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讀後感> 理想國的優秀讀後感(精選7篇)

理想國的優秀讀後感

理想國的優秀讀後感(精選7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理想國的優秀讀後感(精選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理想國的優秀讀後感1

  讀完柏拉圖的《理想國》,我對“何為正義”陷入了深深額思考中,到底何為正義呢?

  一位波某某君認為:正義的目標就是“物歸原主”,使每個人得到其應有之物。而實現這一目標的行為就是正義,讓好人得到應得的,從壞人處拿回他們非分之有——也即鋤強扶弱,懲惡揚善。

  但我想問:怎麼判定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呢?怎麼判定一件事物,到底是誰的應有之物呢?每個人站在自我的立場,當然會盡一切可能地謀求一切可謀求的利益。幾乎沒有人會認為自己是“壞人”的,也幾乎很少有人認為自己謀求利益最大化的努力是不義的。每個人所謀求的利益是有交叉的,那麼當這種衝突產生的時候,當然雙方都會認為自己是在取得應有之物,自己是有理的一方,是正義的一方,公婆皆有理,那麼誰來仲裁呢?仲裁者以某種標準來維護了“正義”,那誰又規定了這種標準就意味著“正義”了呢?

  另一位“辯手”塞某某君認為: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

  他不否認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在某些方面存在利益的一致性,比如在涉及對外關係的問題上——像外敵入侵等,當權者或許會站到國民整體的利益代表的立場上,美其名曰代表民族或國家的利益。但這就像放羊的人跟羊群的關係一樣,牧羊人保護羊群是為了更好地薅羊毛。

  正義,是維護強者的利益,所以它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於是會出現“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莊子語)的差別對待。正義是一群人對另一群人的暴政,是統治者們實行暴政的道義工具。

  蘇格拉底的廢話我們依然不談。這個論述我其實是比較贊同的。波君談的是社會層面,或者說是道德層面的“正義”,塞君談的則是政治層面的“正義”。

  我認為呢,這個問題可以分三個角度:

  一,人類社會的和諧執行勢必要求既定規則的存在。法律、倫理、道德,都是規範人際關係的制度工具,而它們都是對於是否對錯的價值判斷。這個對與錯,也即“正義”與“不義”,或許並不是統治者為鞏固政權而設定的,是先其而存在的,統治者要明確它、捍衛它,目的是維持社會秩序。否則老百姓都坑蒙拐騙、殺人放火,什麼政權也不願見到這種亂象。

  二、鑑於以往的歷史而言,階級的對立確實存在,所有政權形式確實都是一個階級對另外階級的暴政。那麼在一些根本的利益問題上,統治者所代表的階級,當然會以政治權力和國家暴力為後盾,設立對他們有利的社會制度,將對他們有利的標榜為正義,將對其有害的斥為不義。

  三、正義不是絕對的。成王敗寇,笑到最後的才有話語權。歷朝歷代,哪一個造反的不說自己是替天行道,平叛的說自己是保境安民?

  同樣,不義也不是絕對的。世上徹頭徹尾的不義之人是難以立足的,因為遏制不了自己的慾望和行為,終會眾叛親離——道上的話可能叫“不講規矩”。盜亦有道,哪怕是殺人放火的集團,其內部仍然是存在一定的規矩的,否則他們將難以成事。就像梁山好漢,他們儘可以殺人如麻,殘害無辜,彼此並不覺得這是“惡”。但如果不講義氣,壞了宋江這樣的“好漢”,那就“十惡不赦”了。

  理想國的優秀讀後感2

  正義,我們應該怎麼做?

  柏拉圖在討論正義的時候,大概不會想到兩千多年後的桑德爾也在研究關於正義的問題。據說,桑德爾教授在公正課,是哈佛最受歡迎的課程之一,說明很多青年才俊也對正義充滿疑惑。這就更讓柏拉圖想不通了,至少在他看來,《理想國》裡,關於正義的問題已經一勞永逸的解決。

  從什麼是正義的討論,到如何建立一個正義的城邦,讓所有公民各司其責的生活在理想的國度中,柏拉圖差不多給了世人一份理想國建設指南,在這份指南里,他幾乎討論了自己能想到的一切細節,從不同公民的位置,到領導人的培養,從婦女的地位,到孩子的教育……簡而言之,後世的一切政治意識形態,都能在他這裡找到源頭,匪夷所思的是,他還把這一切建成完整的思想體系,貫穿於整個關於正義的討論中。

  完美嗎?很完美。柏拉圖對自己的這套理論自信嗎?不見得。因為所有的討論完成後,他不得不講一個靈魂轉世的故事,威逼利誘,勸人做正義的事。

  那麼,什麼是正義的行為?二十一世紀的我們顯然不會完全同意柏拉圖的答案。這個被一代又一代思想家,反覆思考的大問題,至今也沒有一個標準答案。至於該怎麼做,就更是見仁見智了。

  好在,人們在大多數時候並不會去思考這樣的問題,他們只用謀生就夠了。

  理想國的優秀讀後感3

  《理想國》,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寫的,他是蘇格拉底的學生,這本書講述了柏拉圖對國家的構建、治理和正義。這本書代表古希臘的文化,博大精深,有相對比較理想化的一種社會。

  其實我對這本書感興趣是因為,上學的時候總會聽到關於烏托邦空中樓閣、柏拉圖式戀愛等等關於這本書的一些側面的評論。國家層面的理論,年紀太輕體的我始終無更深的理解,所以分享使我最感興趣的部分的柏拉圖式的戀愛,當然我也是以這個為切入點的,很多人都以為柏拉圖式戀愛是精神上的戀愛,並無男女之情的愛情。

  而我讀完這個部分的時候我覺得柏拉圖式戀愛是,相愛的兩個人思想精神層面高度同步,愛侶之間最害怕的應該是同床異夢,相互猜忌,表裡不一,口口說愛你的並不一定是真的愛你,但是從來沒有對你表示愛意的,從不關心你的人肯定是不會珍惜你的人。

  在現代物慾橫流的社會,每個都人慾望都很強,我讀完後更向往著這樣的戀愛觀,“我負責貌美如花,你負責掙錢養家”,這話聽著沒有毛病,可是最後能實現的有幾個人?

  想要對方掙錢養家,自己貌美如花,但彼此之間的思想南轅北轍,這樣的戀愛和婚姻也不長久呀,所以柏拉圖式戀愛應該是兩個思想高度一致的人,有共同的生活目標,在生活中相互包容和理解,彼此相互支撐對方並肩而行,舒婷說:"我愛你,也愛你腳下的土地。"的那種境界。

  回到最原始的.追愛,大家追求的僅僅是一份真摯的感情,沒有外部附加條件,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並不是大難臨頭各自飛,只是有些時候在追求的過程中,他或她並沒有達到彼此心目中嚮往的“柏拉圖式的戀愛”僅此而已。

  所以耐心等待,會在對時間裡相遇對的人,皆大歡喜,遇到屬於你的柏拉圖式戀愛。

  理想國的優秀讀後感4

  今天終於把柏拉圖的《理想國》讀完了。讀《理想國》是一個煎熬的過程,讀的過程中幾次想要放棄但最終還是硬著頭皮把它啃了下來。然而,雖說是啃完了,但又確實說不出有什麼體會或收穫來。知道柏拉圖的人幾乎都知道《理想國》這本書,這本書不僅詳細記載了古希臘的經濟、政治、文化,更以對話體完整的表達了柏拉圖的哲學見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學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寶。看這本書,會被蘇格拉底睿智、深邃的思考所折服,他的詭辯不僅教對手難以招架,也讓讀書的人難以跟上他飛快、機智的思維。

  柏拉圖借蘇格拉底的辯論一步步將自己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完整表達出來,同時透過對城邦的哲學、道德、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爭論,設定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規定,並在辯論中不斷完善,一步步建立了他心目中的“理想國”的藍圖,向世人展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不斷地給人們灌輸一種思想,認為像是理想國中的人們生活的樣子,就是最美好的樣子。但是他要給了我們更多的思考,思考我們真的是要想成為理想國當中的民眾嗎。

  《理想國》詮釋了柏拉圖的客觀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柏拉圖認為理念社會和現實社會構成我們生存的世界,理念的社會真實存在而且處於永恆不變的狀態之中,但人類所感受到的世界只是理念社會的影子,微弱而不真實。人們感受到的世界由現象組成,時刻在時間、空間的作用下不斷變化。以這個理論為基礎,柏拉圖提出了與眾不同的一種認識論,囊括理念論和認識論,以此來指導他的哲學教程。

  雖然我現在看的還是非常的懵懂無知,但是這本影響了人類歷史程序深遠的一本書,它不僅詮釋了什麼是思想的表達,也提出了一個完美的治國方案。他把我們現實當中遇到了一些困難,全部在裡面幫我們解決,雖然說裡面的解決方法可能並不是非常的成功或者能夠實現,但是它給了我們一種美好的烏托邦的嚮往。

  理想國的優秀讀後感5

  《理想國》是柏拉圖的傳世名作,亦被稱為“關於正義的學說”,同時《理想國》也被後人譽為震古爍今之書。原書共分為十卷,以“理想”為定義,主要涉及國家專政問題、獨裁問題、正義與非正義問題、善與惡問題、教育問題以及男女平權等諸多問題。

  在這本書中,柏拉圖所關心的理念主要是正義與非正義的評價,他透過蘇格拉底與玻勒馬霍斯、格勞孔、阿德曼託斯的辯論對話的形式,把自我的治國理想滲透於其中。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烏托邦。在他的理想國裡,統治者務必是哲學家,他認為現存的政治都是壞的,人類的真正出路在於哲學家掌握政權,也只有真正的哲學家才能拯救當時城邦所處的危機。這種信念構成了柏拉圖成熟的政治哲學體系的核心。在他的眼裡“哲學家”有著特殊的內涵。這種構思,不但顯示出哲學家的膽略,更顯示出思辨的智慧。在這資料龐大的十卷中,我肯定不能一一講到。所以,我只能就其中的一兩點談談自我的想法。

  正如前面所說,柏拉圖所關心的理念主要是正義與非正義的評價。所以,能夠這樣說,《理想國》真正奠定了西方正義學說的基礎。書中把正義範疇作為討論的中心,並透過歸謬的方法,先提出正義的不確切定義,然後歸納抽象來尋找正義的真正含義,這也就是所謂蘇格拉底真理“助產術”的來源。“什麼是正義?”《理想國》一開頭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第一卷裡,柏拉圖和格勞孔、西蒙尼德、玻勒馬霍斯、色拉敘馬霍斯等人先後討論了“欠債還債就是正義”,“正義就是給每個人以適如其份的報答”,“正義就是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正義就是強者的利益”等觀點。

  從第二捲起,柏拉圖開始討論城邦的正義,並認為正義是理想城邦的原則,好的城邦應當具備勇敢、智慧和節制。“每個人務必在國家裡執行一種最適合他天性的職務”,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職。當其城邦的三個階層(統治者、守衛者和勞動者)各守其責、互不僭越、和諧分工、互助合作的時候,這個城邦才具備了“正義”的美德。然後,他從城邦的正義類比地推出個人的正義,認為那是“大”與“小”或“外”與“內”的關係。個人的正義就是“正義的人不許可自我靈魂裡的各個部分互相干涉,起別的部分的作用。

  理想國的優秀讀後感6

  在閱讀《理想國》這本書時,柏拉圖的一個主導的觀念及其對話的起點就是:理念本身是實在的,感知、具象與經驗的都是虛幻的。比如說,在書中就柏拉圖與大家辯論的緣起正義而言,什麼是正義?

  蘇格拉底的對手給出了正義的多種解答,諸如傳統的仰或當時流行的:正義是有話實說、欠債還錢、把善給予友人,把惡給予敵人、幫忙朋友,傷害敵人等,這些都是正義的具體事例,正如此刻問我們一樣我們總會回答成正義的人或正義的事。因為他認為真正的知識是理念,不是存在於客觀可見的物體之中的。而其哲學觀點能夠簡單的總結為認為理念是事物的永恆不變的“範型”,是獨立於個別事物和人類意識之外的實體。感性的具體事物是不真實的,它是完善的理念的不完善的“影子”或“摹本”。這些都在《理想國》的正義論與洞穴理論部分得到了很好的闡釋。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他的理論是典型的唯心主義,但作為一個智者與先驅他建立了以理念論為核心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

  一個人的哲學觀對其理論有著很大的影響,其理論也隨處能夠看到其哲學觀。在《理想國》裡柏拉圖的這種理念說對其在辯論中思維的展開、發展都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是這本書對話的起點也是其中的一個主導觀念。在看這本書時我常想起中國的哲學問題,想起另一位的哲學大師王陽明,也許他們觀點什麼的相關的真的很少,也許唯一的關聯就是他們都被稱作唯心主義,而唯心主義在過去思維裡,在我們從小被教導或明或暗的教導馬克思主義唯物論與辯證法時,我們對唯心主義也許不是厭惡反對但至少也退而遠之,不敢親近,就如王陽明大家很多人也許只明白“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這句話。

  這句話充滿了詩意與人生很難理解的韻味,可這句話也是我們在哲學上所批判的。而真正的進一步明白王陽明是餘秋雨的書裡提到了這位老鄉,這位在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人專門派人為其守墓,有個日本將軍甚至有個腰牌上寫道“一生俯首拜陽明”,讀到後我深深的觸動了,覺得如此對一個厲害的人物在我們厚厚的課本里竟然沒有提過,自我也知之甚少。之後也大概瞭解了一下王陽明,明白了其偉大,儘管我自認為自我是一個唯物主義者,但這不能阻止我們去欣賞他的偉大。

  理想國的優秀讀後感7

  在理想國裡一直有個叫色拉敘的人是對不正義推崇的。可能我為了簡述結論,所以寫的只有那麼簡要。關於色這個的想法,bella當時的說法是此人很像尼采。說色這個人有最早的尼采的思想,其實還挺有意思的。

  色拉敘提出的是不正義的人總是會獲得較多的利益。蘇格拉底反駁,有了著名的牧羊人例子,牧羊人如果只想著吃羊肉而不好好牧羊,那麼其實不會是真正的獲得利益,同理統治者亦是。然後色拉敘提出,比如在簽訂合同的時候,遵守約定的正義之人所得到的利益並不如不遵守約定的利益正義者。

  這段其實也是我很喜歡的,正義的人獲得利益總是從不正義之人尋求,而不正義之人是去找任何人尋求利益。可以說,正義之人需勝過異類,而不正義之人需要勝過世界。因此,不正義之人需要的聰明和好,卻比正義之人仍然要多很多。可是聰明又好得人,並不是總是渴求著超越他人,而是希望差不多即可,比如醫生並不會要求自己在廚藝超過廚師,如果能和醫生。而只有蠢人,才會想超越聰明人和蠢人,因為不自知。那麼這樣的結論就是,正義反而是有益的。

  雖然不正義的城邦會一開始靠不正義來征服,但是最後卻需要的是正義來維穩。同理盜賊團雖然會不正義的方式搶奪,但是他們在分配財務的時候卻是最正義的,否則也無法維穩。因此不正義,與個人會使人結下仇怨,與團體,會彼此為敵。

  蘇格拉底是真心誠意的認為正義是比不正義本身要好的,然而一個格勞的人想反駁蘇格拉底,色拉敘已經失敗。他問蘇格拉底是否承認,有一種善,只是要它本身,而不是要它的後果。比如快樂本身,我們要的就是快樂的歡愉。而第二種善,是為了本身和後果,比如明白事理。但是仍然存在第三種善,那就是賺錢之類。雖然賺錢中會獲得痛苦,比如有勞作的痛苦等等,可是我們並不是為了賺錢本身,而是為了報酬帶來的利益。

  於是格認為,正義是沒有人想要的,他們想要的是追求正義中獲得的名和利,可是並不是想要獲得正義本身,是儘量迴避的。格對合同契約其實有其他的看法,他認為自古以來人們會遇到不正義之事後想要規避,遇到正義的甜頭後想要繼續,因此人們才想要簽訂合約,才需要守法。正義並不是最好,當然不是最壞,正義是折中的,。因為它本身不為善,而只是防止做惡,但其實這個條約本身是對不作惡的人的束縛,因為真正會作惡的人不會和任何人簽訂條約。做正義的事情的人只是因為被限制所以不去做罷了。如果沒有條約,任何人都會做不正義之事,為了從正義之人拿取更多利益。

  之後格一直不斷重複不正義的必要,最後蘇格拉底覺得沒有必要爭執個人的正義,轉而爭執城邦的正義,想以大見小。我每次讀的時候都覺得很有意思,就是從正義可以瞭解到最初的三權分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