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實驗報告> 化學實驗報告彙編15篇

化學實驗報告

化學實驗報告彙編15篇

  在當下這個社會中,大家逐漸認識到報告的重要性,要注意報告在寫作時具有一定的格式。我們應當如何寫報告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化學實驗報告,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化學實驗報告1

  【實驗名稱】

  探究影響反應速率的因素

  【實驗目的

  1.透過實驗使學生了解化學反應有快慢之分;

  2.透過實驗探究溫度、催化劑、濃度對過氧化氫分解反應速率的影響。

  【實驗儀器和試劑】

  4%的過氧化氫溶液、12%的過氧化氫溶液、0.2mol/L氯化鐵溶液、二氧化錳粉末、熱水、滴管、燒杯、試管。

  【實驗過程】

  【問題討論】對比實驗3中加入的FeCl3溶液有什麼作用?

化學實驗報告2

  一、 實驗目的

  學習重結晶法提純固態有機物的原理和方法;

  掌握抽濾操作方法;

  二、 實驗原理

  利用混合物中各組分在某種溶劑中的溶解度不同,而使它們相互分離;

  一般過程:

  1、選擇適宜的溶劑:

  ① 不與被提純物起化學反應;

  ②溫度高時,化合物在溶劑中的溶解度大,室溫或低溫時溶解度很小;而雜質的溶解度應該非常大或非常小;

  ③溶劑沸點較低,易揮發,易與被提純物分離;

  ④價格便宜,毒性小,回收容易,操作安全;

  2、將粗產品溶於適宜的熱溶劑中,製成飽和溶液:如溶質過多則會成過飽和溶液,會有結晶出現;如溶劑過多則會成不飽和溶液,會要蒸發掉一部分溶劑;

  3、趁熱過濾除去不溶性雜質,如溶液顏色深,則應先用活性炭脫色,再進行過濾;

  4、冷卻溶液或蒸發溶液,使之慢慢析出結晶,而雜質留在母液中或雜質析出,而提純的化合物則留在溶液中;

  5、過濾:分離出結晶和雜質;

  6、洗滌:除去附著在晶體表面的母液;

  7、乾燥結晶:若產品不吸水,可以放在空氣中使溶劑自然揮發;不容易揮發的溶劑,可根據產品的性質採用紅外燈烘乾或真空恆溫乾燥器乾燥,特別是在製備標準樣品和分析樣品以及產品易吸水時,需將產品放入真空恆溫乾燥器中乾燥;

  三、 主要試劑及物理性質

  乙醯苯胺(含雜質):灰白色晶體,微溶於冷水,溶於熱水;

  水:無色液體,常用於作為溶劑;

  活性炭:黑色粉末,有吸附作用,可用於脫色;

  四、 試劑用量規格

  含雜質的乙醯苯胺:2.01g;

  水:不定量;

  活性炭:0.05g;

  六、 實驗步驟及現象

  七、 實驗結果

  m乙醯苯胺=2.01g

  m表面皿=33.30g

  m表面皿+晶體=34.35g

  △m=34.35-33.30g=1.05g

  W%=1.05/2.01*100≈52.24%

  八、 實驗討論

  1、水不可太多,否則得率偏低;

  2、吸濾瓶要洗乾淨;

  3、活性炭吸附能力很強,不用加很多;

  4、洗滌過程攪拌不要太用力,否則濾紙會破;

  5、冷卻要徹底,否則產品損失會很大;

  6、熱過濾前,布氏漏斗、吸濾瓶要用熱水先預熱過;

  7、當採用有機物來作為溶劑時,不能用燒杯,而要採用錐形瓶,並且要拿到通風櫥中進行試驗;

  有機化學實驗報告2

  一、 實驗目的

  1.瞭解熔點的意義,掌握測定熔點的操作

  2.瞭解沸點的測定,掌握沸點測定的操作

  二、 實驗原理

  1.熔點:每一個晶體有機化合物都有一定的熔點,利用測定熔點,可以估計出有機化合物純度。

  2.沸點:每一個晶體有機化合物都有一定的沸點,利用測定沸點,可以估計出有機化合物純度。

  三、 主要試劑及物理性質

  1.尿素(熔點132.7℃左右) 苯甲酸(熔點122.4℃左右) 未知固體

  2.無水乙醇 (沸點較低72℃左右) 環己醇(沸點較高160℃左右) 未知液體

  四、 試劑用量規格

  五、 儀器裝置

  溫度計 玻璃管 毛細管 Thiele管等

  六、 實驗步驟及現象

  1.測定熔點步驟:

  1 裝樣 2 加熱(開始快,低於15攝氏度是慢,1-2度每分鐘,快到-熔點時0.2-0.5攝氏度每分鐘)3記錄

  熔點測定現象:1.某溫度開始萎縮,蹋落 2.之後有液滴出現 3.全熔

  2.沸點測定步驟:

  1 裝樣(0.5cm左右) 2 加熱(先快速加熱,接近沸點時略慢,當有連續汽泡時停止加熱,

  冷卻) 3 記錄(當最後一個氣泡不冒出而縮排是為沸點)

  沸點測定現象:剛開始有氣泡後來又連續氣泡冒出,最後一個氣泡不冒而縮排。

  七、 實驗結果資料記錄

  熔點測定結果資料記錄

  有機化學實驗報告

  有機化學實驗報告

  沸點測定資料記錄表

  有機化學實驗報告

  八、 實驗討論

  平行試驗結果沒有出現較大的偏差,實驗結果比較準確,試驗資料沒有較大的偏差。但在測量環乙醇的時候由於溫度過高導致橡皮筋脫落,造成試驗幾次失敗,經過重做實驗最終獲得了較為準確的實驗資料。測量未知固體熔點時由於前一個測的是苯甲酸,熔點較高,而未知固體熔點較低,需要冷卻30攝氏度以下才可進行實驗,由於疏忽溫度未下降30℃就進行了測量,使第一次試驗失敗,之後我們重新做了該實驗也獲得了比較滿意的實驗結果。

  九、 實驗注意事項

  1 加熱溫度計不能用水衝。

  2第二次測量要等溫度下降30攝氏度。

  3 b型管不要洗。

  4 不要燙到手

  4 沸點管 石蠟油回收。

  5 沸點測定是不要加熱太快,防止液體蒸發完。

化學實驗報告3

  一、實驗題目:

  固態酒精的製取

  二、實驗目的:

  透過化學方法實現酒精的固化,便於攜帶使用

  三、實驗原理:

  固體酒精即讓酒精從液體變成固體,是一個物理變化過程,其主要成分仍是酒精,化學性質不變.其原理為:用一種可凝固的物質來承載酒精,包容其中,使其具有一定形狀和硬度.硬脂酸與氫氧化鈉混合後將發生下列反應: CHCOOH+NaOH → 1735

  CHCOONa+HO 17352

  四、實驗儀器試劑:

  250ml燒杯三個1000ml燒杯一個蒸餾水熱水硬脂酸氫氧化鈉乙醇模版

  五、實驗操作:

  1.在一個容器中先裝入75g水,加熱至60℃至80℃,加入125g酒精,再加入90g硬脂酸,攪拌均勻。

  2.在另一個容器中加入75g水,加入20g氫氧化鈉溶解,將配置的氫氧化鈉溶液倒入盛有酒精、硬脂酸和石蠟混合物的容器,再加入125g酒精,攪拌,趁熱灌入成形的模具中,冷卻後即可得固體酒精燃料。

  六、討論:

  1、不同固化劑製得的固體霜精的比較:

  以醋酸鈣為固化劑操作溫度較低,在40~50 C即可.但製得的固體酒精放置後易軟化變形,最終變成糊狀物.因此儲存效能較差.不宜久置。

  以硝化纖維為固化劑操作溫度也在4O~50 c,但尚需用乙酸乙酯和丙酮溶解硝化纖維.致使成本提高.製得的固體酒精燃燒時可能發生爆炸,故安全性較差。

  以乙基羧基乙基纖維素為固化劑雖製備工藝並不複雜,但該固化劑來源困難,價格較高,不易推廣使用。

  使用硬脂酸和氫氧化鈉作固化劑原料來源豐富,成本較低,且產品效能優良。

  2加料方式的影晌:

  (1)將氫氧化鈉同時加入酒精中.然後加熱攪拌.這種加料方式較為簡單,但由於固化的酒精包在固體硬脂酸和固體氫氧化鈉的周圍,阻止了兩種固體的溶解的反應的進一步進行,因而延長了反應時間和增加了能耗。

  (2)將硬脂酸在酒精中加熱溶解,再加入固體氫氧化鈉,因先後兩次加熱溶解,較為複雜耗時,且反應完全,生產週期較長。

  (3)將硬脂酸和氫氧化鈉分別在兩份酒精中加熱溶解,然後趁熱混合,這樣反應所用的時間較短,而且產品的質量也較好.3 、溫度的影響:見下表:

  可見在溫度很低時由於硬脂酸不能完全溶解,因此無法制得固體酒精;在30度時硬脂酸可以溶解,但需要較長的時間.且兩液混合後立刻生成固體酒精,由於固化速度太快,致使生成的產品均勻性差;在6O度時,兩液混合後並不立該產生固化,因此可以使溶液混合的非常均勻,混合後在自然冷卻的過程中,酒精不斷地固化,最後得到均勻一致的固體酒精;雖然在70度時所製得的產品外觀亦很好,但該溫度接近酒精溶液的沸點.酒精揮發速度太快,因此不宜選用該溫度。因此,一般選用60度為固化溫度。

  4 、硬脂酸與NaOH配比的影響:

  從表中資料不難看出.隨著NaOH比例的增加燃燒殘渣量也不斷增大.因此,NaOH的量不宜過量很多.我們取3:0.46也就是硬脂酸:NaOH為6.5:1,這時酒精的凝固程度較好.產品透明度高,燃燒殘渣少,燃燒熱值高。

  5 、硬脂酸加入量的影響:

  硬脂酸加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固體酒精的凝固效能.硬脂酸的新增量對酒精凝固效能影響的實驗結果見下表,且可以看出,在硬脂酸含量達到6.5以上時,就可以使製成的固體酒精在燃燒時仍然保持固體狀態.這樣大大提高了固體酒精在使用時的安全性,同時可以降低成本。

  6、火焰顏色的影響:

  酒精在燃燒時火焰基本無色,而固體酒精由於加人了NaOH,鈉離子的存在使燃燒時的火焰為黃色。若加入銅離子,燃燒時火焰變為藍色。因此新增不同離子到固體酒精中去得到不同顏色的火焰。

化學實驗報告4

  一、前言

  現有製造電池、蓄電池的原理是電化學反應。電極是不同種元素、不同種化合物構成,產生電流不需要磁場的參與。

  目前有磁性材料作電極的鐵鎳蓄電池(注1),但鐵鎳蓄電池放電時沒有外加磁場的參與。

  透過數次實驗證明,在磁場中是可以發生電化學反應的。本實驗報告是研究電化學反應發生在磁場中,電極是用同種元素、同種化合物。

  《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不同於燃料電池、磁流體發電。

  二、實驗方法和觀察結果

  1、所用器材及材料

  (1):長方形塑膠容器一個。約長100毫米、寬40毫米、高50毫米。

  (2):磁體一塊,上面有一根棉線,棉線是作為掛在牆上的釘子上用。還有鐵氧體磁體30*23毫米二塊、稀土磁體12*5毫米二塊、稀土磁體18*5毫米一塊。

  (3):塑膠瓶一個,內裝硫酸亞鐵,分析純。

  (4):鐵片兩片。(對鐵片要進行除鏽處理,用砂紙除鏽、或用刀片除鏽、或用酸清洗。)用的罐頭鐵皮,長110毫米、寬20毫米。表面用砂紙處理。

  2、電流表,0至200微安。

  用微安表,由於要讓指標能向左右移動,用表頭上的調0螺絲將指標向右的方向調節一定位置。即通電前指標在50微安的位置作為0,或者不調節。

  3、"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裝置是直流電源,本實驗由於要使用電流表,一般的電流表指標的偏轉方向是按照電流流動方向來設計的,(也有隨電流流動方向改變,電流表指標可以左右偏轉的電流表。本實驗報告示意圖就是畫的隨電流流動方向改變,電流表指標可以向左或向右偏轉的電流表)。因此本演示所講的是電流流動方向,電流由"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裝置的正極流向"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裝置的負極,透過電流表指標的偏轉方向,可以判斷出"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裝置的正極、負極。

  4、手拿磁體,靠近塑膠瓶,明顯感到有吸引力,這是由於塑膠瓶中裝了硫酸亞鐵,說明硫酸亞鐵是鐵磁性物質。

  5、將塑膠瓶中的硫酸亞鐵倒一些在紙上,壓碎硫酸亞鐵晶體,用磁體靠近硫酸亞鐵,這時有一部分硫酸亞鐵被吸引在磁體上,進一步說明硫酸亞鐵是鐵磁性物質。

  6、將磁體用棉線掛在牆上一個釘子上讓磁體懸空垂直不動,用裝有硫酸亞鐵的塑膠瓶靠近磁體,當還未接觸到懸空磁體時,可以看到懸空磁體已開始運動,此事更進一步說明硫酸亞鐵是鐵磁性物質。(注:用另一個塑膠瓶裝入硫酸亞鐵飽和溶液產生的現象同樣)

  7、透過步驟4、5、6我們得到這樣的共識,硫酸亞鐵是鐵磁性物質。

  8、將塑膠瓶中的硫酸亞鐵適量倒在燒杯中,加入蒸溜水溶解硫酸亞鐵。可以用飽和的硫酸亞鐵溶液,然後倒入一個長方形的塑膠容器中。實驗是用的飽和硫酸亞鐵溶液。裝入長方形容器中的液麵高度為40毫米。

  9、將鐵片分別放在塑膠容器中的硫酸亞鐵溶液兩端中,但要留大部分在溶液之上,以便用電流表測量電流。由於兩個電極是用的同種金屬鐵,沒有電流的產生。

  10、然後,在塑膠容器的外面,將鐵氧體磁體放在某一片鐵片的附近,讓此鐵片處在磁埸中。用電流表測量兩片鐵片之間的電流,可以看到有電流的產生。(如果用單方向移動的電流表,注意電流表的正極應接在放磁體的那一端),測量出電流強度為70微安。為什麼同種金屬作電極在酸、鹼、鹽溶液中有電流的產生?電位差是怎樣形成的?我是這樣看這個問題的:由於某一片鐵片處在磁埸中,此鐵片也就成為磁體,因此,在此鐵片的表面吸引了大量的帶正電荷的鐵離子,而在另一片鐵片的表面的帶正電荷的鐵離子的數量少於處在磁埸中的鐵片的帶正電荷的鐵離子數量,這兩片鐵片之間有電位差的存在,當用導線接通時,電流由鐵離子多的這一端流向鐵離子少的那一端,(電子由鐵離子少的那一端鐵片即電源的負極流向鐵離子多的那一端鐵片即電源的正極)這樣就有電流產生。可以用化學上氧化-還原反應定律來看這個問題。處在磁埸這一端的鐵片的表面由於有大量帶正電荷的鐵離子聚集在表面,而沒有處在磁埸的那一端的鐵片的表面的帶正電荷的鐵離子數量沒有處在磁埸中的一端多,當接通電路後,處在磁埸這一端的鐵片表面上的鐵離子得到電子(還原)變為鐵原子沉澱在鐵片表面,而沒有處在磁埸那一端的鐵片失去電子(氧化)變為鐵離子進入硫酸亞鐵溶液中。因為在外接的電流表顯示,有電流的流動,可以證明有電子的轉移,而電子流動方向是由電源的負極流向電源的正極,負極鐵片上鐵原子失去電子後,就變成了鐵離子,進入了硫酸亞鐵溶液中。下圖所示。

  11、確定"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的正、負極,確認正極是處在磁體的位置這一端。這是透過電流表指標移動方向來確定的。

  12、改變電流表指標移動方向的實驗,移動鐵氧體磁體實驗,將第10步驟中的磁體從某一片上移開(某一片鐵片可以退磁處理,如放在交變磁埸中退磁,產生的電流要大一些)然後放到另一片鐵片附近,同樣有電流的產生,注意這時正極的位置發生了變化,電流表的指標移動方向產生了變化。

  如果用稀土磁體,由於產生的電流強度較大,電流表就沒有必要調整0為50毫安處。而用改變接線的方式來讓電流表移動。

  改變磁體位置:如果用磁體直接吸引鐵片電極沒有浸在液體中的部份的方式來改變磁體位置,鐵片電極不退磁處理也行。

  下圖所示磁體位置改變,電流表指標偏轉方向改變。證明電流流動方向改變,《磁場中電化學反應》成立。電流流動方向說明了磁體在電極的正極位置。

  三、實驗結果討論

  此演示實驗產生的電流是微不足道的,我認為此演示的重點不在於產生電流的強度的大小,而重點是演示出產生電流流動的方向隨磁體的位置變動而發生方向性的改變,這就是說此電源的正極是隨磁體在電源的那一極而正極就在磁體的那一極。因此,可以證明,"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是成立的,此電化學反應是隨磁體位置發生變化而產生的可逆的電化學反應。請特別注意"可逆"二字,這是本物理現象的重點所在。

  透過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證實:物理學上原電池的定律在恆定磁場中是不適用的(原電池兩極是用不同種金屬,而本實驗兩極是用相同的金屬)。

  透過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證實:物理學上的洛侖茲力(洛倫茲力)定律應修正,洛侖茲力對磁性運動電荷是吸引力,而不是偏轉力。並且洛侖茲力要做功。

  透過實驗證實,產生電流與磁場有關,電流流流動的方向與磁體的位置有關。電極的兩極是用的同種金屬,當負極消耗後又補充到正極,由於兩極是同種金屬,所以總體來說,電極沒有發生消耗。這是與以往的電池的區別所在。而且,正極與負極可以隨磁體位置的改變而改變,這也是與以往的電池區別所在。

  《磁場中電化學反應》電源的正極與負極可以迴圈使用。

  產生的電能大小所用的計算公式應是法拉弟電解定律,法拉第電解第一定律指出,在電解過程中,電極上析出產物的質量,和電解中通入電流的量成正比,法拉第電解第二定律指出:各電極上析出產物的量,與各該物質的當量成正比。法拉第常數是1克當量的任何物質產生(或所需)的電量為96493庫侖。而移動磁體或移動電極所消耗的功應等於移動磁體或移動電極所用的力乘以移動磁體或移動電極的距離。

  四、進一步實驗的方向

  1、在多大的鐵片面積下,產生多大的電流?具體數字還要進一步實驗,從目前實驗來看,鐵片面積及磁場強度大的條件下,產生的電流強度大。如鐵片浸入硫酸亞鐵溶液20毫米時要比浸入10毫米時的電流強度大。

  2、產生電流與磁場有關,還要作進一步的定量實驗及進一步的理論分析。如用稀土磁體比鐵氧體磁體的電流強度大,在實驗中,最大電流強度為200微安。可以超過200微安,由於電流表有限,沒有讓實驗電流超過200微安。

  3、產生的電流值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圖A-T(電流-時間),還要透過進一步實驗畫出。

  4、電解液的濃度及用什麼樣電解液較好?還需進一步實驗。

  五、新學科

  由於《磁場中的電化學反應》在書本及因特網上查不到現成的資料,可以說是一門新學科,因此,還需要進一步的實驗驗證。此文起拋磚引玉之用。我希望與有識之士共同進行進一步的實驗。

  我的觀點是,一項新實驗,需要不同的時間、不同的人、不同的地點重複實驗成功才行。

  參考文獻

  注1、《蓄電池的使用和維護》一書中講到鹼性鐵鎳蓄電池的內容。

  1979年北京第2版,統一書號:15045總20xx-有514湖南省郵電管理局《蓄電池的使用和維護》編寫組,人民郵電出版社

  作者:重慶桐君閣股份有限公司辦公室劉武青&

化學實驗報告5

  班級: 姓名:座號

  【實驗名稱】鈉、鎂、鋁單質的金屬性強弱

  【實驗目的】透過實驗,探究鈉、鎂、鋁單質的金屬性強弱。 【實驗儀器和試劑】

  金屬鈉、鎂條、鋁片、砂紙、濾紙、水、酚酞溶液、鑷子、燒杯、試管、剪刀、酒精燈、火柴。

  【實驗過程】 1.實驗步驟 對比實驗1

  (1)切取綠豆般大小的一塊金屬鈉,用濾紙吸乾表面的煤油。在一隻250mL燒杯中加入少量的水,在水中滴加兩滴酚酞溶液,將金屬鈉投入燒杯中。

  現象: 。 有關化學反應方程式: 。 (2)將已用砂紙打磨除去氧化膜的一小段鎂條放入試管中,向試管中加入適量的水,再向水中滴加兩滴酚酞溶液。

  現象: 。 然後加熱試管,現象: 。 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 對比實驗2

  在兩支試管中,分別放入已用砂紙打磨除去氧化膜的一小段鎂條和一小塊鋁片,再向試管中各加入2mol/L鹽酸2mL。

  現象: 。 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實驗結論:

  【問題討論】

  1.元素金屬性強弱的判斷依據有哪些?

  2.元素金屬性強弱與元素原子結構有什麼關係?

  班級: 姓名:座號

  【實驗名稱】探究影響反應速率的因素 【實驗目的】

  1.透過實驗使學生了解化學反應有快慢之分;

  2.透過實驗探究溫度、催化劑、濃度對過氧化氫分解反應速率的影響。 【實驗儀器和試劑】

  4%的過氧化氫溶液、12%的過氧化氫溶液、0.2mol/L氯化鐵溶液、二氧化錳粉末、熱水、滴管、燒杯、試管。 【實驗過程】

  【問題討論】對比實驗3中加入的FeCl3溶液有什麼作用?

  班級: 姓名:座號

  【實驗名稱】探究化學反應的限度 【實驗目的】

  1.透過對FeCl3溶液與KI溶液的反應的探究,認識化學反應有一定的限度; 2.透過實驗使學生樹立尊重事實,實事求是的觀念,並能作出合理的解釋。 【實驗儀器和試劑】

  試管、滴管、0.1mol/L氯化鐵溶液、0.1mol/LKI溶液、CCl4、KSCN溶液。 【實驗過程】 1.實驗步驟

  (1)取一支小試管,向其中加入5mL0.1mol/LKI溶液,再滴加0.1mol/L氯化鐵溶液5~6滴。

  現象: 。 (2)向試管中繼續加入適量CCl4,充分振盪後靜置。

  現象: 。 (3)取試管中上層清液,放入另一支小試管中,再向其中滴加3~4滴KSCN溶液。 現象: 。 2.實驗結論

  。 【問題討論】

  1.實驗步驟(2)和實驗步驟(3)即I2的檢驗與Fe的檢驗順序可否交換?為什麼?

  2.若本實驗步驟(1)採用5mL0.1mol/LKI溶液與5mL0.1mol/L氯化鐵溶液充分混合反應,推測反應後溶液中可能存在的微粒?為什麼?

  3+

  班級: 姓名:座號

  【實驗名稱】探究化學反應中的熱量變化 【實驗目的】

  1.瞭解化學反應中往往有熱量變化;

  2.知道化學反應中往往會吸收熱量或放出熱量。 【實驗儀器和試劑】

  試管、剪刀、砂紙、塑膠薄膜袋、2mol/L鹽酸、氯化銨晶體、氫氧化鈣固體、鎂條。 【實驗過程】 實驗1

  步驟:向一支試管中放入用砂紙打磨光亮的鎂條,再加入5mL2mol/L鹽酸,用手觸控試管外壁。

  現象:。 有關反應化學方程式: 。 結論: 。 實驗2

  步驟:向完好的塑膠薄膜袋中加入約7g氫氧化鈣固體,再加入氯化銨晶體,排除袋內的空氣,紮緊袋口,再將固體混合均勻,使之充分反應。

  現象: 。 有關化學方程式: 。 結論: 。 【問題討論】

  實驗1.2中反應物能量總和與生成物能量總和的相對大小有什麼關係?

  班級: 姓名:座號

  【實驗名稱】探究銅鋅原電池 【實驗目的.】

  1.透過實驗探究初步瞭解原電池的構成條件; 2.瞭解原電池的工作原理。 【實驗儀器和試劑】

  鋅片、銅片、稀硫酸、導線、靈敏電流計、燒杯。 【實驗過程】

化學實驗報告6

  一、實驗題目:固態酒精的製取

  二、實驗目的:透過化學方法實現酒精的固化,便於攜帶使用

  三、實驗原理:固體酒精即讓酒精從液體變成固體,是一個物理變化過程,其主要成分仍是酒精,化學性質不變。其原理為:用一種可凝固的物質來承載酒精,包容其中,使其具有一定形狀和硬度。硬脂酸與氫氧化鈉[高二化學實驗報告(共2篇)]混合後將發生下列反應: CHCOOH+NaOH → 1735

  CHCOONa+HO 17352

  四、實驗儀器試劑:250ml燒杯三個1000ml燒杯一個蒸餾水熱水硬脂酸氫氧化鈉乙醇模版

  五、實驗操作:1.在一個容器中先裝入75g水,加熱至60℃至80℃,加入125g酒精,再加入90g硬脂酸,攪拌均勻。

  2、在另一個容器中加入75g水,加入20g氫氧化鈉溶解,將配置的氫氧化鈉溶液倒入盛有酒精、硬脂酸和石蠟混合物的容器,再加入125g酒精,攪拌,趁熱灌入成形的模具中,冷卻後即可得固體酒精燃料。

  六、討論:

  1、不同固化劑製得的固體霜精的比較:

  以醋酸鈣為固化劑操作溫度較低,在40~50 C即可。但製得的固體酒精放置後易軟化變形,最終變成糊狀物。因此儲存效能較差。不宜久置。

  以硝化纖維為固化劑操作溫度也在4O~50 c,但尚需用乙酸乙酯和丙酮溶解硝化纖維。致使成本提高。製得的固體酒精燃燒時可能發生爆炸,故安全性較差。

  以乙基羧基乙基纖維素為固化劑雖製備工藝並不複雜,但該固化劑來源困難,價格較高,不易推廣使用。

  使用硬脂酸和氫氧化鈉作固化劑原料來源豐富,成本較低,且產品效能優良。

  2加料方式的影晌:

  (1)將氫氧化鈉同時加入酒精中。然後加熱攪拌。這種加料方式較為簡單,但由於固化的酒精包在固體硬脂酸和固體氫氧化鈉的周圍,阻止了兩種固體的溶解的反應的進一步進行,因而延長了反應時間和增加了能耗。

  (2)將硬脂酸在酒精中加熱溶解,再加入固體氫氧化鈉,因先後兩次加熱溶解,較為複雜耗時,且反應完全,生產週期較長。

  (3)將硬脂酸和氫氧化鈉分別在兩份酒精中加熱溶解,然後趁熱混合,這樣反應所用的時間較短,而且產品的質量也較好。 3 、溫度的影響:見下表:

  可見在溫度很低時由於硬脂酸不能完全溶解,因此無法制得固體酒精;在30度時硬脂酸可以溶解,但需要較長的時間。且兩液混合後立刻生成固體酒精,由於固化速度太快,致使生成的產品均勻性差;在6O度時,兩液混合後並不立該產生固化,因此可以使溶液混合的非常均勻,混合後在自然冷卻的過程中,酒精不斷地固化,最後得到均勻一致的固體酒精;雖然在70度時所製得的產品外觀亦很好,但該溫度接近酒精溶液的沸點。酒精揮發速度太快,因此不宜選用該溫度。

  因此,一般選用60度為固化溫度。

  4 、硬脂酸與NaOH配比的影響:

  從表中資料不難看出。隨著NaOH比例的增加燃燒殘渣量也不斷增大。因此,NaOH的量不宜過量很多。我們取3:0.46也就是硬脂酸:NaOH為6.5:1,這時酒精的凝固程度較好。產品透明度高,燃燒殘渣少,燃燒熱值高。

  5 、硬脂酸加入量的影響:

  硬脂酸加量的多少直接影響固體酒精的凝固效能。硬脂酸的新增量對酒精凝固效能影響的實驗結果見下表,且可以看出,在硬脂酸含量達到6.5以上時,就可以使製成的固體酒精在燃燒時仍然保持固體狀態。這樣大大提高了固體酒精在使用時的安全性,同時可以降低成本。

  6、火焰顏色的影響:

  酒精在燃燒時火焰基本無色,而固體酒精由於加人了NaOH,鈉離子的存在使燃燒時的火焰為黃色。若加入銅離子,燃燒時火焰變為藍色。因此新增不同離子到固體酒精中去得到不同顏色的火焰。

化學實驗報告7

  實驗名稱:

  排水集氣法。

  實驗原理:

  氧氣的不易容於水。

  儀器藥品:

  高錳酸鉀,二氧化錳,導氣管,試管,集氣瓶,酒精燈,水槽。

  實驗步驟:

  ①檢————檢查裝置氣密性。

  ②裝————裝入藥品,用帶導管的橡皮塞塞緊

  ③夾————用鐵夾把試管固定在鐵架臺上,並使管口略向下傾斜,藥品平鋪在試管底部。

  ④點————點酒精燈,給試管加熱,排出管內空氣。

  ⑤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氣。

  ⑥取————將導管從水槽內取出。

  ⑦滅————熄滅酒精燈。

  實驗名稱:

  排空氣法。

  實驗原理:

  氧氣密度比空氣大。

  儀器藥品:

  高錳酸鉀,二氧化錳,導氣管,集氣瓶,試管。

  實驗步驟:

  把集氣瓶口向上放置,然後把通氣體的導管放入瓶中,此時還要在瓶口蓋上毛玻璃片,當收集滿的時候把導管拿去,然後蓋好毛玻璃片即可。

化學實驗報告8

  分析化學實驗報告格式

  1.實驗題目 編組 同組者 日期 室溫 溼度 氣壓 天氣

  2.實驗原理

  3.實驗用品 試劑 儀器

  4.實驗裝置圖

  5.操作步驟

  6. 注意事項

  7.資料記錄與處理

  8.結果討論

  9.實驗感受(利弊分析)

  實驗題目:草酸中h2c2o4含量的測定

  實驗目的:

  學習naoh標準溶液的配製、標定及有關儀器的使用;

  學習鹼式滴定管的使用,練習滴定操作。

  實驗原理:

  h2c2o4為有機弱酸,其ka1=5、9×10-2,ka2=6、4×10-5、常量組分分析時cka1>10-8,cka2>10-8,ka1/ka2<105,可在水溶液中一次性滴定其兩步離解的h+:

  h2c2o4+2naoh===na2c2o4+2h2o

  計量點ph值8、4左右,可用酚酞為指示劑。

  naoh標準溶液採用間接配製法獲得,以鄰苯二甲酸氫鉀標定:

  -cook

  -cooh

  +naoh===

  -cook

  -coona

  +h2o

  此反應計量點ph值9、1左右,同樣可用酚酞為指示劑。

  實驗方法:

  一、naoh標準溶液的配製與標定

  用臺式天平稱取naoh1g於100ml燒杯中,加50ml蒸餾水,攪拌使其溶解。移入500ml試劑瓶中,再加200ml蒸餾水,搖勻。

  準確稱取0、4~0、5g鄰苯二甲酸氫鉀三份,分別置於250ml錐形瓶中,加20~30ml蒸餾水溶解,再加1~2滴0、2%酚酞指示劑,用naoh標準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紅色,半分鐘不褪色即為終點。

  二、h2c2o4含量測定

  準確稱取0、5g左右草酸試樣,置於小燒杯中,加20ml蒸餾水溶解,然後定量地轉入100ml容量瓶中,用蒸餾水稀釋至刻度,搖勻。

  用20ml移液管移取試樣溶液於錐形瓶中,加酚酞指示劑1~2滴,用naoh標準溶液滴定至溶液呈微紅色,半分鐘不褪色即為終點。平行做三次。

  實驗資料記錄與處理:

  一、naoh標準溶液的標定

  實驗編號123備註

  mkhc8h4o4/g始讀數

  3、產物粗分:

  將接受器中的液體倒入分液漏斗中。靜置分層後,將下層的粗製溴乙烷放入乾燥的小錐形瓶中。將錐形瓶浸於冰水浴中冷卻,逐滴往瓶中加入濃硫酸,同時振盪,直到溴乙烷變得澄清透明,而且瓶底有液層分出(約需4ml濃硫酸)。用乾燥的分液漏斗仔細地分去下面的硫酸層,將溴乙烷層從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入30ml蒸餾瓶中。

  接受器中液體為渾濁液。分離後的溴乙烷層為澄清液。

  4、溴乙烷的精製

  配蒸餾裝置,加2-3粒沸石,用水浴加熱,蒸餾溴乙烷。收集37-40℃的餾分。收集產品的接受器要用冰水浴冷卻。無色液體,樣品+瓶重=30、3g,其中,瓶重20、5g,樣品重9、8g。

  5、計算產率。

  理論產量:0、126×109=13、7g

  產率:9、8/13、7=71、5%結果與討論:

  (1)溶液中的橙黃色可能為副產物中的溴引起。

  (2)最後一步蒸餾溴乙烷時,溫度偏高,致使溴乙烷逸失,產量因而偏低,以後實驗應嚴格操作。

化學實驗報告9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鈉的化合物屬元素化合物知識,是本章的重點。透過對本節的學習,不僅可以加深和鞏固上一節的知識,併為下一節鹼金屬的學習奠定基礎,故本節教材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鈉的化合物中,碳酸鈉與碳酸氫鈉又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故學好本節內容還有著重要的實際指導應用意義。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教材的具體內容和具體學情,本節課共分為兩課時。

  第一課時:過氧化鈉的性質;

  第二課時: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及鑑別方法。

  以下我所說的是第一課時的內容。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掌握過氧化鈉的性質並能夠熟練的運用。透過對過氧化鈉用途的學習來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Na2O2與H2O、CO2的反應作為引領學生探究未知領域的手段。

  透過教學設計,授以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對比法、實驗探究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在較自由的互動式、探究式的學習氛圍中,透過親身體驗獲得實驗結果的過程培養學生形成勇於探究、善於質疑的精神以及科學求真的價值觀。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過氧化鈉的性質

  (2)教學難點:過氧化鈉與水、二氧化碳反應。

  二、說學情

  1、知識儲備:

  在初中階段,學生已學過燃燒的三要素,透過上節對金屬鈉的學習,學生也普遍具有了研究的熱情。

  2、學生特點:

  高一學生的化學知識和實驗技能均有限,雖對探究性實驗感興趣,但卻不一定能夠積極地主動地去觀察、思考和探索本質。故:本節課中,我將多設疑、多激疑引導,讓學生都能動起手來,把實驗作為探究未知領域的手段。

  三、說教法

  我的理念:建構主義理論鋪開課堂,由舊知引入新知,認知衝突或疑惑激發興趣。

  1、本節採用:“互動式”、“啟發—探討式”的實驗引導分析的方法。

  2、實驗方面: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演示、學生兩人分組實驗。

  3、多媒體輔助教學、學案導學。

  宗旨:將課堂還給學生。

  四、說學法

  1、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現象→提出猜想→分析本質→驗證假設→得出結論。

  2、引導學生掌握實驗探究、對比討論的方法。

  3、引導學生學會由Na2O2的性質,分析用途。

  五、說教學過程

  一共分為四個階段,引入探究階段、總結歸納階段、練習強化階段及課後鞏固階段。

  【引入階段】

  創設情境引入:首先展示古今取火之文明,引生入境。

  依據情景設疑:“為什麼能夠著火?”喚醒學生舊知識中關於燃燒三要素的認識,並以此展開後續教學。

  情景化設疑:如果我們有了燃燒三要素之一:可燃物棉花,又該怎樣去生火呢?學生髮展思維。從而引出吹氣是否能夠生火?

  對比實驗驗證猜想:未經處理的棉花,怎麼吹,都不著火,加點固體物質,再吹,透過現象“生火”,從而引出吹氣能讓棉花著火的神奇物質:過氧化鈉及其物理性質。

  【探究階段】

  新疑問:有了過氧化鈉,吹氣是否就能夠生火呢?

  引導分析:如何符合燃燒的三要素。

  設計意圖:透過對著火點的分析,引出必定為人撥出的氣體與Na2O2作用生火。

  新疑問:人撥出的氣體有CO2、H2O、O2、N2,到底是誰的作用呢?

  學生討論引出:空氣中也有大量的N2、O2,如果把包裹有Na2O2的棉花露置在空氣中,不能生火,從而引出生火的原因應是CO2、H2O與Na2O2作用生火。

  過渡:但是,CO2、H2O不是常見的滅火材料嗎?又如何去生火呢?

  實驗驗證解決懸疑1:

  探究CO2與Na2O2作用是否能夠生火。

  學生演示實驗一:

  向集滿CO2的集氣瓶中投入包裹有Na2O2的棉花。

  結論:CO2與Na2O2作用能夠生火,符合燃燒的三要素。

  引導分析:如何符合燃燒的三要素。

  設計意圖:透過三要素O2的分析,推出Na2O2與CO2反應的產物有O2,繼而分析得出產物Na2CO3;透過對著火點的分析,推出這個反應中能量的變化。

  過渡:CO2能夠生火,水不是能滅火嗎?它在中間又起到怎樣的作用呢?從而引入到對水的探討。

  實驗驗證解決懸疑2:

  探究H2O與Na2O2作用是否能夠生火。

  學生演示實驗二:

  滴水生火

  結論:H2O與Na2O2作用能夠生火,符合燃燒的三要素。

  引導分析:如何符合燃燒的三要素。

  設計意圖:透過對燃燒三要素O2的分析,推出Na2O2與H2O反應的可能產物有O2,繼而分析得可能產物NaOH;透過對著火點的分析,推出這個反應中能量的變化。

  過渡:是否真是這樣呢?

  學生分組實驗:

  探究Na2O2與H2O的反應

  學生根據現有儀器設計實驗方案,師生互動討論出方案後,進行實驗探究驗證猜想。同時,以實驗報告引導學生觀察現象,並由觀察到的現象去分析產生現象的原因。能夠將實驗與理論相結合。

  本節課中,我是一步一個臺階的由舊知:燃燒的三要素、CO2、H2O能滅火引出新知Na2O2與H2O、CO2的反應,從而達到攻克難點。

  【總結歸納】

  學生自主總結完成對Na2O2知識的整理。

  以一首小詩來完成對Na2O2知識的高度概括,並激發學生研究化學的興趣。

  小詩

  過氧化鈉色淡黃,與水反應可生氧;

  強氧化效能漂白,酚酞先紅後退場;

  二氧化碳也反應,密封儲存記心上;

  防毒面具裡供氧,航天潛水受讚揚!

  【練習強化】

  設定了不同難度的習題,以基礎的實驗現象,提升至雙線橋法表示電子的轉移。

  1、向滴有酚酞的水中加入少量的過氧化鈉粉末,振盪,可觀察到的現象為()

  A、溶液仍為無色

  B、溶液最終為紅色

  C、有氣泡產生,溶液最終為紅色

  D、有氣泡產生,溶液先變紅色最終為無色

  2、用雙線橋法表示Na2O2與CO2反應中電子的轉移,求出被氧化和被還原的原子個數之比。

  【課後鞏固】

  1、查閱資料完成科普小論文:我的Na2O2更精彩

  2、設定課後習題鞏固知識。

  課本:P31頁一、填空題:1二、選擇題:1、2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見證過神奇的吹氣能讓棉花著火,必然對Na2O2有著濃厚的興趣,順勢指導學生查閱資料完成科普小論文,比拼“誰的Na2O2更精彩”。

  在這裡,將學習由課堂延伸到了課外,由學校延伸到生產與生活。

化學實驗報告10

  實驗名稱:排水集氣法

  實驗原理:氧氣的不易容於水

  儀器藥品:高錳酸鉀,二氧化錳,導氣管,試管,集氣瓶,酒精燈,水槽

  實驗步驟:①檢----檢查裝置氣密性。

  ②裝----裝入藥品,用帶導管的橡皮塞塞緊

  ③夾----用鐵夾把試管固定在鐵架臺上,並使管口略向下傾斜,藥品平鋪在試管底部。

  ④點----點酒精燈,給試管加熱,排出管內空氣。

  ⑤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氣。

  ⑥取----將導管從水槽內取出。

  ⑦滅----熄滅酒精燈。

  物理實驗報告 ·化學實驗報告 ·生物實驗報告 ·實驗報告格式 ·實驗報告模板

  實驗名稱:排空氣法

  實驗原理:氧氣密度比空氣大

  儀器藥品:高錳酸鉀,二氧化錳,導氣管,集氣瓶,試管

  實驗步驟:把集氣瓶口向上放置,然後把通氣體的導管放入瓶中,此時還要在瓶口蓋上毛玻璃片,當收集滿的時候把導管拿去,然後蓋好毛玻璃片即可

化學實驗報告11

  (1):實驗目的,專門寫實驗達到的要求和任務來實現。(例如,為了研究新增硫酸銅條件的溶液中的氫氧化鈉溶液反應)

  (2):實驗原理,該實驗是對寫的操作是什麼通常是實驗室書世外桃源基礎上做在那裡,你總結就行了。(您可以使用上述反應式)

  (3):實驗用品,包括在實驗中,液體和固體藥品使用的裝置。(如酒精燈,濾紙,以及玻璃棒,後兩者用於過濾,這應該是在右側。)

  (4):實驗步驟:實驗書籍有(即上面的話,氫氧化鈉硫酸銅溶液加到生成藍色沉澱,再加熱藍色沉澱,觀察的現象

  (5)的反應):實驗資料記錄和處理。

  (6):分析與討論

  實驗題目:溴乙烷的合成

  實驗目的

  1.學習從醇製備溴乙烷的原理和方法

  2.鞏固蒸餾的操作技術和學習分液漏斗的使用。

  實驗原理:

  主要的副反應:

  反應裝置示意圖:

  (注:在此畫上合成的裝置圖)

  實驗步驟及現象記錄:

  實驗步驟現象記錄

  1.加料:

  將9.0ml水加入100ml圓底燒瓶,在冷卻和不斷振盪下,慢慢地加入19.0ml濃硫酸。冷至室溫後,再加入10ml95%乙醇,然後在攪拌下加入13.0g研細的溴化鈉,再投入2-3粒沸石。

  放熱,燒瓶燙手。

  2.裝配裝置,反應:

  裝配好蒸餾裝置。為防止產品揮發損失,在接受器中加入5ml 40%nahso3溶液,放在冰水浴中冷卻,並使接受管(具小咀)的末端剛好浸沒在接受器的水溶液中。用小火加熱石棉網上的燒瓶,瓶中物質開始冒泡,控制火焰大小,使油狀物質逐漸蒸餾出去,約30分鐘後慢慢加大火焰,直到無油滴蒸出為止。

  加熱開始,瓶中出現白霧狀hbr。稍後,瓶中白霧狀hbr增多。瓶中原來不溶的固體逐漸溶解,因溴的生成,溶液呈橙黃色。

  3.產物粗分:

  將接受器中的液體倒入分液漏斗中。靜置分層後,將下層的粗製溴乙烷放入乾燥的小錐形瓶中。將錐形瓶浸於冰水浴中冷卻,逐滴往瓶中加入濃硫酸,同時振盪,直到溴乙烷變得澄清透明,而且瓶底有液層分出(約需4ml濃硫酸)。用乾燥的分液漏斗仔細地分去下面的硫酸層,將溴乙烷層從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入30ml蒸餾瓶中。

  接受器中液體為渾濁液。分離後的溴乙烷層為澄清液。

  4.溴乙烷的精製

  配蒸餾裝置,加2-3粒沸石,用水浴加熱,蒸餾溴乙烷。收集37-40℃的餾分。收集產品的接受器要用冰水浴冷卻。無色液體,樣品+瓶重=30.3g,其中,瓶重20.5g,樣品重9.8g。

  5.計算產率。

  理論產量:0.126×109=13.7g

  產率:9.8/13.7=71.5%

  結果與討論:

  (1)溶液中的橙黃色可能為副產物中的溴引起。

  (2)最後一步蒸餾溴乙烷時,溫度偏高,致使溴乙烷逸失,產量因而偏低,以後實驗應嚴格操作。

化學實驗報告12

  實驗名稱:酸鹼中和滴定

  時間實驗(分組)桌號合作者指導老師

  一:實驗目的:

  用已知濃度溶液(標準溶液)【本實驗鹽酸為標準溶液】測定未知溶液(待測溶液)濃度【本實驗氫氧化鈉為待測溶液】

  二:實驗儀器:

  酸式滴定管、鹼式滴定管、錐形瓶、鐵架臺(含滴定管夾)。

  實驗藥品:0、1000mol/L鹽酸(標準溶液)、未知濃度的NaOH溶液(待測溶液)、酸鹼指示劑:酚酞(變色範圍8~10)或者甲基橙(3、1~4、4)

  三:實驗原理:

  c(標)×V(標)=c(待)×V(待)【假設反應計量數之比為1:1】【本實驗具體為:c(H+)×V(酸)=c(OH—)×V(鹼)】

  四:實驗過程:

  (一)滴定前的準備階段

  1、檢漏:檢查滴定管是否漏水(具體方法:酸式滴定管,將滴定管加水,關閉活塞。靜止放置5min,看看是否有水漏出。有漏必須在活塞上塗抹凡士林,注意不要塗太多,以免堵住活塞口。鹼式滴定管檢漏方法是將滴定管加水,關閉活塞。靜止放置5min,看看是否有水漏出。如果有漏,必須更換橡皮管。)

  2、洗滌:先用蒸餾水洗滌滴定管,再用待裝液潤洗2~3次。錐形瓶用蒸餾水洗淨即可,不得潤洗,也不需烘乾。

  3、量取:用鹼式滴定管量出一定體積(如20、00ml)的未知濃度的NaOH溶液(注意,調整起始刻度

  在0或者0刻度以下)注入錐形瓶中。

  用酸式滴定管量取標準液鹽酸,趕盡氣泡,調整液麵,使液麵恰好在0刻度或0刻度以下某準確刻度,記錄讀數

  V1,讀至小數點後第二位。

  (二)滴定階段

  1、把錐形瓶放在酸式滴定管的下面,向其中滴加1—2滴酚酞(如顏色不明顯,可將錐形瓶放在白瓷板上或者白紙上)。將滴定管中溶液逐滴滴入錐形瓶中,滴定時,右手不斷旋搖錐形瓶,左手控制滴定

  管活塞,眼睛注視錐形瓶內溶液顏色的變化,直到滴入一滴鹽酸後溶液變為無色且半分鐘內不恢復原色。此時,氫氧化鈉恰好完全被鹽酸中和,達到滴定終點。記錄滴定後液麵刻度V2。

  2、把錐形瓶內的溶液倒入廢液缸,用蒸餾水把錐形瓶洗乾淨,將上述操作重複2~3次。

  (三)實驗記錄

  (四)、實驗資料紀錄:

  五、實驗結果處理:

  c(待)=c(標)×V(標)/V(待)注意取幾次平均值。

  六、實驗評價與改進:

  [根據:c(H+)×V(酸)=c(OH—)×V(鹼)分析]

化學實驗報告13

  實驗時間:21世紀初

  實驗員:閒鶴棹孤舟

  實驗品:人類

  人類出產日期:遠古時代

  人類有效期:據理論依據表明,從遠古時代算起,有100億年,過去了50億年,還有50億年,但是,現實問題將有效期減短,例如能源缺乏,水資源汙染,空氣汙染,樹木砍伐等。

  選用實驗品出產日期:20世紀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人

  進行實驗:

  (1)抽樣,抽取N人

  (2)在人類中加入“金錢”“權利”,發現迅速反應,並且只需少量的“金錢”與“權利”就可以將人類完全腐蝕,可見,“金錢”與“權利”對人類的誘惑性是非常大的,人類也常常為它們失去本性,但儘管如此,當將人類置於“金錢”、“權利”兩旁時,人類不是避免受它們腐蝕,而是爭先恐後地去接觸它們,希望讓它們腐蝕,這種現象在化學界是非常罕見的。

  (3)在人類中加入“道德”與“法律”發現人毫髮無傷,而“道德”與“法律”卻消失了,仔細觀察,深入研究,才知道是人類散發出的“親情”作祟,人類接觸到“道德”與“法律”後,便從體內散發出一種“親情”的物質,使“道德”與“法律”消失,從而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發現“親情”這種物質在人體內含量相當高,如果不用大量的“道德”與“法律”是無法將“親情”消耗殆盡的,經研究,原來是人類長期積累的成果,並且這種親情已變性,不是純樸之情。

  (4)檢測人的化學組成,發現“損人利己

  “幫親不幫理”、“舍一切而取生”、“自私自利”元素含量相當高,“知識”、“信任”、“樂於助人”、“誠信”、“善良”等元素幾乎沒有,“生活自理能力”這一元素在青少年階段尤其少見。

  備註:據探究發現,人類是一種非常喜歡“挑戰”的動物,例如,向大自然挑戰:人類砍伐樹木,把髒水倒入河流,把廢氣排入空氣中,導致環境惡化,動物瀕臨滅絕.但人類還自以為了不起,認為自己是一切的主宰,對大自然的警告不以為意,說不定以後人也會瀕臨滅絕!

  結論:人類是一種自私自利、貪生怕死、沒有羞惡廉恥之心的動物,鑑於當時潮流的影響、實驗器材的不完備和人類性格的多變性,故需要下個世紀再次測驗,希望結果有所好轉,不不不,應該是希望還有實驗品供我們測驗。

化學實驗報告14

  一、實驗目的

  用已知濃度溶液標準溶液)【本實驗鹽酸為標準溶液】測定未知溶液(待測

  溶液)濃度【本實驗氫氧化鈉為待測溶液】

  二、實驗原理

  在酸鹼中和反應中,使用一種的酸(或鹼)溶液跟的鹼(或酸)溶液完全中和,測出二者的,再根據化學方程式中酸和鹼的物質的量的比值,就可以計算出鹼(或酸)溶液的濃度。計算公式:c(NaOH)?

  c(HCl)?V(HCl)c(NaOH)?V(NaOH)

  或c(HCl)?。

  V(NaOH)V(HCl)

  三、實驗用品

  酸式滴定管、鹼式滴定管、錐形瓶、鐵架臺、滴定管夾、0、1000mol/L鹽酸(標準液)、未知濃度的NaOH溶液(待測液)、酚酞(變色範圍8、2~10)

  1、酸和鹼反應的實質是。

  2、酸鹼中和滴定選用酚酞作指示劑,但其滴定終點的變色點並不是pH=7,這樣對中和滴定終點的判斷有沒有影響?

  3、滴定管和量筒讀數時有什麼區別?

  四、資料記錄與處理

  五、問題討論

  酸鹼中和滴定的關鍵是什麼?

化學實驗報告15

  【實驗名稱】探究化學反應中的熱量變化

  【實驗目的】

  1、瞭解化學反應中往往有熱量變化;

  2、知道化學反應中往往會吸收熱量或放出熱量。

  【實驗儀器和試劑】

  試管、剪刀、砂紙、塑膠薄膜袋、2mol/L鹽酸、氯化銨晶體、氫氧化鈣固體、鎂條。

  【實驗過程】實驗1

  步驟:向一支試管中放入用砂紙打磨光亮的鎂條,再加入5mL2mol/L鹽酸,用手觸控試管外壁。

  現象:

  有關反應化學方程式:

  結論:

  實驗2

  步驟:向完好的塑膠薄膜袋[高二化學實驗報告(共2篇)]中加入約7g氫氧化鈣固體,再加入氯化銨晶體,排除袋內的空氣,紮緊袋口,再將固體混合均勻,使之充分反應。

  現象:

  有關化學方程式:

  結論:

  【問題討論】

  實驗1.2中反應物能量總和與生成物能量總和的相對大小有什麼關係?

  四:高中化學必修2實驗報告

  班級:

  姓名:

  座號

  【實驗名稱】探究銅鋅原電池

  【實驗目的】

  1、透過實驗探究初步瞭解原電池的構成條件;2.瞭解原電池的工作原理。

  【實驗儀器和試劑】

  鋅片、銅片、稀硫酸、導線、靈敏電流計、燒杯。

  【實驗過程】

  【問題討論】

  分析構成原電池需要哪些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