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開題報告> 語文開題報告(精選15篇)

語文開題報告

語文開題報告(精選15篇)

  隨著個人的文明素養不斷提升,接觸並使用報告的人越來越多,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邏輯的合理性。一聽到寫報告就拖延症懶癌齊復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語文開題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語文開題報告1

  一、研究的現實背景

  因為傳統的作文存在以下弊端:一是學生討厭作文,缺乏寫作的興趣;二是沒有主動性,在教師的指導中被動地去寫,從而內容空乏;三是沒有教材,寫作的指匯出現“天馬行空”的局面;四是教師的批改不及時,或一天兩本,或兩天三四本,時間上的拖沓,不能使學生的作文得到及時的評價,從而使學生失去習作的興趣;五是學生養成對教師和作文書的依賴。但限時作文從形式上看,是對學生的作文時間做出了限定,實際上它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涉及如何進行寫作積累,如何調整寫作心態,如何提高寫作效率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快速限時作文之“快”的實現不在於約束,不在於規範,而在於“放”。“工夫在詩外”,想要能在限時寫出優秀篇章來,就必須長期地多讀、常悟、勤寫,“腹有詩書氣自華”……這都是前人的經驗之談,是指導我們學習的金玉良言。

  二、研究的意義

  作文教學牽扯學生成長的方方面面:可以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學生書面表達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包括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能力,激發創造潛能。限時作文它是一定時間內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訓練,寫作過程中它既從語言文章方面訓練學生識字寫字、用詞造句、佈局謀篇、潤飾成文,發展學生的語言,提高學生的局面表達能力,又能從思想認識方面訓練學生積極思維,加深對社會生活的理解、感受,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樹立良好的文風。

  三、研究的理論依據

  1.科學的教育理論。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心理學家表明:學習本來是一個伴隨終身的自娛過程,生命就是在這種自娛的過程中開啟所有的器官,不斷吸取生命成長的營養。

  2.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心理學告訴我們,興趣是獲取知識和能力重要的因素。學生的作文興趣來源於“有材料可寫”,一旦有了材料,他們就會躍躍欲試,表達興趣濃厚。在這種情緒下,限時作文教學就會取得顯著的效果。

  四、研究的目標

  1.透過課堂上精心設計的限時作文訓練,增加學生寫作訓練次數,降低學生寫作訓練難度,激發學生寫作訓練興趣,提高學生寫作的水平,實現學生寫作易寫、樂寫、善寫的目標。

  2.衝破封閉、僵化的寫作教學模式,溝通課堂內外,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習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機會,實現寫作教學的內容創新、方法創新,為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創設寬鬆、和諧的環境,為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和審美情趣、發展個性特長、形成健康的人格提供正確的引導和有效的幫助。

  五、課題研究的內容

  1.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使學生在訓練過程中做到樂寫,把寫作當作一件快樂的事去體驗。

  2.精心設計,正確引導,積極參與。以課堂訓練為主,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學生的主體性。

  3.訓練過程做到由淺入深,逐步提高。一步一個臺階,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學生在習作訓練中,寫作能力、情感發展、認知水平得到提高。

  4.運用先進的思想,靈活的方法去訓練。傳統的作文教學中,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習作氛圍呆板,沉悶,拖沓。學生討厭作文,兩節作文課,只開個頭,於是愁眉苦臉利用課下時間繼續寫,把娛樂、休息、課外閱讀的時間都擠佔而去,造成孩子學習負擔過重。

  而快樂的限時作文,要求教師必須調整教學思路,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在靈活多樣的訓練過程中,促使孩子自主地擴大閱讀量,去體驗生活,在習作中使自己的情感得以釋放,達到提高語文素養的效果。

  六、課題研究的過程及方法

  課題研究過程:本課題的研究,擬定為一年。

  第一階段:20xx年3月,課題準備階段。確定課題,制訂方案,認證研究方案。

  第二階段:20xx年4月~20xx年4月,課題實施階段。根據方案實施、探索、研究,並對方案進行修改、補充,及時調整,閱讀相關文獻,進行相關教學實踐和調查研究,確保課題研究順利進行。

  第三階段:20xx年5月,課題驗證和結題階段。總結課題研究的經驗,整理課題研究成果,撰寫結題報告,並請有關專家給予鑑定。

  課題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透過學習《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小學語文新課程教材教法》等相關文獻及與本課題相關的基礎理論,為此課題奠定理論基礎,同時,瞭解同類課題研究的現狀,為本課題研究提供借鑑,為創新性研究奠定基礎,為課題提供理論依據和研究方法。

  (2)調查研究法。透過觀察、問卷、訪談、案例研究等科學方法,收集研究素材,整理分析、修改後實踐,反饋研究的成效。

  (3)行動研究法。根據課題的設計,對研究物件進行觀察、記錄和分析,收集有關資料,定期進行整理、分析。

  (4)個案研究法。確定研究物件進行跟蹤調查,記錄備案,在理論指導下開展教學實踐活動。

  在不同階段,根據研究情況使用適當方法,使多種科學研究方法靈活合理應用,以達到最佳的研究結果。

語文開題報告2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今天我們在此舉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創新能力的培養 ”的開題會。此項課題由我主持申報,於今年6月被立項為縣級-般課題。這是我縣“十二五”規劃課題。對此我們深感責任重大,這也促使我們珍惜這次機會,都能發揮一己之長,在我縣的教育科研領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對於閱讀教學我們並不陌生,它是我們學好語文,搞好語文教學的基礎。就閱讀教學的現狀而言,還不完全令人滿意。前些日子,我們做了關於閱讀教學現狀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我們的語言閱讀教學仍以學生和被動接受為主要特徵。教學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很少讓學生透過自己的活動與實踐來獲取知識,據我們調查統計90%的初中學生反映,沒有或很少經歷創新學習方式;57%的初中學生沒有或很少有根據自己的理解發表看法與意見的機會。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們提出了“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創新能力的培養”的課題。 現代閱讀觀認為:閱讀是蒐集處理資訊,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維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

  體驗和理解”這就要求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注意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閱讀需求的多樣性和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對此省內外也展開了這方面的研究:

  〈1〉20xx年12月我省《初中創新學習自主發展教育教學改革實驗》課題啟動,此學科正處於試驗階段。

  〈2〉叢化市庾浣冰老師《語文學科自主閱讀教學研究》課題已取得初步成果。

  〈3〉過爾寧老師發表了《新課題背景下語文自主閱讀的一點嘗試》也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

  本課題是從本地區的教學實際出發,為了解決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而提出的,本課題的探究是教學過程和學習方式的開拓,是現代閱讀教學思想,教學理念在教學實踐的生長點,它屬於應用性研究。

  理論意義:新的教學思想是要落實到教學上的,但它更主要的是影響教師的教學理念,並引起教學方式的一系列變革,課題研究將發展語文閱讀教學的理論,豐富教與學的方式。

  實踐意義:在我國目前的教育體制下,要使培養學生創新學習,勇於創新成為教育活動的一種基本指向,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科學態度和方法,培養學生對閱讀教學的興趣,教會學生閱讀方法,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學沉澱和積累,逐步學會從多視角,多層面對文學作品進行鑑賞和感悟。

  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素質教育的有關理論

  素質教育有三個要義:“要面向全體學生,要全面發展,要讓學生主動、生動、活潑發展。”這是奠定“探究創新”教學模式的核心理念,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學生學習能動性和主動性的發揮,主要看其智力參與的程度:一是廣度,二是深度。只有把學生的創新學習和主體智力參與以及強調將師生之間多向性的互動作用引進教學過程,才能真正的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其全面發展,促進學生主動、生動、活潑發展

  2、美國教育家杜威的理論

  杜威指出,“我們主張必須有一個實際的經驗情境,作為思維的開始階段”。在現代化教學思想中,情境教學得到系統的反映。保加利亞心理學家洛扎諾夫創造的暗示教學法,其實質就是透過各種暗示手段,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輕鬆愉快的情境,激發學生高度的學習興趣和願望,使學生的情感和理智、有意識活動和無意識活動共同進行,從而充分發掘大腦的潛能,達到驚人的教學效果。這個理念是“自主創新”教學模式第一個環節的理論依據。從心理學角度看,情感和認知活動相互作用原理表明,個人情感對認知活動至少有動力、強化、調節三方面的功能。而創設情境就是要引起學生積極的健康的情感體驗,直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心理活動的展開和深入進行。

  課題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研究的主要內容、主要觀點

  目前語文閱讀教學的主要表現為,以學生的被動接受為主要特徵,教學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很少讓學生透過自己的活動與實踐來獲取知識。自主創新閱讀教學模式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目的,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進行自主閱讀的一種相對穩定的教學方式。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構建“以目標為核心,以學法為線索,以活動為手段的課堂教學模式”。“以目標為核心”就是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和教材的目標體系,以及文字的內容特點確立本節課的具體目標。師生的教學活動緊緊圍繞目標進行,使課堂教學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學法為線索”就是在閱讀教學中要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即“授之以漁”。在整個課堂教學中要始終滲透學法,貫穿學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各類文章的閱讀方法。為實現由課內閱讀向課外閱讀的遷移奠定基礎,最終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根本目的,“以活動為手段”就是在閱讀課上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如“角色演讀活動、句段品析活動、美點尋蹤活動、探究發現活動”等,以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完成學生與作者(文字)的對話,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給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創設一個良好的情景,讓學生在活動中透過自己的思考,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做出自己的評價,從而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在閱讀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課題研究的思路、方法、步驟

  本課題採用理論研究和實驗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側重於實驗研究,利用現代語文教學理論指導實驗研究,在研究中驗證和豐富新語

  文課程標準的理論。我們的思路是教師即研究員,教室即研究室,其具體步驟為:

  1、準備階段 20xx年7月—20xx年12月

  〈1〉理論學習轉變觀念〈2〉資料調研〈3〉擬定研究計劃,確立實驗班,對比班,啟動實驗

  2、實驗研究階段 20xx年1月—20xx年12月

  〈1〉常規研究活動 ①每週一節研討課 ②每週召開學習理論交流會 ③每月形成一篇實驗報告

  〈2〉形成階段性成果

  ①20xx.1-20xx.3形成論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目標體系分解細化的研究》

  ②20xx.4-20xx.6形成論文《設定單元情境 激發閱讀興趣》 ③20xx.7-20xx.3形成論文《初中語文活動化教學設計的實踐探索》

  ④20xx.7-20xx.3形成論文《初中語文個性化閱讀實踐探索 》 ⑤20xx.7-20xx.3形成論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學法實踐的研究》

  ⑥20xx.4-20xx.6形成論文《注重閱讀遷移 提高學生自主閱讀能力》

  3、形成最終結果20xx年1月—20xx年7月

  全面總結課題實驗成果,形成子課題和總課題的結題報告。 藉此開題之際,我向課題組的全體教師提出幾點要求與希望:

  (1)要豐富理論知識,提高自身素質。

  現代教學不再是經驗教學,我們平時要汲取先進的教育理念。從理論中獲取資訊,指導教學。就本課題而言,我們要牢牢把握住創新學習、創新教育兩個基本理論。在此基礎上結合報刊、網路上的相關材料,積累素材,運用到課堂實踐中去。透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自身素質。

  (2)要樹立競爭意識,增強合作觀念。

  在我們鄉鎮中學課題研究有許多的障礙和困難,如:資金、硬體建設等方面,都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我們的軟環境不能差,我們應該有危機意識,應該有人人爭先的意識,因為沒有競爭就不存在進步,但課題本身又是一個集體工作,要講求團隊精神,這就需要我們在競爭的前提下,多交流、多合作,把個體與整體融為一體,揚長避短,群策群力,把我校的教研工作帶上一個新臺階。

  (3)要富有創新精神,提高業務能力。

  我們所研究的課題是一種未知的模式。這種模式的出現本身就是一種創新,這需要我們平時以一種全新的理念去工作,打破傳統,摒棄舊模式,按照新課標的要求,樹立教改意識,藉助課題研究這個平臺,使自己的業務水平不斷上檔升級,爭取兩年後成為我校、我縣的名師。

  此次開題會後,再過一個月,此項課題將進入實驗研究階段,在這近一個月的時間裡,我們要進一步明確責任,精心謀劃,查漏補缺,把前期準備工作做徹底、做到位。課題啟動後,在上級領導的支援下,在兄弟校的協助下,在全體課題組成員的努力下,本著求真務實的態度,我們要把責任化做動力,用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拓展能力,將能力內化為素質,把課題研究工作推向深入,為我縣教育科研工作做出應有的貢獻。

語文開題報告3

  一、課題的提出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材是以幾十篇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為主體。這些作品是學生學習祖國語言的典範,是識字的有效途徑,是學習作文的範例,是瞭解民族文化傳統、拓展知識視野、培養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鍛鍊思維能力的憑藉。語文課中,閱讀教學佔的比重大,用的課時多。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投入的精力大,花費的時間也多。因而,人們一提到語文課,往往想得較多的是閱讀教學,不難看出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可是,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不少語文教師覺得越來越不會教了,這也基本是針對閱讀教學而發出的。首先是因為在語文教學課堂中集中地反映出一個教師的語文教學理念,集中地表現出一個教師駕馭教材、控制課堂、組織學生、運用教法的能力和水平。其次,閱讀課是以一篇篇文章為師生課堂對話的中介。而且每篇文章,都是一個以文字為媒介的、表達特定思想感情的、有篇章結構的統一整體。每篇文章都富有思想性、情意性和美感性;每篇文章都講究結構完整、用語準確、表達清楚。語文教師要研究和處理好每篇文章,都要調動多方面的知識儲備、全方位的理論素養,甚至教師個人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見,閱讀教學也是語文教學的難點。既然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要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就以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為突破口。在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中,虛化現象比較普遍,熱熱鬧鬧走過場,認認真真搞形式,語言訓練不到位,不落實。改善小學語文教學“少慢差費”(學得少、速度慢、效果差、費時多)的這一現象已刻不容緩了。可以說,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因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從我們調研的情況看,導致閱讀教學低效的因素歸納起來有:目標不明確,對年段閱讀目標、課時閱讀目標把握不準;不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特別是良好的預習習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一講到底,一問到底充斥課堂;泛讀、濫讀比比皆是,只一味的讀,沒有層次、沒有點撥、甚至沒有要求;不重視對教材進行有機整合。基於以上問題,為了努力提高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探索“輕負高效”閱讀,我們提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研究》課題。

  二、課題的界定

  教學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學,即指在一定的教學投入(時間、精力、努力)內帶來的最好教學效果的教學,是卓有成效的教學;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儘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是指在40分鐘內教師最佳化教學過程,創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從教師的角度來講,教學的有效性依賴於教師有效的“教”,並克服無效的“教”。有效的“教”指的是促進學生“學”的“教”,它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直接的促進,即透過教師的教,學生學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間接促進,即透過教師的教,學生學會了學習,掌握了學習方法,提升了學習能力,達到不需要教。

  從學生的角度來講,時間、結果、體驗是考量學生有效學習的三個重要指標。學習時間指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越少,效率就越高。它包含兩層意思:一是不能浪費時間;二是要提高單位時間學習質量。學習結果,指學生經過學習產生的變化、獲得的進步和取得的成績,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標。學習結果不僅表現在雙基上,而且表現在智慧上,特別是學習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維方式的發展。學習體驗指的是學生的學習感受,即伴隨學習活動生髮的心理體驗。這是被傳統教學所忽視的考量有效性的一個向度。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的一種愉快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這是有效性的靈魂,學生越來越愛學習是學習有效性的內在保證。

  綜上所述,本課題是研究語文學科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並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具有明顯最佳化特徵的行為方式與行動途徑。也就是為了達成教與學的目的,完成教與學的任務,而在對教與學活動清晰認識的基礎上對教與學活動進行調節和控制的一系列執行過程。具體來說是透過“有效使用教材策略”、“有效備課策略”、“有效上課策略”、“有效評價策略”等行為方式實現有效閱讀教學。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有效教學的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特別是在受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的效能運動之後,這一概念頻繁出現,引起了世界各國同仁的密切關注。國內外有識人士認為,以課堂教學為中心的有效閱讀教學主要研究環境變數(學習活動的環境所具有的對學習活動的成功與否有一定影響的特徵)、過程變數(師生的課堂行為,學習任務和學習活動所具有的對學習活動的成果產生影響的各種因素)和結果變數(教師所期望的及教師擬定教學活動計劃所依據的、可用有效教學的目標和標準加以衡量的教育成果)等。

  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習是一種理解,奧蘇貝爾認為學習是新知識與學生頭腦中的原有知識建立起來的實質性的聯絡,強調舊知識與新知識的聯絡,讓學生為理解而學,教師為理解而教。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學習者與文字之間的互動作用。“教學”的真正含義在於“教”學生如何“學”。有效教學並非只是講教師在規定時間內教了多少知識,而應注重關注一段時間內學生學到了多少,學會了多少,這就要求教師積極地參與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去,去發現學生需要什麼,需要教師做什麼。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該課題將緊緊圍繞《語文課程標準》中關於閱讀教學的具體要求進行研究,切實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為了提高研究的系統性與針對性,擬分學段重點進行如下研究:

  低段:

  ⒈閱讀興趣的培養;

  ⒉預習習慣的培養;

  ⒊隨文識字能力的培養;

  ⒋認真傾聽習慣的培養。

  中段:

  ⒈抓關鍵詞句理解課文能力的培養;

  ⒉概括能力的培養;

  ⒊質疑能力的培養;

  ⒋積累好詞佳句習慣的培養。

  高段:

  ⒈略讀、瀏覽等讀書能力的培養;

  ⒉深入理解重點句段,領悟文章思想感情;

  ⒊讀寫結合能力的培養;

  ⒋蒐集與處理資訊能力的培養。

  以上內容,由各位實驗教師結合個人及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性研究。

  五、課題研究的預期目標

  透過對教師的閱讀教學行為分析,對實驗班學生的學習效率跟蹤調查,對典型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例項分析來研究教學的有效性,從而更理性地研究提高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閱讀教學的實際效果的具體策略,讓教師在課堂教得輕鬆、自信,讓學生在課堂更加會學、善學、樂學,學得深入、有效,。

  ⒈探索出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途徑與方法。

  ⒉在所在學校形成閱讀教學高效性研究的氛圍,帶動學校青年教師形成一支較強的語文教師隊伍,提升所在學校的語文教育教學質量。

  ⒊透過研究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⒋努力建立一套有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的管理、指導和服務機制。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

  本課題在總課題《教學多樣化與素質教育》課題組的指導下開展研究,以行動研究法為主,以問卷調查法、因素分析法、經驗總結法、文獻研究法等為輔。

  1.因素分析法。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在低、中、高年級各選部分班級,在語文學科進行實驗。

  2.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是在一定理論指導下,把教育教學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研究,尤其注重實踐者也要成為研究者,研究的結果要及時運用於教育教學實踐的研究方法。在這裡,課題組充分調動小學語文教師的積極性,讓他們成為本課題組研究的實踐者,同時也成為本課題研究的研究者。在實踐研究中,不斷反思和總結,把研究的結果及時運用於實踐。

  3.問卷調查法

  問卷調查法主要是透過調查,深入課堂弄清當前課堂教學現狀,從中發現問題。為解決問題,為探索和改進當前課堂教學現狀提供相關依據,以便有針對性地研究。以期達到最佳研究實效。

  4.經驗總結法

  經驗總結法主要是透過對本課題研究過程中較有成效的研究工作進行及時的總結提煉,形成成果在全校推廣應用,促進本課題研究的進一步深化研究。

  5.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主要是蒐集利用國內外有關資料,作為課題研究的理論指導實施材料。不斷完善本課題的研究。

  七、課題研究的過程

  本課題從20xx年5月份開始進行研究,擬定為兩年,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課題準備階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

  1.成立校課題研究組,明確課題組成員分工,職責落實。

  2.召開課題小組會議,研究制定課題研究方案和研究計劃。

  3.對課題組成員進行初級培訓,完成課題前期相關準備工作。

  第二階段:課題實施階段(20xx年7月—20xx年2月)

  1.召開課題實施研討會,開展課題的實質性研究。

  2.課題組每季度召開一次例會,交流討論課題實驗過程中的困惑和感悟,總結上一階段課題實施情況,佈置下一階段課題研究工作。

  3.課題組每一學期召開一次校級研討活動,對課題的實驗和研究做一次全面的探討。

  4.及時開展教師和學生成果彙報活動。

  第三階段:課題總結階段(20xx年3月—20xx年7月)

  1.檢測研究的成果,進行全面調查。

  2.整理研究資料,進行實驗成果的提煉與總結,形成課題研究報告。

  3.召開結題會,作好反思,上報實驗成果。

  八、課題組織:

  1.課題主持人:孫劍 校長 全面負責管理研究過程,參與課題研究工作。

  2.課題組組長:歐陽梅 副校長 撰寫方案、主持研究、分配研究人員的研究任務 。

  3.課題組成員:

  徐 贇 副校長 負責課題理論指導和課題研究制度建設。

  鄧 勇 主任 負責課題研究過程資料收集及整理。

  塗婉花 語文教師 負責課題前期問卷調查、分析材料準備。

  徐梅花 語文教師 負責撰寫課題開題報告。

  閔秋紅 語文教師 負責撰寫課題結題報告。

  潘新蓮 語文教師 負責課題各階段的計劃與總結。

  閔尚輝 語文教師 課題活動會議記錄及上交的相關材料。

  胡 凱 語文教師 負責課題研究過程資料收集整理及電子文件處理相關工作。

  九、本課題的成果形式

  1.撰寫研究報告。

  2.撰寫《小學語文閱讀有效性教學的研究》的調查報告。

  3.撰寫《小學語文閱讀有效性教學的研究》論文、案例、教案。

  十、課題的保證措施

  1.人員條件

  主要研究人介紹如下:

  (1)孫劍校長,本課題負責人,小學特高階教師,江西省骨幹教師。主持過多個國家級、省級、市級課題的研究,有豐碩的研究成果發表和獲獎。

  (2)歐陽梅副校長,本課題組組長,江西省小學語文學科帶頭人。在江西教師網上建有“一剪梅小語工作室”,承擔過多個省級、市級課題的研究,有豐碩的研究成果發表和獲獎。

  (3)徐贇副校長,小學特高階教師,縣學科帶頭人,有著豐富的教學科研能力。承擔過多個省級、市級課題的研究,有豐碩的研究成果發表和獲獎。

  (4)鄧勇主任,小學高階教師,南昌市青年骨幹教師,有著豐富的教學科研能力。參與過多個省級、市級課題的研究,有豐碩的研究成果發表和獲獎。

  其他參與本課題研究的老師,均為市、縣骨幹教師或縣學科帶頭人,大多參加過課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素養和實踐操作能力,能按照課題組的指引,完成課題的各項輔助工作,為課題的最終完成貢獻自己的力量。相信透過兩年的課題研究,可以達到預期的研究目標。

  2.物質條件(圖書、資料、時間、資金、裝置等的保障情況)

  (1)學校已有“班班通”校園網路裝置,為課題組研究提供有力保障,課題組有專用活動場所。

  (2)充分利用網路教研資源優勢,我校在江西教師網上建有“一剪梅小語工作室”,為參研教師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同時可將老師們在課題研究中潛心研究、精心開發的課件,設計的教學,撰寫的論文和心得等上傳到江西教師網上供大家一起交流與學習。

  (3)學校圖書館有藏書1萬餘冊可供借閱,其中包含一部分與本課題有關的理論用書。

  (4)時間保證。為使課題研究真正落到實處,課題組將制定科學、嚴密的課題管理制度,每季召開一次課題研究分析會,不定期召開有關專題評估交流會,以確保有足夠的時間用於課題研究工作。

  3.環境條件(領導支援,專家支撐,社會支援等)

  (1)領導支援

  我校一直以來非常重視課題研究工作。本課題負責人為孫劍校長,全面負責管理研究過程,參與課題研究工作,併成立專門課題研究小組。

  (2)專家支援

  為了使該課題有序、有效進行,我校將邀請相關專家對課題的論證、實施和成果總結進行理論指導,提供專家支援。

  (3)社會支援

  新建一小歷來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也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援。特別是課題研究工作,縣、局各級領導都十分關注。

  4.其他保障條件(經費)

  (1)制度保障。建立健全課題運作的常規管理制度。如計劃管理制度;實施過程管理制度;檢查制度;階段總結評估制度和研究資料管理制度等等,並建立相關的獎勵制度。

  (2)經費保障。我校設有專門的科研經費,用於購買資料、聘請專家講學、培訓相關教師和學術指導等各類活動,確保課題研究順利進行。

語文開題報告4

  一、開題活動簡況:

  20xx年09月13日上午《小學語文課堂情境創設有效性研究》開題報告會,在羅山縣定遠鄉田窪小學多媒體室舉行。在羅山縣教務處課題組成員及定遠鄉全體班子成員,各教研組組長,省、市、縣級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共10餘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由田窪小學校長陳濤主持。

  第一項:課題主持人陳濤同志首先就《小學語文課堂情境創設有效性研究》做開題報告。他介紹了該課題的研究背景和意義,課題核心概念的界定,課題研究狀況,構建課題的框架和課題的研究方案。

  第二項:分別由各課題組成員就該課題的子課題研究的行動方案作介紹。同時,課題組領導表示對本課題研究要全程關注,定期監督指導,並積極創設觀摩會、展示會、研討會的交流平臺,在全縣教師中推廣實驗,總結經驗。以推進全縣的小學課堂教學的改革創新。

  第三項:鄉教研室主任蘇主任同志講話。他指出本課題研究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創新性,能有效推進目前課堂教學的改革,提高課堂效率,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同時促進各科教師的專業成長。他認為,主持人陳濤教師是市學科帶頭人,理論起點高,實踐能力強,在課堂教學改革上高屋建瓴,具有指導性。其他成員所在的教師,教科研熱情高,參與意識強,對課題研究,有豐富的經驗,一定會搞好這項工作,達到預期的效果,取得更大的成效。

  第四項:田窪小學校長,課題組主要負責人張春獻同志表態講話。他號召與會的各科教研組長,骨幹教師積極開展課堂教學研究,以本次開題報告會為契機,在平常的教學工作中運“小學語文課堂情境創設有效性研究”,打造生本課堂,在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上下工夫,做到研究與實踐和諧統一,做研究型的優秀教師。我們學校將大力支援該課題的研究工作,最大限度地為課題組成員提供研究資源,拓寬研究渠道,適時請有關專家到校指導,定期派課題組有關成員到知名學校交流學習,推廣研究成果,提供經費保障。

  二、開題報告要點:

  題目:小學語文課堂情境創設有效性研究(課題編號:L20xx0061)

  內容:

  1、情景在教學中的作用。情景創設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情景設計的學科本質性,情景創設的目的性、合理性,情景創設如何為學習內容服務。

  2、情景的創設方法。課堂教學設計中的情景創設方法的研究,即如何在課本中和生活中提煉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景。

  3、創造性地使用課本中的情景。如現行教材中的情景設計的合理性的分析及創造性地使用課本中的情景設計的研究,使之更有效。

  4、情景創設能力的提高。提高教師課堂教學設計與情景設計的能力;提高教師對課堂生成性情景的把握能力;提高教師課程資源的整合能力。

  5、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透過情景教學,研究學生學習觀念、學習態度的轉變過程,學生“自主性”的培養與“創新精神”的樹立,由“被動接受知識”逐漸轉變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研究,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研究。

  6、正確評價“教”與“學”.透過對教學情景的創設,改進教師的教學和激勵學生的學習方式,評價教學和學習歷程,學生學習的過程和關注學生學習水平的評價;學生在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評價等。

  方法:

  本課題屬於應用型、實踐型的研究,本著從實際出發,解決實際問題的態度,以課題組活動為主要形式,進行以校為本的有效研究。主要採用行動研究法,課題組將組織教師有計劃地開展各種教育教學、科研活動,邊行動邊反思,在反思中總結提升。其次採用文獻研究法,組織教師學習有關教育教學理論書籍,查閱相關的資料,瞭解本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透過學習教育理論專著,撰寫讀書筆記,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課例研究法,進行課例展示,組織教師說課、聽課、觀課議課、研討,使教學實踐不斷地重建,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經驗總結法:課題組在前期工作、實踐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總結和反思,形成成果。

  組織及保障:

  1.主持人及主要成員的科研能力

  課題主持人為定遠鄉常務副校長(主管語文科研教學等),學校科研負責人,課題組成員中,一人為教研組長,一人為教導主任,一人為區學科帶頭人,多個課例獲省、市、區的獎項。參加本課題研究的教師,都是在學校長期擔任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實踐操作能力,都是我校的骨幹、學科帶頭人,有著強烈的教科研意識,富有開拓精神,均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

  2.課題組主要成員的分工

  研究內容與負責人:

  針對學生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課堂情境教學有效性的調查和研究,查詢問題,分析成因。(XXX)

  課堂情境教學有效性的調查和研究,確立教學目標,研究創設有效教學情境的時機、型別、選擇與運用。(XXX)

  達成情境有效性的教學策略研究,探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XXX)

  實戰演練,提高教學實效。(XXX)

  總結經驗,推廣傳播。(XXX)

  進度:

  1. 20xx.3.16-20xx.5.31成立課題組,分析目前小學語文教學情境創設的存在的問題,做好前測工作,廣泛收集資料學習有效教學情境創設有關方面的文獻資料,擬定課題實施操作方案,進行開題論證。

  2. 20xx.6.1-20xx.5.1課題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實施研究。採取邊實驗邊思考,邊學習邊總結的方法,不斷完善課題研究的方案,深入課堂瞭解小學語文創設有效教學情境存在的誤區並對存在原因的進行實踐研究、分析,尋找影響情境創設有效性的因素,定期開展研究活動,研究創設有效教學情境的時機、途徑、方法,調整上階段實踐中出現的問題再做進一步實踐活動,積累經驗,以便形成一套利於學生主動學習的理論體系,設計出有效教學情境的活動方案。

  3. 20xx.6.30整理、分析、總結:撰寫課題研究報告和研究工作報告以及有關論文,作好結題論證。

  預期研究成果:

  1、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髮展為本”的觀念,營造一個師生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形成有利於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全過程的學習氛圍。

  2、構建以學生自主性學習為中心,以探究性學習方式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模式。

  3、在學習理論,借鑑、模仿他人先進教學經驗的過程中,立足於教學創新,不斷提升教師自身的教學創新能力。

  4、總結出課堂教學中情景設計的策略,要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值得推廣。

  5、形成學校教學特色,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學校的社會聲譽。

  三、領導或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評議要點:

  該課題組的選題對於目前的新課改形勢下的課堂結構模式具有很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從目前課堂改革的實際出發,針對新課標要求,打造生本課堂,形成有效的課堂情境教學,是一個重要的創新模式,該課題,對課堂活動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對推動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有不可估量的引導作用。

  該課題研究內容設計精當獨特,能準確把握課堂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特別是自學及交流環節,研究切入點切中問題要害,對學案設計,目標設定,學生課堂活動雙邊交流等子課題分析透徹,可操作性強。

  該課題研究組的人員結構合理,課題組根據人員的學科特點和研究特長分工合理,進度安排科學,實施步驟詳細,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

  該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實現的可能性極高,成果的展示形式恰當,對打造高效情境課堂有很大裨益。

  該課題組成員所在單位,大力支援情境課堂改革工作,為該研究課題順利實施提供了豐富的教師和學生人文資源及可靠的經費保障。

  建議:儘可能多地推廣本課題各個研究階段的成果,儘量在不同科目不同課型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擴大成果交流的範圍,對推動小學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情境改革,促使廣大教師專業素養再上新臺階起到更大作用。

語文開題報告5

  一、選題緣由

  時代在發展,好多學校的生源都來自於外來務工子弟,這些學生的家庭教育及環境的普遍薄弱,導致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較強,課前沒有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使得教學互動難以展開,嚴重影響了課堂教學效果,使語文教育教學質量難以提高。所以學生必須掌握預習方法,才能有效地提高語文學習水平。

  二、理論依據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改變過去的傳授式學習方式,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體,發展的主體,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一基本理念將教學活動定位於學生的學先於教師的教,即以學生的預習活動啟動教師的教學活動。預習是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能力,利用教材工具書及其他輔導資料,自己去感知新知識,獲取新知識的一種學習方法。預習,是上好課的前提,是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了解課文的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是學生學會讀書,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須激發學生預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由被動到主動,由不自覺到自覺,由要我預習變成我要預習,從而提升預習的有效性。可見,預習是語文教學活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也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必要途徑,更是提高語文高效課堂的有效途徑。

  三、課題研究目的、意義

  1、透過研究提高學生對預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

  2、透過研究,引領學生掌握正確科學的預習方法,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3、透過學習相應的理論知識,提升教師的理論水平和教學研究的能力。課題的實施會促使教師深入學習理論,以研促教、以研助學,教、學、研相互融合,在實踐中成長,從而提升教師教學研究的能力。

  四、課題研究內容

  1、學生預習習慣的培養研究。

  2、研究針對不同體裁的課文選擇合適的預習方法。

  3、語文教師課前預習指導研究。

  4、探索適合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教學體系,打造新課程下高效課堂的教學研究。

  五、課題研究的途徑與方法

  1、教育調查法:對學生進行有關課前預習人數、課前預習興趣等方面的調查問卷,經科學的統計分析後,得出較有說服力的資料或結論。如此實證分析,一方面,可為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據;另一方面,可為研究的結果提供支撐性材料。

  2、文獻研究法: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查閱與課題相關的基礎理論、應用理論資料,及時分析整理,充實本課題的理論基礎,促進研究的深入。

  3、經驗總結法:在研究過程中,及時總結各階段的成果與不足,()撰寫階段性小結和有關教學案例。

  4、案例研究法:教學中以初一語文課本教學作為案例研究,輔助課題研究。

  六、研究計劃

  準備階段 (20xx.12月—-20xx.1月)

  1.用文獻研究法進行理論蒐集和學習研究,瞭解教科研前沿動向。

  2.設計調查表,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3.透過調查確定研究方法、內容及措施。

  實施階段 (20xx.1月——20xx.5月)

  1、根據課題研究目標設計調查問卷,進行調查、分析,進行實證性研究。重點在初一年級四班進行實驗。

  2、請本學科教師配合聽課評課,聽取教師對課的評價,特別是對課堂預習設計的意見和建議。

  3、指導預習方法,下發預習方法的指導材料,幫助學生了解一般的預習語文的方法。讓學生懂得因文因人而異,適合的方法才是最好。掌握幾種適合自己的預習方法。

  4、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及時記錄實施過程和效果,根據實施的情況和反饋的結果,及時調整改進語文預習方法的策略

  5、佈置預習內容任務,分階段分內容有計劃有步驟的加以訓練鞏固。初步打算定為課外自主預習與課內自主預習。

  總結階段(20xx.5月――20xx.6月)

  1.收集整理課題研究的過程性資料,實施第二次調查,與第一次調查進行對比,進行分析、歸納、總結。

  2.撰寫研究報告,書寫結題報告。

語文開題報告6

  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是資訊時代學習方式變革的需要。 “ 教育作為一種傳遞文化的工具,它的內容和形式是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而不斷髮展變化的。在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資訊社會,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教育傳遞著不同的內容,並服務於不同的目的,同時也形成了與之相適應的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 ”農業社會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與之適應的是個別式學習;工業社會是大工業生產,與之適應的是集體接受式學習;資訊時代最大特點是資訊的複雜繁多,對資訊快速而準確的處理能力尤為重要,效率低下的傳統被動接受式的學習遠遠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與之適應的應該是高效學習、研究性學習、創造性學習。

  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是國家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的需要。 中國當代中學語文教育在中國傳統語文教育和西方現代語文教育的雙重影響下,在提高國民語文水平、普及國民教育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也由於各方面原因而在流變的過程中泥沙俱下,該吸收的被吸收了,該揚棄的卻沒有揚棄,在步入知識經濟資訊時代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奏出了一些不和諧音符。

  綜合考察中國當代中學語文教育,主要還有著三方面痼疾:

  一是受傳統封建語文教育影響,中學語文課堂上還飄浮著“專制主義”的陰影。具體表現為教師角色的“唯我獨尊”,無視學習主體個性生命的存在,教學方法的“一言堂”“填鴨式”.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只能唯師是尊,唯教材是尊,唯知識是尊;只能被動接受,全盤接受,不願也不敢個性思考個性表達,這些傾向從部分中學生不敢交際、羞於表達、畏懼與老師交流等一系列不正常情形中可見端倪。這些情形的出現與學校教育有關,也與家庭教育背景有關;追蹤溯源,無論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是時代教育文化在不同領域的對映高中研究性學習開題報告範文高中研究性學習開題報告範文。

  二是受蘇聯語文教育模式影響,中學語文課堂還流行著機械刻板的程式化操作。具體表現為無視文字的個性化特色,一律機械的“字詞句語修邏,作者背景段落中心思想寫作手法”.在作品主旨的把握上,還表現為隨意貼上時代標籤、階級標籤,篇篇如此,年年如此,把本來屬於藝術範疇的文學文字肢解得支離破碎而使索然無味。有個性的學生曾這樣說:“老師沒講時,我讀了非常感動。()聽了老師的講解之後,再也不想讀了。”這種語文教學不僅忽視了文字的個性,還泯滅了學生的個性,培養出來的只可能是知識的機器、思想的奴隸。

  三是受“語言學”影響,中學語文課堂上還流行著“偽科學”的語言分析。老師過於放大語文的交際工具作用,忽略藝術作品之中浸潤的作者獨特的生命情感,無視語文的人文內涵,把動態的情感文字看作靜態的語言學材料,一味進行語言學的材料分析。在這種語文教學思想中,學生接受了無數次的所謂科學的語言分析之後,不僅語言水平沒有提高,語文能力沒有增強,反而對語文永遠失去了學習興趣,語文課堂變成“你說你的,我玩我的”,彼此井水不犯河水。

  因了這三種因素的影響,現代語文教育滿目瘡痍,步履維艱,永遠的高投資低迴報,高投入低產出,永遠的“少慢差費”,永遠的“學與不學一個樣”. 這些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嚴重影響了當代素質教育的實施,影響了現代資訊社會所需要的對創造性人才的培養,終於引發了 1997 年文化界關於現代語文教育的第二次大討論。也正因此,上海教科院 1999 年正式提出“研究性學習”概念,立即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併成為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亮點。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也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並出臺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新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設”中也明確提出“學習應當是‘接受’和‘探究’的和諧統一”,“針對我國學生目前的實際情況和教育發展的需求,特別要重視探究學習”.

  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是研究性學習在語文學科實踐的需要。 隨著國家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行,研究性學習作為綜合實踐課的一部分正式實施起來,各學科也積極滲透研究性學習;語文學科就其性質來說應該是研究性學習的主陣地,高中語文自然應該是研究性學習的肥沃土壤。 相對傳統的學習方式和現今的中學生來說,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創造性學習方式。雖然研究性學習都在各領域各學科大力推行與實踐,語文學科也進行了不少嘗試,然而卻是少有真正語文味的語文研究性學習。具體表現為: 語文專題式研究活動的多,語文課堂研究性學習少;課外校外研究的多,校內課內研究的少;研究性學習方法及理論研究的多,實踐操作研究的少。結果,語文研究性學習背離了自身應有的特點,使語文研究性學習等同於綜合實踐課,沒有體現語文研究性學習應有的特色,改變了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初衷,留下的只是一些徒具形式的空殼,影響了學生繼續深入進行研究性學習的積極性,影響了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效果。 語文研究性學習要回歸語文,要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服務,高中語文要有高中語文的特色,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當然要有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個性,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開展了本課題的研究。

語文開題報告7

  一、課題研究的現實意義

  語文課究竟是教課文還是教語文,我們語文教師的認識在理論上是一致的,應該是“用課文來教語文”。課文只是“載體”,就像葉聖陶先生說的只是“例子”,用課文這一“載體”或“例子”教學生學會語文,才是語文教學真正的“目標”。然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不少教師客觀上還是圍繞“教課文”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目標主要是理解課文思想內容;教學時間主要花費在課文分段解讀討論上;課文上完,學生主要收穫是加深了些對課文故事情節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語文” 能力方面似乎沒有明顯的長進。這樣的語文課可以認定是“教課文”。反之,如果學生透過課文學習,能夠明確地說出這堂課“學會”了什麼語文知識或語文學習方法,在聽說讀寫能力方面接受了哪些訓練,有哪些新的收穫,這樣的語文課大致可以認定教師是在“教語文”。“過去,大部分的語文老師都把精力都花在課文分析上,忽略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長期研究小學語文教育的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吳忠豪認為,真正的語文教育,應該與課文內容說再見。語文課究竟要教什麼?吳忠豪教授的專題講座《國際視野下的小學語文課程改革》引領我們從國際到國內,從精湛的教學理論到實際的課堂教學,使我們明白了語文課不是教課文而是教孩子們語文學習方法。吳忠豪認為:閱讀課不應教課文,而應該教語文。教材內容和課程內容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教材內容不等於課程內容,課程內容考慮的是“教什麼”,而教材內容考慮的是“用什麼去教?”語文教學應把兒童語言發展放在首位。這就啟示大家:在今後的語文教學中不要在教材內容的分析上花大量時間,而要重視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在課堂上放時間讓孩子們在老師有效的指導下自主閱讀,並積累語言。其中,老師要把課文語言作為孩子們學習的第一物件,讓學生學會用課文語言去規範、豐富自己的語言。我們要讓閱讀教學去加大語言理解感悟與內化運用的力度,要把賈志敏的語言學習三部曲——“入乎其內,化乎其中,遷移運用”正確運用到教學當中。

  二、概念界定及支撐性理論

  (一)概念的界定

  “把語言發展放在首位”,這是吳忠豪教授在闡述重構小學語文課程形態中提出的。語文課堂教學要關注孩子們的“語言輸入”(如朗讀、背誦等),指導“語言輸出”,特別是要加強語言的運用。可以結合課堂學習或課外閱讀同化、美化孩子們的口頭語和書面語,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

  所謂“有效性語文教學”,主要是指教師在語文課堂時間內組織的教學活動,使學生獲得發展與最佳化提高達到的程度。

  從教師的角度來講,教學的有效性依賴於教師有效的“教”。它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直接的促進,使學生學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間接促進,使學生學會了學習,掌握了學習方法,提升了學習能力,達到了不需要教。

  從學生的角度來講,時間、結果、體驗是考量學生有效學習的三個重要指標。學習時間指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學習特定內容所花費的時間越少,效率就越高。學習結果,指學生經過學習產生的變化、獲得的進步和取得的成績,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標。學習體驗指的是學生的學習感受,即伴隨學習活動生髮的心理體驗。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的一種愉快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這是有效性的靈魂,學生越來越愛學習是學習有效性的內在保證。

  (二)支撐性理論

  1.國培研修心得體會

  20xx 年11月份,我校王翠老師有幸參加了國培辦在上海師範大學舉辦的為期15天的“國培計劃(20xx)——中小學語文骨幹教師研修班”學習。透過這半個月的學習研修,王老師給我們帶回新的理念:語文教學要體現“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一箇中心”即以語言訓練為中心,特別是要加強語言的運用。“兩個基本點”即培養語文能力(聽、說、讀、寫)、提高人文素養(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語文教學要由“教教材”變成“用教材教”,由“教課文”變成“用課文學語言、用語言”。語言的學習是語文教學的頭等大事,應該把兒童語言發展放在首位,語言的學習是語文教學的根。語文教學要緊緊憑藉文字這個“例子”, 為學生搭建語言實踐的平臺,引導他們在實踐中內化語言,運用語言,從而昇華他們的人文情懷。如此,語文教學才是真正迴歸了本位。

語文開題報告8

 一、立論依據 (研究目的、意義)

  小學語文作業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它與課堂教學、課外活動一起構成了完整小學教學體系,是對課堂教學的鞏固和運用,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隨著語文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和新《語文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人們在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組織學生自主學習方面已取得了很大進展。但是現實教學中,學生的作業多機械重複,少創造活動;多抄抄寫寫,少思維訓練;學生厭煩,教師頭疼。反覆的聽、讀、寫、練,雖然能夠識記大量語文課文知識,但難以提高語文學習能力和語文實踐能力,更難以孕育實踐意識和創新精神,應試訓練色彩濃厚,造成了作業失去發揮創造性、探究性的作用。如今,相關的教輔材料到處都是,《課課練》、《一課一練》、《全優訓練》、《五洲導學》等練習書籍和各類試卷被許多教師或家長加壓在學生的身上,造成了語文學習過程中,有許多學生常常為作業而傷腦筋。很多學生將不要佈置太多的作業,少寫作文和日記等作為對語文老師最大的希望。

  有研究表明:當學生對其所學知道的東西仍感不足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才最有效。適量、適當的作業和要求,能有效地幫助學生體會成功地喜悅,樹立信心。對優生是如此,對後進生更是如此。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層次、難度的作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不同層次的作業上得到相應的知識,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不同的收穫,。 本課題針對學生作業單調、枯燥,量多而脫離實踐,與新課程的理念顯得格格不入的現狀,我們將積極嘗試,努力創新,從作業形式、

  內容和評價等方面著手,在形式上追求活潑多樣,內容上體現個性化、生活化和社會化,在評價上倡導參與、激勵,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性,使他們獲得最大限度的發展。並運用新課程關於作業設計的理論依據、素質教育的理論和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最佳化”的理論為依據實施本課題的研究。

  二、研究目標、研究內容

  (一)研究目標:

  透過最佳化小學語文作業內容、形式和評價的實踐探索,加強作業設計內容的應用性開發,形成作業設計的新概念,減輕學生學習上過重、不適當的學業和心理負擔,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主動性、自主性、積極性和他們的語文素養和綜合素質,發揮作業對學生成長的教育發展功能。

  (二)研究內容:

  1、調查本校學生語文作業量、作業形式和教師作業設計的現狀及本校學生對語文作業和心理負擔的現狀。

  2、探索最佳化小學語文作業個性化設計的原則。

  3、探索最佳化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創新的幾種型別。

  4、探索小學語文作業多樣性評價形式 。

  三、與本課題有關的資訊分析

  (1)對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的分析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已在教學中廣泛生根,語文作業的設計也充分地體現出尊重學生的個性,能較好地

  抓住學生的興奮點,使學生由被動作業到主動作業,由討厭作業到喜歡作業的心態變化。但在欣喜的背後,也存在著許多誤區,如果不加以重視,必將失去作業的功效。

  語文作業貫穿學生學習活動的始終。它是一種有目的、有指導、有組織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情況的反饋的第一手書面材料,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載體,最能凸顯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最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不應忽視的形成性評價內容。語文教學心理學告訴我們,作業是教科書這個外因轉化為學生認知結構這一內因的重要途徑,也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基本途徑。因此充分發揮作業的最佳效能,已成為提高語文訓練效率的重要環節。語文作業設計要反映課文的教學要求,體現課文的特點、難點,併力求做到內容和形式生動活潑、豐富多彩,使之引導學生自覺地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

  《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不但要求我們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評價等都是必須富有人文色彩,同樣也要求我們的語文作業設計要富有人文性、個性化和最最佳化的色彩。

  (2) 本課題預計有哪些突破

  透過課題研究,使小學語文作業個性化設計科學化、生活化和最最佳化,促進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發揮作業對學生成長的教育發展公民功能。構建適應素質教育的新課程理念下小學語文作

  業設計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概念。

  四、完成研究的條件分析(包括現有的研究工作基礎、研究的外部條件、課題組人員結構、研究經費、裝置)

  我校領導有很強的科研意識,經常組織教師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教師的科研能力得到了不斷提高。特別是學校多次加大了教育科研方面的獎勵力度,因此本課題的研究更有現實意義和推動作用。

  本課題有長期從事在教學第一線的小學語文高階教師領銜實施研究工作,由學校教學管理的行政領導和骨幹教師參與研究,有較強的科研教科研能力,具備了一定的研究基礎,相信本課題的研究會順利完成。

  本課題的研究得到了學校領導的重視與大力支援,在研究經費和研究時間上會有相應的保證。

  五、課題實施計劃 (包括研究的方法、手段和步驟)

  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

  透過計算機網路、圖書資料的查閱,瞭解國內相關指導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進展狀況,為本課題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2、調查研究法:

  透過座談、問卷等方法,分析本校學生語文作用量、作用形式和教師作業設計的現狀,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實施依據。

  3、行動研究法:

  行動研究法是本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貫穿於整個課題研究的

語文開題報告9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語文課堂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主要渠道和主陣地。語文學習功夫在課外,強調了語文的生活化和積累的重要性,而課外的“大語文”則是語文課堂的延伸和遷移,只有透過有序的,科學的語文課堂學習,學生才能把生活當做語文,處處有語文,有章可循,有法可學,有知可用。那麼做為一名語文教師對語文課堂藝術的研究便顯得尤為重要。當前我區對語文課堂藝術的研究已全面展開,並且在逐步深入,區教研室中學語文組特別注重全區語文教師的能力的提高,透過開展各種各式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全區語文教師在百忙中嚴格要求自己,擠時間,找時間,苦練基本功。教研室首先從“課堂教學”做為突破口,透過“公開課”、“特色課” 、“研討課” 、“說課” 、“優質課”等形式,不斷鍛鍊語文老師的課堂能力,使授課教師和聽課教師受益匪淺。但是關於語文課堂藝術的有關理論和實踐都還比較零散,沒有系統化,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往往是死搬硬套,邯鄲學步而不得其要領。如何把語文課堂藝術系統化,具體化,整體推進語文教學,把課堂教學的時間空間還給學生,教師有效的引導學生靈活機智的藝術的帶領學生在語文課堂遨遊成為了我們迫切要研究的課題,這就迫切地需要理論的指導和實踐的研究。基於此咱現狀,我區開展了“中學語文課堂藝術研究”的課題研究。

  語文教學是科學和藝術的結合。語文課堂不能沒有藝術,否則學生上課的興味就減去了一半,聽一堂好課是一種藝術享受,這是對課堂藝術重要性的強調。課堂藝術的恰當運用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夠讓學生真正的喜歡語文,走進語文,融入語文,那麼它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利於提升初中語文教師的課堂理念。一直以來,我們一直在高喊“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但是在實踐教學中往往是不知所措。面對一個個鮮活的充滿個性的個體,面對隨時可能出現意想不到問題的課堂,為了掌握和調控課堂,語文教師往往小心翼翼的去踐行“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理念。不敢把課堂全部交給學生怕出現自己無法調控甚至無法收拾的局面。於是便想方設法在“新理念”下依然獨霸課堂,牢牢地控制課堂,讓學生在自己預設的套子中鑽來鑽去,而少了一份課堂思想碰撞的精彩。課堂藝術的研究就是要讓學生真正的成為課堂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主人,主動去閱讀,主動去感受,主動去體驗,而教師則要藝術地去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學生進行心理的溝通,在尊重學生的同時全面而有深度的形成智力挑戰,挑戰學生的思維假定,進行思維訓練和情感薰陶。課堂藝術的研究其實就是對新課標學生如何學,教師如何教的研究。透過課題形式進行探究,一定會使理論體系更具體,更明確、更易於運用和操作。

  (二)、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喜歡語文課。學生有時並不是不喜歡語文,更是不喜歡語文課,語文課被我們的語文教師給上的索然無味了。課堂藝術則首先從學生的心理入手,藝術性的讓學生在課堂興致勃勃的去思考,去閱讀,去創造。課堂的藝術從各個環節藝術性地激發學生興趣,處處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和入手,巧妙地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啟用動思維,培養創新精神,在真善美的陶治中不斷提高能力,形成健全人格。

  (三)、有利於最佳化各個教學環節,提高課堂質量,傳統教學的模式是固定化的,單一而單調的。課堂教學藝術則要打造精品課堂,要求教者潛心研究教材,先學後教,先體驗再傳授,這樣便於教者能把握學生學習的心理和接受的程度,並且推敲各個教學環節進而選擇和最佳化教學環節,使課堂教學精彩異呈。

  (四)、有利於教師苦練基本功,不斷提高自己。課堂教學藝術是一個不斷髮展創新的主題,也是教師課堂的永遠追求,因為沒有完美的課堂,課堂教學藝術的追求便也永無止境。教師要不斷的讀書,充實自己的思想,豐富自己的語言,靈活自己的思維,以充滿激情而又流暢的語言去震撼學生的心靈,用自己的博學多知去感染學生,用自己的靈活機智去調控課堂,所以唯有教師素質的提升才能有課堂教學藝術的不斷髮展。

  二、課題研究的國內外研究現狀,水平和發展趨勢

  課堂教學的藝術是新時期語文教學理論研究廣泛探討的課題,對它的本質認識有眾多見解:有的人認為教學藝術是嫻熟的教學技術,有的人認為教學藝術的本質在於規律性與個性的統一,有的人認為教學藝術首先是愛的藝術、鼓勵的藝術、影響人的藝術,有的人認為教學藝術具有創造性、表演性、審美性等特點,有的人認為語文教學藝術的特徵是“活、情、疑、趣、變”。(錢威《關於“教學藝術”的爭鳴》)但無論怎樣眾說紛紜,課堂教學藝術歸結為一點就是“樂教樂學”。它的藝術性就是因文、因人、因時而異,不拘一格,善於應變。

  著名教育學家蘇格拉底在教學中用對話、體溫、暗示、詰難、歸納等方法,激發學生思維,以使之主動尋求答案,即稱之為“產婆術”,乃是一種高超的藝術。他的方法主要分成兩個步驟:第一步是諷刺。他經常與各種人談話,討論人們所感興趣的問題。他在與別人談話中,裝著自己什麼也不懂,向別人請教,讓人家發表意見。他這樣做是為了引導人們發現自己認識中的矛盾,意識到自己思想的混亂,懷疑自己原有的知識,迫使自己積極探索,尋求問題的答案。第二步是產婆術。這一步的作用是,在對方發現自己認識的混亂並否認原有的基礎上,引導他走上正確的道路,從而逐步得到真理性的認識,形成概念。

  現在我國在課堂教學藝術的研究上已有一定成果。20xx年,我國著名特級教師、深圳輔導學院教科所所長、中學高階教師劉顯國主編了《課堂教學藝術叢書》,他從教師的備課藝術、開講藝術、板書藝術、語言藝術、提問藝術、組織教學藝術、來年系設計藝術、課堂結尾藝術、大呢感作了專題討論,集中研究課堂教學藝術,這種藝術又集中體現在教學的內容美、教學的結構美、教學情感美、板書藝術美、課堂氣憤美、教學語言美、教學節奏美等藝術美的形式。他所總結的課堂藝術形式比較全面,藝術美要真正體現語文的課堂上,不僅僅是想象或單單理論的闡述,更重要的還是具體的實踐證明。

  新課改向我們展示的全新的理念,嶄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和新學生觀、質量關、人才觀,這就要求我們不斷的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立足校本培訓,使老師們儘快地轉變觀念,全身心投入課改,真正走進新課程。課堂教學是教師教學工作的主陣地,是學生髮展智力、培養能力的主渠道,是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突破口。提高課堂教學藝術水平,這不僅是對課堂教學的客觀要求,而且是教育教學研究的發展趨勢之一。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論據

  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其科學性主要體現在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內容嚴密、方法得當、有章可循;其藝術性體現在它必須具有創造性、表演性、審美性和技巧性等四個顯著特徵。追求教學藝術,旨在最佳化課堂教學,使中學語文課堂教學達到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和諧統一。

  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的基本特徵

  1.創造性。語文教學藝術的主要特徵在於創造,主要體現在:

  (1)超前思維。備課時,教師必須從課文的特點出發,從學生的實際著手,對課的匯入、過程、結尾等進行有目的地分析、判斷和推測,從而得到預見性的認識。此外,在制定一個單元、一個學期乃至整個初中階段的課堂教學計劃時,對教學的未來、發展趨勢等進行超前思維,以便在行動之前及早看到潛在的有利因素、困難因素和各種機會,更加清醒地採取對策。

  (2)應變機制。課堂上,我們面對的是幾十顆思維著的頭腦,儘管教師在課前作了慎密的構想,但“偶發事件”時時會找上門來。因此,教師必須隨機決策,巧於應變,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

  (3)創新方法。初中語文課的教學物件、教學條件、教學內容在不斷變化。

  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材就有不少新課文,即使是教過幾十遍的同一篇課文,也永遠是新課。因此,教師要不斷學習新方法,創造新方法。

  (4)講究效率。要減少無效勞動,儘可能把完成同一教學任務的單位時間降到最低限度。學生看書可解決的,就不必動筆;練兩次可掌握的,就不必重複第三遍。教師講述語要精當,要知道,講課中輸出的無效資訊、次要資訊、多餘資訊越多,浪費的課堂教學時間就越多,教學效率就越低。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學中,單位時間內教學的資訊量過多或過少,都是低效率的教學。

  2.表演性。教學是一種獨具特色的表演藝術,它區別於其它任何表演藝術。

  其特徵主要體現在:

  (1)儀表風度。教師在課堂上的衣著打扮、言談舉止、表情態度等對學生有著極大的示範作用。因而教師應樸實、整潔、穩重、端莊、瀟灑、活潑、熱情、善良、和藹、謙遜、文雅並富有個性,給學生一個美好的印象。

  (2)表演技巧。一個好的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對課文內容生動形象的講述,對課文聲情並茂的朗誦,對課文中人物語言神態維妙維肖的模仿,對課文展示的典型環境栩栩如生的描述,對課文的立意深入淺出、絲絲入扣的剖析,會產生強大的藝術感染力而震盪學生的心靈。一個好的語文教師,必須具有政治家的素養,科學家的頭腦,哲學家的嚴謹,演說家的口才,歌唱家的嗓音,詩人般的激情,童話大師的幻想,相聲演員的幽默,舞蹈演員的身姿……

  (3)感召效應。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種種表演對學生進行薰陶感染,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學生的情感和理智,對其進行培養,促進學生髮展。

  3.審美性。課堂教學中充滿著美,教師和學生既是美的感受者、欣賞者,又是美的創造者。審美性也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特徵之一,主要體現在:

  (1)情感轉移。一個成熟的語文教師一項重要的課堂教學基本功就是能做到作者、教者和學生三位一體,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做到導之以情,情理一體。

  (2)多樣統一。應做到知識、智力、能力訓練的統一,聽、說、讀、寫訓練的統一,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統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養的統一等。

  4.技巧性。即力求把語言教活,讓學生愛學、樂學、會學、會用。它包括啟發的技巧、批評的技巧和訓練的技巧。這是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磨礪而成的。教學技巧越豐富,越熟練,教師的教學藝術水平越高。

  四、課題研究的內容和方法:

  本研究將依據《語文課程標準》重點探究教師如何在課堂上實施教學藝術。

  1、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研究的內容:

  A、溝通學生心理的藝術,課堂藝術其實就是與學生進行心理溝通的藝術。在師道尊嚴的影響下,學生往往是仰視教師,敬畏老師,無形之中師生之間就產生了一道隔膜。學會和學生溝通,讓學生把老師當作朋友,因為“親其師而信其道”,也就是創設和諧課堂,與學生進行心理的溝通便顯得無為重要。消除學生的緊張情緒,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班級中平等民主參與的一員,放鬆而輕鬆地去感受語文課堂的魅力。

  B、課堂匯入的藝術。開頭要恰到好處,切忘千篇一律,好的開頭能夠一石激起千層浪,是成功的一半。開場道白,猶如樂器定調。奧地利樂團指揮韋勒說,這個調定得如何,將決定全部演奏的成敗。語文課上攫人心魄、富於魅力的導語,就是一首交響樂中美妙絕倫的序曲。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是離不開引人入勝的導語的。

  C、提問的藝術

  所謂教學藝術,從某種意義說,也是提問的藝術,提高方式的巧妙與笨拙,直接關係著課堂的教學成敗。喚醒學生讀書,思考的慾望,許多時候必須藉助課堂上的巧妙提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的巧,愚者問得笨。”這番說不僅道出了提問的重要意義,而且強調了“巧問”。“巧問“的”巧“,主要表現在提問的時機恰到好處,難易把握準確,有較強的啟發性,當然提問不能滿堂問,不能用提問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要恰時提問,提出符合中學發展水平的問題,我們提倡“深題淺問”。

  D、課堂對話的藝術

  閱讀就是教師、學生、文字,作者之間的交流,這種交流是隱性的,是不需語言,靠心靈的理解和體驗去交談的。這就需要教師作為平等的一員去參與,民主地讓學生去主動發現,主動探索,主動交流,以致產生思想的碰撞而激濺智慧的火花。在平等交談中,讓學生擺脫被“牽“的處境,拓寬思維空間,主體意識和獨立思考受到鼓勵,這就要求教師要善於引導,善於點拔,善於調控,靈活機智地處理課堂生成的問題。教師必須潛心研究導課的藝術,是組織者就不能“放羊”,是啟發者,就不能“填鴨”,是激勵者,就不能硬“牽”和強制,是傳授者,就不能當講不講。教師越是導之有方,學生的主體作就越能充分發揮,課堂對話就越民主、平等、和諧。

  E、課堂教學語言的藝術

  語文教師就是要用語言來感染學生。語文課堂語言應該是充滿激情,能走進文字,走近作者,和學生在語文世界裡同樂同悲,語言要麼高昂,要麼激憤,要麼低沉,要麼沮喪……其次課堂語言應該是豐富的,富有文采的,讓學生感受語言的魅力;再次課堂語言應該是簡練的,不能嗦嗦,開宗明義,一針見血,恰到好處。

  F、課堂結構的藝術

  課堂結構藝術主要表現在課堂結構的序列性和波動性組合設計上面。課堂結構指的是教師和學生資訊交流的組合形式及序列。課堂教學的序列性要求師生資訊交流程式清晰,步步緊扣。如果課堂上只有序列性,它給予主體的刺激和振奮就會減少,學習主體精神上的滿足程度就會降低,課堂就會出現沉悶。這就需要一種波動性來調節。教師透過波動性,把課堂教學從直線引入曲線,從平衡引入不平衡,從沉悶走向振奮,然後又走向序列。教師要從學生心理出發,尋找突破口,設計波動點,把資訊交流活動從一個高潮引向另一個高潮。

  G、教學方法的藝術

  教學方法的多樣性組合,也是一門很重要的課堂教學藝術。方法藝術要因文而設計,因人而設計。但不管怎樣,一堂好的語文課,必須融合下面幾種教學方法:(1)傳授知識和訓練思維相結合。積極的思維活動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關鍵。教師在講課文時,一要善於設疑、啟疑、激疑,善於啟發學生質疑、析疑、辨疑。學生要在一系列的釋疑中閃現出智慧的火花,積極主動地學習知識。二要讓學生多動腦,多動口,多動手,儘量多地提供學生語文實踐機會,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訓練語文能力。三要精心設計有一定思維深度的訓練題,讓學生在解題中訓練思維,培養思維的習慣。(2)傳統教法與現代教學手段相結合。學習語文的特點重在感悟、領會,因此傳統的誦讀、背誦、評析指點等方法不能少。但現代教學呼喚教學手段的改革,一堂好的語文課,必須把傳統教法與投影、錄音、電視電影、語音室、電子計算機等現代手段結合起來。(3)教法與學法相結合。教師在教學中融入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那麼這種學法指導本身又是一種很重要的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指導的內容很廣,包括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的各個學習階段。但學習方法指導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要把學法指導變成學習過程中可供學生實際操作的具體步驟。

  H、課堂激勵的藝術

  課堂激勵能夠樹立學生自信,激發學生的自信,但激勵的方法多種多樣,能夠喚醒學生激勵學生。激勵的藝術就是給學生自信的藝術,也是融洽師生關係,營造民主而和諧的課堂的藝術。

  I、板書的藝術

  板書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課堂教學的“眼睛”,更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一種藝術創造。板書當與否,直接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板書作為一門藝術,它體現了教學的直觀性原則。運用板書有助於提綱挈領,突出教學重點,剖析教學難點,有助於培養學生的閱讀、分析、概括的表達能力。板書藝術的正確運用,不僅能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而且能幫助教師順利完成教學過程,最終達到教學目的,是教師教案由制定到實施的有效體現。好的板書,能給人以鮮明突出的印象,給人以藝術美感,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想象力,發展學生智力,真正實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目的。一個好的板書,就是一幅精美的文章結構圖,它是文章結構教學的有效手段。透過板書,可以指導學生從“視讀”學寫作,理解、掌握課文的行文線索、層次結構、表現方法,理解作者的邏輯思維和形成思維過程,指導學生審題立意、編擬提綱,增強寫作能力,真正實現“以讀導寫,以讀促寫”。精美的板書設計,具有強有力的示範作用。許多學者認為,一名教師的“硬功”之一,就是先要會寫一手漂亮的粉筆字。所謂“漂亮”,就是字要寫端正大記,勻稱清秀,同時,板書設計要規範合理。只有教師養成了這樣良好的習慣,給學生以“規矩”,才能使學生“成方圓”。俗話說:“言傳不如身教”,“良師出高徒”,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就有這樣的感受,聽一位優秀教師的課,欣賞優秀教師優美的粉筆字,簡直就是一種多不可多得的藝術享受。

  2、課題研究的方法

  A、加強理論知識的學習,用理論來指導實踐,學習教育家的經典名著,學習其思想理念,靈活的創造性的運用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形成自己獨特風格。

  B、研究觀察名師的經典課堂,分析其課堂教學藝術,在具體實踐中如何落實理論的,站在名師的肩膀上打造自己的經典課堂。

  C、實驗法。開展多種形式的課堂教學交流活動,用自己的實踐去踐行理論,運用課堂教學的藝術去上每一節課,讓專家進行評課、議課。

  D、文獻法,廣泛收集整理資料,提供素材。

  E、經驗總結法:透過收集資料,學習理論,實踐運用,總結經驗,再以課題的形式理論和實踐為一體,上升為理論指導實踐操作性強的體系。

  預計突破的難點:

  1.教師的課堂語言的規範性;

  2.匯入提問的變化性;

  3.師生對話交流的和諧性;

  4.激勵與點撥的統一性;

  5.課時結構與板書的巧妙性;

  6.個性風格形成的'多樣性。

  五、研究工作的步驟及成果形成。

  準備階段:20xx年9月:確定備課方案;成立課題實驗組織機構,確定優秀語文教師來擔任實驗教師;確定研究計劃和最終目標。

  實施階段:

  第一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月:開始實施課題:

  1、20xx年9月課題開題:

  A)討論研究課題實施策略;

  B)撰寫開題報告。

  2、制定並落實教學方案:課題組的老師每人設計兩個課案,資源共享。

  3、20xx年10月—12月:

  A)開始進行“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的教學活動

  B)整理“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的優秀課例、論文。

  C)邀請專家指導課題。

  D)舉行“語文課堂教學藝術”展示課(全區)。

  4、20xx年1月—2月:課題階段總結:

  A)每人完成一個教學經驗總結,一個最能代表自己水平的教學方案評分析。

  B)整理資料。

  C)完成課題階段總結報告。

  第二階段20xx年3月—6月:繼續實施完善後的課題方案。

  1、20xx年3月—5月:繼續實施完善後的課題方案。(方法同上)。

  2、舉行“語文課堂教學藝術”展示課。(全區)。

  3、20xx年5月:課題總結:整理材料,完成課題總結報告。

  課題研究成果形式:

  論文、報告、課堂教學案例集等。

語文開題報告10

  一、課題的現實背景及意義

  農村初中作文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新課程的必然要求。基礎教育課程要求教師不能僅僅依靠語文教科書進行教學,不能將教科書當作唯一的語文課程資源,基礎教育對我國農村中小學課程資源的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作文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農村作文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理所當然成為廣大農村中學語文教師所面臨的一個嶄新的研究課題。

  作文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雖然很少有人提及,其實是非常有價值的。一方面,教材中一學期不到十次的習作訓練遠遠不夠,另一方面教師提供給孩子們的題材缺乏新意、情趣和親切感,引不起孩子們的興趣。再加上教師們不善於開發學生身邊有價值的作文教學資源,孩子們又無法從“單調乏味”似乎每天一個樣的學習生活中找到可寫的東西,寫起作文來自然筆頭生澀,也就難怪產生懼怕心理了。基於此我們提出了本課題的研究。

  二、本課題的研究條件

  開展本課題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條件:

  1、本課題研究人員是長期在一起共事的一線教師,年齡結構合理,具有中學高階的五人,具有中學一級的四人,均具有本科學歷。

  2、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做了大量的相關工作筆記,為研究提供了真實可靠的第一手資料。

  3、資料準備方面,在充分利用學校現有圖書資料的基礎上,根據課題研究的需要適當購置必要的紙質圖書、報刊資料以及其他電子文獻資源,並透過實踐活動、問卷調查等形式廣泛收集實踐中的第一手資料,做到資料的準確、完整、豐富。

  4、發揮科研小組的團隊精神,明確分工,集思廣益,充分運用觀察、練習、問卷、調查、訪談、系統分析、案例研究等多種方式開展研究工作。

  5、經費保障方面,學校將根據研究需要列出專項課題研究經費,用於資料添置、差旅、會議、文印等方面的支出,確保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

  三、本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內容及預期目標

  1、本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自然風光、文物古蹟、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引導和促使學生透過觀察、調查、訪談、閱讀、思考等多種途徑,運用各種方法蒐集生活中的材料”作文教學就是需要教師如何引導學生觀察生活和捕捉周圍生活點滴的作文資源,注重平時的素材積累。葉聖陶先生也曾說:“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離不開生活。”此話告訴我們作文與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2、本課題研究的內容:

  生活像大海,隨時騰起細浪。這些細浪就是一些小細節,乍一看,不那麼惹眼,但是把握住了,引導孩子們及時進行習作訓練,效果會出奇的好。作文教學資源一般都來自生活,首先是學校生活,師生們一起活動、一起上課,學生們一起玩,一起學習,互相交流著生活上的、學習上的種種見聞、體驗和感受,有酸甜苦辣,有喜怒哀樂,為作文訓練提供了

  大量的機會和內容;其次是社會生活,社會是個大課堂,抓住其中的事件進行習作訓練,天地更加廣闊。只要老師留心,只要不怕麻煩,社會生活中的作文教學資源是很多的;再次,要抓住家庭生活中的事件進行作文訓練,也是開發作文資源的途徑。因此,我們應該從學校、社會、家庭三大領域中充實學生生活,引導他們認識生活,加深感受,達到“有感而發”。

  3、本課題研究的預期目標:

  經過兩年的研究、實踐,我們的目標是:

  1、學生具備相當敏銳的捕獲素材的能力,能產生寫作靈感,可寫的東西源源不斷,筆下的文字不再是老掉牙的東西,而是新鮮、活潑、有生命力,有創意的文章。

  2、利用好實踐過程中的第一手材料,認真整理,形成多個有價值的作文教學資源創意開發和利用的案例。

  3、在案例的基礎上,結合相關理論,進行概括,總結出一些規律性的問題和方法。

  4、能夠在本校推廣並走出校門,為其他教師認可、接受並實踐。

  四、本課題的前期準備工作

  課題組成員對該課題的想法由來已久,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

  嘗試了去開發相關的教學資源,無論在思想還是掌握第一手材料方面都做了自覺地積累,隨時可以開展研究。

  五、本課題主要採用的研究方法:

  行動研究法(教學即研究,研究即教學,在真實的教育教學情境中開展研究)

  調查研究法(主要透過問卷調查、、座談等方式收集、瞭解師

  生的需要,確實具有開發和利用價值的作文資源)

  個案研究法(收集個案材料和經驗,總結規律)

  經驗總結法(總結具有普遍推廣意義的先進經驗)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及人員分工

  1、課題組分工情況

  張祝軍、周賢友負責課題的論證,開題報告、中期報告、結題報告的撰寫、總課題研究思路和框架的設計、子課題的確定、各類資料的整理分析、指導各子課題組的工作等。

  屠玉卉、王靜選負責子課題“學校生活”方面的調查問卷的設計、第一手資料和理論文獻的蒐集整理,調查報告的撰寫,論文的撰寫。屠玉卉為本子課題組長。

  卞維樹、李本運負責子課題“社會生活”方面的調查問卷的設計、第一手資料和理論文獻的蒐集整理,調查報告的撰寫,論文的撰寫。卞維樹為本子課題組長。

  周祥、趙德為負責子課題“家庭生活”方面的調查問卷的設計、第一手資料和理論文獻的蒐集整理,調查報告的撰寫,論文的撰寫。周祥為本子課題組長。

  徐淑明、張祝軍負責學生《優秀習作集》的編輯、整理、出版。

  2、本課題研究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XX年1月—XX年6月,主要開展三個子課題的現狀調查和相關文獻資料的蒐集整理以及子課題的研究準備。

  第二階段:XX年7月—XX年7月,主要是三個子課題的具體實施。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作文資源與教師作文教學和學生平時寫作有機結合,檢驗作文教學和作文創作的有效性。

  第三階段:XX年8月—XX年12月,主要進行各類資料的彙總整理、理論分析、觀點論證,並上升到理論高度,提煉出作文教學資源開發和利用的一些規律、方法,整理出一些有價值的案例,寫出結題報告。

  七、本課題研究的成果

  開題報告、三份調查報告、三個子課題總結報告、中期報告、

  總課題報告和相關的論文集。個案分析報告、學生《優秀習作集》。

  八、本課題組成員

  組長;張祝軍、屠玉卉成員:周祥、周賢友、徐淑明、王靜選、趙德為、卞維樹、李本運

語文開題報告11

  小學教育作為義務教育階段及終身教育的基石,對個體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小學語文的習作訓練不僅直接關乎學生的遣詞造句和敘事水平,對學生未來的語言文字造詣和思維深度及廣度都有著深遠影響。但當前農村地區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教學指導策略落後、教學資源不足、學生配合度低、不確定因素多等特點,如何制定出一套可行性高且能有效提升小學生習作水平的教師指導策略成為實踐的挑戰。

  一、 本課題的研究價值與現狀述評。

  1、研究價值。

  開展小學生習作起步階段教師指導策略研究,其根本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習作興趣,提高學生習作能力,同樣也對老師習作指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然能有效的提高教師習作教學的能力

  2、研究現狀。

  我校地處農村偏遠山區,為了提高寫作水平,提高教學質量,結合本地實際,依據新課標,來研究小學生習作起步階段教師指導策略,其價值和意義不言而喻。因此,為促進提高教師對習作起步的指導,提高教學水平,改變習作指導模式,按照我校教務處20zz至20zz年教研工作計劃,結合教學實際,確立了這一研修課題。

  《新課程標準》對三年級作文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留心周圍事物,樂於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願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書面交際。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根據表達的需要,使用冒號引號。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

  在我們學校,學生幾乎每人都有作文書,最少一本(綜合類),多本的自是不少,甚至寫人、記事、寫景、狀物等各個型別,一個型別一本,遇到作文課,就在五花八門的作文書上去找,內容差不多,連讀都不讀,抄下來就完事兒了,作文字一交,腦子裡沒留下蛛絲馬跡。還有老師,佈置家庭作業就是回去寫一篇某某型別的作文。

  習作在學生心目中是一座大山,那座山直插雲霄,看不到上山的路,看不到山頂,也沒有登山必須的工具“安全帶、主鎖、絲扣鎖或自扣鎖、扁帶,下降器、頭盔等。”作文這座山在學生心目中不亞於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難和怕。而在老師心目中,也是把作文當成了“攀登珠穆朗瑪峰”,老師害怕講作文,害怕閱作文,害怕講評作文,歸根到底一個字“怕”,學生怕作文,老師怕作文。既然作文是一座山,為啥老師和學生不手拉手一起攀爬?一起欣賞沿路的風景?

  綜上,教師透過怎樣的作文指導,來有效的引導學生走進自然,走進生活,用眼去看自然,用心去感受生活,把自己看到感受到的,用文字來表達真實的情感呢?這很值得我們去研究。

  二、本課題的研究目標主要內容、基本思路和方法及創新之處:

  1、研究目標。

  (1)讓三年級學生養成觀察生活、走進生活、感悟生活的習慣,能及時分享和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能用比較流暢的書面語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能正確的表達思想情感。

  (2)使三年級學生做到說寫結合。能把日常生活中見識到的,書中積累的,用常見的表達方式,比較準確的用書面語言表達出來。

  (3)透過研究,引導學生寫出內心的真實情感,語言儘可能豐富些,以此提高習作能力和水平。

  (4)讓學生掌握圍繞一句話把事情說清楚的習作方法。

  (5)透過研究提高教師習作教學的能力,學習並積累習作指導的方法,最終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2、研究內容。

  (1)小學生習作起步階段困難及問題研究。從學生入手,是興趣沒激起還是觀察不仔細?是方法缺失還是條理不清?是語言平淡還是口語較多?是描述空洞貧乏還是所學不會應用?等等問題,從教者入手,是方法指導不具體,仿寫不及時,素材沒抓住等等原因,做細緻的分析評估總結,才能有的放矢對症下藥,總結設計出小學生習作起步階段教師指導型策略。

  (2)小學生習作起步階段教學策略設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借閱圖書,讓學生愛上閱讀,透過講故事,使學生勇於展示善於表達,從而樹立自信心。

  ②“親歷”對小學生習作起步階段,習作興趣提高的研究。透過研究提高學生感受生活的能力,激發表達的慾望,習作成為孩子們“我手寫我心”的交流平臺,享受表達的樂趣。給學生不拘泥形式的創造習作機會,作文素材隨手拈來,,不為寫作文而寫作文,能減輕習作帶來的負擔的研究。

  ③及時仿寫對習作方法的指導作用研究。為了使意思表達準確,讓學生不斷嘗試變換語氣,替換詞語,使學生逐步養成字斟句酌的好習慣。

  ④ “我是小小書法家”“故事大王”“剪報”“成語接龍”“查字典”“巧手大比拼”等班隊活動,對學生作文水品提高的輔助作用研究。

  ⑤探究出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習作起步階段教師指導的策略。

  三、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計劃進度、前期研究基礎及資料準備情況: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主要有以下方法:

  (1)文獻法。

  利用校圖書館、網路圖書館等資源,廣泛蒐集課題相關資料,為課題後期教學策略設計打好基礎。

  (2)訪談法。

  課題組利用自身資源,對踐行在教學一線的老教師和優秀教師進行針對性的訪談,廣泛吸收同行的優秀教學經驗。

  (3)實驗法。

  本課題將切實利用成員優勢,將試推行的教學策略進行試點研究和對比研究,透過同校異班間習作成績對比、異校間習作成績對比等,對比分析策略的有效性和不足。

  3、計劃進度。

  20xx.xx—20xx.xx

  (1)成立課題小組,完成課題研究方案的制定。

  (2)召開研究開題會,進行理論資料的準備和學習。

  20xx.xx—20xx.xx

  (1)透過教師座談會等形式,瞭解三年級習作起步階段存在的問題。

  (2)完成開題報告的撰寫,上傳至微博等社交媒體進行交流和互動。

  20xx.xx—20xx.xx

  (1)參加研究課題的小組成員,共同對三年級習作起步階段方法指導進行公開課教學,不斷修改總結三年級習作起步階段指導方法及各種方法的可操作性。

  (2)及時歸納特色指導方法,寫出隨筆、案例、論文等。

  (3)定時召開小組討論會,交流指導心得和經驗,撰寫並上傳課題中期報告。

  20xx.xx—20xx.xx

  不斷跟蹤分析,前後對比,取長補短,確定科學有效的作文起步的指導策略。

  20xx.10—20xx.11

  (1)課題研究成果及資料進行整理、歸納、總結分析。

  (2)準備結題申請和撰寫結題報告。

  4、前期研究基礎。

  課題負責人具備一級教師職稱,擔任小學語文教學工作已二十七年,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在日常工作中喜歡閱讀,善於學習其他老師好的教學方法,經常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善於創新。

  課題組其他成員都是工作在第一線的骨幹教師,他們教學經驗豐富,工作兢兢業業,富有激情,責任心強。

  5、資料準備情況。

  當前,課題組已經大量的查閱資料,認真分析學情,擬定具體實施方案,做到研究的真實性,方法的可行性。

  四本課題研究的中期成果、最終成果,研究成果的預計去向1。研究的中期成果:

  1、成果:

  (1)針對三年級習作起步階段方法指導組織公開課教學,評議課,不斷修改總結各種方法的可操作性。

  (2)歸納特色指導方法,寫出隨筆,案例,論文。

  2、研究的最終成果:

  (1)研究報告。形成《小學生習作起步階段教師指導策咯研究》成果報告。

  (2)課題研究中期報告一份。

  (3)學生優秀作文集。

  (4)“親歷”對學生習作起步興趣的研究。

  (5)成果展覽冊。將“書法比賽”“我愛閱讀”“故事大王”“剪報”“手抄報”等實踐活動的實錄作記錄裝訂。

  3、研究成果的預計去向:

  (1)課題採用理論研究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教學有效性方法、有效性實現途徑、有效性動態評價等成果,可直接應用於小學教育的相關理論研究。

  (2)充分發揮課題組的實踐平臺優勢,將課題成果直接應用到實踐中進行驗證,最終取得的結論、理論、方法和工具可為小學語文教學提供借鑑。

語文開題報告12

  1.課題研究緣由

  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顯著變化,是整合教學資源,遵循“以人為本”宗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在課堂教學中尊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過程。“生本教育”是素質教育所追求的。素質教育的課堂應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為根本。所以,構建開放的、互動的“生成性”課堂,尊重學生生命主體,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主動參與到課的設計中來,加強課堂的動態變化,是對課堂實質的一種迴歸和深刻認識。

  新課改以來,雖然出現了很多關注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策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不容忽視的是,課堂教學仍然存在著重視課堂預設,輕學生的狀況的現象。學生仍然學得被動,學得辛苦,表現為:課堂上學生參與不積極,思維不活躍,學習被動、機械,學習效率低下等現象。相當一部分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缺乏獨立的思維習慣,缺乏個性化的學習品質,沒有強烈的探究慾望。導致學生厭學、高分低能、無創造精神等惡果。我們認為,“動態生成性課堂”教學正是新課改倡導的一個落實“生本教育”的新理念,課堂不僅僅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學習場”,更是學生生命成長的“生命場”。語文課堂教學,不僅要研讀文字,更要關注課堂生成,珍惜學生的感悟、體驗,這樣更有利於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能。完成教學任務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把語文教“活”,充分尊重課堂中學生的問題生成,這才是語文教學的靈魂。

  2.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現狀與研究的價值

  目前,國內各地對動態生成性課堂進行了初步研究,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華東師大葉瀾教授首先提出了課堂教學中的“動態生成”。她認為課堂應處在動態和不斷生成的過程中,以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提出了富有創新意識的教學新理念。但是關於動態生成性課堂的研究還處於一種嘗試的狀態,存在著一些不足:(1)對“動態生成性”課堂缺乏規律性認識,認為生成具有不可預估性,對預設重視不夠,而且沒有進行系統有效的策略研究。(2)沒有探索出一套系統的操作性強的“動態生成性”課堂教學模式。(3)在“動態生成性”課堂教學上,還沒有形成有學科特色的有效調控策略。這些研究給了我們有益的啟迪,而不足給了我們繼續研究的空間和創新點。隨著《新課程標準》的頒佈實施和新課改的推進發展,我們將在吸取他人的成功研究經驗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堅持“生本教育”的理念,立足於課堂教學操作實踐層面,探索初中語文動態生成性課堂教學的策略,對教學預設策略、課堂應對策略兩大領域進行系統的研究和實踐。構建一種開放、和諧、動態、愉快,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真正凸現的新型的學習環境,探討有效的教學策略,從而讓學生能在課堂上不斷生成促進課堂發展的教學資源,教師因勢利導,創造性、動態性組織教學,對學生生成資源進行精心整合、開發,規避教師牽著學生走的局面,真正落實以學生為教學中心的理念,促進學生主動、全面、持續發展,提高綜合素質。

  3.研究的目標、內容

  透過課題研究,全面理解動態生成性課堂的內涵及其特徵,並探索出一整套系統的、可操作的、有效的動態生成性課堂教學的策略。具體研究內容有:

  1、初中語文動態生成性課堂的現狀研究;

  2、初中語文動態生成性課堂的內涵研究;

  3、初中語文動態生成性課堂預案設計教學策略的研究;

  4、初中語文動態生成性課堂有效應對策略的研究。

  4.研究過程與方法

  研究過程:初期:收集資料、問卷調查、瞭解研究現狀;中期:理論研究與實踐運用研究;末期:撰寫論文

  研究方法:採用調查研究、文獻資料研究、課堂實踐研究與案例分析研究等方式,試圖從理論內涵和實踐運用方面探探究初中語文“動態生成性課堂”的教學規律和操作模式

  5.預期研究成果

  1、形成系統的初中語文“動態生成性課堂”的研究資料庫。

  2、在省級以上期刊發表與初中語文“動態生成性課堂”教學研究相關的論文。

語文開題報告13

  課題的提出從我們調研的情況看,導致閱讀教學低效的因素歸納起來有:目標不明確,對年段閱讀目標、課時閱讀目標把握不準不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特別是良好的預習習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一講到底,一問到底充斥課堂泛讀、濫讀比比皆是,只一味的讀,沒有層次、沒有點撥、甚至沒有要求不重視對教材進行有機整合。基於以上問題,為了努力提高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探索輕負高效閱讀,我們提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研究》課題。

  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有效教學的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特別是在受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的效能運動之後,這一概念頻繁出現,引起了世界各國同仁的密切關注。國內外有識人士認為,以課堂教學為中心的有效閱讀教學主要研究環境變數學習活動的環境所具有的對學習活動的成功與否有一定影響的特徵、過程變數師生的課堂行為,學習任務和學習活動所具有的對學習活動的成果產生影響的各種因素和結果變數教師所期望的及教師擬定教學活動計劃所依據的、可用有效教學的目標和標準加以量的教育成果等。

  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習是一種理解,奧蘇貝爾認為學習是新知識與學生頭腦中的原有知識建立起來的實質性的聯絡,強調舊知識與新知識的聯絡,讓學生為理解而學,教師為理解而教。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學習者與文字之間的互動作用。教學的真正含義在於教學生如何學。有效教學並非只是講教師在規定時間內教了多少知識,而應注重關注一段時間內學生學到了多少,學會了多少,這就要求教師積極地參與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去,去發現學生需要什麼,需要教師做什麼。

  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該課題將緊緊圍繞《語文課程標準》中關於閱讀教學的具體要求進行研究,切實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性。為了提高研究的系統性與針對性,擬分學段重點進行如下研究:

  一、低段:

  ⒈閱讀興趣的培養

  ⒉預習習慣的培養

  ⒊隨文識字能力的培養

  ⒋認真傾聽習慣的培養。

  二、中段:

  概括能力的培養

  質疑能力的培養3

  積累好詞佳句習慣的培養。

  三、高段:

  ⒈略讀、瀏覽等讀書能力的培養

  ⒉深入理解重點句段,領悟文章思想感情

  ⒊讀寫結合能力的培養

  ⒋蒐集與處理資訊能力的培養。

  以上內容,由各位實驗教師結合個人及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性研究。

  課題研究的預期目標透過對教師的閱讀教學行為分析,對實驗班學生的學習效率跟蹤調查,對典型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例項分析來研究教學的有效性,從而更理性地研究提高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閱讀教學的實際效果的具體策略,讓教師在課堂教得輕鬆、自信,讓學生在課堂更加會學、善學、樂學,學得深入、有效。

  ⒈探索出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途徑與方法。

  ⒉在所在學校形成閱讀教學高效性研究的氛圍,帶動學校青年教師形成一支較強的語文教師隊伍,提升所在學校的語文教育教學質量。

  ⒊透過研究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⒋努力建立一套有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的管理、指導和服務機制。

語文開題報告14

  一、課題名稱:

  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創新研究

  (一):研究背景

  1、學生作業的設計是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語文作業貫穿學生學習活動的始終,它是一種有目的、有指導、有組織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情況反饋的第一手書面材料。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載體,最能凸顯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最能真實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不應忽視的形成性評價內容。

  2、作業是幫助學生掌握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有效的手段,具有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潛在功能。有效作業的佈置不僅是檢測教學效果的一種重要手段,還能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起到一個導向作用。符合新課程理念的語文作業,能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積極地學,靈活地學,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3、傳統的作業設計對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方面有一定的優勢。但它對學生今後的成長卻極為不利的,如果不加以改變必將使作業陷入機械重複的誤區。學生終日陷於“題海“之中,苦不堪言,身心的發展也必將因此受到抑制。

  4、許多小學語文教師都意識到作業是課程改革的重要載體。但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仍存在著不少弊端。

  (二)、研究現狀:

  1、國內方面:近幾年,國內教育者加大了對同類課題的研究力度,致力於此研究的老師也很多。特別是自從“減負”以後,很多學校對作業做了有益的改進嘗試,諸如“開放性作業”、“主體性作業”、“發展性作業”等創新設計也層出不窮,在豐富作業形式、激發學生作業興趣方面取得了不少寶貴經驗。

  2、國外方面:西方一些教育先進國家的課外作業形式改革,對我們很有啟發和借鑑的意義。如英國中小學生課外作業主要有四種類型:一是實踐作業,即指有教師指導的各種實驗、獨立觀察、獨立完成美術作品及各種動手能力的測試;二是書面作業,即指客觀性測試,其形式有回答簡答題、搶答題、寫隨筆、論文、觀察報告、評論、調查報告、科研專案等;三是口頭、聽力作業;四是表演作業。再如美國教師經常設計一種貼近生活的課外作業,他們認為應當鼓勵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達到學以致用;當學生們意識到所學的知識很快能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實現自己所學知識的價值時,那麼,學生就會覺得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對他們來說特別顯得有意義。又如在日本,中小學生家庭作業非常關注學生生活的實際。如教師佈置給小學生的家庭作業:“自己設計自己的郊遊”、“和三個以上的小朋友一起玩”、“聽老人講發生在過去的故事”等等。

  二、研究的意義和目標

  (一)、課題的界定

  “小學語文作業”指小學一、二、三學段的課內、課外作業,既有口頭的也有書面的;既有知識、能力,也有情感、態度、價值觀;既有單項的也有綜合的;既有教師設計的,也有學生自主創意的各種實踐形式。“發展性”即把長期以來重記憶、重技能、重傳承的傳統作業訓練轉變到自主探究、注重養成、創新實踐的軌道上來,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發展”是本課題研究的核心,是靈魂,“發展”貫穿實驗研究全過程,在實踐中促進知識向能力的發展,促進學段之間的遞進發展,促進“三維”一體的互動發展,促進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起點的發展,促進每個學生的各種潛能的發展。在這一實踐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素養也將獲得相應的發展。 “評價”,語文作業評價是促進學生語文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體驗、語文素養養成的常規環節和重要手段之一。評價的診斷反饋功能、激勵功能、發展功能和評價的導向功能,貫串於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的作業練習的全過程。研究的著力點是作業的輕負、高效,目的是促進人的發展、語文素養的養成。

  (二)、研究目標:

  1、透過小學語文個性化作業設計研究,設計出具有趣味性、層次性、實踐性、綜合性、開放性的小學語文作業。

  2、透過小學語文個性化作業設計研究,激發小學生對語文作業的興趣,培養小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3、樹立多元評價標準,構建符合其智慧發展的學習活動,使兒童從小就享受到學習帶來的快樂,體驗生命的魅力。

  三、研究內容

  1、學生作業內容、形式的創新。本方面內容的研究是學生積極並樂於完成作業的基礎。以情感認知為主線,透過自主、調查、討論、實踐體驗等途徑進行作業內容、形式的創新,使學生愛學、樂學、享受學習。

  2、構築語文學科的基礎作業與開放作業相結合的新型作業設計與評價體系。本研究內容從作業的自主性、合作性、生活性、趣味性、實踐性等方面為研究導向,創設出新型的作業形式,並形成適合小學生特點的作業設計與評價體系。

  3、突出情感,探索作業的多元化評價方式。此內容的研究意義重大,成功的評價方法可以促進學生做作業的興趣,提高學習熱情,充分體現出作業過程中學生的智慧、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因此,評價方式應多元化,不僅注重知識學習成果的評價,還應注重知識學習過程、創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的評價,從而形成有效的激勵手段.

  四、研究步驟

  1、設計申報階段( .3——-.5)成立課題組,擬定研究方案。完成《申報評審書》填寫。完成對課題的內涵與目標研究。

  2、實施階段(.6-.9)開題論證,明確目標,進入

  實質性研究。制定具體的研究計劃並實施。改變傳統的作業觀,作業評價由對純知識結果的關注轉向對學生生命存在及其發展的整體關注,形成作業的多元評價體系,撰寫相關論文和調查報告。

  3、中期論證階段(.9——.1)進行階段檢查和總結,調整和改進下階段研究工作,撰寫中期研究報告,接受領導專家中期評估驗收。完成中期研究報告、研究論文、課堂教學展示,形成語文作業的多元評價體系。

  4、結題鑑定階段(.1-.5)撰寫課題終端研究報告,形成新課程體系下的語文作業發展性評價體系。

  五、研究方法

  1、調查法。在研究前、後期採用問卷、談話、比賽等方法進行調查,為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2、文獻研究法。蒐集和查閱有關文獻資料,為課題研究提供科學的論證資料和研究方法,對新教材有關有效作業設計的內容和方法進行挖掘、分析和歸類。

  3、行動研究法:在研究中,不斷進行新的課外作業內容及樣式的嘗試,探索出既能激發和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又能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作業設計有效策略及反饋評價的有效策略。

  4、經驗總結法。對在實踐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進行歸納、提煉,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確定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方法。

  5.案例研究法。透過實踐探索與研究,不斷總結學生在活動中道德素質提高的典型案例,進行不斷的反思、驗證,形成新的道德建設措施,以利於進一步的推廣應用。

  六、預設研究結果

  1、作業內容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

  “生活即教育”,語文從根本上是與生活密切聯絡的,作為課堂教學的外延,也應該是生活的外延。因此,佈置作業應該把語文學習與現實生活聯絡起來,讓作業成為連線語文教學與社會生活的紐帶,讓作業生活化,社會化。

  2、作業內容要積極培養學生的思維

  在佈置作業時,設計一些語文個性化練習,鍛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充分發掘學生的創新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個性,讓作業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園地。

  具體如下:

  1、形成本班在“課前檢測、課中練習、課後鞏固”作業設計上的特色。

  2、撰寫學生語文學習興趣以及對作業評價的報告。

  3、完成課題結題報告。

語文開題報告15

  一、課題背景

  1、國內外研究現狀與趨勢分析

  近年來,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的教學實踐也的確豐富多彩,如“六步教學”“反芻教學”“有效教學”等也卓有成效,他們的成功經驗為我們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依據,可是,許多改革要麼“雷聲大,雨點小”,要麼條件要求太多太高,難以施行,再加之升學率思潮的影響,使得語文教學的實踐難以大面積推廣,於是,我們在深入思考和探索後,決定倡導一種可行的教學實驗。 為此,我們願意傾注全力,讓梅里斯中學的學生沐浴在語文生活的陽光之中,充分體驗到語文生活的豐富多彩,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在學習與生活中得以全面提高。

  2、本課題研究是改革目前課堂教學低效或無效狀況的需要。 在我們對我校《學生語文學習現狀調查問卷》的分析中,我們發現在目前的語文教學中,存在著許多令人擔憂的地方。我們很多老師在教學中,並沒有真正領悟新課標的精神。

  (1)有的教師教得很辛苦,學生學得很痛苦,課堂平淡,氣氛壓抑沉悶,缺乏情感、單調枯燥,課堂上只有嚴肅的單一對話,只有單調的文字剖析,學生昏昏欲睡,個性得不到張揚,思維得不到開放。

  (2)有的教師放任自流,沒有充分引導,沒有明確目標,其結果是不少學生無所適從,忙而無獲。

  (3)有的教師只在課堂上安排學生交流、彙報、表演、操作、檢查,學生很難真正操作。

  3、本課題研究是進一步提高教師教學業務能力的需要。 新課程對教師的發展提出了許多要求,如何在教學中不斷提高自己,使自己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使自己成為一個專業型教師,這是應該引起廣大教師思考的問題。

  透過校本教研,我校的教師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在主動探索、主動反思方面還不是很理想的,因此,我們要透過課題研究來大步提高教師們的教育科研意識,使每個老師都成為學習型的老師,做反思型教師,做合作型教師,從而提高學校整體教學質量。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及價值

  1、研究意義

  (1)語文教學生活化的探索研究有助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特別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了,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實現新課程標準三位一體目標,這正是本課題理論和實踐的亮點所在。

  (2)語文教學生活化的探索研究,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發展學生,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態度,學會在生活中學習,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好基礎。這正是本課題理論和實踐的核心所在。

  (3)語文教學生活化的探索研究,有利於促進教師自身的發展。

  從教學理論上看,教學研究可以幫助教師從整體上綜合地認識和探討教學過程中各種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多樣化的表現形態,更新教育觀念,有利於從動態上把握教學過程的本質和規律。

  2、研究價值

  (1)理論價值

  透過語文教學生活化的探索研究,將不斷促進大語文觀發展。

  (2)實踐價值

  本研究可以促進語文教學的有效實施,提高教學質量,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一線教師提供可供操作的策略,為教育研究者提供豐富的有價值的教學案例,從而促進語文課程改革的進一步發展。

  三、研究內容及方法

  1、本課題的研究內容語文教學生活化”主課題包括以下三個子課題:

  (1)課堂教學生活化的策略研究

  (2)課外閱讀生活化——三三制閱讀策略

  (3)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生活化——語文綜合實踐“三旅延伸” 策略

  2、 研究方法:

  本課題需採用綜合方法進行研究,即根據不同階段的要求將文獻研究法、調查檢測法、行動研究法、經驗總結法等科學研究方法,綜合運用,以期達到最佳研究成果。

  四、研究步驟

  1、課題申報:20xx年9月,制訂課題方案,完成課題申報。

  2、課題開題:20xx年10月,完成課題開題報告。

  3、課題實施:20xx年10月至20xx年10月,進行課題研究。

  4、課題總結:20xx年10月—20xx年12月,完成研究報告,成果鑑定與結題。

  五、預期成果

  1、調查報告、研究報告、論文集、影像製品、相關資料、案例集

  2、我校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得到顯著提高,學科教學質量上新臺階。

  3、我校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及語文素養得到增強;參研語文教師的科研素養和創新能力得到增強,思維方式、工作方式具有較大轉變;我校的辦學品位得到提升,學校特色得到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