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開題報告> 課題開題報告(彙編15篇)

課題開題報告

課題開題報告(彙編15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報告不再是罕見的東西,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語言要準確、簡潔。那麼一般報告是怎麼寫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課題開題報告,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課題開題報告1

  論文題目:

  中學歷史作業的創新研究

  課題研究的背景和意義

  作為教學一個重要的環節,作業一直被認為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是教師用來衡量自己教學效果的一種重要手段,也十固和深化知識的一種有效方法。現代的教學,越來越重視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學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而學生做作業的過程,也是培養其非智力因素提高的一個重要途徑。但是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作業的形式基本以機械抄襲和死記硬背為主,禁錮了學生的創新探究潛能,甚至有很多時候作業流於形式。因此,在新課程教學的實施中,作業的形式和作用也應發生相應的變革。

  歷史是活的,歷史教育的目的之一是為了讓後人少走彎路,以史為鑑,指導未來,所以透過教學和作業方式的改進,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有按自己的特角度審視歷史人物和事件的相對權力,將教科書作為學生研究的材料,創設多點“歷史機會”,在佈置作業時竭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允許學生創造性的思考、評價、分析、總結能力,培養學生學會建構知識體系,學會整理、歸納、創新能力,培養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真正完成歷史學科特的育人作用。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中學歷史作業的創新研究》

  關鍵詞:中學歷史、作業、創新

  《中學歷史作業的創新研究》是對思現在歷史教學中作業佈置現狀的基礎上,結合教學實踐對歷史作業的實效性和創新性進行思考和最佳化改進,以期達到使作業真正起到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作業創新”的探索與“實踐效果”為研究的重點。

  這次研究主要立足我校課堂觀察合作體的研究實際,結合我所帶班級在歷史教學中的實踐與思考進行研究,透過嘗試性的改進歷史作業的形式等實踐,觀察實施效果,同時結合一些教育專家的相關教學理論與經驗,進行實踐、探索和思考。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研究目標:透過對歷史作業創新的實踐,以期探究實現“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多角度的、有創意的思考歷史”的能力,力求透過科學的引導以期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最佳化學生思維方式的目的。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過程中,不斷思和總結,以期形成比較成熟的教學思想。

  研究方法:問卷調查、歸納分析法、案例分析、思最佳化等方法。

  研究步驟:本課題研究時間為一年,研究的具體步驟如下: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7月20xx年9月)。瞭解國內外已有的關於本課題的相關成果,結合教學實際,設計本課題的研究思路,完成課題開題報告。

  第二階段:課題實施階段(20xx年9月至20xx年1月)。透過自我教學實踐,並與我校課堂觀察合作體教師相互合作,設計問卷調查,瞭解學生對待歷史作業的態度、設想、建議等,根據學生的建議和教學內容設計新的作業型別,運用到教學實踐中,總結梳理歷史作業的型別,並在研究過程中以多樣方式呈現研究成果。20xx年1月30日前,及時上傳研究中期報告。

  第三階段:總結提升階段(20xx年3月至6月)。將實踐中的結論和思考進行整合,將實踐過程進行整理、修改,在教學實踐中不斷驗證、思和完善,從而形成具有借鑑意義和推廣應用價值的研究成果,並如期完成結題報告。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課題成果的主件為結題報告,同時應形成:

  1.關於“中學歷史作業創新”課題研究的相關論文;

  2.在研究過程中形成的教育隨筆、教學敘事等;

  3.部分改進後的學生各種形式的作業成果展示;

課題開題報告2

  1、研究方法

  我們首先要弄清的是哪些是我們科研中科學的研究方法,在的中小學教研中,運用比較廣泛的是文獻法、調查法、實驗法、行動研究法、訪談法等;我們在介紹自己的論文方法時,不是對方法概念的解釋,而是要介紹你如何使用的研究方法,比如問卷調查法,你就要闡述清楚你的問卷是自制的呢?還是沿用的前人的呢?我們在研究用,不要羅列一大堆的研究方法,主要提煉一兩種研究方法,側重研究就可以了。

  2、研究價值

  就這個部分,不能空而大或羅列許多我們根本解決不了的,比如有的老師說他的研究有利於提高某某地區的教育質量等等,別人一看“提高”這個詞就不相信,最多是“改善”。教育質量的不是一項科研就可提高的,另就本土文化的研究,是否具有良好的推廣性,還有待實證;研究的創新是相對別人這方面的研究,別人沒有的,你自己總結提煉出來的新亮點,也是你文章的亮點。研究的價值與創新應立足於自己的本研究,不能把自己無關的或自己根本解決不了的羅列上去。

  3、研究階段

  研究階段主要是指我們選題從思考階段到論文成熟,這個部分我們一定要細化,各個階段幹什麼,目的明確且應呈現什麼樣的成果;階段分工要明確,在各個階段具體由誰負責、由誰處理相關事項;階段時間分配要合理,有步驟、有計劃的實行。

課題開題報告3

  一、課題的提出

  教育部《小學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指出:小學階段英語教學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他們對英語學習的積極態度,使 他們建立初步的學習英語的自信心,培養學生一定的語感和良好的語音、語調基礎,使他們形成初步用英語進行簡單的日常交流的能力,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由此可見,在英語學習中,口語學習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那麼,如何對學生進行英語口語評價也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為了能夠探索和總結出一系列更科學、更有實踐價值的教學規律及方法,從而更好地服務於英語課堂教學,我們學校參加了基礎教育(小學)英語教學評價試驗專案,進行小學英語口語評價課題的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1、實現英語評價體系科學化、多樣化。新課程標準中要求評價體系應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形式的多樣化。有效的口語評價研究將改革傳統的小學英語評價方式,填補小學英語測試中口語檢測的盲區,透過對口語評價的題型、形式、程式及口語評價的標準的研究,使小學英語學科評價體系更加科學、完整。

  2、透過口語評價,促使師生重視英語口語的訓練,提高學生英語口語表達能力。英語作為一種語言,其本質是交際。作為小學英語教師,在教授給學生語言知識的同時,應明確讓每個學生開口說英語是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本課題研究透過對口試內容的提煉、整合,精選適合口語交際的情境,為學生提供說英語的氛圍,鼓勵學生多說英語,提高英語口語水平。

  3、透過多樣化的口語檢測形式,培養學生合作與交流的意識,促進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發展,提高運用語言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檢測時擬透過兩人結對、互相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在情境中運用英語解決問題,進一步促進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發展。

  三、課題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 根據研究需要,在研究進行之前,要面向實驗班學生,組織問卷,瞭解口語評價狀況,瞭解現存的問題,尋找可行的策略途徑。結題前,進行效果調查。透過問卷調查,為研究提供依據,並針對研究過程中存在問題及時進行調整。

  2、文獻資料法。透過著作、報刊、雜誌、網路等各種渠道,瞭解實踐的研究現狀,吸收借鑑先進理念,挖掘課題理論的深厚底蘊,洞悉研究的最新情況。既培育課題組教師素養,又給課題研究以有力的支撐。

  3、行動研究法。結合教師教學實際,重實踐研究,在課堂中、在課外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展開研究,形成符合我班學生且又符合實際的口語評價方式。

  4、經驗總結法。在實驗過程中,組織課題組成員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經驗交流與總結,積極撰寫有一定價值的經驗論文,採取總體規劃,分步推進的策略,定期進行分析。最後彙總階段成果,形成整體實驗成果。

  四、課題研究的原則

  1、差異性原則: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使學生達到最大限度的發展。教師注重學生的進步和努力的過程。

  2、激勵性原則:鼓勵和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及時強化學生的積極行為,讓每個學生看到自己的成長,體驗到成長的快樂。

  3、主體性原則:要充分尊重和相信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在學習過程中自覺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課題研究的過程

  小學英語教學是基礎性教學,學生所學的內容都很有限,而學生口語交際內容也侷限於其學習內容,因此在進行口語評價時,會與教學內容結合起來。

  1、確定每節課前5分鐘為口語交際時間。在這一環節,將結合教材內容,進行個人表演或對話。個人表演可以是英語歌曲、話題講述(如衣服顏色等)等;對話主要根據學生所學內容設計情景,師生或學生間進行對話,或者讓學生自主選擇話題後,由學生課前準備,課上表演,其他學生看後作出評價。

  2、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用英語交談。在課堂上,儘可能的用英語進行教學,也給學生提供儘可能多的機會練習口語。同時,也鼓勵學生在課後結合實際生活進行英語交談,而不是隻限於簡單的問候。對於那些不敢開口說英語或者害怕說錯了丟臉的學生,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水平和性格把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水平開展活動,也能讓他們互幫互助。

  3、我們還創設英語角,每次設定一個主題,如談論某物、談論某人、打電話、購物、問路等,讓學生進行情境對話或者角色表演,還開展各種娛樂活動,如唱英語歌、競賽,玩遊戲等活動,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4、素質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養創造型的人才。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學生的求知慾望,提供若干資料,創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生思維活動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創造性地運用語言,並對學生表現出的創造意識給予積極的肯定和表揚。

  5、不斷給予學生鼓勵。在開展活動時,鼓勵每一個學生都會取得成功,對於表現不理想的學生,也不立即予以批評,可以多給他們機會。同時要特別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可以在班上建立互幫小組,讓口語較好的學生給予他們幫助,讓他們獲得成功,體會到成就感。

  6、在班上建立合理有效的評價機制:學生自我評價和學生互相評價。透過學生自我評價,讓他們瞭解自己,為將來的學習提供參考,而透過學生互相評價,給學生提供互相學習與比較的機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表達自我、合作互助。

  7、在學習過程中,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心理情況。在學生自評、互評之後,我將會作出小結,表揚愛學習、肯動腦、膽子大的學生,鼓勵學習有進步的學生,並指出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明確今後努力的方向。

  8、隨著課題研究的進行,我也將要求自已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素質,掌握更科學的教學方法及更紮實的教學基本功,做到與時俱進。

  六、課題研究成果

  (一)小學英語口語評價的實施對學生產生的巨大影響。

  1、改變了學生以往僅僅以考試成績來評價自己和同學的觀點,學會去更全面地看待身邊的人和事物,培養了學生更敏銳的觀察能力和客觀的評價能力;

  2、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促進師生間、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幫助學生成長為社會的人;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樹立起學習的信心和責任感,學會主動地學習。

  3、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團結協作能力。小組討論不僅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口頭操練的機會,而且是一個相互交流和學習的過程,學生們透過互相配合,培養了團結協作精神,體會到了共同攻克難關,分享快樂的愉悅。這對於性格內向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尤其有好處

  4、教學實踐中證明,對學生實施口語評價,給了學生更多的發展個性和展示自我的機會,有效地激發和保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英語,學習成績得到大幅度提高。

  (二)小學英語口語評價的實施在對學生產生重大影響的同時,也對我的教學起了很大的作用。

  1、它促使我改變以往片面地以考試成績來衡量學生的觀點,促使我更深入地去觀察學生、瞭解學生,對學生的各方面情況進行客觀地評價,從而更好地去調控自己的教學行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2、新評價機制也促使我認真鑽研教材、教法,主動挖掘教學資源,發揮自己的潛能,從不同角度對學生進行綜合性的測評,促進學生的不斷進步,為他們的長期和終身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七、課題研究後留下的思考與困惑

  1、如何處理班額太大的問題?由於我們學校每個班級基本上都又80多個學生,課堂上的40分鐘往往無法保證每個學生有較多的時間交流英語。

  2、學生閱讀量小的問題,市面上適合小學生的閱讀材料較少。

  3、學生的英語學習和使用環境都有限。

課題開題報告4

  課題界定:

  “實踐與綜合應用”作為數學課程的一個重要領域,並不是在其他領域之外增加新的知識,而是強調數學知識的現實性和整體性。我們認為,“實踐與綜合應用”是指數學與外部世界的聯絡、數學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絡,以及數學在分析和解決問題過程中的綜合應用,是指應用不同的數學知識、方法、活動經驗、思維方式等解決實際問題或探索數學規律。我們以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實踐與綜合應用”領域為載體,著重研究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的有效途徑與方法。

  課題研究的思路:

  本課題按實驗、研究、總結、推廣的執行模式進行研究。我們將以課例研究為載體,以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為目標,深入、紮實地開展課題研究。

  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

  1、個案研究法

  針對某一課例、某一教學階段進行個案研究。

  2、行動研究法

  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邊實踐,邊探索,邊檢驗,邊完善,把研究與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邊歸納,邊總結,最終形成一套系統的實踐與綜合應用有效實施的策略體系,這是本課題研究的最重要方法。

  3、調查法

  調查法主要調查本校在該課題研究之初,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有效實施的現狀、師生理解情況以及對研究過程中、研究之後的狀況進行詳細跟蹤調查,為研究的順利進行提供事實性依據。

  課題研究的物件:

  利民路小學一、二、三、六年級學生。

  研究階段劃分:(按學期)

  (一)準備階段,xx年第二學期(xx年5月至xx年12月底,)

  1、確定課題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相關理念,結合小學數學學科實踐與綜合應用內容開展情況,初步擬定將《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的有效實施的研究》作為我校低年級數學組的主攻課題。

  2、制定方案

  徵求課題組成員意見,制定整體方案討論稿,對方案進行研討、修改、定稿。

  3、開題報告

  召開課題組成員會議,邀請有關領導參加,對課題實施方案進行評審和修訂。

  (二)實施階段,xx年第一學期(xx年3月至xx年7月)

  1、教學實踐

  根據本課題研究的內容,每學期組織教師在實踐與綜合應用內容教學中進行嘗試。

  2、案例分析

  分析“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案例,探討實踐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

  3、交流小結

  每學期都對教學實踐進行階段性的總結並相互交流。

  4、撰寫論文

  每學期都根據研究專題撰寫論文,並依次補充,初步完成專題論文。

  (三)總結階段,xx年第二學期(xx年9月至xx年1月底)

  1、論文交流

  對已撰寫的論文進行充實、完善和交流。

  2、總結經驗

  探討課題研究的現實意義,總結經驗,準備結題工作,併為後繼研究做準備。

  3、研究結題

  召開課題結題報告會,邀請校有關負責課題的行政領導和上級領導部門,對研究課題進行現場評審,鑑定和驗收。

  4、成果展示

  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的有效實施的研究方案、結題報告,參加課題研究教師的案例集,以及經驗總結和科研論文等。

  主要階段性成果

  20xx年5月至xx年12月,即準備階段其間,制定出研究方案,撰寫開題報告。

  20xx年3月至xx年7月,即實施階段其間,撰寫階段性研究報告。

  20xx年9月至xx年1月,即總結階段其間,撰寫結題報告,撰寫由優秀課例構成的小學數學實踐與綜合應用有效實施的論文和創造性開展實踐與綜合應用教學的教學設計。

  成員分工:

  苑蘭鳳課題負責人,負責課題研究的設計、研究人員的組織協調,研究報告的組織和撰寫。

  楊永良、楊豔蕊、陳麗、(王芳、陳靜、閆愛民此為更改人員)負責撰寫實施階段研究報告或論文。

  喬梅、師玲雪、張鳳傑、(史豔麗此為更改人員)負責撰寫結題報告或論文。

  全組人員負責實驗執行、研究個案、優秀課例或實踐作業資料的收集。

課題開題報告5

  (一)課題名稱

  課題名稱就是課題的名字。這看起來是個小問題,但實際上很多人寫課題名稱時,往往寫得不準確、不恰當,從而影響整個課題的形象與質量。這就是平常人們所說的“只會生孩子,不會起名字”。那麼,如何給課題起名稱呢?

  1、名稱要準確、規範

  準確就是課題的名稱要把課題研究的問題是什麼,研究的物件是什麼交待清楚,比如“小學語文指導自主教學模式研究”,這裡研究物件就是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的問題就是指導自主教學法。有時候還要把研究方法寫出來,例如“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驗研究”,其研究的物件是小學生,研究的問題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實驗法,這就說得很清楚,別人一看就知道這個課題是研究什麼。而有些課題名稱則起得不是很準確。如,“集中識字,口語突破”這個名稱,別人只看題目,就無法看出研究的是什麼問題,好象是語文,又象是英語,是中學或是小學,是小學高年級還是小學低年級更沒辦法看出來。若改為“集中識字,口語突破——小學英語教學模式研究”,這樣就一目瞭然了。總之,課題的名稱一定要和研究的內容相一致,要準確地把你研究的物件、問題概括出來。

  規範就是所用的詞語、句型要規範、科學。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個題目如果是一篇經驗性論文,或者是一個研究報告,筆者覺得不錯,但作為課題的名稱就不是很好,因為課題就是我們要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正在探討,正開始研究,不能有結論性的口氣。

  2、名稱要簡潔,不能太長

  不管是論文或者課題,名稱都不能太長,要簡明扼要,通俗易懂,能不要的文字就儘量不用,一般不要超過20個字。但要儘可能表明三點:研究物件、研究問題和研究方法。

  (二)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首先,要闡明課題研究的背景,即根據什麼、受什麼啟發而進行這項研究的。因為任何課題研究都不是憑空來的,都有一定的背景和思路。其次,要闡明為什麼要研究這個課題、研究它有什麼價值,能解決什麼問題。第三,要認真、仔細查閱與本課題有關的文獻資料,瞭解前人或他人對本課題或有關問題所做的研究及研究的指導思想、研究範圍、方法、成果等。把已有的研究成果作為自己的研究起點,並從中發現以往的不足,確認自己的創意,從而確定自己研究的特色或突破點。這樣既可以更加突出本課題研究的的價值、意義,也可以使自己開闊眼界,受到啟發,拓展思路。一般可以先從現實需要方面去論述,指出現實中存在這個問題,需要去研究,去解決,本課題的研究有什麼實際作用,然後,再寫課題的理論和學術價值。這些都要寫得具體,有針對性,不能漫無邊際地空喊口號,寫成諸如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等一般性的口號。有位老師在課題申請表中對它的課題意義是這樣說的:“高考實施3十X方案後,化學學科作為一門選考科目,其教育、教學必將受到一定影響。如何在當前的形勢下進一步提高高中化學教學和教育水平,這是化學工作者所面臨的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本課題正是以3十X對高中化學教學的影響為引線,以1999屆至20xx屆為觀察樣本,運用觀察、統計、訪問等現代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研究如何在3十X實施過程中調整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等問題,為在教學改革的新形勢下提高高中化學教學水平進行有益的探討”。這樣有針對性地寫使別人一看就覺得科學性、實用性比較強,的確有價值。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

  課題研究的目標就是透過研究,要達到什麼目標?要解決哪些具體問題?研究的目標是比較具體的,不能籠統地講,必須清楚地寫出來。只有目標明確而具體,才能知道工作的具體方向是什麼,才知道研究的重點是什麼,思路就不會被各種因素所幹擾。下面是“學科教學與素質教育”研究實驗方案所寫的課題研究目標:

  1、透過實驗研究,總結出中小學各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特點和規律;

  2、提出在中小學學科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意見;

  3、制定中小學各學科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和評價方案;

  4、初步形成素質教育機制下的中小學學科教學基本理論;

  5、全面提高實驗學校學生的素質,促進實驗學校教育質量的大面積提高;

  6、促進實驗學校教師素質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隊伍。

  確定課題研究目標時,一方面要考慮課題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慮課題組實際的工作條件與工作水平。

  (四)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有了課題的研究目標,就要根據目標來確定這個課題要研究的內容,研究內容要比研究目標寫得更具體、明確。目前在這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1、只有課題而無具體研究內容;2、研究內容與課題不吻合;3、課題很大而研究內容卻很少;4,把研究的目的、意義當作研究內容。

  這對我們整個課題研究十分不利。因此,我們要學會把課題進行分解,一點一點地去做。這裡給大家舉一個例子:

  某省“九五”重點課題《初中語文活動課研究和實驗》的研究方案指出,本課題研究的中心是,如何科學有序、切實有效地開展初中語文活動課。具體內容包括下列三個方面:

  1、根據初中各年級學生的情況和語文教學要求,對初中各年級語文活動課對學生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素質的發展進行詳細的目標規定,從而建立初中語文活動類課程的目標體系。

  2、根據初中各年級語文活動課目標和語文學科的特點,安排初中各年級語文活動課的內容,內容的安排力求充實、精確、有序,並初步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活動課內容體系。

  3、根據初中各年級語文活動課目標內容和初中各年級學生的特點,探索初中語文活動類課程的學習活動方式,確定活動類課程的教學時間、空間及程式,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多種切實可行的可操作的語文活動教學模式。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

  任何科學研究除了要應用哲學方法和一般科學方法之外,還要有具體的研究方法、技術手段。“研究方法”這部分,主要反映一項課題的研究透過什麼方法來驗證我們的假設,為什麼要用這個方法?以及要“做什麼”、“怎麼做”。教育研究的方法很多,包括歷史研究法、調查研究法、實驗研究法、比較研究法、理論研究法、行動研究法等。一個大的課題往往需要多種方法,小的課題可能主要是一種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我們在應用各種方法時,一定要嚴格按照每一具體科研方法的要求,不能憑經驗、常識去做。比如,我們要透過調查瞭解情況,我們如何制訂調查表,如何進行分析,不是隨隨便便發一張表,搞一些百分數、平均數就行了。這是在今後的科研工作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計劃

  課題研究的步驟,就是課題研究在時間和順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驟要充分考慮研究內容的相互關係和難易程度,一般情況下,都是從基礎性問題開始,分階段進行,每一階段從什麼時間開始,至什麼時間結束都要有規定。每一階段的工作任務和要求,不僅要胸中有數,還要落實到書面計劃中。從而保證課題研究按時保質保量完成,課題研究的管理也可據此對課題研究進行檢查、督促和管理。

  (七)課題預期的成果與表現形式

  課題研究成果預測即研究過程可能出現哪些情況、問題?研究會帶來什麼成果?有什麼對策?課題研究的成果形式包括研究報告、教育論文、專著、軟體、課件等多種形式。課題不同,研究成果的內容、形式也不一樣,但不管形式是什麼,課題研究必須有成果,否則,就是這個課題沒有完成。在開題報告中設計出成果形式,可以使研究者明確將來用什麼表現研究成果,以便從開始就可以著手努力積累材料、構思框架、進行分工,以利於研究成果的順利問世。同時也有利於課題管理者據此對課題進行檢查驗收。

  (八)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和人員分工

  課題小組成員如何分工合作,在方案中,要確定課題組長、副組長、課題組成員以及分工。課題組組長就是本課題的負責人。一個課題組應該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權之士,二是有識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權了課題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援,有識了課題質量、水平就會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實實去做。課題組的分工必須明確合理,讓每個人瞭解自己的工作和責任。當然在分工的基礎上,也要注意全體人員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討,克服研究過程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同時,還要注意課題組成員的整體素質與水平,尤其是課題負責人的水平。如果課題組成員和負責人既沒有理論又沒有實踐經驗,這個課題就無法很好地完成,也就難以得到批准立項。

  (九)課題研究的經費及裝置條件需要

  任何研究都需要一定的研究經費和裝置條件,教育研究也不例外。對課題研究有價值的資料,如有關測驗題和問卷題等研究工作與材料、經費預算及裝置條件的需要,必須寫清。但要實事求是,不能多多益善,胡寫亂要,要加強管理,監督使用。

  總之,科研課題開題報告是研究人員科研知識和能力的“縮影”。只有重視並認真、科學地做好研究課題方案的設計,制定好開題報告,才能為獲取教育科研優秀成果開啟成功之門。一句話,沒有科學周密的開題報告,沒有對研究設計的精心準備,就沒有科研活動的發生,更不會有什麼真正意義上的學術突破。

課題開題報告6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及意義:

  目的:初中各科教師都一直在探索新課改背景下的有效教學,而提升教學的有效性是一項系統的工程,涉及到教學設實施新課程改革以來計、教學方法等等。要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就必須要有學生的有效參與,這是體現學生主體性的一項重要的表現,也是教學是否有效落實的基本環節。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教師往往存在有這麼幾個困惑,部分班級上課氣氛活躍,學生參與積極,但是學生成績並不理想;有些班級上課氣氛沉悶,考試成績還可以;有些學生在課堂上幾乎能積極回答老師的每一個問題,而有些學生從來沒有主動回答教師的任何一個提問……班級的上課氣氛、學生的參與情況,固然與班級氛圍、學生的個性有關,但是能不能使學生參與課堂、並且是有效地參與課堂,關鍵還在於教師提問的效度,教師的提問必須是能啟發學生思維的提問,必須是有效的提問。

  教師根據課堂教學的目標和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氛圍,精心設定問題情景,有計劃性、針對性、啟發性得提問,能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慾望,有助於進一步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筆者覺得,要提高提問的效度,必須要從有效提問特點入手進行突破。

  意義:——xx學年中,我校(沁園中學)在七年級中率先實施了“一超四有效”教學模式。其中,針對不同的學科,四有效的內容也有所不同。對於理科來說,有效展示中有效提問是必不可少的。雖然,由於學科原因(七年級未開物理課),本學年中未在八、九年級中實施本教學模式,但下一學年一定要面臨這個問題。作為將來有可能是這一模式的踐行者,有必要早做準備。現在的課堂教學中,大家都特別提倡師生互動,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物理課堂教學就是讓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中不斷地體會和領悟其中的物理思想方法,從而潛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物理素養。這當中,老師不可能替代學生去接受物理知識,而只能起到一個主要引導者的作用。那麼如何有效地實施這種引導呢?我覺得精心設計對學生理解和掌握有關知識起重要作用的問題,一步步進行正確引導,化難為易。這是實施有效提問的重要途徑之一。

  二、課題研究現狀評述:

  現實中,多數教師難以做到提問的有效性,存在為問而問,提問頻繁而隨意,滿堂問答,集體問答,問題平淡無奇等等情況。而且,即使提問,也多是老師向學生提問,很少有學生提問。愛因斯坦說過:“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比培養學生的解答問題能力要重要得多。作為教師,除了要明桷提問的作用、原則等理論問題外,還要十分注意提問的方法和提問技巧。培養學生質疑精神,讓學生心中常懷疑問,才能使學生不斷地去思考、研究、對比、探索,從而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思想和思維上的成長。現在的物理課堂教學中,大家都特別提倡師生互動,鼓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物理課堂教學就是讓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中不斷地體會和領悟其中的物理思想方法,從而潛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科學素質。這當中,老師不可能替代學生去接受物理知識,而只能起到一個主要引導者的作用。那麼如何有效地實施這種引導呢?我覺得精心設計對學生理解和掌握有關知識起重要作用的問題,一步步進行正確引導化難為易。這是實施有效引導的重要途徑之一。學生的思維過程往往是從問題開始的。提出一個好的問題是提高提問有效性的關鍵。在教學中,提問的目的已經不侷限於檢查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或是作為完成教學任務的過渡,更重要的目的在於透過問題,把握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從而調整教學方法,促進學生進行更深刻的數學理解。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應直接指向學生對問題的理解程度,達到實施對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研究。

  三、課題研究內容及理論依據:

  研究目標:

  (1)掌握初中物理課堂中提問的現狀。

  (2)探討初中物理課堂實施有效提問的內容、時機、難度、方法

  (3)構建初中物理學科“有效提問”的課堂學習方式。

  主要內容:

  1)初中學生物理課堂提問狀況的調查。利用問卷調查、個別訪談、召開座談會等方式,調查覺得物理課應有什麼樣的問題及如何提問,為分析問題形成原因及採用適當提問方式奠定基礎。

  2)初中學生物理課堂疑問形成原因調查與分析。從教育學、心理學、生理學的角度分析初中學生物理課疑問形成的原因,同時也要從教師教學方面尋找原因,並進行認真分析採用相關的合適的提問方法及形式。

  3)制定初中學生物理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方法、方式並付諸實踐。

  4)引導初中學生學好物理的提問個案研究。

  理論依據:

  多元智慧理論。每一位學生都具有多項不同的智慧,且不同的智慧強弱各有不同,因此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有發展的潛力,相信每一位學生都有發展的空間。所提問題難度只要相對巧妙,使學生能“跳一跳,摘到桃”,注意引導,給學生提供平臺和機會,相信他們一定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

  主體教育理論。把學生當成教育教學的主體,在課堂提問過程中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主體性,是素質教育的要求,是未來社會發展的要求。

  賞識教育理論。

  賞識教育在陶行知“愛滿天下”教育思想的理論基礎上,建構出自身的體系,是充滿了人文思想的現代教育理念,而源遠流長的中華古代賢哲思想中處處閃爍著賞識教育的光輝。在課堂提問中儘可能多地採取表揚、讚美、寬容的教育方式,引導學生努力挖掘自身的潛能、審視自己學習的過程、修正自我的學習方式,形成自主學習、自我教育的學習內部動力機制,使學生成為學習上的成功者。

  四、課題研究方法及計劃:

  (一)研究方法

  調查法。透過調查去了解初中學生的物理基礎、學習方法、心理需求等,進而瞭解他們希望提問的物理問題以及喜歡的提問方式。

  文獻法。透過《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文獻的研究,為此課題奠定理論基礎;同時,瞭解同類課題研究的現狀,為本課題研究提供借鑑,為創新性研究奠定基礎。

  個案法。透過對班級個別物理基礎差的學生進行了解,制定措施,實施教育,觀察結果,探索規律。

  觀察法。為了解事實真相,從而發現某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在課堂中透過觀察學生在師生提問及學生互相提問過程中的表現,瞭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所提問題的情緒反映。觀察實際過程,加以分析研究得出學生喜歡的問題方式。

  (二)研究計劃

  1、第一階段:選題準備階段(xx年5月-6月)認真選題,制定研究方案,申報課題。

  2、第二階段:調查階段(xx年8月-9月):制定研究計劃,進行文獻研究,進行相關問卷調查、個別訪談、召開座談會。

  3、第三階段:實施階段:(xx年9月-xx年8月):分析原因,制定對策,並付諸實踐。先進行個案研究,總結經驗,然後推廣全班。同時,撰寫可以研究相關論文。

  4、第四階段:總結階段:(xx年9月-10月):收集整理課題研究的過程性資料,進行分析、歸納、提煉、總結,撰寫研究報告,申請成果鑑定。

  五、課題需要的資源:

  1、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

  2、有關中小學生教育、心理方面的書籍。

  3、古今中外關於物理教學方面的專業理論和典型個例。

  六、課題預期的成果:

  1、把課堂教學中的提問當成一項重要的教學手段,使它用於自己日常教學的各個環節,在新課的匯入、新知識的講授、課堂練習、分析歸納等活動中都可用到提問,在今後課堂教學中注意並特別展示一些教學案例。

  2、使課堂提問成為自己促進學生思維發展、評價教學效果、推動學生實現預期目標的好方法。確認提問是激發學生進行思考、獨立探究、培養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使提問成為教師輸送資訊,獲得資訊反饋的主要途徑,以此獲得學生對於課堂提問的反饋調查問卷。

  3、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答問時反饋出來的情況,進行個別言談或召開座談會並記錄,獲得第一手資料,然後採取相應的措施,協調教學活動,或及時改變教學內容,或及時調整教學進度,或改進教學方法,從而使課堂教學更有針對性。

  4、提出一個好的問題是提高提問有效性的關鍵。多進行這樣的研究,能加強教師自身的素質,提高教學水平。研究時及結束後撰寫出相關的階段性論文和總結性論文。

課題開題報告7

  一、開題活動簡況(開題時間、地點、評議專家、參與人員等)

  根據雲南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要求,經充分準備,雲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一般課題《和諧校園視角下的高校宣傳工作應急機制研究》課題組於20xx年10月12日在雲南民族大學蓮花校區行政樓五會議室進行了開題論證。課題負責人王江屏向省內管理學以及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研究方面的專家省教育廳宣傳統戰部桂正華部長、雲南民族大學李若青教授和字如祥研究員以及雲南民族大學科技處的相關領導、工作人員詳細彙報了該課題的研究意義和價值、研究目標和框架內容、研究方法和組織分工、研究經費分配和預期成果等。評議專家對課題研究的可行性進行了認真審議,明確指出研究計劃的具體要求和可操作的規範步驟,要求該課題在開題後要把責任落實到課題組的每個成員,確保研究任務按時按質完成。課題組成員王江屏、楊澤泉、和金光、劉睿、高瑩參加了開題會議,並與專家們一起對課題研究工作進行了認真研究和深入討論,進一步明確了課題研究工作的具體分工、職責要求和實施步驟等。 開題報告根據專家意見進行認真修改後報雲南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和雲南民族大學科技處。雲南民族大學科技處同意該課題可以開題研究。

  二、開題報告要點(題目、內容、方法、組織、分工、進度、經費分配、預期成果等,限5000字,可加頁)

  本課題為《和諧校園視角下的高校宣傳工作應急機制研究》,是雲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一般課題(立項編號CY09014),於20xx年9月正式立項。

  一、課題的意義和價值

  《和諧校園視角下的高校宣傳工作應急機制研究》課題選題具有較強的現實性和針對性。課題研究的開展對建立和完善高校宣傳工作應急機制,探索高校宣傳工作應急管理的新方法、新思路和新途徑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借鑑價值。同時,該課題也是在當今公眾和大眾傳媒越來越關注高校發展、高校新聞事件的“聚焦化”、 高校資訊傳播渠道“多樣化”這一不可阻擋的新形勢下,樹立和維護高校良好形象,進一步提升高校宣傳工作應急管理能力的的重要環節。該課題的研究還是高校加強輿論引導,做好師生思想政治工作,營造良好校園輿論氛圍,培育良好校風、學風、教風,建設和諧平安校園,維護民族團結的必然要求。它還對有效疏導和化解高校師生思想中存在的困惑與不解,激勵師生積極應對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與挑戰有著積極意義。

  我們希望透過此項研究促進改變高校應急管理理念滯後、師生危機意識淡薄的現狀,建立健全我國高校的宣傳工作應對突發事件的管理機制,為進一步提高和完善高校應急管理水平提供理論研究基礎、參考資料和對策建議。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和主要內容

  (一)研究目標 在此項研究中,我們擬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索:

  1.探索化解中國高校宣傳工作應急管理體系中常設性機構與臨時性機構職責不分、關係不順這一難題的方法;

  2.全面總結中國高校應急管理行政體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一個相對成熟、完善的工作思路;

  3.尋找解決高校宣傳工作應急機制反應及時性不足,資訊準確性、公開性、透明度不高,學校各相關部門協調不順、職責不清,執行過程中效益損耗過多等問題的新途徑。

  (二)研究框架與內容

  第一部分:當前我國高校宣傳工作所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

  第二部分:高校宣傳工作應急機制建設現狀

  1.高校宣傳工作應急機制建立的必要性

  2.高校宣傳工作應急機制建立的可行性

  3.高校宣傳工作應急管理面臨的全新挑戰

  第三部分:高校宣傳工作應急管理概述

  1.危機及危機相關因素理論

  2.高校突發事件的特徵、型別、影響及後果

  3.高校宣傳工作應急管理的概念

  第四部分:高校宣傳工作處置突發事件的歷史與現狀

  1.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歷史與現狀

  2.高校宣傳工作在處置突發事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3.健全高校宣傳工作應急機制的法律基礎

  第五部分:高校宣傳工作應急處置機制建設

  1.高校宣傳工作的危機反應機制

  2.高校宣傳工作的應急決策機制

  3.高校宣傳工作的危機資訊管理機制

  4.高校宣傳工作的應急動員、協調保障機制

  5.高校宣傳工作的危機心理干預機制

  6.高校宣傳工作的危機善後處理機制

  第六部分:高校宣傳工作對幾種特殊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

  1.對高校群體性突發事件的處置和管理

  2.對高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置和管理

  3.對高校突發公共安全事件的處置和管理

  4.對高校信譽危機的處置和管理

  三、課題研究的思路、方法和組織實施

  (一)課題研究的思路 此項研究將採取宏觀與微觀、理論與實踐、橫向比較與縱向梳理的研究思路。

  1.宏觀與微觀:從宏觀上,分析不同層次和型別的高校在國家應急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究與應急機制建設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在高校中的體現。在微觀領域,不僅探究新聞媒體、校園文化、網路輿情等與高校宣傳工作應急機制之間的關係,而且從典型案例的研究入手,探索制定符合實際的相關制度、措施,進一步凸顯高校宣傳工作應急管理的實效。

  2.理論與實踐:在探討建構高校宣傳工作應急管理理論的基礎上,建構並實施宣傳工作應急機制的創新工作模式,用實踐來驗證效果。

  3.橫向比較與縱向梳理:探討西方發達國家校園公共事件應急管理的理論與實踐,比較我國與西方發達國家在校園應急管理方面的差異,為建立健全我國高校應急管理體系特別是宣傳工作應急機制提供可資借鑑的參照系。

  (二)課題研究的方法 本課題採用的研究方法為文獻研究法、調查訪談法、比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1.文獻研究法--透過社會和高校豐富的藏書和網路學術資源,對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梳理和探究,從中尋找研究的薄弱點,掌握最新研究進展。

  2.調查訪談法--透過對部分高校進行實地考察調研,對著名教育界人士及相關調查物件進行訪談交流,探討我國高校宣傳工作應急機制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和改進的措施。

  3.比較研究法--研究發達國家校園應急機制建設方面的先進經驗,對比分析我國各層次、各型別高校宣傳工作應急機制建設的現實情況,創新高校宣傳工作應急機制。

  4.案例研究法--選取民族高等院校宣傳工作應急機制建設的例項,進行深入細緻的分析,引以為鑑。

  (三)課題研究的組織與分工 參加本課題研究的工作人員共5名,其中3人具有副研究員專業技術職稱,3人分別具有法學碩士和文學碩士學位,專業特長分佈在行政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媒介文化、傳播學等方面,年齡均在40歲以下,呈梯次結構分佈,在校園文化建設,新聞媒介及輿論傳播,大學生的民族觀、宗教觀和法治觀教育等方面有一定的研究經驗和成果,能夠勝任此項研究工作。 為了更好地開展課題研究,特成立課題組: 1.課題組長:王江屏 2.課題研究人員:楊澤泉、和金光、劉睿、高瑩、晏妮 課題組成員具體分工如下: 王江屏、楊澤泉負責課題的申報、課題立項後相關材料的報送、研究方案的制定、專家諮詢會的組織,同時負責課題開題報告、中期研究報告和預期研究成果--研究報告《和諧校園視角下的高校宣傳工作應急機制研究》的撰寫,以及結項驗收工作。 和金光、劉睿、高瑩、晏妮負責研究資料和典型案例的蒐集,並按研究計劃完成預期研究成果研究論文《論高校宣傳工作應急機制對建設和諧校園的作用》的撰寫。

  四、課題研究各階段任務及預期成果

  (一)研究週期 1年,即20xx年10月至20xx年11月。

  (二)研究各階段任務

  1.準備階段:20xx年10--12月 20xx年10月,召開專家評議會,評議審定課題的開題報告,形成成熟意見上報雲南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 20xx年10月,深入雲南各高校進行調研,召開專家學者座談會,掌握當前高校,特別是雲南省高校的宣傳工作應急機制建設和執行情況。 20xx年10月至12月,廣泛蒐集國內外相關理論研究資料和案例。

  2.研究階段: 20xx年1月至20xx年11月,在國內學術期刊上公開發表1篇有關高校宣傳工作應急機制研究方面的理論文章。 20xx年5月,在初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中期研究報告,上報雲南省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

  3.結題階段:20xx年7月--11月 20xx年7月至11月,完成課題研究報告。 20xx年12月前,完成全部研究工作,申請結題。

  (三)預期研究成果 本課題的預期研究成果主要有2項:

  1.研究報告《和諧校園視角下的高校宣傳工作應急機制研究》;

  2.研究論文《論高校宣傳工作應急機制對建設和諧校園的作用》。

  五、課題經費使用說明 本課題的研究經費共計肆仟元整($4000.00),擬作如下分配使用:

  1.資料費(用於購買圖書、進行網路下載等)1000.00元;

  2.調研差旅費(到省內高校考察、蒐集資料)1200.00元;

  3.小型會議費(召開學術座談會、專家諮詢會等)800.00元;

  4.計算機使用費(購買電腦耗材等)300.00元;

  5.印刷補助費(資料影印、文稿列印等)300.00元;

  6.管理費200.00元;

  7.臨時性小額開支200.00元。

  五、專家評議要點(側重於對課題組彙報要點逐項進行可行性評估,並提出建議,限800字)

  《和諧校園視角下的高校宣傳工作應急機制研究》課題選題具有較強的現實性和針對性。此項研究的開展及時適應了目前高校宣傳工作應急管理能力提升的要求。透過對高校宣傳工作應急機制的建立、健全與完善對策等方面的研究,有利於高校以正確的輿論導向營造良好的校園輿論環境,有利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師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於培育良好的校風、學風和教風,有利於疏導和化解高校師生思想中存在的困惑與不解,有利於激勵師生積極應對工作、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與挑戰,對促進和諧、平安校園的建設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借鑑價值。 該課題研究目標明確,研究方法恰當,研究內容具體。課題組成員構成精幹,有宣傳工作應急管理的經驗和專業能力,並已參加過相關課題研究,形成了著作等研究成果,並發表過多篇相關學術論文,具有較強的研究能力,完全能夠勝任本課題的研究任務。

  建議:

  1. 課題組成員要認真研究和領會研究目標,進行充分討論並最終確定預期研究成果--研究報告的框架、主要內容和創新點,以及研究論文寫作的重點及其與課題研究之間的關係。

  2. 課題組成員要明確自己的分工及職責要求,資訊資源及時共享,按時按質完成自己的任務,保證研究工作如期完成。

  3. 課題組成員還要積極爭取部門領導的支援與幫助,從資金、時間和精力等方面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

  4. 課題組要嚴格按照方案,對照各項預期研究成果,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研究工作,確保按時按質完成研究任務。

  四、重要變更(側重說明對照課題申請書、根據評議專家意見所作的研究計劃調整,限1000字,可加頁)

  根據評議專家意見,課題組在進行深入研究、充分討論後決定作如下重要變更:

  1. 吸收現雲南民族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楊澤泉同志和雲南民族大學黨委組織部副部長晏妮同志為課題組成員;

  2. 對課題研究重新進行科學分工,由課題組全體成員一起合作完成最終預期研究成果--課題研究報告《和諧校園視角下的高校宣傳工作應急機制研究》的撰寫任務。

  六、所在單位科研管理部門意見

  同意開題報告對課題研究內容、方法、組織、分工、進度、經費分配和預期成果的意見以及專家組對課題研究工作提出的各項具體建議。請課題組根據專家建議認真修改開題報告,準確把握課題研究重點、研究框架、研究內容,進一步明確分工及職責,保證研究工作順利如期完成。 同意該課題開題研究。

課題開題報告8

  南通市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

  開 題 報 告

  課題名稱: 課題主持人: 工作單位: 聯絡電話: 電子信箱: 填表日期:

  南通市教育科學研究中心制

  有 關 說 明

  一、課題名稱應以《立項名單》公佈的名稱為準。 二、課題主持人限填1人。

  三、本材料提交一式1份。內頁填寫為小4號字,A4紙雙面列印,左側裝訂成冊。

  四、課題相關資料的電子版本

課題開題報告9

  一、課題的提出

  1、資訊時代呼喚新型的人才。

  隨著現代資訊科技的迅速發展,知識經濟時代的加速到來,以計算機和網路為代表的資訊科技,已逐漸成為人們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基本工具。我國傳統教育以學校為主要教育場所,以班級授課為主要形式,以書本知識為主要內容,以記憶和理解為主要要求,以知識再現為主要目標,迫使學生接受既定的間接知識,透過記憶應付考試。從當今的工作方式和資訊環境看,最關鍵的已不再是資訊的擁有量,而是分析和利用資訊的能力,人們在受教育的過程中,已越來越不需要記憶各種過期的資訊,因為知識不僅有大量的積累,而且每時每刻都在大量產生,任何人無法記憶當前海量的知識和資訊。

  因此,社會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但需要人們具備基本的素質,而且要求具備與資訊時代相適應的創新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利用資訊的能力。

  2、課程改革離不開資訊科技。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程改革在全國許多地方得到了推廣與實施。新課程教學特別需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好奇心與求知慾是學生與生俱來的特點,是主動學習精神的最初源泉,也是創新意識的基礎。網路和計算機技術能綜合處理文字,影象,聲音,動畫和影片,使得教學資訊的處理呈多維化,整合性和互動性,能大大豐富表現力。教學中充分合理使用網路和計算機技術將更有利於教學資訊科技的加工,培養學生思維的創造性,張揚學生的個性,有利於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新課程更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網上豐富的教學資源為學生的主動獲取資訊和知識開闢了新的途經。internet的迅速普及和校園網的建成,使教師能很方便地呼叫網上的資訊進行教學,學生利用網上資訊進行學習。學生學習過程就是一個探索的過程,面對網路和計算機,學生可以在沒有任何心理壓力的情況下提出問題,這種可參與的學習環境有利於培養學生大膽,自主,誠實的精神,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由此可見,資訊科技的合理運用,將徹底變革傳統的教育觀念,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引起教育領域的重大變革,課程改革需要資訊科技作支撐。

  3、學校發展需要課題的研究。

  我校在"九五"期間,積極開展了市級課題"學習指導與學習能力的培養"的研究和省級課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培養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這兩項課題已順利結題。透過課題研究我們總結出:⑴學校現代教育技術的設施有很大的改善。學校現有學生電腦用房兩個,配備了一定數量的電腦與硬體設施,教師每個辦公室都安裝了電腦。⑵教師掌握了較高的現代教育技術,部分教師能較熟練的運用現代教學技術進行教學。⑶教師的教學觀念有明顯的改進,科研能力有明顯的提高,大大推動了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鑑於以上情況,我校申報了"運用資訊科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模式"這一課題,旨在透過資訊科技建設學校資訊資源庫,創設互動平臺,使學生善於利用暢通的資訊渠道獲得資訊。運用資訊科技探討資訊環境下自主學習的方式,將學習的主動權真正讓給學生,從而培養學生獲得資訊,綜合分析資訊,管理資訊,交流資訊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1、實施教育對人的主體性的深層關注。

  關注個體的自主學習,著眼於人的主體性發展,這是當代教育永恆的主題。隨著以資訊科技為特徵的現代教育技術對課堂教學的介入,其資訊渠道的多樣性,資訊資源的共享性,學習情境的模擬性以及教學反饋的互動性,為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物質,技術層面乃至理論層面的保障,並順利成為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不竭動力。基於此,我們選擇本課題,致力於探索資訊環境下學生的自主學習方式,幫助學生真正做到自主學習,實施對學生個性的深層關注。

  2、推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順利開展。

  課程改革是資訊時代的必然選擇,資訊科技為課程改革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面對資訊時代和課程改革,我們教育工作者應努力做到:

  ⑴變結論式教學為過程式教學。教學活動是一種環境的營造,教學模式就是營造這種環境的方法,在課堂教學目前仍是主要形式的情況下,為學生創造一個最佳的學習環境,充分利用資訊科技形象直觀的特點吸引學生參與學習,以強調知識積累向強調發現,創造知識轉變。

  ⑵變單向灌輸的教學方式為多項互動式教學方式。充分利用現代資訊科技創設教學情境,分析事物特徵,使學生展開認識,分析,綜合,比較等學習活動,同時讓學生透過資訊科技提供的思考誘因加深學習的深度和廣度,進而發揮創造潛能。

  ⑶變學生被動學習式的教學為內在誘導思維式的教學。教學的關鍵在於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保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要善於利用資訊科技,誘導學生學習興趣,學習動機和創新思維的契機,使傳統意義上的書本,課堂的內涵和外延得到極大的擴充套件,使學生在豐富的教學資訊資源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影響,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自由廣闊的空間,從而推動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

  三、課題假設

  根據馬克思,恩格斯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推進素質教育既要使學校教育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又要使學校教育促進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人的全面發展是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的和諧發展,是社會發展與人的自身發展的統一。素質教育,應是按照一定的社會要求,遵循學生的個體身心發展規律,採用有效手段,創設有利環境,促進學生素質主動,積極,自主,健康地發展。傳統教育的最大弊端,在於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自主發展,為了克服這一弊端,改革傳統教育模式,在校園資訊化條件下,我們必須從根本上更新教育觀念,首先確立並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認識主體,實踐主體和自主發展主體地位,積極運用現代資訊科技手段,特別是利用網路教育的公平性,自主性,互動性,協作性,創造性和資源共享性的教育環境,構造一種有利於學生主體積極互動,主動探究的自主性學習模式,使學生主體透過學習和運用前人知識經驗能動地獲取知識與技能,同時掌握學習的方法並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為今後自主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四、課題基本概念的界定

  資訊科技:

  資訊科技是指資訊產生,加工,傳遞,利用的方法和技術。隨著人類對資訊處理方式的變化,特別是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的成熟,發展,資訊科技有了根本性的革新。在本課題中,資訊科技特指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資訊科技,即多媒體計算機,教室網路,校園網和因特網等。

  自主學習: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透過教師傳授獲得,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景下,藉助教師和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如資訊資源),透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資訊資源如何獲取,從哪裡獲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加以利用,教師只提供必要的幫助,學生主動去探索,自主地對這些資料進行處理,分析,討論,交流,進而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在學習過程中主動發展。總之,自主學習首先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氛圍,改變學生的被動地位,使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求知,敢想敢說,透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發展的能力。其次,是尊重學生,教師要把自己置身於學生中去,形成一種無拘無束,平等融洽的課堂氣氛,為學生創造最佳的學習環境,促進"自我發展"。

  五、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資訊時代的教育觀:資訊時代是知識爆炸時代,每個人除了在受教育年齡時,接受學校的學歷教育外;在工作年齡時,為了更新知識,迎接新的工作挑戰,還要接受繼續教育,終生教育,做到老,學到老。

  資訊時代的學校觀:除了學校教育,即傳統學校的教室是教育的主要場所外,家庭教育,社群教育,網路教育將成為教育的重要場所;也許學校應該成為終生學習的社群資源中心,也許還會變成家長教育中心和健康教育中心;也許學校不再像學校,將整個社群作為學習環境。

  資訊時代的教師觀:教師角色應該由原來處於中心地位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

  資訊時代的學生觀:學生地位應該由原來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參與者;學生應該成為知識探究和意義建構的主體;學生應該是知識的主人,而不是知識的奴隸。

  資訊時代的媒體觀:教學媒體由原來作為教師講解的演示工具轉變為幫助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即作為感知的物件,又作為認知的手段。

  資訊時代的教材觀:除了文字教材外,還有電子教材(如錄音帶,錄影帶,光碟)與網上教材,教材作為教師傳授知識的內容轉變為意義建構的物件。

  資訊時代的教學觀:教學應該由向學生傳授知識轉變為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主體性,個性,創造性和實踐能力。

  資訊時代的教學方法觀:教學方法應該由原來單純的基於歸納或演繹的講解轉變為基於"情景創設","主動探究","協作學習","會話商討"和"意義建構"等多種新型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

  2、斯金納的操作學習理論。

  斯金納是當代新行為主義的代表人物,他繼承和發展了桑代克的聯結主義理論,提出了"刺激——反應——強化"的學習模式。他認為,在操作性活動發生後,隨即呈現強化刺激物,反應就會加強;否則,反應就會減弱。強化在學習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強化可以使行為發生變化,直接控制強化物就是控制行為。他提出的學習模式對人的學習活動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學習者要想獲得有意義的學習效果,就必須及時給予適當的"強化",為了實現這種強化,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生知道最好的學習效果,正確的學習行為得到肯定,錯誤的學習行為得到糾正。

  3、皮亞傑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皮亞傑提出的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知識是在一定的學習環境,在教師和其他同學的幫助下,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包括文字教材,音像資料,多媒體課件,軟體工具以及網路資訊,社會實踐等獲得的各種教學資訊等等),透過意義建構而獲得。這一過程中,學生是資訊獲取,資訊加工,資訊運用的主體,是意義建構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建構主義下的現代教育技術強調透過現代教育技術實現自主學習,自主發現,自主探索,獲得新知識,新方法,新思想,培養學習能力。

  4、巴班斯基的教學最最佳化理論。

  巴班斯基教育思想核心是教學過程的最最佳化。他指出:"教學過程最最佳化是全面考慮教學規律,原則,現代教學的形式和方法,該教學系統的特徵以及內外部條件的基礎上,為了使過程從既定標準看來發揮最有效的(即最優的)作用而組織的控制。"這就是教學過程的最最佳化的最一般的定義。教學過程的最最佳化,就是要求將社會的具體要求與師生的具體情況和所處的教學環境,條件以及正確的教學原則幾方面結合起來,從而選擇和制定最佳工作方案(即教案),並在實際中堅決而靈活地施行之,最終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六、課題研究的目的

  1、運用資訊科技,探索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性學習模式;探討培養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引導學生善於利用暢通的資訊渠道獲得資訊,提高對資訊的搜尋及跟蹤能力,強化資訊接受的能力,從而發揮學生主體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

  2、積累大量的典型案例,為今後教學工作的研究和成果的推廣提供可利用的素材。

  3、提高廣大教師運用資訊科技的能力,提高教師的素質。

  七、課題研究的主要方法

  1、教育實驗法。設立各子課題,進行專題攻關,不斷充實完善課題內涵。

  2、調查研究法。我們將採用各種手段瞭解學生對資訊科技的運用情況

  3、經驗總結法。課題全面實施後,我們將要求每一個實驗教師將教育過程中遇到的案例及時地記錄下來,寫成教後記。及時總結,定期交流,以實現課題研究的預期目標。

  八、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研究如何建設資訊資源庫,向學生提供學習領域的知識和教學材料。

  資訊資源庫是學習環境中最主要的資訊資源,它負責向學生提供要學習的領域知識和教學材料,學習者可從中查詢大量的資訊。資源庫包括多媒體素材庫(文字,音影片,動畫),課件庫,案例庫,題庫,遊戲庫等等。它有鮮明的特點:能儲存巨大的資訊量;教學資源有多種表現形式,如文字,影象,影像,動畫,聲音和遊戲等;可以提供快速查詢,實時存取和多路併發,滿足教學的需求。它需要由多媒體技術,資料庫技術,網路技術的支援。

  建設資訊資源庫,可以採用以下方法:

  1、開發,製作。在保證學科資訊資源符合教學大綱的要求,符合思想性,科學性,藝術性和技術標準的前提下,由本校教師自行進行開發,研製。

  2、收集,整理。可以透過交流,協作,複製或購買等方式從其他學校或音像製作,管理部門處收集並編輯加工成所需的資源。也可以透過照相機,收錄機,錄影機等裝置,收集大眾傳播媒介所提供的資訊,加以選擇,分類,編輯。還可以對長期積累的各種教學資源進行收集,篩選,整理,轉換或者從網路上搜集所需的資訊資源。

  (二)研究資訊科技環境下學生的自主學習方式。

  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過程中的基本的行為和認知的取向。學習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被動的,接受的,封閉的學習方式。另一種是主動的,發現的,合作的學習方式。新課程提倡主動的,發現的,合作的學習方式,從而提出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自主學習方式"作為《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受到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和重視。本課題側重於研究把資訊科技作為學生學習的工具,發揮資訊科技在學生自主學習方面的優勢,努力構建在資訊科技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並使之多樣化。

  "遊戲式"的自主學習方式。

  該模式是針對低年級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以遊戲方式開展的自主學習模式。由於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他門對遊戲有著特別的愛好,在遊戲環境中,他們能愉快地進行學習而不容易產生厭倦情緒。多媒體和網路技術由於能提供介面友好,形象直觀的互動式學習環境,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同時它還能提供圖,文,聲,像並茂的多種感官綜合刺激,更有利於情景創設和大量資訊的獲取和生成,為營造小學生快樂的學習環境提供了理想的條件。但由於小學生自主選擇能力和判斷能力還不很強,所以在學習過程中需要教師給予必要的引導。該模式的特點是課前教師必須先做好課件的編制和組織工作。我們可以從網上收集一些益智類的遊戲,語文學習遊戲,數學學習遊戲,英語學習遊戲,或棋類遊戲等等。

  2、"任務式"的自主學習方式。

  "任務式"自主學習方式是利用網路環境,給學生提出學習任務,透過上網查詢,人機互動等方式,學生在不斷克服困難中完成任務。教師的任務是如何引導學生從資訊海洋中篩選,獲取有用的資訊。教師可以將所學習的知識分解成若干個具有思考價值的,有意義的小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透過搜尋引擎或相關的網站全方位,多角度地找出答案,完成任務。這種學習方式可以設計幾個環節:創設情境――提出任務――自主學習――效果評價。

  (1)創設情境。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學生的需求,社會熱點,資訊科技的發展,名人典故等創設情境。

  (2)提出任務。我們可以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提出學習目標;也可以給學生提供幾個現成的學習網站的內容和結構,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提出自己的設想,生成新的學習目標。

  (3)自主學習。自主學習可以個人單獨學習,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自學。教師首先指導學習,引導學生制定學習程式表(包括學習內容,學習知識點,學習順序)。其次展開自學(此時教師給學生提供一定的`線索)。最後彙報自學情況(教師給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4)效果評價。由教師或專家組織評定,這可以透過傳統的測驗方式進行評價;也可以自我評價,檢查學習中的得失,總結學習經驗。

  3、"協作式"的自主學習方式。

  協作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四大要素之一,學習者與環境的作用,對知識意義的建構起著重要的作用。資訊科技環境下的協作是指多個學習者對同一問題用多種不同的觀點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等互動作用。在網路環境下,學生之間可以不用直接面對,而是教師透過網路把分散在課堂中的學生連結成以小組為單位的學習團體。他們利用網路來傳遞聲音,文字,影象等各種符號,以此達到在有限的時間裡同步傳遞資訊,加強資源共享,互相交流的目的協作的形式可分同步式協作和非同步式協作。同步式協作首先要登入註冊,獲得帳號,然後自由地與他人交流資訊;非同步式協作可以透過bbs,電子郵箱,線上交談來實現,學習者可以先申請自己的電子郵箱。

  4、"個別式"的自主學習方式。

  我們認為,個別化自主學習是網路環境下最常用的學習方式,最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意願。其特點是: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學習內容,可以按照適合自己的特點選擇學習方法,可以按照自己的時間安排學習進度,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選擇學習內容的深度。這種學習方式,學生透過在計算機上操作,體驗成功與失敗,正確評價自己的認知活動,從中獲取對知識的正確理解,探求問題的最終解決。採用"個別式"自主學習方式須做好以下三點:

  (1)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課前準備主要做三項工作:第一,對學生分層編組。分層編組不能單純以學習成績為標準,教師要深入瞭解學生,將學生的經歷,行為,性格,興趣愛好以及生活環境和文化背景作為確定學生層次的依據,然後根據學生分組情況安排電腦座位。第二,網路課件的製作。網路課件類似於網頁製作,應包含以下幾項功能:釋出資料,網上討論,答疑,線上作業或檢測,個別指導,超級連結,監控等。第三,教師對大量有關學習資料進行篩選,將有用的存放在伺服器上,並針對某些內容收集一些網址,以供學生查詢。

  (2)課堂運作階段。在多媒體網路教室裡,學生按小組坐在電腦前,一人一臺電腦。網路課堂的自由度比較大,根據內容靈活確定學習方式。可以分以下幾步進行:①激發興趣,引入課題。②,瀏覽網站,自主學習。教師向學生提供有關網站,如:新浪網,搜狐,中文雅虎等,利用這些網站的搜尋引擎,輸入關鍵字,搜尋有關內容。找到有關內容後,認真閱讀,並結合課本和課外書籍上的知識進行思考分析,學生認為有價值的就將資料下載到本機電腦的硬碟中,儲存在公共讀寫資料夾裡。③網上交流,共享資源。學生透過"網路上的芳鄰"訪問其他學生電腦的公共讀寫資料夾,瀏覽他人從網上找到的資料。學生也可將自己感興趣的,理解的有關資訊透過區域網向同學,教師介紹。課本,課外書籍上的知識也可用影片展示臺向大家展示。④線上練習,檢查成果。啟動"線上作業",讓學生進行練習,教師個別指導。然後教師再開啟事前準備好了的考試軟體,進行網上測試學習情況,不同的小組用不同的試題,每小組可用十道題,分別是五個選擇題和五個判斷題,如果回答正確,獎勵一顆星。

  (3)課後網路知識拓展。在網路教室上了一節課,學生了解到了很多的知識,但有不少學生的心中還不滿意,因為他們還有許多問題要問,還有很多疑團沒有解開,這在一堂課上不可能解決得了的於是教師再向學生推薦幾個比較好的網站,請學生課後自行上網到這些網站中去進一步查詢。如果課後探索中有什麼困難或想法可透過電子郵件與老師聯絡,到時教師再進一步個別指導,激發學生更大的學習興趣。

  這四種學習方式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在實際使用時可以互為補充,互為借鑑,互為利用。作為組織者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內容,選擇適當的學習方式。

  (三)研究資訊科技環境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資訊科技的運用使得教育資訊進行了重組和高效率地傳輸,處理。它可以在很大的範圍內實現資源共享並且具有豐富多彩的形式。這也意味著電子教材可以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需而異。現代教育中學習將成為一種各取所需的過程。因此,資訊科技條件下培養學生獲取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1、培養學生獲取資訊的能力。資訊獲取能力是指人們透過對自然的感應,人際交流和大眾傳媒,並且利用一定的資訊科技獲取資訊的能力。資訊獲取能力是人們能夠利用資訊的最基本的能力,主要包括:資訊接受能力,即要求人們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資訊知識。資訊搜尋能力,指掌握一定的資訊檢索的方法,運用基礎的資訊科技,獲取資訊的能力。資訊檢索能力,即可以採取多種方式從眾多的資訊資料中查找出相關資訊的能力。資訊索取能力,即在檢索的基礎上,獲得原始文獻,瞭解掌握主要資訊源的能力。要提高學生獲取資訊的能力,要求學生能夠善於利用暢通的資訊渠道獲得資訊,提高對資訊追蹤的能力,強化資訊接受,利用能力,注意資訊檢索過程中的經驗總結,加強資訊檢索技巧的提高。培養學生獲取資訊,首先教會學生如何搜尋網站,如何下載網頁文字或圖片,在學生掌握了這些技術之後,教師要結合教材,預先設計有針對性的問題,只有帶著這些問題,學生才會根據自己的需求,登入相應的網站,蒐集有價值的資料,並加以儲存。當然,不斷地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是網路教學中幫助學生"資訊定向"的關鍵。教師只有在教學中常抓不懈,才能提高學生獲取資訊的能力。

  2、培養學生資訊綜合分析的能力。資訊分析綜合能力是指在人們把握已獲資訊的實質基礎上,分析資訊資料的細節,並將資訊資料重新組合起來的能力。資訊分析是將已獲得的資訊資料的內容進行分析,解釋,深入每個資訊層次。資訊綜合則是將其綜合起來,對資訊資料進行重新組合,尋找共同規律,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推斷。可以透過以下方式來培養學生資訊綜合分析的能力:擴大學生對資訊的接觸面,大量地佔有資訊,使學生能擁有較為豐富的知識,廣學博覽;使學生掌握資訊知識,尤其是資訊型別的區別,培養學生資訊活動中的目的性,實踐性;在教學中,積極開發利用資訊資料,經常指導學生對獲取的資料進行分類,引導學生掌握各種分類的方法,定期對學習資料進行交流,評比,展覽等。

  3、培養學生對資訊管理的能力。資訊管理是指為達到預定的目的,合理地運用各種手段,對資訊進行組織,控制,加工與規劃的行為。可以培養學生以系統學習為基礎,形成自己完整的資訊管理知識體系。以資訊知識為先導,掌握交叉學科,管理學科的知識,注意多學科的相互融合,並善於利用已有的系統知識進行資訊資源管理。

  4、培養學生資訊交流的能力。資訊交流能力,是指人們將自己擁有信

  息,透過各種形式納入統一的,正規的資訊交流渠道的能力。在教育中培養學生資訊交流的能力,可以要求學生把自己搜尋到的資料用個人主頁的形式展示出來;或者運用網路教學的方式,透過電子郵件的形式在小組內部進行小規模交流,然後再在小組之間展開大規模交流。還可以透過成果展示等方式進行資訊交流。

  九、課題研究的步驟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XX年2月——7月)

  1、成立課題組,形成研究工作網路。

  2、實驗組成員明確各自的工作目標和工作任務。

  3、撰寫主課題報告和子課題研究方案。

  4、相關人員培訓。

  5、召開開題論證會。

  第二階段——實驗研究階段(XX年9月——XX年8月)

  1、各實驗教師根據研究方案展開研究。

  2、定期召開實驗教師會議,交流經驗,共同提高。

  3、聘請專家作專題講座。

  4、收集各種案例,總結交流。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XX年9月——12月)

  1、各實驗成員提交子課題研究報告,進行實驗總結。

  2、召開研討會,交流經驗情況。

  3、彙編本課題論文集,結題報告集。

  十一、完成本課題研究任務的保證措施

  1、進一步完善科研工作制度,保證實驗例會的正常進行。注重實驗過程的管理,加強學習,深入研究。

  2、由校長親自領導,選拔科研意識強,有一定科研經驗的骨幹教師擔任子課題負責人,保證各子課題能正常開展研究。

  3、提供參研人員學習的機會,引導他們將自學與外出考察學習相結合,將理論學習與實踐研究相結合,不斷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和能力。

  4、為實驗研究提供充分的財力保證,提供研究經費,獎勵研究人員,提高參研人員的積極性。

課題開題報告10

  課題名稱:淺談莫扎特歌劇藝術特點和演唱技巧

  一、綜述國內外對本課題研究動態,說明選題依據和意義:

  沃爾夫岡?阿?莫扎特(1756—1791),奧地利著名作曲家,出生於薩爾茨堡,是18世紀歐洲維也納古典樂派重要代表人物,也是世界音樂史上少有“神童”和多產作曲家。莫扎特一生創作了700多部作品,他著名歌劇作品有《魔笛》、《唐璜》、《費加羅婚禮》等。

  《魔笛》是集歌唱劇之大成作品,在安紹石編譯《西洋歌劇名作解識》中,其研究動態是從體載上和各個唱段一些風格,比如,帕帕蓋諾和帕帕蓋娜維也納風格民謠調和義大利喜歌劇音調,還有塔米諾和帕米娜義大利風格詠歎調和德意志風格等等。《魔笛》是以德奧歌唱劇形式為主幹歌唱劇,同時也保留了義大利正歌劇、喜歌劇因素。其中,夜後花腔、薩拉斯特羅宣敘調,塔米娜動人詠歎調,帕帕善諾排蕭和歌聲等等,這些藝術特點、演唱風格、技巧等,成為國內音樂專業人士研究方向。作為一個聲樂專業學生,選擇這個題目有利於自己對歌劇瞭解,對某個時期,某個作家作品演唱風格和演唱技巧處理一些瞭解。

  選擇這個題目也是為了使大家瞭解音樂大師莫扎特和其重要歌劇作品,和怎樣去欣賞業部歌劇做一個簡單瞭解。

  二、研究基本內容,擬解決主要問題:

  1、莫扎特歌劇《魔笛》藝術特點、演唱技巧、風格。

  2、對夜後花腔、塔米娜動人詠歎調、帕帕善諾排蕭和歌聲演唱技巧、風格進行分析。

  三、研究步驟、方法、措施及進度安排:

  步驟:1、參考相關資料

  2、對譜子一些特點進行分析

  3、總結提出個人看法思考

  進度安排:

  1)11月查詢要關資料

  2)11月28日確定研究方向,繼續查詢相關資料

  3)12月寫開題報告並作好開題答辯

  4)20xx年1月開始正文寫作

  5)20xx年3月中旬接受中期檢查

  6)20xx年4月修改完善文稿

  7)20xx年5月準備參加論文答辯

  四、主要參考文獻:

  [1]《音樂筆記》

  [2]《青年必知藝術知識》

  [3]《西洋歌劇名作解說》

課題開題報告11

  1、課題名稱: 促進學生方式變革,實現學習方式多樣化的研究。

  2、課題的提出背景及目的意義:

  (1)課題提出的背景:

  新世紀之初,我國建國以來的第8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直接領導下,以令世人矚目的迅猛之勢在全國順利推進。這次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難度之大,都是以往改革所不可比擬的。它將實現我國中小學課程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向關注每1個學生髮展的歷史性轉變。其中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1。有感於農村中學在學習方式上依舊停留在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的層面上,不利於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與實施,從教育自身需要出發,從學生髮展出發,從學校的可持續性出發,提出本課題。

  (2)課題提出的目的及意義:

  “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變革,實現學習方式多樣化”這1課題的研究旨在解決教育實踐和教育發展中必須解決的問題,建立已知領域和未知領域的聯結點,反映現有實踐和認識的廣度與深度,反映向未知領域探索和前進的廣度與深度。其義在於: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1。“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變革,實現學習方式多樣化”是實施新課程的關鍵環節,也是各門課程實施的基本理念之1。這種理念要求改變課程實施過程中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多元化地獲取知識,從而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過去,由於種種原因,特別是由於教學大綱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是教學內容和,使得教師的教學只能用“教師問”“學生答”、“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進行。今天,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積極倡導學習方式的變革,給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留出了更多的空間,有效的教學能夠喚醒沉睡的潛能,啟用封存的記憶,開啟幽閉的心智,放飛囚禁的情愫。“充分自主,有效合作,適度探究”等學習方式,將有效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和諧發展、有特色的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充分自主引導發現自主學習概括地說就是“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的學習,是教學條件下學生的高品質的學習。充分自主是還學生學習主動權,在學習中充分啟用原有的知識經驗,對外部資訊進行主動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知識。本課題的研究,是新課改的需要,是學生主體發展的需要,是教師轉變傳統教育觀的需要,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均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3、課題研究的內容:

  (1)概念的詮釋、界定:

  在本課題的名稱中,有這樣幾個關鍵詞——“學習方式”“變革”“多樣化”。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學習時所採取的方法和形式。變革是指對本質的改變,本課題中所說的變革,是針對學習方式而言。多樣化是指在原有的基礎上,出現多元的分化。

  (2)學習方式多樣化的內容:

  在以往的學習中,學生大都是以被動接受為主,老師講什麼,學生聽什麼,老師讓學什麼,學生就學什麼,很少從自身的實際需要出發,主動的去獲取知識。導致出現了課堂單調,氣氛沉悶;學生茫然,漫無目的;教師困惑,苦於導學的現象。這都是學習方式單1所帶來的弊病。學生學習方式多樣化表現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利用現代資訊科技獲取知識等多個方面。這些方式不是單1的、孤立的存在,而是和諧的、互補的發揮效用。學生綜合運用各種學習方式將給自身的發展帶來不可限量的潛在收益。

課題開題報告12

  題目:校本開發策略研究

  一、課題的提出:

  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和現代化程序的加快,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越來越大的衝擊,一些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產正在逐漸消失、瓦解……,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中國的民間剪紙以其豐富的形象語言反映了中國深邃的傳統思想、古老文化,在文化內涵上、民族風俗上、剪刻技術上都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和價值,它不單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藝術瑰寶、“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剪紙不論對於今人還是後人,都有著珍貴的價值和深遠的意義。

  目前,國內許多民間團體、國外很多國家如日本、瑞士和歐洲都非常重視開展剪紙。尤其是我國臺灣已將傳統民間剪紙發展為一種紙雕藝術,在中小學有專門的手工勞動剪紙課程。正如著名作家馮驥才說過的:“民間文化是一種母親文化,它是我們的根,它融入了我們的血肉,給了我們情感”。XX年,剪紙被列為全國首批“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的搶救和保護專案,要搶救民間文化遺產關鍵在於傳承,而學校應該是傳承民間文化遺產的主陣地。我國的九年制義務教育中小學美術、工藝課本中已經把剪紙藝術做為教學內容,我校通過幾年的剪紙藝術進校園的實踐,不僅對剪紙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掌握了一些剪紙的基本技能技巧,而且透過剪紙這一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的創作,逐步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教學實踐證明,剪紙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起學生的創作積極性和主動性,並運用剪紙的特殊語彙和藝術思維來體現自己的審美理想,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的良好個性得到完善和塑造。正如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的:“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先生也說過:“孩子應有剪紙的機會。”剪紙可以使孩子安靜下來,專心致志地幹一件事;還可以使他們練出一雙靈巧的手,而手巧往往意味著心靈,這是因為手部肌肉群的訓練有利於大腦的開發。一張薄紙、一把剪刀,可以培養動手能力、觀察能力、概括能力、審美能力,可以陶冶心靈,美化生活,這就是剪紙藝術的神奇魅力。這個昔日曆史悠久,民間廣為流傳而被譽為“國風”的剪紙藝術,今年也首次列入了國家級藝術節,如今正享受著極高的待遇,登上了大雅之堂,說明了黨和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度重視。這對剪紙藝術來說,無疑是迎來了一個燦爛的春天和錦繡的前程。

  二、課題涵義的界定

  課題中的剪紙校本課程活動,主要是指常規課堂教學和課外剪紙活動兩方面內容。常規課堂教學主要是在校本課程中滲透剪紙藝術知識,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剪紙意識,掌握基本的剪紙技藝。課外剪紙活動是常規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提高,透過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發展學生個性,培養特長。使學生在調查、參觀、蒐集、製作剪紙的過程中得到全面的發展。透過剪紙教學實踐,研究出行之有效的校本課程開發策略。

  三、本課題的研究目標與內容

  (一)研究目標

  1、透過對剪紙這一民間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來培養學生對祖國各地民間藝術的熱愛。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陶冶情操。

  2、透過剪紙活動的開展,使學生了解剪紙的知識,感受剪紙藝術的魅力,掌握剪紙的基本技能,以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3、使剪紙成為我校的教育特色,努力培養一批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剪紙小能手。在“人人有剪刀,人人會剪紙,人人有作品”的基礎上,達到“人人能創作”,透過剪紙,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4、努力提高教師利用、開發地方文化資源的能力,增強教師的教科研水平,打造引領一方文化的品牌課程。

  (二)研究內容

  1、研究剪紙活動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以及審美能力的教育價值及非智力因素的開發,透過對剪紙這一民間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來培養學生對祖國各地民間藝術的熱愛,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陶冶情操。

  2、開發剪紙活動的校本課程。包括剪紙內容的編排體系、活動設計方案、教學活動原則、評價標準等。透過剪紙活動的開展,使學生了解剪紙的知識,感受剪紙藝術的魅力,掌握剪紙的基本技能,以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3、透過剪紙藝術與校園文化整合的實踐與研究,拓展多元藝術教育,擴大美育效果,增進學生對傳統藝術文化的認識,養成主動觀察、探究及創新的能力。

  4、透過整合校園優勢資源,開發出主題式剪紙與和諧的校園文化建設課程綱要,形成較為完善的主題式剪紙藝術教育活動體系。

  四、研究原則

  (一)實踐性原則

  本課題的研究,強調學生生活與社會生活的緊密結合,幫助學生從生活世界中選擇感興趣的主題和內容,注重學生對生活的感受與體驗,引導學生熱愛剪紙、熱愛生活,著眼學生創新意識的養成,強調學生的動手操作和親身體驗,學會富有創意地生活。

  (二)自主性原則

  在教育過程中,我們強調學生的自主性,透過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學生的自主性開闢更加廣闊的天地。讓學生自己選擇剪紙學習的目標、內容和方式,自己決定剪紙活動結果呈現的形式,關注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自己去活動、體驗與創造。使其享受探究的樂趣,活動的愉悅,服務的充實,真正地使學生“解放大腦、解放思維、解放空間、解放時間、解放動手”。

  (三)趣味性原則

  運用美術教學特有的魅力,充分發揮剪紙工具材料的獨特性、表現手法的獨特性和藝術語言的獨特性。根據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狀況和認識特徵,設計活潑多樣的剪紙內容、呈現形式和教學方式,以賦予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使這種興趣轉化為持久的情感態度,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

  (四)創新性原則

  創新性精神是每個社會成員重要的心理品質之一。創新性原則是要求教師儘可能地給學生提供探索性活動的廣闊時空,讓學生大膽想象、大膽設計、廣泛開展探索性的實踐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做到教的創新和學的創新有機統一;不斷激發創新的慾望和自覺追求創新的有機統一;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創新能力提高的有機統一。

  (五)發展性原則

  透過本課題的活動,使學生自覺參與文化傳承,增強民族自豪感與責任感,激發愛國主義精神。使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變消極為積極,變有限為無限,形成發展學習、探究學習、研究學習的新方法,養成樂於動手、勤於實踐,勇於創新的意識。同樣,可以更新教師觀念、轉變教師角色。

  五、研究方法

  本課題具有實踐性,具體性,探索性的特徵,主要採用文獻研究法,實驗法,經驗總結法,力求體現課題研究的可操作性和實效性,使之有推廣價值。

  1、文獻研究法:蒐集、學習有關學生綜合實踐能力培養方面的理論專著和科研資訊,指導本課題研究的全過程。

  2、實驗法:運用於課題研究的實施階段,是課題研究的重點。

  3、經驗總結法:透過實踐探索,總結教學活動中的心得、體會。尋找理論依據,不斷提高課題研究價值,做好實驗資料的儲備、整理工作,運用於整個實施階段。

  六、具體實施步驟、成果、及成果呈現形式

  本課題完成時間為XX年12月末

  (一)準備階段(XX年3月——XX年4月)

  1、開展問卷、座談等調查形式,瞭解學生、教師、家長對該研究課題內容的認識,對學校環境、社會環境、課程資源、師資結構以及教學設施等進行客觀分析。

  2、組織成員學習,明確課題研究的意義,學習相關的課程理論和剪紙教學的理論。

  3、撰寫研究方案和“快樂剪紙進校園活動計劃”。

  (二)實施階段(XX年5月——XX年10月)

  1、培訓學習,編寫剪紙活動課程指導綱要。

  2、方案論證、修改並完善研究方案。

  3、在剪紙教學的實踐中,形成較為完整的教學設計系列並積累優秀活動案例。具體步驟如下:

  (1)充分挖掘和利用教育資源。

  ①把握現實,充分利用現有資源。

  剪紙刻紙作為校本課程,沒有現成的教材可用。為此,學校動員教師和學生廣為收集有關剪紙刻紙的書籍和資料,併到新華書店購買相關書籍。同時,充分利用網路資源。並由課題組負責把這些材料整編成冊,作為剪紙校本教材。

  ②因地制宜,開發新的課程資源。

  我校作為一所農村小學,資源短缺,教學裝置相對於城區小學來說簡陋了些,但是我們可以因地制宜,開發新的資源。充分利用地方和民間藝人這一資源,邀請民間藝人來校作講座、指導,傳授剪紙刻紙的技術和方法。

  ③揚長補短,挖掘活的資源。

  一提到課程資源,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教材。其實,除教材外,還有許多課程資源可以挖掘利用,教師和學生就是一種不可忽視的課程資源。如教師,不可否認,教師之間有差異,而這種差異正是互相交流、學習的聯絡點。同樣,學生之間也有差異,有的學生剪紙、刻紙的水平較高,有的相對差一點,我們可以讓好學生現身說法,指導水平相對較差的學生,學生之間畢竟比較容易溝通。這樣,既大大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又提高了效率。

  (2)加強宣傳,做到學科間的滲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逐步普及剪紙藝術。

  透過多種渠道來向學生介紹、宣傳剪紙藝術。可以在學校的宣傳櫥窗、牆面、樓道、教室、窗戶……佈置上師生的剪紙作品,發揮校園隱性環境課程的教育作用。利用學校廣播等媒體進行定期宣傳、介紹剪紙的知識、方法,借鑑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剪紙教學網站,開展為學生作文配剪紙插圖的活動,編制“小巧手”剪紙學習專欄。使學生對剪紙由陌生到熟悉,由熟悉轉為親切,激起探究慾望,營造積極的校園剪紙藝術氛圍。

  (3)開展各種形式的剪紙作品評比、展覽。以生活即藝術的觀點為支撐,將藝術融入生活,將學生的藝術作品懸掛在學生日常出入的地方,使學生在校園生活的每時每刻都能受到藝術薰陶。

  校園展示方案

  ①樓梯剪紙藝術長廊:建立剪紙藝術長廊。分別將學生的優秀作品裝裱裝框,懸掛在1——4樓的樓梯走道上。是一個面向全校的展示臺。

  ②櫥窗展示優秀學生剪紙作品:每班都有一個面向全校展示自己班級美術特色、宣傳自己班級的視窗。每月重新佈置一次,每月組織全校各班級負責同學評比一次,同年級評比一個星級櫥窗。

  班級展示方案

  美術角:定期進行檢查評比,張貼學生日常美術課上的優秀作業,是一個面向全體學生的展示臺。

  學生展示方案

  現場鄉土藝術剪紙表演:以藝術節和學校大型活動為契機,對前來參觀的領導、專家和老師們、同學們進行特色藝術剪紙的現場表演。

  (三)、結題階段(XX年11月——XX年12月)

  1、彙編活動案例及優秀剪紙作品。

  2、撰寫研究報告。

  透過主題式剪紙藝術教育活動開展和校園文化的建設,讓學生在剪紙教學與我校悠久歷史文化中受到薰陶和感染,傳承併發揚傳統藝術文化,培養美感,錘鍊情趣,豐富生活,提高學生精神生活品質,為學生個性充分發展創造空間。

  最終研究成果:校本教材、學生作品集、活動影集、論文《剪紙校本課程開發的有效策略》,研究報告《快樂剪紙進校園》

  七、課題研究的保障條件

  (一)課題組成員的學術背景和人員結構

  本課題負責人張玉芳老師為我校美術教師,大學本科學歷,負責校本課程的開發和教學工作,吉林市剪紙協會會員,從事美術教學工作十幾年,多年來潛心從事剪紙藝術的鑽研和探索,輔導學生100餘件剪紙作品曾在省、市、國家的各類大賽中獲獎,發表國家級論文兩篇,研究市級課題兩項;刁富為青背九年制學校校長兼黨委書記,小學高階職稱,大學本科學歷,蛟河市收藏協會會員,吉林省優秀教師,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涵養,其他參與人員由學校教導主任、後勤主任等相關領導及多位骨幹教師組成,這些成員業務精湛,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在教育領域均取得多項成果。

  (二)時間和條件保障

  課題組成員年富力強,在完成教學任務的條件下優勢、能力和精力完成該課題。

  1、校長為校本課程負責人,對研究工作大力支援並親自參與研究,在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保證。

  2、研究成員涉及各個學科教師及相關領導,研究教師素質高,肯學肯鑽,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和吃苦耐勞的工作精神。

  3、聘請民間剪紙藝人和專家作定期指導。

  4、學校、家庭、社會都對本課題研究持支援態度。

  八、參考文獻

  1、《農村小學校本課程的開發與研究——剪紙》編著:蔡衛東出版社:

  2、《剪紙藝術(農村集)》王鏡明作,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

  3、《河南剪紙選集》河南省群眾藝術館編,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4、《吉林民間剪紙》吉林省群眾藝術館編,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5、《北京剪紙集》北京群眾藝術館編,北京出版社出版。

  6、《民間窗花》佟坡、慈旭、華迦編,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7、《鞋花剪紙》楊琦編,上海新美術出版社年出版。

  8、《剪紙圖案集》蔡千音設計,熊崇榮製作,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9、《剪紙·刻紙》董雨萍、薛廷翔編,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

  10、《苗族民間剪紙》黔東南功族侗族自治州文學藝術研究室主編,鍾濤編撰,貴州美術出版社出版。

  11、《民間剪紙》王子淦作輕工業出版社出版。

  12、《剪紙圖案集》金曼白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課題開題報告13

  一、研究概況

  (一)問題的提出

  1. 幼小銜接是指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之間的銜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群密切合作, 與小學相互銜接, 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2. 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幼升小,家長往往會焦慮,孩子會無助,老師們會盲從。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轉折點上,在實現這個轉折的過程中,幼兒會有不適應,比如在學習方式、生活習慣等多方面跟上小學的節奏和要求。作為幼兒園充分研究一些準備工作處理好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問題, 這對於促進幼兒的可持續發展,提高教育的連貫性與整體性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研究目的

  進行幼小銜接的目的是讓幼兒能夠平穩地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 適應新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身心獲得健康發展。

  1. 讓幼兒快樂地期盼小學生活---有入小學的願望和興趣, 嚮往小學的生活, 具有積極的情感體驗。

  2. 讓幼兒主動地感受小學生活的特點---初步瞭解小學的學習活動特點和課堂教學規範, 對各類學習活動形成好奇心和求知慾。

  3. 讓幼兒自信地走進小學---初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能力, 建立初步的規則意識和任務意識。

  4. 在 “幼小銜接”方式上,建立以幼兒為活動主體,以幼兒園、家庭、小學為實施載體的 “多維互動體” ,實現幼兒園與小學教育的無縫銜接。

  (三)研究意義

  1. 促進幼兒社會適應性的培養。 合理綜合組織小學與幼兒園各方面的教育內容, 充分發揮各種教育手段的互動作用, 提供活動和

  表現能力的機會和條件,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展示自我價值。 根據小學一年級在整個教育歷程中的特定地位,在開展豐富活動的同時營造幼小銜接的氛圍。

  2.促成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與學習適應的銜接。幼小銜接是針對以往新生入學所反映的種種弊端而進行的,是以往教學經驗的總結,針對過去一些弊端, 我們應立足學生的養成教育,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與創新能力,養成珍惜時間和樂於學習的好習慣,用小學生的行為去規範自己,逐步養成自律的能力。

  3.充分做好入學前應有的良好心理準備。透過有目的,有計劃的家庭、社群密切合作, 與小學相互銜接, 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促進幼兒在入學前具有良好的心理準備,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掌握使用工具的能力,減緩兩學段的坡度,探索能力的培養,使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形成一個不間斷的整體,促進幼兒和諧發展,這也是研究幼小銜接的意義所在。

  二、課題研究計劃(包括研究目標、內容、過程、方法、手段等)

  (一)課題研究內容

  1.建立“師”與“幼”的互動關係,關注幼小銜接內容的有效性“幼小銜接"”中應怎樣構建師幼間的互動, 其關鍵在於我們到底教什麼、如何教。面對今天的幼兒,幼小銜接工作如何才能更有意義、更有成效,以滿足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的特點。

  (1)把幼小銜接與幼兒園新課程的實施有機結合,解決“教什麼”的問題。

  (2)把幼小銜接與幼兒發展的特點有機結合, 解決“如何教”的問題。

  2.建立“家”與“園”的互動關係,探索“幼小銜接”資源的整合性“家”與 “園”的銜接,在幼小銜接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大手牽著小手,是幼兒邁好入學第一步的力量和源泉。幫助家長更新、端正和樹

  立正確的幼小銜接觀念,是幼小銜接工作成功的保證。攜手為家長提供支援和幫助,形成“家”與“園”的資源互動鏈,提高幼小銜接的實效性,解決“轉折點”問題。

  3.建立“家”與“園”與“社群”的互動關係,促進幼小銜接體系的連貫性加強幼兒園與小學的互動,充分利用社群內的優質教育資源,建立幼兒園與小學間的互動協作環境, 是幼小銜接工作連續性的保證。

  4.對幼小銜接工作的不斷反思。

  (1) 幼小銜接工作的創新更在於教育理念的更新。

  (2) 幼小銜接工作的突破在於教研方式的改變。

  (3) 幼小銜接工作的長效在於價值取向的拓寬。在幼小銜接的路途中,我們將和幼兒攜手共同面對變化、經歷過程、體驗成長。

  (二) 課題研究過程

  1.明確研究任務並進行分工,修訂課題方案和計劃

  2.邀請區教委領導和專家進行指導工作

  3.加強課題組成員的培訓工作

  4.舉行課題研討及開放活動

  5.組織階段性評估

  6.做好課題研究資料的收集和整理,為結題工作做好資料積累。

  (三) 課題研究方法手段

  1.積累資料法。每一位教研員結合自己的寫作教學和自己任教班級的學生,儘可能地將一些成功的教學案例和學生成長進步的案例積累下來,作為研究的重點參考資料和研究成果。

  2.調查法。

  (1)跟蹤調查法,以園所為單位對於進入小學的孩子進行一年的的跟蹤研究,建立好幼兒成長檔案,看幼兒的發展提高。

  (2)問卷調查法,在不同的階段設定面對幼兒、家長和學生升入一年的班主任或者社群鄰里調查問卷,隨時存檔,對比。

  3.經驗總結法。結合課題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地點結自己的一些做法,體會,並撰寫總結性文章,進行推廣。

  三、課題研究步驟和時間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11——20xx.12)

  1.組織選題,開題,提出課題研究方案,明確任務和分工,各位參加研究的教師自主提出研究目標,寫出研究計劃。

  2.透過年級組根據研究計劃,幼兒園、 小學、 家長三方面進行探討,制定詳細的實施規劃,討論、研究後備案。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1——20xx.11)

  1.落實研究內容

  2. 資料收集

  (1)對於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出可能解決的策略。

  (2)組織各種互動,及時進行反饋、總結整理。

  3.聘請領導和專家進行指導。解決研究中出現的問題,提升課題研究質量。

  第三階段:結題階段(20xx.12)課題組成員撰寫結題報告,出課題研究成果。

  四、成果呈現形式

  1.經驗總結:對教育經驗活動及經驗認識進行分析、加工、製作、整理,形成較為系統的、合乎邏輯的認識。依據的是教育實踐經驗所提供的事實,深入分析與總結教育實踐中的教育現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

  2.研究日誌:教師對生活事件定期的記錄,不僅僅羅列生活事件的清單,而是透過聚集這些事件,讓我們更多地瞭解自己地假定。記錄的是教師所觀察到的、所感受到的、所解釋的和反思的內容。

  3.教育敘事:課題實施中用敘事的方法所做的某些簡短的記錄,也指教師在行動研究中採用敘事方法寫作的成型的研究成果。

  3.經驗總結法。結合課題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地點結自己的一些做法,體會,並撰寫總結性文章,進行推廣。

課題開題報告14

  一、課題名稱:示範性高中藝體特色教育專業課堂中的個性化教學研究

  二、課題研究內容:

  (一)研究目的和意義

  藝體生是指對藝術或體育有一定的興趣,具有藝術或體育某方面的特長,對某一種藝術或體育運動有獨特的天賦,並有意將其作為主要發展方向的學生。

  普通高中的藝體生面對高考的選擇,考上大學是他們學習的主要目標,而他們一般文化課基礎比較薄弱,但又具有藝術或體育某方面的特長,對藝術或體育有極大的熱情,渴望有得到發揮的空間,期待一片展現自我的平臺,在通往人生的道路上更好地實現自我的價值,豐富自我,完善自我。

  針對藝體生學習的現狀,同時又讓他們的特長得到更好地發揮,實現他們的學習目標,在實施過程中,文化課要與專業課並舉,不可偏廢任何一方,同時要探索出針對藝體生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和獨具藝體特色的課程結構,形成具有操作性強的藝體系列的校本課程,積累有關藝體生的個性化教育教學經驗。

  藝體特長生使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這些學生在文化課反面普遍存在不足,在特長反面基礎層次更是參差不齊。運用常規的教學模式對其教學只會產生厭煩,從而達不到教學效果。因為這部分學生在初中時候已經養成了對學習的厭煩心理,那麼在高中階段隨著課程難度的增加更會使這部分學生偏離教育。所以根據目前的現狀,我們要透過實驗改變這種教學效果。透過個性化教學,促進其個性化發展,使他們能夠不僅從人格方面更完整、知識更全面、能力更突出、獨立創新能力更突出。個性化教學分為學校、家庭、社會等方面,我們這裡研究的個性化教學是從學校的專業課堂方面。我們把藝體特長班的學生分為三個專業體育、音樂、美術,在平時三個專業課堂中,具體進行實施最後進行歸納和總結。比如:在音樂課堂中音樂教室裡張貼上音樂家畫像、名人名言、各種樂器彩色掛圖等,使學生一進入教室就有一種輕鬆愉快、高雅愉悅的感覺,而這種感覺正是音樂課所需要的精神狀態。如果哪學生在表演方面非常內向,那麼我們就要利用學校組織的各項音樂會等活動,讓這些同學多參加活動,使他們在小的演出場合逐漸鍛鍊自己,從而達到個性化教學的目的。另外,在美術課堂中練習枯燥的素描基本功,有些學生會產生厭煩感,這樣可以在畫的過程中安排畫漫畫和色彩畫的內容。因為,漫畫是大部分學生喜歡的,色彩畫可以調整學生的情緒,從而循序漸進、舒緩緊湊有節奏的達到個性化教學的目的。最後,在體育專業課堂中,每天的訓練非常累,而且訓練內容比較反覆,應該定期透過以賽代練的方式,透過平時的測試和班內比賽,使學生在每一階段對自己成績的變化有最直觀的瞭解,從而調整自己的狀態更好的投入訓練中去。

  透過對個性化教學的的研究,形成一套適合藝體特長生的專業課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平時上課中更有效的學習,並在高考中考出優秀的成績。

  (二)最終目標:

  1、透過對不同學生個性化教學研究總結出適合我們藝體特長生專業課教學的模式。

  2、透過對個性化教學的研究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全面能力的提高。

  3、透過研究,達到減輕學生負擔的目的,促進專業課教學的質量。

  對普通高中藝體生特長培養的策略進行研究是認真實踐國家教育改革精神的需要,有助於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需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讓具有不同潛質的學生都能充分發揮自我的特長和優勢,同時也有助於教育者更好地探索和發現培養創新人才的新途徑,讓學校形成獨具自身特色的教育模式,填補地方教育教學模式的空白,為國家教育教學提供更好更廣的思路。

  (三)研究現狀

  大連市第十五中學是一所以美術教育為特色的高中,長期致力於高中美術教育的研究,並在這個領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他們開展的“以美立校,追求卓越”的課題研究,從美術特色教育的角度,闡述了教育注重個性發展的重要性。河南鄭州市鐵六中學也是一所以美術教育為特色的高中,他們開展的“優質學校的文化特色建設研究”的課題,探索了美術教育對人個性發展的指導意義。這兩所學校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摸索出一條具有自我個性特色的教育之路,它們的教育理念、課程體系、管理體制、評價機制內容豐富,系統全面,很好地填補了我國藝體特色教育體系的空白,豐富了藝體教育的內涵,也為正在探索和從事這項教育的實踐者給予了指導,提供了經驗和借鑑,但他們沒有形成系統性較強的校本課程,沒有摸索出針對藝體特長生行之有效的個性化教育教學規律,在特色教育教學教材編寫方面不夠系統,在本領域內同行大都採用傳統的規範式教學。而且主要是透過反覆的訓練,大量的時間來硬性提高學生專業技術。

  (四)重點研究內容

  探索獨具特色的有關普通高中藝體生的個性化教育教學方法、教育教學模式,形成適應藝體特色教育提高特長教學水平的教育理念,理清針對普通高中藝體生的教育教學思路,形成一套完整的適應高中藝體教學的課程結構、評價機制和管理體系,尋求更好發揮藝體生特長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摸索出針對藝體特長生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學規律,探求如何在教學中更好地做到文化課和專業課並舉,編寫具有高中藝體教育特色的校本教材。主要內容:

  1、目前二高中特長生的專業課現狀。

  2、目前二高中特長生存在的專業課問題及其分類。

  3、專業教學瓶頸問題形成原因。

  4、研究二高中藝體特長班的目前教育機制。

  5、構建個性化教學模式及操作方法。

  三、研究方法

  本課題採用行動研究、調查研究、個案研究、資料研究等方法。具體研究方法如下:

  行動研究法:透過學習、實踐、總結,探索新的個性化教學方法設計。

  調查研究法:對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興趣、作業的效果等進行階段性的訪談和問卷調查,瞭解目前學生專業課現狀,透過對這些現狀的分析,找出共性問題。

  個案研究法:關注(基礎好、中、差各10名)同學在個性化教學下的個體發展情況並進行評價。

  資料研究法:閱讀相關資料,瞭解課題研究最前沿的東西,為研究積累豐富的理論和實踐資料。

  經驗總結法:對實踐活動中的具體情況及時進行歸納與分析,不斷改進實驗操作方法,認真撰寫經驗總結,使實驗更趨系統化、理論化,以此提高實驗操作質量。

  四、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計劃

  第一階段:20xx年12月課題預備階段。

  1、更新觀念,明確目標

  2、課題組和操作組教師進行理論學習,建立正常課題研究制度。

  3、深入班級,教學實踐:在藝體特長班的教學中針對性的實行特色教育模式

  4、課題中心組成員赴全國藝體教育優秀學校進行實地考察。

  第一階段主要成果形成:初步摸索出藝體特長班的教學內容。

  第二階段:20xx年3月——20xx年3月課題正式研究及實施階段。

  1、完善計劃,提供保障:實施特色藝體教育,經過一段時間學習,進行週期藝體專業考試,並聘請專家召開點評大會。

  2、外聘高等院校教師來我校實地教學,糾正藝體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全體課題組成員及部分學生進行短期培訓。

  3、才藝展示:大力開展特長生才藝展示,形成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

  4、收集資料,總結教學實踐經驗,撰寫論文理論昇華,實施課題檢測工作。

  第二階段主要成果形式:

  1、課題研究的部分理論成果(探索藝體特色教育提高特長教育水平的方法途徑和課堂模式),成果形式為論文。

  2、藝體特色教育的培養目標及內容等課題的技術成果。

  3、優秀藝體課堂教學活動實錄選輯。

  4、學生藝體活動實錄選輯。

  5、藝體特色教育評價方法及指標。

  第三階段:20xx年4月總結結題階段。

  第三階段成果形式:

  1、形成研究報告、工作報告、檢測報告。

  2、修訂並形成藝體教育教學教材。

  3、形成課題支撐材料《藝體專業教師優秀教案集錦》、《藝體教師作品集》。

  4、形成課題支撐材料《藝體特長生作品集》。

  5、形成課題支撐材料《藝體特長班校本教材》。

  五、課題研究的組織機構和人員分工

  領導小組:楊春嬋、張學鋒、韓燕

  指導小組:姚麗馬志軍

  實施組長:荊銳娜、李鋼

  實施成員:孫娜負責聲樂教學方面的研究

  李廣辛負責鋼琴教學方面的研究

  古洪濤負責美術教學方面的研究

  劉子楊負責體育訓練教學方面的研究

  王銳負責收集材料和資料

  劉芳芳整合材料、文字

  全體成員都將參與各種調查活動、收集資料和撰寫材料等。

  六、課題研究的經費保障實施

  (一)本課題研究成員曾多次支援、主研國家級、省級、市級課題的研究,並獲得了多項獎勵;具有豐富的科研、教研、教學經驗和研究能力,具有極強的團隊精神、合作精神和奉獻精神。

  (二)課題承擔學校能夠提供課題研究所需要的經費與組織保證,同時我校多媒體教學裝置也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保障。

  (三)研究人員根據工作安排合理,分工科學,已經就相關問題進行了系列研究和思考,實驗人員有成熟的科學和操作經驗,能高效的完成研究任務。

  七、預期研究成果

  形成一套適合二高中藝體特長班教學的模板教材,相關教學經驗要在專業期刊上發表。

課題開題報告15

  論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較注意探索的問題的基礎上,寫論文主要是反映學生對問題的思考,詳細內容請看下文教師課題開題報告。

  (一)什麼叫開題

  開題論證是在課題被批准之後,開始實際工作之前的一個重要步驟。由課題組寫出反映課題研究的全面設計和構思的開題論證報告,請專家評審組來評審、指導。專家評審組透過之後,課題組根據專家評審組的意見,將開題論證報告進一步完善,然後才能正式開始課題的實際研究。

  (二)開題論證的意義

  開題論證是課題研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能否順利進行和完成課題研究工作,與能否在開題論證中制訂切實可行的研究計劃有著密切的關係。

  其一,有利於課題組有目的、有步驟地安排和開展研究

  其二,有助於研究者按期獲得階段性成果和按時完成科研任務

  其三,有利於科研部門對課題進行管理和評價

  (三)開題論證與立項論證有何區別

  立項論證的重點是研究的意義、價值,目的在於立項。

  開題論證的重點是如何完成此項研究,目的在於怎樣完成這個課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