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教案> 2022秋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秋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2022秋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藉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2022秋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2022秋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知道噸在實際中的應用,初步建立1噸重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2、能進行重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建立重量單位“噸”的概念。

  教學難點:建立重量單位“噸”的概念及噸與千克的換算

  教學工具

  ppt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以舊引新

  1、出示蘋果,讓學生說一說一個蘋果的重量是250(),一筐蘋果的重量是15()?

  2、千克、克是我們以前學過的質量單位,克與千克之間有什麼關係呢?(1千克=1000克)。

  3、一車蘋果的重量是2()

  匯入新課,揭示課題《噸的認識》

  二、自主探究研究問題

  1、直觀感知,初步認識“噸”。

  (1)出示教材例題,集裝箱,火車車廂,汽油

  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質量,通常用噸(t)作單位。

  (2)讓學生根據對噸大致的瞭解及課外資料的補充說說生活中那些物體通常使用“噸”來作單位。

  (3)課件展示:卡車、火車車廂、輪船、飛機、鯨魚、樓房等,用“噸”作單位比較合適。

  提問:通常以“噸”作單位的物體有什麼共同的特徵呢?

  ①學生分小組觀察討論

  ②學生分小組交流彙報

  ③師生合作得出結論:通常大件物體及較重的物品“噸”來作單位。

  目的:用課件出示圖片,豐富了感性材料的種類。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再發揮小組合作學習,得出結論。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2、認識千克與噸之間的關係

  (1)小組同學互相背一背,感受它們的重量。

  ①學生匯自己的體重。

  ②小組同學互相背一背

  ③說說自己的感受。

  ④感受1噸

  (2)課件出示1袋100千克的大米。

  提問:需要幾個同學才能抬起來?(8個)

  (課件演示)請同學們觀察:有這樣的幾袋大米?(10袋)提問:1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書:1000千克。

  你是怎樣想的?100千克的大米需8個同學抬起來,那1000千克的大米需多少個同學才能抬起來?(80個)。說明1000千克的大米的重量比較重。

  透過小組同學反覆掂物體的重量,在實踐活動中,讓學生親自經歷和體驗,感受物體的實際重量。遷移出1噸的重量。

  師引導:每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1000千克,就是1噸。

  即:1噸=1000千克。師補充板書:1噸=1000千克

  (3)鞏固千克與噸之間的關係。

  師生做個猜體重的遊戲。請同學們猜一猜老師的體重大約有多少千克?(50千克),如果平均每個老師的體重按50千克計算,那有多少個老師的體重合起來是1噸?你是怎樣想的?

  (4)填空練習:三年級同學平均每人體重按25千克計算,40個同學的體重是()千克,是()噸。

  三、看書質疑

  學生自己看書,標出重點語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後解答。

  四、多層練習,鞏固深化。

  1、說一說,日常生活中什麼情況下用噸作單位。

  2、在()裡填上適當的數,使每種東西的總重恰好是1噸。

  3、想一想,填一填

  一條鯨魚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噸

  一輛卡車載質量5噸,也就是()千克。

  五、合作總結,解決問題

  提問: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麼?知道了些什麼?同學們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希望同學們能夠用所學習的知識不斷地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設計思路:

  本節課是數學概念知識課,在概念教學過程中,我運用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巧妙的設定與學生生活相聯絡的各類情景,讓學生在豐富的生活情景中,掌握理解“噸”的概念。從而突破這節課的難點。接著我利用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了所學的知識。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還可以應用於生活的樂趣。

2022秋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2

  學情與教材分析:

  “噸的認識”是一節常見量的概念教學課,同時又是一個大計量單位的教學。一般來說,學生對於大計量單位接觸較少,觀念的建立是比較困難的,是計量單位教學的難點。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知道噸在實際中的應用,初步建立1噸重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2、能進行質量單位間的簡單換算。

  3、透過觀察、比較和猜想推理等活動,培養學生對物體質量估測意識和能力,能在實際生活中解決一些相關的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建立質量單位“噸”的概念及噸與千克的換算。

  2、難點:建立質量單位“噸”的概念。

  教學準備:

  主題圖、多媒體課件,課前讓學生測量自己的體重。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猜老師的體重。

  教師讓學生猜一猜老師的體重,猜完後教師提問:剛才同學們在猜老師的體重時都用了同一個質量單位——千克,你們為什麼不用“克”作單位?

  2、師:你們知道世界上體重的動物是什麼嗎?它的體重大約是多少?(課件出示藍鯨及有關資料的介紹。)

  師:藍鯨的質量要用“噸”來作單位,今天我們就要來認識這個新的質量單位(板書:噸的認識)。你能舉例說說生活中用噸作單位的物體嗎?

  3、教師課件出示一些以“噸”為單位的物體及其相應質量。

  教師提問:以噸為單位的物體,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教師指出:噸是比千克大的質量單位。計量比較重或較大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噸作單位。噸可以用符號“t”表示。

  〔設計意圖:從猜老師的體重和藍鯨這一世界上體重的動物匯入,讓學生初步感知噸是一個大計量單位,並透過讓學生舉例、教師圖片展示等途徑,初步建立噸的觀念。〕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初步認識噸。

  教師用課件出示第11頁的主題圖。

  師:你們看誰來了?這一天陽光明媚,天氣晴朗。小熊、小馬、小牛和小鹿相約到河邊去玩。它們走到一座小橋邊,小馬提議:“這裡有橋,咱們一起過吧。”小熊說:“等等,這裡有個牌子,上面寫著‘限重1噸’呢!”

  教師啟發學生思考:限重1噸是什麼意思?1噸有多重呢?“噸”和“千克”有什麼關係?4個小動物能同時過橋嗎?

  師:誰知道1噸等於多少千克?

  學生憑生活經驗可以說出:1噸=1000千克。

  師:那4個小動物能同時過橋嗎?

  〔學情預設:因為學生知道了1噸=1000千克,很可能會想到把幾個數加起來試一試的方法。接著教師還可以進一步提出開放性的問題:它們可以怎樣過橋?啟發學生思考:它們可以一個過去後,另一個再過;也可以一次過兩個,還可以……透過學生相互間的交流、補充,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體現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圍繞小精靈的“能同時過橋嗎?”的問題,引導學生將動物們的體重加起來,與1噸作比較。

  400+300+500+100=1300(千克)

  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噸重,從而得出結論。

  2、充分感受噸。

  (1)學生抬每袋重25千克的大米感受1噸。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個人都用力抱一抱一袋大米,感受25千克大米有多重,力氣小的同學也可以兩個人抬一抬。

  學生操作後彙報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袋大米重25千克,多少袋大米重1噸?(40袋)

  教師藉助多媒體演示:每次呈現4袋大米(因為4袋為100千克),學生一邊看一邊數: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400千克……1000千克。當40袋大米佔滿整個螢幕時,學生會感嘆:哇!1噸有這麼重呀!

  (2)再次感受1噸。

  師:課前你們都自己測量了自己的體重,互相說一說你的體重多少千克?再互相背一背,感受1個同學的體重有多重。最後再算一算或估一估,多少個同桌這樣體重的小朋友質量才是1噸。

  3、舉例:讓學生說說生活中什麼東西大約重1噸。

  教師可以用課件出示教科書中的例子,可以說“如果每個學生的體重是25千克,40個同學的體重就是1噸。”也可以說“兩頭牛大約重1噸。”還可以說“兩匹馬與1只熊合起來大約重1噸。”……更應該讓學生說出生活中的例項。(如:一般電梯的載重量是1噸)

  4、噸與千克的換算

  教師出示例7:3噸=()千克

  6000千克=()噸

  這部分內容對學生來說不難,可以先讓學生獨立填寫,再讓學生組內交流,班內集體說理、說方法。

  【設計意圖:進率學習對於學生來說比較簡單,採取了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反饋的方法來進行教學,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5、學生獨立完成教科書第12頁“做一做”中的題目。

  (1)用噸作單位的物品有哪些?

  (2)在一輛載重2噸的貨車上,裝6臺重300千克的機器,超載了嗎?

  [設計意圖:邊講邊練,講練結合,有利於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知識。]

  三、鞏固練習,拓展提高

  1、學生在教科書中獨立完成練習三中的第1、2題。

  第1題,是一組連線題,透過此題的練習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質量單位噸的感受。可以採用先獨立連線,再交流的方法進行。

  第2題,先讓學生獨立練習,再集體反重點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2、練習三第3題。

  此題答案不惟一。只要每輛車裝的機器不超過20xx千克也就是2噸就可以。由於學生考慮的角度不同,所以裝車的'方法也就不同,可以讓學生髮表不同的意見。

  3、改錯(小明的數學日記)。

  今天是星期日,早上,我吃了兩個100千克的肉包子,然後就和媽媽一起去市場買菜。

  市場上的物品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繚亂。我和媽媽轉了一大圈,一共買了1克香菜,2噸西紅柿,3千克雞蛋,1千克白菜和500千克肉。我和媽媽拎著這些東西累得滿頭大汗。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你有什麼收穫?

  五、拓展作業

  瞭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噸。如果每月少用1噸水,你認為能做到嗎?和爸爸媽媽商量一下,可以採用哪些節水方法?

2022秋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3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59—61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秒,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時間單位,並知道1分=60秒。

  2、讓學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時間觀念,透過各種活動準確的體驗一分、一秒。

  3、滲透珍惜時間的教育,培養學生珍惜時間的良好品質,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難點:

  認識秒,並準確建立一分、一秒的時間觀念,知道分秒之間的關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鐘錶,自制鐘面。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識

  出示鐘面喚起學生記憶,並撥幾個學生熟悉的時間讓學生認讀。

  師:大家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什麼?誰能說說關於時鐘你知道些什麼?

  生:我知道有時針和分針。(與學生共同說說它們分別是什麼樣子的,是及時補充)

  生:分針走一小格是1分鐘,走一大格是5分鐘,走一圈是60分鐘,也就是一小時。(若是學生說的不夠完整,教師引導學生共同進行復習)

  師:同學們的記憶裡可真好,看來大家學過的知識是難不倒你們了!那你們能正確迅速的說出鐘面上的時間嗎?來比比賽!(教師撥時間,學生認讀,對於不正確的給予指正,並說說是怎樣認讀的?)

  二、匯入新課

  1、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可真聰明啊!敢不敢繼續挑戰自己?大家仔細看看老師出示的這些鐘面上針的多少,你能看出有什麼不同嗎?

  生:有的鐘面上有三種針,有的鐘面上有兩種針。(師提示:較短的一根指標叫時針,它表示多少時;較長的一根指標叫分針,它表示多少分。)

  師:你知道最長最細的是什麼針嗎?秒針走一小格是多少呢?對,就是一秒!

  今天咱們就來一起來認識一下秒。(板書課題———秒的認識)

  2、說說是幾秒,教師提問:秒針走一大格表示幾秒,從1走到4表示幾秒,從7走到1是幾秒,……同桌再互相說一說。

  3、正確認讀鐘面上的時間(適當的給學生講解秒錶的讀法)

  4、體驗1秒鐘

  ①師:1秒到底有多長呢?讓我們閉上眼睛,仔細聽一聽。(利用時鐘的“滴答聲”讓學生感受。)這是什麼發出的滴答聲?

  鐘錶發出“滴答”一聲所經過的時間就是1秒。

  ②學生跟著時鐘的“滴答聲”,做拍手練習,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誰拍得最準。

  ③比一比,哪位學生不看時鐘,每秒數一個數,看誰數得最準確。

  看了你們剛才的表演,你覺得1秒的時間過得怎樣?(學生暢談1秒時間感受)是呀,1秒的時間很短很短。但是有些現代化的工具在這短短的1秒鐘裡卻可以做很多事情呢。(出示幾個具有說服力的資料說明1秒鐘的價值)所以,我們可別小看了這短短的1秒鐘,它的作用可大了。我們要珍惜時間,不浪費每1分、每1秒。

  5、學習1分=60秒,並體驗1分鐘

  師:如果秒針從數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數字12,這時經過多長時間,分針有沒有什麼變化。秒針走一圈是60秒,分針正好走一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讓學生靜靜地觀看鐘面上的秒針走一圈。

  問:1分鐘我們能做些什麼呢?請你選一個你喜歡的活動,咱們來做一個1分鐘的體驗活動。

  師生共同總結一分鐘可以做的事。

  三、聯絡鞏固

  1、填單位

  師:今天我們認識了一個新的時間單位,知道了1分=60秒,以前我們還學過哪些時間單位呀?現在老師想來考考你們,填上合適的時間單位。

  人每天睡覺大約9()系紅領巾大約20()煮飯大約30()

  2、說一說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秒。

  四、課堂小結:今天我們認識了一個新的計量時間的單位———秒。知道了1分=60秒,一秒過得快不快?所以我們要珍惜時間,不能浪費1秒鐘!

  五、課外作業。(略)

2022秋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4

  教學內容:

  新課標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九單元數學廣角第113頁、第116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透過觀察、猜測、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動,找出簡單事物的排列數。

  2、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規律的過程,培養學生此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發展符號感。

  3、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養成與人合作的良好習慣,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絡,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重、難點:

  重點: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規律的過程,能找出簡單事物的排列數。

  難點:引導學生髮現和應用規律,注意有一定的順序,保證不重複也不遺漏地找出事物的排列數。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生成問題

  (課件出示情景)一天,小猴、小狗、小松鼠到企鵝博士家做客,卻發現大門緊閉,門上還掛著一把鎖。咦!鎖上還有一張紙條!看看紙條上寫著什麼呢?(歡迎你們的到來,為了考考你們的智慧,請你們先想辦法把這把密碼鎖開啟,鎖的密碼提示是:請用數字7、3、9擺出所有的三位數,密碼就是這些數從小到大排列中的第四個。)他們三個好朋友都犯傻了,怎麼辦呢?同學們能幫幫他們嗎?生:能。

  (設計意圖:透過故事情景設疑,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動手操作,自主探究

  師:這三個數能組成多少個三位數呢?密碼到底是什麼呢?現在就請同學們先試著寫一寫,如果你覺得直接寫有困難的話可以借

  助手中的數字卡片擺一擺,可以一個人思考,也可以和同桌合作。

  學生開始動手操作,邊擺數字邊記數,有的一個人思考,有的則跟同桌合作,一個操作另一個記數,教師巡視。

  師:同學們剛才都在很認真的'思考,你們一共寫出了多少個三位數,現在誰願意說說你的探索結果?

  彙報交流。

  生彙報所寫個數,教師根據巡視的情況重點展示幾份,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有的重複寫了,有的漏寫了。

  (設計意圖: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實踐體驗,讓學生初步感知排列的方法,學生出現了不同的答案,這一認知衝突激發了學生進一步的探究慾望。)

  2、小組合作交流

  (1)師:每個同學寫出的個數不同,那麼開鎖的密碼也就不能確定,小猴、小鴨、小雞可急壞了!怎樣才能很快寫出所有的用數字7、3、9組成的三位數,並做到不重複不遺漏呢?

  請同學們在小組內討論交流一下,小組長記錄下你們組討論的結果,一會到上面來展示。

  (2)小組內交流(師巡視,隨機參與討論)

  (3)展示交流

  師:你們一共擺了幾個三位數?你是怎樣擺的?用什麼方法記錄既清楚明瞭又不重不漏?

  師:哪個小組願意先來展示一下你們的探究成果?

  生1:我們一共擺了6個三位數,我們的方法是首先確定左邊的數字7,然後將後面兩個交換位置,在確定中間的數字3,然後交換兩邊的數字,最後確定右邊的數字9,將前面的兩個數字交換位置,分別記錄下來。(展示小組的記錄)

  師:說的很好,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2:我們也擺出了6個數,我們的方法是從高位到低位,數字由大到小。當百位上是9時,可以寫出973、937;當百位上是7時,可以寫出793、739;當百位上是3時,可以寫出379、397。我們畫了一張表格,把數字分別記錄在裡面,這樣更加清楚。(展示小組的記錄)

  師:說的很棒!哪個小組還有其他的方法?

  生3:我們也擺出了6位數,我們的方法是從高位到低位,數字由小到大。當百位上是3時,可以寫出379、379;當百位上是7時,可以寫出739、793;當百位上是9時,可以寫出937、973。我們也製作了一張表格,把數字分別記錄在裡面。(展示小組記錄)。

  (設計意圖:讓學生進行有序思考,是本節課的重要學習目標。讓學生自己討論解覺這個關鍵性問題,有利於學生主體性的發揮。透過彙報不同的方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此類問題解決的方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突出排列的有序性,培養了學生推理的能力,有序、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

  師:(出示課件)這是其中部分同學的擺數過程,你有什麼發現嗎?

  生:我發現他是按照一定的順序擺的的,保證了結果的不重複,不遺漏。(師隨機板書:有順序不重複不遺漏)

  現在我們繼續幫助小動物們找開鎖密碼吧!(出示課件),這是同學們找出的六個數,現在你們知道開鎖密碼是什麼了嗎?

  生:從小到大排列的第四個數,是739。

  師:你們真棒!小動物們可高興了!他們終於見到了企鵝博士

  (設計意圖:使學生在探究規律的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數學廣角的知識。(板書:數學廣角)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他們三位好朋友在企鵝博士家做完客後,小猴提議說,在附近有個影視城,我們到那兒去遊玩吧。在影視城他們不僅玩的非常愉快,而且還拍下了一些有趣的場景,同學們想看嗎?(想)

  2、課件出示場景1:

  (1)請學生說說,圖畫裡看到了什麼?

  (教師隨即提出問題:"是啊,他們拍完了《西遊記》打算拍照留念,像這樣三個徒弟交換位置,共有幾種交換方法呢?")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獨立思考,可以用符號代替人物在紙上比劃。

  (3)彙報交流。

  生1:先確定最左邊的人,然後右邊兩個人交換;

  生2:先確定最右邊的人,然後左邊的兩個人交換;

  生3:我認為也可以先確定最中間的人,然後左右兩個人交換。

  交流的過程中,把學生剛才用符號代替畫下來的展示在黑板上,互相學習,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3、課件出示場景2

  (1)教師介紹:這幾位小朋友正在影視城玩遊戲,嘗試當小演員的滋味呢!可是他們好像鬧矛盾了,要交換角色了,看看明明說什麼?(該讓我演大灰狼了吧!)

  (2)三人小組把自己當成小演員,也來做做這個遊戲,要保證把所有情況都羅列出來。

  ①三人小組,開始討論。

  ②上臺演示,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拍照片和角色轉換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觸到的排列問題。在解決場景1的問題時可以讓學生用符號來代替,一方面是為了驗證的方便,發展學生的符號感。另一方面也拓寬了知識面。提示學生:不但數字有排列問題,人物有排列問題,其實在變化萬千的圖形世界裡也有排列問題。在解決場景2的問題時,採用三人小組身臨其境排列法,不但鞏固瞭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而且體會到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檢驗了學生的應用能力和應用效果。)

  (三)運用排列,製作獎品

  1、今天同學們的表現都非常不錯,老師要獎勵每個學生幾朵特別的花兒。這些花兒都已經在你們手中。可是都沒塗顏色,需要同學們透過自己的努力來完成。出示:

  (提示:每朵花都要不一樣,塗出所有情況,看誰塗的方法好)

  2、學生開始動手塗,教師巡迴檢查,幫助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鼓勵有進步的學生。

  3、個別學生彙報展示,下面學生評價,教師獎勵。

  (設計意圖:學生往往對老師發的獎品很感興趣,教師課堂上讓他們來塗發給自己的獎品,能更好地引起學生的興趣。題目還具有一定的開放性,看上去好像有8朵花要塗,其實所有方法羅列後,只有6朵花被上色了,以此進行思維拓展,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透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學生暢談收穫)

  請同學們在課下嘗試用辣、不、怕三個字可以組成多少句有意思的話,下節課我們一起交流。

  (設計意圖:使學生繼續保持探究慾望,鞏固所學知識,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022秋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5

  在二年級,學生初步認識了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及質量單位“克”和“千克”,這是瞭解測量的第一個階段;在本單元,學生將要進一步學習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質量單位“噸”,這是理解測量的第二階段,為後續學習面積、體積和容積單位及其測量奠定基礎。透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對常用的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會有一個系統、完整的認識。

  (一)關注學生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經歷新知的形成過程

  1、利用學生的知識經驗,以舊引新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長度單位中的米和釐米、質量單位中的千克與克,瞭解了一些有關測量的知識和方法。因此在學習“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時,有釐米的認識作基礎。教材安排了讓學生估、測、議等活動,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進而引出要學習的新知。在教學長度單位之間的關係和質量單位之間的關係時,要充分引導學生交流,說進率,論方法,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推算,以便掌握正確的思考方法。

  2、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激趣深究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對即將學習的長度單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質量單位噸都有所瞭解,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教材的編寫也充分地考慮了這一點,設計了課堂、操場、校園等學生熟悉的環境,將所學概念融入其中,讓學生去發現、探究、體驗,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經歷新知的形成過程,加深探究的廣度和深度。

  (二)重視在實踐活動中的操作和體驗,認識長度單位,建立長度觀念

  1、在操作中認識“毫米”

  首先,在動手操作中感受毫米產生的必要性,並認識毫米的含義,初步建立1毫米的表象。其次,讓學生用手勢表示出1毫米的長度,增強感性認識。最後透過學生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是1毫米,啟發學生列舉更多熟悉的事物,進一步豐富對1毫米或幾毫米的感知。

  2、在比較中認識“分米”

  首先,在教學“分米的認識”時,注重分米、釐米及米的比較,透過米尺的介紹,認識10釐米的長度,直接向學生介紹10釐米是1分米,從而建立分米的表象。其次,透過用不同的手勢表示1分米的長度,強化對分米的直觀認識。最後,讓學生想一想“1米等於多少分米”,進一步在比較中建立分米的長度觀念。

  3、在體驗中感知“千米”

  由於“千米”是比較大的長度單位,學生不容易直接感知,因此教材透過加強體驗,並藉助學生熟知的事物透過推理來認識。例如,在認識千米時,選用學生熟悉的操場跑道來介紹1千米。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讓學生認識,如“200米一圈的跑道,5圈就是1千米;400米一圈的跑道,兩圈半就是1千米。”為豐富學生的體驗,安排學生實際走100米,感受10個100米的長度是1千米。同時,在確保學生安全的前提下,還可以讓學生走一走1千米的長度,增強他們對1千米直線距離的感受。

  (三)關注現實情境的創設,認識質量單位

  本單元認識的質量單位噸比較抽象,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而且學生在生活中也很難接觸,不易直接感受。因此,教材提供了直觀形象的教學素材,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創設學生熟悉的現實情境,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提高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度。例如:引導學生觀察集裝箱、貨運火車運載大宗物品的場景,感受生活中“噸”的廣泛應用;藉助生活中常見的大米和小學生的體重等素材,透過推理幫助學生認識1噸有多重。同時,利用“做一做”中與生活聯絡緊密的情境,豐富學生對噸的感性認識。

  (四)加強學生估測方法的掌握,培養估測意識和能力

  教材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為此專門安排了例題,並且在練習中提供了大量的估測活動。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自覺地對物體長度或質量進行估測的意識,同時要注意對估測方法的進行指導。首先,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的經驗總結估計的方法,在交流中體會估算方法的多樣化。例如:教學“估一估,從家到學校大約有多遠。”時,除了教材中呈現的步行和坐公交車上學的情況外,請家長騎腳踏車或開車的接送的孩子說說自己的想法。其次,針對不同情況結合學生經驗加以估測方法上的指導,提高學生的估測能力。最後,可以採用先估測、後測量驗證的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五)注重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一一列舉的思想方法

  在教學中讓學生形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學生進一步學習和發展的需要,也是培養人才的需要。本單元教材除了穿插編排利用已學過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內容,還專門設計編排了運用列表法解決問題的內容。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為學生創設發現數學問題的情境,為學生創設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活動。首先,一定要讓學生參與解決問題活動的全過程,即經歷用列表法一一列舉解決問題的過程,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其次,在反思和交流中,要注意展示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體會列表法有助於不重複、不遺漏地列舉各種方案,感受這一策略的特點和價值。最後,要注意讓學生體會解決問題時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列表,加深對這一解題策略的認識,感受數學的基本思想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