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開題報告> 醫學開題報告合集15篇

醫學開題報告

醫學開題報告合集15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報告使用的頻率越來越高,其在寫作上具有一定的竅門。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對寫報告很是頭疼的,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醫學開題報告,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醫學開題報告1

  一、課題任務與目的

  1、課題任務

  本課題是基於微控制器的脈搏波提取電路的設計。設計採用數模轉換器MAX1240晶片組成AD轉換電路加上帶通濾波電路、放大電路進行電壓資料採集,然後將採集的脈搏訊號即模擬電壓值轉換為12位數字值輸入給微控制器,微控制器再將此資料處理為2個位元組,低位元組為低8位資料,高位元組的低4位為數字電壓值的高4位,進行資料處理後在透過串列埠將資料傳送出去。

  2、課題目的

  進一步瞭解微控制器,掌握訊號調理部分電路組成及設計方法,以及微控制器設計資料訊號採集電路的方法。

  二、調研資料情況

  當前脈搏波檢測系統有以下幾種檢測方法:光電容積脈搏波法、液體耦合腔脈搏感測器、壓阻式脈搏感測器以及應變式脈搏感測器。近年來光電檢測技術在臨床醫學應用中發展很快,這是由於光能避開強烈的電磁干擾,具有很高的絕緣性,且可非侵入地檢測病人各種症狀資訊。用光電法提取指尖脈搏光資訊是當前最好的方法。

  脈搏波檢測系統的數字化設計方法:從脈搏波中提取人體的生理病理資訊作為臨床診斷和治療的依據,歷來都受到中外醫學界的重視。幾乎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用過“摸脈”作為診斷疾病的手段。脈搏波所呈現出的形態(波形)、強度(波幅)、速率(波速)和節律(週期)等方面的綜合資訊,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人體心血管系統中許多生理病理的血流特徵,因此對脈搏波採集和處理具有很高的醫學價值和應用前景。但人體的生物訊號多屬於強噪聲背景下的低頻的弱訊號, 脈搏波訊號更是低頻微弱的非電生理訊號, 必需經過放大和後級濾波以滿足採集的要求。

  目前的指端脈搏檢測系統都是採用模擬技術來完成濾波,放大整型等處理,再經過模數轉換和進一步處理。這種方法不僅增加了硬體的複雜程度,增大了功耗和體積,更主要的是增加了系統不可靠和不穩定因素。隨著電子測量技術的迅速發展,現代電子測量儀器以極快的速度向數字化、自動化的方向發展。

  關於脈搏波的波形

  脈搏波是心臟的搏動(振動)沿動脈血管和血流向 外周傳播而形成的,因此其傳播速度取決於傳播介質的物理和幾何性質--動脈的彈性、管腔的大小、血液的密度和粘性等,特別是與動脈管壁的彈性、口徑和厚度 密切相關。實驗發現動脈血管的彈性越大(即順應性越大),則脈搏波的傳播速度越小;動脈管徑越小,速度越大。故通常沿主動脈到大動脈、再到較小動脈,脈搏 波的傳播速度越來越大。

  脈搏波週期圖的標誌點特徵與其對應的生理因素有著密切的聯絡,其對心血管功能引數指標資訊的正確提取有著重要影響。如圖1所示,b單波起點(主動脈脈瓣開放點),c主波波峰(主動脈最高壓力點),d重搏前波波峰(c點壓力下降後第一個拐點,是左心室射血衝擊主動脈發生彈性振動造成的),e舒張期開始點,f重搏波波谷(房室瓣開始開啟,左心室開始充盈的標誌點),g重搏波波峰(f點後動脈壓力繼續上升的一個高峰)。Ps為收縮壓,Pd為舒張壓,Pm1為收縮期平均壓,Pm2為舒張期平均壓。

  三、初步設計方法與實施方案

  總體流程為:先由脈搏波訊號提取模組的HK20xxB型壓電脈搏感測器提取脈搏波,然後進入脈搏訊號調理模組進行濾波放大,之後將調理好的數字波送到A/D轉換模組,由MAX1240轉換為模擬波形在傳入微控制器處理,最後微控制器處理完成的波由串列埠通訊模組傳遞給PC機。

  1、脈搏訊號提取模組

  當前,中醫臨床上最常用的取脈方法是獨取寸口法,此處動脈行徑較固定,解剖位置較淺,毗鄰組織較分明,因此成了脈診有利位置。本課題採用HK20xxB型壓電脈搏感測器,其精度小靈敏度高,輸出為模擬訊號。

  附其出廠技術指標;

  (1)電源電壓:DC5—6V;

  (2)壓力量程:-50—+300mmHg;

  (3)靈敏度:20xxμV/mmHg;

  (4)靈敏度溫度係數:0.0001/°C;

  (5)精度:1.5%;

  (6)重複性:0.5%:

  (7)遲滯:0.5%;

  (8)過載:100倍。

  2、脈搏訊號調理模組

  (1)濾波電路

  常規脈搏訊號的主要頻帶範圍是0.1—40Hz。為防止處於干擾環境是脈搏訊號中混入各種噪聲,因此在本系統中設計了通帶頻率為0.1—40Hz的帶通濾波電路,將脈搏訊號的有用成分從採集到的訊號中分離出來。本課題帶通濾波器將採用44Hz的二階低通濾波器級聯0.1Hz的二階高通濾波的方法實現。

  (2)放大電路

  使用三極體與電阻組成一個放大電路,參考倍數為8—10倍,具體放大倍數在模擬時可以測試出來。

  3、A/D轉換模組

  MAX1240稱作模數變換器;簡稱“模數轉換器”。把模擬量轉換為數字量的裝置。在計算機控制系統中,須經各種檢測裝置,以連續變化的電壓或電流作為模擬量,隨時提供被控制物件的有關引數(如速度、壓力、溫度等)而進行控制。計算機的輸入必須是數字量,故需用模數轉換器達到控制目的。

  主要引數

  1、2.7V—3.6V單電源供電。

  2、解析度為12位。

  3、最大采樣率73K次/秒。

  4、低功耗,37Mw(73Ksps),5Uw(待機工作)。

  5、內部提供取樣/保持電路。

  6、內部提供轉換時鐘。

  引腳3(即SHDN)為控制端,其值取0為待機工作模式,取1為正常工作模式,也可懸空,此時內部電源無效,可在管腳3(Vref)外接參考電源。

  4、微控制器模組

  本課題採用AT89S52微控制器,由於MCS-51系列微控制器造價低廉且通用性好,市場應用成熟,其中AT89S52低功耗,高效能方便各類程式測試除錯,很是適合本設計故而選它作為課題微控制器。

  5、序列通訊模組

  序列通訊可分為非同步傳送和同步傳送兩種形式,非同步傳送的特點是資料線上路上傳送不連續,但通訊雙方必須事先約定傳送的字元格式和波特率。同步傳輸的速度高於非同步傳輸,但硬體裝置較複雜,而且對同步時鐘訊號的相位一致性要求嚴格。

  下面是對序列通訊的幾個一致的概念和標準:

  1)傳輸率:即波特率,範圍一般110—9600。

  2)RS232-C:EIA電平與TTL電平轉換,需要電平轉換晶片MAX3232。

  3)3.0—5.5V電源供電。

  4)300μA低供電電流。

  5)只需外接0.1μF電容。

  6、電源模組

  脈搏調理電路需求-5,V+5V模擬電源,微控制器需求5V數字電源,A/D轉換器和MAX3232需求3.3V數字電源,數字電源需和模擬電源分離。

  四、預期結果

  完成脈搏波提取的電路並模擬成功,能夠測試記錄波形,順利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將進行硬體操作,最後完成畢業設計論文的編寫。

  五、進度計劃

  第一、二、三、四周:調研資料。

  第五、六、七週:將找到的資料進行分析,學習。

  第八、九、十、十一週:開始進行電路的設計,模擬。

  第十二、十三週:除錯電路並進行最後的修改。

  第十四、十五週:撰寫畢業論文。

  第十六週:完成畢業設計,老師審查,並完成畢業答辯。

醫學開題報告2

  題目:不同飼料飼餵斷奶仔豬對比試驗研究

  1、畢業論文的背景及意義:

  1.1背景:

  近幾年我國的養殖事業發展迅猛,大中小型企業如雨後春筍。尤其是養豬業正是如日中天。但是,還存在著不少問題,仔豬成活率低、腹瀉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養豬業的發展。在現代養豬生產中,合理的仔豬飼料是養豬成功的關鍵環節之一,它不僅影響仔豬階段的生長,還嚴重影響仔豬成年後的生產效能。而仔豬斷奶則是仔豬生產中的關鍵因素,仔豬在3~5周齡斷奶稱為早期斷奶(swineearlyweaning)。國外的早期隔離斷奶(sew)技術甚至把斷奶日齡降低到14天以下。仔豬早期斷奶的重要性和優越性越來越被養豬業者所認識。仔豬斷奶後,首先是攝入營養成分的改變,一是由母乳改變成吃飼料;二是由豬呵護的生活方式轉變成完全獨立的生活方式;第三是生活環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有產房轉到仔豬舍,並結識新的夥伴,另外離開了母乳的餵養,容易受到病源微生物的侵害而生疾病。據有關資料顯示,侯國方,徐鳳軍、王顯在杭報道顆粒飼料在制粒過程中將自身所含的澱粉糊化,使飼料易於消化吸收,提高了飼料的能量含量;同時破壞了胰蛋白酶抗營養因子等,提高蛋白質消化利用率;膨化還能限制某些脂肪酶的活性,減少飼料氧化分解,延長了飼料的儲存期;制粒過程中還能殺滅原料中可能存在的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病原菌,減少了仔豬腹瀉的發生。耿照銀,田正偉,彭友銀等採用相同營養的水平的顆粒飼料與粉狀飼料飼餵杜長大商品豬,在全程的飼養過程中都表現出了顆粒飼料的優越性。顆粒飼料組的日增重、採食量、料肉比、千克增重飼料成本都比粉狀飼料組有所提高。

  顆粒飼料與粉狀飼料相比,具有減少粉塵,防止挑食及營養組分分層、減少飼料浪費提高單位時間的採食量及降低採食能耗等作用對於飼料新增劑意義特別重大,可防止飼料生產及運輸中組分分離;可殺滅病原微生物,提高飼料的適口性,減少包裝運輸費用。但顆粒飼料在加工過程中某些營養成分失活,如維生素類和酶類。1.2意義:

  本文旨在研究顆粒飼料和粉狀飼料飼餵斷奶仔豬,透過仔豬的生長髮育及生產效能等方面進行對比實驗,對兩種飼料的飼餵效果進行了對比研究,為今後斷奶仔豬的飼養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2、畢業論文的研究目標:

  本試驗主要研究比較顆粒飼料和粉狀飼料對斷奶仔豬飼餵效果的研究,比較其平均日增重、平均採食量、料肉比、死淘率,從而養殖戶的提高經濟效益。

  3、畢業論文的主要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具體措施和研究的可行性、創新點:

  3.1研究內容;

  3.1.1不同飼料飼餵對斷奶仔豬平均日增重的影響。

  3.1.2不同飼料飼餵對斷奶仔豬平均日採食量的影響。

  3.1.3不同飼料飼餵對斷奶仔豬死淘率、飼料轉化率的影響。

  3.2研究方法;

  試驗前對兩組仔豬進行稱重,計算個體的平均體重,在試驗結束再進行稱重,然後計算仔豬每組的平均日增重、日耗料和料肉比根據當時的市場物價進行經濟效益分析。對所得資料進行單因子方差分析及T檢驗。

  3.3具體措施;

  在相同環境下采用不同的飼料進行飼養試驗。為了給斷奶仔豬選擇合適的飼料型別,選擇日齡相近,體重相近,健康狀況良好的仔豬60頭35日齡斷奶的仔豬隨機分成兩組,採用2種類型的飼料;即顆粒飼料組和粉狀飼料組,每組三個重複,每個重複10頭,經30d的飼養試驗。

  顆粒飼料與粉狀飼料的主要營養成分指標(%)

  專案粗蛋白粗纖維粗灰分鈣總磷賴氨酸

  顆粒飼料

  粉狀飼料≥21

  ≥21≤4

  ≤4≤7

  ≤70.7~1.2

  0.7~1.2≥0.6

  ≥0.6≥1.2

  ≥1.2

  3.4飼養管理:

  飼餵時間是每天飼餵四次,分別是6;30、10;30、14;30、18;30進行飼餵,任其自由採食、飲水。預試驗期為一週,以利於仔豬適應飼料環境等條件。

  3.4可行性:

  本試驗在普通豬場即可完成,在吉林區周邊豬場很多,我們學校也有自己的豬場。試驗地點容易選擇,我們已經學過《動物營養學》、《豬生產學》、對斷奶仔豬相關知識有一定的瞭解和掌握,而我在豬場實習過,對仔豬的養殖和管理有了一定的瞭解,飼養後的取樣結果在我們學校的實驗室即可進行。

  3.5創新點:

  不同飼料飼餵斷奶仔豬在動物研究領域的應用研究報道較少,因此,透過以斷奶仔豬作為研究物件,不同飼料對斷奶仔豬生長效能的影響,從而,確定最適合斷奶仔豬的飼料,為飼養斷奶仔豬而提供參考和依據。

  4、主要參考資料及使用的原始資料:

  [1]胡文琴,孟慶麗,王恬.不同形狀飼料對豬生產效能的影響[J].糧食與飼料工業,20xx(5):29~30.

  [2]陳潤生,魏國生.膨化顆粒飼料飼餵仔豬實驗[J].畜牧與獸醫,20xx(1):3~4

  [3]顧平生,楊國明,張曦,等.仔豬膨脹顆粒飼料飼養試驗[J].雲南畜牧獸醫,20xx(1):3~4

  [4]陳權軍,關則記.乳豬日糧不同處理方法(膨化、壓粒、粉狀飼料)對剛斷奶仔豬生產效能的影響[J].當代畜牧20xx(6):37~37

  [5]耿照引,田正偉,彭友銀,等.牲豬全程飼餵顆粒飼料飼料試驗報告[J].湖北畜牧獸醫,1999(2):36~37

  [6]姚建軍,陳月霞,等.粉狀飼料、顆粒飼料飼餵不同毛色的杜約太三元雜交商品豬試驗[J].天津畜牧獸醫,1999、16(1):24~25

  [7]陳文存,沐學勤,範榮俊,等乳.豬最佳化顆粒飼料擴大驗證試驗[J].雲南畜牧獸醫,20xx(1):4

  [8]傅仲,汪明,範光厚.早起斷奶仔豬的生長限制因素及營養對策[J].黑龍江畜牧獸醫,20xx(12):15~16

  [9]盧亞萍,杜傑.斷奶仔豬腹瀉原因分析與防治[J].動物科學與動物醫學,20xx(12):15~16

  [10]侯國方,徐鳳軍,王顯航.仔豬膨化飼料魚顆粒飼料對比試驗(初報)[J].飼料與畜牧,1997(3):10~11

  5、畢業論文的進度安排:

  (1)20xx年4月:準備開題,完成開題報告。

  (2)20xx年5月~20xx年1月:試驗前的準備,試驗場的選擇,試驗材料的用品的蒐集,試驗場的打掃、消毒,仔豬的選擇。正式試驗。

  (3)20xx年2月:撰寫論文,上交初稿。

  (4)20xx年3~4月:修改論文。

  (5)20xx年4月末:論文定稿。

醫學開題報告3

  論臨床醫學檢驗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幾十年來,我國的臨床醫學取得了穩健並且快速的發展,隨之一起發展的循證醫學也在臨床醫學中起到了廣泛的應用。而臨床檢驗學科已經從 醫學檢驗 向 檢驗醫學 發展,檢驗科不再是以往的輔助科室,其漸漸的在與臨床相關聯,已經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醫學檢驗是一門運用科學的現代物理化學知識和手段來進行醫學診斷的學科,其主要研究如何運用科學的實驗技術和先進的裝置為臨床診斷和治療提供依據。醫學檢驗涉及了基礎醫學、生物化學、臨床醫學、管理學等諸多的科目,運用這些學科可以快速的準確的為疾病提供診斷的確實依據,是現代醫療工作中所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

  我國檢驗醫學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的臨床醫學檢驗教育得到了飛速的發展,20世紀50年代初期,我國便在中專衛生學校開設了醫學檢驗的專業,藉此培養初級、中級醫學檢驗相關人才。1983年有相繼在高等醫學院校設定了本科醫學檢驗的專業,併為我國培養出大批的醫學檢驗相關高等人才。直至今日,我國的醫學檢驗相關人才的培養體系已經初步完成,形成了一套專業的人才培養渠道。現已經形成了目標明確,具有普通檢驗本專科、碩士和博士研究生(醫學科學學位)、本碩連讀七年制(醫學專業學位)、成人檢驗本專科、高職檢驗本專科等層次齊全、形式多樣的教育體系。這種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為我國臨床檢驗醫療事業培養出了大批的優秀人才,並使得臨床檢驗人員的基本素質得到了普片的提高。

  我國的質量控制管理體系起步較晚,但部分學科以及形成了較為合理的質控體系。目前,分析前質控、分析中質控和分析後質控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良好發展,其已經可以基本的保證結果的準確性和可比性。同時隨著改革開放深化和經濟增長,我國也在大力的運用國際資訊科技交流,學習和引進醫療發達國家的先進專業技術和檢驗裝置。

  我國臨床醫學檢驗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資源管理的不合理:目前,許多醫院的資源管理工作做得不好,其具體體現在:人員編配不合理(存在部分崗位人員配置過多或過少的情況)和醫療裝置的編配不合理。人員編配不合理導致了檢驗隊伍的鬆散,相互之間不能形成有力的合作,檢驗過程存在著誤操作和不合理,導致了檢驗結果的誤差。而且這種人力資源編配不合理現象還會帶來一些問題,例如同一醫院內重複配置人員裝置會造成資源的浪費;由於人員配置的分散,還會使得整個體系得不到統一的管理,使得醫院相關人員的業務素質得不到提高。

  檢驗醫學理論體系不全:雖說近年來我國的臨床醫學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是我國的醫學檢驗領域在發展上主要集中於硬體的建設上,更加傾向於裝置的更新換代,反而忽視了對於檢驗醫學理論的重視程度。目前,我國的醫學檢驗只能算是 實驗醫學檢驗學 其還未形成一套完善的、新的理論體系。針對醫學檢驗問題上的科研能力較低,相關人員的創新(科研)意識淡薄,這種現象已經阻礙了檢驗醫學的良好發展趨勢。

  質量控制不到位:沒有良好的質量控制不僅會影響檢驗結果的準確性,而且其還可能誤導臨床診斷和治療,給患者的健康產生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危及到患者的生命。質量控制工作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重視,但部分檢驗人員因為現代化裝置的發展和應用,開始逐漸的淡薄對將質控工作的重視。

  臨床醫學檢驗未來的發展趨勢

  提高人才素質:我國的檢驗醫學正向著資訊化、自動化發展。所以我們應該根據社會和檢驗醫學發展的需要,來培養適應新時代的高素質檢驗人才。首先,臨床醫學檢驗的檢驗人員必須具備紮實的專業基礎,其中包括臨床醫學基礎知識,物理化學等相關的知識。其次,臨床檢驗人員必須具備專業的裝置操作技能,裝置操作的規範可以影響到檢驗結果的準確。最後在教育上還應當進行引導,努力擴寬臨床檢驗人員的相關知識。不能僅僅侷限於本專業的知識,還應當對其它相關的知識進行了解。

  加強資訊化建設:新時代是資訊化的時代,資訊科技是新世紀的發展趨勢,目前許多行業都運用了資訊化,並且取得了很好的發展。在臨床醫學檢驗領域中建立以收集加工資訊,實現資訊共享為目的的資訊系統已是必然趨勢。其主要表現在實驗室的將會採用更多的自動化方式傳遞檢驗結果,並透過計算機網際網路將檢驗結果傳遞與實驗室和臨床之間,甚至實現院與院、市與市和國際間的資訊交流。資源共享,促進行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等。

  向自動化發展:現階段,國內的大部分檢驗科室的各類自動化分析儀器都是單機的自動化,而發達國家的檢驗儀器發展的趨勢是將相連的機器串聯起來,形成一種流水線的作業方式,即為自動化。所以,為了提高檢驗工作的效率和檢驗結果,我們也必須向發達國家看齊,實現檢驗的自動化。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現代檢驗學的提高,很多以往靠人工進行的檢驗科目現在也逐漸的被自動化儀器所代替,其檢驗的速度和檢驗專案的數量都比以往要大大的提高。這便是我國未來醫學檢驗

醫學開題報告4

  一、開題報告——畢業論文題目

  題目是畢業論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準確、規範。

  要將研究的問題準確地概括出來,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質,反映出實驗研究的基本要求——處理因素、受試物件及實驗效應等。

  用詞造句要科學、規範。

  ②簡潔。

  要用盡可能少的文字表達,一般不得超過20個漢字。

  二、開題報告——畢業設計立論依據

  開題報告中要考慮:

  ①畢業論文的選題目的與意義,即回答為什麼要研究,交代研究的價值及需要背景。

  一般先談現實需要——由存在的問題匯出研究的實際意義,然後再談理論及學術價值,要求具體、客觀,且具有針對性,注重資料分析基礎,注重時代、地區或單位發展的需要,切忌空洞無物的口號。

  ②國內外研究現狀,即文獻綜述,要以查閱文獻為前提,所查閱的文獻應與研究問題相關,但又不能過於侷限。

  與問題無關則流散無窮;過於侷限又違背了學科交叉、滲透原則,使視野狹隘,思維窒息。

  所謂綜述的"綜"即綜合,綜合某一學科領域在一定時期內的研究概況;"述"更多的並不是敘述,而是評述與述評,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獨特見解。

  要注重分析研究,善於發現問題,突出選題在當前研究中的位置、優勢及突破點;要摒棄偏見,不引用與導師及本人觀點相悖的觀點是一個明顯的錯誤。

  綜述的物件,除觀點外,還可以是材料與方法等。

  此外,文獻綜述所引用的主要參考文獻應予著錄,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論的真實依據,另一方面也是對原著者創造性勞動的尊重。

  三、開題報告——畢業設計研究方案

  開題報告中要考慮:

  ①研究的目標。

  只有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才能保證具體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過程中各種因素的干擾。

  ②研究的內容。

  要根據研究目標來確定具體的研究內容,要求全面、詳實、周密,研究內容籠統、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義當作內容,往往使研究程序陷於被動。

  ③研究的方法。

  選題確立後,最重要的莫過於方法。

  假如對牛彈琴,不看物件地應用方法,錯誤便在所難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過的課題,只要採取一個新的視角,採用一種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創新的結論。

  ④研究的過程。

  整個研究在時間及順序上的安排,要分階段進行,對每一階段的起止時間、相應的研究內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確的規定,階段之間不能間斷,以保證研究程序的連續性。

  ⑤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對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關鍵性困難與問題要有準確、科學的估計和判斷,並採取可行的解決方法和措施。

  ⑥創新點。

  要突出重點,突出所選課題與同類其他研究的不同之處。

  優秀醫學在職碩士研究生開題報告寫作中有兩點尤為關鍵。

  第一點:提出問題注意是否有層次性。

  選題是撰寫學術論文的第一步,選題是否妥當,直接關係到論文的質量,甚至關係到論文的成功與否。

  不同於政策研究報告,學術文章聚焦理論層面、解決理論問題。

  有的學生的選題不具有新穎性,內容沒有創新,僅僅是對前人工作的總結,或是對前人工作的重複。

  在選題時要堅持先進性、科學性、實用性及可行性的原則。

  在提出問題時,要以“內行”看得懂的術語和明確的邏輯來表述。

  選題來源包括:

  1.與自己實際工作或科研工作相關的、較為熟悉的問題;

  2.自己從事的專業某問題發展迅速,需要綜合評價;

  3.從掌握的大量文獻中選擇反映本學科的新理論、新技術或新動向的題目。

  所選題目不宜過大,越具體越容易收集資料,從某一個側面入手,容易深入。

  第二點:研究目標是否具體不死板。

  一般論文開題報告都要求明確學位論文的研究目標,但筆者認為,研究目標不宜規定得太死板,這是因為,即使條件一定,目標是偏高還是偏低,往往難於準確判斷,研究工作本身,涉及求知因素,各個實驗室條件不同,具體研究時條件也不同。

  學位論文選題和研究目標體現了研究工作的價值特徵。

  醫學在職碩士研究生開題報告完成質量高低,對整個論文寫作程序起到直接影響。

  開題報告的目的在於確定論的基本方向,搭建出一個寫作框架,因此該部分內容必須規範做好,且運用好必要的技巧。

  開題報告寫作過程中,有不少要點需加以注意,具體有哪些文中已做詳解。

  希望學生們看完能夠有所啟發,從而寫作出優秀的醫學在職碩士研究生開題報告。

醫學開題報告5

  一、立題依據(科學意義及國內外現狀分析及參考文獻)

  惡性黑色素瘤是一種高度惡性且侵襲性的癌之一,多發生於皮膚,早期發生血行轉移。對放、化療不敏感,在世界範圍內發病率增高,人們一直在期待著可以征服惡性黑素瘤的新的療法的出現!

  最近大量的資料表明惡性腫瘤的發展與T—鈣粘蛋白的表達變化相關、T—鈣粘蛋白已在乳腺癌、前列腺癌、肝癌、肺癌[1—3] 、胃癌、胰腺癌、卵巢癌[4—9]等多種惡性腫瘤中被檢測到表達減少、最近的研究表明T/H—鈣粘蛋白在乳腺癌中的重新表達能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降低體外培養的腫瘤細胞的侵襲潛能[1]、T/H—鈣粘蛋白這個新型鈣粘蛋白分子在人類許多癌細胞中表達都降低表明它或許在腫瘤細胞的侵襲和轉移[10]及維持正常細胞的表型中起重要作用[11]、T/H—鈣粘蛋白與腫瘤的發生、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絡,也許它會為腫瘤的診斷和治療帶來新的契機、T—鈣粘蛋白是否對惡性黑色素瘤也有作用,目前還沒有相關研究的報道,所以本實驗將進行相關方面的探討性研究!

  二、研究內容及預期成果(說明具體研究內容、創新點及擬解決的關鍵問題、預期成果及提供形式)

  研究內容:

  第一部分:正常表皮組織、痣細胞及黑色素瘤細胞中T—cadherin表達情況

  第二部分T—cadherin基因克隆和真核表達載體的構建

  第三部分:T—cadherin基因的真核表達及生物活性分析

  創新點:首次將T—cadherin基因轉染黑素瘤細胞

  擬解決的關鍵問題:透過RT—PCR反應擴增出T—cadherin的基因全長。

  預期成果及提供形式:

  觀察T—鈣粘蛋白在正常皮膚組織細胞、痣細胞及黑色素瘤細胞中的表達情況!

  進一步闡明T—鈣粘蛋白作用機制

  T—鈣粘蛋白基因轉染入黑色素瘤細胞後觀察對其增殖和轉移活性的抑制情況,探索臨床診斷和治療黑色素瘤及其它腫瘤的方法!

  三、研究方案(包括研究方法、技術路線、研究進度安排)

  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正常表皮組織、痣細胞及黑色素瘤細胞中T—cadherin表達情況

  免疫組織化學和免疫細胞化學

  1、材料:從正常人皮膚切取的痣組織,人黑色素瘤細胞株

  2、主要試劑和溶液

  (1)第一抗體:兔抗人T—cadherin抗體

  (2)第二抗體:生物素標記羊抗兔IgG

  (3)“三抗”:鏈親和黴素標記HRP

  3、裝置

  4、方法

  (1)冷凍切片的免疫染色程式

  (2)活細胞的免疫染色程式

  5、熒光顯微鏡檢

  注意:為保證結果的可靠性應該同時設有對照

  陽性對照(正常組織);

  陰性對照(PBS代替一抗)以證明抗體的特異性。

  第二部分T—cadherin基因克隆和真核表達載體的構建

  1、材料:

  (1)組織和細胞

  (2)菌株與質粒

  (3)工具酶

  (4)試劑

  (5)儀器

  2、方法

  (1)引物的設計

  (2)總RNA的提取:異硫氰酸胍—酚—氯仿抽提一步法

  (3)甲醛變性瓊脂糖凝膠電泳分析其質量,觀察所提RNA有無明顯降解;

  (4)逆轉錄RT反應:為了證實RT反應的成功設管家基因GAPDH為內對照

  (5)PCR擴增:利用上下游引物,在DNA聚合酶下對目的片段進行擴增,PCR過程設β—actin為內對照

  (6)PCR產物的回收、純化

  (7)PCR產物的克隆

  (8)DNA序列測定

  (9)真核重組表達質粒的構建

  (10)陽性重組質粒的鑑定和篩選

  (11)質粒的大量提取

  (12)轉染黑色素瘤細胞

  第三部分:T—鈣粘蛋白基因的真核表達及生物活性分析

  1、材料

  2、方法

  (1)轉染細胞的培養

  (2)Western印跡法檢測轉染後蛋白的表達

  (3)流式細胞週期分析

  (4)凋亡的檢測

  技術路線圖:

  研究進度安排:

  20xx、9——20xx、7學習學位課程,查閱文獻,完成課題設計

  20xx、9——20xx、9基本完成實驗研究工作

  20xx、10——20xx、3完成實驗補遺工作並進行統計分析,撰寫論文

  20xx、4——20xx、6論文答辯

  四、經費預算

  試劑費用:15000元
組織及細胞:1000元

  文獻資料費:500元

  論文列印費:1000元

  答辯費:1500元

  總計:19000元

  五、課題可行性分析

  實驗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導師段昕所教授、主任醫師對黑色素瘤的診斷治療、檢測方法和研究進展有深入的瞭解,對本課題的研究設計及實驗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已完成黑色素瘤及T—鈣粘蛋白研究最新進展的文獻檢索和綜述報告工作。

  所有實驗均在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皮膚病研究室和中心實驗室完成。實驗室的老師實驗技術熟練,在細胞培養、免疫組化及分子生物學等方面都可給予指導;實驗所需的科研儀器裝置實驗室均具備。

  參考文獻:

  1、 Toyooka,KO,Toyooka S,Virmani AK,Sathyanarayana UG et al Cancer Res 20xx Jun 1;61(11):4556—60

  2、 Lee,S、W,1996 Nat、Med,2:776—782

  3、 Zhong,Y,Y、Delgado,J、Gomez,S、W、Lee et al 20xx Clin Cancer Res、

  4、 Takeuchi,M,Misaki,A,Chen,B、K,et al(1999)Histopathology,35,87—8

  5、 Kawakami,M,Staub,J,Cliby,W,et al 1999Int、J、Oncol,15,715—720

  6、 Sato,M,Mori,Y,Sakurada,A,et al(1998)Hum、Genet,43,285—286

  7、 Sato,M,Mori,Y,Sakurada,A,et al(1998)Hum、Genet,103,96—101

  8、 Mori,Y,Matsunaga,M,Abe,T,et al(1999)Br J、Cancer,80,556—562

  9、 Lee、S、W(1996)Nat、Med,2,776—782

  10、 Hung、Z、Y,Wu,Y、Hedric,N&Gutmann,D、H(20xx)Mol Cell、Biol 23,566—578

  11、 Lee SW、Reimercl、Campbell DB、et al 1998Jun;19(6):1157—9

醫學開題報告6

  立論依據

  (包括研究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並附主要參考文獻及出處)

  對基礎研究,著重結合國際科學發展趨勢,論述本課題的科學意義;

  對應用基礎研究,著重結合學科前沿、圍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科技問題,論述其應用情景。

  研究意義: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是新生兒時期嚴重威脅生命的消化系統急症,以早產兒、小於胎齡兒發病者較多,在NICU患兒中的發病率高達10%,是早產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臨床以腹脹、腹瀉、黏液血便和膽汁樣嘔吐為主要表現,腹部X線平片以腸壁囊樣積氣為特徵,腸道病變範圍可侷限或廣泛,迴腸累及最多,黏膜呈凝固性壞死,粘膜下層瀰漫性出血或壞死,嚴重者腸壁全層壞死甚至穿孔。

  目前有很多方法用於診斷NEC。除了可以根據臨床表現診斷外,腹部X線片是最常用的輔助檢查方法,雖然其用於診斷NEC的特異度較高,但對於早期診斷NEC幫助不大,目前也有很多關於IL-8、IL-10、IL-1受體拮抗劑等生化指標用於診斷NEC的研究,但缺乏較好的用於早期診斷NEC的血生化指標。

  TLR是由Nomuria等在哺乳動物體內發現與果蠅Toll蛋白相似的一種蛋白。TLR在不同細胞的表達和識別不同細胞因子在多種疾病的發病機制中起重要作用,目前研究發現TLR參與腫瘤、腸道免疫性疾病等多種疾病的發病。在人類體內發現的TLR家族共有10個成員,其中TLR4是近年來研究較多的其中一個,TLR4主要表達在內皮細胞、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及DC上。

  I-FABP是由小腸單層柱狀上皮細胞分泌的一種小分子蛋白質,佔成熟的細胞基質蛋白的2%。腸缺血早期僅有黏膜受累時即可因為細胞通透性升高而導致IFABP釋放入血,具有較好的器官特異性。

  本研究旨在透過檢測NEC患兒血清中的TLR4及腸型脂肪酸結合蛋白,監測其在NEC中的動態變化,作為NEC嚴重程度的生化指標,可為輔助診斷NEC提供依據,達到早期干預的目的。

  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

  TLR4上調導致NEC發生的機制研究

  )、與LPS結合後,被啟用的TLR4可以透過髓樣分化因子88(MyD88)依賴性和非依賴性兩個途徑介導炎症因子的釋放。其中MyD88依賴性途徑主要介導NF-kB活化和細胞因子產生,而MyD88的非依賴性途徑主要誘導LPS的干擾素(IFN),以及干擾素誘導蛋白10(IP10)基因、糖皮質激素衰減反應基因16(GARG-16)、干擾素調節基因1(IRG-1)的表達和DC的成熟,啟用下游NF-kB、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和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p38訊號通路,誘導促炎症因子如白細胞介素-1(IL-1)6、12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等的表達。

  )、Chan等研究發現,TLR4啟用後能影響腸道粘膜的修復能力,此與其減少腸道細胞增殖、降低內皮細胞基底部粘附力及減少內皮細胞移動到受損位置的數量有關。Sodhi等研究證明,TLR4透過抑制細胞的增殖分化作用於wnt-β-5訊號系統,使腸道粘膜修復能力受損,加重NEC的病理變化。

  )、最新研究表明,TLR4不僅可以與LPS結合誘導炎症反應、損傷腸道粘膜導致NEC發生,許多分子蛋白如纖維結合蛋白、透明質酸。硫酸肝素等均能啟用TLR4,在無外來病原菌時TLR4表達可能增高,釋放大量炎症因子從而發生NEC的炎症瀑布鏈式反應。這一發現,可以解釋一些無明顯感染因素引起的NEC。

  細菌及其產物如何引起腸上皮細胞的損傷探討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在NEC的發生中起重要作用。有研究應用缺氧、低溫、人工餵養、細菌感染等方法制成了NEC的動物模型,結果發現腸上皮的PAF及其受體的表達增高,阻斷PAF的受體表達後NEC的發生率明顯下降。PAF表達增高可使腸壁血管通透性增高、白細胞游出、細胞粘附分子的合成增多及活性氧生成增加,從而損傷腸壁。有研究表明,PAF可活化腸上皮細胞的STAT,使磷酯酶A2及內皮素一1的合成增加,並可透過上bax的表達而誘導腸上皮細胞凋亡,從而損傷腸上皮細胞、破壞細胞問的連線而引起細菌移位。另外,PAF還可誘導腸上皮細胞產生TLR4,後者可活化IKK,從而啟用NFxB而引起炎症級聯反應。如果敲除TLR4,則NEC的發生率明顯降低,說明TLR4在NEC的發生中也有重要作用。

  沈滌華等研究表明I FABP可以作為早期腸缺血較理想的生物學指標,國外學者研究發現NEC患兒血清I-FABP水平明顯升高,且與NCE嚴重程度有關。

  Thuijls等研究發現重症NEC患兒在早期血I-FABP水平即明顯升高。當臨床出

  現輕度腹脹,大便隱血陽性懷疑NEC時,血、尿I FABP水平在發展成為重症NEC的患兒

  會明顯高於診斷為其他疾病和病情穩定在NECI期或Ⅱ期的患兒。

 

醫學開題報告7

  課題選定包括選題的內容、重要性、必要性。

  有什麼臨床問題需要解決?從文獻我們已經知道什麼?課題選定來源於臨床問題提出,沒有問題就沒有科研。例如足月兒、早產兒、低體重、極低體重;HIE、RDs、MAS;驚厥、黃疸、呼衰;常見病、罕見病;診斷、治療、機理等。選題需要查閱文獻,要了解有無文獻,有多少文獻,都是哪類文獻包括書本、綜述、病例、動物等,這些文獻結果可靠性如何?其證據等級是高等級?

  關於EBM

  EBM的定義慎重、準確和明智地應用當前所能獲得的科研晟佳證據,兼顧患者的經濟能力,考慮患者價值取向和願望,結合臨床醫生專業技能和多年臨床經驗將三者完美地結合,制定對患者的醫療措施。

  E跏的核心理念:醫療決策應儘量以當前最好、最新的研究結果為依據。醫療決策:醫生確定治療方案一病人個體;專家確定治療指南一某類病人;政府制定衛生政策一群體服務。

  EBM中應用的主要方法

  臨床流行病學(clinical Epidemiology)

  臨床醫學的方法學,EBM的方法學基礎

  現代流行病學+生物統計學+l臨床醫學

  臨床醫生為實施的主體,病人群體為研究的物件,力求研究結論的真實、可靠,加強臨床科研與臨床技術成果的應用。隨機對照l臨床試驗(RcTs),是現代流行病學的主要方法,設對照組以顯示干預效果,用隨機分組控制混雜因素,採用雙盲以避免主觀因素,設多中心以增加樣本數量,流行病學原則理論用於臨床科研。

  系統綜述(systematic Review,sR)

  EBM中證據的等級

  類:研究結論來自多中心大樣本RcTs,或按病種特點收集所有可靠的RcT所作的SR或Meta分析。

  類:研究結論來自至少一個設計良好、樣本量足夠的RcTs結果。

  類:研究結論來自設計良好的準f臨床試驗,如非隨機的、單組對照的、前後對照佇列、時間序列或配對病例對照系列的結果。

  類:結論來自設計良好的非臨床試驗,如分析性、描述性、及系列病例研究結果

  類:病例報告和臨床總結及專家意見

  如何確定研究物件?研究人群包括入組原則、入組、排除標準(時間、地點、人群);抽樣方法有隨機、非隨機、具體方法是什麼?分組方法也包括隨機、非隨機、具體方法。干預方法包括干預的有無及方法。隨訪方法要描述有無隨訪及隨訪的方法。

  品友互動

  清楚描述和定義所有變數,對於疾病要明確病例定義、診斷標準、效果評價,影響因素、遺傳、

  環境因素。測定的方法、臨床、實驗。

  討論路線

  解釋你的結果,判斷你的解釋,得出你的結論,評估你的結論。

醫學開題報告8

  題目:不同型別器對維持性血液透析炎症介質的影響

  一、研究目的、意義(理論或實踐意義):

  尿毒症患者存在著微炎症,主要表現為急性時相反應蛋白的變化和細胞因子的活化,其與透析遠期併發症有著直接的。研究表明血液透析(HD)患者的微炎症狀態與IL-6和高敏C反應蛋白(hsCRP)的增高有關,但IL-10對微炎症有改善作用。本研究探討尿毒症維持性HD患者透析前、後血中與微炎症反應相關的細胞因子IL-6、hsCRP及IL-10的水平的變化以及不同型別透析器對上述因子的影響,分析透析膜材料和通透性與HD患者微炎症狀態的關係,並對透析膜的生物相容性進行評價,指導臨床選擇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膜,改善血透患者的微炎症狀態,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質量。

  二、目前國內外對該課題的研究簡況:

  血液透析(HD)被公認為是治療尿毒症的主要方法,近期許多研究表明尿毒症患者存在著微炎症狀態,微炎症可以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營養不良、血脂紊亂、加重貧血、免疫功能低下等,其與透析遠期併發症有著直接的關係。尿毒症患者存在著微炎症狀態,其與透析遠期併發症有著直接的關係,微炎症狀態的主要表現為急性時相反應蛋白的變化和細胞因子的活化,國內外已有研究表明血液透析(HD)患者的微炎症狀態與IL-6和hsCRP的增高有關,但IL-10對微炎症有改善作用。

  三、研究內容:

  選擇長期在我院進行維持性HD的非糖尿病患者,病因主要為慢性腎小球腎炎、高血壓腎病、慢性間質性腎炎和多囊腎。所有患者均採用碳酸氫鹽透析,透析時間不少於半年,每週透析3次,每次4小時。治療中血壓控制穩定,無活動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未使用免疫調節劑,近3個月未合併嚴重感染、心衰,未輸血。患者隨機分成4組,分別為低通量醋酸纖維素膜組(CA-LF),高通量醋酸纖維素膜組(CA-HF),低通量聚碸膜組(PS-LF),高通量聚碸膜組(PS-HF),患者分別於透析前及透析後30分鐘於肘正中靜脈採血;採用ELISA法檢測IL-6、IL-10及hsCRP水平,並加以比較。

  四、研究方法:

  選擇長期在我院進行維持性HD的非糖尿病患者,病因主要為慢性腎小球腎炎、高血壓腎病、慢性間質性腎炎和多囊腎。所有患者均採用碳酸氫鹽透析,透析時間不少於半年,每週透析3次,每次4小時。治療中血壓控制穩定,無活動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未使用免疫調節劑,近3個月未合併嚴重感染、心衰,未輸血。患者隨機分成4組,分別為低通量醋酸纖維素膜組(CA-LF),高通量醋酸纖維素膜組(CA-HF),低通量聚碸膜組(PS-LF),高通量聚碸膜組(PS-HF),患者分別於透析前及透析後30分鐘於肘正中靜脈採血;採用ELISA法檢測IL-6、IL-10及hsCRP水平,並加以比較。組間結果比較採用ANOVA檢驗,各指標之間的關係採用相關分析。採用SPSS軟體包進行資料分析。

  五、研究進度及具體安排:

  1、20xx年12月-20xx年3月:根據病史收集符合研究要求的病例。分別於透析前及透析後30分鐘於肘正中靜脈採集每個患者的血標本,保管在-70℃冰箱,待測定血hsCRP、IL-6和IL-10水平。

  2、收集病例的同時,進行以下工作:

  ①20xx年12月-20xx年9月:實驗前期準備工作、購買實驗材料及實驗儀器;

  ②20xx年9月-20xx年12月:測定血hsCRP、IL-6和IL-10水平。

  ③20xx年1月-20xx年3月:結果分析、實驗結果分析總結、論文撰寫、上報成果。

  六、關鍵問題與難點:

  1、明確HD患者存在微炎症狀態,其評價指標為hsCRP、IL-6及IL-10。

  2、明確血液透析可引起上述指標的變化,其變化程度與透析膜材料和通透性有直接關係。使用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膜可降低微炎症相關因子IL-6及hsCRP釋放,提高抗微炎症的IL-10的水平,從而改善血透患者的微炎症狀態。

  七、預期結果:

  本研究首次闡述了透析膜材料和通透性與HD患者的微炎症狀態的關係,為如何選擇與人類血管內皮極接近的透析膜,減少透析併發症,提高終末期腎病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質量提供可靠的臨床依據。

醫學開題報告9

  研究背景

  隨著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醫院的經營模式及所有制形式正處在變革當中,醫院國家、集體、個體等多種所有制並存的形式代替了原來單一的國家所有,國有醫院的經營模式和執行方式也在朝著適應市場運作規律的方向發展,醫院必將面臨日益激烈的競爭。

  在新形勢下,隨著國家衛生改革政策的不斷推進,醫療市場的競爭迫使醫院必須抓管理,講效益,運用營銷策略[1]。關於醫院營銷論文開題報告,因此,醫院管理者要轉變觀念,運用現代營銷學的觀點,透過營銷手段樹立良好的醫院品牌形象,提高競爭力,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醫療服務的多層次需求,根據我國衛生事業的性質,借鑑國內服務行業市場營銷和國外醫院市場營銷的成功經驗,並結合我國的國情,建立一套適合中國醫院發展的市場營銷模式。

  近幾年來,國內大部分醫院開始有市場營銷的意識,開展了一些諸如廣告、傳播、服務措施優質化與多樣化的操作。但由於缺乏系統的營銷理論和實操經驗,許多操作還很不規範,使醫院的市場營銷工作很難有針對性,其結果是醫院在制定競爭策略時大多沒有體現差異,缺乏個性,形不成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湖南省中醫院是一所有著 7餘年歷史的省級中醫名院。素有 湖湘中醫發祥地 三湘名醫之搖籃 譽稱。屬國家三級甲等中醫醫院,是省內集醫療、保健、教學、科研於一體的中醫龍頭醫院之一。

  擁有 17 箇中醫特色專科和 5箇中醫專科專病門診,其中 4 個國家重點專科、6 個湖南省重點專科。開放病床 606 張。醫院正在著手修建一棟 28 層醫療教學綜合大樓,大樓建成後將增加病床 100張最新醫學論文開題報告模板精選3篇最新醫學論文開題報告模板精選3篇。湖南省中醫院歷史悠久、名醫薈萃、中醫特色濃郁、專科專病建設突出。但醫院身居鬧市,周邊醫院林立,市場競爭激烈 。因此,正視服務營銷在醫院發展中的作用,提升醫院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提高醫院的市場佔有率,讓更多的病友享受到中醫簡便廉驗的預防與治療,是當前一個亟需思考、比較迫切的問題;如何利用服務營銷的系統理論,對湖南省中醫院進行服務營銷策略研究顯得迫在眉睫。

  選題意義

  新時期,醫療機構的改革和醫療市場的競爭給醫院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在充滿競爭的市場經濟中,醫院管理者已經開始意識到營銷的重要性,重視醫院營銷活動,但當前許多醫院,由於其特定的專業性、技術性,缺乏整體的市場營銷理念和理論,沒有充分發揮營銷在醫院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思路與基本框架

  關於醫院營銷論文開題報告,論文主要包括以下五個部分的內容:第一章緒論。介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方法以及對醫院服務營銷、醫療服務消費者研究、服務質量理論、關係營銷理論、內部營銷理論等相關文獻研究進行綜述最新醫學論文開題報告模板精選3篇文章最新醫學

  第二章運用波特五力模型、SWOT 分析法等對湖南省中醫院服務營銷內外部環境進行深入分析。

  第三章透過對湖南省中醫院市場進行細分,對其目標市場選擇和定位進行深入研究。

  第四章是在前文分析研究的基礎上,系統而又有重點的分析和制定醫院服務產品、服務價格、服務渠道、服務促銷、服務人員、服務過程、有形展示等要素的具體應用策略。

  第五章是提出實施湖南省服務營銷策略的保障措施。

  最後對本文進行總結。

醫學開題報告10

  論文(設計)題目:

  抗炎受試物A對潰瘍性結腸炎大鼠模型的影響

  背景與意義

  炎症性腸病(IBD,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是一組原因未明的慢性腸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潰瘍性結腸炎(UC,ulcerative colitis)和克羅恩病(CD,Crohn’s disease)。

  大約10%的結腸炎症尚不能區分是CD或UC,在西方國家稱為不明確的結腸炎。

  有專業醫學調查機構經過隨訪跟蹤研究,發現這些不明確結腸炎患者大多數發展稱為UC,其臨床症狀多樣化,但以腹痛、腹瀉為主要腸道症狀,病變可累及胃腸道任一部位,但結腸被侵犯最多。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習慣出現了質的變化,快速的生活節奏成為現今社會的主旋律,然而我國炎症性腸病病人近年來的發病率亦不斷上升,但正因此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原因未明的結直腸炎性病變,隨著病程延長,倘若得不到針對性的治療,病程會不斷的加重,且癌變風險也隨之增加。

  但目前由於潰瘍性結腸炎臨床病例積累需較長的時間,存在一定難度,建立潰瘍性結腸炎的動物模型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關於潰瘍性結腸炎動物模型較多,近年來,有研究者發現,使用TNBS誘發潰殤性結腸炎動物模型,造模成功率高,而且造模成功的動物模型出現自愈的現象低,動物模型的病症症狀與人類症狀相似。

  通常情況下,TNBS用量為100~150 mg/kg體重,濃度在50%以上的乙醇為4~5ml/kg體重。

  採用本方法複製的模型,動物結腸炎症和潰殤至少維持7~8周。

  其中,1~3周為急性期改變,以中性粒細胞浸潤為主;4~8周為慢性炎症改變,浸潤細胞主要為淋巴細胞和漿細胞。

  病理改變主要表現為結腸組織潰殤形成,腸壁增厚,教膜及黠膜下層大量炎症細胞浸潤,肉芽組織及隱窩版腫形成。

  在檢測專案中,本模型採用的中性粒細胞髓過氧化物酶MPO是近年來臨床廣泛採用的一種診斷指標。

  在急性炎症期,腸壁主要為中性粒細胞浸潤,故MPO活性增加;炎症向慢性轉化後,則以淋巴細胞浸潤為主,MPO活性即明顯下降活性與結腸急性炎症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是評價急性期嚴重程度及鑑別急、慢性炎症的重要指標之一。

  在第一階段的動物造模成功後,論文實驗的第二階段就是藥物治療階段。

  本論文實驗選擇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模型動物的藥物是受試物A,對腸壁的炎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但是,因為專利版權等因素,抗炎受試物A的相關資訊不可公佈。

  研究目的

  本論文研究中,我們透過注射100mg/kg體重的TNBS乙醇溶液建立潰瘍性結腸炎的動物模型,然後對造模成功的動物進行抗炎受試物的治療,得到相關的資料結論,並初步探究潰瘍性結腸炎相關病症症狀及發病機制,與抗炎受試物對潰瘍性結腸炎治療機制情況,以此為探究人類潰瘍性結腸炎發病機制與治療機制提供一定的線索。

  方案與材料

  本論文選擇50只,180~200g SD雄性大鼠,使用TNBS乙醇溶液灌腸複製潰瘍性結腸炎模型。

  將造模成功的大鼠隨機分為模型對照組,受試物低、高劑量組,陽性對照組,10只/組,灌胃給藥,1次/d,連續10 d。

  取結腸組織進行MPO和病理檢測。

  實驗全過程與SPF級動物房中進行,所有實驗環境與實驗工具經過嚴格消毒使用,相關動物實驗操作經過相關資質人員培訓並透過測試,並且符合國家相關標準,這些實驗條件由廣東省醫學實驗動物心提供。

  實驗過程中,每天記錄大鼠體重、皮毛、精神狀態、排便情況及相關日常觀察。

  實驗結束前一天動物禁食12h,不禁水。

  處死大鼠,擷取自肛門向上10 cm的結腸,沿腸繫膜縱軸剪開,用冰生理鹽水反覆沖洗乾淨,取一小部分肉眼觀察病變明顯的部位以福而馬林固定,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另取一小部分肉眼病變明顯的部位-80℃凍存,每組隨機抽取6只動物的標本,檢測各結腸組織MPO的變化。

  時間內容備註

  20xx0720~20xx0819資料積累、實驗方案編寫方案編寫階段

  20xx0820接收動物、編號、稱重造模階段

  20xx0820~20xx0822檢疫觀察

  20xx0823稱重,禁食

  20xx0824隨機分組,造模

  20xx0828~20xx0907每天給藥、稱重、觀察治療階段

  20xx0908實驗結束

  20xx0909~20xx0914酶活性測定,病理測定檢測階段

  20xx0915~20xx0920整理資料與資料,寫報告結論分析階段

  預期研究成果

  1.深入認識到潰瘍性結腸炎的致病機制,與該病症的動物相關造模方法及TNBS造模作用機制。

  2.得到造模間與治療期間動物相關體徵資料,初步探索得潰瘍性結腸炎對動物體徵的具體影響,與治療藥物對病情的治療情況。

  3.檢測出病變炎症部位的病理情況,初步認識到各程度潰瘍結腸炎對結腸的損傷程度的相關情況。

  4.初步認識MPO酶活性檢測的原理,與各程度潰瘍性結腸炎在MPO酶活性中的體現。

  參考文獻

  1.鄭威揚,《潰瘍性結腸炎相關性結腸癌發病機制初探》,北京協和醫學院,20xx0601

  2.周紅光等,潰克靈對潰瘍性結腸炎模型大鼠外周血和腸繫膜淋巴結CD4+~+CD_(25)~+T細胞亞群的影響〔J〕.時珍國醫國藥,20xx(21)7。

  3.周光興等,人類疾病動物模型複製方法學.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4.葉春玲,鍾玲主編《藥理學實驗指導》20xx年8月暨南大學印刷廠

  5.徐淑雲,《藥理實驗方法學》,第三版人民衛生出版社

  6. .執行《實驗室資質認定評審準則》(20xx年7月1日)

  7. MIC基因與潰瘍性結腸炎相關性的研究進展。

醫學開題報告11

  [摘要]環境汙染的治理已經是我們國家發展的重中之重。但是高等醫學院校實驗室造成的汙染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因此該文結合實際闡明瞭醫學院校實驗室汙染的種類及危害,提出了相應治理措施,並提出了透過建立健全實驗室汙染監管制度,從源頭上杜絕實驗室汙染物的擴散。

  [關鍵詞]醫學院校;實驗室環境;防治措施

  目前,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們對醫療水平要求的提高,各醫學院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辦學質量也逐步提升,與之相適應的實驗室也在不斷的增加。醫學院校的實驗室一般包括醫用化學、生物化學、機能學、解剖學、病理學等實驗室。這些實驗室在實驗的過程中都會產生一些廢棄物,如果這些廢棄物不能經過很好的後期處理就會對環境造成影響,不僅會對在校師生的身體健康造成危害,也會加重所在區域環境汙染的程度。尤其是一些實驗室會用到如甲苯,溴苯等有機溶劑,這些有機溶劑的揮發對身體的免疫系統會造成一定的危害,可以導致人體的機能失調。然而現在汙染防治的研究多集中在化學實驗室的汙染防治和治理,醫學院校實驗室的汙染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甚至有些醫學院校的實驗室並未按照國家規定安裝通風處理系統,使學生和老師直接暴露在帶有毒性空氣的環境中。有關部門對醫學院校的實驗室汙染源調查表明:醫學院校的實驗室類環境汙染源主要有生物汙染,實驗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汙染,醫療廢棄物汙染等。這些汙染都會對大氣、土壤、水源造成一定的影響。如果不採取合理的措施治理,不僅會損害師生的健康,也會給學校周邊的環境帶來為了不可逆轉的危害。加強醫學院校實驗室的環境管理,防止實驗室汙染物對周邊環境造成的危害,我們應該在日常教學工作中始終貫徹環境保護的觀念,從建造實驗室到實驗課的開設及實驗室的日常工作管理,都應該以國家環保局於20xx年釋出的《關於加強實驗室類汙染環境監管的通知》為準則,從源頭上杜絕汙染物的擴散。同時加強對廣大師生的環保教育,使其在思想上重視實驗室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

  1醫學院校實驗室汙染現狀分析

  1.1實驗室汙染物分析

  醫學院校開設的實驗課程主要有醫用化學、解剖學、機能學、組織胚胎學、病理學等,在這些實驗過程中,會產生很多的汙染物,有些試劑本身就是汙染物,還有一些是在實驗過程中產生的。比如在化學實驗中所用到的實驗試劑多為有機溶劑,這些溶劑具有一定的揮發性,在使用的過程中會揮發到空氣中,對人體健康和環境造成汙染;解剖學實驗中用到的標本儲存液,這些儲存液多為甲醛儲存液,甲醛是導致白血病的汙染源之一;其他實驗中用到的動物,多涉及到兔子,小白鼠,大白鼠,實驗過程中會對動物注射藥物或者其自身感染病毒等,若這些汙染不能得到合適的處理,就會對人體和環境造成極大的安全隱患。在實驗過程中,還有一些廢氣廢水的產生,這些汙染物都是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到空氣和地下水道中,長期以往,由於有些物質具有一定的富集性,就會在空氣和地下水中大量濃縮,從而影響到周邊環境和地下水質。

  1.2實驗室汙染物來源分析

  醫學院校作為以實踐為主的教學院校,實驗課相對較多,內容反覆且隨著近幾年大規模的擴大招生,學生人數不斷增多,這就更加增加了實驗室的負擔。學生增多,課時增多,實驗室長期處於上課狀態,對學生及教師的身體健康產生了嚴重的影響。實驗課結束後,一些有毒有害的產品或者實驗試劑不能進行合適的處理或者統一回收,都直接倒進水池,如正丁醇,乙醚,溴苯等有機溶劑,這些試劑都會造成汙染,並隨著風向和下水管道使汙染擴散到更遠的區域。除了實驗過程中產生的汙染物之外,還有實驗室過期淘汰的藥品,也會對實驗室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由於近年來對教師的考核多以課題和論文為指標,因此為了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教師們多在課餘時間做一些實驗,基礎實驗並不能滿足課題或者論文的需要,隨著實驗的不斷深入,前期所購置的實驗試劑就會被淘汰,這些試劑沒有專人管理,長期置於試劑櫃中,過期藥品多進行填埋處理。這些試劑中有些會含有重金屬、有毒物質等,這樣重金屬、有毒物質就會對填埋場周邊的地下水造成嚴重的汙染。比如重金屬離子,最常見的就是Pb和Gd,隨著含有這些物質的試劑的填埋,這些金屬離子就慢慢釋放到周邊地區的地下水和土壤中,對當地的農作物和水質產生嚴重的影響。如果人和牲畜長期食用含有重金屬離子的水或者吸收了這些離子的植物,會造成神經性的損害。現在報道的“癌症村”的產生,多為附近的地下水和土壤被汙染導致的。

  2醫學院校實驗室汙染防治措施

  隨著人們對環境保護觀念的深入瞭解,國內外對高校實驗室汙染都採取了不同的治理措施。比如日本很多高校在處置實驗後殘存廢液的處理採用了分步處理,首先把廢棄的液體分類收集統一儲存運送到處理站做最終處理,這樣不僅規範了廢液的回收制度,也對廢液的處理更加系統化、效率化。美國在高校成立了專門的環境、健康與安全管理部門,這個部門負責對學校中一切與科研、教學有關的實驗汙染的監督。然而在我國,雖然已經認識到實驗室汙染對環境的影響,各高校也制定了一些制度用於加強對實驗室環境安全的管理,但是相對於國外,我們所做的還相差很遠,並且實驗室汙染防治多集中在高校化學實驗所殘留的汙染問題,沒有針對醫學院校的規定或者方法。醫學院校雖然也使用大量的化學試劑,但是醫學院校作為一個專業相對較強的單位,它又有著自身所特有的性質。如一些實驗用動物,在實驗中被注入細菌或者藥物,如果不能合理的進行處置,就會對人類健康造成威脅。再如實驗所用菌株、切片、標本等,都帶有病毒或者細菌,這些都是具有一定生物安全隱患的。因此醫學院校的'汙染和其他性質高校的汙染有著相同點也有著其自身的特殊性。為了更好的治理醫學院校實驗室的汙染,我們應該根據其自身的特點,採取以下幾個措施。

  2.1制定相關管理規章制度,嚴把環保關

  根據我國制定的環境保護法則,各醫學院校應該根據自身的特點制定相關的行為準則。對各個實驗室存在的環境汙染的問題進行詳盡的分析和討論,要求各實驗室做出相對應的汙染物的處理方法及實驗室管理制度,並制定相應的考核標準和獎罰辦法,使環境保護的各項制度落實到實處,使環境保護的意識深入到人心。

  2.2加強實驗室試劑的管理制度

  對實驗室的試劑要進行規範化管理,指定專人負責。定期檢查試劑使用和儲存情況,對過期或者失效的試劑,進行統一分類回收。同時還要改造試劑存放倉庫,試劑倉庫的汙染處理標準應達到國家環境監測的標準。如一些易揮發的氣體溴苯、乙醚、丙酮等藥品,要放進通風裝置較好的試劑櫃中,並在通風口增設簡易的處理裝置,使排出的氣體達到國家排放標準。另外一些如硫酸、氫氧化鈉這些強酸鹼類的物質應該在使用後經過一些簡單的處理才能排放到地下水管道中。

  2.3建設達到環境保護要求的實驗室

  目前很多院校的實驗室存在年限已經很久了,內部構造還保留初期的建設,有一些實驗室抽風裝置簡陋,甚至一些實驗室沒有抽風裝置,這些都是導致實驗室及周邊地區環境質量較差的原因。因此我們應該首先改建現有實驗室,在實驗室中安裝帶有處理效果的通風裝置,對實驗室汙染物進行分類收集,集中處理。對於一些新建的實驗室,我們應該做出環境評價報告,根據報告進行實驗室建設,使實驗室中的各項指標達到國家環境保護的要求。

  2.4鼓勵教師開展實驗課改革

  根據教學改革及教學要求,鼓勵教師開展實驗課的改革,對於現有的實驗在不改變實驗目的的基礎上進行實驗方法的研究,替換實驗中所用到的汙染性較大的藥品。同時試行實驗整合方法,整合相似實驗,這樣既可以節約實驗試劑,又可以避免實驗中的重複汙染。

  2.5強化環保教育,提高實驗人員環保意識

  對實驗人員進行系統的環境汙染型別及環境保護教育,讓實驗人員對實驗室中的汙染及危害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對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有更加深刻的瞭解。在實驗上課前,要對學生強調實驗室環境安全,規範學生的實驗操作,對實驗後的廢氣廢渣回收,轉變學生的思想觀念,強化他們的環境安全意識,使其在實驗的過程中能夠主動保護實驗室的環境並把這些意識帶到日常生活中。

  3結論

  醫學院校的不斷擴招,學生人數的不斷增多,實驗室相對增多,實驗室汙染的治理和防治已經迫在眉睫,為了更好的規範實驗室類汙染物的產生,各醫學院校應該根據自身的特點及規模,對實驗室進行規範化管理,雖然汙染的來源和型別相差較大,但是作為一個教學場所是相對集中的生活範圍,為了給在校師生建立一個乾淨,幽靜的生活環境,我們應該在源頭上杜絕汙染物的擴散,對實驗室汙染物採取對應的處理方法。同時加強對實驗室藥品的管理,健全廢液及過期藥品的回收制度。透過各種渠道,加強師生的環保意識,鼓勵師生改革實驗,用新的技術和方式,使汙染降到最低甚至消除汙染,在整個學校中形成“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整合利用、變害為益”的實驗觀念。

醫學開題報告12

  編寫算例使用建設部最新出臺的《混凝土設計》gb50010-XX,該規範與原混凝土結構設計規範gbj10-89相比,新增約佔15%,有重大修訂的內容約佔35%,保持和基本保持原規範內容的部分約佔50%,規範全面總結了原規範釋出實施以來的實踐經驗,借鑑了國外先進標準技術。

  專案研究意義:

  結構是為建築物提供安全可靠、經久耐用、節能節材、滿足建築功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建築材料、製品、施工的工業化水平密切相關,對發展新技術。新材料,提高機械化、自動化水平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由於結構牽扯的數學公式較多,並且所涉及的規範和標準很零碎。並且計算量非常之大,近年來,隨著經濟進一步發展,城市人口集中、用地緊張以及商業競爭的激烈化,更加劇了房屋設計的複雜性,許多多高層建築不斷的被建造。這些建築無論從時間上還是從勞動量上,都客觀的需要計算機程式的輔助設計。這樣,結構軟體開發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棟建築的結構設計是否合理,主要取決於結構體系、結構佈置、構件的截面尺寸、材料強度等級以及主要機構構造是否合理。這些問題已經正確解決,結構計算、施工圖的繪製、則是另令人辛苦的具體程式設計工作了,因此原來在學校使用的手算方法,將被運用到具體的程式程式碼中去,精力就不僅集中在怎樣利用所學的結構知識來設計出做法,還要想到如何把這些做法用程式碼來實現,

醫學開題報告13

  題目:中印傳統醫學現代發展對比研究

  一、研究背景

  中、印兩國政府均承認並保護傳統醫學的發展,並且越來越重視發揮傳統醫學在國家衛生保健體系中的作用。印度傳統醫學歷史、發展現狀、國內外發展戰略等都與中國傳統醫學存在極大可比性,是中國傳統醫學國際化發展強大的競爭對手。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對印度傳統醫學的情況瞭解並不多,尤其缺乏對中印兩國傳統醫學現代發展的對比研宄。因此,有必要對印度傳統醫學管理、政策法規、醫療資源與服務、教育與科研、傳統醫藥產業及國際化發展等現狀進行研宄,為中國傳統醫學本土發展及國際化發展提供借鑑與參考。並闡釋對我國傳統醫藥產業國際化發展的啟示。

  二、研究目的與意義

  1.本研究目的是透過對中印兩國傳統醫學的國家政策、管理、醫療資源與服務、教育、科研、產業等各方面的現代本土發展及傳統醫藥產業國際化發展現狀進行對比分析,尋找當前我國傳統醫藥本土發展及傳統醫藥產業國際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闡釋對我國傳統醫學本土發展及傳統醫藥產業國際化發展的啟示。

  2.本研究一方面可為我國傳統醫藥本土發展及國際化發展提供借鑑,另一方面可以互通有無,促進中印兩國傳統醫學交流與發展,並促進世界傳統醫學的健康發展。

  三、研究內容

  1.對比分析中印兩國傳統醫學現代發展現狀與差異,主要包括:國家傳統醫學發展方針政策、傳統醫學管理、傳統醫學醫療資源與服務、傳統醫學科研、傳統醫學教育、傳統醫學產業及國際貿易等方面內容;

  2.對比分析中印兩國促進傳統醫學發展的因應策略、具體政策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尋找我國傳統醫學本土發展及傳統醫藥產業國際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3.在對比分析的基礎上,針對傳統醫學本土發展及傳統醫藥產業國際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闡釋對我國傳統醫學本土發展及傳統醫藥產業國際化發展的啟示。

  四、提綱

  目錄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正文

  1.研究目的、意義與背景

  1.1研究目的與意義

  1.2研究背景

  2.研究內容、方法與技術路線

  2.1研究內容

  2.2研究方法

  2.3技術路線

  3.中印傳統醫學政策法規與管理對比

  3.1印度

  3.1.1印度傳統醫學管理機構

  3.1.2印度傳統醫學立法

  3.1.2印度傳統醫學國家政策

  3.2中國

  3.2.1中國傳統醫學管理機構

  3.2.2中國傳統醫學立法

  3.2.3中國傳統醫學國家政策

  4.中印傳統醫學醫療資源與服務對比

  4.1傳統醫學醫療資源

  4.1.1印度

  4.1.2中國

  4.2中印兩國政府促進傳統醫學資源與服務發展的政策措施

  4.2.1印度

  4.2.2中國

  5.中印兩國傳統醫學高等教育對比

  5.1傳統醫學高等教育資源

  5.1.1印度傳統醫學高等教育院校數與招生數

  5.1.2中國傳統醫學高等教育院校數與招生數

  5.2印度阿育吠陀院校與中國高等中醫藥院校平均招生數

  5.3中印兩國傳統醫學高等教育院校主辦機構

  5.4中印兩國傳統醫學高等教育“師生比”與“生床比”

  6.中印兩國促進傳統醫學教育發展的政策措施

  6.1印度

  6.2中國

  7.中印兩國傳統醫學科研對比

  7.1印度研究機構

  7.1.1科研管理及經費來源

  7.1.2阿育吠陀研究的優先領域

  7.2中國

  7.2.1中醫藥及民族醫藥科研機構

  7.2.2中醫藥科技科研經費來源

  7.2.3中醫藥研究領域與科研成果

  創新點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五、研究方法

  1.文獻分析法

  廣泛收集中印兩國傳統醫學現代發展相關資料,透過國內、外傳統醫學相關期刊文獻資料庫、書籍、網路資源等獲取中印兩國傳統醫學相關文獻以及傳統醫學政策、法律、法規等相關文字,透過對相關文獻及文字的系統查閱、分析、整理,分析中印兩國傳統醫學發展現狀與差異。

  2.統計分析法

  本研究收集了中印兩國關於傳統醫學醫療資源與服務、傳統醫學教育、以及傳統醫學產業、貿易等官方統計資料,針對不同統計指標,進行了增長幅度、年均增長率、所佔比例等計算,透過量化分析測度中印兩國傳統醫學發展水平及存在的差異。

  3.比較推理法本研宄比較分析了中印兩國政府對傳統醫學的管理模式及促進傳統醫學發展的政策措施及執行效果,從中分析兩國的成功實踐及對對方的借鑑與啟示,並重點闡釋對我國傳統醫學本土發展的啟示。

  4.競爭情報學方法本研宄釆用競爭情報學“競爭對手分析”及“分析”法,對中印兩國傳統醫學產業的國際化發展進行分析,並闡釋對我國傳統醫藥產業國際化發展的啟示。

  六、研究進度安排

  20xx-5-20~20xx-5-16:檢查修改完成一次論文初稿

  20xx-5-17~20xx-5-29:根據指導老師的講評及意見,修改並提交二次論文草稿

  20xx-5-30~20xx-5-31:講評第二次論文草稿、集中解決有關論文漏洞問題並及時修改

  20xx-6-01~20xx-6-11:基本完成論文大綱要求,論文成型,指導老師講評修改並定稿

  20xx-6-12~20xx-6-18:整理列印論文、裝訂論文

  20xx-6-19~20xx-6-30:準備參加答辯

  七、參考文獻

  [1]蔡景峰。唐以前的中印醫學交流[J].中國科技史料,1986,06:16-23.

  [2]李正安。中印醫學匯通之嘗試者--孫思邈[J].中醫藥資訊,1990,02:13-15.

  [3]周靜華。對中印醫學生物化學課程考試方式的比較與探討[J].大理學院學報,20xx,03:80-82.

  [4]李雪雷,羅勇軍,吳玉,羅剛。中印邊境醫學地理特點及衛生保障對策[J].國外醫學(醫學地理分冊),20xx,01:16-18.

  [5]楊紅旗,王茜,張學清,郭憲國。中印高等醫學教育教學對比研究[J].大理學院學報,20xx,04:62-64+69.

  [6]劉家瑛,楊德利。淺析中印傳統醫學的互動影響[J].世界中醫藥,20xx,04:249-250+253.

  [7]呂愛平。論中印傳統醫學的四季養生法[J].中醫函授通訊,1998,04:13-14.

  [8]陳明。《阿輸吠陀--印度的傳統醫學》評介[J].自然科學史研究,20xx,03:278-283.

  [9]鄭春苗。印度佛教與中國醫學的發展[A].北京語言文化大學中華文化研究所。儒學與二十世紀中國文化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北京語言文化大學中華文化研究所:,1997:13.

  [10]羅豔秋,鄭進。藏醫學與印度醫學源遠流長的關係[J].雲南中醫學院學報,20xx,05:8-9+15.

  [11]楊鴻,周志彬,向勁松,楊蕻。中醫學與印度傳統醫學的關係[J].中醫文獻雜誌,20xx,05:18-21.

醫學開題報告14

  (一)選題背景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和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們對於身體健康保障的要求越來越高。當病人突出心臟病、腦溢血、低血糖、癲癇病等突發性疾病時,病人的生命安危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病人能否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有效的救助。由此自然促進了急救業務的發展和常用急救知識的普及。但是在國內,整個急救體系還處於起步階段,存在的很多隱患可能在病人突發症病後影響急救效率。例如,如果一個心臟病人在路邊散步時突然發病倒在路過該怎麼辦?打電話?如果附近沒有公共電話呢?找人幫忙?一旦被非專業人員錯誤處理,導致延誤治療很可能弄巧成拙。打車送醫院?資料表明,當病人心跳停止後 5-10min腦細胞就開始死亡。換句話說: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讓專業急敵人員儘快到場才能保證病人的生命安全。從這個角度進行思考,我提出了這麼一個設想:能不能設計一種裝置使得病人因突然發病而跌倒到醫生趕到救治的過程得到儘快的簡化呢?

  我在專利局查閱有關資料之後,發現國內目前尚沒有此類產品的設計。一個類似創意的設計是:在一個瓶子內設定兩個金屬接點,瓶子內部灌一些水銀。當人站立時,水銀集中在一個接點處,電路斷開。當人倒地時,瓶子的傾斜使水銀同時接觸到2個接點,電路被觸發,瓶子內建的警報器發出警報,示意求助。這個設計顯然是很粗糙的。

  (1)它只是透過身體傾斜的角度來決定是否報警,而不是按照真正的生理狀況,必然會出現很高的誤報率。

  (2)它無非是在最短時間內引起了別人注意,卻並沒有使整個過程簡化,所以對於提高救護效率不會起到實質影響。

  結合我自己的設想和現有設施的缺陷,我希望做出一套“倒地後急救體系”:當病人倒地之後,用一個監測裝置感知病人諸如血壓、脈搏等生理狀況並進行數值分析。一旦確定病人已經發病,就發出無線電訊號給最近的急救站,急救站透過gps定位病人的位置並以最快的速度排程急救人員。

  但是,經過兩個多月的探討,幾乎沒有任何進展,我幾乎到了要放棄的地步。但是,在老師不斷的鼓勵和啟發下,有一天,靈感幸運地光顧了我的大腦——聲光求助,有線、無線電話報警都是成熟的技術,關鍵在於沒有一個能判斷病人因其他原因跌倒與突然發病而跌倒的智慧開關裝置。

  一旦這個設計能夠實現,將會具有重大的實際價值和社會價值。首先它使病人在急救最關鍵的一個環節上得到了最大的保障,很大程度降低了突發性疾病的危險性;其次,它會使急救行業出現新的概念、新的運營模式,也會促進相關產品(如gps)的普及和推廣;另外,它可以使眾多患有突發性疾病的中老年人以輕鬆、樂觀的情緒面對生活,參與更多的社會活動 ,由此產生的社會效應將非常可觀。

  (二)研究方案

  1.縱觀整個設計思路,大致可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階段:到醫院進一步收集有關病人(尤其是老年人)發病摔倒時候的具體生理反應的資料,比如倒地姿勢,血壓、脈搏的變化狀況等。這一階段的關鍵任務就是要透過資料分析抓住普通狀況下摔倒和因病倒地的不同。而資料估計將以心電圖和血壓數值的收集為重點。

  第二階段:選擇適當的方式接收所需的生理訊號。這一階段的關鍵在於選擇適當的感測器以接收相對微弱的生理訊號。估計這一階段要考慮的問題是選擇什麼效能的感測器和如何分佈感測器,以達到最理想的試驗效果。

  第三階段:設計分析電路。這一階段的任務就是要透過邏輯電路對感測器接收的電訊號進行分析以判斷使用者身體狀況是否正常。主要難點就在於如何找到一個適當的數學模型匹配實驗資料和如何把模型透過電路實現。目前主要有兩大實施方案:一是透過邏輯電路進行訊號運算、識別;二是使用微控制器程式設計識別。第一種方案的好處是處理問題直接,但當需要處理的訊號相當複雜時,依靠微控制器程式設計就顯得比較合適。選取哪種方案還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第四階段:把以上各階段結果整合到一起,完成成品。

  整個工程將主要由周慶林老師和周偉老師指導完成。大體時間安排如下: 20xx年1月15日-6月1日模型完成

  2.預期研究成果

  (1)得到具體的數學模型用來根據血壓、脈搏等生理引數判斷使用者身體狀況。

  (2)完成“倒地後急救體系”中病人狀況監測/報警系統的具體設計和其他兩部分(gps和急救站的示意性設計),並能在演示中實現三大系統的協調工作。

  預計主要困難將是經驗不足導致的工作前期的盲目和沒有頭緒。另外由於整個設計中涉及很多專業性很強的環節,我必須有很大的耐心和決心去一步步把所需的知識積累紮實。

  (三)研究的可行性

  (1)該課題研究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準備,透過我的努力應該可以達到。

  (2)該課題研究所需要的指導老師和有關專家諮詢的途徑已經具備。

  (3)該課題研究所需要的物質、環境條件不高,比較容易解決。

醫學開題報告15

  分析化學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因此實驗在其中佔據著重要意義。

  教學的開展離不開實驗教學,在實驗教學中學到更多實踐知識,動手能力與實際操作能力也會隨之獲得提升。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大量的新型儀器以及檢驗技術相繼出現,醫學檢驗專業對學生動手能力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學生只有同時兼具高實驗操作技能、較高的理論水平、獨立設計醫學實驗的能力以及較強的分析問題能力才能成為時代所需要的醫學檢驗人才。由此,在醫學檢驗專業的日常教學活動中,需要重視實驗教學、利用實驗教學來提升整體教學質量,讓醫學檢驗專業的學生在掌握牢固理論知識的同時可以同時獲得實踐機會,提升實踐操作能力。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需要糾正學生只重視醫學部分內容而忽視化學部分內容的不正確思想,全面鞏固基礎知識,以免由於知識的漏洞而影響到實驗教學的效果。

  強化醫學檢驗專業分析化學教學效果的措施

  1、在教學內容方面,抓住重點,積極進行總結和歸納。

  醫學檢驗的學生在學習分析化學之前就已經學習過相關的醫用基礎化學課程,教師只需要將教學內容梳理一次學生就會明確自己薄弱以及所需要掌握的地方。然後教師可以針對性地對重點內容進行講解,節省教學時間。分析化學所涉及的內容包括數學統計以及化學等,都屬於比較複雜的內容,並且會出現比較多的公式。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善於歸納,將相似內容總結在一起,讓學生可以更快記住重點內容。比如在計算弱酸性體系的分佈係數時,涉及到的公式比較複雜,教師可以透過其中發掘規律的方式為學生找出便於記憶的方法:公式中的分母是按照氫離子濃度降冪的順序排列的,分子則取決於型體中所含氫的個數。抓住這樣的規律之後學生就可以更快並且更深刻地記住計算公式。

  2、在教學模式方面,多種教學模式相結合,豐富課堂。

  在教學模式方面,教師可以在確保教學質量的基礎上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以講授為主,同時結合談論、提問、小論文以及習題課等輔助手段讓學生的思考成為教學中心,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並逐漸取得進步。首先,教師可以從溶液的移取、天平稱量的操作方法等入手進行講授教學,在與實驗課結合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對檢測結果精度的重視。其次,在一部分知識結束之後教師可以利用提問教學的方式來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並讓學生在搶答過程中獲得成就感,激發出他們對分析化學的學習熱情。再次,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確定一個課題,讓學生圍繞該課題展開談論並相互交流。學生在交流過程中不僅可以看到自己與同學之間的差距更可以明確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然後有針對性地進行強化訓練。討論教學的開展同時也可以提高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度,讓學生成為教學主體,在活動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