實驗工具。透過對材料特徵的研究,意識到周圍的世界是一個複雜的系統。透過小組的研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識。對研究材料特徵的活動產生較濃厚的興趣。知道周圍的材料是一個複雜的系統。知道周圍的物品是由材料構成的,能認識一些常見的材料。

  4、健康生活單元:引導學生透過實際體驗或查閱資料、聯絡自己的生活經驗等方法,瞭解人體的消化器官及功能,培養學生透過間接的手段獲取有關人體內部器官知識的能力、查閱資料進行對照的能力。使學生懂得保護消化器官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知道怎樣愛護消化器官,促使學生自覺地改掉不良的飲食習慣,注重飲食衛生。

  (三)、教學重點:

  從上學期開始,學生對實驗非常感興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內在。所以本學期的重點是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透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四)、教學難點:

  各單元都要求學生親身經歷過程,這一過程也將延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如何引導學生展開主題研究,進行饒有興趣的研究,是本學期的難點。

  四、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五、教學進度:

  教學內容教學課時

  第一單元10課時

  第二單元10課時

  第三單元9課時

  第四單元10課時

小學科學教學計劃7

  實驗目的:

  新的課程標準強調要以培養小學生的實踐能力素養為宗旨,以實踐為核心,努力擺脫以理論知識為中心的舊模式,讓學生在自然實踐操作中得到真知、科學的思維方式、科學態度與價值觀以及運用科學知識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在教學中要力求體現新課標的特點,始終圍繞"以探究為核心"的理念進行教學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透過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培養學動手操作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實驗,使學生能在親自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體驗成功的喜悅;透過實驗,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及創新精神,使學生從小學科學、愛科學,為將來發展我國的科技事業,打下良好的基礎。本學期在實驗教學方面有如下打算:

  具體要求:

  三年級:

  “植物的生長變化”單元將引領學生在種植植物的過程中,引發對植物生長變化的思考,研究根、莖、葉在植物生長變化過程中的作用,初步認識植物整個生命過程所發生的規律性變化,理解植物的生命週期現象。“動物的生命週期”單元將讓學生親歷養蠶的過程,瞭解蠶從卵中孵化,經過生長變化成蛾,然後產出卵,最後死亡這一生長變化的生命全過程,從而建立動物生命週期的模型,並運用這個模型去認識各種動物以及人的生命週期現象。“溫度與水的變化”單元以水為例,引導學生探究溫度和物質狀態變化之間的關係,研究水在融化、蒸發、凝結過程中發生的變化,初步建立起“物質是不斷變化”的認識及“物質迴圈“的概念。“磁鐵”單元從交流知道的餓磁鐵知識開始,引領學生研究磁鐵的性質,瞭解人們對磁鐵的應用,感受科技進步對人類社會的影響。

  四年級:

  “電”單元從“什麼是電”開始,透過與電相關內容的實驗、交流、預測、檢驗、測量和推理、解釋等活動,使學生形成關於電的初步概念,同時獲得一些基本實驗操作技能。“新的生命”單元是透過植物的花、果實和種子的系列觀察活動,過渡到動物的卵、繁殖的觀察和研究,從而使學生獲得植物和動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認識,並形成關於生命的一系列發展性概。“食物”單元透過對一天中所吃食物的回憶和分類,引起學生對飲食的關注,發現自己在飲食中的不良習慣,並在以後的生活中,能科學、合理、均衡地飲食。“岩石和礦物”單元是初次對構成地球固體物質的探究。透過對岩石、礦物的觀察、分類和描述,使學生形成關於地球物質的一般性概念,並對保護、開發和利用地球資源的重要意義有進一步的瞭解。

  五年級:

  學生進入高年級階段的科學課學習,教材展示了一系列新的內容,我們的教學將著力於引導學生開展更為豐富多彩的過程與方法活動。在“沉與浮”單元,學生從物體的沉浮現象開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探尋物體沉浮的規律,研究影響沉浮的變數,最後形成有關沉浮現象的解釋:

  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關係解釋沉浮現象,

  二是從密度的層面解釋沉浮現象。在“時間的測量”單元裡,學生製作計時工具並進行觀測和測量,瞭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及對“時間”的認識發展過程。認識計時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計時工具的發展對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影響,感受人類為了不斷改進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在“熱”單元,學生在三年級“溫度與水的變化”基礎上,將繼續觀察人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觀察熱量在物體中傳遞的現象,探索熱量傳遞的規律,發現物體的導熱效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是不同的。在“地球的運動”單元裡,讓學生經歷人類對地球運動的探究過程,學習基於可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運用相對運動、參照物、模擬再現等原理和方法進行推理、論證,不斷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終認識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的模式。

小學科學教學計劃8

  一、基本狀況分析

  本學期任教五年級二個班的科學。經過兩年的科學學習,大部分學生平時在科學學習上態度較好,用心性較高。但是由於在家過於嬌慣學生的動手實踐能手較弱。少數學生對科學這門學科不夠重視,導致科學意識淡薄,科學實驗的操作不熟練。

  二、教材分析:

  本冊是科學教材的第五冊。全冊教材包括了《白天和黑夜》主要使學生明白一天中陽光下影子變化的規律;懂得一天中氣溫和影子與太陽的運動有關;能收集資料,瞭解人類對晝夜現象認識的歷程等。《光與色彩》主要使學生了解光的直線傳播現象;平面鏡或放大鏡能夠改變光的傳播路線;光是有顏色的;日光是由七種色光組成的,以及有關眼睛的構造及保健方面的知識。《電和磁》本單元主要使學生明白電是生產生活中常用的能源;認識完整的電路組成;會組裝一個簡單電路;明白有的材料容易導電,有的材料不容易導電;掌握安全用電的常識;認識磁鐵的性質;明白電能產生磁性;會探究影響電磁鐵磁性大小的因素;瞭解電磁鐵的應用等。《呼吸和血液迴圈》透過本單元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呼吸器官、呼吸過程及常見呼吸疾病的產生和預防的初淺知識;瞭解心臟和血管的作用及保健,增強健康及保護的意識。《解釋與建立模型》和5個單元,教材的主要目的在於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興趣,幫忙他們體驗科學課程學習特點,引導他們嘗試性地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學習一些清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

  三、教學目標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用心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潛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我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個性是控制變數、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我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我的假設。

  4、持續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取知欲,構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用心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四、教學重難點

  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潛力,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個性是控制變數、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我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我的假設。

  五、教學措施:

  1、利用過程性評價和建立科學檔案袋的方式,引導學生學好科學。

  2、教師帶給材料和資料,提倡學生自帶材料,引導學生從課堂延伸到課外。

  3、反思自我的教學,勤于思考為什麼教、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有什麼好處等問題,並做好記錄。

  4、鑽研新標準和現有教材,充分利用現有教具、學具和各種教學資源,進行系統化的單元備課,提前做好教學準備。

  5、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6、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7、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8、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9、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忙、研討中學習;

  10、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我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我得出結論,並把自我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六、教學進度表

  (略)

小學科學教學計劃9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任教五年級1個班的科學教學。五年級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過程與方法技能,如觀察、記錄、簡單實驗等,再加上兒童與生俱來的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對科學學科的學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二、教材內容概要

  本冊教材由《生物與環境》、《光》、《地球表面及其變化》、《運動和力》四個單元組成。每個單元含8個教學活動,原則上每個教學活動的時間為1課時,共約32課時,再加上彈性內容和複習檢測約8課時,本學期授課時間約為40課時。

  《生物與環境》從內容上分三個部分:透過“綠豆種子發芽和生長”、“蚯蚓的選擇”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環境的關係。第二部分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態系統中生物之間的食物鏈和食物網,並透過對生態瓶的製作、觀察,探究生態系統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關係。第三部分內容,是把以上認識拓展到自然界,透過典型事例的分析,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光》首先引導學生們觀察光的傳播(直線傳播和反射)特點及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運用;接著指導學生認識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太陽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陽光下物體得到的熱與受到的光照強弱有關係,也與物體本身的性質有關係。最後透過製作太陽能熱水器綜合運用相關知識。

  《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認識地球表面總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地形及特點;二是地形地貌變化及發生原因。讓學生知道是地球內部的運動,是太陽、流水、風、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運動和力》內容可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彈力、反衝力,讓學生用這些力作動力使小車運動起來,並研究動力的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係。第二部分學習測量力的大小,認識力的單位,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準備。第三部分認識摩擦力,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第四部分動手實踐,設計和製作一個小車。

  三、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經歷更為完整的探究過程。

  2、在理解探究以及培養探究技能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具體包括:強調實驗前後的推測、解釋要有充分的依據;進一步掌握控制變數實驗的技能,並學習實際控制變數實驗;運用模擬實驗探究自然事物發生的原因、變化及規律。

  3、面臨幾次較長期的觀察研究活動:能用線條、符號、圖畫、文字等方式記錄觀察現象,用柱狀圖、折線圖處理資料,並認識到重複實驗的意義。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難點: 透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

  五、教學措施

  1、首先要加強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平時充分利用空閒時間,認真學習科學課程標準、科學教材,認真鑽研科學教法學法,盡力做一名稱職的科學教師。

  2、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儘可能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徵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採取一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3、充分利用科學實驗室,儘可能的去科學實驗室上課,做到“精講多練”,多透過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到收穫。

  4、注重學生課外的拓展研究,不應只停留在課堂教學內,要將學生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科學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擴充套件到活動課程,擴充套件到家庭和社會。

小學科學教學計劃10

  一、學情分析

  透過三年科學學習,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求知慾和參與科學活動的願望明顯增強,學生的觀察與描述能力有了明顯的發展,在進行觀察、記錄、實驗、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也得到培養。受年齡的限制,學生的思維依舊處於形象思維階段,抽象概括和語言表達能力仍然比較弱,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仍然非常重要。教師還要注重觀察、記錄方法的示範和引導,注重提供語言表達的範例。

  學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為,但還有不穩定的現象,自制力還不強,意志力較差,遇事很容易衝動,活動的自覺性和永續性都比較差,且常與興趣密切相關。另外,他們精力旺盛、活潑好動,具有好奇、好動等特點,在活動過程中需要透過不斷巡視來關注學生的觀察體驗進展,用學生喜歡的形式來促進學生更好地開展觀察、體驗等活動。

  二、教材分析

  1.整體情況

  四年級上冊教科書由“聲音”“呼吸與消化”和“運動和力”三個單元組成。每個單元各有8個教學內容,共計24個教學內容。完成一個單元的`教學需10課時左右,預計一學期共需30課時。

  修訂後的教科書採用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雙螺旋協同發展的編寫理念模型,表現為“大單元”的組織形式和“四個板塊”的呈現方式。其中大單元的組織形式,是為了體現科學概念的連貫性和綜合性,挖掘科學探究中的思維和認知發展過程,將新課標中的每一個具體知識條目以最優的方式組織到一起。而四個板塊的呈現方式,是借鑑學習週期的策略,將探究活動的組織過程顯性化,目的是讓兒童親身經歷和體驗問題解決的系列科學實踐。這個實踐過程與兒童轉變他們的原有認識相關,與促進他們對科學的理解相關,與發展他們的認識能力相關,而且一定是以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共生的方式發生的。

  2.單元概述

  第一單元“聲音”:

  “聲音”單元應讓學生們掌握的科學概念包括:聲音因物體振動而產生,聲音可以在氣體、液體和固體中向各個方向傳播,聲音的高低、強弱與物體振動的幅度和振動的快慢(即頻率)有關。透過《聲音》單元的學習,學生不僅能找到他們關於聲音問題的答案,而且會對他們的不斷進步感到驕傲。隨著學生用不同的裝置做實驗,並發現他們聽到的聲音和他們觀察到的現象之間的關係,他們對聲音的理解會得到不斷加深,科學探究的能力得到不斷的提高,用語言來描述他們的發現,同時配上簡單的圖表,進行歸納和分析,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進行科學解釋的能力。

  第二單元“呼吸與消化”:

  “呼吸與消化”單元是在二年級下冊“我們自己”單元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人體內部結構及其與外界物質的聯絡。這個單元以“人體具有進行各種生命活動所需的器官,和外界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為線索設計了有層次的探索活動:1~3課關注呼吸與健康的關係;4~6課研究食物對生命健康的重要性;7~8課探索食物消化的過程與變化。以此促進學生對人體系統的認識與理解,為高段學習“健康生活”打下基礎。在本單元學習中,學生將有機會體驗與探索人體呼吸與消化過程,瞭解空氣、食物對生命健康的重要性,認識人體用於呼吸與攝取養分的器官;感受人體不同部分的器官在進行各種生命活動的時候,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協同工作的,建立“系統化”的人體結構概念。

  第三單元“運動和力”:

  “運動和力”單元選擇了學生熟悉的車作為主要的研究物件,以“物體的運動及其受到的力”為主要線索,循序漸進的安排了一些活動。如小車在力的作用下怎樣運動起來;不同的力對小車的運動產生怎樣的影響;運動的物體所具有的能量與其運動情況有什麼樣的關係等。教學中還選擇瞭如測量力的大小、製作小車等一些相關的活動。透過以上活動,學生將認識物體的運動與其作用力之間的關係,認識到改變物體靜止或運動狀態必須有力的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不同對物體運動的影響不同,物體的運動情況不同產生的能量也不同,能量還會以各種形式存在。

  三、教學目標

  1.“聲音”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音高和音量是描述聲音的兩個基本指標。

  改變物體振動的方式可以改變它產生的音高和音量。

  音高是由振動的快慢(頻率)決定的,音量是由振動的幅度(振幅)決定的。

  人耳中的鼓膜能感應聲波並振動,進而傳到耳內,引起聽覺。

  (2)科學探究目標

  能從具體現象和事物的觀察、比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學問題。

  能基於已有經驗和所學知識,從現象和事件發生的條件、過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設。

  能基於所學知識,制訂簡單的探究計劃。

  能利用多種感官或者簡單的工具,觀察事物的外部形態特徵及現象。

  能用比較科學的詞彙、圖示符號、統計圖表等方式記錄、整理資訊,陳述證據和結果。

  能依據證據運用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結果,得出結論。

  能正確講述自己的探究過程與結論,能傾聽別人的意見,並與之交流。

  能對自已的探究過程、方法和結果進行反思,做出自我評價與調整。

  (3)科學態度目標

  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表現出對現象和事件發生的條件、過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興趣,發展對聲音調查的興趣。

  在科學探究中能以事實為依據,不從眾,不輕易相信權威與書本;面對有說服力的證據,能調整自己的觀點。

  樂於嘗試運用多種材料、多種思路、多樣方法完成科學探究,並從中體會創新的樂趣。

  能接納他人的觀點,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協作,進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學習;樂於為完成探究活動,分享彼此的想法和力量。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瞭解到科學技術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在加深。

  瞭解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影響。

  瞭解人類的生活和生產可能造成對環境的破壞,增強參與環境保護活動的意識,願意採取行動保護環境,節約資源。

  2.“呼吸與消化”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人的呼吸是在進行氣體交換,空氣中的氧氣對生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人體的運動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氣,肺的氣體交換作用十分重要。

  肺活量是身體發育是否健康的一個指標,參加體育鍛煉能夠提升肺活量。

  人體所需的營養是從食物中得到的。

  食物的種類很多,並含有豐富的營養,保持合理營養,才能使身體健康。

  食物在口腔裡的初步消化過程,有利於食物營養的吸收。

  參與人體呼吸與消化的器官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協同工作的。

  (2)科學探究目標

  應用感官並結合體驗活動,認識呼吸器官和消化器官,瞭解它們在生命活動過程.中的協同合作。

  學會用簡易的方法測量肺活量,能獲取合理的資料,並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使用分類的方法對食物進行分類,對分類記錄進行整理。

  透過實驗的方法辨別脂肪、澱粉等營養成分在食物中的存在。

  學會查閱資料,開展模擬實驗,瞭解人體的消化器官,完善並糾正自己對消化器官的認識。

  透過閱讀資料獲取資訊,豐富自身的認識並擴充到記錄中。

  (3)科學態度目標

  對探究自已的身體感興趣,感受人體構造的精巧與和諧之美。

  能夠將想象與實際的觀察區分開,保證觀察活動的真實性。

  在分類、比較等活動中,參與集體的討論和研究,學習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

  在實驗活動中,嚴謹細緻地完成實驗的設計、準備,樂於為完成探究活動分享彼此的想法。

  能夠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分工協作,進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學習。

  在科學探究中能以事實為依據,不從眾;面對有說服力的證據,能調整自己的觀點。

  養成健康生活的意識與習慣。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在探究學習中,發現人體的生命活動與空氣、食物的關係,感受事物與事物之間存在的聯絡。

  認識呼吸系統與大氣質量關係密切,具有保護環境的意識。

  3.“運動和力”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力可以使物體運動或靜止下來,還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快慢,物體運動的快慢是可以測量和比較的。

  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力的單位是牛頓。

  常見的力有重力、彈力、反衝力、摩擦力等。

  任何物體工作都需要能量,能量以各種形式存在。

  物體運動的速度不同,具有的能量大小不同。

  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運動時,接觸面發生摩擦,會產生摩擦力。

  工程設計具有一-定的執行程式,需要運用相關的科學概念來解決問題。

  (2)科學探究目標

  會調查、瞭解不同型別小車的動力情況,會組裝簡單的不同動力驅動的小車,並用輪子改裝小車。

  會研究力的大小與小車運動快慢的關係。

  會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會用實驗資料證明自己的推測。

  會用墊圈數表示摩擦力的大小,並對比不同運動方式下的測量結果。

  會透過對比觀察、測量,發現不同速度的運動物體具有不同的能量,認識能量會以不同形式存在。

  能利用所給的材料大膽想象,創造性地製作小車,並對作品做出評估和調整。

  (3)科學態度目標

  發展進一步研究運動和力的興趣,發展研究能量的興趣。

  意識到要用實驗資料作為證據,會把實驗事實轉化為支援觀點的證據。

  意識到體驗、合作的重要性,能夠接納他人的觀點,不斷完善自己的設計製作。發展對工程設計和動手製作的興趣,激發創新精神。

  意識到要樹立細緻、有步驟地工作的態度,嘗試用不同的思路、方法完成科學探究。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體會到不同小車具有不同型別的動力,改變動力的大小會對小車的運動有影響。

  體會到製作的關鍵在於設計,改變設計方式會對小車的運動有影響。

  體會到生活中能量無處不在,並且以各種形式存在。

  體會到不同測量工具可以解決不同的現實問題。

  意識到輪子的發明是技術上的巨大進步。人們會不斷改進設計,以滿足自已不斷增加的需求。

  四、主要教學措施

  1.瞭解學生前概念,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開展教學。

  2.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5.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6.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

小學科學教學計劃11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教育精神為方向,以新課程標準為標準指導日常教學工作,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我校圍繞課程實施中顯現的實際問題的解決而展開行之有效的教研活動,認真研究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程評價,深入瞭解並及時解決教學中的困難和問題,總結、推廣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經驗,探索教學規律,在課程改革的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專業水平和科研水平。認真貫徹落實學校工作計劃,加強課堂教學管理,關注課堂,關注學生,關愛差生,把時間交給學生。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激發求知慾,切實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終身學習、自主創新的科學態度。新學期特制訂此計劃:

  二、工作套路:

  1、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上好科學課。

  新課程強調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把時間交給學生,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作為科學教師要繼續認真學習科學新課程標準,轉變教學觀念,把新課程貫穿在工作中,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尊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每個學生能得到全面發展。

  2、提高自身的教科研水平。

  加強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是最主要的。平時要充分利用空閒時間,認真學習科學教學大綱,科學教材,認真鑽研科學教法學法,提高每個科學教師的教科研水平。加強學科整合,研究教材,提高業務素質;堅持備課,積極參加聽課活動,認真寫好聽課記錄,每學期聽課不少於16節,來不斷提高自身的教科研水平。

  3、以教研活動為中心,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從本學期起,我校根據學科改革的方向、目標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特別是要根據課堂教學的薄弱環節,加強內部練習,要有求變的意識,改變的教學方法,切實做好學習與案例研究相結合,課堂教學與發展活動相結合,進行教法與學法研究,提高教學質量,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本學期,我校圍繞學生科學自主探究為核心,備課、說課、上課、實驗等一系列活動,切切實實地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終身受益。

  三、具體做法: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用豐富多彩的現代科技光碟和網路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自主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方法;

  4、悉心指導學生的科學實驗活動;

  5、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6、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7、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

  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提高,以及對科學的理解是漸進的,需要我們引領他們經歷一個又一個具有科學意義的探究性學習活動,才能逐漸獲得發展。在新學期的教學中,希望老師們勇於探索,積累更多的經驗,將以探究為核心的小學科學教學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小學科學教學計劃12

  一、教材分析

  六年級上冊教材共有五個單元組成:《顯微鏡下的世界》、《我們的地球》、《物質在變化》、《探索宇宙》、《假設與實驗》。從知識覆蓋面上,覆蓋了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物質世界三大領域。

  第一單元《顯微鏡下的世界》屬於生命科學領域,是在學生學習了常見的動物、植物、人體這些生命體的一些同共特徵的基礎上,根據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關於微生物及生物的基本結構來編寫的。在這一單元裡,我們要引導學生透過顯微鏡觀察,查閱資料瞭解,親自動手實驗接觸微生物,使他們在研究神秘的微生物世界的同時,發現秘密,掌握規律,體驗成功的樂趣。

  第二單元《我們的地球》,地球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之一,也是我們人類生息繁衍的惟一場所。人類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幾百萬年,自從人類文明的出現,人類對地球的探索就一直沒有停止過。本單元從人類探索地球的形狀開始,引領孩子們從地球表面到地球內部去認識地球,依次研究地球的外部形狀、表面地貌、內部結構,以及長期以來地表的變遷情況。

  第三單元《物質在變化》,本單元屬於“物質世界”板塊中“物質的變化”範疇,教材從生活中熟悉的一個個變化入手,提升學生對物質變化的認識,並試圖讓學生在學習相關科學知識和科學概念的過程中,經歷部分或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提高科學探究的水平,使學生體會到科學知識可以改善生活,從而激發學生關注與科學有關問題的積極性。

  第四單元《探索宇宙》,本單元是依據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有關“天空中星體”的內容標準來建構的,讓孩子們透過觀察、記錄太陽和月球的運動變化,探究它們的運動模式,鍛鍊自己的毅力;讓孩子們通過了解人類對宇宙奧秘的探索,認識科學的進步和人類智慧的潛力。引領學生進入天文這座神聖的殿堂,開啟宇宙這本書,遨遊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解答心中的問題,揭開宇宙神秘的面紗。

  第五單元《假設與實驗》,本單元首先是透過問題與探究方法的關聯,引匯出“提出假設”也是探究問題的一種常見的方式。其次透過對實驗的定義介紹了實驗的兩種基本型別:模擬實驗和對比實驗。由於實驗是一種綜合的探究技能,因而,我們對學生的教學要求,既包括體現實驗自身特點的最基本的方面,即實驗的型別、因果假設、實驗中的條件與單變數控制,還包括學生能夠按照實驗的基本步驟從事實驗活動。

  二、教學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使每一節課成為聚沙成塔的沙,滴水穿石的水。設計科學課的教學目標時應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不同的行為化動詞表述不同型別的教學目標、儘可能用表現性目標表達需長期積累才可能實現的目標。

  2、科學老師充分認真地做好課前準備,包括自身對各方面知識的儲備和對實驗儀器的規範科學地操作、實驗材料的製作,以及學生實驗的課前準備、課中指導工作等。

  3、讓探究成為科學課學習的主要方式。科學探究活動一般應掌握由簡單到複雜、由教師扶著走到逐步放開、由模仿到半獨立再到獨立的過程逐步進行。要給學生一個由生疏到熟悉的過程,不要要求一步到位。

  4、教學中要充分重視和使用網路、多媒體及儀器的使用,讓學生原本較陌生的、枯燥單調的微生物教學變得生動、具體、有趣。

  5、因地制宜選取教學內容和開展教學活動。本套教材是面向全國編寫的,但我國各地的教學資源和學校狀況差異很大。為了使各個地區的科學課教學能夠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們希望老師們充分利用當地教學資源實現教材編寫的基本意圖。在條件不能滿足的學校,我們可以尋找替代品,把當地容易獲得的相似物體作為觀察物件,或者簡化某些觀察活動,積極開展適宜本地特點的科學學習活動。

小學科學教學計劃13

  一、學情分析

  透過一個學期的科學課學習,大多數學生已經具備基本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勤於操作,課堂紀律嚴明,能夠在課堂上全身心地進行探究。同時,在進行著觀察、提問、假說、預言、調查、解釋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都能以小組合作為必要前提,所以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也得到了預期的增強。

  但是還是有問題存在的: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課時作業經常只能放在課後完成,更無法及時訂正全班性的作業錯誤,還好上學期早自修增多,但是本學期早自修時間馬上要恢復一週一節,所以本學期在提高活動效率和養成作業習慣上尚需努力。

  本學期學生將種鳳仙花和養蠶寶寶,根據其他老師的教學經驗,學生們總是沉浸於具體的親歷過程中,不善於階段性的小結或整理,能參與寫科學日記的學生非常少,導致課堂上交流反思提升的效率不高,課內外探究活動不能很好地結合起來。所以擬與語文老師商量,透過寫語文日記或週記的方式來促進孩子們對活動過程進行及時的整理反思,同時著力於提高日記的科學含量,即如何進行觀察記錄、如何採集資料分析資料、如何進行科學的提問及資料搜尋等。

  二、教材分析

  1.整體概述

  本冊內容由“植物的生長變化”“動物的生命週期”“溫度與水的變化”“磁鐵”四個單元組成。每個教學單元都有7個課題,這7個課題即是學習的內容。一般來說,每個教學內容為一個課時,本學期上課時間為18周,共計36課時,教學時間十分緊張。特別要注意的是,第一單元“植物的生長變化”、第二單元“動物的生命週期”內容需要配合氣溫和實際生長情況進行教學,所以把第三單元“溫度與水的變化”、第四單元“磁鐵”的教學內容與前面兩個單元進行穿插教學,並根據實際情況作適當的調整。

  2.單元簡析

  (1)“植物的生長變化”單元,將引領學生在種植風仙花的過程中,觀察綠色開花植物的生長髮育歷程,發現其生長變化的規律,知道綠色開花植物的生長都要經歷“種子萌發”“幼苗生長”營養生長”“開花結果”這樣的生命週期。同時伴隨著生長過程,指導學生研究植物主要器官一根、莖、葉的功能,初步認識植物體都有維持其生存的結構、結構與功能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

  (2)“動物的生命週期”單元,將指導學生親歷養蠶的過程,瞭解蠶的一生要經歷出生、生長髮育、繁殖、死亡的生命週期,並以蠶的生命週期為例,從常見動物的生命過程中,以及從人體特點的觀察中,認識動物和人的生命週期。

  (3)“溫度與水的變化”單元,將以水為例,引導學生探究熱量和物質狀態變化之間的關係。透過觀察水的固、液和氣三態,研究水在融化、結冰、蒸發和凝結等過程中發生的變化,幫助他們初步認識物質是不斷變化的,這種變化是與外界條件密切相關的。同時,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質“迴圈”的概念。

  (4)“磁鐵”單元將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安排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引領學生認識磁鐵具有磁性、磁鐵兩極磁力最強、磁鐵能指南北、磁鐵具有異極相吸和同極相斥等性質。並透過做一個指南針和學習用指南針確定方向等方向,瞭解磁鐵的應用。

  三、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教材設計了大量的探究性活動,希望學生對每一個科學概念的發展都是建立在已有認識、探究所獲得的事實和邏輯思維加工的基礎之上。同時希望學生在具體概念的基礎上能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概括,獲得概念性理解。

  2.過程與方法

  本冊重點培養學生以下方面的能力:想辦法解決一些簡單科學問題的能力;進行持續、細緻、有聯絡的兩兩對比觀察的能力;多次重複,進行簡單對比實驗的能力;綜合運用觀察和實驗所得證據,經過思維加工並嘗試進行解釋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學習中,希望學生能認識到,將觀察和實驗結果用於科學討論和解釋,更具說服力;探究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因此有必要重複實驗;運用工具會幫助我們更精確地獲得事實。顯然,對證據的重視,理性的思考,大膽的質疑,是科學態度的重要標誌,也是本冊教科書中發展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重要內容。

  四、具體教學方法和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主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只有充分了解學生在概念的形成過程中的思維變化,才能做出正確的教學判斷,並避免客觀事實與學生的想象混淆。

  2.指導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比較和描述。教科書中涉及了大量的觀察、比較活動,這些活動可以幫助學生髮現觀察物件在屬性、結構、功能、關係等方面的特點,是學生建構科學概念的重要認識基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教科書中給出了各單元相應的記錄表,並提示學生用文字、資料、簡筆畫、氣泡圖、網狀圖和柱形圖等進行記錄。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客觀的記錄觀察到的現象,並隨時提示他們將自己的記錄與小組同學的記錄進行比較、修正,教師每週對學生的記錄進行督促和檢查。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彙描述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活動中需要學生進行描述的內容很多,有些甚至是實驗過程的描述,這種描述能夠幫助學生提高科學思維能力,教學中應耐心引導。

  5.指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尤其要重視學生在觀察實驗過程中,從證據、表格、圖形獲得的一些科學資訊,並引導他們合理地使用這些資訊做出科學解釋。

  五、教學設計進度表

  周次 起止日期 教學內容

  1 2.22-2.26 一1植物新生命的開始;一2種植我們的植物

  2 2.29-3.4 一2種植我們的植物三1溫度和溫度計;

  3 3.7-3.11 三2測量水的溫度;三3水結冰了;

  4 3.14-3.18 一3我們先看到了根; 三4冰融化了

  5 3.21-3.25 三5水珠從哪裡來;三6水和水蒸氣

  6 3.28-4.1 三7水的三態變化;一4種子變成了幼苗

  7 4.4-4.8 四1我們知道的磁鐵;四2磁鐵有磁性

  8 4.11-4.15 二1蠶卵裡孵出的新生命;一5莖越長越高;

  9 4.18-4.22 四3磁鐵的兩極;四4磁極的相互作用

  10 4.25-4.29 五一小長假;機動

  11 5.2-5.6 二2蠶的生長變化;四5磁力大小會變化嗎

  12 5.9-5.13 四6指南針;四7做一個指南針

  13 5.16-5.20 二3蠶變了新模樣;第二單元複習和測驗

  14 5.23-5.27 一6開花了,結果了;二4蛹變成了什麼

  15 5.30-6.3 二5蠶的生命週期;二6其他動物的生命週期

  16 6.6-6.10 二7我們的生命週期;第二單元複習和測驗

  17 6.13-6.17 一7我們的大豐收;第一單元複習和測驗

  18 6.20-6.24 總複習;期末考試

  注:第一單元“植物的生長變化”及第二單元“動物的生命週期”內容需要配合氣溫和實際生長情況進行教學,所以把三、四單元的教學內容與前面兩個單元進行穿插教學,並根據實際情況作適當的調整。

小學科學教學計劃14

  一、學生情況分析:

  1、可喜之處:透過上一學期的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另外,在進行著觀察、提問、假說、預言、調查、解釋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我強調小組合作必要性,所以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不足之處:上學期由於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地,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壓制,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還有,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這現象尤為突出。

  二、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性活動。

  三、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數、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四、教材分析:

  1.本冊教科書遵循《科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內容的選編上,注意選擇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基礎的、適於開展探究活動的內容;在能力培養上,注意了層次上的變化,較三年級上冊的要求有所提高。打破“知識切塊”式組建單元的做法,以主題單元的形式編排了《熱脹冷縮》《岩石的科學》《光與我們的生活》《土壤與植物》《我們的家園-地球》《研究與實踐》等6個單元,共23個課題。以小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構建單元,做到了“生活經驗”引領下的內容綜合化,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教會學生科學地對待自然界的事物。

  2、教學重點:

  從上學期開始,學生對實驗非常感興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內在。所以本學期的重點是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透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五、本冊教材的知識系統和結構

  本冊共22課。從知識方面可以分為五個單元:

  1、熱脹冷縮:(1---6)課,主要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熱脹冷縮的現象進行研究,讓他們對力的各種熱脹冷縮有一個親歷的活動,體驗科學探究。

  2、岩石的科學:(7---10)課,讓學生透過閱讀大量資料、對岩石的概況有初步瞭解,並透過掩飾的主要特徵進行了解。

  3、光與我們的生活:(11--14)課,引導學生從身邊熟悉的用光入手,結合自己已有的經驗,透過觀察、設計、實驗等探究方法揭開一個個與光有關的謎。

  4、土壤與植物:(15---18)課,從自己的身體入手,引導學生涉及植物與土壤的關係。

  5、我們的家園-地球:(19—22)課,瞭解人類對地球的形狀的認識的歷史。瞭解學生所做的努力,惹事到科學的餓重要性。

  6、研究與實踐:(23、24)課,引領學生嘗試自主運用已經掌握的科學探究方法和已有知識,從生活中發現問題,確定研究方向和計劃;培養學生“調查與研究”等實踐能力,從而實現開發學生科學學習潛能、培養創新精神和動手實踐的能力。

  六、教學進度安排

  本冊教材以單元為內容單位,在課時安排上也以單元為主,幷包括隨時評價所用課時。

  第一單元:熱脹冷縮

  六課時

  第二單元:岩石的科學

  六課時

  第三單元:光與我們的生活

  五課時

  第四單元:土壤與植物

  五課時

  第五單元:我們的家園-地球

  六課時

  第六單元:研究與實踐

  二課時

  本學期上課18周共36課時,其中新授30課時,複習考試2節,機動4節。

小學科學教學計劃15

  一、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性活動。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數、採集資料,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取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1、可喜之處:三年級學生透過上一學期的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

  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另外,在進行著觀察、提問、假說、預言、調查、解釋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我強調小組合作必要性,,所以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強。

  2、不足之處:上學期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後面的許多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地,甚至有些探究活動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影響,而至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還有,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這現象尤為突出。

  四、教材分析:

  (一)、全冊內容情況:

  三年級下冊是在三年級上冊的基礎上編寫而成的。小學三年級上冊是科學教材的起始冊,選擇的教學內容是以學生“有系統的觀察活動”為主線展開的。例如,在教學內容中設計了“觀察物體”等活動。作為這一線索的延續,在這一冊中共安排了“常見材料”、“聲”、“電”“光”、“磁鐵”、“資訊與通訊”等六個單元。

  (二)、各單元內容和課時情況:

  1.常見材料單元是全冊書的基礎單元,讓學生了解人們對材料的使用與材料的性質有關,培養學生了解新材料、關心新材料的興趣。

  2.聲單元透過指導學生透過尋找聲音、觀察發聲物體、自制樂器等探究活動,培養學

  生提出問題、制定計劃、實驗製作等方面的探究能力。

  3.光單元讓學生認識有些物體是能發光的,有些物體是透光的,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光的傳播線路是可以改變的,培養學生探究客觀事物本質的興趣和能力。

  4.電單元透過分析電在生活中的應用,懂得有些材料容易導電,有些材料不容易導電,培養學生想知道、愛提問、樂於與人合作和交流的科學態度。

  5.磁單元透過研究磁鐵的性質、尋找磁在生活中的用途等活動,讓學生經歷從預測、驗證到討論、交流的完整科學探究過程。

  6.資訊與通訊是全冊書的綜合單元,透過分析人類傳遞資訊及通訊技術的發展,讓學生了解聲、光、電、磁知識的應用引起通訊技術飛速發展的科學事實。

  (三)、教學重點:

  從上學期開始,學生對實驗非常感興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內在。所以本學期的重點是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透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四)、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展開主題研究,進行饒有興趣的研究,是本學期的難點。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主要教學活動型別:

  1、蒐集資訊現場考察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實驗專題研究情境模擬。

  2、討論辯論種植飼養科學遊戲資訊釋出會、報告會、交流會。

  3、科學欣賞角色扮演科學幻想。

  七、主要導學方法:

  1、探究法演示法參觀法實踐法討論法。

  2、談話法辯論法實驗法列表法暗示法。

  八、教學進度表

  周次教材內容

  1-2常見材料

  3-5聲

  6-8光

  9-10電

  11-13磁

  14-16資訊與通訊

  17-18期末複習

  19-20期末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