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數學說課稿《三角形特性》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四年級數學說課稿《三角形特性》,歡迎大家分享。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三角形特性》1
“三角形的特性”一課屬於圖形概念課,人教版安排在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一課時。本節課要讓學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認識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知道三角形的穩定性、會做三角形的高。
概念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概念的抽象性和小學生思維的形象性的矛盾,使得圖形概念教學在教學中成為一大難點。尤其是在實踐“模式”的初級階段,如何引導學生在自學中感悟?如何體現“模式”的精髓——只要學生能自己明白的絕對不教,要導在所需之處,導在關鍵之處?如何靈活地而不是刻板地運用“模式”?如何讓“模式”自然地流露於新知的教學中?
(一)設計中,我力求在以下環節突破“模式”的侷限:
1、引入環節,適當的加入情境。
在以往的“模式”運用中,我們習慣於開門見山,直奔課題。但對於學生來說,對知識的渴求或是挑戰性的開課,更能引起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因此,在課始讓學生猜一猜我所比劃的平面圖形(三角形),並嘗試自己畫出三角形,在猜測中、在挑戰中、在簡捷的情境中,學生進入了本課的學習。
2、自學指導,儘量多一些活動。
“自學指導”是橋樑,它拉近了學生與新知的距離;“自學指導”是柺杖,它引導著學生不斷地發現與探索;“自學指導”更是教學的靈魂,它展現著本課的重點與難點。因此,結合本學段學生年齡的特點和所學知識,我採用“活動”與“結論”同在的方式設計了兩次自學,力求讓學生在“動”中學,邊操作邊學習,邊嘗試邊感悟,逐步形成對概念的初淺理解。並利用之後的“填一填”,將形象的活動上升為理性的認識,這樣既是對本課重難點的凸現,同時也教給學生一種學習的策略,提升了自學的效果,逐步提高自學的能力。
3、目標的出示,隨內容依次呈現。
在“模式”的應用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直接出示目標雖然可以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有針對性的進行學習,但我們可以想象一下,當學生把小黑板上那一長串的甚至是分好幾段的文字讀完之後,真正存在於學生心中的目標到底有多少?即使是教師一再精減文字,但對於一些目標較多的課來說,這樣做仍然起不到真正的作用。那我們是不是可以試著改變一下目標的呈現方式,隨著學習內容的深入逐步展現出來,這時,學生對目標更為清晰,對是否達成了目標也更心中有數。
因此,我的目標出示是放在課中的,在學生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各部分名稱及特性之後,做為一個階段的小結才出示的,與此同時,提出了下一階段的學習目標——三角形的底和高。(儼然一個“承上啟下”,不知這樣做是否符合“模式”,還請提出寶貴意見。)
(二)設計中,力求體現的教學理念:
1、整合重組教材,使教學更加趨於自然流暢。
本課的教材編排順序是:三角形的“概念——各部分名稱——底和高——特性”,在設計時,我先讓學生在“畫中感悟,形成概念”,同時引出各部分的名稱;再讓學生透過生活,在實驗中理解三角形穩定的特性;最後在自學指導中“自主探索,嘗試畫高”,體驗“垂直”和“對應”。
2、以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讓學生在“做”中學。
本課中設計最多的就是學生的活動,如自學指導中的“畫一畫”、“標一標”、“試一試”、“填一填”,理解特性時的“拉一拉”,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觀,讓學生儘可能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在動中思考、發現,在動中感悟、體驗,在動中理解、概括。經歷學習的過程,促進學生有效的學習。
3、層層深入、步步逼進,提煉概括新知。
在“三角形的定義”的教學中,先讓學生在畫中感悟,然後對透過一組(四個)反例的.辨析,對三角形有了更進一步認識,並在此基礎上概括“什麼樣的圖形叫做三角形”,重點理解關鍵詞“圍成”、“三條線段”,這樣教學,讓學生從圖形語言逐步地過渡到數學語言,在糾錯中提煉,在例項中解析,使學生的認識不斷地昇華。
再如,“三角形底和高”的教學中,先讓學生自學嘗試畫高,由於書中只給出了最基本的銳角三角形的高的畫法,而且是最簡單的一條高,對於優生來說,他們知道的遠不止這些,因此,我在自學指導中有意的加入了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讓學生嘗試畫出不同的高。這樣,就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在彙報交流高的畫法中,我讓學生充分展示不同三角形中所畫的不同的高,在不同中尋找相同點,在不同中感受“對應”,在錯誤中辨析明理,逐步感受三角形底和高的含義。這樣教學,使得學生對概念有了更深刻地認識。
總之,我們不能刻板地去套用“模式”,更多時候,“模式”是一種理念的影子,我們所需要的是找到、研讀到裡面所蘊涵的理念,用它指導我們的教學,讓我們的教學更為有效!
四年級數學說課稿《三角形特性》2
《三角形的特性》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時。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對三角形有了直觀地認識,能從平面圖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節課主要是幫助學生在原有的感性認識基礎上,理解三角形的意義,掌握它的特徵,為今後進一步學習其他幾何圖形的有關知識打下基礎。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些生活經驗,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但本班學生分析、綜合、歸納、概括能力較弱。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的特點,結合四年級的認知能力,本節課我確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1、理解三角形的意義,認識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掌握三角形高的畫法,瞭解三角形的穩定性。
2、經歷觀察、分析、猜想、實踐的學習過程,培養空間想象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體驗數學學習的過程,發展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三角形的意義。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掌握三角形畫高的方法。教學中,為了形象直觀的展示學習內容,我使用了多媒體、塑膠小棒、三角形硬紙板和彩色平面圖形等教具和學具。
這節課,我以學生的學為立足點,設計瞭如下的教學程式:
第一環節、舊知匯入,激發興趣。
在第一環節我分為兩個層面:
首先我出示一組生活中圖片,讓學生找學過的平面圖形,我根據學生的認知過程將這些平面圖形貼在黑板一側,然後重點問對平行四邊形都有哪些瞭解? 我對高和特性作重點板書。
接下來讓學生回顧生活中的三角形,再透過我提供的第二組生活中的三角形圖片,引出課題。
這一環節由學生熟悉的生活匯入,在情境中自然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達到舊知遷移的目的。突出平行四邊形的複習,尤其是高和特性的複習,為新知過渡做了較好的鋪墊。同時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二環節、主動參與,探索新知。
這一環節我安排三個層面:
第一層面是三角形意義的教學,安排了以下活動:
1、摸三角形,觀察三角形特徵。
2、小組交流,派代表闡述小組意見。
3、師生共同總結三角形的意義及特徵
多媒體演示三角形的特徵,教師介紹三角形的字母表示法。
三角形意義教學既是本節課重點也是難點,我安排學生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的活動,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小組合作交流,學生自主探索三角形意義和特徵,透過多媒體的直觀演示,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既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體現教師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作用。
第二層面:畫三角形的高
我首先安排學生嘗試畫高,一名學生板眼,試說方法,選擇畫高工具,然後我引導畫高的方法。此環節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1)是學生畫的高和說的方法都正確,教師就可以借用他的話來說,重新演示。(2)是學生畫得不正確,這時可安排其他學生表述意見,教師再引導。接下來多媒體演示用三角板畫一條高,然後學生獨立畫出一條高。透過展示學生畫的不同底的高,師生共同總結高和底的概念,然後學生嘗試畫另外兩條高。最後透過多媒體的動畫演示,使學生掌握在一個任意三角形內畫出三條高的方法,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難點。接下來透過一組判斷練習,既鞏固任意三角形的高,又拓展了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的高。
這個層面中,主要是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學生不僅能學會高的畫法,還能領悟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的思想,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學習方法及初步的空間想象力。
第三層面:感受三角形穩定性
首先透過回放生活中三角形圖片,使學生產生疑問:這些物體中三角形起什麼作用?然後學生猜想。最後學生動手實踐,用老師提供的塑膠小棒拼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感受三角形的穩定性。
整個層面透過觀察——分析——推理——驗證為主線,讓學生在親身經歷中感受三角形的穩定性,獲得感性的認識,同時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縝密性。
第三環節、綜合實踐,學以致用。
為了體現數學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理念,我設計了兩個層次的練習:
首先出示一組基礎判斷題,達到鞏固基本概念的目的。
第二層面是實踐應用題:首先出示一個三角形狀的檯曆,使學生明白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接著多媒體出示一把歪斜的椅子,讓學生思考如何修理。
這個精心設計的練習,不僅幫助學生建立了正確的概念,還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應用數學的能力,體會到把數學知識用於解決實際問題所帶來的快樂。
第四個環節: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的收穫。