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民俗> 【精華】民俗作文合集九篇

民俗作文

【精華】民俗作文合集九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大家都經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為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你知道作文怎樣寫才規範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民俗作文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民俗作文 篇1

  沈家門漁港是世界著名的漁港,逢年過節我們都會在濱港路上搞一些活動,可是每次活動過後,地面到處都是髒兮兮的一片,有果殼皮、紙屑、易拉罐……道路兩旁的花盆都被踢倒了,地上五顏六色的燈也被踩碎了,在海邊的藝術品、雕塑品也被破壞了。電話廳的電線也被拉斷,海面上浮著一層垃圾,真是髒極了。今年12日到16日沈家門漁港舉行了首屆民間民俗大會,16日晚上是民間民俗大會的閉幕式,我、媽媽和爸爸也參加了,濱港路的人真多呀!向東望不到頭,向西望不到尾,我想:今年的漁港一定會和以前一樣亂七八糟的。閉幕式結束後我帶著忐忑不安的心回到了家。

  第二天早上,我早早的起來了,我想:濱港路不知怎麼樣了。想著,我就騎著腳踏車來到了濱港路。然而,這裡完全不是我所想象的那樣。一眼望去路上找不到一張紙屑;路邊的彩燈發著五顏六色的光,花盆依然被放得整整齊齊,朵朵花兒迎風飄動,好像贊美世間的一切;再看看一旁的樹木,樹葉隨風飄動,好像在說:“這裡的空氣真新鮮。”樹下老人們聽著音樂在練太極拳,年輕的婦女們帶著自己的寵物在人行道上散步;路邊的電話廳也安然無恙,濱港路十分恬靜。蔚藍的海面倒映著藍天白雲,顯得格外好看。

  這次大會過後為什麼地面這麼幹淨,公共設施也完好無損呢?哦,沈家門正在爭創文明城市呢!怪不得市民們這麼講衛生,這麼講文明。人們的素質提高了,環保意識增強了。看,沈家門漁港正邁著巨人的步伐前進我想信,沈家門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更加繁榮昌盛!

民俗作文 篇2

  清明過後“三月三”,草長鶯飛,柳綠花繁。溱(zhen)水與洧(wei)水交匯的河邊,一犁杏雨幽幽,三徑桑雲淡淡,萬物萌動,春情勃發,春泥春草和桃花杏花混合在一起的新香蜜味愈發濃烈地氤氳在河的兩岸。河水對面正在舉行一年一度的消災除邪的祓禊儀式,青年人在河邊或是相互追逐,或是撩水嬉戲。這時一對少年男女踏著柔軟的青草,各自手拿一棵蘭花,心領神會地踱到河邊,走到一起。女孩仰著頭調皮地問男孩:你怎麼不到那邊會場上呢?男孩說去過了。女孩就說:再去一次嘛!如果先到溱水,然後再到洧水,那個場面又大又好玩呢!男孩同意了,還贈給她一束芍藥花。然後拉起女孩的手,兩人肩並肩說笑著向遠處的花林深處走去……

  這一幕大約發生在2500多年前中國周朝的情景劇,讓當時的采詩官記入《詩經·鄭風·溱洧》篇中:“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蕳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士與女在“三月三”這春情盎然的時日裡,趁萬物復甦,在清澈的河水旁嬉戲,在踏青郊遊中幽會,互贈定情信物。健康、大膽、奔放與自然的愛情從“三月三”的溱河與洧河邊盪漾開去。後人很重視這首詩,認為這就是“三月三”中國情人節的生活情態。因為這首詩,讓原本在河南新密市鄭莊公墓附近匯合後流入雙洎河的溱洧二水也賦予了新的意義,“溱洧”從此變為男女遊樂之處或男女私情的代名詞,而“洧外”、“ 洧津”兩詞也成了男女談情結愛之處的專用語。

  “三月三”能成為中國情人節是有著古老傳說、民間風情和官方提倡等諸多基礎的。三月三原稱上巳節,因是三月的第一個巳日而得名,也稱元巳。由於每年的三月上巳都不固定,但又都在三月三日前後,為了好記,魏晉以後統一將上巳節定在三月初三,《晉書·禮制》則說:“漢儀,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於東流水上,洗濯祓除去宿垢。而自魏以後,但用三日,不以上巳也。晉中朝公卿以下不至於庶人,皆禊洛水之側。”根據這個節俗的內容,民間又將“三月三”稱為三月節、三月會、情人節、定情節、女兒節、求子節、遊春節等。

  據古老傳說,上巳節這一天是伏羲、女媧交合造人的日子,直到今天在一些地方還有“三月三”祭祀伏羲女媧的習俗。這說明上巳節的產生最初當和人們祭祀神靈、祈求生育子嗣有關,因而這一天也是青年男女相互交往,談情說愛和眾人遊樂的日子。並從三皇五帝以至禹湯,都承續古制將三月上巳這個習俗延續下來。周朝時雖然已在儀禮中嚴格規定了婚嫁六禮,但為了人口的繁育,仍規定了上巳會男女的儀禮內容,以此順應天時節令,使適齡男女都能有家有室,促進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天,宮廷女巫主持祓禊大禮,周天子率后妃親往祭祀,齋戒沐浴,祭祀人祖。由於天子的倡導和禮法的規定三月上巳成為一個盛大的節日,每年這一天,上至天子諸侯,下至庶民百姓,人們都穿上新縫製的春裝,傾城邀約而出,或到江河之濱嬉戲沐浴,或到深山幽谷採摘蘭草,或到郊野陌上宴飲行樂,認為這樣可以祓除不祥。而未婚嫁的青年男女更是節日的主角,他們載歌載舞,自由尋找或約會情人。《周禮·地官·媒氏》中說:“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官方給了“三月三”情人節一個法定的地位。於是後來的“三月三”不僅就有了東晉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等四十餘人於蘭亭集會,曲水流觴,歡飲之間寫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雅事,更有了杜甫《麗人行》詩中“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曖昧、香豔情景。有了崔護“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去年今日”之相思。從此,“令會男女”成為“三月三” 節日中最核心、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讓青年男女相會於野外水邊,自由挑選意中人,談情說愛,順應了氣候和人體生理發育的自然節令,也有利於人類的自身生產,繁衍後代。同時“有情人終成眷屬”,更利於社會的和諧發展和文明進步。

  宋以後,對婦女特別是未婚女性和婚姻的禁錮日益嚴重,一般禁止女性與陌生男子接觸說話,外出聚會找情郎這樣的事更是難以想像。在這種社會背景下,“三月三”自然就失去了存在的環境,到了近代,漢族地區“三月三”的活動漸漸消失,它的情人節功能也最終被人遺忘。只有西南少數民族如白、苗、瑤、黎、壯、畲等仍然保持了“三月三”這一節日風俗,每到這一天,闔族男女都會在白天全體盛裝出動,舉行歌會,對歌、拋繡球,狂歡終日。夜幕降臨,河岸邊燃起堆堆篝火,小夥子撐開花傘,姑娘們的銀飾及貝殼飾物在火光下閃閃爍爍。男女青年飲酒對歌,跳舞狂歡至深夜。至到今天,這些少數民族都以“三月三”為“談愛節”、“情人節”,或是“甜茶情人節”。在個別的漢族地區,“三月三”情人節的習俗也有保留。如河南等中國北方就有“三月三,吃雞蛋;三月三,砍棗尖”的民諺。太行山下的姑娘有“三月三,桃花浴”的習俗。山東濟南有“三月三,相親千佛山”的活動。在揚州,至到今天仍有《請允許我三月三》的清曲傳唱:“俏人兒,請允許我三月三在那酴醾架下等候……”這些說明,“三月三”做為中國最為古老的情人節的習俗,在我國仍有頑強的延續性和生命力。

  近些年,西方情人節在中國有越過越盛之勢,因此,許多人呼籲中國人應當過自己的情人節,於是,七月七日的“七夕”被當成了中國的情人節,而忽略了“三月三”的存在。我想,中國人應當有自己的情人節,但不應是“七月七”,而應是“三月三”。

  首先,判斷一個節日的性質,關鍵要看它的習俗內容。傳統上七夕根本沒有青年男女相聚歡會、談情說愛的習俗,它是古代女子乞巧的日子,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等等,與愛情並無直接關係。

  其次,七夕更多地是與節氣緊密相關,而與愛情無涉。當農曆七月初七日黃昏“織女”升上頭頂的時候,正值暑氣漸消、秋涼乍起、婦女紡線做寒衣的時節,因此,這顆星就被稱為“織女”。此時銀河橫貫夜空南北,織女星和牽牛星隔河相對,這一景象,觸發了古人的想象,將其與牛郎織女的民間故事聯絡起來。我們不能因為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以及由這個故事引發的關於愛情的想象和創作,就想當然地把它當成是情人節。

  其三,“三月三”由上古伏羲和女媧神話演繹而來,情人遊春幽會的習俗已形成幾千年的悠久歷史;而“七月七” 最早的記載是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說“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兩廂比較,“三月三”的習俗要比“七月七”早1000多年。

  其四,春天是愛情的日子,春天的愛情,協和萬物,萌動青春。情人節只有在春天的時日裡才會符合自然規律;七夕則是七月流火,陽氣盛極而衰,更多的是秋日裡悽切的閨怨,不是完全的愛情。

  其五,將原本兩顆永遠不能相會的牛郎、織女星意會為中國的情人節,更多地是給人一種悽苦的審美感覺,難怪在秦代占卜文獻《日書》上就曾明確把牛郎、織女視為對婚姻不利。

  由此看來,做為情人節,“三月三”要比“七月七”悠久得多,典型得多,合理得多。將“三月三”做為中國的情人節,無論從節日文化內容來看,還是從現代中國人的心理認同感來看,都是既順禮俗又符民情的一項舉動。

民俗作文 篇3

  我的家鄉是樅陽縣,這裡是銅陵市偏遠的一個小縣城,但在這裡的文化習俗卻也不少。

  在樅陽縣,最有特色的是黃梅戲。黃梅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這足以說明它的重要地位。黃梅戲流行於長江中下游的地區,其中我們樅陽算是黃梅戲的發源地之一。

  在我們這裡,傍晚時分,在廣場經常有老人在廣場上運動,腰間總是帶著小音響,一邊走一邊聽,就好像青年沉浸在音樂裡一樣的回味。也有人在廣場上架起一個幕布投影著給大家放黃梅戲看,沒過多久周圍就有許多老人來看黃梅戲,也有小孩子在周圍玩耍大人們在聚精會神的看著,偶爾也有路人經過,有興趣的人也就在周圍停下來看一看,有急事的人也聽一聽,然後,又趕路去了。

  除了黃梅戲,樅陽的武術,也是名不虛傳的。東鄉武術在安徽很有名氣,過去的樅陽縣周潭鎮,就是東鄉武術的發源地,東鄉武術主要是兩方面:一是拳術套路,二是械術套路。所有的拳械套路基本上都有譜訣,東鄉武術可以結合生活中的用品哪怕是毛巾都可以成為武器,在中國是一門很好的武術。現在這些文化遺產,主要是用於自衛、健身,也用於現代反恐擒拿,武裝偵查,讓這些武術都得到傳承,並使其重放光芒!

  除了精彩的武術,在我們這裡,節日的儀式也豐富多彩豐富,很有特色的。在春節的時候,我們在家裡過年,吃年夜飯,晚上看聯歡晚會用來守歲;元宵節的時候我們會在家裡吃著元宵;端午節的時候,我們會吃著粽子,鴨蛋,還有豆子,只可是我們老家山裡那邊沒有龍舟,只能在電視上看划龍舟比賽呀!

民俗作文 篇4

  在茫茫得得大草原上,響徹著蒙古族男兒得聲音。這就是蒙古族得一年一度得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是蒙古語,“慕”是蒙語得譯音,意為“娛樂、遊戲”,以表示豐收得喜悅之情。是蒙古族人民喜愛得一種傳統體育活動形式。每年六月初四開始。“那達慕”有著久遠得歷史。據銘刻在石崖上得《成吉思汗石文》記載,那達慕起源於蒙古汗國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蒙古大汗時,他為了檢閱自己得,每年7~8月間舉行“大忽力革臺”,將各個部落得首領召集在一起,為表示團結友誼和祈慶豐收。起初只舉行射箭、賽馬或摔跤得某一項比賽。到元、明時,射箭、摔跤比賽結合一起,成為固定形式。後來蒙古族人亦簡稱此三項運動為那達慕。

  摔跤是蒙古族特別喜愛得一種體育活動,也是那達慕上必不可少得比賽專案。蒙古語稱摔跤為“博克巴依勒德呼”,稱摔跤手為“博克慶”。摔跤手要身著摔跤服“昭德格”。最引人注目得是,摔跤手得皮坎肩得中央部分飾有精美得圖案,圖案呈龍形、鳥形、花蔓形、怪獸形,給人以古樸莊重之感。

  射箭是那達慕最早得活動內容之一。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蒙古人分為許多不同得部落,他們得經濟生活大體可分為遊牧經濟和狩獵經濟兩種。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以後,雖然狩獵經濟得部落逐漸轉向了遊牧經濟,但狩獵時期長年積累下得拉弓射箭得本領卻保留了下來,以防外敵侵略和野獸襲擊畜群。射箭比賽得規則是三輪九箭,以中靶箭數得多少定前三名。

  那達慕大會一般舉辦7至9天,蒙古族得男女老少都沉浸在歡樂之中。

民俗作文 篇5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因此春節的習俗也多種多樣。因為相傳年獸怕紅色,怕火光與怕響聲,所以人們便有貼春聯、放鞭炮、敲鑼打鼓等習俗。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習俗都不相同。

  在浙江的春節中,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在農曆臘月二十三日,傳說這日是“灶王爺上天”之日,因此家家要祭灶神。人們認為灶王爺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便會給家裡帶來幸福,可保佑來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祭祀灶神,請求他上天后多說好話、吉利話。民間傳說,灶王爺上天專門告人間善惡,一旦那家被告有惡行,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

  農曆臘月二十四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除夕是指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過了十二點就是大了一歲。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

  這就是浙江的春節習俗。

民俗作文 篇6

  我熱衷於喝粥。

  其中一層原因是姥姥擅長煮粥。

  我嘴比較懶,不願意吃一些難嚼的食物。所以,自記事以來,姥姥就用小砂鍋給我煮小米粥我是被姥姥帶大的,她最疼我了。小米粥煮的很粘稠,像冒著熱氣的果凍一樣,甚至比果凍還晶瑩剔透。裡面裹著金沙似的小米。我最喜愛的是那粥面上浮起的一層薄薄的油脂,我很天真的以為,那是整碗粥的精華。

  姥姥還會做皮蛋瘦肉粥。蓮子百合粥,綠豆粥,豬骨粥

  說起來,她最拿手的,還是臘八粥。

  這粥,其實就是八種糧食,乾果組成的。你想加什麼,隨你。乾果裡,像葡萄乾、棗、桂圓、核桃仁、瓜子仁、蓮子、枸杞等等。糧食嗎,就更多了:大米、小米、糯米、黃米、紅豆、黃豆、綠豆、花生米、燕麥、紫米等等。

  想起來很是奇怪,好像還在昨天,我在濟寧老家喝臘八粥。今天,卻在濟南,呆在家裡上網課。

  臘七,臘八節的前一天。一大早,姥姥把大鐵鍋,從灶臺上搬下來,仔仔細細地刷一遍。這鍋,大到你無法想象,像一個倒過來放的大黑雨傘是直接鑲到灶臺上的,鍋的身子在灶臺下,灶裡點火。

  刷完之後,再泡豆。

  下午煮粥,煮一晚上。只見姥姥把水燒熱,放入豆類,看到豆子在沸水裡上下沉浮,乏了,就坐在爐灶邊的小板凳上,姥姥也坐下來。

  我們聊天,聊奇聞趣事,聊鬼狐傳說,聊她年輕時候的故事,聊濟南的樣子。

  我看著她,那時她六十出頭,頭髮不密卻烏黑,沒有一根白髮,眼角眉梢有幾道皺紋,可眼睛是烏黑明亮,無一絲瑕疵的。姥姥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莊稼人。說話不多,幹活可多。誰家地裡農活忙不過來了,都是她去幫忙。現在,六十多歲的人了,還下地幹活,迎著油煙做飯。

  哦,好了,該放米了。

  之後,我睡著了。

  一大清早,被臘八粥的甜香勾醒,引到廚房裡來。姥姥掀開鍋蓋,白色的甜香湧出,溢的滿屋子都是。她盛出一碗放在灶臺上涼著,給我嚐鮮。姥姥的臘八粥,甜而不膩,還很香,鄰里鄉親們都愛喝。姥姥又盛出幾碗分給鄰里鄉親,鄉親們也把剛泡的臘八蒜,分給姥姥。

  剩下的粥,當做點心,全家分了,喝了。

  後來,姥姥到濟南照顧我。再後來,我長大了。

  我很懷念,那種大鍋熬的臘八粥,姥姥的粥。

  現在,又有幾戶人家,自己煮臘八粥呢?還有誰有閒情逸致去用小火熬粥呢?路上買兩個包子,吃了;定個外賣,吃了;想吃甜點了,樓下甜品店,賣奶茶,賣餅乾,馬卡龍。

  我想問的是,我們所要的休閒,真的是在酒吧裡喝到爛醉如泥,在歌廳裡唱到嗓子啞嗎?角落裡的瓷勺、砂鍋發出,心碎的聲響。

  我們理想的生活只是職場、官場、名利場嗎?

  我好懷念,那安靜的時光,那淳樸的民風,那溫柔的粥。

民俗作文 篇7

  春節到了,到處洋溢著熱鬧喜慶的“年味兒”,像那香噴噴的年粿,人山人海的老爺宮,噼裡啪啦的鞭炮聲,每個人的心中都是甜滋味。

  天剛亮,奶奶就起床了,忙裡忙外準備著各種祭拜的物品,奶奶雖然忙得滿頭大汗卻仍然是眉開眼笑。大人們都從城裡趕回了老家,幫著家裡的老人貼上春聯,四處訪友,鄰里間互相送禮問候,連空氣中都瀰漫著喜樂無窮的滋味。

  不一會兒,鑼鼓聲響了,“迎老爺”就開始了,如同蛟龍出海般的隊伍走在路上,跟行的人很多,我個子小,只要低下頭就能夠輕鬆地從大人的腋下穿過來到隊伍的最前面。隊伍的前面是“挑花籃”的小女孩,緊接著是穿著旗袍的“抬標”少女,後面是穿著整齊的敲鑼帥小夥,最後就是吹奏的`老年樂隊。一片喜氣洋洋,熱鬧非凡,歡樂喜慶的“年味”籠罩著這個小村莊。

  迎接遊神的另外一個環節就是放鞭炮,一個個壯實的小夥,他們不用捂耳朵,半眯著眼睛淡定的點燃一串又一串的鞭炮,火苗點燃了鞭炮,小巷子裡飄灑著鞭炮紙和煙花的味道,膽小的孩子們一個個趕緊竄上屋子,關緊門窗,這時孩子們心裡是激動緊張的滋味兒;大人們的心裡是一種熱鬧喜慶的滋味。

  回到家裡,奶奶早已做好了滿滿一桌香噴噴的飯菜,一家人圍著桌子吃上了團圓飯,互送祝福、互相關心。火爐裡燃燒的火炭就像似火紅陽,暖暖的而不刺眼,溫馨的滋味在我心間迴盪。

  而今,春節過去了,但這交織複雜的“甜蜜快樂”也深印於我心,就像是我們的家鄉的功夫茶,悠遠綿長,沁人心脾。

民俗作文 篇8

  我的家鄉在浦城,這是個很小的縣城,但僅管如此,浦城的人民一直崇尚著中華的傳統民俗,這表示著大家對祖先的尊重。

  那我就先從春節開始說起吧!除夕之夜,家家3點多就開始吃年夜飯,“蛋卷”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它的顏色是金黃色的,象徵著家家年年都繁榮,兒女能夠孝敬長輩。吃完晚飯後,我們是從不出門的,聽奶奶說:“若出了門會把大家的好運給帶走的。”雖然我們不能出門,但是在家中,我們不能出門,但是在家中,我們依然能夠玩的有聲有色。大人們在家中打牌打個通宵,孩子們放煙火放得起勁!這表示大家的好運年年,財運年年……

  除夕過後,換來的正月初一也是很受人歡迎哦!早晨起來,洗漱完畢後就先喝一杯“桂花蜜”,這是我們孩子的最愛,味道甜甜的,香香的……這表示希望大家的日子過的紅紅火火,甜甜美美……吃完飯後就給長輩們拜年,長輩們就要包壓歲錢,孩子們得到壓歲錢後可開心了,但初一至初三是不可以亂花錢的,這又代表著大人們在這一年裡很難很難掙到錢,運氣也不太好……

  給長輩們拜完年後,女孩在家幫父母幹活,男孩就跟隨大人們去各自的親戚好友家去拜年,大家都過的十分開心。而正月初四,全家人都要去山上的廟裡去燒香,給菩薩請安,讓菩薩保佑子孫滿堂,兒女們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滿……

  過了初六,大家就一切都恢復正常了,大人們工作的就繼續工作,孩子們該去複習功課,迎接新學期的到來了,這個春節是令人難忘的。

民俗作文 篇9

  壯族人民主要分佈在廣西、廣東、雲南等省區。壯族的建築、服飾、節日還有那著名的山歌,都彰顯了壯族人民的勤勞善良。

  先看看壯族人民的建築吧!他們的房子依山靠水。原因是:壯族人民喜愛大自然,喜歡與大自然和大自然裡的生靈一起生活。壯族人民的房子是由木頭搭建而成的。一樓是養生出的,二樓以上住人。

  壯族人民的服飾是五花八門、色彩斑斕的。雖然壯族男子的服飾和漢族男子的服飾差不多,但壯族女子服飾和漢族女子的服飾相比就是天壤之別了。壯族人民勤勞善良,特別是女子。在壯族女子縫織衣服時同時也會繡上各種各樣的圖案。有鳥獸;有鮮花;還有許多具有沒號予以的圖案……壯族女子的服飾上除了精緻的圖案外還會有各種繽紛的色彩。他們的頭飾也很精美別緻,也有許許多多雕刻上去的圖案。壯族女子整套服飾上的色彩混起來都比彩虹沒美呢!

  壯族有一個最著名的節日,那就是在農曆三月初三的“歌墟節”,在“歌墟節”那天,每個村子都會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在村口,幾乎全村人都在那迎接外村人,並接受他們的挑戰。挑戰什麼呢?當人事唱山歌啦。臺上的人唱山歌的時候,臺下的人也會跟著唱兩句給自己村裡人助威。這些比賽時為了增進各個村子之間的友情,這也驗證了那句話:“友情第一,比賽第二”。這也是壯族人民的品質之一。壯族人民為什麼可以吧山歌唱得那麼好呢?請接著聽我介紹。

  其實,在生活中,壯族人民也在一邊唱山歌。在壯鄉,壯族人民無論在哪裡,都可以即興創作一首山歌。也就是說,壯族人民在生活中已經能夠達到一個代言的地步了。在田野裡,可以聽見他們的歌聲,在兩個山頭間也可以聽到,甚至在他們自己家裡有時候也會聽到他們用山歌對話。壯鄉人民憑著心情也能唱出優美動聽的歌。那歌聲同時也表達了當時唱歌的人的心情,如果他的朋友聽到了,也會用山歌與他交談。

  壯族真是一個豁達樂觀,勤勞善良的民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