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開題報告> 幼小銜接課題開題報告5篇

幼小銜接課題開題報告

幼小銜接課題開題報告5篇

  我們眼下的社會,報告的適用範圍越來越廣泛,報告具有雙向溝通性的特點。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對寫報告很是頭疼的,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幼小銜接課題開題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幼小銜接課題開題報告1

  一、研究概況

  (一)問題的提出

  1. 幼小銜接是指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之間的銜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 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群密切合作, 與小學相互銜接, 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2. 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幼升小,家長往往會焦慮,孩子會無助,老師們會盲從。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轉折點上,在實現這個轉折的過程中,幼兒會有不適應,比如在學習方式、生活習慣等多方面跟上小學的節奏和要求。作為幼兒園充分研究一些準備工作處理好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問題, 這對於促進幼兒的可持續發展,提高教育的連貫性與整體性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研究目的

  進行幼小銜接的目的是讓幼兒能夠平穩地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 適應新的生活和學習環境, 身心獲得健康發展。

  1. 讓幼兒快樂地期盼小學生活---有入小學的願望和興趣, 嚮往小學的生活, 具有積極的情感體驗。

  2. 讓幼兒主動地感受小學生活的特點---初步瞭解小學的學習活動特點和課堂教學規範, 對各類學習活動形成好奇心和求知慾。

  3. 讓幼兒自信地走進小學---初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能力, 建立初步的規則意識和任務意識。

  4. 在 “幼小銜接”方式上,建立以幼兒為活動主體,以幼兒園、家庭、小學為實施載體的 “多維互動體” ,實現幼兒園與小學教育的無縫銜接。

  (三)研究意義

  1. 促進幼兒社會適應性的培養。 合理綜合組織小學與幼兒園各方面的教育內容, 充分發揮各種教育手段的互動作用, 提供活動和

  表現能力的機會和條件,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展示自我價值。 根據小學一年級在整個教育歷程中的特定地位,在開展豐富活動的同時營造幼小銜接的氛圍。

  2.促成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與學習適應的銜接。幼小銜接是針對以往新生入學所反映的種種弊端而進行的,是以往教學經驗的總結,針對過去一些弊端, 我們應立足學生的養成教育,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與創新能力,養成珍惜時間和樂於學習的好習慣,用小學生的行為去規範自己,逐步養成自律的能力。

  3.充分做好入學前應有的良好心理準備。透過有目的,有計劃的家庭、社群密切合作, 與小學相互銜接, 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促進幼兒在入學前具有良好的心理準備,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掌握使用工具的能力,減緩兩學段的坡度,探索能力的培養,使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形成一個不間斷的整體,促進幼兒和諧發展,這也是研究幼小銜接的意義所在。

  二、課題研究計劃(包括研究目標、內容、過程、方法、手段等)

  (一)課題研究內容

  1.建立“師”與“幼”的互動關係,關注幼小銜接內容的有效性“幼小銜接"”中應怎樣構建師幼間的互動, 其關鍵在於我們到底教什麼、如何教。面對今天的幼兒,幼小銜接工作如何才能更有意義、更有成效,以滿足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的特點。

  (1)把幼小銜接與幼兒園新課程的實施有機結合,解決“教什麼”的問題。

  (2)把幼小銜接與幼兒發展的特點有機結合, 解決“如何教”的問題。

  2.建立“家”與“園”的互動關係,探索“幼小銜接”資源的整合性“家”與 “園”的銜接,在幼小銜接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父母大手牽著小手,是幼兒邁好入學第一步的力量和源泉。幫助家長更新、端正和樹

  立正確的幼小銜接觀念,是幼小銜接工作成功的保證。攜手為家長提供支援和幫助,形成“家”與“園”的資源互動鏈,提高幼小銜接的實效性,解決“轉折點”問題。

  3.建立“家”與“園”與“社群”的互動關係,促進幼小銜接體系的連貫性加強幼兒園與小學的互動,充分利用社群內的優質教育資源,建立幼兒園與小學間的互動協作環境, 是幼小銜接工作連續性的保證。

  4.對幼小銜接工作的不斷反思。

  (1) 幼小銜接工作的創新更在於教育理念的更新。

  (2) 幼小銜接工作的突破在於教研方式的改變。

  (3) 幼小銜接工作的長效在於價值取向的拓寬。在幼小銜接的路途中,我們將和幼兒攜手共同面對變化、經歷過程、體驗成長。

  (二) 課題研究過程

  1.明確研究任務並進行分工,修訂課題方案和計劃

  2.邀請區教委領導和專家進行指導工作

  3.加強課題組成員的培訓工作

  4.舉行課題研討及開放活動

  5.組織階段性評估

  6.做好課題研究資料的收集和整理,為結題工作做好資料積累。

  (三) 課題研究方法手段

  1.積累資料法。每一位教研員結合自己的寫作教學和自己任教班級的學生,儘可能地將一些成功的教學案例和學生成長進步的案例積累下來,作為研究的重點參考資料和研究成果。

  2.調查法。

  (1)跟蹤調查法,以園所為單位對於進入小學的孩子進行一年的的跟蹤研究,建立好幼兒成長檔案,看幼兒的發展提高。

  (2)問卷調查法,在不同的階段設定面對幼兒、家長和學生升入一年的班主任或者社群鄰里調查問卷,隨時存檔,對比。

  3.經驗總結法。結合課題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地點結自己的一些做法,體會,並撰寫總結性文章,進行推廣。

  三、課題研究步驟和時間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11——20xx.12)

  1.組織選題,開題,提出課題研究方案,明確任務和分工,各位參加研究的教師自主提出研究目標,寫出研究計劃。

  2.透過年級組根據研究計劃,幼兒園、 小學、 家長三方面進行探討,制定詳細的實施規劃,討論、研究後備案。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1——20xx.11)

  1.落實研究內容

  2. 資料收集

  (1)對於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出可能解決的策略。

  (2)組織各種互動,及時進行反饋、總結整理。

  3.聘請領導和專家進行指導。解決研究中出現的問題,提升課題研究質量。

  第三階段:結題階段(20xx.12)課題組成員撰寫結題報告,出課題研究成果。

  四、成果呈現形式

  1.經驗總結:對教育經驗活動及經驗認識進行分析、加工、製作、整理,形成較為系統的、合乎邏輯的認識。依據的是教育實踐經驗所提供的事實,深入分析與總結教育實踐中的教育現象,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論的高度。

  2.研究日誌:教師對生活事件定期的記錄,不僅僅羅列生活事件的清單,而是透過聚集這些事件,讓我們更多地瞭解自己地假定。記錄的是教師所觀察到的、所感受到的、所解釋的和反思的內容。

  3.教育敘事:課題實施中用敘事的方法所做的某些簡短的記錄,也指教師在行動研究中採用敘事方法寫作的成型的研究成果。

  3.經驗總結法。結合課題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地點結自己的一些做法,體會,並撰寫總結性文章,進行推廣。

幼小銜接課題開題報告2

  為了解決幼兒園與小學的銜接問題,讓孩子從幼兒園順利過渡到小學,結合本園的實際,制定閻村鎮中心幼兒園幼小銜接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精神為指導,堅持面向全體幼兒,促進幼兒體、智、德、美的全面發展。針對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從幼兒園的實際出發,積極創造條件,透過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教育環境的創設、日常生活的管理、家長工作的開展等途徑,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

  二、活動時間和班級:

  活動時間:20xx年3月—7月,活動時間為一學期。

  活動班級:大一班大二班

  三、活動目標

  ㈠初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傾聽習慣、閱讀習慣等)、生活能力(自我服務能力、自我保護能力等),建立初步的規則意識、任務意識。

  ㈡有入小學的願望和興趣,嚮往小學的生活,具有積極的情感體驗。

  ㈢初步瞭解小學的學習活動特點和課堂教學規範,對各類學習活動形成好奇心和求知慾。

  四、動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啟動、探索階段(20xx年2月—3月)

  1、成立幼小銜接接工作組,明確責任,分工到人。

  2、加強教師“幼小銜接”的理論學習,透過培訓、討論、辯論等形式,瞭解小學生的行為習慣、心理特點和小學的教育目標及要求。

  ⑴認真學習綱要,深入瞭解“幼小銜接”的目的和任務。

  ⑵結合各班幼兒的發展特點、學習興趣和各班使用的教材,透過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滲透“幼小銜接”的工作方法,全面展開“幼小銜接”活動。

  ⑶大班教師之間分享交流,將自己積累的關於幼小銜接互動指導策略的經驗進行分享。

  3、召開家長會,向家長宣傳和教育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要性,使家長們能夠主動配合幼兒園,並能積極的參與到此項工作中來。

  ⑴在家長會上介紹《幼小銜接計劃》讓家長了解“幼小銜接”的目的和意義,引起家長的足夠重視,並能積極有效的配合我們的工作,達到家園共育的目的。

  ⑵開展有關幼兒小銜接的系列講座或諮詢活動。

  ⑶與家長共同探討孩子在生活、學習、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第二階段:實施與調整提高階段(20xx年3月—7月)

  1、開展《我上小學了》等主題活動,使幼兒初步瞭解小學生活。

  2、參觀小學、體驗生活,進一步感受小學的生活,瞭解小學生的學習生活與責任意識。

  3、做好各項準備工作

  ⑴入學前思想準備:透過參觀小學請畢業生回園與幼兒座談,讓幼兒知道為什麼要上小學,小學與幼兒園有什麼不同,激發孩子上小學的慾望,同時也幫助他們解決“嚮往上小學、又不知道怎樣做的問題”。

  ⑵身體方面的準備:

  透過體育鍛煉、疾病預防增強幼兒體質,使他們能夠身心健康地邁入小學;

  為了讓幼兒能夠較快地從幼兒園過渡到小學生生活,我們將採取適當延長幼兒學習時間、減少遊戲時間等。

  在日常活動中培養幼兒正確的讀書、寫字、握筆姿勢,同時,讓幼兒懂得保護好自己的眼睛及各種感覺器官。

  注重安全方面教育,讓幼兒懂得並遵守交通規則,學會看紅、綠燈,走人行道;有困難找警察,記住各種急救電話;知道不能玩水、玩火,玩電。

  ⑶獨立生活能力的準備:

  透過談話、故事、社會實踐培養幼兒的獨立意識,增強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幼兒感知到,即將成為一名小學生了,生活、學習不能完全依靠父母和教師,要學會自己的事自己做,遇到問題和困難自己要想辦法解快。

  培養幼兒的時間觀念,在學習生活中,要學會自我觀察、自我體驗、自我監督、自我批評、和自我控制等,讓他們懂得什麼時候應該做什麼事並一定做好;什麼時候不該做事並控制自己的願望和行為。

  ⑷學習方面的準備:

  培養孩子學習方面的動手操作能力:學習整理自己的書包、鉛筆盒,愛護並看管好自己的物品,學會使用剪刀、鉛筆刀、橡皮、刨鉛筆和其它學習工具。

  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保證措施

  ㈠加強領導,健全組織。

  切實加強對活動的組織與領導,加強活動過程的管理,確保活動有條不紊地進行。

  ㈡落實目標責任制。

  將各項工作做到定時間、定內容、定責任人、定活動方式,定活動地點,確保活動的紮實開展。

幼小銜接課題開題報告3

  學前教育與小學教育在學習與生活制度等都存在著一些差異,前者是以遊戲和能力發展為主導形式的教育,後者是以正規課業和靜態知識學習為主導形式的教育,這種客觀存在已造成幼兒入小學後的不適應,因此,為了處理好幼小銜接的連續性與階段性問題,我們從幼兒園的實際出發,積極創造條件,透過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教育環境的創設、日常生活的管理、家長工作的開展等途徑,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因此,幫助幼兒走好從幼兒園到小學這個坡度,為孩子順利進入小學和個體的發展創造了可能性。

  一、關注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

  良好的學習、生活、衛生習慣從而加強幼兒生活能力的培養。每天早晨要求幼兒做到早睡早起,有規律的生活。我們創設了生活牆:我的好習慣,讓孩子逐漸養成晚上早睡覺,按時到園,不遲到。培養幼兒遵守作息制度,有規律的`生活,升入小學後就能很快適應小學生活。還創設了我能幹的主題牆,內容有穿脫衣服比賽、自己繫鞋帶等。

  二、關注幼兒的任務意識、規則意識和獨立意識的養成。

  在日常生活中鼓勵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力所能級的事能按時行動,久而久之,就能形成良性的動力。幼兒做事很隨便沒有計劃想要做什麼就去做,要他們有條不紊地做事很難,於是在各種活動中,運用故事、兒歌、歌曲等方式取得幼兒們的強烈興趣,從而做到按時完成不拖拉。給幼兒佈置小任務:今天我來播新聞。回家準備幾段新聞,讓孩子輪流學當播音員。

  每個班級都有小小值日生,他們每天為大家服務,在每天的值日生工作中逐漸建立起的任務意識。

  三、關注幼兒能力、興趣的培養

  重視幼兒情商的發展在活動中發現幼兒的興趣愛好,幫助幼兒分析成敗的原因,增強其獲得成功的信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愛因斯坦的一句名言,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態度。因此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我們更加關注的是幼兒的學習興趣與學習能力。如我們利用幼兒的遊戲活動,提供一定的材料、創設情景,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區角活動中提供資料庫,讓幼兒自己查閱,使幼兒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做好家長工作,形成教育合力。

  幼兒園、學校的教育沒有家庭教育和社會的相互配合,教育就不成合力,教育就難以真正影響和實施。因此,為增加銜接工作的實效性,做好家長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針對幼小銜接工作,開學期初召開專題家長會,以取得家長的配合。定期開展家長開放日活動,讓其瞭解幼兒園的幼小銜接教育,瞭解孩子在園的表現。吸引家長參與並重視幼小銜接工作。要求家長在家庭中做好幼兒入學前的生活、心理、學習物質的準備。《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和小學密切聯絡,互相配合,注意兩個階段教育的相互銜接。然而幼兒園和小學是分屬兩個學段的教育機構,在教育目標、任務、內容、形式和方法等方面有明顯差異,兒童從幼兒園那種以遊戲為主導的活動模式轉向以課堂教學為主導形式的學習模式,很難一下子適應。因此幼小銜接工作也為大班教師所重視,在大班後期有意識的增加有關內容,但是還存在脫節的現象。此次,在教育局下達的有關幼小銜接活動的指導意見要求下,我們幼兒園及時調整部署安排做了多方面的工作,得到一些成效。

幼小銜接課題開題報告4

  一、指導思想:

  幼兒園大班升入小學是教育過渡的關鍵時期,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如何讓孩子順利過渡小學的生活呢?這需要幼兒園、家長兩方的合力,我園在今年的幼小銜接工作上具體做了以下的計劃。

  二、工作目標:

  1、重視銜接工作,並將此項工作作為幼兒園的常規工作,列入每學期的。

  2、透過活動,使大大班教師瞭解小學階段學生的行為習慣、心理特點和學校的教育目標、要求、方法、風格等,從而使處於銜接年級的教師能有意識地使自己的教育教學和管理風格接近相鄰學段、主動適應學生特點,為學生儘快適應新學段的學習生活打好基礎。

  3、透過活動,使幼兒能順利過渡,從生活、活動、學習、心理等方面較好地適應新的學習環境。

  三、具體措施:

  1、加強教師之間的溝通,互相探討適合幼兒順利過渡小學的有效途徑。及時探討在具體操作上所遇到的一些困惑和問題,尤其是對教學大綱(拼音等)內容上的銜接進行探討和研究。

  2、向家長宣傳幼小銜接的重要性。

  向家長宣傳幼小銜接方面所開展的每一項工作,並向家長提出一些相應的要求,如要求家長配合學校在家督促自己的孩子能在指定的時間內完成某項具體的任務,培養幼兒做事的效率性,為學校學習提供在時間上的保證;培養幼兒責任性,使幼兒的學習能夠堅持有始有終。

  3、加強班級幼兒日常生活管理,力求幼兒全面發展。

  (1)、加強幼兒生活能力的培養。

  培養幼兒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有規律的學習與生活,早睡早起,培養幼兒能獨立地完成穿脫衣服、鞋襪,養成良好的進餐、等生活習慣。

  (2)、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培養幼兒任務意識、規則意識與獨立意識。

  鼓勵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養幼兒做事有計劃,井然有序,不拖拉;透過各種遊戲加強幼兒遵守紀律、規則,並鍛鍊幼兒的意志與品質。鼓勵幼兒多與同伴、老師交往,鼓勵幼兒建立合作意識。

  (3)、注重教育的滲透性,提高幼兒的學習適應能力。

  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如:專心聽講、保持文具和書包的整潔。適當改變學習環境,為了跟幼兒課堂環境接軌,在本學期桌椅的擺放上要進行改變。教會幼兒正確的坐立姿勢和握筆姿勢。運用各種活動提高幼兒聽、說、讀、寫、算的能力,教幼兒認識書包與文具的使用,並學習簡單的拼音和漢字,進一步加強幼兒的早期閱讀活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幼小銜接課題開題報告5

  (一)選題經過

  “孩子不應該輸在人生的起跑線”,在我們所生活的周邊無時無刻不聽到這樣一句話。其實,這樣的一句話剛好也反映了我們在這個日益激烈競爭的社會上,教育問題也慢慢的凸現出來。越來越多的父母關心的是孩子小學到初中,初中到高中,高中到大學的一個升學情況,相對而言對於幼兒園到小學的這樣一個階段還不是特別的重視。那麼我認為幼小銜接的問題也應該成為這些教育問題中相對比較重的一個問題,對孩子以後的發展也存在著長遠的影響和很大的意義。

  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群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那麼,很顯然,幼小銜接就是指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之間的銜接。在做幼小銜接工作的時候,家長們往往會感到焦慮,老師也會很盲從,幼兒更是迷茫。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這樣一個轉折點上更快地得到轉換,更好的適應,例如在學習方式、生活習慣上等諸多方面上跟上小學的節奏和要求。

  在幼小銜接方面,幼兒園加強與家庭、與小學的溝通聯絡,共同充分研究一些準備工作處理好幼小銜接的問題,這對於促進幼兒的可持續發展、提高教育的連貫性和整體性都有著重要的價值。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1.國內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研究現狀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對幼兒園與小學的課程研究。秦振飈認為教育的銜接要求課程的銜接,幼小銜接教育最終借力於幼小銜接課程的實施來進行,並提出了幼兒園中幼小銜接的課程理念。香港中文大學李子建教授和西南大學楊曉萍教授等人提出了幼兒園與小學與小學語文課程銜接必須充分關注兩個學習階段的差異,體現“五化”課程銜接理念。第二,對幼小銜接策略的研究。蘇偉認為,在幼兒園大班的管理上應該實行幼小一體化,讓幼兒園教師定期參加一年級教師的講課、評課等教研活動,有意識在大班階段對幼兒進行聽說讀寫能了的培養,還可以調整幼兒園的作息制度,為幼兒適應小學時間做鋪墊。餘玉茹認為在幼小銜接中,家庭應該為孩子做好物質和心理兩方面的準備。第三,對幼小銜接與兒童發展的研究。馬以念等人認為兒童在入小學前普遍存在任務意識和完成任務的能力差,規則意識和遵守規則的能力差,獨立意識與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差以及人際交往能力弱等社會適應問題,兒童社會能力與學業成績呈顯性正相關。

  2.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研究現狀目前分為兩個方面。第一,從生態學理論模式來思考幼小銜接。生態學理論模式並不排除兒童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但著重強調兒童個性特點和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因為存在幼兒可能對於某種學習環境做好了準備,而對另一種環境沒有做好準備的現象。生態學理論認識到幼小銜接中各種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並認識到兒童和所有與幼小銜接過程中相關的參與者為此帶來了很多互相交疊的經驗,從而為分析幼小銜接的複雜性提供了一種方法。同時它還認識到各環境間的互動作用可以根據其對於現存關係和對兒童的影響分為積極的影響和消極的影響。第二,從社會文化的視角來看幼小銜接。羅戈夫認為發展史個體在社會文化活動中不斷改變自己參與其中的角色的過程。根據羅戈夫的理論,在幼小銜接中要考慮到透過參與與適應學校生活意義重大的活動事件,兒童、家庭和教育者發生了怎樣的改變,同時還要考慮這些活動和事件伴隨著他們的參與發生了怎樣的改變。科薩羅等研究了兒童以協商、分享和創造文化的方式參加到幼小銜接中的重要性並且將幼小銜接構建成為一個人們和活動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透過這些活動,兒童參與社會文化活動的角色發生了改變,科薩羅等強調了幼小銜接引導活動的重要性,這些活動能夠幫助兒童為適應學校的社會文化環境做準備。

  (三)初步設想及突破點

  初步設想:

  1.建立“師”“幼”互動關係,關注幼小銜接內容中如何建構“師”“幼”間的互動以及教師的教育方式對幼兒的影響。

  2.把幼小銜接與幼兒園的課程實施相結合,與幼兒發展的特點相結合。

  3.研究家園關係,整合“幼小銜接”工作中“家”與“園”在銜接方面對幼兒發展的影響。

  4.調查幼小銜接工作中,幼兒園與小學之間是怎樣的斷層,對幼兒的發展起著什麼樣的影響並找出相關應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