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書感悟> 教學反思與感悟合集15篇

教學反思與感悟

教學反思與感悟合集15篇

  身為一位優秀的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透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學反思與感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反思與感悟1

  國家的振興在教育,教育的振興在教師,提高教師的素質是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根本保證。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新的挑戰。實踐證明,只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把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李再湘老師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體會寫就的《教師專業成長引導》一書,為推動教師的整體素質的提升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同時給好學的教師點燃了啟明燈,指引了前進的方向。假期中有幸讀到了李老師的這套叢書,受益匪淺。

  一直以來,面對“教學反思”,我倍感頭疼,要寫的似乎很多,又覺得無從下手。反思中發現了問題卻又不及時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於是,“反思”成了走過場,成了應付檢查時“臨時抱佛腳”的拼拼湊湊。歸根結底,沒有明白反思的重要性,更沒有把這個工作落實。讀了李老師關於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提升這一章節,收穫很大。他在書中明確了教學反思的概念,強調了教學反思對教師成長的作用,闡述了教學反思的內容,具體到三個步驟。讀完全篇,讓人有“撥開雲霧見晴空”的感覺。教學反思不是想象中那麼神秘,那麼高深。甚至我覺得反思應該成為一個老師一堂好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是課堂的延續,是經驗的積累。李老師在反思內容中提到了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是否對學生有傷害,這個觀點讓人耳目一新。我們總在乎一堂課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更多的時候我們在收集精彩。而同時我們忽略了很多細節。課堂內,教師不經意的動作言語往往容易給學生造成無形的傷害,可教師自己還難以察覺。也許一句用詞欠妥當的批評或是一句嘲弄的玩笑話,都可能觸動孩子敏感的心,打擊他的自信,更大的惡果是興趣的喪失。我們經常說到賞識教育,發現每個孩子的閃光點,我想這些都應該落實在教育的每時每刻。教育要“以人為本”,我們當老師的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因為孩子偶爾的調皮或退步就對其失望,或者在批評人時口不擇言。另外我們要反思課堂內是否讓不同的學生在學習上得到了不同的發展。要防止優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進。也就是說,課堂上要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應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安排不同的作業,優生加上幾道“思維訓練題”,讓他們多多思考,增加思維的含量。而對於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則要降低學習要求,努力達到基本要求。這樣才能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和諧發展。李老師在書中還提到了要反思教師自己的專業知識。確實,要給孩子一杯水,自己就先得儲備好一桶水,否則豈不是誤人子弟?曾經,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們總認為憑藉已有水平教小學是綽綽有餘,於是忽略了自身專業素養的提升。殊不知,現代教育理念不斷更新,教育內部進行著深層次的全方位的改革,要求我們創造性地投入新課程的改革。因此我們要反思自己內容教對了嗎?自己的知識儲備能滿足學生旺盛的求知慾嗎?自己的知識能夠滿足數學課程改革的需要嗎?要預先想好學生可能提出的形形色色的問題,並要想好答案。不要不懂裝懂,或是搪塞學生“這是以後學習的內容”。我想,一個優秀的老師,必定以其淵博的學識成為其人格魅力的展示,俘虜學生的心,從而真正培養出優秀的學生。

  看完李老師的著後感言,我更是對他多了一份敬佩。“天道酬勤”,勤勉好學的他與數學與教育結下不解之緣,一直沒有終止學習追求的步伐。我想,這肯定源於他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才讓他有工作的熱情和動力。很多時候,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我們多了一份安逸,更多了一份惰性。我們總抱怨備課的單調,工作的辛苦,而更多時候我們沒有用心去享受工作的樂趣。我認為心態很重要。借用楊讕的一句話,別人問她家境那麼好還這樣辛苦工作是為什麼,她說“有些人是舒舒服服過辛苦日子,我是辛辛苦苦過舒服日子。”人,一輩子總要有目標,有追求。讓自己的人生精彩而有意義。李老師曾說,藐視困難,迎難而上,是通向成功的天梯。人生總得有追求,而追求只有同事業聯絡在一起,才能給我們留下有價值的東西。李老師用他的執著追求和銳意進取換取了他事業上的系列輝煌。與其相比,我感覺很慚愧,從教十五年了,雖說工作兢兢業業,踏踏實實,但沒有什麼大的成績。很多時候,我總認為當老師上好課批改好作業就行了。卻不料久不動連筆都會鏽。而且在教研教改的浪潮中對我們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文素養、寫作素養等等。教師有涓涓源頭的溪,教學才能左右逢源;教師有相容幷蓄的海,教學才能融會貫通。在以後的工作中,要建構終生學習的學習理念。閱讀面越廣,心胸才會更開闊,做人就會更完整,吸取的營養才會更豐富。

  韶華易逝,歲月輪迴,青春不悔!李老師面對成績“而今邁步從頭越”。我當從他的經歷中學會勤奮努力,學會堅持不懈。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一個真正受學生愛戴、尊重的好老師!今天,我在別人的經歷中感悟,明天我在自己的感悟中成長!

教學反思與感悟2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第三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寫的是一個種葫蘆的人因為沒有治葫蘆葉上的蚜蟲,所以他的小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從而告訴人們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間的聯絡。

  一、說教法、學法:

  1、教學時,採用變序閱讀法理解課文內容。

  2、透過朗讀課文,體會人物語言。

  3、透過練習題,體會句子的不同語氣。

  首先是複習匯入。

  第二個教學環節是學習課文第一段和最後一段。我是以課文第一幅插圖來引入課文第一段的學習的,讓學生觀察圖中的小葫蘆是怎麼樣子的,讓學生先觀察圖,並用自己的話說說這棵葫蘆長得怎麼樣,引導學生 描述葫蘆樣子,我是這樣設計匯入語的:這麼可愛的小葫蘆書中是怎麼描寫的呢?請你自由地讀一讀課文,找出相關的句子。小黑板出示並引導學生說說課文的句子和他們自己的描述哪個好,好在哪?抓住“細長” 、“長滿”、“雪白”等詞語感悟語句優美,體會出小葫蘆的可愛,有指名讀、再指名讀、齊讀。直到讀出小葫蘆的可愛為止。接著巧妙地丟擲問題,併合課文第二幅插圖,讓學生質疑。引導學生從書上找出葫蘆變黃掉落的原因。

  第三個教學環節學習二、三自然段。我是這樣設計過渡語的:長得這麼好的葫蘆,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了?請小朋友帶著這個問題,來學習第二、第三自然段,邊讀邊想小葫蘆為什麼會落呢?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第二、三段,找小葫蘆落的原因。接著老師指名學生彙報,並結合回答板書。結合板書提問:葉子上長了蚜蟲,他去不治,那麼他到底是怎麼想的呢?學生找出句子後,老師出示句子:有幾個蟲子怕什麼!有幾個蟲子不可怕。讓學生觀察這兩句話,說說發現了什麼。告訴學生這兩個句子意思一樣,但是表達的語氣不同,感嘆句表達的較為強烈。並透過範讀讓學生體會這兩句話語氣的不同,然後讓學生試讀,直到讀出兩句話的不同語氣為止。然後透過學習第三段中種葫蘆的人和鄰居的對話體會句子:葉子上的蟲還用治?葉子上的蟲不用治。知道這兩個句子一個是反問句,一個是肯定句,他們的句式不同,意思相同,表達的語氣也不同本來要使

  學生在品讀中感悟,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可是引導沒有做好造成這一環節學生沒有領悟好。

  最後一個環節是引導學生找出體會課文所蘊含的道理:事物之間是有聯絡的。本來安排學生說出葉子與葫蘆生長密切相關,再引導他們想想:其實葫蘆的生長除了離不開葉子,還離不開很多東西,你知道嗎?(根、陽光、水??)接著引導:不僅植物的身上有這麼聯絡,動物也有,最後:其實不僅是動植物,我們的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有聯絡的。結果由於太緊張,這一環節沒有做好。

教學反思與感悟3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任何一堂課,當我們課後反思的時候,總覺得有一些不足和遺憾。而我們的教學藝術水平正是在不斷解決不足和遺憾的過程中,得到提升。因此,教學反思是教師自我適應、學習與發展的核心手段。為此,我們在教學中更應加強以下幾方面的反思。

  一、加強教學問題情境的反思

  人的思維始於問題情境,問題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就是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學生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關係,用產生於真實情境中的問題,啟動學生的思維,激起學生對新知學習的熱情,拉近學生與新知的距離,為學生的學習作好充分的準備,為知識的產生、發展、形成作好鋪墊。由此支援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辦法解決問題。

  創設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相適應的問題情境,能造成學生的認知衝突,可激發學生的參與慾望,使學生迅速沉浸於自主探究,欲罷不能的境地,從而為課堂教學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礎。問題情境要放在學生跳起來夠得著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跳起來主動“摘果”。

  二、立足於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學用結合的反思

  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這就要求教師反思數學背景的現實性和“數學化”,必須以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為問題背景,讓學生從具體問題情境中抽象出數量關係,歸納出變化規律,並能用數學符號表示,最終解決實際問題。

  內容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既要貼近生活,聯絡實際,又要靠近課本,使學生有興趣、有能力去嘗試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要堅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原則,這會給學生帶來新鮮感和親近感。

  教學中,要善於將書本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絡起來,科學地設計探究性問題,誘發學生的求知慾,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並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社會,從而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對實際問題的數學建模能力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同時加強學生對學數學的反思。要使學生體會到日常生活中隱含著豐富多彩的數學知識,學的是有價值的數學,要求學生時刻關注生活,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從生活中發現數學、理論聯絡實際、多收集生活中的素材,並將所學數學知識具體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去。

  三、加強數學知識的形成和學生學習過程的反思,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現代教學論認為: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的確,思維往往從人的動作、參與開始的,切斷了活動與思維的聯絡,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而動手實踐,則最易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十分關注學生的直接經驗,讓學生在一系列的親身體驗中發現新知、理解、掌握新知。同時應注重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包括用數學眼光去觀察,用數學的知識去說明,用數學的方式去分析,用數學的思想去處理這四個方面的意識。

  新課標非常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動手操作,教學中,要重視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學生決不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加強學生動手操作的內容,讓學生體驗數學結論的來歷,在操作過程中獲取解決問題的經驗。例如兩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四、加強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的反思,培養創新和實踐能力

  愛因斯坦說:“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勵學生實際行動。”圍繞問題情境,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不僅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和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和問題的解決過程,從而在過程中開發學生的智慧,展示全體學生的個性、創造性、能動性、提高學生的素質。這是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自我創新的重要環節,是主體參與教學的基礎。

  新課標要求學生“能透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獲得數學猜想,並進一步尋求證據,給出證明或舉出反例。”在教學中,要加強學生對開放性問題的訓練,儘可能給學生創設適當的數學情境,讓學生展開研究,使不同層次的學生獲得不同層次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課堂中設計的討論題,教師要進行有理有據的指導,讓學生之間進行討論研究,這樣學生在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學習環境中,既能獨立思考,又相互啟發,在共同完成認知的過程中加強思維表達,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逐步提高學生參與合作學習的活動質量。

  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的自覺衝動,不斷反思,不斷地發現困惑。“教然後知困。”不斷髮現一個個陌生的我,從而促使自己不斷求學求教,書海尋寶。學習反思的過程也是教師人生不斷輝煌的過程。教學反思可以激發教師的教學智慧,探索教材內容的嶄新表達方式,構建師生互動機制及學生學習的新方式。

教學反思與感悟4

  前幾天,我們完成了第一單元的學習,回想這兩星期的課堂,曾迷茫,曾痛快,曾恐慌,也曾思考.在整理思緒之時,課堂處理的大環節依然歷歷在目,而記憶中最系統最清晰的當屬第四課的教學。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準備用一節課的時間消滅它,上課環節我思路清晰.

  一. 匯入新課。採用的是單元回顧的方式。領著孩子們把第一單元學過的課文主要內容一一回顧,然後我們發現,前三課說的都是孩子們從玩中得到的快樂,而第四課有點特別,說的是槐鄉的孩子從勞動中體驗到的快樂,這對於預習過課文的同學們來說,稍一點撥就脫口而出了,非常順利,而我隨機在黑板上寫下的勞動快樂四個字就成了這節課屢屢談起的核心字眼。用這種方式匯入新課,既對前面所學課文進行回顧,又一不小心抓住了課文的中心,後面看來真是不失為一種無意為之的小成功。

  二.而後我告訴學生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大家要用自己已經積累的語文能力讀懂課文,而老師呆會要做的就是傾聽大家的讀書交流。大家興致一下高了起來,看得出來這句話表明了我充分相信他們,他們中有的開始坐正身子,眼神了透出對新課文的渴望。為了節省時間,也避免集體混亂,我帶著學生一步步深入課文。從字詞開始,雖然它在本單元地位不高,略讀,但課文並不容易讀,生字多,還有不易理解的詞語,句子也是文鄒鄒的。我說詞,學生畫,比的是誰聽得清,反應得快,其實真正反映的應該是誰對課文最熟,預習做得最充分。畫詞是學生們非常喜歡的一種學習方式,當老師的也非常享受,將悄悄地教室,誰也不言語,只是在那靜靜地將目光在字裡行間探尋,真正的高度集中注意力。我們邊畫還邊解釋一些其中的生僻詞,比如“耷拉、覓食、滿載而歸、月落柳梢”有的放在句子中理解,有的說完意思再現學現用,說上一句話,輕輕鬆鬆,自由自在。將畫的詞語按順序通讀一遍算是學詞最後一個環節了,就這樣學詞不免是要讓人覺得不紮實,但到了三年級,大部分的孩子已經對漢字敏感,容易記住,而記不住地也只能到課文中去混混眼熟,不能一味拖了。

  三.突破了詞語關,接下來就是讀書了。先自由讀,根據自己的實力和習慣把握節奏,難讀的句子也自己掂量著多讀幾回,至少要讀通了。然後是我讀,讓他們輕鬆一下,也讓他們有更高的朗讀目標。現在看來,無論什麼時候,孩子們都是喜歡聽老師讀課文的,在我的課堂上,無一例外過,只是我做得不夠,並沒有做到課課範讀,以後要彌補這點。三讀,學生小組內讀。邊讀邊思考,你覺得槐鄉的孩子可愛嗎?為什麼?這是就本課提出的唯一一個大問題,突破了它,對這篇略讀課文的瞭解也就夠了。不要挖得太深,要再深,看他們各自的本事去。

  四.交流討論,學生總能想到你想不到的,有時候還真措手不及。先是很多孩子都體會到了,槐鄉的孩子之所以可愛是因為他們勤勞,懂事,撿槐米賺錢交學費。後面的理解必須要讀到書本文字後面去,大家又點猶豫,不大有十足的把握。突然一個孩子舉手說:“他們平時摘槐米影響學習了怎麼辦?”這是我不曾料到的突發情況,但還好,自認為化解得還不錯,“是啊!如果是上學期間去摘槐米,這樣難免會影響學習,所以最好是什麼時候去?”“放假了去。”“對,課文中寫的是八月的暑假。”然後我帶著學生讀描寫暑假熱的句子,體會到早出晚歸,在烈日炎炎下撿槐米的辛苦。為後面的“苦中作樂”打好基礎。接著又有一個孩子站起來,他要表達的觀點是,既然是從早到晚都在外面,那他們的暑假作業怎麼完成?夠刁鑽的!我這樣說了句,“說得不錯,但大家想想,這些靠自己勞動賺錢的孩子,他們的暑假作業有可能不完成嗎?”於是大家吵鬧開了,後來一致認為馮爽不必操心這個,因為他們知道錢的來之不易,不會不珍惜學習機會的。這兩個問題在我備課之外,天外來客一般降落我的課堂,還好有驚無險,巧妙解決。然後我們討論最後一個衍生出來的問題,撿槐米雖辛苦但大家卻很快樂,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我們一個勁地從文中找句子,隨機訓練朗讀,時間把握地也正好。

  五.聯絡生活實際,說說勞動帶給我們的快樂。就三年級開始打掃教室衛生一事來說。

教學反思與感悟5

  《我要的是葫蘆》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三冊的一篇講讀課文,屬寓言性質。文章短小精悍,語言活潑生動,人物形象鮮明,是深受孩子們喜愛的一篇課文。結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一至三年級“要培養學生透過上下文理解課文中重要詞語的意思,並能在閱讀中不斷積累詞語。”“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上作了如下的幾點思考:

  一、抓住詞句,注重積累

  這篇課文比較短,但是好詞好句還是挺多的。如“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後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句子中“細長”“長滿””、“綠”“幾朵”“雪白”“掛”等詞語,讓學生想象描寫的景象,體會加上這些詞語把葫蘆藤的形狀、葉子的茂盛、花的顏色、大小都描繪了出來,為日後的寫作打下基礎。

  二、 以讀品文,加深理解

  閱讀教學應立足於培養孩子閱讀文章的興趣,引導孩子品味語言,積累語言,從而發展他們的語言,達到自己能讀書的目的。因此,在教學中教者應始終把語言的學習、體會、感悟作為重點,而對語言感受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讀”。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可見“讀”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多讀可以訓練學生的語感,多讀可以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多讀可以豐富孩子的表象。但這所謂的“讀”必須是學生在教師有目的的引導下,匠心設計下,有針對性去閱讀。是為著更深層次的理解課文,更深層次的感受語言而選擇的最佳途徑。

  在《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中,我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細長的葫蘆藤上長滿了綠葉,開出了幾朵雪白的小花。花謝以後藤上掛了幾個小葫蘆。 ”“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透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選擇讀,引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悟,最終達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積月累的訓練中,讓孩子們養成結合語境理解字詞以及主動閱讀的習慣,從而提高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依託文字,啟發想象

  低年級學生對人物的感知通常要藉助於情境的創設,巧妙地創設情境可以啟用孩子們的思維,從而使之更有效地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本課教學中,為了讓孩子們進入人物的內心,深刻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學中創設了幾個情景:在教學“那個人看見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的情景時,心裡會想什麼?”這一環節時,我給學生設計用“那個人看見葫蘆一個一個都落了,可能會( )地說:“( )”這樣的句式來說。

  當然充分地讀也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字,感悟文字,從而內化為自己的語言。

  最後,我設計了一個語言拓展訓練:“第二年春天,那個年輕人又種了一棵葫蘆, ___________________。” 讓學生續編故事,學生依託文字,發揮想象,都能有話說,語言表達能力也進一步得到了鍛鍊。

  四、教學不足以及今後努力的方向

  1.教學反饋及應變能力有待於提高。在教學中,隨時都有學生當堂的生成,即興語言的表達,如何圍繞教學目標,充分肯定,及時地促進學生,我覺得做得還不夠好。這一點,

  我想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磨練,另外,在聽課時多多學習其他老師好的做法。

  2.教學語言的再精煉。我覺得在教學時,語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確些;語言的目標性應更明瞭些。

教學反思與感悟6

  為什麼現在大部分學生都喜歡唱歌,而對識譜沒興趣呢?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剛接觸識譜時的臺階太高了,這就使得一部分學生感到困難、枯燥,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中,根據不同年級學生認知規律的不同,我在採用樂譜上也各有側重。低年級是識譜教學的準備階段,主要採用圖形譜。圖形譜以形象、具體、直觀的點、線、實物、圖形等符號體現旋律的走向與節奏的強弱,有著很強的直觀性與趣味性,非常適合低年級的同學使用。如在演唱《閃爍的小星》時,讓學生自己動手剪一個小星星,然後邊演唱歌曲,邊用小星星畫旋律線,感受自己對音高的體會。在聆聽《獅王進行曲》時,我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法來畫一畫聽到的音樂,有的同學聽到了獅王的走路聲,畫了一排高低不同的腳印,同學聽到了獅王的吼聲,也用線條畫了出來.這樣,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音樂符號,在樂聲中“聽音樂畫音樂”或“唱音樂畫音樂”,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學習樂譜的興趣。中高年級的學生開始學習看譜唱歌,這個時期的臺階太高了,就會有一部分同學上不去,我採用圖形譜、字母譜與簡譜相結合的形式,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讓同學們快快樂樂學音樂,輕輕鬆鬆學識譜。

教學反思與感悟7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採用了隨文識字的方法進行教學,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識字,由字到詞,再由詞到句。並透過運用生動活潑的教學方式,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語文課上“我能說”、“我能演”、“我能做”,使他們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例如:請同學上臺來掛葫蘆,其他同學觀察他的動作,從而使學生意識到“掛”要靠手,所以是提手旁。然後再想想還有什麼好辦法記住這個字,學生們很快想到了“哇、畦、窪”等生字,從而拓寬了學生的識字面,並使以前所學知識得以鞏固。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努力抓住一條主線:引導孩子們順其自然地識字,並在識字活動的基礎上滲透漢字文化及人文教育。想象是孩子的天性,只有喜歡想象才會有所創造。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了幾個想象說話的環節。如:“當看到那麼多蚜蟲時,如果你是種葫蘆人的朋友或者只是個過路的人你會說些什麼?”以及最後續編故事:“第二年春天他如果又種了葫蘆,當再次生了蚜蟲時他會怎麼做?”透過這樣的大膽想象,不但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和語言,同時也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得以培養。

  此外,低年級學生對人物的感知通常要藉助於情境的創設,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透過課件創設情境向學生們展示了葫蘆的可愛,蚜蟲的可怕等,從而啟用學生們的思維,使之更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教學反思與感悟8

  親情之愛,是一切美好感情的基石。透過這次“表達·交流”綜合實踐的設定,引導學生用心感受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親情,接受一次愛的洗禮,感激親情,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並透過同學之間的交流,瞭解親情的豐富內容和多樣表現,進而豐富對於親情的感悟和認識;最後透過“親情”主題寫作活動,內化關於親情的感悟和認識,學習用適當的語言形式表達自己的真摯情感。我認為教學重難點:1.創設情境,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2.學會表達學會感恩,學會用適當的語言形式表達自己的情感。

  課講完後,感覺不是很順暢,有一種不是很透徹的感覺。其實,作文教學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獨特體會,在上課中要有個性化的理解。但無論如何解讀,終極目標一定是喚醒學生體驗,然後引導去寫。體驗被喚醒後,學生就有了可說的話,也就是有了寫作素材。在引導寫作中,在技巧的指導中,一定結合具體的材料,或文字或學生的當堂作文。

  一、 放平心態。

  雖然是一堂競賽課,但一定要淡化競爭性,當成普通課來上。課備的再熟練,準備的再充分,緊張都會讓課變形,效果大打折扣。老師的緊張會傳染給學生,心態的失衡,會影響交流溝通。本節課由於莫名的緊張,節奏有點亂。在“說一說”環節後,本來設計板書“點滴言行”四個字,也即解決選材的問題。結果遺漏了,當發現的時候已經到了“議一議”的環節了。本打算本環節後板書,可是又莫名其妙地忘記了。於是只好在快結束的時候補上了,雖然也算完整,但時機不好,應寫在該寫處,水到渠成,順理成章。

  二、 關注生成。

  在備課時,往往預設了多種情況。預設不能不考慮,但是預設往往偏離此課此生此時的具體情形。預設會出現與學生交流時產生一種隔靴搔癢的感覺,交流成了各講各話的表述,很難形成統一意見,難以達成具體目標。學生的回答本來很好,但如果缺乏及時的肯定,就會錯失啟用更多學生思維的有效時機。有一個女生在回答親情故事時,講了一個書上的事,並補了一句經典的話,親情不能等。此時應該順著此生的不能等往下引導,我們該怎麼辦?這樣一引,就會轉到如何感恩,如何表達對親人的理解上來。可我當時的處理,僅僅是一句重複:是啊,親情不能等。

  三、 直指目標。

  任何一堂課,都應該有一個具體可行的目標,課就應該圍繞這個目標去推進,去展開。無關的或不要緊的細枝末節,一筆帶過。所謂的精彩,只包括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教師的巧妙點播,學生的有機生成。在講述親情故事中,我講了一個自己的故事。也許太投入,沒把握好情緒,在說的時候數次哽咽,以致影響了教學的進度。作為一名老教師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導演的任務是營造氛圍讓演員去表演,如果自己失控了,演員去做什麼?

  四、用好材料

  在營造氛圍,創設情境時,用材料一定要注意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個別的特殊的例子沒有代表性。例如韓紅的《天亮了》創作及背後的故事,雖然感人,但不具備普遍性。我選用的是《天堂午餐》,極其貼近生活。其內容是《天堂午餐》講述的是一個年少輕狂的兒子,平時對母親的辛勞不以為意,甚至對嘮叨的母親發脾氣。當母親擦地時,兒子不耐煩地說:哎呀,別擋著我!當母親叫兒子吃飯時,正在上網的兒子卻回答說:別叫了,煩死啦!面對母親“我什麼時候才能吃上你給我做的飯”的期盼,他毫不在意地回答:“媽,等您老了,我天天做給您吃。”而當母親猝然過世後,追悔莫及的兒子悉心給母親做了一頓午餐,可是再也見不到媽媽的身影……在讓學生談一談哪一點讓你感動時,我的引導不是很到位。導致了材料使用不充分。再好的材料,不能化為自己的東西,也會給人以言猶未盡的感覺。

  整節課雖然有遺憾,但是我邁出了這一步,對我的教學生涯,對我的成長意義非凡。我從來沒有這樣思考過平時隨意佈置的作文該怎樣去上,一番探索,一番比較,一番糾結,收穫多多。它讓我懂得了該如何去引導學生寫作,讓我對自己也有了更深的認識,讓我知道了下一步我前進的方向在哪。

教學反思與感悟9

  金秋十月,桂花飄香。我有幸參加《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同課異構”的教學研討。下面我將自己的教學做如下反思: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對學生的學習,必須賦予“真實性”的學習任務。這種“真實性”的學習任務可以驅動學生迅速產生學習的需要。基於這一認識,本課創設的問題情境是以校園風景圖為引入,綠色文明指示牌為的圖形為疑問,說說他們的面積,猜想,設疑。引發興趣。這樣設計,由生活中的問題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新知的學習環節,使學生完成了學習新知的心理準備――成為一名探索者,為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奠定了基礎。

  有助於學生感受教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有助於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審視我們的生活,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理解數學,提高學生的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學生探索活動開始之前,教師沒有任何幫助,但正是這種沒有鋪墊的教學,學生真實的思維活動得到了體現,問題解決的策略不再像前述教學整齊劃一,課堂更加豐富多彩,教學過程充滿了生命活力。實踐證明,學生完全具備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的成長並不需要教師“迫不及待”的幫助,他們需要經歷從混沌到清晰的過程、正確與錯誤的考驗,他們需要的是探索的時空、交流的機會和心理安全的、富有激勵性的學習氛圍,這些才是學生需要的幫助。

  在操作探索,推導公式中。先啟發談話,猜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然後讓學生實踐操作,讓學生拿出剪好的平行四邊形,每四人一組,想一想,動一動,拼一拼,看能不能把一個平行四邊形拼成一個面積相等的長方形呢?

  學生動手若干分種,教師要注意巡視,選擇做得對的小組派一名學生給全班演示,說說你們的想法。然後教師再重點的演示和完善的敘述平移(可能學生說得不準確)。這樣讓學生憑藉“獨立思考、小組交流互評”的漸進過程進行充分的自主探究,在“親歷”和“體驗”中初步感悟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方法。這樣設計,讓學生經歷從特殊問題到一般問題的過程,使得學生的數學學習做到重點突破,為後面進一步學習面積公式作好鋪墊。當然,在這個環節中不管是操作還是彙報,感覺還不夠到位。

  感悟

  正如波利亞所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內在規律與聯絡。”在案例二中,正是有了自主探索的時空,學生才充分調動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和生活經驗,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透過不同角度的探索,想出這麼多的方法來解決新問題;正是有了交流的機會、展示的舞臺,學生才敢於大膽表達不同的見解,提出個性化、創造性的問題解決辦法;也正是經歷了從混沌到清晰的過程、正確與錯誤的考驗,學生才從中體會到了數學思考的樂趣、探索成功的喜悅。

  多次實踐使我們體會到,只有當教師真正瞭解了學生的需要,才能做到“該出手時才出手”,才能在學生感到“柳暗花明疑無路”時,他才巧妙地“撥開烏雲見月明”,讓學生眼前“豁然開朗”,只有這樣的幫助才是促進學生髮展所需要的真正的幫助。也許這樣,我們的學生會遇到困難和挫折,我們的課堂會失去“嚴謹”和“流暢”,也許預設的任務會難以完全達成,但當我們發現學生敢於獨立思考,奮力向前,大聲喊出“讓我試試”;當課堂成為學生的天地,真正體會到“海闊憑魚躍,天高任我飛”的美妙滋味時,身為教師,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一味地信守著“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的傳統觀念呢?

  我們是農夫,但不是“拔苗助長”的農夫,應是一個懂得怎樣真正幫助禾苗成長的“農夫”,是一個讓“禾苗”充分享受自由空間、陽光和雨露,也經歷風吹雨打,最終能品嚐到“碩果累累”之喜悅的農夫。

教學反思與感悟10

  從教八年,一直擔任語文教師,對語文教學有一種特殊的偏愛,平日裡願意多讀課改資料,多鑽研教材,在別人身上也學到了一些經驗。以下是自己對語文教學的點滴感悟。

  一、重情境

  有人說現在有些學校不是學生快樂的精神家園、學習的樂園,而是泯滅學生童心、磨滅意志和創造力的精神牢獄,不是沒有一點道理。有的同學把一首歌詞做了如下更改:“書包最重的人是我/作業最多的人是我/起得最早的人、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是我、還是我……”看來,教師在教學中能否重情趣是擺在我們面前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俗話說,動人心者,莫不先於情。情不深,則無以驚心動魄。教師教學不僅要重知識的教學,還應重視學生情感活動。記得第一次教學《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時,我遵循教材、教參,語文訓練似乎也很到位,但直覺告訴我學生沒有動情。課後反思,覺得關鍵在於未能創設具體可感的情境。於是,第二次教學時,我著力對教學材料進行重新組織,讓學生潛心調查,分析地球現狀。然後學生潛心會文,綜合思慮,結論讓他們觸目驚心。“我們只有一個家園一一地球,精心保護它吧!”終於成了所有孩子的呼聲。

  二、重參與

  所謂參與,這裡指的是學生由過去課堂上被動的聽與記轉變為直接參與課堂上的教學活動。有位教師在談到自己教改經驗時有這樣一段發言:“教師在課堂上要學會偷懶。”一語既出,全場傾耳。這個“偷懶”意味著讓學生多思、多說、多練、多參與,少一點教師的包辦代替。這個‘偷懶’意味著教師課前的精心設計,也取決於教師能否營造民主、寬鬆、和諧的課堂氣氛。前幾天,我觀察了一堂口語交際課《過生日請同學吃飯好不好》,感觸頗深。學生圍坐在老師周圍。開課伊始,師生間沒有了循規蹈矩的問候。老師娓娓道出煩惱:“過幾天,就是我女兒的生日了,她要宴請同學,你們幫老師出主意,請還是不請。”一語既出,天真幼稚的學生,都紛紛參與進來,主動為老師出謀劃策。老師側耳傾聽,相機點撥,循循善誘地引導:說話要口齒清楚,有順序,聲音適中,有條理。在老師平和的語氣中,人人敢說,人人願說。並且能流利地說,正確地說,達到了參與的目的。

  三、重合作

  合作學習能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參與學習以及表現自我的機會。就我們班級現狀:有四十多人,在開展學習過程中,老師提出一個問題,舉手者數十人。只有一人有幸發表高見,其他人則無露臉的機會。開展合作學習,可化整為零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參與和交流的機會。能搭起展示才華的舞臺,使他們感到有被人尊重的愉悅機會。

  四、重感悟

  特級教師於永正說:“重感悟,就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情要自己在讀中悟,理要自己在讀中悟,法也要自己在讀中悟。”聯絡自己以前的教學,覺得十分可笑,在讀文時,我常說:“請大家帶著喜悅的心情讀。”“請大家帶著的悲傷的心情讀。”感情怎麼能強加給學生呢?學生能不能讀好,關鍵是看教師如何循序漸進引導學生去感悟。後來我改變了做法。教學《夕照》一文時,我讓學生自言自語。當讀到“這雀躍著的波紋是夕陽得意的傑作。”一向大膽的宋博文在為他人評讀時,反駁道:“我認為某某同學讀的不夠歡快,雀躍一詞是表示像鳥那樣歡快的跳躍,而他的語氣讀的舒緩,沒有了調皮與活潑的感覺,我想試著讀讀。”此時學生全身心地投入,達到躍躍欲試的最佳學習狀態,老師無需多講多問,只有一條任務,給予鼓勵,給予支援。

教學反思與感悟11

  《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簡短精悍, 一類字二類字一共12個生字。教學中,我重點指導學習“葫、蘆”,讀好輕聲。在教學其他幾個生字時,先讓學生自己把生字讀一讀,再安排他們同伴互助學習生字,然後向老師彙報,得到同學幫助的生字是哪幾個?有的學生彙報:“鄰”字讀成了後鼻音,“藤”“盯”字讀成了前鼻音,同伴教會了我“哇”字怎麼組詞。這樣經過學生一彙報,我也就知道這些生字是他們難以掌握的生字了。我再把這幾個生字當做重點,以多種形式反覆地讀,例如:1.指名讀,讀對了大家跟著讀,同時表揚“小老師,你真棒!”,2.組與組之間比賽讀,3、男女比賽讀,4、開火車讀。經過趣味性的強化記憶,學生最終掌握地比較好了。這樣的生字教學效果使我自己很滿意。

  當學生和文字接觸之後,我提問:可愛的小葫蘆為什麼會落呢?我設計以此問題為突破口,採用變序閱讀法,先學習第一自然段和最後一自然段,再朗讀中間兩段,感悟問題的原因:種葫蘆的人只要葫蘆,而不管葉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間是有密切聯絡。他所犯的錯誤可以從他的語言看出來。在教學時讓學生抓住文中人物的語言朗讀體會,並進行分角色朗讀,理解課文內容。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應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都不一樣,就應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應,不刻意追求所謂的“標準答案”。

  我在教學《我要的是葫蘆》這一課時,採用角色換位學習體驗。“你如果也是種葫蘆的人,看到葉子上長了蚜蟲,心裡有什麼感受?”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有的說的慢條斯理,有的以急切的語氣來勸告書中種葫蘆的人,有的以葉子和葫蘆的關係來用科學道理講給書中種葫蘆的人聽。這樣的角色換位體驗學習法,使學生說出富有個性化的語言,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在品讀感悟2、3自然段時,我對種葫蘆的人只要葫蘆的思想,帶領學生更加深入體會。我抓住人物的語言,人物的神態動作來教學。如文中的“盯”就是那個種葫蘆的人眼裡只有葫蘆的'集中表現,加以品析。在這個環節,我先讓學生帶著問題(這麼可愛的小葫蘆為什麼會一個一個都落了?)自由讀課文,然後交流談論;當學生談論到那個人不給葫蘆葉治蚜蟲,不聽鄰居勸告才導致的後果時,我追問:“那個人為什麼不給葫蘆葉治蚜蟲,不聽鄰居勸告?”學生回答後,引出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和“盯”的品析。

  最後進行分角色朗讀練習。先讓學生自己選擇,你想讀什麼角色的內容,然後老師和不同層次的學生對讀,再讓男生和女生對讀,接著讓學生分小組分角色讀課文,來讀出那位種葫蘆的人滿不在乎的語氣,和後來不聽鄰居勸告,結果沒有收到葫蘆後悔的語氣。學生讀得興趣盎然,對課文也非常熟悉了。

  透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知道了植物葉子與果實的關係,這是從科學的角度來掌握的,另外也讓學生懂得想得到好果實,就得細心呵

  護植物各部分的生長,注意做事情的過程很重要的,不能只注意結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間的緊密聯絡。

  篇二:《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我要的是葫蘆》教學反思

  《我要的是葫蘆》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的一篇講讀課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悍,語言活潑生動,人物形象鮮明,是深愛孩子們喜愛的一篇課文。結合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一至三年級“要培養學生透過上下文理解課文中重要詞語的意思,並能在閱讀中不斷積累詞語。”“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本文講述的是一則寓言故事:種葫蘆的人由於不瞭解葉子和葫蘆之間的關係,於是當葉子上長了蚜蟲,他覺得是沒有問題的,所以後來當鄰居勸說時他也是漫不經心,不加理睬。到最後,原本可愛的小葫蘆一個個都落光了。 在教學過程,我力求使學生透過多次朗讀,多種形式的朗讀,積極主動地發現、品悟課文語句裡包裹著的豐富的思想感情。同時,我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透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選擇讀等不同方式的閱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悟。

  本課的優點是:透過巧妙地創設情境,使得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對事物的認識也更深了,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強了,學習的主動性也得到了最突出的體現。

  本科的不足是:在讀的指導過程中,我沒有尊重學生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當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時,老師遷強地讓孩子去達到自己的理解答案,如果能讓學生結合詞語句子自己再去探究,我想學生

  會改變過來的,教學效果會更好。課堂是靈動的,學生是活生生的個體,所以在教學中總是存在很多的變數,需要教師有隨機應變的能力。總之,很多不足還需在今後的教學中逐漸改正與完善。

教學反思與感悟12

  數學學習,不僅是數學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數學思想與方法的學習。

  在講授《圓的面積》一課時,由於學生熟悉了研究平面圖形的思路:認識特徵——周長——面積,所以範老師採用了複習舊知、直奔主題的引入方式,既有利於學生形成研究問題的思路,把新知識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又簡潔明快,結構緊湊,為學生後面的探究提供了時間上的保證。

  圓與學生以前探究的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等都有所不同,因為它是平面上的曲線圖形,因此當範老師提出“怎麼求圓的面積呢”,學生並不能馬上找到解決的方法。有的學生一開始無從下手,這時,把時間給學生,把探究的空間給學生,充分相信學生能行,引導學生從頭腦裡檢索已有的知識和方法,讓學生把“圓”這個看似特殊的圖形(用曲線圍成的圖形)與以前學過的圖形(用直線段圍成的圖形)有機地聯絡起來了,溝通了知識之間的聯絡,促成了遷移。

  範老師能夠深入瞭解學生探究圓面積的心理,知道有的學生腦子裡不是一片空白的,尊重學生的原創思維。

  透過探究,透過剪拼把圓轉化成近似的平行四邊形。引導學生透過回顧反思,達到滲透“轉化”這一數學思想方法的目的。

  當動手操作已經無法再完成時,範老師用課件動態演示,彌補操作與想象的不足,幫助學生進一步感知平均分的份數越多,剪拼成的圖形越來越像平行四邊形。圍繞著“怎樣更像”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追問,讓學生充分地體驗了“極限思想”。

  本課重點是引導學生去經歷探究圓的面積公式的過程,範老師充分體驗“轉化”和“極限思想”,所以安排比較少,雖然這節課只設計了幾個基本練習來檢驗學生對圓的面積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但這並不妨礙這節課的精彩。

教學反思與感悟13

  教學的終極目標就是要塑造人,完善人,發展人。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思考,提高認識能力,顯得十分重要。就三年級語文(上冊)第24課《孟母教子》來談。這是一篇著名的歷史故事,課文主要講孟母借公孫將軍高超的箭法來啟發教育兒子孟軻認識驕傲自滿的缺點,展示了孟母教子的良苦用心。本文故事情節簡單,但蘊含的道理卻發人深思。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反覆朗讀,使他們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受到教育,在讀中積累語言,在讀中陶冶情操。

  “這一夜,小孟軻為什麼沒有睡好?”這個問題是文中的切入點。在教學中,我以此引導學生自主讀書,獨立思考,並採用了小組討論、體驗交流、集體反饋、朗讀感悟等一系列學習活動。在這一系列的學習活動中,還相機引導學生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如:在學習“孟軻久困學堂,一旦撲進大自然的懷抱,就像飛出樊籠的小鳥,感到無比快樂”這段話時,我讓學生自讀自悟,然後發表自己的見解。(搜尋本課的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詢更多資料。

  師:在這句話中,作者把小孟軻比作什麼?

  生:比作“久困學堂,關在樊籠中的小鳥。”

  師:作者為什麼這樣比?

  生:因為孟軻長久關在學堂裡學習,他很想到外面去呼吸新鮮空氣,看看大自然。

  師:關在樊籠中的小鳥一旦放了出去,會有怎樣的心情?你覺得在這段話中哪些字詞用得恰到好處。

  生:(讀文感悟)

  生:我從“撲入大自然”中體會到了小孟軻對大自然是多麼的渴望,他又是多麼活潑好動啊!

  學生在讀悟中體會到了小孟軻雖身處學堂學習,但也渴望自由。這是人之常情。

  正在小孟軻興高采烈地跟媽媽外公登山遊玩時,孟母和外公早有安排,他們要讓小孟軻見識到了外公公孫將軍“百發百中”、“百步穿楊”的箭法。小孟軻沒想到世上外公竟有如此高超的射箭本領,所以他一夜都沒有睡好。他為什麼沒有睡好,他會想些什麼?我讓學生反覆朗讀第4、5自然段,學生從外公的“慢理斯條”、“箭若流星”中,看到了野獸一隻只“應聲倒地”、“無一逃脫”;在百步之外射箭,又使得柳條上“落葉紛紛”。從外公高超的箭藝中深受啟發。

  師:公孫將軍高超的射箭本領是怎麼來的?

  生:是他平時刻苦訓練出來的。

  師:看到這些,小孟軻想到了什麼?

  生:他想到外公之所以射箭能百發百中、百步穿楊,是因為他長期刻苦訓練而成的。我一定要向外公學習。

  生:他想到母親為了讓他懂得這個道理,真是化了一番心思,他要以外公為榜樣,勤勞苦練。

  生:他還想到一個人要成功,必須要永不自滿,決不能沾沾自喜。

  生:從此以後,他的學習成績一天比一天好,如雨後春筍,蒸蒸日上。

  師:那麼,從《孟母教子》中,你得到什麼啟發?

  生:我們要像孟軻一樣,引以為戒,取得一點成績不能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要再接再厲,爭取更好。

  從討論中,學生明白了道理,得到了教育。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堅持的就是“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思想,建立的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為三個維度的教學。我們在教學中,要以文體作為主體感悟的語言材料,領悟作者的思想內涵,“連結”學生生活,讓他們在感受中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同時,透過感悟語言,可以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練就紮實過硬的語言基本功。透過這樣長期的訓練,學生便出口能成章,揮筆就成文,這就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所在。

教學反思與感悟14

  幼師是一個神聖而又偉大的職業,我們的肩上擔負著孩子與家長的希望,幼師感悟和反思。透過這幾個月向各位名師的學習,積極吸取他們的經驗,並且不斷的反思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不足,這使我更加明確了教學目標與方法。身為一位幼兒教師,我深知學無止境的道理,因此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積極的學習他人的教學方法,做到集大家之所長,不斷提升自己的素養。下面就是我自己透過學習之後的一點心得體會:

  一 教師應有的素質

  (1)現代化的教學觀

  教學觀是對教學認識的結晶,它集中反映教學現實,幼兒教育是以促進幼兒健康,認知,社會性,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和諧發展為目的,因此幼師應該更加註重教學內容的相互聯絡性,教學方法和手段的綜合性:同時教師應有創新性的思維,運用有限的資源創造出孩子們學習的無限動力,勇於打破傳統的應試教育,開創出更加人性化,創新性的教育模式,秉承"在快樂中學習,在創新中成長”的教育理念,培養孩子們在學習中的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充分發揮孩子們的獨特性,使教師的教學理念更加的先進,與時代接軌.

  (2)科學化的兒童觀

  現代化的教學觀念是以現代化的兒童觀為出發點的,因此身為幼兒教師的我們也應該樹立科學的兒童觀,範文《幼師感悟和反思》。幼兒在除了健全的身體以外,還具備豐富的精神世界,教師只有科學的認識兒童,才能正確的對待兒童,是兒童在受教育的過程中茁壯成長。教師運用科學的教育方法,從小給兒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為以後的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矗

  (3)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斷的更新。未來滿足幼兒的求知需要,我們要不斷的學習,隨時補充自己的能量,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如果一味的教孩子書本上的知識,只是遠遠不夠的,日積月累只會被淘汰,對孩子也是一件痛苦的事,是不負責任的。現在我們要和孩子們一起學習,共同進步。如果我們不去填充我們知識的海洋,那孩子們求知的小溪怎麼會得到滿足!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很艱鉅,我們只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才能對得起孩子們。

  二 積極引導幼兒自主學習

  在過去的教學中,我們只是一味的要求教師的作用,往往忽視了孩子們的主動性,這對於幼兒的教育是不可取的。孩子們擁有好動和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的天性,身為教師的我們不能將孩子的這一天性丟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讓孩子們盡情的發揮他們的優點,轉換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在課堂中一孩子們為主題,老師起到輔助性的作用。從而培養孩子的探索能力和對事物的思考能力。

  三 師生共同創造和諧的教學氛

  教師要對孩子們都一視同仁,對孩子們應該多加教育,增強孩子們學習的自信心,構造和諧的學習氛圍。

  以上這些都是我的一些心得體會,在今後的教育和學習中,相信我的教學觀會有所提升,自己在教學中出現的不足也會有所彌補。

教學反思與感悟15

  日前,我有幸在北海小學參加了越城區小學數學優質課暨課堂教學模式探索的活動。聽取了四節關於《圓的認識》的課。讓我受益匪淺,值得我們借鑑:

  首先能借助課件引入,讓學生認識圓各部分的名稱,在探究半徑、直徑有怎樣的特點這一環節中,四位老師都能放手讓學生把圓折一折、量一量、想一想,你發現了什麼。這一開放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具體、直觀的操作中發現半徑和直徑的本質特徵,發現直徑和半徑的關係,還發現在同一個圓中半徑相等,半徑有無數條,直徑相等,直徑有無數條,沿著直徑對摺圓的兩部分重合等知識。這樣的設計,我認為一方面充分體現了讓學生自主地去探索、去發現,自豪地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和發現者,另一方面很自然地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

  基於這樣的想法,四位老師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研究圓的圓心、半徑和直徑的特點和相互之間的關係上,而把畫圓和認識圓的各個部分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比較,並且掌握。最後,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在課末能引導學生探討車輪為什麼是圓形的,不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加深了學生對圓的認識,而且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身邊有數學,伸出手就能觸控到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

  其次在教學中,教師應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本節課中教師十分注重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型的探究性活動,讓學生在觀察、實驗、討論、交流、合作學習中,理解新知識,使所有學生都能獲得成功感,樹立自信心。給學生指引出方向,由扶到放,這樣的探究才能取得實效。

  最後,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應用於生活。在課末這些教師在引導學生探討車輪為什麼是圓形的,不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加深了學生對圓的認識,而且拉近了數學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深刻體會到身邊有數學,伸出手就能觸控到數學,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