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說課稿> 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說課稿(5篇)

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說課稿

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說課稿(5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說課稿1

  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思想與方法和教學流程與設計意圖幾個方面談談我對本節課的認識與思考。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和體積單位等知識已熟練掌握的基礎上來學習的。首先,給出容積和容積概念並說明計量容積一般就是用體積單位;然後,透過從生活中引導學生觀察藥水瓶、飲料瓶上的容積單位L和ml,並介紹了它們的關係和它們與體積單位的區別與聯絡;最後,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來感知L和ml這兩個容積單位的實際大小。並將新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絡起來。有利於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容積單位的實際意義。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利用例5計算小汽車油箱容積鞏固長方體容積的計算和體積單位與容積單位的關係。

  二、教學目標

  立體圖形中體積與容積的學習,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抽象的知識,只有結合生活實際,聯絡生活,讓學生親眼看一看,親手做一做,親自去想一想,才能使之成為具體的,可接受的知識,因此針對教材內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對具體實物的觀察中理解容積與體積;認識容積單位:升、毫升。

  2.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經歷操作、猜想、驗證、感悟等數學活動過程,感知容積單位升與毫升間的進率以及它們和體積單位的關係。

  3.理解容積和體積的概念既有聯絡又有區別。

  教學重點:容積和體積概念的聯絡與區別。

  教學難點:理解升與毫升間的進率。以及它們和體積單位的關係。

  三、教學思想與方法。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我打算從又下四步展開教學活動:

  1、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結合具體的實物(塑膠盒、木盒),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展開教學活動。如:在區分容積與體積時,選擇兩個大小、形狀相同的木盒和塑膠盒進行比較,使學生透過感觀獲得對兩個概念的區別,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2、在實際的操作活動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升數學思考的水平。操作是學生認識事物、探索知識的一個重要方法和途徑。如:在探究中感知1L、1ML的實際大小,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透過操作,學生真正體會到了什麼是容積以及感悟出容積的大小。

  3、透過有層次地操作活動,為學生留下適當的探索空間,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提升認識,獲得新知。讓學生在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化抽象為形象。

  4、將所學容積知識應用於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引導學生感受學習的價值。如:鞏固練習中的題目就有所體現。

  四、教學過程與設計意圖

  (一)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大教育家孔子曾說過:溫故而知新。新知識的構建是以已有的舊知識為載體的。因此,在課的開始我設計了複習體積、體積單位以及相鄰單位間的進率,以及長方體體積的計算,能夠較好的為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這一部分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因此在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四部分,第一、容積的概念,第二、容積與體積的區別與聯絡;第三、認識容積單位以及單位間的關係;感悟估測升和毫升的實際大小。第四、容積的實際應用。

  第一部分內容是容積概念的教學。在這裡,我直接出示實物教具,長方體小木盒。透過實物介紹容積就是容器裡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隨後讓學生舉例: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有容積?聯絡生活實際加深對概念的理解,避免機械的背誦概念。在此基礎上問學生:透過剛才的舉例,發現了只有什麼樣的物體才有容積?學生會很快說出:必須是空心的物體才有容積。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透過直觀感知和聯絡生活實際理解容積的意義。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

  第二部分容積與體積的區別與聯絡。在這裡我設計了一個竟猜小遊戲。拿出兩個一樣大小的長方體塑膠盒和木頭盒(用紙蒙好)讓學生猜哪一個容積大,在學生的竟猜中揭曉迷底。感受容積與體積的不同之處是容積從裡面測量而體積是從外面測量。它們的相同之處是體積相同。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一個重點。因此,我設計了這個竟猜小遊戲,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始終在一個飽滿的精神狀態下來學習知識。從而輕鬆的解決了本課的重點知識。

  第三部分內容認識容積單位以及單位間的關係;感悟估測升和毫升的實際大小

  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活動的教學。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數學、做數學。因此,為了更好地突破本課的難點。在此,我設計了兩個活動。

  活動一:認識容積單位,透過實物教具藥水瓶和飲料瓶,觀察上面的竟含量,引出L和ml兩個容積單位,讓學生猜想,升和毫升是什麼意思?學生根據本節課的內容會猜出是容積單位。教師緊接著問學生:你們想知道1ml水有多少嗎?學生透過用針筒吸水並滴在手心活動感受1ml的大小。並把1ml水注入藥水瓶中,用它估計老師事先準備好的藥水瓶中水的容積。(10ml)透過這個活動使學生初步感受一毫升究竟有多少?並以此為憑藉進行估測。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

  活動二:操作、猜想、驗證、感悟。用250毫升的量桶,向容積是1升的容器中倒水,倒幾次是1升?透過倒水活動你發現了什麼?學生動手操作。倒四次正好是1升。得出(1L=1000ml)。又將1升水倒入容積是1立方分米的容器中,你猜想會發生什麼?動手操作驗證猜想。得出1升=1立方分米。那麼1毫升與1立方厘米有什麼關係?有的學生說繼續驗證,有的學生會根據升與毫升、1升與1立方分米的關係得出1毫升=1立方厘米。此活動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領悟這兩個單位間的關係。隨後又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哪些容器上還標有L和ml的字樣。這樣有利於學生將新知識與生活緊密聯絡起來,有利於學生更加深刻的感知容積單位的實際意義。先將1升水倒入正方體容器中,讓學生猜想會有什麼現象。接著動手操作驗證猜想。學生會得出1升=1立方分米。那麼1ml與1cm3又有什麼關係呢?這時有的學生說繼續操作驗證;有的學生說不用,根據升與毫升的關係和1升與1立方分米的關係可以得到。體積與容積單位間的關係是透過學生猜想、操作驗證的方法得到的,這樣能夠使他們真正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再將1升水倒入紙杯中,能倒幾紙杯水?估計一下一個紙杯大約能盛多少毫升水?本環節是透過兩次倒水活動深刻地理解了升與毫升和它們與體積單位之間的關係。讓學生親身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這時,教師指出:科學規定,每人每天至少要喝1400毫升的水,你知道1400毫升究竟是多少呢?學生用不同的容積來說明1400毫升的多少。這樣有利於學生對不同容器建立深刻的表象,豐富數學體驗,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小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透過此活動,充分讓學生猜想、驗證、感悟、交流,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不僅能體會到容積單位間的關係。而且更能深刻地感悟到1L和1ML的實際大小。增強估算的能力。培養學生節約自然資源的好習慣。

  第四部分是例題的教學,由學生獨立完成,師適時點撥怎樣把體積單位轉化成容積單位。出現問題及時糾正和指導。最後集體訂正,使學生把所學的新知識加以運用。進一步理解容積和體積的關係。從而解決了本節課的難點。

  (三)鞏固練習,拓展延伸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實現“三清”中的“堂堂清”。在此設計四組練習,第一組題單位間的換算,屬容易題。主要目的是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考察。第二組題感知題,使學生加深對L和mL兩個單位關係的進一步感悟和理解。第三組計算題。難點是將體積單位轉化成容積單位。對新知識加以運用,屬中檔題。第四組練習即例6,目的是讓學生總結出測量不規則物體容積的方法。屬於較難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有都能夠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總結反思,提煉昇華

  回顧課堂知識,最後這個環節透過讓學生談感受、談收穫、談體會,總結拓展昇華,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的興趣。加強思想教育。《九章算術》是我國數學屆的瑰寶,它的出現標誌著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後世的數學家,大都是從《九章算術》開始學習和研究數學知識的。唐宋兩代都由國家明令規定為教科書。1084年由當時的北宋朝廷進行刊刻,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本數學書。可以說,《九章算術》是中國為數學發展做出的又一傑出貢獻。希望同學們有機會也看一下這本書。可以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探究慾望和學習的興趣。並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說課稿2

  一、說課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6~66頁——分數與除法。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教學的分析與思考

  對於分數,學生並不陌生。在三年級的時候,他們已經初步接觸了分數,透過直觀和動手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數的含義,知道了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在這節課內容之前,又進一步學習了分數的產生和分數的意義,這些都是學生學習本節內容的基礎。

  教材安排了兩個例題。例1初步溝通除法和分數的關係;例2明確指出可以用分數表示兩個數相除的商。例題後透過適當的練習,在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鞏固關係的同時,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本課時內容,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分數的有關知識奠定基礎。

  分數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數學概念,它的意義是多層次的。在本節課之前,學生是從“行為”(平均分物體)入手認識分數的;本節學習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則是對分數的進一步的理解——分數可以表示除法運算的結果。在本課教學中,我力求從這樣一個角度去突出這一點。

  (二)教學目標

  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探索和理解除法與分數的關係,會用分數表示除法的商,並從中體會到用分數表示除法商的優越性。

  能在幾組例證的探索過程中,初步感受數學建模思想,培養觀察、比較、歸納等探究的能力。

  在對分數意義的理解中感受數學知識的發展變化規律,激發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

  (三)重點、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發現、掌握除法與分數的關係;難點是理解兩個數相除商用分數表示。

  三、教法、學法

  在這一節課中,我以學生熟悉的平均分問題和分數的意義作為學生學習的基點,藉助實驗操作、數形結合的方法,讓學生自主探索,在經歷

  (b≠0)這一知識的形成過程中,逐步構建除法和分數之間關係的模型,學會用分數這個新的數表示除法的商。

  四、教學過程

  開門見山,拋磚引玉。

  1、把6顆糖,平均分給3人,每人分得()顆。

  2、把3顆★平均分給3人,每人分得()顆。

  3、把1塊月餅平均分給3人,每人分得()塊。

  【設計意圖:雖然只是簡單的3道題目,但卻複習了舊知識,同時又巧妙地引出新知識,拋磚引玉,為下面的研究埋下伏筆。】

  承上啟下,初步建模

  1、承接前一個問題:把1塊月餅平均分給3人,每人分得多少塊?

  根據整數乘法的意義,列出除法算式1÷3;根據分數的意義,每人可得這塊月餅的,藉助月餅圖可知,1塊月餅的也就是塊月餅。因此1÷3的商可以用分數表示。

  [設計意圖:在老師的啟發下,學生根據整數除法的意義列出除法算式;根據分數的意義,直接用分數表示結果;其次藉助數形結合,巧妙地把除法計算與分數初步聯絡起來。]

  2、把題目改為:把1塊月餅平均分給4名、5名、6名同學,每人分得多少塊?

  3、追問:如果平均分給7名、8名、9名同學,每人分得多少塊?如果是b名同學呢?

  [設計意圖:透過具體的問題情境,初步理解:如果被除數是1,不管除數是幾,都可以用幾分之一的分數表示1÷幾的商。初步建立的數學模型,為下面的研究奠定基礎。]

  深入探究,理解含義

  出示例2:把3塊月餅,平均分給4名同學,每人分得多少塊?

  透過“估算——猜想——驗證——彙報反饋———小結”這幾個環節,明確:可以用分數表示3÷4的商。

  我利用多媒體課件設計兩個預案,結合學生的彙報演示。

  預案1:先把1塊月餅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1份,就是塊;再用同樣的辦法平均分另外2塊同樣大小的月餅。這樣每人分得3個塊,就是塊。

  預案2:把3塊月餅疊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人取其中的1份,就是3塊餅的。1份有3個塊,拼起來就是1塊餅的,即塊。

  歸納類比,發現規律

  1、把3塊月餅,平均分給10名同學,每人分得多少塊?

  2、把7塊月餅,平均分給10名同學,每人分得多少塊?

  3、把x塊月餅,平均分給15名同學,每人分得多少塊?

  列出算式,觀察比較,發現規律:

  檢測反饋,拓展提高

  1.用分數表示下面各題的商

  7÷8=9÷13=9÷8=11÷10=

  2.想一想,填一填

  完成書本課後做一做第2題,並新增這一道題目

  透過=()÷(),說明除法和分數之間的互逆關係;透過

  提問,“()可以是任何數嗎?”引導學生思考並得出:因為除數和分母都不能為0,所以。

  3.計算下面各題的商

  4÷7=1÷2=5÷3=45÷5=

  9÷3=4÷5=2÷3=1÷6=

  4.解決問題

  (1)一位火炬手跑1千米要15分鐘,平均每分鐘跑幾分之幾千米?1÷15=(千米)

  (2)如果要重新鋪設一塊15平方米的主席臺,需要41塊磚,平均每塊磚佔地多少平方米?15÷41=(平方米)

  5.思考提高題:0.7÷2的商也能用分數表示嗎?

  五、教學預評及板書設計

  本節課透過營造寬鬆的學習氛圍,透過“拋——承——探——引”這幾個環節,使學生經歷了(b≠0)這一知識的形成過程,較好地構建了除法與分數關係這一新的數學模型,明確可以用分數表示兩個數相除的商。而且板書簡明扼要,重點突出,能有效地突出教學的重點和突破教學的難點,使本課教學目標能有效達成,使課堂教學充滿生命的活力。

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說課稿3

  一、說教材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第十冊第四單元的一個學習內容。在這個內容之前,學生已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學會了約分、通分、分數小數互化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是本節課最直接的知識起點。本節課的內容又是進一步學習分數加減法混合運算的基礎,同時又是本單元的重點。五年級學生已經能理解只有分數單位相同的分數才能相加減的算理,並且已經初步具有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識遷移能力。

  二、說學生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是:先通分,再按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進行計算,學生在前一個單元裡已經熟練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又在前幾節課裡學習了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明確了分-數單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減。因此,對學生而言,作為構成計算法則的兩個重要成分都已學過,在這節課,無非是引導學生想到“化異為同”,把異分母分數轉化為同分母分數來溝通新舊知識,好在學生已從“異分母分數大小比較”裡學會了這一招“化異為同”所以在這節課裡要求學生再用“化異為同”來解決問題並不難。

  三、說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並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能正確的進行計算。

  2、引導學生經歷提出問題、自主探究、得出演算法、解決問題的過程。從中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並進一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驗算習慣。

  3、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成功的情感體驗。

  四、教學重點: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教學難點: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時必須先通分的算理。

  教學關鍵:通分。

  五、教學理念

  透過學習新課標,使我明白: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基於新課標的上述理念,我把本節課的教學流程預設為:創設情境,激趣引入----合作探究,自主建構------鞏固內化,拓展創新------回顧總結,完善認知。

  六、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設計意圖:我創設這個情境的意圖首先想體現數學來源與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教學理念。其次在這個情境中,給學生提供了一組開放性的學習素材,有利於學生提出問題,自主探究。

  在學生列出的4個算式中,其中1/4+1/4是同分母分數的加法,意圖是複習同分母分數的加法的計算法則。另外3個是異分母的加法,為接下來新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二)嘗試研究

  這一環節是探究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安排這樣幾個小環節:

  1、小組合作

  我在3個異分母分數的加法中,先選擇了能化成有限小數的1/2+1/4,為學生解題策略多樣化創造出更寬闊的思維空間。

  2、演算法最佳化

  在學生出現了多種解題方法後,(1)化成小數計算(2)通分計算(3)畫圖解決。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為學生創設一種情境:繼續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獨立計算1/2+1/3讓學生在運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解答中發現,化成小數計算時有一定的侷限性,畫圖解決很麻煩。從而得出:異分母分數加法要先通分,再計算比較合理。

  3、驗算得出異分母分數減法

  你能把自己的計算結果驗算一下嗎?(學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減法)

  透過驗算這個小環節,自然引出異分母分數的減法,然後讓學生透過獨立計算,掌握異分母分數的減法的計算方法。

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說課稿4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分數的意義》。 2.教學目標

  (1)知道分數是怎樣產生的。

  (2)讓學生在說一說、分一分、畫一畫、折一折等實踐活動中理解單位“1”,感受並理解分數的意義,知道分子、分母、分數單位的含義,培養學生實際操作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在實踐中培養學生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能力。

  (4)透過創設互相協作,積極探索的學習情境,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滲透數學來源於實際生活的思想。

  3.教學重點

  建立單位“1”的概念,理解並掌握分數的意義和分數單位的含義。

  4.教學難點

  理解單位“1”的概念。

  二、說教學方法

  學生學習認識事物是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學生雖然在前面的學習中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但要是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進一步明確分數的意義,必須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因此在教學中我以學生為主體,採用啟發、誘導、探究等教學方法,並穿插自學練習,透過直觀觀察思考,讓學生充分感知,再透過分析討論,比較歸納突破了一些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也是單位“1”這一難點,層層推進,步步深入。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歸納、概括、遷移、抽象、把握概念的本質。

  三、說學法指導

  學生學習過程的始終,都離不開學法。在本課的教學中學法的指導寓於教學過程的始終。

  1.教給學生探索知識的方法。教師為學生準備一把米尺,讓學生測量黑板的長度,在測量中發現不能正好得到整數,那麼引發學生想到用分數去表示剩餘的不足,這就引出了分數的產生。

  2.讓學生利用學具一個圓片、一根細繩、一個正方形或長方形紙片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將他們畫一畫、折一折表示1/4,領悟出可以把一個物體看做一個整體單位“1”。然後出示五個蘋果和六個熊貓的圖片讓學生表示其中的1/4,讓他們用八支水彩筆自己去分一分表示1/4,領悟出單位“1”不僅僅可以是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還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一個整體。達到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昇華。

  3.在學生動手操作比較歸納出單位“1”也可以是許多物體組成的整體。讓學生再次動手操作體會由於分的份數不同,取得份數不同,產生的分數也不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己說一說分數的意義,訓練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

  四、說教學程式

  (一)分數的產生

  透過讓學生用米尺測量黑板的長度,發現剩餘的不足,提出問題剩餘的不足怎樣來記呢?然後在展示古代人測量物體長度的圖片,讓學生了解分數那時就已經產生了,最後透過展示兩個孩子分東西的圖片,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分數產生的必要性。

  (二)喚醒已知、探究未知

  1.透過回顧舊知,為學習新知做準備,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2.理解單位一的含義

  教師先展示一個平均分成四份的長方形,讓學生自己說一說這裡1/4的含義,然後再讓學生利用桌上的學具自己透過畫一畫、折一折等方法表示其中的1/4,請學生代表到投影前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操作方法及成果。緊接著教師出示平均分成四份的一條線段和一個圓,讓學生說一說這裡1/4的含義,引導學生說出可以把一個長方形、一個圓、一條線段看做一個整體,隨後展示四個蘋果,讓學生說一說其中1/4的含義,引導學生說出可以把四個蘋果看成一個整體,然後出示六個熊貓的圖片,提問學生能不能把六個熊貓看成一個整體,緊跟著提問學生還可以把生活中的那些物體看成一個整體,這時提出單位“1”的概念。接下來回到熊貓圖片讓學生看圖片自創作出一些分數,同時教師板書學生說出的分數,並帶著學生分析分子分母各是什麼含義,這時教師叫學生隨機說幾個分數並說說它的含義,最後讓學生自己先總結分數的意義,然後教師歸納補充得到分數意義完整的概念。

  3.分數單位

  首先教師引導學生說一說整數425的計數單位,然後指出分數也有計數單位叫分數單位,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本,複述分數單位的意義並舉例說明,在這裡引導學生歸納:分數單位就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數,也就是若干分之一,也就是說分數單位是有一個分數分母來決定的,分母是幾,它的分數單位就是幾分之一。最後透過學生和教師配合做的小遊戲加深學生對分數單位的理解。

  (三)反饋練習

  這一環節,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資訊及時調控教學,使學生切實掌握知識,達到訓練和提高的目的。為了能使面向全體和因材施教相結合,讓每一位學生獲得成功,我設計下列練習:

  1.在提出分數意義的概念後分糖果得這道練習讓學生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2.後面的三道練習都是透過具體實際鞏固學生對分數的意義的理解。

  3.隱藏香蕉的這道題是訓練學生變換思維去考慮問題的能力。

  (四)全課小結,揭示課題

  先讓學生說一說這節課的收穫,然後教師總結“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對分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關於分數還有很多很多的知識哪!同學們課下繼續去學習、去探究吧!”教師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延伸到了下節課。

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說課稿5

  一、說教材

  《分數的基本性質》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冊第四單元第三節的一個重要內容。該教學內容是以分數的意義、分數與除法的關係以及整數除法中商不變的規律這些知識為基礎的。原教材先透過直觀使學生了解1/

  2、2/4、3/6三個分數的分子、分母雖然不同,但是分數的大小是相等的。接著進一步研究這三個分數的分子和分母,思考它們是按照什麼規律變化的,最後歸納出分數的基本性質,為後面的約分、通分和分數的加減法等知識的學習打下紮實的基礎。

  (一)教學目標:

  1、透過教學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能運用分數的基本性質把一個分數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變的分數,並能應用這一規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引導學生在參與觀察、比較、猜想、驗證等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探究問題,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滲透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使學生受到數學思想方法的薰陶,培養樂於探究的學習態度。

  (二)教學重點:

  理解和掌握分數的基本性質。

  (三)教學難點:

  應用分數的基本性質解決問題。

  (四)教學準備:

  課件、三張同樣大小的正方形紙、彩色筆等。

  (五)學情分析

  學習本課前,學生已經掌握了分數的有關知識、分數與除法的關係,利用商不變的性質這一知識遷移到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學習中來。

  二、說教法、學法

  為了使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得到充分體現,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為此,我打算透過"折、畫、想、問、用"五個環節對教學內容作如下處理,以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

  1.折--用三張同樣大小的長方形紙條分別折出二等分、四等分、八等分。

  2.畫--讓學生用彩色筆在長方形紙條上分別塗出它們的一半,並用分數來表示。

  3.想--1/2

  4、4/8這些分數有什麼關係?你還能說出和"1/2"大小相等的其他分數嗎?你還能說出和"2/3"大小相等的分數嗎?

  4.問—從1/2=2/4=/4/8"中,你發現了什麼?

  5.用--用已學過的"分數的基本性質"解決有關的數學問題。這樣安排教學有以下幾點好處:

  (1)有利於知識的遷移。

  讓學生透過動手摺、塗,再用分數表示,這樣既幫助學生複習了分數的意義,又為學習新知識作了準備。

  (2)能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透過學生找和"1/2"大小相等的分數,以及和"2/3"大小相等的分數,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體現自主學習的精神。

  (3)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透過交流,培養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意見,積極思考問題,積極探問題,培養學生概括問題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打算採用"創設情境,複習遷移--設疑激思,獲取新知--深化概念,及時反饋"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一)創設故事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揭示課題。

  1.創設情境,複習遷移。這一環節計劃用8分鐘。

  為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舊知識起到正向遷移的作用,首先創設了動手操作的情境:起發給每位學生三張同樣大小的長方形紙條,讓學生折一折。把第一張紙條對摺(也就是把這張紙條平均分成2份),把第二張紙條對摺再對摺(也就是把紙條平均分成4份),再把第三張3次對摺(也就是把紙條平均分成8份)。接著,讓學生畫一畫,用彩筆在等分後的紙條上分別塗出它們的一半。告訴學生,如果把每張紙條都看作單位"1",問學生:你能把塗色的部分用分數表示嗎?(電腦顯示三張塗色的紙條,學生分別用分數1/

  2、2/4、4/8表示。)

  這一情境的設定,主要是讓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不僅複習了分數的意義,為下面匯入新知識作好鋪墊、遷移。並且在教學一開始,就能抓住學生愛動手以及直觀思維的特點,啟用課堂氣氛,營造良好的學習開端。

  2.設疑激思,獲取新知。這一環節計劃用18分鐘。

  我在上面教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逐一討論以下問題:

  (1)1/

  2、2/4、4/8這些分數有什麼關係?

  (學生會說這三個分數的大小相等。)

  (2)你能說出與"1/2"大小相等的其他分數嗎?你還能說出與"2/3"大小相等的分數嗎?

  (如果學生寫錯或寫不出,待得出分數基本性質後再寫)

  (3)從"1/2=2/4=4/8"中,你發現了什麼?

  (讓學生分組討論,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經過歸納,最後得出: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數,分數的大小不變。並把這句話顯示出來。)

  (4)你對上面這句話覺得有什麼問題嗎?

  (學生可能會提出地"相同的數"中"0"必須除外。如果學生提出不出,就由教師提出問題:相同的數是不是任何數都行?為什麼?)

  最後,讓學生完整地概括出分數的基本性質。(老師揭示課題)

  這樣教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師生情感交融、和諧,學生積極參與,思維活躍,學習主動,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3.深化概念,及時反饋。這一環節計劃用12分鐘。

  為了加深學生對分數基本性質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設計瞭如下練習:

  1.下面各式對嗎?為什麼?(讓學生用手勢表示對錯)

  (1)3/4=6/8(2)3/8=12/2(3)3/10=1/5

  2.在()裡填上合適的數。

  ()/6=()/36=8/12=2/()=()/24

  3.把2/3和10/24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變的分數。

  4.把下面大小相等的兩個分數用線連線起來。

  4/51/64/94/612/16

  3/42/320/256/368/18

  四、說板書設計

  我能根據教材的實際需要,按照新課程的要求精心設計。在實際教學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以故事匯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進行備課時,我覺得如果根據教材的安排來匯入,顯得有些平淡,也不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我設計了一個阿凡提的故事,讓阿凡提給三個兒子分田地,分得的結果看似不公,實則相同。並讓學生作為裁判來評一評,這樣一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必然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也會空前高漲。同時,我又把這一懸念暫時先放一放,等學生理解並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後,學生就會恍然大捂。原來,三個兒子分得的田地實際上是一樣多的,只不過是平均分的分數不一樣的,其中表示的份數也不一樣,但大小卻是相等的,誰也沒有吃虧。這樣的設計,不僅使教學結構更加完整,前後呼應,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理解和應用分數的基本性質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二、發揮集體優勢,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我在教學中引入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在獲取數學知識的同時,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此,在觀察等分數的變化規律時,我讓學生充分展開討論。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一點一滴,逐步發現從左往右,分數的分子分母分別依次乘

  2、乘

  4、乘8,而分數的大小不變的變化規律。從而慢慢地引出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另外,在故事匯入時,我也充分讓學生進行討論,看看三個兒子有沒有吃虧。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第三、精心設計練習題,提高學生解題能力。數學教學,做題目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方面。為此,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我精心設計練習題。練習中,我除了安排一些基本根據分數的基本性質來填空外,我還安排了一些判斷題、口答題、填圖題、並要求學生不改變分數的大小,把分數改成分母是30的分數的題目。題型的豐富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分數的基本性質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總之,學習無止境,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更加努力地鑽研教材、設計教法,力爭使每一節數學課都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