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後感> 《暖春》觀後感

《暖春》觀後感

《暖春》觀後感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暖春》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花是個可憐的小女孩,但是她遇到了對她好的爺爺,小花的嬸嬸心腸很壞一直要把小花送走還處處刁難小花甚至把小花唯一的陪伴老母雞給殺了吃,但是小花的村裡的鄰居們很同情這個命苦但是善良的小女孩,最後小花考上了大學,走出了大山,全家人過上了好日子”。在剛剛接收到老師給的電影任務時,以上所寫第一時間浮現在我的腦海中,同時心裡是有點吃驚的,因為在我模糊的認知裡,《暖春》是一部溫情的,歌頌人性真善美,描繪了一個不向命運認輸的小花兒和無私奉獻大愛無疆的爺爺的片子,如今再次重溫並寫下此篇觀後感。在小學時,陪著家裡的奶奶看過電視劇版本,今日再看時,奶奶看到嬸嬸作惡時的咬牙切齒評論和看到小花最終被善待為之動容的淚花以及絮絮叨叨得向似懂非懂的我講述那個年代的不易和艱苦生活,還隱約得浮現在了腦海中。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隨著人生經歷的不斷豐富和累積,對同一影片看法有了些許的變化。《暖春》對我而言,不僅是一個影評作業,而且是對自己成長一路以來思想進步的檢驗和自己對自我價值觀的反思和考量。

  《暖春》電影便是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的寫照。電影不同於電視劇,一部好的電影要在短的時間裡充分展現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刻畫的人物要有血有肉,傳遞的情感要正扣人心絃甚至會對人們產生教化的作用。劇情的跌宕起伏撲朔迷離固然能引起觀眾的興趣,但是更多的是短時間的滿足和快樂。與現代的主流電影不同,《暖春》沒有一波三折的劇情、複雜的人物關係和動盪不安的時代背景,但也沒有平乏無味,讓人看後猶如喝白開水一樣素淡至極,它就像它的名字一樣,以平凡的語言、簡單的人物、甚至看到開頭就可以猜到結尾的劇情,卻像春天的暖流一樣透過人物舉手投足的表現和感情的真摯流露將我們帶入那個時代背景之中,向我們展現出了人性最初的美好,看過閱過後在心裡留下深深的印象,埋下了善的種子。多年以後的重溫,會發現善的種子早已發芽生根,這麼多年以來自己或多或少做過的善行和付出的努力,或許就是《暖春》給我帶來的力量,電影的價值和意義由此可見一斑。

  “考大學是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電影中的爺爺雖然大字不識,但是就像村長所說“這個老人真真正正做了一回人”,爺爺不僅搭上自己的一輩子收養了兩個孩子,把他們照顧成人,而且寧可虧待自己節衣縮食也要幫助兩個孩子上學。從爺爺的回憶中可見,老人一直鼓勵孩子讀書,走出大山,可是兒子寶柱最終沒有唸書,如願以償留在爹的身邊,卻沒有給爹買上騾子,一生困在小山村裡過著平淡的生活,婚後還受著妻子的怨氣生活拮据。對於小花兒,爺爺堅持砍柳條編筐賣錢也要滿足小花兒走出大山的願望,再加上小花天資聰明好學,肯鑽研能吃苦,成為村裡第一個大學生,就像在片尾小花所說“我沒有讓爺爺、爹孃失望,也沒辜負全村的希望”。小花的求學道路必定異常坎坷,但是內心有一份信仰和追求,再大的磨難最終會是自己得以成長的必經之路。由此我想,這個觀念在現在尤為適用,讀書是有出息、有作為的唯一出路,對於一年前的我而言,要想走出去接受不一樣的事物活得精彩就要靠自己的努力練就一身本領,方能在社會中擁有一席之地,而上學讀書是最公平最有效的途徑,至少在中學時代,發揮自己的特長取得好的成績就有機會擁有更加廣闊的平臺,就有選擇權,選擇自己的大學、選擇自己心儀的城市。隨著學習的逐漸深入會發現“終生學習”的觀念沒有絲毫的誇張,時代社會進步日新月異,觀念的及時更新,學習的腳步不斷前進方能不為社會所淘汰。或許《暖春》中爺爺所說的大山只是隔絕著芍藥村、上河村的一座座大山,但是也是封鎖我們的屏障和阻礙,值得我們一次次去翻越去突破。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文中所刻畫的爺爺是一位大愛無疆、無私奉獻的老人,兒子是自己在麥穗地裡撿來的野娃,孫女是被別人撿回來但無人願意領養,自己踉踉蹌蹌揹回家中好好照料的孤兒,但是這都絲毫沒有影響老人自身對他們的關愛,影片開頭所描繪的畫面中,對於昏迷不醒的花兒,老人本已經離開,因為在當時貧窮的背景下,自身家中已經食不果腹,誰都無力再增添一戶人口,但是老人最終於心不忍,折回,在眾人的注視下,將小花揹回去,始於同情終於家人之間的愛,從老人花光所有的積蓄為穿著露腳指頭破鞋的小花買了一雙新鞋到老人為了小花上學天天砍柳條甚至在大雨中摔倒,都可以看出老人對這撿來的孩子一直念念不忘,小花最終取得的成就為爺爺臉上增光、為家裡長臉、是全村的驕傲,爺爺畢盡一生的心血也算有了回報。爺爺所說的“我心裡踏實”一句,用平凡的語言卻向我們透露著人做事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於人要問心無愧,於事要盡心盡力。滿足他人的要求很容易,但是能夠直面自己的內心無悔卻需要我們一生來追求。自己的付出不一定會收到回報,但是不付出註定沒有收穫。

  “明知不問,知而不言,言出必善”,此話被說為人生的大智慧,但是最初接觸到這話的我第一感覺便是這樣的生活豈不是很憋屈,對事情不追問原因,知道的事情卻不說出來,說出的話一定要是善的,難道不會與心相違?但是今天看過《暖春》爺爺對寶柱和香草的態度卻讓我對此話有了新的認識和看法,對於香草不能生兒子,全村人都在議論紛紛,但是從頭到尾,老人沒有對此說過一句話,問過兒子一句相關事情;知道兒子兒媳排斥花兒但是老人沒為此找過他們一次麻煩,沒有提出一次要求,對於已經長大成人的寶柱,明知這是自己撿來的孩子,但是沒有說過一次真相;老人在全場中對兒子兒媳沒有說過一個不字,即使知道兒媳把花兒送走、踩壞了花兒的風車,也沒有惡語相向,對其他人說話自始至終也是客氣得體,或許這就是在老人生病時全村人都來探望她,大家都願意捐東西捐財力給這個善良的老人,這是他修來的福分,老人對兒子兒媳不是隱忍,而是生活的大智慧,若凡事都要爭個是非對錯,本來就不和諧的家庭必然會矛盾橫生,最終兩敗俱傷。老人的處事態度使滿腹怨言的兒媳也很難將心中的抱怨說個痛快,在兒媳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真心實意的道歉後,老人多的.只是臉上舒心的笑容,一家人和和氣氣過上了越來越富裕的生活,若老人當年沒有如此,反而是心懷不滿,表於言形於色,可能將會適得其反,兒媳不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小花兒不會有了爹孃,本來好端端的一個家就此解散。所以,對於學術上的事情,有時我們必須據理力爭,分辨是非對錯,但是對於生活的事情,“難得糊塗”此言甚佳,明知不問是一種修養,知而不言是一種智慧,言出必善是一種處事態度,這樣做不是隱忍,反而將收穫人生的意義。

  “小人物也可有大作為”,影片中的主人公小花兒是個苦命的孩子,兩歲便失去了父母,七歲時最後的親人奶奶也離開了她,被別人收留本以為可以擁有美好的童年然後上學讀書,卻又遇人不淑遭人虐待,無奈夜裡逃跑,卻又迷路餓暈,由此來看,小花的童年充滿著辛酸和悲傷,但是她遇到了第一個好心人二狗將她帶回村裡,遇到值得一生去報答的爺爺將她撫養長大,小花和爺爺一起住在叔叔嬸孃家旁,可以說是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生活卑微至此,但是上天給了小花這樣的命運,小花並沒有就此認輸認命,她以她的執著勤勞天真樸實感動著身邊的人,在那個急需苦力男丁的時代,一個女娃的吃苦能幹讓家有三個兒子的快嘴嬸嬸說出“也不頂一個小花兒”的話,讓快嘴嬸嬸趕走三個孩子給小花送去兩個熟雞蛋;胖嬸兒有好吃的,穿舊的衣服也送給小花,正是小花兒的品質博得大家對她的喜歡,對於本來惡毒的嬸嬸,三番兩次要將小花兒送走,即使面對小花的苦苦哀求也要執意逼她離開,小花對此沒有埋怨,以大人的眼光來看,這是個傻孩子,或許不夠真實與事實相悖,但是,我卻認為這是一個孩子天真質樸所在,小花兒幼年失母,在她的心裡始終有一份執念,希望嬸孃能夠接受她,將她當成自己的孩子,所以小花兒一直在努力獲得嬸嬸的喜愛,就像在影片中每天用瓶子抓螞蚱一樣,小花兒在人們的心中只是個孩子,但是她靠自己的努力改善了胖嬸兒對女娃的偏見,讓心情抑鬱、討厭自己的嬸孃放下心中的芥蒂接受了自己也接受了爺爺,是小花兒讓原本分開了的家庭和和氣氣,團結了起來,重新回到一張桌子上吃飯。最重要的是,小花兒內心有強大的信念,她要走出大山,帶著爺爺過上好生活,最終成為村裡第一個大學生。是小花兒讓我見識到小人物也可以有一番大作為。在做事之前,我們並不會知道這件事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發揮什麼樣的作用,但是順遂自己的本心,腳踏實地,有目標有信仰,就可有所建樹。

  “團結友愛是實現最幸福的最佳策略”這句話是上學期思政課老師告訴我們的,在《暖春》中,我認為此話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雖然文章歌頌了小花的不屈和大愛無疆的爺爺,但是影片中的根爺爺根奶奶快嘴嬸嬸胖嬸都讓我見識到人間的美好,由短片可知,芍藥村是附近村子中比較貧困的,連村長家的糧食都充了公可知生活不易,可是村子裡的人家卻互幫互助,從他們對小花這個外村撿來的孩子態度便可看出,節省自家的口糧給這個孩子,把穿過的衣服也送去,村長可謂是盡心盡力,“同樣都是吃五穀雜糧,這養出的人咋就不一樣呢”看似村長對自身充滿愧疚,但這不也反映出村長無時無刻不在進行反思,謀算著帶領全村人民發家致富,生活不易,但是大家互相支撐卻也挺過了那段艱難歲月。何況是在當今社會,溫飽問題早已得到解決,但竟出現鄰居互不相識的尷尬局面,自家生活富裕起來,可是人與人之間的溫情缺少了很多,幸福指數不見得上升,所以,“團結友愛、互幫互助,鄰里和睦相處”方能提高我們的幸福感。

  “人生而不能忘本”,曾經有一位校長告訴過我,學習是為了明白做人的道理。小花兒刻苦讀書是為了有朝一日可以走出大山帶著爺爺過上幸福生活,但是從最後可以看出,小花兒如願以償走出了大山,但在經過大學四年,學了一身知識長了一身本領後,毅然決然選擇回到大山裡回到芍藥村做一名普通的中學教師,因為這裡給了她生命和成長,待她歸來要靠自己所學滋潤這片土地,教授這裡的孩子,幫助他們走出大山,“一個不記得來路的民族是沒有出路的民族”,對人亦是如此,小花是有良知的,品格是高尚的,從哪裡來回哪裡去,成全了自己的夢想也回報了養育自己的家鄉。所以這也提醒我們,做人要有良知,要知恩圖報,在人生路上要記得父母的養育之恩,在學習中要記得老師的教導之恩,在合作中要記得隊友的協助之恩,待到自己學成之日時,回首走過的路,要對曾經幫助自己的人,養育自己的土地做出自己的貢獻,做一個堂堂正正、明明白白的人。

  最受關注的事情往往所接受到的非議往往就越多,因為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往往有自己的理解和認識,有人說《暖春》所刻畫的人物形象不真實,過於理想化,現實生活中的孤兒有幾個會像小花一樣不僅沒有心理問題,還具備如此之多的優秀品質,即使有也是少數,但在我看來,這正符合電影的特點,挖掘生活中的故事與感動,透過藝術的加工,將人性的光芒放大從而具有教化作用和感召力,使人的心靈如沐春風。有人說《暖春》的劇情過於平淡,一眼便可看到結局,在我看來平平淡淡才是真,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了這一結果,人們在過程之中的付出與努力,這部影片的深情之處值得我們為它落淚,兩次的回顧,在嬸嬸接受了小花,小花對嬸孃動情的喊出“娘”時,我的眼睛兩次蓄滿淚花,或許是因為小花這個可憐的孩子終於得到了母愛,或許是為嬸孃終於認清了自己的內心而寬慰,或許是為這一家的團圓而激動等等,這就是影片的魅力,讓我們為之動容,從而留下對這部影片的印象和念想。雖然小花的童年過於坎坷,但是大家都知道最後小花家會和好如初,她會考上大學,走出大山,不會讓爺爺失望,因為這是人在心裡對善的嚮往和美好的追求,正義最終會壓倒邪惡,無論在什麼時候,追求真善美是社會的主旋律也是人性的體現。爭論越多,人們的思考便會越加深入,一部影片的價值便會得到更好的展現。

  一部好的影片不需要華麗的詞藻來修飾,不需要劇情的跌宕來闡述,不需要恢弘的場景來渲染,需要的只是用心的經營,走心的付出和一段扣人心絃的故事,最平凡的生活也有最真摯的情感,再平凡的事情也需要我們用心得來做。時隔多年,對《暖春》的認識早已不再僅僅停留在對小花的同情對嬸嬸的憎恨對爺爺的敬佩等,今日再觀,起初我還是會討厭嬸嬸,會心疼小花,行至深情處,我還是會落淚,最後還會為小花的成功感到驕傲。但是不同的是,經過自己走的人生路,我從中獲悉了做人的準則,做事的方法和處世的態度,多年前的暖春在我心底埋下善的種子,會生根發芽,今日的暖春教會我如何做人做事,會牢記在心裡,付諸於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